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四十-原文
《周礼·丧祝》曰:王吊,则与巫前。(郑司农注云:丧祝与巫以桃茢执戈在王前。)
又《司巫》曰:男巫,王吊则与祝前。女巫,后吊则与祝前。(女巫与祝前,后如王之礼。)
又《太仆》曰:太仆掌三公孤卿之吊劳,(王使往也。)小臣掌士大夫之吊劳。
<礼>曰: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吊丧不能赙,弗问其所费。
又曰:将军文子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主人深衣练冠,待于庙,垂涕洟。子游观之曰:’将军文氏之子,其庶几乎!亡於礼者之礼也,其动也中。(中礼之变也。)’
又曰:死而不吊者三:(谓轻身亡孝也。)畏,(人或时以非罪攻已,不能有以说之死之者,孔子畏於匡是也。)厌,(行止危险之下。)溺。(不乘桥船。)
又曰:曾子吊於负夏。(负夏,卫地。)主人既祖填池,(祖谓移柩车去载处,为行始也。填池当为奠彻,声之误也。奠彻,遣奠设祖奠。)推柩而反之,(反于载处,荣曾子吊,欲更始。)降妇人而后行礼。(礼,既祖而妇人降。今及柩,妇人辟之,复升堂矣。柩无反而反之,又降妇人,盖欲矜宾於此妇人。皆非也。)从者曰:’礼与?'(怪之。)
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未定之辞。)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也?’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於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
又曰:哀公使人吊蕭尚,遇诸道。辟於路,画宫而受吊焉。(哀公,鲁君也。画地为宫象。)
曾子曰:’蕭尚不如杞梁之妻知礼也。齐庄公袭莒於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於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肆,陈尸也。大夫以上於朝,士以下於市。执,拘也。)君之臣免於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无所辱命,辞不受也。《春秋传》曰:齐侯吊诸其室。)’
又曰: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人为君在,弗内也。(阍人,守门者。)曾子与子贡入於其厩而修容焉。(更鼎饰。)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既不敢止,以言下之。)
曾子后入,阍人辟之,(见两贤相随,弥益恭也。)涉内霤。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
又曰: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封当为空,窆下棺也。)
孔子曰:’殷已悫,吾从周。’
又曰:曾子与客立於门侧,其徒趋而出。(徒谓客之旅。)
曰:’吾父死,将出哭於巷。'(以为不可发凶於人馆。)
曰:’反哭於尔次。'(次,舍也。礼,馆人使专之,若其自有然。)
曾子北面而吊焉。
又曰: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吊人。(气力始衰。)
又曰:妇人不越疆而吊人。(不通於外。)
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以全哀也。)
吊於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皆执绋。(示助之以力。车曰引,棺曰绋。)
丧,公吊之必有拜者,(往谢之。)虽朋友州里舍人可也。(谓无主后。)
吊曰:’寡君承事。'(示亦为执事来。)
主人曰:’临’。(君辱临其臣之丧。)
君遇柩於路,必使人吊之。(君之於臣有父母之恩。)
大夫之丧,庶子不受吊。(不以贱者为有爵者主。)
又曰: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以其无服,非之。)
曾子曰:’我吊也与哉?'(於朋友哀,痛甚而往哭之,非若凡吊。)
又曰: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献公杀其子申生,重耳避难出奔,是时在翟,就吊之。)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於斯,得国恒於斯。(言在丧代之际。)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劝其反国,意欲纳之,丧谓亡失位。孺,椎也。)以告舅犯。(舅犯是重耳之舅狐偃也,字子犯。)
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宝谓善道可守者。仁亲,亲行仁义。)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欲反国求为后,是利父死。)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说犹解也。)
又曰: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不以吉服吊丧也。)
又曰:卫司徒敬子死,子夏吊焉。主人未小敛,绖而往。子游吊焉。主人既小敛,出绖,反哭。子夏曰:’闻之也与?’曰:’闻诸夫子,主人未改服则不绖。’
又曰: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为彼哀不专於其亲也。为亲哀则是妄吊。)
又曰: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又曰:吊者即位于门西,东面;其介在其东南,北面;西上,于西门。(宾立门外不当门。)主孤西面。(立於阼阶下。)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请事。’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受命,受主人命以出也。不言殡者,丧无接宾。淑,善也。为何不善,言君痛之甚,使某吊。)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称其君名者,君薨,称子某,使人知通嗣也。须矣,不出逆也。)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颡。吊者降反位。(子,孤子也。降反位者,出反门外位。)
又曰: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逾封,越竟也。或为越疆。)
又曰:诸侯吊於异国之臣,则其君为主;(君为之主,吊臣恩为己也。子不敢主当,中庭,北面哭,不拜。)诸侯吊,必皮弁锡衰。所吊虽已葬,主人必免。主人未丧服,则君亦不锡衰。(必免者,尊人君为之变也。未丧服,未成服也。既殡成服。)
又曰:殷人吊於圹,周人吊於家,示民不偝也。(既葬,哀而哭踊,於是吊之。)
《传》曰: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又曰:齐侯归,遇杞梁之妻於郊。(梁战死,妻行逆丧。)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言若有罪,不足吊。)若免於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妇人无外事,故不犹贱也。)齐侯吊诸其室。(传善妇人有礼。)
又曰:游吉相郑伯以如晋,亦贺虒祁也。史赵见见太叔曰:’甚哉,其相蒙也!(蒙,欺也。)可吊也,而又贺之。’子太叔曰:’若何吊也?岂特惟我贺,将天下实贺。’
又曰:琴张闻宗鲁死,(琴张,孔子弟子,字子开,名牢。)将往吊之。仲尼曰:’齐豹之盗,而孟絷之贼,女何吊焉?'(言齐豹所以为盗,孟絷所以见贼,皆由宗鲁。)
又曰:晋顷公卒,秋八月,葬。郑游吉吊,且送葬。魏献子使士景伯诘之曰:’悼公之丧,子西吊,子蟜送葬。(在家十五年。)今吾子无二,何故?’
《汉书》曰:龚胜死,有老父来吊,其哭甚哀。既而曰:’吁!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消。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
又曰:蒋诩字元卿遭父忧,有吊者盈门。后母疾之,不与席,不得止旧庐,於侧作小菴,往如旧也。
《续汉书》曰:郭太字林宗,退身隐居教授,徒众甚盛。丧母,友人或千里来吊之。
《东观汉记》曰:祭遵病薨,丧至河南,诏遣百官皆诣丧所。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复幸城门,遇丧车,瞻望涕泣。上亲临,祠以太牢,仪如孝宣帝临霍将军故事。
谢承《后汉书》曰:徐孺子不就诸公之辟,及有丧者,万里赴吊。常於家预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浸酒中,暴幹,以裹鸡。径到所赴冢,遂以水渍绵,使有酒气,以鸡置前,祭毕便去。
王隐《晋书》曰:何劭为司徒,薨,养子岐为嗣。袁粲吊岐,岐辞以疾。粲独笑而出曰:’今年决下歧品。’王诠谓之曰:’知死吊死,何必见生?岐前多罪,尔时不下,今何公新亡便下岐品,人谓中正畏强侮弱。’粲乃止也。
邓粲《晋记》曰:阮籍能为青白眼,礼俗之士,辄以白眼对之。宗正嵇喜,康之兄也。闻籍丧,吊焉。籍以不哭,见其白眼。喜不怿而退也。
《晋中兴书》曰:周嵩兄顗既被害,王敦便人吊嵩。嵩曰:’亡兄天下之罪人,为天下所杀,复何吊?’敦甚衔之。
《家语》曰:季桓子死,鲁大夫朝服而吊。子游问孔子曰:’礼乎?’孔子不答。他日,又问。孔子曰:’始死则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又何疑焉?’
又曰: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虎吊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将大飨境内之士,闻诸乎?’曰:’丘弗闻之。虽在衰绖,亦欲与往。’阳虎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
《礼统》曰:吊生曰唁,吊死曰吊。生谓之唁何?非有丧之位,哭之事,但嗟叹以言,故谓之嗟。吊死谓之吊何?吊者,毒也。致有恩厚,礼无服属,但致伤哀痛毒,故谓之吊。
《白虎通》曰:《檀弓》记曰:’天子哭诸侯,爵弁纯衣。’
又曰:遣大夫吊,辞曰:’皇天降灾,子独遭离之,呜呼哀哉!’
《庄子》曰:孔子围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吊之曰:’几死乎?’曰:’然。”子恶乎?’曰:’然。’任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智以惊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
又曰: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曰:’察其始,本无生。非徒无生也,本无形。非徒无形也,本无气。变而有生,今变而之死,人且寝於巨室,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之。’
又曰: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耶?’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
《淮南子》曰:北塞上之人有喜游者,其马无故亡入胡中。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知乃不为福?’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知乃不为祸?’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马而折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知乃不为福?’居一年,胡夷大出,丁壮者控弦而战,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符子》曰:陶之富者朱公丧其中子,邻人往吊之。朱公方拥膝蹲踞,捧头而笑。邻人曰:’闻有丧,将唁子之哀。’朱公曰:’生不致哀,死而唁,何邻人之不通也!’
《说苑》曰: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曰:’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尊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叔敖再拜:’敬受命!愿闻馀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高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世说》曰:顾彦先性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顾,不胜其恸,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恸哭,下,执孝子手而去。
贺循《丧服要记》曰:始吊,朝玄端之服也。皮弁绖,素弁而加环绖也。始死而往朝服者,主人未变,宾未可以变也。
又曰:古之吊者,皆因朝夕哭而入吊。宾至,主人出,即中门外,西面,北上,拜。宾入门,即位於堂下,当阼阶,西面。宾入,即位,皆哭。哭止,主人拜之。
又曰:大夫吊於大夫,始死而往,朝服裼裘,如吉时也。当敛之时而至,则弁绖,服皮弁之服,以袭裘也。主人成服而往,则皮弁绖而加锡衰也。大夫於士有朋友之恩,乃得弁绖。
谢兹《丧服图》曰:天王吊三公及三孤,弁绖锡衰。吊六卿,弁绖锡衰。吊大夫,弁绖疑衰。吊士,弁绖緦衰。吊畿内诸侯,弁绖緦衰。
《郭太别传》曰:贾淑字子厚,林亭乡人。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林宗遭母忧,淑来吊之,而钜鹿孙咸直亦至。咸直以林宗贤而受恶人吊,心怪之,不进而去。林宗遽追而谢曰:’贾子厚诚凶德,然洗心同善。仲尼不逆互乡,故许其进也。’淑闻之,改过自厉,终成善士。又林宗有母丧,徐稚往吊,置生刍一束於庐前而去。林宗曰:’此必南州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裴楷别传》曰:裴楷少知名,而风情朗悟。初,陈留阮籍遭母丧,楷弱冠往吊,籍乃离丧位,神志晏然。至乃纵情啸咏,傍若无人。楷不为改容,行止自若,遂便率情独哭;哭毕而退,威容举动无异。
《陶侃传》曰:侃丁母艰,在墓下,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服鳞异。知非常人,遣随而看之,但见双鹤孤而冲天也。
《列女传》曰:鲁黔娄先生之死,曾子与门人往吊焉。隐门而入,立于堂下。其妻出,衣褐袍。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尸在牖下,枕{毄土}席稾,缊袍无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
《皇览·逸礼》曰:君使大夫吊於国君,礼锡衰裳弁绖,有下大夫为介,亦如之。士介者,将命者緦衰裳弁绖,异姓葛,同姓麻。
《语林》曰:陈元方遭父丧,形体骨立,其母哀之,以锦蒙其上。郭林宗往吊,见锦被而责之,宾客绝百许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四十-译文
《周礼·丧祝》说:如果国王去吊丧,巫师就会站在国王前面。(郑司农注解:丧祝和巫师手持桃枝和柳枝,拿着戈站在国王前面。)
又《司巫》说:男巫,国王吊丧时站在祝师前面。女巫,皇后吊丧时站在祝师前面。(女巫站在祝师前面,礼节和皇后一样。)
又《太仆》说:太仆负责三公、孤、卿的吊丧事宜,(国王派人去吊丧。)小臣负责士大夫的吊丧事宜。
《礼》说:知道生者的人去吊丧,知道死者的人伤心。知道生者却不知道死者,吊丧却不伤心;知道死者却不知道生者,伤心却不吊丧。吊丧时不能帮助丧家承担费用。
又曰:将军文子的丧事,丧期结束后越人来吊丧。主人穿着深衣,戴着素冠,在庙里等待,泪流满面。子游看到这种情况说:‘将军文子的儿子,他真是懂礼啊!他遵循的礼节是正确的,他的行为恰到好处。’(中礼之变也。)
又曰:死而不吊的有三种情况:(指轻视丧礼的人。)害怕,(有人因为非罪攻击自己,无法解释而死,孔子在匡地就是这种情况。)厌恶,(行为危险。)溺水。(不乘桥船。)
又曰:曾子去负夏吊丧。(负夏,卫国的地名。)主人已经把灵柩从祖庙移到填池,(祖谓移柩车去载处,为行始也。填池当为奠彻,声之误也。奠彻,遣奠设祖奠。)推着灵柩返回原处,(返回载处,荣曾子吊,欲更始。)然后妇女们降阶,再行礼。(礼,既祖而妇人降。今及柩,妇人辟之,复升堂矣。柩无反而反之,又降妇人,盖欲矜宾於此妇人。皆非也。)随从的人说:‘这符合礼吗?’(对此表示怀疑。)曾子说:‘祖,是暂时的。(且,未定之辞。)为什么不能临时返回住宿处呢?’曾子穿着皮衣去吊丧,子游脱去皮衣去吊丧。曾子指着子游对人说:‘这位先生,是熟悉礼节的,怎么可以脱去皮衣去吊丧呢?’
又曰:哀公派人去吊蕭尚,在路上遇到他。哀公在路边画了一个宫殿接受吊丧。(哀公,鲁国的君主。画地为宫象。)曾子说:‘蕭尚不如杞梁的妻子懂礼。齐庄公攻打莒国,杞梁战死。他的妻子在路上迎接灵柩,哭得很伤心。庄公派人去吊丧。她回答说:‘君王的臣子如果免于罪责,就会被陈尸在市朝,妻子和妾室都会被拘禁。(肆,陈尸也。大夫以上於朝,士以下於市。执,拘也。)君王的臣子如果免于罪责,那么先人的破旧房屋还在,君王没有必要派人来吊丧。’(无所辱命,辞不受也。《春秋传》曰:齐侯吊诸其室。)
又曰:季孙的母亲去世,哀公去吊丧。曾子和子贡也去吊丧。守门的人因为君主在场,不让他们进去。(守门的人,守门者。)曾子和子贡进入马厩整理仪容。(更鼎饰。)子贡先进入,守门的人说:‘刚才已经通知过了。’(既不敢阻止,用言语安抚。)曾子后进入,守门的人避让,(看到两位贤者跟随,更加恭敬。)进入内室。卿大夫都让位,君主降一级行礼。
又曰:殷朝已经封王后去吊丧,周朝在葬礼结束后去吊丧。(封当为空,窆下棺也。)
孔子说:‘殷朝已经谦卑了,我遵从周朝的礼制。’
又曰:曾子和客人站在门边,他的徒弟匆匆而出。(徒弟指客人的随从。)曾子说:‘你们要去哪里?’(徒弟说:)‘我的父亲去世了,我将到街上哭丧。’(认为在旅馆发丧不合适。)‘回到你的住处哭丧吧。’(次,舍也。礼,馆人使专之,若其自有然。)曾子面朝北去吊丧。
又曰:五十岁没有车的人,不越过国界去吊丧。(因为体力开始衰退。)
又曰:妇女不越过国界去吊丧。(不与外界交流。)吊丧的那天,不喝酒吃肉。(以保持哀悼。)去葬礼吊丧的人,必须拿着引绳;如果跟从灵柩到墓地,都要拿着绳索。(示助之以力。车曰引,棺曰绋。)丧家,如果有君主来吊丧,必然有人行礼表示感谢,(往谢之。)即使是朋友、同乡、邻居也可以。(谓无主后。)吊丧时说:‘我国君主前来拜托。’(示亦为执事来。)主人回答:‘临’(君主屈尊来参加臣子的丧礼。)君主在路上遇到灵柩,必须派人去吊丧。(君主对臣子有父母之恩。)大夫的丧事,庶子不接受吊丧。(不以贱者为有爵者主。)
又曰:子张去世,曾子有母亲的丧事,他穿着齐衰之服去哭丧。有人说:‘齐衰之服不适合用来吊丧。’(因为他没有服丧,所以批评他。)曾子说:‘我是去吊丧的吗?’(在朋友哀痛时,非常伤心地去哭丧,不同于一般的吊丧。)
又曰:晋献公的丧事,秦穆公派人去吊公子重耳,(献公杀了他的儿子申生,重耳避难出奔,这时在翟,就去吊丧。)并且说:‘我听说:亡国常常在丧乱之际,得国也常常在丧乱之际。(言在丧代之际。)虽然你在忧丧之中,丧事也不能拖得太久,时机也不能错过。孩子,你要好好考虑。’(劝他回国,意欲纳之,丧谓亡失位。孺,椎也。)他把这告诉了舅犯。(舅犯是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舅犯说:‘孩子,你要推辞。(宝谓善道可守者。仁亲,亲行仁义。)父亲去世了怎么办?又因为这件事谋取私利,(想回国求为后,是利父死。)那么天下还有谁能为你开脱呢?孩子,你要推辞。’(说犹解也。)
又曰:羔裘玄冠,孔子不用这种服装去吊丧。(不以吉服吊丧也。)
又曰:卫国的司徒敬子去世,子夏去吊丧。主人还没有进行小敛,他就戴着孝带去。子游去吊丧。主人已经进行小敛,摘下孝带,重新哭丧。子夏说:‘我听说这件事了吗?’(主人说:)‘我从孔子那里听说的,主人没有换衣服就不戴孝带。’
又曰:曾子问孔子说:‘三年的丧期,可以去吊丧吗?’孔子说:‘三年的丧期,要穿练衣,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用礼来修饰情感。三年的丧期去吊丧和哭泣,不是太虚了吗?(为彼哀不专於其亲也。为亲哀则是妄吊。)’
又曰:诸侯不是因为问疾或吊丧而进入臣子的家中,这被称为君臣为谑。
又说:吊丧的人站在门西边,面向东;使者站在东南方向,面向北;上西阶,站在西门。(宾客站在门外,不在门中间。)主人站在西边。(站在东阶下面。)使者接受命令后说:‘孤某派某人前来吊唁。’客人说:‘我国国君派某人前来,为何不善良!’(接受命令,接受主人的命令出门。不说殡者,因为丧事不接待宾客。善良,指好。)使者进去告诉主人,出来后说:‘孤某正在等待。’(称呼君主的名字,君主去世,称子某,使人知道有继承者。等待,不出门迎接。)吊丧的人进去,主人上堂,站在西边。吊丧的人从西阶上来,站在东边,说:‘我国国君听闻君主的丧事,派某人前来。为何不善良!’子某跪拜磕头。吊丧的人下来,回到原来的位置。(子,指孤子。下来回到原来的位置,指出到门外原来的位置。)
又说:妇女如果不是三年之丧,不越过封地而吊唁。(越过封地,指越过国境。或者指越过疆界。)
又说:诸侯在外国臣子的丧事上吊唁,那么该国的君主作为主人;(君主作为主人,吊唁臣子是对自己的恩惠。子不敢作为主人,站在中庭,面向北哭,不跪拜。)诸侯吊唁时,必须戴皮弁和衰衣。所吊唁的人即使已经下葬,主人也必须脱去丧服。如果主人还没有穿上丧服,那么君主也不穿衰衣。(必须脱去丧服,是因为尊重君主,君主因此改变。)
又说:殷人在墓穴吊唁,周人在家中吊唁,这是向民众展示不违背礼制。(下葬后,哀悼而哭泣,于是进行吊唁。)
《传》说:宋国发生大水灾,国君派人去吊唁。说:‘天降淫雨,害了我们的粮食。为何不吊唁?’回答说:‘我国国君确实不敬,天降的灾害,又给君主增添了忧虑。拜谢命令的侮辱。’臧文仲说:‘宋国大概要兴盛了吧?大禹、商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迅速。桀、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很突然。’
又说:齐侯回国,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梁战死,妻子送葬。)派人去吊唁她。她推辞说:‘杞梁有罪,为何辱没命令?(如果他有罪,不值得吊唁。)如果他没有罪,那么有先人的破旧房屋在,下贱的奴仆不能在郊外吊唁。’(妇女没有外事,所以不认为她低贱。)齐侯在她的家中吊唁。(传中说这是对有礼的妇女的赞扬。)
又说:游吉陪同郑伯去晋国,也去祝贺虒祁。(虒祁,人名。)史赵见到太叔说:‘多么荒谬,他的相礼太不诚实!(荒谬,指欺骗。)可以吊唁,却又祝贺。’子太叔说:‘如何吊唁呢?岂止是我祝贺,全世界都在祝贺。’
又说:琴张听到宗鲁去世的消息,(琴张,孔子的弟子,字子开,名牢。)准备去吊唁他。孔子说:‘齐豹是盗贼,孟絷是凶手,你为何去吊唁?(宗鲁之所以成为盗贼和凶手,都是因为齐豹和孟絷。)’
又说:晋顷公去世,秋天八月下葬。郑国的游吉去吊唁,并且送葬。魏献子派士景伯质问他说:‘悼公去世时,子西去吊唁,子蟜送葬。(在家守丧十五年。)现在您没有守丧,为何这样做?’
《汉书》说:龚胜去世,有老父来吊唁,哭得很伤心。然后说:‘唉!用香草自己烧毁,用油脂自己消融。龚生竟然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寿命,不是我的同类。’
《续汉书》说:郭太字林宗,隐居教授,门徒众多。母亲去世,有朋友从千里之外来吊唁他。
《东观汉记》说:祭遵病逝,丧事到河南,皇帝下诏让百官都到丧事地点。皇帝穿上素服前往吊唁,望见城门,放声大哭,一直哭到极点。又到城门,遇到丧车,瞻望流泪。皇帝亲自前来,用太牢祭祀,仪式如同孝宣帝临霍将军的故事。
谢承《后汉书》说:徐孺子不迎合权贵,如果有丧事,他会走万里路去吊唁。常常在家里预先烤一只鸡,用一两绵絮浸泡在酒中,晒干,用绵絮包裹鸡。直接到葬礼地点,用水浸湿绵絮,使有酒味,把鸡放在前面,祭拜完毕就离开。
王隐《晋书》说:何劭担任司徒,去世后,养子何岐继承了他的位置。袁粲去吊唁何岐,何岐以生病为由推辞。袁粲独自笑着出来,说:‘今年一定会降下何岐的品级。’王诠对他说:‘知道死者的死,何必见生者?何岐以前犯了很多罪,当时不降级,现在何公刚去世就降级,人们认为中正官害怕强者欺压弱者。’袁粲于是停止了。
邓粲《晋记》说:阮籍能够做出青白眼,对礼俗之士,总是用白眼对待。宗正嵇喜,是嵇康的哥哥。听说阮籍去世,去吊唁他。阮籍没有哭泣,见到他白眼相向。嵇喜不高兴地离开了。
《晋中兴书》说:周嵩的哥哥周顗被杀害,王敦派人去吊唁周嵩。周嵩说:‘我哥哥是天下的大罪人,被天下人杀害,还值得吊唁吗?’王敦非常怨恨他。
《家语》说:季桓子去世,鲁国的大夫们穿着朝服去吊唁。子游问孔子:‘这是礼吗?’孔子没有回答。另一天,子游又问。孔子说:‘刚去世时,穿着羔裘和玄冠的人,换一下衣服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又说:孔子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阳虎去吊唁。私下对孔子说:‘现在季氏将要宴请境内的士人,你听说了吗?’说:‘我没有听说。’即使在服丧期间,也想参加。”阳虎说:‘你不认为不是这样吗?季氏宴请士人,不包括你。’
《礼统》说:吊生叫慰问,吊死叫吊唁。为什么叫慰问?因为不是有丧事的位置,哭泣的事情,只是叹息而已,所以叫慰问。为什么叫吊唁?吊者,毒也。表示有深厚的恩情,没有血缘关系,只是表达哀痛和痛苦,所以叫吊唁。
《白虎通》说:《檀弓》记载说:‘天子哭诸侯,戴爵弁,穿纯衣。’
又说:派大夫去吊唁,致辞说:‘皇天降灾,您独自遭受离别之苦,唉,多么悲痛啊!’
《庄子》说: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没有吃饭。太公任去吊唁孔子,说:‘快要死了吧?’说:‘是的。’‘你有什么痛苦?’说:‘是的。’太公任说:‘直木先被砍伐,甜井先干涸。你大概是因为装饰智慧而惊吓愚人,修身而显露出污点,明明白白地像日月一样行事,所以免不了这样的遭遇。’
又说:庄子妻子去世,惠子去吊唁,庄子却正坐在地上,敲着盆唱歌,说:‘考察它的开始,本来就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本来就没有形态。不仅没有形态,本来就没有气息。变化而有生命,现在变化而死亡,人就像在巨大的屋子里睡觉,我哇哇地哭泣,自认为不通达命运,所以停止哭泣。’
又说:老聃去世,秦失去吊唁,哭了几声就出来了。弟子们说:‘他不是夫子的朋友吗?’说:‘是的。’‘那么吊唁就像这样,可以吗?’说:‘可以。起初我以为他是个人,现在才知道他不是人。刚才我进去吊唁,有年纪大的人哭得像哭自己的儿子,年纪小的人哭得像哭自己的母亲。他们之所以聚集在这里,一定有不需要说话而说话、不需要哭泣而哭泣的人。这是违背天意、背离情感,忘记了他们所承受的。’
《淮南子》说:北方边塞上有个喜欢游历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他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坏事呢?’家里有了许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髀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规模进攻,健壮的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战斗,边塞上的人有十九个死去。这个儿子却因为跛脚的缘故,父子俩都得以保全。
《符子》说:陶地的富商朱公失去了他的儿子,邻居们去慰问他。朱公正蹲坐在地上,抱着头大笑。邻居们说:‘听说有丧事,来安慰你的悲伤。’朱公说:‘生前不悲伤,死后才来慰问,难道邻居们不通人情吗?’
《说苑》说: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帽子的老人,最后来慰问说:‘身份已经显贵却傲慢待人的人,百姓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却擅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高却不知足的人,会陷入麻烦。’孙叔敖两次跪拜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希望听听您的其他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谦卑;官职越高越要小心;俸禄越厚越要谨慎不敢贪取。您谨慎地遵守这三点,就足以治理好楚国了。’
《世说》说:顾彦先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常常把琴放在灵床上。张季鹰去慰问他,忍不住悲痛,直接上床弹琴,弹了几曲后,抚琴说:‘彦先还喜欢这个吗?’然后又痛哭,离开,握着孝子的手走了。
贺循《丧服要记》说:开始慰问时,穿着黑色的礼服。皮弁和腰带,白色的帽子加上环形的腰带。刚去世就去穿着朝服的人,主人还没有改变,宾客还不能改变。
又曰:古代的慰问者,都是因为早晚哭泣而进入慰问。宾客到了,主人出来,站在中门外,面向西,面向北,跪拜。宾客进入,站在堂下,面对东阶,面向西。宾客进入,都哭泣。哭完后,主人跪拜。
又曰:大夫去慰问大夫,刚去世就去,穿着朝服和宽松的皮衣,就像喜庆的时候一样。在入殓的时候到达,就戴着帽子系着腰带,穿着皮衣。主人穿上丧服去,就戴着帽子系着腰带,加上锡衣。大夫对士有朋友之恩,才得到帽子。
谢兹《丧服图》说:天王慰问三公和三孤,戴着帽子系着腰带,穿着锡衣。慰问六卿,戴着帽子系着腰带,穿着锡衣。慰问大夫,戴着帽子系着腰带,穿着疑衣。慰问士,戴着帽子系着腰带,穿着緦衣。慰问畿内诸侯,戴着帽子系着腰带,穿着緦衣。
《郭太别传》说:贾淑字子厚,是林亭乡的人。虽然世上有官位,但性格凶恶,乡里的人都怕他。林宗遭遇母亲去世,贾淑来慰问他,同时钜鹿的孙咸直也到了。咸直因为林宗是贤人却接受恶人的慰问,心里感到奇怪,没有进去就离开了。林宗急忙追赶并道歉说:‘贾子厚确实有恶行,但已经洗心向善。孔子不拒绝互乡的人,所以我允许他进来。’贾淑听后,改正了错误,最终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又林宗有母亲去世,徐稚来慰问,在庐前放了一束青草就离开了。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的徐孺子。《诗经》不是说过吗:“一束青草,那人如玉。”我没有德行能承受这样的赞誉。’
《裴楷别传》说:裴楷年轻时就很有名,风度翩翩,聪明伶俐。起初,陈留的阮籍遭遇母亲去世,裴楷二十岁时去慰问,阮籍就离开了丧位,神态平静。甚至放声高歌,旁若无人。裴楷没有改变表情,行为举止自如,于是他随意地独自哭泣;哭完后,就离开了,威严和举止都没有变化。
《陶侃传》说:陶侃遭遇母亲去世,在墓地下,突然有两个客人来慰问,他们不哭就离开了,穿着的衣服很特别。陶侃知道他们不是普通人,派人跟在他们后面看,只见两只鹤孤独地冲向天空。
《列女传》说:鲁黔娄先生去世,曾子和门人去慰问。他们悄悄地进入,站在堂下。他的妻子出来,穿着粗布衣服。曾子慰问她,上堂,看到先生的尸体在窗户下,头枕着土席,穿着破旧的皮袍,没有外面的衣服。覆盖着布被,头部和脚部都没有完全收敛,盖住头部就露出脚,盖住脚就露出头部。
《皇览·逸礼》说:君主派大夫去慰问国君,礼节是穿着锡衣和腰带,戴着帽子,如果有下大夫作为使者,也是这样。士作为使者,将传达命令的人穿着緦衣和腰带,戴着帽子,如果是异姓就穿葛衣,如果是同姓就穿麻衣。
《语林》说:陈元方遭遇父亲去世,身体瘦得像一根棍子,他的母亲为他感到悲伤,用锦缎盖在他身上。郭林宗去慰问,看到锦缎被责备,宾客绝交一百多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四十-注解
王吊:指国王亲自前往吊唁,表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家属的慰问。
巫:古代负责祭祀、祈祷的宗教人员。
桃茢:古代驱邪用的桃枝和茅草。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祝:古代掌管祭祀、祝告的官员。
三公孤卿:古代官职,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孤卿指诸侯国的国君。
小臣:古代官职,指地位较低的官员。
知生者吊,知死者伤:表示对生者表示慰问,对死者表示哀悼。
赙:古代丧礼中,赠送给丧家的财物。
将军文子:古代的一位将军。
子游:古代的一位学者。
中礼之变:符合礼仪的变化。
畏:指因恐惧而死亡。
厌:指因受到诅咒而死亡。
溺:指因溺水而死亡。
负夏:古代地名。
祖:古代丧礼中,将柩车从家中移出。
填池:古代丧礼中,放置祭品的地方。
反:返回。
袭裘:穿着皮衣。
裼裘:脱去外衣,露出里面的皮衣。
将军文氏之子:将军文子的儿子。
庶几:几乎,差不多。
中:符合。
哀公:鲁国的国君。
蕭尚:古代的一位人物。
画宫:在地上画一个宫殿形状。
杞梁:古代的一位人物。
肆:陈尸。
执:拘捕。
无所辱命:不接受侮辱性的命令。
季孙:古代的一位人物。
阍人:守门人。
内霤:屋内的阴暗处。
殷:古代的一个朝代。
周:古代的一个朝代。
孺子:对年轻者的称呼。
舅犯:古代的一位人物。
羔裘玄冠:用羊皮制成的裘衣和黑色帽子。
子夏:古代的一位学者。
练冠:用熟绢制成的帽子,用于丧礼。
绖:用麻布制成的丧服。
小敛:古代丧礼中,将尸体放入棺材。
反哭:回到家中哭泣。
齐衰:古代的一种丧服。
晋献公:古代的一位国君。
秦穆公:古代的一位国君。
翟:古代的一个国家。
诸侯:古代的诸侯国君主。
问疾吊丧:探望疾病和吊唁丧事。
君臣为谑:君臣之间变得轻松愉快,失去了应有的庄重。
吊者:前来吊丧的人。
位于:站在某个位置。
东面:面向东方。
介:使者,代表。
东南:东南方向。
北面:面向北方。
西上:从西边上来。
西门:西门,城门之一。
宾立门外不当门:宾客站在门外,不面对正门。
主孤西面:主人独自站在西面。
阼阶下:东阶下,古代建筑中主阶左侧。
相者:使者,这里指负责传达的人。
孤某使某请事:某国的君主派某人前来请示事项。
寡君使某如何不淑:我们的君主派某人前来,为何不善良!
受命:接受命令。
殡者:殡葬的人。
淑:善良。
须矣:等待。
子:儿子。
孤子:孤儿。
降反位:从高位降下来回到原来的位置。
逾封:越过封地。
竟:边界。
皮弁锡衰:古代丧服的一种。
免:除去。
圹:墓地。
家:家中。
示民不偝:向民众展示不违背礼制。
大水:大洪水。
粢盛:谷物。
不吊:不吊唁。
罪己:自责。
兴:兴盛。
亡:灭亡。
郊:郊外。
逆丧:逆行送葬。
殖:人名。
梁战死:梁国战死。
子西:人名。
子蟜:人名。
无二:没有二心。
父忧:父亲去世。
盈门:门庭若市。
疾之:厌恶。
庐:房屋。
菴:小屋。
退身隐居:退隐。
徒众:弟子。
薨:去世。
素服:白色的衣服,表示哀悼。
望城门:望着城门。
举音遂哭:放声大哭。
祠以太牢:以牛、羊、猪三牲为祭品。
故事:先例。
辟:征召。
炙鸡:烤鸡。
绵絮:绵和丝絮。
暴幹:晒干。
径到:直接前往。
冢:坟墓。
浸酒中:浸泡在酒中。
暴干:晒干。
祭毕:祭祀完毕。
嗣:继承。
品:品级。
青白眼:以青眼和白眼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宗正:官职名。
兄:哥哥。
被害:被杀害。
便人:派人。
季桓子:人名。
易之:更换。
练:古代丧服的一种。
季氏:鲁国的一个家族。
大飨:盛大的宴会。
士:古代社会中的低级官员或知识分子。
衰绖:丧服。
畏强侮弱:害怕强者欺凌弱者。
礼俗之士:讲究礼节和习俗的人。
丧服:丧事期间穿的服装。
唁:慰问生者。
爵弁纯衣:贵族的冠帽和纯白色的衣服。
遣大夫吊:派遣大夫去吊唁。
皇天降灾:上天降下灾害。
子独遭离之:你独自遭受了这样的离别。
几死乎:几乎死了。
饰智以惊愚:用智慧去惊吓愚昧的人。
修身以明汙:修身以显扬污点。
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明亮如同举着日月行走。
遁天倍情:违背天理,背离情感。
忘其所受:忘记了自己所承受的。
北塞上:指北方边塞地区,古代中国边疆地带。
胡中:指胡人居住的地区,古代指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地区。
吊:古代丧葬习俗之一,指前往丧家慰问,表示哀悼。
胡骏马:指来自胡地的优良马匹。
髀:大腿。
胡夷:指胡人,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控弦:指手持弓箭。
丁壮者:指壮年男子。
跛:腿脚不便,行走困难。
陶之富者:指陶地的富有之人。
丧其中子:指家中失去中年之子。
朱公:指朱公,即朱家的长者。
方:正,正在。
拥膝蹲踞:双膝相拥,蹲坐。
捧头而笑:用手捧着头笑。
生不致哀,死而唁:生前不悲伤,死后却去慰问。
令尹:古代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衣粗衣、冠白冠: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朝玄端之服:指朝廷的正式礼服。
皮弁绖:古代丧服,用皮制成的帽子,系着白色的带子。
素弁而加环绖:用白色布料制成的帽子,系着环形带子。
朝服:朝廷官员的正式礼服。
宾:宾客,指前来吊丧的人。
弁绖:古代丧服,用皮制成的帽子,系着白色的带子。
锡衰:古代丧服,用锡制成的带子。
緦衰:古代丧服,用麻制成的带子。
天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三公:古代官职,指宰相、御史大夫、太尉。
三孤:古代官职,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六卿:古代官职,指六部尚书。
大夫:古代官职,指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畿内诸侯:指京城附近的诸侯国。
冠冕:古代贵族的冠帽,象征地位和权力。
钜鹿孙咸直:指钜鹿人孙咸直。
互乡:古代地名,指远方之地。
丧位:指丧家设有的座位。
啸咏:吟咏,即吟唱。
威容举动:指举止和仪态。
丁母艰:指母亲去世。
形骨立:形容人极度消瘦。
锦:一种华丽的织物。
葛:一种植物,其纤维可制作布料。
麻:一种植物,其纤维可制作布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四十-评注
《淮南子》开篇讲述了一个关于北塞上喜游者的故事,通过其马无故亡入胡中,以及后来的马将胡骏马而归,展现了事物变化的相对性和人生的无常。其父在面对马的丢失和回归时,均能保持冷静,认为这是否为福祸还未可知,体现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故事中的‘福’与‘祸’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提醒人们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起伏变化。
《符子》中朱公丧子,邻人往吊,朱公却捧头而笑,认为生不致哀,死而唁,何邻人之不通也。这体现了朱公对生死的态度,认为生死乃自然规律,无需过度哀伤,也反映了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
《说苑》中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而一老父却来吊,指出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尊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接受老父的教诲,表明他深知权力与责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世说》中顾彦先性好琴,丧时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顾,不胜其恸,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恸哭,下,执孝子手而去。这一幕展现了张季鹰对顾彦先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生死的坦然态度。
贺循的《丧服要记》详细描述了古代吊丧的礼仪,从服饰到行为举止,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制和道德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谢兹的《丧服图》则进一步细化了吊丧的礼仪,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关系,规定了不同的服饰和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重视。
《郭太别传》中贾淑原本性险害,但经林宗的教诲,改过自厉,终成善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能否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裴楷别传》中裴楷在陈留阮籍母丧时,表现出的冷静与自若,体现了他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以及他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陶侃传》中陶侃在母丧时,遇到两位不哭而退的客人,他识破这并非常人,从而展现出他的洞察力和对生死的淡然。
《列女传》中鲁黔娄先生之死,曾子与门人往吊,其妻的朴素与节俭,以及曾子对黔娄先生的尊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节俭和孝道的重视。
《皇览·逸礼》中详细规定了不同身份的人吊丧时的礼仪,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制。
《语林》中陈元方父丧,郭林宗往吊,见到锦被而责之,宾客绝百许日。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奢华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