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四-原文
○庠序
《礼记·王制》曰: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夏后氏养国老於东序,养庶老於西序。殷人养国老於左学,养庶老於右学。周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於虞庠。
又《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术当为遂。万二千五百家为遂也。)
<五经通义>曰:三王教化之宫,总名为学。夏为学校。校之言教也。殷为庠,周为序,周家又兼用之,故乡为庠,里为序,家为塾。
<白虎通>曰:乡曰庠,里曰序。庠者,礼仪也;序者,序长幼也。
<汉书>曰:乡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又《儒林传>曰: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所以劝善惩恶也。
<南史>曰:梁武帝修建庠序,别开五馆。其一馆在袁宪宅西。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新义,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
○释奠
<礼记·月令·仲春>曰:是月也,命乐正习舞。(为将释奠。)
上丁释奠於国学,(释谓置也。谓置牲币之奠於文宣王。)
天子及公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观其礼也。)
命有司上戊释奠於太公庙。(亦用牲币之奠。)
又《月令·仲秋>曰:是月也,命乐正习吹,(春夏尚舞,秋冬尚吹,习之为将释奠。)
上丁释奠於国学,天子乃率公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礼仪同仲春。)
是月也,命有司上戊释奠於故公庙。(礼仪同仲春。)
又《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必先释奠於先圣先师。及行事,必用币。天子亲学,大昕鼓惩,所以警众也。
<晋书·礼志>曰:昔武王入殷而封先代之后,盖追思其德也。孔子大圣,终於陪臣,未有封爵。至汉元帝时,孔霸以帝师号褒成侯,奉孔子后。魏黄初三年,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奉孔子祀。魏齐王正始二年,使太常释奠,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颜回配。
<宋书·礼志>曰:魏齐王正始中,每讲经,使太常释奠先圣先师於辟雍。晋惠帝、明帝之为太子,及愍怀太子讲经竟,并亲释奠於太学。太子进爵於先师,中庶子进爵於颜渊。成、穆、孝武三帝亦皆亲释奠。
又《礼志>曰: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释奠,采晋故事。官有其注,祭毕,太祖亲临学宴会,太子以下悉预。
<唐六典>曰:仲春上丁,释奠於孔宣父,以颜回配焉,其七十二弟子及先儒并从祀。仲秋之月亦如之。仲春上戊,释奠於齐太公,以留侯张良配焉。仲秋之月亦如之。凡州县皆置孔宣父庙,以颜回配。仲春上丁,州县官行释奠之礼,仲秋上丁亦如之。
<唐书>曰:开元七年十一月,以贡举人将谒先师质问疑义,敕曰:”皇太子及诸子,虽年未志学,而道在尊师,宜行齿胄礼。”
又曰:开元七年,皇太子入国学,行齿胄礼,谒先圣。皇太子初献,其亚献、终献并以胄子。常侍褚无量开讲《孝经》及《礼记·文王世子》篇。
又曰:归崇敬议:春秋释奠文宣王,祝板御署北面揖,以为其礼太重。按《大戴礼》师尚父授周武王丹书,武王东面而立。今置祝板,请准武王东面之礼,轻重庶得其中。晋博士成洽议曰:”释典奉先师惟皇太子,业终乃礼,不然则废。”
晋《尚书大事>曰:尚书符太常曰:”按洛阳图宫南自有太学,国子、辟雍不相预也。舍辟雍以太学,辟雍便为无事虚诞。汉魏旧事,皆言释奠祠先圣於辟雍,未有言太学者。又咸和中,成皇帝释奠於中堂之前台中,故事亦曰辟雍。是为汉魏之世初自两立,至释奠便在辟雍犹存。今废辟雍而立二学,中兴以来相违。”太常王彪之答:”魏帝齐王使有司释奠於辟雍,此是魏之大事,非晋书旧典。太始、元康释奠太学,不在辟雍;太始五年、元康五年二行飨礼,皆於辟雍,不在太学。是则释奠於太学,行飨於辟雍,有晋已行之,准也。中朝有辟雍,犹在太学,况无辟雍,惟有太学,更当不在太学乎!”宰相从太常所答。
晋范坚书问冯怀曰:”汉氏以来,释奠先师惟仲尼,不及公旦,何也?”冯答曰:”若如来谈,亦当宪章尧、舜、文、武,岂惟周旦乎!”
挚虞《释奠颂>曰:如彼泉流,不盈不运。讲业既终,礼师释奠。升觞折俎,上下惟善。邕邕其来,肃肃其见。
○立庙(附)
<锺离意别传>曰:意为鲁相,修孔子庙。孔子教授堂下,床首有悬瓮,意召守庙孔问曰:”此何等瓮?”曰:”夫子瓮。背有丹书,自夫子亡后,无敢发者。”意乃发,索得书焉。
<宋书·礼志>曰:晋清河人李辽表曰:亡父先臣回绥集邦邑,归诚本朝,以太元十年遣臣奉表,路经阙里,过觐孔庙,庭宇倾颓,轨式颓圮,万世宗匠,忽焉沦废,仰瞻俯慨,不觉涕流。既逵京辇,表求兴复圣祀,修建讲学。至十四年,奉被明诏,采臣鄙议,敕兖州鲁郡准旧营饰。
<北齐书>曰:天保元年,诏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并下鲁郡,以时修治庙宇,务尽褒崇之至。
<唐书>曰:武德中,制祠典,释奠於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丘配飨。房玄龄及朱子奢议云:公旦、尼父俱是圣人。庠序置奠,本缘夫子。故鲁宋至於梁陈,爰及隋大业故事,皆以孔丘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历代所行,古今通允。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以颜回配飨。
又曰:上元中制曰:定祸乱者必先於武德,极生灵者谅在於师贞。
周武创业,克宁区夏,惟师尚父,实佐兴王。
况德有可师,义当禁暴,稽诸古昔,爰崇典礼,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
有司依文宣王置庙,择古今名将,置亚圣及十哲,享祭之典,一同文宣。
又曰:开元十九年,始於两京置齐太公庙,以张良配。
上元初,特加封太公为武成王,以历代名将从其祀。
然有其制而未之行,祠宇日荒。
至是,宰臣卢杞、京兆尹卢甚以卢者齐之裔,乃鸠其裔孙若卢、崔、丁、吕之族,合钱以崇饰之。
请复旧典,兼择自古名将,如孔门十哲,皆配飨。
诏下史官,乃定张良、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配焉。
○养老
《礼记·祭义》曰: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五更当为五叟。叟,长老之称也。其字似更,书有转误,嫂字,女傍叟,今皆以为更矣。
《孝经援神契》曰:天子亲临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三者,道成於三;五者,训於五品。言其能以善道改已也。三老、五更,皆取有妻、男女完具者。
《续汉书》曰:三老、五更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之不噎也。
华峤《后汉书》曰:熙平中,天子引袁逢为三老,赐玉仗。
应劭《汉书》曰: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天子亲割,三公设几,九卿正履。
《魏志》高贵乡公诏曰:夫养老兴教,三代所以树风化、垂不朽也。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纳诲,着在惇史,然后六合承流,下观而化。宜妙拣德行,以充其选。关内侯王祥,履仁秉义,雅志淳固;关内侯郑小同,温恭孝友,师礼不忒。其以祥为三老,小同为五更。车驾亲率群司,躬行古礼焉。
王隐《晋书》曰:王祥字休征。魏帝高贵乡公入学,命祥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帝北面乞言。祥於是陈明王圣帝之轨,君臣政化之要,俯以训帝。於时百辟卿士闻其格言,莫不砥砺。
《后魏书》曰:孝文帝以前司徒尉元为三老,前鸿胪卿游明根为五更。皇帝再拜肃拜五更,乞言毕,乃赐步輓一乘,诏曰:”三老可给上公之禄,五更可食九卿之俸。”
《后周书》曰:高祖保定三年,乃下诏集太保燕公为三老。
又曰:武帝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赐延年杖;太师宇文护设几,司寇豆卢宁正舄。
又曰:孝闵践祚,于谨以年老乞骸骨,诏报不许。有司宜断表启,遂诏谨为三老。有司具礼,择日,又赐延年杖。高祖幸太学以食之。三老入门,皇帝迎拜门屏之间,三老答拜。有司设三老席於中楹,南向。太师晋公护升阶,设几於席。三老升席,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大司寇楚公宁升阶正舄。皇帝升立於斧扆之前,西面,有司进馔,皇帝跪设酱豆,亲袒割。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受爵以酳。有司彻讫,皇帝北面立,访道。三老乃起,立於席后。皇帝曰:”猥当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诲之。”三老答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惟陛下念之。”又曰:”为国之本,在守忠信。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愿陛下守而勿失。”又曰:”治国之道,必须有法。法者,国之纲纪。纲纪不可不正,在於赏罚。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益,为恶者日止;若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则天下善恶不分,人无所措手足矣。”三老言毕,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焉。礼成而出。
《隋书》曰:后齐仲春令辰陈养老礼。先一日,三老、五更齐於国学,皇帝进贤冠、玄纱袍至辟雍,入总章。堂列宫悬,王公已下及国老名定位。司徒以羽仪、武贲、安车迎三老、五更於国学,并进贤冠、玄服、黑舄、素带。国子生黑介帻,青衿单衣,乘马从之。至,皇帝释剑执班,迎於门内。三老至门,五更去门十步,则降车以入。皇帝拜,三老、五更摄斋答拜。皇帝揖进,三老在前,五更在后,升自右阶,就筵。三老坐,五更立。皇帝升堂,北面。公卿升自左阶,北面。三公授几杖,卿正履,国老、庶老各就位。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不拜五更。乃坐。皇帝西向,肃拜五更,进珍馐酒食,亲袒割,执酱以馈,执爵以酳。以次进五更。又设酒醴於国老、庶老。皇帝升御坐。三老乃论五孝六顺、典训大纲。皇帝虚躬请受。礼毕而还。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已上,赐鸠杖、黄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四-译文
《礼记·王制》说:有虞氏在上庠养育国老,在下庠养育庶老。夏后氏在东序养育国老,在西序养育庶老。殷人在左学养育国老,在右学养育庶老。周人在东胶养育国老,在虞庠养育庶老。
《学记》说:古代的教育,家庭有塾,乡里有庠,术有遂(遂,古代的行政区划,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国有学。
《五经通义》说:三王的教化场所,总称为学。夏代称为学校,校的意思是教育。殷代称为庠,周代称为序,周家又同时使用,所以乡称为庠,里称为序,家称为塾。
《白虎通》说:乡称为庠,里称为序。庠代表礼仪,序代表长幼有序。
《汉书》说:乡序庠设立《孝经》教师一人。
《儒林传》说:夏、商、周三代的教育,乡里有教育,夏代称为校,殷代称为庠,周代称为序,目的是劝善惩恶。
《南史》说:梁武帝修建庠序,开设五馆。其中一馆在袁宪宅西。袁宪经常招收学生,与他们讨论新义,出人意料,同辈都赞叹佩服。
《礼记·月令·仲春》说:这个月,命令乐正练习舞蹈。(为了即将的释奠仪式。)上丁在国学举行释奠,天子及公卿、诸侯、大夫亲自前往观看。(观看礼仪。)命令有司上戊在太公庙举行释奠。
《月令·仲秋》说:这个月,命令乐正练习吹奏,春夏崇尚舞蹈,秋冬崇尚吹奏,练习是为了即将的释奠仪式。上丁在国学举行释奠,天子率领公卿、诸侯、大夫亲自前往观看。(礼仪与仲春相同。)这个月,命令有司上戊在故公庙举行释奠。(礼仪与仲春相同。)
《文王世子》说:凡是开始设立学校,必须先在先圣先师面前举行释奠。及至行事,必须使用币。天子亲自学习,大昕鼓声警戒众人。
《晋书·礼志》说:从前武王进入殷地,封赏先代的后代,这是追念他们的德行。孔子是大圣人,最终死于陪臣,没有得到封爵。到汉元帝时,孔霸以帝师号封为褒成侯,奉孔子后。魏黄初三年,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奉孔子祀。
《宋书·礼志》说:魏齐王正始中,每次讲经,都让太常在辟雍举行释奠先圣先师。晋惠帝、明帝作为太子,以及愍怀太子讲经结束后,都亲自在太学举行释奠。
《礼志》说: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释奠,效仿晋朝的旧例。官有其注,祭礼结束后,太祖亲自到学校宴会,太子以下都参加了。
《唐六典》说:仲春上丁,在孔宣父前举行释奠,以颜回配享。仲秋之月也如此。仲春上戊,在齐太公前举行释奠,以留侯张良配享。仲秋之月也如此。所有州县都设立孔宣父庙,以颜回配享。
《唐书》说:开元七年十一月,因为贡举人将要谒见先师询问疑问,下令说:‘皇太子及诸子,虽然年纪未到学习年龄,但尊敬师长之道,应该行齿胄礼。’
《唐书》又说:开元七年,皇太子进入国学,行齿胄礼,谒见先圣。皇太子首先献祭,其亚献、终献都由胄子进行。常侍褚无量讲解《孝经》及《礼记·文王世子》篇。
《唐书》又说:归崇敬提议:春秋时释奠文宣王,祝板御署北面揖,认为这种礼仪太重。按照《大戴礼》师尚父授周武王丹书,武王东面而立。现在放置祝板,请按照武王东面之礼,轻重才得以适中。晋博士成洽提议说:‘释典奉先师只有皇太子,学业完成后才行礼,否则就废弃。’
晋《尚书大事》说:尚书符太常说:‘按照洛阳图宫南自有太学,国子、辟雍不相干涉。舍弃辟雍而设立太学,辟雍便成为无用的虚设。汉魏旧事,都说在辟雍释奠先圣,没有提到太学。又咸和中,成皇帝在台中释奠,旧例也说辟雍。这是汉魏时期最初分别设立,到释奠时还在辟雍。现在废弃辟雍而设立两所学,中兴以来就有所违背。’太常王彪之回答说:‘魏帝齐王让有司在辟雍释奠,这是魏的大事,不是晋书旧典。太始、元康释奠太学,不在辟雍;太始五年、元康五年两次行飨礼,都在辟雍,不在太学。所以释奠在太学,行飨在辟雍,这是晋朝已经实行的,可以参照。中朝有辟雍,还在太学,何况没有辟雍,只有太学,更应当在太学吗!’宰相听从太常的回答。
晋范坚给冯怀的信中说:‘汉氏以来,释奠先师只有仲尼,不及公旦,为什么?’冯回答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也应当效法尧、舜、文、武,岂止周公呢!’
挚虞《释奠颂》说:如同那泉流,不盈不涸。讲学结束后,礼师举行释奠。举杯折肉,上下都行善。邕邕其来,肃肃其见。
《锺离意别传》说:钟离意担任鲁相,修建孔子庙。孔子在堂下教授,床首悬挂着瓮,钟离意召见守庙的孔伋问:‘这是什么瓮?’孔伋说:‘这是夫子的瓮。背面有丹书,自从夫子去世后,没有人敢打开它。’钟离意于是打开,找到了那本书。
《宋书·礼志》说:晋清河人李辽上表说:已故父亲先臣回绥集邦邑,归诚本朝,太元十年,我奉表上京,路过阙里,拜访孔庙,庭院房屋倾颓,规制毁坏,万世宗匠,忽然沦废,仰望感慨,不觉泪流。到达京城后,上表请求恢复圣祀,修建讲学。到十四年,奉到明诏,采纳我的建议,命令兖州鲁郡按照旧制进行修缮。
《北齐书》说:天保元年,下诏封崇圣侯食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并下鲁郡,按时修缮庙宇,务尽褒崇之至。
《唐书》说:武德中,制定祠典,在太学举行释奠,以周公为先圣,孔丘配享。房玄龄及朱子奢提议说:公旦、尼父都是圣人。庠序置奠,本因夫子。所以鲁宋至梁陈,以及隋大业时期,都把孔丘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历代所行,古今通允。请停止祭祀周公,提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
又有人说:在上元年间制定的规定是:平定祸乱的人必须先有武德,使百姓得到极大幸福的人则在于坚守正道。周武王开创基业,能够使夏地区安宁,正是因为有尚父姜太公的辅佐,实际上帮助了武王的兴盛。既然有值得学习的德行,那么就应该禁止暴力,追溯古代,重视礼仪,太公望可以追封为武成王。有关部门依照文宣王的做法设立庙宇,选择古今名将,设立亚圣和十哲,享受祭祀的典礼,与文宣王相同。
又有人说:开元十九年,开始在两京设立齐太公庙,以张良为配享。上元初年,特别封太公为武成王,让历代名将从他一起祭祀。虽然有这个规定,但并未实施,祠堂日渐荒废。到了这个时候,宰相卢杞、京兆尹卢甚因为卢姓是齐国的后裔,于是召集了卢、崔、丁、吕等族的裔孙,合钱来修缮装饰。他们请求恢复旧有的典制,并且选择自古以来的名将,如孔门十哲,都配享祭祀。皇帝下诏给史官,于是确定张良、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配享。
关于养老:
《礼记·祭义》说:在太学为三老、五更举行宴会,天子亲自解开衣服割肉,手持酱料分食,手持酒杯敬酒,这是用来教育诸侯兄弟之情的。
蔡邕的《月令章句》说:五更应该是五叟。叟,是对长者的称呼。这个字看起来像更,书写时发生了错误,应该是女旁加叟,现在都写作更了。
《孝经援神契》说:天子亲自到辟雍,尊敬地侍奉三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五更。三者,是道德在三者中完成;五者,是在五种品德中受到教育。说的是他们能够用善道来改变自己。三老、五更,都是选择有妻子、男女齐全的人。
《续汉书》说:三老、五更的玉杖,长九尺,一端以鸠为装饰。鸠,是不会噎食的鸟,希望老人不会噎食。
华峤的《后汉书》说:熙平年间,天子引袁逢为三老,赐给他玉杖。
应劭的《汉书》说:天子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三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五更。天子亲自割肉,三公摆放几案,九卿整理鞋子。
《魏志》高贵乡公的诏书说:养老兴教,是三代用来树立风俗、流传不朽的方法。必须有三老、五更,以表示极大的尊敬,听取他们的意见,记录在敦厚的史书中,然后天下才能继承这种风尚,下面的人看到也会受到教化。应该精心挑选德行高尚的人,来充实这个选择。关内侯王祥,行仁义,志向纯厚;关内侯郑小同,温和恭敬,孝顺友爱,遵循礼仪不偏离。于是任命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皇帝亲自率领群臣,亲自实行古代的礼仪。
王隐的《晋书》说:王祥字休征。魏帝高贵乡公入学,任命王祥为三老。王祥面向南,手持几案,以师道自居。皇帝面向北请求赐教。王祥于是陈述了圣明帝王的道路,君臣政治教化的要点,低头教导皇帝。当时百官卿士听到他的格言,无不砥砺自己的品德。
《后魏书》说:孝文帝以前司徒尉元为三老,前鸿胪卿游明根为五更。皇帝两次鞠躬,向五更表示敬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后,赐给他们一辆步辇。诏书说:‘三老可以享受上公的俸禄,五更可以享受九卿的俸禄。’
《后周书》说:高祖保定三年,于是下诏召集太保燕公为三老。
又有人说:武帝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赐给他延年杖;太师宇文护设立几案,司寇豆卢宁整理鞋子。
又有人说:孝闵帝即位后,于谨因为年老请求辞官,诏令不允许。有关部门应该停止上表请求,于是又下诏让于谨担任三老。有关部门准备了礼仪,选择日子,又赐给他延年杖。高祖亲自到太学去款待他。三老进入,皇帝在门屏之间迎接并鞠躬,三老也鞠躬回礼。有关部门在正中央为三老设置了座位,面向南。太师晋公护上阶,在座位上放置了几案。三老上座,面向南,靠着几案而坐,以师道自居。大司寇楚公宁上阶整理鞋子。皇帝上阶站在斧钺之前,面向西。有关部门进献食物,皇帝跪下摆放酱料和豆子,亲自解开衣服割肉。三老吃完后,皇帝又亲自跪下接受酒杯敬酒。有关部门撤去餐具后,皇帝面向北站立,询问治国之道。三老起身,站在座位后面。皇帝说:‘我肩负着天下的重任,自认为才能不足,不知道政治的要领,您能教诲我吗?’三老回答说:‘木材受到绳子的束缚才能保持正直,君主听取忠言才能成为圣主。自古以来,明君圣主都虚心接受忠言来了解得失,这样天下才能安宁。希望陛下能记住这一点。’又说:‘国家的根本,在于坚守忠诚和信义。因此古人说,去掉食物去掉兵器,信义不可失去。国家的兴衰,无不由此而来。希望陛下坚守而不失去。’又说:‘治国的道路,必须有法律。法律,是国家的纲纪。纲纪不能不正,在于赏罚。如果有功必赏,有罪必罚,那么行善的人会越来越多,作恶的人会越来越少;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罚,那么天下善恶不分,人们就不知道如何行动了。’三老说完后,皇帝再次鞠躬接受。三老也鞠躬回礼。礼仪结束后才离开。
《隋书》说:后齐在仲春时节举行养老礼。前一天,三老、五更在国学集合,皇帝穿上贤冠、玄色纱袍来到辟雍,进入总章。殿堂上悬挂着宫悬,王公以下及国老都有固定的位置。司徒用羽仪、武贲、安车在国学迎接三老、五更,并送上贤冠、玄色衣服、黑鞋、素带。国子生戴着黑介帻,穿着青色单衣,骑马跟随。到达后,皇帝放下剑,在门内迎接。三老到门,五更离开门十步,就下车进入。皇帝鞠躬,三老、五更简略地整理衣冠后也鞠躬回礼。皇帝作揖引导,三老在前,五更在后,从右阶上堂,就座。三老坐下,五更站立。皇帝上堂,面向北。公卿从左阶上堂,面向北。三公授予几案,卿整理鞋子,国老、庶老各自就位。皇帝鞠躬拜见三老,群臣都鞠躬,不拜见五更。然后坐下。皇帝面向西,向五更行肃拜礼,进献美食美酒,亲自解开衣服割肉,手持酱料分食,手持酒杯敬酒。依次进献给五更。又为国老、庶老设立酒宴。皇帝回到御座。三老于是论述五孝六顺、典训大纲。皇帝虚心请教。礼仪结束后才返回。又都下及外州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予鸠杖、黄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四-注解
庠序:庠序是古代中国教育制度中的学校形式,庠指乡学,序指里学。庠序制度起源于西周,后来成为地方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庠序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社会教化的场所,负责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
国老:国老指古代国家中的老臣,通常指年高有德、经验丰富的官员,他们在国家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庶老:庶老指一般的老百姓,与国老相对,指普通民众。
夏后氏:夏后氏是指夏朝的后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后氏是夏朝的统治者。
殷人:殷人是指商朝的人,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周人:周人是指周朝的人,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
左学:左学是指位于左边的学校,古代学校通常按照方位命名。
右学:右学是指位于右边的学校。
东胶:东胶是指位于东边的学校,胶是古代学校的一种形式。
虞庠:虞庠是指虞地的庠学,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塾:塾是古代家庭或私人设立的教育机构,通常由有学识的人在家中进行教学。
术有序:术有序是指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术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
遂:遂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后来的县。
学:学是指古代的学校,是进行教育的地方。
校:校是古代学校的一种形式,通常指军事学校。
庠:庠是古代学校的一种形式,通常指地方学校。
序:序是古代学校的一种形式,通常指乡学。
礼仪:礼仪是指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仪式。
序长幼:序长幼是指按照年龄和地位排列顺序。
孝经: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
师:师是指教师,负责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释奠:释奠是指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用于纪念先圣先师。
文宣王:指孔子,因其提倡文化教育,被尊为文宣王。
乐正:乐正是指古代的官职,负责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
太公庙:太公庙是指纪念姜太公的庙宇,姜太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
先圣先师:先圣先师是指古代的圣人和教师,通常指孔子。
币:币是指古代的一种货币,也指祭祀时使用的祭品。
辟雍:古代天子讲学的场所。
孔宣父:孔宣父是对孔子的尊称,孔子被尊为孔宣父。
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弟子:七十二弟子是指孔子的七十二位著名弟子。
先儒:先儒是指古代的儒家学者。
齿胄礼:齿胄礼是指古代的一种礼仪,用于尊敬师长。
大昕鼓惩:大昕鼓惩是指古代的一种仪式,用于警示和教育。
太常:太常是古代的官职,负责祭祀和礼仪事务。
宗圣侯:宗圣侯是对孔子的后代的封号。
中庶子:中庶子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太学: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负责培养高级官员。
孔庙:孔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宇。
鲁相:鲁相是指鲁国的宰相。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颜渊: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周公: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也是孔子所尊敬的先圣之一。
公旦:公旦是指周公。
夫子: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
颜回配飨:颜回配飨是指将颜回作为配祀的对象。
先师:先师是指古代的著名教师,通常指孔子。
释典:释典是指解释经典的活动。
师尚父:师尚父是对姜太公的尊称。
丹书:丹书是指用朱砂书写的文书。
太元:太元是晋朝的年号。
兖州鲁郡:兖州鲁郡是指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天保:天保是北齐的年号。
祠典:祠典是指祭祀的礼制。
房玄龄:房玄龄是唐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朱子奢:朱子奢是唐朝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公旦、尼父:公旦、尼父是指周公和孔子。
庠序置奠:庠序置奠是指在学校中设立祭祀仪式。
鲁宋至於梁陈:鲁宋至於梁陈是指从鲁国和宋国到梁朝和陈朝。
故事:故事是指历史上的事例或传说。
中兴以来:中兴以来是指从国家重新振兴以来。
宪章:宪章是指遵循法律或传统。
泉流:泉流是指泉水流动。
觞:觞是指酒杯。
俎:俎是指古代的一种礼器,用于放置食物。
邕邕:邕邕是指声音和谐悦耳。
肃肃:肃肃是指庄重严肃。
尚书:尚书是古代的官职,负责记录国家大事。
符太常:符太常是指尚书给太常的命令。
舍辟雍:舍辟雍是指放弃辟雍。
二学:二学是指太学和辟雍。
中兴:中兴是指国家重新振兴。
符:符是指古代的一种凭证,也指命令。
太常王彪之:太常王彪之是指担任太常的官员王彪之。
宰相:宰相是指古代的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成洽:成洽是指晋朝的博士成洽。
宪章尧、舜、文、武:宪章尧、舜、文、武是指遵循尧、舜、文、武的典范。
汉氏以来:汉氏以来是指汉朝以来。
奉表:奉表是指呈递奏章。
阙里:阙里是指孔子的故乡。
京辇:京辇是指皇帝的车队。
表求兴复圣祀:表求兴复圣祀是指上表请求恢复圣庙的祭祀。
讲学:讲学是指讲授学问。
明诏:明诏是指皇帝的诏书。
鄙议:鄙议是指自己的意见。
敕:敕是指皇帝的命令。
准旧营饰:准旧营饰是指按照旧有的方式修复。
崇圣侯:崇圣侯是对孔子的后代的封号。
鲁郡:鲁郡是指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修治庙宇:修治庙宇是指修复和治理庙宇。
务尽褒崇之至:务尽褒崇之至是指尽力推崇和尊敬。
制祠典:制祠典是指制定祭祀的礼制。
议郎:议郎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议论国家大事。
议:议是指讨论或建议。
请停祭周公:请停祭周公是指请求停止祭祀周公。
升夫子为先圣:升夫子为先圣是指将孔子升为先圣。
以颜回配飨:以颜回配飨是指将颜回作为配祀的对象。
上元:指唐朝时期的一个年号,即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时间约为公元713年至741年。
武德:指武德时期,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年号,时间约为公元618年至626年。
生灵:指人民,泛指所有生命。
师贞:指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
周武:指周武王,即周朝的开国君主姬发。
尚父:古代对高官的一种尊称,此处指周武王的辅佐大臣姜子牙。
兴王:指建立王朝或使国家强盛的君主。
太公望:指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功臣,因其被封于齐地,故又称齐太公。
武成王:古代对有军事功绩的王的尊称。
两京:指唐朝的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
齐太公:指姜子牙,因其封于齐地,故称齐太公。
张良: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刘邦的重要助手。
穰苴: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乐毅: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后成为燕国的名将。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刘邦的重要助手。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李靖:唐朝初年的著名军事家。
李勣:唐朝初年的著名将领。
三老:古代尊称年高有德的长者,常由年高德劭的人担任。
五更:古代尊称年高有德的长者,常由年高德劭的人担任。
玉杖:古代赐给老人的象征尊贵和长寿的杖。
鸠杖:古代赐给老人的象征尊贵和长寿的杖。
黄帽:古代赐给老人的象征尊贵和长寿的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四-评注
又曰:上元中制曰:定祸乱者必先於武德,极生灵者谅在於师贞。
此句强调了武德与师贞在定祸乱和极生灵中的重要性。武德,即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定和百姓安宁的基石。师贞,则是指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导师,其道德修养和教化能力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提升人民素质至关重要。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深刻理解。
周武创业,克宁区夏,惟师尚父,实佐兴王。
此句赞扬了周武王在创业过程中,依靠尚父姜子牙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平定了夏朝的乱局,建立了周朝。尚父姜子牙被尊为师,说明其在兴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智慧和才能的重视。
况德有可师,义当禁暴,稽诸古昔,爰崇典礼,太公望可追封为武成王。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德行和义理在治国安民中的重要性。德有可师,意味着道德高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义当禁暴,则强调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应当禁止暴力和邪恶。稽诸古昔,爰崇典礼,表明应当从古代的典籍和礼仪中汲取智慧,推崇和传承优良传统。太公望被追封为武成王,是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其道德品质的赞扬。
有司依文宣王置庙,择古今名将,置亚圣及十哲,享祭之典,一同文宣。
此句描述了古代中国对于英雄和圣贤的尊崇。有司依照文宣王的规定设立庙宇,以纪念和祭祀古代的名将和圣贤。亚圣和十哲的设立,体现了对道德和智慧的崇敬。享祭之典,一同文宣,说明了祭祀仪式的庄重和神圣。
又曰:开元十九年,始於两京置齐太公庙,以张良配。
此句记载了唐朝开元年间,在两京(长安和洛阳)设立齐太公庙的历史事件。齐太公,即姜子牙,被尊为武成王。张良作为配享,说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上元初,特加封太公为武成王,以历代名将从其祀。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太公姜子牙被尊为武成王的原因,即其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地位。历代名将从其祀,则是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
然有其制而未之行,祠宇日荒。
此句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历史和文化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现实中对于这些传统的忽视和遗忘。祠宇的荒废,意味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影响。
至是,宰臣卢杞、京兆尹卢甚以卢者齐之裔,乃鸠其裔孙若卢、崔、丁、吕之族,合钱以崇饰之。
此句描述了卢杞和卢甚等人为了恢复和装饰齐太公庙而采取的行动。他们联合齐太公的后裔和同族之人,共同筹集资金进行修缮,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请复旧典,兼择自古名将,如孔门十哲,皆配飨。
此句表明了恢复和传承古代典籍和祭祀仪式的愿望。选择自古名将和孔门十哲进行配飨,是对历史英雄和圣贤的尊崇。
诏下史官,乃定张良、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配焉。
此句列举了被选为配飨的名将和圣贤,他们代表了古代中国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的加入,使得祭祀仪式更加庄重和有意义。
○养老
此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和文化。
《礼记·祭义》曰: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所以教诸侯之悌也。
此句描述了古代中国对于尊老敬老的传统。三老、五更是指年长的长者,他们在太学中受到尊敬和供养。天子亲自割牲、馈食、酳酒,体现了对尊老敬老文化的重视。
蔡邕《月令章句》曰:五更当为五叟。叟,长老之称也。其字似更,书有转误,嫂字,女傍叟,今皆以为更矣。
此句解释了五更的含义,即五位长老。同时,也说明了古代文字的演变和传承。
《孝经援神契》曰:天子亲临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三者,道成於三;五者,训於五品。言其能以善道改已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尊老敬老的重要性。天子亲自参加辟雍的养老仪式,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体现了对道德和品行的重视。
《续汉书》曰:三老、五更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之不噎也。
此句描述了三老、五更的象征物品——玉杖,以及其寓意。玉杖长九尺,端以鸠为饰,寓意着老人能够健康长寿。
华峤《后汉书》曰:熙平中,天子引袁逢为三老,赐玉杖。
此句记载了东汉时期,天子引袁逢为三老的历史事件,以及赐予玉杖的礼仪。
应劭《汉书》曰: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天子亲割,三公设几,九卿正履。
此句再次强调了天子对三老、五更的尊敬和礼遇。
《魏志》高贵乡公诏曰:夫养老兴教,三代所以树风化、垂不朽也。
此句强调了养老兴教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三代(夏、商、周)树立风化、传承不朽文化的重要方式。
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纳诲,着在惇史,然后六合承流,下观而化。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三老、五更在养老兴教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他们的存在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宜妙拣德行,以充其选。
此句强调了在选拔三老、五更时,应当注重其德行和品质。
关内侯王祥,履仁秉义,雅志淳固;关内侯郑小同,温恭孝友,师礼不忒。
此句列举了两位关内侯,王祥和郑小同,他们的品德和才能被选中为三老、五更。
其以祥为三老,小同为五更。
此句确定了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
车驾亲率群司,躬行古礼焉。
此句描述了皇帝亲自参与养老仪式的情景,体现了对传统礼仪的重视。
王隐《晋书》曰:王祥字休征。魏帝高贵乡公入学,命祥为三老。
此句介绍了王祥的生平和其在晋朝的历史地位。
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
此句描述了王祥在养老仪式中的姿态,体现了其尊师重道的品质。
帝北面乞言。
此句描述了皇帝在养老仪式中的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祥於是陈明王圣帝之轨,君臣政化之要,俯以训帝。
此句描述了王祥在养老仪式中的教诲,体现了其对君臣政化的深刻理解。
於时百辟卿士闻其格言,莫不砥砺。
此句说明了王祥的教诲对当时官员的影响,体现了其教化的力量。
《后魏书》曰:孝文帝以前司徒尉元为三老,前鸿胪卿游明根为五更。
此句介绍了后魏时期的三老、五更。
皇帝再拜肃拜五更,乞言毕,乃赐步輓一乘,诏曰:三老可给上公之禄,五更可食九卿之俸。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三老、五更的赏赐和待遇,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
《后周书》曰:高祖保定三年,乃下诏集太保燕公为三老。
此句介绍了后周时期的三老。
武帝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赐延年杖;太师宇文护设几,司寇豆卢宁正舄。
此句描述了后周武帝时期的三老和他们的待遇。
孝闵践祚,于谨以年老乞骸骨,诏报不许。
此句描述了于谨在年老时请求退休,但被皇帝拒绝。
有司宜断表启,遂诏谨为三老。
此句描述了于谨最终被任命为三老。
有司具礼,择日,又赐延年杖。
此句描述了于谨被赐予延年杖的情景。
高祖幸太学以食之。
此句描述了高祖皇帝亲自前往太学宴请于谨。
三老入门,皇帝迎拜门屏之间,三老答拜。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三老的尊敬和礼遇。
有司设三老席於中楹,南向。
此句描述了三老的座位安排。
太师晋公护升阶,设几於席。
此句描述了太师晋公护的行为。
三老升席,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
此句描述了三老的姿态和态度。
大司寇楚公宁升阶正舄。
此句描述了大司寇楚公宁的行为。
皇帝升立於斧扆之前,西面。
此句描述了皇帝的位置和姿态。
有司进馔,皇帝跪设酱豆,亲袒割。
此句描述了皇帝的礼仪行为。
三老食讫,皇帝又亲跪受爵以酳。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三老的尊重。
有司彻讫,皇帝北面立,访道。
此句描述了皇帝的行为。
三老乃起,立於席后。
此句描述了三老的行为。
皇帝曰:猥当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诲之。
此句描述了皇帝的谦逊和对三老的请教。
三老答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此句描述了三老的回答,体现了其对政治的理解。
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此句强调了明王圣主应当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惟陛下念之。
此句是三老对皇帝的劝诫。
又曰:为国之本,在守忠信。
此句强调了忠诚和信用的重要性。
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信不可失。
此句引用了古人的名言,强调了信用的不可失。
国家兴废,莫不由之。
此句说明了国家兴衰与信用的关系。
愿陛下守而勿失。
此句是三老对皇帝的忠告。
又曰:治国之道,必须有法。
此句强调了法律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法者,国之纲纪。
此句说明了法律是国家纲纪的基础。
纲纪不可不正,在於赏罚。
此句强调了赏罚的公正性。
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益,为恶者日止;若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则天下善恶不分,人无所措手足矣。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赏罚的重要性。
三老言毕,皇帝再拜受之。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三老教诲的接受。
三老答拜焉。
此句描述了三老的回应。
礼成而出。
此句说明了养老仪式的结束。
《隋书》曰:后齐仲春令辰陈养老礼。
此句描述了后齐时期养老仪式的时间。
先一日,三老、五更齐於国学,皇帝进贤冠、玄纱袍至辟雍,入总章。
此句描述了养老仪式前的准备。
堂列宫悬,王公已下及国老名定位。
此句描述了养老仪式的场所和参与者的座位安排。
司徒以羽仪、武贲、安车迎三老、五更於国学,并进贤冠、玄服、黑舄、素带。
此句描述了司徒对三老、五更的迎接和礼仪。
国子生黑介帻,青衿单衣,乘马从之。
此句描述了国子生的着装和随行。
至,皇帝释剑执班,迎於门内。
此句描述了皇帝的迎接仪式。
三老至门,五更去门十步,则降车以入。
此句描述了三老、五更的进入仪式。
皇帝拜,三老、五更摄斋答拜。
此句描述了皇帝和三老、五更的相互拜礼。
皇帝揖进,三老在前,五更在后,升自右阶,就筵。
此句描述了三老、五更的座位安排。
三老坐,五更立。
此句描述了三老、五更的姿态。
皇帝升堂,北面。
此句描述了皇帝的位置。
公卿升自左阶,北面。
此句描述了公卿的位置。
三公授几杖,卿正履,国老、庶老各就位。
此句描述了官员和国老的座位安排。
皇帝拜三老,群臣皆拜,不拜五更。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三老的尊敬。
乃坐。
此句描述了皇帝的坐姿。
皇帝西向,肃拜五更,进珍馐酒食,亲袒割,执酱以馈,执爵以酳。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五更的礼遇。
以次进五更。
此句描述了五更的进餐仪式。
又设酒醴於国老、庶老。
此句描述了国老、庶老的待遇。
皇帝升御坐。
此句描述了皇帝的座位。
三老乃论五孝六顺、典训大纲。
此句描述了三老在养老仪式中的教诲。
皇帝虚躬请受。
此句描述了皇帝对三老教诲的接受。
礼毕而还。
此句说明了养老仪式的结束。
又都下及外州人年七十已上,赐鸠杖、黄帽。
此句描述了对于年长者的照顾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