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五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五-原文

○封禅

《河图真纪钩》曰:王者封太山,禅梁父,易姓奉度,继兴崇功者七十二君。

《尚书中候》曰:维岁二月,候在东馆,(郑玄注曰:维,辞也。候齐桓公馆舍。)叹曰:’於戏仲父!寡人闻古霸王封太山,刻石纪号,立显象。今寡人名为何君?’管子曰:’卫困於狄,案兵须灭,乃存之。仁不纯,名为霸君。昔古圣王功成道洽,符出,乃封太山。今比目之鱼不至,凤凰不臻,麒麒遁,未可以封。’

《礼记·礼器》曰:是故因天事天,(天高,因高者以事也。)因地事地,(地下,因下者以事也。)因名山升中于天。(名犹大也,中犹成也。谓巡狩至于方岳,燔柴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孝经》说曰:’封乎泰山,考绩燔燎,禅乎梁甫,刻石纪号也。’)升中於天而凤皇降,龟龙假。(功成而太平,阴阳气和而致象物。)

《礼记逸礼》曰:三皇禅云云,盛意也;五帝禅云云,特立於身也;三王禅梁父,连延不绝,父死子继也。

《春秋汉含孳》曰:天子受符,以辛日立号,宰奉图,帝人共观九日,悉见后世之过,方来之害,以告天。(受符谓应期之人当起者之符代行其录运者也。)曰:请封禅,到岱宗,昼期过数告诸命。(封,封太山;禅,禅梁父。)

《孝经钩命决》曰:封乎太山,考绩燔燎;禅乎梁父,刻石纪号;焕炳巍巍,教化显著。

《五经通义》曰:易姓而王太平,必封太山、禅梁父何?天命已为王,使理群生也。或曰:封,以黄金为泥,以银为绳。经无明文,以义说之。所以止封岱,太山者,五岳之长,群神之主,故独封於太山,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也。禅梁父者,太山之支属,能配太山之德也。

《史记·封禅书》曰:齐桓公既霸,会诸侯於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太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太山,禅云云;宓羲封太山,禅云云;神农封太山,禅云云;炎帝封太山,禅云云;黄帝封太山,禅亭亭;颛顼封太山,禅云云;帝喾封太山,禅云云;尧封太山,禅云云;舜封太山,禅云云;禹封太山,禅会稽;汤封太山,禅云云;周成王封太山,禅社首,(应劭曰:山名,在博县。晋灼曰:在钜平南卜三里也。)皆受命然后得封禅。’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邵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者。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於是管仲相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应劭曰:鄗上,山也。鄗音曤。苏林曰:鄗上、北里皆地名。)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皇麒麒不来,嘉穀不生,而蓬蒿藜秀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无乃不可乎!’桓公乃止。

又曰:始皇既并天下,即位三年,东巡狩郡县,祠邹峄山,颂秦功业。於是征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於太山下。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绌儒生。遂除车道,上自太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於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始皇之上太山,中阪遇风雨暴至,休於大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又曰:今天子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元年,汉兴以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搢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革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诸所兴为皆废。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言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而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上於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群儒既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於《诗》《书》古文而不能骋,於是上尽罢诸儒。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令诸儒及方士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封太山下东方,如郊祀太一之礼。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则有玉牒书,书秘。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太山,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阴道。丙辰,禅太山下趾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天子皆亲拜见,衣上黄而尽用乐焉。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礼。兕牛犀象之属不用。皆至太山祭后土。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天子从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

《汉书》曰:公孙弘议欲仿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馀人,未能有所定。

先是,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足以封太山。

上奇其书,以问倪宽。

对曰:’陛下躬发圣德,统揖群臣,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诚所向,征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帝王之盛节也。宜顺承天庆,垂万世之基。’

上然之。

乃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

又《郊祀志》曰:初,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及是岁,修封,则祠太一、五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

公玉带又曰:’黄帝时虽封太山,然风后、封鮌、歧伯令黄帝封东太山,(韦昭曰:别有小太山在阴,一名介山。臣瓒曰《郑克》朱虚界中有小太山是也。汾阴子推所焚,故名介山也。不以介为大也。)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

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太山,太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

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

复还太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禅祠石闾。

石闾者,在太山下趾南方,方士言仙人闾也,故上亲禅焉。

其后五年,复至太山修封,还过祭恒山。

自封太山后,十二岁而周遍于五岳、四渎矣。

后五年,复至太山修封。

武帝五修封。

又曰:太初元年十二月禅蒿里。(服虔曰:山名。在太山下。)

太初三年春正月,东巡海上。

夏四月,还修封太山,禅石闾。

天汉三年,受计还幸北地,祠常山,瘗玄玉。(邓展曰:瘗,埋也。)

又曰:太始四年春,三月甲申,修封。

丙戌,禅石闾。

夏四月,幸不其,(如淳曰:其音基。不其,山名,因以为县。)祠神人於交门宫,(应劭曰:神人,蓬莱仙人之属也。晋灼曰:琅琊县有交门宫,武帝所造。)若有向坐拜者,作交门之歌。(师古曰:如有神人景象,向祠坐而拜也。)

又曰:司马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之矣。’

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遗书。

问其妻,对曰:’长卿未尝有书也。时时着书,人又取去。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来求,当奏之。’

其遗札书言封禅事,所忠奏焉。

天子异之。

《续汉书·祭志》曰:建武中,群臣上言。

即位三十年,宜封禅太山。

诏书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曾谓太山不如林放,何事太山汙七十二代之编录!’

三月,上幸鲁,过太山。

太山守以上过故,承诏祭太山及梁父。

时虎贲中郎将梁松议封禅事,上许松等奏,乃求元封时封禅故事,议封禅所施用。

有司奏当用方石,再累置坛中,皆方五尺一枚,厚一尺,用玉牒书藏方石。

牒厚五寸,长尺三寸,广五寸。

有玉牒十枚,列於方石旁,东西南北各三,皆长三尺,广一尺,厚七寸。

检中刻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

检用金缕五周,以水银和金为泥。

刻玉玺,一枚方寸一分,一枚方五寸。

石四角有距石,皆再累。

一枚长一丈,厚一尺,广二尺,皆在坛上。

其下用距十八枚,皆高三尺,厚一尺,广二尺,如小碑,环坛立之。

去三步,距石下皆有石附,入地四尺。

又用石碑,高九尺,广三尺五寸,厚尺二寸,立坛丙地,去坛三尺,以刻书。

上以用石功难,语覃及二月封,故诏松因故封石空检,更加封而已。

松上疏争之,以为’登封之礼,今告功皇天,垂后无穷,以为万民也。丞之之敬,章图书之瑞,尤宜显著。今因旧封窜寄故石下,恐非重命之义。受命中兴,宜当特异,以明天意。’

遂使太山郡及鲁趣石工,直取完青石,无五色。

时以印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书之。

会求得刻玉者,遂刻书。

书秘,刻方石中,令容玉牒。

二月,上至奉高,遣御史与兰台令史,将工先上山刻石碑文。

二十二日辛卯晨,燎祭天於太山下南方,群神皆从,用乐皆如南郊。

诸王、王者二公、孔子后褒成君,皆助祭在位。

毕,将升封。

或曰:’太山虽已从食于柴祭,今亲升告功,宜有礼祭。’

於是使谒者以一特牲於常祠太山处。

告祠太山,如亲耕、貙刘、先农、先虞故事。

至食时,上御辇升山,曰后到山上。

即位於坛南,北面,群臣以次陈后,西上,毕,帝升坛。

尚书令奉玉牒检,皇帝以寸二分玺亲封之。

讫,太常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奉藏玉牒已,复石覆讫,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

事毕,皇帝拜,群臣称万岁。

令人立所刻石碑,乃复道下。

二十五日甲午,禅祭地於梁阴,以高后配,山川群神从,如元始中北郊故事。

《东观汉记》曰:中元元年正月,群臣复奏言:’登封告成,为民报德,百里所同。陛下辄距绝不许,臣下不敢颂功述德。谨按:河洛谶书,赤汉九世,当巡封太山,凡三十六事。陛下遂以仲月令辰,巡岱岳之正礼,奉图洛之明文,以祈灵瑞,以为兆民。’

至太山,乃复议曰:’国家德薄,灾异仍至,图谶盖於此耶?’

上东巡狩至太山,有司复奏河图谶记表章赤汉九世尤著明者,后凡三十六事。

司马彪《续汉书》曰:《河图会昌符》云:’汉太兴之道,在九代之王,封乎太山,刻石着纪,禅於梁父,退省考功。’

《典略》曰:建武三十年,有司奏封禅。

诏曰:’灾异连仍,日月薄蚀,百姓怨叹,而有事于太山,汙七十二代编录,以羊皮杂貂裘,何强颜耶?’

《晋书·礼志》曰:魏明帝黄初中,护军蒋济表曰:

夫帝王大礼,巡狩为先;昭祖扬祢,封禅为首。

是以自古革命受符,未有不蹈梁父、登太山,刊无竟之名,纪天人之际者也。

宜下公卿,广撰其礼,卜年考时,昭告上帝,以副天下之望。

帝诏曰:

闻蒋济斯言,使吾汗出流足。

自开辟以来,封禅者七十馀君耳,故太史公曰:虽有受命之君,而功有不洽,是以中间其远者千有馀年,近者数百载,其仪阙不可得记。

吾何德之修,敢庶兹乎?

济岂谓世无管仲,以吾有桓公登太山之志乎?

吾不敢欺天也。

济之所言,华则荣矣,非助我者也。

公卿侍中尚书侍省之而已,勿有所议。

天子虽拒济议,而实使高堂隆草封禅之仪,以天下未一,不欲便行大礼。

会隆卒,不复行之。

(《魏志》曰:帝闻隆没,叹曰:

天不欲成吾事,堂生舍我亡也。)

又曰:武帝平吴,混一区宇。

太康元年,卫瓘等上表请封禅。

诏曰:

此盛德之事,所未议也。

又表曰:

唐虞三代,济世弘功之君,莫不仰承天休,俯协人志,登圆丘,履梁父,未有辞焉者,盖不可让也。

今陛下勋高百王,德无与二,茂绩宏规,巍巍之业,固非臣等所能究论。

而圣旨劳谦,屡自抑损,时至弗应,推美不居。

阙皇代之上仪,塞灵祗之款望,使大晋之典谟,不同风於三五。

臣等诚不敢奉诏。

诏曰:

方当共思弘道,以康庶绩,且俟他年,无所纷纭也。

沈约《宋书·礼志》曰:

永初三年,高祖将北扫戎狄,浑一天宇,会计洛阳秩礼名岳。

群臣窃相谓曰:

须王振旅饮至,陇朔无尘,当议奏封禅,修升中之礼。

缙绅闻者,咸曰宜然。

自汉光武登封之后,斯绝矣。

孙言《宋书》曰:

袁淑为吏部郎。

太祖元嘉二十六年,大举北讨,淑侍座,从容曰:

盛王令典废坏永久,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

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使声齐七十二代。

帝曰:

盛德之事,何足以当之。

《隋书·志》曰:

封禅者,高厚之谓也。

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

增太山之高,以报天也;厚梁甫之基,以报地也。

昭天之所命,功成事就,有益於天地,若天地之更高厚云。

汉光武中兴,聿尊其故。

晋宋梁及陈,皆未遑其议。

后齐有巡狩之礼并登封之仪,竟不之行也。

开皇十四年,群臣请封禅,高祖不纳。

晋王又率百官抗表固请,帝命有司草仪注。

於是牛弘、辛彦之等创定其礼,奏之。

帝逡巡其事曰:

此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

但当东狩,因拜岱山耳。

十五年春,行幸兖州,遂次岱山,为坛如南郊。

《唐书》曰:

贞观中,房玄龄议曰:

汉建武中封禅,用元封故事,封太山於圜台上,四面皆立石阙,并高五丈。

有方石再累,藏玉牒书。

石检十枚,於四边括之,东西各三,南北各二。

外设石封,高九丈,上加石盖,周设石距十八枚,如碑之状。

去坛三步,其下石跗,入地数尺。

今按:封禅者,本以成功告於上帝。

天道崇质,义取醇素,故藉用藁秸,樽以瓦甒。

近代此法不在经诰,又乖淳朴之道,定议除之。

按:梁甫是谓梁阴,近代设坛於山下,乃乖处阴之义。

今定禅礼,改坛位於山北。

又曰:

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以初平突厥,盛德被於海内,又年穀累登,表封太山。

太宗谓侍臣曰:

朕每见众议以封禅为盛事,劝朕行之。

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阙封禅之礼,亦可以比德於尧、舜。

昔始皇为合天心,自称皇帝,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汉文竟不登封,而躬行俭约,刑措不用。

今皆称始皇为暴虐之主,汉文为有德之君。

以此而言,无假封禅。

又曰:

高宗麟德二年十月,司礼太常伯刘祥道上疏请封禅。

丁卯,将封太山,发自东都。

三年正月戊辰朔,车驾至太山,亲祀昊天上帝於封祀坛,以高祖、太宗配飨。

己巳,帝升山,行封禅之礼。

庚午,禅於社首,祭皇地祗,以太穆太皇太后配飨,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辛未,御降禅坛。

壬申,御朝觐,受朝贺,改元乾封。

又曰:

麟德三年,登封太山。

先是,皇后抗表曰:

封禅旧仪:祭皇地祗,以太后昭配。

而皆以公卿行事,详求至理,有紊徽章。

望以展礼之日,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亲奉奠献。

从之。

至时,遂以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帝行初献之礼,毕,执事者皆趋下,而宦者执帷,皇后率六宫以升,行礼,登。

歌帷外,王公以下就位於山足,帷皆用锦绣。

在位者瞻望,或诮焉。

又曰:

永淳二年,上以风眩转加,停封中岳。

上自东封之后,皇后盛赞行中岳之礼,每下诏,辄年饥寇至而罢。

於是嵩山之下,营奉天宫,以为有事之渐。

时有童谣曰:

嵩高凡几层,不畏登不得,但畏不得登。

及是,礼物毕备,竟以疾加而还。

又曰:

则天后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上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酺。

丁亥,禅于少室山。

又曰:开元登封,祀昊天上帝于太山,以高祖神尧皇帝配享。

上冕裘升坛,奉珪璧奠献,命有司享五帝百神於山下坛。

礼毕,上乃饮福酒。

中书令张说进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

帝拜稽首。

山上作圆台四阶,谓之〈石感〉王,中金泥注〈石感〉际,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

然后焚柴燎发,群臣称万岁,传呼从山顶至山下,振动天地。

銮辂还山下,之齐宫,有庆云随马,祥风绕辂。

中书令张说等贺。

上曰:’朕以薄德,恭膺大宝,云物休佑,皆是卿辅弼之力。君臣相保,勉副天心,长如今日,不敢矜怠。’

说等又曰:’圣心诚恳,昨夜斋则息风收雨,今朝封祀则天清日暖,复有祥风助乐,卿云引燎,灵迹盛事,千古未闻。’

辛卯,祀皇地祗於社首之太折坛,睿宗皇帝配享。

藏玉册於石〈石感〉,如封祀坛之仪。

初,上登山,至斋宫。

其夕,阴云惨冽,劲风四起,裂幕折柱,寒气切骨。

上露立祈请,仰天自誓曰:’某身有过,请即降罚,万人无福,亦请某为当罪。’

应时风止,天地清晏。

及升坛,休气四塞;登封,飘若天外;及禅社首,五色云见,日重轮。

又曰:开元十三年,登封太山。

上因问:’玉牒之文,前代帝王何故秘之?’

贺知章曰:’玉牒本是通於神明之意,前代帝王祈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思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上曰:’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宜将玉牒出示百寮。’

其词曰:’有唐天子臣某,敢诏告於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佑,锡臣忠武;厎绥内难,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祗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於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风俗通》曰:封禅必於岱宗者,长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遍雨天下,惟太山乎。

封禅之制,立石高丈二尺,刻之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

四夷八蛮,咸贡其职也。

《白虎通》曰:封禅,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太山何?教告之义也。

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所以必於太山何?万物之所交代之处也。

必於其一何?因高告,顺其类也。

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之基,广厚也;刻石记号者,著己之功迹也。

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太山之高以放天,附梁甫之基以报地。

明天之所命,功成事就,有益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或曰:封者金泥银绳。

或曰:石泥金绳,封以印玺。

故孔子曰:升太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馀君。

《风俗通》曰:封太山,禅梁父,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

武帝探得十八,倒读曰八十,其后果用考长。

桓谭《新论》曰:太山之上有刻石,凡千八百馀处,而可识知者七十有二。

袁淮《正论》曰:封禅之言,惟《周官》有三大封之文。

齐桓公欲封禅,闻管仲言而止。

焚燎祭天,皆王者之事,非诸侯之所为也。

是以学者疑焉。

后秦一主,汉二君,修封禅之事。

其制为封土方丈馀,崇於太山之上,皆不见於经。

秦汉之事未可专。

管仲云:禹禅会稽,告天则同,祭地不得异也。

会稽而可禅,四岳皆可封也。

夫洛阳者,天地之所合;嵩高者,六合之中也。

今处天地之中,而告於嵩高可也,奚必於太山?

王婴《古今通论》曰:太山上为天门值户,户为明堂,圣帝受天官之宫也。

王者即位三十年,功成治定,则告成於天,登封太山,刻石纪号。

张华《封禅议》曰:臣闻肇自生民,则有后辟载祀之数,莫之能纪。

立德济世,扬晖仁风,以登封太山者七十有四家,其谥号可知者十有四也。

晋《太康地记》曰:奉高者以事五岳,帝王禅代之处也。

故有明堂在县西南四里。

汉武立太坛於东山以祭天,示增高也。

《南史》曰:齐高帝幸华林晏集,使各效伎艺。

褚彦回弹瑟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夜来》,张敬儿舞。

王俭曰:’臣无所解,惟知诵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五-译文

《河图真纪钩》说:古代的君王在封禅泰山时,会改变姓氏,继承前人的基业,这样的君王共有七十二位。

《尚书中候》说:在二月的时候,我在东馆等待,(郑玄注解道:维是语气词,候是等待。这里指等待齐桓公。)我感叹道:‘哎呀,仲父!我听说古代的霸王封禅泰山,刻石记录自己的功绩,并立下显赫的象征。那么,我现在应该叫什么君呢?’管子回答说:‘卫国被狄人所困,军队需要休整,才得以保存。由于仁德不纯,所以被称为霸君。过去古代圣王功成道洽,符命出现,才会封禅泰山。现在没有比目鱼出现,凤凰没有降临,麒麟逃走,所以不可以封禅。}

《礼记·礼器》说:因此要顺应天意事奉天,(天高,顺应高者以事奉。)顺应地势事奉地,(地低,顺应低者以事奉。)顺应名山将祭祀升到天空中。(名指大,中指成就。指的是巡视四方直至名山,焚烧柴草祭天,告知诸侯的功绩。《孝经》中说:‘封在泰山,考核功绩焚烧祭品;禅在梁父,刻石记录称号。’升到天空中凤凰会降临,龟龙会显现。(功成则天下太平,阴阳和气而使祥瑞之物出现。)

《礼记逸礼》说:三皇禅让的情况如此,五帝禅让的情况如此,三王禅让梁父,一代接一代,父死子继。

《春秋汉含孳》说:天子接受符命,在辛日立下号令,宰执捧着图籍,帝人共同观察九天,都能看到后世的过错和未来的灾难,以此告知天。(受符指的是应期而起的人代替其记录运命的人。)说:‘请封禅,到达泰山,白天期间多次告知天命。(封指封禅泰山;禅指禅让梁父。)

《孝经钩命决》说:封在泰山,考核功绩焚烧祭品;禅在梁父,刻石记录称号;光辉灿烂,教化显著。

《五经通义》说:改变姓氏而成为太平之王的,一定要封禅泰山、禅让梁父,为什么?因为天命已经授予他,使他治理民众。有人说:封禅时,用黄金做泥,用银做绳。经典中没有明确文字,根据义理来解释。所以只封泰山,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首,群神之主,所以单独在泰山封禅,向天报告太平,报答群神的功绩。禅让梁父,因为它是泰山的分支,能够与泰山的德行相匹配。

《史记·封禅书》说:齐桓公成为霸主后,在葵丘会合诸侯,想要封禅。管仲说:‘古代封禅泰山、禅让梁父的有七十二家,我所记得的有十二家。从前无怀氏封禅泰山,禅让云云;伏羲封禅泰山,禅让云云;神农封禅泰山,禅让云云;炎帝封禅泰山,禅让云云;黄帝封禅泰山,禅让亭亭;颛顼封禅泰山,禅让云云;帝喾封禅泰山,禅让云云;尧封禅泰山,禅让云云;舜封禅泰山,禅让云云;禹封禅泰山,禅让会稽;汤封禅泰山,禅让云云;周成王封禅泰山,禅让社首,(应劭说:社首是山名,在博县。晋灼说:在钜平南卜三里。)都是在接受天命之后才封禅的。’桓公说:‘我北伐山戎,路过孤竹;西伐大夏,渡过流沙,束马悬车,登上卑耳山;南伐至邵陵,登上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会盟三次,乘车会盟六次。九次会合诸侯,一统天下,诸侯没有违抗我的。三代受命,又有什么不同呢?’于是管仲辅佐桓公,用言语无法说服他,就通过实际的事情来说服他,说:‘古代封禅时,用鄗上的黍米,北里的稻谷,(应劭说:鄗上,山名。鄗音曤。苏林说:鄗上、北里都是地名。)是为了显示盛大的仪式;江淮之间,用一茅三脊的草作为祭品,是为了表示简便。东海献上比目鱼,西海献上比翼鸟,然后有不召而自至的祥瑞之物有十五种。现在凤凰麒麟不来,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草茂盛,枭鸟屡次出现,却想要封禅,恐怕不行吧!’桓公于是停止了封禅。

又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即位三年,东巡郡县,祭祀邹峄山,歌颂秦朝的功业。于是征召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下。有人提议:‘古代封禅时,用蒲草编织的车子,是为了不损伤山上的土石草木。扫地祭拜,用菽秸作为坐席,是为了表示简便。’始皇听后,认为各种提议都不一致,难以实施,因此辞退了儒生。于是铲除车道,亲自从泰山南麓登上山顶,立石颂扬秦始皇的德行,表明他得到了封禅的资格。从北麓下山,在梁父山禅让。仪式中采纳了太祝祭祀雍上帝所用的礼仪,而封禅的具体细节都保密,世人无法记录。始皇登上泰山时,在中途遇到暴风雨,在大树下休息,因此封那棵树为五大夫。

又记载:如今的天子即位,特别尊敬鬼神的祭祀。元年,汉朝兴起已经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士大夫们都希望天子封禅,以改正度数。然而天子倾向于儒术,招揽贤良,赵绾、王臧等人因为文学成就而成为公卿,想要在城南建立明堂以朝见诸侯,改革巡狩、封禅、改历、服饰,但事情还没有完成,正逢窦太后推崇黄老之学,不喜欢儒术,所以所有这些改革都被废弃。这时李少君也以祭祀灶神、养生之道、长生不老的方法见天子,天子非常尊敬他。少君对天子说:‘祭祀灶神可以招来祥瑞,招来祥瑞后,丹砂可以化为黄金;黄金制成饮食器,可以延年益寿;延年益寿后,海中的蓬莱仙岛上的仙人就会出现,见到了仙人封禅就可以长生不老,黄帝就是这样。’天子与公卿和儒生们商议封禅的事宜。封禅之事非常稀少且绝迹,没有人知道仪式,而儒生们根据《尚书》、《周官》、《王制》中的望祀射牛的事来讨论。于是天子命令儒生们练习射牛,草拟封禅的仪式。儒生们既不能明确解释封禅之事,又受限于《诗经》、《尚书》古文而不能发挥,于是天子罢免了所有儒生。于是天子东巡缑氏,礼遇中岳太室。随从官员在山下,听到好像有人在说‘万岁’。于是用三百户人家封太室为祠,然后东巡海上。四月,回到奉高。天子命令儒生和方士讨论封禅,每个人都说法不同,不合常理,难以实施。天子到达梁父山,祭祀地主。乙卯日,命令侍中的儒生们戴皮弁、束带,射牛完成仪式。在泰山山下东方封禅,按照郊祀太一之礼。封禅的土堆直径十二尺,高九尺,下面有玉牒书,内容保密。仪式结束后,天子独自与侍中奉车子侯登上泰山,也有封禅。所有的事情都保密。第二天,从北麓下山。丙辰日,在泰山脚下东北的肃然山禅让,按照祭祀后土的礼仪。天子亲自拜见,穿黄色的衣服,全部使用音乐。

江淮之间用一茅三脊的草作为神藉,五种颜色的土混合在封禅的土堆中。放养远方的奇兽异禽以及白雉等物,给予了特殊的礼遇。不用兕牛、犀牛、大象等动物。都到泰山祭祀后土。封禅祭祀的那天晚上好像有光,白天有白云在封禅的地方升起。天子从禅让的地方返回,坐在明堂中,群臣轮流向他敬酒。

《汉书》记载:公孙弘提议想要模仿古代的巡狩封禅之事,有五十多位儒生对此进行讨论,但未能达成一致。在此之前,司马相如去世,留下遗书赞扬功德,提到符瑞足以封禅泰山。皇帝对这封信感到惊奇,便询问倪宽。倪宽回答说:‘陛下您亲自发扬圣德,统率群臣,祭祀天地,敬奉众神,精诚所至,必有征兆回应,天地都会相应符瑞,这是帝王的盛大节日。应该顺应天意,奠定万世基业。’皇帝同意了他的观点。于是皇帝自己制定仪式,采纳儒术来加以修饰。

《郊祀志》记载:起初,皇帝想要在明堂奉高旁进行修建,但不知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献上了黄帝时期的明堂图。于是皇帝命令奉高在汶上修建明堂,按照公玉带的图样。到了这一年,进行封禅,就在明堂上祭祀太一、五帝,让高皇帝的祭祀位置与太一、五帝相对。公玉带又说:‘黄帝时期虽然封禅泰山,但风后、封鮌、歧伯让黄帝封东泰山,(韦昭说:另一座小泰山在阴,名叫介山。臣瓒说《郑克》朱虚界中有小太山。汾阴子推所焚,故名介山。并不是因为介山比泰山大。)在凡山进行禅让,合并符瑞,然后才能长生不老。’天子既已下令设立祭祀用具,到了东泰山,泰山地势低矮,不足以彰显其声威,于是命令祭祀官进行祭祀而不进行封禅。之后命令公玉带负责祭祀和等待神物的出现。他又回到泰山,按照之前的五年之礼进行祭祀,并增加了禅祠石闾。石闾位于泰山脚下南方,方士说是仙人的闾,因此皇帝亲自前往禅让。之后五年,再次来到泰山进行封禅,回来时经过祭祀恒山。自封禅泰山后,十二年间周游了五岳、四渎。五年后,再次来到泰山进行封禅。武帝进行了五次封禅。

《郊祀志》又说:太初元年十二月,在蒿里山禅让。(服虔说:山名,位于泰山脚下。)太初三年春天正月,皇帝东巡海上。夏天四月,返回泰山进行封禅,并在石闾进行禅让。天汉三年,接受计簿后回到北地,祭祀常山,埋葬玄玉。(邓展说:埋葬,即埋藏。)《郊祀志》又说:太始四年春天,三月甲申日,进行封禅。丙戌日,在石闾进行禅让。夏天四月,皇帝前往不其山,(如淳说:其音基。不其,山名,因此设县。)在交门宫祭祀神人,(应劭说:神人,属于蓬莱仙人一类。)如果有神人前来跪拜,便创作了交门之歌。(师古说:如有神人景象,跪拜在祭祀座位上。)

《郊祀志》又说:司马相如因病免职后,居住在茂陵,皇帝说:‘相如病重,可以派人去取他的书籍。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错过。’派所忠去,但相如已经去世,家中没有留下书籍。询问他的妻子,妻子回答说:‘长卿从未有书籍。他偶尔写书,别人又拿走了。长卿去世前,写了一卷书,说:如果有使者来取,就上奏。’他的遗书中提到了封禅之事,所忠上报给了皇帝。皇帝对此感到惊异。

《续汉书·祭志》记载:建武年间,群臣上奏。即位三十年,应该封禅泰山。诏书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冲天,我欺骗谁,欺骗天吗?难道太山不如林放,为什么要玷污七十二代的记录!’三月,皇帝前往鲁地,经过泰山。泰山守以上皇帝经过为由,遵照诏书祭祀泰山和梁父。当时虎贲中郎将梁松讨论封禅之事,皇帝同意梁松等人的奏请,于是寻求元封时的封禅旧例,讨论封禅所用的仪式。有官员上奏说应该使用方石,再叠加放置在坛中,每块方石五尺见方,厚一尺,用玉牒书写并藏于方石中。牒厚五寸,长三尺三寸,宽五寸。有十枚玉牒,排列在方石旁边,东西南北各三枚,每枚长三尺,宽一尺,厚七寸。玉牒上刻有三处,深四寸,方五寸,有盖。玉牒用金线环绕五周,用水银和金泥封口。刻玉玺,一枚一寸见方,一枚五寸见方。石的四角有石距,都叠加两次。一枚长一丈,厚一尺,宽二尺,都放置在坛上。其下用石距十八枚,高三尺,厚一尺,宽二尺,像小碑一样环绕坛立。距离坛三步,石距下都有石块支撑,深入地下四尺。又使用石碑,高九尺,宽三尺五寸,厚一尺二寸,立在坛的东南方向,距离坛三尺,用来刻写文字。皇帝因为用石头的工程难度大,所以在二月封禅,于是下诏让梁松按照旧封石空检,只需再次封禅即可。梁松上书争辩,认为‘登封的礼仪,现在报告给皇天,垂传后世无穷,是为了万民。承之的敬意,彰显图书的祥瑞,尤其应该显著。现在因为旧封石而藏于故石之下,恐怕不符合重命的意义。受命中兴,应该特别不同,以显示天意。’于是命令泰山郡和鲁地的石工,直接取完好的青石,没有五色。当时因为印工不能刻玉牒,想要用丹漆书写。恰好找到了刻玉的人,于是刻写了文字。文字保密,刻在方石中,让能够容纳玉牒。

《东观汉记》记载:中元元年正月,群臣再次上奏:‘登封告成,为民报德,百里之内共同。陛下突然拒绝,臣下不敢颂扬功德。按照河洛谶书,赤汉九世,应当巡封泰山,共有三十六件事。陛下于是以仲月令辰,巡岱岳之正礼,奉图洛之明文,以祈求灵瑞,为了兆民。’于是同意了。到了泰山,又再次讨论说:‘国家德行浅薄,灾异不断,图谶大概就在这里吧?’皇帝东巡至泰山,有官员再次上奏河图谶记表章,赤汉九世尤其明显,共有三十六件事。

司马彪《续汉书》记载:《河图会昌符》说:汉太兴之道,在九代之王,封禅于泰山,刻石记载,在梁父进行禅让。

《典略》记载:建武三十年,有官员上奏封禅。诏书说:‘灾异连续不断,日月蚀食,百姓怨声载道,却还要在泰山举行仪式,玷污七十二代的记录,用羊皮和貂皮混在一起,何其厚颜无耻!’

《晋书·礼志》记载:魏明帝黄初年间,护军蒋济上表说:‘帝王的重大礼仪,巡狩是最重要的;显扬祖先,封禅是最首要的。因此自古以来,每当有新的帝王即位,都未曾不踏过梁父山、登上泰山,刻下永无止境的名号,来记载天人之间的联系。应该下诏公卿,广泛撰写礼仪,选择合适的年份和时间,向上帝昭告,以满足天下人的期望。’皇帝下诏说:‘听到蒋济的这些话,我汗流浃背。自开天辟地以来,封禅的帝王有七十多位,所以太史公说:虽然有受命之君,但功绩不一定都得到认可,因此从古至今,时间远的超过一千年,近的也有几百年,其仪式缺失,无法一一记载。我有什么德行,敢有这种想法呢?蒋济难道认为世上没有管仲,以为我有桓公登泰山的志向吗?我不敢欺骗上天。蒋济所说的虽然华美,但并不是帮助我的人。公卿、侍中、尚书侍省只需要遵从就可以了,不要有所议论。’天子虽然拒绝了蒋济的建议,但实际上让高堂隆起草封禅的仪式,因为天下尚未统一,不想立即进行这样的大礼。高堂隆去世后,这个仪式就不再进行了。(《魏志》记载:皇帝听说高堂隆去世,叹息说:“天不想要完成我的事情,堂生离我而去了。”)

又记载:武帝平定吴国,统一了天下。太康元年,卫瓘等人上表请求封禅。皇帝下诏说:‘这是一件盛德的大事,尚未讨论过。’

又上表说:‘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拯救世代的功勋帝王,无不仰承天意,顺应民心,登上圆丘,踏过梁父山,没有人推辞,因为这实在是不可推辞的。现在陛下功高百王,德行无人能比,丰功伟绩,伟大的事业,实在不是我们这些臣子所能完全论述的。而圣旨谦虚,屡次自我贬低,时机到了却不响应,推辞美名不居。空缺了皇朝的盛大仪式,堵塞了神灵的期望,使得大晋的典章制度,与三皇五帝的风范不同。我们实在不敢接受诏令。’皇帝下诏说:‘现在正应该共同思考弘扬大道,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暂且等到他年,不要有所纷扰。’

沈约《宋书·礼志》记载:永初三年,高祖准备北伐戎狄,统一天下,计划在洛阳举行秩礼,名岳。群臣私下相互议论说:等到王师凯旋,陇西、朔方没有战尘,就应该讨论奏请封禅,举行升中之礼。听到这些的官员,都说应该这样做。自从汉光武帝登封泰山之后,这种仪式就消失了。

孙言《宋书》记载:袁淑担任吏部郎。太祖元嘉二十六年,大规模北伐,袁淑在皇帝座位旁轻松地说:‘盛大的王法典籍已经废弃很久了,现在应当鸣钟驾车前往中岳,席卷赵魏,检查玉岱宗,现在是时候了。我遇到千载难逢的机遇,愿意献上一篇封禅书,使声音与七十二代相齐。’皇帝说:‘盛德的大事,哪里值得当之无愧。’

《隋书·志》记载:封禅,是指高大厚重的意思。天以高为尊贵,地以厚为美德。增加泰山的高度,是为了报答天;加固梁父山的基础,是为了报答地。显扬天命,功成事就,对天地有益,就像天地更加高厚一样。汉光武帝中兴,继承了这一传统。晋、宋、梁及陈,都没有空闲讨论此事。后齐有巡狩的礼仪和登封的仪式,但最终没有实行。开皇十四年,群臣请求封禅,高祖不接受。晋王又率领百官上表坚决请求,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起草仪式。于是牛弘、辛彦之等人创立了仪式,上奏皇帝。皇帝犹豫不决地说:‘这件事体重大,我有什么德行能胜任呢?但我只是应该东巡,趁机拜谒岱山罢了。’十五年春天,皇帝前往兖州,然后前往岱山,搭建了坛台,就像南郊的祭坛。

《唐书》记载:贞观年间,房玄龄提议说:‘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封禅,采用元封的故事,在圜台上封禅泰山,四面都立有石阙,高五丈。有两块方石叠加,藏有玉牒书。十块石检,在四边围绕,东西各三块,南北各两块。外面设有石封,高九丈,上面再覆盖石盖,周围设有十八枚石距,像碑一样。离坛三步远,下面是石跗,深入地下数尺。现在看来:封禅,本来是用来向上帝报告成功的。天道崇尚质朴,意义在于纯真,所以使用草编的祭品,用瓦罐作为酒器。近代这种方法不在经典中,又违背了淳朴之道,决定废除。按照:梁甫是指梁阴,近代在山下设立坛台,这违背了处阴的意义。现在确定禅礼,将坛位设在山北。’

又记载:贞观六年,文武百官因为刚刚平定突厥,盛德遍布海内,又连年丰收,上表请求封禅泰山。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看到众人议论封禅是盛事,劝我实行。但按照我的本心,只要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没有封禅的礼仪,也可以与尧、舜相提并论。过去秦始皇为了迎合天意,自称皇帝,登封泰山,奢侈自大;汉文帝却没有登封,却亲身实行节俭,刑罚不用。现在都称秦始皇为暴虐的君主,汉文帝为有德的君主。从这个角度看,无需封禅。’

又记载:高宗麟德二年十月,司礼太常伯刘祥道上疏请求封禅。丁卯日,将要封禅泰山,从东都出发。三年正月戊辰朔日,车驾到达泰山,在封祀坛亲自祭祀昊天上帝,以高祖、太宗配享。己巳日,皇帝登山,举行封禅之礼。庚午日,在社首山举行禅礼,祭祀皇地祗,以太穆太皇太后配享,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辛未日,皇帝从降禅坛下来。壬申日,皇帝朝见,接受朝贺,改元乾封。

又记载:麟德三年,登封泰山。在此之前,皇后上表说:‘封禅的旧仪式:祭祀皇地祗,以太后配享。但都由公卿行事,详细寻求至理,有扰乱仪轨。希望展礼之日,总领六宫、内外命妇,亲自奉献祭品。’皇帝同意了。到了那一天,皇后就作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作为终献。皇帝行初献之礼,完毕后,执事者都退下,宦官拿着帷幕,皇后率领六宫上升,行礼,登上山顶。歌帷之外,王公以下在山脚下就位,帷幕都使用锦绣。在位者瞻望,有人讥讽。

又记载:永淳二年,皇帝因为风眩加重,停止了封中岳。自从皇帝东封之后,皇后大力赞扬行中岳之礼,每次下诏,都因为年饥或敌寇到来而取消。于是嵩山之下,开始营建奉天宫,作为举行仪式的准备工作。当时有童谣说:‘嵩山有几层,不怕登不上,只怕不能登。’到了这时候,礼物都已准备妥当,但最终因为疾病加重而返回。

又记载:则天后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日,皇帝在嵩岳登封,大赦天下,改元,举行盛大的宴会。丁亥日,在少室山举行禅礼。

又说:开元年间,皇帝在太山上祭祀昊天上帝,以高祖神尧皇帝为配享。皇帝戴着冠冕穿着皮裘登上祭坛,手持玉珪和玉璧进行献祭,命令有司在山下的祭坛上祭祀五帝和百神。仪式结束后,皇帝饮用福酒。中书令张说进言称贺:‘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保百姓。’皇帝拜谢。在山上建造了一个四层的圆形台子,称为‘石感’王,中间用金泥涂抹‘石感’的交界处,用‘天下同文’的印章封存。随后焚烧柴草,群臣高呼万岁,声音从山顶传到山下,震动天地。銮驾返回山下,前往齐宫,有庆云伴随马匹,祥风环绕车驾。中书令张说等人祝贺。皇帝说:‘我以微薄之德,恭敬地承受了大宝,云彩的吉祥,都是你们辅佐的结果。君臣相互保卫,努力符合天意,长久如此,不敢骄傲懈怠。’张说等人又说:‘圣心诚恳,昨晚斋戒则风停雨歇,今朝封禅则天清日暖,又有祥风助兴,卿云引导火光,灵异事迹,千古未闻。’辛卯日,在社首之太折坛祭祀皇地祗,睿宗皇帝为配享。将玉册藏在石‘石感’中,按照封禅坛的仪式。起初,皇帝登山,到达斋宫。那天晚上,阴云密布,狂风四起,撕裂帷幕折断柱子,寒气刺骨。皇帝露天站立祈求,仰天自誓说:‘我有罪过,请立即降罚,万人无福,也请我承担罪责。’随即风停,天地清明。等到登上祭坛,和气四溢;登封太山,仿佛在天外;等到禅祭社首,五彩云出现,太阳出现重轮。

又说:开元十三年,皇帝登上太山。皇帝问:‘玉牒的文字,前代帝王为什么保密?’贺知章说:‘玉牒原本是通于神明的心意,前代帝王祈求不同,有的祈求年岁计算,有的思念神仙。这些事情微妙,所以外人不知道。’皇帝说:‘我现在此行,都是为了百姓祈福,没有秘密的请求;应该将玉牒给百官看。’其文词说:‘有唐天子臣某,敢向昊天上帝诏告:天启李氏,运势兴起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上升,天下繁荣;中宗继承,体制不定。上帝眷顾,赐予我忠诚武勇;平定内难,推戴圣父。恭敬承受大宝,十三年,遵循天意,四海安宁。封禅泰山,感谢天成。子孙百福,百姓受福。’

《风俗通》说:封禅必须在岱宗进行,因为它是万物生长的开始,阴阳交替,云触石而出,迅速汇合,不到一个早晨就遍雨天下,只有泰山。封禅的仪式,立石高二丈,上面刻着:‘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方八荒,都来贡献他们的职责。’

《白虎通》说:封禅,王者改姓登基,必定要登封泰山,这是因为教化的意义。开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之所以一定要在泰山,是因为它是万物交替的地方。之所以选择这个,是因为通过高处的告祭,顺应其类。所以登封是增加高度;下禅于梁父之基,是为了扩大厚度;刻石记号,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功绩。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所以增加泰山的高度以接近天,附着梁父之基以报答地。明白天的命令,功成事就,有益于天地,就像加高者更高,加厚者更厚。有人说:封是金泥银绳。有人说:石泥金绳,用印玺封存。所以孔子说:登上泰山,观看改姓而王的,可以数得七十多个。

《风俗通》说:封泰山,禅梁父,说岱宗上有金箱玉策,能预知人的寿命长短。武帝得到十八岁,倒过来读就是八十岁,后果然用了考长。

桓谭《新论》说:泰山上有刻石,共有千八百多处,可以辨识的有七十二处。

袁淮《正论》说:封禅的说法,只有《周官》有三大封的记载。齐桓公想要封禅,听到管仲的话就停止了。焚烧祭天,都是王者的事情,不是诸侯所为。因此学者对此表示怀疑。后来秦朝一位君主,汉朝两位君主,修封禅之事。其制度是封土一丈多,高筑于泰山之上,都没有见于经典。秦汉的事情不可专断。管仲说:大禹禅让会稽,告天则相同,祭地则不能不同。会稽可以禅让,四岳都可以封。

王婴《古今通论》说:泰山之巅是天门,门为明堂,圣帝接受天官的宫殿。王者即位三十年,功成治定,则向天报告成就,登封泰山,刻石记号。

张华《封禅议》说:我听说自从人类开始,就有后辟载祀的记载,没有人能记载下来。立德济世,弘扬仁风,登封泰山的有七十四家,其谥号可以知道的有十四个。

晋《太康地记》说:奉高是以事五岳,帝王禅让的地方。因此有明堂在县西南四里。汉武帝在东山立太坛祭天,表示增高。

《南史》说:齐高帝在华林园举行宴会,让每个人都展示技艺。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唱《子夜歌》,张敬儿跳舞。王俭说:‘我不懂技艺,只会读书。’于是跪在皇帝面前,朗诵相如的封禅文。皇帝笑着说:‘这是盛德之事,我怎么能胜任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五-注解

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大典,通常在泰山举行,以示功绩和受命于天。

河图真纪钩:《河图真纪钩》是古代的一部书籍,记载了古代帝王封禅的仪式和意义。

易姓奉度:易姓是指帝王改姓,奉度是指遵循一定的法度。

继兴崇功:继兴是指继承前代帝王的功业,崇功是指尊崇和继承前代帝王的功绩。

七十二君:指古代封禅的七十二位帝王。

尚书中候:《尚书中候》是《尚书》的一种注本,其中记载了古代帝王封禅的故事。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以贤明著称。

管子: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

仁不纯:指齐桓公的仁德不够纯粹。

符出:指天命显现的符瑞出现。

名山:指五岳之一的泰山。

中于天:指通过名山向上天祭祀。

凤皇:即凤凰,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太平。

龟龙假:指龟和龙出现,象征着吉祥和太平。

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王。

五帝:指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帝王。

梁父:梁父指泰山下的梁父山,是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地点。

岱宗:泰山的别称,古代帝王封禅常到泰山。

符:古代的一种凭证,象征权威。

宰:古代官职,指宰相。

图:指天命显现的图谶。

九日:指九天,古代认为天有九层。

后世之过:指后世可能会犯的错误。

方来之害:指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

考绩燔燎:指考核功绩并举行燔燎之祭。

孝经钩命决:《孝经钩命决》是《孝经》的一种注本,其中记载了古代帝王封禅的故事。

五经通义:《五经通义》是古代儒家学者对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阐释。

经无明文:指经典中没有明确记载。

止封岱:指只封泰山。

太山:即泰山,位于山东省,是中国五岳之首,也是古代帝王封禅的重要地点。

群神:指众神。

梁甫:梁甫指泰山下的梁父山,是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地点。

五岳之长:指泰山是五岳之首。

群神之主:指泰山是众神之主。

帝人:指帝王。

受符:指接受天命。

辛日:指农历的辛日,古代认为辛日是天命显现的日子。

宰奉图:指宰相捧着图谶。

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

一匡天下:指齐桓公统一天下。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鄗上:地名,位于泰山附近。

北里:地名,位于泰山附近。

江淮之间:指长江和淮河之间。

一茅三脊:指一种茅草,三脊为三棱。

藉:祭神时用来垫祭品的草。

比目之鱼:一种鱼类,古代认为比目鱼的出现是吉祥的象征。

比翼之鸟:一种鸟类,古代认为比翼鸟的出现是吉祥的象征。

嘉穀:指好谷物,古代认为好谷物的生长是吉祥的象征。

蓬蒿藜秀茂:指蓬蒿和藜草茂盛,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鸱枭:一种鸟,古代认为鸱枭的出现是不祥之兆。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统一天下。

三代受命:指夏、商、周三代帝王都受到天命。

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指鄗上出产的黍米,北里出产的稻谷。

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指江淮之间出产的茅草,三脊为三棱。

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指东海送来比目鱼,西海送来比翼鸟。

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指有十五种物品不召自来。

蓬蒿藜秀茂,鸱枭数至:指蓬蒿和藜草茂盛,鸱枭频繁出现。

封太山,禅梁父:指封泰山,禅梁父。

太祝:古代官职,掌管祭祀。

雍上帝:指古代祭祀的上帝。

五大夫:古代对树木的一种封号。

汉兴:指汉朝建立。

搢绅之属:指士大夫。

黄老言:指道家思想。

祠灶:指祭祀灶神。

穀道:指养生之道。

却老方:指延年益寿的方法。

丹砂可化为黄金:指丹砂可以炼制成黄金。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地方。

缑氏:地名,位于河南省。

中岳太室: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的别称。

奉高:祭祀五岳的地方。

玉牒书:古代帝王封禅时所用的玉简。

侍中:古代官职,指皇帝的近臣。

皮弁荐绅:古代的一种礼帽。

郊祀太一:指祭祀天神太一。

白雉:一种鸟类,古代认为白雉的出现是吉祥的象征。

兕牛犀象:指犀牛和象,古代认为这两种动物是神兽。

公孙弘:汉代政治家、文学家,以儒学著称,曾提议仿效古代巡狩封禅之事。

巡狩:巡狩是指古代帝王巡视天下,以示天下为公,安抚百姓。

诸儒:指众多儒家学者。

司马相如: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遗书:指司马相如留下的书籍。

符瑞:古代认为天降的吉祥征兆,如祥云、瑞兽等,象征国家或帝王得到天命。

倪宽:西汉时期政治家,以学识渊博著称。

圣德:指帝王的道德品质和治国能力。

宗祀:古代对天地神灵的祭祀。

荐礼:古代对神灵的献祭仪式。

百神:指众多神灵。

精诚所向:指真诚的敬意。

征兆:指预兆,预示未来的征象。

黄帝:中国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风后:传说中的黄帝臣子,擅长天文历法。

封鮌: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

不死:指长生不老。

祠:古代对神灵的祭祀。

太一: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

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

公玉带:西汉时期人,曾献上黄帝时明堂图。

石闾:太山下的一个地方,被方士认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天子: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周遍:遍历,走遍。

五岳:中国五座著名的山,分别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四渎:古代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大河。

太初元年:汉武帝年号,公元前104年。

蒿里:山名,位于泰山附近。

北地: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北部。

常山:山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瘗:埋葬。

玄玉:黑色的玉。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悉取:全部取来。

所忠:汉武帝的亲信。

遗札书:指留下的书信。

元封:汉武帝年号,公元前110年。

故事:旧例,先例。

方石:方形的大石。

玉牒:古代帝王祭祀时用的玉简,上面记载着祭祀的文辞。

石碑:刻有文字的石碑。

石附:石碑的附属部分。

燎祭: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火烧柴草以祭神。

常祠:经常祭祀。

貙刘:同上。

先农:同上。

先虞:同上。

御辇:皇帝乘坐的车。

玉牒检:玉牒的封存。

石检:石碑的封存。

金缕:用金线编织。

水银和金为泥:用水银和金混合成泥。

玉玺:古代帝王使用的玉制印章。

距石:一种石碑。

兰台令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和保管文书。

谒者: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宾客。

特牲:指一头牲畜。

常祠太山:经常祭祀泰山。

亲耕:皇帝亲自耕作。

后到山上:皇帝到达泰山之后。

坛:古代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尚书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文书。

石碑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

河洛谶书:同上。

赤汉:指汉朝,因汉朝的旗帜为红色。

河图谶记:古代预言书。

河图:古代的一种图腾,象征天命。

会昌符:古代预言书。

太兴之道:指汉代的兴盛之道。

九代之王:指九位帝王。

退省考功:退位后反省自己的功过。

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

赤汉九世:指汉朝九代帝王。

巡封太山:巡视并封禅泰山。

图谶:古代的预言书。

谶记:同上。

赤汉九世尤著明者:指汉朝九代帝王中特别著名的一位。

三十六事:指三十六项重要事件。

仲月令辰:农历二月的中旬。

巡岱岳:巡视泰山。

奉图洛:遵循洛书的图腾。

祈灵瑞:祈求神灵的保佑。

兆民:广大百姓。

魏明帝黄初:黄初是魏明帝曹叡的第一个年号,从220年开始使用,至226年结束。

护军蒋济:蒋济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曾任护军将军,以才智和忠诚著称。

无竟之名:无竟之名指无边的名声,形容封禅的盛名。

天人之际:天人之际指天地与人的关系,古代认为帝王通过封禅可以沟通天地,得到天命。

公卿:公卿指古代的官员,包括三公和九卿等。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桓公:桓公指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以贤明著称。

高堂隆:高堂隆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曾任侍中,参与封禅礼仪的制定。

武帝:武帝指晋武帝司马炎,晋朝的开国皇帝。

卫瓘:卫瓘是晋朝的官员,曾任卫将军,参与封禅事宜。

唐虞三代:唐虞三代指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是古代的圣贤之君。

圆丘:圆丘是古代祭祀天地的祭坛,位于都城郊外。

会计:会计指计算,此处指对封禅事宜进行规划。

王振旅:王振旅指帝王出征归来,举行宴会庆祝。

陇朔:陇朔指中国的北方边疆地区。

缙绅:缙绅指古代的士大夫,此处指官员。

汉光武:汉光武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唐虞:唐虞指唐尧和虞舜,是古代的圣贤之君。

三五:三五指唐虞和夏商周三代,是古代的圣贤之君。

高祖:高祖指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

太宗:太宗指晋朝的第二位皇帝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

元嘉: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从454年开始使用,至464年结束。

房玄龄:房玄龄是唐朝初年的名臣,曾任宰相。

突厥:突厥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天的蒙古高原一带。

昊天上帝:古代中国神话中的最高神,代表天。

社首:社首指社稷山,是古代祭祀地神的地方。

太穆太皇太后:太穆太皇太后指唐朝的太皇太后,是皇帝的母亲。

皇后:皇后是皇帝的正室妻子。

越国太妃:越国太妃指越国的贵妃,此处指唐朝的贵妃。

风眩:风眩是指因风邪引起的头晕目眩等症状。

则天后:则天后指唐朝的女皇帝武则天。

嵩岳:嵩岳即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

少室山:少室山是嵩山的一部分,也是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地点。

开元:指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大约从公元713年到756年,期间唐朝达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登封: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一种仪式,通常指到泰山祭祀天地,以示功德。

高祖神尧皇帝: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尊称为高祖。

冕裘:古代皇帝的冠服,冕为礼冠,裘为皮衣。

珪璧:古代祭祀时用的玉器,珪为礼器,璧为玉璧。

有司:古代官名,指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福酒:古代祭祀时用的酒,象征吉祥和福祉。

中书令:古代官名,负责中央政府的文书和机密事务。

太一神策:古代传说中的神明,指天帝的使者。

圆台:古代建筑,用于祭祀或观星。

石感:古代建筑,用于刻石记事。

天下同文:古代中国统一文字的政策,意味着统一的语言和文化。

銮辂:古代皇帝的车驾。

齐宫:古代齐国的宫殿,此处指皇帝的行宫。

庆云:古代认为吉祥的云彩。

祥风:古代认为吉祥的风。

休佑:吉祥的保佑。

辅弼:辅佐君王的大臣。

通於神明:与神明相通,指祭祀仪式能够与神明沟通。

祈求:向神明祈求保佑或赐福。

年算:预测年景的好坏。

神仙:古代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的人。

事天以礼:以礼节事奉天。

立身以义:立身处世以义为准则。

事父以孝:事奉父亲以孝道。

成民以仁:以仁爱之心治理民众。

四夷八蛮:指四方的外族。

咸贡其职:都履行自己的职责。

易姓而起:改姓立国。

改制应天:改变制度以顺应天意。

功成封禅:功业完成后举行封禅大典。

石泥金绳:用石泥和金绳封印。

印玺:古代的印章,用于封印或作为凭证。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封禅之言:关于封禅的言论。

周官:古代官制书,记载了周朝的官制。

焚燎: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用火烧祭品。

后辟载祀:后世的君王祭祀的记录。

后辟:后世的君王。

载祀:祭祀的记录。

后辟载祀之数:后世的君王祭祀的次数。

后辟载祀之数,莫之能纪:后世的君王祭祀的次数,没有人能够记载。

立德济世:树立德行,救济世人。

扬晖仁风:发扬仁爱的风气。

登封太山:到泰山进行封禅。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死后给予的称号。

奉高者:奉祀五岳的人。

县西南四里:距离县城西南四里地。

华林晏集:华林园的宴会。

相如封禅文:司马相如写的关于封禅的文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五-评注

古文中的’开元登封,祀昊天上帝于太山,以高祖神尧皇帝配享’一句,体现了唐朝皇帝对昊天上帝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这里的’祀’字,意味着皇帝亲自进行祭祀活动,显示了对神灵的虔诚和对祖先的敬仰。’昊天上帝’作为中国古代宗教中的至上神,代表着天意,皇帝的祭祀行为是对天意的顺从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上冕裘升坛,奉珪璧奠献’描绘了皇帝在祭祀过程中的仪态和动作。’冕裘’代表着皇帝的尊贵身份,’升坛’则表明了祭祀的庄严与神圣。’奉珪璧奠献’是对神灵的献礼,’珪璧’作为古代的宝物,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和财富,通过这样的献礼,皇帝向神灵展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对国家的贡献。

中书令张说的’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之语,是对皇帝功德的颂扬。’太一神策’可能指的是皇帝所掌握的治国策略,’周而复始’则意味着这些策略能够不断循环使用,’永绥兆人’则是对皇帝能够长久保护百姓的期望。

‘山上作圆台四阶,谓之〈石感〉王,中金泥注〈石感〉际,以’天下同文’之印封之’,描述了皇帝在山上建立的象征性建筑。’圆台四阶’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金泥注〈石感〉际’和’天下同文’之印则象征着皇帝统一天下,推行文化的决心。

古文中对皇帝在祭祀过程中的遭遇,如’阴云惨冽,劲风四起’,’裂幕折柱’,’寒气切骨’等,通过这些恶劣天气的描写,表现了皇帝的坚韧不拔和对天意的敬畏。’上露立祈请’,’仰天自誓’则体现了皇帝对神灵的虔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风俗通》和《白虎通》对封禅的阐述,揭示了封禅的意义和目的。封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活动,是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也是对皇帝功绩的认可。’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这句话概括了封禅的核心价值观。

桓谭和袁淮的论述,则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了封禅的合理性。桓谭认为太山上刻有千八百多处刻石,而袁淮则提出封禅的地点并非唯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王婴和晋《太康地记》则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说明了太山作为封禅之地的特殊地位。’奉高者以事五岳,帝王禅代之处也’,强调了太山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南史》中齐高帝的封禅文,是对封禅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齐高帝通过朗诵封禅文,表达了对封禅的重视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9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