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三-原文
○辟雍
《毛诗·大雅》曰: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武王作邑於镐京。笺云:自,由也。武王於镐京行辟雍之礼日,四方来观者皆感化其德,心无不归服。)
《礼记·王制》曰: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尊卑学异名。辟,明;雍,和也。所以明和天下也。泮之言恤政教也。)
《礼记礼统》曰:所以制辟雍何?数化天下也。辟雍之制奈何?《王制》曰:辟雍,圆如璧,雍以水,内如覆,外如偃盘也。诸侯泮宫,半有水,半有宫也。诸侯所化者少,故半有宫焉。三王之制奈何?夏天子曰重屋,诸侯曰广宗;殷天子曰庙,诸侯曰世室;周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乡曰庠,里曰序,是其制也。
《礼记外传》曰:学者,觉也,人生也,皆禀五常之正性。故圣人修道以教之,使其发觉,不失其性也。(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不从教则凶人也。)天子、诸侯皆有大学、小学。(小学则东,少阳之地,公宫之左。)太学在西。有虞氏之学曰庠,亦谓之米廪。(藏躬耕之穀於学中,以供祭祀。虞舜尚孝。)夏曰序,殷曰瞽宗,(瞽,无目者。乐正,古之学者。)周曰辟雍。(辟,明也。雍,和也。亦为大学东胶。)
《汉书·礼乐志》曰:武帝时,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会按行长安南营,表未作,遭帝崩,群臣引以为定谥。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雍。
《后汉书》曰:世祖中元二年春,初起辟雍,行大射之礼。
《续汉书·礼仪志》曰:明帝永平中,始率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
《魏志》曰:明帝幸辟雍,于会命群臣赋诗。
《宋书·礼志》曰:昔武帝太始六年,帝临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诏曰:’礼仪之废久矣!乃今复讲肄旧典。’赐太常绢百匹,丞、博士及学生酒。咸宁三年,惠帝复行其礼。
《白虎通》曰: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象璧,以法天;雍者何?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五经通义》曰: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以东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
《三辅决录》曰:辟雍水四周於外,象四海也。
桓谭《新论》曰:王者作圆池如璧形,实水其中,以圜壅之,故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终而复始。
《说苑》曰:辟雍,天子乡饮之处。
戴延之《西征记》曰:洛城南有平昌门,道东辟雍坛,去灵台三里,俱是魏武帝所立,高七丈。
班固《东都赋·辟雍诗》曰: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造舟为梁。皤皤国老,乃父乃兄。抑抑皇仪,孝友光明。於赫太上,示我汉行。洪化惟神,永观厥成。
李尤《辟雍赋》曰: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该要,周建大中。蓄纯和之优渥兮,化盛溢而兹丰。
李尤《辟雍铭》曰:惟王所建,方中圆外,清流四匝,荡涤浊秽。
傅玄《帝幸辟雍乡饮酒赋》曰:时皇帝枉万乘之尊兮,以幸辟雍。卤簿齐列,群官正容,侍卫参差,阶戟百重。乃延乡士,乃命王公。是日也,定小会之常仪兮,飨殊俗而见远邦;连三朝以考学兮,览先贤之异同。
○灵台
《毛诗·文王·灵台》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天子有灵台,所以观祲象察气妖祥。)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诗汜历枢》曰:灵台,候天意也。经营灵台,天下附也。
《礼含文嘉》曰:礼,天子灵台,以考观天人之际,阴阳之会也。揆星度之验,征气朔之瑞,应原神明之变,化为万姓,获福於天。
《礼统》曰:所以制灵台何?以尊天重民,备燥聩害,豫防未然也。夫王者当承顺天地,节御阴阳也。夏所以为清台何?明明相承,太平相续,故为清台。殷为神台、周为灵台何?质者据天而王,天者称神。文者据地而王,地者称灵。是其异也。
《孝经援神契》曰:灵台考符居高显,圣王所以宣德察微。
《五经通义》曰:王者受命而起,所以立灵台。灵台何以为在於野中国之南?附近辟雍,依仁宫也。灵台制度奈何?师说之,积土崇增,其高九仞,上平无屋。高九仞者,极阳之数;上平无屋,望气显著。
《续汉书·祭祀志》曰:明帝即位,郊祀五帝於明堂。卒事,遂升灵台,以望云物。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曰:建武二年,置女大史灵台,仰观灾祥,以考中外太史,验察虚实。
《唐书》曰:乾元元年,於永宁坊张守珪宅置司天台。制曰:建邦设都,必稽玄象;分列曹局,皆应物宜。灵台二星,主观察云物天文,位在太微西南。今兴庆宫,上帝延也,考符之所,合置灵台。
《三辅故事》曰:汉作灵台於城东,周作灵台在沣水永东。常以四孟之月,登台而观。
《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仞,上有铜浑天仪,又相风铜鸟,或云此鸟遇千里风乃动。
《六韬》曰:文王既出羑里,召周公旦筑为灵台。
《新序》曰:周文作灵台及池沼,掘得死人骨。吏以闻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朽骨,而况於人乎!’
班固《东都赋·灵台诗》曰:乃经灵台,灵台既崇。帝勤时登,爰考休征。三光宣精,五行布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百穀蓁蓁,庶草蕃庑。屡惟丰年,於皇乐胥。
潘岳《闲居赋》曰:灵台杰其高跱,窥天文之秘奥,究人事之终始。
○学校
《毛诗·国风》曰:《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尚书大传》曰:耰鉏已藏,岁事欲毕,馀子皆入学。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十八始入大学,见大节,践大义。
《周礼·地官下·师氏》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又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郑玄注曰:德行,外内之言也。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居虎门之左,司王朝,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礼记·学记》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所学圣人之道在方策。)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又《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左传·襄六》曰:郑人游于乡校,(杜预曰:乡之学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恐於中谤议国政也。)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论语谶》曰:学者,织也。
《五经通义》曰:三王教化之宫,总名为学。夏为校,校言教也。
《汉书》曰: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续汉书·礼仪志》曰:明帝永平中,始帅群臣养三老、五更於辟雍,郡国县道行饮酒礼於学校。
《后汉书》曰:桓荣车驾幸太子学,会诸博士论难於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蕴藉,犹言宽博有馀也。蕴音於问反。)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厌,服也。)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吹击磬,尽日乃罢。(吹管奏《雅》《颂》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建武五年,初起太学宫。诸生吏子弟及民以义助作。上自齐归,幸太学,赐博士弟子有差。
《宋书·礼志》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魏国作泮宫于邺城南。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太学于洛阳。《魏名臣奏》曰:蒋济奏太学堂上,官为置鼓。《礼》曰:”入学鼓箧,逊其业也.”凡学受业,皆当须十五以上。公卿大夫子弟在学者,以年齿长幼相次,不得以父兄位也。学者不恭肃、慢师、酗酒、好讼,罚饮水三升。
《晋诸公赞》曰:惠帝时,裴頠为国子祭酒,奏立国子太学,起讲堂,筑门阙,刻石写经。
《晋令》曰:诸县率千馀户置一小学,不满千户亦立。
《宋书·礼志》曰:晋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开置学宫,教曰:”人情重交而轻财,好逸而恶劳,学业致苦而禄答未厚,由捷径者多,故莫肯用心。洙泗邈远,风雅弥替,后生放狂,不复宪章典谟。临官宰政者,务目前之治,不能闲於典诰,遂令诗书荒尘,颂声寂寞。仰瞻俯省,能不叹慨!”
《南史》曰:宋时国学颓废,未暇修复。明帝泰始六年,置总明观以集学士,或谓之东观。置东观祭酒一人,总明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置学士千人,其馀令史下各有差。是岁以国学既立,省总明观於王俭宅,开学士馆,以总明四部书充之。
《三辅旧事》曰:汉太学在长安门东书社门,立五经博士员弟子万馀人。学中有市有狱。光武东迁,学乃废。
任预《益州记》曰:文翁学堂在大城南,昔经灾火,蜀郡太守高朕修复缮立。其栾栌椽节,制犹古朴,即今堂基六尺,厦屋三间,通皆图画圣贤古人之象及礼器瑞物。堂西有二石屋。又以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道东起学也。)
《述征记》曰:太学在国子学东二百步。学堂里有《太学赞碑记》曰:建武三十七年立太学堂,永建六年制下府缮治,并立诸生房舍千馀间。阳嘉元年毕刊子碑,有太尉庞参、司徒刘琦、太常孔扶、将作大匠胡广答记制。
《黄图》曰:《礼》,小学在公宫之南,太学在城南,就阳位也。去城七里。王莽为宰衡,起灵台,作长门宫。南去堤三百步,起国学於郭内之西南,为博士之宫。寺门北出,王於其中央为射宫。门西出,殿堂南向为墙,选士肆射於此中。此之外为博士舍三十区周环之。此之东为常满仓,之北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传记、笙磬乐相与买卖,邕邕揖让,或论议槐下。其东为太学宫。寺门南出,置令丞吏诘奸究理辞讼。五博士领弟子员三百六十六;经三十博士,弟子万八百人;主事、高弟、侍讲各二十四人,学士司舍,行无远近,皆随檐,雨不涂足,暑不暴首。
《决疑要注》曰:汉初置博士而无弟子,后置弟子五十人,又增满五百。汉末至数千人。魏之务学者始诣太学为门人,二岁,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满三岁,通三经者,擢为太子舍人。
挚虞《駮宜立学事》曰:河内太守鲁夔,使民二百家共立一学,未成,而司隶奏以违法。
尚书郎中骑都尉臣挚虞驳:
“夔为近畿大都,朝所委任,亲临民物,足识事宜。
累表仍上,求二百家立一学,是其留心学校,必欲有成也。”
崔瑗《南阳文学颂》曰:
昔圣人制礼作乐也。
将以统天理物,经国序民,立均出度,因其可利而利之,俾不失性也。
故观礼则体敬,听乐则心和,然后知反其性而正其身也。
梁元帝召学生教曰:
阁下,昔楚王好《诗》,沛王传《易》,犹且传之不朽,以为盛美。
吾亲承天旨闻方,欲化行南国,被於西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三-译文
《毛诗·大雅》说:镐京的辟雍,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心悦诚服。(武王在镐京建都。注释说:自,由也。武王在镐京举行辟雍之礼时,四方来观看的人都被他的德行感化,心甘情愿地归服。)
《礼记·王制》说:天子称为辟雍,诸侯称为泮宫。(尊卑不同,名称也不同。辟,明亮;雍,和谐。这是为了使天下明亮和谐。泮的意思是关心政治教化。)
《礼记礼统》说:为什么要制定辟雍?是为了教化天下。辟雍的制度是怎样的?《王制》说:辟雍,形状像玉璧,中心有水,内部像倒扣的盘子,外部像平放的盘子。诸侯的泮宫,一半有水,一半有宫室。因为诸侯教化的范围较小,所以只有一半是宫室。三代的制度是怎样的?夏朝天子称为重屋,诸侯称为广宗;商朝天子称为庙,诸侯称为世室;周朝天子称为辟雍,诸侯称为泮宫,乡里称为庠,称为序,这就是他们的制度。
《礼记外传》说:学者,是觉醒的人,人生来都禀受五常的正性。所以圣人通过修道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觉醒,不失去自己的本性。(小人学习道德则容易引导,不服从教育则是凶人。)天子、诸侯都有大学、小学。(小学位于东边,是少阳之地,公宫的左边。)太学在西边。有虞氏的学称为庠,也称为米廪。(在学中藏有耕种的谷物,以供祭祀。虞舜崇尚孝道。)夏朝称为序,商朝称为瞽宗,(瞽,盲人。乐正,古代的学者。)周朝称为辟雍。(辟,明亮。雍,和谐。也是大学的东胶。)
《汉书·礼乐志》说:武帝时期,丞相大司空上奏请求建立辟雍。适逢巡视长安南营,表章尚未制成,正逢皇帝驾崩,群臣以此作为确定谥号的理由。等到王莽担任宰衡,想要向民众炫耀,于是兴起了辟雍。
《后汉书》说:世祖中元二年春天,开始建造辟雍,举行大射之礼。
《续汉书·礼仪志》说:明帝永平年间,开始率领群臣在辟雍亲自养育三老五更,举行大射之礼。
《魏志》说:明帝前往辟雍,在会上命令群臣赋诗。
《宋书·礼志》说:过去武帝太始六年,皇帝亲临辟雍,举行乡饮酒之礼。诏令说:‘礼仪废弃已久!现在重新讲解旧典。’赐给太常一百匹绢,丞、博士及学生酒。咸宁三年,惠帝再次举行这种礼仪。
《白虎通》说:天子建立辟雍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实行礼乐、宣扬德化。辟,象征玉璧,以法天;雍,用水来象征教化流行。
《五经通义》说:诸侯不能观察四方,所以缺了东南方向。半天的天子之学,所以称为泮宫。
《三辅决录》说:辟雍的水环绕四周,象征四海。
桓谭《新论》说:王者建造圆形池塘像玉璧形状,其中蓄水,用土围住,所以称为辟雍。说它上承天地,以颁布教令,流转王道,终而复始。
《说苑》说:辟雍,是天子的乡饮酒之处。
戴延之《西征记》说:洛城南有平昌门,道路东边是辟雍坛,距离灵台三里,都是魏武帝所立,高七丈。
班固《东都赋·辟雍诗》说:于是流淌辟雍,辟雍波涛汹涌。圣明的皇帝莅临,建造船只作为桥梁。威严的国老,是父亲是兄长。庄重的皇帝仪态,孝顺友爱光明。伟大的天子,展示我汉朝的德行。伟大的教化,永远观察其成就。
李尤《辟雍赋》说:辉煌壮丽,永元之隆。包容广大,周建大中。蓄积纯和的恩泽,教化盛大而丰富。
李尤《辟雍铭》说:只有王所建立的,方中圆外,清流环绕,荡涤污秽。
傅玄《帝幸辟雍乡饮酒赋》说:当时皇帝屈尊万乘之尊,来到辟雍。仪仗队整齐排列,群官正容,侍卫参差,台阶上戟矛重重。于是邀请乡士,命令王公。这一天,确定小会的常规礼仪,宴请异俗,会见远方国家;连续三朝考察学问,审视先贤的异同。
《毛诗·文王·灵台》说:《灵台》,是民众开始归附的地方。文王受命,民众喜欢他的灵德,以及鸟兽昆虫。(天子有灵台,是为了观察天象,察看气妖祥。)开始建造灵台,经过规划,百姓参与建造,不久就完成了。
《诗汜历枢》说:灵台,是观察天意的。规划灵台,天下归附。
《礼含文嘉》说:礼,天子的灵台,是为了考察天人之间的关系,阴阳的交汇。观察星度之验,征兆气朔之瑞,应对神明之变,化为万姓,获得天赐的福祉。
《礼统》说:为什么要建造灵台?是为了尊崇天,重视民,预防灾害和不利因素。王者应当顺应天地,调节阴阳。夏朝之所以称为清台,是因为明明的继承,太平的延续,所以称为清台。商朝称为神台,周朝称为灵台,为什么呢?质者依据天而王,天者称神。文者依据地而王,地者称灵。这就是他们的不同。
《孝经援神契》说:灵台高耸,居高显赫,圣王之所以宣扬德行,察看细微之处。
《五经通义》说:王者受命而起,所以建立灵台。灵台为什么建在野中国的南部?靠近辟雍,依仁宫。灵台的制度是怎样的?师说,堆积土石增高,高达九仞,上面平坦无屋。高达九仞,是极阳之数;上面平坦无屋,观察天象显著。
《续汉书·祭祀志》说:明帝即位,在明堂祭祀五帝。祭祀结束后,登上灵台,观察云物。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说:建武二年,设立女大史灵台,仰望观察灾祥,以考察中外太史,验证虚实。
《唐书》说:乾元元年,在永宁坊张守珪宅邸设立司天台。诏令说:建国设都,必须考察天象;分列曹局,都要符合事物之宜。灵台二星,主管观察云物天文,位于太微西南。现在兴庆宫,是上帝延的地方,考察符瑞的地方,适合设立灵台。
《三辅故事》说:汉朝在城东建造灵台,周朝在沣水永东建造灵台。常常在四孟之月,登上灵台观察。
《述征记》说: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仞,上面有铜浑天仪,还有相风铜鸟,有人说这只鸟遇到千里风才会动。
《六韬》说:文王从羑里出来后,召唤周公旦建造灵台。
《新序》说:周文王建造灵台和池塘,挖掘到一具死人的骨头。官吏将此事报告给文王。文王说:‘重新安葬它。’天下人听说后,都说:‘文王贤明啊!恩泽及于朽骨,何况是人呢!’
班固《东都赋·灵台诗》说:于是规划灵台,灵台已经建成。皇帝勤勉地登台,考察吉祥的征兆。日月星辰展现精华,五行布列有序。温和的祥风吹拂,绵绵的甘雨。百谷茂盛,草木繁盛。连续丰收,皇皇乐土。
潘岳在《闲居赋》中说:灵台高耸,可以窥探天文的奥秘,研究人世间的始末。
《毛诗·国风》中提到:《子衿》这首诗是讽刺学校荒废的。在乱世中,学校就不会得到修整。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心,即使我不去,你难道不会传来音信吗?(青衿,指青色的衣领,是学生所穿的。)
《尚书大传》记载:农具已经收藏起来,一年的农事快要结束了,年轻的子弟们都入学了。十五岁开始进入小学,学习小的礼仪和道德;十八岁开始进入大学,学习大的礼仪和道德。
《周礼·地官下·师氏》中说:师氏用三种德行来教育国子:一是至德,作为道德的根本;二是敏德,作为行为的根本;三是孝德,用来了解和防止邪恶。又教育三种行为:一是孝行,用来尊敬父母;二是友行,用来尊敬贤良;三是顺行,用来侍奉师长。(郑玄注解:德行是内外之说的合称。在心中为德,表现出来为行。)在虎门左边,管理王朝,所有贵族子弟都在这里学习。
《礼记·学记》中说:君子如果要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风俗,必须通过教育。(所学的圣人之道在经典之中。)玉不打磨雕刻,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在建国治民时,把教育放在首位。
《学记》又说:古代的教育,家里有塾,乡里有庠,路上有序,国家有学。每年都有人入学,中年进行考试。一年看是否能分开经文辨别志向,三年看是否专心致志乐于合群,五年看是否博学亲近师长,七年看是否能讨论学问选择朋友,这叫做小成;九年能理解各类知识,坚定立场不回头,这叫做大成。
《左传·襄六》记载:郑国人在乡校游玩,(杜预注解:乡里的学校。)讨论国家的政事。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担心人们在其中诽谤议论国政。)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它呢?人们早晚退朝后都会去那里游玩,讨论政事的得失。他们所喜欢的,我就实行;他们所厌恶的,我就改正。这些都是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论语谶》中说:学者,就像织布。
《五经通义》中说:三王的教化场所,总称为学。夏朝叫校,校意味着教育。
《汉书》记载:郡国叫学,县、道、邑、侯国叫校。学校和校都设有经师一人。
《续汉书·礼仪志》记载:明帝永平年间,开始带领群臣在辟雍养老,郡国县道在学校举行饮酒礼。
《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开始建造太学宫。学生、官吏子弟和民众都参与建设。光武帝从齐地归来,视察太学,按等级赐予博士弟子。
《宋书·礼志》记载: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魏国在邺城南建造泮宫。魏文帝黄初五年,在洛阳设立太学。《魏名臣奏》中说:蒋济上奏,太学堂上,官方设置鼓。《礼》中说:‘入学敲鼓,表示开始学业。’所有入学的人,都应在十五岁以上。公卿大夫的子弟在学的,按年龄大小依次排列,不能因为父兄的地位而改变。学生如果不恭敬、慢待师长、酗酒、好诉讼,要罚喝三升水。
《晋诸公赞》记载:惠帝时,裴頠担任国子祭酒,上奏建立国子太学,建造讲堂,修筑门阙,刻石写经。
《晋令》记载:各县按每千余户设立一所小学,不足千户的也设立。
《宋书·礼志》记载:晋代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开设学宫,教导说:‘人们重视交往而轻视财富,喜欢安逸而厌恶劳苦,学业虽然辛苦但回报不丰厚,走捷径的人很多,所以没有人愿意用心。洙泗(指古代的学宫)已经遥远,风雅之风逐渐消失,年轻人放纵不羁,不再遵守经典。担任官职治理国家的人,只顾眼前的治理,不能深入研究经典,导致诗书被尘封,颂歌声沉寂。抬头看看,低头想想,怎能不感慨!’
《南史》记载:宋时国学衰落,没有时间去修复。明帝泰始六年,设立总明观来聚集学者,也有人称之为东观。设立东观祭酒一人,总明访举郎二人,儒、玄、史、文四科设立学士千人,其他官职也有相应的设置。这一年因为国学已经设立,所以将总明观迁至王俭宅,开设学士馆,用总明四部书作为教材。
《三辅旧事》记载:汉代的太学在长安城东的书社门,设立五经博士和弟子一万多人。学宫里有市场也有监狱。光武帝东迁后,学宫就被废弃了。
任预在《益州记》中说:文翁学堂位于大城南,曾经遭受火灾,蜀郡太守高朕修复重建。它的斗拱椽子,制作风格依然古朴,现在的堂基有六尺,房屋有三间,通体都绘有圣贤古人的画像和礼器瑞物。堂西有两座石屋。又把它作为州学。(郡在夷里桥道东重建学校。)
《述征记》记载:太学位于国子学东边两百步。学堂里有《太学赞碑记》说:建武三十七年建立太学堂,永建六年朝廷下令修缮,并建造了千余间学生的宿舍。阳嘉元年刻碑,有太尉庞参、司徒刘琦、太常孔扶、将作大匠胡广的答记。
《黄图》记载:《礼》中说,小学在公宫之南,太学在城南,位于南面。距离城七里。王莽担任宰衡时,建造灵台,修建长门宫。向南三百步,在城外西南方建立国学,作为博士的居所。寺门北出,王在中央建造射宫。门西出,殿堂南向为墙,选拔士人在这里射箭。射宫之外,有三十个博士舍,周围环绕。射宫之东是常满仓,之北是会市,只有数百行槐树形成通道,没有墙屋。学生们在朔望日会集于此市,各自带着郡里的货物和经书、传记、笙磬乐器进行买卖,相互揖让,有的在槐树下讨论。
《决疑要注》记载:汉初设立博士但没有弟子,后来设立五十个弟子,又增加到五百。汉末增加到数千人。魏朝的学者开始到太学成为门人,两年后,通晓两经的人,补为文学掌故;三年后,通晓三经的人,提升为太子舍人。
挚虞在《駮宜立学事》中说:河内太守鲁夔,让两百户人家共同建立一所学校,但学校尚未建成,就被司隶上报为违法行为。尚书郎中骑都尉挚虞反驳说:‘鲁夔作为京城附近的大都太守,是朝廷委派的官员,亲自管理百姓和事务,完全有能力了解这些事情。他多次上表请求,希望两百户人家能共同建立一所学校,这表明他非常关心学校教育,并希望学校能够成功建立。’
崔瑗在《南阳文学颂》中说:从前圣人制定礼乐。是为了统一天地间的道理,管理国家,安排百姓,设立公平的标准,根据事物的利益来利用它,使人们不失去本性。所以,观看礼仪能使人身体力行尊敬,聆听音乐能使人内心平和,这样之后才能知道回归自己的本性,端正自己的行为。
梁元帝召唤学生进行教导时说:各位,从前楚王喜欢《诗经》,沛王传授《易经》,即使是这些,也流传不朽,被认为是美好的。我亲自接受天命,听闻了正确的方向,想要使教化在南方推行,影响到西楚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三-注解
辟雍:古代的一种宫殿,也是教育机构。
泮宫:泮宫是古代中国诸侯国的学府,与辟雍相对应,是诸侯教育子弟和选拔官员的地方。‘泮’字有恤政教之意,表明泮宫的教育内容侧重于政治和教化。
明:在辟雍的语境中,‘明’指的是光明、智慧,象征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智慧,照亮人生道路。
和:‘和’在这里指的是和谐、融洽,辟雍的教育理念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
灵台:指古代的观星台,用于观测天文现象。
庠:庠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学校,位于乡间,是地方教育机构。
序:序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学校,位于里巷,也是地方教育机构。
三老五更:三老五更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尊称,指年高有德的人。
乡饮酒之礼:乡饮酒之礼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用于表彰有德之人,同时也是社会教化的体现。
五常: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认为人应当遵循的五种道德准则。
庠序:庠序是指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庠和序两个层次。
辟雍诗:辟雍诗是指以辟雍为主题的诗篇,通常用于赞颂辟雍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
灵台诗:灵台诗是指以灵台为主题的诗篇,通常用于赞颂灵台在观测天文、祭祀和占卜方面的作用。
天文:指宇宙中的天体及其运行规律。
秘奥:指深奥的奥秘。
人事:指人间的事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终始:指事物的开始和结束。
子衿:指古代学子所穿的服装,即青领。
青领:古代学子所穿的一种领口为青色的衣服。
嗣音:指继承声音,即回应。
耰鉏:指古代农具,用于翻土。
岁事:指一年的农事。
小学:古代教育机构,教育儿童基本知识。
大学:古代教育机构,教育成年人的高级知识。
至德:指最高的道德。
敏德:指敏捷的品德。
孝德:指孝顺的品德。
逆恶:指对抗邪恶。
德行:指道德行为。
方策:指书籍。
玉不琢,不成器:比喻人如果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成才。
建国君民:指建立国家,治理民众。
教学为先:指教育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乡校:古代乡里的学校。
乡之学校:指乡里的学校。
毁乡校:指毁掉乡里的学校。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
学者:指学习的人。
织:指编织。
三王教化之宫:指古代三位圣王进行教化的地方。
校:古代教育机构,教育儿童基本知识。
经师:指教授经书的老师。
三老、五更:指古代的老年官员。
太子学:指太子的学校。
博士弟子:指博士的学生。
雅:古代的一种音乐。
颂: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经义:指经书的义理。
礼让:指有礼貌地退让。
典诰:指古代的典籍和教诲。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是古代的经书。
典谟:指古代的典籍和教诲。
总明观: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
东观: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
学士:指有学问的人。
栾栌:指古代建筑上的装饰。
椽节:指椽木的节疤。
圣贤:指古代的圣人和贤人。
礼器:指用于礼仪的器物。
瑞物:指吉祥的物品。
州学:指州一级的学校。
国子学:古代的一种学校。
太学赞碑记:指太学的赞词和碑文。
建武:东汉光武帝的年号。
永建:东汉汉顺帝的年号。
阳嘉:东汉汉献帝的年号。
五经博士:指教授五经的博士。
博士员弟子:指博士的学生。
文学掌故:指文学和掌故方面的官员。
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
宰衡: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射宫:古代的射箭场所。
博士舍:博士的住所。
常满仓:古代的仓库。
会市:古代的市场。
邕邕揖让:指谦让有礼的样子。
决疑要注:古代的一种书籍,用于解答疑问。
河内太守鲁夔:河内太守是古代官职,河内是地名,指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鲁夔是担任河内太守的官员。
司隶:司隶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行政,司隶奏以违法指的是司隶向朝廷报告鲁夔的行为违反了法律。
尚书郎中骑都尉臣挚虞:尚书郎中是官职,负责处理尚书省的事务。骑都尉是武官职衔,表示军事指挥官。臣挚虞是担任这些官职的人。
近畿大都:近畿指国都附近地区,大都表示大都市或重要城市。
朝所委任:朝指的是朝廷,委任表示被任命。
亲临民物:亲临表示亲自前往,民物指百姓和事务。
留心学校:留心表示关心,学校在此指教育机构。
昔圣人制礼作乐也:昔指从前,圣人指古代的圣贤,制礼作乐表示制定礼制和音乐。
统天理物:统指治理,天理指宇宙的道理,物指万物。
经国序民:经国表示治理国家,序民表示管理百姓。
立均出度:立均表示设立平衡,出度表示制定标准。
因其可利而利之:因指根据,可利表示可以带来利益,利之表示使之有利。
俾不失性也:俾表示使,不失性指保持本性和道德。
观礼则体敬:观礼指观察礼节,体敬表示表现出尊敬。
听乐则心和:听乐指欣赏音乐,心和表示心情平和。
反其性而正其身也:反其性指回归本性,正其身表示端正自己的行为。
楚王好《诗》:楚王指楚国的君主,好《诗》表示喜欢《诗经》。
沛王传《易》:沛王指沛国的君主,传《易》表示传授《易经》。
亲承天旨闻方:亲承表示亲自接受,天旨指天命或旨意,闻方表示听到正确的方向。
欲化行南国,被於西楚:化行表示教化传播,南国指南方的国家,被於西楚表示影响到西楚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三-评注
挚虞《駮宜立学事》中,鲁夔作为河内太守,其行为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法规的争议。文中提到鲁夔使民二百家共立一学,这一举措看似是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但司隶却以违法为由进行奏报。挚虞作为尚书郎中骑都尉,对此进行了反驳。从专业角度来看,挚虞的驳论体现了对地方教育政策的深刻理解。他首先指出鲁夔作为近畿大都的领导者,其职责所在使得他对地方事务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控。其次,挚虞强调鲁夔多次上表请求设立学校,这表明他对教育的重视和推动力。这种对地方教育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对地方官员职责的尊重。
崔瑗《南阳文学颂》中,崔瑗通过回顾古代圣人的制礼作乐,阐述了礼乐制度在治国安民中的重要作用。崔瑗认为,礼乐制度的目的在于统理天理,规范物性,从而经国序民。这里的“立均出度”和“因其可利而利之”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通过观察礼乐,人们可以体悟到敬重之心,聆听乐音则能调和心灵。这种观点强调了礼乐教育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文人对道德教化的重视。
梁元帝在召见学生时的教诲,反映了他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对教育的期望。梁元帝提到楚王好《诗》,沛王传《易》,这表明他对古代文学和哲学的重视。他认为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流传不朽,而且具有极高的价值。梁元帝亲自传承这些文化,目的是要将这种文化风气传播到南国,影响西楚地区。从专业角度来看,梁元帝的言论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教育普及的期望。他希望通过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