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七-原文
○朝聘
《尚书·周官》曰:六年,五服一朝。(五服,侯、甸、男、来、卫。六年一朝会京师。)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毛诗·小雅》曰:《采菽》,刺幽王也。侮慢诸侯。诸侯来朝,不能锡命。以礼数征会之,而无信义。君子见微而思古焉。(幽王征会诸侯,为合义兵,征讨有罪。既往而无之,是于义事不信也。君子见其如此,知其后必见攻伐,将无救也。)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兴也。菽所以芼大牢而待君子也。羊则苦,豕则薇。笺云:菽,大豆也。采之者,采其叶以为藿。三牲,牛、羊、豕,芼以藿。王飨宾客,有牛俎乃用鉶羹,故使采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君子谓诸侯也。笺云:赐诸侯以车马,言虽无予之,尚以为薄也。))
《周礼·天官上·宰夫》曰:宰夫之职,掌朝、觐、会、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与其陈数。
又《春官上·宗伯》曰: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文也。六服之内,四方以时分来,或朝春,或宗夏,或觐秋,或遇冬,名殊礼异,更递而遍。朝犹朝也,欲其来之早也。宗,尊也,欲其尊王也。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也。遇犹偶也,欲其若不期而俱至也。时见者,无常期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以征讨之事,则既朝觐,王为坛於国外,合诸侯而命事焉。《春秋传》曰”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是也。殷犹众也。十二岁,王如不巡狩,则六服尽朝。朝礼既毕,王亦为坛,合诸侯以命政焉。所命之政,为王巡狩。殷见四方四时分来,终岁则遍矣。)时聘曰问,殷覜曰视。(时聘者,亦无常期,天子有事乃聘之焉。境外之臣,既非朝岁,不敢渎为小礼。殷覜谓一服朝之岁,以朝者少,诸侯乃使卿以大礼众聘焉。一服朝在元年,七年,十一年终也。)
又《秋官下·大行人》曰: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大宾,要服以内诸侯也。大客谓其孤卿也。)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此六事者,以王见诸侯为文。)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此二事者,亦以王见诸侯之使来者时为文。)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此四者,主使臣于诸侯之礼也。间问者,间岁一问诸侯,谓存省之属也。诸侯之志者,言语谕书名其类也,交或往或来者也。赞,助也。致禬,凶礼之吊礼禬礼也。补诸侯灾者,若春秋澶渊之会,谋归宋财。)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凡诸侯之卿,其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贽。(九州之外,夷服、镇服、藩服也。)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小聘曰问。殷,中也。久无事,语褴褛殷朝者,及而相聘也。)
《仪礼·觐礼》曰:诸侯觐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坛十有二寻,深四尺。上介皆奉其君之旗,置於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旗而立。
《礼记·曲礼》曰: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诸侯春见曰朝,受挚于朝,受享于庙,生气文也。秋见曰觐,一受之于庙,杀气质也。朝者,位于内朝而序进。觐者,位于庙门外而序入,王南面立于依,宁而受焉。夏宗依春,冬遇依秋。春秋时,齐侯言鲁昭公以遇礼相见,取易略也。觐礼今存朝野,宗遇礼今亡。)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於郤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於诸侯曰聘。
又《王制》曰: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事谓征伐。)
又《中庸》曰: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又《经解》曰: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背畔侵陵之败起矣。
又《聘义》曰: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此皆使卿出聘之介数也。)介绍而传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所以愧厉之也。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内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比年小聘,所谓岁相问也。三年大聘,所谓殷相聘也。)
《左传·隐公》曰: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於薛侯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於薛,不敢与诸任齿.”乃长滕侯。
又《庄公》曰: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王之觐群侯,始则行飨礼,先置醋酒,示不忘古。饮宴则以币物。宥,助也,所以助欢敬之意,言备误也。)皆赐玉五玦,马三匹,非礼也。(双玉为块。)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
又《庄公》曰:夫礼,所以整民也。
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
又《文上》曰: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穆伯,公孙教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援,(践犹履行。)好事邻国,以卫社稷。
忠信,卑让之道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又《宣公上》曰:晋灵公不君。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矣。’触槐而死。
又《宣公》曰:孟献子曰:’臣闻小国之免於大国也,聘而献物,於是乎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於是乎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嘉货。'(献其理国,若征伐之功于牧伯。)
又《襄公》曰:晋侯使韩宣子聘於周,王使请事。对曰:’晋士起将归时事於旅,无他事矣。’王闻之,曰:’韩氏其昌阜於晋乎!辞不失旧。’
又曰:襄二十二年,晋人征朝于郑。(召郑使朝。)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於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於寡君,(言朝执事,谦不敢斥晋侯。)寡君惧。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因朝晋不见礼,生朝楚心。)晋是以有戏之役,楚人犹,一,竞,而申礼於敝邑。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曰:’晋其谓我不共有礼’,是以不敢携贰於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蟜,又从寡君以观衅於楚。晋於是乎有萧鱼之役。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
又《昭二》曰:康有酆宫之朝。(酆在始平虖阝县东有灵台,康王于是朝诸侯。)
又《昭四》曰: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志,职也。岁聘以修其职业。)间朝以讲礼,(三年而一朝,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再朝而会以示威,(六年而一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再会而盟以显昭明。(十二年而一盟,所以昭信义也。凡八聘,四朝,再会,王一巡狩,盟于方岳之下。)志业於好,讲礼於等,示威於众,昭明於神。
《春秋说题辞》曰:朝者,不占而到。诸侯秉政,尊卑有序。各来朝,讲文德,明礼让,天下法制,四方受度。
会者,所以兴德明义,考遗废於天下。
《史记》曰: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郊迎与抗礼者。
《汉书·武纪》曰:元年春正月,朝诸侯王於甘泉宫。
又曰: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奉国珍朝。三年春,呼韩邪单于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诸侯王上。赞谒称藩臣而不名,赐以玺绶冠带衣裳,使有司导单于,先行就邸长安,宿长平。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坡,诏单于毋谒,诸蛮夷君长王侯迎者数万人,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
《后汉书》曰:窦融将朝,会於高平,先遣从事问会见仪。适是时,军旅代兴,诸将与三公交错道中,或背使者交私语。帝闻融先问礼仪,甚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会,引见融等,待以殊礼。
《孟子》曰: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白虎通》曰:所以制朝聘之礼何?所以尊君父,重孝道也。夫臣之制君,犹子之事父。欲同臣子之恩,一统尊君,故必朝聘也。
谓之聘何?聘者,问也。谓之朝何?朝者,见也。因用朝时见,故谓之朝。
又曰:言诸侯时朝於天子。朝用何月?皆以夏之孟四月。因留助祭。朝礼奈何?诸侯将至京师,使人通会於天子。
天子遣大夫迎之百里之郊,遣世子迎五十里之郊矣。
又曰:诸侯以月旦告朔於庙者,缘生以事死。故国君月朔朝宗庙,存神,受政。
又曰:诸侯来朝,天子亲与之合瑞信者,正君臣,重法度也。
《五经异义》曰:古春秋王氏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本於是乎在。
不告闰朔,弃时政也;弃时正则不知其所行,故闰月不以朝者。
诸侯岁遣大夫之京师,受十二月之政,还藏於太庙。
月旦朝庙存神,有司因告曰:’今日当行某政。’至於闰月,丛残餘分之月,无政,故不以朝。
经书’闰月犹朝之者’是也。
挚虞《决疑要注》曰:汉制:正会於建始殿;晋制:大会於太极殿,小会於东堂。
其会则五时朝服,庭设金石、虎贲、旄头、文衣、绣尾。
《广州记》曰:尉他所都处筑高台,以朝汉室。
圆基千步,直峭百丈,螺道登进顶上,朔望拜。
号为朝台。
左思《吴都赋》曰:昔夏后氏朝群臣於兹土,而执玉帛者万国。
盖先王之高会,四方之轨则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七-译文
《尚书·周官》说:每六年,五服的诸侯要来一次朝见。(五服指的是侯、甸、男、来、卫。每六年一次到京师朝见。)再过六年,国王就要按时巡视,到四岳考察制度,诸侯各自到各自的方岳朝见,明确升迁和降职。
《毛诗·小雅》说:《采菽》这首诗是讽刺周幽王的。幽王对诸侯傲慢无礼。诸侯来朝见,不能得到国王的赐命。只是按照礼节来召集他们,却缺乏信义。君子看到这些细节就会想到古代。(幽王召集诸侯,是为了合义兵,征讨有罪之人。但是过去之后不再这样做,这是对义事的不诚信。君子看到这种情况,知道以后必然会被攻击,将无法挽救。)‘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这是起兴的句子。菽是指大豆,采摘它是为了做给君子吃的美食。羊肉是苦的,猪肉是薇。注释说:菽是大豆,采摘的是它的叶子做成藿。三牲指的是牛、羊、猪,用藿来搭配。国王宴请宾客,有牛的祭祀才用羹,所以让采摘菽的人去准备。)君子来朝见,应该赐予什么?即使不赐予,也应该赐予他们车马。(君子指的是诸侯。注释说:赐予诸侯车马,即使不赐予,也觉得太少。)
《周礼·天官上·宰夫》说:宰夫的职责是掌管朝见、觐见、会盟、同朝、宾客、客人,按照牢礼的规定来执行,掌握牢礼和陈列的数目。
又《春官上·宗伯》说:春天诸侯朝见称为朝,夏天朝见称为宗,秋天朝见称为觐,冬天朝见称为遇,不定时朝见称为会,殷朝朝见称为同,(这六种礼节,是以诸侯朝见国王为依据的。六服之内,四方诸侯按照四季来朝见,有的春天朝见,有的夏天朝见,有的秋天朝见,有的冬天朝见,名称不同,礼节各异,轮流遍及。朝见就像朝见,希望他们早点来。宗,是尊的意思,希望他们尊重国王。觐的意思是勤,希望他们勤于为王事效力。遇就像偶然,希望他们像不期而遇一样到来。不定期的朝见,没有固定的时间。诸侯有不顺服的,国王将要征讨,那么在朝见和觐见之后,国王在国境外设立坛场,召集诸侯来命令他们行事。《春秋传》说‘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就是这样。殷朝的意思是众多。如果国王不巡狩,那么六服都要朝见。朝见礼结束后,国王也要设立坛场,召集诸侯来命令政事。所命令的政事,就是国王的巡狩。殷朝是四方四时分来,一年就遍及了。)不定时的朝见称为问,殷朝称为视。(不定时的朝见,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天子有事才派遣使者去。境外的臣子,既然不是每年朝见,就不敢随意进行小礼。殷朝是每服朝见的年份,因为朝见的人少,诸侯就派卿以大礼来多次朝见。一服朝见在元年、七年、十一年结束。)
又《秋官下·大行人》说:大行人掌管大宾的礼节、大客的仪轨,用来亲近诸侯。(大宾是指要服以内的诸侯。大客是指他们的孤卿。)春天诸侯朝见时商讨天下大事,秋天觐见时比较各国功绩,夏天宗见时陈述天下大计,冬天遇见时协调诸侯的考虑,不定时朝见时发布四方的禁令,殷朝同见时推行天下的政令,(这六件事,是以国王见诸侯为依据的。)不定时朝见用来结交诸侯,殷朝用来消除国家的邪恶,(这两件事,也是以国王见诸侯的使者按时到来为依据的。)间岁问用来传达诸侯的意愿,归脤用来交换诸侯的福祉,贺庆用来增加诸侯的喜悦,致禬用来补偿诸侯的灾难。(这四者,是主使臣子到诸侯那里行礼的。)间岁问是指每隔一年问候诸侯,诸侯的意愿是指言语和书信,往来或者来或者去。赞,是帮助的意思。致禬,是凶礼中的吊礼和禬礼。补偿诸侯的灾难,就像春秋时期的澶渊之会,商议归还宋国的财物。)所有大国的诸侯,手持皮帛来继续小国的君主。(所有诸侯的卿,礼节都比他们的君主低两级,以下到大夫和士都是如此。)九州之外的,称为蕃国,世代只见一次,各自带着他们所珍视的宝物作为礼物。(九州之外,有夷服、镇服、藩服。)所有诸侯的邦交,每年互相问候,殷朝互相朝见。(小朝见称为问。殷朝,是中的意思。长时间没有战事,谈论殷朝朝见的人,以及相互朝见。)
《仪礼·觐礼》说:诸侯觐见天子,要建造一个方圆三百步的宫室,四扇门;坛十二寻,深四尺。上介都拿着他们君主的旗帜,放在宫中,面向左边。公、侯、伯、子、男都站在他们的旗帜旁边。
《礼记·曲礼》说:天子应当靠边站立,诸侯面向北面见天子称为觐。天子应当安静地站立,诸公面向东,诸侯面向西称为朝。(诸侯春天见称为朝,在朝见时接受礼物,在庙中接受宴请,这是生气勃勃的文化。秋天见称为觐,只在庙中接受一次,这是减少气质的礼仪。朝见的人,位于内朝并按次序前进。觐见的人,位于庙门外并按次序进入,王面向南站在依旁,安静地接受。)诸侯没有到规定时间相见称为遇。在边角之地相见称为会。诸侯派大夫向其他诸侯问候称为聘。
又《王制》说:诸侯对于天子,每年小聘一次,三年大聘一次,五年朝见一次。(比年,是指每年。小聘派遣大夫,大聘派遣卿,朝见则是君主亲自前往。)天子没有战事与诸侯相见称为朝。(事指的是征伐。)
又《中庸》说:延续绝后之世,振兴废弃之国,处理混乱维持危机,按时进行朝见,厚往薄来,这是用来安抚诸侯的方法。
又《经解》说:聘觐的礼节废弃,那么君臣的位次就会失去;诸侯的行为恶劣,背叛和侵犯的事就会发生。
又《聘义》说: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这是用来明确贵贱的。(这些都是派遣卿出使时的介数。)介绍并传达命令,君子在他们所尊敬的人面前不敢质问,这是非常恭敬的。所以天子规定诸侯,每年小聘一次,三年大聘一次,相互以礼相勉。使者聘礼有误,君主不亲自宴请,这是用来使他们感到羞愧的。诸侯相互以礼相勉,那么外部不会相互侵犯,内部不会相互欺凌。这是天子用来养育诸侯的方法,不用兵,而诸侯自己就能保持秩序。(每年小聘,就是所说的岁相问。三年大聘,就是所说的殷相聘。)
《左传·隐公》说: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见,争夺地位。薛侯说:‘我先被封的。’滕侯说:‘我是周朝的卜正,薛是庶姓,我不可以排在后面。’鲁公派羽父向薛侯请求说:‘周朝的宗盟,异姓排在后面。如果我去薛朝见,不敢和诸任同等级别。’于是滕侯排在前面。
《庄公》说:虢公、晋侯朝见国王,国王赐给他们甜酒,命令他们宥。(国王觐见诸侯,一开始就进行宴请,先放置醋酒,表示不忘古礼。宴请时用财物。宥,是帮助的意思,用来增加欢快的气氛,说是不失误。)都赐予玉五块,马三匹,这是不合礼节的。(两块玉称为块。)国王命令诸侯,名位不同,礼节也不同,不随意假借给别人。
《庄公》中说:礼制,是用来整治民众的。所以通过会盟来教育上下级的原则,制定财政使用的节度;在朝廷中正定爵位的意义,以及长幼的秩序。
《文上》中说:穆伯前往齐国,初次进行聘礼,这是符合礼制的。(穆伯,是公孙教的儿子。)每当国君即位,大臣们就会一起出使进行聘礼,以维护旧有的友好关系,寻求外部支持,(践,即履行。)与邻国友好,以保卫国家。忠诚和信义,是谦卑和退让的原则。忠诚,是德行的正直;信义,是德行的稳固;谦卑和退让,是德行的基础。
《宣公上》中说:晋灵公不是一个好的君主。赵宣子多次进谏,晋灵公对此感到烦恼。他派鉏麑去刺杀赵宣子。鉏麑一大早就去了,看到寝门已经打开。赵宣子身着盛装准备上朝,但时间还早,就坐着打盹。鉏麑退下后感叹说:‘不忘恭敬,是民众的主人。刺杀民众的主人,是不忠;违背君主的命令,是不信。这两种行为中任何一种,都不如死去。’于是他撞上了槐树而死。
《宣公》中又说:孟献子说:‘我听说小国免于大国的侵扰,是通过聘礼和献上礼物,于是就有了庭院中的实物和一百个旅人。朝见时献上功绩,于是就有了华丽的服饰和美好的礼物。’(献上治理国家的成果,就像向牧伯展示征伐的功绩。)
《襄公》中说:晋侯派韩宣子前往周朝进行聘礼,周王派人请示事情。韩宣子回答说:‘晋国的士起将把时事报告给周王,没有其他事情。’周王听后说:‘韩氏在晋国一定会昌盛起来!他们的辞令不失旧时的礼节。’
又说:在襄公二十二年,晋国人征召郑国使节前来朝见。(召唤郑国使节前来朝见。)郑国人派少正公孙侨回应说:‘在晋国先君悼公九年,我们的国君即位。即位八个月后,我的先大夫子驷,陪同我们的国君前往朝见。您对我国的国君不礼貌,(说朝见执事,不敢直接称呼晋侯。)我们的国君感到害怕。因此这次出行。我在第二年六月,前往楚国朝见。(因为朝见晋国不受礼遇,才产生了朝见楚国的想法。)晋国因此有了戏之役,楚国人还是竞争,一次又一次地对我们国家表示礼遇。我们国家想要跟随您,但又担心成为大错,说:“晋国可能会认为我们不守礼节。”因此不敢对楚国怀有二心。
《昭二》中说:康王在酆宫举行朝会。(酆,在始平虖阝县东边有灵台,康王在那里举行朝会。)
《昭四》中说:明王的制度,让诸侯每年进行聘礼以表达他们的职责,(志,即职责。每年进行聘礼以修习他们的职责。)偶尔进行朝见以讨论礼制,(每三年一朝,正定爵位的意义,率领长幼的秩序。)再次朝见时进行会盟以显示威仪,(每六年一会,以教育上下级的原则,制定财政使用的节度。)再次会盟时进行盟誓以显示明确。(每十二年一盟,用来昭示信义。总共八次聘礼,四次朝见,两次会盟,王一次巡视,于四方山岳之下盟誓。)在友好中表达职责,在等级中讨论礼制,在众人面前显示威仪,在神明面前昭示明确。
《春秋说题辞》中说:朝见,是不占卜而前往。诸侯掌握政权,尊卑有序。各自前来朝见,讨论文德,明确礼让,天下法制,四方受教。
《史记》中说:子贡带着马匹、车辆和束帛的礼物,去聘享诸侯。他所到之处,国君无不郊外迎接并以礼相待。
《汉书·武纪》中说:元年春正月,在甘泉宫朝见诸侯王。
又说: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到达五原塞,愿意带着国宝前来朝见。第三年春,呼韩邪单于在甘泉宫朝见天子,汉朝用特殊的礼遇接待他,他的地位在诸侯王之上。赞谒时称他为藩臣而不直呼其名,赐予他印信、冠带、衣裳,派官员引导单于,先行到长安的官邸,住在长平。皇帝从甘泉宫宿在池阳宫。皇帝登上长平坡,下诏单于不必觐见,各蛮夷君长、王侯迎接的人数以万计,排列在道路两旁。皇帝登上渭桥,大家都高呼万岁。
《后汉书》中说:窦融准备朝见,在高平举行,他先派从事询问朝见的礼仪。恰巧那时,军队兴起,将领们与三公在道路中交错,有的背着使者私下交谈。皇帝听说窦融先询问礼仪,非常赞赏,于是宣布给百官听,并在高平举行盛大的宴会,接见窦融等人,用特殊的礼遇对待他们。
《孟子》中说:诸侯朝见天子叫做述职。一次不朝见就降低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讨伐。
《白虎通》中说:为什么制定朝聘的礼节呢?是为了尊重君主,重视孝道。臣子对待君主,就像儿子对待父亲。想要使臣子的恩情与儿子对待父亲的恩情相同,统一尊重君主,因此必须进行朝聘。称它为聘,是因为聘,即询问。称它为朝,是因为朝,即见面。因为用朝见的时候见面,所以称之为朝。
又说:说诸侯按时朝见天子。朝见在什么月份?都是在夏历的四月。因为那时留在了那里帮助祭祀。朝见的礼仪是怎样的?诸侯将要前往京师,派人通知天子。天子派遣大夫到百里之外的郊外迎接,派遣世子到五十里之外的郊外迎接。
又说:诸侯每月初一在庙中报告月相,这是为了纪念生者而事奉死者。因此国君每月初一在宗庙朝见,以存神明,接受政令。
又说:诸侯前来朝见,天子亲自与他们合符信物,这是为了正定君臣关系,重视法度。
《五经异义》中说:古代春秋时期王氏的说法:闰月用来调整时间,时间用来行事,行事用来使人民生活富裕,人民的生活基础就在这里。不报告闰月和朔日,就是放弃了时政;放弃了时政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闰月不进行朝见。诸侯每年派遣大夫前往京师,接受十二月的政令,回来后藏在太庙。每月初一在宗庙朝见以存神明,官员于是报告说:“今天应当执行某项政令。”至于闰月,是剩余的月份,没有政令,所以不进行朝见。经书中说‘闰月犹朝之者’就是这个意思。
挚虞《决疑要注》中说:汉朝制度:正会在建始殿举行;晋朝制度:大会在太极殿举行,小会在东堂。在会盟时,穿着五时的朝服,庭院中设有钟鼓、虎贲、旄头、文衣、绣尾。
《广州记》中说:在尉他所都的地方建造了一个高台,用来朝见汉朝。台基直径千步,直上百丈,有螺旋形的道路通往顶部,每月初一和十五进行朝拜。这个台被称为朝台。
左思《吴都赋》中说:从前夏后氏在这里朝见群臣,执掌玉帛的人有万国。这是先王的高规格聚会,是四方的准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七-注解
朝聘:诸侯国派遣使者访问另一个国家。
五服:五服是指古代中国周朝时对诸侯的一种分类,包括侯、甸、男、来、卫五等,是根据诸侯的爵位和与天子的亲疏关系来划分的。
京师:国都。
王:周王,周朝的君主。
四岳:四岳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四方诸侯领袖,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的诸侯。
诸侯:诸侯是指古代中国分封制下,由天子封授的各地方领主。
黜陟:黜陟是指对官员的升降或罢免,这里指对诸侯的爵位进行升降。
幽王:幽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以其暴政和荒淫著称。
锡命:锡命是指天子赐予诸侯封号或命令。
礼数:礼数是指礼仪的规范和程序。
信义:信义是指诚信和道义。
兴:兴在这里指诗歌中的起兴手法,即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藿:藿是指豆叶,这里指用豆叶喂牲畜。
笺云:笺云是指对古文诗句的解释或注释。
路车乘马:路车乘马是指赐予诸侯的车马,是古代贵族身份的象征。
牢礼:牢礼是指古代的一种隆重礼仪,通常用于接待贵宾。
觐:觐是指诸侯定期或不定期地朝见天子。
遇:遇是指诸侯之间不定期的小规模会面。
会:会是指诸侯之间的大规模会盟。
同:同是指诸侯之间的联合行动。
殷:殷在这里指频繁,这里指诸侯频繁地朝见天子。
覜:覜是指诸侯派遣使者对其他诸侯进行访问。
大行人:大行人是指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接待诸侯。
宗伯:宗伯是指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宗庙祭祀和诸侯的朝聘事务。
觐礼:觐礼是指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
曲礼:曲礼是指古代的礼仪规范,这里特指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相见礼仪。
王制:王制是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庸:中庸是指儒家思想中的一种道德原则,强调中正平和。
经解:经解是指对经典文献的解释。
聘义:聘义是指关于聘问礼仪的论述。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滕侯:滕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君主。
薛侯:薛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君主。
公:公是指古代中国的诸侯国君主。
侯: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低于公,高于伯。
伯: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低于侯,高于子。
子: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低于伯,高于男。
男:男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低于子,高于男侯。
玉五玦:玉五玦是指用玉石制成的五枚玉佩,是古代的一种贵重礼物。
马三匹:马三匹是指赐予诸侯的三匹马,同样是古代的贵重礼物。
宥:宥在这里指宽恕,这里指天子对虢公、晋侯的宽恕。
块:块是指古代的一种玉佩,通常成对出现。
礼:在古代中国,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它强调等级秩序、道德规范和仪式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整民:整理和规范民众的行为,使民众遵守社会规范。
训上下之则:教育上下级之间的行为规范。
制财用之节:制定和规范财务使用的规范。
班爵:等级,指官职的高低。
帅长幼之序:长幼有序的领导。
穆伯:穆伯,即穆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国君。
公孙教:公孙教是穆伯的字。
卿: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相当于现代的部长。
即位:登上王位。
践修旧好:履行和修复旧有的友好关系。
要结外援:结交外部盟友。
卫社稷:保卫国家。
忠信:忠诚和诚信。
卑让:谦卑和礼让。
德之正:道德的正直。
德之固:道德的稳固。
德之基:道德的基础。
鉏麑:鉏麑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官员。
赵宣子:赵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官员。
灵公:晋灵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
班爵之义:官职等级的正义。
庭实旅百:朝贡的实物和礼品。
容貌采章嘉淑:美好的容貌和装饰。
嘉货:珍贵的物品。
牧伯:古代诸侯国的首领。
韩宣子:韩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官员。
周: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周朝。
晋侯:晋侯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
时事:当前的事务。
旅:使者。
朝于执事:朝见官员。
执事:官员。
戏之役:一次军事行动。
敝邑:谦词,指自己的国家。
方岳:四方的高山。
康有酆宫之朝:康王在酆宫举行朝会。
酆:酆宫,古代宫殿。
灵台:灵台,古代的观星台。
志业:职业和职责。
讲礼:讨论和讲解礼仪。
示威:展示威严。
昭明:显著和明确。
朝聘之礼:朝聘的礼仪。
朝者:前来朝见的人。
结驷连骑:乘坐多匹马的车队。
束帛之币:用束帛作为礼物。
聘享:访问和款待。
郊迎:到郊外迎接。
抗礼:平等对待的礼节。
甘泉宫:甘泉宫,古代宫殿。
呼韩邪单于:匈奴的一位首领。
五原塞:五原塞,古代边塞。
国珍:国家珍贵的物品。
玺绶:印章和绶带,古代官职的象征。
冠带衣裳:官服。
长平:长平,地名。
窦融:窦融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将领。
高平:高平,地名。
从事:官员的属官。
军旅代兴:军队频繁调动。
三公:古代中国的高级官员。
述职:向君主报告自己的职责和工作。
六师:古代军队的编制。
孝道:孝顺父母。
恩:恩情。
一统:统一。
朝用:朝见的时间。
夏之孟四月:夏历的四月初。
闰月:农历中的闰月。
丛残馀分之月:农历中的不完整月份。
正会:正式的朝会。
太极殿:太极殿,古代宫殿。
东堂:东堂,古代宫殿。
尉他所都处:尉他所都处,地名。
朝台:朝拜的台。
执玉帛者:携带玉器和丝织品作为贡品的人。
先王:古代的君主。
高会:高级的会议。
轨则:准则和规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七-评注
《庄公》篇中提到‘夫礼,所以整民也’,这是对礼的深刻阐述。礼不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更是教化民众的工具。通过礼,可以规范上下级的关系,制定财政使用的规则;在朝廷中,通过正班爵位和长幼顺序,来维护社会秩序。
《文上》篇中,穆伯出使齐国的例子,说明了君即位后,卿出使各国进行聘问的礼仪。这种聘问不仅是为了维护旧有的友好关系,更是为了结交外援,保护国家利益。忠信和卑让是这一过程中体现的道德准则,忠诚是德行的正道,诚信是德行的基石,谦让则是德行的根基。
《宣公上》篇中,赵宣子因劝谏晋灵公而被刺杀的故事,展现了忠诚与信用的价值。鉏麑在面对刺杀君主的选择时,选择了坚守道德,最终以死明志。
《宣公》篇中,孟献子关于小国免于大国的论述,说明了小国通过献上物品和展示自己的能力,来避免大国的侵略。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外交策略的重视。
《襄公》篇中,韩宣子聘于周的故事,说明了外交辞令的重要性。韩宣子以不失旧礼的态度,赢得了周王的赞赏。
《昭二》篇中,康王在酆宫朝见诸侯,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朝会的重视。
《昭四》篇中,详细描述了明王制度下诸侯朝聘、朝会、会盟的周期和意义,强调了朝聘制度在维护国家秩序和道德规范中的作用。
《春秋说题辞》和《史记》中,子贡和汉武帝的例子,说明了朝聘制度在实际外交中的应用。
《汉书》和《后汉书》中,对于朝聘礼仪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朝聘制度的重视。
《孟子》中,诸侯朝见天子的‘述职’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君臣关系的重视。
《白虎通》中,对于朝聘制度的解释,说明了朝聘制度在尊君父、重孝道方面的作用。
《五经异义》和挚虞的《决疑要注》中,对于朝聘制度的解释,说明了朝聘制度在时间、地点、仪式等方面的规定。
《广州记》和左思的《吴都赋》中,描述了朝台和朝会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中国朝聘制度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