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原文
宗庙神主
宗庙
《易·萃卦》曰:王假有庙。(假,至也。王以聚至有庙也。)
又《涣卦》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尚书逸篇》曰: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天子立七庙,有德之主则为祖宗,其庙不毁,故可观德。)
《毛诗·文王·绵》曰: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板以载,作庙翼翼。
又《閟宫》曰: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又《清庙》曰: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谓祭文王也。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家貌为之耳。成洛邑,居摄五年时。)于穆清庙,肃雍显相。(于,叹辞也。穆,美。肃,敬。雝,和。相,助也。笺云:显,光也,见也。于乎美哉,周公之祭清庙也!其礼仪敬且和,又诸侯有光明著见之德来助祭。)
《周礼·春官上》曰: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
《礼记·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又《曲礼》曰: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
又《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又《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又《文王世子》曰: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娶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
又《明堂位》曰: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珪,疏屏,天子庙饰也。(山节,刻欂栌为山也。藻棁画侏儒柱为藻文也。庙,重屋也。重檐,承壁材也。刮,摩也。乡,牖属,谓夹户窗也。每室八窗为四达。反坫,反爵之坫也。出尊,当尊南也。惟两君为好,既献,反爵于其上,礼君尊于两楹之间也。祟,高也。康读为亢龙之亢。屏谓之树,今思也,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
又《杂记》曰:成庙则衅之,其礼: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爵弁纯衣。雍人举羊升屋,中屋南面,刲羊血流于前,乃降。门、夹室,皆用鸡。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又《祭法》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适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桃之言超也,超上意也。封上曰坛,除地曰墠。《书》曰:三坛同墠。)
又《中庸》曰: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又《祭法》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
《左传·桓公》曰:宋华父督已杀孔父,而杀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非礼也。
又《桓公》曰:清庙茅屋。(以茅饰屋,著俭也。清庙,肃然清静之称。)
又《僖上》曰:震夷伯之庙,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又《文公下》曰:太室之屋坏,书不恭也。
又《成公三年》曰:甲子,新宫灾,三日哭。(宣公神主新入庙,故谓之新宫。书’三日哭’,善得礼,宗庙亲之,神灵所凭,居而遇灾,故哀而哭之。)
又《襄二》曰: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周庙,文王庙也。周公出文王,故鲁立其庙也。)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临于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
《公羊传·文公》曰:世室屋坏。世室者何?鲁公之庙也。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
《穀梁传·成公》曰:新宫灾,三日哭。新宫者,祢宫也。(祢,父也。成公之父宣公之宫也。)
《孝经》曰: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又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宗者,尊也。庙者,貌也。先祖之尊貌所居中宫何?以为人死精魂归乎天,形体不藏,存之即存,不存则亡,明先祖神死依人也。)
《孝经援神契》曰:庙所以尊祖也。
《论语·八佾》曰: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家语》曰:孔子在齐,景公造焉。
左右白曰:’周使至,言先王庙灾。’
景公曰:’何王庙?’
孔子曰:’此必厘王庙。夫厘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故天殃其庙焉。’
有顷,左右报所灾者厘王庙。
景公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又曰: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矣。思其人,犹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道也。’
《史记》曰: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孟康注曰:回中在北地。)作信宫渭南。
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
又曰:高祖崩,群臣皆曰:’高祖起细拨乱,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徐曰:《光武纪》曰:’上幸丰,相高祖于原庙。’骃谓:原,再也。先既已立庙,今又拜立,故谓之原也。)
《汉书》曰: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
方筑武库南。
叔孙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
惠帝惧曰:’急坏之。’
通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
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惠帝尝出游离宫,通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
上许之。
诸果献由此兴。
又曰:文帝作顾城庙。(服虔曰:庙在长安城南。文帝作,还顾见城,故名之。应劭曰:文帝自为之。制度界狭、若顾望而成,故曰顾城。贾谊曰:目顾城之庙为天下,太宗与汉无极。或曰地名也。如淳曰:身存而为庙,若《尚书》’顾命’也。高祖庙曰原庙,文帝庙曰顾城庙,景帝庙曰德阳,武帝庙曰龙渊,昭帝庙曰徘徊,宣帝号里裎,元帝庙曰长寿,成帝庙曰成阳。)
又曰:梅福上书谏曰:’武王克殷,未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绍夏于杞,明著三统,示不独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迁庙之主出于户,所谓存人自立也。’
又曰:宣帝即位,尊孝武庙为世宗。
所行巡狩,郡国皆立庙,告祠世宗庙。
有白鹤集后庭,以立世宗庙告祠。
孝昭寝,有雁五色集殿前,西河筑世宗庙,神光兴于殿旁。
有鸟曰鹤,前赤后青,神光又兴于房中,如烛状。
广川国世宗庙殿上有锺音,房卢大开,夜有光,殿上尽明。
又曰:王莽以宗庙未修,张邯说莽曰:’德盛者文缛。宜崇其制度,宣示海内,且令万世之后,无以复加也。’
莽乃博征天下工匠、诸图画及吏民,以义入钱穀助作者,骆驿道路。
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馀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
《帝王世纪》曰:汉景帝庙名德阳,宣帝庙名里裎,武帝庙名龙渊,文帝庙名顾成,昭帝庙名徘徊。
《东观汉记》曰:中元元年十月,甲申,使司空冯鲂告祠高祖庙,吕太后不宜配食,以薄太后配。
迁吕太后于园,四时止祭。
又曰:永初六年,皇太后入宗庙,与世宗庙与皇帝交献荐,如光烈皇后故事。
又曰:建初四年八月,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在世神庙坐位驳议示东平宪王苍,苍上言:’文、武、宣、元袷食高庙,皆以后配,先帝所制,典法设张。《大雅》曰:’昭哉来御,从其祖武。’又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
袁山松《后汉书》曰:天子自洛阳迁都长安。
初,长安遭赤眉乱,宫室焚尽,惟有高庙,遂居之。
《汉杂事》曰:光武弃天下,以再受命,复汉祚,更起庙,称世祖。
孝明临崩,遗诏遵俭,无起寝庙,藏主于世祖庙,孝章不敢违。
是后遵奉藏世祖庙,如孝明之礼,而园陵皆自起寝,孝明庙曰显宗,孝章曰肃宗。
是后踵前,孝和为穆宗,孝安曰敬宗,孝顺曰恭宗,孝桓曰威宗。
今洛阳诸陵,皆晦望二十四气伏社蜡及四时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
其亲陵一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天子以正月五月供毕后,上原陵,以次周遍,公卿百官皆从。
四姓小侯诸家妇,凡与先君有瓜葛者及诸侯王大夫、郡国计吏、匈奴朝者、西国侍子皆会。
尚书官属西除下在先帝神坐后,大夫计吏皆当前,下占其郡国穀价、四方改异,欲先帝魂神具闻之也。
遂于亲陵各赐计吏而遣之。
《魏书》曰:辛酉,有司奏造二庙,立文皇帝庙,与高祖合祭,亲尽以次毁。
特立武皇帝庙,四时享祀,为魏太祖,万载不毁。
《吴录·地理志》曰:会稽有禹庙,始皇配食。
王郎为太守,黜之。
王隐《晋书》曰:太康十年,太庙成,迁神主于新庙,赐王公以下至司马督子弟官,赐作庙者帛。
《帝王世纪》曰:汉景帝庙名德阳,宣帝庙名里裎,武帝庙名龙渊,文帝庙名顾成,昭帝庙名徘徊。
《汉晋阳秋》曰:武帝改营太庙,南致荆山之木,西采华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填以丹青,缀以珠玉。
《晋书·礼志》曰:武帝太始三年,有司奏置七庙,诏宜权立一庙。
群臣议:上古清庙一宫,周制七庙,舜承尧禅,受终文祖,则虞氏不改唐庙。
因仍旧宫,可依有虞故事。
《宋书·礼志》曰:晋太始二年,有司奏天子七庙,宜如礼营建。帝重其役,诏宜权立一庙。
于是群臣议奏,上古清庙一宫,尊远神祗。
逮至周室,制为七庙,以辨宗祧。
圣旨深弘,远迹上世。
《后魏书》曰:武定六年二月,将营齐献武王庙,议定室数形制。
兼度支尚书崔昂等议:按《礼》,诸侯五庙,太祖亲庙四。
今献武王为始封之君,便是太祖,既通在亲庙,不容立五室。
且帝王亲庙,亦不过四,今宜四室,二间两头一颊室,厦头徘徊鸱尾。
又按《礼图》,诸侯庙止开南门,而二王后附。
《祭仪注》云,执事者列于庙东门之外。
既有东门,明非一门。
献武礼数既隆,备物殊等,惟据今庙宜开四门,内院南面开三门,馀及外院四面皆一门。
《齐书·礼志》曰:世宗梦太祖曰:”宋氏诸帝尝在太庙,从我求食,可别为吾祠。”
上乃敕豫章王妃庾氏,四时还青溪宫旧宅处内舍堂,奉祠二帝二后,牲牢服章,用家人礼。
《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安中诏曰:往者,仍魏氏旧庙处立庙,既壅翳不显,材木弱小,至今中间有跌桡之患。
今当修立,不宜在故处。
太仆寺南临甬道,地形显敞,更于此营之,主者依典礼施行。
《晋书》曰:桓玄篡,问众曰:”朕其败乎?”
曹靖之对曰:”神怒人怨,臣实惧焉。”
玄曰:”人或可怨,神何可怒?”
对曰:”移晋宗庙,飘泊无所,大楚之祭,不及于祖,此其所以怒也。”
《白虎通》曰:礼圣王所以制宗庙何?曰生死殊路,故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有屋何?所以象生之居。
又曰:臣待放于郊,君不绝其禄者,以其禄三分之一与其妻长子,使得祭其宗庙。
赐之环即还;赐之玦则去。
又曰:王者立宗庙何?缘生以事死,敬亡若事存,欲立宗庙而祭之,此孝子之心,所以追继养也。
《释名》曰: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
寝,寝也,所寝息也。
《三辅故事》曰:光武至长安,宫阙烧尽,徙都洛阳,取十二陵合为高庙,作十二室。
太常卿一人,别治长安,主知齐祠事,谓之高庙。
《汉武故事》曰:宣帝立孝武庙于河东。
告祠日,见一人骑马,马异于常马,持尺一札,赐将作函,文曰:”汝绩克成,赐汝金一斤。”
因忽不见,札乃变为金一斤。
《蜀王本纪》曰:禹生于石纽,禹母天珠孕禹,坼副而生禹于涂山,娶妻生子名启。
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
《三辅黄图》曰:王莽于长安城南作九庙。
又曰:太上皇庙在长安香街南。
《墨子》曰: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雨血三朝,龙生于庙。
《说苑》曰:卫孙文子问王孙贾曰:”吾先君之庙小,欲更之,可乎?”
对曰:”古之君子以俭为礼,今之君子以大易之。”
桓谭《新论》曰:王莽起九庙,以铜为柱,甍带金银,错镂其上。
王婴《古今通论》曰:夏曰世室,世世祭祀之也。
殷曰重屋,重夏为屋四霤。
周曰宗庙,尊其生存之貌,示不死之,故致之于更。
《楚辞·天问·序》曰:屈原放逐,彷徨山泽,仰天叹息。
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
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
《晋诸公赞》曰:王凌字彭祖,为幽州刺史。
寻洛阳破,后承制建行台,以宗庙焚毁,设坛望祀七室及功臣配食。
○神主
《礼记·曲礼》曰:措之庙,立之主,曰帝。
又《檀弓下》曰:爱之斯录之也,敬之斯尽其道焉耳。
重,主道也。殷主缀重焉,(缀,连也。殷人作主而连其重,悬诸庙也。)
周主撤重焉。
又曰: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也?”
孔子曰:”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也。”
昔者,齐桓公亟举兵,作伪主以行。
及反,藏诸祖庙。
庙有二主,自桓公始。
《礼记外传》曰:人君既葬之后,日中虞祭,即作木主以存神。(未葬以前,悬重于庭以代主也。)
庙主用木者,木落归本,有始终之义。(人之生也,无不死。木生于亥又落于亥,是归本也。)
天子庙主长尺二寸,诸侯一尺。
四向孔穴,午达相通。(漆书谥号曰神主。)
葬后孝子心目无所睹,故用以主其神也。
《公羊传·文公》曰:二年,丁丑,作僖公主。
虞主用桑,练主用栗,作僖公主不时也。
《左传·庄公》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桓公,郑始受封君也。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言已世为宗庙守臣。)
又《文公》曰:葬僖公,缓也作主,非礼也。
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户柩已远,孝子思慕,故造木主立几筵焉。)
丞尝禘于庙。
又《昭五》曰:使祝史徒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祏,庙主石室。周庙,厉王庙也。)
《论语·八佾》曰:哀公问社於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五经异义》曰:谨按:大夫以石为主,礼无明文。
大夫、士无昭穆,不得有主。
今山阳民俗,祀有石主。
又曰:《春秋左氏传》曰:徙主石于周庙。
言宗庙有郊宗,石室所以藏栗主也。
虞主所藏,无明文也。
又曰:今《公羊》说,卿大夫士非有土、子民之君,不得禘袷,序昭穆,故无木主。
大夫束帛依神,士结茅为丛。
又曰:《论语》,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答:’夏后氏以松,夏人都河东,河东宜松也;殷人以柏,殷人都亳,宜柏也;周人以栗,周人都沣镐,沣镐宜栗也。’
‘《五经要义》曰:木主之状,四方,穿中央以达四方。天子长尺二寸,诸侯长尺,皆刻陲褛背也。’
又曰:主者,神象也。
凡虞主用桑,桑犹丧也,丧礼取其名。
练主用栗,栗者,敬也,祭礼取其恭。
‘《五经通义》曰:诸侯会天子,则以方明为主。
觐礼云:明,木也。
其形四方六面,上玄下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
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谢承《后汉书》曰:赤眉盆子去长安,西入右扶风。
邓禹至长安中昆明池,率诸将齐戒,择吉日入城,谒高帝庙,修礼祠祭,劳赐吏士。
因收十二帝神主,以故高庙郎来辅守南庙,令行京兆尹承事桉行扫除诸园陵,为置卒吏奉守焉。
遣铺奉主诣京师。
‘王隐《晋书》曰:李裔字宣伯,父敏,为公孙度所迫,浮海莫知所终。
裔以父母不知存亡,设木主以奉之,由是发名。
‘《晋起居注》曰:孝武太元二十年,简文皇帝宣太后正号,神主移庙。
戊寅,口诏:移神主可停前后鼓吹。
‘挚虞《决疑要注》曰:庙主藏于户外西墉之中。
有石函,名曰宗祏。
古者帝王出征,于车载迁庙之主及社主以行。
秦汉魏不载主也。
‘《唐书》曰:祔顺宗于庙,迁中宗神主于夹室。
有司以中宗为中兴之君,当百代不迁。
宰臣召史官蒋武问之,武对曰:’中宗以弘道元年于高宗柩前即位,时春秋已壮矣。
及母后篡夺,神器潜移。
其后赖张柬之等同谋,国祚再复。
此盖同于反正,恐不得号为中兴之君。
凡非我失之,自我复之,谓之中兴,汉光武、晋元帝是也。
自我失之,因人复之,晋孝惠、孝安是也。
今中宗与惠、安二帝事同,即不可为不迁主矣。’
‘《白虎通》曰:祭所以尸主何?本神无方,孝子以主系心。
又曰:所以虞而立主何?孝子既葬,曰中反虞,念亲已没,棺柩已去,怅然失望,彷徨哀痛,故设桑主以虞,所以慰孝子之心,虞安其神。
所以用桑者,始与神相接。三王俱以桑。
‘《说文》曰:祏,宗庙主也。
‘《礼》郊宗石室。
一曰大夫以石为主。
从示,从石,石亦声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译文
宗庙神主
宗庙
《易经·萃卦》说:君王来到有宗庙的地方。(假,到达的意思。君王到达宗庙,聚集人们在这里。)
又《易经·涣卦》说:风吹在水面上,水波散开。先王因此祭祀天帝,建立宗庙。
《尚书逸篇》说:唉,七代宗庙,可以用来观察德行。(天子建立七座宗庙,有德行的君主成为祖宗,他们的宗庙不毁,所以可以用来观察德行。)
《诗经·文王·绵》说:于是召唤司空,召唤司徒。让他们建立房屋,其绳子要拉直。用缩板装载,建造宗庙要坚固。
又《閟宫》说:新庙高大壮观,是奚斯建造的。
又《清庙》说:清庙,是祭祀文王的。周公建成洛邑后,召集诸侯,率领他们祭祀文王。(清庙,指祭祀有清明之德的人的宫殿。指的是祭祀文王。天德清明,文王有此德行,所以祭祀他时唱这首诗。庙的意思是面貌。死者的精神无法看见,但以生前的居所,建立宫室家貌来代表。成洛邑,居摄五年时。)于乎美哉,周公之祭清庙也!其礼仪既敬且和,又有诸侯有光明著见之德来助祭。
《周礼·春官上》说:小宗伯的职责,是掌管建立国家神位,右边是社稷,左边是宗庙。
《礼记·曲礼》说:君子将要建造宫室,宗庙是最先的,其次是马厩仓库,最后是居室。
又《曲礼》说:询问国君的年龄,年长的说能参与宗庙社稷的事务了;年幼的说还未能参与宗庙社稷的事务。
又《王制》说:天子有七座宗庙,三昭三穆加上太祖的宗庙共有七座;诸侯有五座宗庙,二昭二穆加上太祖的宗庙共有五座;大夫有三座宗庙,一昭一穆加上太祖的宗庙有三座;士有一座宗庙,庶人则在寝室祭祀。
又《礼器》说:礼制中有以数量多为尊贵的。天子有七座宗庙,诸侯有五座,大夫有三座,士有一座。
又《文王世子》说:五座宗庙的子孙,祖庙未毁,即使身份降至庶人,行冠礼、娶妻时必须报告,死亡时必须报丧,不忘亲人。
又《明堂位》说:山节,藻棁,复庙,重檐,刮楹,达乡,反坫,出尊,崇坫康珪,疏屏,这是天子的庙宇装饰。(山节,雕刻成山的形状。藻棁,画有藻文的柱子。庙,双层房屋。重檐,承托墙壁的横梁。刮,磨平。乡,窗户的附属部分,指夹在门两侧的窗户。每室有八扇窗户,形成四面通达。反坫,反爵之坫。出尊,放在尊位的南边。只有两国君主交好时,献酒后,将酒杯放回其上,表示尊敬君主。崇,高。康读为亢龙之亢。屏,称为树,现在称为思,雕刻成云气虫兽,像现在的阙上那样。)
又《杂记》说:宗庙建成就要进行烝祭,其礼节是:祝宗人、宰夫、雍人,都戴着爵弁,穿着纯衣。雍人举羊上屋,在中屋南面,割羊血流在前面,然后下来。门、夹室,都用鸡。凡宗庙的器物,有名称的,建成就要用猪进行烝祭。
又《祭法》说:天下有王,分封土地建立国家,设立都城和邑,设立宗庙、祧、坛、墠,并进行祭祀,这样就形成了亲疏多少的礼制。因此,王立七座宗庙,一座坛、一座墠。称为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每月都要祭祀;远庙称为祧,有两个祧,祭祀到享尝为止;离开祧称为坛,离开坛称为墠,坛墠有祈祷就祭祀,没有祈祷就停止;离开墠称为鬼。诸侯立五座宗庙,一座坛、一座墠。称为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每月都要祭祀;显考庙、祖考庙,祭祀到享尝为止;离开祧称为坛,离开坛称为墠,坛墠有祈祷就祭祀,没有祈祷就停止;离开墠称为鬼。大夫立三座宗庙,两座坛。称为考庙、王考庙,祭祀到享尝为止;显考、祖考没有宗庙,有祈祷就设立坛进行祭祀;离开坛称为鬼。官师有一座宗庙,称为考庙,王考没有宗庙就祭祀它,离开王考称为鬼。庶士、庶人没有宗庙,死后称为鬼。(庙的意思是面貌。宗庙是先祖的尊貌。桃的意思是超越,超越上意。封土为坛,平整土地为墠。《尚书》说:三坛同墠。)
又《中庸》说:武王继承大王、王季、文王的遗业,穿着战衣统一天下,终身享有天下的显赫名声。尊为天子,富甲天下。宗庙祭祀他,子孙保护他。
又《祭法》说:天下有王,分封土地建立国家,设立都城和邑,设立宗庙、祧、坛、墠,并进行祭祀。
《左传·桓公》说:宋华父督已经杀了孔父,又杀了殇公,从郑国召回庄公并立他为君,以亲近郑国,用郜国的大鼎作为礼物送给庄公。夏四月,从宋国取得郜国的大鼎。戊申日,将大鼎放入太庙,这是不合礼制的。
又《桓公》说:清庙茅屋。(用茅草装饰房屋,表示节俭。清庙,是指肃然清静的地方。)
又《僖上》说:震动夷伯的宗庙,是惩罚他。(于是展家有了隐慝。)
又《文公下》说:太室的房屋倒塌,这是不恭的行为。
又《成公三年》说:甲子日,新宫发生火灾,三天哭泣。(宣公的神主新近入庙,所以称为新宫。记载’三天哭泣’,是合乎礼制的,宗庙的亲人因此哀悼,神灵所依之处遭遇灾害,所以哀悼而哭泣。)
又《襄二》说:吴子寿梦去世,在周庙举行祭祀,这是合乎礼制的。(周庙,是文王的庙。周公辅佐文王,所以鲁国建立他的庙。)凡是诸侯的丧事,异姓的诸侯在外举行,同姓的诸侯在庙中举行。因此鲁国作为姬姓诸侯,在周庙举行祭祀。
《公羊传·文公》说:世室的房屋倒塌。世室是什么?是鲁公的庙。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其他诸侯称宫。
《穀梁传·成公》说:新宫发生火灾,三天哭泣。新宫,是祢宫。(祢,父亲。成公的父亲宣公的宫。)
《孝经》说:宗庙致敬,不忘亲人。
又曰:建立宗庙,让鬼神享用。(宗,尊的意思。庙,面貌的意思。先祖的尊貌所在的中宫是什么?因为人死后精神归天,身体不藏,存在即存在,不存在即消失,说明先祖的神灵死后依靠人。)
《孝经援神契》说:宗庙是为了尊崇祖先。
《论语·八佾》说: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邹人之子懂礼呢?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就是礼。’
《家语》记载:孔子在齐国时,齐景公邀请他。左右的人告诉景公说:‘周朝的使者来了,说先王的庙宇发生了火灾。’景公问:‘哪个先王的庙宇?’孔子回答:‘这一定是厘王的庙宇。因为厘王改变了文武的制度,用玄黄华丽的装饰,所以天灾降临到他的庙宇上。’过了一会儿,左右的人报告说,火灾发生在厘王的庙宇。景公说:‘好极了!圣人的智慧真是超过常人太多了。’
《家语》又记载:孔子说:‘我在甘棠树前,看到了对宗庙的尊敬程度非常深。想到那个人,就会爱护他的树;尊敬那个人,就会尊敬他的道路。’
《史记》记载: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经过鸡头山,路过回中(应劭说:回中在安定高平。孟康注说:回中在北地),在渭南建造了信宫。后来将信宫改名为极庙,象征天极。庙道通往骊山,建造了甘泉,前殿修建了甬道。
《史记》又记载:汉高祖去世后,群臣都说:‘高祖起兵平定乱世,让各郡国诸侯各自建立高祖庙,按时祭祀。到了孝惠帝五年,因为思念高祖在沛地的悲喜,将沛宫作为高祖的原庙。’(徐说:《光武纪》说:“皇上幸临丰,在高祖原庙祭拜。”骃说:原,再的意思。先已经立了庙,现在又拜立,所以叫做原。)
《汉书》记载:惠帝作为东朝长乐宫的主人。有时前往,频繁出行打扰了百姓,建造了复道。正在修建武库南边。叔孙通向惠帝奏事,趁机请求说:‘陛下为什么自己建造复道,在高帝的寝宫中,每月出游高庙?子孙怎么能在宗庙的道路上行走呢?’惠帝害怕地说:‘赶快拆掉它。’叔孙通说:‘君主没有做过错事。现在已经建造了,百姓都知道了。希望陛下在渭北建立原庙,每月出游那里,扩大宗庙,这是大孝的根本。’于是皇帝下令有关官员建立原庙。惠帝曾经出宫游玩,叔孙通说:‘古时候有春尝果的习俗,现在樱桃熟了,可以献上,希望陛下出行。趁机采摘樱桃献祭宗庙。’皇帝答应了。从此以后,各种水果献祭宗庙的风俗就兴起了。
《汉书》又记载:汉文帝建造了顾城庙。(服虔说:庙在长安城南。汉文帝建造,回来看到城池,所以命名为顾城。应劭说:汉文帝自己建造的。制度狭小,像顾望而成,所以叫做顾城。贾谊说:目顾城之庙为天下,太宗与汉无极。有人说地名也。如淳说:身存而为庙,像《尚书》‘顾命’一样。高祖庙叫原庙,文帝庙叫顾城庙,景帝庙叫德阳,武帝庙叫龙渊,昭帝庙叫徘徊,宣帝庙叫里裎,元帝庙叫长寿,成帝庙叫成阳。)
《汉书》又记载:梅福上书劝谏说:‘武王攻克殷商,没有下车就存续了五帝的后代。封殷于宋,继承夏于杞,明确三统,显示不是只有自己拥有。因此姬姓占据了天下的一半。迁庙的主宰出自门庭,这就是所说的存人自立。’
《汉书》又记载:汉宣帝即位后,尊崇汉武帝的庙宇为世宗。他在巡狩时,各郡国都建立了庙宇,报告并祭祀世宗庙。有白鹤聚集在后庭,以此作为建立世宗庙和祭祀的标志。汉昭帝的寝宫中,有五色雁聚集在殿前,西河地区建造了世宗庙,神光在殿旁兴起。有一种鸟叫做鹤,前红后青,神光又在房中兴起,像烛光一样。广川国的世宗庙殿上有钟声,房门大开,夜晚有光,殿上完全明亮。
《汉书》又记载:王莽因为宗庙没有修建,张邯劝说王莽说:‘德行深厚的人,文饰应该华丽。应该提升其制度,向全国展示,并且让万世之后,无法再超越。’王莽于是广泛征集天下工匠、各种图画以及官吏和百姓,用钱粮帮助建造的人,道路上络绎不绝。拆毁了城西的苑中,包括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以及平乐、当路、阳禄馆等十多处,取其材料瓦砾,用来建造九座庙宇。
《帝王世纪》记载:汉景帝的庙宇叫做德阳,汉宣帝的庙宇叫做里裎,汉武帝的庙宇叫做龙渊,汉文帝的庙宇叫做顾成,汉昭帝的庙宇叫做徘徊。
《东观汉记》记载:中元元年十月甲申日,使司空冯鲂告祭高祖庙,认为吕太后不适宜配食,用薄太后配祭。将吕太后迁至园中,四季停止祭祀。
《东观汉记》又记载:永初六年,皇太后进入宗庙,与世宗庙和皇帝一起献祭,如同光烈皇后的旧例。
《东观汉记》又记载:建初四年八月,皇帝因为公卿所奏明德皇后在世神庙坐位的问题,向东平宪王刘苍展示,刘苍上言说:‘文、武、宣、元四帝在祭祀高祖庙时,都以后妃配祭,这是先帝制定的,典章法度已经设立。《大雅》说:“昭哉来御,从其祖武。”又说:“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明德皇后应该配祭孝明皇帝。’
袁山松《后汉书》记载:天子从洛阳迁都长安。起初,长安遭遇赤眉军的扰乱,宫室被焚毁,只有高祖庙还存在,于是居住在那里。
《汉杂事》记载:光武帝放弃天下,再次受命,恢复汉朝的帝位,重新建造庙宇,称为世祖。孝明帝临终前,遗诏要求节俭,不要建造寝庙,将神主藏于世祖庙,孝章帝不敢违背。此后,按照孝明帝的礼仪,在世祖庙中供奉,而陵园都自行建造寝庙,孝明帝的庙宇叫做显宗,孝章帝的庙宇叫做肃宗。此后沿袭前例,孝和帝为穆宗,孝安帝为敬宗,孝顺帝为恭宗,孝桓帝为威宗。现在洛阳的各个陵墓,都在晦望二十四节气伏社蜡以及四时上饭,太官送来用品,园令食监负责检查。其亲陵有一处,宫人随鼓漏整理被褥、准备洗脸水、陈列严整的用品,正月和五月供完后,上原陵,依次周遍,公卿百官都随行。四姓小侯各家妇女,凡与先君有瓜葛者以及诸侯王大夫、郡国计吏、匈奴朝贡者、西域的使者都聚集。尚书官属在西边,大夫计吏都站在前面,向下询问各郡国的粮食价格、四方的变化,希望先帝的灵魂能够听到这些。
《魏书》记载:辛酉日,有关官员上奏请求建造两座庙宇,建立文皇帝庙,与高祖合祭,亲尽后依次毁掉。特别建立武皇帝庙,四季祭祀,作为魏太祖,万世不毁。
《吴录·地理志》记载:会稽有禹庙,秦始皇配祭。
王隐《晋书》记载:太康十年,太庙建成,将神主迁至新庙,赐给王公以下至司马督子弟官,赐给建造庙宇的人布匹。
《帝王世纪》记载:汉景帝的庙宇叫做德阳,汉宣帝的庙宇叫做里裎,汉武帝的庙宇叫做龙渊,汉文帝的庙宇叫做顾成,汉昭帝的庙宇叫做徘徊。
《汉晋阳秋》记载:汉武帝改营太庙,向南取荆山的木材,向西采集华山的石头,铸造了十二根铜柱,涂上黄金,雕刻上各种图案,填上丹青,缀上珠玉。
《晋书·礼志》记载:汉武帝太始三年,有关官员上奏请求设立七庙,皇帝下诏应该权且设立一座庙。群臣商议:上古时清庙一座,周朝制度七庙,虞舜继承尧帝禅让,接受天命,继承文祖,那么虞氏不改变唐庙。因此沿袭旧宫,可以依照有虞的故事。
《宋书·礼志》记载:晋朝太始二年,有关部门上奏,建议天子应建七庙,按照礼制进行营建。皇帝考虑到工程浩大,下诏权宜只建一座庙。于是群臣商议上奏,上古时只有一座清庙,用来尊敬远方的神灵。到了周朝,制定了七庙制度,以区分宗族血统。皇帝的旨意深远,追忆上古的踪迹。
《后魏书》记载:武定六年二月,准备营建齐献武王庙,讨论确定庙宇的间数和形制。度支尚书崔昂等人商议:按照《礼记》,诸侯国有五庙,太祖的亲庙有四座。现在献武王是始封之君,就是太祖,既然已经纳入亲庙,就不能再建五座庙。而且帝王的亲庙也不超过四座,现在应该建四座,包括二间两头一颊室,厦头徘徊鸱尾。再根据《礼图》,诸侯的庙只开南门,而二王后附。根据《祭仪注》,负责祭祀的人站在庙的东门外。既然有东门,显然不是一门。献武王的祭祀规格很高,物品准备得非常丰富,只有根据现在的庙宇应该开四门,内院南面开三门,其余及外院四面都开一门。
《齐书·礼志》记载:世宗梦见太祖说:‘宋氏的各位皇帝曾在太庙中,向我求食,可以为我另建一座祠堂。’皇帝于是命令豫章王妃庾氏,四季回到青溪宫旧宅的内舍堂,供奉祭祀两位皇帝和两位皇后,使用的牲畜、服饰、礼仪都按照家人的礼制。
《晋起居注》记载:武帝太安年间下诏说:以前,仍然按照魏朝的旧庙处所立庙,既阴暗又不显眼,材料薄弱,至今中间还有倾斜、折断的问题。现在应当修缮并重建,不应该在原来的地方。太仆寺南面靠近甬道,地形开阔,应该在这里重建,主管官员按照礼制执行。
《晋书》记载:桓玄篡位后,问众人:‘我是否会失败?’曹靖之回答说:‘神怒人怨,我确实很担心。’桓玄说:‘人可能怨恨,神怎么会发怒?’回答说:‘迁移晋朝的宗庙,漂泊无依,大楚的祭祀,没有涉及到祖先,这就是神发怒的原因。’
《白虎通》记载:礼制是圣王制定宗庙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说:生死之路不同,所以尊敬鬼神但远离他们。之所以有房屋,是为了象征生命的居所。
又记载:臣子被流放到郊外,君主不切断他的俸禄,是因为把俸禄的三分之一给他的妻子和长子,让他们能够祭祀宗庙。赐给他玉环就回来;赐给他玉玦就离开。
又记载:王者建立宗庙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要追思生者以祭奠死者,尊敬亡者就像对待生者一样,想要建立宗庙来祭祀他们,这是孝子的心意,所以追思养育之恩。
《释名》记载:庙,是‘貌’的意思。先祖的形貌所在。寝,是‘寝’的意思,是休息的地方。
《三辅故事》记载:光武帝到长安,宫殿被烧毁,迁都洛阳,将十二座陵墓合并为高庙,建造十二间屋。太常卿一人,在长安另外治理,主管齐国的祭祀事务,称为高庙。
《汉武故事》记载:宣帝在河东建立孝武庙。祭祀那天,见到一个人骑马,马与普通的马不同,手持一尺一寸的文书,赐给他一个木函,上面写着:‘你的功绩已经完成,赐给你一斤金。’然后忽然不见,文书变成了一斤金。
《蜀王本纪》记载:大禹生于石纽,大禹的母亲天珠怀孕大禹,裂开副腹而生大禹于涂山,娶妻生子名启。至今涂山有禹庙,也为其母立庙。
《三辅黄图》记载:王莽在长安城南建造了九座庙。
又记载:太上皇庙在长安香街南。
《墨子》记载:从前三苗大乱,天命惩罚他们,连续三天下血雨,龙在庙中出生。
《说苑》记载:卫国的孙文子问王孙贾说:‘我的先君的庙太小,想要扩建,可以吗?’回答说:‘古代的君子以节俭为礼,现在的君子以规模大来代替节俭。’
桓谭《新论》记载:王莽起建九座庙,用铜做柱子,屋顶用金银装饰,上面雕刻着图案。
王婴《古今通论》记载:夏朝称为世室,世世代代进行祭祀。商朝称为重屋,重夏为屋四霈。周朝称为宗庙,尊重其生存的形象,表示他们不死,所以供奉在宗庙中。
《楚辞·天问·序》记载:屈原被放逐,在山泽间徘徊,仰望天空叹息。楚国先王的庙和公卿的祠堂,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奇异而神秘,以及古代圣贤怪物的行为。周游疲倦,休息在下面,仰望图画,于是写在墙上,大声问它们。
《晋诸公赞》记载:王凌字彭祖,担任幽州刺史。不久洛阳被攻破,后来按照制度建立行台,因为宗庙被焚毁,设立祭坛进行望祀七室及功臣配食。
神主部分:
《礼记·曲礼》记载:放在庙里,立起主神,称为帝。
又《檀弓下》记载:爱他就记录他,尊敬他就尽他的道。重,是主神的道。殷朝的主神悬挂重物,周朝的主神则去掉重物。
又记载:曾子问:‘丧事中有两个孤儿,宗庙中有两个主神,这是礼制吗?’孔子说:‘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不知道这是否是礼制。’过去,齐桓公多次举兵,制作假主以行动。等到回来,藏在祖庙中。宗庙中有两个主神,从桓公开始。
《礼记外传》记载:君主安葬之后,日中举行虞祭,立即制作木主以存神。(未安葬之前,悬挂重物在庭院中以代替主神。)宗庙中的主神用木头,因为木头落叶归根,有始终的意义。(人活着,无不死。木头生于亥月又落回到亥月,这就是归根。)天子庙中的主神长十二寸,诸侯国的主神长一尺。四面都有孔洞,中午时相通。(用漆书写谥号称为神主。)安葬后,孝子心目无所依托,所以用主神来寄托他们的神。
《公羊传·文公》记载:二年,丁丑,建立僖公主。虞主用桑木,练主用栗木,建立僖公主不合时宜。
《左传·庄公》记载:先君桓公命令我先人,主管宗庙。(桓公,郑国受封的君主。宗庙,宗庙中藏主石室。说我世世代代是宗庙的守臣。)
又《文公》记载:安葬僖公,迟缓地制作主神,不符合礼制。凡是君主去世,卒哭之后进行祔祭,祔祭之后制作主神,特别祭祀于主神。(灵柩已经远离,孝子思念,所以制作木主立几筵。)丞尝禘于庙。
又《昭五》记载:使祝史将主神移至周庙,向先君报告。(祏,宗庙中藏主石室。周庙,周厉王的庙。)
《论语·八佾》记载:哀公问宰我社的情况。宰我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
《五经异义》记载:谨按:大夫用石为主,礼制没有明确规定。大夫、士没有昭穆之分,不能有主神。现在山阳的风俗,祭祀时有石主。
又记载:《春秋左氏传》记载:迁移主神石到周庙。说宗庙有郊宗,石室是用来藏栗木主神的。虞主所藏,没有明确规定。
又记载:现在《公羊》的说法,卿大夫士如果不是有土地、子民之君,不能进行禘祭、袷祭,不能按昭穆排序,所以没有木主。大夫束帛依神,士结茅为丛。
又说:《论语》中,鲁哀公向宰我询问祭祀土地神的事。宰我回答说:‘夏朝人用松树作为土地神的神主,因为夏朝人都居住在黄河以东,那里适合种植松树;商朝人用柏树作为土地神的神主,因为商朝人都居住在亳地,那里适合种植柏树;周朝人用栗树作为土地神的神主,因为周朝人都居住在沣镐,那里适合种植栗树。’
《五经要义》说:土地神主的样子是四方形的,中间有一个孔洞通向四方。天子的神主长十二寸,诸侯的神主长一尺,都在神主的侧面刻有磨损的痕迹。
又说:神主是神灵的象征。一般用桑木制作神主,因为桑字与丧字谐音,取其丧礼的意义。用栗木制作神主,因为栗字意味着尊敬,取其祭礼的恭敬。
《五经通义》说:诸侯朝见天子时,以方明作为神主。觐见礼中说:明是指木,它的形状是四方六面,上面是黑色下面是黄色,东方是青色南方是红色,西方是白色北方是黑色。方明代表上下四方,是神明的象征。
谢承《后汉书》说:赤眉军的首领盆子离开长安,向西进入右扶风。邓禹到达长安的昆明池,率领众将领举行斋戒,选择吉日入城,拜谒高帝庙,进行礼仪祭祀,慰劳赏赐官吏士兵。于是收集了十二位皇帝的神主,用原来高庙的官员来辅助守卫南庙,命令京兆尹负责巡视清扫各个陵园,并派遣士兵和官员守护。
王隐《晋书》说:李裔字宣伯,他的父亲李敏被公孙度逼迫,不知道流亡到何处。李裔因为不知道父母是否健在,设立了木制的神主来供奉他们,因此得到了这个名声。
《晋起居注》说:孝武帝太元二十年,简文皇帝宣布太后的正式称号,神主被迁移到庙中。戊寅日,皇帝口头命令:迁移神主可以暂停吹鼓。
挚虞《决疑要注》说:神主被藏放在庙外的西墙中。有一个石制的盒子,称为宗祏。古代帝王出征时,会在车上迁移庙中的神主和土地神的神主。
《唐书》说:将顺宗的神主供奉在庙中,将中宗的神主迁移到夹室。官员们认为中宗是中兴之君,应该不会被迁移神主。宰臣召唤史官蒋武询问此事,蒋武回答说:‘中宗在弘道元年高宗的灵柩前即位,当时已经年富力强。等到母亲篡位,神器被转移。后来赖张柬之等人的共同谋划,国家再次复兴。这相当于恢复正道,恐怕不能被称为中兴之君。如果不是我失去的,而是自己恢复的,才能称为中兴,如汉光武帝、晋元帝就是这样。如果是自己失去的,依赖他人恢复的,如晋孝惠帝、孝安帝就是这样。现在中宗与惠帝、安帝的情况相同,就不应该迁移神主了。’
《白虎通》说:为什么祭祀时要设立神主?因为神没有固定的形态,孝子通过神主来寄托自己的心。
又说:为什么在丧葬之后设立神主?孝子葬完父母后,称为中反虞,想到亲人已经去世,棺柩已经离开,感到失望和悲伤,因此设立桑木神主来寄托哀思,以此安慰孝子之心,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安宁。之所以用桑木,是因为它开始与神灵接触。三王都使用桑木。
《说文》说:祏,是宗庙中的神主。《礼记》中提到在郊外的宗庙石室。又说大夫可以用石制神主。祏字由示和石组成,石也是它的声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注解
宗庙:古代帝王和诸侯祭祀祖先的庙宇。
神主: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木制神主,代表祖先或神灵。
假:假在古文中常表示到达、至的意思,这里指君王到达宗庙。
帝:帝指天帝,是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
七世之庙:古代天子立七庙,分别供奉七代祖先,其中德高望重的祖先的神位可以永久保留。
司空:古代官名,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务。
司徒:古代官名,掌管土地、户口等事务。
绳:绳指测量工具,这里比喻规矩、法度。
缩板:缩板是一种古代建筑工具,用于校正建筑物的直度。
清庙:清庙是指祭祀有清明之德的祖先的庙宇。
于:于在这里是叹词,表示赞叹。
穆:穆指美好、庄严。
肃:肃指庄重、严肃。
雝:雝指和谐、和睦。
相:相指帮助、辅助。
社稷:社稷是古代中国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也象征着国家的根基。
王制:王制是指古代国家的政治制度。
庙饰:庙饰是指宗庙的建筑装饰。
衅:衅是指用牲畜的血涂在器物上,以示清洁和祭祀。
豭豚:豭豚是指公猪和母猪,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祧:祧是指远祖的神位,通常不再进行祭祀。
墠:墠是指祭祀用的土坛。
鬼:鬼在古代指死去的人的灵魂,这里指没有庙宇的祖先。
缵:缵指继承、延续。
戎衣:戎衣是指军装,这里指武王穿军装。
显名:显名是指显赫的名声。
祭法:祭法是指古代的祭祀规定和仪式。
郜大鼎:郜大鼎是指古代的一种大鼎,这里指宋国送给鲁国的礼物。
茅屋:茅屋是指用茅草覆盖的房屋,这里指清庙。
隐慝:隐慝是指隐藏的恶行。
恭:恭指恭敬、虔诚。
新宫:新宫是指新近建立的宗庙。
世室:世室是指古代诸侯的宗庙。
祢宫:祢宫是指父庙。
孝经:孝经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
八佾:古代的一种舞蹈形式,佾指行列。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景公: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国君,名田乞,是齐桓公的孙子。
周使:周朝的使者,指派往各国传达周王朝旨意的官员。
先王庙:指古代帝王祭祀先王的庙宇。
厘王:厘王是周朝的一位帝王,名胡齐,是周成王的儿子。
文武之制: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制定的礼制。
玄黄华丽之饰:指用玄色和黄色装饰的华丽装饰。
天殃:指天灾,古代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天对人的惩罚。
甘棠:一种树木,常用来象征忠诚和敬仰。
秦始皇: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建立了秦朝。
陇西北地:指秦朝时期陇西地区的西北部。
鸡头山: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的一座山。
回中:古代地名,具体位置有争议,一说在安定高平,一说在北地。
信宫: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宫殿。
极庙:指最高的庙宇,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
骊山: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山。
甘泉:古代宫殿名,位于骊山附近。
高祖:指魏国建立者曹魏的太祖曹操。
原庙:指供奉开国皇帝的庙宇。
孝惠: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刘邦的儿子,西汉的第二位皇帝。
复道:古代的一种桥梁,指在建筑物之间架设的通道。
武库:古代储存武器的仓库。
叔孙通:西汉初期的一位官员,以善于辩论和奏事著称。
衣冠:古代的冠服,指官员的服饰。
世宗:指汉武帝刘彻,西汉的第五位皇帝。
高祖庙:指供奉汉高祖刘邦的庙宇。
世宗庙:指供奉汉武帝刘彻的庙宇。
鹤:一种鸟类,常用来象征吉祥。
王莽:西汉末年的一位权臣,后来篡汉自立,建立了新朝。
德阳:汉景帝的庙名。
里裎:汉宣帝的庙名。
龙渊:汉武帝的庙名。
顾城:汉文帝的庙名。
徘徊:汉昭帝的庙名。
薄太后:汉惠帝的母亲,薄姬。
吕太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光烈皇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
明德皇后: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阴丽华。
洛阳:古代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长安:古代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赤眉:东汉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
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庙号。
显宗:东汉明帝刘庄的庙号。
肃宗:东汉章帝刘炟的庙号。
穆宗:东汉和帝刘肇的庙号。
敬宗:东汉殇帝刘隆的庙号。
恭宗:东汉安帝刘祜的庙号。
威宗:东汉顺帝刘保的庙号。
晦望:指每月的十五日和三十日。
伏社蜡:古代祭祀活动,分别指祭祀土地神和祭祀祖先。
四时上饭:指四季都要向祖先献上食物。
太官:古代官署名,负责宫廷饮食。
园令:负责管理皇家园林的官员。
园陵:皇帝的陵墓。
藏主:指存放皇帝神主牌位的庙宇。
孝章:东汉章帝刘炟的庙号。
孝和:东汉和帝刘肇的庙号。
孝安:东汉安帝刘祜的庙号。
孝顺:东汉顺帝刘保的庙号。
孝桓:东汉桓帝刘志的庙号。
二庙:指两座庙宇。
文皇帝:指魏文帝曹丕。
武皇帝:指魏国的武皇帝曹丕。
魏太祖:指魏国的太祖曹操。
万载不毁:指庙宇永远不被毁坏。
会稽: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禹庙:指纪念大禹的庙宇。
始皇:指秦始皇嬴政。
王郎:东汉末年的一位地方官员。
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主要庙宇。
司马督:古代官职名。
荆山: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境内的一座山。
华山: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一座山。
铜柱:古代宫殿中的装饰物。
丹青:指红色和青色的颜料,也泛指绘画。
珠玉:指珍珠和玉石,常用来装饰宫殿和庙宇。
七庙:古代中国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周朝时规定天子有七座庙宇,分别祭祀远祖、近祖、高祖、曾祖、祖、父、己,以辨明宗族血统。
宗祧:指祖先的宗族血统,宗指宗族,祧指祖先。
圣旨: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七室:指七座庙宇。
室数形制:庙宇的房间数量和建筑风格。
二王后:指两位王的后代。
祭仪注:祭祀的仪式和规定。
牲牢:祭祀时用的牲畜。
服章:祭祀时用的服饰。
宋氏:指宋朝的皇室。
宗祏:古代宗庙中存放神主的石函。
庙主:宗庙中的祖先牌位。
殷主:殷朝的祖先牌位。
周主:周朝的祖先牌位。
虞主:古代丧礼中使用的木主,用桑木制成。
练主:古代丧礼中使用的木主,用栗木制成。
昭穆:宗庙中祖先牌位的排列顺序,昭指左,穆指右。
禘: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祭祀远祖。
袷: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祭祀近祖。
社:土地神。
石主:用石头制成的祖先牌位。
木主:古代用于祭祀的木制神主,是神灵的象征。
石室:古代宗庙中存放神主的石制房间。
虞主所藏:虞主存放的地方。
公羊传:《春秋左氏传》的另一种名称。
左传: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大夫: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士:古代的一种官职,位低于大夫,高于庶民。
夏后氏:夏朝的后代,指夏朝的君主及其家族。
松:一种常绿乔木,因其生长快、寿命长,常被用来象征长寿和吉祥。
殷人:商朝的人,指商朝的君主及其家族。
柏:常绿乔木,因其木质坚硬,常被用来象征坚毅和永恒。
周人:周朝的人,指周朝的君主及其家族。
栗:一种落叶乔木,因其果实可食,常被用来象征丰收和富足。
沣镐:周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四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天子: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诸侯:古代对地方诸侯王的尊称。
刻陲褛背:指在木主上雕刻的装饰。
神象:神灵的形象。
方明: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方形神主。
赤眉盆子:指赤眉军,东汉末年一支起义军。
右扶风: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部。
昆明池:位于长安城(今西安)的湖泊,古代用于军事训练和娱乐。
高帝庙:指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宇。
示:古代汉字部首之一,与祭祀、神灵有关。
石:古代汉字部首之一,与石质物品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评注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弟子宰我与哀公的一段对话,宰我以其对夏、商、周三代都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理解,来解释各自社神所用的树木。这一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社神崇拜的重视。夏后氏以松,松树象征着坚韧与长寿,与夏人居住的河东地区气候湿润、松树生长旺盛的环境相契合;殷人以柏,柏树象征着高贵与长寿,与殷人居住的亳地气候干燥、柏树生长良好的环境相适宜;周人以栗,栗树象征着庄重与严肃,与周人居住的沣镐地区土壤肥沃、栗树生长茂盛的环境相协调。宰我的回答既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灵崇拜的智慧。
《五经要义》中提到的木主形状及其象征意义,揭示了古代中国对于祭祀仪式的重视。木主作为神灵的象征,其四方穿中央的形状象征着天地四方,天子与诸侯木主的长度差异则体现了等级制度。木主上的陲褛背刻纹,可能寓意着对神灵的敬畏与虔诚。
关于主者的解释,强调了主作为神象的重要性。虞主用桑,桑树在古代象征着丧事,因此用桑木制作虞主,体现了丧礼的哀悼之情。练主用栗,栗树象征着敬重,用于祭礼,表达了祭拜时的恭敬之心。
《五经通义》中描述的方明,是古代诸侯会天子时所用的主,其形状四方六面,颜色象征五行,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宇宙五行的理解。方明作为神明之象,代表了天子的权威与神灵的尊严。
谢承《后汉书》中记载的赤眉军攻入长安后,邓禹率军入城祭祀高帝庙,收十二帝神主,并派遣人员守护,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祖先祭祀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历史的尊重。
王隐《晋书》中提到的李裔设木主以奉父母,反映了古代中国孝道文化中对于父母祭祀的重视,即使父母生死未卜,也要设立木主以示尊敬。
《晋起居注》中记载的孝武太元二十年,简文皇帝宣太后正号,神主移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祭祀仪式的严谨态度。
挚虞《决疑要注》中提到的庙主藏于户外西墉之中,石函名为宗祏,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宗庙建筑的重视,以及对于祖先祭祀的虔诚。
《唐书》中记载的祔顺宗于庙,迁中宗神主于夹室,以及宰臣蒋武对中宗是否为中兴之君的讨论,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与评价,以及对君权合法性的思考。
《白虎通》中关于祭尸主和虞主的解释,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祭祀仪式的哲学思考,即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敬意。
《说文》中对祏的解释,揭示了祏作为宗庙主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中国对于宗庙祭祀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