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八-原文
○五祀
《礼记·祭法》曰: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太厉,曰户,曰灶。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郑玄注曰:五祀,门、户、中霤也。此者小神,居人之间,司察小神也。)
又《月令》曰:孟春其祀户,孟夏其祀灶,季夏其祀中霤,孟秋其祀门,孟冬其祀行。(馀吉,吉礼门。)
《白虎通》曰:何谓五祀者?门、户、灶、井、中霤也。
又曰:《曲礼下》记云: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岁遍;诸侯方伯祀山川,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凡祀有废之,莫敢举也;有举之,莫敢废也。非所当祭而祭之,名为淫祀,无福。祭五祀所以岁遍何?慎五行也。
《五经异议》曰:大戴说礼器云:灶者,老妇之祭。许君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妇也。郑玄曰:灶神祝融是老妇。
又曰:王为群姓立七祀:一曰司命,主督察人命也;二曰中霤,王宫室居处也;三曰门,四曰户,主出入;五曰国行,主道路也;六曰大厉,主杀也;七曰灶,主饮食也。
《汉书》议曰: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勾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也,主其神祀之。
《魏名臣奏》曰:秦静议云:祭法七祀有国行,今《月令》谓行为井,是以俗废行而祀井。武帝始定天下,兴复旧祀,造祭祀门、户、井、灶、中霤。文帝称诏。静按:凡诸祠祀,所以尊敬神灵,不宜称诏。高堂隆议曰:国、中霤、门、井、灶多不遍,惟祀在者,故曰祭。五祀在於庙,今每门、户辄祭之,自汉以来,非旧典也。祭井自汉,从水类,不列五祀,宜除井祀行。《世本》曰,征作禓五祀。(征者,殷王八世孙也。禓者,强死男也。谓时难索宣驱疫逐强死鬼也。五者,谓门、户及井、灶、中霤也。)
傅玄《五祀议》曰:礼大记云:室中央中霤,谓四霤之中也。祭於漏井,盖失之矣。七祀之文,皆云祀行而无井,祭灶而不祭井,於事则阙。夫设祀者,非惟报功而已,亦神道设教,使民慎之幽冥也。臣以为帝之都城,宜祭一门,正宫一门,正室一户,井、灶、中霤,亦各择其一正者祭之。
○四望
《尚书·舜典》曰: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孔安国曰:望秩于山川者,以尊卑祭之也。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其馀小者,或卿、大夫、伯、子、男。)
《周礼·春官上》曰:大宗伯之职,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四望,五岳、四镇、四渎也。)
又《春官》曰:小宗伯之职,掌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
又《春官上·典瑞》曰:掌玉瑞玉器之藏,四澥裥邸,以祀天、旅上帝。两澥裥邸,以祀地、旅四望。
又《春官下·大司乐》曰:春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礼四望。
《公羊传·僖下》曰:夏四月,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三望者何?望祭也。则曷为祭?祭太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此皆助天气成功,故祭天及之。)
《五经通义》曰: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别神从官也。缘天地之义,亦欲及之,故岁一祭之。礼日于南门外,礼月、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西门外,祭风伯、雨师于东门外,各即其位也,以是明之。其祭之奈何乎?曰祭日者悬,祭月者毁,祭风者明,祭雨者布疏,祭山川者沉,各像其貌也。
《三辅黄图》曰:宰衡王莽奏曰:冬至,使有司祭天神于南郊,高祖配而望群阳。夏至,使有司祭地祇于北郊,高后配而望群阴。
《隋书·志》曰:梁朱异议,郑众云四望谓日月星海。郑玄云谓五岳四渎。寻二郑之说,互有不同。窃以望是不即之名。凡厥遥祭皆有斯目,岂容撅褛星海,拘于海渎。请今天司有关水旱之义,爰有四海、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一皆备祭。
○高禖
《礼记·月令》曰:仲春,玄鸟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醴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立于高禖之前。(蔡邕《章句》曰:高禖,祀名也。高犹尊也。禖者,所以祈子孙之祀也。天子所御谓后妃以下王妾御者。韣,弓衣也。祝以高禖之命,饮以醴酒,带以弓衣,尚使得男者也。郑玄注曰:玄鸟遗卵,娥简狄吞之,生契,后以为禖官,嘉祥而立祀也。)
《汉书》曰:太子据立为皇太子。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张晏曰:禖,求子禖神。)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
《续汉书》曰:仲春之月,立高禖,祀于城南,礼以特牲。
《五经异议》曰:王者一岁七祭天地。仲春,后妃郊禖。禖亦祭天也。
《五经要议》曰:契母简狄以玄鸟至之日,祀于高禖而生契。高禖者,盖先王所以祈子孙之祀也。玄鸟感阳而至,集人栋宇,有孳乳之祥,故重其至日,因以用事。
《五经异议》曰:郑记曰:玄鸟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
注曰:高辛氏世娀简狄吞燕子而生契,后王以为禖官,嘉祥其祀焉。
王权问曰:’以注言之,先商之时,未有高禖。《生民》诗曰:’克禋克祀,以祓无子。’传以为古者必以郊禖焉。姜嫄禋祀上帝而生稷,是则郊禖之祀,非以生契之后立也。’
谯乔答曰:’先商之时,自必有禖氏祓除之祀,位在南郊,盖亦以玄鸟至之日。然其所禋,乃于上帝娀简狄吞一子之后。王以为禖官,嘉祥祀之以配帝,谓之高禖。’
晋束晳《高禖坛石议》曰:元康六年,高禖坛上石破为二段,诏书问置此石来几时?出何经典?今应复不?博士议:礼无高禖置石之文,未知造设所由。既已毁破,无可改造设。高辛氏有简狄吞卵之祥,今此石有吞卵之象,盖俗说所为,而史籍无记。可但收聚,复于旧处而已。太常以为吞卵之言,盖是逸俗之失义。因今毁破,便宜废除。下四府博士议。贼曹属束晳议:夫未详其置之故,而欲必其可除之理,理不可然。按《郊祀志》,秦汉不祀高禖,汉武帝《五子传》武帝晚得太子,始为立禖,其事未之能审。’
许慎《五经异说》云:山阳民祭,皆以石为主。然则石之为主,由来尚矣。其此象矣,而祭礼龟策。祭器敝则埋之,而改置新石。今破则宜埋而更造,不宜遂废。收集破石,积之故处,于礼无依,于事不肃,思所未安也。时公卿从太常所处,此议不用。其后得高堂隆故事,魏青龙中造立此礼,诏书更镌石,令如旧置,高禖坛上埋破石,入地一丈。
《隋书·礼志》曰:梁太庙北门内道西有石,文如竹叶,小屋覆之,宋元嘉中修庙所得。陆澄以为孝武时郊禖之石,然则江左亦有此礼矣。后齐高禖为坛于南郊,傍广轮二十六尺,高九尺,四陛三坛。
○祷祈
《周书》曰:四月,孟夏,王初祈祷于宗,乃尝麦于庙。
《毛诗·甫田》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戒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又《生民·行苇》曰:曾孙惟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
又《臣工·噫嘻》曰:春夏祈穀于上帝也。(祈犹祷求。)
《周礼·春官上·小宗伯》曰:小宗伯掌大灾,乃执事祷祠于上下神祗。
又《春官下》: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祈福祥,求永贞。(马融传曰:神,天神;鬼,人鬼;祗,地祗也。)
《礼记·月令》曰:孟春,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
《左传·襄上》曰: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
又《定上》曰:鲁昭公出,故季平子祷于炀公。九月,立炀宫。(平子逐君,惧而请祷于炀公。昭公死于外,自以为获福,故玄其宫。)
又《哀上》曰:卫太子祷曰:曾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周文王。皇,大也。)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胜,郑声公名,释君助臣为从于乱。)晋午在难,(午,晋定公名。)不能治乱,使鞅讨之。(鞅,赵简子名。)
《论语·八佾》曰: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王孙贾自周出仕于卫也。宗庙及五祀之神皆祭于奥。室西南隅谓之奥。)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明当媚其尊者。夫灶者,老妇之祭。)
又《述而》曰:子疾病,子路请祷。(祷,谢过于鬼神。)子曰:’有诸?'(观子路晓祷礼否。)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诔天神之辞也。)子曰:’丘之祷久矣。'(孔子自知无过处。)
《五经异义》曰:《礼·祭法》云:天子有祧。远庙曰祧,将祧而去之,故曰祧。去祧曰坛,去坛曰墠。皆藏于祖庙,有事则祷,无事则止。
《说文》曰:吉事求福为祷。
《汉书》曰:文帝曰:’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今吾闻祠官祝厘,(如淳曰:厘,福。)皆於朕躬,不为百姓。夫以朕之不德而专飨,独美其福,百姓不与,是重吾不德也。其令祠官致祀,无有所祈。’
《东观汉记》曰:邓太后尝体不安,左右忧惶,至令祷祠,愿以人为代。太后闻之,即谴怒,敕掖庭令以下,何故乃有此不祥之言。左右咸流涕,叹太后临大病,不自顾而念兆民。后病瘳,岂非天地之应与?’
《晋中兴书》曰:大旱经久。太兴四年四月始雨,有奏应报赛宗庙山川。中宗诏曰:’祈庙云报赛,非奉尊上辞也。吾意有疑,以为旧山川有许报,故雨赛,非大事不应告庙。臣子无要君之道,黩祭称赛,於礼有违。’
《唐书》曰:宪宗谓宰臣曰:’穰灾祈福之说,其事信否?’
李藩对曰:’臣窃观自古圣达,皆不祷祠。’
故楚昭王有疾,卜者谓河为祟,昭王以河不在楚,非所获罪。
孔子以为知天道。仲尼疾病,门人子路请祷。
仲尼以为神道助顺,系於所行,已既全德,无愧屋漏,故答子路云:’丘之祷久矣。’
‘《书》云’惠迪吉,从逆凶’,言顺道则吉,从逆则凶。
‘《诗》云’自求多福’,则祸福之来,感应行事。
若苟为非道,则何福可求。
是以汉文帝每有祭祀,使有司敬而不祈。
其见超然,可谓盛德。
若使神明无知,则安能降福?必其有知,则私己求媚之事,君子尚不可悦也,况于明神乎?
由此言之,则履信思顺,自天佑之,苟异于此,实难致福。
故尧舜之务,惟在修已以安百姓。
管仲云:’义于人者和于神。’盖以人为神主,故但务安人而已。
虢公求神以至危亡,王莽妄祈以速汉兵。
古今明诫,书传所记,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矣。’
上深嘉美之。
又曰:文宗开成中,以久旱,分命郡官遍祠祈祷于紫宸殿,对宰臣忧形於色。
宰臣以星官所奏,’天时当尔,乞不过劳圣虑’。
上凛然改容曰:’朕为天下主,无德及人,致此灾旱。今又谪见于上,若三日不雨,当退归南位,更选贤明以主天下。’
宰臣呜咽流涕,各请罪,乞免相位。
是夜,澍雨大洽。
又曰:孔戣为广州刺史。
先是,准诏祷南海神,多令从事代。
戣必自越风波而往。
韩愈为潮州,作诗美之。
‘《华阳国志》曰:梁辅为郡五官,时天大旱,请雨不降。’
辅出祷,乃积薪祝神曰:’二日不雨,则欲自焚,谢罪百姓。’
言终而雨。
‘《长沙郡耆旧传》曰:祝良为洛阳令,时亢旱,天子祈不得。’
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
民为之歌曰:’天久不雨,烝民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沲而下。’
‘《列仙传》曰: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
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讫即有虎迹。
‘《异苑》曰:晋简文既废世子道生,次子郁又早卒,而未有息嗣。’
濮阳令在弟前祷至三更,郁有黄气自西南来,逆室前,尔夜幸李太后,而生孝武皇帝。
‘《韩子》曰: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
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吕氏春秋》曰:昔殷汤克夏,而天下大旱,五年不收。’
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方。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神伤民之命。’
于是剪其发,丽其手,自以为牲,用祈福于上帝。
民悦,雨乃大至。
‘《淮南子》曰:圣人者,不耻身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也。’
是故禹为水以身解于阳肝之河,汤为旱以身祷于桑林之下。
圣人之忧民,如此其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八-译文
《礼记·祭法》说:国王为所有百姓设立七种祭祀,分别是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太厉、户、灶。诸侯为国立五种祭祀,分别是司命、中霤、国门、国行、公厉。大夫设立三种祭祀,分别是族厉、门、行。士设立两种祭祀,分别是门、行。庶民设立一种祭祀,或者立户,或者立灶。(郑玄注说:五种祭祀,指的是门、户、中霤。这些是小神,居于人之间,负责监察小神。)
《月令》又说:正月,祭祀户;二月,祭祀灶;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祭祀中霤;秋季的第一个月,祭祀门;冬季的最后一个月,祭祀行。(其他吉祥的事情,吉祥的礼仪是祭门。)
《白虎通》说:什么是五祀呢?是门、户、灶、井、中霤。
《曲礼下》记载说:天子祭祀天地、四方、山川、五祀,每年都要进行;诸侯方伯祭祀山川,祭祀五祀,每年都要进行;士祭祀他们的祖先。祭祀有废除的,没有人敢提出;有提出的,没有人敢废除。不应当祭祀而祭祀,叫做淫祀,不会有福。祭祀五祀之所以每年都要进行,是为了谨慎地处理五行。
《五经异议》说:大戴在《礼器》中说:灶是老妇的祭祀。许君认为:《月令》中提到的孟夏之月祭祀灶,五祀之神是王者所祭,不是老妇。郑玄说:灶神祝融是老妇。
《五经异议》又说:国王为所有百姓设立七种祭祀:第一是司命,主管督察人命;第二是中霤,指王宫的居处;第三是门,第四是户,主管出入;第五是国行,主管道路;第六是大厉,主管杀戮;第七是灶,主管饮食。
《汉书》议说:祭祀五祀,指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木神叫做句芒,火神叫做祝融,金神叫做蓐收,水神叫做玄冥,土神叫做后土,都是古代有德行、治理五行有功的人,主管他们的神祀。
《魏名臣奏》说:秦静提议说:祭法中有国行,但《月令》中说行为井,因此习俗上废弃了国行而祭祀井。武帝开始统一天下,恢复旧有的祭祀,设立了祭祀门、户、井、灶、中霤。文帝下诏。秦静认为:所有的祭祀都是为了尊敬神灵,不应该下诏。高堂隆认为:国、中霤、门、井、灶并不都遍及,只有祭祀在的,所以叫做祭。五祀在庙中,现在每个门、户都进行祭祀,自汉朝以来,这不是旧有的典章。
《世本》说,征作禓五祀。(征是商王八世孙,禓是强死男。指时难索宣驱疫逐强死鬼也。五者,指门、户及井、灶、中霤。)
傅玄在《五祀议》中说:《礼记·大记》说:室中央的中霤,指的是四个霤之中。在漏井进行祭祀,是错误的。七祀的文献,都提到祭祀行而没有井,祭祀灶而不祭祀井,这在事理上是有缺漏的。设立祭祀,不仅是为了报答功绩,也是为了神道设教,让民众谨慎对待幽冥世界。我认为帝都的城市,应该祭祀一门,正宫一门,正室一户,井、灶、中霤,也各自选择一个正的进行祭祀。
《尚书·舜典》说: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孔安国说:望秩于山川,是以尊卑进行祭祀。五岳如同三公,四渎如同诸侯,其他小的,或者卿、大夫、伯、子、男。)
《周礼·春官上》说:大宗伯的职责,国家有大的变故,就祭祀上帝和四望。(四望,指的是五岳、四镇、四渎。)
《周礼·春官》又说:小宗伯的职责,掌管在四郊祭祀五帝,四望、四类也是如此。
《周礼·春官上·典瑞》说:掌管玉瑞玉器的收藏,四澥裥邸,用于祭祀天、祭祀上帝。两澥裥邸,用于祭祀地、祭祀四望。
《周礼·春官下·大司乐》说:春季演奏《姑洗》,歌唱《南吕》,舞蹈《大韶》,以礼敬四望。
《公羊传·僖下》说:夏季四月,卜郊,不吉利,于是免除了牲畜。还是进行了三望,三望是什么?是望祭。那么为什么祭祀?祭祀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滋润百里之地的,天子对其进行祭祀。(这些都是辅助天气成功的,所以祭祀天和它们。)
《五经通义》说:王者之所以要祭祀日月、星辰、风伯、雨师、山川,是因为它们都对民众有功,所以进行祭祀,它们都是天地之别神从官。根据天地的义理,也想要涉及它们,所以每年进行一次祭祀。祭祀日时悬挂,祭祀月时毁掉,祭祀风时明亮,祭祀雨时散布,祭祀山川时沉入,各自像其本貌。
《三辅黄图》说:宰衡王莽上奏说:冬至,让官员在南郊祭祀天神,高祖配天而望群阳。夏至,让官员在北郊祭祀地祇,高后配地而望群阴。
《隋书·志》说:梁朱异议,郑众说四望指的是日月星海。郑玄说指的是五岳四渎。寻找两位郑的说法,互有不同。我认为望是不即之名。所有遥远的祭祀都有这个目的,怎么能忽略星海,局限于海渎。请现在司水旱的官员有关水旱的意义,爱有四海、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一概都要进行祭祀。
《礼记·月令》说:仲春,玄鸟到来之日,用太牢祭祀于高禖。天子亲自前往,后妃率领九嫔御,用甜酒敬天子,带上弓衣,授给弓箭,站在高禖之前。(蔡邕《章句》说:高禖,是祭祀的名称。高是尊贵的意思。禖是用来祈求子孙祭祀的。天子所御指的是后妃以下的王妾御者。韣,是弓衣。用高禖的命令,用甜酒敬酒,带上弓衣,是为了祈求得到儿子。郑玄注说:玄鸟遗卵,简狄吞之,生契,后以为禖官,嘉祥而立祀也。)
《汉书》说:太子据立为皇太子。起初,上年二十九岁,才得到太子,非常高兴,为他立禖,(张晏说:禖,是求子禖神。)让东方朔、枚皋作禖祝。
《续汉书》说:仲春之月,立高禖,在城南祭祀,用特牲。
《五经异议》说:王者一年七次祭祀天地。仲春,后妃郊禖。禖也是祭祀天。
《五经要议》说:契的母亲简狄在玄鸟到来之日,在高禖处祭祀而生契。高禖,是先王用来祈求子孙祭祀的。玄鸟感应阳气而来,集于人的屋檐下,有生育的吉祥,所以重视它的到来之日,因此进行祭祀。
《五经异议》说:郑记记载说:当玄鸟到来的时候,用太牢的祭品祭祀高禖。注释说:高辛氏时代,娀简狄吞了燕子而生了契,后来的王将其设为禖官,对其祭祀表示赞赏。王权问道:‘根据注释所说,在先商时期,还没有高禖。《生民》诗中说:‘能够祭祀,能够除去无子之患。’传说是古代一定会在郊外祭祀禖。姜嫄祭祀上帝而生了稷,那么郊外祭祀禖的仪式,并不是为了纪念生契之后而设立的。’谯乔回答说:‘在先商时期,自然有禖氏进行禖除的祭祀,位置在南郊,大概也是在玄鸟到来的那一天。然而他们所祭祀的,是在上帝娀简狄吞下一个孩子之后。王将其设为禖官,对其祭祀表示赞赏,称之为高禖。’
晋束晳的《高禖坛石议》说:元康六年,高禖坛上的石头破裂成两段,诏书询问放置这块石头已经多久了?出自哪本经典?现在是否应该修复?博士们讨论说:礼制中没有关于高禖放置石头的记载,不知道它的来源。既然已经破裂,就无法再修复。高辛氏有简狄吞卵的祥瑞,现在这块石头有吞卵的形状,大概是因为民间传说,而史籍中没有记载。只需要收集起来,放回原处就可以了。太常认为吞卵的说法,可能是民间误解。因为现在石头已经破裂,应该废除。下四府博士讨论。
许慎的《五经异说》说:山阳地区的民众祭祀,都是以石头为主。既然石头是主要的,那么这种做法已经由来已久。这块石头的形状,与祭祀仪式有关。祭祀用的龟甲和竹签,如果祭器破损了就埋掉,然后更换新的石头。现在石头破裂了,应该埋掉并重新制作,不应该废除。收集破裂的石头,堆积在原地,既不符合礼制,也不够庄重,让人感到不安。当时公卿们同意太常的看法,这个提议没有被采纳。后来找到了高堂隆的旧例,魏青龙年间设立了这种礼制,诏书重新雕刻石头,让它恢复到原来的位置,高禖坛上埋入地下一丈。
《隋书·礼志》说:梁太庙北门内道西有一块石头,上面刻有像竹叶一样的文字,有一座小屋覆盖着它,是宋元嘉年间修庙时得到的。陆澄认为这是孝武时期郊外禖的石头,那么江左地区也有这种礼制了。后来齐朝在郊外建造了高禖坛,坛的周围直径二十六尺,高九尺,有四个台阶,分为三层。
关于祈祷:
《周书》说:四月,孟夏,王开始在宗庙祈祷,并在庙中尝麦。
《毛诗·甫田》说:弹琴击鼓,祭祀田祖,祈求甘霖,警惕我地的稷黍,使人民生活富裕。
《生民·行苇》说:曾孙为主人敬酒,用大斗盛酒,祈求长寿。
《臣工·噫嘻》说:春夏祈求丰收于上帝。
《周礼·春官上·小宗伯》说:小宗伯掌管大灾,于是负责向上下神灵祈祷。
《周礼·春官下》说:太祝掌管六种祝辞,用来事奉鬼神,祈福祥,求永贞。(马融传曰:神,天神;鬼,人鬼;祗,地祗也。)
《礼记·月令》说:孟春,这个月,天子在元旦祈求丰收于上帝。
《左传·襄上》说:在郊外祭祀后稷,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
《左传·定上》说:鲁昭公外出,所以季平子向炀公祈祷。九月,建立炀宫。(平子驱逐君主,害怕而向炀公祈祷。昭公在外死亡,自以为得到了福分,所以将宫室涂成黑色。)
《左传·哀上》说:卫太子祈祷说:曾孙蒯聩敢向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昭告:郑胜作乱,晋午遭遇困难,不能治理混乱,使鞅讨伐他。(鞅,赵简子名。)
《论语·八佾》说:王孙贾问:‘与其讨好屋角的神,不如讨好灶神。这是什么意思?’(王孙贾从周国出逃,在卫国做官。宗庙和五祀之神都在屋角祭祀。室西南角称为屋角。)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就没有什么可以祈祷的。’(意味着应该讨好尊贵的人。灶神是老妇人的祭祀。)
《论语·述而》说:孔子生病,子路请求祈祷。(祈祷,向鬼神道歉。)孔子说:‘有这回事吗?’(看子路是否了解祈祷的礼仪。)子路回答说:‘有这回事。诔辞说:向上下神灵祈祷。’(诔辞是对天神的祈祷辞。)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孔子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五经异义》说:《礼·祭法》说:天子有祧。远庙称为祧,将要祧去的时候,所以称为祧。离开祧的地方称为坛,离开坛的地方称为墠。都藏在祖庙中,有事就祈祷,无事就停止。
《说文》说:吉事求福称为祈祷。
《汉书》说:汉文帝说:‘从前先王施恩不求回报,祭祀不求福分。现在我听说祭祀官祈祷,都是为我个人,而不是为了百姓。因为我没有德行,却独自享受福祉,百姓没有参与,这是加重我的不德。命令祭祀官进行祭祀,不要有所祈求。’
《东观汉记》说:邓太后身体不适,左右的人都很担心,甚至有人请求用人来代替祈祷。太后听说后,非常愤怒,命令掖庭令以下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不祥的话。左右的人都流泪叹息,认为太后在重病期间,不仅不关心自己,还想着百姓。后来病好了,难道不是天地的感应吗?
《晋中兴书》说:大旱持续了很久。太兴四年四月开始下雨,有人上奏说应该报答祭祀宗庙和山川。中宗下诏说:‘祈求宗庙和山川报答,不是尊敬君上的辞令。我对此有所怀疑,认为旧的山川有报答,所以下雨报答,不是大事不应该报告宗庙。臣子没有要挟君主的道理,滥用祭祀称为报答,与礼制相违背。’
《唐书》记载:宪宗对宰相说:‘关于灾荒祈福的说法,这件事是真的吗?’李藩回答说:‘我私下观察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没有进行过祈祷。所以楚昭王生病时,占卜的人说是河神作祟,昭王认为河不在楚国,不是楚国所犯罪过的对象。孔子认为这是了解天道。孔子生病时,他的学生子路请求祈祷。孔子认为神道是顺应自然,与个人的行为有关,既然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德行,就没有什么可以愧疚的,所以回答子路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尚书》说:“顺应天道则吉祥,违背天道则凶险。”《诗经》说:“自己寻求幸福。”这说明祸福的到来,是因应个人的行为而产生的。如果行为不正当,那么有什么幸福可以追求呢。因此,汉文帝每次祭祀,都让官员敬神而不祈祷。他的态度超然,可以说是德行高尚。如果神明无知,那么怎么能降福呢?如果神明有知,那么私自寻求神明的喜悦的事情,连君子都不愿意做,何况是明神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诚实守信,顺应自然,才能得到天的保佑,如果与此相反,实际上很难得到福分。所以,尧舜的职责,只是在于修养自己来安抚百姓。管仲说:“对人有义的人,与神明和谐。”因为把人看作是神明的主人,所以只致力于安抚人民而已。虢公寻求神明而导致国家危亡,王莽盲目祈祷而招致汉朝的军队。古往今来的教训,书籍和传记都有记载,希望陛下以汉文帝和孔子的思想为准,那么所有的幸福就会降临。’皇帝对此深表赞赏。
又说:文宗开成年间,因为久旱不雨,皇帝命令郡官在紫宸殿分头祭祀祈祷,宰相脸上露出忧虑的神色。宰相根据星象官的报告说:“天时就是这样,请不要过度劳累圣上。”皇帝严肃地改变了脸色说:“我是天下的君主,没有德行去感化人民,导致这样的灾旱。现在又看到这种不祥之兆,如果三天不下雨,我将退位到南方的封地,重新选择贤明的人来治理天下。”宰相呜咽流泪,都请求罪责,请求免去相位。那天晚上,大雨倾盆而下。
又说:孔戣担任广州刺史。在此之前,按照皇帝的命令祈祷南海神,多次让下属代替。孔戣必定亲自冒险前往。韩愈在潮州时,为此事写诗赞美孔戣。
《华阳国志》记载:梁辅担任郡五官,当时天旱,祈求降雨而没有结果。梁辅亲自出去祈祷,堆积柴火向神明祈祷说:“如果两天不下雨,我就要自焚以谢罪百姓。”话音刚落,就下起了雨。
《长沙郡耆旧传》记载:祝良担任洛阳令,当时大旱,皇帝祈求也没有结果。祝良就在庭院中赤身露体,自我反省,从早晨到中午,紫云接连升起,甘霖从天而降。百姓为此编了歌谣说:“天久不下雨,百姓失去依靠。天王亲自出行,祝令特别辛苦。精诚所至,感应神明,大雨倾盆而下。”
《列仙传》记载:历阳有彭祖的仙室,传说中,‘祈求风雨,没有不应验的。’常常有两只老虎在祠堂左右,今天祭祀完毕,就看到老虎的脚印。
《异苑》记载:晋简文帝废黜了世子道生,次子郁又早逝,没有儿子继承。濮阳令在兄弟面前祈祷到深夜,郁从西南方向有黄气逆流到房前,那夜幸运地得到李太后的恩宠,生下了孝武帝。
《韩子》记载:卫国有夫妻二人祈祷,妻子祈祷说:“让我无缘无故得到一百匹布。”丈夫问:“为什么这么少?”妻子回答:“如果更多,你将会用这些钱买妾。”
《吕氏春秋》记载:从前商汤征服了夏朝,天下大旱,五年没有收获。汤于是亲自到桑林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牵连到万方。万方有罪,都在我一人身上。不要因为我的不聪明,让上帝和神明伤害百姓的生命。”于是剪掉自己的头发,割破自己的手,把自己当作祭品,向上帝祈福。百姓因此感到高兴,大雨终于来临。
《淮南子》记载:圣人,不以自己的身份低微而羞愧,不以自己的寿命短促而忧虑,而是忧虑百姓的贫穷。因此,大禹为了治水,亲自到阳肝之河解救,商汤为了旱灾,亲自到桑林祈祷。圣人对百姓的忧虑,如此明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八-注解
五祀:五祀是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一种,指的是门、户、灶、井、中霤这五种神祇。这些神祇被认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分别主管着家庭和社区的各个方面。例如,门和户主管出入,灶主管饮食,井主管水源等。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的神祇数量不同,天子祭祀七祀,诸侯祭祀五祀,大夫祭祀三祀,士祭祀二祀,庶人祭祀一祀。
司命:司命,掌管生死命运的神话人物,是古代祭祀对象之一,被认为是天上的神祇,主管人的寿命。
中霤:中霤,指古代房屋中央的烟囱,也指房屋内部,与居住者的生活密切相关。
国门:国门,指国家的城门,象征着国家的安全和防御。
国行:国行,指国家的主要道路,象征着国家的交通和交流。
太厉:太厉,指主管死亡的神祇,与丧葬仪式有关。
户:户,指家庭的大门,与家庭的安宁和出入有关。
灶:灶,指家庭的炉灶,与饮食和烹饪有关。
月令:月令,古代的一种历法,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安排农事和祭祀活动。
孟春:孟春,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
孟夏:孟夏,指农历的五月,夏天的开始。
季夏:季夏,指农历的六月,夏天的末期。
孟秋:孟秋,指农历的七月,秋天的开始。
孟冬:孟冬,指农历的十一月,冬天的开始。
五岳:五岳,指中国的五座著名山峰,分别是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被视为神圣之地。
四镇:四镇,指古代中国边疆的四座重要城市,作为军事防御的重镇。
四渎:四渎,指古代中国四大河流,分别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高禖:古代祭祀中负责祈求生育的神祇,有时也指祭祀高禖的仪式。
玄鸟:古代神话中的神鸟,相传为商民族的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吞食后所生,成为商民族的象征。
简狄:简狄,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契的母亲,与玄鸟的故事有关。
契:商朝的始祖,被认为是商民族的开创者。
以太牢祀:以太牢(指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祭祀用品)进行祭祀。
高辛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与帝喾同属一个时期。
娀简狄:古代神话人物,相传是高辛氏的妃子,吞食了玄鸟蛋后生下了商的始祖契。
禋祀:古代的一种祭祀形式,通常指在郊外祭祀天地或祖先。
郊禖:在郊外举行的祈求生育的祭祀。
姜嫄:传说中的古代女性,被认为是后稷的母亲。
稷:后稷,传说中的农业神,被后世尊为农神。
上帝:古代神话中的最高神,通常指天上的神。
禖官: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祭祀禖神的事务。
高禖坛:祭祀高禖的祭坛。
石破:指石碑破损。
礼无高禖置石之文:指在当时的礼仪文献中没有关于在高禖坛上放置石碑的记载。
博士:古代的学者,通常负责教育和学术研究。
禖氏:古代负责祭祀禖神的人。
郊祀志:古代记载祭祀仪式的文献。
山阳民祭:山阳地区的人民举行的祭祀活动。
龟策:古代用于占卜的龟甲和竹签。
太常: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祭祀事务。
高堂隆:古代人物,与祭祀礼仪有关。
魏青龙:魏国的年号,与祭祀礼仪有关。
梁太庙:梁朝的太庙,与祭祀礼仪有关。
陆澄:古代人物,对祭祀礼仪有所研究。
江左:指江南地区。
后齐:南北朝时期的齐国。
田祖:古代农业神,负责农业丰收。
甘雨:指适合农作物的雨水。
稷黍: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穀:谷物,指粮食。
士女: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小宗伯:古代官职,负责宗庙祭祀等事务。
六祝: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六种祝词。
祗:地祗,指地上的神。
元日:一年的第一天。
报赛:古代祭祀中的一种仪式,表示感谢或祈求。
祠官:古代负责祭祀的官员。
祝厘: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祝词,祈求福祉。
掖庭令: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的事务。
奏应报赛:向上奏报并举行报赛仪式。
中宗:古代皇帝的尊称。
黩祭:过于频繁或不恰当的祭祀。
礼有违:违反了礼仪规定。
宪宗:唐宪宗李纯,唐朝皇帝,其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宰臣: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相当于宰相。
穰灾祈福:穰灾指的是谷物丰收时的灾害,祈福则是祈求神灵保佑。
楚昭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期间,以贤明著称。
河:指黄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黄河被视为母亲河,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命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路:孔子弟子,名由,字子路,以勇猛著称。
天道:指宇宙间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
《书》:指《尚书》,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古代的政治、历史和文化。
《诗》: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感应行事:指人的行为与神灵的感应关系。
汉文帝:西汉皇帝,以仁德著称,推行黄老之术,注重农业发展。
祭祀: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通过献祭来祈求神灵的保佑。
虢公:春秋时期虢国国君,因迷信神灵而导致国家灭亡。
王莽:西汉末年权臣,后自立为帝,其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汉文:指汉文帝,上述提到的汉文帝。
孔子之意:指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紫宸殿:唐代皇宫中的大殿,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星官:古代对天文学家或占星家的称呼。
南位:古代皇帝退位后居住的地方。
孔戣:唐代官员,曾任广州刺史。
南海神:指南海的神灵,古代人们常到南海进行祭祀。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提倡古文运动。
《华阳国志》: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巴蜀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
梁辅:古代官员,曾任郡五官。
桑林:古代祭祀神灵的场所,位于今河南省林州市。
阳肝之河: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禹: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著称。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韩子》:指《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
《吕氏春秋》:战国时期吕不韦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八-评注
《唐书》中记载宪宗询问宰臣关于穰灾祈福之事,李藩的回答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宗教信仰和道德修养的思考。李藩首先指出,自古以来,圣贤之人皆不迷信于祈祷,如楚昭王不因河神而祈祷,孔子认为知天道,以及他自身在面对疾病时的态度,都体现了对天道的顺应和对道德的坚守。
李藩引用《书》和《诗》中的经典语句,如‘惠迪吉,从逆凶’和‘自求多福’,强调了顺应天道和自我努力的重要性,认为祸福是由自己的行为所感召,而非依赖于神明的赐予。
他进一步引用汉文帝的例子,指出即使是在祭祀活动中,也应该保持敬畏而不祈求,这种超然的态度体现了高尚的德行。李藩认为,如果神明有知,那么那些私己求媚的行为是无法得到神明的喜悦的,这进一步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李藩引用管仲的话‘义于人者和于神’,说明人应当以道德行为来获得神明的庇佑,而不是通过祈求。他以虢公和王莽的例子说明,不道德的行为最终只会导致灾难。
最后,李藩建议皇帝以汉文帝和孔子的思想为准则,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获得百福。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核心观念。
文宗开成中,皇帝因久旱而忧心忡忡,宰臣则建议顺应天时,不应过度忧虑。皇帝的回应表明了他作为天下之主的责任感和对自身德行的反思。宰臣的呜咽流涕和请罪,反映了古代官员对职责的敬畏和对君权的尊重。
孔戣为广州刺史时,亲自前往南海神祈祷,韩愈为其作诗赞美,这体现了古代官员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对人民福祉的关心。
《华阳国志》和《长沙郡耆旧传》中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官员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虔诚祈祷和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民众对他们的敬仰。
《列仙传》和《异苑》中的故事,则更多地体现了古代民间对神灵的信仰和对超自然现象的记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
《韩子》和《吕氏春秋》中的故事,则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进一步强调了道德修养和自我牺牲的重要性,以及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仁政和民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