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四-原文
《礼记·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则如之何?’
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於西阶南;(变于朝夕哭位也。摄主,上卿代君听政也。)大祝裨冕,执束帛,升自西阶,尽等,不升堂,命无哭;(将有事,宜清净。)祝声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升,奠弊于殡东几上。哭,降。’
曾子问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则如之何?’
孔子曰:’大宰、大宗,从太祝而告於祢。(告生。)三月,乃名於祢,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庙、山川。’
又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冠者,宾及赞也。)孔子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扫,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
又曰:’婚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吉曰谓娶女之日也。)孔子曰:’婿使人吊。若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父丧称父,母丧称母。(各以其正嫡自相吊问,礼之宜。)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吊礼不废也。)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嗣,继。)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不敢嫁,礼也。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弗娶而后嫁之,礼也。’
又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於是乎有过时而弗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谓主人也。支子则否。)’
又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
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哭而反送君。’
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
又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以椑从。君薨,其入如之何?’孔子曰:’供殡服,则子麻弁绖、疏衰、菲、杖。(棺柩未安,不忍成服于外也。布弁如爵弁,而用布也。杖者,为己病。)入自阙,升自西阶。(阙谓毁宗也。柩毁宗而入异于生。)如小敛,则子免而从柩,入自门,升自阼阶。君、大夫、士,一节也。’
又《杂记》曰:’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於是存乎书。’
又曰:’士之子为大夫,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凡主兄弟之丧,虽疏亦虞。(丧事虞祔乃毕。)’
又《杂记下》曰:’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不主。(此谓姑姊妹无子寡死。)而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
又曰:’或问於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餘,犹既食而裹其餘乎?'(言遣既郑而又包之,是与食于人已而裹其餘将去何异。君子宁为是乎?言伤廉也。)曾子曰:’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
又《丧服小记》曰:’大夫不主士之丧,(士之丧虽无主,不敢摄大夫以为主。)士不摄大夫,惟宗子。’
又《丧大记》曰:’疾病,外内皆扫,(为宾客将来问疾也。疾困曰病也。)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寝东首於北牖下,(谓君来视之时也。病者居北牖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人始生在地,去床,庶几气生也。彻亵衣,则所加者朝服也。)男女改服,属纩,以俟绝气。惟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君设大槃,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设床襢第,有枕,唅一床,袭一床,迁尸于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始死,迁尸于床,幠用敛衾,去死衣。小臣楔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君、大夫、士一也。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沐于堂上。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甸人为垼于西墙下,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乃煮之。甸人取所彻庙之西北厞薪,用爨之。管人授御者沐,乃沐。用瓦盘,挋用巾,如他日。小臣爪手剪发。濡濯弃于坎。’
又《三年问》曰:’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称其情而立文,称人情之轻重而制其礼也。群谓亲之党也。无易犹不易也。)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
又曰:’然则何以至期也?'(言三年之义如此,则何以有降至於期也。期者谓为人后者父在为母也。)曰:’至亲以期断。'(言服之正,虽至亲皆期而除也。)’是何也?'(问服断於期之义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是以象之也。(法此变易,可以期也。)’然则何以三年也?'(言法此变易可以期,何以乃三年为。)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言於父母加隆其恩,使倍期也。下焉犹然。)’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言使其恩不若父母。)故三年以为隆,緦、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为间。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则於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取象於天地谓法其变易也。自三年以至緦,皆岁时之数也。言既象天地,又足以尽人聚居,纯厚之恩也。)’
《左传·哀下》曰:越围吴,赵孟降於丧食,(赵孟,襄子无恤,时有父简子丧。)楚隆曰:’三年之丧,亲昵之极也。主又降之,无乃有故乎?'(楚隆,襄子家臣。)赵孟曰:’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曰:’好恶同之。’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嗣子,襄子自谓,欲敌越救吴。)非晋之所能及也。吾是以为降。’
《论语·阳货》曰: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其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曰:’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言子之於父母,欲报之恩,昊天罔极。而予也有三年之爱乎?)
《孝经援神契》曰:丧不过三年,以期;增倍五五二十五月。义断仁,(期,十二月也。再期,二十五月也。言期增倍则可矣。复云二十五月者,容有闰,故曰期而后三十五月也。《春秋》曰:闰月葬,斋,景公看数闰也。)示民有终,缘丧绝惰。(再期,万物再终,丧者弥远。远追慕杀,故因杀以绝。)
《家语》曰:孔子在卫,司徒敬子卒,夫子吊焉。主人不哀,夫子哭,不尽声而退。蘧伯玉谓孔子曰:’卫国鄙俗,不习丧礼,烦吾子辱相焉。’孔子许之。掘中霤而浴,(中霤,室中。)毁灶以缀足,袭尸於床。及葬,毁宗葛行,(明不复有事于此。缀足,欲令不解戾也。毁宗庙之门,西而出行。)出于大门。及墓,男子西面,妇人东面。既封,而归,殷道也。孔子行之。子游问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夫子变之矣。’孔子曰:’非此之谓也。丧事则从其质而已矣。’
又曰:孔子之丧,公西赤掌葬焉。唅以蔬米三具,(蔬米,粳米也。《礼记》曰’嘉蔬’。)袭衣十有一,称加朝服一,冠章甫之冠,佩象环,径五寸,而綦组绶。(綦,杂色也。)桐棺四寸,柏椁五寸,饰桐〈疒啬〉,置翣、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夏也。(按柩行夹,引棺者也。崇牙,旌旗节也。绸练,旌旗之□葬乘车所建也。旌旗之旒,縿缁布广充幅长寻曰旐也。)兼用三王之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
《续汉书·礼仪志》曰:登遐,皇后诏三公典丧事。百官皆衣白单衣,白帻冠。闭城门、宫门。近臣中黄门持兵,虎贲、羽林郎、中署皆严宿卫。官府各警,北军五校绕宫屯兵,黄门令、尚书、御史、遏者昼夜行陈三公所,手足色肤如礼。皇后、皇太子哭踊如礼,沐浴如礼。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押柙如故事。饭含珠玉如礼,冰盘如礼。百官哭临殿下。是日夜,下竹使符到,皆伏哭尽哀。小敛如礼。东园匠、考工合东园秘器,表里洞赤,文画日、月、乌、龟、龙、虎、连璧、偃明如故事。大敛於两楹之间。
干宝《晋记》曰:大鸿胪郑默有母丧,既葬,有司依常还摄职。默固陈,执久,乃许之。於是定令,听大臣得终丧焉。
《宋书·礼志》曰:郑玄《丧制》:二十七月而终。学者多云得礼。晋初用王肃议,祥禫共月,遂以为制。江左以来,惟晋朝施用,缙绅之士犹多尊玄议。
《齐书》曰:皇太子妃薨,左卫将军沈文季经为宫臣,未详服不。正俭议曰:’汉魏已来,宫僚先备臣隶之节,具体在三。存既尽敬,亡岂无服。昔庾翼丧妻,王允、滕含犹谓府吏宜有小君之服,况臣节之重,宜依旧君之妻,齐衰,三月而除。’
《后周书》曰:葬文宣后叱奴氏於永固陵。帝袒跣至陵所,诏曰:’齐斩之情,经籍彝训,近代沿革,遂亡斯礼。伏奉遗令,既葬便除,攀慕几筵,情实未忍。三年之丧,达於天子,古今无易之道,王者之所常行。但时有未谐,不得全制,军国务重,庶目听朝,縗麻之节,苫庐之礼,率遵前典,以申罔极。百寮以下,宜依遗令。’公卿上表固请俯就权制,过葬即吉。帝不许,引古礼答之,群臣乃止。於是,遂申三年之制。五服之内,亦令依礼。
《冲波传》曰:宰我谓:’三年之丧,日月既周,星辰既更,衣裳既造,百鸟既变,万物既易,黍稷既生,朽者既枯,於期可矣。’颜渊曰:’人知其一,莫知其他。俱知暴虎,不知凭河。鹿生三年,其角乃堕;子生三年,而离父母之怀。子虽美辩,岂能破尧舜之法,改禹汤之典,更圣人之文,除周公之礼。改三年之丧,不亦难哉!父母者天地,天崩地坏,三年不亦宜乎?’
《荀氏家传》曰:荀爽对策曰:’臣闻火生於木,故其德孝。汉之谥帝称孝,其义取此也。故汉制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盖以孝务也。夫丧亲,自尽孝之终也。今二千石不得行三年丧,非所以崇孝道而称火德也。顷者汉嗣数乏,枝叶不繁,其咎未必不由此。往者文帝劳谦自约,行过于俭,故有遗诏,以日易月。此所谓夷惠激俗,当身而已,贯万世为后嗣法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四-译文
《礼记·曾子问》说:‘国君去世而世子出生,那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卿、大夫、士跟随摄政君主,面向北站在西阶的南边;(这是改变在朝廷中哭泣的位置。摄政君主,是指上卿代替君主处理政务。)大祝穿着礼服,手持一束帛,从西阶升上,走到最后一层台阶,不进入殿堂,命令不要哭泣;(因为将有事情要做,应该保持清净。)祝官大声说三遍,报告说:‘某的儿子出生了,敢来报告。’然后升上去,在殡床东边的几上放置祭品。哭泣后,下来。
曾子问:‘如果国君已经下葬而世子出生,那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大宰、大宗,跟随太祝向先祖报告(报告出生的事情)。过了三个月,才在先祖那里取名字,把名字通知给所有人,包括社稷、宗庙、山川。’
又说:‘将要举行冠礼,冠礼的人到了,行揖让礼进入,如果遇到有丧事,该怎么办呢?(冠礼的人,包括宾客和赞礼的人。)’孔子说:‘如果是家中的丧事,就停止冠礼;如果是外家的丧事,就举行冠礼但不饮酒,撤去食物并打扫,然后坐下哭泣。如果冠礼的人还没有到,就停止冠礼。’
又说:‘婚礼已经送聘礼,有吉日,如果女方的父母去世,那该怎么办呢?(吉日是指迎娶女方的那一天。)’孔子说:‘新郎派人去吊唁。如果新郎的父母去世,女方的家也派人去吊唁。如果是父亲的丧事,就称父亲;如果是母亲的丧事,就称母亲。(各自以正室嫡长子相互吊唁,这是礼的规定。)如果父母都不在,就称伯父、世母。(吊唁的礼节不能废止。)父母下葬后,新郎的伯父,向女方家里传达消息说:‘某的儿子有父母的丧事,不能继承为兄弟,’(继承,即继位。)让我来传达这个消息。’女方家里答应但不敢嫁出去,这是礼的规定。新郎脱去丧服后,女方的父母派人去请求,新郎如果不娶就再嫁给她,这也是礼的规定。
又说:‘大夫、士有私人的丧事,可以除去丧服;但如果还有君主的丧服,那么在除去私丧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如果有君主的丧事,穿着丧服,不敢穿私人的丧服,又何必除去呢?于是就有过时而没有除去的情况。君主的丧服除去后,然后举行隆重的祭祀,这是礼的规定。’(这是指主人。如果是旁支的儿子则不是这样。)
又说:‘国君去世,已经殡葬,而臣子有父母的丧事,那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回到家中居住,如果有重大的祭祀活动,就到君主那里去,早晚都不去。
又说:‘君主出外,要准备三年的戒备,带着棺材跟随。君主去世,他回来时怎么办呢?’孔子说:‘提供殡葬的服饰,儿子穿着麻布冠、麻衣、麻带、手杖。(因为棺柩还没有安置好,不忍心在外地完成丧服。)穿着布冠就像爵弁,但使用布料。手杖是用来表示自己身体不适的。)从宫门进入,从西阶升上。(宫门是指毁坏宗庙的地方。柩车毁坏宗庙而进入,与生者不同。)如果举行小敛,儿子脱去丧服,跟随柩车,从大门进入,从阼阶升上。君主、大夫、士,都是一样的。
《杂记》又说:恤由的丧事,哀公派孺悲向孔子学习《士丧礼》,《士丧礼》因此得以在书中保存。
又说:士的儿子成为大夫,如果父母不能主持丧事,就让他的儿子主持。如果没有儿子,就为他安排继承人。凡是主持兄弟的丧事,即使是远亲也要守丧。(丧事守丧结束后才结束。)
《杂记下》又说:姑母、姐妹的丈夫去世,如果丈夫的家族没有兄弟,就让丈夫的族人主持丧事,妻子的家族即使亲近也不主持。(这是指姑母、姐妹没有儿子而丈夫去世的情况。)如果丈夫没有族人了,就由前后邻居、东西邻居;如果没有,就由里尹主持。
又说:有人问曾子说:‘丈夫已经派人送去了剩余的东西,这和吃饭后包裹剩余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呢?(说的是已经尽了郑重的礼节而又包裹起来,这与在别人家吃饭后包裹剩余的东西将要离开有什么不同。君子会这样做吗?这是说有损廉洁。)’曾子说:‘你没有见过大宴席吗?大宴席结束后,卷起三牲的祭品,回到宾馆。对待父母就像对待宾客一样,这是为了表示哀悼。’
《丧服小记》说:大夫不主持士的丧事,(士的丧事虽然没有主持人,但不敢让大夫代替主持。)士不代替大夫主持,只有宗子可以。
《丧大记》说:生病时,内外都要打扫干净,(为了宾客将来探望病人。)君主、大夫撤去悬挂的乐器,士去掉琴瑟。病人睡在北窗下的东边,(这是指君主来探望的时候。)废除床榻,撤去内衣,穿上新衣,旁边有一个人,(人刚出生时在地上,离开床,希望气息能生。)撤去内衣,所穿的是朝服。男女更换衣服,使用棉絮,等待断气。只有哭泣先恢复,恢复后再进行丧事。君主设置大盘,制作冰块;大夫设置方盘,制作冰块;士使用瓦盘,不用冰。设置床榻、被褥、枕头,床上有枕头,用一床被褥,迁尸到堂上又用一床被褥,都有枕头和被褥。君主、大夫、士都是一样的。刚去世时,将尸体移到床上,用敛衾覆盖,去掉死者的衣服。小臣用角柶楔齿,用燕几缀足。君主、大夫、士都是一样的。管人打水,交给御者,御者在堂上依次给君主、大夫、士洗头。君主用高粱洗头,大夫用小米洗头,士用高粱洗头。甸人在西墙下挖坑,陶人拿出重鬲,管人接水,然后煮水。甸人取下庙里西北角的柴火,用来烧水。管人交给御者洗头,然后洗头。使用瓦盘,用巾擦拭,就像平时一样。小臣剪掉头发。
《三年问》说:‘三年的丧期是什么意思呢?’回答说:‘根据情感来制定礼节,以此来装饰群体,区分亲疏、贵贱的界限,而且不能增减。所以说不改变的原则。’(根据情感的轻重来制定礼节,群体是指亲戚的党派。无易就是不变。)伤口大,愈合的时间长;痛苦深,恢复得慢。三年的丧期,是根据情感来制定礼节,所以是极度悲痛的表现。
又说:‘那么为什么有为期一年的呢?(说的是三年的意义如此,那么为什么有减少到一年的呢?)’回答说:‘最亲近的人以一年为界限。’(说的是服丧的期限,即使是至亲也要到一年就除去。)‘这是为什么呢?(问服丧到一年的意义。)’回答说:‘天地已经改变了,四季也已经变化了,在天地之间的事物,无不开始新的变化。因此我们效法这种变化。(效法这种变化,就可以用一年作为期限。)‘那么为什么是三年呢?(说的是效法这种变化可以用一年作为期限,为什么是三年呢?)’回答说:‘增加尊敬的程度,使得时间加倍,所以是再增加一年。(说的是对父母增加尊敬的程度,使得时间加倍。对于其他亲人也是如此。)从九月以下,为什么呢?’回答说:‘使得恩情不少于父母。(说的是使恩情不比父母少。)’所以用三年作为尊敬的体现,缌麻、小功作为减少尊敬的体现,一年九个月作为中间的体现。向上取法于天,向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之所以能够聚居,和谐一致的道理就完全了。(取法于天地是指效法其变化。从三年到缌麻,都是时令的数字。说的是既效法天地,又足以完全体现人聚居,纯厚的恩情。)
《左传·哀下》说:越国围攻吴国时,赵孟(赵襄子无恤,当时他的父亲赵简子去世)降低了自己的饮食标准。(赵孟,即赵襄子无恤,当时正值父亲赵简子去世。)楚隆说:‘三年的丧期,是对亲人最深的哀悼。主上(赵孟)又降低自己的饮食标准,难道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楚隆,是赵襄子的家臣。)赵孟说:‘在黄池之战时,先主(赵襄子的父亲)与吴王有盟约,说:“好恶同之。”现在越国围攻吴国,继位之子不放弃旧有的盟约而与之对抗,(继位之子,赵襄子自称,意欲对抗越国以救吴国。)这不是晋国能够做到的。因此我选择降低饮食标准。’
《论语·阳货》说:宰我问:“三年的丧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就会败坏;三年不举行乐事,乐事就会崩塌。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收获,钻木取火改换火种,这个时候可以停止了吧。”孔子说:“吃上米饭,穿上锦衣,你心里安吗?”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里安,那就去做吧。君子在居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居住的地方不觉得安宁。所以他不这样做。现在你心里安,那就去做吧。”宰我退出。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吗?’(这里说的是对父母的爱,想要报答他们的恩情,天地无极。而宰予对他的父母有三年的爱吗?)
《孝经援神契》说:丧期不超过三年,以一年为期;增加一倍就是二十五月。道义断绝仁爱,(一年,即十二月。再增加一倍,即二十五月。说一年增加一倍可以的话,再说到二十五月,是因为可能有闰月,所以说是期而后三十五月。《春秋》说:闰月葬,斋戒,景公看数闰也。)向民众展示有终结,因为丧事而断绝懒惰。(再增加一倍,万物再次终结,丧者越来越远。远追忆死亡,因此借助死亡来断绝。)
《家语》说:孔子在卫国时,司徒敬子去世,孔子去吊唁。主人不悲伤,孔子哭泣,没有哭出声音就退出了。蘧伯玉对孔子说:“卫国风气鄙陋,不懂得丧礼,麻烦您屈尊相教。”孔子答应了。他挖了室中的中霤来洗澡,(中霤,室中。)毁坏了灶台以便于行走,把尸体覆盖在床上。下葬时,男子面向西,女子面向东。下葬后,回家,这是殷商的风俗。孔子就是这样做的。子游问孔子:“君子行礼,不改变习俗,您却改变了。”孔子说:“不是这个意思。丧事只是遵循其本质而已。”
又记载:孔子去世时,公西赤负责葬礼。用三份蔬菜和米饭进行祭奠,(蔬菜和米饭,即粳米。《礼记》称其为“嘉蔬”。)穿上十一次衣服,加上一套朝服,戴上章甫冠,佩戴直径五寸的象环,用杂色的组带系住。(綦,杂色也。)用四寸厚的桐木棺材,五寸厚的柏木椁,装饰桐木棺材,放置翣、设披,这是周代的习俗;设崇,这是殷代的习俗;绸练、设旐,这是夏代的习俗。(按柩行夹,是引导棺材的人。崇牙,是旌旗节也。绸练,是旌旗之缀,葬乘车所建也。旌旗之旒,是縿缁布广充幅长寻曰旐也。)同时使用三代的礼仪,以示尊重老师,并且完备古礼。
《续汉书·礼仪志》说:皇帝去世,皇后下诏让三公负责丧事。百官都穿着白色的单衣,白色的头巾。关闭城门、宫门。近臣中黄门持兵,虎贲、羽林郎、中署都加强守卫。官府各自警戒,北军五校在宫周围驻军,黄门令、尚书、御史、遏者昼夜守卫在三位大臣处,手脚肤色如礼。皇后、皇太子按照礼制哭泣,沐浴如礼。守宫令和东园工匠带领女官执行任务,黄绵、缇缯、金缕、玉押柙如旧例。饭含珠玉如礼,冰盘如礼。百官在殿下哭泣。那天晚上,下竹使符到达,都跪拜哭泣尽哀。小敛如礼。东园工匠、考工合东园秘器,内外通红,文画日、月、乌、龟、龙、虎、连璧、偃明如旧例。大敛于两楹之间。
干宝《晋记》说:大鸿胪郑默有母亲去世,下葬后,有关部门按照常规让他恢复职务。郑默坚决要求完成丧期,坚持了很久,才被允许。于是制定法令,允许大臣完成丧期。
《宋书·礼志》说:郑玄的《丧制》:二十七月而结束。学者多认为符合礼制。晋初采用王肃的建议,祥禫共一个月,于是成为制度。江左以来,只有晋朝采用,士大夫仍然多尊重郑玄的建议。
《齐书》说:皇太子妃去世,左卫将军沈文季作为宫臣,不清楚是否要服丧。正俭提议说:“自汉魏以来,宫僚首先具备臣子的礼节,具体有三项。在生时已经尽到敬意,在死后难道没有服丧的礼节吗?过去庾翼丧妻,王允、滕含还认为府吏应该有君主妻子的服丧,何况臣子的礼节更为重要,应该按照君主妻子的服丧,齐衰,三个月后除去。
《后周书》说:葬文宣后叱奴氏于永固陵。皇帝赤脚到陵墓所在地,下诏说:“齐斩之情,经籍彝训,近代沿革,遂亡斯礼。遵奉遗令,下葬后即除去,怀念几筵,感情实在难以割舍。三年的丧期,对天子来说,是古今不变的道路,王者所常行的。只是有时未能完全实行,因为军国大事重要,百姓听朝,粗麻之服,草庐之礼,都遵循前代的典章,以表达无穷的哀思。百官以下,应按照遗令执行。”公卿上表坚决请求皇帝俯就权宜之制,下葬后即行吉事。皇帝不同意,引用古礼回应,群臣才停止。于是,重新实行三年的丧制。五服之内,也命令按照礼制执行。
《冲波传》说:宰我说:“三年的丧期,日月已经周全,星辰已经更替,衣裳已经更换,百鸟已经变化,万物已经更新,黍稷已经生长,朽者已经干枯,到了期限可以结束了。”颜渊说:“人们只知道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都知道打虎要小心,却不知道过河要谨慎。鹿生三年,其角才会脱落;孩子生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你虽然能言善辩,难道能破坏尧舜的法度,改变夏禹商汤的典章,更改圣人的文章,废除周公的礼制。改变三年的丧期,难道不难吗?父母就像是天地,天崩地裂,三年不哀悼,难道不合适吗?”
《荀氏家传》说:荀爽对策说:“我听说火是从木中产生的,所以它的德性是孝。汉朝皇帝的谥号称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汉朝制定天下都诵读《孝经》,选拔官吏则举孝廉,这就是因为孝道的重要。丧亲,是尽孝的最终。现在二千石官员不能行三年丧,这不是推崇孝道而符合火德的做法。过去汉朝继承人缺乏,枝叶不繁,其咎未必不由此。过去文帝谦逊自约,行为过于节俭,所以有遗诏,以日易月。这就是所谓夷惠激俗,只是针对当身而已,贯穿万世为后代法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四-注解
君薨:君薨指的是国君去世,薨是古代对君主去世的委婉说法。
世子:世子是古代诸侯国君的长子,即未来的国君。
摄主:摄主是指在国君去世或不能处理国事时,由上卿代理国君处理政务的人。
大祝:大祝是古代官名,掌管祭祀、祝告等事务。
裨冕:裨冕是指古代官员的官服,裨是下摆,冕是礼帽。
束帛:束帛是指用丝线捆绑的帛布,古代用作礼物。
祢:祢是指祖先,这里指死去的国君。
冠子:冠子是指举行冠礼的男子,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的礼仪。
齐衰、大功:齐衰、大功是古代丧服的等级,齐衰是较轻的丧服,大功是较重的丧服。
纳币:纳币是指古代婚礼中,男方将聘礼送至女方家中。
殷祭:殷祭是指古代的一种隆重祭祀。
君服:君服是指国君的丧服。
殡:殡是指将死者停放在家中等待下葬。
柩:柩是指装殓死者的棺材。
阙:阙是指宗庙前的高台,这里指宗庙。
士丧礼:士丧礼是指古代士阶层(中等阶层)的丧葬礼仪。
虞:虞是指守丧期间的一种仪式,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遣:遣是指将死者送出墓地。
包:包是指将食物包裹起来。
大飨:大飨是指古代的一种盛大的宴席。
三牲:三牲是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牛、羊、猪。
宾馆:宾馆是指古代用于接待宾客的馆舍。
县:县是指古代悬挂乐器的地方。
琴瑟:琴瑟是古代的两种弦乐器。
寝:寝是指病人的卧床。
北牖下:北牖下是指北面的窗户下面。
床:床是指古代的坐具。
亵衣:亵衣是指内衣。
属纩:属纩是指用丝线编织的细网,用于包裹死者。
绝气:绝气是指死者断气。
大槃:大槃是指古代的一种大盆。
夷盘:夷盘是指古代的一种盘子。
瓦盘:瓦盘是指用陶土制成的盘子。
襢第:襢第是指古代的丧服。
敛衾:敛衾是指用于敛葬的被子。
死衣:死衣是指用于裹尸的衣物。
角柶:角柶是指古代用于固定死者牙齿的工具。
燕几:燕几是指古代的一种小桌子。
管人:管人是指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御者:御者是指古代官名,负责驾车。
沐:沐是指洗浴。
粱:粱是指一种谷物,这里指用来洗浴的粱米。
稷:稷是指另一种谷物,这里指用来洗浴的稷米。
甸人:甸人是指古代官名,负责农业事务。
重鬲:重鬲是指古代的一种炊具。
坎:坎是指古代用来丢弃废物的地方。
称情而立文:称情而立文是指根据情感的程度来制定礼仪。
无易之道:无易之道是指不可更改的原则。
创钜者其日久:创钜者其日久是指创伤严重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
至期:至期是指最长的服丧期限。
期:指一年,即十二个月。
緦:緦是指服丧一年后减半的服丧期限。
小功:小功是指服丧九个月。
间:间是指介于不同服丧期限之间的时间。
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是指人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是因为有和谐相处的道理。
赵孟:赵孟指的是赵国的襄子无恤,他是春秋时期赵国的国君。
丧食:指在父母丧期间,按照礼制减少饮食。
楚隆:楚隆是赵孟的家臣,他在这里对赵孟的行为表示疑问。
三年之丧:指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三年,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制。
嗣子:指继承父业的人,这里指赵孟自己。
黄池之役:指春秋时期晋国和吴国在黄池进行的会盟。
质:古代的一种盟约,双方交换人质作为保证。
好恶同之:指盟约中双方承诺在好恶上保持一致。
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指赵孟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应该废弃先祖的盟约,而应该对抗越国以援助吴国。
晋之所能及也:指晋国的能力。
宰我:宰我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
乐:指音乐。
旧穀:指上一年收获的谷物。
新穀:指当年新收获的谷物。
钻燧改火:指根据季节变化而改变取火的方法。
旨:指美味的食物。
锦:指华丽的衣服。
女安:指自己是否感到安心。
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指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母亲的怀抱。
昊天罔极:指天的高远无边,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深厚。
再期:指两年,即二十四个月。
义断仁:指在丧礼中,礼仪的规范高于个人的情感。
中霤:指房屋中心。
毁灶以缀足:指在丧礼中毁掉灶台,以表示不再烹饪。
袭尸於床:指将尸体覆盖在床上。
毁宗庙之门:指毁掉宗庙的门,表示不再在此举行祭祀。
缀足:指用绳子将脚绑在一起,表示不再行走。
殷道:指商朝的礼制。
公西赤:孔子的弟子之一,负责处理孔子的丧事。
唅:指用食物喂死者。
蔬米:指粳米。
袭衣:指穿着丧服。
朝服:指朝廷的正式服装。
冠章甫之冠:指戴上章甫冠。
佩象环:指佩戴象牙制成的环。
綦组绶:指用杂色丝带制成的带子。
桐棺:指用桐木制成的棺材。
柏椁:指用柏木制成的椁。
饰桐〈疒啬〉:指在桐棺上装饰。
翣:指送葬时手持的旗帜。
设披:指在棺材上覆盖的布。
崇牙:指旌旗上的装饰。
绸练:指旌旗上的带子。
旐:指旌旗上的装饰。
三王之礼:指夏、商、周三代的礼制。
登遐:指皇帝去世。
皇后:指皇帝的妻子。
三公:指古代的三个高级官职。
百官:指所有的官员。
白单衣:指白色的单层衣服。
白帻冠:指白色的头巾。
闭城门、宫门:指关闭城门和皇宫的门。
中黄门:指皇宫中的官员。
虎贲、羽林郎、中署:指皇宫中的保卫人员。
北军五校:指北方的五支军队。
黄门令、尚书、御史、遏者:指皇宫中的官员。
皇后、皇太子:指皇帝的妻子和儿子。
守宫令:指负责皇宫事务的官员。
东园匠:指负责修建陵墓的工匠。
女执事:指女性官员。
黄绵、缇缯、金缕、玉押柙:指用于丧葬的物品。
饭含珠玉:指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
冰盘:指用冰制成的盘子。
小敛:指将尸体装入棺材。
东园匠、考工合东园秘器:指工匠们合作用于丧葬的秘器。
大敛:指将尸体放入椁中。
两楹之间:指两根柱子之间。
大鸿胪:指古代的一种官职。
郑默:大鸿胪郑默。
有司:指官员。
摄职:指代理职务。
郑玄:古代的学者。
祥禫:指丧礼的结束。
缙绅之士:指士大夫。
沈文季:左卫将军沈文季。
正俭:沈文季的下属。
汉魏已来:指汉朝和魏朝以来。
宫僚:指宫廷中的官员。
小君:指妻子。
齐衰:指一种丧服。
文宣后:后周皇帝的皇后。
永固陵:后周皇帝的陵墓。
袒跣:指脱去衣服,赤脚。
经籍彝训:指经典和传统。
近代沿革:指近代的变革。
权制:指临时的制度。
五服之内:指五服范围内的亲属。
宰我谓:宰我说。
日月既周:指时间已经过去一年。
星辰既更:指星辰已经变换。
衣裳既造:指衣服已经制作。
百鸟既变:指百鸟已经变换。
万物既易:指万物已经变化。
黍稷既生:指谷物已经生长。
朽者既枯:指朽木已经干枯。
尧舜之法:指尧舜的法则。
禹汤之典:指禹汤的典籍。
圣人之文:指圣人的文章。
周公之礼:指周公的礼制。
孝经:古代的一部孝道经典。
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
二千石:古代的一种官职。
火德:指火的德性,这里指孝道。
遗诏:皇帝留下的遗书。
劳谦自约:指皇帝勤勉谦虚,自我约束。
遗诏,以日易月:指皇帝的遗书中提到以一日代替一月。
夷惠激俗:指古代的贤人激励风俗。
贯万世为后嗣法者也:指影响万世的法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四-评注
《左传·哀下》记载了赵孟在父丧期间降食以应对越围吴的情景。楚隆质疑赵孟的行为,认为三年之丧是亲昵之极,赵孟降食或有原因。赵孟解释称,黄池之役时,先主与吴王有质,约定好恶同之,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非晋之所能及,因此降食。此段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制与实际政治的冲突,以及个人在家族责任与国家利益之间的抉择。
《论语·阳货》中,宰我质疑三年之丧的合理性,认为礼乐会因此坏崩。孔子则强调三年之丧是天下通丧,是报答父母之恩的表现。孔子对宰我的回答,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丧礼的重视,以及对孝道的强调。
《孝经援神契》中,对丧期的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了丧期不过三年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增加丧期来表达对亲人的哀思。此段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丧礼的重视,以及对生死观念的探讨。
《家语》中,孔子在卫国的司徒敬子丧事中,以自己的方式行礼,体现了孔子对于丧礼的理解和执行。孔子认为丧事则从其质而已,即在丧事中保持其本质,不追求形式。
《续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了皇后诏三公典丧事,百官衣白单衣,白帻冠,闭城门、宫门,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丧礼的重视,以及对皇室的尊重。
干宝《晋记》中,记载了郑默因母丧而请求辞职,最终得到允许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大臣丧事的处理方式。
《宋书·礼志》中,郑玄对丧制进行了阐述,认为二十七月而终是得礼的,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丧礼的规范和讨论。
《齐书》中,沈文季在皇太子妃丧事中的行为,以及正俭的议论,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宫僚丧服的规定和讨论。
《后周书》中,记载了葬文宣后叱奴氏于永固陵,以及皇帝对于丧礼的态度,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丧礼的重视,以及对皇帝权威的维护。
《冲波传》中,宰我对于三年之丧的质疑,以及颜渊的回应,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丧礼的讨论,以及对孝道的强调。
《荀氏家传》中,荀爽对于汉制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的阐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孝道的重视,以及对孝道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