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八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八-原文

《礼记·曲礼下》曰:在床曰尸。

《左传·哀下》曰:陈候使公孙贞子吊焉,及良而卒,将以尸入。吴子使太宰嚭营劳,且辞上介。芋尹盖对曰:’寡君闻楚为不道,荐伐吴国,灭厥民人。寡君使盖备使,吊君之下吏。无禄,使人逢天之慼,大命殒坠。今君命逆使人曰:’无以尸造於门。’是我寡君之命委於草莽也。且臣闻之:’事死如事生,礼也。’於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语裥朝聘而遭丧之礼。若不以尸将命,是遭丧而还也,无乃不可乎?以礼防民,犹或逾之。今大夫曰:’死而弃之’,是弃礼也。苟我寡君之命达於君所,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吴人内之。

《礼统》曰:尸之言矢也,陈也。

《家语》曰:史鱼将卒,命其子曰:’吾在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生而不能正君,死不可以成礼。我死,汝其陈尸牖下。’灵公吊焉,怪而问之。其子以父言告公。公曰:’寡人过也。’命殡于客位,进蘧伯玉,退弥子瑕。孔子曰:’史鱼死而尸谏,可谓直乎?’

《史记》曰:崔杼杀庄公。晏婴立崔杼门外,曰:’君为社稷死,死之;为社稷亡,亡。若为己死,非其私昵,谁敢任之。’门开而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人谓崔杼杀之。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又曰: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尸,鞭之三百。

又曰:吴王取子胥尸,盛以鸱夷,(应劭曰:取马皮以为鸱夷盖形也。)浮之江。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魏志》曰:宣王讨王陵,乃穷治其事。发凌及令狐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

王隐《晋书》曰:王浚在幽州,谣曰:’幽州城门似藏户,中有伏尸王彭祖。’

又曰:赵王伦害张华之时,洛中震悚。惟阎缵敢独诣东市号哭,吊尸而抚之,曰:’早语君逊位而不肯去,今果不免祸。’

车频《秦书》曰:初,幕容暐在邺,居石虎宫,梦虎啮其臂,募人求虎殡所在。女子李葂告暐,在东明观下。掘得之,尸僵不毁。暐裸而骂之曰:’死胡,敢梦生天子!’鞭挞毁辱,投之漳河。河流迅疾,终不移转。暐后为臣虎所执,乃悟而悔焉。符坚以李葂无状,无少长,悉坑之。

《李固别传》:梁冀诛固而露尸于四衢,命有敢临者加其罪。固弟子汝南郭况,年始成童,游学洛阳,乃左提章铖,右秉鈇锧,诣阙上书,乞收固尸。不许。往临哭,陈辞于前,遂守丧不去。

《白虎通》曰:尸者何谓也?尸之为言陈也。失气亡神,形体独陈。

《释名》曰:死曰尸。尸,舒也。骨节解舒,不能复自胜敛。

《搜神记》曰: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殡,尸不臭而香。及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无尸,独丝履存焉。

《异苑》曰:河内荀儒字君林,乘冰省舅氏,陷河死。兄伦求尸,积日不得。设祭水侧,又笺与河伯。投笺一,宿岸侧。冰开,尸手执笺浮出。伦又笺谢。

又曰:浔阳周虓字孟威。宁康中,镇于巴西,为苻坚所摧,守节不屈。坚使使者请通。虓躬治逵陌,谓使者云:’烦君语贼苻坚何至耳!烦国士如此。’又潜图袭。坚闻之,曰:’小人正欲觅死,杀之适足成名耳。’乃苦考楚,不食而卒。敛已经旬,坚怒犹未歇,剖棺临视,虓尸欻回眸,鬓髭张烈,精瞳明亮,回盼瞩。坚睹而嘉称,乃厚加赠赙。

又曰:元嘉中,豫章胡家奴开昌邑王冢,青州人开齐襄公冢,并得金钩,而尸骸露在岩中俨然。兹亦未必有凭而然也。京房尸至义熙中犹完具。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

《列女传》曰:齐人杞梁袭莒,战而死。其妻无所归,乃就夫尸,於城下而哭之,七日而城崩。妻遂投於淄水而死。

《博物志》曰:灵帝光和元年,元辽西太守黄翻言:海边有流灵冠绛衣,尸体完,令感梦曰:’我伯夷弟孤竹君也。海水坏吾棺,求见掩藏。’

《吴会稽分地》曰:重山者,大夫种所葬也。在西乡郭外。后潮水穴山,漂去其尸。俗云:伍子胥乘渐水取以去。今山胁有缺处。

《临邑国记》曰:有灵鹫能知人吉凶。觇人将死,食尸肉尽乃去。

《晏子春秋》曰:景公操玉加於晏子尸上,涕下沾衿,尽哀而去。

又曰:景公伏晏子尸而号曰:’今天降祸,不加寡人而加夫子,社稷危矣。’

《论衡》曰:孟贲之尸,人不刃者,气绝也死;炭百斛,人不沃者,光灭也。

又曰:淮阳都尉尹齐为吏,酷虐。及死,怨家欲取其尸,尸亡归。

《周礼·天官·夏采》曰:掌大丧,以冕服复於太祖,以乘车建绥,复於四郊。(复,招魂也。建绥者,去其旒。)

又《春官·司服》曰:大丧共复衣服。(衣服,今座上魂衣也。)

《礼记·檀弓》曰: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复谓招魂,且分祷五祀,庶几其精气之反。)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鬼神处幽闇,望其从鬼神所来。)北面,求诸幽之义也。(向其所来也。礼,复者升屋北面。)

又《檀弓》曰:邾娄复之以矢也。盖自战於升陉始也。(时师虽胜,死伤亦甚,无衣可以招魂。)

又曰《曾子问》曰:’为君使而卒於舍,礼曰:’公馆复,私馆不复。’凡所使之国,有司所授舍,则公馆已,何谓私馆?’子曰:’善乎问也。自卿大夫家曰私馆,公与公所为曰公馆。’公馆复’,此之谓也。’

又《礼运》曰: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招之於天。)

又《杂记》曰:复,诸侯以襃衣、冕服、爵弁服;(复,招魂复魄也。冕服者,上公五,侯伯四,子男三。褒衣亦始命为诸侯及朝觐加赐之衣也。褒犹进也。)夫人税衣榆狄、狄税素沙。(言其招魂用税衣上至褕狄也。狄税素沙,言皆以白纱縠为褒。)复西上。(北面而西上,赐长左也。复者多少,各如其命之数。)

又《杂记上》曰:大夫、士死於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於馆死,则其复如於其家。

又《丧大记》曰: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复,招魂复魄也。阶,所乘以升屋者。虞人,主林麓之官也。狄人,乐吏之贱者。阶,弟也。簨虞之类。)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赪,世妇以襢衣,士以爵弁,士妻以税衣。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面三号。卷衣投於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荣。其为宾,则公馆复,私馆不复。其在野,则升其乘车之左毂而复。(私馆,卿大夫之家也。不於之复,为主人之恶也。)复衣,不以衣尸,不以敛。(不以衣尸,谓不袭也。复者,庶其生也。若以其衣袭敛,是用生施死,于义相反。《丧礼》云:以衣衣尸,俗而去之。)妇人复,不以袡。(袡,嫁时上服,而非事鬼神之衣。)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妇人不以名行。)惟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气绝则哭,哭而复,复而不苏,可以为死事。)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於其国。如於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馆主所致舍绥旌旗。)

又《丧服小记》曰:复与书铭,自天子达於士,其辞一也。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此谓殷礼也。殷质,不重名,复则臣得名君。周之礼,天子崩,则同复曰:皋天子复。诸侯薨,复曰:皋某甫复。其馀及书铭。)

《礼记外传》曰:人之精气曰魂,(魂,阳也。云云而动。)形体谓之魄,(魄,阴也。漠然不动。)合阴阳二气而生也。(精气聚而为一物。)形劳则神逝,(谓死而魂游散。)死则难复生也。孝子之心不能忍也,故升屋而招其魂神也。神智无涯也。鬼者,复於土也。(人皆食土之物,养成形体也。)气绝而收其魂,使反复於体也。

《齐书》曰:张融,建武四年病卒,遗令白旐无旒,不设祭,令人捉麈尾登屋复魂。曰:’吾生平所善,自当陵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妾二人,事哀毕,各遣还家。’

《周礼·天官·冢宰》曰:太宰之职,大丧赞赠玉、含玉。(助王为之也。赠玉既窆,所以送先王。含玉,死者实也。天子以玉。《杂记》曰:’含者执璧将命曰:’寡君使某含。”则诸侯含以璧。)

小宰丧荒,受其唅、襚、币玉之事。(《春秋传》曰:口实曰含,衣服曰襚,凶荒有璧玉者,宾客所赒委之礼。)

又《天官·玉府》曰:大丧,共含玉。

又《春官·典瑞》曰: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饭玉,碎玉以杂米也。)

《礼记·檀弓下》曰:邾娄考公之丧,(考公,益之曾孙也。考公或为定公也。)徐君使容居来吊含,(吊且含,非之也。)曰:’寡君使容居坐含进侯玉,其使容居以含。'(欲亲含,非礼也。含不使贱者,君行则亲含耳。侯玉者,徐僭称王,自比天子。)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杂者,未之有也。'(易谓臣礼,于谓君礼也。容居以臣欲行君礼于徐,自比天子,使大夫敌诸侯,有司固拒之,是也。)容居对曰:’容居闻之,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遗其祖。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於河,无所不用斯言也。容居鲁人也,不敢忘其祖。'(言我祖与今君,於诸侯初如是,不闻义则服也。驹王,徐先君,谓僭号者,容居,其孙也。济,渡也。言西讨渡於河,广大其国也。鲁,鲁钝也。言鲁钝者,欲自明不妄。)

又《檀弓下》曰: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尊之也。食道米、贝,美也。)

又《杂记上》曰:含者执璧将命曰:’寡君使某含。’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含玉为璧制,其分寸大小未闻。)唅者入,升堂致命,再拜稽颡。唅者坐委於殡东南。

又曰: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此盖夏时也。《周礼》天子饭唅用玉。)

《左传》曰:叔孙豹会晋士丐于柯,盟于督阳。荀偃瘅疽,生疡於头,(瘅疽,恶疮。)二月卒,而视,不可含。(目开口禁。)宣子与抚之曰:’事吴敢不如事主!’犹视。栾怀子曰:’其为未卒事於齐故也。'(怀子,栾盈。)乃复抚之曰:’主苟终,所不嗣事于齐,有如河。’乃瞑,受唅也。

又曰:公会吴子伐齐。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虞殡,送终歌典,示必死也。)陈子行命其徒具唅玉。(亦示必死。)

《春秋说题辞》曰:口实曰含,缘生象食,孝子不忍虚其欲。(不忍虚,故欲实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唅之为言含也。(生常食,故死亦有所含。)

《说文》曰:唅,送终口中玉也。

《释名》曰:唅以米、贝,含其口中也。

《庄子》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阪。生不布施,死何唅珠为?

《吕氏春秋》曰:含珠鳞施,今葬皆用之。注云:含珠口实。鳞施,施玉匣於死者之体如鱼鳞。

○绞紟衾冒

《仪礼·士丧礼》曰:死於适室,抚用敛衾;(幠,覆也。敛衾,大敛所用之衾也。衾,被也。)奉尸於室,抚用夷衾。(夷衾,覆尸柩之衾也。)

又曰:冒,缁质,长与手齐。赪杀,掩足。(冒,韬尸者也。制如直囊,上曰质,下曰杀。杀韬足而上,质韬首而下。齐手上衣尤下,赤象地也。)

又曰:厥明,陈衣于房,南头。西上綪紟,横三缩一,广终幅,拆其末。(綪,屈也。紟,所以束衣服为坚急也,以布为之。缩从,横者三幅,从者一幅,折其末令可结之也。)

《礼记·杂记》曰:惟绞紟衾冒,死而后制。

又《丧大记》曰:君锦冒黼杀,缀旁七;大夫玄冒黼杀,缀旁五;士缁冒赪杀,缀旁三。

又《丧大记》曰:小敛:布绞,缩者一,横者三;大敛:布绞,缩者三,横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

《礼记外传》曰:绞紟衾帽,死而后制。绞者,交束之名也;紟者,坚急之称也;衾者,单被也;帽者,小敛衣,故设帽以掩形也。小敛用一衾。大用二衾:一以覆之;一者将敛之时,先铺衾於紟之下,用以举尸入棺者也。

《释名》曰:绞,交也。交结之也。紟,禁也。禁系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八-译文

《礼记·曲礼下》说:在床上被称为尸。

《左传·哀下》说:陈侯派公孙贞子去吊唁,到了良地就去世了,准备用尸体入殓。吴子派太宰嚭去劳军,并且辞谢了上介。芋尹盖回答说:’我们国君听说楚国无道,征伐吴国,消灭了我们的百姓。我们国君派我准备使者,去吊唁贵国国君的下属。不幸的是,使者遭遇了天灾,大命陨落。现在贵国国君命令使者说:’不要把尸体放在门口。’这是把我们国君的命令丢在草丛中。而且我听说:’对待死者要像对待生者一样,这是礼节。’因此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讨论了朝聘途中遭遇丧事之礼。如果不以尸将命,那就像是遭遇丧事后返回一样,这恐怕是不合适的吧?用礼节来约束民众,有时候民众还是可能会越过界限。现在大夫说:’死后就抛弃他’,这是抛弃了礼节。只要我们国君的命令能传达到贵国国君那里,即使掉入深渊,那也是天命。’吴人接纳了他们。

《礼统》说:尸的意思是箭,是陈列。

《家语》说:史鱼将要去世时,命令他的儿子说:’我在朝中,不能推荐蘧伯玉,罢免弥子瑕,这是我为臣子不能正君。生时不能正君,死后也不可以不完成礼节。我死后,你就在窗下陈列我的尸体。’灵公去吊唁,感到奇怪就问。他的儿子把父亲的话告诉了灵公。灵公说:’是我的过错。’命令把灵公安葬在客位,推荐了蘧伯玉,罢免了弥子瑕。孔子说:’史鱼死后尸体还在劝谏,可以说是正直吗?’

《史记》说:崔杼杀了庄公。晏婴站在崔杼门外,说:’君王为社稷而死,为他而死;为社稷而亡,为他而亡。如果为自己而死,不是他的亲信,谁敢承担这个责任。’门开了,他进去,枕着庄公的尸体哭泣,三次跳跃后出来。人们认为崔杼杀了他。崔杼说:’这是民众所期望的,放了他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史记》又说:吴兵攻入郢都,伍子胥寻找昭王,找不到,就挖开楚平王的墓,挖出尸体,鞭打它三百下。

《史记》又说:吴王取得伍子胥的尸体,用鸱夷装起来,(应劭说:用马皮做成鸱夷的盖子。)在江中漂流。吴人同情他,在江上为他建立了一座祠堂,因此命名为胥山。

《魏志》说:宣王讨伐王陵,彻底查办了这件事。挖开王陵和令狐愚的坟墓,把尸体暴露在附近的市集三天。

王隐的《晋书》说:王浚在幽州时,有谣言说:’幽州城门像藏尸的地方,里面有埋藏的尸体王彭祖。’

《晋书》又说:赵王伦害死张华时,洛阳震动。只有阎缵敢独自去东市哭泣,吊唁尸体并抚摸它,说:’早些时候我劝你退位你不肯,现在果然免不了灾祸。’

车频的《秦书》说:起初,慕容暐在邺城,住在石虎的宫殿里,梦见老虎咬他的手臂,征求人告诉他老虎的埋葬地点。女子李葂告诉慕容暐,在东明观下。挖到那里,尸体僵硬但未腐烂。慕容暐脱光衣服骂道:’死胡,敢梦见活天子!’鞭打侮辱后,扔进漳河。河水迅疾,尸体最终没有移动。慕容暐后来被石虎抓住,才意识到并后悔。

《李固别传》说:梁冀杀了李固,把尸体暴露在四条大街上,命令有敢去的人都要受到惩罚。李固的弟子汝南郭况,年纪还小,在洛阳游学,就左手拿着符节,右手拿着斧头,到朝廷上书,请求收尸。不允许。他去那里哭泣,在前面陈述理由,于是守丧不离。

《白虎通》说:尸是什么意思?尸就是陈列。失去气息和灵魂,只有身体陈列在那里。

《释名》说:死叫做尸。尸,舒展。骨节舒展,不能再自己收拢。

《搜神记》说:起初,钩弋夫人有罪,被赐死。殡葬时,尸体不臭反而有香味。等到昭帝即位,改葬时,棺材里空无尸体,只有一双丝鞋还在。

《异苑》说:河内荀儒字君林,去拜访舅舅,在河里掉进去了。他的哥哥荀伦寻找尸体,几天都找不到。在河边设祭,又写信给河伯。投了一封信,过了一夜在岸边。冰开了,尸体手拿着信浮出来。荀伦又写信道歉。

《异苑》又说:浔阳周虓字孟威。宁康年间,在巴西镇守,被苻坚打败,坚守节操不屈。苻坚派使者请降。周虓亲自治理道路,对使者说:’麻烦你告诉那个强盗苻坚,看看他到什么地步了!麻烦这样的国士!’又暗中图谋袭击。苻坚听说后,说:’小人正想找死,杀了他正好成名。’于是严刑拷打周虓,不吃饭而死去。尸体收殓已经十天后,苻坚的怒气仍未平息,剖开棺材看尸体,周虓的尸体突然睁开眼睛,鬓发竖起,眼睛明亮,回头看着。苻坚看到后称赞,于是厚加赠礼。

《异苑》又说:元嘉年间,豫章胡家奴打开昌邑王刘贺的坟墓,青州人打开齐襄公姜小白(小白)的坟墓,都得到了金钩,但尸体露在岩石中仍然完好。这也未必有依托而如此。京房尸到义熙年间仍然完好。

《异苑》又说:尸体人肉可以制药,士兵分割了它们。

《列女传》说:齐国人杞梁攻打莒国,战死。他的妻子无处可归,于是去到丈夫的尸体旁,在城下哭泣,七天城墙就崩塌了。妻子于是跳进淄水死了。

《博物志》说:灵帝光和元年,辽西太守黄翻说:海边有流灵冠红衣,尸体完好,让人梦见说:’我是伯夷的弟弟孤竹君。海水破坏了我的棺材,想要让我见到并藏起来。’

《吴会稽分地》说:重山是大夫文种埋葬的地方。在西乡城外。后来潮水凿穿了山,把他的尸体冲走了。民间传说:伍子胥骑着渐水取走了尸体。现在山边有一个缺口。

《临邑国记》说:有灵鹫能预知人的吉凶。看到人将要死,吃尽尸体肉后才离开。

《晏子春秋》说:景公把玉放在晏子尸体上,眼泪沾湿了衣襟,尽哀而去。

《晏子春秋》又说:景公趴在晏子尸体上哭道:’今天天降灾祸,不是加在我身上而是加在夫子身上,国家危险了。’

《论衡》说:孟贲的尸体,没有人敢杀他,是因为气绝而死;烧百斛炭,没有人敢浇灭,是因为光灭了。

《论衡》又说:淮阳都尉尹齐做官时,非常残暴。死后,仇家想要取走他的尸体,尸体却消失了。

《周礼·天官·夏采》说:掌管大丧,用冕服在太祖庙招魂,用马车建绥,在四郊招魂。(复,招魂。建绥,去掉旒。)

《周礼·春官·司服》说:大丧时准备招魂的衣服。(衣服,现在的魂衣。)

《礼记·檀弓》说:招魂,是尽爱之道。有祈祷祭祀的心意,(招魂,并且分祭五祀,希望他们的精气能回来。)希望他们从幽冥中回来,寻求鬼神之道。(鬼神处于幽暗之中,希望他们能从鬼神那里回来。)面向北,是寻求幽冥的意思。(面向他们来的方向。礼节上,招魂时要站在屋顶上面向北。)

《礼记·檀弓》又说:邾娄用箭来招魂。从与敌人在升陉交战开始。(当时虽然胜利,但死伤也很严重,没有衣服可以招魂。)

《曾子问》说:‘如果国君出使在外地去世,按照礼制是:公馆的灵柩要返回,私馆的灵柩不返回。’对于所派往的国家,如果有官员提供的住处,那么公馆的灵柩已经返回了,那什么是私馆呢?”孔子说:‘问得好。从卿大夫的家中出来的叫做私馆,公家或者公事所涉及的叫做公馆。‘公馆复’,就是这个意思。

《礼运》说:等到他去世的时候,登上屋顶呼喊,说:‘皋某回来了。’(这是在向天召唤。)

《杂记》说:复,诸侯去世时,穿着褒衣、冕服、爵弁服;(复,是为了招魂复魄。冕服是,上公五等,侯伯四等,子男三等。褒衣也是开始授予诸侯和朝觐时赐予的衣服,褒有进的意思。)夫人穿着税衣和榆狄、狄穿着素沙。(这是说招魂时使用的税衣,从上到榆狄。狄穿着素沙,意思是都用白纱縠做成的褒。)复西上。(面向北面而向西上,赐予长左。复的次数,各按照其命定的数目。)

《杂记上》说:大夫、士在路上去世,就登上他们乘坐的车左边车辕,用他们的带子进行复。(如果是在馆舍去世,那么复的仪式就像是在家中一样。)

《丧大记》说:复,如果有山林,那么虞人设置阶梯,如果没有山林,那么狄人设置阶梯。(复,是为了招魂复魄。阶梯,是登屋所用的。虞人,是主管山林之官。狄人,是低贱的乐吏。阶梯,是弟的意思。簨虞之类。)小臣进行复。复时,穿着朝服。君主用卷衣,夫人用屈狄,大夫用玄赪,世妇用襢衣,士用爵弁,士妻用税衣。都从东边的屋檐升起。在中屋的屋脊上,面向北面呼号三次。卷衣扔在前面,司服接过去。从西北边的屋檐下来。如果是宾客,那么公馆进行复,私馆不进行复。如果在野外,那么就登上他们乘坐的车左边车辕进行复。(私馆,是卿大夫的家。不在那里进行复,是为了避免给主人带来不吉利。)复衣,不用来覆盖尸体,也不用来入殓。(不用来覆盖尸体,就是说不穿衣服。复,是希望他们能够复生。如果用衣服覆盖尸体入殓,那么就是用活人的东西去对待死者,这在道义上是相反的。《丧礼》说:用衣服覆盖尸体,俗世中已经不再这样做了。)妇女进行复,不用袡。(袡,是嫁时穿的上衣,不是用于事鬼神的衣服。)所有复的仪式,男子称呼名字,妇女称呼字。(妇女不以名字行走。)只有哭声先于复,复之后才进行死事。(气绝就哭,哭而复,复而不醒,就可以认为是死事。)诸侯出行时在馆舍去世,那么复的仪式就像是在他们的国家一样。如果在路上去世,那么就登上他们乘坐的车左边车辕,用他们的带子进行复。(馆主所给的带子是绥旌旗。)

《丧服小记》说:复和书铭,从天子到士,其辞都是一样的。男子称呼名字,妇女写姓和伯仲。如果不知道姓,就写氏。(这是殷礼。殷代质朴,不重视名字,复的时候臣子可以称呼君王的名字。周代的礼制,天子去世,同复曰:‘皋天子复。’诸侯去世,复曰:‘皋某甫复。’其余的都写上名字。)

《礼记外传》说:人的精气叫做魂,(魂,是阳性的。云云而动。)形体叫做魄,(魄,是阴性的。漠然不动。)是阴阳二气结合而生的。(精气聚集成为一体。)身体劳累,精神就会离开,(指的是死后魂魄散去。)死后就难以复生。孝子的心不能忍受这种痛苦,所以登上屋顶去召唤他们的魂魄。精神智慧是无边无际的。鬼,是复归于土的。(人都是吃土中的东西,养成了形体。)气绝就收回他们的魂魄,使他们再次回到身体中。

《齐书》说:张融在建武四年病逝,留下遗言不要用白旐,不设立祭品,让人拿着麈尾登上屋顶招魂。说:‘我生平所喜欢的,自然应当乘风而上,一笑而过。用三千钱买棺材,不要制作新的殓衣。左手拿着《孝经》、《老子》,右手拿着小品《法华经》。两位妾室,事完后各自送回家里。’

《周礼·天官·冢宰》说:太宰的职责,大丧时协助赠玉、含玉。(这是协助君王做的。赠玉已经下葬,是用来送别先王的。含玉,是死者所含的。天子用玉。《杂记》说:‘含者拿着璧玉传达命令说:’寡君使某含。‘)小宰在丧事中,负责接受含、襚、币玉的事情。(《春秋传》说:口中的食物叫做含,衣服叫做襚,凶荒时有璧玉的,宾客所赠予的礼。)

《天官·玉府》说:大丧时,提供含玉。

《春官·典瑞》说:大丧时,提供饭玉、含玉、赠玉。(饭玉,是碎玉和米混合在一起。)

《礼记·檀弓下》说:邾娄考公的丧事,(考公,是益的曾孙,也可能是定公。)徐君派容居来吊含,(吊并且含,这是不合礼节的。)说:‘寡君派容居来坐含进侯玉,派容居来含。’(想要亲自含,这是不合礼节的。含不派卑贱的人,君王出行时才亲自含。侯玉,是徐僣称王,自比天子。)官员说:‘诸侯来我国,按照臣子的礼节就按照臣子的礼节,按照君王的礼节就按照君王的礼节。如果在混杂中按照臣子的礼节,这是没有的。’(易,指的是臣子的礼节,于,指的是君王的礼节。容居想要以臣子的身份行君王的礼节于徐,自比天子,让大夫与诸侯平等,官员坚决拒绝了他,就是这个原因。)容居回答说:‘容居听说,事奉君王不敢忘记君王,也不敢忘记祖先。我们祖先驹王西征,渡过黄河,无所不用其极。容居是鲁国人,不敢忘记祖先。’(说我祖先和现在的君王,在诸侯中最初就是这样,不懂得义就服从。驹王,是徐的先君,指的是僭号的人,容居,是他的孙子。济,是渡过。说西征渡过黄河,扩大了国家。鲁,是鲁钝,指的是鲁钝的人。说鲁钝的人,是为了表明自己不虚妄。)

《檀弓下》又说:饭用米、贝,不忍心空着。(这是为了尊重他们。用米、贝作为食物,是因为它们美好。)

《杂记上》又说:含者拿着璧玉传达命令说:‘寡君派某含。’相者进去告诉,出来后说:‘孤某等着。(含玉是按照璧玉制作的,其尺寸大小没有听说。)含者进去,升堂传达命令,再拜磕头。含者坐下,放在殡堂的东南方。

《杂记上》又说:天子用九贝,诸侯用七贝,大夫用五贝,士用三贝。(这大概是夏代的礼制。《周礼》中天子用玉作为含。)

《左传》说:叔孙豹在柯地会见了晋国的士丐,在督阳结盟。荀偃患了疽疮,头部生疮,二月去世,查看时,不能含。(眼睛张开禁止。)宣子与抚之曰:‘事吴敢不如事主!’还是查看。栾怀子说:‘他可能是因为没有完成在齐的事务。’(怀子,是栾盈。)于是又抚之曰:‘君主如果去世,我所不继承在齐的事务,就像河水一样。’于是闭上眼睛,接受了含。

《左传》又说:鲁公会吴子攻打齐国。将要作战时,公孙夏命令他的部下唱虞殡。(虞殡,是送终的歌声,表示必死。)陈子行命令他的部下准备含玉。(也是表示必死。)

《春秋说题辞》说:嘴里含着东西叫做含,因为出生时婴儿会吃奶,所以孝子不忍心让亲人的嘴里空着。(不忍心空着,所以要让嘴里有东西。)天子用珍珠,诸侯用玉石,大夫用玉璧,士人用贝壳。唅的意思就是含。(活着的时候经常吃东西,所以死后也应该有东西含在嘴里。)

《说文》说:唅,是送终时嘴里含的玉。

《释名》说:唅是用米和贝壳,含在嘴里。

《庄子》说:绿色的麦子生长在山陵之上。活着的时候不布施,死后又为什么要含着珍珠呢?

《吕氏春秋》说:含着珍珠的鱼鳞,现在人们下葬时都用这个。注释说:含珠口实。鳞施,是把玉石盒子放在死者身上,像鱼鳞一样。

绞紟衾冒

《仪礼·士丧礼》说:死在正室,要用抚慰的方式盖敛衾;(幠,覆盖的意思。敛衾,大敛时所用的大被子。衾,被子。)把尸体抬到室内,用夷衾覆盖。(夷衾,覆盖棺材的被子。)

又《仪礼·士丧礼》说:冒,是用黑色布料做的,长度与手齐。红色部分用来遮盖脚。(冒,用来覆盖尸体的。制作成直囊状,上面是质,下面是杀。杀用来遮盖脚,质用来遮盖头。手齐的位置上衣尤其要低,红色象征地面。)

又《仪礼·士丧礼》说:第二天,把衣服放在房间的南头。西边的綪紟,横着三幅,竖着缩成一,宽度贯穿整个布幅,折断末端。(綪,弯曲。紟,用来束紧衣服使其牢固的工具,用布做成。缩从,横着三幅,竖着一幅,折断末端以便结扎。)

《礼记·杂记》说:只有绞紟衾冒,是在人死后才制作的。

又《丧大记》说:君王的锦冒黼杀,旁边缝有七条;大夫的玄冒黼杀,旁边缝有五条;士的缁冒赪杀,旁边缝有三条。

又《丧大记》说:小敛时:用布做的绞紟,一个缩结,三个横幅;大敛时:用布做的绞紟,三个缩结,五个横幅;用布做的紟,两床被子。君、大夫、士,都是这样。

《礼记外传》说:绞紟衾帽,是在人死后才制作的。绞,是交叉束扎的意思;紟,是牢固的意思;衾,是单层被子;帽,是小敛时穿的衣物,所以设置帽子来遮盖身体。小敛时用一床被子。大敛时用两床被子:一床用来覆盖尸体;另一床是在敛尸时,先铺在紟下面,用来抬起尸体放入棺材的。

《释名》说:绞,是交叉的意思。交叉结扎的意思。紟,是禁止的意思。禁止系扎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八-注解

尸:在古代中国,尸指的是已经去世的人的遗体。在丧葬礼仪中,尸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情感寄托的体现。’尸’字在古代也有陈列、展示的意思,如《礼记·曲礼下》中提到的“在床曰尸”,即在床上放置尸体。在古代文献中,尸也常用来指代死者,如《史记》中提到的“崔杼杀庄公,枕公尸而哭”等。

复:在古代丧葬仪式中,指招魂复魄的仪式,即通过特定动作或言语来召唤死者的灵魂回来。

冕服:古代贵族的礼帽和礼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建绥:建绥指的是去除冠冕上的旒(装饰物),在古代,旒是象征君权的一种装饰,去除旒意味着降低身份,也象征着对死者的哀悼。

太祖:太祖指的是祖先的太祖,即家族或宗族中最早的祖先。在古代中国,祭祀太祖是家族祭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五祀:五祀指的是古代中国祭祀的五位神祇,分别是:天、地、祖先、五谷神和灶神。

北面:北面在古代礼仪中指的是面向北方,因为古人认为北方是死者的灵魂回归的方向。

邾娄:邾娄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升陉:升陉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旒:旒是古代中国冠冕上的装饰物,通常用玉制成,悬挂在冠冕的两侧。

精气: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指的是人的精神、灵魂或生命力。

招魂:招魂是指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动作来召唤死者的灵魂。

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指围绕死者去世后的丧葬活动所制定的礼仪规则。

魂衣:魂衣是指用于招魂仪式的衣物,通常由死者的亲属或朋友穿着。

招魂仪式:招魂仪式是指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动作来召唤死者的灵魂的仪式。

公馆:指供官员居住的官方住所,通常由官府提供。

私馆:指官员私人住宅中的客房,供私人使用。

公馆复,私馆不复:指官员在公事期间去世,其灵魂应被招回到官方住所,而在私人住所去世则不需要招魂。

褒衣:古代诸侯及朝觐时加赐的服装,象征荣誉和地位。

爵弁服:古代官员的冠服,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冠服。

税衣:古代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特定衣物。

狄:古代的一种丝织品,常用于丧葬仪式。

素沙:指白色的纱。

复西上:指在丧葬仪式中,面向西方而招魂。

绥:古代车上的带子,用于招魂时举起。

虞人:古代主管山林湖泊的官员。

狄人:古代的乐官,地位较低。

簨虞:古代的一种官职。

小臣:古代较小的官员。

朝服: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服装。

卷衣:古代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特定衣物。

屈狄:古代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特定衣物。

玄赪:古代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特定颜色。

襢衣:古代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特定衣物。

爵弁:古代士的冠服。

复衣:古代丧葬仪式中使用的衣物,用于招魂。

含:含,指将物品放入口中,常用于指代死者口中所含的物品,如珠、玉等,以示尊贵和对死者的尊重。

含玉:用于含的玉。

璧:古代玉器,用于祭祀和礼仪,象征尊贵。

唅:送终口中玉也,指在死者口中放入玉器,作为随葬品。

襚:古代丧葬仪式中,为死者穿戴的衣物。

币玉:古代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玉器。

饭玉:古代丧葬仪式中,将碎玉与米饭混合。

瘅疽:古代的一种恶疮。

虞殡:古代的一种送终歌典,表示必死无疑。

唅玉:古代丧葬仪式中,将玉与食物一起放入死者口中。

缘生象食:缘生,指由生命产生的事物;象食,指象征性的食物。这里指孝子不忍心让死者的愿望落空,所以要在死者的口中放入象征性的食物。

孝子:指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表现,这里特指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

天子: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其地位象征权力和尊贵。

诸侯:古代中国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仅次于天子。

大夫:古代中国的官职,地位高于士,低于诸侯。

士:古代中国的官职,地位低于大夫。

贝:古代货币,也用于祭祀和礼仪。

生常食:生前常吃的食物。

死亦有所含:死后也要有所含,指死者口中要有物品。

唅之为言含也:唅即含,即放入口中的意思。

陵阪:山陵的斜坡。

生不布施,死何唅珠为?:生前不施舍,死后含珠有何用?庄子以此表达对生前行为与死后仪式之间关系的质疑。

含珠鳞施:含珠,指死者口中的珠子;鳞施,指将玉器覆盖在死者身上,如同鱼鳞。

绞紟衾冒:古代丧葬用的衣物,绞紟指绞合的布条,衾指被子,冒指覆盖在尸体上的布。

敛衾:大敛所用之衾,即用于包裹尸体的被子。

夷衾:覆尸柩之衾,即覆盖在棺材上的被子。

冒:韬尸者也,指覆盖在尸体上的布。

质:冒的上部,指覆盖头部的部分。

杀:冒的下部,指覆盖脚部的部分。

綪:屈也,指弯曲。

紟:禁也,禁系之也,指束缚、系紧。

缩从:从,指从属;缩从,即收缩从属部分。

广终幅:广,指宽度;终幅,指布的宽度。

拆其末:拆开布的末端。

绞:交也,交结之也,指交错编织。

衾:单被也,指单层的被子。

帽:小敛衣,故设帽以掩形也,指用于覆盖尸体的小衣服。

小敛:指死后第一次的仪式,主要是为死者整理衣物。

大敛:指死后最后的仪式,主要是将尸体放入棺材。

绞紟衾帽:指用于小敛和覆盖尸体的衣物。

黼杀:黼,指有花纹的布;杀,指下部的部分。

缁冒:缁,指黑色的布;冒,指覆盖在尸体上的布。

布绞:用布制成的绞紟。

布紟:用布制成的紟。

绞者,交束之名也:绞,即交错捆绑。

紟者,坚急之称也:紟,即坚固急迫。

衾者,单被也:衾,即单层的被子。

帽者,小敛衣,故设帽以掩形也:帽,即用于小敛的小衣服,用来遮盖尸体形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八-评注

《春秋说题辞》开篇便以‘口实曰含,缘生象食,孝子不忍虚其欲’揭示了‘含’字的内涵。‘含’字本义为含在口中,引申为葬礼中死者口中所含之物,即‘唅’。‘孝子不忍虚其欲’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认为孝子应当满足死者的愿望,因此‘含’物以实其口,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孝道的践行。‘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则是对不同身份者葬礼中‘含’物的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在丧葬仪式中的体现。

《说文》对‘唅’的解释为‘送终口中玉也’,强调了‘唅’在葬礼中的重要性,即作为送终的一种仪式。‘送终’一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死者尊严的重视,认为死者应当得到妥善的安葬,‘唅’作为其中一项,更是体现了对死者灵魂的安放。

《释名》中‘唅以米、贝,含其口中也’进一步解释了‘唅’的具体内容,即用米和贝作为‘含’物,这可能与古代的丧葬观念有关,认为米和贝能够滋养死者的灵魂,使其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安息。

《庄子》中的‘青青之麦,生於陵阪。生不布施,死何唅珠为?’则是对‘含’物的一种反思,提出了‘生不布施,死何唅珠为’的疑问,认为生者应当布施,死者则不应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这一观点反映了道家对生死的看法。

《吕氏春秋》中‘含珠鳞施,今葬皆用之’则是对‘含’物的一种具体描述,‘含珠’与‘鳞施’都是指在葬礼中死者口中所含的珠宝,‘今葬皆用之’则说明这种习俗在当时已经普遍存在。

《仪礼·士丧礼》中的‘绞紟衾冒’是对古代丧葬仪式中衣物的描述,‘绞’与‘紟’都是指用于包裹尸体的布料,‘衾’则是单被,‘冒’则是韬尸的衣物。‘死於适室,抚用敛衾’等描述,反映了古代丧葬仪式的严谨和规范。

《礼记》中的相关记载则是对丧葬仪式的具体规定,如‘君锦冒黼杀,缀旁七;大夫玄冒黼杀,缀旁五;士缁冒赪杀,缀旁三’等,这些规定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重视,以及对不同身份者的区别对待。

《礼记外传》对‘绞紟衾冒’的解释,进一步阐释了这些仪式的含义和用途,如‘绞者,交束之名也;紟者,坚急之称也;衾者,单被也;帽者,小敛衣,故设帽以掩形也’等,这些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丧葬仪式的内涵。

《释名》中对‘绞’与‘紟’的解释,则是对这些仪式中用词的来源和含义的阐述,如‘绞,交也。交结之也。紟,禁也。禁系之也。’等,这些解释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丧葬仪式的文化背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9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