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五-原文
《礼记·曲礼》曰: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为礼各于其时。)居丧不言乐。
又《曲礼》曰:居丧之礼: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於不慈不孝。(胜,任也。)
又《檀弓上》曰:穆公之母卒,使人问於曾子曰:”如之何?”对曰:”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麋粥之食,自天子达。’
又曰:始死,充充如有穷;既殡,瞿瞿如有求而弗得;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练而慨然,祥而廓然。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不忍也。”孔子曰:”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子路闻之,遂除之。
子思哭嫂也为位。(礼虽无服,为位而哭,夫子善之。)曾子曰:”小功不税。”(追服为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曾子曰:所云草木之滋者,姜桂也。)
又《檀弓下》曰:子张问曰:”《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欢。’有诸?”(时人君无行三年之丧礼者。欢,喜悦也。言乃喜悦,则民臣望其言久也。)
仲尼曰:”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於冢宰三年。(冢宰,天官。)
又曰:颜丁善居丧。(颜丁,鲁人。)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殡,望望焉如有从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返而息。(此三者,孝子哀慕之情也。)
又《檀弓》曰:孔子在卫,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矣。小子识之。”子贡曰:”夫子何善尔也?”曰:”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慕谓小儿随父母啼呼。疑者,哀亲之在后如不欲还然。)
又《檀弓上》曰: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哀未忘也。)十日而成笙歌。(逾月且异旬也。祥者凶事,用远日。五日弹琴,十日笙歌除由外也。弹琴以手,笙歌以气也。)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效孔子也。)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又曰:孟献子禫,县而不乐,比御而不入。(可以御妇人矣,尚未复寝。孟献子,鲁大夫仲孙蔑也。)夫子曰:”献子加於人一等矣。(加犹逾也。)
又《檀弓下》曰: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食。曰:”吾悔之。自吾母死,不得吾情,我恶乎用吾情?”(恶乎犹于何也。)
又《王制》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於庶人,(下通庶人于父母同。天子诸侯降期也。)丧从死者,祭从生者。
又《曾子问》曰:”父母之丧弗除,可乎?”(以其有终身之忧也。)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不举,非礼也;非不能,勿除也,患其过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
又《杂记》曰:凡丧服未毕,有吊者,则为位而哭,拜,踊。(客始来,主人不可以杀礼待之。)大夫之哭大夫弁绖。大夫与殡亦弁绖。(弁绖者,大夫锡衰相吊之服也。如爵弁而素,如环绖曰弁绖。)大夫有私丧之葛,则於其兄弟之轻丧,则弁绖。
又曰: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没犹竟也。除服谓详祭之服也。卒事,既祭,反丧服,服后死者之服。)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虽有亲之大丧犹为轻服者,除骨肉之恩也。惟君之丧不除私服。言当者,期大功之丧,或终始皆在三年之中。小功緦麻则不除,殇长中乃除。)
又曰: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问丧,问居父母之丧也。丧常哀,言敬为上者,疾时尚不能敬也。容威,仪也。《孝经》曰:容止可观。)请问兄弟之丧。子曰:”兄弟之丧,则存乎书策矣,(言疏者,如礼行之未有加也。齐斩之丧,哀容之体,经不能载矣。)君子不夺人之丧,(重丧礼也。)亦不可夺丧也。(不可以轻之於己也。)
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其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言其生于夷狄而知礼也。怠,惰也。懈,倦也。)
又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庐、垩室之中,不与人坐焉。在垩室之中,非时见乎母也,不入门。(言己事也。为人说为语在垩室之中,以时事见乎母,乃后入门,则居庐时不入门。)疏衰皆居垩室,不庐。庐严者也。(言庐哀敬之处,非有其实则不居。)
又《杂记》曰:悬子曰:”三年之丧如斩,期之丧如剡。(言其痛之恻怛有浅深也。)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曾申问於曾子曰:”哭父母有常声乎?”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何常声之有?”
又《间传》曰:斩衰何以服苴?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
斩衰貌若苴,齐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緦麻容貌可也。
此哀之发於容体者也。(有大忧者面必黎黑。止谓不动于喜乐之事也。枲或为似。)
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齐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小功緦麻,哀容可也。
此哀之发於声音者也。(三曲声而折。)
斩衰惟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緦麻议而不及乐。
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也。(议谓陈说,非时事也。)
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
士与敛焉,则壹不食。(三不食为明旦朝也,再不食谓如死,一不食始敛时一不食也。)
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
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醯酱;小功緦麻,不饮醴酒。
此哀之发於饮食者也。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酱。
中月而禫,禫而饮酒。
始饮酒者,先饮醴酒。
始食肉者,先食乾肉。
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脱绖带。
齐衰之丧,居垩室,芐剪不纳。
大功之丧,寝有席。
小功緦麻,床可也。
此哀之发於居处者也。
又《奔丧》曰:闻远兄弟之丧,既除丧而后闻丧,免袒成踊,拜,宾则尚左手。(小功緦麻不税者也,虽不服犹免祖。尚左手,吉拜也。)
又《问丧》曰:亲始死,鸡斯徒跣,扱上衽,交手哭。
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乾肝、焦胰,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
(亲,父母也。鸡斯当为笄纚,声之误也。亲始死,去冠二日,乃去笄纚括发也。今时始丧者,邪巾貊头,笄纚之存象也。)
又《丧服四制》曰: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
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
比终兹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
又《三年问》曰:三年之丧,何也?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
故曰无易之道。(称情而立文者,利人情轻重而制其礼也。)
创钜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
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
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
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返巡;过其故乡,回翔焉,鸣号焉,属焉,蜘蹰焉,然后乃能去之。
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
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
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
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
故先王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立中制节谓服纪使有年月之限者也。)
然则何以至期也?(言三年之义为此,则何以有降至于期者?父在。父在,为母服期止。)
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
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废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
以是象之也。
然则何以三年也?
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丧三年以为隆,緦麻、小功以为杀,(虽情不至,制以此服,所以立法。)
期九月以为间,(间之在三年之下,緦麻、小功上也。随情轻重处之。)
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
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取法于天地,所谓法其变易也。自三年以至緦麻,皆岁时之数。)
《左氏传·襄上》曰:晏桓子卒,晏婴粗縗斩、(斩,不缉也。粗,三外布。)
苴经、带杖、菅屦、(苴麻之有子者,菅草履也。)
食粥,居倚庐,寝苫枕草。(此礼与士礼略同。此异惟枕草。)
其老曰:’非大夫之礼。'(时人所行,士及大夫縗服各有不同。晏子时为大夫,行士礼,其家臣不解,故讥。)
曰:’惟卿为大夫。’
《家语》曰:子夏问曰:’居君子之母与妻之丧,如之何?’
孔子曰:’居处、言语、饮食侃尔于丧所,则称其服而已。’
‘敢问伯叔母如之何?’
曰:’伯母叔母疏衰期,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功,踊绝于地。若知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言知礼之意也。)
《南史》曰:王秀字伯奋,幼时,祖父敬弘爱其风采,仕宋为太子舍人。
父卒,庐于墓侧,服阕复职。
《梁书》曰:到溉遭母忧,居丧尽礼。
所处庐开方四尺,毁瘠过人。
服阕,犹蔬食布衣者累载。
又曰:孔奂为仪曹侍郎,遭母忧。
时天下丧乱,皆不能终三年丧。
惟奂及吴国张种在寇乱中守法度,并以孝闻。
○奔丧
《礼记·奔丧》曰: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
问故,又哭,尽哀。
遂行。
日行百里,不以夜行。
惟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侵晨冒昏行者,盖欲从速。)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
过国至境,哭,尽哀而止。
哭避市朝,望其国境哭。
至於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
西面坐,哭尽哀,括发,袒。
奔母之丧,西面哭,尽哀,括发,袒。
降堂东,即位,西向哭,皆如奔父之礼。(下堂东至孝子堂所住处。)妇人奔丧,升自东阶,殡东。
西面坐,哭尽哀。
东髽,即位,与主人拾踊。(拾,更也。主人与之更踊尽哀而哭者,宾客待之也。)
又曰:奔丧者不及殡,先之墓,北面哭,尽哀。
主人之待之也,即位於墓左,妇人墓右,成踊,尽哀。
括发,东即主人位,绖绞带,哭成踊。
拜宾,反位成踊。
又曰:若所为位家远,则成服而往。
齐衰望乡而哭,大功望门而哭,小功至门而哭,緦麻即位而哭。(奔丧哭亲疏远近之差也。)
○讣告
《礼记·杂记上》曰:凡讣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讣或作赴。赴,至也。臣死,其子使人至君所告也。)’
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此臣子其家丧所主者。)’
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太子之丧,曰:’寡君之適子某死。(君夫人不称薨告也,国君谦也。)’
大夫,讣于同国敌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敌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敌谓有爵者。实当为至也。)’
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白虎通》曰:天子崩,讣告诸侯者何?缘臣子哀痛愤懑,无能不告诸人者也。
诸侯欲闻之,当持土地所出,以供丧事。
故《礼》曰:天子崩,遣使者讣告诸侯。
又曰:诸侯薨,使臣归瑞澥褛天子者何?诸侯以瑞珪为信,今死矣,嗣子谅闇,归之者,让之义也。
天子闻诸侯薨,哭之何?惨怛发中,哀痛之至也。
使大夫吊之,追远重终之义。
又曰:臣死亦讣告君何?此君哀痛于臣子也。
君欲闻之,当加赙赗之礼。
故《春秋》曰:蔡侯考父卒。
卒讣,而葬不告。
诸侯薨,讣告邻国何?缘邻国欲有礼也。
○夺情
《礼记·曾子问》曰:子夏问:’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避也,礼与?初有司与?'(疑有司使之然。)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致事,还其职位於君。)《记》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此之谓乎?’
子夏曰:’金革之事无避也者,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鲁公伯禽则有为为之。’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不知也。’
《东观汉记》曰:桓焉为大傅,以母忧,自乞听以大夫。
行逾年,诏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
《后汉书》曰:耿恭征疏勒,时母卒,及还,追行丧制。
有诏使五官中郎将齐牛酒,释服。(夺情不令追服。)
又曰:赵喜代虞延行太尉事,遭母忧,上疏乞身行丧礼。
显宗不许,遣使者为释服,赏赐恩宠甚渥。
《汉杂事》曰:翟方进为丞相,遭后母丧,行服三十六日,起视事,曰:’不敢逾国家也。’
《吴志》曰:孙权诏曰:’夫三年之丧,天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贤者制哀以从礼,不肖勉而致之也。治道已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三年不逮孝子之门。至于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要绖而处事。故圣人制法,有礼无时则不行。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以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平议,务令得中节度。’丞相顾雍奏从大辟。
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戮。
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
减宗等,后不得以为比。
目此遂绝。
《风俗通》曰:谨案《礼》,臣有大丧,三年不呼其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五-译文
《礼记·曲礼》说:在居丧期间,未葬之前读《丧礼》;葬礼结束后读《祭礼》;丧事恢复正常后读《乐章》。(礼节各有其适当的时机。)居丧期间不谈论音乐。
《曲礼》又说:居丧的礼节是:如果头上长了疮,可以洗头;身上生了痈疽,可以洗澡;如果生病了,可以喝酒吃肉;病好后恢复原来的饮食。如果不能承受丧事,那就相当于不慈不孝。(胜,指承受。)
《檀弓上》说:鲁国国君穆公的母亲去世,派人去问曾子怎么办。曾子回答说:‘按照申父的话来说:哭泣的悲伤,齐斩的哀悼,喝稀粥的饮食,从天子到平民都是这样的。’
又说:刚去世时,心情沉重得像没有尽头;入殓后,心情焦虑得像有所追求却得不到;下葬后,心情失落得像有所期待却到不了。在服丧期满后,心情又会变得悲痛;在除丧之后,心情又会变得开朗。子路因为姐姐的丧事可以除服,但他没有除服。孔子问:‘为什么不除服呢?’子路说:‘我兄弟不多,不忍心。’孔子说:‘先王制定的礼制,行道的人都不忍心。’子路听后,就除服了。子思因为哭嫂子而设位。(虽然礼制没有规定,但设位而哭,孔子认为这是好的。)曾子说:‘小功的丧服不纳税。’(追服为税,意味着远离兄弟,最终不再服丧。这样可行吗?)曾子还说:‘丧事中有病,可以吃肉喝酒,但必须有草木之香,这是为什么?’(曾子所说的草木之香,指的是姜和桂。)
《檀弓下》说:子张问:‘《尚书》说:“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欢。”有这回事吗?’”(当时君主不实行三年的丧礼。欢,表示喜悦。言乃喜悦,意味着民众和臣子期待君主说话已经很久了。)孔子说:‘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古代天子去世后,王世子要听从冢宰的安排,三年不说话。’(冢宰,是天官。)
又说:颜丁擅长居丧。(颜丁,是鲁国人。)刚去世时,心情沉重得像有所追求却得不到;入殓后,心情焦虑得像有所追求却追不上;下葬后,心情失落得像有所期待却到不了。在服丧期满后,心情又会变得悲痛;在除丧之后,心情又会变得开朗。这是孝子哀悼之情的表现。
《檀弓》说:孔子在卫国时,有人送葬,孔子观看后说:‘做得很好,可以作为榜样。学生们记住这个。’子贡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说:‘他们去时像怀念,回来时像怀疑。’(怀念是指小孩跟随父母哭泣。怀疑是指哀悼亲人后像是不想回来一样。)
《檀弓上》说:孔子既除丧之后,五天弹琴不成声,(因为悲伤还未忘记。)十天后才能吹笙唱歌。(过了一个月左右。)孔子和门人站立时,拱手时右手在上,其他弟子也都右手在上。(效仿孔子。)孔子说:‘你们这些人对学问的热爱,是因为我有姐姐的丧事。’其他弟子也都右手在上。
又说:孟献子举行禫礼,悬挂祭品但不快乐,等到可以纳妾但不进入卧室。(孟献子,是鲁国大夫仲孙蔑。)孔子说:‘孟献子超过了一般人。’(加,指超过。)
《檀弓下》说:乐正子春的母亲去世,五天后就开始吃饭。他说:‘我后悔了。自从我母亲去世后,我无法表达我的情感,我还需要情感做什么呢?’(恶乎,相当于于何,意为哪里。)
《王制》说:三年的丧期,从天子到平民,(向下通平民,与父母丧礼相同。天子诸侯的丧期可以缩短。)丧礼从死者,祭礼从生者。
《曾子问》说:‘父母的丧事不除服,可以吗?’(因为还有终身的忧虑。)孔子说:‘先王制定的礼制,过了时辰不举行祭祀,这是不合礼的;不是不能除服,而是担心过度了。所以君子过了时辰不祭祀,这是合礼的。’
《杂记》说:如果丧服未完,有吊丧的人来,丧家要设位而哭,行礼,跳跃。(客人刚来时,主人不能以杀礼对待。)大夫吊丧时戴弁绖。大夫与殡礼时也戴弁绖。(弁绖,是大夫在吊丧时穿的丧服,类似于爵弁,但颜色是白色的,用环绖代替。)如果大夫有私丧的葛布,那么在兄弟的轻丧中,也要穿弁绖。
又说:如果有父亲的丧事,如果还没有结束丧期而母亲去世,那么在除父亲丧事时要穿除服;仪式结束后,再穿丧服。(没,相当于竟,指结束。除服,指详祭的丧服。卒事,指祭祀结束后。反丧服,指穿后死者的丧服。)即使是叔伯兄弟的丧事,如果当父母的丧事,除叔伯兄弟丧事时,也要穿除丧之服。仪式结束后,再穿丧服。(虽然有亲近的大丧,但也要穿轻服,以表示对骨肉之情的减轻。只有君主的丧事不除私服。言当者,指期大功之丧,或者终始都在三年之中。小功、緦麻则不除,殇长中才除。)
又说:子贡问丧事。孔子说:‘敬最重要,哀其次,瘦弱最下。脸色要符合情感,举止要符合丧服。’(问丧,是指问居父母之丧。丧事总是悲哀的,说敬最重要,是因为在疾病时还无法保持敬。容威,是指仪态。)请问兄弟的丧事。孔子说:‘兄弟的丧事,书策上都有记载,(说疏,是指礼节没有增加。齐斩的丧礼,哀悼的表情,经文无法记载。)君子不夺别人的丧事,也不可以夺自己的丧事。(不可以轻视自己的丧事。)’
孔子说:少连、大连擅长居丧,三天不懈怠,三个月不懈惰。他们的悲哀,三年不忘,就像东夷之人。(说他们虽然生于夷狄,但懂得礼节。怠,指懒惰。懈,指倦怠。)
又说:三年的丧期,说话不说话,回答不提问,住在庐、垩室中,不与人同坐。在垩室中,如果不是时辰,不见母亲,不入门。(说己事,指在垩室中与人说话,以时事见母亲,然后才入门,那么在庐中时不入门。疏衰,指轻的丧服,住在垩室中,不建庐。庐,是哀敬的地方,如果没有实际情况,就不住在庐中。)
《杂记》说:悬子说:‘三年的丧期像斩首一样,一年的丧期像削尖一样。’(说痛苦的程度有深浅之分。)一年的丧期,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曾申问曾子说:‘哭父母有固定的声音吗?’曾子说:‘中路婴儿失去母亲,哪里有什么固定的声音呢?’
《间传》中说:为什么斩衰之服要用苴麻?苴麻,是粗糙的麻布,用来表示内在的悲痛而显露在外表。斩衰的服饰看起来像苴麻,齐衰的服饰看起来像枲麻,大功的服饰看起来像停止,小功的服饰则只需要麻布。这些都是悲痛表现在外表上的形式。(有大忧的人脸色会变得暗黑。停止意味着不参与快乐的事情。枲可能是指似麻。)斩衰的哭声,就像去而不返;齐衰的哭声,就像去而复返;大功的哭声,有三次曲折然后停止;小功和緦麻的哭声,只需保持哀容即可。这些都是悲痛表现在声音上的形式。(三次曲折的哭声然后停止。)斩衰时不回应,齐衰时回应但不说话,大功时说话但不讨论,小功和緦麻时讨论但不涉及欢乐。这些都是悲痛表现在言语上的形式。(讨论指的是陈述,不是时事。)斩衰时三天不吃饭,齐衰时两天不吃饭,大功时三天不吃饭,小功和緦麻时两天不吃饭。如果参加葬礼,则一次不吃饭。(三天不吃饭是指第二天早上,两天不吃饭是指像死者一样,一次不吃饭是指开始敛葬时。)所以,父母去世后,出殡后吃粥,早上吃一满碗米,晚上吃一满碗米。齐衰之丧,吃粗食喝水,不吃菜果;大功之丧,不吃醋酱;小功和緦麻,不喝甜酒。这些都是悲痛表现在饮食上的形式。父母去世后,既虞祭后,卒哭之后,吃粗食喝水,不吃菜果;一周年后的小祥祭,可以吃菜果;再过一周年后的大祥祭,可以有醋酱。中间一个月的禫祭,禫祭后可以饮酒。开始饮酒的人,先喝甜酒。开始吃肉的人,先吃干肉。父母去世后,居住在倚庐,睡在草席上,枕着土块,不脱去丧服。齐衰之丧,居住在涂有白土的房间,剪发但不梳理。大功之丧,睡觉有床席。小功和緦麻,床也可以用。这些都是悲痛表现在居住上的形式。
《奔丧》中说:听到远房兄弟去世的消息,已经除丧后又听到丧事,就脱去丧服跳丧,鞠躬,客人则用左手行礼。(小功和緦麻不脱去丧服,即使不穿丧服也要脱去祖衣。用左手行礼,是吉祥的拜礼。)
《问丧》中说:亲人刚去世时,穿着草鞋,赤脚,掀起上衣,交叉双手哭泣。悲伤的心情,痛苦的表情,伤害了肾脏、干燥了肝脏、焦干了胰腺,水浆不能入口,三天不生火。所以邻居会为他们准备稀粥来给他们吃。(亲指的是父母。鸡斯可能是笄纚,声音上的错误。亲人刚去世,去掉帽子两天,才去掉笄纚解开头发。现在刚丧的人,戴着邪巾,头上有类似笄纚的装饰。)
《丧服四制》中说:父母去世后的丧服,包括衰麻、冠绳缨、草鞋。三天后吃粥,三个月后洗头,一周年后练习冠礼,三年后举行祥祭。比到这三个阶段,仁者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的爱,智者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的道理,强者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的意志。
《三年问》中说:三年的丧期是为了什么?根据情感来设立礼制,因此用来装饰群体,区分亲疏贵贱的礼节,而且不可增减。所以说没有改变的方法。(根据情感来设立礼制,是根据情感的轻重来制定礼制的。)创伤大的,愈合的时间长,痛苦深的,恢复得慢。三年的丧期,二十五个月后结束,哀痛未完,思念未忘,然而用这个时间来结束丧服,难道不是表示送死有尽头、复活有节制吗?天地之间所有有血气的东西,都有知觉,有知觉的东西,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的同类。现在即使是大的鸟兽,失去配偶后,过了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一定会回来寻找;经过自己的故乡,会盘旋飞翔,哀鸣呼唤,然后才能离开。小的如燕子麻雀,也有短时间的哀鸣,然后才能离开。所以有血气的东西,没有比人更知道的。对于父母,到死都不放弃,三年的丧期,二十五个月后结束,就像马跑过缝隙一样短暂。然而,如果就这样坚持下去,那就是没有尽头了。所以先王设立了适中的节制,一旦能够完成礼制,就可以解脱了。(设立适中的节制是指服丧的时间有限。)那么为什么要有为期一年的丧期呢?(说三年的意义是为了这个,那么为什么会有降至一年的丧期呢?因为父亲还在世。父亲在世,为母亲服丧一年即可。)说:最亲近的人以一年为限,这是为什么?说:天地已经变换了,四季已经废弃了,在天地之间的事物,无不更新。以此作为象征。那么为什么要有三年的丧期呢?说:这是因为更加隆重的敬意,因此是两年的丧期。三年的丧期是为了表示隆重的敬意,緦麻、小功是为了表示减轻,一周年是为了表示适度,(适度在三年之下,緦麻、小功之上。根据情感的轻重来处理。)向上取法于天,向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之所以能够群居,是因为和谐统一的原则。
《左传·襄上》中说:晏桓子去世,晏婴穿着粗布的斩衰、(斩衰是不缝边的。粗,指三层的布。)苴麻做的带子、腰带、(苴麻有子,指用苴麻做的草鞋。)吃粥,住在倚庐,睡在草席上,枕着草。(这个礼节与士礼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枕头是草。)他的老家人说:‘这不是大夫的礼节。’(当时的风俗,士和大夫的丧服有所不同。晏子当时是大夫,却行士礼,他的家臣不解,所以批评。)晏子说:‘只有卿才是大夫。’
《家语》中说:子夏问:‘在君子母亲和妻子的丧事中,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在丧事中的居住、言语、饮食,都平静如常,只要按照自己的丧服来做就可以了。’‘请问伯母和叔母怎么办?’‘伯母和叔母穿疏衰期,不停地跳丧。姑母和姐妹的小功,跳丧时脚不落地。如果知道这些,就是懂得礼了,就是懂得礼了!’(这是说懂得礼的意义。)
《南史》中说:王秀字伯奋,小时候,祖父王敬弘喜欢他的风采,在宋朝做太子舍人。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建庐居住,服丧期满后恢复职务。
《梁书》中说:到溉遭遇母亲去世,居丧期间严格遵守礼节。他住的庐屋只有四尺见方,憔悴消瘦超过常人。服丧期满后,他还是吃着素食,穿着布衣多年。
又记载:孔奂担任仪曹侍郎,遭遇母亲去世。当时天下丧乱,没有人能够完成三年的丧期。只有孔奂和吴国张种在战乱中遵守礼法,都以孝道闻名。
《左传·僖公》中说:奔丧
《礼记·奔丧》说:奔丧的礼仪是:一开始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用哭泣来回应使者,表达出极大的悲痛。询问原因后,再次哭泣,表达出深深的悲痛,然后出发。每天走百里路,不夜间行走。只有父母去世,看到星星才出发,看到星星才停下来。(清晨和黄昏时分出发的人,是因为想要尽快。)如果来不及出发,那么先穿上丧服然后再出发。经过国家边境,哭泣,表达出深深的悲痛然后停止。哭泣时避开市朝,望着国家的边境哭泣。到了家,进入门后左边,从西边的台阶上楼,把灵柩放在东边。面向西坐,哭泣表达出深深的悲痛,束发,脱衣。奔母丧时,面向西哭泣,表达出深深的悲痛,束发,脱衣。下台阶到东边,就位,面向西哭泣,都像奔父丧的礼仪。(下台阶到东边是孝子居住的地方。)妇女奔丧,从东边的台阶上楼,把灵柩放在东边。面向西坐,哭泣表达出深深的悲痛。束发,就位,与主人一起跳跃。(跳跃,即更替。主人与宾客轮流跳跃表达悲痛,然后哭泣,这是宾客对待主人的方式。)
《礼记·奔丧》又说:奔丧的人如果来不及参加葬礼,先到墓地,面向北哭泣,表达出深深的悲痛。主人等待他,就在墓地的左边就位,妇女在墓地的右边,完成跳跃,表达出深深的悲痛。束发,面向东就位,系上丧带,完成跳跃。拜见宾客,回到原位完成跳跃。
《礼记·奔丧》又说:如果奔丧的地方离家很远,那么穿上丧服后再去。齐衰服在望乡时哭泣,大功服在望门时哭泣,小功服到门时哭泣,缌麻服即位时哭泣。(奔丧时哭泣有亲疏远近的区别。)
《礼记·杂记上》说:向君主报告丧事,说:“君之臣某死。”(讣告有时也写作赴,赴即到达。臣子去世,他的儿子派人到君主那里报告。)父母、妻子、长子,说:“君之臣某之某死。”(这个臣子的家丧由他负责。)君主,向其他国家的君主报告,说:“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说:“寡小君不禄。”太子去世,说:“寡君之適子某死。”(君主的夫人不称薨告,这是国君的谦辞。)大夫,向同国的敌对者报告,说:“某不禄。”向士报告,也说:“某不禄。”向其他国家的君主报告,说:“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向敌对者报告,说:“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敌指有爵位的人。实应为至。)士,向同国的大夫报告,说:“某死。”向士报告,也说:“某死。”向其他国家的君主报告,说:“君之外臣某死。”向大夫报告,说:“吾子之外私某死。”向士,也说:“吾子之外私某死。”
《白虎通》说:天子去世,向诸侯报告丧事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臣子和儿子哀痛愤懑,无法不对他人告知。诸侯想要听到这个消息,应该拿上他们土地出产的东西,来供应丧事。所以《礼》说:天子去世,派遣使者向诸侯报告。
《白虎通》又说:诸侯去世,使者归还瑞澥褛给天子的原因是什么?诸侯把瑞珪作为信物,现在去世了,继承人哀悼,归还它,这是谦让的意思。天子听到诸侯去世,为什么哭泣?因为悲伤从心中发出,是极度的悲痛。派遣大夫去吊唁,这是追远重终的意义。
《白虎通》又说:臣子去世也要向君主报告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因为君主对臣子的去世感到哀痛。君主想要听到这个消息,应该增加赠赙的礼仪。所以《春秋》说:蔡侯考父去世。去世后报告丧事,但葬礼不报告。诸侯去世,向邻国报告丧事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邻国想要表示礼节。
《礼记·曾子问》说:子夏问:“三年的丧期,到了哭泣结束时,军事和法律事务不回避,这是礼制规定的吗?还是最初有司这样规定的?”(子夏怀疑是有司这样规定的。)孔子说:“夏后氏三年的丧期,是在殡葬之后继续处理事务;殷人在葬礼之后继续处理事务。(继续处理事务,即把职位还给君主。)《记》说:君子不夺人之亲,也不可以夺亲。这就是所说的吧?”子夏说:“军事和法律事务不回避,这难道不是规定的吗?”孔子说:“我听老聃说过:‘从前鲁公伯禽就有这样做的人。’现在如果因为三年的丧期而从中取利,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东观汉记》说:桓焉担任大傅,因为母亲去世,自己请求辞职,以大夫的身份守丧。守丧期满,皇帝下诏赐予牛肉和酒,夺去丧服,立即任命为光禄大夫,升任太常。
《后汉书》说:耿恭征讨疏勒,当时母亲去世,等到回来,追行丧制。皇帝下诏派五官中郎将送来牛肉和酒,解除丧服。(夺情不允许追服。)
《后汉书》又说:赵喜代替虞延处理太尉的事务,遭遇母亲去世,上书请求辞职,以行丧礼。显宗皇帝不允许,派遣使者为他解除丧服,给予优厚的赏赐。
《汉杂事》说:翟方进担任丞相,遭遇继母去世,守丧三十六天后,开始处理政务,说:“不敢超过国家的规定。”
《吴志》说:孙权下诏说:“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制度,是人们极度悲痛的表现。贤者控制悲痛以遵循礼制,不贤者尽力达到这种悲痛。治理之道已经稳定,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之情,所以三年之内没有影响到孝子的家门。至于有事,就牺牲礼制以顺应实际情况,系上丧带而处理事务。所以圣人制定法律,有礼无时则不行。遭遇丧事不奔丧不是古代的做法,这是根据实际情况,以义断恩。之前设立法规,官员在任时,应当交接,而故意违反,虽然随纠坐罪,但仍然因为荒废而受到惩罚。国家大事繁多,国家多难,所有在官府的人,都应该各自尽职尽责,先公后私,而不恭敬地接受,这非常不符合规定。朝廷内外的大臣,应该重新评议,务必使事情得到适当的处理。”丞相顾雍上奏同意。之后,吴国令孟宗的母亲去世,孟宗奔丧,后来在武昌自囚,以等待刑罚。陆逊陈述孟宗平时的行为,因此为他请求。孟宗等人,之后不得以此为比。从此以后,这种做法就停止了。
《风俗通》说:根据《礼》的规定,臣子有大丧,三年之内不呼唤他的家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五-注解
居丧:居丧是指在亲人去世后,家属按照一定的礼制规定,在一段时间内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以表达哀悼之情。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丧期,不同的文化和时期有不同的丧期长度。
丧礼:丧礼是指为逝者举行的礼仪,包括葬礼、祭祀等。它是一种社会习俗,用于纪念和哀悼死者。
祭礼:祭礼是指对逝者进行的祭祀仪式,通常在葬礼之后进行,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乐章:乐章指的是古代音乐中的篇章,这里指的是与丧礼和祭祀相关的音乐。
读:读在这里指的是学习、背诵或引用。
居丧不言乐:指在居丧期间不演奏或歌唱欢乐的音乐,以示哀悼。
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这句话表示在居丧期间,如果头部有疮则可以洗头,身体有痈疡则可以洗澡。
不胜丧:不胜丧意味着不能承受丧事带来的悲痛,这里指的是不遵循丧礼的规定。
胜,任也。:胜在这里解释为承担、忍受。
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麋粥之食,自天子达。:这句话描述了居丧期间普遍的哀悼表现,包括哭泣、剪发、吃素食等。
充充如有穷;既殡,瞿瞿如有求而弗得;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这里形容居丧者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如充满渴望、焦急和期待。
练而慨然,祥而廓然。:练指的是居丧期满后的祭祀仪式,慨然和廓然表示心情逐渐平复。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这里指的是子路有姐姐去世,按照礼制可以解除丧服,但他没有解除。
何弗除也?:孔子询问子路为什么没有解除丧服。
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这句话表示古代的礼制要求人们即使内心痛苦也要遵守丧礼。
曾子曰:小功不税。:曾子是孔子的弟子,这里指的是他关于小功服(一种较轻的丧服)不免税的规定。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曾子在这里讨论居丧期间饮食的规定,指出即使在生病时,也不能违反丧礼的饮食规定。
高宗三年不言,言乃欢。:高宗是商朝的一位君主,这里指的是高宗在丧期三年不言,之后才开口说话且表现出喜悦。
冢宰:冢宰是古代官名,负责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
颜丁善居丧。:颜丁是鲁国人,这里指的是颜丁在居丧期间的表现得到了赞誉。
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这句话形容孔子送葬时的哀悼之情,如同小孩跟随父母哭泣,回来时又像怀疑亲人不会回来。
祥:吉祥,这里指丧礼结束。
禫: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安葬后的第一百八十天。
县而不乐,比御而不入。:县指的是悬挂,这里指的是孟献子在丧期悬挂丧服但不高兴,即使可以娶妻也不进入房室。
恶乎:恶乎相当于“于何”,意为“在哪里”或“为什么”。
天子达於庶人:天子指的是古代的君主,庶人指的是普通百姓。
丧从死者,祭从生者:这句话表示丧事从死者,祭祀从生者进行。
父母之丧弗除,可乎?:这句话是子贡问孔子关于父母之丧是否可以解除的问题。
非礼也;非不能,勿除也,患其过制也。:孔子认为不解除父母之丧是符合礼制的,但如果不解除会导致过度哀悼,则不应解除。
吊者:吊者指的是前来吊唁的人。
弁绖:弁绖是古代的一种丧服,用于吊唁。
县而不乐:县指的是悬挂,这里指的是孟献子在丧期悬挂丧服但不高兴。
比御而不入:比御指的是可以娶妻,但不进入房室。
三年之丧如斩,期之丧如剡。:这句话表示三年丧期如同割断,一年丧期如同削尖。
期之丧:期之丧是指为期一年的丧期。
练:练是指居丧期满后的祭祀仪式。
曾申问於曾子曰:曾申是曾子的弟子,这里指的是他向曾子提问。
哭父母有常声乎?:这句话是曾申问曾子关于为父母哭泣是否有固定的声音的问题。
斩衰:古代丧服的一种,最重的丧服,用粗麻布制成,表示极度哀悼。
苴:指粗麻布,这里比喻丧服的粗陋。
齐衰:古代丧服的一种,次重于斩衰,用细麻布制成。
枲:指细麻布,这里比喻丧服的细薄。
大功:古代丧服的一种,较轻的丧服,用粗布制成。
小功:古代丧服的一种,比大功更轻。
緦麻:古代丧服的一种,最轻的丧服,用细麻布制成。
苫:草席,古代丧家常用草席铺地。
块:土块,古代丧家常用土块作枕头。
敛: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将尸体装入棺材。
虞: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安葬后的第二天。
卒哭: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安葬后的第三天。
小祥: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安葬后的第一百天。
大祥: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安葬后的第一百二十天。
奔丧:指在亲人去世后,远方的亲属尽快赶回家中参加丧礼的行为。奔丧之礼是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一种,强调迅速、哀痛。
笄纚: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这里指丧服。
靡粥:用米或小米煮成的粥。
冠绳缨:古代男子戴的帽子。
菅屦:用菅草编织的鞋子。
繐:细麻布。
縗:粗麻布制成的丧服。
经: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带子。
带杖:古代丧礼中使用的拐杖。
倚庐:古代丧家在墓旁搭建的简易住所。
绖带:古代丧服中的一种带子。
垩室:古代丧家居住的房屋。
芐剪:古代丧家剪断头发。
燕雀:一种小鸟,这里比喻小辈。
啁噍:鸟鸣声。
创钜:创伤深重。
钜:大。
期:一年。
练冠: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指丧服期满后,可以脱去丧服。
中制节:古代丧礼中的一种制度,指丧服的期限。
期九月:一年九个月。
间:间隔,这里指时间上的间隔。
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
晏桓子: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
晏婴:晏桓子的儿子,也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
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位次诸侯之下,士之上。
家语:《家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子夏:孔子的弟子之一。
伯叔母:父亲的兄弟的妻子。
姑姊妹:父亲的姐妹。
功:古代丧服的一种,比大功更轻。
王秀:南朝宋时期的人物。
敬弘:王秀祖父的名字。
太子舍人:古代官职,太子属官。
到溉:南朝梁时期的人物。
孔奂:南朝梁时期的人物。
仪曹侍郎: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吴国: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江苏、安徽一带。
张种:南朝梁时期的人物。
寇乱:战乱。
守法度:遵守法律和礼制。
孝:指对父母的孝顺。
奔:急速前往。
问丧:询问有关丧礼的问题。
丧服四制:古代关于丧服的四项制度。
三年问:关于三年丧的讨论。
左氏:指《左传》的作者左丘明。
襄上:《左传》中的襄公上篇。
粗縗: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
带:腰带。
士: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阶层,低于大夫,高于庶民。
哭:表示哀悼,是古代丧葬礼仪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哭泣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使者:指传达信息的人,此处指传达丧讯的人。
父母:指父亲和母亲,是古代社会最亲近的亲属。
故:原因,此处指丧事的原因。
日行百里:指一天内行走的距离,形容奔丧的急迫。
夜行:在夜间行走,古代认为夜晚不吉利,所以奔丧一般不在夜间行走。
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见到星星就开始行走,见到星星就停下来休息,形容奔丧的迅速。
侵晨冒昏行者:指在天刚亮或天快黑时行走的人,此处指奔丧者。
成服:指穿上丧服,表示正式进入丧期。
望:向远处看,此处指到达国境。
市朝:指市场和政治中心,此处指避开热闹的地方。
括发:束发,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
袒:脱去上衣,表示哀悼。
拾:交替,此处指宾客与主人交替哭泣。
踊:跳跃,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哀悼。
讣告:古代官方通知丧事的消息。
不禄:古代对死亡的委婉说法。
適子:嫡长子,即正室所生的长子。
金革之事:指战争和军事活动。
丧制:指丧葬的礼制。
夺情:指在守丧期间,因国家大事而中断丧期。
致事:指回到职位上。
老聃:即老子,古代哲学家。
伯禽:鲁国君主。
利:好处,此处指遵循三年丧期的利益。
赙赗:古代丧葬时给予丧家财物。
金革之事无避也:指在战争和军事活动中不回避丧事。
礼与:是否合乎礼制。
三年之丧:指守丧三年,古代丧葬礼制之一。
礼:指礼仪,此处指丧葬礼仪。
有司:古代官名,指负责礼仪的官员。
金革:指战争和军事。
丧服:指丧葬期间穿的丧服。
太常:古代官名,掌管祭祀、礼仪等事务。
五官中郎将:古代官名,掌管宫廷警卫。
释服:脱去丧服,结束丧期。
太尉: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大辟:古代死刑的一种。
风俗通:古代文献,记载风俗习惯。
三年不呼其门:指三年内不进入其家门,表示哀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五-评注
《礼记·奔丧》开篇便详细描述了奔丧之礼的各个环节,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首句‘奔丧之礼’点明了主题,‘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表明了闻丧之时的悲痛之情,‘问故,又哭,尽哀’则是对逝者的一种哀悼。这里的‘尽哀’是对丧礼中哀悼情感的最高要求,强调了情感的真实与深切。
‘遂行’二字,简洁而有力,表明了奔丧者不顾一切,以最快的速度前往故土。‘日行百里,不以夜行’体现了奔丧者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丧葬礼仪的尊重。‘惟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则是对父母丧礼的特殊规定,体现了对父母之爱的尊重与怀念。
‘侵晨冒昏行者,盖欲从速’反映了奔丧者急于见逝者最后一面,以及对丧葬礼仪的敬畏。‘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则是对未能及时奔丧者的补救措施,体现了礼仪的灵活与人性化。
‘过国至境,哭,尽哀而止’和‘哭避市朝,望其国境哭’体现了奔丧者在途中的哀悼之情,以及对礼仪的尊重。‘至於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则是对丧葬礼仪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
‘西面坐,哭尽哀,括发,袒’和‘奔母之丧,西面哭,尽哀,括发,袒’体现了对母亲丧礼的特殊规定,以及对母亲之爱的尊重。‘降堂东,即位,西向哭,皆如奔父之礼’则是对丧礼中不同角色行为的规范。
‘妇人奔丧,升自东阶,殡东’体现了对女性丧礼的特殊规定,‘东髽,即位,与主人拾踊’则是对女性丧礼中行为的规范。‘拾,更也’表明了拾踊是一种更迭哀悼的行为,体现了对丧礼的尊重。
‘又曰’部分,对奔丧者不及殡的情况进行了规定,体现了礼仪的周密与人性化。‘讣告’部分则详细描述了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讣告方式,体现了礼仪的等级与规范。
《白虎通》部分,对天子崩、诸侯薨等情况下的讣告进行了规定,体现了礼仪的严肃与重要性。‘夺情’部分则对丧葬礼仪中的‘夺情’进行了阐述,体现了礼仪的灵活与人性化。
《东观汉记》、《后汉书》、《汉杂事》、《吴志》等文献,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了古代中国丧葬礼仪的实际应用,以及礼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谨案《礼》,臣有大丧,三年不呼其门’则是对丧葬礼仪的一种总结,体现了礼仪的传承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