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原文

○婚姻下

《论语》曰: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冶长,弟子,鲁人也。南容,南宫縚也。)

《尔雅》曰:女子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国语》曰:董叔将娶於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系援,欲自结连於大援也。)他日,董祈愬之於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之。(纺犹悬也。悬於庭之槐也。)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家语》曰: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娶於鲁施氏,生女九人,无男。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也.”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邹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先圣之裔也。今其人身长九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

又曰: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年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圣人因时以合偶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嫁娶者始於此。)水泮而农桑起,婚礼杀於此焉。

《龙鱼图》曰:以卖马钱娶妇,令多恶病,夫妻离别。

《汉书》曰:陈平邑中有富人张负,有女孙五嫁,夫辄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大丧,平家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张负欲以女孙与平,其子仲曰:”平贫,奈何与之女?”负曰:”固有美如陈平长贫贱者乎?”卒与女。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与酒肉之资以内妇。

又曰:张耳,大梁人也。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素知张耳,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为请,决嫁之。女家厚奉给耳,耳以故致千里客及官魏外黄令。陈馀亦大梁人,好儒术,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又曰:张放得幸成帝。放取皇后弟平恩侯许嘉女,上为放供帐甲第,充以乘舆服余饰,时号为”天子娶妇,皇后嫁女”。

又曰:王闳妻父萧咸为中郎将,董贤父恭慕之,欲以贤为弟求婚。咸恐,私谓闳曰:”董公为大司马,册文云:’允执其中。’此尧禅舜之文,长老见者,莫不心惧。此岂家子所能堪耶?”闳性有智略,闻咸言,心亦悟。乃还报谦远之意。恭不悦。

又曰:郑崇字子游,本高密大族,世与王家相嫁娶。

《后汉书》曰:袁术僣乱,曹操托杨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孔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操曰:”杨公四代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操曰:”此国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杀召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操遂理出彪。

《魏志》曰:王褒与管彦男女各始生,许为婚。彦为西夷校尉,褒女更许人。彦弟馥问褒,褒曰:”贤兄葬父於洛阳,随母还临淄,用意如此,何婚之有?”

《魏氏春秋》曰:司空东莱王基,当世大儒,岂不达礼,而纳司空王忱女,以姓同源异故也。

又曰:陈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而婚於本族。徐宣每非之,廷议其阙。太祖以矫才量,欲全之,乃下令曰:”丧乱以来,风教凋薄。谤议之言,难同褒贬。自建安五年已前,一切勿论。其以断前诽议者,以其罪罪也.”

《魏志》曰:桓楷字伯绪。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楷自陈已结婚他处,拒而不受也。

又曰:王粲父谦,名公之胄。何进为长史,欲与为婚。见二子,使择焉,谦不许。

《魏书评》曰: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淳、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亲旧肺腑,贵重於时。左右勋业,咸有劳效。

《吴书》曰:陶谦字恭祖,丹阳人。县甘公出,遇之途,见其容貌,异而呼之,住车与语,甚悦之。因许妻以女。甘夫人闻之,怒曰:”妾闻陶家儿游戏无度,如何以女许之?”甘公:”彼有奇表,后必大成.”遂妻之。后为徐州牧。

《吴志》曰: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邑人刘氏家富女美,范求之。母嫌,欲勿与。刘氏曰:”观吕子衡宁为久贫者耶?”遂为婚。

王隐《晋书》曰:初,后父杨骏欲以女妻郑默子预,默忌其太盛,距而不婚。

《晋书》曰:王籍之为太子文学,居叔母之丧而婚。丞相司直刘隗奏之。帝下令云:”诗称杀礼多婚,以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正今日之谓也。可一解禁止,自今后宜为其防.”

又曰:阮修字宣子。居贫,四十未有室。王敦等敛钱为婚,皆名士也。时慕之者,求入钱而不得。

《宋书》曰:江湛字微渊,济阳考城人也。为义康司徒主簿。司空檀道济为子求湛妹婚,不许。义康有命,又不从。时人重其立志义者也。

吴均《齐春秋》曰:桓闳字叔通。太祖辅政,使褚渊致意,为子晃求女婚。闳不敢闻命,曰:’辞霍不婚,常所嘉揖。齐大非偶,所以不敢承殊眷。’太祖虽嘉其退让,而心不能欢也。

萧子显《齐书》曰:王秀之字伯奋,临沂人也。吏部尚书褚渊见秀之正洁,欲与结婚,秀之不肯。以此频为府外兵参军。

《梁书》曰:江蒨方雅有风格。仆射徐勉权重,惟蒨及王规与抗礼,不为之屈。勉因蒨门客翟景为子繇求婚於蒨,蒨不答。景再言之,乃杖景四十。由此与勉忤。

《韩子》曰: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可则也,其言多不辩,何也?’田鸠对曰:’昔者秦伯嫁女於晋公子,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不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矣,未可谓善嫁女也。’

又曰: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公问其故。对曰:’臣有子五人,家贫无以妻之,使佣未及反。’公归,以告管仲。管仲曰:’蓄积有腐弃之财,而民饥饿;宫中有怨女,而民无妃。’公曰:’善!’乃论宫中妇女而嫁之。因下令曰:’丈夫三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

又曰: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返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於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淮南子》曰:礼,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岁星十二岁而周天,天道一备,故国君十二岁而冠,冠而娶,十五而生子,重国嗣,不从古制也。

《白虎通》曰:婚姻者何?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妇人因去夫而成,故曰姻。

又曰:人道何以有嫁娶者?何以为情性之大者,莫大於男女之交?人伦之始,莫若夫妇。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何?阳数奇,阴数偶。男长女幼者何?阳道舒,阴道促。男三十筋骨以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生万物也。

又曰:礼曰:女子十五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为贽。纳徵用玄纁,故不用雁也。纳征玄纁,束帛离皮。玄三法天,纁二法地也。阳奇阴偶,明阳道之大也。离皮者,两皮也,以为庭实。庭实,偶也。

又曰:嫁娶以春何?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诗》曰:’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夏小正》曰:’二月,冠子娶妇之时也。’夫有恶行,妻不得去,地无去天之义。夫虽有恶,犹不可去也。故《郊特牲》记曰:壹与之醮,终身不改。悖逆人伦,杀妻父母,废绝纲纪,乱之大者也。义绝乃得去耳。天子诸侯一娶九女者何?重国广继嗣也。适九何?地有九州,承天之施,无所不生,一娶九女,亦足承君施。九而无子,百亦无益也。

又曰:男二十五系心,女十五许嫁,感阴阳也。阳数八,阴数一。男八岁毁齿,阳气数奇,三八二十四加一而系心。阴数偶,故再成,十四加一为五,故十五许嫁。各加一者,明专一系心。所以系心者,防其淫佚也。

又曰:《婚经》曰:宾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降,出。妇从房中,降自西阶。婿御妇车授绥,遣女於祢庙,重先人之遗体,不敢自专,故告祢也。父母亲戒女何?亲亲之至。父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施矜结缡,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父诫於阼阶,母诫於西阶,庶女及门内施鞶,申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宗庙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去不辞,诫不诺,盖耻之,重去也。

《郑玄别传》曰:故尚书左丞同县张逸年十三,为县小吏。君谓之曰:’尔有赞道之质。玉虽美,须雕琢而成器。能为书生以成尔志不?’对曰:’愿之。’乃遂拔於其辈,妻以弟女。

《列女传》曰:邵南申女者,申人之女也。既许嫁於农家,礼不备而欲迎之。女与其人言:(其人,媒氏,往求命之者。)’以为夫妇者,人伦之始也,不可不正。夫家轻我,违制,不可以行。’夫家讼之。女曰:’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节持义,必死不往。’

又曰:鲁师春姜者,鲁师氏之母也。嫁其女,三往而三逐。春姜问故,以轻其室人也。春姜召其女而笞之曰:’夫妇人以顺从为务,贞悫为首,故妇事夫有五:平旦纚笄而朝,则有君臣之严;沷盥馈食,则有父子之敬;报反而行,则有兄弟之道;必期必诚,则有朋友之信;寝席之交,然后有夫妇之际。’君子谓春姜曰知阴阳之顺逆也。

《楚国先贤传》曰:孙隽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

《世说》曰: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裁后便责之。戎女适裴氏,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还钱,乃怿。

《世说》曰:温峤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惟有一女。姑问峤,有求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答云:’丧破之馀,乞得粗相存活,便足慰吾馀年,敢希汝比。’却数日,峤报姑云:’已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大笑曰:’固嫌是此老奴,果如所疑。’玉镜台是峤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也。

又曰: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桓为儿求垣女,王许桓。蓝田既还,因言桓求婚。蓝田大怒。文度还,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

又曰: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吴人,请婚陆太尉。太尉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抏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也。

又曰:诸葛恢大女适庾亮儿,次女适羊忱儿。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霦。恢儿娶邓攸女。於时谢尚书求其小女婿。恢乃云:羊、邓是平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褒儿婚也。

又曰:诸葛恢女既寡,誓不复再出。其女性甚凶强,无有登车理。恢既许江思玄婚,乃移家嫁之。初,绐女云:宜徙。於是家人一时去,独留女在后。比其觉,已不复得出。江郎暮来,女哭詈积日,渐久歇。江霦暝入宿,但在对床上。后观其意转帖,霦乃诈厌良久,声气转急。女乃呼婢云:唤江郎觉。江於是跃来就之,云:自是天下男子,厌,何预卿事而见唤耶?既尔相关,不得复不与人语。 於是默然而惭,遂为夫妻。

《圣证论》云:嫁娶,古人皆以秋冬。《毛诗》曰: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毛苌《传》曰:男女失时,不逮秋冬也。

李固助展允婚,教曰:告文学师议曹史展允笃学贫苦,慈孝推让。年将知命,妃匹未定。闻之怆然,其闵哀之。夫冠娶仕进,非所以已亲。允兄弟无意,亦朋友不好事之罪也。前遣师辅,为允娶云。谭处士等,各欲佐助,迄今未定。出钱千万,率先夫大天府内掾史守助佐幹及谭掾等,其欲议朋友,少征条名目。允贫也,礼宜从约,二三万钱,足以成婚。

虞翻《与弟书》曰:长子容当为求妇。其父如此,谁肯嫁之者?造求小姓,足使生子。天其福人,不在旧族。扬雄之才,非出孔氏。芝草无根,醴泉无源。家圣受禅,父嚚母顽。虞家世法出痴子。

魏袁淮《正论》曰:或曰:同姓不相娶,何也?曰:远别也。曰:今之人,外内相婚,礼欤?曰:中外之亲,近於同姓。同姓且犹不可,而况中外之亲乎?古人以为无疑,故不制也。今以古之不言,固谓之可婚,不知礼者也。或曰《国语》云:同德则同姓。同姓虽远,男女不相及。异德则异姓。异姓虽近,男女相及也。斯言何故也?曰:司空季子有为而言也。文公将求秦以反国,不敢逆秦故也。

梁简文帝资遣孔焘二女,教曰:夫思人至乡,事惟悼往。表闾式墓,义匪字孤。至如游殷之息见抚张既,桥玄之子受讬魏王,斯故美在令终,受兼身后。故无锡令孔焘,经术弘长,志履贞概,游处积年,一朝长往,闻其在室二女,并未有行。可广访姻家,务求偶对。

○媒

《毛诗·七月》曰: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毛诗·氓》曰:送子涉淇,至於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周礼·地官下》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又《地官》曰: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阴讼,争中冓之事以触法者。)

《家语》曰:孔子之郯,遇程子於途。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对曰:由闻士不中间,不见;女无媒,君子不与交礼焉。

《白虎通》曰:男娶女嫁何?阴卑不能自专,就阳而成之。故《传》曰:阳唱阴和,男行女随。男不专娶,女不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

《淮南子》曰: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

阚骃《十三州志》曰:乌孙国嫁娶责马娉,先令媒者与妇宿,徐乃婿近。

《桓玄传》曰:元显取妾,殆同六礼,以尚书仆射为媒人,长史为逆客。

屈原《离骚》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蹇脩,伏羲氏之臣。言我既见密妃,解佩带取玉纕言契,令蹇脩为媒以通辞理也。)

《庄子》曰: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译文

《论语》说:孔子说公冶长是个可以娶妻的人。即使他身陷囹圄,那也不是他的罪过。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失职;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也能避免遭受刑罚。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公冶长,孔子的弟子,鲁国人。南容,南宫縚。)

《尔雅》说:女子的丈夫称为婿。婿的父亲称为姻亲,妻子的父亲称为婚亲。妻子的父母和婿的父母相互称呼为婚姻。

《国语》说:董叔准备娶范家的女儿。叔向说:‘范家很富有,你为何不就此罢休?’董叔说:‘我想借此结交强大的援手。’(系援,就是想借此结交强大的援手。)有一天,董祈向范献子抱怨说:‘他不尊重我。’范献子把他抓起来,绑在庭院里的槐树上。叔向经过那里,说:‘你为何不帮我求情呢?’叔向说:‘已经求了系援,也已经求了援手,得到了想要的,还需要求什么?’

《家语》说: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娶了鲁施家的女儿,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叔梁纥说:‘虽然有九个女儿,但这意味着没有儿子。’于是向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位女儿,小女儿叫征在。颜父问三个女儿:‘邹大夫虽然祖辈是士人,但也是先圣的后代。现在他身高九尺,武艺超群,我非常羡慕他。虽然年纪大且性格严厉,但不足以让我怀疑。你们三个谁愿意嫁给他?’两个女儿都不说话,征在进来说:‘父亲既然已经决定了,还问什么呢?’父亲说:‘如果你能行。’于是就把她嫁给了他。

《家语》又说: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有做父亲的资格;女子十五岁许配给人,有适合做妻子的品德。群生在阴处闭藏而成为化育的开始。圣人根据时令来匹配男女,这是穷尽天数的结果。霜降后,妇女的纺织工作完成,嫁娶之事就开始了。(季秋霜降,嫁娶之事从此开始。)春天冰雪融化后,农事开始,婚礼也因此而减少。

《龙鱼图》说:用卖马的钱娶媳妇,会让妻子多患恶病,夫妻分离。

《汉书》说:陈平在乡里有个富人张负,他有个孙女嫁了五次,丈夫都死了,没有人敢娶。陈平想娶她。乡里有个大丧事,陈平家里贫穷,帮忙处理后事,因为先来后到帮忙,所以他最后离开。张负在丧事现场看到陈平,只看中了他。陈平也因此故意最后离开。跟着陈平到他家,发现他家住在城外偏僻的小巷,用草席做门,但门外却有很多显贵者的车辙。张负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陈平,他的儿子张仲说:‘陈平贫穷,怎么能把女儿嫁给他?’张负说:‘难道就没有像陈平这样既英俊又贫穷的人吗?’最终把女儿嫁给了他。陈平贫穷,于是借了钱来聘娶,并用酒肉作为嫁妆。

《汉书》又说:张耳,大梁人。年轻时和魏公子无忌一起做客,曾经逃亡在外黄。外黄有个富人有个女儿很漂亮,嫁给了平庸的奴仆,丈夫死了,她回到父亲那里。客人一向知道张耳,对她说:‘如果你想要个贤良的丈夫,就嫁给张耳。’女子听从了他的建议,决定嫁给他。女子家给了张耳丰厚的嫁妆,张耳因此得到了千里之外的客人,还做了魏国外黄的县令。陈余也是大梁人,喜欢儒术,在赵国游历。苦陉富人公乘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汉书》又说:张放得到成帝的宠爱。张放娶了皇后弟弟平恩侯许嘉的女儿,成帝为张放提供了华丽的帐篷和豪华的住宅,还用皇帝的车马服饰和饰品来装饰,当时被称为‘天子娶媳妇,皇后嫁女儿’。

《汉书》又说:王闳的妻子父亲萧咸是中郎将,董贤的父亲董恭慕名想以董贤为弟向萧咸求婚。萧咸害怕,私下对王闳说:‘董公做大司马,册文中说:“允执其中。”这是尧禅让给舜的话,老人们看到都会感到害怕。这难道是家中的子弟能够承受的吗?’王闳性格有智谋,听到萧咸的话,心里也明白了。于是回报了董恭拒绝的意思。董恭不高兴。

《汉书》又说:郑崇字子游,原本是高密的大族,世代与王家通婚。

《后汉书》说:袁术叛乱,曹操托杨彪与袁术结为姻亲,诬陷杨彪想要废除或贬低袁术,上奏请求将他逮捕入狱,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弹劾他。孔融听说后,来不及穿朝服,就去见曹操说:‘杨公四代都有清德,是天下人敬仰的。《周书》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是袁氏把罪责归咎于杨公。’曹操说:“这是国家的意思。”孔融说:“假如成王杀了召公,周公能说不知道吗?”曹操于是放出了杨彪。

《魏志》说:王褒和管彦的子女刚出生,就订下了婚约。管彦做了西夷校尉,王褒的女儿又许配给了别人。管彦的弟弟管馥问王褒,王褒说:‘贤兄把父亲葬在洛阳,随母亲回到临淄,这样用心,还有什么婚约可言?’

《魏氏春秋》说:东莱王基是当世的大儒,怎么会不懂礼节,却娶了同姓不同宗的王忱的女儿,因为他们的姓氏同源。

《魏志》又说:陈矫原本是刘氏的儿子,过继给了舅舅家,但与本族通婚。徐宣常常批评他,在朝廷上讨论他的过失。太祖认为陈矫有才能,想要保全他,于是下令说:‘自丧乱以来,风俗教化衰落。批评和议论的话,难以一概而论。自建安五年以前,一切都不再追究。对于以前批评的人,按照他们的罪行来惩罚他们。’

《魏志》又说:桓楷字伯绪。刘表征召他为从事祭酒,想把自己的妻妹蔡氏嫁给他,桓楷自己已经结婚,拒绝了这个提议。

《魏志》又说:王粲的父亲王谦,是名公的后代。何进担任长史,想与王谦结为亲家。见到王粲的两个儿子,让他选择,王谦不同意。

《魏书评》说:夏侯、曹氏世代通婚,因此淳、渊、仁、洪、休、尚、真等人,都是亲近的肺腑之亲,当时非常受重视。左右的人都有功劳和业绩。

《吴书》说:陶谦字恭祖,丹阳人。县里的甘公在路上遇到他,看到他的容貌,觉得不同寻常,停下来和他说话,非常高兴。因此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甘夫人听说后,生气地说:‘我听说陶家的人游戏无度,怎么能把女儿嫁给他?’甘公说:‘他很有出息,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陶谦做了徐州牧。

《吴志》说: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年轻时做过县吏,有良好的容貌。县里刘氏家有个富有的女儿很漂亮,吕范想娶她。刘氏的母亲不同意,想要不嫁给她。刘氏说:‘看吕子衡,难道会成为长期贫穷的人吗?’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晋书》说:起初,皇后父亲杨骏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默的儿子郑预,郑默担心杨骏权势太大,拒绝通婚。

《晋书》又说:王籍之担任太子文学,在叔母的丧事期间结婚。丞相司直刘隗上奏弹劾他。皇帝下令说:‘《诗经》中说“杀礼多婚”,是为了让没有丈夫的男女能够结合,这正是今天的情况。可以暂时解除禁止,从今以后应该为此防范。’

《晋书》又说:阮修字宣子。家境贫寒,四十岁还没有娶妻。王敦等人凑钱为他结婚,都是名士。当时有人仰慕他,想要出钱加入,却没能如愿。

《宋书》说:江湛字微渊,济阳考城人。担任义康司徒主簿。司空檀道济为儿子求娶江湛的妹妹,江湛不同意。义康有命令,江湛也不从。当时的人都很看重他坚定的节义。)

吴均《齐春秋》记载:桓闳字叔通。太祖辅助朝政,让褚渊传达他的意思,为儿子桓晃求婚。桓闳不敢接受命令,说:‘我辞谢了霍家的婚事,是因为一直很欣赏霍家的礼仪。齐国的女子与我并不般配,所以不敢接受特殊的恩宠。’太祖虽然赞赏他的谦让,但心中并不高兴。

萧子显《齐书》记载:王秀之字伯奋,是临沂人。吏部尚书褚渊看到王秀之的正直和廉洁,想要与他结亲,但王秀之不同意。因此,他多次被任命为府外的兵参军。

《梁书》记载:江蒨举止文雅有风格。仆射徐勉权重,只有江蒨和王规能够与他平等相待,不向他屈服。徐勉通过江蒨的门客翟景向江蒨求婚,江蒨没有回应。翟景再次提起此事,徐勉就打了翟景四十杖。因此,与徐勉产生了矛盾。

《韩子》记载: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显赫的学者,他的身体力行值得效仿,但他的言论多不善于辩论,这是为什么?’田鸠回答说:‘以前秦伯把女儿嫁给晋公子,为她装饰打扮,随从的七十个女奴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那些女奴而不喜欢公女,这可以说是善于嫁女奴,但不能说是善于嫁女儿。’

《韩子》又记载:齐桓公微服私访民间,遇到一个年老自己养活自己的家庭。桓公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有五个儿子,家里贫穷无法给他们娶妻,让他们去做佣工还没有回来。’桓公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说:‘仓库里还有腐烂的粮食,而百姓却在挨饿;宫中有抱怨的女子,而百姓却没有妻子。’桓公说:‘好!’于是他让宫中的女子出嫁。并下令说:‘男子三十岁成家,女子十五岁出嫁。’

《淮南子》记载:按照礼制,男子三十岁娶妻。周文王十五岁生下武王,这并不违反法律。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天道完成,所以国君十二岁行冠礼,行冠礼后娶妻,十五岁生下儿子,重视国家继承,不遵循古制。

《白虎通》记载:婚姻是什么?指的是黄昏时举行婚礼,所以叫婚。妇人因为离开丈夫而成为妻子,所以叫姻。

《白虎通》又记载:为什么人道有嫁娶的习俗?因为情性之中,没有比男女之间的交往更重要的了。人伦的开始,莫过于夫妇。男子三十岁娶妻,女子二十岁出嫁。为什么?因为阳数是奇数,阴数是偶数。男子年龄大,女子年龄小,因为阳道舒展,阴道急促。男子三十岁时筋骨坚强,可以为人之父;女子二十岁时肌肤丰满,可以为人之母。两者相加五十岁,符合大衍之数,可以生育万物。

《白虎通》又记载:礼制中说:女子十五岁可以许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以雁作为礼物。纳征时用玄纁色的布,所以不用雁。纳征时用玄纁色的布,束上帛,剥去皮革。玄色代表天,纁色代表地。阳数奇,阴数偶,表明阳道的重要性。剥去皮革,意味着两个皮革,作为庭中的实物。庭实,是偶数。

《白虎通》又记载:为什么嫁娶要在春天?因为春天,天地交流,万物开始生长,是阴阳交接的时候。《诗经》中说:‘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夏小正》中说:‘二月,冠子娶妇之时也。’如果丈夫有恶行,妻子不能离开,因为地上没有离开天的道理。即使丈夫有恶行,妻子也不可以离开。所以《郊特牲》记载说:一旦结婚,终身不变。违背人伦,杀害妻子的父母,破坏纲纪,是最大的乱象。只有义绝才能离开。

《白虎通》又记载:天子诸侯为什么可以娶九个妻子?因为重视国家,扩大后代。为什么娶九个?因为地上有九州,承受天地的恩赐,无所不生,一个娶九个妻子,也足以承受君王的恩赐。如果娶九个妻子而没有儿子,即使有一百个也没有用。

《白虎通》又记载:男子二十五岁系心,女子十五岁可以许嫁,这是顺应阴阳的道理。阳数是八,阴数是一。男子八岁换牙,阳气数奇,三八二十四加一就是系心。阴数是偶数,所以再次成,十四加一就是五,所以十五岁可以许嫁。各自加一,是为了表明专一。

《婚经》记载:宾客站在北面,放置雁作为礼物,行两次拜礼,然后起身离开。新娘从房中出来,从西阶下来。新郎驾车,递给新娘手巾,送她到祖先的庙宇,重视祖先的遗体,不敢自己作主,所以告诉祖先。

《郑玄别传》记载:尚书左丞同县的张逸,十三岁时成为县里的一个小官吏。县官对他说:‘你有赞许道德的资质。玉石虽然美,但需要雕琢才能成为器物。你能成为一个书生来实现你的志向吗?’他回答说:‘愿意。’于是他就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娶了县官的妹妹。

《列女传》记载:邵南申女是申国人。已经答应嫁给一个农家,但礼节不齐全,想要迎娶她。申女与媒人说:‘成为夫妻是人伦的开始,不能不端正。夫家轻视我,违反了礼制,不能这样做。’夫家与她打官司。申女说:‘一件东西不齐全,一项礼节不完备,坚守节操和道义,宁愿死也不去。’

《列女传》又记载:鲁国的师春姜是鲁师氏的母亲。她嫁女儿,去了三次都被赶走。春姜问原因,是因为轻视她的家庭成员。春姜叫女儿过来打她,说:‘夫妇人要以顺从为务,贞洁为首要,所以妻子侍奉丈夫有五点:清晨梳头戴簪,则有君臣的尊卑;倒水洗脸、喂食,则有父子的尊敬;回来后行走,则有兄弟的礼节;必须诚实,则有朋友的信任;在床上相处,才有夫妇的关系。’君子认为春姜懂得阴阳的顺逆。

《楚国先贤传》记载:孙隽字文英。与李元礼一起娶了太尉桓焉的女儿。当时的人说桓叔元两个女儿都嫁给了龙一样的女婿,意思是娶到了好女婿。

《世说》记载:王戎节俭吝啬。他的侄子结婚时,给了他一件单衣,裁剪后就要他还钱。王戎的女儿嫁给裴氏,借了数万钱。女儿回来后,王戎脸色不悦。女儿还钱后,他才高兴。

《世说》记载:温峤的姑母刘氏,家里遭遇战乱,只有一个女儿。姑母问温峤,有没有求婚的意愿。他回答说:‘好女婿很难找,但像我这样的,怎么样?’姑母回答说:‘经历了丧乱之后,只希望粗略地生活下去,就能安慰我余生,敢奢望像你这样吗?’过了几天,温峤告诉姑母:‘已经找到了结婚的地方。门第粗可,女婿的品性不比我差。’于是他送了一枚玉镜台。姑母非常高兴。结婚时,交换礼物,新娘用手掀开纱扇,大笑说:‘果然像那个老奴,果然像我所怀疑的那样。’玉镜台是温峤担任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时得到的。

又说:王文度是桓公的长史。桓公为儿子求婚于垣女,王文度答应了桓公。蓝田回来后,便说起桓公求婚的事情。蓝田非常生气。王文度回来后,说:‘我家里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婚事。’桓公说:‘我知道了,这是您父亲不愿意。’

又说:王丞相刚到江左时,想要与吴人结交,便请求与陆太尉的家族联姻。陆太尉说:‘培养小树苗的地方没有松柏,薰草和莸草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我虽然不才,但按照道义,不能成为乱伦的始作俑者。’

又说:诸葛恢的大女儿嫁给了庾亮的儿子,次女嫁给了羊忱的儿子。庾亮的儿子被苏峻所害,诸葛恢便改嫁给江霦。诸葛恢的儿子娶了邓攸的女儿。当时谢尚书想要娶诸葛恢的小女婿。诸葛恢便说:‘羊家和邓家是平辈的婚事,江家是我主动看中的,庾家也是他主动看中我的,所以不能再和谢褒的儿子结亲。’

又说:诸葛恢的女儿守寡后发誓不再嫁人。她性格非常凶强,没有上车的道理。诸葛恢已经答应江思玄的婚事,便搬家让她嫁过去。起初,他欺骗女儿说:‘应该搬家。’于是家人都搬走了,只留下女儿在后面。等到她发现时,已经无法出来了。江郎晚上来时,女儿哭泣谩骂了好几天,渐渐地停止了。江霦晚上入宿,只是在对床上。后来看到她的态度有所缓和,江霦便假装很久才醒来,声音变得急促。女儿便叫婢女说:‘叫江郎醒来。’江郎于是跳起来,说:‘天下男子都有厌的时候,为什么预感到你的事就要被叫醒呢?既然如此相关,就不能再不与人说话了。’于是她默然羞愧,最终成为了夫妻。

《圣证论》说:古时候的嫁娶,都是在秋冬两季。《诗经》中说:‘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毛苌的《传》中说:‘男女失时,不等到秋冬。’

李固帮助展允安排婚事,教导说:告诉文学师议曹史展允,他勤奋学习,生活贫困,孝顺谦让。年纪快到五十岁了,还没有定下婚事。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非常悲伤,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男子行冠礼、娶妻、做官,都不是为了满足亲人的期望。展允的兄弟无意,也是朋友不好事的罪过。之前派师辅去为他娶亲,但至今未定。已经拿出了一千万钱,作为首先帮助夫大天府内掾史守助佐幹及谭掾等人的费用,他们想要讨论朋友的婚事,但至今没有确定。展允贫穷,按照礼节应该从简,两三万钱就足够成婚。

虞翻在给弟弟的信中说:长子容应该为儿子求婚。他的父亲这样,谁会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呢?去找小姓的人,足以让他有儿子。上天会保佑好人,不在于旧族。扬雄的才华,不是出自孔氏。芝草没有根,美酒没有源泉。我们家圣上接受禅让,父亲哑巴,母亲痴呆。虞家世代法出的都是傻孩子。

魏袁淮在《正论》中说:有人说:同姓的人不能结婚,为什么?回答说:因为同姓的人太亲近了。有人说:现在的人,内外亲戚之间互相结婚,这符合礼制吗?回答说:内外亲戚的关系,比同姓的人还要亲近。同姓的人尚且不能结婚,更何况是内外亲戚呢?古人认为这是无疑的,所以没有制定规定。现在因为古人没有明确说可以结婚,就认为可以结婚,这是不懂礼制的人。有人说:《国语》中说:有相同德行的人可以同姓。同姓的人虽然远,男女也不能通婚。有不同德行的人可以异姓。异姓的人虽然近,男女也可以通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回答说:这是司空季子有目的地说的。文公想要请求秦国帮助他返回国家,不敢违背秦国的原因。

梁简文帝资助孔焘的两个女儿,教导说:思念的人到了故乡,事情只是怀念过去。在墓前表达哀思,并不是为了字面上的孤独。就像游殷的孙子受到张既的抚育,桥玄的儿子受到魏王的委托,这些美好的事情都在于他们有好的结局,受益于身后。所以无锡令孔焘,学问广博,志向坚定,交往多年,一朝去世,听说他在家中的两个女儿,还没有出嫁。可以广泛寻找姻亲,务必找到合适的对象。

媒人

《诗经·七月》说:砍伐树木怎么做?不是斧头砍不下来。娶妻怎么做?不是媒人办不到。

《诗经·氓》说:送你过淇水,到了顿丘。不是我违背了约定,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周礼·地官下》说:媒氏掌管万民之判。所有从成名以上的男女,都要记录年月日名,命令男子三十岁娶妻,女子二十岁嫁人。

《周礼·地官》说:媒氏,对于男女之间的阴讼,要在胜国之社听取。(阴讼,是指因为争中冓之事而触犯法律的人。)

《家语》说:孔子到郯国,在路上遇到程子。孔子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丝帛去赠给先生。’子路回答说:‘我听说士人没有中间人介绍,就不见面;女子没有媒人,君子不与她行交礼。’

《白虎通》说:男子娶妻,女子嫁人是什么原因?因为女子地位低下,不能自己决定,需要依靠男子来完成。所以《传》中说:阳主动,阴响应,男子行动,女子跟随。男子不专门娶妻,女子不专门嫁人,必须由父母做主。为什么要通过媒妁呢?是为了远离耻辱,防止淫乱。

《淮南子》说:女子因为媒人而嫁人,不是因为媒人而亲近。

阚骃在《十三州志》中说:乌孙国的嫁娶需要马匹作为聘礼,先让媒人与妇人同宿,然后才让女婿接近。

《桓玄传》说:元显娶妾,几乎和六礼一样,让尚书仆射做媒人,长史做迎亲的人。

屈原在《离骚》中说:我叫丰隆驾云,去寻找宓妃所在的地方;解开佩带结成言语,我叫蹇脩做媒人来传达话语。(蹇脩,是伏羲氏的臣子。说我已经见到宓妃,解开佩带取玉纕言契,叫蹇脩做媒人来传达话语。)

《庄子》说:亲生的父亲不做自己儿子的媒人。亲生的父亲称赞他,不如不是他父亲的人称赞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注解

缧绁:古代指囚犯所穿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婚姻:指男女双方因结婚而结成的亲戚关系。

系援:结交,攀附权贵。

纺:这里指悬挂,叔向用纺线比喻董叔已经与范氏结交。

冠:古代男子成年的仪式。

适人:出嫁。

阴:指女性,这里指女性在婚嫁前应闭藏。

妇功:指妇女的针线活。

水泮:指冰融解,春天到来。

乘舆服:指皇帝的服饰。

允执其中:出自《尚书·尧典》,指尧将帝位禅让给舜时的誓言,表示要坚守中道。

出嗣:指过继给其他家族。

诬以欲图废置:诬陷想要废除或取代。

断前诽议:指中断之前的诽谤议论。

勋业:指功勋和事业。

容观姿貌:指容貌和风度。

敛钱为婚:募集钱财来举行婚礼。

立志义:立下坚定的志向和道义。

太祖:指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此处可能指南朝齐国的开国皇帝萧道成。

褚渊:南朝齐国的官员,曾任吏部尚书,此处可能指褚渊向桓闳表达太祖的意愿。

子晃:可能是太祖的儿子,此处指太祖的儿子向桓闳求婚。

辞霍:辞谢霍光,霍光为西汉权臣,此处可能比喻拒绝权势。

嘉揖:赞赏和推荐。

齐大非偶:比喻双方身份地位不相当,不宜结亲。

王秀之:南朝齐国的官员,此处指王秀之。

伯奋:王秀之的字。

临沂: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吏部尚书:官职,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府外兵参军: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江蒨:南朝梁国的官员,此处指江蒨。

仆射:官职,相当于宰相。

徐勉:南朝梁国的官员,此处指徐勉。

田鸠:古代人物,此处指田鸠。

墨子:古代哲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显学:指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学说。

秦伯:指秦国的君主。

晋公子:指晋国的公子。

文衣:华丽的衣服。

媵:陪嫁的女子。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管仲:齐桓公的辅佐大臣。

卫人:指卫国的居民。

私积聚:私自积累财富。

姑:婆婆。

淮南子: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礼: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第二位君主。

岁星:木星,古代天文学中用来纪年的星。

周天:围绕天球一周。

大衍之数:古代数学中的一种计算方法。

白虎通:古代的一部儒家经典。

昏时:黄昏时分,古代婚姻仪式通常在黄昏进行。

姻:婚姻关系。

人道: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嫁娶:婚姻。

纳采:古代婚姻的六个步骤之一,男方向女方求婚。

问名:询问女方的名字。

纳吉:男方确定要娶女方。

请期:男方请求女方确定婚期。

亲迎:男方亲自去女方家迎娶。

贽:礼物。

玄纁:古代的一种颜色,代表贵族的颜色。

离皮:分开的皮,指分离。

春:春季,古代认为春季是嫁娶的好时节。

诗:《诗经》,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夏小正:古代的一部历书。

郊特牲:古代的一部礼仪书。

壹与之醮:一旦结为夫妻,终身不变。

义绝:指夫妻之间因为道德败坏而离婚。

天子诸侯:古代的君主和诸侯。

地有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划分,认为中国有九州。

承天之施:接受天命。

一娶九女:古代天子诸侯的一种婚姻习俗。

男二十五系心:古代认为男子到了二十五岁应该安定下来。

女十五许嫁:古代认为女子到了十五岁可以许配给人。

感阴阳:受到阴阳的影响。

阳数奇:阳数的特性是奇数。

阴数偶:阴数的特性是偶数。

毁齿:换牙。

系心:安定心志。

淫佚:放纵不检。

宾升北面:宾客站在北面。

奠雁:放置雁作为礼物。

再拜稽首:再次行礼。

降:下来。

妇从房中:新娘从房中出来。

西阶:房屋的西边台阶。

婿御妇车:新郎驾车迎接新娘。

绥:绳索,此处指车上的绳索。

祢庙:祖先的庙宇。

亲亲之至:亲情到了极点。

矜结缡:整理嫁衣。

阼阶:房屋的东边台阶。

申:强调。

命之:命令。

去不辞:离开时不告辞。

诫不诺:告诫时不答应。

耻之:感到羞耻。

重去:再次离开。

尚书左丞:官职,尚书省的副职。

张逸:古代人物,此处指张逸。

赞道之质:有助道的品质。

雕琢:雕刻和打磨,比喻培养。

书生:指读书人。

申女:古代人物,此处指申女。

农家:农民家庭。

媒氏:媒人。

讼之:诉讼。

守节持义:坚守节操和道义。

鲁师春姜:古代人物,此处指鲁师春姜。

笞之:鞭打。

夫妇人以顺从为务:夫妻之间以顺从为职责。

贞悫:忠诚和正直。

纚笄:古代妇女的发饰。

沷盥:洗手。

馈食:进餐。

报反:回来。

必期必诚:必须诚实。

夫妇之际: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

孙隽:古代人物,此处指孙隽。

李元礼:古代人物,此处指李元礼。

太尉:官职,掌管军事。

桓焉:古代人物,此处指桓焉。

乘龙:比喻得到好姻缘。

王戎:古代人物,此处指王戎。

俭吝:节俭吝啬。

从子:侄子。

贷钱:借钱。

刘氏:古代人物,此处指刘氏。

乱离:战乱和流离失所。

佳婿:好女婿。

门地粗可:家庭门第还可以。

玉镜台:古代的一种装饰品,此处指玉镜台作为聘礼。

桓公:桓公,指桓温,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征西将军、荆州刺史等职。

垣女:垣女,指垣氏之女,垣姓是一个古代姓氏。

蓝田:蓝田,指蓝田县,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此处可能指蓝田县的地方官员。

王文度:王文度,指王坦之,东晋时期官员,曾任侍中、中书令等职。

吴人:吴人,指吴地的人,即今江苏、浙江一带。

陆太尉:陆太尉,指陆机,东晋时期文学家,曾任散骑常侍、太子洗马等职。

培塿:培塿,指培土于低洼之地,比喻根基浅薄。

薰莸:薰莸,指香草和臭草,比喻品德高尚与低劣。

抏:抏,通“猥”,指平庸、无才。

乱伦:乱伦,指违反伦理道德,尤其是指乱伦关系。

诸葛恢:诸葛恢,指诸葛恢,东晋时期官员,诸葛亮的堂兄。

庾亮儿:庾亮儿,指庾亮之子。

羊忱儿:羊忱儿,指羊忱之子。

苏峻:苏峻,指苏峻,东晋时期叛乱将领。

江霦:江霦,指江霦,东晋时期官员。

邓攸女:邓攸女,指邓攸之女。

谢尚书:谢尚书,指谢安,东晋时期政治家,曾任尚书令等职。

褒儿:褒儿,指谢安之子。

江思玄:江思玄,指江思玄,东晋时期官员。

圣证论:圣证论,指古代的一种宗教或哲学著作。

秋冬:秋冬,指秋季和冬季,古代认为这是嫁娶的最佳时节。

毛诗:毛诗,指《诗经》中的毛诗部分,即《诗经》的早期注释。

毛苌:毛苌,指毛亨,西汉时期的学者,对《诗经》进行了解释。

东门之杨:东门之杨,指《诗经》中的一篇诗篇。

牂牂:牂牂,形容树叶茂盛。

李固:李固,指李固,东汉时期官员,曾任太尉等职。

展允:展允,指展允,东汉时期官员。

妃匹:妃匹,指配偶。

冠娶:冠娶,指成年男子结婚。

仕进:仕进,指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谭处士:谭处士,指谭处士,东汉时期隐士。

掾史:掾史,指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

虞翻:虞翻,指虞翻,东汉时期文学家。

扬雄:扬雄,指扬雄,西汉时期文学家。

孔焘:孔焘,指孔焘,东晋时期官员。

表闾式墓:表闾式墓,指在闾里之间立碑纪念孔焘。

游殷之息:游殷之息,指游殷的后代。

张既:张既,指张既,东汉时期官员。

桥玄之子:桥玄之子,指桥玄的后代。

魏王:魏王,指魏王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媒妁:媒妁,指媒人和妁人,古代负责说媒的人。

阴讼:阴讼,指涉及婚姻、家庭等私人事务的诉讼。

孔子:孔子,指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子路:子路,指孔子的弟子仲由。

束帛:束帛,指一束丝织品,古代用作礼物。

非中间:非中间,指不通过中间人。

非其父者:非其父者,指不是其父亲的人。

乌孙国:乌孙国,指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马娉:马娉,指以马作为聘礼。

六礼:六礼,指古代婚姻的六个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丰隆:丰隆,指神话中的雷神。

宓妃:宓妃,指神话中的女神。

纕言:纕言,指用丝带编成的信物。

蹇脩:蹇脩,指蹇修,神话中的人物。

庄子:庄子,指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

亲父:亲父,指亲生父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王文度与桓公之间关于婚姻的对话。王文度作为桓公的长史,桓公请求他的女儿嫁给桓公的儿子,但王文度却表示家中已经有了婚约。桓公由此推断出王文度的父亲不同意这门婚事。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婚姻中家族意愿的重要性,以及长辈在婚姻决策中的权威地位。

在第二段中,王丞相欲与吴人结亲,请求与陆太尉的家族联姻。陆太尉以‘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为由拒绝,表达了他不愿意与王丞相家族乱伦的立场。这里运用了比喻,将松柏与薰莸作为不同品质的象征,强调了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和道德原则。

第三段讲述了诸葛恢家族的婚姻故事。诸葛恢的女儿先是嫁给了庾亮之子,后因庾亮之子被害而改嫁江霦。诸葛恢的儿子娶了邓攸之女。当谢尚书求娶诸葛恢的小女婿时,诸葛恢以‘羊、邓是平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为由拒绝,体现了古代婚姻中的门当户对和家族利益。

第四段描述了诸葛恢的女儿寡居后,拒绝再嫁,但最终在江霦的巧妙安排下,两人成为夫妻。这段文字展现了古代婚姻中女性的自主性和对婚姻的坚持,同时也揭示了婚姻中的权谋与策略。

《圣证论》中提到古人嫁娶多在秋冬季节,引用了《毛诗》中的诗句作为佐证,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时间的讲究。

李固助展允婚的故事中,李固表达了对展允的同情,并提出了为展允娶妻的建议。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关注和对贫困家庭的帮助。

虞翻在《与弟书》中表达了对长子婚姻的担忧,认为他的长子难以找到合适的妻子。这里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匹配的重视,以及对家族声誉的考虑。

魏袁淮在《正论》中讨论了同姓不婚的问题,引用了《国语》中的观点,认为同姓虽远,男女不应通婚。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伦理的重视。

梁简文帝在教诲孔焘时,表达了对孔焘二女的关心,并建议孔焘寻找合适的姻亲。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族延续的期望。

在关于媒妁的讨论中,引用了《毛诗》、《周礼》、《家语》、《白虎通》、《淮南子》等多部文献,阐述了古代婚姻中媒妁的作用和婚姻的伦理规范。

屈原的《离骚》和庄子的《庄子》中也有关于婚姻的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婚姻文化。

整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和文献引用,展现了古代中国婚姻文化中的家族观念、门当户对、婚姻伦理、媒妁作用等多方面内容,为后人研究古代婚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9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