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原文
《礼记外传》曰:吉、凶、宾、军、嘉,即五礼之目也。
吉礼者,祭祀郊庙宗社之事是也;(起自神农氏,始教民种穀。礼始於饮食,吹苇籥,击土鼓,以迎田祖,致敬鬼神,皆用乐。此伊耆氏即神农别号。)
凶礼者,丧纪之说、年穀不登、大夫去国之事也;(黄帝始养生送死也。)
宾礼者,贡献朝聘之事是也;
军礼者,始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
嘉礼者,好会之事,起自伏羲以俪皮为币,始制嫁娶,(享通者,嘉会之事也。)
其后有冠、(冠者,代父之事也。婚有继世之道,物有代谢之期,悲发於衷,乃非纯吉,故为喜慰之事也。)
乡饮酒、乡射、食耆老、王燕族人之事是也。(四者亦嘉会也。)
但前代象天,其礼质而略;后代法地,其事烦而文。
唐虞之际,五礼明备,周公所制文物极矣。
《左传·文下》曰: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讨其来朝也。
季文子曰:’齐侯其不免乎?已则无礼,(执王使而伐其罪。)而讨於有礼者,曰女何故行礼?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已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
又《文公》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礼,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坠,曰:’见有礼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於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又《宣十六年》曰: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原襄公,周大夫。相,佐也。)
殽蒸。(烝,外也。升殽於俎。)武子私问其故。(享当体荐而殽蒸,故怪问之。武,士会谥。季,其字。)
王闻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享则半解其体而荐之,所以示其俭。)宴有折俎。(体解节折,外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也。)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公谓诸侯。)
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
又《昭二年》曰:晋侯使韩宣子来聘,(公即位故。)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代赵武为政,虽盟主而修好同盟,故曰礼。)
观书於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易、象》,上下经之象辞。《鲁春秋》,史记之策书。《春秋》遵周公之典以序事,故曰’周礼尽在鲁’也。)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当此时儒道废,诸国多缺,惟鲁备,故宣子适鲁而说之也。)
又《昭四》曰:楚灵王使问礼於左师与子产,左师曰:’小国习之,大国用之,敢不荐闻?'(言所闻,谦示所未行。)
献公合诸侯之礼六。(其礼,六仪也。宋爵公,故献公礼。)
子产曰:’小国共职,敢不荐守?’献伯、子、男会公之礼六。(郑,伯爵,故献伯、子、男会公之礼。)
又《昭五》曰:公如晋,自郊劳至於赠贿,(往有郊劳,去有赠贿。)无失礼。(揖让之礼。)
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於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
公曰:’何为?自郊劳至於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又《昭七》曰: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不能相仪答郊劳,以此为已疾。)乃讲学之,(讲习也。)苟能礼者从之。
及其将死也。(二十四年孟僖子卒,传终言之。)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幹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僖子卒时,孔丘年三十五。)圣人之后也。
我若获没,(得以寿终。)必属说与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说南宫敬、叔何忌、孟懿子,皆僖子之子也。)而学礼焉,以定其位。(知礼则位安。)
又《昭二十五》曰:郑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
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经者,道之常。)地之义也,(义者,利之宜也。)民之行也。'(行者,人所履。)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纬经错居以相成者。)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又《昭二十六》曰:齐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后知礼之可以为国也。’对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有天地则礼义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箴,谏也。)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从,不自专。)妇听而婉:(婉,顺也。)礼之善物也。
又《定下》曰:公会齐侯於祝其,实夹谷。(夹谷即祝其地。)孔丘相,(相,会仪也。)
犁弥言於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
又《定下》曰:邾隐公来朝,(朱子益也。)子贡观焉。
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王朝者之贽。)
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礼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於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不合法度。)心已亡矣。’
又《哀上》曰:太宰嚭召季康子,(嚭,吴大夫。)康子使子贡辞。太宰嚭曰:’国君道长大,(言君长于道路。)而大夫不出门,此何礼也?’对曰:’岂以为礼畏大国也?(畏大国,不敢虚国尽行。)大国不以礼命於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岂敢弃其国?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
《春秋说题辞》曰:礼者,所以设容,明天地之体也。
《论语》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又曰: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又曰: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征,成也。杞宋二国,夏殷之后。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
又曰: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世谓易姓之世也。问其制度变易为何。)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所损益可知也者,据时篇目皆在可校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自周之后,以为交易损益之极,极于三王,亦不是过也。)
又曰: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又曰: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言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
《汉书》曰: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於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通知上益厌之,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至礼毕,尽伏,置法酒,(文颖曰:作酒令法也。苏林曰:常会须天子中起更衣,然后入置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如淳曰:抑,屈。)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也。’
又曰:王者必因前王之礼,而顺时施宜,有所损益,节人之心,稍稍制作。
又曰:宣帝时,谏议大夫王吉上疏,愿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代之人,跻之仁寿之域。
范晔《后汉书·曹褒传》曰: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固曰:’京师诸儒多能说礼,宜广招集,共议失得。’帝曰:’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年正月,乃召褒诣嘉德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施行於南宫东观,尽心集作。’
《典略》曰:孔子过宋,与弟子集礼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使拔其树。去适郑。
《六韬》曰:太公对文王曰:’礼者,治之粉泽也。’
《管子》曰:’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为之节文者也。’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孙卿子》曰:’礼者,人主以为群臣尺寸寻丈检式也。礼有三本:天地,生之本;先祖,类之本;君师,治之本。国之本在礼也。’
又曰:’人生有欲,欲则求,求则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养之。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馨,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黼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越席,沐浴机筵,所以养体也。’
《庄子》曰:’三王五帝之礼仪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王五帝之礼仪法度,其犹楂梨橘柚果瓜之属耶?其味反而皆可於口。’
《文子》曰:’老子云: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法;心虽乐之,节以礼。趋翔周旋,屈节异仪。肉凝而弗食,酒败而不饮。外束其形,中愁其意,汨阴阳之和而迫生命之情。’
《慎子》曰:’礼从俗政,上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恶之礼也。’
《淮南子》曰:’礼者,体情而制文者也。’
又曰:’夫水积则生相食之虫;(言大鱼食小鱼。)土积则生食肉之兽;礼饰则生伪慝之儒。(伪,诈。慝,奸。)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
《说苑》曰:’齐景公登酎,晏子修食礼以待。公曰:’礼,寡人餍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礼而治国,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驭马也。无礼而治国家者,婴未尝闻也。’景公曰:’善。’乃饰酎更席,以为上客。’
《尸子》曰:’秋为礼,西方为秋。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礼之至也。’
《韩诗外传》曰:晏子聘鲁,下堂则趋,授立则跪。
子贡怪之,问孔子。
孔子问晏子,晏子对曰:’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也。今君之受币也毕,臣敢不跪乎。’
孔子曰:’善。礼中语裥礼。’
《董生书》曰:礼者,天所为也;文者,人所为。
谓之礼者,因人情为节文,以救其乱也。
夫堤者,水之防也;礼者,人之防也。
刑防其末,礼防其本也。
《白虎通》曰:夫礼者,阴阳之际也,百事之会也。
所以尊天地、宾鬼神、序上下之道也。
《袁淮书》曰:礼者,缘人情而为之节度者也。
严父,爱亲之情也;尊亲,敬长之义耳。
《物理论》云:礼者,履也,律也。
义同而名异。
孙卿《礼赋》曰: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
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军以强。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译文
《礼记外传》说: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这就是五礼的名称。吉礼是指祭祀郊庙、宗庙、社稷等事情;(从神农氏开始,教导民众种植谷物。礼起源于饮食,吹奏芦苇管乐器,击打土鼓,来迎接田祖,向鬼神致敬,都使用音乐。这是伊耆氏,也就是神农的别称。)凶礼是指丧葬、谷物歉收、大夫离开国家的事情;(黄帝开始有养生送死的风俗。)宾礼是指进贡、朝贡、聘问的事情;(军礼是指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战斗;嘉礼是指喜庆聚会的事情,从伏羲开始,用俪皮作为聘礼,开始制定嫁娶的礼仪,(享通是指喜庆聚会的事情。)之后有冠礼,(冠礼是指代替父亲的事情。婚姻有继承世系的道路,万物有更替的时期,悲伤发自内心,并不是纯粹的喜庆,所以是喜慰的事情。)还有乡饮酒、乡射、宴请老人、王宴族人之事。(这四者也是喜庆聚会。)但前代效法天,礼仪质朴而简略;后代效法地,事情繁琐而文饰。唐虞时期,五礼完备,周公制定的文物达到了极致。
《左传·文下》说:齐侯侵犯我国的西部边境,接着攻打曹国,进入其城郊,是为了讨伐他们前来朝贡的事情。季文子说:‘齐侯大概不会免于祸患吧?他已经不守礼节了,(抓捕王使并讨伐他们的罪行。)却又去责备守礼的人,问他们为什么行礼?礼是为了顺应天意,这是天之道。他已经违背了天意,却又去责备别人,很难免于祸患。
又《文公》说:先大夫臧文仲教导行父如何事奉君主之礼,行父遵循这些礼节周旋,不敢有所失,说:‘见到对君主有礼的人,就要事奉他,就像孝子养育父母一样。见到对君主无礼的人,就要诛杀他,就像鹰隼追逐鸟雀一样。’
又《宣十六年》说:晋侯派士会平定王室,定王宴请他。原襄公辅佐礼仪。(原襄公,周朝的大夫。相,辅助。)摆放了祭品。(祭品是放在祭器上的。)武子私下询问原因。(宴享时应当整块献祭而摆放祭品,所以感到奇怪而询问。)王听到后,召见武子说:‘季氏,你没有听说过吗?王宴享时应当整块献祭,(宴享时应当将肉切开而献祭,这是表示节俭。)宴会上应当有折断的祭器。(将肉切开,放在祭器外面,表示对食物的慈惠。)诸侯应当宴享,卿应当接受宴请,这是王室的礼仪。(诸侯指的是各国的君主。)’武子回国后,研究寻求典礼,以修订晋国的法律。
又《昭二年》说:晋侯派韩宣子来访问,并且告知前来处理政务,这是礼节。(代替赵武处理政务,虽然是盟主,但仍然修好同盟,所以说是礼节。)在太史氏那里查阅书籍,看到《易经·象》和《鲁春秋》,说:‘周礼都在鲁国了,(《易经·象》是上下经的象辞。《鲁春秋》是史记的策书。《春秋》遵循周公的典章来叙述事情,所以说是“周礼都在鲁国”),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周朝之所以能够称王的原因。(《易经·象》《春秋》是文王和周公制定的。当时儒道废弃,各国多缺失,只有鲁国完备,所以宣子到鲁国后感到高兴。)
又《昭四》说:楚灵王派人来询问礼节于左师和子产,左师说:‘小国学习它,大国使用它,敢不陈述所闻?(陈述所知,表示自己还没有实践。)献公合并了六种诸侯的礼节。(这六种礼节,是六仪。)宋国封公爵,所以献公的礼节。
子产说:‘小国共同履行职责,敢不陈述所守?(郑国是伯爵,所以献伯、子、男会公的礼节。)
又《昭五》说:鲁公前往晋国,从郊劳到赠贿,都没有失礼。(揖让的礼节。)晋侯对女叔齐说:‘鲁侯不也很擅长礼节吗?’回答说:‘鲁侯怎么会知道礼节呢?’晋侯说:‘为什么?从郊劳到赠贿,礼节没有违反的,为什么不知道呢?’回答说:‘这只是仪式,不能称为礼。礼,是用来维护国家,执行政令,不失去民众的。’
又《昭七》说:孟僖子病重不能参与礼仪,于是讲授礼仪,能够行礼的人就跟随他。等到他快要去世的时候,(二十四年孟僖子去世,传到这里。)召唤他的大夫,说:‘礼,是人的根本。没有礼,就无法立足。我听说将要出现一个有才德的人叫孔丘,(僖子去世时,孔丘三十五岁。)是圣人的后代。如果我能够寿终正寝,(得以长寿而终老。)一定要把说南宫敬、叔何忌、孟懿子托付给孔子,让他们学习礼节,以稳定他们的地位。(知道礼节就能稳定地位。)
又《昭二十五》说:郑子太叔见到赵简子,简子询问揖让、周旋的礼节。回答说:‘这只是仪式,不是礼。什么是礼?我听说先大夫子产说:“礼,是天之常道,地之正义,民的行为。”(行为,人所行。)天地之常道,而民就遵循它。”简子说:“礼的伟大真是太大了。”回答说:“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经纬,(经纬交错以相成者。)是民众生存的基础。因此先王崇尚它。
又《昭二十六》说:齐景公说:“现在我才知道礼可以为国家所用。”回答说:“礼可以为国家所用已经很久了,与天地并存。(有天地就有礼义兴起。)君令臣服从,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顺,这就是礼。君令而不违背,臣服从而不背叛;父慈而教导,子孝而劝谏;(劝谏,规劝。)兄爱而友爱,弟敬而顺从;夫和而有义,妻柔而正派;姑慈而顺从,(顺从,不自专断。)妇顺而从,(顺从,顺从。)这就是礼的美好之处。
又《定下》说:鲁公会齐侯于祝其,实际在夹谷。(夹谷即祝其地。)孔子担任礼仪相。(相,会仪。)犁弥对齐侯说:“孔子懂得礼而没有勇气,如果让莱人用兵器劫持鲁侯,一定能得逞。
又《定下》说:邾隐公前来朝贡,(朱子益也。)子贡观察了这一场景。邾子举玉高,其态度傲慢;公接受玉时低下,其态度谦卑。(王朝者的贡品。)子贡说:“从礼的角度来看,两位君主都有死亡的征兆。礼,是死生存亡的礼。在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之间,就可以看出;在朝贡、祭祀、丧葬、战争之中,就可以观察到。现在正月相朝贡,都不合乎法度,(不合乎礼法。)心已经死了。)
《哀上》说:太宰嚭召唤季康子,太宰嚭是吴国的大夫。康子派子贡去推辞。太宰嚭说:‘国君的道路越长,而大夫却不出门,这算什么礼节呢?’回答说:‘难道是因为害怕大国而不敢空国出行吗?大国如果不以礼来命令诸侯,如果不以礼,怎么可以衡量呢?我们的国君既然已经接受了命令,他年纪大了,难道敢放弃他的国家吗?太伯穿着礼服,来治理周朝的礼制,仲雍继承了他的事业,剪发纹身,裸体作为装饰,这难道是礼吗?’
《春秋说题辞》说:礼,是用来设立仪容,阐明天地之体的。
《论语》说: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道义因此显得美好,无论大小都遵循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不适用,知道和谐的重要性,但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又曰:孔子说:‘用政治来引导,用刑法来整顿,人民可以避免犯罪但无耻。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整顿,人民有耻感并且能够自我约束。’
又曰: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杞国不足以证明;商朝的礼制,我能说出来,宋国不足以证明。(征,成也。杞宋两国,是夏商的后代。夏商的礼制,我能说,但杞宋的君主不足以证明。)’
又曰:子张问:‘十世之后的情况可以预知吗?’(世指的是改朝换代的时代。问他制度的变化为何。)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增损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了商朝的礼制,增损也是可以知道的。(增损是可以知道的,指的是根据史书,这些变化都在可考范围内。)如果有人继承周朝,即使是一百世之后也是可以预知的。(从周朝之后,认为交易的增损达到了极致,达到三王,也不是过分。)’
又曰: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礼制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恢复礼制,天下就会归于仁。成为仁是自己的事,难道还需要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方法。’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动。’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请让我按照这些话去做。’
又曰:孔子说:‘礼啊礼啊,说的只是玉帛吗?(意思是礼不仅仅是崇尚这些玉帛,重要的是它能安定上下的关系。)’
《汉书》说:汉王已经统一天下,诸侯在定陶共同尊称他为皇帝。叔孙通制定了他的仪号,高帝完全废除了秦朝的礼仪法度,使之简化。群臣饮酒,争功,喝醉的有人胡言乱语,拔剑击柱,皇帝对此感到烦恼。叔孙通知道皇帝越来越不喜欢这样,就对皇帝说:‘儒者,难以一起进取,但可以一起守成。我希望征召鲁国的学生,和我的学生一起制定朝仪。’皇帝说:‘可以试一试,让它容易理解,看我能做到什么程度。’七年,长乐宫建成,诸侯群臣在十月朝见。大行设九宾传话。(上传话给下为传,下告上为句。)于是皇帝的车队从宫房出来,百官手持戟传递警讯,引导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官吏依次向皇帝祝贺。从诸侯王以下,没有人不震惊恐惧、肃敬的。直到礼毕,都跪伏在地,摆上法酒。(文颖说:作酒令法也。苏林说:常会必须等天子起身更衣后,才能入席饮酒。)殿上的侍坐者都跪伏低头,(如淳说:抑,屈。)按照尊卑顺序起身敬酒。酒过九巡,谒者说罢酒。御史执法,对不符合礼仪的人,立即引走。整个朝会饮酒,没有人敢喧哗失礼。于是高帝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去,都赐给学生们五百金。学生们都非常高兴,说:‘叔孙先生是圣人,懂得当世的事务。’
又曰:王者必须继承前王的礼制,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实施,有所增损,调节人民的心态,逐渐制定新的制度。
又曰:宣帝时,谏议大夫王吉上疏,希望阐述旧礼,阐明王制,引导一代人进入仁寿之域。
范晔《后汉书·曹褒传》说:皇帝下诏召见玄武司马班固,询问改定礼制的适宜之处。班固说:‘京师的儒生中很多人能解说礼制,应该广泛召集他们,共同讨论得失。’皇帝说:‘谚语说,在路边盖房子,三年也盖不成。礼制的讨论,名义上是聚集讨论,但实际上是互相争论,笔都写不下。过去尧作大章,一个夔就足够了。’章和元年正月,皇帝召见曹褒到嘉德门,让小黄门拿着班固上呈的叔孙通《汉仪》十二篇,命令曹褒说:‘这个制度过于简略,很多地方不符合经典。现在应该依照礼制进行修正,使其可以在南宫东观实施,尽心竭力地制定。’
《典略》说:孔子经过宋国,和弟子们在树下聚集讨论礼制。宋国的司马桓魋派人砍掉了那棵树。孔子离开宋国,前往郑国。
《六韬》说:太公对文王说:‘礼,是治理的粉饰。’
《管子》说:礼,是根据人的情感,根据义理来制定节制的。
《孟子》说:同情心,是仁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
《孙卿子》说:礼,是君主用来规范群臣的行为的尺度。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命的根本;先祖,是类属的根本;君师,是治理的根本。国家的根本在于礼。
又曰:人生有欲望,欲望就会追求,追求就会争斗,争斗就会混乱,混乱就会陷入困境。先王厌恶混乱,因此制定礼义来培养人民。礼,就是培养。
《庄子》说:三王五帝的礼仪法度,不追求相同而追求治理,所以比喻三王五帝的礼仪法度,就像楂梨橘柚果瓜之类的,它们的味道虽然不同,但都可以入口。
《文子》说:老子说:制定礼制的人,雕琢人性,矫正人的情感。眼睛虽然想要,但用法律来禁止;心灵虽然喜欢,但用礼来节制。行走周旋,屈节异仪。肉虽然凝固了,但不敢吃;酒虽然坏了,但不敢喝。外面束缚形体,内心忧虑,破坏阴阳之和,逼迫生命之情。
《慎子》说:礼遵循习俗和政令,在上国有贵贱之礼,没有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没有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没有爱恶之礼。
《淮南子》说:礼,是根据情感制定文饰的。
又曰:水积聚起来就会产生互相吞噬的虫子;(说大鱼吃小鱼。)土堆积起来就会产生吃肉的野兽;礼饰过多就会产生虚伪的儒生。(伪,欺诈。慝,邪恶。)吹灰而希望不被眯眼,涉水而希望不被湿身,这都是不可能的。
《说苑》说:齐景公登上酎台,晏子整治饮食礼节来招待。景公说:‘礼,我已经满足了。我想得到天下勇士,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晏子回答说:‘君子无礼,就是平民;平民无礼,就是禽兽。用礼来治理国家,是用来管理人民的;辔绳,是用来驾驭马的。没有礼来治理国家的人,我从未听说过。’景公说:‘好。’于是装饰酎台,改为上宾的座位。
《尸子》说:秋天是礼的季节,西方是秋。秋,是肃穆的。万物无不肃穆敬畏,这是礼的最高境界。
《韩诗外传》说:晏子访问鲁国,下了车就快步走,接受礼物时跪下。子贡对此感到奇怪,就去问孔子。孔子问晏子,晏子回答说:‘上堂的礼节是,君主走一步,臣子走两步。现在君主接受礼物已经完毕,臣子怎么敢不跪下呢?’孔子说:‘好。礼节中的言语就是礼节。’
《董生书》说:礼,是上天创造的;文,是人创造的。所谓礼,是根据人的情感来制定规范,用来纠正混乱的。堤坝是防止水泛滥的,礼是防止人混乱的。刑罚防止的是行为的结果,而礼防止的是行为的原因。
《白虎通》说:礼,是阴阳交汇的地方,是百事汇聚的地方。是用来尊敬天地、招待鬼神、区分上下等级的途径。
《袁淮书》说:礼,是根据人的情感来制定节度的。尊敬父亲,是爱护亲人的情感;尊敬亲人,是尊敬长辈的道义。
《物理论》说:礼,是行走,是规则。意义相同但名称不同。
孙卿的《礼赋》说:有一个大东西,不是丝也不是帛,但纹理成章;不是日也不是月,却能照亮天下;活着的人因它而长寿,死去的人因它而得到安葬;城郭因它而坚固,军队因它而强大。纯洁就能称王,驳杂就能称霸,不纯不杂就会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注解
五礼:五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基本分类,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分别指祭祀、丧葬、宾客、军事、喜庆等五大类礼仪活动。
吉礼:指祭祀活动,如对祖先、神灵的祭祀,起源于神农氏时期,最初以饮食、音乐等形式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凶礼:指丧葬之礼,包括对去世者的丧葬仪式、年成不登时的灾害祭祀以及大夫离国等。
宾礼:指宾客之礼,包括朝贡、聘问等外交礼仪。
军礼:指军事之礼,起源于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涉及军队的组建、训练、出征等。
嘉礼:指喜庆之礼,如婚礼、冠礼、乡饮酒等。
郊庙宗社:郊庙宗社指郊外的祭祀场所和宗庙、社稷等。
神农氏: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教民种植谷物,被尊为农业的始祖。
伊耆氏: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与神农氏同属一个时期。
黄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与蚩尤作战于涿鹿。
蚩尤: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与黄帝作战。
朝聘:古代诸侯国之间互相访问的礼仪。
郊劳:古代诸侯国君主出访时,边境诸侯国派使者到郊外慰劳。
赠贿:古代君主出访时,所到之国赠送的礼物。
揖让:古代的礼节,表示尊敬和谦让。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的礼仪,表示成年后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乡饮酒:古代乡里间的饮酒聚会,是一种社交活动。
乡射:古代乡里间的射箭比赛,是一种体育活动。
食耆老:古代尊敬老人的习俗,以饮食款待老人。
王燕族人:王宴族人,指君王举办的宴会。
殽蒸:古代祭祀时,将牲畜的肉分割成块。
体荐:古代祭祀时,将牲畜的整个身体作为祭品。
折俎:古代宴会上,将牲畜的肉分割成小块。
公:古代对诸侯的尊称。
伯:古代对诸侯国君的尊称。
子:古代对诸侯国君的尊称。
男:古代对诸侯国君的尊称。
郊:古代帝王或诸侯出巡时,到达边境时的仪式。
劳:古代对使者或宾客的慰劳。
相:古代指辅助、协助。
讲求:研究、探讨。
典礼:指各种仪式和礼节。
仪:古代的礼节、仪式。
幹:主干、根本。
经纬:经线与纬线,比喻礼制的纵横交错。
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诸侯:古代对封国君主的尊称。
朝:古代诸侯国君主朝见天子的礼仪。
祀:古代对神灵的祭祀。
戎:古代的军事活动。
度:法度、规范。
礼:礼在古代中国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包括行为规范、仪式和仪式用品等。
太宰嚭:太宰是古代官名,嚭是太宰的名字,此处指吴国的大夫。
季康子:季康子是鲁国的一位大夫。
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弟子之一,以口才和商业才能著称。
国君:国君指的是国家的君主。
大夫: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介于诸侯和士之间。
共命:共同接受命令。
老:年老。
太伯:太伯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的父亲。
仲雍:仲雍是太伯的弟弟。
端委:端委是指古代的礼服。
周礼:周礼是指周朝的礼仪制度。
《春秋说题辞》:《春秋说题辞》是古代解释《春秋》的文献。
天地之体:天地的本质和结构。
有子:有子是孔子的弟子。
先王:先王指的是古代的贤明君主。
政:政治手段。
刑:刑法。
夏礼:夏朝的礼仪制度。
殷礼:殷朝的礼仪制度。
宋:宋国是殷商的后代。
杞:杞国是夏朝的后代。
世:世指的是一个朝代或家族传承的代数。
损益:损益指的是制度的增减。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仁爱、道德和善良。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归礼仪。
玉帛:玉帛是指古代的贵重礼品。
叔孙通:叔孙通是西汉初年的儒家学者。
汉王:汉王指的是刘邦,即后来的汉高祖。
定陶:定陶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仪号:仪号是指皇帝的称号和仪式。
秦仪法:秦朝的礼仪法规。
简易:简单易行。
朝仪:朝廷的礼仪。
九宾:九宾是指古代外交礼节中的九位宾客。
胪句传:胪句传是指传达语言的方式。
辇:辇是指古代帝王的车。
戟:戟是一种古代兵器。
传警:传递警讯。
俎豆:俎豆是指古代祭祀用的器物。
法酒:法酒是指按照礼法规定的酒。
法:法是指法律和规范。
易姓之世:易姓之世是指朝代更迭。
损益之极:损益之极是指制度的极点。
三王:三王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君主。
五帝:五帝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王。
大章:大章是古代的一部乐舞。
夔:夔是古代的一位乐官。
京师:京师是指国都。
南宫东观:南宫东观是指古代的图书馆。
集礼:集礼是指收集和整理礼仪。
大树下:大树下是指孔子在宋国时的一处居所。
司马桓魋:司马桓魋是宋国的一位官员。
郑:郑是古代的一个国家。
三王五帝:三王五帝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五帝。
粉泽:粉泽是指修饰和润色。
因人之情:根据人的情感。
缘义之理:根据道义的原则。
节文:节文,指礼仪中的规范和仪式。
端:起点。
寻丈:尺寸。
检式:标准。
稻粱:稻粱是指粮食。
椒兰:椒兰是指香料。
黼黼文章:黼黼文章是指精美的织物。
疏房越席:疏房越席是指宽敞的房屋和舒适的坐席。
机筵:机筵是指床榻。
三王五帝之礼仪法度:三王五帝的礼仪法规。
楂梨橘柚果瓜:楂梨橘柚果瓜是指各种水果。
雕琢人性:雕琢人性是指塑造人的性格。
矫拂其情:矫正和拂拭人的情感。
趋翔周旋:行走和旋转。
屈节异仪:屈从节度和不同的仪式。
肉凝而弗食:肉凝固了而不吃。
酒败而不饮:酒变质了而不喝。
汨阴阳之和:扰乱阴阳的和谐。
迫生命之情:强迫生命的情感。
俗政:风俗和政令。
亲疏:亲近和疏远。
爱恶:喜爱和厌恶。
体情而制文:根据情感来制定文饰。
相食之虫:相互食用的虫子。
食肉之兽:食肉的野兽。
伪慝之儒:伪善和邪恶的儒者。
眯:眯眼。
濡:湿。
酎:酎是一种古代的酒。
食礼:饮食的礼仪。
图国:图谋国家。
御民:统治人民。
辔:马缰绳。
秋:秋季。
肃:肃穆。
礼之至:礼的最高境界。
晏子:晏子,名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以智慧和品德著称。
鲁:鲁,指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上堂之礼:上堂之礼,指古代在进入殿堂时遵循的礼仪规范。
君行一,臣行二:君行一,臣行二,指君主走一步,臣子走两步,以示对君主的尊敬。
币:币,指古代的货币,此处指赠送的礼物。
礼中语裥礼:礼中语裥礼,指在礼仪中包含着对礼仪的补充和丰富。
礼者,天所为也;文者,人所为:礼是自然界所赋予的,文是人为创造的。
乱:乱,指社会秩序的混乱。
堤:堤,指用来防水的大坝。
刑防其末,礼防其本:刑法是防止社会问题的末端,而礼仪是防止问题的根本。
阴阳之际:阴阳之际,指阴阳两种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百事之会:百事之会,指各种事情汇聚的地方。
宾鬼神:宾鬼神,指尊敬和招待鬼神。
序上下之道:序上下之道,指区分和安排上下等级的秩序。
严父,爱亲之情也;尊亲,敬长之义耳:严父,指尊敬父亲;爱亲,指爱护亲人;尊亲,指尊敬亲人;敬长,指尊敬长辈。
礼者,履也,律也:礼,指遵循的规范;履,指践行的行为;律,指法律。
物理论:物理论,指关于事物原理的理论。
文理成章:文理成章,指纹理组织得很好,形成美丽的图案。
城郭以固,三军以强:城郭以固,指城池坚固;三军以强,指军队强大。
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也:粹而王,指纯洁无瑕而成为王;驳而霸,指复杂多样而成为霸主;无一焉而亡也,指没有做到这两点就会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二-评注
《韩诗外传》中记载了晏子聘鲁的故事,晏子在下堂时迅速趋行,授立时则跪拜,这一行为引起了子贡的注意,进而询问孔子。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对礼的深刻理解。‘夫上堂之礼,君行一,臣行二也’表明了礼在君臣之间的等级差别,晏子对君王的尊重通过这一行为得以体现。‘今君之受币也毕,臣敢不跪乎’则展示了晏子对礼仪的严格遵守,即使是在受币之后,他依然保持跪拜的礼节,这反映了礼的内在精神是对君王的尊敬和忠诚。孔子对晏子的行为给予‘善’的肯定,并进一步指出‘礼中语裥礼’,强调了礼的内涵和外在表现的一致性,即礼的内在精神要通过外在的行为来体现。这一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礼的重视和推崇。
《董生书》中对礼的阐述,将礼与天、人相结合,提出了礼的起源和目的。‘礼者,天所为也’意味着礼是天地自然法则的体现,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文者,人所为’则指出礼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人情为节文,以救其乱也’揭示了礼的制定是为了调节人的情感,防止社会混乱。‘夫堤者,水之防也;礼者,人之防也’通过比喻,将礼比作堤防,强调了礼在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刑防其末,礼防其本也’则进一步说明了礼与刑的区别,礼是从根本上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而刑则是针对问题的后果进行惩罚。
《白虎通》中的礼论,将礼提升到了宇宙的层面,认为礼是阴阳交汇的结果,是百事汇聚的中心。‘所以尊天地、宾鬼神、序上下之道也’说明了礼在尊重自然、敬奉鬼神以及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中的重要性。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礼的神秘化和神圣化。
《袁淮书》对礼的阐述,更加注重礼与人的情感联系。‘礼者,缘人情而为之节度者也’指出礼是顺应人的情感而制定的规范。‘严父,爱亲之情也;尊亲,敬长之义耳’则进一步说明了礼与家庭伦理的关系,礼是表达对父母和长辈尊敬和爱戴的方式。
《物理论》中的礼论,将礼与律相提并论,认为礼是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体现。‘礼者,履也,律也’强调了礼的实践性和约束力。‘义同而名异’则表明礼与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
孙卿《礼赋》中的礼论,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礼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用非丝非帛之物制成文理精美的图案,比喻礼的精妙和内在美。‘非日非月;为天下明’则将礼提升到了照亮天下的高度,强调了礼的普遍性和光明性。‘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说明了礼在人生礼仪、社会稳定和军事力量中的作用。‘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也’则表明,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纯正地实行礼,就能成为王者;如果礼制驳杂,也能称霸一时;而如果完全丧失礼,则必然灭亡。这段文字深刻揭示了礼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