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三十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三十四-原文

《晋中兴书》曰:东海王越妃裴氏,痛越棺柩被焚,乃招魂,葬越於丹徒。中宗以为非礼,下诏曰:’夫冢以藏形,庙以安神。今世招魂葬者,是埋神也。其禁之。’

《后魏书》曰:韩延字显宗,为虎牢镇将。初,延曾往柏谷坞,有鲁宗之墓,有终焉之志。因谓子孙曰:’我不劳向北代葬也,即可就此。’子孙从其言。

崔鸿《后燕录》曰:赵秩字武,汲郡朝歌人也。轻财好施。邻人李玄度母死,家贫无以葬。秩谓其兄曰:’赴死救不足,仁之本也。’家有二牛,以一牛与之,玄度得以葬。他年,秩夜行,见一老母,遗秋金一饼,曰:’子能葬我,是以相报。子五十已后当富贵不可言。勿忘玄度也。’

《宋书》曰:谢方明父冲为孙恩所杀,伯父邈守吴兴,又为孙恩党害之。方明体素羸弱,而勇决过人。结邈门生,讨其党,悉擒,手刃之。时乱后,吉凶礼废。方明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之功尽力数月,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

《南史》曰:王思远少无仕心。宋建平王景素辟南徐州主簿,深见礼。素景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寓上表理之。

《宋书》曰:王徽少好学。弟僧谦亦有才誉,为太子舍人,遇疾,徽躬自处疗。而僧谦服药失度,遂卒。徽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哀痛僧谦不能已。以书告灵。僧谦卒后四旬而徽终,遗令薄葬,不设轜旐、鼓挽之属,施五尺床为灵,二宿便毁。

又曰:范泰卒,初议赠开府。殷景仁曰:’泰素望不重,不可拟议。’台司竟不果。及葬,王弘抚棺哭曰:’君生平重殷铁,今以此为报。’

沈约《宋书》曰:吴逵,吴兴乌程人。经荒馑,继以疾病,父母兄弟嫂及郡群从小功之亲男女死者十三人,惟逵妻获全。家徒四壁立,冬无被袴。昼则佣赁,夜则伐木烧砖。妻亦同逵此诚。期年中,成七墓十三棺。

《南史》曰:顾宪之仕齐,为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大半,棺椁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旁。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出公禄,使纲纪营护之。又土山人有病,辄云先亡为祸,皆开冢剖椁,水洗枯骨,名为’除祟’。宪之晓谕,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风俗遂改。

又曰:王俭领中书监,参掌选事。其年疾,上亲视。薨年三十八,诏卫军文武及台所给兵仗,悉停待葬。又诏追赠太尉,加羽葆鼓吹,增班剑为六十人。葬礼依太宰文简公褚彦回故事。

《齐书》曰:初,豫章王嶷葬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夹石。竟陵王子良临送,望祖硎山,悲感叹曰:’北瞻吾叔,前望吾兄。死而有知,请葬兹地。’及薨,葬焉。

又曰:何点哀乐过人。尝行,逢葬者。叹曰:’此哭者之怀,岂可思耶?’於是悲恸不能禁。

《梁书》曰:到溉临终,托子孙薄葬之礼,曰:’气绝便敛,敛以法服,敛竟便葬,不须择日。凶事心存约俭,孙侄不得违言。’便屏家人,请僧读经囋唄。及卒,颜色如恒,手屈二指,即佛道所云得果也。

又曰:顾宪之临终,为制敕其子曰:’夫出生入死,理兼昼夜。生即不知所从,死亦安识所往?延陵云,精气上归于天,骨肉下归于地,魂气则无不知。良有以也。虽复茫昧难征,要若非妄。百年之期,迅若驰隙。吾今预为终制,瞑目之后,念并遵行,勿违吾志也。庄周、澹台,达生者也;王孙、士安,矫俗者也。吾进不及达,退无所矫。常谓中都之制,允理惬情:衣周於身,示不违礼;棺周於衣,足以蔽臭;入棺之物,一无所须;载以輴车,复以粗布,为使人勿恶也。’

崔鸿《三十国春秋·夏录》曰:赫连昌发二百里内民二万五千人凿嘉平陵,七千人缮清庙於契吴,初,昌父勃北游契吴,升高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昌以勃平昔之意也,故立庙焉。葬勃於城西十五里,起行宫,摸写统万宫殿,饰以金银珠玑。葬讫,楚之杀骏马数千匹。

《唐书》曰:贞观十年,葬文德皇后於昭陵,因山为坟,不封不树。大宗惩秦汉已来厚葬以致发掘,因序平生之志,刻於石。以诫将来。

又曰:高宗以频年饥俭,召雍州长史李义琛谓曰:’庶人之徒,商贾杂类,竞为厚葬,违越礼度。雍州列郡之首,四方取则。卿为严禁,勿复使然也。’

又曰:初,玄宗因拜桥陵,至金粟山,睹岗峦有龙盘凤翥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群臣乃追先旨,筑陵此山,曰泰陵。

又曰:苏颋葬。上游咸宜宫,将出猎,闻颋丧出,怆然曰:’苏颋今日葬,吾宁忍娱游。’遂还宫。

又曰:初,泾原节度使刘昌之领泾州也,平凉盟会所亡殁将士骸骨在焉,乃令聚而坎瘗之。因感梦於昌,有愧谢之意。遂以闻。由是下诏,深自克责。乃遣秘书少监孔述睿及中官,以御厨馔物及内造衣服数百袭,令刘昌收其骸骨以归。大将三十人,将士一百人,皆具棺攒,敛以衣服,葬於浅水原,置二冢。其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诏翰林学士撰二冢志文及祭文。其曰,刘昌盛陈兵於葬所,具牢馔祖祭之礼。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焚其尸及纸钱千幅,又立三堠,题以冢名,表於道傍。师人观之,莫不感泣。

《穆天子传》曰:甲辰,天子南葬盛姬於乐池之南。(即玄池也。)天子乃命盛姬之丧视皇后之葬法。河济之间共事,(供给葬事。)七萃之事抗即车,(举棺以就车。)御日月之旗、七星之文,(今旒上画日月及北斗星。《周礼》日月为当旗,亦通名也。)鼓锺以葬。

《山海经》曰:秋山,帝尧葬于阳,(今尧冢在济阴阳城县也。)帝喾葬于阴。爰有熊、文虎,(雕虎。)文王皆葬其所。(文王墓今在毕也。案:帝王冢墓有定处,而《山海经》往往偏见之者,盖以为圣人在於其位,仁化广及,恩沾鸟兽。至於殂亡,四海若丧考妣,无思不哀。故绝域殊类之闻天子崩,各自立庙祭,起土为冢也。)

又曰: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冢在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也。)九嫔葬于阴。(妇嫔。)

又曰:赤水之东,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叔均,商均,墓在九疑山中也。)其中有九疑山,舜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九疑山九溪,其山皆相似。)

又曰: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玄中记》又载)

《晏子》曰:景公成路寝之基。逢於何遭晏子,再拜前曰:’於何之母死,兆在路寝之台牖下,愿请合骨。’晏子入白公。公作色曰:’自古及今,子亦尝闻请葬人主之宫者乎?’对曰:’古之人君,不夺生人之居,不残死人之墓,故未尝闻请葬人主之宫也。婴闻之:生者不安,命之曰畜忧。死者不葬,命之曰畜哀。畜忧者怨,畜哀者危。君不如许之。’公曰:’诺。’逢於何遂葬路寝之台牖下。

《墨子》曰:古者,圣人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二领,足以覆恶者。昔尧北教八狄,道死卬卬之山,衣衾二领,满坎无封。已葬,牛马乘之。舜西教犬戎,道死南纪之市。既葬,而市人乘之。禹东教於越,葬於会稽之山,桐棺三寸,皆下不及泉,上无通臭。三王者,岂财用不足哉?以为葬埋之法也。

《孟子》曰:滕文公卒,葬有日矣。天大雨雪甚,至牛目,群臣请弛期,太子不许。惠公谏曰:’昔王季葬滑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前和。文王曰:’先君欲见群臣百姓矣。’乃出为张,三日而后葬。今太子亦曰:’先王以留而抚社稷,故使雪弛其期,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太子曰:’善。’

《庄子》曰: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齐送。吾葬具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偏耶?’

又曰: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有漫以垩污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运斤成风,垩尽而鼻不伤。自夫子之死,吾无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韩子》曰: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执丧二日。世主以为俭而尤之。儒者破家而葬,债子而偿,执丧三年,毁而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也。

又曰:齐国好厚葬,布帛尽於衣衾,材木尽於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币,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僇其尸,罪夫当丧者。’夫僇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尸子》曰:禹之丧法:死於陵者葬於陵,死於泽者葬於泽。桐棺三寸,制丧三日。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巴之中。衣衾三领,款木之棺,葛以缄之。

《吕氏春秋》曰: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於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藏浅则狐狸迫之,深则及於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貍之患、水泉之湿。此则善矣。

又曰:审知生,圣之要;审知死,圣之极也。知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知死者不以害死,此葬死之谓也。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凡生於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淮南子》曰:禹之时,天下水。禹身执畚插。当此之时,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节财薄葬焉。

又曰:马免人於难者,死也葬之,以帷幪为衾;牛有德於人,其葬之大车之箱。牛马有功,犹不可忘,又况人乎?

又曰:禹有洪水之患、陂塘之事,(陂,蓄水塘池也。)故朝死而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应时设教、见而施宜者也。

《典略》曰:秦始皇十年,华阳君卒,与孝文王合葬寿陵,襄王母夏太后别葬杜东。临死时曰:’东望我子,西望我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及汉有天下,宣帝果起陵邑焉。

《西京杂记》曰:曹敞在吴章门下,往往好斥人过,以为轻薄,世人皆以为然。章后见杀,全无有敢收葬者。敞乃称吴章弟子,收葬其尸。方知其亮直者,不见容於凡辈矣。平陵人文生为碑於吴章墓侧,在龙首山南幕岭上。

又曰:何武葬北邙薄龙阪,王嘉冢东北一里许。

又曰:杨贵字王孙,京兆人也。生时厚自奉养,死卒祼葬终南山下。其孙掘土凿石,深七尺,而反奢。

又曰:安定嵩真、玄莬、曹元礼并明算术,皆成帝时人。

真常以算自克其寿七十三,真曰:’绥和元年正月二十五日晡时死矣。’书其壁以志之。至二十四日晡时死。

妻曰:’真算时见长。下一算,欲以告之,虑脱其旨,故不告,今校一日也。’

又曰:’北芒青龙陇上,孤槚之西四尺所,凿之七尺,吾欲选此地也。’

真死,依言往掘,得古时空椁,即以葬之。

又曰:汉帝及诸侯王葬,皆珠瓀玉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时谓蛟龙玉匣。

又曰:杜子夏葬长安北四里。

临终作文曰:’魏郡杜邺,立身忠款,犬马未陈,奄先草木。骨肉归於土块,气则无所不知。何必故丘,然后即化。封长安北郭,此焉安息。’

及死,命刊石埋墓前。

‘《陈留风俗传》曰:小黄县者,宋地,故阳武东黄乡也,因黄水以名县。’

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妃於黄乡。

天下平定,使使者以梓宫招魂幽野。

於是有丹蛇在水,自洒濯,入于梓宫。

其浴处有遗发,谥曰昭灵夫人。

‘《卢植别传》曰:植,初平三年卒。’

临困,敕其子俭葬於山足,不用棺,附体单帛而已。

‘《郑玄别传》曰:玄卒,遗令薄葬。’

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衰绖赴者千馀人。

‘《郭翻别传》曰:翻字道翔,武昌人。’

遗令俭葬,惟以两卷《老子》,示存道德。

‘《杜祭酒别传》曰:君年五十二,当其终亡,安措先茔,帛布轜车,丧仪俭约。’

执引者皆三吴令望及北人贤流。

‘《虞氏家记》曰:潭母大夫人薨。’

宜都府君即世五十九载,改殡。

修构窀穸,灵柩住而莫前。

群从咸以丧事有往无反,不应迁移。

潭以昔文王之葬王季既定,而洪水出截冢棺椁,文王乃设张屋,出柩三日,群臣临之,然后葬。

此则上圣之遗令,载在篇籍。

遂奉迁神柩,权停幕屋,使子孙展哀,晨夕宗族相临,允合张屋之仪也。

天子给太夫人徘徊车,谒者送丧,礼仪光备,合葬於旧圹。

‘《卫玠别传》曰:君卒,丞相王公教曰:’

卫洗马明当改葬。

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民望,可修三牲之祭,以敦旧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三十四-译文

《晋中兴书》记载:东海王司马越的妃子裴氏,因为司马越的棺柩被焚毁,于是招魂,将司马越葬于丹徒。中宗认为这样做不合礼制,下诏说:‘坟墓是用来安放尸体的,庙宇是用来安放灵魂的。现在世上有招魂安葬的做法,这是埋葬灵魂。应禁止这种做法。’

《后魏书》记载:韩延字显宗,担任虎牢镇将。起初,韩延曾前往柏谷坞,那里有鲁宗之墓,他有在此地终老的愿望。于是对子孙说:‘我不需要劳神去北方安葬,就可以在这里安葬。’子孙们听从了他的话。

崔鸿的《后燕录》记载:赵秩字武,是汲郡朝歌人。他轻视财物,乐于施舍。邻居李玄度的母亲去世,家中贫穷无法安葬。赵秩对他说:‘舍命相救不足以体现仁义的本质。’家中有两头牛,他给李玄度一头,李玄度得以安葬。后来,赵秩夜间行走,遇到一位老妇,给了他一块金子,说:‘你能安葬我,我以此相报。你五十岁之后将富贵无比。不要忘记李玄度。’

《宋书》记载:谢方明的父亲谢冲被孙恩所杀,伯父谢邈在吴兴任职,也被孙恩的党羽杀害。谢方明身体素来虚弱,但勇敢果断超过常人。他组织谢邈的门生,讨伐孙恩的党羽,全部抓获并亲手杀死了他们。当时社会动荡,吉凶礼仪废弃。谢方明全家遭遇不幸,财产损失殆尽,但他全力以赴地筹备葬礼,历时数月,葬礼和送葬仪式都完成了。在和平时期,这样的礼仪是没有比这更完备的了。

《南史》记载:王思远年轻时没有做官的愿望。宋建平王刘景素征召他担任南徐州主簿,对他非常礼遇。刘景素被杀后,身边的人四散而去,王思远亲自监督殡葬事宜,亲手种植松柏,与庐江何昌寓上表请求为刘景素平反。

《宋书》记载:王徽年轻时好学。他的弟弟王僧谦也有才华,担任太子舍人,不幸因病去世。王徽亲自为弟弟治疗,但僧谦服药过量,最终去世。王徽深感自责,发病后不再治疗,悲痛无法自制。他写信给弟弟的灵魂。王僧谦去世后四十天,王徽也去世了,他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不设灵车、旗帜、鼓乐等,只放一张五尺长的床作为灵柩,两天后便毁掉。

又记载:范泰去世,最初商议追赠他为开府。殷景仁说:‘范泰素来声望不高,不适合这样的追赠。’最终朝廷没有实行。范泰下葬时,王弘抚摸棺木哭泣说:‘你一生重视殷铁,现在就用这个来报答你。’

沈约的《宋书》记载:吴逵是吴兴乌程人。经历了荒年饥荒,接着又生病,他的父母、兄弟、嫂子以及郡中的亲戚男女共十三人去世,只有他的妻子幸存。家中一贫如洗,冬天没有被子穿。白天他做短工,晚上砍柴烧砖。他的妻子也和他一样勤劳。一年之内,他完成了七座坟墓和十三口棺材。

《南史》记载:顾宪之在齐朝做官,担任衡阳内史。在此之前,郡境内连年发生瘟疫,死者大半,棺材尤其昂贵,都用苇席包裹,丢弃在路边。顾宪之下车后,通知属县,寻找他们的亲人,让他们安葬。对于那些亲人已经绝迹的家庭,顾宪之用自己的官俸,派官员去照顾他们。又土山人有病,总是说先亡的祖先在作祟,于是开挖坟墓,剖开棺材,用水冲洗干枯的骨头,称为‘除祟’。顾宪之向他们讲解生死之别,事情并非由此而来,风俗因此改变。

又记载:王俭担任中书监,参与掌管选拔事务。那年他生病,皇帝亲自探望。他三十八岁时去世,皇帝下诏,让卫军文武官员以及台所提供的兵器全部停止使用,等待下葬。又下诏追赠他为太尉,增加羽葆鼓吹,增加仪仗队到六十人。葬礼按照太宰文简公褚彦回的旧例进行。

《齐书》记载:起初,豫章王萧嶷葬于金牛山,文惠太子葬于夹石。竟陵王子良前来送葬,望着祖硎山,悲伤感叹说:‘向北看是我的叔叔,向前看是我的哥哥。如果死后有知,请把我葬在这里。’等到他去世,也被葬在那里。

又记载:何点非常悲伤。曾经出行,遇到葬礼。感叹说:‘这些哭泣者的心情,怎能不让人感慨呢?’于是悲痛不能自制。

《梁书》记载:到溉临终时,托付子孙要简单安葬,说:‘断气后立即收殓,用法服收殓,收殓完毕后立即下葬,不需要选择吉日。丧事要简朴节约,孙子侄子不得违背我的遗言。’于是他让家人退下,请僧人念经唱歌。去世后,脸色如常,手弯曲成两个手指,即佛道所说的得到果报。

又记载:顾宪之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从出生到死亡,道理包括白天和夜晚。出生时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亡时也不知道将去往何方?延陵季子说,精气上升归于天,骨肉下降归于地,魂气无所不知。这确实有道理。虽然有些模糊难以证实,但总不是虚妄的。百年的寿命,如同飞驰的缝隙。我现在预先制定终制,闭上眼睛之后,希望你们都能遵循执行,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庄子、澹台灭明是通达生死的人;王孙、士安是矫正世俗的人。我既不能像他们那样通达,也不能像他们那样矫正。我常常认为中都的葬礼制度,既符合道理又让人感到满意:衣服要宽松合身,表示不违背礼制;棺材要包裹衣物,足以遮盖臭味;放入棺材的东西,一概不需要;用简陋的车载运,再用粗布覆盖,以免让人厌恶。’

崔鸿的《三十国春秋·夏录》记载:赫连昌征发两百里内的两万五千人挖掘嘉平陵,七千人建造庙宇于契吴。起初,赫连昌的父亲赫连勃勃北游契吴,登高而叹:‘这里多么美丽啊!面对广阔的湖泊,又有清澈的溪流。我走过的地方很多,没有比这里更美的了。’赫连昌根据赫连勃勃平日的意愿,在那里建立了庙宇。将赫连勃勃葬在城西十五里处,建造行宫,模仿统万宫殿,用金银珠宝装饰。下葬后,杀了数千匹马。

《唐书》记载:贞观十年,将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因山为陵,不封土不植树。太宗以秦汉以来厚葬导致被盗掘为戒,于是将自己的生平志向刻在石碑上,以警示后人。

又记载:高宗因为连年饥荒,召见雍州长史李义琛说:‘平民百姓,商贾杂类,竞相厚葬,违背了礼制。雍州是列郡之首,四方以此为榜样。你应严格禁止,不要再这样。’

又记载:起初,玄宗因为拜谒桥陵,来到金粟山,看到山峦有龙盘凤舞的形势,对身边的人说:‘我千秋之后,应该葬在这里。’群臣于是追忆先帝的旨意,在山上建造陵墓,称为泰陵。

又记载:苏颋去世。玄宗上游咸宜宫,准备出猎,听说苏颋去世的消息,悲伤地说:‘苏颋今天下葬,我怎能忍心娱乐游玩。’于是返回皇宫。

又记载:起初,泾原节度使刘昌之领兵到泾州,平凉盟会所亡故的将士的遗骸在那里,他下令聚集起来挖坑埋葬。因为梦见刘昌,感到愧疚,于是上报朝廷。于是皇帝下诏,深深自责。派遣秘书少监孔述睿及宦官,用御厨的食品和数百件内造的衣服,让刘昌收领这些遗骸回国。三十位大将,一百位将士,都准备好了棺材,穿上衣服,在浅水原安葬,建立两个坟墓。大将的坟墓称为‘旌义冢’,将士的坟墓称为‘怀忠冢’。皇帝下诏翰林学士撰写两个坟墓的志文和祭文。刘昌在葬礼上陈列军队,准备了丰盛的酒食,举行祭祀之礼。刘昌及大将都穿着素服前来。焚烧了他们的尸体和一千张纸钱,又立了三个石碑,题上坟墓的名字,立在道路旁边。士兵们看到这一幕,无不感动落泪。

《穆天子传》说:甲辰年,天子在南边将盛姬安葬在乐池的南边。(也就是玄池。)天子于是命令盛姬的丧事按照皇后的葬礼来办理。黄河和济水之间共同办理丧事。(供给葬事所需。)七萃之事举棺上车,(抬起棺材放入车中。)悬挂日月旗、七星图案的旗帜,(现在旗帜上画有日月和北斗星。《周礼》中日月旗,也是通称。)敲击鼓钟来举行葬礼。

《山海经》说:秋山,帝尧葬在阳面,(现在的尧墓在济阴阳城县。)帝喾葬在阴面。那里有熊、文虎,(雕虎。)文王也葬在那里。(文王墓现在在毕地。按:帝王的坟墓有固定的地点,而《山海经》中往往有所偏颇,大概是认为圣人在位时,仁德广泛,恩泽及于鸟兽。至于去世,四海如同失去父母,无不感到哀痛。因此,即使在偏远的地方,不同种族的人听说天子去世,也会各自建立庙宇祭祀,堆土为墓。)

又记载:务隅之山,帝颛顼葬在阳面,(坟墓在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九嫔葬在阴面。(指帝王的妃嫔。)

又记载:赤水之东,苍梧之野,是舜和叔均的葬地。(叔均,商均,墓在九疑山。)那里有九疑山,舜的葬地,位于长沙零陵界中。(九疑山有九条溪流,山形都相似。)

又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斩下他的头,将其葬在常羊山。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玄中记》也有记载)

《晏子》说:景公完成了路寝的基础工程。逢於何遇到晏子,拜了两拜,上前说:‘逢於何的母亲去世了,墓地就在路寝台的窗户下,希望您能允许合葬。’晏子进去告诉了景公。景公变了脸色说:‘自古至今,您听说过请求在君主宫殿中安葬人的吗?’逢於何回答说:‘古代的君主,不侵占百姓的居所,不破坏死者的坟墓,所以从未听说过请求在君主宫殿中安葬人。我听说:活着的人不安,叫做畜忧。死者未葬,叫做畜哀。畜忧的人会怨恨,畜哀的人会危险。君主不如答应他。’景公说:‘好吧。’逢於何就在路寝台的窗户下安葬了。

《墨子》说:古时候,圣人制定了葬埋的法度:棺材三寸厚,足以使尸体腐朽,衣服被褥两套,足以覆盖尸体。过去尧在北边教导八狄时,死在卬卬之山,只穿了两套衣服被褥,填满坑穴而没有封土。下葬后,牛马都来踩踏。舜在西方教导犬戎时,死在 南纪之市。下葬后,市场的人也来踩踏。禹在东方教导越人时,葬在会稽之山,桐木棺材三寸厚,都埋得不深不浅。这三位帝王,难道是因为财物不足吗?是因为他们认为葬埋的法度。

《孟子》说:滕文公去世,葬礼已经定好了。那天天下大雨雪,雪大到能遮住牛的眼睛,群臣请求推迟葬期,太子不同意。惠公劝谏说:‘从前王季葬在滑山之尾,栾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了棺材前的木榫。文王说:‘先君想要见到群臣百姓了。’于是出来张设帐篷,三天后才下葬。现在太子也说:‘先王为了留下抚慰国家,所以让雪推迟了葬期,改为别的日子。’这就是文王的义举。’太子说:‘好。’

《庄子》说:庄子将要去世,弟子们想要给他举行盛大的葬礼。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日月当作连璧,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来送行。我的葬具还不够吗?还需要什么呢?’弟子们说:‘我们担心乌鸦会吃掉先生。’庄子说:‘在上面被乌鸦吃,在下面被蚂蚁吃。夺走这个给予那个,有什么偏颇的呢?’

又记载: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从的人说:‘郢人用白垩涂抹鼻尖,像蝇翼一样。让匠人用斧头砍掉,挥动斧头如风,白垩被削去而鼻子没有受伤。自从先生去世,我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

《韩子》说:墨家的人安葬,冬天穿冬装,夏天穿夏装,桐木棺材三寸厚,守丧两天。君主认为他们节俭,就特别优待他们。儒家的人为了安葬而破产,借钱来偿还,守丧三年,衰毁到需要拄杖。君主认为他们孝顺,就特别礼遇他们。

又记载:齐国流行厚葬,布帛全用在了衣服被褥上,木材全用在了棺椁上。桓公很烦恼,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说:‘布帛用完了就没有了货币,木材用完了就没有了防御,而人们还不停地进行厚葬,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要么是为了名声,要么是为了利益。就下令说:’‘棺椁过度的人,处死尸体,罪魁祸首的人要受罚。’处死的人没有名声,罪魁祸首的人没有利益,人们还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呢?’

《尸子》说:大禹的丧葬法:死在山陵的,就葬在山陵,死在沼泽的,就葬在沼泽。桐木棺材三寸厚,守丧三天。舜在西方教导七戎时,死在路上,葬在南巴之中。衣服被褥三套,用粗木制成棺材,用葛藤封口。

《吕氏春秋》说:孝子对父母的爱,慈母对子女的爱,都深入骨髓,这是人的本性。所爱所重的人去世后,如果弃之不顾,人的情感不忍心这样做,所以有安葬死者的道义。安葬,就是藏。藏得太浅,狐狸会来侵扰,藏得太深,会触及泉水。所以,所有的葬礼都必须在高山之上,以避免狐狸和湿气的侵扰。这样做才是好的。

又记载:审慎地了解生命,是圣人的关键;审慎地了解死亡,是圣人的极致。了解生命的人不会危害生命,这就是养生;了解死亡的人不会危害死亡,这就是安葬死者。这两者都是圣人独自决定的。在天地之间出生的人,必然会有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

《淮南子》说:大禹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大禹亲自拿着畚箕和铁锹。在这个时候,死在山陵的,就葬在山陵,死在沼泽的,就葬在沼泽。节约财物,实行薄葬。

又记载:马帮助人脱离困难,死后要安葬,用布幔作为被褥;牛对人有恩德,其葬礼要用大车的车厢。牛马有功,尚且不可忘记,何况是人呢?

又记载:大禹有洪水和筑堤的劳作,所以当天死的人当天就下葬。这些都是圣人根据时势设立教化、根据情况采取适宜措施的做法。

《典略》说:秦始皇十年,华阳君去世,与孝文王合葬在寿陵,襄王的母亲夏太后另葬在杜东。临死时说:‘向东望见我的儿子,向西望见我的丈夫,一百年后,旁边应当有万家村庄。’等到汉朝统一天下,宣帝果然在那里建立了陵邑。

《西京杂记》说:曹敞在吴章门下学习,常常批评别人的过错,认为他们轻薄,世人也都这么认为。后来吴章被杀,没有人敢收葬他的尸体。曹敞于是自称是吴章的弟子,收葬了他的尸体。这时人们才知道,那些正直的人,往往不被普通人所容忍。平陵人文生在吴章墓旁立了碑,位于龙首山南面的幕岭上。

又记载:何武葬在北邙薄龙阪,王嘉的坟墓在东北一里左右。

又记载:杨贵字王孙,是京兆人。他生前生活奢侈,死后裸葬在终南山下。他的孙子挖土凿石,深七尺,反而更加奢侈。

又说:安定人嵩真、玄莬、曹元礼都擅长算术,都是成帝时期的人。真常用算术来推算自己的寿命,推算出自己活到七十三岁,真说:‘绥和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傍晚我将去世。’他在墙上写下这些话来作为纪念。到了二十四日傍晚,他果然去世。他的妻子说:‘真常在算算寿命时看到了增长。下一算,我想告诉他,但又担心他不能理解,所以没有告诉他,现在才校对出来一天。’

又说:‘北芒青龙山陇上,孤槚的西边四尺左右,挖了七尺深,我想选择这个地方。’真常去世后,按照他的话去挖掘,发现了一个古时的空棺材,于是就用它来安葬他。

又说:汉朝的皇帝和诸侯王的墓葬,都用珍珠和玉石制成的棺椁,形状像铠甲,用金线连缀,棺椁上雕刻着蛟龙、凤凰、龟和麒麟的图案,当时称为蛟龙玉匣。

又说:杜子夏葬在长安北面四里处。临终时写文章说:‘魏郡杜邺,为人忠诚老实,但还未有机会报答国家,就先去世了。骨肉回归土地,灵魂则无所不知。何必一定要回到故土,然后才能安息。我将在长安北郭安葬,这里就是我的归宿。’去世后,他命令刻石碑埋在墓前。

《陈留风俗传》说:小黄县是宋地的旧称,是阳武东黄乡,因为黄水而得名。刘邦起兵作战时,在黄乡失去了皇妃。天下平定后,派使者用棺材招魂于野外。于是有丹蛇在水中自己洗涤,进入棺材。其洗涤的地方留下了头发,谥号为昭灵夫人。

《卢植别传》说:卢植在初平三年去世。临终时,命令他的儿子卢俭在山脚下安葬,不用棺材,只用薄薄的布覆盖身体。

《郑玄别传》说:郑玄去世后,留下遗嘱要求薄葬。自郡守以下曾经受过他教诲的人,有千余人穿着丧服前来。

《郭翻别传》说:郭翻字道翔,是武昌人。留下遗嘱要求简朴安葬,只留下两卷《老子》来表明他追求道德。

《杜祭酒别传》说:您五十二岁时去世,安葬先人的墓地,用布料覆盖的车,丧礼简朴。抬棺的人都是三吴地区的有名望的人和北方人中的贤士。

《虞氏家记》说:潭的母亲大夫人去世。宜都府君去世五十九年后,改葬。修建墓穴,灵柩停放而无人敢上前。众亲戚都认为丧事有去无回,不应该迁移。潭以昔日文王安葬王季的故事为例,洪水截断了棺椁,文王于是设张屋,将棺椁抬出三天,群臣前来吊唁,然后才安葬。这是圣明的遗训,记载在史书中。于是遵照迁葬灵柩,暂时停放在帐篷中,让子孙表达哀悼之情,早晚宗族前来吊唁,符合张屋的礼仪。天子赐予太夫人徘徊车,使者送丧,礼仪完备,与旧墓合葬。

《卫玠别传》说:您去世后,丞相王公教导说:‘卫洗马应该改葬。这位先生是风流名士,海内民望,可以举行三牲祭祀,以加强旧日的友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三十四-注解

葬送:指丧葬仪式,包括安葬和送葬的过程。

棺柩:指装殓尸体的棺材和柩车。

招魂:古代丧葬仪式之一,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散,通过招魂可以使灵魂归位。

丹徒:地名,指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

非礼:不符合礼制的,不恰当的行为。

庙:供奉神灵或祖先的场所。

柏谷坞: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终焉之志:指最终安息的愿望。

朝歌: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轻财好施:形容人性格豪爽,不看重财物,乐于施舍。

仁之本:仁的实质或根本。

秋金一饼: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式,形状如饼。

吉凶礼废:指在乱世中,喜庆和丧葬的礼仪都被废弃。

殡葬:指安葬尸体。

庐江: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薄葬:指简化丧葬仪式,减少丧葬用品。

轜旐:古代丧葬时用来引灵柩的车辆。

鼓挽:指丧葬时用来悼念的鼓乐。

灵:指死者的灵魂。

遗令:留下的遗嘱。

开府:古代的一种官职,位高权重。

太宰: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国家大政。

祖硎山: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矫俗:反对习俗,不随波逐流。

中都之制:指古代的一种丧葬制度。

輴车:古代的一种丧葬用车。

嘉平陵: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契吴: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统万宫殿:指古代的一个宫殿。

昭陵: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是唐太宗的陵墓。

平生之志:指一生的志向或愿望。

厚葬:指豪华的丧葬仪式。

频年饥俭:连续多年的饥荒和贫困。

桥陵: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是唐高宗的陵墓。

泰陵: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是唐玄宗的陵墓。

咸宜宫:地名,指古代的一个地方。

坎瘗:指挖坑埋葬。

旌义冢:指纪念有功之臣的墓地。

怀忠冢:指纪念忠诚士兵的墓地。

翰林学士: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学和学术事务。

穆天子传:《穆天子传》是一部记载周穆王西巡的古籍,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民族、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盛姬:盛姬是周穆王的宠妃,此处提及她的葬礼。

乐池:古代的一种园林景观,此处指盛姬的葬地。

玄池:古代地名,与乐池相邻。

皇后之葬法:指皇后的葬礼规格和仪式。

河济:指黄河和济水,此处可能指葬礼的举行地。

七萃:古代指精选的七种宝物,此处可能指随葬品。

日月之旗:古代旗帜上绘有日月图案的旗帜。

七星之文:古代旗帜上绘有北斗七星图案的旗帜。

鼓锺:古代用于丧葬仪式的打击乐器。

山海经:古代地理志书,记载了山川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

帝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即帝喾。

帝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熊、文虎:指熊和文虎,文虎可能是指有花纹的虎。

帝颛顼: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九嫔:古代帝王的妃嫔。

叔均:商均,古代人物。

九疑山:位于湖南省的山区,有多座山,因此得名。

邢天: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帝:指天帝。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

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路寝: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居所。

於何:古代人物。

公:指景公。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著作。

棺三寸:古代的棺木尺寸,三寸指棺木的厚度。

衣衾:古代用于包裹尸体的衣物。

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会稽之山:位于浙江省的山区。

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著作。

滕文公:战国时期滕国的国君。

王季:周文王的父亲。

栾水:古代河流名。

太子:国君的儿子,此处指滕文公的儿子。

惠公:滕文公的儿子。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著作。

郢人:古代人物。

匠石:古代工匠。

韩子:指《韩非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

墨者:指墨家学派的人。

儒者:指儒家学派的人。

桓公: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

尸子:古代思想家尸佼的著作。

陵:古代墓地。

泽:湖泊或沼泽。

葛:一种植物,此处指用葛藤。

吕氏春秋:吕不韦主持编纂的杂家著作。

孝子:指孝顺父母的人。

慈亲:慈爱的父母。

生者:活着的人。

死者:死去的人。

华阳君:秦始皇的弟弟。

孝文王:秦始皇的父亲。

夏太后:秦始皇的母亲。

杜东:古代地名。

曹敞:古代人物。

吴章:古代人物。

平陵:古代地名。

文生:古代人物。

京兆:古代地名,指今天的西安市。

终南山:位于陕西省的山区。

杨贵:古代人物。

王孙:古代人物的字号。

祼葬:古代的一种葬法,不封土成坟,只挖坑埋葬。

安定嵩真:安定嵩真,指的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嵩真,字玄莬,他的算术成就很高,被记载在《后汉书》中。

玄莬:玄莬,即嵩真的字,古代文人常以字作为别称。

曹元礼:曹元礼,东汉时期的数学家,与嵩真、玄莬齐名。

成帝时人:成帝时人,指的是在东汉汉成帝时期活跃的人物。

绥和元年:绥和元年,是西汉成帝的年号,即公元前8年。

晡时:晡时,古代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晡时指的是下午3点到5点。

北芒青龙陇上:北芒青龙陇上,指的是古代墓地所在地的方位。

孤槚:孤槚,古代指单独的木槁,这里可能指单独的墓碑。

珠瓀玉匣:珠瓀玉匣,指的是用珠宝和玉石制成的棺椁。

金缕:金缕,指用金线缝合。

蛟龙、鸾凤、龟麟:蛟龙、鸾凤、龟麟,均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于装饰棺椁。

蛟龙玉匣:蛟龙玉匣,指装饰有蛟龙图案的玉制棺椁。

杜子夏:杜子夏,指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杜笃。

梓宫:梓宫,古代指棺材。

昭灵夫人:昭灵夫人,指被谥为昭灵夫人的女性。

初平三年:初平三年,是东汉末年董卓废立皇帝后的第三个年号,即公元192年。

衰绖:衰绖,古代丧服的一种,用麻布制成。

武昌人:武昌人,指武昌地区的人。

帛布轜车:帛布轜车,指用帛布装饰的丧车。

三吴令望:三吴令望,指吴地三位有声望的人。

北人贤流:北人贤流,指北方有德行的人。

窀穸:窀穸,指古代墓葬中的墓穴。

张屋:张屋,指古代在葬礼中搭建的临时房屋。

徘徊车:徘徊车,指古代用于送葬的车辆。

谒者:谒者,古代官名,负责接待宾客。

三牲之祭:三牲之祭,指用牛、羊、猪三牲祭祀。

海内民望:海内民望,指全国范围内有很高声望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三十四-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多位古代人物的生平和死亡细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对算术、丧葬习俗、礼仪以及道德观念的重视。

首先,文中提到的安定嵩真、玄莬、曹元礼等人,他们都是成帝时期的人物,并且擅长算术。其中,嵩真通过算术计算自己的寿命,最终以七十三岁去世,并在墙上记录下自己的死亡时间。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算术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对生命终结的预知和接受。

其次,文中描述了北芒青龙陇上的葬地选择,以及汉帝和诸侯王葬礼中的珠瓀玉匣。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丧葬仪式的重视,以及贵族阶层对丧葬礼仪的讲究。玉匣上的蛟龙、鸾凤、龟麟等图案,象征着死者灵魂的升天和永恒。

再次,杜子夏的临终作文,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态度和对故土的眷恋。他将自己的骨灰归葬于长安北郭,这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陈留风俗传》中提到的小黄县,以及沛公在黄乡的丧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皇妃丧葬的重视和特殊的仪式。

卢植、郑玄、郭翻、杜祭酒、虞氏家记中的人物,他们的生平和死亡细节,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道德和礼仪的重视。例如,卢植在临终前要求儿子俭葬,郑玄遗令薄葬,郭翻则以两卷《老子》示存道德。

《虞氏家记》中提到的潭母大夫人薨,以及天子给太夫人徘徊车,谒者送丧,礼仪光备,合葬於旧圹,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皇室成员丧葬的特别待遇。

最后,《卫玠别传》中提到卫洗马明当改葬,以及丞相王公教以敦旧好,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友情和旧好的重视,以及对逝者的怀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礼仪部-卷三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9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