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十八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十八-原文

○魏太祖武皇帝

《魏志》曰: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字阿瞒也。)祖腾,汉桓帝时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曹瞒传》及郭颂《世语》并云:嵩夏侯氏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也。)嵩生太祖。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籍,於是奏免其八九;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整肃。

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渤海太守袁绍、济北相鲍相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太祖行奋武将军。董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卓闻山东兵起,恃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据成皋。

到荣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乘马被疮,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出。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司徒王允与吕布共杀卓。

青州黄巾众百馀万人,兖州刘岱欲击之,鲍信谏岱不从,遂与战,果为贼所杀。

信乃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追至济北,乞降。

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青州兵。

天子拜太祖兖州牧。

是岁,长安乱,天子东迁,败於曹阳,渡河幸安邑。

太祖军临武,迎天子。

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献帝记》曰:又领司隶校尉。)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

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自天子西迁,朝廷离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

时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

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

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

公围张绣於穰,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

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

公与荀彧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

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

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

乃纵奇兵出夹攻,大破之。

公还许,荀彧问公:’前何以策贼必破?’公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以是知胜矣。’

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

诸将以为不可敌。

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所足以为吾奉也。’

张绣率众降,公军官渡。

刘备杀徐州刺史曹胄,举兵屯沛。

五年,公自征备,诸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弃之东若何?’公曰:’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破备,备奔绍。

绍遣郭于琼、颜良等攻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

公於是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从之,遂击破,斩良。

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

公纵奇兵击,大破之,斩丑、良。

丑、良皆绍名将,再战,悉擒,绍军大震。

八月,绍连营稍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公亦於内作之,以相应。

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盾,众大惧。

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彧以为’绍悉众临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公与绍相距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

公谓运者曰:’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冬十月,绍遣车运穀,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逆之,宿绍军营北四十里。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用,来奔,因说公击琼等。

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阵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

绍遣骑救琼。

左右或言’贼稍近,请分兵距之’。

公怒曰:’贼在背后,乃言!’

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绍初闻公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破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

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

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绍自军破后,发病呕血死。

少子尚代,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

秋,公征之,连战。

谭、尚数败退,固守。

攻其郭,乃出战,击,大破之,谭、尚夜遁。

谭、尚争冀州,谭为尚所败,走保平原。

尚攻之急,谭遣辛毗乞降请救。

诸将皆疑,荀攸劝公许之,公乃引军还到黎阳,为子整与谭结婚。

袁尚闻公北,乃释平原还邺。

公进军攻邺。

尚惧,乞降,公不许,为围益急。

尚夜遁,众大溃,尚走中山。

尽获其辎重,得尚印绶节钺,邺定。

公临祠绍墓,哭

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之杂缯絮,廪食之。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

公之围邺也,谭略取甘陵、安平、渤海、河间。

尚败,还中山。

谭复攻之,尚奔固安,遂并其众。

公遗谭书,责以负约,与之绝婚,女还,然后进军。

谭惧,拔平原,走保南皮。

公入平原,略定诸县。

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

袁熙大将焦触、张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乌丸。

触等举其县降,封为列侯。

三郡乌丸承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馀万户。

初,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

西单于蹋顿尤强,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

公将征之,凿渠,自滹沱以引水,名平虏渠,引军出卢龙,塞外道绝不通,乃壍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刚,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

尚、熙与蹋顿、辽东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

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

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公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各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

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

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

公引军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

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尚、熙,何也?’

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关中诸将疑公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反。

公乃征之,与超夹关为军。

乃与克日会战,先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

超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

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始建魏社稷宗庙。

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又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

又命公制封拜诸侯守相。

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

又进公爵为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

王崩於洛阳,时年六十六,谥曰武王,葬高陵。

又曰:汉桓帝时,有黄星见於楚宋之分。

辽东商馗善天文,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

至破袁绍之岁,凡五十年,天下莫敌矣。

《魏书》曰:汉末,太祖拒董卓命,归乡里,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八人,备宾主之礼。

太祖自以背卓,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夜杀八人而去。

既而叹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

遂行。

又曰:太祖自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

而因事设奇,量敌制胜,变化如神。

自作兵书十馀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时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与虏对阵,意思安閒,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郃、徐晃于亡虏之中,皆佐命立功,列于名将。

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军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擒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不衣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衲,茵褥取温,无有缘饰。

攻城拔邑,得靡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

常以礼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豫自为制终云:衣服四箧而已。

《帝王世纪》曰:黄初元年,追尊号谥曰武皇帝,庙号曰太祖。

《曹瞒传》曰: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其叔父数言之于嵩,操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败面喎口。

叔父怪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

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操,而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

操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

嵩乃疑焉。

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操於是益得肆意。

及为洛阳北部尉,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悬门左右条十馀枚,有犯禁者,不问豪强皆棒杀。

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赛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操,故迁为顿丘令。

操为人轻易,无威重,好音乐。

倡优在侧,恒以日达夕,被服轻绢,身自佩小盘囊,以盛细物。

时或冠祫帽以见宾客。

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辞,尽无所隐,及悦大笑,至以头投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然持法峻刻,诸将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

及故人旧恶,亦皆无馀。

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尝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

骑士皆不马,指麦以相付。

时操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尊。

操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杀,请自刑。’

因拔刀割发以置地。

《世语》曰: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坐。既毕,令间谍谓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驰遣杀此使。

《博物志》曰: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实,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焉。桓谭、蔡邕善音乐,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太祖皆与埒能。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陀、甘陵甘始、阳城郗俭无不毕至。又习啖野葛,至一尺,亦能少少饮鸩酒。

《世说》曰:魏武帝尝过曹娥碑不解,杨修读碑背上题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魏武谓修曰:’卿解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齑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武帝亦记之,与修言同,帝叹曰:’我才不如卿,乃较三十里。’

《唐太宗皇帝祭魏武帝文》曰: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五十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文皇帝

《魏志》曰: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延康元年十月升坛即祚,改延康为黄初。以荆杨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都郡为郢州。权破刘备於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孙权叛,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七年春,将幸许昌,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帝心恶之,还洛阳宫。五月,帝崩於嘉福殿,时年四十。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馀篇,号曰《皇览》。

《魏书》曰: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圆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言。善骑射,好击剑。州举茂才,不行。

又曰:文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凋伤。帝深感叹,与素所善者大理王郎书曰:’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论诗赋,盖百馀篇。集诸儒於肃成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吴志》曰:魏文帝出广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乃还。

《博物志》曰:魏文帝善弹棋,能用手巾角。时有一书生,又能低头以所冠巾角撇棋。

《典论》曰:初平之元年,董卓弑帝鸩后,荡覆王室。时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乘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伐,余乘马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十岁,乘马得脱。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乎中平之季,长於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夕体倦,心每不厌,建安十年,始定冀州,秽貊献良弓,燕岱献名马。时岁之暮春,勾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弟同猎於邺西,终日,获獐鹿九,雉兔二十。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射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胸,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俱拊手曰:’善。’余又好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惟京师为善。余於他戏弄之事少所喜,惟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昔京师先上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上雅好书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忘,於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论》、《诗》,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至若知而能愚,勇而知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后之良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十八-译文

魏太祖武皇帝,《魏志》记载: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代。(《曹瞒传》记载:太祖的名字叫吉利,字阿瞒。)他的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期担任中常侍大长秋,被封为费亭侯。曹腾收养的儿子曹嵩继承了官职,官至太尉,但没有人能确切知道他的出身和家世。(《曹瞒传》和郭颂的《世语》都说:曹嵩是夏侯氏的儿子,是夏侯惇的叔叔,太祖与惇是堂兄弟。)曹嵩生了太祖。太祖年轻时就机智警觉,有权谋,但行事放荡不羁,不注重行业规范,因此世人并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认为他不同寻常。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世间的人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可能就在您了!’二十岁时,他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官。后来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为顿丘令,后来又被征召为议郎。光和末年,黄巾军起义。他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颍川的贼寇,后来升任济南相。济南有十几个县,地方官吏多依附权贵,贪污腐败严重,于是他上奏免去了其中八九个县的长官;禁止了淫祀,逃犯纷纷逃窜,郡境变得井然有序。过了一段时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东郡太守;他没有上任,借口生病回到了家乡。

初平元年春天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渤海太守袁绍、济北相鲍相等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军队,推举袁绍为盟主。太祖担任奋武将军。董卓听说军队起事,于是将天子迁都长安。董卓留下驻扎洛阳,于是焚烧了宫殿。当时,董卓军队强大,袁绍等人不敢先发制人。太祖说:‘我们起兵是为了诛杀暴乱,现在大军已经集合,各位还有什么疑虑?如果董卓听说山东军队起事,依仗王室的重要地位,占据两周的险要地形,向东面对天下,即使他的行为不合道义,也足以成为祸患;现在他焚烧宫殿,劫持天子,全国震动,不知该归依何处,这正是天意要灭亡他的时候。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不可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带领军队向西占据成皋。到达荣阳汴水时,遇到了董卓的将领徐荣,交战不利,士兵死伤很多。太祖被流箭射中,马匹受伤,堂弟曹洪将自己的马给了太祖,使他得以逃脱。太祖军队人数不多,于是与夏侯惇等人到扬州招募士兵,司徒王允与吕布共同杀死了董卓。

青州黄巾军有百万人之多,兖州的刘岱想要攻打他们,鲍信劝阻刘岱但没有被采纳,于是与黄巾军交战,结果被敌人所杀。鲍信于是迎接太祖担任兖州牧。于是太祖进军攻打黄巾军,追击到济北,黄巾军请求投降。冬天,接受投降的士兵三十多万人,男女一百多万人,选拔出精锐士兵,称为青州兵。天子任命太祖为兖州牧。这一年,长安发生动乱,天子东迁,在曹阳战败,渡过黄河逃到安邑。太祖的军队驻扎在武,迎接天子。天子授予太祖符节和斧钺,负责尚书事务。(《献帝记》记载:太祖还担任了司隶校尉。)洛阳残破不堪,董昭等人劝说太祖迁都许昌。天子车驾从轘辕山向东出发,任命太祖为大将军,封为武平侯。自从天子西迁以来,朝廷动荡不安,直到这时,宗庙和国家的制度才得以建立。当时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认为自己的官职在太祖之下,感到羞耻,不接受任命。太祖于是坚决辞让,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天子任命太祖为司空,行车骑将军。

太祖围攻张绣于穰县,刘表派兵救援张绣,切断太祖军队的后路。太祖打算撤退,张绣的军队追击,太祖的军队无法前进,只能连营慢慢前进。太祖给荀彧写信说:‘敌人追击我们,虽然每天行军数里,但我预测,到达安众,一定能打败张绣。’到达安众后,张绣与刘表的军队联合守卫险要地形,太祖的军队前后受到夹击。太祖于是夜间挖掘地道,将所有辎重都运过险要,并布置了奇兵。天亮时,敌人认为太祖军队已经撤退,全军出动追击。太祖于是派出奇兵从两侧夹击,大败敌人。太祖回到许昌,荀彧问太祖:‘之前你怎么预测敌人一定会被打败的?’太祖说:‘敌人阻拦我们的归路,并与我们在绝境中战斗,我因此知道我们一定能胜利。’袁绍吞并了公孙瓒,拥有四州之地,军队有十多万人。将领们认为无法与他对抗。太祖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志向大但智慧不足,外表强硬但胆小,猜疑心重且缺乏威信,军队虽多但部署不明,将领骄傲且政令不统一,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丰富,但正好足够供我们消耗。’张绣率领军队投降,太祖驻扎在官渡。

刘备杀了徐州刺史曹胄,起兵驻扎在沛县。建安五年,太祖亲自征讨刘备,将领们说:‘与您争夺天下的是袁绍。现在放弃刘备去东边,怎么样?’太祖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攻打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后患。袁绍虽然有雄心壮志,但看事情迟缓,不会采取行动。’于是打败了刘备,刘备逃跑到袁绍那里。袁绍派遣郭嘉、颜良等人攻打白马的刘延,袁绍亲自带领军队到黎阳。太祖于是救援刘延,荀攸劝说太祖:‘现在我们军队人数少,不能与他正面交锋,分散他的势力才是上策。’太祖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打败了袁绍的军队,斩杀了颜良。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与刘备的五六千骑兵前后到达。太祖派出奇兵攻击,大败他们,斩杀了文丑和颜良。文丑和颜良都是袁绍的名将,经过两次战斗,都被生擒,袁绍的军队震惊不已。八月,袁绍连营逐渐向前推进,进逼官渡,挖掘了地道。太祖也在内部挖掘地道,与之呼应。袁绍向营中射箭,箭矢如雨点般落下,行军的人都用盾牌遮蔽,士兵们非常恐惧。当时太祖的粮食很少,给荀彧写信,讨论是否要撤回许昌。荀彧认为:‘袁绍带领全部军队来到官渡,想要与您一决胜负。您以弱势对抗强势,如果不能制服他,一定会被他乘机攻击,这是天下的关键时刻。’太祖与袁绍对峙数月,虽然连续斩杀敌将,但士兵人数少,粮食耗尽,士兵疲惫不堪。太祖对运粮的人说:‘十五天后我将打败袁绍,就不再劳烦你了。’冬十月,袁绍派遣车运粮食,派淳于琼等五人带领一万多士兵去迎接,驻扎在袁绍军营北四十里。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袁绍不采纳他的建议,许攸于是投奔太祖,趁机劝说太祖攻打淳于琼等人。太祖身边的人怀疑许攸,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太祖于是留下曹洪守卫,自己带领步兵和骑兵五千人夜间出发,天亮时到达。淳于琼等人看到太祖军队人数少,走出营门列阵,太祖立即发动攻击,淳于琼退回营地,于是开始攻城。袁绍派遣骑兵救援淳于琼。

左右的人有人说:‘敌人逐渐逼近,请分兵抵抗。’太祖愤怒地说:‘敌人就在我们背后,你们还在说这些!’士兵们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等人,将他们全部斩杀。袁绍最初听说太祖攻打淳于琼,对他的长子袁谭说:‘即使他们打败了淳于琼等人,我攻下他们的营地,他们也就无处可去了!’于是派遣张郃、高览攻打曹洪。张郃等人听说淳于琼被打败,于是前来投降。袁绍的军队大溃败,袁绍和袁谭丢弃军队逃跑,渡过黄河。追赶不及,全部收缴了他们的辎重、图书、珍宝,俘虏了他们的士兵。太祖收缴了袁绍的书信,发现了一些许昌以及军中的信件,全部焚毁。袁绍自从军队被打败后,发病吐血而死。他的小儿子袁尚继位,袁谭自称为车骑将军,驻扎在黎阳。秋天,太祖征讨袁尚,连续作战。袁谭、袁尚多次战败撤退,坚守阵地。攻击他们的城郭,他们才出战,太祖军队将其击溃,袁谭、袁尚在夜间逃跑。袁谭、袁尚争夺冀州,袁谭被袁尚打败,逃到平原县固守。袁尚攻打袁谭非常急迫,袁谭派遣辛毗请求投降并请求救援。将领们都怀疑,荀攸劝说太祖答应袁谭的请求,太祖于是带领军队回到黎阳,为自己的儿子曹整与袁谭结亲。袁尚听说太祖北上,于是放弃平原回到邺城。太祖进军攻打邺城。袁尚害怕,请求投降,太祖没有答应,包围更加急迫。袁尚在夜间逃跑,军队大溃败,袁尚逃到中山。太祖全部缴获了他们的辎重,得到了袁尚的印绶、符节和斧钺,邺城平定。太祖亲自到袁绍的墓前祭祀,哭泣。

流着眼泪;安慰了袁绍的妻子,归还了她的家人宝物,赐给她杂色的丝绸和棉絮,供给食物。天子任命袁公为冀州牧,袁公推辞,要求回到兖州。袁公围攻邺城时,袁谭夺取了甘陵、安平、渤海、河间。袁尚战败后返回中山,袁谭再次进攻,袁尚逃到固安,最终袁谭吞并了他的部众。袁公给袁谭写信,指责他违背约定,与他断绝婚约,女儿返回后,袁公才进军。袁谭害怕,放弃平原,逃到南皮。袁公进入平原,平定了各个县。进攻袁谭,击败了他,斩杀了袁谭及其妻子,冀州平定。

袁熙的大将焦触、张南等人背叛袁熙和袁尚,进攻他们,袁熙和袁尚逃到三郡乌丸。焦触等人举县投降,被封为列侯。三郡乌丸趁乱攻破幽州,掠夺了汉民,共有十多万户。起初,袁绍都立他们的首领为单于。西单于蹋顿特别强大,袁绍对他很重视,所以袁尚兄弟归附于他,多次进入塞内为害。袁公准备征讨他们,挖掘渠道,从滹沱河引水,命名为平虏渠,率领军队从卢龙出兵,塞外的道路被切断,于是堵塞山谷五百多里,经过白檀,历经平刚,穿越鲜卑领地,向东指向柳城。距离柳城还有两百多里时,敌人才得知消息。袁尚、袁熙与蹋顿、辽东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率领数万骑兵迎战。登上白狼山,突然与敌人遭遇,敌人众多。袁公车马重兵在后,身穿铠甲的人很少,左右的人都感到害怕。袁公登上高处,看到敌人阵形不整,于是下令攻击,让张辽担任先锋,敌人溃败,斩杀了蹋顿及以下各王,胡人和汉人投降者二十多万。

起初,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偏远不臣服。等到袁公打败乌丸,有人建议:‘袁公可以继续征讨,袁尚兄弟可以擒获。’袁公说:‘我正准备让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并送来首级,不必动用军队。’袁公率领军队从柳城返回,公孙康立即斩杀了袁尚、袁熙及速仆丸等人,并送来了他们的首级。有些将领问:‘袁公返回后,公孙康斩杀了袁尚、袁熙,这是为什么?’袁公说:‘他们一直害怕袁尚等人。我逼得紧,他们就会合力对抗,我放松,他们就会互相争斗,这是必然的趋势。’关中的将领怀疑袁公想要自己篡位,马超于是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人反叛。袁公征讨他们,与马超在关中夹关驻军。约定日期会战,先派轻兵挑战,战斗了很久,然后派虎骑夹击,大败敌军,斩杀了成宜、李堪等人。马超逃到凉州,杨秋逃到安定,关中平定。

天子命令袁公进入朝廷时不用通报姓名,上殿时不用快步走,可以带剑穿履,就像萧何的故事一样。派御史大夫郗虑拿着符节和命令册封袁公为魏公,开始建立魏国的社稷和宗庙。天子聘请袁公的三位女儿为贵人,又命令袁公设立旄头,宫殿设置钟鼓。又命令袁公制定封拜诸侯和守相的仪式。冬十月,开始设立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共有六等,以奖励军功。又晋升袁公爵位为王,设立天子的旌旗,出入时称警跸。王在洛阳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谥号为武王,葬于高陵。

《帝王世纪》说:黄初元年,追尊号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

《曹瞒传》说:曹操年轻时喜欢打猎和养狗,游荡无度。他的叔父多次向曹操的父亲曹嵩告状,曹操为此苦恼,后来在路上遇到叔父,就假装脸歪嘴斜。叔父奇怪地问他原因,曹操说:‘我中风了。’叔父告诉曹嵩,曹嵩惊愕,叫曹操,但曹操的脸和嘴恢复原状。曹嵩问:‘叔父说你中风了,已经好了吗?’曹操说:‘我根本没中风,只是失去了叔父的宠爱,所以装成这样。’从此以后,叔父再告状,曹嵩再也不相信了,曹操因此更加放任自流。

《曹瞒传》又说:曹操统治海内,铲除了众多丑类,他的用兵之道大致依照孙吴之法。根据实际情况设奇计,根据敌情制定胜策,变化莫测。自己写了十余万字的兵书,将领们征战,都按照新书行事;临时又亲自制定策略,听从命令的取得胜利,违反命令的失败。与敌人对阵时,神态安闲,好像不想战斗,但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气势如虹,因此每次战斗都能获胜。他善于识人,能识别真伪,从行伍中提拔了于禁、乐进,从败军中收复了张郃、徐晃,他们都辅佐建立功业,名列名将。其余从微贱中提拔,成为地方官的,数不胜数。因此,他创立了大业,文治武功并行,统率军队三十多年,手不释卷,白天讲解军事策略,晚上思考经传,登高必赋诗,创作新诗,谱成乐章。他才华横溢,力大无穷,能射飞鸟,亲手擒获猛兽,曾在南皮一天射获雉鸡六十三只。建造宫室,修理器械,无不成为典范,都倾注了他的心意。他本性节俭,不喜欢华丽,后宫不穿锦绣,侍从的鞋子不穿两种颜色,帷幕屏风破了就补缀,垫褥只求温暖,不讲究装饰。攻城掠地,得到华丽物品,就全部赏赐给有功之人。应该奖赏的,不惜千金,没有功绩的,分文不施。四方进贡的物品,与手下人共同享用。他常常认为丧葬的仪式,袭称的规矩,繁复而无益,习俗又过于奢侈,所以预先为自己制定了丧葬制度:只需四箱衣服而已。

《世语》说:魏武帝将要见匈奴使者,觉得自己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慑远方的国家,就让崔季珪代替他,自己拿着刀站在床头坐着。结束后,让间谍问使者说:‘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气质非凡。但是床头拿着刀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魏王听到这话后,立刻派人杀了这个使者。

《博物志》说:汉朝时,安平的崔瑗,他的儿子崔实,弘农的张芝,张芝的弟弟张昶,都擅长草书,而魏武帝在这方面稍逊一筹。桓谭、蔡邕擅长音乐,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人擅长围棋,魏武帝和他们水平相当。他又喜欢养生之道,也懂得草药,招募了很多懂得方术的人。庐江的左慈、谯郡的华陀、甘陵的甘始、阳城的郗俭等都来了。他还学会了吃野葛,甚至能喝一点毒酒。

《世说》说:魏武帝曾经路过曹娥碑,不理解碑文背面的题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就让杨修读。魏武帝对杨修说:‘你懂了却不可以说,等我想想。’走了三十里后,魏武帝说:‘我想明白了。’让杨修记下他知道的。杨修说:‘黄绢是颜色丝,合起来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合起来是妙字;外孙是女子,合起来是好字;齑臼是受辛,合起来是辞字。这就是所谓的绝妙好辞。’魏武帝也记下了,和杨修说得一样,魏武帝感叹说:‘我的才智不如你,竟然差了三十里。’

《唐太宗皇帝祭魏武帝文》说:伟大的德行叫做生命,依托天地自然法则而成就变化;伟大的宝物叫做地位,顺应五行运转而不断兴盛。贵贱兴衰,无不取决于天命。因此,龙颜日角,显露出帝王的符兆;天空中出现的光影彩虹,象征着天地之间的祥瑞。不能靠智谋竞争,也不能靠力量争斗。过去汉朝分为三国,群雄并起。民众离乱,政治混乱,能够安抚他们的,是智者;道德丧失,时局危险,能够安定他们的,是贤臣。伊尹辅佐商朝,使王道从昏暗中重新明亮;霍光辅佐汉朝,使皇权从混乱中恢复秩序。忠诚守节,就在于此。魏武帝以雄壮勇武的姿质,经历了艰难的时运。栋梁之才的责任,和过去一样;匡正国家的功绩,却不同于以往。看到国家沉溺于罪恶而不拯救,看到国家颠覆而不扶持,违背了国家的利益,有着无君之态。后来三国鼎立,顺应了黄星出现的征兆,长期彰显五十年的期数,真人的运势由此而来,这是天意,难道是人为的吗?

《魏志》说:文皇帝名叫曹丕,字子桓,是魏武帝的儿子。魏武帝去世后,他继承了位子,成为丞相、魏王,延康元年十月登上祭坛即位,将延康改为黄初。将荆州、江夏、江东八郡改为荆州,孙权担任牧。荆州江北的都郡改为郢州。孙权在夷陵击败刘备,一开始,魏帝听说刘备向东进军,与孙权交战,建立了七百多里的连营,对群臣说:‘刘备不懂兵法,哪有七百里营可以抵挡敌人的?’孙权背叛后,魏帝从许昌向南征讨,各路军队一起进攻,孙权在江边抵抗。魏帝来到广陵故城,临江观看军队,士兵有十多万,旗帜绵延数百里。这一年大寒,冰封江面,船只无法进入江中,于是撤退。黄初七年春天,魏帝准备前往许昌,许昌城南门无故倒塌,魏帝心里不高兴,回到洛阳宫。五月,魏帝在嘉福殿去世,享年四十岁。魏帝喜欢文学,致力于著述,自己写的文章有上百篇。又让许多儒生编纂经传,分类整理,共有千余篇,称为《皇览》。

《魏书》说:魏文帝出生时,头顶上有青色的云气,形状像车盖,整天笼罩在上面,望气的人认为这是非常尊贵的征兆,不是臣子的气运。八岁时,就能写文章。有超凡的才华,于是广泛阅读古今经传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擅长骑射,喜欢击剑。州里推举他为茂才,他没有去。

又曰:魏文帝在东宫时,流行瘟疫,许多人因此死去。魏文帝深感悲痛,给他的好友大理王郎写信说:‘人生只有七尺的身体,死后不过是土里的一抔。只有立德扬名,才能不朽;其次是著书立说。瘟疫多次发生,士人纷纷去世,我究竟是谁,能保全自己的寿命?’因此,他撰写了上百篇论文、诗歌。他在肃成门内召集了许多儒生,讨论大义,侃侃而谈,不知疲倦。

《吴志》说:魏文帝出巡广陵,望着大江说:‘那里有人,不可图谋。’于是返回。

《博物志》说:魏文帝擅长弹棋,能用手巾角。当时有一个书生,也能低头用帽子角弹棋。

《典论》说:初平元年,董卓杀害了皇帝,颠覆了王室。那时我五岁,因为世道混乱,父亲教我射箭,六岁就学会了射箭,又教我骑马,八岁就能骑马射箭了。因为当时多难,所以每次征伐,我都骑马跟随。建安初年,父亲南征荆州,到了宛城,张绣投降;十天后又反叛,我哥哥孝廉子修,堂兄安民遇害。那时我十岁,骑马得以逃脱。文武之道,各随时代而变化,我生于中平之季,长于军旅之间。因此,我从小就喜欢弓马,至今不衰,追逐禽兽能跑十里,驰射能达百步,一天下来身体疲惫,但心里从不厌倦。建安十年,开始平定冀州,秽貊献上好弓,燕岱献上名马。那年的暮春,春分时节,和风拂物,弓弦干燥,手部柔软,草浅兽肥,我和族兄弟在邺西一起打猎,一天下来,猎获了九只獐鹿,二十只野鸡和兔子。后来军队南征,驻扎在曲蠡,尚书令荀彧前来犒劳军队,见到我,谈论起来,荀彧说:‘听说你擅长左右射,这实在难能可贵。’我说:‘我射箭有固定的路径,目标有固定的位置,虽然每次发射都能命中,但这并不是最妙的。如果在平原上奔驰,在丰草中追逐,捕捉狡兽,截取轻禽,使弓弦不空发,所射必中要害,这才是妙术。’当时军祭酒张京也在座,看着荀彧,一同拍手称赞:‘好。’我又喜欢击剑,见识过很多老师,各地的剑法各不相同,只有京师的剑法最好。我对其他游戏兴趣不大,只有弹棋略知其巧,偶尔为之赋诗。以前京师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等人,我常常想和他们对弈。皇帝非常喜欢书籍,即使在军旅中,也手不释卷,每次闲暇时,常说人年轻时好学则专心,年纪大了就忘记了,只有我和袁伯业能够勤奋学习。因此,我年轻时背诵《论语》、《诗经》,长大后又学习了五经、四部、《史记》、《汉书》,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浏览。我写的论文、诗歌共有六十篇。至于知而能愚,勇而知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这些都要留给后来的良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十八-注解

魏太祖武皇帝: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魏政权的建立者,被尊称为魏武帝。他是沛国谯人,字孟德,因其在魏国的功绩,被追封为太祖武皇帝。

沛国谯人:沛国,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一带;谯,即谯县,是沛国的治所。这里指曹操的籍贯。

姓曹名操:曹操的姓名,曹为其姓,操为其名。

字孟德:字是古代对人的别称,孟德是曹操的字,意味着他德行高尚。

汉相国参之后:汉相国参,指曹操的祖先曹参,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过汉高祖刘邦的相国。

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是汉代宫廷中的高级宦官;大长秋,是中常侍的一种职位,负责宫中事务。

费亭侯:费亭侯是曹操祖父曹腾的封号。

养子嵩嗣:养子,指被收养为子的亲属;嗣,指继承。这里指曹操的养子曹嵩继承了曹腾的官职。

太尉:太尉,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位列三公之一,掌管军事。

梁国桥玄:梁国,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国名;桥玄,东汉末年名士,曾评价曹操有济世之才。

南阳何颙:南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何颙,东汉末年名士,也认为曹操有非凡之才。

孝廉: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选拔出孝敬父母、品行端正的人才。

郎:郎,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为皇帝的侍从官。

洛阳北部尉:洛阳北部尉,指曹操曾担任的洛阳北部地区的尉官,负责治安。

济南相:济南相,指曹操曾任济南地区的相,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官员。

黄巾起: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

骑都尉:骑都尉,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官职,负责统领骑兵。

颍川贼:颍川贼,指颍川地区的叛乱势力。

兖州刺史:兖州刺史,兖州为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刺史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袁术:袁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曾自称帝,但最终失败。

韩馥:韩馥,东汉末年兖州牧,后被袁绍所取代。

刘岱:刘岱,东汉末年兖州刺史,后被黄巾军所杀。

渤海太守:渤海太守,渤海为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太守为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鲍信:鲍信,东汉末年人物,曾劝刘岱不要与黄巾军作战,但未被采纳。

青州兵:青州兵,曹操在青州地区招募的军队。

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京畿地区的官员。

许:许昌,东汉末年曹操迁都的地方。

穰:穰,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邓州市。

安众:安众,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白马:白马,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

官渡:官渡,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

许攸:许攸,袁绍的谋士,后因贪财而投奔曹操。

曹洪:曹洪,曹操的堂弟,曾协助曹操作战。

张郃:张郃,袁绍的将领,后投降曹操。

高览:高览,袁绍的将领,后投降曹操。

郭于琼:郭于琼,袁绍的将领,曾攻打刘延。

颜良:颜良,袁绍的将领,后被曹操所杀。

文丑:文丑,袁绍的将领,后被曹操所杀。

冀州:冀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平原:平原,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中山:地名,古代行政区划。

邺:地名,古代都城之一,曹操曾在此建都。

流涕:流泪,表示悲伤或感动。

慰劳:安慰并给予慰劳,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和抚慰。

杂缯絮:指各种布料和棉絮,此处可能指赐予的衣物。

廪食:仓库中的粮食,此处指提供的食物。

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冀州。

兖州:兖州的简称,古代行政区划。

谭:人名,指袁谭,袁绍的儿子。

甘陵、安平、渤海、河间:地名,均为古代的行政区划。

固安:地名,古代行政区划。

公:指曹操,即魏武帝。

乌丸:古代东北民族,此处指乌丸的三郡。

蹋顿:乌丸首领,与曹操作战。

卢龙:地名,古代行政区划。

白檀、平刚、鲜卑庭、柳城:地名,均为古代的行政区划。

白狼山:地名,古代战争发生地。

蹋顿及各王以下:指蹋顿及其以下的所有王族。

胡、汉降者:指胡人和汉人投降的人。

公孙康:辽东太守,与曹操有交往。

萧何:西汉初期的重要政治家,此处以萧何为例,表示曹操受到天子的尊重。

魏公:曹操被封为魏公,是魏国的奠基人。

旄头:古代旗帜的一种,此处指皇帝的仪仗队。

钟虡:古代宫廷中的乐器和装饰。

名号侯至五大夫:古代的爵位等级。

汉民:指汉朝的百姓。

酋豪:部落的首领。

单于:古代北方民族的最高首领称号。

孙、吴之法:指孙武和吴起的军事策略。

手射飞鸟,躬擒猛兽:形容曹操武艺高强。

敕主簿议罪:命令主簿讨论如何处罚。

《春秋》之义:指《春秋》中的法律原则。

制法而自犯之:制定法律却自己违反。

帅下:领导部下。

法诛之:依法处决。

计画胜出己者:比自己的计划更好的人。

故人旧恶:旧时的朋友和仇敌。

刑杀:处决。

垂涕嗟痛之:流着泪叹息。

败麦:践踏麦田。

骑士皆不马:骑士们都不骑马。

指麦以相付:指向麦田以示责任。

灵帝:东汉末年的皇帝刘宏。

小黄门:宫中的低级官员。

赛硕:人名,灵帝宠臣。

尉廨:县尉的官署。

五色棒:五种颜色的棒子,用于执行法律。

豪强:豪族强者,指有势力的家族。

京师:指京城,即都城。

近习宠臣:皇帝亲近的宠臣。

被服轻绢:穿着轻薄的绢布衣服。

小盘囊:小袋子,用于装东西。

祫帽:一种帽子。

倡优:古代的歌舞演员。

轻绢:轻薄的绢布。

巾帻:头巾。

持法峻刻:执法严厉。

行阵之间:军队的行列中。

亡虏:逃亡的俘虏。

细微:微小,指地位低微的人。

牧守:地方官员。

靡丽之物:奢华的物品。

勋劳:功勋。

分毫不与:一分一毫也不给。

御军:统率军队。

经传:指儒家经典及其注释。

赋:作诗。

被之管弦:用乐器演奏。

乐章:乐谱。

飞鹰走狗:指打猎。

阳败面喎口:假装面容不好。

恶风:恶疾,此处指中风。

得爱於叔父:得到叔父的喜爱。

罔耳:欺骗的意思。

疑焉:怀疑。

荐操:推荐曹操。

顿丘令:顿丘县的县令。

轻易:不严肃,不庄重。

倡优在侧:歌舞演员在旁边。

被服:穿着。

戏弄言辞:开玩笑。

以头投杯案中:用头去碰杯盘。

肴膳:食物。

计画:计划。

胜出己者:比自己的计划更好的人。

所刑杀:处决的人。

主簿: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手不舍书:手不离开书。

讲军策:讨论军事策略。

思经传:思考经书和传记。

登高必赋:登高时必定作诗。

造作宫室:建造宫室。

缮治器械:修理武器。

节俭:节约。

后宫:皇帝的后宫。

锦绣:华丽的织物。

侍御:皇帝的侍从。

缘饰:装饰。

勋劳宜赏:功勋应该得到奖赏。

望施:希望给予。

与群下共之:与部下共享。

礼送终之制:按照礼制送终。

袭称之数:继承称号的数量。

豫自为制终:预先为自己制定丧葬制度。

四箧:四个箱子,指简朴的丧葬用品。

魏武:指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匈奴使:指来自匈奴的使者,匈奴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崔季珪:崔季珪,东汉末年名士,曹操的重要谋士。

帝:指曹操,古代君主自称。

间谍:指曹操派遣的密探。

王雅望:指魏王的威望。

英雄:指具有杰出才能和勇武的人。

匈奴: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与汉朝长期对抗。

汉世:指汉朝时期。

安平崔瑗:崔瑗,东汉末年文学家,字子玉,安平人。

弘农张芝: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字伯英,弘农人。

养性法:指修身养性的方法。

方药:指草药和药物。

庐江左慈:左慈,东汉末年道士,庐江人。

谯郡华陀:华陀,东汉末年医学家,谯郡人。

甘陵甘始:甘始,东汉末年道士,甘陵人。

阳城郗俭:郗俭,东汉末年道士,阳城人。

啖野葛:指食用野葛,野葛是一种有毒植物。

鸩酒:一种用毒草制成的毒酒。

曹娥碑:曹娥碑是东汉时期曹娥为其父曹霸所立的碑。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是曹娥碑背面的题字,是一则著名的谜语。

绝妙好辞:这是曹操对谜底“绝妙好辞”的解释。

大德:指道德高尚的人。

二仪:指天和地,宇宙的两种基本元素。

五运: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周期。

龙颜日角:指帝王的面相特征,象征帝王之相。

电影虹光:指彩虹,象征吉祥和瑞兆。

乾坤:指天地,宇宙的代称。

汉室三分:指东汉末年,汉朝分裂为三个政权:曹魏、蜀汉、东吴。

群雄并立:指多个势力并存的状态。

伊尹:商朝的名臣,辅佐商汤建立商朝。

王道:指仁政之道。

霍光:西汉末年的权臣,辅佐汉宣帝和汉元帝。

皇纲:指皇朝的纲纪法度。

真人之运:指天命所归的人的运势。

人事:指人的努力和作为。

荆杨江表八郡:指荆州、扬州、江表地区的八个郡。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

夷陵: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

许昌: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广陵: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

戎卒:指士兵。

旌旗:军旗,古代军队的标志。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延康: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黄初:曹丕即位后的年号。

荆州江北都郡:指荆州江北的都郡。

郢州: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茂才:指有才能的人。

逸才:指才华出众的人。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

州举茂才:指州郡推荐有才能的人。

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地方。

疫疠:指流行病。

大理王郎:王郎,字子安,东汉末年文学家。

立德扬名:指树立德行和名声。

著篇籍:指撰写文章。

肃成门:古代宫殿的大门。

大义:指重大的道理。

侃侃无倦:指说话理直气壮,不知疲倦。

大江:指长江,中国第一长河。

弹棋: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撇棋:指用巾角拨动棋子。

初平: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的年号。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以残暴著称。

鸩后:用毒酒毒害皇后。

荡覆王室:指颠覆国家政权。

世方扰乱:指世道混乱。

学射:学习射箭。

乘马:骑马。

逐禽:追赶禽兽。

驰射:骑马射箭。

秽貊:古代对北方民族的泛称。

燕岱:指燕地(今河北一带)和岱山(今山东泰山)。

勾芒:古代神话中的木神,主管春季。

和风扇物:春风吹拂万物。

获獐鹿九,雉兔二十:指猎获了九只獐鹿和二十只野鸡、兔子。

尚书令:官名,负责管理国家文书。

左右射:指左右两侧的射击。

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指射箭时的姿势和技巧。

至妙:非常高超的技艺。

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指在广阔的平原上追逐野兽,捕捉飞鸟。

洞胸:射中胸膛。

《论》、《诗》:指《论语》和《诗经》,都是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部:指《周易》、《尚书》、《诗经》、《春秋》。

《史》、《汉》:指《史记》和《汉书》,都是古代历史著作。

《典论》:曹操所著的一部文学评论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十八-评注

《世语》中描述了魏武帝曹操与匈奴使的见面,曹操因自认为形象不佳,不足以震慑远方国家,便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曹操亲自捉刀站立在床头,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他的自我认知和对形势的把握,体现了古代帝王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间谍的提问和匈奴使的回答,进一步凸显了曹操的英明和威严,以及他捉刀人的神秘形象,为曹操的英雄形象增添了神秘色彩。

《博物志》中提到的汉世安平崔瑗、崔实、弘农张芝、张昶等人,都是书法领域的佼佼者,而曹操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这段文字反映了曹操的多才多艺和对文化的重视。同时,曹操对音乐的喜好、对围棋的精通,以及他招引方术之士,展现了他对各种艺术的广泛兴趣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世说》中讲述了曹操与杨修关于曹娥碑的对话,杨修巧妙地解读了碑文中的隐语,曹操则表示自己虽才智不如杨修,但能在三十里内解开谜题,体现了曹操的智慧和自信,也反映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唐太宗皇帝祭魏武帝文》中,唐太宗对曹操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具有帝王之相。文中提到的伊尹、霍光等历史人物,都是曹操的楷模,体现了曹操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

《魏志》中对魏文帝曹丕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包括他的即位、政绩、文学成就等。文中提到的曹丕对文学的热情,以及他编纂《皇览》的壮举,展现了他在文化领域的贡献。

《魏书》中描述了曹丕的出生和成长经历,以及他对文学、骑射、击剑等技艺的热爱。这些细节描绘了曹丕的多才多艺和个性特点。

《吴志》中提到曹丕出广陵时对大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局势的洞察和对未来的担忧。

《博物志》中提到的曹丕善弹棋,以及一位书生低头用冠巾角撇棋的故事,展现了曹丕在娱乐方面的兴趣和技艺。

《典论》中,曹操回顾了自己的生平,从年幼时学习射箭、骑马,到后来的征战经历,以及对文学、军事等方面的见解,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9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