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五-原文
○东晋安皇帝
《晋书》曰:安皇帝讳德宗,孝武帝长子也。
泰元十二年八月辛巳,立为皇太子。
二十一年九月庚申,孝武崩,辛酉,太子即位,太赦。
癸亥,以司徒、会稽王道子为太傅,摄政。
隆安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增文武位一等。
太傅、会稽王道子归政。
四月甲戌,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举兵,以讨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为名。
甲申,杀国宝及绪以说于恭,恭乃罢兵。
二年七月,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南蛮校尉杨佺期等举兵反。
八月,江州刺史王愉奔于临川。
九月辛卯,加太傅、会稽王道子黄钺。
遣征虏将军、会稽王元显等讨桓玄等。
辅国将军刘牢之次新亭,使子敬宣击败恭,恭奔曲阿长塘湖,湖尉收送京师,斩之。
寻遣太常殷茂谕仲堪及玄,玄等走于寻阳。
三年十一月甲寅,妖贼孙恩陷会稽,内史王凝之死之,吴国内史桓谦等并委官而遁,遣卫将军谢琰等逆击,走之。
四年夏四月,孙恩寇浃口。
五月,谢琰为孙恩所陷,死之。
恩转寇临海。
六月,辅国司马刘裕破恩於南山。
恩将卢循陷广陵。
元兴元年正月庚午朔,大赦,改元。
以后将军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元显前锋,将军、谯王尚之为后部,以讨桓玄。
二月景午,帝戎服饯元显于西河。
丁巳,遣兼侍中、齐王柔之以驺虞幡宣告荆、江二州。
丁卯,桓玄败王师于姑孰。
三月壬申,桓玄自为侍中、丞相、录尚书事。
二年春二月辛丑,建威将军刘裕破徐道复于东阳。
乙卯,桓玄自称大将军。
丁巳,冀州刺史孙无终为桓玄所害。
秋八月,玄又自号相国、楚王。
九月,南阳太守庾仄起义兵,为玄所败。
冬十一月壬午,玄迁帝于永安宫。
癸未,移太庙神主于琅琊国。
十二月壬辰,玄篡位,以帝为平固王。
辛亥,帝蒙尘于寻阳。
三年春二月,帝在寻阳。
庚寅夜,涛水入石头,漂杀人户。
乙卯,建武将军刘裕帅沛国刘毅、东海何无忌等举义兵。
景辰,斩桓玄所署徐州刺史桓修于京口,及青州刺史桓弘于广陵。
丁巳,义师济江。
三月戊午,刘裕斩玄将吴甫之于江乘,斩皇甫敷于罗落。
己未,桓玄众溃而逃。
庚申,刘裕置留台,具百官。
壬戌,桓玄司徒王谧推刘裕行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都督杨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假节。
刘裕以谧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辛酉,刘裕诛尚书左仆射王愉及愉子荆州刺史绥、司州刺史温详。
辛未,桓玄逼帝西上。
丙戌,密诏以幽逼于玄,万几虚旷,令武陵王遵依旧典,承制总百官行事,加侍中,馀如故。
并大赦谋反大逆已下,惟桓玄一祖之后不宥。
夏四月己丑,大将军武陵王遵称制,总万机。
庚寅,帝至江陵。
庚戌,辅国将军何无忌、振武将军刘道规及桓玄将庾稚、何澹之战于湓口,大破之。
玄复逼帝东下。
五月癸酉,冠军将军刘毅及玄战于峥嵘洲,又破之。
己卯,帝复幸江陵。
辛巳,荆州别驾王康产、南郡太守王腾之奉帝居于南郡。
壬午,督护冯迁斩桓玄于南貊盘州。
乘舆反正于江陵。
闰月己丑,桓玄故将扬武将军桓振陷江陵,帝复蒙尘于贼营。
义熙元年正月,帝在江陵。
南阳太守鲁宗之起义兵,袭破襄阳。
己丑,刘毅次于马头。
桓振以帝屯于江津。
辛卯,宗之破振将温楷于祚,进次纪南,为振所败。
振武将军刘道规击桓谦,走之。
乘舆反正,帝与琅琊王幸道规舟。
二月丁巳,留台备乘舆法驾,迎帝于江陵。
三月,桓振复袭江陵,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奔于襄阳。
建威将军刘怀简讨振,斩之。
帝至自江陵。
六年十二月壬辰,刘裕破卢循于豫章。
七年春二月壬午,右将军刘藩斩徐道覆于始兴,传首京师。
夏四月,卢循走,交州刺史杜惠斩之。
十二年八月,刘裕及琅琊王德文率众伐姚泓。
丙午,大赦。
冬十月丙寅,姚泓将姚光以洛阳降。
己丑,遣兼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谒五陵。
十三年秋七月,刘裕克长安,执姚泓,收其彝器,归京师。
十四年十二月戊寅,帝崩于东堂,在位二十三年,时年四十七。
葬休平陵。
帝不慧,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辨也。
凡所动止,皆非已出。
故桓玄之篡,因此获全。
○桓玄
《晋书》曰: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温之孽子也。
其母马氏尝与同夜辈月下坐,见流星坠铜盆中,忽为二珠,灿然明静,竞以瓢接取,马氏得而吞之,若有感,遂有娠。
及生,有光照室,占者奇之,故小名曰灵宝。
妳媪每抱诣温,辄易人而后至,其重兼常儿,温甚爱异之。
临终,命以为嗣,袭爵。
年七岁,温服终,府州文武辞其叔父冲,冲抚玄头曰:”此汝家故吏也。”玄因涕泣被面,众并异之。
及长,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
常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时咸惮之。
年二十三,拜为太子洗马,时议谓温有不臣之迹,故折玄兄弟而为素官。
后出补义兴太守,郁郁不得志。
尝登高望震泽,叹曰:”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弃官归国。
自以元勋之门而负谤于世,乃上疏曰:”臣闻周公大圣而四国流言,乐毅王佐而被谤骑劫,巷伯有豺兽之慨,苏公兴飘风之刺,恶直丑正,何代无之?先臣蒙国殊遇,姻娅皇极,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窃号之寇系颈北阙,园陵复修,大耻载雪,饮马灞浐,悬旌赵、魏,勤王之师,功非一捷。
泰和之末,皇基有潜移之惧,遂奉天顺人,翼登圣朝,晋室之基危于殷、汉,先臣之功高于伊、霍矣。
至於先帝龙飞九五,陛下之所以继明南面,请问谈者,谁之由也?若陛下忘先臣大造之功,信贝锦萋斐之说,臣等自当奉还三封,受戮市朝,然后下从先臣,归先帝于玄宫耳。”疏寝不报。
玄在荆楚积年,优游无事,荆州刺史殷仲堪敬惮之。
及中书令王国宝用事,谋削弱方镇,内外骚动,知王恭有忧国之言,玄潜有意於功业,乃说仲堪:”宜兴晋阳之师,以内匡朝廷,已当悉荆楚之众顺流而下,推王恭为盟主,此桓文之举也。”
俄而王恭信至,招仲堪及玄匡正朝廷。
国宝既死,于是罢兵。
诏以玄为广州刺史。
其年王恭又与庾楷起兵讨江州刺史王愉及谯王尚之兄弟。
玄、仲堪谓恭事必克捷,一时响应。
仲堪令玄与杨佺期为前锋,玄至湓口,获王愉。
既而诏以玄为江州,各西还,屯于寻阳,共相结约,推玄为盟主。
后荆州大水,仲堪赈恤饥者,仓廪空竭。
玄乘其虚而伐之,至江陵,仲堪数道拒之,不克。
佺期自襄阳来救,期败走。
殷仲堪亦见害。
于是平荆、雍,诏以玄督八州、荆州牧。
玄于是树腹心,兵马日盛。
其后孙恩逼京师,玄建牙旗聚众,外托勤王,实欲观衅。
以兄伟为冠军、江州刺史,留伟守江陵,抗表率众,下至寻阳,移檄京邑,罪状元显。
玄既兴师犯顺,虑众不为用,恒有回旆之计。
既过寻阳,不见王师,意甚悦,将吏亦振。
先使其将冯该等攻谯王尚之,败之。
刘牢之遣子敬宣降玄。
玄至新亭,元显自溃。
玄入京师,矫诏加已总百揆为丞相,加黄钺、羽葆鼓吹、府置官属。
乃徙太傅道子于安成,害元显于市。
多僇朝望,改易百官,各置所亲,大赦,改元为大亨。
玄将出居姑孰,访之于众,其中书令王谧对曰:”《公羊》有言,周公何以不之鲁?欲天下一乎周也。愿静根本,以公旦为心。”玄善其对而不从。
遂大筑城府,乃出镇焉。
大政皆咨之,小事则决于仆射桓谦及卞范之。
后讽朝廷,封诸子弟为公。
自知怨满天下,欲速定篡逆,殷仲文、卞范之等又共催促之,于是先改授郡司,其党皆三公。
又矫诏封十郡为楚王,加九锡备物,楚国丞相以下,一遵旧典。
又讽天子御前殿而策授焉。
玄屡伪让,诏遣百僚敦劝,乃就命。
玄伪上表求归藩,又自作诏留之,遣使宣旨,玄又上表固请,又讽天子作诏固留。
十一月,矫制加其备天子礼,服御礼乐皆僣焉。
又矫诏使王谧兼太保,奉皇帝玺禅位于已,帝出居永安宫,移晋神主于琅琊庙。
初,玄恐帝不肯为手诏,又虑玺不可得,逼临川王宝请帝自为手诏,因夺取玺。
比临轩,玺已久出,玄甚喜。
百官到姑孰,玄伪让,朝臣固请,玄乃于城南七里立郊坛,以玄牡告天,百僚陪列,而仪注不备,妄称万岁。
遂升坛燎于南郊,大赦,改元永始。
初,伪诏改元为建始,右丞王攸之曰:’建始赵王伦伪号也。’又改为永始,复是王莽始执权之岁也,其兆号不祥,冥符僭逆如此。
国号大楚,以南康平固县奉晋帝为平固王,车旗正朔如旧典。
迁帝居寻阳,依陈留王处邺宫故事。
追尊其父温宣武皇帝,诸子皆为王。
玄入建康宫,逆风迅激,旌旗仪饰皆倾。
及小会西堂,设妓乐,殿上施绛绫帐,镂黄金为颜,四角作金龙,头衔五色羽葆旒苏,群臣窃相谓曰:’此颇似轜车,亦王莽仙盖之流也。’
玄以其妻刘氏为皇后,更造大辇,容三十人坐,以二百人舁之。
性好畋游,以体大不堪乘马,又作徘徊舆,施转关,令回动无滞。
玄自篡盗之后,骄奢荒侈,游猎无度,以夜继昼。
性又急暴,呼召严速,直官咸系马省前,禁内杂乱,无复朝廷之体。
于是百姓疲苦,朝野劳悴,怨怒思乱者十室八九焉。
刘裕、刘毅、何无忌等共谋克复。
裕等斩桓修于京口,斩桓弘于广陵。
裕率义军至竹里,玄遣吴甫之、皇甫敷北拒义军。
裕等於江乘与战,临阵斩敷及甫之。
玄闻之大惧,乃召诸道术人推算数为厌胜之法,乃问众曰:’朕其败乎!’
曹靖之对曰:’神怒人怨,臣实惧焉。’
玄曰:’人或可怨,神何为怒?’
对曰:’移晋宗庙,飘泊无所,大楚之祭,不及于祖,此其所以怒也。’
玄曰:’卿何不谏?’
对曰:’辇上君子自以为尧舜之世,何敢妄言!’
玄愈忿惧,使桓谦、何澹之屯东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帅众二万拒义军。
裕至蒋山,使羸弱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玄侦候还云:’裕军四塞,不知多少。’
玄益忧惶。
于时东北风急,义兵放火,烟尘张天,鼓噪之音震骇京邑。
刘裕执钺麾而进,谦等诸军一时奔溃。
玄率亲信数千人声言赴战,遂出南掖门,西至石头,使殷仲文具船,相与南奔。
或劝其战,玄不暇答,直以策指天。
而经日不得食,左右进以粗饭,咽不能下。
其子昇,时年数岁,抱玄胸而抚之,玄悲不自胜。
刘裕以武陵王遵摄万机,立行台,总百官。
遣刘道规蹑玄。
玄至寻阳,江州刺史郭昶之给其器用。
殷仲文自后至,望见玄舟,旌旗舆服备帝者之仪,叹息曰:’败中复振,故可也。’
玄于是逼乘舆西上。
于道作起居注,叙其拒义军之事,自谓经略指授,算无遗策,诸将违节度,以致亏丧,非战之罪。
玄至江陵,石康纳之。
未三旬,众盛,谓其群党曰:’卿等并清途翼从朕躬,都下窃位者方应谢罪军门,其观卿等入石头,并云霄中人也。’
玄遣何澹之守湓口,何无忌、刘道规等破之。
帅舟舰三百发江陵、以徐放为常侍,遣说无忌等解义军,谓放曰:’诸人不识天命,致此妄作,遂惧祸屯结。卿三州所信。可明示朕心,若退军解甲,当与之更始授任。江水在此,朕不食言。’
时道规已至,玄与战於峥嵘洲。
於时义军数千,玄兵甚盛,而玄惧败,常漾轻舸於舫侧,故其众莫有斗心。
义军乘风纵火,尽锐争先,玄众大溃。
玄留永安太后及皇后于巴陵。
殷仲文时在玄舰,求出别船收集散军,因叛玄,奉二后奔於江陵。
玄欲出投汉川,投梁州刺史桓希而制令不行。
玄乘马出城至门,左右於暗中斫之,不中,前后相杀交横,玄仅免。
于是荆州别驾王康产奉帝入南郡。
时益州刺史毛璩使其从孙佑之送弟璠丧葬江陵,有众二百,璩弟子修之先为玄校尉,诱玄以入蜀。
达枚回洲,佑之迎击玄,矢下如雨。
玄被箭,其子昇拔去之。
益州督护冯迁抽刃而前,玄拔头上玉簪与之,仍曰:’是何人邪?敢杀天子!’
迁曰:’欲杀天子之贼耳!’
遂斩首。
时年三十六,自篡逆至败,凡八旬矣。
○恭皇帝
《晋书》曰:恭帝,讳德文,安帝母弟也。
初封琅耶王,历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
元兴初,迁车骑大将军。
桓玄执政事,进位太宰,加衮冕之服,绿綟绶。
玄篡位,以帝为石阳县公,与安帝俱居寻阳。
及玄败,随至江陵。
玄死,桓振奄至,跃马奋戈,直至阶下,瞋目谓安帝曰:’臣门户何负国家,而屠灭若是?’
帝乃下床谓振曰:’此岂我兄弟意耶!’
振乃下马致拜。
振平,复为琅耶王。
又领徐州刺史,寻拜大司马,领司徒,加殊礼。
义熙五年,置左右司马、长史、从事中郎四人,加羽葆鼓吹。
十二月戊寅,安帝崩。
是日,即帝位,大赦。
元熙元年春正月壬辰朔,改元。
以山陵未厝,不朝会。
立后褚氏。
甲午,征刘裕还朝。
二年夏六月壬戌,刘裕至于京师。
傅亮承裕密旨,讽帝禅位,草诏,请帝书之。
帝欣然谓左右曰:’桓玄之时,天命已去,为刘公所延二十载矣,今复何恨。’
乃书赤纸为诏。
甲子,遂逊于琅耶第。
刘裕以帝为零陵王,居于秣陵,行晋正朔,车旗服色一如其旧,有其文而不备其礼。
宋永初二年九月崩于内房,时年三十六。
谥恭皇帝,葬冲平陵。
《续晋阳秋》曰:初,安皇不慧,起居动止不自己出,帝每侍左右,消息凉温饥饱之中,而恭谨备焉,时人称其顺悌。
又雅信佛法,铸贝货十万,造丈六金像于瓦官寺,外国齐日,迎像宫步从十许里。
安皇帝归陵,有诏当出送,八座奏谏,以为宜加珍摄,乃止。
沈约《宋书》曰:褚秀之妹为恭帝后,兄弟并尽忠事高祖,恭帝每生男,辄令方便杀焉,或诱赂内人,或密加毒害,前后如此非一。
恭帝居秣陵宫,常惧见祸,与褚后共止一室,虑鸩毒,自煮食于床前。
高祖将杀之,不欲遣人入内,令褚淡之兄弟侍褚后,褚后出别宫相见,兵人乃逾垣而入,进药於恭帝。
恭帝不肯饮,曰:’佛教自杀者,不得复人身。’乃以被掩杀之。
《中兴书》曰:昔中宗以丁丑之岁始称晋王,改筑宗庙,使郭璞筮之,云:’载祀二百。’暨今禅代庚申之岁,凡百有二年,而天禄永终。
璞精於数术,理无乖二,抑以百二期促,故谬其嗣为二百乎?
史臣曰:安帝即位之辰,锺无妄之日,道子、元显并倾朝政,主昏臣乱,未有不亡者也。
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回首无良,忽焉消散。
于是桓玄承衅,势逾飚指,六师咸泯,只马徂迁。
是以宋高非典午之臣,孙恩岂金行之寇。
若乃世遇颠覆,则恭皇斯甚。
於越之民,讵燻丹穴,会稽之侣,宁叹入臣。
去黄屋而归来,洒丹书而不恨。
夫五运攸革,三微数尽,犹高秋凋候,理之自然。
观其零落,人有为之流涕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五-译文
东晋安皇帝,《晋书》记载:安皇帝名德宗,是孝武帝的长子。泰元十二年(377年)八月辛巳日,被立为皇太子。二十一年(396年)九月庚申日,孝武帝去世,辛酉日,太子即位,实行大赦。癸亥日,任命司徒、会稽王道子为太傅,代理朝政。隆安元年(397年)春正月己亥朔日,皇帝成年加冠,改年号,提升文武官员的职位一级。太傅、会稽王道子将朝政归还。四月甲戌日,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起兵,以讨伐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为名。甲申日,杀死王国宝和王绪以安抚王恭,王恭于是撤兵。二年(398年)七月,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南蛮校尉杨佺期等起兵反叛。八月,江州刺史王愉逃到临川。九月辛卯日,加封太傅、会稽王道子黄钺。派遣征虏将军、会稽王元显等人讨伐桓玄等人。辅国将军刘牢之驻扎在新亭,派儿子刘敬宣击败王恭,王恭逃到曲阿长塘湖,湖尉将其捕获并送至京师,被斩首。不久派遣太常殷茂通知殷仲堪和桓玄,桓玄等人逃到寻阳。
三年(399年)十一月甲寅日,妖贼孙恩攻陷会稽,内史王凝之殉难,吴国内史桓谦等官员都弃官而逃,派遣卫将军谢琰等人迎战,将其击退。四年(400年)夏四月,孙恩侵犯浃口。五月,谢琰被孙恩攻陷并死去。孙恩转而侵犯临海。六月,辅国司马刘裕在南山击败孙恩。孙恩的将领卢循攻陷广陵。元兴元年(402年)正月庚午朔日,实行大赦,改年号。任命后将军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镇北将军刘牢之成为元显的前锋,将军、谯王尚之成为后部,以讨伐桓玄。二月景午日,皇帝穿着军装在西河为元显饯行。丁巳日,派遣兼侍中、齐王柔之拿着驺虞幡宣告荆、江二州。丁卯日,桓玄在姑孰击败王师。三月壬申日,桓玄自任侍中、丞相、录尚书事。
二年(403年)春二月辛丑日,建威将军刘裕在东阳击败徐道复。乙卯日,桓玄自称大将军。丁巳日,冀州刺史孙无终被桓玄杀害。秋八月,桓玄又自封为相国、楚王。九月,南阳太守庾仄起义军,被桓玄击败。冬十一月壬午日,桓玄将皇帝迁往永安宫。癸未日,将太庙的神主迁移到琅琊国。十二月壬辰日,桓玄篡位,将皇帝封为平固王。辛亥日,皇帝在寻阳流亡。三年(404年)春二月,皇帝在寻阳。庚寅夜,潮水涌入石头城,漂走人命。乙卯日,建武将军刘裕率领沛国刘毅、东海何无忌等人起义。景辰日,在京口斩杀桓玄任命的徐州刺史桓修,在广陵斩杀青州刺史桓弘。丁巳日,义军渡过长江。
三月戊午日,刘裕在江乘斩杀桓玄的将领吴甫之,在罗落斩杀皇甫敷。己未日,桓玄的军队溃散而逃。庚申日,刘裕设立留台,安排百官。壬戌日,桓玄的司徒王谧推举刘裕担任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都督杨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假节。刘裕任命王谧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辛酉日,刘裕诛杀尚书左仆射王愉及其子荆州刺史王绥、司州刺史温详。辛未日,桓玄逼迫皇帝西上。丙戌日,密诏因为被桓玄逼迫,政务空虚,命令武陵王遵照旧典,承制总揽百官事务,加封侍中,其余如故。并大赦谋反大逆以下罪行,只有桓玄一祖之后不赦。
夏四月己丑日,大将军武陵王遵称制,总揽朝政。庚寅日,皇帝到达江陵。庚戌日,辅国将军何无忌、振武将军刘道规以及桓玄的将领庾稚、何澹之在湓口交战,大败桓玄。桓玄再次逼迫皇帝东下。五月癸酉日,冠军将军刘毅与桓玄在峥嵘洲交战,再次击败桓玄。己卯日,皇帝再次前往江陵。辛巳日,荆州别驾王康产、南郡太守王腾之将皇帝安置在南郡。壬午日,督护冯迁在南貊盘州斩杀桓玄,车驾返回江陵。闰月己丑日,桓玄的旧将扬武将军桓振攻陷江陵,皇帝再次在贼营中流亡。
义熙元年(405年)正月,皇帝在江陵。南阳太守鲁宗之起义军,突袭攻破襄阳。己丑日,刘毅驻扎在马头。桓振将皇帝安置在江津。辛卯日,宗之在祚击败桓振的将领温楷,进军纪南,被桓振击败。振武将军刘道规攻击桓谦,将其击退。车驾返回,皇帝与琅琊王乘坐刘道规的船。二月丁巳日,留台准备迎接皇帝的法驾,在江陵迎接皇帝。三月,桓振再次袭击江陵,荆州刺史司马休之逃到襄阳。建威将军刘怀简讨伐桓振,将其斩杀。皇帝从江陵返回。六年(410年)十二月壬辰日,刘裕在豫章击败卢循。七年(411年)春二月壬午日,右将军刘藩在始兴斩杀徐道覆,将其首级传送到京师。夏四月,卢循逃走,交州刺史杜惠将其斩杀。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和琅琊王德文率领军队讨伐姚泓。丙午日,实行大赦。
冬十月丙寅日,姚泓的将领姚光以洛阳投降。己丑日,派遣兼司空、高密王恢之修谒五陵。十三年(417年)秋七月,刘裕攻克长安,俘获姚泓,收缴其祭器,返回京师。十四年(418年)十二月戊寅日,皇帝在东堂去世,在位二十三年,时年四十七岁。葬于休平陵。皇帝智力不足,从小到大,不能言语,即使是寒暑变化,也无法分辨。所有行动举止,都不是出自自己。因此桓玄篡位时,因此得以保全。
桓玄的记载省略。
《晋书》记载:桓玄,字敬道,又被称为灵宝,是大司马温的儿子。他的母亲马氏曾经和同辈在月光下坐着,看到一颗流星掉进铜盆里,突然变成了两颗珍珠,明亮而安静,大家都用瓢去接,马氏得到了它们并吞下,好像受到了感应,于是怀孕了。孩子出生时,房间里有光芒,占卜的人觉得奇怪,所以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灵宝。马氏每次抱着孩子去见温,都会换人抱着孩子再过去,孩子比常人重,温非常喜爱他,临终前命令他继承自己的爵位。
桓玄七岁时,温去世,府州文武官员向他的叔叔桓冲辞行,桓冲摸着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的旧部下。’桓玄因此泪流满面,大家都觉得他很特别。长大后,他外貌奇特,风度翩翩,博学多才,擅长写作。他常常自负自己的才华和地位,以豪迈自居,当时的人都对他有所畏惧。二十三岁时,他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当时有人认为温有不臣之心,所以贬低桓玄兄弟,让他们担任普通官员。
后来,他被派去担任义兴太守,但郁郁不得志。他曾经登上高山望向震泽,感叹道:‘父亲是九州之伯,我是五湖之长!’于是辞去官职回家。他自认为出身元勋之家,却在世人面前背负恶名,于是上书说:‘我听说周公虽然是大圣人,但四国仍有流言,乐毅虽然是王的辅佐,却被骑劫诽谤,巷伯有豺狼之悲,苏公有飘风之刺,厌恶正直、丑化正义,哪个时代没有呢?先父蒙受国家特殊待遇,与皇室结亲,平定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窃国者束手就擒,园陵得以修复,大耻得以洗雪,饮马灞浐,悬挂旗帜于赵、魏,勤王之师,功绩非一日之功。泰和末年,皇位有动摇之危,于是顺应天意人心,辅佐圣朝,晋室之基危于殷、汉,先父之功高于伊、霍。
至于先帝登基,陛下得以继位,请问那些议论的人,这是谁的功劳?如果陛下忘记先父的巨大功绩,相信那些流言蜚语,我们自当奉还三封,接受市朝之刑,然后追随先父,将先帝安葬于玄宫。’上书被搁置,没有回应。
桓玄在荆楚多年,过着悠闲的生活,荆州刺史殷仲堪敬畏他。中书令王国宝掌权后,计划削弱地方势力,导致朝廷内外动荡,知道王恭有忧国之心,桓玄也有功业之心,于是劝说殷仲堪:‘应该起兵讨伐,以挽救朝廷,应该召集荆楚之众顺流而下,推举王恭为盟主,这是桓文之举。’不久,王恭的信到了,邀请殷仲堪和桓玄一起挽救朝廷。王国宝死后,他们便停战。
皇帝下诏让桓玄担任广州刺史。那一年,王恭又与庾楷起兵讨伐江州刺史王愉和谯王尚之兄弟。桓玄和殷仲堪认为王恭必胜,一时之间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殷仲堪命令桓玄和杨佺期作为先锋,桓玄到达湓口,俘虏了王愉。不久之后,皇帝下诏让桓玄担任江州刺史,各自西归,驻扎在寻阳,共同结盟,推举桓玄为盟主。
后来荆州发生大水,殷仲堪救济饥民,仓库空虚。桓玄趁机攻打他,到达江陵,殷仲堪多次抵抗,未能取胜。杨佺期从襄阳来救援,但战败逃跑。殷仲堪也被杀害。于是平定了荆州和雍州,皇帝下诏让桓玄管辖八州、荆州牧。
桓玄于是培植亲信,兵马日益壮大。后来孙恩逼近京师,桓玄建立军旗聚集众人,表面上说是为了勤王,实际上是想观察机会。他让哥哥桓伟担任冠军将军、江州刺史,留下桓伟守江陵,抵抗表率众人,到达寻阳,向京城发出檄文,指责状元显。桓玄起兵反叛,担心众人不为他所用,一直有退兵的打算。过了寻阳之后,没有看到王师,非常高兴,将领们也都振奋起来。先派他的将领冯该等人攻打谯王尚之,将其击败。刘牢之派他的儿子刘敬宣投降桓玄。桓玄到达新亭,元显军队溃败。
桓玄进入京师,假传圣旨让自己总揽百官,被封为丞相,加封黄钺、羽葆鼓吹、府置官属。于是将太傅道子迁到安成,在市场上杀害了元显。他大量杀害朝廷有影响力的人,更换百官,各自安插亲信,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太亨。
桓玄准备离开京师去姑孰,征求大家的意见,中书令王谧回答说:‘《公羊传》中说,周公为什么不回到鲁国?是想让天下统一于周。希望您稳定根本,以公旦之心为心。’桓玄虽然喜欢他的回答,但没有采纳。于是大修城府,然后前往镇守。大政都向他咨询,小事则由仆射桓谦和卞范之决定。
后来他暗示朝廷,封他的子弟为公。他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天下人,想要快速篡位,殷仲文、卞范之等人又一起催促他,于是先改任郡司,他的党羽都成为了三公。又假传圣旨封十郡为楚国,加九锡,楚国丞相以下,都按照旧典行事。又暗示天子在御前殿上册封他。
桓玄多次假装推辞,皇帝下诏派遣百官敦促,他才接受。桓玄假装上表请求回到藩镇,又自己写下诏书留下自己,派遣使者宣布旨意,桓玄又上表坚决请求,又暗示天子写下诏书坚决留下。十一月,假传圣旨加封他享受天子的礼仪,服饰、礼仪、音乐都僭越了。
又假传圣旨让王谧兼任太保,捧着皇帝的玉玺禅让给自己,皇帝搬到了永安宫,将晋朝的神主迁到了琅琊庙。
最初,桓玄担心皇帝不会亲自写下手诏,又担心得不到玉玺,就逼迫临川王宝请求皇帝亲自写下手诏,趁机夺取了玉玺。等到皇帝来到临轩时,玉玺已经很久之前就被带出来了,桓玄非常高兴。百官到达姑孰后,桓玄假装推辞,朝臣们坚决请求,于是桓玄在城南七里建立了郊坛,用一头公牛祭告上天,百官陪同站立,但仪式的规矩并不完备,胡乱地高呼万岁。于是登上坛台在南郊烧香,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始。最初,伪诏改年号为建始,右丞王攸之说:‘建始是赵王伦的伪号。’又改为永始,这又和王莽开始掌握权力那年一样,这些兆头不吉利,与僭越叛逆相符合。国号定为大楚,以南康平固县尊奉晋帝为平固王,车马旗帜和历法都按照旧例。迁帝居住在寻阳,依照陈留王在邺宫的旧例。追尊他的父亲温为宣武皇帝,所有儿子都封为王。桓玄进入建康宫,逆风猛烈,旗帜和装饰都倾斜了。等到在西堂的小型集会上,安排了歌舞,殿上挂起了红色的绫帐,上面雕刻着黄金的图案,四角装饰着金色的龙,龙头上挂着五彩的羽葆和旒苏,群臣私下里议论说:‘这很像古代的轜车,也是王莽那种仙盖一类的。’桓玄把他的妻子刘氏立为皇后,重新制造了大车,可以容纳三十人乘坐,需要二百人抬。他喜欢打猎游玩,因为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又制作了可以左右移动的车子。自从篡位之后,桓玄骄奢淫逸,游猎无度,日夜不停。他性格急躁暴烈,召唤人时严厉迅速,直接官员都在马前系马,宫内混乱,不再有朝廷的规矩。因此百姓疲惫困苦,朝廷和民间都疲惫不堪,抱怨想要造反的十家有八九。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共同策划恢复帝位。刘裕等人在京口斩杀了桓修,在广陵斩杀了桓弘。刘裕率领义军到达竹里,桓玄派遣吴甫之、皇甫敷北上抵抗义军。刘裕等人在江乘与他们交战,战场上斩杀了皇甫敷和吴甫之。桓玄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害怕,于是召集各种道术人士推算和厌胜的方法,他问众人:‘我是否会失败?’曹靖之回答说:‘神怒人怨,我确实很害怕。’桓玄说:‘人们或许可以怨恨,但神为什么会发怒呢?’回答说:‘迁移了晋朝的宗庙,无处可归,大楚的祭祀没有涉及到祖先,这就是神发怒的原因。’桓玄说:‘你为什么不劝谏?’回答说:‘车上的君子自以为生活在尧舜的时代,怎么敢胡言乱语!’桓玄更加愤怒和恐惧,派遣桓谦、何澹之驻扎在东陵,卞范之驻扎在覆舟山西,率领两万人抵抗义军。刘裕到达蒋山,派遣弱兵登山,分散旗帜,多路并进。桓玄的侦察兵回来报告说:‘刘裕的军队四面八方都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桓玄更加忧虑恐慌。当时东北风猛烈,义军放火,烟雾尘土遮天蔽日,鼓噪的声音震撼了京城。刘裕手持斧钺指挥前进,桓谦等各路军队一时间溃败。桓玄率领数千亲信声称要去战斗,于是出了南掖门,向西到达石头,让殷仲文具备船只,一起向南逃亡。有人劝他战斗,桓玄没有时间回答,只是用马鞭指向天空。而经过一天都没有吃饭,左右的人给他送来粗糙的饭食,他吞咽不下去。他的儿子桓升,当时几岁,抱着他的胸脯安慰他,桓玄悲伤得不能自己。刘裕任命武陵王遵代理朝政,设立行台,总管百官。派遣刘道规追捕桓玄。
桓玄到达寻阳,江州刺史郭昶之提供给他生活用品。殷仲文后来到达,看到桓玄的船,旗帜和车辆服饰都完备,叹息说:‘失败中又振作起来,这是可以的。’桓玄于是逼迫乘坐车驾向西行进。在路上记录起居注,叙述他抵抗义军的事情,自认为经过策略指导,没有遗漏的策略,将领们违背节制,导致损失,不是战斗的过错。桓玄到达江陵,石康接纳了他。不到一个月,他的军队人数增多,他对他的党羽说:‘你们都是清正的道路上跟随我,都城中的篡位者应该到军门前谢罪,你们看到你们进入石头城,就像是天空中的人一样。’桓玄派遣何澹之守卫湓口,何无忌、刘道规等人击败了他。他率领三百艘船舰从江陵出发,任命徐放为常侍,派遣他去说服何无忌等人解散义军,他对徐放说:‘那些人不知道天命,导致了这样的胡作非为,所以害怕灾祸聚集。你是三州所信任的人,可以明确表示我的心意,如果他们撤退军队解除武装,我将与他们重新开始,江水在这里,我不会食言。’当时刘道规已经到达,桓玄在峥嵘洲与他交战。当时义军有几千人,桓玄的军队非常强大,但桓玄害怕失败,经常在船舫旁边摇晃轻便的小船,所以他的军队没有战斗的士气。义军乘风纵火,全力争先,桓玄的军队大溃败。桓玄留下永安太后和皇后在巴陵。殷仲文当时在桓玄的船舰上,请求换乘别的船收集散兵,于是背叛了桓玄,带着两位皇后逃到江陵。桓玄想要逃到汉川,投奔梁州刺史桓希,但命令没有执行。桓玄骑马出城到城门,左右的人在暗中攻击他,没有击中,前后交战,桓玄勉强逃脱。于是荆州别驾王康产迎接皇帝进入南郡。当时益州刺史毛璩派他的侄孙毛佑之送他的弟弟毛璠到江陵安葬,有二百人,毛璩的弟弟毛修之先做桓玄的校尉,引诱桓玄进入蜀地。到达枚回洲,毛佑之迎击桓玄,箭如雨下。桓玄被箭射中,他的儿子桓升拔掉了箭。益州督护冯迁拔出刀向前冲,桓玄拔下头上的玉簪给他,仍然说:‘这是谁?敢杀天子!’冯迁说:‘是想杀天子的贼!’于是斩首。当时三十六岁,从篡位到失败,总共八十年了。
《晋书》记载:恭帝,名德文,是安帝的母弟。最初被封为琅邪王,历任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任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元兴初年,升任车骑大将军。桓玄掌握朝政,提升为太宰,加冕服,佩戴绿綟绶。桓玄篡位后,封他为石阳县公,和安帝一起居住在寻阳。等到桓玄失败后,跟随他到了江陵。桓玄死后,桓振突然赶到,跃马挥戈,直到台阶下,瞪着眼睛对安帝说:‘我的家族有什么对不起国家,却遭受如此屠杀?’安帝于是从床上下来对桓振说:‘这难道是我兄弟的意思吗!’桓振于是下马行礼。桓振平定后,又封为琅邪王。后来又担任徐州刺史,不久被封为大司马,领司徒,享受特殊礼遇。义熙五年,设立左右司马、长史、从事中郎四人,加授羽葆鼓吹。十二月戊寅,安帝去世。这一天,即位为帝,大赦天下。元熙元年春季正月壬辰朔,改年。因为陵墓尚未安葬,没有朝会。立皇后褚氏。甲午,征召刘裕回朝。二年夏季六月壬戌,刘裕到达京城。傅亮遵从刘裕的密令,劝说皇帝禅让,起草诏书,请皇帝书写。皇帝欣然对左右的人说:‘桓玄的时候,天命已经离去,被刘公延长了二十年的寿命,现在还有什么遗憾。’于是书写在红纸上作为诏书。甲子,于是退位居住在琅邪的宅邸。刘裕封他为零陵王,居住在秣陵,按照晋朝的历法,车马旗帜和服饰颜色都和以前一样,有文而不备礼。宋永初二年九月在内房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谥号为恭皇帝,葬于冲平陵。
《续晋阳秋》说:起初,安皇帝智力不高,日常起居行动都不亲自处理,皇帝(指孝武帝)常常陪在他身边,关心他的冷暖饥饱,非常恭敬和谨慎,当时的人称赞他孝顺兄弟。
又因为非常信仰佛法,铸造了十万枚贝币,在瓦官寺建造了一尊高一丈六的金佛像,外国使者齐日迎接佛像,宫中的步从队伍走了十多里路。安皇帝归葬陵墓时,有诏令要派人出城送行,八座官员上奏劝谏,认为应该更加小心谨慎地照顾,于是作罢。
沈约的《宋书》说:褚秀之的妹妹是恭帝的皇后,兄弟俩都忠诚地侍奉高祖,恭帝每次生下男孩,就设法杀掉他,有时是诱惑宫女,有时是暗中下毒,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恭帝住在秣陵宫,常常担心遭遇灾祸,与褚皇后一起住在同一间屋子里,担心被下毒,就在床前自己煮食。
高祖打算杀他,不想派人进入内室,就让褚淡之兄弟陪伴褚皇后,褚皇后出去到别的宫殿见面,士兵们就翻墙而入,给恭帝送上了毒药。恭帝不愿喝,说:‘佛教认为自杀的人不能再转世为人。’于是用被子捂死了他。
《中兴书》说:过去中宗在丁丑年才开始称晋王,改建宗庙,让郭璞占卜,说:‘祭祀载祀二百。’到如今禅让给庚申年,已经有一百零二年了,而天命已经永终。郭璞精通数术,道理上没有矛盾,也许是因为百二期太短,所以误以为他的继承是二百期呢?
史臣评论说:安帝即位的那一天,是钟无妄的日子,道子、元显一起把持朝政,君主昏庸,臣子乱政,没有不灭亡的。即使有人手握兵权,心怀旧国,但回头一看,没有忠诚的人,很快就消失了。于是桓玄趁机篡位,势力超过暴风,六师全部被消灭,只有马匹被迁移。因此宋高不是晋朝的臣子,孙恩也不是金行的敌人。如果世道颠覆,那么恭皇的情况最为严重。越国的百姓,怎么会愿意被烧焦的洞穴所困,会稽的同伴,怎么会叹息成为臣子。丢掉皇位归来,洒下丹书而不后悔。因为五运已经改变,三微之数已经用尽,就像高秋的凋零,是自然规律。看到他们的衰落,人们会为之流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五-注解
东晋安皇帝:东晋时期的皇帝,名德宗,是孝武帝的长子。他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政变和战乱。
晋书:《晋书》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由南朝宋的史学家沈约等人编纂,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讳:古代称人名时,用其字而不直呼其名,称为‘讳’。
孝武帝:东晋时期的皇帝,名司马曜,是晋朝的第八位皇帝。
元服:古代男子成年礼,成年的标志是举行加冠之礼,称为‘元服’。
太傅: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地位崇高。
摄政:代理执政,通常由皇帝的亲信或重臣担任。
兖州刺史:古代官职,兖州是汉朝设立的州,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豫州刺史:古代官职,豫州是汉朝设立的州,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荆州刺史:古代官职,荆州是汉朝设立的州,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广州刺史:古代官职,广州是汉朝设立的州,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南蛮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太赦:皇帝发布的特赦令,赦免罪犯。
黄钺:古代皇帝使用的象征权力和权威的铜钺,黄色代表尊贵。
征虏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征伐。
辅国将军: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国政。
卫将军: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骠骑大将军:古代官职,是军事上的高级职位。
征讨大都督:古代官职,负责征讨敌国的大都督。
镇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镇守北方边疆。
假节:古代官职,授予节杖,代表皇帝的权威。
戎服:军装,表示军事状态。
驺虞幡:古代军队中的旗帜,用作军事命令的传达。
侍中:古代的一种宫廷官职。
丞相:古代官职,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录尚书事: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和审查尚书省的事务。
司徒:古代官职,是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礼仪和教化。
会稽王道子:东晋时期的会稽王,是孝武帝的弟弟,曾担任过摄政。
王恭:东晋时期的将领,因反叛而闻名。
庾楷:东晋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反叛。
王国宝:东晋时期的官员,因政治斗争被杀。
建威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征伐。
王绪:东晋时期的将领,与王国宝一同被杀。
孙恩:指东晋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
王愉:东晋时期的官员,因反叛失败而逃亡。
桓玄:指东晋末年的权臣,曾一度篡位建立桓玄政权。
刘裕:东晋末年的著名将领,后建立刘宋政权。
留台:古代官职,负责留守朝廷的官员。
扬州刺史:古代官职,扬州是汉朝设立的州,刺史是州的行政长官。
尚书左仆射: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
荆州刺史司马休之:东晋时期的官员,曾任荆州刺史。
彝器:古代用于祭祀的礼器。
休平陵:东晋安皇帝的陵墓。
不慧:不聪明,愚笨。
口不能言:无法说话,哑巴。
乘舆:古代皇帝乘坐的车。
南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五陵:古代皇帝的陵墓群。
姚泓:十六国时期后秦的皇帝。
姚光: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将领,后投降东晋。
高密王恢之:东晋时期的王公,曾任兼司空。
长安:古代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大司马温:大司马温,即恒温(312年-373年),东晋时期名将,曾任大司马,有很高的政治和军事地位。
孽子:指非正室所生的儿子,有贬义。
马氏:桓玄的母亲,马氏是恒温的妾室。
流星:流星,指天空中出现的流星现象,古人认为流星的出现与吉凶有关。
二珠:指流星坠入铜盆后形成的两颗珠子,古人认为这是吉兆。
占者:占卜者,指古代从事占卜活动的人。
嗣:继承,指继承父亲的职位或爵位。
太子洗马:太子洗马,是东晋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辅助太子。
不臣之迹:指有不臣服于君主的迹象。
义兴太守:义兴太守,是东晋时期的一个地方官职,负责管理义兴郡。
震泽:震泽,指太湖,位于今江苏省南部。
元勋之门:指有功于国家的人的家门,这里指桓玄家族。
周公:周公,即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元勋,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威望。
乐毅:乐毅,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骑劫:骑劫,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曾因误判而败北。
巷伯:巷伯,指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宫廷的警卫。
苏公:苏公,指苏武,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
伊、霍:伊尹、霍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
龙飞九五:指皇帝登基,龙飞九天,九五之尊。
元勋:有功于国家的人。
贝锦萋斐:比喻恶意的诽谤和诬陷。
三封:指封侯、封伯、封子,古代的爵位等级。
市朝:指市场,这里指被处死的地方。
九锡:古代皇帝赐予诸侯的九种礼仪,表示极高的荣誉。
公羊:《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是一部解释《春秋》的儒家经典。
公旦: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元勋,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道德威望。
城府:指城池和官府,这里指桓玄的势力范围。
百僚:指朝廷中的官员。
公:古代的爵位,高于侯、伯、子。
楚王:指桓玄封的楚王,表示他自认为有王的地位。
九锡备物:指皇帝赐予诸侯的九种礼仪和物品,表示极高的荣誉。
矫制:指伪造皇帝的命令。
玺:古代的一种印章,用于封印文件,象征皇帝的权威。
神主:指祖先的牌位,供奉在庙宇中。
琅琊庙:指供奉周公旦的庙宇。
手诏:皇帝亲笔写的诏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临川王宝:东晋时期的一个封王,此处指临川王宝请求皇帝亲自写诏书。
郊坛:古代祭祀天地、祖宗的场所。
仪注:古代举行仪式的规范和程序。
万岁: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永始:桓玄改元后的年号。
建始:桓玄最初改元时的年号,后来改为永始。
大楚:桓玄自立为帝后所建立的国号。
平固王:桓玄封晋帝为平固王的称号。
车旗正朔:古代国家的车马旗帜和历法。
寻阳: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
陈留王处邺宫:陈留王居住的邺宫,此处指皇帝的居所。
温宣武皇帝:桓玄追尊其父的皇帝称号。
大辇:古代皇帝乘坐的车。
畋游:打猎游玩。
篡盗:篡位窃国。
厌胜:古代的一种巫术,用以诅咒或保护。
义军:反抗暴政的军队。
建康宫:东晋时期的皇宫,位于今南京市。
轜车:古代帝王的车队。
王莽仙盖:王莽时期的一种华丽的车盖。
皇后:皇帝的妻子。
徘徊舆:一种可以来回移动的车。
骄奢荒侈:形容极其奢侈浪费。
朝野:朝廷和民间。
刘毅:东晋末年的将领。
何无忌:东晋末年的将领。
京口:古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
广陵: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
江乘: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句容市。
东陵:古代地名,今江苏省苏州市。
覆舟山: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
蒋山: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
峥嵘洲: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
巴陵:古代地名,今湖南省岳阳市。
江陵: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江陵县。
汉川:古代地名,今四川省德阳市。
梁州刺史桓希:梁州的地方长官,桓希是桓温的族人。
南郡: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江陵县。
毛璩:东晋末年的将领。
枚回洲: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江陵县。
益州:古代地名,今四川省。
毛璩使其从孙佑之:毛璩派他的侄孙毛佑之。
玄校尉:桓玄时期的官员。
从孙佑之:毛璩的侄孙。
玉簪:古代的一种发饰。
恭帝:晋恭帝,名德文,晋安帝的弟弟。
琅耶王:恭帝最初的封号。
中军将军: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散骑常侍:古代的一种宫廷官职。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领司徒:兼任司徒的职务。
录尚书六条事:负责记录尚书六条事务。
车骑大将军: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
太宰: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衮冕之服:皇帝的服饰。
绿綟绶:皇帝的腰带。
石阳县公:恭帝被封的爵位。
傅亮:东晋末年的大臣。
禅位:皇帝退位让位。
赤纸:古代书写诏书用的红色纸张。
逊于琅耶第:退位后居住在琅耶王宫。
零陵王:恭帝退位后封的爵位。
秣陵: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
谥:古代对已故皇帝或贵族的尊称。
陵: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墓地。
安皇:指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是晋朝的皇帝。
起居动止: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活动。
帝:指晋朝的皇帝,即安帝。
消息凉温饥饱:指关心天气冷暖和饮食状况。
恭谨备焉:指非常恭敬和谨慎地照顾。
顺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佛法:指佛教教义。
铸贝货:指铸造货币。
丈六金像:指高约六丈的金佛像。
瓦官寺:位于今南京市的一座古寺。
外国齐日:指外国使者一同到来的日子。
迎像宫步:指迎接佛像的队伍。
归陵:指皇帝归葬陵墓。
八座:指古代官职,此处指朝廷官员。
珍摄:指精心保护。
褚秀之妹:指褚秀之的妹妹,即恭帝的皇后。
高祖:指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方便杀焉:指找到机会杀害。
诱赂内人:指用金钱或礼物诱惑宫中女官。
密加毒害:指秘密下毒。
秣陵宫:位于今南京市的一座宫殿。
鸩毒:指毒药。
床前:指床边。
道子:指王导,东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
元显:指王敦,王导的儿子,也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
戎麾:指军队。
旧国:指前朝,即晋朝。
忽焉消散:指突然消失或灭亡。
飚指:指迅速而猛烈。
六师:指古代军队的六个部分。
只马徂迁:指只身逃亡。
典午:指晋朝,典指晋朝,午指晋朝的年号。
金行之寇:指孙恩的起义军,金行指孙恩自称的金天子的称号。
恭皇:指东晋的恭帝司马德文。
於越:指古代越国,此处指越地的人民。
丹穴:指古代传说中产丹的洞穴,此处比喻美好的地方。
会稽:指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省,此处指会稽地区。
入臣:指成为臣子。
黄屋:指皇帝的车驾。
丹书:指皇帝的诏书。
五运:指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古代认为五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原因。
三微:指天、地、人三者的微妙变化。
载祀二百:指祭祀了二百年的宗庙。
天禄永终:指国家的福气永远结束。
数术:指古代的数学和占卜术。
锺无妄之日:指不吉利的日期。
道子、元显:指王导和王敦,此处指王导的儿子王敦。
手握戎麾:指掌握军队。
心存旧国:指怀念前朝。
回首无良:指回头却发现没有良将可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五-评注
《续晋阳秋》开篇即点明安皇的不慧,描绘了一个不能自理生活的皇帝形象。‘起居动止不自己出’一句,既体现了安皇的昏庸无能,也暗示了帝王的尊贵与权力的沉重。帝每侍左右,消息凉温饥饱之中,而恭谨备焉,这一段描述了皇帝对安皇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彰显了皇帝的仁德与孝顺。‘时人称其顺悌’则是对皇帝品德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顺从与悌道的推崇。
‘雅信佛法’一句,揭示了安皇的宗教信仰。铸贝货十万,造丈六金像于瓦官寺,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安皇对佛法的虔诚,也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社会的广泛影响。‘外国齐日,迎像宫步从十许里’则是对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氛围的生动描绘。
安皇帝归陵,有诏当出送,八座奏谏,以为宜加珍摄,乃止。这一段描述了皇帝归陵时的情景,以及朝臣的谏言。‘宜加珍摄’体现了朝臣对皇帝安危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礼仪制度。
沈约《宋书》中,褚秀之妹为恭帝后,兄弟尽忠事高祖,恭帝每生男,辄令方便杀焉,这一段揭示了恭帝的残忍与荒谬。‘诱赂内人,或密加毒害’则是对恭帝残忍手段的具体描述,反映了当时宫廷斗争的残酷。
恭帝居秣陵宫,常惧见祸,与褚后共止一室,虑鸩毒,自煮食于床前。这一段描绘了恭帝的恐惧与不安,以及他与褚后的相依为命,反映了宫廷生活的险恶。
恭帝不肯饮,曰:‘佛教自杀者,不得复人身。’乃以被掩杀之。这一段反映了恭帝对佛教的虔诚,以及他在生命终结时的坚定信仰,同时也揭示了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
《中兴书》中,郭璞筮之,云:‘载祀二百。’暨今禅代庚申之岁,凡百有二年,而天禄永终。这一段描述了郭璞的占卜之术,以及他对未来天运的预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占卜的重视。
史臣曰:安帝即位之辰,锺无妄之日,道子、元显并倾朝政,主昏臣乱,未有不亡者也。这一段对安帝时期的政治状况进行了总结,揭示了朝政的混乱与衰败。
桓玄承衅,势逾飚指,六师咸泯,只马徂迁。这一段描述了桓玄篡位的过程,以及他对朝政的掌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宋高非典午之臣,孙恩岂金行之寇。若乃世遇颠覆,则恭皇斯甚。於越之民,讵燻丹穴,会稽之侣,宁叹入臣。去黄屋而归来,洒丹书而不恨。夫五运攸革,三微数尽,犹高秋凋候,理之自然。观其零落,人有为之流涕者也。这一段对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史臣对时代更迭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