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九-原文
后魏敬宗孝庄皇帝
《后魏书》曰:孝庄皇帝,讳子攸,彭城王勰之第三子,母曰李妃。
肃宗初,以勰有鲁阳翼卫之功,封帝武城县开国公,幼侍肃宗书於禁内。
及长,风神秀慧,姿貌甚美。
拜中书侍郎、城门校尉,兼给事黄门侍郎,雅为肃宗所亲待,长直禁中。
迁散骑常侍、御史中尉。
孝昌二年八月,进封长乐王。
转侍中、中军将军。
及武太元年春二月,肃宗崩,大都督尔朱荣将兵向京师,谋欲废立。
以帝家有忠勋,且兼人望,阴与帝通,荣乃帅众来赴。
夏四月,帝与兄弟夜北渡河,会荣於河阳。
南济河,即帝位。
以兄彭城王邵为无上王,弟霸成公子正为始平王。
荣为侍中、都督内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卫,封太原王。
百僚相率,有司奉玺绶,备法驾,奉迎於河梁。
车驾巡河,西至陶渚。
荣以兵权在己,遂有异志,乃害灵太后及幼主,次害无上王劭、始平王子正,公卿以下二千馀人。
列骑卫帝,迁於便幕。
车驾入宫,御太极殿,大赦天下,改武太为建义元年。
是月,汝南王悦、北海王颢、临淮王彧前后奔萧衍,郢州刺史元愿达据城叛。
五月,加大将军尔朱荣北道大行台,以尚书右仆射元荣为东道大使,征东将军、光禄勋元欣副之,循方黜陟,先行后闻。
大将军尔朱荣还晋阳,帝饯於邙阴。
六月,通直散骑常侍高乾邕及弟帅合流民,起兵於齐州之太原,频败州军,诏东道大使元欣喻旨,乃降。
是月,葛荣饥,使其仆射任褒帅车三万馀乘南寇,至沁水。
幽州平北府主簿河间邢杲,帅河北流民十馀万户反於青州之北海,自署濮王,年号天统。
诏诸有私马仗从戎者,职人优两大阶。
诏当亲御六戎,扫清燕代,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帅精锐十万为左军,上党王天穆总众八万为前军,司徒公阳春勒兵十万为右军,司空公穆绍统率八万为后军。
是月,葛荣众退,屯相州之北。
七月,齐献武王於邺西北招慰葛荣别帅称王者七人,众万馀,降之。
加大将军尔朱荣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光州人刘举聚众数千反於濮阳,自称皇武大将军。
是月,高平镇人万俟(莫其二音)。丑奴僣大位,署置百官。
八月,葛荣帅众围相州。
九月,诏太尉公、上党王天穆讨葛荣,次於朝歌,以征东将军、齐州刺史元欣为沛郡王。
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骑七千讨葛荣於滏口,破擒之,馀众悉降。
冀、定、沧、瀛、殷五州平。
大赦天下,改为永安元年。
以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为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诸军事。
冬十月,萧衍以北海王颢为魏主,年号孝基,入据南兖之铚城。
二年夏四月,上党王天穆、齐献武王大破邢杲於齐州之济南,杲降,送京师。
五月,元颢克梁国。
内外戒严。
癸酉,元颢陷荥阳。
甲戌夜,车驾北巡,幸河内。
丙子,元颢入洛。
戊寅,太原王尔朱荣会车驾於长子,即日反旆。
上党王天穆北渡河,会车驾于河内。
秋七月,都督尔朱兆、贺拔胜从硖石夜济,破颢子冠受及安丰王延明军,元颢败走。
车驾入居华林园,昇大夏门,大赦天下。
宴劳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天穆及北平来督於都亭,出宫人三百、缯锦杂彩数万匹,班赐有差。
三年春三月,雍州刺史尔朱天光讨丑奴、萧宝寅於安定,破擒之,囚送京师。
六月,嚈哒国献狮子。
九月,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天穆自晋阳来朝。
帝杀荣及天穆於明光殿,大赦天下。
遣武卫将军奚毅、前燕州刺史侯渊帅众镇北中。
是夜,左仆射尔朱世隆、荣妻乡郡长公主,帅荣部曲焚西阳门,出屯河阴。
攻河桥,擒毅等屠害之。
据北中城,南逼京邑。
十月,通直散骑常侍、假平西将军、都督李苗以火船焚河桥,尔朱世隆退走。
壬寅,尔朱世隆停建兴之高都,尔朱兆自晋阳来会之,共推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长广王晔为主,大赦所部,年号建明。
十二月,尔朱兆寇丹谷,都督崔伯凤战殁。
都督羊文义、史五龙降兆,大都督源子恭奔退。
尔朱兆、尔朱度律自富平津上,率骑涉渡,以袭京城。
事出仓卒,禁卫不守。
帝步出云龙门。
兆逼帝幸永宁之佛寺,杀皇子,乱兵杀司徒公、临淮王彧,仆射、范阳王诲。
戊申,元晔大赦天下。
尔朱度律自镇京师。
尔朱兆迁帝於晋阳,崩於城内三级佛寺,时年二十四。
中兴二年,谥为武怀皇帝。
太昌元年,又谥孝庄皇帝,庙号敬宗。
葬静陵。
○节闵皇帝
《后魏书》曰:节闵皇帝,讳恭,字修业,广惠王羽之子也。母曰王氏。
少端谨,有志度。
长而好学,事祖母、嫡母以孝闻,正始中,袭爵。
延昌中,拜通直散骑常侍。
正光三年,加散骑常侍,领给事黄门侍郎。
以元义擅权,遂称疾不起。
久之,因托瘖病。
五年,就除金紫光禄大夫。
建义元年,除仪同三司。
既绝言,垂将一纪,居於龙华佛寺,无所交通。
永安末,有白庄帝者,言王不语将有异图;民间游声又云有天子之气。
王惧祸,逃匿上洛。
寻见追摄,执送京师,拘执多日,以无状获免。
及庄帝崩,尔朱世隆等以元晔疏远,又非人望所推,以王潜默晦身,有过人量,将谋废立,恐实不语,乃令王所亲申其意旨,且兼迫胁。
王遂答曰:’天何言哉!’
世隆等大悦。
春三月,晔迫至邙南,世隆等奉王东郭之外,行禅让之礼。
太尉公尔朱度律进玺绶衮冕之服,及就辂车,百官侍位,入自建春云龙门,开太极殿前,群臣拜贺。
礼毕,遂登阊阖门,诏大赦天下,以魏为大魏,改建明二年为普泰元年。
是月,幽州刺史刘灵助起兵於蓟。
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兼侍中、河北大使高乾邕及弟平北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高敖曹,率众夜袭冀州,执刺史元嶷,共推前河内太守封隆之行州事。
三月,封长广王为东海王,颍州王尔朱兆为天柱将军,晋州刺史、平阳郡开国公高欢封渤海信都王。
夏四月,诏有司不得复称伪梁,罢细作之条,无禁邻国还往。
高欢以尔朱逆乱,始兴义兵於信都。
西定殷州,斩其刺史尔朱羽生,命南赵郡太守李元忠为刺史,镇广河。
八月,追尊皇考为先帝,皇妣为先太妃,封皇弟永业为高密王,皇子子恕为青州渤海王,既而高欢推立安定王为帝於信都。
二年三月,高欢败尔朱天光等於韩陵。
夏四月,高欢使魏兰根慰喻洛邑,且观帝之为人。
兰根忌帝雅德,还致毁谤,竟从崔陵议,废帝於崇训佛寺,而立平阳王修,是为孝武帝。
五月,帝遇弑殂於门下外省,时年三十五。
孝武帝诏百司赴会,大鸿胪监护事,葬用王礼,加以九旒、銮辂、黄屋、左纛,班剑百二十人。
后西魏追谥节闵皇帝。
○后废帝安定王
《后魏书》曰:后废帝,讳朗,字仲哲,章武王融第三子也,母曰程氏。
帝少称明悟。
永安二年,为肆州鲁郡王后军府司马。
元晔之建明二年正月,为冀州渤海太守。
及高欢起义兵,将诛暴逆,乃推戴之。
冬十月,即皇帝位於信都城西,升坛柴燎,大赦,称中兴元年。
以高欢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大行台,增邑三万户;以兼侍中、抚河北大使高乾邕为侍中、司空;以前平北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高敖曹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以终其身。
十一月,高欢率师攻邺城。
二年春正月,拔邺,城擒刺史刘诞。
二月,以高欢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增封三万户,并前为六万户。
三月,以齐文襄王起家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车驾幸邺。
闰月,尔朱天光、兆、度律、仲远等屯於洹水之南。
高欢出屯紫陌。
尔朱兆率轻骑三千,夜袭邺城,叩西门,不克,退走。
高欢大破尔朱天光等四胡於韩陵,前废帝镇军将军贺拔胜、徐州刺史杜德於阵降。
尔朱兆走并州,仲远奔东郡,天光、度律将赴洛阳。
大都督斛斯椿、贾显智倍道先还。
夏四月,椿等据河桥,惧罪自劾,寻擒天光、度律於河桥。
西北大行台长孙雅、都督贾显智等率骑入京师,执尔朱世隆、彦伯,斩於都街口,送天光、度律於高欢。
尔朱仲远奔萧衍。
车驾至河阳,仍逊於别邸。
太昌元年五月,封安定郡王,邑一万户。
后以罪殂於门下外省,时年二十。
永熙二年葬于邺西南野马冈。
○孝武皇帝
《后魏书》曰:孝武皇帝,讳修,字孝则,广平武穆王怀之第三子,母曰李氏。
性沉厚少言,好武事。
始封汝阳县公,拜通直散骑侍郎,转中书侍郎。
建义初,除散骑常侍,寻迁平东将军、兼太常卿,又为镇东将军、宗正卿。
永安三年,封平阳王。
普泰初,转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尚书右仆射,又加侍中、尚书右仆射。
中兴二年夏四月,安定王自以疏远,未允四海之心,请逊大位。
齐献武王高欢与百僚会议,佥谓高祖不可无后,乃共奉王。
戊子,即帝位於东郭之外,入自东阳、云龙门,御太极前殿,群臣朝贺。
礼毕,升阊阖门,大赦天下。
改中兴二年为大昌元年。
帝以世易,复除齐献武王为大丞相、大将军,还邺,车驾饯别於乾脯山。
杀大司马、汝南王悦。
大赦天下,改大昌为永兴,以同太宗时号,寻改为永熙元年。
二年春正月,车驾幸崧高石窟灵岩寺。
十二月,车驾狩於嵩阳,遂幸温汤,车驾还宫。
三年春二月壬子,大赦。
壬午,封左卫将军元斌之为颖昌王。
夏四月癸丑,日有蚀之。
五月丙戌,置勋府庶子,厢别六百人,骑官厢别二百人,閤内部曲数千人。
帝内图高欢,乃以斛斯椿为领君使,与王思政等统之,以为心膂。
军谋朝政咸决于椿,分置督将及河南关西诸刺史。
辛卯,下诏戒严,扬声伐梁,实谋北讨。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於瀍西阳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
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
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骆超先至。
甲戌,贤和会帝於崤中。
己酉,高欢入洛,遣匹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高昂率劲卒及帝於陕西。
帝扬鞭长骛至湖城,饥渴甚。
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
十年,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帝及左右皆流涕。
宇文泰迎於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
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
大赦。
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
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华长瑜。
冬十月,高欢推清河王亶子善见为主,徙都邺。
是为东魏。
魏於此始分焉二。
十二日,帝崩,时年二十五,谥曰孝武,葬云陵。
○文皇帝
《后魏书》曰:文皇帝,讳宝炬,孝文皇帝之孙,京兆王愉之子也。
母曰杨氏。
帝正始初,生父愉罪,兄弟皆幽宗正寺。
及宣武崩,乃得雪。
正光中,拜直阁将军。
时胡太后嬖宠,帝与明帝谋诛之。
事泄,免官。
武泰中,封邵县侯。
永安三年,追封南阳王。
孝武即位,拜太尉加侍中。
永熙二年,进位太保、开府尚书令。
三年,孝武与高欢构难,以帝为中军,四面大都督,及从入关,拜太宰、录尚书事。
孝武崩,丞相、洛阳公宇文泰率群公卿士奉表劝进,三让乃许焉。
大统元年春三月戊申,帝即位於西城,大赦,改元。
追尊皇考为文景皇帝,皇妣杨氏为后。
己酉,进丞相略阳公宇文泰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改封安定郡公;以尚书令斛斯椿为太保,广平王赞为司徒。
乙卯,立妃乙氏为皇后。
二年春正月辛亥,祀南郊,改以神元皇帝配。
东魏攻陷夏州。
三年冬十月,安定公宇文泰大破东魏军於沙苑,拜泰柱国大将军。
四年春正月辛酉,拜天於清晖室,终帝世遂为常。
二月,东魏攻陷南汾颖豫广四州,废皇后乙氏。
三月立蠕蠕(而蠢切。)女都九闾氏为皇后,大赦。
秋七月,东魏将侯景等围洛阳,帝与安定公宇文泰东伐。
九月,车驾自东伐。
五年冬十月,於阳武门外悬鼓置纸笔以求得失。
六年春正月庚戌,朝群臣。
自西迁至此,礼乐始备。
七年十二月,御凭云观,引见诸王,叙家人之礼,手诏为宗诫十条以赐之。
八年春正月,初置六军。
十六年五月,东魏静帝逊位於齐。
秋七月,安定公宇文泰东伐至恒农,齐师不出,乃还。
九月,大赦。
十七年春正月庚戌,帝崩於乾安殿,时年四十五,葬於永陵,谥曰文皇帝。
○废帝
《后魏书》曰:废帝,名钦,文皇帝之长子也。
母曰乙皇后。
大统元年正月乙卯,立为皇太子。
十七年三月,即皇帝位。
二年秋八月,大将军尉迟迥克成都,剑南平。
冬十一月,安定公宇文泰杀尚书元烈。
三年正月,安定公宇文泰废而立齐王廓。
帝自元烈之诛,有怨言。
淮安王育、广平王赞等并垂泣谏,帝不听,故及於辱。
○恭皇帝
《后魏书》曰:恭皇帝,讳廓。
文帝之第四子也。
大统十四年,封为齐王。
废帝三年五月,即皇帝位,改年。
十一月,魏师灭梁,戕梁元帝。
梁太尉王僧辩奉元帝子方智为王承制,居建业。
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礼,建六官。
以安定公宇文泰为太师、冢宰,以柱国李弼为大司徒,以赵贵为太保、太宗伯,以尚书令独孤信为大司马,以于谨为大司寇,以侯莫陈荣为司空。
冬十月乙亥,安定公宇文泰薨。
十二月庚子,帝逊位於周闵帝。
元年正月,东魏封帝为宋公。
寻殂。
○东魏孝静皇帝
《后魏书》曰:孝静皇帝,讳善见,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
永熙二年,拜通直散骑侍郎。
秋八月,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孝武既入关,渤海王高欢奉迎不克,乃与百僚会议,推帝以奉肃宗之后,时年十一。
冬十月即位,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为天平元年。
有事於太庙,诏曰:
“安安能迁,自古之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规。
是以殷迁八城,周卜三地。
吉凶有数,隆替无恒。
事由於通变,理出於不得已故也。
高祖孝文皇帝式观乾象,俯协人谋,发自武州,来幸嵩县,魏虽旧国,其命维新。
及正光之季,国步孔棘,丧乱不已,寇贼相侵,俾我生民,无所措手。
今远遵古式,深验时事,考龟袭吉,迁泽漳、滏。
庶克隆洪基,再昌宝历。
主者明为条格,及时发迈。
车驾北迁。
诏渤海王高欢留后部分,以卫军大将军、尚书令元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洛州刺史,镇洛阳。
十一月,车驾幸邺。
是冬,萧衍以元庆和为镇北将军、魏王,入据平濑乡。
孝武崩於长安。
二年春正月,渤海王高欢袭击山胡刘蠡升,大破之。
诏以高欢为相国,假黄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王固让不受。
三月,高欢讨刘蠡升,斩之。
蠡升子高海王复僣帝号,欢进击,破擒之,及其弟西海王、皇后、夫人王公以下四百馀人,并获逋逃之民二万馀户。
八月,发众七万六千人营新宫。
十二月车驾狩於邺。
是岁,西魏文帝大统元年。
三年春正月,诏加渤海王高欢九锡之礼,遣侍中元子思敦喻,固让乃止。
二月,诏加渤海王世子澄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大都督。
秋七月,大赦天下。
四年夏四月,迁七帝神主入新庙,大赦天下。
先是,萧衍因益州刺史傅和请通好。
遣李谐等使于萧衍。
冬十月,西魏遣其大行台元帅李海、大都督独孤如愿逼洛州,行军事广阳王湛弃城退还,季海、如愿遂据金墉。
颍州长史贺若徽执刺史田迅西叛,引西魏都督梁回据城。
西魏又遣其都督赵继宗、右丞韦孝宽等攻陷豫州。
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至自砀郡陂中,南兖州获送于邺。
大赦,改年。
大都督贺拔仁攻西魏南汾州,拔之。
率豫州刺史尧雄等与大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大都督万俟受洛于等於北豫相会,俱讨颍州。
梁回等弃城遁走,颍州平。
秋七月,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围西魏将独孤如愿於金墉城。
八月,大败西魏於河阴。
司徒高敖曹、仪同三司大都督李猛、宗显并战殁。
西魏留其长孙子彦守金墉。
渤海王高欢济河,子彦弃城走。
兴和元年五月,立皇后高氏,大赦天下。
秋七月,诏渤海王高欢为相国、录尚书事、大行台,固辞相国。
九月,发畿内民夫十万人城邺城,四十日罢。
十一月,以新宫成,大赦改元。
二年春正月徙新宫,大赦天下。
三年冬十月,诏群臣於麟趾阁,议新定班制,颁於天下。
发夫五万人筑漳滨堰。
四年夏四月,渤海王高欢请令百官月一面敷政事,明扬仄陋,纳谏屏邪,亲理狱讼。
武定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年。
车驾蒐於邯郸之西山。
三月,渤海王高欢讨宇文黑獭邙,印山,大破之。
擒西魏临洮王森,蜀郡王荣宗,江夏王昇,钜鹿王阐,谯郡王亮。
追奔至恒农而还。
豫、洛二州平。
二年春正月,渤海王高欢请在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没之口。
三月,渤海王世子高澄为大将军。
五年春正月,渤海王高欢薨於晋阳。
司徒侯景反,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附之。
景入据颖城,诱执豫州刺史高元成、广州刺史暴显等。
司空韩轨,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贺拔仁,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可朱浑道元,左卫将军刘丰等率众讨之。
景乃遣使降於西魏,请师救援。
西魏遣使将李景和、王思政帅骑赴之。
思政等入据颍州,景乃出走豫州。
侯景复背西魏,归於萧衍。
衍署景河南王大将军,承制。
六月。
司徒韩轨、司空可朱浑道元等自颍州班师。
大将军高澄迎劳於石济,高澄还晋阳。
秋七月,以大将军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
九月,萧衍遣其兄子贞阳侯渊明率众寇徐州,堰泗水于寒山,以灌彭城。
冬十月,以尚书左仆射慕容绍宗为东南道行台,与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高岳,潘相乐讨渊明。
十一月,大破之,擒渊明及其二子。
六年正月,大都督高岳等战於涡阳,大破侯景,俘斩五万馀人,溺於涡水,水为之不流。
景走淮南。
冬十月,侯景济江,推萧衍子临贺王正德为主,以攻建业。
七年,萧衍弟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以锺离内属。
三月,侯景克建业,还以萧衍为主。
衍弟子北兖州刺史、定襄侯萧祗,湘潭侯萧退来降。
夏四月,诏渤海王高澄绿绶绂,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是月,侯景杀萧衍,立子纲为主。
六月,克颍州,擒西魏大将军、尚书左仆射,东道大行台、太原郡开国公王思政,颍州刺史皇甫僧显及战士男女数万口。
八月,盗杀渤海王高澄。
甲午,太原公高洋如晋阳。
八年春正月,帝为渤海王高澄举哀於东堂。
诏太原公高洋嗣事。
三月,进爵为齐王。
夏五月,诏齐王为相国,总百揆,备九锡之礼。
以齐国太妃为王太后。
诏归帝位於齐国,即日逊于别宫。
齐天保元年,封中山王。
二年冬十二月殂,时年二十八,谥曰孝静皇帝,葬於漳西山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九-译文
后魏敬宗孝庄皇帝,《后魏书》记载:孝庄皇帝名叫子攸,是彭城王勰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李妃。在肃宗时期,因为勰有鲁阳翼卫的功绩,被封为武城县开国公,孝庄皇帝年幼时在宫内侍奉肃宗读书。长大后,他风度翩翩,才华出众,容貌也非常俊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城门校尉,同时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深受肃宗的亲近和优待,长期在宫中任职。后来升任散骑常侍、御史中尉。孝昌二年八月,他被封为长乐王。后来又转任侍中、中军将军。武太元年春二月,肃宗驾崩,大都督尔朱荣率领军队向京城进发,意图废立新君。因为孝庄皇帝家族有忠诚的功勋,并且受到人们的尊敬,尔朱荣便暗中与孝庄皇帝联系,率领军队前来支持。
夏四月,孝庄皇帝与兄弟在夜间北渡黄河,与尔朱荣在河阳会合。南渡黄河后,孝庄皇帝即位。封他的哥哥彭城王邵为无上王,弟弟霸成公子正为始平王。尔朱荣被封为侍中、都督内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兼任左右卫,封为太原王。百官纷纷前来,官员们捧着玉玺绶带,准备法驾,在河梁迎接。皇帝的车队巡游黄河,西至陶渚。尔朱荣因为掌握兵权,便产生了异心,杀害了灵太后和幼主,接着又杀害了无上王邵和始平王子正,以及两千多名公卿以下的官员。尔朱荣派骑兵保护孝庄皇帝,将他迁移到便幕。
皇帝的车队进入皇宫,在太极殿举行大典,大赦天下,将武太年号改为建义元年。这个月,汝南王悦、北海王颢、临淮王彧先后逃奔到萧衍那里,郢州刺史元愿达据城叛变。五月,授予大将军尔朱荣北道大行台,任命尚书右仆射元荣为东道大使,征东将军、光禄勋元欣为副使,按照规定升降官员,先行动后上报。大将军尔朱荣返回晋阳,皇帝在邙阴为他送行。
六月,通直散骑常侍高乾邕和他的弟弟率领流民在齐州太原起兵,连续击败州军,皇帝下诏让东道大使元欣传达旨意,高乾邕才投降。这个月,葛荣因饥荒,派他的仆射任褒率领三万辆车马南侵,到达沁水。幽州平北府主簿河间邢杲,率领河北流民十多万户在青州北海起兵,自称濮王,年号天统。皇帝下诏,凡有私马武器愿意从军的人,官职可以提升两大阶。皇帝亲自率军,打算扫清燕代,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率领十万精锐为左军,上党王天穆率领八万为前军,司徒公阳春率领十万为右军,司空公穆绍率领八万为后军。
这个月,葛荣的军队撤退,驻扎在相州北面。七月,齐献武王在邺西北招抚葛荣的其他称王的人,共有万余人,全部投降。授予大将军尔朱荣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光州人刘举在濮阳聚集数千人反叛,自称皇武大将军。这个月,高平镇人万俟丑奴篡位,设立百官。八月,葛荣率领军队围攻相州。
九月,皇帝下诏让太尉公、上党王天穆讨伐葛荣,元欣被封为沛郡王。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领七千骑兵在滏口讨伐葛荣,将其击败并生擒,其余部下全部投降。冀、定、沧、瀛、殷五州平定。大赦天下,改为永安元年。任命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为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诸军事。
冬十月,萧衍任命北海王颢为魏主,年号孝基,进驻南兖的铚城。二年夏四月,上党王天穆、齐献武王在齐州济南大败邢杲,邢杲投降,被送到京城。五月,元颢攻克梁国。内外戒严。癸酉日,元颢攻陷荥阳。甲戌夜,皇帝北巡,抵达河内。丙子日,元颢进入洛阳。戊寅日,太原王尔朱荣在长子与皇帝会合,当天便调转旌旗反叛。上党王天穆北渡黄河,在河内与皇帝会合。
秋七月,都督尔朱兆、贺拔胜从硖石夜渡,击败元颢的儿子冠受和安丰王延明的军队,元颢败逃。皇帝进入华林园,登上大夏门,大赦天下。在都亭宴请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天穆以及北平来督,赐予宫人三百、缯锦杂彩数万匹,分别赐予不同的赏赐。
三年春三月,雍州刺史尔朱天光在安定讨伐丑奴、萧宝寅,将其击败并生擒,囚禁后送往京城。六月,嚈哒国献上狮子。九月,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天穆从晋阳来朝。皇帝在明光殿杀害了尔朱荣和天穆,大赦天下。派遣武卫将军奚毅、前燕州刺史侯渊率领军队镇守北中。当晚,左仆射尔朱世隆、尔朱荣的妻子乡郡长公主,率领尔朱荣的部下焚烧西阳门,出兵驻扎在河阴。攻打河桥,擒获奚毅等人并杀害他们。占据北中城,向南逼近京城。
十月,通直散骑常侍、假平西将军、都督李苗用火船焚烧河桥,尔朱世隆撤退。壬寅日,尔朱世隆停留在建兴的高都,尔朱兆从晋阳来会合他,共同推举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长广王晔为主,大赦所部,年号建明。十二月,尔朱兆侵犯丹谷,都督崔伯凤战死。都督羊文义、史五龙投降尔朱兆,大都督源子恭撤退。
尔朱兆、尔朱度律从富平津上游渡河,率领骑兵袭击京城。事情发生突然,禁卫军无法防守。皇帝步行走出云龙门。尔朱兆逼迫皇帝前往永宁的佛寺,杀害了皇子,叛军杀害了司徒公、临淮王彧,仆射、范阳王诲。戊申日,元晔大赦天下。尔朱度律留在京城。
尔朱兆将皇帝迁往晋阳,皇帝在城内的三级佛寺内驾崩,时年二十四岁。中兴二年,追谥为武怀皇帝。太昌元年,又追谥为孝庄皇帝,庙号敬宗。被葬在静陵。
节闵皇帝
《后魏书》记载:节闵皇帝,名恭,字修业,是广惠王羽的儿子。他的母亲是王氏。他从小端正谨慎,有志向和度量。长大后喜欢学习,以孝顺祖母和嫡母而闻名,在正始年间继承了爵位。延昌年间,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正光三年,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因为元义擅权,他假装生病不出任。过了一段时间,他借口自己哑了。五年,他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建义元年,被任命为仪同三司。他不再说话,快要满十年时,住在龙华佛寺,不与外界交往。永安末年,有叫白庄帝的人说王不说话可能有别的打算;民间流传的声音又说他有天子之气。王害怕灾祸,逃到上洛。不久后被追捕,被押送到京师,被拘禁了好几天,因为没有证据被释放。等到庄帝去世,尔朱世隆等人因为元晔远离朝廷,又不是众人推举的人选,认为王沉默寡言,有超人的度量,打算废立皇帝,担心他真的不会说话,就派王的亲信传达他的意图,并且加以威胁。王回答说:‘天说了什么?’世隆等人非常高兴。春天三月,晔被迫到邙南,世隆等人把王送到东郭之外,举行禅让的仪式。太尉公尔朱度律递上玉玺、绶带和皇帝的冠服,以及登辇车,百官各就各位,从建春门的云龙门进入,开太极殿前,群臣拜贺。仪式结束后,就登上阊阖门,下诏大赦天下,把魏国改为大魏,把建明二年改为普泰元年。这个月,幽州刺史刘灵助在蓟起兵。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兼侍中、河北大使高乾邕和他的弟弟平北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高敖曹,率领军队在夜间袭击冀州,抓住刺史元嶷,共同推举前河内太守封隆之行州事。三月,封长广王为东海王,颍州王尔朱兆为天柱将军,晋州刺史、平阳郡开国公高欢封为渤海信都王。夏天四月,下诏有关部门不得再称伪梁,废除细作之条,不禁邻国往来。高欢因为尔朱氏叛乱,开始在信都兴起义兵。西定殷州,斩杀刺史尔朱羽生,任命南赵郡太守李元忠为刺史,镇守广河。八月,追尊父亲为先帝,母亲为先太妃,封弟弟永业为高密王,皇子子恕为青州渤海王。后来高欢在信都推立安定王为帝。第二年三月,高欢在韩陵打败尔朱天光等人。夏天四月,高欢派魏兰根去洛邑安抚,并且观察皇帝的为人。兰根嫉妒皇帝的道德,回来后诽谤皇帝,最终听从崔陵的建议,在崇训佛寺废黜皇帝,立平阳王修为皇帝,这就是孝武帝。五月,皇帝在门下外省被杀,时年三十五岁。孝武帝下诏百官参加丧礼,大鸿胪监护丧事,按照王的礼仪安葬,加上九旒、銮辂、黄屋、左纛,派出一百二十名卫士。后来西魏追赠节闵皇帝的谥号。
《后魏书》记载:后废帝,名朗,字仲哲,是章武王融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程氏。皇帝从小就被认为聪明。永安二年,担任肆州鲁郡王后军府司马。元晔在建明二年正月,担任冀州渤海太守。等到高欢起义,准备诛杀暴逆,就推举他。冬天十月,在信都城西即皇帝位,登上祭坛烧柴祭天,大赦天下,称为中兴元年。任命高欢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大行台,增加封地三万户;任命兼侍中、抚河北大使高乾邕为侍中、司空;任命前平北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高敖曹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终身任职。十一月,高欢率领军队攻打邺城。第二年春天正月,攻克邺城,擒获刺史刘诞。二月,任命高欢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增加封地三万户,加上之前的封地共六万户。三月,任命齐文襄王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皇帝前往邺城。闰月,尔朱天光、兆、度律、仲远等在洹水南边驻扎。高欢在紫陌驻军。尔朱兆率领三千轻骑,在夜间袭击邺城,攻打西门,未能攻克,撤退。高欢在韩陵大败尔朱天光等四胡,前废帝的镇军将军贺拔胜、徐州刺史杜德在战场上投降。尔朱兆逃到并州,仲远逃到东郡,天光、度律前往洛阳。大都督斛斯椿、贾显智从小路先返回。夏天四月,椿等占据河桥,害怕罪行暴露,自我弹劾,不久在河桥擒获天光、度律。西北大行台长孙雅、都督贾显智等率领骑兵进入京师,抓住尔朱世隆、彦伯,在都街口斩首,把天光、度律送到高欢那里。尔朱仲远逃到萧衍那里。皇帝的车队到达河阳,仍然住在别邸。太昌元年五月,封安定郡王,封地一万户。后来因为犯罪在门下外省去世,时年二十。永熙二年,葬在邺西南的野马冈。
《后魏书》记载:孝武帝,名修,字文舒,是章武王融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程氏。皇帝从小就被认为聪明。永安二年,担任肆州鲁郡王后军府司马。元晔在建明二年正月,担任冀州渤海太守。等到高欢起义,准备诛杀暴逆,就推举他。冬天十月,在信都城西即皇帝位,登上祭坛烧柴祭天,大赦天下,称为中兴元年。任命高欢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大行台,增加封地三万户;任命兼侍中、抚河北大使高乾邕为侍中、司空;任命前平北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高敖曹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终身任职。十一月,高欢率领军队攻打邺城。第二年春天正月,攻克邺城,擒获刺史刘诞。二月,任命高欢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增加封地三万户,加上之前的封地共六万户。三月,任命齐文襄王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皇帝前往邺城。闰月,尔朱天光、兆、度律、仲远等在洹水南边驻扎。高欢在紫陌驻军。尔朱兆率领三千轻骑,在夜间袭击邺城,攻打西门,未能攻克,撤退。高欢在韩陵大败尔朱天光等四胡,前废帝的镇军将军贺拔胜、徐州刺史杜德在战场上投降。尔朱兆逃到并州,仲远逃到东郡,天光、度律前往洛阳。大都督斛斯椿、贾显智从小路先返回。夏天四月,椿等占据河桥,害怕罪行暴露,自我弹劾,不久在河桥擒获天光、度律。西北大行台长孙雅、都督贾显智等率领骑兵进入京师,抓住尔朱世隆、彦伯,在都街口斩首,把天光、度律送到高欢那里。尔朱仲远逃到萧衍那里。皇帝的车队到达河阳,仍然住在别邸。太昌元年五月,封安定郡王,封地一万户。后来因为犯罪在门下外省去世,时年二十。永熙二年,葬在邺西南的野马冈。
《后魏书》记载:孝武皇帝,名修,字孝则,是广平武穆王怀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李氏。他性格沉稳厚重,少言寡语,喜欢军事。最初被封为汝阳县公,授予通直散骑侍郎职务,后来转任中书侍郎。建义初年,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不久后升任平东将军、兼太常卿,又担任镇东将军、宗正卿。永安三年,被封为平阳王。普泰初年,转任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尚书右仆射,后来又加封侍中、尚书右仆射。中兴二年夏四月,安定王认为自己与朝廷关系疏远,没有得到四海之心,请求退位。齐献武王高欢与百官商议,一致认为高祖不能没有继承人,于是共同拥立他为帝。戊子日,他在东郭之外即位,从东阳门、云龙门进入,登上太极前殿,群臣朝贺。仪式结束后,登上阊阖门,大赦天下。将中兴二年改为大昌元年。皇帝认为时代变迁,再次任命齐献武王为大丞相、大将军,返回邺城,皇帝在乾脯山为他饯行。杀了大司马、汝南王悦。大赦天下,将大昌改为永兴,以与太宗时期相同,不久又改为永熙元年。二年春正月,皇帝驾临崧高石窟灵岩寺。十二月,皇帝在嵩阳狩猎,随后前往温汤,返回皇宫。三年春二月壬子日,大赦天下。壬午日,封左卫将军元斌之为颖昌王。夏四月癸丑日,发生日食。五月丙戌日,设立勋府庶子,分为六百人的厢别,骑官厢别二百人,閤内部曲数千人。皇帝在心中图谋高欢,于是任命斛斯椿为领君使,与王思政等人统率,视为心腹。军事和朝政都由斛斯椿决定,分置督将及河南关西各刺史。辛卯日,下诏戒严,扬言讨伐梁国,实际上计划北伐。秋七月己丑日,皇帝亲自统率六军,率领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带领五千骑兵在瀍西阳王别舍过夜,沙门都维那惠臻携带玉玺、手持千牛刀随从。有百头牛,全部杀掉供军队食用,士兵们知道皇帝将要出行,那一夜逃走的人超过一半。清河、广阳两位王也逃回。略阳公宇文泰派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自率领数百骑兵前来,骆超先到。甲戌日,贤和在崤中与皇帝会合。己酉日,高欢进入洛阳,派遣匹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带领左右侍官追赶皇帝,请求他返回。高昂率领精锐士兵在陕西追上皇帝。皇帝扬鞭疾驰至湖城,非常饥渴。有王思村人用麦饭和酒浆献给皇帝,皇帝很满意,又经过了一个村庄。十年,皇帝到达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接并献上食物。八月,宇文泰派遣大都督赵贵梁带领两千甲骑前来支援,于是迎接皇帝过河,宇文泰对皇帝说:‘这条河水向东流,而我向西行,如果能够再次拜谒洛阳的庙宇,这是你们的功劳。’皇帝和左右的人都流泪。宇文泰在东阳迎接皇帝,皇帝慰劳他,将士们都高呼万岁。于是进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皇宫。大赦天下。甲寅日,高欢推举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揽万机,居尚书省,高欢追车驾至潼关。九月己酉日,高欢东还洛阳。皇帝亲自督率众人攻打潼关,斩杀了行台华长瑜。冬十月,高欢推举清河王亶的儿子善见为主,迁都邺城。这就是东魏。魏国从此开始分为两个部分。十二日,皇帝去世,时年二十五岁,谥号孝武,葬于云陵。
文皇帝,《后魏书》记载:文皇帝,名宝炬,是孝文皇帝的孙子,京兆王愉的儿子。母亲是杨氏。帝正始初年,生父愉因罪被囚禁,兄弟们都被囚禁在宗正寺。等到宣武皇帝去世,才得以昭雪。正光中,被授予直阁将军。当时胡太后受宠,皇帝与明帝密谋诛杀她。事情泄露,被免官。武泰中,被封为邵县侯。永安三年,追封为南阳王。孝武皇帝即位,被任命为太尉加封侍中。永熙二年,晋升为太保、开府尚书令。三年,孝武皇帝与高欢发生冲突,任命他为中军,四面大都督,随从进入关中,被任命为太宰、录尚书事。孝武皇帝去世后,丞相、洛阳公宇文泰率领群公卿士上表劝进,皇帝三次推辞后才答应。大统元年春三月戊申日,皇帝在长安即位,大赦天下,改元。追尊父亲为文景皇帝,母亲杨氏为皇后。己酉日,晋升丞相略阳公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改封为安定郡公;任命尚书令斛斯椿为太保,广平王赞为司徒。乙卯日,立妃子乙氏为皇后。二年春正月辛亥日,在南郊祭祀,改以神元皇帝配享。东魏攻陷夏州。三年冬十月,安定公宇文泰在沙苑大败东魏军,被任命为柱国大将军。四年春正月辛酉日,在清晖室拜天,从此成为惯例。二月,东魏攻陷南汾颖豫广四州,废黜皇后乙氏。三月立蠕蠕女都九闾氏为皇后,大赦天下。秋七月,东魏将领侯景等人围攻洛阳,皇帝与安定公宇文泰东征。九月,皇帝亲自东征。五年冬十月,在阳武门外悬挂鼓,放置纸笔以征求得失。六年春正月庚戌日,朝见群臣。自西迁至此,礼乐制度开始完备。七年十二月,皇帝在凭云观接见诸王,以家人的礼节相待,亲手写下十条宗规赐给他们。八年春正月,首次设立六军。十六年五月,东魏静帝禅位给齐。秋七月,安定公宇文泰东征至恒农,齐军不出战,于是返回。九月,大赦天下。十七年春正月庚戌日,皇帝在乾安殿去世,时年四十五岁,葬于永陵,谥号文皇帝。
废帝,《后魏书》记载:废帝,名钦,是文皇帝的长子。母亲是乙皇后。大统元年正月乙卯日,被立为皇太子。十七年三月,即皇帝位。二年秋八月,大将军尉迟迥攻克成都,剑南平定。冬十一月,安定公宇文泰杀害尚书元烈。三年正月,安定公宇文泰废黜并立齐王廓为帝。皇帝自从元烈被杀后,有怨言。淮安王育、广平王赞等人哭泣着劝谏,皇帝不听,因此遭受了羞辱。
恭皇帝,《后魏书》记载:恭皇帝,名廓。是文帝的第四个儿子。大统十四年,被封为齐王。废帝三年五月,即皇帝位,改年号。十一月,魏国军队灭亡梁国,杀死梁元帝。梁太尉王僧辩立元帝的儿子方智为王,承制居于建业。三年春正月丁丑日,开始实行周礼,建立六官。任命安定公宇文泰为太师、冢宰,柱国李弼为大司徒,赵贵为太保、太宗伯,尚书令独孤信为大司马,于谨为大司寇,侯莫陈荣为司空。冬十月乙亥日,安定公宇文泰去世。十二月庚子日,皇帝禅位给周闵帝。元年正月,东魏封皇帝为宋公。不久后去世。
东魏孝静皇帝,《后魏书》记载:东魏孝静皇帝,名善见。是文皇帝的儿子。
《后魏书》记载:孝静皇帝名叫善见,是清河文宣王元亶的儿子,母亲是胡妃。永熙二年,他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秋季八月,他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孝武帝进入关中后,渤海王高欢未能迎接他,于是与百官商议,推举孝静帝继承肃宗的后位,当时他只有十一岁。冬季十月即位,大赦天下,将永熙三年改为天平元年。在太庙举行仪式,皇帝下诏说:‘稳定能带来迁移,这是自古以来的明规;居住地不稳定,是过去的成规。因此,商朝迁都八次,周朝卜居三地。吉凶有定数,兴衰无恒定。事情之所以要变通,道理出于不得已。’于是皇帝的车队北迁。下诏让渤海王高欢留在后方处理事务,任命卫军大将军、尚书令元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洛州刺史,镇守洛阳。十一月,皇帝的车队到达邺城。这年冬天,萧衍任命元庆和为镇北将军、魏王,进驻平濑乡。孝武帝在长安去世。
二年春天正月,渤海王高欢袭击山胡刘蠡升,大败他。皇帝下诏任命高欢为相国,赐予黄钺、剑履上殿的特权,入朝不趋,但高欢坚决辞让不接受。三月,高欢讨伐刘蠡升,将其斩首。刘蠡升的儿子高海王冒称帝号,高欢进攻并擒获了他,以及他的弟弟西海王、皇后、夫人、王公以下四百多人,还捕获逃亡的百姓两万多家。八月,派出七万六千人建造新宫殿。十二月,皇帝在邺城狩猎。这一年,是西魏文帝大统元年。
三年春天正月,皇帝下诏赐予渤海王高欢九锡之礼,派遣侍中元子思去传达,高欢坚决辞让才作罢。二月,皇帝下诏赐予渤海王世子高澄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大都督。秋季七月,大赦天下。四年夏天四月,将七位皇帝的神主迁入新庙,大赦天下。在此之前,萧衍通过益州刺史傅和请求通好。派遣李谐等人出使萧衍。冬季十月,西魏派遣大行台元帅李海、大都督独孤如愿逼近洛州,行军事广阳王湛弃城退回,李海、独孤如愿于是占据了金墉。
颍州长史贺若徽执刺史田迅西叛,引西魏都督梁回据城。西魏又派遣都督赵继宗、右丞韦孝宽等人攻陷豫州。元象元年春天正月,一头巨大的象从砀郡陂中来到,南兖州将其送到邺城。大赦天下,改年。大都督贺拔仁攻打西魏南汾州,攻克。率领豫州刺史尧雄等人与大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大都督万俟受洛于等在北豫相会,共同讨伐颍州。梁回等人弃城逃跑,颍州平定。
秋季七月,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在金墉城围攻西魏将领独孤如愿。八月,在河阴大败西魏。司徒高敖曹、仪同三司大都督李猛、宗显都战死。西魏留下长孙子彦守金墉。渤海王高欢渡过黄河,子彦弃城逃跑。兴和元年五月,立皇后高氏,大赦天下。秋季七月,下诏让渤海王高欢担任相国、录尚书事、大行台,高欢坚决辞让相国之位。
九月,征发畿内民夫十万人修筑邺城,四十天后工程结束。十一月,因为新宫殿建成,大赦天下,改元。二年春天正月,迁居新宫殿,大赦天下。三年冬天十月,皇帝在麟趾阁召集群臣,商议新定的官制,颁布于天下。征发民夫五万人修筑漳滨堰。
四年夏天四月,渤海王高欢请求皇帝允许百官每月一次汇报政事,明察暗访,接纳忠言,排除邪恶,亲自处理诉讼。武定元年春天正月,大赦天下,改年。皇帝在邯郸的西山狩猎。三月,渤海王高欢讨伐宇文黑獭在邙山、印山,大败他。擒获西魏临洮王森、蜀郡王荣宗、江夏王昇、钜鹿王阐、谯郡王亮。追击至恒农后返回。豫州、洛州平定。
二年春天正月,渤海王高欢请求在并州设立晋阳宫,以安置流亡的人口。三月,渤海王世子高澄被任命为大将军。五年春天正月,渤海王高欢在晋阳去世。司徒侯景反叛,颍州刺史司马世云率领城池归附他。侯景进驻颍城,诱捕豫州刺史高元成、广州刺史暴显等人。
司空韩轨,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贺拔仁,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可朱浑道元,左卫将军刘丰等率众讨伐他。侯景于是派遣使者向西魏投降,请求出兵救援。西魏派遣使者李景和、王思政率领骑兵前往。思政等人进驻颍州,侯景于是逃到豫州。侯景又背叛西魏,归附萧衍。萧衍任命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承制。六月,司徒韩轨、司空可朱浑道元等从颍州撤军。大将军高澄在石济迎接慰劳,高澄返回晋阳。
秋季七月,任命大将军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九月,萧衍派遣他的侄子贞阳侯渊明率领军队侵犯徐州,在寒山筑堤拦截泗水,用来灌淹彭城。冬季十月,任命尚书左仆射慕容绍宗为东南道行台,与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高岳,潘相乐讨伐渊明。十一月,大败渊明,擒获渊明和他的两个儿子。
六年正月,大都督高岳等在涡阳作战,大败侯景,俘虏斩杀五万多人,溺死于涡水,水因此断流。侯景逃往淮南。冬季十月,侯景渡过长江,推举萧衍的儿子临贺王萧正德为主,用来攻打建业。七年,萧衍的弟弟徐州刺史、封山侯萧正表归附齐国。
三月,侯景攻克建业,又以萧衍为主。萧衍的弟子北兖州刺史、定襄侯萧祗,湘潭侯萧退来降。夏季四月,皇帝下诏赐予渤海王高澄绿绶绂,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个月,侯景杀死萧衍,立他的儿子萧纲为主。六月,攻克颍州,擒获西魏大将军、尚书左仆射,东道大行台、太原郡开国公王思政,颍州刺史皇甫僧显及战士男女数万。
八月,盗贼杀死渤海王高澄。甲午日,太原公高洋前往晋阳。八年春天正月,皇帝在东堂为渤海王高澄举行哀悼仪式。下诏太原公高洋继承王位。三月,晋升爵位为齐王。夏季五月,下诏齐王为相国,总揽百官,准备九锡之礼。立齐国太妃为王太后。下诏将帝位归还齐国,当日皇帝迁居别宫。齐天保元年,封中山王。二年冬天十二月去世,时年二十八岁,谥号孝静皇帝,葬于漳西山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九-注解
后魏:后魏,即北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存在于386年至534年。
孝庄皇帝:孝庄皇帝,即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是北魏的一位皇帝,其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政变。
彭城王勰:彭城王勰,即拓跋勰,是北魏的宗室王,有功于北魏,被封为彭城王。
肃宗:指北魏的肃宗元恪,是孝静皇帝的祖父。
禁内:禁内,指皇宫内部,是皇帝和皇室成员居住的地方。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处理朝廷文书。
城门校尉:城门校尉,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城门。
给事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
御史中尉:御史中尉,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长乐王:长乐王,是北魏的封号,表示对王爵的尊称。
侍中:古代官职,是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中军将军:中军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大都督: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尔朱荣:尔朱荣,是北魏末年的权臣,掌握兵权,对皇帝有极大的影响力。
河阳:河阳,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地。
河梁:河梁,指河上的桥梁,此处指渡河的地方。
陶渚:陶渚,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法驾:法驾,指皇帝的车驾,此处指皇帝的仪仗队。
百僚:百僚,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玺绶:玺绶,指皇帝的印信和绶带,是皇帝权威的象征。
河阴:河阴,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六戎:六戎,指古代北方六个游牧民族。
燕代:燕代,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柱国大将军:柱国大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统领大军。
司徒公:司徒公,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
司空公:司空公,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工程和水利。
相州:相州,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邺:古代城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光州:光州,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濮阳:濮阳,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高平镇:高平镇,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万俟丑奴:万俟丑奴,是北魏末年的起义军领袖。
朝歌:朝歌,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梁国:梁国,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荥阳:荥阳,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河内:河内,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
华林园:华林园,古代园林,位于河南省。
大夏门:大夏门,古代城门,位于河南省。
雍州:雍州,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
安定:安定,古代地名,位于甘肃省。
嚈哒国:嚈哒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
云龙门:云龙门,古代城门,位于河南省。
永宁之佛寺:永宁之佛寺,古代寺庙,位于河南省。
静陵:静陵,北魏孝庄帝的陵墓,位于河南省。
节闵皇帝:节闵皇帝是北魏时期的一个皇帝,名元恭,字修业,是广惠王元羽之子。他在位期间,因元义擅权而称疾不起,后来被立为皇帝。
讳:讳,古代用语,指避讳,即避免直接称呼某人的名字,以示尊敬。在这里指的是节闵皇帝的名字。
字:字,古代人的别称,通常用来表示其性格、品德或喜好。
广惠王羽:广惠王羽,即元羽,是北魏时期的一个王爵。
母曰王氏:母,指皇帝的母亲;王氏,指皇帝的母亲姓王。
少端谨,有志度:少,指年轻时期;端谨,指性格端正、谨慎;有志度,指有抱负和气度。
事祖母、嫡母以孝闻:事,指侍奉;祖母、嫡母,指皇帝的祖母和嫡母;以孝闻,指以孝顺闻名。
正始中,袭爵:正始,北魏的一个年号;袭爵,指继承爵位。
延昌中,拜通直散骑常侍:延昌,北魏的一个年号;拜,指被授予官职;通直散骑常侍,是北魏的一个官职。
正光三年,加散骑常侍,领给事黄门侍郎:正光三年,指北魏的一个年号;加,指增加官职;领,指兼任官职。
元义:元义,北魏权臣,擅权时期,节闵皇帝因病不起。
瘖病:瘖病,指哑病,无法言语的疾病。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是北魏的一个高级官职。
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官名。
世隆:世隆,指尔朱世隆,北魏末年的权臣。
禅让之礼:禅让之礼,指皇帝退位让位给他人的仪式。
阊阖门:阊阖门,古代宫殿的正门。
大赦天下:大赦,赦免天下罪犯。
大魏:大魏,指北魏,是北魏时期的一种自称。
普泰元年:普泰元年,是北魏的一个年号。
幽州刺史刘灵助:幽州刺史,指刘灵助,曾任幽州刺史,起兵反抗北魏。
冀州刺史元嶷:冀州刺史,指元嶷,曾任冀州刺史,被高欢所擒。
河内太守封隆之:河内太守,指封隆之,曾任河内太守,被高欢推举为冀州刺史。
东海王:东海王,指封隆之被封为东海王。
天柱将军:天柱将军,是北魏的一个高级官职。
渤海信都王:渤海信都王,指高欢被封为渤海信都王。
细作:细作,指间谍。
义兵:义兵,指正义之师,通常指反抗暴政的军队。
殷州:殷州,是北魏的一个州名。
皇考:皇考,指皇帝的父亲。
皇妣:皇妣,指皇帝的母亲。
高密王:高密王,指皇弟永业被封为高密王。
青州渤海王:青州渤海王,指皇子子恕被封为青州渤海王。
安定王:指北魏的安定王。
中兴元年:中兴元年,是北魏的一个年号。
丞相:丞相,是北魏的一个最高官职。
都督中外诸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是北魏的一个军事职务。
大将军:大将军,是北魏的一个高级军事官职。
录尚书:录尚书,是北魏的一个官职,负责记录尚书省的事务。
大行台: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
洹水:洹水,是北魏时期的一条河流。
紫陌:紫陌,指通往都城的道路。
韩陵:韩陵,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地名,历史上发生过重要的战役。
河桥:河桥,指黄河上的桥梁。
安定郡王:安定郡王,指安定王元朗被封为安定郡王。
罪殂:罪殂,指因罪而死亡。
永熙二年:永熙二年,是北魏的一个年号。
孝武皇帝:指北魏孝武帝元修,北魏第七位皇帝,因其在位期间发生多次政变和战争,故谥号孝武。
讳修:讳,指名字;修,孝武帝的姓名。
字孝则:字,是古代对人的别称;孝则,孝武帝的字。
广平武穆王怀之第三子:广平武穆王,指孝武帝的父亲;第三子,指他是广平武穆王的第三个儿子。
母曰李氏:母,指母亲;李氏,指孝武帝的母亲姓李。
性沉厚少言:性,指性格;沉厚,沉稳厚重;少言,不善于言辞。
好武事:好,喜欢;武事,指军事。
拜通直散骑侍郎:拜,授予官职;通直散骑侍郎,官名。
转中书侍郎:转,调动官职;中书侍郎,官名。
建义初:建义,指建立义举;初,初期。
除散骑常侍:除,任命;散骑常侍,官名。
迁平东将军、兼太常卿:迁,调动官职;平东将军、兼太常卿,官名。
镇东将军、宗正卿:镇东将军、宗正卿,官名。
永安三年:永安,年号;三年,指永安三年的具体年份。
封平阳王:封,封爵;平阳王,封号。
普泰初:普泰,年号;初,初期。
镇东将军:镇东将军,官名。
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仆射,官名。
逊大位:逊,退让;大位,帝位。
齐献武王高欢:齐献武王,指高欢,北齐的开国皇帝。
东郭之外:东郭,城东的外城;之外,城外。
大昌元年:大昌,年号;元年,指大昌年的第一年。
齐献武王:齐献武王,指高欢。
车驾:车驾,指皇帝的车队。
乾脯山:乾脯山,地名。
大司马:大司马,官名。
汝南王悦:汝南王,指悦,封号;汝南王悦,指北魏的汝南王元悦。
永兴:永兴,年号。
永熙元年:永熙,年号;元年,指永熙年的第一年。
崧高石窟灵岩寺:崧高石窟,地名;灵岩寺,寺庙名。
嵩阳:嵩阳,地名。
温汤:温汤,温泉。
太极前殿:太极前殿,宫殿名。
群臣:群臣,指朝廷中的官员。
左卫将军:左卫将军,官名。
元斌之:元斌之,人名。
颖昌王:颖昌王,封号。
日有蚀之:日有蚀之,指日食。
勋府庶子:勋府庶子,官名。
骑官:骑官,官名。
閤内部曲:閤内部曲,官名。
斛斯椿:斛斯椿,人名。
领君使:领君使,官名。
王思政:王思政,人名。
心膂:心膂,指亲信。
督将:督将,官名。
河南关西诸刺史:河南关西诸刺史,指河南和关西地区的刺史。
下诏戒严:下诏,颁布诏书;戒严,戒备。
扬声伐梁:扬声,声张;伐梁,讨伐梁国。
实谋北讨:实谋,实际计划;北讨,北伐。
南阳王宝炬:南阳王,指宝炬,封号。
清河王亶:清河王,指亶,封号。
广阳王湛:西魏宗室,曾任行军事广阳王。
沙门:沙门,指佛教僧侣。
都维那:都维那,官名。
惠臻:惠臻,人名。
千牛刀:千牛刀,指皇帝的侍卫。
瀍西阳王别舍:瀍西阳王,指阳王,封号;别舍,别居。
略阳公宇文泰:略阳公,指宇文泰,封号。
骆超:骆超,人名。
李贤和:李贤和,人名。
崤中:崤中,地名。
湖城:湖城,地名。
王思村:王思村,地名。
麦饭壶浆:麦饭,麦制的饭食;壶浆,指酒。
稠桑:稠桑,地名。
潼关大都督:潼关大都督,官名。
毛洪宾:毛洪宾,人名。
赵贵梁:赵贵梁,人名。
御甲骑:御甲骑,指皇帝的亲兵。
洛阳庙:洛阳庙,指洛阳的庙宇。
东阳:东阳,地名。
雍州公廨:雍州公廨,指雍州的官署。
司徒:司徒,官名。
开府尚书令:开府尚书令,官名。
太宰:太宰,官名。
录尚书事:录尚书事,官名。
劝进:劝进,劝告即位。
西城:西城,地名。
东魏:东魏,北魏分裂后的一个朝代。
东魏孝静皇帝:东魏孝静皇帝,指东魏的孝静帝元善见。
孝静皇帝:北魏孝静皇帝,名善见,是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母为胡妃。他是北魏末代皇帝,在位期间,国家动荡,政权逐渐落入高氏手中。
通直散骑侍郎:古代官职,属于散骑常侍的一种,负责向皇帝传达臣子的意见和请求。
骠骑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位高权重。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开府表示可以设立府署,仪同三司表示与三公同仪,是一种尊贵的职位。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乾象:古代指天象,这里指皇帝的德行和天象相应。
武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嵩县:古代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正光:北魏年号,孝静皇帝即位后使用的年号。
国步孔棘:形容国家局势危急。
丧乱不已:指连续不断的战乱。
寇贼相侵:指外敌入侵。
生民:指百姓。
龟袭吉:用龟甲占卜,得吉兆。
漳、滏:指漳水和滏水,这里指漳、滏地区。
隆替无恒:指国家的兴衰变化无常。
九锡之礼:古代皇帝赐予诸侯王的最高礼遇,表示信任和尊重。
元弼:北魏官员,曾任骠骑大将军、尚书令。
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字叔达,号武帝。
山胡刘蠡升:北魏末年的地方割据势力。
高海王:刘蠡升之子,自称皇帝。
元庆和:北魏官员,曾任镇北将军、魏王。
平濑乡:古代乡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相国: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掌管国家大事。
假黄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皇帝赐予的特权,表示尊贵。
元子思敦:北魏官员,曾任侍中。
金墉:古代城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颍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贺若徽:北魏官员,曾任颍州长史。
田迅:北魏官员,曾任颍州刺史。
西魏:北魏分裂后的政权,由宇文泰建立。
赵继宗:西魏官员,曾任都督。
右丞: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韦孝宽:西魏官员,曾任右丞。
豫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砀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南兖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晋阳:古代城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石济: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寒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彭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东南道行台:古代官职,负责东南地区的监察。
高岳:北魏官员,曾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
潘相乐:北魏官员,曾任大都督。
涡阳:古代县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建业:古代城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是南朝梁的都城。
中山王:北魏的封号,高洋曾任此封号。
齐王:北魏的封号,高洋曾任此封号。
齐天保:北魏的年号,高洋即位后使用的年号。
漳西山冈:孝静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九-评注
《后魏书》中记载孝静皇帝的生平,开篇即点明其身份背景,‘孝静皇帝,讳善见,清河文宣王亶之世子也,母曰胡妃。’此句简洁明了,点出了孝静皇帝的尊号、名讳、家族出身以及母亲身份,为后文叙事奠定了基础。
‘永熙二年,拜通直散骑侍郎。’孝静皇帝年幼即位,此句表明他在年幼时便已得到朝廷的重视,被授予官职,体现了当时朝廷对他的培养和期待。
‘秋八月,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孝静皇帝继位后,迅速晋升,此句描绘了他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对他的信任。
‘孝武既入关,渤海王高欢奉迎不克,乃与百僚会议,推帝以奉肃宗之后,时年十一。’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继位的过程,突出了高欢在其中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孝静皇帝年幼继位的无奈。
‘冬十月即位,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为天平元年。’孝静皇帝即位后,颁布大赦令,改元,这些举措体现了他的仁政和对国家的重视。
‘有事於太庙,诏曰:“安安能迁,自古之明典;所居靡定,往昔之成规。”’此句引用古文,表达了孝静皇帝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车驾北迁。诏渤海王高欢留后部分,以卫军大将军、尚书令元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洛州刺史,镇洛阳。’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在位期间的国家大事,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和孝静皇帝的无奈。
‘是岁,西魏文帝大统元年。’此句提到了西魏的建立,反映了当时北方政治的分裂。
‘三月,诏加渤海王高欢九锡之礼,遣侍中元子思敦喻,固让乃止。’此句描绘了孝静皇帝对高欢的礼遇,同时也展现了高欢的谦逊。
‘秋七月,大赦天下。’此句再次体现了孝静皇帝的仁政。
‘四年夏四月,迁七帝神主入新庙,大赦天下。’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对祖先的敬仰,同时也表明了他的仁政。
‘先是,萧衍因益州刺史傅和请通好。遣李谐等使于萧衍。’此句反映了孝静皇帝对周边国家的外交策略。
‘西魏遣其大行台元帅李海、大都督独孤如愿逼洛州,行军事广阳王湛弃城退还,季海、如愿遂据金墉。’此句描述了西魏对洛州的进攻,反映了当时北方政治的紧张。
‘颍州长史贺若徽执刺史田迅西叛,引西魏都督梁回据城。’此句描述了颍州的战事,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大都督贺拔仁攻西魏南汾州,拔之。’此句描述了贺拔仁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
‘秋七月,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围西魏将独孤如愿於金墉城。’此句描述了侯景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激烈。
‘八月,大败西魏於河阴。’此句描述了西魏的失败,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
‘兴和元年五月,立皇后高氏,大赦天下。’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的婚姻大事,同时也表明了他的仁政。
‘秋七月,诏渤海王高欢为相国、录尚书事、大行台,固辞相国。’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对高欢的信任,同时也展现了高欢的谦逊。
‘九月,发畿内民夫十万人城邺城,四十日罢。’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的工程行动,反映了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
‘十一月,以新宫成,大赦改元。’此句描述了新宫的建成,同时也表明了孝静皇帝的仁政。
‘三年冬十月,诏群臣於麟趾阁,议新定班制,颁於天下。’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的改革举措,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进步。
‘武定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年。’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的仁政。
‘车驾蒐於邯郸之西山。’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的巡视行动,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的需要。
‘三月,渤海王高欢讨宇文黑獭邙,印山,大破之。’此句描述了高欢的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
‘豫、洛二州平。’此句描述了战争的结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稳定。
‘二年春正月,渤海王高欢请在并州置晋阳宫,以处配没之口。’此句描述了高欢的提议,反映了当时国家治理的需要。
‘三月,渤海王世子高澄为大将军。’此句描述了高澄的晋升,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稳定。
‘五年春正月,渤海王高欢薨於晋阳。’此句描述了高欢的去世,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司徒侯景反,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附之。’此句描述了侯景的叛乱,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动荡。
‘八月,盗杀渤海王高澄。’此句描述了高澄的遇害,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残酷。
‘甲午,太原公高洋如晋阳。’此句描述了高洋的行动,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稳定。
‘八年春正月,帝为渤海王高澄举哀於东堂。’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的哀悼,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稳定。
‘三月,进爵为齐王。’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的晋升,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稳定。
‘夏五月,诏齐王为相国,总百揆,备九锡之礼。’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对齐王的信任,同时也展现了齐王的才能。
‘诏归帝位於齐国,即日逊于别宫。’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的退位,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演变。
‘齐天保元年,封中山王。’此句描述了中山王的封号,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稳定。
‘二年冬十二月殂,时年二十八,谥曰孝静皇帝,葬於漳西山冈。’此句描述了孝静皇帝的去世,反映了当时政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