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一-原文
○西晋景帝
《晋书》曰:景皇帝讳师,字子元,宣帝长子也。
雅有风采,沉毅多大略。
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
晏常称曰:’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
魏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
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知之也,将发夕乃告之。
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晨会兵马司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
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莫知其所出也。
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与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七入反。)黄门监苏铄(音药。又书药切。)等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辅政。
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羡以车迎丰。
丰见迫,随羡而至,帝数之。
丰知祸及,因肆恶言。
帝怒,遣勇士以刀环筑杀之。
逮捕玄、缉等,皆夷三族。
三月,乃讽天子废皇后张氏,因下诏曰:’奸臣李丰等靖谮庸回,阴构凶慝。大将军纠虔天刑,致之诛辟。周勃之克吕氏,霍光之擒上官,曷以过之。其增邑九千户,并前四万。’
帝让不受。
天子以玄、缉之诛,深不自安。
而帝亦虑难作,潜谋废立,乃密讽魏永宁太后。
秋九月甲戌,太后下令遣使迎高贵乡公於元城而立之,改元曰正元。
天子受玺情惰,举趾高,帝闻而忧之。
及将大会,帝训於天子曰:’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诗》云:示人不佻,是则是效。《易》曰: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虽礼仪周备,犹宜加之以祗恪,以副四海颙颙式仰。’
癸巳,天子诏帝登位相国,增邑九千,并前四万户;进号大都督、假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帝固辞相国。
二年春正月,有彗星见于吴楚之分,西北竟天。
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举兵作乱,矫太后令移檄郡国,为坛盟於西门之外,各遣子四人质于吴以请救。
二月,俭、钦帅众六万,渡淮而西。
帝会公卿谋征讨计,朝议多谓可遣诸将击之,王肃及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锺会劝帝自行。
戊午,帝统中军步骑十馀万以征之。
倍道兼行,召三万兵,大会于陈许之郊。
甲申,次于隐桥,俭将史招、李续相次来降。
俭、钦移入项城,帝遣荆州刺史王基进据南顿以逼之。
帝深壁高垒,以待东军之集。
诸将请进军攻其城,帝曰:’诸君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无反志。且俭、钦欲蹈纵横之迹,习秦仪之说,谓远近必应。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更合其志。虽云必克,伤人亦多。且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少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也。’
乃遣诸葛诞督豫州诸军自安风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谯宋之间,绝其归路。
帝屯汝阳,遣兖州刺史邓艾督太山诸军进屯乐嘉,示弱以诱之。
钦进军将攻艾,帝潜军衔枚,径进乐嘉,与钦相遇。
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谓钦曰:’及其未定,请登城鼓譟,击之可破也。’
既谋而行,三噪而钦不能应,鸯退,相与引而东。
帝谓诸将曰:’钦走矣。三鼓而钦不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
钦将遁,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去也。’
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
帝遣左长史司马琏督骁骑八千翼而追之,钦父子与麾下走保项城。
俭闻钦败,弃众宵遁淮南。
安风津都尉追俭,斩入,传首京都。
钦遂奔吴,淮南平。
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
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
六军大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
闰月疾笃,使文帝总统诸军。
辛亥,崩于许昌,时年四十八。
武帝受禅,上尊号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庙称世宗。
○文皇帝
《晋书》曰:文皇帝讳昭,字子上,景皇帝之母弟。
魏景初三年,封新城乡侯。
正元初,为洛阳典农中郎将。
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
转散骑常侍。
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
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
林退,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
爽等引还,祎果驰兵趣三岭,争险乃得过。
还,拜议郎。
及诛曹爽,帅众卫二宫,以功增邑千户。
高贵乡公之立也,以参定策,进封高都侯,邑二千户。
毌丘俭、文钦之乱,大军东征,帝兼中领军,留镇洛阳。
及景帝疾笃,帝自京师省疾,拜卫将军。
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
帝用嘏及锺会策,自帅军而还。
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
固辞不受。
甘露元年春,加大都督,奏事不名。
夏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
又不受。
秋八月庚申,加假黄钺,增封三县。
二年夏六月辛未,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扬州刺史乐琳,以淮南作乱,遣子靓为质於吴以请救,议者请速伐之。
帝曰:’诞以毌丘俭轻疾倾覆,今必外连吴寇,此为变大而迟,吾当与四方同力,以全胜制之。’
秋七月,奉天子及皇太后东征,征兵青、徐、荆、豫,分取关中游军,皆会淮北。
师次于项城,假廷尉何桢节度,使淮南,宣慰将士,申明逆顺,示以诛赏。
甲戌,帝进军丘头。
因命合围。
三年春正月,诸葛诞、文钦等出攻长围,诸军逆击,走之。
初,诞、钦内不相协,及至穷蹙,转相疑贰。
会钦计事於诞,忤,诞手刃杀钦。
钦子鸯攻诞,不克,逾城降。
以为将军,封侯,使鸯巡城市而呼。
帝见城上持弓者不发,谓诸将曰:’可攻矣!’
二月乙酉,攻而拔之,斩诞,夷三族。
四月,归于京师,魏帝令改丘头为武丘,以旌武功。
五月,天子以并州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八郡,地方七百里,封帝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九让,乃止。
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已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
五月戊子夜,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於凌云台,召侍中王沉、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
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
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
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
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天子崩于车中。
帝召百僚谋其故,仆射陈泰不至。
帝遣其舅荀顗舆致之,定于曲室,谓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
泰曰:’惟腰斩贾充,征以谢天下。’
帝曰:’卿更思其次。’
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
於是归罪成济而斩之。
与公卿议,立燕王宇之子常道乡公璜为帝。
二年秋八月甲寅,天子使太尉高柔授帝相国印绶,司空郑冲致晋公茅土九锡,固辞。
三年夏四月,肃慎来献楛矢、石弩、弓甲、貂皮等,天子命归大将军府。
四年夏,帝将伐蜀,徵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於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锺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
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
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
九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其后。
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於乐城,又使部将易恺攻蒋斌於汉城。
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
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於强川。
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锺会攻之。
冬十月,天子以诸侯献捷交至,诏加九锡,帝乃受命。
十一月,邓艾帅万馀人,自阴平逾绝险,至於江由,破蜀将诸葛瞻於绵竹,斩瞻首传道。
进军雒县,刘禅降。
天子命晋公以相国总百揆,於是上节传,去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之号焉。
咸熙元年春正月乙丑,帝奉天子西征,至于长安。
遣护军贾充持节,督诸军,据汉中。
锺会遂反於蜀,监军卫瓘、右将军胡烈攻会,斩之。
丙辰,帝至自长安。
三月乙卯,进爵为王,增封并前二十郡。
冬十月丙午,天子命中抚军新昌乡侯炎为晋世子。
二年五月,天子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畤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虡宫悬,位在燕王上。
进王妃为王后,世子为太子,王女王孙爵命之号皆如帝者之仪。
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
九月癸酉,葬崇阳陵,谥曰文王。
武帝受禅,追尊号曰文皇帝,庙称太祖。
○世祖武皇帝
《晋书》曰:武皇帝讳炎,字安世,文帝长子也。
宽惠仁厚,沉深有度量。
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历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
迎常道乡公於东武阳,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
及晋国建,立为世子,拜抚军大将军,开府、副贰相国。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皇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
每曰:’此景帝之天下也,吾何与焉。’
将议立世子,属意於攸。
何曾等固争曰:’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
由是遂定。
咸熙二年五月,立为晋王太子。
八月辛卯,文帝崩。
十一月乙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
是时晋德既洽,四海宅心。
於是天子知历数有在,乃使太保郑冲奉策曰:’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惟三后陟配于天,而咸用光敷圣德。自兹厥后,天又辑大命于汉。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方轨虞夏四代之明显,我弗敢知。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昭哲,辅弼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格尔上下神祗,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修训典,厎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
帝初以礼让,魏朝公卿及何曾、王沉等固请,乃从之。
太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设坛于南郊,百僚在位及匈奴南单于四夷会者数万人,柴燎告类于上帝。
於是大赦,改元。
赐天下爵,人五级。
三年春正月癸丑,白龙二见于弘农、渑池。
丁卯,立皇子衷为皇太子。
九月甲申,诏曰:’古者以德诏爵,以庸制禄,虽为下士,犹食上农,外足以奉公忘私,内足以养亲施惠。今在位者禄不代耕,非所以崇化之本也。其议增吏俸。’
四年十一月已未,诏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
十二月,班五条诏书於郡国: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庚寅,帝临听讼,观录廷尉洛阳狱囚,亲平决焉。
八年春正月癸亥,帝耕于籍田。
二月乙亥,禁雕文绮组非礼法之物。
诏内外群官举任边郡者三人。
帝与右将军皇甫陶论事,陶与帝争言,散骑常侍郑徽表请罪之。
帝曰:’谠言謇谔,所望於左右也。人主常以阿媚为患,岂以争臣为损哉!徽越职妄奏,岂朕之意?’
遂免徽官。
咸宁四年十一月,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伎异服非典礼,焚之于殿前。
五年,大举伐吴,遣镇东将军、琅琊王伷出徐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凡二十馀万。
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十万。
太康元年春正月己丑朔,五色气冠日。
癸巳,王浑克吴寻阳赖乡诸城,获吴武威将军周兴。
二月戊午,王濬、唐彬等克丹阳城。
庚申,又克西陵。
壬戌,濬又克夷道乐乡城。
甲戌,杜预克江陵。
三月壬申,王濬以舟师至於建业之石头,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
濬杖节解缚焚榇,送于京师。
收其图籍,克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
男女二百三十万。
其牧守以下皆因吴所置,降其苛政,示之简易,吴人大悦。
乙酉,大赦,改元,赐酺五日,恤孤老困穷。
九月,群臣以天下一统,屡请封禅,帝谦让弗许。
泰熙元年春正月辛酉,改元。
夏四月己酉,帝崩于含章殿,时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葬峻阳陵,庙号世祖。
谢灵运论曰:世祖受命,祯祥屡臻,苛慝不作,万国欣戴。
远至迩安,德足以彰,天启其运,民乐其功矣。
反古之道,当以美事为先。
今五等罔刑,井田王制,凡诸礼律,未能定正,而采择嫔媛,不拘华门者。
昔武王伐纣,归倾宫之女,不以助纣为虐。
而世祖平皓,纳吴妓五千,是同皓之弊。
妇人之封,六国乱政。
如追赠外曾祖母,违古之道。
凡此非事,并见前书,诚有点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唐太宗《晋武帝纪论》曰:
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弘道,民以佚而代劳,世以治而易乱。
绝缣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约,俾浇风而反淳。
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刘毅、裴楷以质直而见容,嵇绍、许奇虽仇雠而不弃。
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
于时民和俗静,家给民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
决神算於深衷,断雄图於议表。
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
通近代之不通,服前王之不服。
祯祥显应,风教肃清,天地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
虽登封之礼,让之而不为,而骄泰之心,因期以起。
见土地之广,谓万叶而无虞;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
不知处广以思狭,则广可长存;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
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祸乱,是犹将适越者指沙漠而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所趣逾远,所向转难。
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难乎!
况以新习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而拥权,杨骏豺狼,包祸心以专辅。
及乎宫车晚出,谅暗未周,藩翰变亲以成疏,连兵竞灭其本;栋梁回忠而起伪,拥众各举其威。
曾未数年,纲纪大乱,以至海内版荡,宗庙播迁。
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
弃所大以资人,掩其小而自托,为天下笑,其故何哉?
良由失慎於前,所以贻患於后。
且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国乱不可以安也,亡家不可以全也。
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闭其端。
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谋,迷王浑之伪策,心屡移於众口,事不定於己图。
元海当除而不除,卒令扰乱区夏;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
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极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况乎资二世而成业,延三孽以丧身,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
圣贤之道,岂若斯乎!
虽则善始於初,而乖令终於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无慷慨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一-译文
西晋景帝,《晋书》记载:景皇帝名师,字子元,是宣帝的长子。他风度翩翩,沉着坚毅,富有谋略。年轻时就有美好的声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何晏经常称赞他说:‘只有司马子元这样的几个人才能成就天下的大业。’在魏景初年间,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后来又升迁为中护军。他选拔人才,不越级提拔,官吏也没有私心。宣帝准备诛杀曹爽时,深谋远虑,只有与景帝秘密商议,文帝并不知道这件事,直到将要行动的晚上才被告知。之后派人去观察,景帝睡得像平常一样,而文帝却无法安心入睡。清晨在兵马司门召集军队,内外都很镇定,布阵井然有序。宣帝说:‘这个儿子确实可以。’最初,景帝暗中培养了三千名死士,散布在民间,到这时一夜之间全部聚集起来,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来源。事情平定后,因功被封为长平乡侯,食邑一千户,不久又加封为卫将军。
正元元年春天正月,天子与中书令李丰、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等人密谋,打算以太常夏侯玄代替皇帝辅政。景帝秘密得知此事,派舍人王羡用车接李丰。李丰感到被逼迫,跟着王羡来到景帝那里,景帝责备了他。李丰知道祸事将至,于是恶语相向。景帝大怒,派勇士用刀柄砸死了他。随后逮捕了夏侯玄、张缉等人,都将他们灭族。
三月,景帝暗示天子废黜皇后张氏,并下诏说:‘奸臣李丰等人挑拨离间,暗中策划恶行。大将军(指景帝)执行天刑,将他们处死。周勃能平定吕氏,霍光能擒获上官,这些功绩又怎能超过他们呢?增加封邑九千户,加上之前的四万户。’景帝辞让不接受。天子因为夏侯玄、张缉被杀,深感不安。而景帝也担心会有变故,暗中策划废立之事,于是秘密地劝说魏永宁太后。秋季九月甲戌日,太后下令派人到元城迎接高贵乡公曹髦,并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正元。天子接受印玺时态度冷淡,举止傲慢,景帝得知后感到忧虑。
等到将要举行大会时,景帝对天子说:‘圣明的君王重视开始,正本清源,敬重初始,这是古人所重视的。明天将要举行大会,众人都会仰望您的庄严之容,公卿们会聆听您的玉振之音。《诗经》说:向人展示不轻佻,这就是榜样。《易经》说:说出的话是好的,千里之外都会响应。虽然礼仪周全,还是应该再加上谨慎和恭敬,以满足四海之内的期待。’癸巳日,天子下诏让景帝登位为相国,增加封邑九千户,加上之前的四万户;晋升为大都督、假黄钺,入朝不用趋步,上奏不用通报姓名,可以带剑穿履上殿,景帝坚决辞去相国之位。
二年春天正月,有彗星出现在吴楚地区,横贯西北天空。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作乱,假借太后命令发布檄文,在西门之外设坛结盟,各自派儿子四人到吴国做人质,请求救援。二月,毌丘俭、文钦率领六万军队,渡过淮河向西进发。景帝召集公卿商议征讨之计,朝中多数人认为可以派遣诸将去击打他们,王肃及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锺会劝景帝亲自出征。
戊午日,景帝率领中军步兵骑兵十余万出征。日夜兼程,召集三万军队,在陈许之郊大会。甲申日,驻扎在隐桥,毌丘俭的将领史招、李续相继前来投降。毌丘俭、文钦迁移到项城,景帝派遣荆州刺史王基前往南顿占据阵地,逼近他们。景帝深挖战壕,高筑壁垒,等待东军集结。诸将请求进军攻打他们的城池,景帝说:‘你们只看到了一面,没看到另一面。淮南的将士本来就没有反叛的意图。而且毌丘俭、文钦想要效仿纵横家的行为,学习秦朝的礼仪,认为远近都会响应。但是事情发生的那天,淮北的军队并不听从,史招、李续先后瓦解。内部不和,外部叛离,他们自己知道一定会失败,像困兽一样想要战斗,速战只会更加符合他们的心意。虽然可以说一定会取胜,但也会损失很多人。而且毌丘俭等人欺骗将士,变化多端,短时间与他们相持,欺诈之心就会暴露,这是不战而胜之道。’于是派遣诸葛诞督率豫州各军从安风方向前往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率青、徐各军从谯宋之间出发,切断他们的退路。景帝驻扎在汝阳,派遣兖州刺史邓艾督率泰山各军进驻乐嘉,以示弱来引诱他们。
文钦进军准备攻打邓艾,景帝秘密率领军队,衔枚前进,直奔乐嘉,与文钦相遇。文钦的儿子文鸯,当时十八岁,勇冠三军,对文钦说:‘趁他们还没有安定,请登上城楼击鼓呐喊,攻击他们就可以击败他们。’计划实施后,三次击鼓而文钦没有响应,文鸯退兵,两人一起向东撤退。景帝对诸将说:‘文钦逃跑了。三鼓而文钦没有响应,他们的形势已经动摇,逃跑还有什么可等的呢?’文钦准备逃跑,文鸯说:‘如果不先挫败他们的士气,我们不能离开。’于是与十几个骁骑一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最终撤退。
景帝派遣左长史司马琏率领八千骁骑追击,文钦父子与部下逃到项城。毌丘俭听说文钦失败,放弃部下,在夜间逃往淮南。安风津都尉追击毌丘俭,斩首,将首级传送到京都。文钦于是逃到吴国,淮南平定。
最初,景帝眼睛有瘤疾,让医生割除。文鸯来攻城时,景帝受惊,眼睛突出。六军非常恐慌,用被子蒙住他,疼痛难忍,咬破被子,左右无人知道。
闰月病情加重,景帝让文帝统领各军。辛亥日,在许昌去世,时年四十八岁。武帝即位,追尊他为景皇帝,陵墓名为峻平,庙号为世宗。
《晋书》记载:文皇帝名叫昭,字子上,是景皇帝的母弟。魏景初三年,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元初年,担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正值魏明帝奢侈之后,文皇帝废除苛细的政令,不耽误农时,百姓非常高兴。后来转任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征伐蜀汉时,任命文皇帝为征蜀将军,辅佐夏侯玄出兵骆谷,驻扎在兴势。蜀将王林在夜间袭击文皇帝的营地,但文皇帝坚定地卧床不动。王林撤退后,文皇帝对夏侯玄说:‘费祎凭借险要之地坚守,我们进攻无法取胜,攻打他也不可行,应该迅速撤军,另作打算。’曹爽等人于是撤军,费祎果然迅速派兵前往三岭,争夺险地才得以通过。回朝后,文皇帝被封为议郎。等到诛杀曹爽,文皇帝率领军队保卫两宫,因功增加封地一千户。
高贵乡公即位时,文皇帝参与制定策略,进封为高都侯,封地二千户。毌丘俭、文钦叛乱时,大军东征,文皇帝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景帝病重时,文皇帝从京城前往探望,被封为卫将军。景帝去世后,天子命令文皇帝镇守许昌,尚书傅嘏率领六军返回京城。文皇帝采纳傅嘏和锺会的策略,亲自率领军队返回。到达洛阳后,晋升为大将军,加封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可以带剑穿履上殿。文皇帝坚决辞谢不接受。
甘露元年春天,加封大都督,上奏事情不用报名。夏六月,进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上九锡,假授斧钺,进号大都督,可以带剑穿履上殿。文皇帝再次拒绝接受。秋八月庚申日,加授假黄钺,增加封地三县。二年夏六月辛未日,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死扬州刺史乐琳,因为淮南地区发生叛乱,派遣儿子诸葛靓到吴国作为人质请求救援,议论的人请求迅速征伐。文皇帝说:‘诸葛诞因为毌丘俭轻率急躁而颠覆,现在他必定会与吴国勾结,这是变乱扩大而行动迟缓,我应当与四方共同努力,以全胜来制服他。’秋七月,文皇帝奉天子及皇太后东征,征召青、徐、荆、豫四地的军队,分取关中的游军,都在淮北会合。军队驻扎在项城,文皇帝任命廷尉何桢节度,使他前往淮南,安抚将士,申明逆顺,展示诛赏的威严。
甲戌日,文皇帝进军丘头。于是命令合围。三年春天正月,诸葛诞、文钦等人出城攻击长围,各路军队迎击,将他们击退。起初,诸葛诞、文钦内部不和睦,等到走投无路时,互相猜疑。诸葛钦在诸葛诞处商议事情时,发生争执,诸葛诞亲手杀死了诸葛钦。诸葛钦的儿子诸葛鸯攻打诸葛诞,未能攻克,翻墙投降。文皇帝任命诸葛鸯为将军,封侯,派他巡视城市并呼喊。
文皇帝看到城上拿着弓箭的人不发箭,对诸将说:‘可以进攻了!’二月乙酉日,发动攻击并攻克了城池,斩杀了诸葛诞,诛灭了他的三族。四月,文皇帝回到京城,魏帝命令将丘头改名为武丘,以表彰武功。五月,天子将并州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八郡,封地七百里,封文皇帝为晋公,加九锡,晋升为相国,文皇帝多次辞让,才接受。
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既然已经将文皇帝三代作为宰相,政事不再是自己的,内心不能平静,又担心被废黜侮辱,准备在凌云台召集百官进行放逐。五月戊子夜,命令冗从仆射李昭等在凌云台调集军队,召集侍中王沉、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拿出怀中的黄素诏书给他们看,命令严格戒备,等待天亮。沈、业急忙告诉文皇帝,文皇帝召集护军贾充等人做好准备。天子知道事情泄露,率领左右的人攻打相府,声称有所讨伐,敢有行动者诛灭全族。相府的士兵将领不敢迎战,贾充斥责诸将说:‘我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天!’太子舍人成济抽出长矛冲进皇帝的车队,天子在车中去世。
文皇帝召集百官商议原因,仆射陈泰没有到场。文皇帝派遣他的舅舅荀顗用车把他接到,在密室中商议,文皇帝说:‘玄伯,天下会怎样对待我呢?’陈泰说:‘我只看到上面的人,没看到下面的人。’于是文皇帝将罪责归咎于成济并将其斩首。与公卿商议后,立燕王宇的儿子常道乡公司马炎为帝。二年秋八月甲寅日,天子派遣太尉高柔授予文皇帝相国印绶,司空郑冲献上晋公茅土九锡,文皇帝坚决辞让。
三年夏四月,肃慎人前来献上楛矢、石弩、弓箭、铠甲、貂皮等物,天子命令将其归入大将军府。四年夏,文皇帝准备征伐蜀汉,征召四方军队十八万,派遣邓艾从狄道攻打姜维在沓中的军队,雍州刺史诸葛绪从祁山进军武街,切断姜维的归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从骆谷袭击汉中。秋八月,军队从洛阳出发,重赏将士,陈兵誓师。
将军邓敦认为蜀汉不可征伐,文皇帝将他斩首示众。九月,派遣天水太守王颀攻打姜维的营地,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阻截,金城太守杨欣在后面追击。钟会分为两支队伍,从斜谷进入,派遣李辅包围王含在乐城,又派遣部将易恺攻打蒋斌在汉城。钟会直接指向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得知消息后,撤退,王颀追击,在强川击败姜维。姜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卫剑阁,钟会进攻他们。冬十月,天子因为诸侯献上捷报接连而至,下诏加封文皇帝九锡,文皇帝才接受。
十一月,邓艾率领一万多人,从阴平越过险阻,到达江由,在绵竹击败蜀将诸葛瞻,斩首传首。进军雒县,刘禅投降。天子命令晋公以相国身份总揽百官,于是上交节杖,去掉侍中、大都督、录尚书的名号。
咸熙元年春天正月乙丑日,文皇帝奉天子西征,到达长安。派遣护军贾充持节,监督各军,占据汉中。钟会在蜀地反叛,监军卫瓘、右将军胡烈攻打钟会,将其斩首。丙辰日,文皇帝从长安返回。三月乙卯日,晋升为王,增加封地二十郡。
冬天十月丙午日,天子命令中抚军新昌乡侯司马炎为晋世子。二年五月,天子命令文皇帝戴十二旒的冠冕,树立天子的旌旗,出行警备,入宫警戒,乘坐金根车,驾六匹马,准备五畤副车,设置旄头云罕,演奏八佾乐舞,设置钟虡宫悬,地位在燕王之上。晋升王妃为王后,世子为太子,王女王孙的爵位称号都按照文皇帝的礼仪。
秋八月辛卯日,文皇帝在露寝去世,时年五十五岁。九月癸酉日,被葬在崇阳陵,谥号为文王。武帝接受禅让,追尊文皇帝为文皇帝,庙号太祖。
《晋书》记载:武皇帝名叫炎,字安世,是文帝的长子。他宽厚仁爱,深沉有度量。在魏国嘉平年间,他被封为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后来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并多次升迁至中护军,并授予符节。他在东武阳迎接常道乡公,升任中抚军,并被封为新昌乡侯。到了晋国建立时,他被立为世子,被封为抚军大将军,开设府署,担任副相国。
起初,文帝因为景帝已经去世,没有留下后代,所以立他的弟弟攸为继承人,特别宠爱他,自认为暂时占据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应该传给攸。他经常说:‘这是景帝的天下,我有什么理由参与呢?’在讨论立世子时,他倾向于攸。何曾等人坚决反对说:‘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凡的才华。头发垂到地面,手长过膝盖,这不是臣子的相貌。’因此,最终确定了人选。
咸熙二年五月,他被立为晋王的太子。八月辛卯日,文帝去世。太子继承了相国和晋王的职位。十一月乙未日,他下令各郡中正官按照六条标准推荐有才能的人。
当时晋国的德政已经深入人心,四海之内都归心。于是天子知道天命所在,就派太保郑冲持策书说:‘晋王啊,我皇祖有虞氏天赋神运,继承于陶唐氏,也受到夏朝的任命。三位帝王都升天配享,他们的圣德得到了发扬。从那时起,天命又降临于汉朝。火德衰微后,天命降临到我高祖身上。他效法虞夏四代的辉煌,我自愧不如。只有你的祖辈和父辈,明智而忠诚,辅佐我国家,功勋和德行照耀四海。上下神明,无不顺从,天下太平,万邦安定。你应该接受天命,顺应皇极之中。现在,我谨承天命,敬授你此位,天命实在是你身上。坚守中道,天赐的福禄将永远伴随你。唉!晋王啊,你要顺应天命。率领修明典章,安抚四方,保持天赐的安宁,不要毁坏我两位先皇的宏图大业。’
帝初时以礼让,魏朝的公卿和何曾、王沉等人坚决请求,于是同意了。太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日,在南郊设立祭坛,百官及匈奴南单于和四夷使者数万人聚集,用柴火祭祀天帝。于是大赦天下,改元。赐予天下人爵位,每人五级。
太始三年春正月癸丑日,白龙两次出现在弘农、渑池。丁卯日,立皇子衷为皇太子。九月甲申日,下诏说:‘古代以德赐爵,以功定禄,即使是下士,也能享受到上农的待遇,外面能奉公忘私,里面能养亲施惠。现在在位者的俸禄不足以维持生计,这不是弘扬教化的根本。应当讨论增加官吏的俸禄。’
太始四年十一月已未日,下诏让王公卿尹和郡国守相,推荐贤良方正、直言不讳的人。十二月,在郡国颁布五条诏书:一是端正自身,二是勤于百姓,三是抚恤孤寡,四是重视根本,息灭末节,五是去除人事。
庚寅日,帝亲自审理案件,观察记录廷尉在洛阳监狱的囚犯,亲自审理判决。太始八年春正月癸亥日,帝在籍田耕作。二月乙亥日,禁止使用雕琢华丽、不符合礼法的物品。下诏内外官员推荐三人前往边郡。
帝与右将军皇甫陶讨论政事,陶与帝争论,散骑常侍郑徽上表请求惩罚陶。帝说:‘直言不讳,是希望从身边人那里得到的。君主常常以谄媚为祸,怎么会因为争辩的臣子而受损呢!郑徽越职妄奏,这不是我的意思。’于是免去了郑徽的官职。
咸宁四年十一月,太医司马程据献上雉头裘,帝认为这是奇异的服饰,不符合典礼,就在殿前焚烧了它。咸宁五年,大规模讨伐吴国,派遣镇东将军、琅琊王伷出兵徐中,安东将军王浑出兵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兵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兵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兵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领巴蜀士兵沿江而下,东西总计二十多万军队。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领十万大军。
太康元年春正月己丑朔日,五色云气环绕太阳。癸巳日,王浑攻克吴国寻阳赖乡等城,俘获吴国武威将军周兴。二月戊午日,王濬、唐彬等攻克丹阳城。庚申日,又攻克西陵。壬戌日,王濬攻克夷道乐乡城。甲戌日,杜预攻克江陵。三月壬申日,王濬率领水军到达建业石头城,孙皓非常害怕,亲自绑着自己,带着棺材出降。王濬解下他的绑绳,烧掉棺材,将他送到京城。收缴吴国的图籍,攻克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士兵二十三万。男女共二百三十万。原来的地方官员都由吴国所设,废除苛刻的政策,展示简易的政策,吴人非常高兴。
乙酉日,大赦天下,改元,赐酒五天,慰问孤寡贫困的人。九月,群臣认为天下统一,多次请求封禅,帝谦虚地推辞不接受。泰熙元年春正月辛酉日,改元。夏四月己酉日,帝在含章殿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葬于峻阳陵,庙号世祖。
谢灵运评论说:世祖接受天命,吉祥之事不断,邪恶之事不再,万国欢欣戴德。远近安宁,德行足以彰显,天命开启了他的运势,人民乐享他的功绩。效法古代之道,应当以美好的事情为先。现在五等爵位没有刑罚,井田制和王制未能确定,所有的礼律也未能正定,而选拔嫔妃,不拘泥于门第。以前武王伐纣,归还了倾国倾城的女子,并不是为了助纣为虐。而世祖平定孙皓,接纳吴国歌姬五千人,这是与孙皓同样的错误。妇女被封赏,导致六国乱政。追赠外曾祖母,违背了古代的礼制。所有这些事情,都在前书中有所记载,确实有些地方值得批评,史官不敢隐瞒。
唐太宗在《晋武帝纪论》中说:晋武帝继承了帝位,承受了天命,掌握了大权,推行教化,弘扬道德,使民众得到休息而代替了劳役,使得世界因治理而变得不易混乱。他废除了精美的丝织品贡品,去掉了华美的装饰,制定了奢侈的习俗以改变简朴,使风气变得淳朴。他喜欢直言不讳,留心选拔人才,刘毅、裴楷因为正直而被接纳,嵇绍、许奇虽然是被仇敌,也没有被放弃。他仁爱地治理国家,宽容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宏大的策略和宽广的度量,具有帝王的气度。当时民众和睦,风俗宁静,家家户户富裕,民众生活充足,积极准备军事,想要开拓疆土。他在深思熟虑中做出决策,在讨论中确定宏伟蓝图。马隆西征,王濬南征,军队没有拖延时间,少数民族被削弱,没有经过血战,南方地区变成废墟。打通了之前不通的道路,使之前不臣服的诸侯臣服。吉祥的征兆显现,风俗教化变得严肃清正,天地之功已经完成,霸王的基业已经壮大。尽管登基的仪式可以推让而不举行,但骄奢自满的心态因此而起。看到土地的广阔,认为万代没有忧虑;看到天下的安定,认为千年可以永远治理。却不知道,处在广阔之中而忘记狭小,广阔才能长久存在;处在安定之中而忘记危险,安定就没有常久。加上建立的不当,托付的人才失误,想要实现升平盛世,却先迎来了祸乱,这就像是要去越国却指向沙漠而选择道路,想要登山却涉水而寻找路径,目标越远,方向越难。南北差异极大,高低相反,想要达到目标,难道不是很难吗?何况以新的习俗易动为基础,而没有长久安定不易动摇的考虑,所以贾充这个凶恶的人,怀着奸诈的心思而掌握大权,杨骏这个豺狼般的人,怀有祸心的同时专权辅佐。等到皇帝驾崩,年幼的皇帝还没有完全明白事理,藩镇变成亲戚而变得疏远,连年战争争夺皇位,栋梁之才背叛忠诚而兴起虚伪,各自拥兵自重。还没过几年,国家纲纪大乱,以至于国家动荡不安,宗庙被迫迁移。帝王的道义和王者的德行反而沦落到野蛮人的习俗;中原大地,反而变成了野蛮人的土地。放弃大的利益来资助他人,掩盖小的错误而自以为是,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为什么?主要是由于之前的不谨慎,才留下了后患。而且知道儿子的人是贤明的父亲,知道臣子的人是明智的君主;儿子不成材会导致家破人亡,臣子不忠诚会导致国家混乱;国家混乱就不能安宁,家破就不能保全。因此君子防患于未然,圣人堵塞不良的端倪。而世祖被荀勖的奸谋所迷惑,被王浑的伪策所误导,心思多次因为众人的意见而改变,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元海应该被除掉却没有除掉,最终让中原地区陷入混乱;惠帝应该被废黜却没有废黜,最终导致帝国的崩溃。保全一个人是德行的轻微,治理天下是功业的重大,放弃一个儿子是忍心的微小,安定国家是孝道的重大;何况依靠第二代继承基业,却延续三个不肖的后代而丧身,这就是所谓的放弃轻德而舍弃重功,害怕小忍而忘记大孝。圣贤之道,岂能如此!虽然开始得好,但结局却偏离了正道,所以史册中充满了感慨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一-注解
西晋景帝:西晋景帝指的是司马师,他是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字子元,是宣帝司马懿的长子。他在西晋初年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司马氏政权的核心人物。
晋书:《晋书》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由唐代的房玄龄等人编纂,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散骑常侍:古代官名,皇帝的近臣。
中护军: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曹爽:曹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后来被司马懿所杀。
宣帝:指司马懿,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祖父,字仲达,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
文帝:指司马昭,晋朝的第二位皇帝。
夏侯玄:三国时期曹魏的官员,与何晏齐名,以才学著称。
何晏:三国时期曹魏的官员,与夏侯玄齐名,以才学著称。
黄门监: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机密事务。
太常:古代官职,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务。
高贵乡公:高贵乡公是指曹髦,他是魏国的皇帝。
正元:西晋的一个年号,标志着司马师废立皇帝的事件。
镇东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边疆军事。
毌丘俭:毌丘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扬州刺史:扬州刺史是古代官职,负责扬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
文钦:文钦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隐桥: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诸葛诞:诸葛诞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王基:三国时期曹魏的将领,曾参与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
邓艾:三国时期曹魏的将领,以智谋和勇猛著称。
剑履上殿:剑履上殿是指可以带剑穿履上殿,是皇帝的特权。
武帝:指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
受禅:古代皇帝更替的一种方式,新皇帝接受前皇帝的禅让。
世宗:司马师的庙号,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文皇帝:文皇帝是指司马昭,他是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字子上,是魏景帝曹爽的弟弟。在历史上,司马昭以其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著称。
讳:古代对人名的一种避讳方式,指名字。
景皇帝:景皇帝是指曹爽,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后来被司马懿所杀。
母弟:母弟是指同母的弟弟。
新城乡侯:新城乡侯是司马昭在魏景初三年被封的爵位。
典农中郎将:典农中郎将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农业。
苛碎:苛碎是指繁琐、苛刻的政令。
农时:农时是指农作物的生长季节。
大将军:大将军是古代高级军事官职,掌管军事。
征蜀将军:征蜀将军是指负责征讨蜀汉的将军。
副夏侯玄:副夏侯玄是指作为夏侯玄的副手。
骆谷:骆谷是蜀汉的一个关隘。
兴势:兴势是蜀汉的一个地名。
费祎:费祎是蜀汉的丞相,以据险拒守著称。
旋军:旋军是指撤军。
诛曹爽:诛曹爽是指处决曹爽。
卫二宫:卫二宫是指保卫皇宫。
中领军:中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卫将军:卫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宫廷警卫。
许昌:许昌是古代的一个城市,位于河南省。
尚书:尚书是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傅嘏:傅嘏是晋朝的官员。
锺会:锺会是晋朝的将领。
九锡:九锡是古代皇帝赐予功臣的九种礼器,象征着极高的荣誉。
斧钺:斧钺是古代象征权力的斧头和钺。
大都督:大都督是古代高级军事官职,掌管大军。
甘露元年:甘露元年是晋朝的一个年号。
高都侯:高都侯是司马昭的一个封号。
毌丘俭、文钦之乱:毌丘俭、文钦之乱是指毌丘俭和文钦在魏国发动的叛乱。
大军东征:大军东征是指晋朝的大军向东征讨。
乐琳:乐琳是扬州刺史的名字。
吴:吴是指三国时期的吴国。
项城:项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市,位于河南省。
廷尉:古代官名,掌管司法。
丘头:丘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武丘:武丘是丘头被改名的地名,以纪念晋朝的武功。
并州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八郡:这些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布在今天的山西省、河北省等地。
晋公:晋公是司马昭的一个封号。
相国:相国是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九让:九让是指多次推辞不接受封号。
景元元年:景元元年是晋朝的一个年号。
凌云台:凌云台是古代的一个建筑。
李昭:李昭是晋朝的官员。
王沉:王沉是晋朝的官员。
王业:王业是晋朝的官员。
尚书王经:王经是晋朝的官员。
贾充:贾充是晋朝的官员。
成济:成济是晋朝的官员。
常道乡公璜:常道乡公璜是晋朝的皇帝。
太尉:太尉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
高柔:高柔是晋朝的官员。
郑冲:郑冲是晋朝的官员。
肃慎:肃慎是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
楛矢:楛矢是一种硬木制成的箭。
石弩:石弩是一种古代的投石机。
貂皮:貂皮是一种珍贵的皮毛。
狄道:狄道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姜维:姜维是蜀汉的将领。
沓中:沓中是蜀汉的一个地名。
祁山:祁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武街:武街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汉中:汉中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阳安:阳安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关城:关城是古代的城关。
刘禅:刘禅是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
咸熙元年:咸熙元年是晋朝的一个年号。
长安:长安是古代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监军卫瓘:卫瓘是晋朝的将领。
右将军胡烈:胡烈是晋朝的将领。
金根车:金根车是古代的一种高级马车。
五畤副车:五畤副车是指副车,用于祭祀。
旄头云罕:旄头云罕是指古代的一种旗帜。
乐舞八佾:乐舞八佾是指古代的一种舞蹈和音乐形式。
钟虡宫悬:钟虡宫悬是指古代的一种乐器。
崇阳陵:崇阳陵是司马昭的陵墓。
谥曰文王:谥曰文王是指给司马昭的谥号,文王是对其文治武功的赞扬。
世祖武皇帝:世祖武皇帝是指司马炎,他是晋朝的第二位皇帝,字安世,谥号武皇帝。
武皇帝:指司马炎,晋朝的开国皇帝,即晋武帝。
炎:司马炎的字。
字:人的别称,又称表字。
安世:司马炎的字。
长子:指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
宽惠仁厚:形容人性格宽厚仁爱。
沉深有度量:形容人深沉稳重,有气度。
魏嘉平中:指魏国嘉平年间,嘉平是魏国的一个年号。
北平亭侯:司马炎封的爵位。
给事中:古代官名,掌管宫中事务。
奉车都尉:古代官名,掌管车马。
中垒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城防。
假节:古代官名,指临时赋予某种权力。
常道乡公:指常道乡公,一种封号。
东武阳: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中抚军: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新昌乡侯:司马炎封的爵位。
世子:古代王侯的长子。
抚军大将军: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开府:古代官名,指设立府署。
副贰相国:古代官名,指辅佐相国的官员。
摄居相位:指代理宰相的职位。
景帝:指司马师,晋朝的第三位皇帝。
宣皇:指司马昭,晋朝的第二位皇帝。
攸:指司马攸,司马炎的弟弟。
何曾:晋朝的官员,何曾等是坚决反对立司马攸为世子的官员。
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形容司马炎聪明有才干。
发委地,手过膝:形容人身材高大。
此非人臣之相也:认为这样的长相不适合做臣子。
咸熙二年:晋朝咸熙二年,咸熙是晋朝的一个年号。
立为晋王太子:司马炎被立为晋王的太子。
晋国建:指晋朝建立。
太保:古代官名,辅佐皇帝的高级官员。
策:古代皇帝赐予臣子的文书。
皇祖:指皇帝的祖父。
有虞氏:指虞朝,古代的一个朝代。
陶唐:指唐尧,古代的一个帝王。
有夏:指夏朝,古代的一个朝代。
三后:指夏朝的三个后妃。
陟配于天:指死后升天。
光敷圣德:指彰显圣德。
汉:指汉朝,古代的一个朝代。
火德: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火德指汉朝的德行。
高祖:指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祖父。
服膺昭哲:指衷心敬仰明智的人。
辅弼:辅助。
皇家:指国家。
勋德光于四海:指功勋和德行照耀四海。
允执其中:指坚持中庸之道。
天禄永终:指天命永续。
钦顺天命:指恭敬地顺应天命。
训典:指经典文献。
厎绥四国:安抚四方国家。
天休:天赐的吉祥。
弘烈:伟大的功业。
礼让:以礼相让。
南郊:指南方的郊外,古代祭祀天地的地方。
柴燎: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用火烧柴以祭天。
告类:向上天报告。
大赦:宣布大赦,赦免罪犯。
赐天下爵:赐予天下人爵位。
白龙二见于弘农、渑池:指出现了两条白龙,弘农、渑池是地名。
皇子衷:司马衷,晋武帝的儿子。
古者以德诏爵,以庸制禄:古代以德行为标准授予爵位,以功绩决定俸禄。
下士:指地位较低的士人。
上农:指地位较高的农民。
崇化之本:推崇教化的根本。
吏俸:官员的俸禄。
班五条诏书於郡国:在郡国颁布五条诏书。
正身:端正自己的行为。
勤百姓:关心百姓。
抚孤寡:照顾孤儿寡母。
敦本息末:重视根本,抑制末节。
去人事:远离世俗。
听讼:审理诉讼。
籍田:古代皇帝亲自耕种的田地。
雕文绮组:指精美的织物。
非礼法之物:不符合礼法的东西。
边郡:指边境的郡县。
谠言謇谔:直言不讳。
左右:指皇帝的亲近之人。
阿媚:奉承。
徽猷:美德。
史氏:史官。
美事:美好的事情。
五等罔刑:指五等爵位的人不受刑罚。
井田王制:指井田制度,古代的土地制度。
嫔媛:指后宫的妃嫔。
华门:指富贵人家。
武王伐纣:指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历史事件。
倾宫之女:指商纣王的宠妃。
助纣为虐:帮助坏人做坏事。
吴妓:指吴国的歌女。
六国乱政:指战国时期六国因妇人乱政而衰败的历史。
追赠外曾祖母:指追赠外曾祖母的封号。
点於徽猷:指在美德上有所缺失。
史氏所不敢蔽也:史官不敢隐瞒这些事实。
武皇:指晋武帝司马炎,晋朝的开国皇帝。
承基:继承基础,指继承帝位。
诞膺天命:天生具有统治天下的使命。
握图御宇:掌握国家大权,统治天下。
敷化弘道:传播教化,弘扬道德。
民以佚而代劳:民众安居乐业,代替君主承担劳役。
世以治而易乱:时代治理得越好,越容易陷入混乱。
绝缣纶之贡:停止对丝织品和丝线的进贡。
去雕琢之饰:去掉过分装饰的物品。
制奢俗以变约:抑制奢侈风俗,使之变得简约。
俾浇风而反淳:使风气变得淳朴。
雅好直言:喜欢听真话。
留心采擢:关注并选拔人才。
刘毅、裴楷:指刘毅和裴楷,两位以正直著称的官员。
嵇绍、许奇:指嵇绍和许奇,两位虽与皇帝有仇怨但未被废弃的官员。
仁以御物:用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宽而得众:宽容待人,赢得民心。
宏略大度:宏伟的谋略和宽宏大量的度量。
聿修武用:努力发展军事力量。
思启封疆:思考开拓疆土。
决神算於深衷:深思熟虑,做出明智的决策。
断雄图於议表:在议政中决定宏伟的计划。
马隆西伐,王濬南征:马隆西征,王濬南征,指军事行动。
獯虏削迹:消灭北方游牧民族。
扬越为墟:使南方地区成为荒芜之地。
通近代之不通,服前王之不服:使原本不通和未臣服的地区归顺。
祯祥显应:吉祥的征兆显现。
风教肃清:风俗教化得到净化。
天地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天地的功业已经完成,霸王的基业已经宏大。
骄泰之心:骄傲自满的心态。
万叶而无虞:永远无忧无虑。
千年而永治:永远安定繁荣。
处广以思狭:在宽广的地方思考狭窄的问题。
居治而忘危:在安定的时候忘记危险。
贾充凶竖:贾充,指贾充是凶恶的竖子。
杨骏豺狼:杨骏,指杨骏是凶狠的豺狼。
藩翰变亲以成疏:藩镇从亲近变为疏远。
栋梁回忠而起伪:国家的栋梁背叛忠诚,兴起虚伪。
海内版荡,宗庙播迁:国家动荡,宗庙迁移。
帝道王猷:帝王的治理之道。
文身之俗:文身的风俗,指野蛮或落后。
被发之乡:披发的地区,指未开化的地方。
失慎於前:在前期失误。
贻患於后:给后世留下祸患。
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儿子不成才则家亡,臣子不忠诚则国家乱。
君子防其始,圣人闭其端:君子预防问题的开始,圣人堵塞问题的源头。
心屡移於众口,事不定於己图:心意多次改变,事情没有自己的计划。
元海当除而不除:元海应当被除掉却没有除掉。
扰乱区夏:扰乱中原地区。
惠帝可废而不废:惠帝应当被废黜却没有被废黜。
倾覆洪基:颠覆了伟大的基业。
全一人者德之轻,极天下者功之重:保全一个人的德行是轻的,统一天下的是功绩是重的。
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选择轻德而放弃重功,害怕小忍而忘记大孝。
史策:史书。
慷慨:感慨激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二十一-评注
唐太宗在《晋武帝纪论》中,以极高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对晋武帝的功过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首句‘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弘道’中,‘武皇’指晋武帝司马炎,‘承基’意味着继承基业,‘诞膺天命’则是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握图御宇’和‘敷化弘道’则分别指其治国理念和实际作为。
‘民以佚而代劳,世以治而易乱’这句话,反映了晋武帝时期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同时也点出了其潜在的问题。
‘绝缣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约,俾浇风而反淳’体现了晋武帝的节俭和反对奢侈之风,这是其治国理念的一部分。
‘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刘毅、裴楷以质直而见容,嵇绍、许奇虽仇雠而不弃’表明晋武帝重视人才,不拘一格,这是其统治成功的重要因素。
‘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赞美了晋武帝的仁政和宽广的胸怀,显示其作为帝王的气度。
‘于时民和俗静,家给民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描绘了晋武帝时期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强盛。
‘决神算於深衷,断雄图於议表’赞扬了晋武帝的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
‘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记录了晋武帝时期军事上的辉煌成就。
‘通近代之不通,服前王之不服’说明了晋武帝时期的统一和扩张。
‘祯祥显应,风教肃清,天地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对晋武帝的功绩进行了总结。
然而,‘虽登封之礼,让之而不为,而骄泰之心,因期以起’则指出了晋武帝晚年骄傲自满的问题。
‘见土地之广,谓万叶而无虞;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反映了晋武帝对国家未来的过度乐观。
‘不知处广以思狭,则广可长存;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则是唐太宗对晋武帝失策的深刻反思。
‘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祸乱’指出了晋武帝晚年用人不当和政策失误。
‘是犹将适越者指沙漠而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所趣逾远,所向转难’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晋武帝的错误方向。
‘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难乎!’进一步强调了晋武帝政策的错误。
‘况以新习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指出了晋武帝统治基础的不稳固。
‘故贾充凶竖,怀奸志而拥权,杨骏豺狼,包祸心以专辅’揭示了晋武帝晚年政治腐败和权臣专权的问题。
‘及乎宫车晚出,谅暗未周,藩翰变亲以成疏,连兵竞灭其本’描述了晋武帝去世后,国家陷入混乱的局面。
‘栋梁回忠而起伪,拥众各举其威’说明了晋朝权臣之间的争斗。
‘曾未数年,纲纪大乱,以至海内版荡,宗庙播迁’是唐太宗对晋朝衰亡的深刻反思。
‘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唐太宗对晋朝衰败的痛心。
‘弃所大以资人,掩其小而自托,为天下笑,其故何哉?’指出了晋武帝的错误和其后果。
‘良由失慎於前,所以贻患於后’总结了晋武帝失策的原因。
‘且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强调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闭其端’提出了预防和防范的重要性。
‘元海当除而不除,卒令扰乱区夏;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指出了晋武帝晚年的错误决策。
‘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极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是唐太宗对晋武帝的评价。
‘况乎资二世而成业,延三孽以丧身,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进一步强调了晋武帝的错误。
‘圣贤之道,岂若斯乎!虽则善始於初,而乖令终於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无慷慨焉’是唐太宗对晋武帝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