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三十五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三十五-原文

○唐高宗天皇大帝

《唐书》曰:高宗天皇帝,讳治,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以贞观二年六月,生於东宫之丽正殿。

五年,封晋王。

七年,遥授并州都督。

幼而歧嶷端审,宽仁孝友。

初授《孝经》於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善?”

对曰:”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太宗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及文德皇后崩,晋王时年九岁,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寻拜右武侯大将军。

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废,魏王泰亦以罪黜,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计议,立晋王为皇太子。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

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命太子留镇定州。

及驾发有期,悲啼累日,因请飞驿递表起居,并递敕垂报,并许之。

及军旋,太子从至并州。

时太宗患痈,太子亲吮之,扶辇步从数日。

二十二年五月己巳,太宗崩。

六月甲戌,皇太子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

诏大赦天下。

内外文武赐勋官一级。

永徽元年春正月辛丑柏,上不受朝,诏改元。

景午,立妃王氏为皇后。

二年春正月戊戌,诏曰:”去岁关辅之地,颇弊蝗螟,天下诸州,或遭水旱,百姓之间,致有罄乏,此由朕之不德,兆庶何辜?矜物罪已,载深忧惕.”

今献岁肇春,东作方始,粮廪或空,事资赈给。

其遭虫水处有贫乏者,量以正义仓赈贷,五年春三月戊午,幸万年宫。

辛未,曲,赦所经州县系囚。

以工部尚书阎立德领丁夫四万筑长安罗郭。

八月,大理奏决死囚,总有七十馀人。

六年九月庚午,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以谏立武昭仪,贬授潭州都督。

乙酉,洛州大水,毁天津桥。

冬十月己酉,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大赦天下。

七年正月辛未,废皇太子忠为梁王,立代王弘为皇太子。

壬申,大赦,改年为显庆。

元年五月己卯,太尉长孙无忌进史馆所撰梁、陈、周、齐、隋《五代史志》三十卷。

五年八月庚辰,苏定方等讨平百济,面缚其王扶馀义慈。

国分为五部,郡三十七,城二百,户七十六万,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麟德元年三月辛亥,展大射礼。

十二月景戌,杀西台侍郎上官仪。

戊子,庶人忠坐与仪交通,赐死。

二年十月,司礼太常伯刘常道上疏请封禅。

癸亥,高丽王高藏遣其子福男来朝。

丁卯,将封泰山,发自东都。

是岁大稔,米斗五钱,麰麦不列於市。

麟德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车驾至泰山顶。

是日,亲祀昊天上帝于封祀坛,以高祖、太宗配飨,己巳,帝升山行封禅之礼。

庚午,禅于社首,祭皇地祗,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配飨;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

辛未,御降禅坛。

壬申,御朝觐坛受朝贺。

改麟德三年为乾封元年,正月景戌,发自泰山。

甲午,次曲阜县,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

其褒圣侯德伦子孙,并免赋役。

二月己未,次亳州。

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改阳穀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

夏四月甲辰,车驾至自泰山,先谒太庙而后入。

坛庚寅,改铸乾封皇宝钱。

冬十月己酉,司空、英国公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丽。

三年二月景寅,以明堂制度历代不同,汉、魏以还,弥更讹舛,遂增损古今,新制其图。

下诏大赦,改元为总章元年。

二月戊寅,幸九成宫。

九月癸巳,司空、英国公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

境内尽降,其城一百七十。

上元二年三月丁巳,天后亲蚕於邙山之阳。

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於天后。

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於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

调露元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奉职二部相率反叛。

二年八月甲子,废皇太子贤为庶人,幽於别所。

乙丑,立英王哲为皇太子。

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大赦天下。

二年闰十月庚申,上以服饵,令皇太子监国。

景寅,雍州大风害稼,米价翔踊。

是月,裴行俭大破突厥史伏念之众,伏念为程务挺急追,遂执温傅来降,行俭是尽平突厥馀党。

行俭执伏念、温傅,振旅凯旋,永淳二年春正月甲午朔,幸奉天宫,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启母巢父、许由等祠。

十一月丁未,自奉天宫还东都。

上疾甚,宰臣以下并不得谒见。

十二月丁巳,诏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

将宣赦书,上欲亲御则天门楼,气逆不能上马,遂召百姓於殿前宣之。

礼毕,上问侍曰:”民庶喜否?”

对曰:”百姓蒙赦,无不感悦.”

上曰:”苍生虽喜,我命危笃。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

是夕,帝崩于贞观殿,时年五十六。

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文明元年八月,葬於乾陵。

天宝十三载,改谥曰天皇大弘孝皇帝。

○则天皇后

《唐书》曰:则天皇后武氏,讳明空,并州文水人也。

父士彟,隋大业末为鹰杨府队正。

高祖行军於汾、晋,每休止其家。

义旗初起,从平京城。

贞观时,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

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

大帝於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

时皇后王氏、良姊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

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

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

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

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

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

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於别所,仍改名哲。

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於别殿。

大赦天下,改为文明。

皇太后仍临朝称制。

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

九月,柳州司马徐敬业杀扬州长史陈敬之举兵,移檄天下,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讨平之。

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

是秋七月,大赦天下。

八月壬寅,博州刺史、琅琊王冲据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为行军捴管讨之。

庚戌,冲父豫州刺史、越王贞又举兵与冲相应。

九月,命内史岑长倩,凤閤侍郎张光辅、左监门大将军鞠崇裕率兵讨之。

景寅,斩贞及冲等,传首神都,改其姓为虺(音卉)氏。

曲赦博州。

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元嘉子黄国公譔、(音选)灵夔子左散骑常侍范阳王蔼、霍王元轨及子江都王绪、故虢王元凤子东莞公融坐与贞通谋,元嘉、灵夔自杀,元轨配流黔州,譔等伏诛,改姓虺氏。

自是宗室诸王相继诛死者,殆将尽矣。

其子孙年幼者咸配流岭外,并诛其亲党数百馀家。

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

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十二月,改旧正月为壹月,大酺三日。

神皇自以”曌”字为名,遂改诏书为制书。

秋九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

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

乙酉,加尊号为神圣皇帝,降皇帝轮为皇嗣。

景戌,立武氏七庙,追尊神皇父士彟为孝明皇帝。

证圣元年春正月,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

二月,上去慈氏越古尊号。

秋九月,亲祀南郊,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天册万岁,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大酺九日。

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上登封於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

丁亥,禅于少室山。

圣历元年正月,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

三月,召庐陵王哲於房州。

九月景子,庐陵王哲为皇太子,令依旧名显,大赦天下。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

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

癸卯,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谋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

甲辰,皇太子监国,大赦天下。

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

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是日,崩於洛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二年五月庚申,祔葬於乾陵。

○中宗孝和皇帝

《唐书》曰:中宗孝和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

显庆元年十一月生於长安。

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

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

永隆元年,章怀太子废,其年立为皇太子。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皇太子即皇帝位,皇太后临朝称制。

改年嗣圣。

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於别所。

其年五月,迁於均州,寻徙居房陵。

圣历元年,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依旧名显。

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

神龙元年,凤閤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

大赦天下。

凤閤侍郎韦承庆、正谏大夫房融、司礼卿崔庆等下狱。

甲辰,命地官侍郎樊忱往京师告陵庙。

乙巳,则天传位於皇太子。

景午,即皇帝位於通天宫,大赦天下,惟易之党与不在原限。

二月甲寅,复国号,依旧为唐。

社稷、宗庙、陵寝、郊祀、行军旗帜、服色、天地、日月、寺宇、台阁、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

甲子,立妃韦后为皇后,大赦天下。

诏九品以上及朝集使极言朝政得失,兼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景龙三年,十一月乙丑,亲祀南郊,皇后登坛亚献,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为终献。

大赦天下,四年五月丁卯,前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书,言皇后干预国政,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同危宗社。

帝怒,召钦融廷见,扑杀之。

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由是与后合谋进鸩。

六月壬午,帝遇毒药,崩于神龙殿。

年五十五。

秘不发丧,皇后亲总庶政。

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

甲申,发丧于太极殿,宣遗制。

皇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为唐隆。

丁亥,皇太子即帝位于柩前,时年十六。

皇太后韦氏临朝称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内外兵马令诸亲王掌,仍令韦温总知。

时召诸府折冲兵五万人分屯京城,列为左右营,诸韦子姓分统之。

庚子夜,临淄王讳举兵诛诸韦、诸武,皆枭首於安福门外,韦太后为乱兵所杀。

九月丁卯,上谥曰孝和皇帝,庙号中宗。

葬定陵。

天宝十三载二月,改谥曰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睿宗玄贞皇帝

《唐书》曰:睿宗玄贞皇帝,讳旦,高宗第八子,中宗母弟,龙翔二年六月己未,生於长安。

其年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

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诰之书。

乾封元年,徙封豫王。

总章二年,徙封冀王。

上初名旭轮,至是去’旭’字。

上元二年,徒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

仪凤三年,迁洛州牧;改名旦,徙封豫王。

嗣圣元年,则天临朝,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仍临朝称制,及革命,改国号为周,降皇帝为皇嗣,令依旧名轮,徙居东宫,其仪一比皇太子。

圣历元年,中宗自房陵还。

帝数称疾不朝,请让位於中宗,则天遂立中宗为皇太子,封帝为相王,又改名旦,授太子右卫率。

长安中,拜司徒、右羽林卫大将军。

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於祸。

神龙元年,以诛张易之兄弟功,进号安国相王,迁太尉,加实封。

其年立为皇太弟,固辞不受。

景龙四年,夏六月,中宗崩,韦庶人临朝,引用其党,分握政柄。

忌帝望实素重,潜谋危害。

庚子夜,临淄王与太平公主子薛崇简、前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果颜麻嗣宗、苑宫总监锺绍京等率兵入北军,诛韦温、纪处讷、宗楚客、武延秀、马秦客、叶静能、赵履温、杨均等,诸韦、武党与皆诛之。

辛丑,帝挟少主御安福门楼,慰谢百姓,大赦天下。

其日,王公百寮上表,咸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以帝众望所归,请即尊位。

甲辰,少帝诏曰:’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让於先帝,孝友宽简,彰信兆人。神龙之初,已有明旨,将立太弟,以为嗣君,为王恳辞,未行册命,所以东宫虚位,至于历年。撤缀在辰,祸变仓卒,然后称制,计立冲人。钦奉前怀,愿遵理命。上申先圣之旨,下遂苍生之心;俯稽图纬之文,仰峻祖宗之烈。起今日,请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朕退守本藩,归於旧邸。凡百卿士,敬承朕言,克赞我天人之休期,光我有唐之勋业。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相王上表,让曰:’臣以宗社事重,国家情深,诛锄巨逆,奉戴嗣王。今承制旨,猥推宸极。在臣虚薄,不敢祗膺,循环震惊,无任感哽!’

制答曰:’皇极大宝,天下至公,王者临之,盖非获已。王先圣旧意苍生推仰,龙光紫宸,实允系望。请遵前旨,勿或让推。’

於是少帝逊於别宫。

是日即皇帝位,御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景云三年春正月辛未朔,亲谒太庙。

癸酉,上始释惨(七糁切。)服,御正殿受朝贺。

甲戌,并、汾、绛三州地震,坏人庐舍。

辛巳,亲祀南郊。

戊子,躬耕籍田。

己丑,大赦天下,改年为太极。

二月丁亥,皇太子释奠於国学,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

每年春秋释奠,以四科弟子及曾参从祀,列于二十三贤之上。

八月庚子,帝传位於皇太子,自称曰太上皇帝。

五日一受朝於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己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

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己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

甲辰,大赦天下,改年为先天。

二年秋七月甲子,太平公主与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等谋逆,事觉,皇帝率兵诛之。

穷其党与,太子少保薛稷、左散常侍贾膺福、右羽林将军李慈、李钦、中书舍人李猷、中书令崔湜、尚书左丞卢藏用、太史令傅孝忠、僧惠范等皆诛之。

兵部尚书郭元振从上御承天门楼,大赦天下,自大辟罪已下,无轻重咸赦除之。

翌日,太上皇诰曰:’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已上,并取皇帝处分。’

开元四年夏六月甲子,太上皇帝崩于百福殿,时年五十五。

谥曰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

冬十月葬于桥陵。

天宝十三载,改谥曰玄贞大圣大兴孝皇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三十五-译文

唐高宗天皇大帝,《唐书》记载:高宗天皇帝,名治,是太宗的第九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在贞观二年六月,他在东宫的丽正殿出生。贞观五年,他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他被远程任命为并州都督。他从小聪明、正直、宽厚、仁爱、孝顺、友爱。最初由著作郎萧德言教他《孝经》,太宗问他:‘这本书里什么话是好的?’他回答说:‘孝道,始于侍奉父母,中于侍奉君主,终于立身处世。君子侍奉君主,进取要尽忠,退后要弥补过错,顺应君主的美德,纠正君主的恶行。’太宗高兴地说:‘做到这些,就足以侍奉父母,做臣子了。’等到文德皇后去世,晋王当时九岁,他的哀悼感动了身边的人,太宗多次安慰他,因此特别宠爱他。不久,他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

贞观十七年,皇太子承乾被废,魏王泰也因为犯罪被贬,太宗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人商议,立晋王为皇太子。太宗每次上朝,经常让他站在旁边,观看处理政务,有时让他参与议论,太宗多次称赞他做得好。贞观十八年,太宗将要讨伐高丽,命令太子留守定州。等到出发的日子临近,太子悲伤哭泣了好几天,因此请求通过飞马驿站递送奏章报告起居,并且递送敕令回复,都答应了他的请求。等到军队回来,太子跟随到了并州。当时太宗患有痈疮,太子亲自吸吮脓液,扶着他乘车步行了几天。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己巳,太宗去世。六月甲戌,皇太子即位为皇帝,当时二十二岁。下诏大赦天下。文武官员都赐予一级勋位。永徽元年春天正月辛丑,皇帝不上朝,下诏改年号。景午,立妃子王氏为皇后。二年春天正月戊戌,皇帝下诏说:‘去年关中地区,遭受了蝗虫灾害,全国各州,有的遭遇水灾旱灾,百姓之间,出现了贫困,这是由于朕的不德,百姓有什么罪过?怜悯万物,反省自己的罪过,深感忧虑。现在新春伊始,农事刚开始,仓库可能有空虚,需要赈济。那些遭受虫灾水灾的地方有贫困的,按照正义仓库的赈贷标准进行赈济。’五年春天三月戊午,皇帝驾临万年宫。辛未,曲,赦免所经过的州县的囚犯。任命工部尚书阎立德带领四万丁夫修建长安罗郭。八月,大理寺上奏决定处死囚犯,总共有七十多人。

永徽六年九月庚午,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因为劝谏立武昭仪,被贬为潭州都督。乙酉,洛州发生大水,摧毁了天津桥。冬十月己酉,废黜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大赦天下。七年正月辛未,废黜皇太子忠为梁王,立代王弘为皇太子。壬申,大赦,改年号为显庆。显庆元年五月己卯,太尉长孙无忌呈上史馆所撰写的梁、陈、周、齐、隋《五代史志》三十卷。五年八月庚辰,苏定方等人讨伐平定了百济,将百济王扶余义慈捆绑起来。国家分为五个部分,郡三十七个,城二百座,户口七十六万,用这些地方设置了熊津等五个都督府。

麟德元年三月辛亥,举行大射礼。十二月景戌,杀害了西台侍郎上官仪。戊子,庶人忠因为与上官仪有交往,被赐死。二年十月,司礼太常伯刘常道上疏请求封禅。癸亥,高丽王高藏派他的儿子福男来朝。丁卯,准备封禅泰山,从东都出发。这一年大丰收,米价每斗五钱,麥麦不在市场上出售。麟德三年春天正月戊辰朔,皇帝的车队到达泰山顶。这一天,皇帝在封祀坛亲自祭祀昊天上帝,以高祖、太宗为配享。己巳,皇帝登山进行封禅之礼。庚午,在社首山禅让,祭祀皇地祗,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为配享;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辛未,皇帝返回降禅坛。壬申,皇帝在朝觐坛接受朝贺。将麟德三年改为乾封元年,正月景戌,从泰山出发。甲午,到达曲阜县,参观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用少牢进行祭祀。对于褒圣侯德伦的后代,都免除赋税劳役。二月己未,到达亳州。参观老君庙,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建造祠堂,将阳穀县改为真源县,县内同姓的人特别给予一年的免税。

夏天四月甲辰,皇帝从泰山返回,先拜谒太庙然后入宫。坛庚寅,改铸乾封皇宝钱。冬天十月己酉,司空、英国公李勣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讨伐高丽。三年二月景寅,因为明堂的制度历代不同,汉、魏以来,更加混乱,于是增减古今,制定新的图样。下诏大赦,改年号为总章元年。二月戊寅,皇帝到达九成宫。九月癸巳,司空、英国公李勣打败高丽,攻下平壤城,俘虏了高丽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人。国内全部投降,有一百七十个城。

上元二年三月丁巳,天后在邙山的南面亲自养蚕。当时皇帝患有风疹,不能听朝,政事都由天后决定。自从诛杀上官仪后,皇帝每次上朝,天后在御座后面垂帘,政事的大小都预先知道,朝廷内外都称他们为‘二圣’。皇帝想要下诏让天后摄理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劝阻他。调露元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的突厥阿史德温傅和奉职两部一起反叛。二年八月甲子,废黜皇太子贤为庶人,幽禁在别处。乙丑,立英王哲为皇太子。将调露二年改为永隆元年,大赦天下。二年闰十月庚申,皇帝因为服用药物,让皇太子监国。景寅,雍州大风损坏庄稼,米价飞涨。这个月,裴行俭大败突厥史伏念的军队,伏念被程务挺紧急追赶,于是抓住了温傅,裴行俭彻底平定了突厥的余党。裴行俭抓住伏念、温傅,凯旋而归,永淳二年春天正月甲午朔,皇帝到达奉天宫,派遣使者祭祀嵩山、少室山、箕山、具茨山等山,西王母、启母、巢父、许由等神庙。

十一月丁未,从奉天宫返回东都。皇帝病重,宰相以下的官员都不能拜见。十二月丁巳,下诏将永淳二年改为弘道元年。将要宣布赦书,皇帝想要亲自登上则天门楼,但气息不顺无法上马,于是召集百姓在殿前宣布。仪式结束后,皇帝问侍从说:‘百姓们高兴吗?’侍从回答说:‘百姓们得到赦免,无不感到喜悦。’皇帝说:‘百姓虽然高兴,但我性命垂危。天地神明如果延长我一个月的寿命,让我能够回到长安,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当天晚上,皇帝在贞观殿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八月,被葬在乾陵。天宝十三年,改谥号为天皇大弘孝皇帝。

《唐书》记载:武则天皇后,原名武明空,是并州文水人。她的父亲是隋朝末年的鹰扬府队正士彟。高祖李渊在汾州、晋州行军时,常在士彟家休息。义旗起义时,她随军平定了京城。贞观年间,她先后升任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并被封为应国公。武则天十四岁时,太宗李世民听说她美貌举止优雅,将她召入宫中,封为才人。太宗去世后,她出家为尼,居住在感业寺。唐高宗在寺中见到她,再次召入宫中,封为昭仪。当时皇后王氏和她的姐姐萧氏经常与武昭仪争宠,互相诽谤中伤,但皇帝都不听信。后来,武昭仪被封为宸妃。永徽六年,皇帝废黜了王皇后,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被称为天皇,武则天也被称为天后。武则天素来聪明有谋略,也涉猎文史。自显庆年间以后,皇帝多病,百官的奏章都交由天后详查决定。从此,天后在内辅佐国政几十年,威势与皇帝不相上下。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去世,皇太子李显即位,尊称天后为皇太后。天后开始篡夺皇位,那天亲自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春正月,改年号。二月,废黜皇帝李显为庐陵王,软禁在别处,并改名为李哲。九月,柳州司马徐敬业在扬州杀死长史陈敬之,起兵反抗,天后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平定了这场叛乱。垂拱四年五月,天后被加尊号为圣母神皇。那年的秋天七月,天下大赦。八月,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在博州起兵,天后派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率军讨伐。九月,天后命内史岑长倩、凤阁侍郎张光辅、左监门大将军鞠崇裕率军讨伐李冲。景龙年间,斩杀了李冲等人,将他们的首级传送到神都,并改姓为虺。曲赦博州。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李元嘉之子黄国公李譔、李灵夔之子左散骑常侍范阳王李蔼、霍王李元轨及其子江都王李绪、故虢王李元凤之子东莞公李融因与李譔通谋被处死,李元嘉、李灵夔自杀,李元轨被流放到黔州,李譔等人被处死,改姓为虺。从那时起,宗室诸王相继被杀,几乎全部被消灭。年幼的子孙都被流放到岭外,并诛杀了他们的亲党数百余家。

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自在明堂举行祭祀,天下大赦。依照周朝制度,将建子月定为正月,改十二月为旧正月,举行三天大酺。神皇自取‘曌’字为名,于是改诏书为制书。秋九月,改唐朝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天下大赦。乙酉日,加尊号为神圣皇帝,降皇帝李轮为皇嗣。景戌日,建立武氏七庙,追尊神皇之父士彟为孝明皇帝。证圣元年春正月,加尊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下大赦,改年号为大酺七日。二月,皇帝去掉慈氏越古尊号。秋九月,亲自在南郊祭祀,加尊号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天下大赦,改年号为天册万岁,大赦罪以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大酺九日。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申日,皇帝在嵩山登封,天下大赦,改年号为大酺九日。丁亥日,在少室山禅让。圣历元年正月,皇帝亲自在明堂举行祭祀,天下大赦,改年,大酺九日。三月,皇帝召回庐陵王李哲到房州。九月,庐陵王李哲被立为皇太子,恢复原名李显,天下大赦。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年。皇帝身体不适,下令自文明元年以后获罪的人,除了扬州、豫州、博州以及所有叛逆首领,都予以赦免。癸卯日,麟台监张易之与其弟司仆卿张昌宗密谋反叛,皇太子李显率领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人,率领羽林军进入皇宫诛杀了他们。甲辰日,皇太子监国,天下大赦。当天,皇帝传位给皇太子,迁居上阳宫。戊申日,皇帝被尊称为则天大圣皇帝。冬十一月壬寅日,则天病情加重,遗诏将她的灵柩供奉在庙中,归葬,命令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那天,她在洛阳宫的仙居殿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日,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中宗孝和皇帝

《唐书》记载:中宗孝和皇帝名叫显,是高宗的第七个儿子,母亲是则天顺圣皇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十一月,他在长安出生。第二年,他被封为周王,并被任命为洛州牧。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他被封为英王,改名哲,并被任命为雍州牧。永隆元年(公元680年),章怀太子被废黜,那年他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去世,皇太子即位成为皇帝,皇太后临朝处理国事。改年号为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黜皇帝,将他贬为庐陵王,软禁在别处。那年五月,他被迁往均州,不久又迁往房陵。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他被召回东都,立为皇太子,恢复原名显。当时张易之和他的弟弟张昌宗暗中图谋叛乱。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人定下计策,率领羽林军诛杀了张易之和张昌宗,迎接皇太子。全国大赦。凤阁侍郎韦承庆、正谏大夫房融、司礼卿崔庆等人被关进监狱。甲辰日,皇帝命令地官侍郎樊忱前往京师告祭陵庙。乙巳日,则天皇帝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十一月乙丑日,皇帝亲自在南郊祭祀,皇后在祭坛上亚献,左仆射舒国公韦巨源为终献。全国大赦。四年(公元705年)五月丁卯日,前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书,说皇后干预国政,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人危害国家。皇帝大怒,召见燕钦融,将他打死。当时安乐公主想让皇后临朝处理国事,并想立自己为皇太女,因此与皇后合谋下毒。六月壬午日,皇帝中毒,在神龙殿去世。享年五十五岁。秘密不发丧,皇后亲自处理政务。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甲申日,在太极殿举行丧礼,宣布遗诏。皇太后临朝,全国大赦,改年号为唐隆。丁亥日,皇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当时十六岁。皇太后韦氏临朝处理国事,全国大赦,常赦所不原者皆赦免。内外兵马令由诸亲王掌管,仍令韦温总揽。当时征召各府折冲兵五万人分驻京城,分为左右营,诸韦的子孙分别统领。庚子夜,临淄王李显举兵诛杀诸韦、诸武,都在安福门外被斩首,韦太后被乱兵杀死。九月丁卯日,追赠皇帝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为中宗。葬于定陵。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二月,改谥号为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睿宗玄贞皇帝

《唐书》记载:睿宗玄贞皇帝,名旦,是高宗的第八个儿子,中宗的弟弟,龙翔二年(公元672年)六月己未日出生在长安。

那年他被封为殷王,远在冀州担任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成年后,他谦逊有礼,孝顺友爱,热爱学习,擅长草书和隶书,尤其喜欢研究文字和训诰。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他被封为豫王。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又被封为冀王。起初他的名字叫旭轮,到这时去掉了‘旭’字。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他被封为相王,并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他被调任洛州牧;改名旦,又被封为豫王。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废黜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武则天仍然临朝称制。在革命后,改国号为周,降皇帝为皇嗣,令他依旧名为轮,迁居东宫,其礼仪和皇太子相同。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中宗从房陵返回。皇帝多次称病不朝,请求让位给中宗,武则天于是立中宗为皇太子,封皇帝为相王,又改名旦,授予太子右卫率。

长安年间,他被任命为司徒、右羽林卫大将军。自从武则天初临朝到革命期间,王室多次发生变故,皇帝每次都谦逊退让,最终免于灾祸。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因诛杀张易之兄弟有功,他被晋升为安国相王,升任太尉,加封实封。

那年他被立为皇太弟,但他坚决辞谢不接受。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夏六月,中宗去世,韦庶人临朝,任用其党羽,分掌政权。他们忌惮皇帝声望素重,暗中图谋加害。

庚子夜,临淄王与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前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果颜麻嗣宗、苑宫总监钟绍京等人率领军队进入北军,诛杀了韦温、纪处讷、宗楚客、武延秀、马秦客、叶静能、赵履温、杨均等人,所有韦、武的党羽都被诛杀。

辛丑日,皇帝扶持少主登上安福门楼,安慰感谢百姓,大赦天下。那天,王公百官上表,都认为国家多难,应该立年长的君主,因为皇帝深得民心,请求他即位。

甲辰日,少帝下诏说:‘叔父相王,是高宗的儿子,曾经将天下让给先帝,孝顺友爱,宽厚简约,受到百姓的推崇。神龙之初,已有明确旨意,将立太弟,作为继承人,但相王恳辞,未行册命,所以东宫一直空缺,至今已有多年。现在突然发生变故,然后才称制,考虑立冲人。我遵从先帝的遗愿,愿意遵循天命。向上申述先圣的旨意,向下顺应百姓的心愿;向下遵循图纬之文,向上继承祖宗的功业。从今天起,请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我退守本藩,回到旧邸。所有百官,都要遵从我的话,共同庆祝我们天人和美的时期,彰显我们大唐的功业。布告远近,使 everyone 都知道。’

相王上表,辞让说:‘我因为宗社事重,国家情深,诛杀了巨逆,拥护嗣王。现在承制旨意,过分地推举我。我能力微薄,不敢接受,反复震惊,无法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诏令回答说:‘皇位至高无上,天下至公,王者临之,实非得已。相王先圣旧意,苍生推仰,龙光紫宸,实在符合众望。请遵从先旨,不要推辞。’

于是少帝退居别宫。那天即皇帝位,登上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景云三年(公元710年)春正月辛未朔,皇帝亲自拜谒太庙。癸酉日,皇帝开始脱去丧服,登上正殿接受朝贺。

甲戌日,并州、汾州、绛州发生地震,损坏了许多房屋。

辛巳日,皇帝亲自祭祀南郊。

戊子日,皇帝亲自耕作籍田。

己丑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极。

二月丁亥日,皇太子在国学举行释奠礼,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每年春秋两季,在国学举行释奠礼,将四科弟子和曾参一同祭祀,排在二十三位贤人之上。

八月庚子日,皇帝传位给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朝贺,自称朕,三品以上的任命和大刑狱由他自己决定,其处分事称为诰、令。

皇帝每天在武德殿接受朝贺,自称予,三品以下的任命和徒罪由他决定,其处分事称为制、敕。

甲辰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先天。

二年秋七月甲子日,太平公主与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等人谋反,事情败露,皇帝率领军队将他们诛杀。追查其党羽,太子少保薛稷、左散常侍贾膺福、右羽林将军李慈、李钦、中书舍人李猷、中书令崔湜、尚书左丞卢藏用、太史令傅孝忠、僧惠范等都被诛杀。

兵部尚书郭元振随皇帝登上承天门楼,大赦天下,从大辟罪以下,无论轻重都赦免。

次日,太上皇下诰说:‘我将高居无为,从今以后,军国刑政等事,都由皇帝处理。’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夏六月甲子日,太上皇帝在百福殿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谥号为大圣贞皇帝,庙号睿宗。

冬季十月,葬于桥陵。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改谥号为玄贞大圣大兴孝皇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三十五-注解

唐高宗天皇大帝: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

讳:古代人名中的避讳,指因避讳皇帝或尊长的名字而改用的别名。

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被誉为“贞观之治”的创立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

晋王:唐太宗的第九子李治在年幼时被封为晋王。

并州都督:并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都督是负责该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的长官。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讲述了孝道的重要性。

著作郎:古代官职,负责编撰文献。

右武侯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武侯府的军事事务。

皇太子:皇帝的继承人,通常由皇帝的子嗣担任。

定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痈:一种皮肤和软组织的感染,表现为红肿、疼痛。

起居:古代指皇帝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

敕:皇帝的命令。

永徽:唐高宗的一个年号,表示他即位后的第十年。

关辅之地:古代指关中地区,即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地区。

蝗螟:蝗虫和螟虫,都是对农作物有害的害虫。

正义仓:古代官仓之一,用于赈济灾民。

万年宫:古代皇宫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大理:古代官署,负责司法审判。

武昭仪:唐高宗的妃子,后来被立为皇后,即武则天。

梁王:古代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某位王公的封赏。

代王:古代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某位王公的封赏。

史馆:古代官署,负责编纂史书。

百济: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

封禅:古代皇帝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君:道教创始人老子,尊称为老君。

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古代官职,负责辽东地区的军事事务。

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建设。

英国公:古代的一种封号,表示对某位王公的封赏。

上元:唐高宗的一个年号,表示他即位后的第三十年。

天后:武氏自称天后。

垂帘听政:古代女性皇帝或皇后的一种政治参与方式,即在幕后处理国政。

单于: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最高首领的称呼。

突厥: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奉职:古代突厥的一个部落。

幽: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将人囚禁起来。

英王:英王是唐朝对皇子的封号。

明堂: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

嵩岳:中国古代的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

少室:嵩山的一个山峰。

箕山:位于河南省的一个山脉。

具茨:位于河南省的一个山脉。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启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巢父: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人。

许由: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隐士。

弘道元年:唐高宗的一个年号,表示他即位后的第五十年。

乾陵:唐高宗和武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

天宝:唐玄宗的一个年号,表示他即位后的第三十年。

则天皇后武氏:唐朝的女皇帝,原名武曌,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曾孙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外甥女,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来称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讳明空:讳,意为避讳,明空是武氏的一个名字。

并州文水人:并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文水是并州的一个县名,武氏的籍贯。

鹰扬府队正:鹰扬府是古代官府名,队正是其下的官职,负责军队中的日常事务。

高祖: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

汾、晋:汾水和晋水,都是中国黄河流域的河流。

义旗初起:指起义军开始兴起。

平京城:指平定京城,即长安,唐朝的都城。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工部尚书:同上。

荆州都督:同上。

应国公:同上。

才人:古代宫中女官名。

尼:指出家的女性僧侣。

感业寺:位于长安的寺庙,武氏曾在此出家。

昭仪:古代后宫中的官职,位次皇后之下。

宸妃:同上。

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

天皇:唐高宗李治自称天皇。

内辅国政:指在皇帝身体欠佳时,协助处理国家政务。

二圣:指天皇和高宗皇后武氏。

庐陵王:庐陵王是中宗被废后的封号。

豫王轮:唐高宗的儿子,后来被立为皇帝,即唐中宗李显。

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指皇帝宣布全国大赦,免除罪犯的刑罚。

圣母神皇:武氏的尊号。

文明:武氏改的国号。

天授:武氏改的年号。

神圣皇帝:武氏的尊号。

七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孝明皇帝:武氏的父亲,被追尊为孝明皇帝。

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武氏的尊号。

大酺:古代的一种节日,类似于今天的春节。

少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一座山,是佛教圣地之一。

则天大圣皇帝:武氏的尊号。

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去世后的谥号。

唐书:《唐书》是唐代的一部官修史书,全称为《大唐新语》,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中宗孝和皇帝:即唐中宗李显,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因其年号“神龙”而有时也被称为“神龙皇帝”。

讳显:讳,指对已故者的尊称,显是中宗的谥号。

高宗: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睿宗的父亲。

母曰则天顺圣皇后:则天顺圣皇后,即武则天,唐朝唯一的女皇帝。

显庆元年:唐高宗年号,公元656年。

长安: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今天的西安。

洛州牧:洛州是唐朝的一个州,牧是地方行政长官。

仪凤二年:唐高宗年号,公元677年。

雍州牧:雍州,唐朝的一个州,牧是州的行政长官。

章怀太子:章怀太子是唐高宗的太子,名李贤。

永隆元年:唐高宗年号,公元680年。

均州:均州,唐朝的一个州,今湖北省均县。

房陵:房陵是中宗被贬的地方。

圣历元年:圣历元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698年。

东都:东都,唐朝的陪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凤閤侍郎:凤閤侍郎,唐朝的官职,属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

鸾台侍郎:鸾台侍郎,唐朝的官职,属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事。

左羽林将军:左羽林将军,唐朝的官职,掌管禁军。

右羽林将军:右羽林将军,唐朝的官职,掌管禁军。

司刑少卿:司刑少卿,唐朝的官职,掌管司法。

地官侍郎:地官侍郎,唐朝的官职,掌管地方行政。

京师:京师,指国都,即长安。

陵庙:陵庙,指皇帝的陵墓和祭祀场所。

传位:传位,指皇帝将皇位传给继承人。

通天宫:通天宫,唐朝的宫殿,位于长安。

国号:国号,指国家的名称。

社稷: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国家的祭祀。

宗庙: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

陵寝:陵寝,指帝王的陵墓。

郊祀:郊祀,古代在郊外祭祀天地等神灵的仪式。

行军旗帜:行军旗帜,军队行军时使用的旗帜。

服色:服色,指官服的颜色和样式。

天地:天地,指自然界。

日月:日月,指太阳和月亮。

寺宇:寺宇,指寺庙。

台阁:台阁,指皇宫中的建筑。

官名:官名,指官职的名称。

永淳:唐高宗年号,公元682年。

妃韦后:妃韦后,即韦后,中宗的皇后。

朝集使:朝集使,古代官职,负责召集地方官员到朝廷。

南郊:南郊,古代祭祀天地的地点。

安乐公主:安乐公主,中宗的女儿,封安乐郡主。

武延秀:武延秀,武则天的侄子。

宗楚客:宗楚客,唐朝官员。

遇毒药:遇毒药,指中毒。

太极殿:太极殿,唐朝的宫殿,位于长安。

温王重茂:温王重茂,即唐睿宗李旦之子李重茂。

唐隆:唐隆,唐中宗的年号。

柩前:柩前,指皇帝的灵柩之前。

临淄王:临淄王是睿宗的儿子李隆基的封号。

安福门外:安福门外,指长安城安福门外。

谥曰:谥曰,指给予已故者的谥号。

庙号:庙号,指皇帝在宗庙中的称号。

定陵:定陵,唐中宗的陵墓。

天宝十三载:天宝十三载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754年。

玄贞皇帝:玄贞皇帝,即唐睿宗李旦的谥号。

睿宗玄贞皇帝:睿宗是唐朝的皇帝,庙号睿宗,玄贞是他的谥号,表示他具有高深的道德和智慧。

讳旦:讳是古代对尊贵者的名字的敬称,旦是他的名。

中宗:唐朝的第五位皇帝,李显,睿宗的哥哥。

龙翔二年:龙翔二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683年。

殷王:殷王是睿宗被封的王爵之一,表示他在封地上的统治权。

冀州大都督:冀州是唐朝的一个州,大都督是地方军事长官。

单于大都护:单于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大都护是管理边疆地区的官员。

右金吾卫大将军:右金吾卫是唐朝的宫廷警卫部队,大将军是高级军事官职。

草隶:草隶是古代书法的一种,是隶书的一种变体,书写起来较为草率。

训诰:训诰是指古代帝王发布的教诲或命令。

乾封元年:乾封元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666年。

豫王:豫王是睿宗被封的王爵之一。

嗣圣元年:嗣圣元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684年。

皇嗣:皇嗣是指皇位的继承人。

东宫:东宫是古代对太子居住地的称呼。

总章二年:总章二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669年。

右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是唐朝的宫廷警卫部队的高级将领。

仪凤三年:仪凤三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678年。

相王:相王是睿宗被封的王爵之一。

安国相王:安国相王是睿宗因功被封的称号。

太尉:太尉是古代的军事最高官职。

实封:实封是指实际拥有的封地。

少帝:少帝是指年轻的皇帝,这里指睿宗的儿子。

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睿宗的女儿,唐朝著名的公主。

韦庶人:韦庶人是韦后,中宗的皇后,因谋反被废。

北军:北军是唐朝的中央禁军。

安福门楼:安福门楼是长安城的一个城门。

王公百寮:王公百寮是指朝廷中的官员。

图纬:图纬是指古代占卜之书。

宸极:宸极是指帝位。

撤缀:撤缀是指撤销。

图纬之文:图纬之文是指图纬书中的内容。

祖宗之烈:祖宗之烈是指祖先的功业。

神龙元年:神龙元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705年。

张易之兄弟:张易之兄弟是武则天的宠臣,因谋反被诛。

太极:太极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712年。

桥陵:桥陵是睿宗的陵墓。

大圣贞皇帝:大圣贞皇帝是睿宗的谥号。

开元四年:开元四年是唐朝的一个年号,即公元716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三十五-评注

《唐书》中对睿宗玄贞皇帝的记载,首先从其出生说起,强调了他的身份背景,高宗第八子,中宗母弟,这些信息点明了他在唐朝皇室中的地位。‘龙翔二年六月己未,生於长安’一句,通过具体的日期和地点,展现了古代文献中对历史事件精确记录的特点。

‘其年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这一段,描绘了睿宗年轻时的政治生涯,封王和领职,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朝廷对他的信任。

‘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诰之书’这一句,突出了睿宗的个性特点,谦恭、孝顺、好学,以及他对文字和学术的热爱,这些都是古代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品德。

‘乾封元年,徙封豫王’至‘授太子右卫率’这一系列变迁,展现了睿宗在武则天临朝时期所经历的波折,从一个被封的王到被拜为将军,再到被立为太子,这些经历反映了唐朝中后期政治的动荡。

‘长安中,拜司徒、右羽林卫大将军’一句,表明睿宗在政治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司徒和羽林卫大将军都是朝廷中的重要职位。

‘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於祸’这一段,强调了睿宗的谦逊和退让,这是古代帝王所应具备的品质,也是他在政治斗争中得以保全的重要原因。

‘神龙元年,以诛张易之兄弟功,进号安国相王,迁太尉,加实封’这一段,描绘了睿宗在神龙年间的政治成就,诛杀张易之兄弟,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景龙四年,夏六月,中宗崩,韦庶人临朝,引用其党,分握政柄’这一段,反映了睿宗在政治斗争中的谨慎,他在中宗去世后,没有急于夺取权力,而是选择了退让。

‘庚子夜,临淄王与太平公主子薛崇简、前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果颜麻嗣宗、苑宫总监锺绍京等率兵入北军,诛韦温、纪处讷、宗楚客、武延秀、马秦客、叶静能、赵履温、杨均等,诸韦、武党与皆诛之’这一段,展现了睿宗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决断和军事行动,他的果断行动挽救了唐朝的危机。

‘甲辰,少帝诏曰’至‘请叔父相王即皇帝位’这一段,详细记录了睿宗即位的过程,体现了古代帝王即位的仪式和程序。

‘是日即皇帝位,御承天门楼,大赦天下’这一句,描绘了睿宗即位后的政治举措,大赦天下,彰显了他的仁政。

‘景云三年春正月辛未朔,亲谒太庙’至‘天宝十三载,改谥曰玄贞大圣大兴孝皇帝’这一段,记录了睿宗在位期间的重要事件,包括祭祀、改元、谥号等,这些都是古代帝王政治生活的体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三十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