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七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七-原文

○夏帝禹

《史记》曰:夏帝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咨。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治水无功,乃殛鲧於羽山。

尧崩,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命禹:’汝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禹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之功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孟曰:橇形如箕,桥行泥上。如淳曰:橇音茅蕝,谓以板置泥上通行路也。)山行乘〈木辇〉。(徐广曰:〈木辇〉音丘遥反。如淳曰:〈木辇〉车谓以铁如锥,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下山不蹉跌也。)

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舜崩,三年丧毕,禹避舜之子商均於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娶涂山氏之女,生子曰启,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帝王世纪》曰:伯禹夏后氏,姒姓也。

母曰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折而生禹於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漏,首戴钩,(钩,钤也。)胸有玉斗,足文履已。

故名文命,字高密。

身长九尺二寸,长於西羌夷人。

初,禹未登用之时,父既降在匹庶,有圣德。

梦自洗于河,观於河,始受图,括地象也。

图言治水之意,四岳举之,舜进之尧。

尧命为司空,继鲧治水,乃劳身勤苦,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手足胼胝。

又纳贤礼士,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餐。

尧美其绩,乃赐姓姒氏,封为夏伯,故谓之伯禹。

天下宗之,谓大禹。

年二十始用,三十二而洪水平。

年百岁,崩于会稽。

因葬会稽山阴县之南,今山上有禹冢、井,祠下有群乌耘田。(修己或云修纪,未详。)

《河图握矩起》曰:帝命伯禹曰:’告汝九术五胜之常可以克之,汝能从之,汝师徒将兴。’

《雒书灵准听》曰:有人(谓禹也。)大口耳参,漏足履已,(漏,空也。戊巳,土之日,故当平水土,故以为名也。)载成钤,(有骨表如钩钤。)怀玉斗。(怀璇玑玉衡之道,或以为有黑子如玉斗也。)

《书》曰:禹别九州,(分其界也。)随山浚川,(刊其木,深其流。)任土作贡。(任其土地所有贡赋。)

又曰: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受舜终事之命,神宗,文祖之宗庙,言神尊也。)率百官,若帝之初。(舜初摄帝故事。)

《尚书帝命验》曰:禹,白帝精以星感,(星,金精也。)修纪山行见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禹。(栗然,威貌。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政命。)

《尚书璇玑铃》曰:禹开龙门,导积石,决岷山,治九贡。(龙门,积石山名。贡,功也,治九州之功。)

又曰:禹开龙门,导积石,出玄珪,上刻曰:’延喜玉,受德。天锡佩。'(禹功既成,天出玄珪,天锡之者以德佩。禹有治水功者,必佩之以玄玉。)

《尚书中候》曰:伯禹在庶,(伯,官称,禹号也,因为德谥。庶,庶人也。)四岳师举荐之帝尧,(四岳,四方诸侯也。师,众也。荐,进也。)握括命不试爵授司空。(禹握括地象,天已命之,故不复试以官,司空於周为冬卿,掌制国之五沟,行导水之事。)伯禹稽首让于益归。(稽首,拜首至手,益归贤者尧臣,归读曰夔也。)帝曰:’何斯若真,(何不听让之辞。斯,此也。若,汝也。此汝真其人。)出尔命图示乃天。'(尔,汝也。禹方让隐之,故言出汝所天命也。图,括地象。示读曰祇,祇,是也。乃天使汝治水,非我也。)伯禹曰:’臣观河,伯面长人首鱼身出曰:’吾河精也。'(观河,观於河水也。)授臣河图。’带足入渊。(河图,谓括地象。带足,去也。音带。)伯禹拜辞。(禹将行,故拜去。)

《诗含神雾》曰:禹之兴,黑、风会纪。(黑,黑力也。风,风厉也。并黄帝臣复神,伯禹当斯而至也。)

《礼》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

《大戴礼》曰: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敏给克济,其德不回,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平九州,戴九天,明耳目,治天下。’

《礼含文嘉》曰:禹卑宫室,垂意於沟洫,百穀用成,神龙至,灵龟服,玉女敬养,天赐妾。

《传》曰:禹会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春秋孔演图》曰:天命之见,侯期门,灵龟穴庭,玄龙衔云。(灵龟,虚虎也。穴庭者,星入太微门。玄龙,水精也。衔云者,盖此召气也。)

《春秋元命苞》曰:禹之时,民大乐,其骈三圣相继,故乐名《大夏》也。

《孝经钩命诀》曰:命星贯昴,修纪梦接,生禹。(命,使之。星,谓流行之星也。)

《遁甲开山图》曰:禹游於东海,得玉,碧色,长一尺二寸,光如日月,自照达幽冥。

扬雄《蜀王本纪》曰:禹本没山广柔县人,生於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拆堛而生於县,涂山娶妻,生子启。

《纪年》曰:禹立四十五年。

《论语》曰:子曰:’禹,吾无间然矣。(孔子惟禹功德之盛也。言不能复间厕其间也。)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马融曰:菲,薄也。致孝鬼神,祭祀丰洁也。)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孔安国曰:损其常服以盛祭祀。)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包曰: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深广四尺,十里为城,城中有洫,洫深广八尺也。)’

《符子》曰:禹让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劳矣,凿山川,通河汉,首无发,股无毛,故舜也以劳报子。我生而逸,不能为君之劳矣。’

《越绝书》曰:禹始忧民,救水到大越,於茅山大会计,爵有功。更名茅山,谓之会稽。及其王矣,巡狩大越。

《吴越春秋》曰:禹,案《黄帝中经》见圣人所记曰:’在九疑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禹乃东巡狩,登衡山求之,卧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来候禹,令禹斋三月,更求之。禹乃斋三月,登宛委山,取得书通水经。遂周行天下,使益疏记之,名曰《山海经》。’

又曰:舜崩,禹服丧三年,朝夕号泣,形体枯槁,面目黎黑。

《十州记》曰:禹治洪水毕,乃乘蹻车到锺山,祠上帝於北阿,归大功於九天。禹经诸侯五岳,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其字科斗书,非汉人所了,诸名山亦然。

《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鼓钟铎磬,而置鞀(音祧)於簨虡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鼓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以狱讼者,挥鞀。’此之谓五声。是以禹尝据馈而七起,日中不暇食。於是四海之士皆至。

《隋巢子》曰: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夏后受之,大神降而辅之。司禄益食而民不饥,司金益富而国家宝,司命益年而民不夭,四方归之。

《庄子》曰:昔者,禹堙洪水,亲自操橐耜,而涤天下之川。股无玄,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屩为服,日夜不依,以自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道也,不足为墨。’

《孟子》曰:《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书》、《尚书》逸篇也。水逆行洚洞无涯,故曰洚水。洪,大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尧使舜治洪水,通九州,故曰掘地而注之海也。沮,泽生草者也,今青州为泽有草者为菹水流行於地而去也。民下高就平土,故曰险阻远也。水去故鸟兽害人者尽消也。)’

《尸子》曰:禹,长颈鸟喙,面貌亦恶,天下从而贤之,好学也。

又曰: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於是疏河决江,十年不闚其家。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墨子》曰:禹葬,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绷(补庾切。)之,下不及泉,上不通臭。既葬,收馀壤为垄,若参耕之亩。

《韩子》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木畚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虽臣虏之劳,不苦於此矣。

《吕氏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

又曰:禹南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恐惧,禹仰而笑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济生人。命受天也,奈何忧於龙焉?’龙弭耳低尾而逃。

又曰:昔者禹一沐而三握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通乎已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

又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及其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

《贾谊书》曰:禹常昼不暇食,而夜不暇寝。方是时,忧务民也。

《淮南子》曰:昔者鲧作三亻刃之城,诸侯倍之。禹知天下叛之,乃坏城平地,散财物,禁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

又曰:禹沐淫雨,栉疾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力,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罪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又曰:禹为水,以身解於阳旰之河。(解,祷也。阳旰河在秦。)

又曰:尧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畚锸,以为民先,疏河而导九支,(支,分。)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

又曰:禹之趋时,冠挂而不顾,履遗而不取,(冠有所挂着,去不暇顾视。)非争其先也,争得其时也。

《说苑》曰:禹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吾为君,百姓皆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抱朴子》曰:禹乘二龙,郭支为驭。

《黄帝玄女兵法》曰:禹问於风后曰:’吾闻黄帝有负胜之图,六甲阴阳之道,今安在乎?’风后对曰:’黄帝藏会稽之山下,其坎深千丈,广千尺,镇以盘石,致难得也。’禹北见六子,问海口所出。禹乃决江口,鸣角会稽,龙神为见,玉匮浮。禹乃开而视之,中有《天下经》十二卷。禹未及持之,其四卷飞上天,禹不能得也。其四卷复下陂池,禹不能拯也。禹得中四卷,开而视之。

又魏陈王曹植《夏禹赞》曰:于嗟夫子,拯世济民。克卑宫室,致孝鬼神。蔬食薄服,绂冕乃新。厥德不回,其诚可亲。亹亹其德,温温其仁。尼称无间,何德之纯。

又《禹治水赞》曰:嗟夫夏禹,实劳水功。西凿龙门,疏河导江。梁岐既辟,九州以同。天赐玄圭,奄有万邦。

又《禹渡河赞》曰:禹济于河,黄龙乘船,舟人并惧,禹叹仰天。予受天运,勤功恤民,死亡命也,龙闻弭身。

庾信《禹渡江赞》曰:二江初凿,九谷新成。风飞鹢涌,水起龙惊。乐天知命,无待忧生。危舟遂静,乱楫还平。

○帝启

《归藏》曰:昔夏后启筮,享神於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

《史记》曰: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枚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卿。’

又曰: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遂灭有扈氏。天下咸归。

《山海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启於此舞九代马,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珮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道之野。

《帝王世纪》曰: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

又曰:帝启,一名建,一名余。德教施于四海,贵爵而上齿,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在位九年,年八十馀而崩矣。

《越绝书》曰:禹崩,启立,晓知王事,达君臣义。

《吕氏春秋》曰:夏后伯,即启也。与有扈战于甘泽而有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伐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饰,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矣。’

○帝太康

《书》曰: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不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弗可下。(皇,君也。君祖禹有训戒也。近谓亲之,下谓失人者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国,民以安国也。)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言能敬畏小民,所以得众心。)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三失,过非一也。不见是谋,备其微。)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十万曰亿,十亿曰兆,言多也。懔,惧貌。朽,腐也。朽腐之索驭六马,言危惧甚。)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能训则不骄,在上不骄则高而不危。)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作,为也。迷乱曰荒。色,女色。禽,鸟兽。)甘酒嗜音,峻宇雕墙。(甘,嗜,无厌足也。峻,高大。雕,饰尽。)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此六者,弃德之君,有其一必亡,况兼有乎?)

其三曰:’维彼陶唐,有此冀方。(陶唐帝尧氏,都冀州,统天下四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言失尧之道,乱其法制,自致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典谓经籍,则,法,贻,遗也。主仁及后世。)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金铁银石,供民器用,通用使和平,则官民足。言古制有而太康失其业以取亡。)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曷,何也。言思而悲也。)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言人君行己不慎其德以速灭败,欲改悔其可追及乎?言无益也。)

《帝王世纪》曰:太康无道,在位二十九年,失政而崩。

○帝仲康

《书》曰: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羲和废其职官,还其私邑,以酒迷乱,仲康命胤侯掌六师往就其邑讨之。)

○帝相

《纪年》曰:帝相即位处商丘。元年,征淮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

《帝王世纪》曰:帝相,一名相安。自太康已来,夏政凌迟,为羿所逼,乃徙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斟鄩氏。羿遂袭帝号,是为羿帝。

○有穷后羿

《帝王世纪》曰:羿有穷氏,未闻其姓,其先帝喾。以世掌射故,以是加赐以弓矢,封之於鉏,为帝司射。历唐及虞、夏,至羿,学射如吉甫,其辞佐长,故亦以善射闻。与吴贺北游,使羿射雀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俯首而愧,终身不忘。故羿善射,至今称之。及有夏之衰,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之不附以代夏政,逼篡帝位,故号有穷氏。

《传》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囚、熊髡、龙圉,而用寒浞。

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

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

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娱羿于田,树之诈匿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

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食羿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杀之于国门。)靡奔有鬲氏。(靡,夏遗臣事羿者。有鬲,国名。)浞因羿室生浇(五叫反。)及豷,(音处。)恃其谗匿诈伪而不德于民。

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鄩氏。(二国,夏同姓诸侯,仲康之子后相所依。)处浇于过,处豷于戈。(过、戈,二国名。)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

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后杼,少康子。)有穷由是遂亡。

○寒浞

《帝王世纪》曰:寒浞,有穷氏,既篡羿位,复袭有穷之号。

浞因羿之室生浇及豷,多力,能陆地荡舟。

浞使奡率师灭斟灌、斟寻氏,杀夏帝相於过,灭豷於戈。

恃其诈力,不恤民事。

初,夏之杀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緍方娠,逃出自窦,(后緍,相妻也。娠,怀身也。)归于有仍,生少康焉。

初,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奔有鬲氏。

收斟寻二国馀烬,杀寒浞而立少康。

○帝少康

《传》曰: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浇,寒浞子,封於过。)灭夏后相。

后緍方娠,逃出自窦,(后緍,相妻也。娠,怀身也。)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牧官之长。)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

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思,有虞君也。自以二女妻少康,姚姓也。)而邑诸纶。(纶,虞邑也。)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方十五里为成,五百人为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兆,始也。)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魏高贵乡公《少康汉高论》曰:少康生於灭亡之后,降为诸侯之隶,崎岖逃难,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卒灭过、戈,克复禹绩。

非至德弘仁,岂济斯勋?汉祖因土崩之势,专任智力,以成功业。

为子,则数危其亲;为君,则囚系其贤相。

身没之后,社稷几倾,若与少康易时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矣。

又《论》曰:三代之世,任德济勋,如彼之难;秦项之际,任力成功,如此之易。

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就令汉祖功高,未若少康盛德之茂也。

○帝宁(直吕反)

《纪年》曰:帝宁居原,自迁于老王。

《帝王世纪》曰:帝宁,一号后予,或曰公孙曼,能率禹之功,夏人报祭之。

在位十七年。

○帝槐

《纪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

《帝王世纪》曰:帝芬,一名帝槐,或曰祖武,在位二十六年。

○帝芒

《纪年》曰:后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东,狩于海,获大鱼。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

《帝王世纪》曰:帝芒,一名和,或曰帝芒。

○帝泄

《帝王世纪》曰:帝泄,一名帝世,或曰泄宗,在位十六年。

○帝不降

《纪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立十九年。

《帝王世纪》曰:帝不降,一名帝降,或曰北成。

○帝局

《帝王世纪》曰:帝局,一名帝禺,或曰高阳。

在位二十一年。

○帝廑(音近)

《纪年》曰:帝廑,一名胤甲。

即位居西河。

天有妖孽,十日并出。

《帝王世纪》曰:帝廑,一名顼,或曰董江。

在位二十年。

○帝孔甲

《传》曰:昭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

晋魏献子问於蔡墨曰:”虫莫智於龙,以其不生得也。信乎?”

对曰:”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有夏孔甲,扰于有帝。(扰,顺也。其德能顺于天。)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四头为乘,各二乘,十六头。)各有雌雄。”

《史记》曰:帝孔甲立,好方木鬼神,事淫乱。

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

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弗能食,未得豢龙氏。

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

《汉书》曰:孔甲作《盘盂铭》,三十六篇。

《列仙传》曰:师门为夏孔甲龙师,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

一旦风雨迎之,顷则山木皆焚。

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道死。

《吕氏春秋》曰:夏后孔甲尝于东阳薲山。

天大风晦,孔甲迷入民室。

主人方乳,(乳,产也。)咸言”后来是良日,子谁敢殃之?”

长成人,幕动析,撩斧,破斩足,遂为守者。(以其无足,为守门之首。)乃作《破斧》之歌。

○帝皋

《纪年》曰:后昊立三年。(帝皋也。)

《帝王世纪》曰:帝皋,一名皋苟。

○帝发

《纪年》曰:帝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其子立为桀。)

○帝桀

《归藏》曰:昔桀伐唐,而枚占於营。

营或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处,彼狸为鼠。

《书》曰: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於鸣条之野。

《尚书帝命验》曰:桀失其玉镜,用其噬虎。(玉镜,喻以清明之道,噬虎,喻暴虐之风。)

《尚书帝命候》曰:夏桀无道,杀关龙逢,绝灭皇图,坏乱历纪,(皇,天也。纪,纲纪也。天之图历,龙逢引以谏桀也。)残贼天下,(刑法峻也。)贤人遁逃,(避时虐也。)淫色慢易,(男女无别。)不事祖宗。

《韩诗外传》曰: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

《家语》曰:夏桀、昆吾斩刘黎民如草木者焉。天下讨之如匹夫。

《史记》曰:自孔甲以来,诸侯多叛夏,桀不务德而虐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夏桀。桀走鸣条,逐放而死。

《纪年》曰:后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人,女无子焉。斫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汤遂灭夏桀桀,逃南巢氏。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帝王世纪》曰:帝桀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多求美女以充后宫,为琼室、瑶台,金柱三千,始以瓦为屋,以望云雨。大进侏儒倡优,为烂熳之乐,设奇伟之戏,纵靡靡之声,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妹喜於膝上。妹喜好闻裂缯之声,为发裂缯之以顺适其意。以人驾车。肉山脯林,以为酒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馀人,醉而溺水。以虎入市而视其惊。伊尹举觞造桀,谏曰:’君王不听群臣之言,亡无日矣。’桀闻析然,哑然笑曰:’子又妖言,天之有日,由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耳。’两日斗蚀,鬼呼於国,桀醉不寤。汤来伐桀,以乙卯日战于鸣条之野,桀未战而败绩。汤追至大涉,遂禽桀於焦,放之历山,乃与妹喜及诸嬖妾同舟浮海,奔于南巢之山而死。

《博物志》曰:夏桀之时,为长夜饮,居深宫中,男女杂处,三旬不出,不听政。

太公《六韬》曰:桀时有瞿山之地,桀十月凿山陵,通之於河。民有谏者曰:’冬凿地穿山,是发天之阴,泄地之气,天子后必败。’桀以妖言杀之。

《管子》曰:桀女乐三万人,晨噪闻於衢,服文绣衣裳。

《庄子》曰: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之人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墨子》曰:昔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勇力之人,生裂兕虎,指画杀人。

《王孙书》曰:桀、纣为君,从愚妄之言,违长者之谏,衣温而忘百姓之寒,食美而忘天下之饥。或身放南巢,或头悬赤旗,斯亦无他也,但不节财而暴民也。

《尸子》曰:伯夷、叔齐,饥死首阳,无地故也。桀放於历山,纣杀於鄗宫,无道故也。有道无地则饿,有地无道则亡。

又曰:昔者桀、纣纵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西海之菁,东海之鲸。此其祸天下亦厚矣。

又曰:昔夏桀之时,至德灭而不扬,帝道掩而不兴,(兴,举也。)客台振而掩覆,(客台,行礼客之室。言不能行礼,故天大振动而覆败。)犬成群而入泉,(言将灭坏,犬失其生,故嗥入渊。一说犬祸。)彘衔薮而席隩,(彘衔晨席入人隩内,言彘祸。)美人婢首墨面而不容,(婢首,乱头也。萃兴发并编为婢首,不修容饰也。)曼声吞炭内阑而不歌,(曼声见世衰乱将灭,故吞炭自败音声,闭气而不歌。)飞鸟铩翼,走兽决蹄,(铩翼,残翼,决致蹇也。言桀无道,田猎鸟兽悉被创,残翼废脚。)山无峻幹,泽无佳水。(峻幹,美材,佳水,清水。言入山泽不以时故。)

又曰:桀为璇室瑶台,(璇瑶,石之次玉也。象才廊室也。)象廊玉床,权天下,虐百姓。於是汤以革车三百乘,伐于南巢,(南巢,庐江居巢。)收之夏宫,天下宁定,百姓和辑。

《谯周法训》曰:桀、纣虽有天下之位,而无一人之誉也,犹朽木枯树,逢风风则仆也。

《袁子正书》曰:桀、纣有民左亿右亿之众,四岳三涂之险,京山中南之固,及在鸣条之野,一朝而失天下。

《符子》曰:桀观炮烙於瑶台,谓龙逢曰:’乐乎?’龙逢曰:’乐!’桀曰:’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逢曰:’天下苦之,而君为乐,臣为君股肱,孰有心悦而股肱不悦乎?’桀曰:’听子谏,谏得,我功之不得,我刑之。’龙逢曰:’臣观君冕,非冕也,冕危石也;臣观君履,亦非履也,履春冰也。未有冠危石而不压,踏春冰而不陷。’桀叹曰:’子知我之亡而不自知亡,子就炮烙之刑,吾观子亡,子不知我亡。’龙逢行歌曰:’造化劳我以生,休我以炮烙。’乃赴火而死。(禹至桀,合十九帝。)

《淮南子》曰:桀之力,剔、(,角。)伸钩、索铁、推移大戏,(大戏,军之大旗。)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鸣条,今陈州平丘也。)禽之焦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七-译文

夏朝的帝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在帝尧的时代,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岳,淹没了丘陵,百姓们都非常痛苦。尧帝寻求能够治理洪水的人,群臣和四岳都说鲧可以。但鲧治理水患没有成效,于是被流放到羽山。尧帝去世后,舜帝询问四岳说:‘有谁能完成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大家都说:‘伯禹可以担任司空,能够完成尧帝的事业。’舜帝命令禹:‘你去平定水土,一定要努力。’禹拜谢并叩首,推让给契、后稷、皋陶。舜帝说:‘你去看看你的事务吧。’禹为人敏捷勤快,他的德行没有过错,他的仁慈可以亲近,他的话可以信赖。禹于是和伯益、后稷一起接受帝命,命令诸侯和百姓动员人力来治理土地,测量山脉,确定高山大川。禹因为先人的功业未能完成而被诛杀,于是他劳苦自己,深思熟虑,在外面住了十三年,路过家门也不敢进去。陆地上乘车,水上乘船,泥地上乘橇,山上乘木辇。他开辟了九州,疏通了九条道路,修筑了九个湖泊,测量了九座山。舜帝去世后,三年丧期结束后,禹在阳城避开了舜的儿子商均。天下诸侯都离开了商均,去朝见禹,禹于是继承了天子之位,面向南面统治天下。国号称为夏后,姓姒氏。他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为妻,生下了儿子启。禹向东巡视,到了会稽就去世了。

《帝王世纪》记载:伯禹是夏后氏,姓姒。他的母亲是修己,看到流星穿过昴宿,梦中感应,又吞下了神珠和薏苡,胸中疼痛,在石纽这个地方生下了禹。禹有虎鼻大口,两只耳朵垂下来,头顶有像钩一样的装饰,胸中有一颗玉斗,脚上有文采。因此命名为文命,字高密。他身高九尺二寸,比西羌夷人还要高。最初,禹还没有被重用时,他的父亲鲧已经从官位上退下来,但他有圣德。鲧梦见自己在河中洗净身体,观察河水,开始接受图象,那是括地象。图象中说明了治水的方法,四岳推荐给了舜帝,舜帝又推荐给了尧帝。尧帝任命他为司空,接替鲧治理水患,他勤劳辛苦,不重视径尺的玉璧,却珍惜光阴,手脚磨出了老茧。他还吸纳贤能,礼遇士人,洗澡时三次握住头发,吃饭时三次吐出食物。尧帝赞赏他的业绩,于是赐给他姓姒,封为夏伯,因此被称为伯禹。天下的人都尊敬他,称他为大禹。他二十岁开始被重用,三十二岁时洪水平息。他一百岁时,在会稽去世。因为葬在会稽山阴县南边,现在山上还有禹的坟墓和井,祭祀的地方有群鸟在耕田。

《河图握矩起》记载:帝命伯禹说:‘告诉你九种方法五种胜利的常态,如果你能遵循它们,你的师徒将会兴盛。’

《雒书灵准听》记载:有人(指的是禹)大口耳朵垂下来,脚底有孔,穿着鞋子,背负着成钤,怀揣着玉斗。

《尚书》记载:禹划分了九州,顺着山脉疏通河流,根据土地的特产征收贡赋。

《尚书帝命验》记载:禹,是白帝精通过星象感应而生,修己在山行时看到流星,感应强烈,于是生下了姒戎文禹。

《尚书璇玑铃》记载:禹开通了龙门,疏导了积石山,治理了九贡。

《尚书中候》记载:伯禹在平民中,四岳推荐给了帝尧,握着括地象,天命已经注定,所以不需要再通过考试授予官职。伯禹拜谢并推让给益归。

《诗含神雾》记载:禹的兴起,是因为黑力和风力的会合。

《礼》记载:禹即位三年,百姓因为他的仁德而安居乐业。

《大戴礼》记载:宰我说:‘请问关于禹的事。’孔子说:‘他是高阳的孙子,鲧的儿子,名叫文命。他敏捷勤快,德行不偏离正道,仁慈可以亲近,言语可以信赖;他的声音成为法则,他的身体成为标准;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过四季,据有四海,平定九州,头顶九天,明察秋毫,治理天下。’

《礼含文嘉》记载:禹谦虚地居住在简陋的宫室中,专注于沟渠的修建,百谷因此丰收,神龙降临,灵龟服从,玉女尊敬地抚养,天赐给他妾室。

《传》记载:禹在涂山会见了诸侯,拿着玉帛的有万国。

《春秋孔演图》记载:天命显现,侯期门,灵龟在庭院中打洞,玄龙口含云彩。

《春秋元命苞》记载:禹的时代,民众非常快乐,因为三位圣贤相继出现,所以乐名《大夏》。

《孝经钩命诀》记载:命星穿过昴宿,修己梦中感应,生下了禹。

《遁甲开山图》记载:禹在东海游玩,得到了一块碧色的玉,长一尺二寸,光芒如日月,可以照亮幽暗的地方。

扬雄《蜀王本纪》记载:禹原本是没山广柔县人,在石纽出生,那个地方名叫痢儿畔。禹的母亲吞下珠子怀孕,剖开肚子生下了禹。禹娶了涂山氏为妻,生下了儿子启。

《纪年》记载:禹在位四十五年。

《论语》中孔子说:‘禹啊,我对他的功绩没有一丝一毫的异议。(孔子对禹的功德之盛非常赞赏。意思是说无法再对他有任何非议。)他不讲究饮食却对鬼神孝顺,(马融说:菲,就是薄。对鬼神孝顺,就是祭祀时丰盛而清洁。)不讲究衣服却使祭祀用的冠冕华丽,(孔安国说:减少平时的衣服来彰显祭祀的庄严。)降低宫室的豪华却致力于疏通沟渠。(包咸说:方圆一里为井,井之间有沟,沟深广四尺;十里为城,城中有洫,洫深广八尺。)

《符子》记载:禹将天下让给了奇子,奇子说:‘君王说辅佐舜帝很辛苦,开凿山川,疏通河流,头发都掉了,腿上也没有毛了,所以舜帝用劳苦来报答你。我生来就享乐,不能像你那样辛苦。’

《越绝书》记载:禹最初是为民担忧,治水到了大越,在茅山召开大会,封赏有功之人。将茅山改名为会稽。等他成为王后,巡游大越。

《吴越春秋》记载:禹根据《黄帝中经》的记载,见到圣人记录说:‘在九疑山。东南天柱,号称宛委。以文玉承托,以盘石覆盖。’那本书文字简练,用青玉为字,用白银编排。禹于是东巡,登上衡山寻找,梦中见到穿红绣衣的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来拜访禹,让禹斋戒三个月,再去寻找。禹斋戒三个月,登上宛委山,取得书通水经。于是周游天下,让伯益整理记录,命名为《山海经》。

又记载:舜帝去世后,禹服丧三年,日夜哭泣,身体枯瘦,面色黧黑。

《十州记》记载:禹治水完成后,乘坐飞车到锺山,在北坡祭祀上帝,将大功归于九天。禹经过诸侯五岳,让工匠刻石,记录里程高低,文字是科斗书,不是汉人能理解的,其他名山也是如此。

《鬻子》记载:禹治理天下时,用五种声音来听取意见。在门口悬挂鼓、钟、铎、磬,并在簨虡上放置一个鼓槌说:‘教导我道理的人,敲鼓;教导我义的人,敲钟;教导我事务的人,摇动铎;告诉我忧虑的人,敲磬;告诉我诉讼的人,挥动鼓槌。’这就是所谓的五种声音。因此,禹常常坐着吃饭时七次起身,连中午也顾不上吃饭。于是四海之内的贤士都来归附。

《隋巢子》记载:从前三苗大乱,天命灭绝他们,夏后氏接受了天命,大神降临来辅助他们。司禄增食而民众不饥,司金增富而国家宝贵,司命增寿而民众不夭折,四方都归附他们。

《庄子》记载:从前,禹治理洪水,亲自拿着畚锸,疏通天下河流。腿上没有黑毛,小腿上没有毛发,淋着大雨,冒着狂风,安置了万国。禹是大圣人,但他的身体如此劳苦。让后世的墨者,大多以粗布衣服为衣,以草鞋为鞋,日夜不懈,自认为这样就是遵循禹的道路,不足够称为墨者。

《孟子》记载:《尚书》中说:‘洚水警余。’洚水就是洪水。(《尚书》的逸篇。水逆流,洚洞无涯,所以叫洚水。洪,大也。)命令禹去治理。禹挖地使水流入海,驱逐蛇龙放入草泽。水从地中流过,江、淮、河、汉就是这样。险阻的地方已经远离,鸟兽害人的事情消失了,然后人们才能在平地上居住。(尧帝让舜帝治理洪水,开通九州,所以说挖地使水流入海。)沮,是草泽生长的地方,现在青州有草的地方叫菹水,水流行于地,草泽消失。人们从高处搬到平地上居住,所以说险阻的地方已经远离。水退去后,所以鸟兽害人的事情都消失了。

《尸子》记载:禹,长颈鸟嘴,面貌也很丑陋,但天下的人都认为他贤能,因为他好学。

又记载:古时候,龙门没有开辟,吕梁没有开凿,禹于是疏通河流,开凿江水,十年没有回家。生了半身不遂的病,走路时脚不能并拢,人们说这是禹的步态。

《墨子》记载:禹下葬时,衣服被单三层,棺材三寸厚,用葛布包裹,下不触地,上不透气。下葬后,用剩下的土堆成坟墓,就像耕种的田地。

《韩子》记载:禹统治天下时,亲自拿着木畚作为民表率,腿上没有完整的肌肉,小腿上没有毛发,即使是奴隶的劳作,也比不上他的辛苦。

《吕氏春秋》记载:禹三十岁时还没有娶妻,在行至涂山时,担心时间晚了不能控制局面,于是娶了涂山女。

又记载:禹南渡长江,黄龙托举船只。船上的乘客都很害怕,禹仰天大笑说:‘我受命于天,竭尽全力去救助生灵。我的命运受命于天,为什么要担忧龙呢?’龙垂耳低尾逃走。

又记载:从前,禹洗发时三次握住头发,吃饭时三次起身,用礼节对待有道德的人,通晓自己的不足。通晓自己的不足,就不会与别人争斗了。

又记载:禹开凿江水时,民众聚集瓦砾。等到事情完成,功绩已经建立,对万世都有利。禹看到的远,但民众并不了解。

《贾谊书》记载:禹常常白天没有时间吃饭,晚上没有时间睡觉。正是那个时候,他忧虑的是民众。

《淮南子》记载:从前,鲧建造了三仞高的城墙,诸侯都背叛了他。禹知道天下都背叛了,于是毁掉城墙,平毁土地,分发财物,禁止使用武器,用德行来感化他们,海外的人都归顺了,四方都来履行职责。

又记载:禹洗澡时遇到大雨,梳头时遇到狂风,开凿江疏河,凿开龙门,开辟伊阙,修筑彭蠡的堤防,乘坐‘四载’,沿着山刊木,平治水土,安定了一千八百个国家。早起晚睡,用聪明才智,减轻赋税,减轻民众的负担,布施恩德,救济贫困,慰问死者,照顾孤儿寡妇,百姓亲近他,政令得以推行,

又记载:禹治理水患时,亲自到阳旰河祈祷。(解,就是祈祷。阳旰河在秦国。)

又记载:尧帝时,天下大水。禹亲自拿着畚锸,作为民众的表率,疏通河流,引导九条支流,(支,指分支。)开凿江水,开通九条道路,开辟五湖,安定东海。

又记载:禹追求时机,帽子挂了也不顾,鞋子掉了也不捡,(帽子挂在某处,来不及看。)不是争着先走,而是争着抓住时机。

《说苑》记载:禹见到罪人,下车询问并为他哭泣。左右的人说:‘罪人违背了道义,所以受到惩罚,君王为什么要如此悲痛呢?’禹说:‘尧舜的民众,都把尧舜的心作为自己的心。现在我是君王,百姓都把我的心作为自己的心,所以我才如此悲痛。’

《抱朴子》记载:禹骑着两条龙,郭支为他驾车。

《黄帝玄女兵法》记载:禹向风后问道:‘我听说黄帝有负胜之图,六甲阴阳之道,现在在哪里?’风后回答说:‘黄帝将它们藏在会稽山下的坎中,深千丈,宽千尺,用盘石镇压,难以得到。’禹北见六子,询问海口的出处。禹于是开凿江口,在会稽鸣角,龙神出现,玉匮浮出水面。禹打开玉匮,里面有一卷《天下经》。其中四卷飞上了天,禹无法得到。另外四卷又落入池塘,禹无法捞到。禹得到了中间的四卷,打开来看。

魏国的陈王曹植在《夏禹赞》中说:哎呀,先生啊,您拯救了世界,救助了人民。您能克制自己,不追求豪华的宫室,对鬼神也能尽孝。您吃的是简单的素食,穿着朴素的衣服,但您的品德却像新的一样。您的品德坚定不移,您的真诚让人感到亲切。您的德行如此深厚,您的仁爱如此温和。孔子称赞您没有瑕疵,您的品德多么纯洁。

在《禹治水赞》中又说:哎呀,夏禹啊,您真是辛苦治理水患。您在西边开凿了龙门,疏通了河流,引导了长江。梁和岐山都被开辟,九州得以统一。上天赐给您黑色的玉圭,您拥有了万邦。

在《禹渡河赞》中又说:禹渡过黄河时,黄龙乘着船,船夫们都害怕了,禹却叹息着仰望天空。我接受了天命,勤劳地治理国家,关心百姓,死亡是命中注定的事情,黄龙听后也收起了身。

庾信在《禹渡江赞》中说:两条江河刚开始开凿,九条江河的新工程刚刚完成。风起时鹢鸟涌动,水起时龙也感到震惊。乐天知命,不必担心生活。危险的船只终于平静,混乱的船桨也恢复了平静。

关于帝启,《归藏》记载:从前夏后启占卜,在大陵祭祀神灵,而在上钧台用蓍草占卜,皋陶说:‘不吉利。’

《史记》记载:从前夏后启占卜,骑着龙升天,用蓍草占卜于皋陶,皋陶说:‘吉利而且必然成功,与神灵交流,以自己的身体成为帝王,以王位授予四位卿相。’

又记载: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有扈氏不服从,启征讨他们,在甘地大战。在战争前,他写了《甘誓》,最终灭掉了有扈氏。天下的人都归顺了他。

《山海经》记载:在大乐之野,夏后启在这里跳舞九代马,骑着两条龙,云盖有三层。他左手拿着翳,右手拿着环,佩戴着玉璜。在大运山的北面。又说是在大道之野。

《帝王世纪》记载:启在位十年后跳舞《九韶》,三十五年征讨河西。

又记载:帝启,又名建,又名余。他的德教传播到四海,贵族和年长者受到尊重,国老在东序养老,庶民在西序养老。他在位九年,享年八十多岁时去世。

《越绝书》记载:禹去世后,启继位,他明白王事,懂得君臣之间的道义。

《吕氏春秋》记载:夏后伯,就是启。在与有扈氏的甘泽之战中获胜。六卿请求他再次征讨,夏后伯说:‘不可以。我的土地不浅,我的百姓不少,如果征讨而不胜,那说明我的德行浅薄,教化不好。于是我就不铺双层席子,不吃两种以上的食物,不弹奏琴瑟,不敲击钟鼓,不打扮子女,亲近亲人,尊敬贤人,使用能人,一年后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必须先战胜自己。’

关于帝太康,《书》记载:太康尸位素餐,因为放纵享乐而失去了德行,百姓都背叛了他。他沉迷于游玩,在洛水边打猎,十旬不返回。有穷后羿因为百姓无法忍受,在河边抵抗他。他的五个弟弟带着他的母亲跟随,在洛水边等待。五个弟弟都怨恨他,用大禹的戒律写成歌。其中一首说:‘皇祖有训:民可近,弗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另一首说:‘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还有一首说:‘维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还有一首说:‘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还有一首说:‘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帝王世纪》记载:太康无道,在位二十九年,失政而去世。

关于帝仲康,《书》记载:只有仲康开始治理四海,胤侯被命令掌管六师。羲和废弃了他的职责,在私邑中沉迷于酒。胤后接受了王命出征。

关于帝相,《纪年》记载:帝相在商丘即位。元年,征讨淮夷;二年,征讨风夷和黄夷。

《帝王世纪》记载:帝相,又名相安。自太康以来,夏朝的政治衰败,被后羿逼迫,于是迁都商丘,依靠同姓诸侯斟灌、斟鄩氏。后羿于是夺取了帝位,这就是后羿帝。

关于有穷后羿,《帝王世纪》记载:羿是有穷氏的人,不知道他的姓氏,他的祖先是帝喾。因为世代掌管射箭,所以被赐予弓箭,封在鉏地,成为帝王的射箭官。从唐、虞、夏到羿,他学习射箭像吉甫一样,他的辞令也很有助益,所以也以善射而闻名。他和吴贺北游,让羿射雀左眼,羿拉弓射箭,却误中了右眼,羿低头感到羞愧,终身不忘。所以羿善射,至今仍被称颂。到了夏朝衰落时,羿从鉏地迁到穷石。因为夏民不归附,他取代了夏朝的政权,篡夺了帝位,所以被称为有穷氏。

《传》说:从前夏朝衰落的时候,后羿从鉏地迁移到穷石,趁机用夏民代替夏朝的政权。他依仗自己的射箭本领,不治理民事却沉溺于狩猎野兽,废弃了武罗、伯囚、熊髡、龙圉等人,而任用寒浞。寒浞是伯明氏的谗言子弟。伯明后寒将他抛弃到夷地,羿收留了他,信任并任用他作为自己的宰相。寒浞在内宫讨好,在外行贿,愚弄百姓,让羿沉迷于狩猎,用欺诈和隐藏的手段夺取了国家,内外都服从他。羿仍然不改悔,准备从狩猎地回家,家臣们杀了他并煮了他,用他的肉来吃他的儿子。

(吃羿的儿子。)羿的儿子不忍心吃,死在穷门的门口。

靡逃跑到有鬲氏那里。(靡是夏朝遗留下来的臣子,有鬲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寒浞利用羿的妻子生下了浇和豷,他们力大无穷,能在陆地上荡舟。寒浞让奡率领军队消灭了斟灌和斟鄩两国,杀死了夏帝相于过,消灭了豷于戈。他依仗欺诈和力量,不关心民事。当初,夏朝杀了帝相,妃子有仍氏的女儿后緍怀有身孕,从宫中逃出,回到有仍,生下了少康,成为仍牧的正职。(牧官之长。)浇派人去找他,他逃跑到有虞,成为那里的庖正。有虞君虞思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他住在纶邑。(纶是虞的一个邑。)他有一块田地,有一旅人马,(方圆十五里为成,五百人为旅。)能够传播他的德行,开始他的计划,(兆,开始。)来收复夏朝的百姓,安抚他的官员。

最终消灭了过和戈,恢复了大禹的业绩,祭祀夏朝配天,没有失去旧有的东西。

魏高贵乡公在《少康汉高论》中说:少康在灭亡之后出生,降为诸侯的奴隶,历经艰难逃难,仅以身免,能够传播他的德行,开始他的计划,最终消灭了过和戈,恢复了大禹的业绩。如果不是至德宏大,怎能完成这样的功业?汉祖利用土崩瓦解的形势,专门依靠智力和谋略,取得了成功。作为儿子,他多次危及他的亲人;作为君主,他囚禁了他的贤相。他去世后,国家几乎倾覆,如果与少康交换时代,可能无法恢复大禹的业绩。

《论》又说:三代时期,任用德行和功业,像那样困难;秦项时期,依靠力量取得成功,像这样容易。而且最高的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即使汉祖功绩高,也比不上少康盛德的丰富。

《纪年》说:帝宁居住在原,后来迁移到老王。

《帝王世纪》说:帝宁,又称后予,或称公孙曼,能够继承大禹的功业,夏人对他进行祭祀。在位十七年。

《纪年》说:后芬在位四十四年。

《帝王世纪》说:帝芬,又称帝槐,或称祖武,在位二十六年。

《纪年》说:后芒即位元年,用玄珪在河东进行外交,到海边狩猎,捕获了大鱼。后芒在位五十八年。

《帝王世纪》说:帝芒,又称和,或称帝芒。

《帝王世纪》说:帝泄,又称帝世,或称泄宗,在位十六年。

《纪年》说:不降即位六年,攻打九苑。在位十九年。

《帝王世纪》说:帝不降,又称帝降,或称北成。

《帝王世纪》说:帝局,又称帝禺,或称高阳。在位二十一年。

《帝王世纪》说:帝廑,又称胤甲。即位后居住在西河。天上有怪异现象,十日同时出现。

《帝王世纪》说:帝廑,又称顼,或称董江。在位二十年。

《传》说:昭二十九年秋天,龙出现在绛郊。晋魏献子问蔡墨说:‘虫类中没有比龙更聪明的了,因为它不能被捕捉。是真的吗?’蔡墨回答说:‘古时候人们饲养龙,所以有豢龙氏,有御龙氏,有夏朝的孔甲,能够顺应天帝。(扰,顺应。他的德行能够顺应天。)天帝赐给他四头龙,黄河和汉水各两头,每对都有雌雄。(四头为乘,各二乘,十六头。)

《史记》说:孔甲即位,喜好方术和鬼神,行为淫乱。夏后氏的德行衰落,诸侯背叛了他。天降下两条龙,一雌一雄,孔甲不能饲养,没有得到豢龙氏。

《汉书》说:孔甲创作了《盘盂铭》,共有三十六篇。

《列仙传》说:师门是夏朝孔甲的龙师,孔甲不能修养自己的心意,杀了师门并埋在外野,一天风雨把他的尸体带回来,一会儿山上的树木都被烧毁了。孔甲祭祀并祈祷他,还没回来就死了。

《吕氏春秋》说:夏后孔甲曾经在东阳的薲山。天刮大风,天空昏暗,孔甲迷失进入民家。主人正在哺乳,(乳,生产。)都说‘后来的日子是良日,谁敢破坏它?’长成人后,帷幕动,劈开斧头,砍断他的脚,于是成为守门人。(因为他没有脚,成为守门的首领。)于是创作了《破斧》这首歌。

《纪年》说:后昊在位三年。(帝皋。)

《帝王世纪》说:帝皋,又称皋苟。

《纪年》说:帝发,又称后敬,或称发惠。(他的儿子即位为桀。)

《归藏》说:从前桀攻打唐,在营地进行占卜。营有人说不吉利,不利于出征,只利于安居,那里的狐狸像老鼠。

《书》说:伊尹辅佐汤攻打桀,从陑地升起,于是与桀在鸣条之野战斗。

《尚书帝命验》说:桀失去了他的玉镜,用他的噬虎。(玉镜,比喻清明之道,噬虎,比喻暴虐之风。)

《尚书帝命候》说:夏桀无道,杀了关龙逢,毁灭了皇图,破坏了历纪,(皇,天也。纪,纲纪也。天的图历,龙逢引用来劝谏桀。)残害天下,(刑法严酷。)

《家语》说:夏桀和昆吾像砍伐草木一样残害百姓,天下的人都像普通百姓一样讨伐他们。

《史记》说:从孔甲以来,很多诸侯都背叛了夏朝,桀不修德行,虐待百姓,百姓无法忍受。于是他召见汤并把他囚禁在夏台,后来又释放了他。汤修养德行,诸侯都归附于汤,汤于是率领军队讨伐夏桀。桀逃到鸣条,最终被放逐而死。

《纪年》说:后桀命令扁伐山民,山民有两个女儿献给桀,一个叫琬,一个叫琰。桀宠爱她们,却没有儿子。他在苕华之玉上刻下她们的名字,苕代表琬,华代表琰,而将原配夫人妹喜抛弃在洛水边。桀建造了华丽的宫殿和瑶台,立了玉门。汤最终灭掉了夏桀,桀逃到南巢,最终在南巢的山中死去。从禹到桀共十七世,有王位的时候,没有王用的时候,历时四百七十一年。

《帝王世纪》说:帝桀淫乱残暴,有力量,能拉直钩索铁,手搏熊虎。他寻求美女来充实后宫,建造琼室、瑶台,立起三千根金柱,开始用瓦做屋顶,来望云雨。大量引进侏儒和倡优,制作淫荡的音乐,设立奇特的戏法,放纵靡靡之音,日夜与妹喜和宫女饮酒。常常把妹喜放在膝上。妹喜喜欢听撕裂丝绸的声音,就撕裂丝绸来迎合她的心意。用人力驾车。堆积如山的肉和林立的干肉,做成酒池,一鼓作气就有三千多人像牛一样喝酒,醉得溺水。把老虎放进市场看它们惊慌。伊尹举杯向桀进言,劝说道:‘君王不听群臣的话,灭亡的日子不远了。’桀听后,发出刺耳的声音,哑然笑曰:‘你又在说妖言,天有太阳,因为我有百姓,太阳灭亡了,我就灭亡了。’两天太阳被蚀,鬼在国中呼喊,桀醉得没有醒悟。汤来攻打桀,在乙卯日于鸣条之野战斗,桀未战就败了。汤追到太涉,终于在焦把桀擒获,把他放逐到历山,他与妹喜及宠妃们一起乘船出海,逃到南巢的山中死去。

《博物志》说:夏桀的时候,整夜饮酒,住在深宫中,男女混杂,三十天不出宫,不听政。

太公《六韬》说:桀时有瞿山之地,桀在十月凿山陵,通到河里。有人劝谏说:‘冬天挖地穿山,是散发天地的阴气,泄露地下的生气,天子后必败。’桀认为这是妖言,杀了他。

《管子》说:桀有女乐三万人,早晨的嘈杂声在街市上都能听到,她们穿着绣花衣服。

《庄子》说:桀治理天下,使天下的人疲惫不堪。人们苦于他的暴政,这是不愉快的。

《墨子》说:从前夏桀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勇力之人能生裂犀牛老虎,指画杀人。

《王孙书》说:桀、纣作为君主,听从愚昧之言,违背长者的劝谏,穿得暖而忘记百姓的寒冷,吃得好而忘记天下的饥饿。有的被放逐到南巢,有的被悬挂在赤旗上,这也没有别的,只是不节约财物,虐待百姓。

《尸子》说: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饿死,没有土地的原因。桀被放逐到历山,纣被杀在商宫,没有道德的原因。有道德而没有土地就会饿死,有土地而没有道德就会灭亡。

又曰:从前桀、纣放纵欲望,追求长久的快乐,让百姓受苦,追求珍奇远方的美食,如南海的香草,北海的盐,西海的香草,东海的鲸鱼。这给天下带来的祸害也是巨大的。

又曰:从前夏桀的时候,至德被毁灭而不被传扬,帝道被遮蔽而不兴起,(兴,举也。)客台震动而倒塌,(客台,行礼客之室。言不能行礼,故天大震动而覆败。)狗成群进入泉水,(言将灭坏,狗失其生,故嗥入渊。一说狗祸。)猪衔着草席进入人的屋内,(猪衔晨席入人隩内,言猪祸。)美女乱发黑脸而不加修饰,(美女乱发,乱头也。萃兴发并编为婢首,不修容饰也。)柔声吞炭闭气而不唱歌,(柔声见世衰乱将灭,故吞炭自败音声,闭气而不歌。)飞鸟断翼,走兽断蹄,(断翼,残翼,断致蹇也。言桀无道,田猎鸟兽悉被创,残翼废脚。)山无高大树木,湖泽无清澈之水。(高大树木,美材,清澈之水,清水。言入山泽不以时故。)

又曰:桀建造了璇室和瑶台,(璇瑶,石之次玉也。象才廊室也。)装饰着象廊玉床,掌握着天下大权,虐待百姓。于是汤率领三百辆革车,在鸣条之地讨伐桀,(鸣条,今陈州平丘也。)收缴了夏宫,天下安宁,百姓和睦。

《谯周法训》说:桀、纣虽然有天下之位,但没有一个人赞誉他们,就像朽木枯树,遇到风就会倒。

《袁子正书》说:桀、纣有民众无数,四岳三涂之险,京山中南之固,以及鸣条之野,一朝之间就失去了天下。

《符子》说:桀在瑶台上观看炮烙之刑,问龙逢说:‘快乐吗?’龙逢说:‘快乐!’桀说:‘看刑戮而感到快乐,为什么没有怜悯之心呢?’逢说:‘天下的人都苦于你,而你却感到快乐,我是你的大臣,谁会心悦而臣子不悦呢?’桀说:‘听你的劝谏,劝谏得对,我的功绩得不到,我的刑罚也得不到。’龙逢说:‘我看你的帽子,不是帽子,是危石;我看你的鞋子,也不是鞋子,是踏在春冰上。没有戴危石而不被压垮的,踏在春冰上而不陷落的。’桀叹息说:‘你知道我会灭亡,而你自己不知道灭亡,你去接受炮烙之刑,我看你灭亡,而你不知道我会灭亡。’龙逢行歌曰:‘造化让我生,休我以炮烙。’于是投火自尽。(从禹到桀,共有十九位帝王。)

《淮南子》说:桀的力量,能拉直钩索铁,推动大旗,水杀龟鳖,陆上捕捉熊罴,然而汤率领三百辆革车,在鸣条之地将他围困,(鸣条,今陈州平丘也。)在焦门擒获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七-注解

夏帝禹:夏朝的开国君主,名文命,因其治水有功而被尊称为帝禹。

鲧:夏朝的开国君主夏禹的父亲,因治水失败被尧帝处死。

帝颛顼:五帝之一,是鲧的父亲,也是夏朝的远祖。

昌意:帝颛顼的儿子,是鲧的祖父。

黄帝:五帝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昌意的父亲。

洪水滔天:形容洪水非常严重,几乎覆盖了整个天空。

四岳:古代四方诸侯的领袖,这里指四方诸侯的领袖们。

殛:古代的一种刑罚。

羽山:古代地名,传说中鲧被杀的地方。

司空:古代官职,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务。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表示非常尊敬。

敏给克勤:形容人聪明敏捷,勤奋努力。

敷土:指开垦土地。

陂九泽:指修筑堤坝,蓄水成湖。

度九山:指测量九州的山水。

伯禹:夏禹的别称,伯是尊称,禹是其名。

涂山氏:夏禹的妻子所属的部族。

启:夏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主。

会稽:古代行政区划名,后成为地名。

九术五胜:指治理水患的九种技术和五种胜利之道。

河图: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图腾,据说包含了治理水患的秘密。

括地象:古代的一种地理图,用于指导治水。

玄珪:古代的一种玉器,象征高贵的身份和地位。

伯:古代对贵族的尊称,也是官职名,这里指禹的官职。

庶人:古代对平民的称呼。

握括命:掌握天命,接受天命。

河精:河神的精魂,这里指河神赋予禹治水的使命。

黑、风会纪:指黑龙和风神共同预示了禹的兴起。

骈三圣:指禹、汤、文三圣相继统治天下。

大夏:古代乐曲名,因禹的功绩而命名。

没山广柔县:古代地名,位于蜀地,禹的出生地。

石纽:古代地名,位于蜀地,禹的出生地。

痢儿畔:古代地名,位于蜀地,禹的出生地。

禹:夏朝的开国君主。

四十五年:指大禹在位的时间长度。

菲饮食:菲,薄也,指饮食简单。

致孝鬼神:表示对鬼神的孝顺,通过祭祀来表达。

恶衣服:恶,不喜欢,这里指不穿华丽的衣服。

黻冕:古代贵族的冠服,这里指华丽的冠服。

卑宫室:卑,低矮,这里指简陋的宫室。

沟洫:指田间水道。

奇子:指大禹的儿子,传说中禹让位给他的故事。

大越:指现在的浙江省一带。

茅山:位于浙江省,因大禹在此大会诸侯而得名。

九疑山:位于湖南省,是中国五岳之一。

东南天柱:指九疑山,古代认为其为东南的支柱。

宛委:九疑山中的一座山名。

文玉:指雕刻有文字的玉石。

白银:古代货币单位,也指银色。

玄夷苍水使者:古代神话中的神使。

蹻车: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车辆。

锺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古代帝王祭祀的地方。

北阿:指山的北面。

五声: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五个音阶。

鞀:古代的一种乐器。

簨虡:古代乐器架。

三苗:古代民族名,传说中曾大乱。

夏后:指夏朝的君主。

司禄:古代官名,负责管理粮食。

司金:古代官名,负责管理财务。

司命:古代官名,负责管理人民寿命。

橐耜:古代农具,用于耕作。

股无玄:股,大腿,玄,黑,指大腿没有黑色的毛发。

胫无毛:胫,小腿,指小腿没有毛发。

沐甚雨:沐浴在暴雨之中。

栉疾风:梳理在疾风中。

万国:指天下各个国家。

裘褐:古代的粗布衣服。

屐屩:古代的鞋子。

洚水:指大洪水。

《书》:指《尚书》,古代史书。

沮:指水草丛生的地方。

菹水:指水草丛生的水道。

险阻:指险峻的地形。

鸟兽:指鸟类和野兽。

宛委山:九疑山中的一座山名。

科斗书:古代的一种书体。

五岳:中国古代认为的五座名山。

里数:距离。

馈:古代的一种饮食。

龙门:位于山西省,古代认为有神异之处。

吕梁:位于山西省,古代认为有神异之处。

疏河决江:指疏通河流,开凿江河。

参耕之亩:指耕种的田地。

畚锸:古代农具,用于挖土。

涂山:位于河南省,古代传说中大禹娶涂山女的地方。

阳旰之河:位于陕西省,古代帝王祭祀的地方。

九支:指河流的九条支流。

九路:指九条道路。

五湖:指五个湖泊。

四载:指四种交通工具。

负胜之图:古代传说中的兵法。

六甲阴阳之道:古代占卜术中的六甲和阴阳变化之道。

玉匮:古代装书卷的盒子。

天下经:古代的经书。

魏陈王曹植:曹植,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操之子,以文学成就著称,有《洛神赋》等作品。

夏禹: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功绩著称,被尊为圣王。

宫室:古代指帝王或贵族居住的宫殿。

孝鬼神:指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和祭祀。

蔬食薄服:指简朴的饮食和衣着。

绂冕:古代官员的冠服,绂冕乃新指官服新换。

厥德不回:指其品德坚定不移。

亹亹其德:形容其品德深厚。

温温其仁:形容其仁爱温和。

尼称无间:尼,古代对老人的尊称,无间指没有间隔,表示尊敬。

何德之纯:指其德行纯粹。

西凿龙门:指夏禹在龙门开凿,以利交通。

疏河导江:指疏导河流,引导水流。

梁岐:指梁山和岐山,泛指山岭。

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划分,指九个区域。

天赐玄圭:指天神赐予的玉圭,作为吉祥的象征。

奄有万邦:指拥有众多的国家。

帝启:夏朝的第二位君主,夏禹之子。

归藏:古代的一部占卜书。

大陵:指大型的陵墓。

钧台:古代的一种建筑。

皋陶:古代的贤臣,以智慧著称。

乘龙:指乘坐龙,比喻高升或显贵。

有扈氏:古代的一个部族。

甘:地名,指甘地。

甘誓:夏启在甘地发布的誓词。

大乐之野:古代的一个地名。

九代马:古代的一种马,指非常优秀的马。

云盖三层:指云彩覆盖了三层,形容非常壮观。

珮玉璜:指佩戴的玉饰。

大运山:古代的一个地名。

帝太康:夏朝的第四位君主,夏启之子。

尸位:指空占职位而不履行职责。

逸豫:指安逸和放纵。

黎民:指普通百姓。

有穷后羿:有穷氏的后代,以善射著称。

鉏:鉏,地名,后羿曾迁居于此。

帝司射:指担任射箭官职。

唐:唐,国名。

虞:古代的一个朝代。

吉甫:古代的一个著名射手。

穷石:穷石,地名,后羿迁居之地。

逼篡帝位:指强行夺取帝位。

夏: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始于公元前2070年,结束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

后羿:后羿是夏朝末年的一个著名射手,曾一度代夏行政。

夏政:夏朝的政治制度。

射:射箭,后羿的特长。

原兽:原兽,指野兽。

武罗、伯囚、熊髡、龙圉:这些是夏朝的官员。

寒浞:寒浞是伯明氏的子弟,因谗言被弃,后被后羿收留。

伯明氏:伯明氏,古代的一个姓氏。

谗子弟:指善于谗言的子弟。

媚:讨好,献媚。

愚弄:欺骗,愚弄。

家众:家中的众人。

烹:煮,烹煮。

子:儿子。

有鬲氏:有鬲,国名,夏朝的遗臣靡逃至此。

浇:寒浞的儿子,被封于过。

豷:寒浞的儿子,被封于戈。

斟灌、斟鄩氏:夏朝的同姓诸侯国。

过、戈:两个国家名。

少康:夏朝的君主,后羿的后代,曾流亡在外,最终复国。

有仍氏:有仍,国名。

后緍:后緍,夏帝相的妃子。

有虞:有虞,国名。

纶:纶,虞邑。

一成、一旅:古代的面积和人数单位。

兆:开始,兆头。

有穷氏:有穷,国名。

帝宁:夏朝的君主。

原:原,地名。

老王:老王,地名。

帝芬:夏朝的君主。

帝芒:夏朝的君主。

帝泄:夏朝的君主。

帝不降:夏朝的君主。

帝局:夏朝的君主。

帝廑:夏朝的君主。

帝孔甲:夏朝的君主。

龙: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兽。

豢龙氏:豢养龙的人。

御龙氏:御龙氏,古代的一个姓氏。

盘盂铭:《盘盂铭》是孔甲所作的一篇铭文。

师门:师门,孔甲的龙师。

帝皋:夏朝的君主。

帝发:夏朝的君主。

帝桀:指夏桀。

营:营,地名。

不吉:不吉利。

噬虎:噬虎,比喻暴虐。

皇图:皇图,指国家的纲纪。

历纪:历纪,指历法。

关龙逢:关龙逢,夏朝的忠臣。

残贼:残暴。

淫色:沉溺于色。

慢易:轻慢,不重视。

酒池:指用肉和酒制成的池子。

糟丘:糟丘,指酒糟堆积如山的地方。

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历史上常作为暴君的典型。

昆吾:昆吾是夏朝的一个部族,此处可能指昆吾部族的成员。

刘黎民:刘黎民,指夏朝的普通百姓。

天下:指整个国家或天下的人民。

孔甲:夏朝的一位君主,孔甲在位期间,夏朝开始衰落。

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夏台:夏朝的监狱,桀曾将汤囚禁于此。

鸣条:地名,桀败逃至此。

南巢:地名,桀逃至此地而死。

后桀:指夏桀,后桀是夏桀的别称。

扁:人名,后桀时期的一位官员。

山民:山区的居民。

琬:后桀的宠妃之一。

琰:后桀的宠妃之一。

苕华之玉:一种美玉,此处指琬和琰。

妹喜:夏桀的宠妃。

瑶台:指装饰华丽的台子。

琼室:指用美玉装饰的房间。

玉门:指用玉石装饰的门。

乙卯日:古代农历的一个日期。

大涉:地名,桀被汤追至此地。

焦:地名,桀被汤擒获于此。

历山:地名,桀被放逐于此。

南巢之山:地名,桀逃至此地而死。

十七世:从禹到桀的世系数。

王与:指有能力的君主。

王用:指无能的君主。

岁四百七十一年:夏朝从禹到桀的年数。

琼室、瑶台:指华丽的宫殿。

金柱三千:指宫殿中的金柱。

瓦为屋:指用瓦片建造的房屋。

望云雨:指观察云雨的变化,此处可能指观察天象。

侏儒倡优:指侏儒和歌舞艺人。

烂熳之乐:指淫靡的音乐。

奇伟之戏:指奇特的戏剧。

靡靡之声:指柔弱的音乐。

裂缯之声:指撕裂丝绸的声音。

人驾车:指用人来驾车。

肉山脯林:指堆积如山的肉和林中的果实。

牛饮:指像牛一样大口喝酒。

伊尹:商汤的贤臣,曾劝谏桀。

鬼呼於国:指有鬼神在国中呼喊。

瞿山:地名,桀凿山通河的地方。

冬凿地穿山:指在冬天挖掘山体。

发天之阴,泄地之气:指破坏天地之气。

天子后必败:指天子的后代必将败亡。

女乐三万人:指桀拥有的三万女乐。

衢:街道。

瘁瘁焉:指人们困苦的样子。

兕虎:指犀牛和老虎。

愚妄之言:指愚蠢而荒谬的话。

长者之谏:指有德行的长者提出的劝谏。

温而忘百姓之寒:指只顾自己温暖而忘记百姓的寒冷。

食美而忘天下之饥:指只顾自己美食而忘记天下的饥荒。

赤旗:象征死亡和失败的旗帜。

犬成群而入泉:指犬类因为无家可归而进入泉水。

彘衔薮而席隩:指猪用草席遮盖洞穴。

美人婢首墨面而不容:指美女头发凌乱,面容不整。

曼声吞炭内阑而不歌:指柔美的声音吞炭自毁,闭气不唱。

飞鸟铩翼,走兽决蹄:指鸟兽的翅膀和脚都被破坏。

山无峻幹,泽无佳水:指山林没有高大树木,湖泊没有清水。

璇室瑶台:指用美玉装饰的宫殿。

象廊玉床:指用象牙装饰的走廊和玉石装饰的床。

权天下,虐百姓:指桀有权势却虐待百姓。

革车三百乘:指三百辆战车。

焦门:地名,桀被擒获于此。

炮烙:古代的一种酷刑。

龙逢:人名,桀的忠臣。

造化:指天地自然。

炮烙之刑:指龙逢因劝谏桀而被施以炮烙之刑。

造化劳我以生,休我以炮烙:指天地让我活着,又用炮烙之刑来折磨我。

禹至桀,合十九帝:从禹到桀,共有十九位帝王。

剔:指用刀割。

钩、索铁:指用钩和索铁。

推移大戏:指推动大型的戏具。

鼋鼍:指大龟和鳄鱼。

熊罴:指熊和黑熊。

困之鸣条:指在鸣条之地围困桀。

禽之焦门:指在焦门之地擒获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七-评注

《家语》中提到夏桀、昆吾斩刘黎民如草木者焉,天下讨之如匹夫。这句话描绘了夏桀的残暴无道,将百姓的生命视为草芥,而天下人对他的讨伐如同对待一个普通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桀的不满和愤怒。

《史记》记载了桀不务德而虐伤百姓,导致诸侯多叛夏。汤修德后,诸侯归附汤,汤遂率兵伐桀。这段历史反映了道德与暴政之间的冲突,以及道德的力量如何战胜暴政。

《纪年》中提到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桀爱二人,女无子焉。这段描述了桀的荒淫无度,不顾百姓疾苦,沉迷于个人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帝王世纪》详细描绘了桀的奢侈生活,包括琼室、瑶台、金柱等,以及他与妹喜的荒唐行为。这些描述反映了桀的腐败和国家的衰败。

《博物志》中提到桀的淫虐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然而,他沉迷于美酒和音乐,忽视百姓疾苦,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六韬》中提到桀凿山陵通河,民有谏者被杀。这反映了桀的暴政,以及对忠言逆耳的恐惧。

《管子》记载了桀女乐三万人,晨噪闻於衢,服文绣衣裳。这进一步描绘了桀的荒淫无度,以及他对于享乐的执着。

《庄子》认为桀之治天下,使天下之人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这句话反映了桀的统治方式导致人民的不满和痛苦。

《墨子》提到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勇力之人生裂兕虎,指画杀人。这反映了桀的残忍和暴虐。

《王孙书》认为桀、纣为君,从愚妄之言,违长者之谏,衣温而忘百姓之寒,食美而忘天下之饥。这反映了桀的短视和自私。

《尸子》中提到桀、纣纵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西海之菁,东海之鲸。这些描述反映了桀的奢侈和挥霍无度。

《尸子》又提到桀为璇室瑶台,象廊玉床,权天下,虐百姓。这段描述了桀的奢侈和暴政,以及汤最终灭亡桀的过程。

《谯周法训》认为桀、纣虽有天下之位,而无一人之誉也,犹朽木枯树,逢风风则仆也。这句话反映了桀、纣的不得人心和国家的衰败。

《袁子正书》提到桀、纣有民左亿右亿之众,四岳三涂之险,京山中南之固,及在鸣条之野,一朝而失天下。这段描述了桀、纣的统治虽然看似稳固,但最终因为失民心而迅速崩溃。

《符子》中提到桀观炮烙於瑶台,龙逢谏之,桀不听。这段描述了桀的固执和残忍,以及忠臣的悲壮。

《淮南子》中提到桀之力,剔、伸钩、索铁、推移大戏,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禽之焦门。这段描述了桀的勇力,但也反映了他的失败和灭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