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一-原文
《尚书纬》曰:帝者天号,王者人称。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称也。皇者,煌煌也。
《洛书》曰:皇道缺,故帝者兴。
《易坤灵图》曰:在政不私公位,称之曰帝。
《易纬》曰:帝者,天号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称之曰帝。天子者,继天治物,改正一统,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养生人,至尊之号也。大君者,君人之盛也。
《易乾凿度》曰:帝王兴亡,必察八部,观卦之符,物之应动。(八部者,八部之方,候将兴以孟月,候将亡以季月,观非卦之符,如震则有龙,巽则有鸡之类,物谓云物也。)
又曰:兴於仁,立於礼,毕於义,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下之际,圣王之所以通天意而明至道也。
又曰:王者,天下所归;天子者,继天理物,改一统政;大君者,人君之盛德。大化行於万人,宜处王者,施大化,为大君也。
《周书》曰:三王之统,若循连环。周则复始,穷则反本。
《尚书大传》曰:三王之治,如环之无端,如水之胜火。
又曰:古者,天子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有问无以对,责之疑;可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
《韩诗外传》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又曰:君者,群也。群天下万民而除其害者,谓之君。王者,往也,天下往之。善养生人者也,故人尊之;善辩治人者也,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也,故人亲之;善粉饰人者也,故人悦之。四德具而天下往之,四德无一而天下去之。往之之谓王,去之之谓亡,故曰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大戴礼》曰: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观治乱得失。
又曰: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
《礼》曰:君天下,曰天子。
又曰: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
又曰: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以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
又曰: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人之灾,此皆有功烈於人者也。
又曰:王天下有三重,其寡过矣乎?(三重,三王之礼也。)
又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谓五帝时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同犹和平也。)’
又曰: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
又曰:故圣人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人之田也。
《礼斗威仪》曰:帝者得其英华,王者得其根核,霸者得其附支。故帝道不行不能王,王道不行不能霸,霸道不行不能守其身。
《礼含文嘉》曰:山泽者,三皇五帝之感应也。
《春秋演孔图》曰:正气为帝,间气为臣,宫商为姓,秀气为人。(正气为若木,则人得苍龙之形,灵威仰之气,史则得朱鸟之形,赤熛怒之气以生之。)
又曰:天子皆五帝精宝,各有题序,次运相据,起必有神灵符纪,诸神扶助,使开阶立遂。
又曰:王者,常置图箓坐旁以自正。
《春秋元命苞》曰:皇者,煌煌也。道,烂然显明。帝者,谛也。
《春秋文耀钩》曰:王者,往也。神所向往,人所归乐。
《春秋运斗枢》曰:宓牺、女娲、神农,是谓三皇也。皇者,合元履中,开阴布纲,指天画地,神化潜通。
《春秋合诚图》曰:大帝之精,起三河之州、中土之腴。
又曰:大帝冠五彩,衣青衣,黑下裳,抱日月。日在上,月在下,黄色正方居曰间,名曰五光。(正黄而名为五光者,盖以黄为质而众彩就饰之,故曰五色,此大帝人象旁文也。)
《春秋保乾图》曰:天子至尊也,神精与天地通,血气含五帝精,(人受天地气而生,故精神与天地通。)天爱之子也。
《春秋佐助期》曰:天子法斗,诸侯应宿。
《春秋潜潭巴》曰:天子有三宝。(谓璇玑玉衡得其度也。)
《春秋繁露》曰: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祐而子之号,称天子。
《孝经援神契》曰:王德珍文备象,连表万精,曲饰题类,设术修经,躬仁尚义,祖礼行信,握权任智,顺道形人,俱在至德。
《孝经钩命诀》曰: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五霸鹜。或称帝王,接上称天子,明以爵事天;接下称帝王,明以号令臣下。
《论语摘·褰圣承进》曰:帝不先义任道德,王不先力尚仁义,霸不先正尚武力。
《论语撰考讠韱》曰:考灵差德,知尧步、舜骤、禹驰、汤骛。德有优劣,故曰行转疾也。
《家语》曰: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之墉,有尧、舜、桀、纣之象,又有周公相成王之图。孔子谓从者曰:’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
又曰:季康子问於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天有五行:木、金、火、水及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取法五行,易代改号五行更王,始终相生,亦象其义也。故其生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
‘《白虎通》曰:帝王者,号也。号者,古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德合天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
又曰: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时质总称之。
‘《汉书》曰:尧、舜,禹、稷与之为善则行,驩兜欲与为恶则诛。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桀、纣,龙逄、比干欲与为善则诛,子华、崇侯与之为恶则行,不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为下愚。’
‘应劭《汉官仪》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父天母地,为天下主。’
‘《汉杂事》曰:汉有天下,号曰皇帝,自称朕,人臣称之曰陛下,其命令、制诰、衣冠、车马、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至曰幸,所居曰某禁中,所进曰御。(天子至尊,不敢亵凟之,故托於乘舆。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舆以行天下,犹调之车驾。今虽在京师,京师言行在,所巡狩天下,所奏事处皆为宫,在长安则曰长安宫,在泰山则曰奉商宫,惟当时所至。)’
‘《帝王世纪》曰:天子,至尊之定名也。应神受命,为天所子,故谓之天子。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称帝,义名曰称王。’
‘《韦曜洞纪》曰:自天地剖判,君世、宰人可得而言者,惟庖牺画卦、神农作稼、黄帝舆服,最为昭显,其餘非书记所述,难可纪焉。’
‘《六韬》曰:王者之道,如龙之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神其形而散其精,若天高而不可极,若渊深而不可测。故可怒而不怒,臣乃为虎;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
又曰:昔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未使民,民化;未赏民,民劝。此皆古之善为政者也。至於伏羲氏、神农氏,教化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古之不变者,有苗有之,尧化而取之。尧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
‘《太公伏符阴谋》曰:武王曰:’三皇之治,毋礼义而民利之,何也?’太公曰:’三皇之时,近之则利,去之则病。所谓上圣神德而治,其次教而化之,近圣赏罚之。’
‘《管子》曰:黄帝立明台之议,上观於贤也;尧有衢室之问,下听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建谏鼓於朝,而备评谣也;汤有总街之庭,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宫,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亡也。’
又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又曰:桓子问曰:’三王者,既杀其君矣,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对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功也;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伐纣以定汤功也。善之伐不善,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君何疑焉!’
又曰: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又曰: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於农,故先王贵之。
‘《晏子》曰:古者有紩衣挛领而王天下者,有处层巢窟穴而王天下者。’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又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无为,则无不治也。
又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
又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圣人在,天下歙然。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又曰:圣人之言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又曰: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撤。(圣人之心,与百姓心犹左右契耳。契来则和,故上下相亲,怨用不作,后世不能,执左契以应物,而守常辙以轨民,用此来和,必有馀怨矣。)
又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圣人欲上人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处上弗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也。
‘《董子》曰:为天子,不可不承天意,必顺其道,然后为安。’
又曰:古之造文字者,三画而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言人人皆有不忍加恶於人之心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也。’
又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台卿章句曰:五霸大国康政以率诸侯也。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是也。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
《孙卿子》曰:人君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人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
又曰:粹而王,駮而霸,无一焉而亡。
又曰: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大荣,积善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庄子》曰:盗跖曰:’古之禽兽多而人民少,於是人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人不知衣服,夏则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人。神农之代,卧则居居,起则于于。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同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又曰: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用为天下而有余。
又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此三者恣物之性而无所牵滞。)明於天,通於圣,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
又曰:广成子曰:’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郭璞曰:皇王之称,随世之上下耳。其於得通变之道以应无穷,一也。)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失无穷之道,则自信於一,变而不能均同上下矣,故俯仰异心也。)’
又曰: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又曰:昔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郭象曰:足以纪要而已也。)甘其食,美其服,(适故常甘,当故常美,若思夫侈靡,则无时慊矣。)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无求之至也。)若此之时,则至治也已。
又曰: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下不自虑也;辩虽彫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君之道也。
又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民如野鹿,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
又曰:圣人之静也,非曰其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郭象曰:挠乱也。)夫灵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
《唐子》曰:君人者,乘南面之尊,操杀生之柄,威如秋霜,恩如春养,何求而不得,何化而不从?君人者,当以江海为腹,山林为面,当使其观者不知江海何藏,山林何有?
《苏子》曰:天子坐九重之内,树塞其门,旒以翳明,衡以隐听,鸾以抑驰。
《陆子》曰:三皇垂策而五帝繁手,唐虞按辔,禹汤驰辕,虽使周公御衡,仲尼促节,固不已也。
《孙绰子》曰:道一者帝,德充者王,依仁仗义者霸。无为而治者道也,为能不恃者德也。存三亡国,仁也;责贡不入,义也。
《慎子》曰:昔者,天子手能依而宰夫设服,足能行而相者导进,口能言而行人称辞,故无失言失礼也。
又曰:古者立天子,贵之者非以利一人,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为天下也,非立天下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也,非立国以为君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一-译文
《尚书纬》说:帝是天的称号,王是人的称呼。天有五帝来确立名称,人有三王来规范制度。天子,是一种爵位称呼。皇,是辉煌的意思。
《洛书》说:皇道有缺失,所以帝者兴起。
《易坤灵图》说:在政治上不偏私公位,被称为帝。
《易纬》说:帝是天的称号。德行与天地相配,不偏私公位,被称为帝。天子是继承天命治理万物,改正统一,各得其所,父天母地,以养生民,是最高的称号。大君,是统治人民的盛德。
《易乾凿度》说:帝王的兴衰,必须观察八部,观察卦象的符应,观察万物的反应。(八部是指八个方位,预测将要兴起在孟月,预测将要衰亡在季月,观察不是卦象的符应,比如震卦有龙,巽卦有鸡等,万物称为云物。)
又说:兴起于仁,建立于礼,完成于义,稳定于信,成就于智。这五者,是道德的区分,天下的关键,圣王用来通晓天意和明白至道的方法。
又说:王者,是天下所归附的;天子,是继承天命治理万物,改正统一政治;大君,是君主的最高德行。大化施于万人,应该处在王者之位,施行大化,成为大君。
《周书》说:三王的统治,就像连环一样。周而复始,穷尽则回归根本。
《尚书大传》说:三王的治理,就像环没有起点,就像水胜过火。
又说:古代,天子有四个近臣:前面的是疑,后面的是丞,左边的是辅,右边的是弼。有疑问无法回答,责问疑;可以记住却不记住,责问丞;可以纠正却不纠正,责问辅;可以表扬却不表扬,责问弼。
《韩诗外传》说:明王有三怕:一怕处于尊位却听不到自己的过错,二怕得志后骄傲,三怕听到天下最深的道理却不能实践。
又说:君是群体。能聚集天下万民并除去他们的祸害的人,被称为君。王者,是前往的,天下人都前往。善于养生民的人,所以人们尊敬他;善于治理民的人,所以人们安心;善于展示民的人,所以人们亲近他;善于美化民的人,所以人们喜欢他。四德具备而天下人都会归附,四德不具备而天下人都会离开。归附称之为王,离开称之为亡,所以说道存在则国家存在,道不存在则国家灭亡。
《大戴礼》说:古代,天子常在季冬考核德行,以观察治理的得失。
又说:从前,尧以人的外表选取人才,舜以人的言语选取人才,汤以人的声音选取人才,文王以人的度量选取人才。
《礼》说:统治天下的人,称为天子。
又说:天子以德行为车,以音乐为驾驭。
又说:从前,先王崇尚德行,尊重有道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选拔贤能并安置他们,聚集众人并宣誓。因此,根据天的事务来事奉天,根据地的事务来事奉地。
又说:帝喾能排列星辰来显著民众,尧能平均赏罚刑法以正义终老,舜勤勉处理众事而在野外去世,鲧阻止洪水而溺死,禹能继承鲧的功绩,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有财产,颛顼能继承黄帝的功绩,汤以宽厚的治理民而除去暴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除人民的灾难,这些都是对人民有功绩的人。
又说:统治天下有三重,难道不会犯很多错误吗?(三重,是指三王的礼仪。)
又说:孔子说:‘大道的实施,与三代的英明,我没有赶上,但有所志向。(大道,是指五帝时期。)大道的实施,天下为公,选拔贤能,讲信修和睦。所以人们不仅亲近自己的亲人,也亲近别人的亲人;使老年人有终老之地,壮年人有用处,幼年人有成长的地方。因此,阴谋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外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同,就是和平。)
又说:所以圣人建立制度,必定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起点,以四时为关键,以日星为准则,以月为度量,以鬼神为辅助,以五行为本源,以礼义为工具,以人情为田野,以四灵为畜养。
又说:所以圣人修养义的准则、礼的秩序,来治理人情。所以人情,是圣人的田野。
《礼斗威仪》说:帝得到的是精华,王得到的是核心,霸者得到的是枝节。所以帝道不实行不能成为王,王道不实行不能成为霸,霸道不实行不能保全自己。
《礼含文嘉》说:山和泽,是三皇五帝的感应。
《春秋演孔图》说:正气成为帝,间气成为臣,宫商成为姓,秀气成为人。(正气成为若木,那么人得到苍龙之形,灵威仰之气,史得到朱鸟之形,赤熛怒之气以生之。)
又说:天子都是五帝的精华,各有记载,按照运势相互依据,兴起必有神灵的符应,众神扶持,使开创基业得以顺利。
又说:王者,常在座位旁边放置图箓来自我端正。
《春秋元命苞》说:皇,是辉煌的。道,明显地显露出。
《春秋文耀钩》说:王者,是前往的。神所向往,人所归乐。
《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被称为三皇。皇,是合元履中,开辟阴间布施法度,指天画地,神化潜通。
《春秋合诚图》说:大帝的精华,起源于三河之州、中土的肥沃之地。
又说:大帝戴五彩冠,穿青衣,黑衣裳,怀抱日月。日在上,月在下,黄色正方居中,称为五光。(正黄而称为五光,是因为以黄为质,其他色彩围绕装饰,所以称为五色,这是大帝的人形象旁文。)
《春秋保乾图》说:天子是最高的,神精与天地相通,血气含有五帝的精华,(人受天地之气而生,所以精神与天地相通。)是天地所爱的儿子。
《春秋佐助期》说:天子法斗,诸侯应宿。
《春秋潜潭巴》说:天子有三宝。(指的是璇玑玉衡得到正确的度数。)
《春秋繁露》说:德行与天地相等的人,称为皇帝。天赐予的称号,称为天子。
《孝经援神契》说:王德珍贵,文采完备,连绵万精,曲折修饰,设术修经,躬行仁义,遵循礼制,行信守义,掌握权力,任用智慧,顺应道义,塑造人民,都具备至德。
《孝经钩命诀》说:三皇步行,五帝奔跑;三王奔驰,五霸追逐。有时称帝王,向上称天子,表明以爵位事奉天;向下称帝王,表明以号令臣下。
《论语摘·圣承进》说:帝不先义任道德,王不先力尚仁义,霸不先正尚武力。
《论语撰考讠韱》说:考察灵差的德行,知道尧步行、舜奔跑、禹奔驰、汤追逐。德行有优劣,所以说行动转变迅速。
《家语》说:孔子观察明堂,看到四门之墉有尧、舜、桀、纣的形象,还有周公辅佐成王的图画。孔子对跟随的人说:‘明镜是用来观察形体的,往古是用来了解现在的。’
季康子问孔子说:‘我听说过五帝的名字,但不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请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从前我听老聃说过,天有五行:木、金、火、水以及土,它们按季节变化来养育万物,这就是所说的五帝。古代的君王,效法五行,更换朝代时更改五行的名称,始终相生相克,这也是象征它们的道理。所以,那些有明德之君,死后就会与五行相配。’
《白虎通》说:帝王的称号,是古代的标志。称号是用来彰显功绩和德行的,用来号令臣民。德行符合天意的人,被称为帝;仁义兼备的人,被称为王。以此来区分他们的优劣。
《白虎通》又说:皇,是君的意思,也是美好的意思,伟大的意思。是天地之总称,是美好和伟大的象征。在质朴的时代,总称为皇。
《汉书》说:尧、舜、禹、稷,如果与他们为善,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与驩兜为恶,就会被诛杀。可以与他们为善,不可以与他们为恶,这被称为上智。桀、纣,龙逄、比干,如果与他们为善,就会被诛杀;子华、崇侯,如果与他们为恶,就会得到好处。不能与他们为善,却可以与他们为恶,这被称为下愚。
应劭在《汉官仪》中说:皇,是伟大的意思,意味着辉煌而美好。帝,是德行像天地一样,意味着能够行天道,举止审慎,像父亲对待天,母亲对待地,成为天下之主。
《汉杂事》说:汉朝统一天下后,称皇帝,自称朕,臣子称他为陛下。他的命令、制诰、服饰、车马、器械等,都称为乘舆。他所在的地方称为行在,到达的地方称为幸,居住的地方称为某禁中,进献的东西称为御。因为天子地位至高无上,不敢亵渎,所以用乘舆来代表。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居之地,所以用乘舆来巡视天下,就像调车一样。现在虽然在京师,但京师言行在,巡视天下,所奏事处都称为宫,在长安就称为长安宫,在泰山就称为奉商宫,只看当时到达的地方。
《帝王世纪》说: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名称。应神接受天命,被天视为子,所以称为天子。孔子说:‘天子的德行,能感动天地,贯通八方。’因此,功绩符合神明的人被称为皇,德行符合天地的人被称为帝,义名叫作王。
《韦曜洞纪》说:自从天地分开以来,关于君世和宰人的情况,只有庖牺画卦、神农作稼、黄帝造车服,这些最为显著,其余的没有记载,难以记载。
《六韬》说:君王之道,就像龙的头,高高在上,远观四周,深视远方,审慎聆听。隐藏自己的形迹,分散自己的精力,就像天高不可及,深渊深不可测。所以,可以发怒但不发怒,臣子就会变成老虎;可以杀戮但不杀戮,大贼就会兴起。
《六韬》又说:从前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这些都是古代的君王。他们没有使用民力,民众却自然归化;没有赏赐民众,民众却自然勤勉。这些都是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君王。至于伏羲氏、神农氏,他们教化民众而不诛杀;黄帝、尧、舜,他们诛杀而不发怒。古代不变的原则,有苗人也有,尧教化他们并夺取了他们的地方。尧的德行衰微,舜教化他们并继承了位置;舜的德行衰微,禹教化他们并继承了位置。
《太公伏符阴谋》说:武王问:‘三皇的治理,没有礼义却能让民众受益,为什么?’太公回答:‘三皇时期,接近他们就有好处,离开他们就有坏处。所谓上圣神德而治理,其次是教化民众,再其次是赏罚分明。’
《管子》说:黄帝建立明台来观察贤人;尧有衢室来听取民众的意见;舜有告善之旌,使得君主不会偏私;禹在朝廷立建谏鼓,以备评价谣言;汤有总街之庭,观察人们相互诽谤;武王有灵台之宫,让贤人得以进见。这些都是古代圣帝明王之所以能够保有而不失去,得到而不丢失的原因。
《管子》又说:明一者为皇,察道者为帝,通德者为王,谋得兵胜者为霸。
《管子》中,桓子问:‘三位王者已经杀死了他们的君主,现在说起仁义,就一定以三王为法则,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说:‘从前,禹平定了天下,到了桀的时候又变得混乱,汤放逐了桀,以确立禹的功绩;汤平定了天下,到了纣的时候又变得混乱,武王讨伐了纣,以确立汤的功绩。善者讨伐不善者,自古以来一直如此,您何必怀疑呢!’
《管子》又说:言语充满整个房间,堂上充满整个殿堂,这就是圣王。
《管子》又说:从前有七十九代的君主,法制不一,号令不同,但他们都统治了天下,这是为什么?一定是国家富强,粮食充足。因为富强和粮食充足来源于农业,所以先王重视农业。
《晏子》说:古时候有穿着粗布衣服、领口狭窄而统治天下的,有住在巢穴中的而统治天下的。
《老子》说:圣人从事无为的事情,实行不言的教育,万物生长而不辞让,生长而不占有,作为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消失。
《老子》又说:不崇尚贤能,使民众不争斗;不珍贵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为盗;不展示可欲之物,使民众的心不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使民众的心变得空虚,肚子变得充实,意志变得薄弱,身体变得强壮,常常使民众无知无欲。使那些有知识的人不敢妄为。无为,就能治理好一切。
《老子》又说: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君王占据其一。
《老子》又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民众的意志为意志: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们;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们,这样就得到了善良;对于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们;对于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们,这样就得到了诚信。圣人在,天下就会安定。使天下浑然一体,百姓都会关注他们的耳朵和眼睛,圣人都会像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老子》又说:圣人的话是:‘我无为,而民众自然归化;我无事,而民众自然富裕;我喜好宁静,而民众自然端正;我没有欲望,而民众自然朴素。’
《老子》又说:圣人手持左边的契而不向人索求,所以有德的人掌握着契约,无德的人掌握着废除。因为圣人的心与百姓的心就像左右契一样。契来了就和谐,所以上下相亲,怨恨不会产生。后世的人如果不能,手持左契来应对事物,而坚守常规来引导民众,必然会有很多怨恨。
《老子》又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居于下位。因此,圣人想要居于上位,必须用言语居于下位;想要先于他人,必须用自己的后位来跟随他人。所以,处于上位而不害人,因此天下的人都乐于推举他而不厌烦。
《董子》说:作为天子,不能不顺应天意,必须遵循天道,然后才能安定。
《董子》又说:古代创造文字的人,用三画来表示王。三画代表天、地、人。连接它们的是通晓道路的方法。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心伤害他人的心。先王有这种不忍心伤害他人的心,因此有不忍心伤害他人的政治。用这种不忍心伤害他人的心去实行不忍心伤害他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简单。
《孟子》又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赵台卿章句说:五霸是那些用宽厚的政治来率领诸侯的大国。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就是五霸。三王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天子讨伐而不攻击,诸侯攻击而不讨伐。
《孙卿子》说:国君如果降低自己的礼仪以尊敬贤人,就能成为王;如果重视法律并爱护人民,就能成为霸主;如果只追求利益且多欺诈,就会陷入危险。想要接近四周,不如占据中央,所以王者必须居住在天下之中。
《孙卿子》又说:纯正无瑕就能成为王,矛盾冲突就能成为霸主,两者都不具备就会灭亡。
《孙卿子》还说:国家是天下利用的地方;君主是天下的利益和权势所在。掌握了正确的道路并坚持它,就能得到极大的安全和荣耀,这是积累善行的源泉。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道路,就会面临极大的危险。坚持正义就能成为王,坚持诚信就能成为霸主,滥用权谋就会灭亡。即使通过一种不义的行为、杀害一个无罪的人而得到天下,仁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庄子》说:盗跖说:‘古代禽兽多而人民少,所以人们都住在树上以躲避它们,白天拾取橡栗,晚上栖息在树上,因此被称为有巢氏的人民。古代的人不知道穿衣服,夏天就多积柴火,冬天就烧火取暖,因此被称为懂得生存的人。神农时代,人们睡觉时安然,起床时从容。知道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和麋鹿一起生活,耕种而食,织布而衣,没有互相伤害的心思。这是道德的极致。’
《庄子》又说:帝王的道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就是用天下而有余。
《庄子》还说:天道运行而不积累,所以万物得以成就;帝道运行而不积累,所以天下归心;圣道运行而不积累,所以海内服从。(这三种道都是顺应万物的本性而不加以拘束。)明白天道,通晓圣道,在帝王的道德上做到六通四达的人,他们能自我为政。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根本。用这种状态治理天下,就是帝王天子的德行。
《庄子》又说:广成子说:‘掌握了我的道的人,上面成为皇,下面成为王;(郭璞说:皇王之称,随世之上下耳。他们能够顺应变化之道以应对无穷,是一样的。)失去了我的道的人,上面只能看到光,下面成为土。(失去了无穷之道,就会自信于一点,变化而不能平衡上下,所以上下心态不同。)’
《庄子》又说:在赫胥氏的时代,人们居住不知道该做什么,行动不知道该去哪里,含着食物而快乐,鼓着肚子而游玩。人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庄子》又说:从前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人们用结绳记事,(郭象说:只够记录要点而已。)吃得香甜,穿得漂亮,(因为适足,所以总是香甜,因为适度,所以总是漂亮,如果追求奢侈,就没有时候满足。)喜欢自己的风俗,安于自己的居所,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鸡狗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人们从生到死都不互相往来。(这是无求的极致。)在这样的时代,就是最完美的治理。
《庄子》又说:古代统治天下的人,知道虽然失去了天下也不会自己担忧;辩论虽然尖锐,万物也不会自己吹嘘;能力虽然强大,也不会自己炫耀。天不生产而万物变化,地不长养而万物生长,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成。所以说:‘没有比天更神秘的,没有比地更富饶的,没有比帝王更大的。’所以说:‘帝王的德行与天地相配。’这是驾驭天地、驰骋万物而利用,是君主的道。
《庄子》又说:至德之世不崇尚贤能,不使用能人,人民就像野鹿一样,正直而不知道自己是在行义,相爱而不知道自己是在行仁,诚实而不知道自己是在行忠,恰当而不知道自己是在行信。
《庄子》还说:圣人的静,不是因为静是好的,所以静。万物没有什么足以打扰他的心,所以静。
《唐子》说:统治人民的人,享有南面的尊位,掌握着生杀的权力,威严如秋霜,恩泽如春雨,有什么样的要求得不到,有什么样的教化不服从?统治人民的人,应当以江海为胸怀,以山林为面容,应当让观察的人不知道江海有什么藏匿,山林有什么存在。
《苏子》说:天子坐在九重的宫室之内,用树木堵塞了门,用旒遮蔽了视线,用横木遮蔽了听觉,用鸾铃抑制了驰骋。
《陆子》说:三皇垂下策杖,五帝繁忙地处理事务,唐尧虞舜驾驭车马,夏禹商汤驾驭车辕,即使让周公驾驭车衡,孔子督促车节,也无法停止。
《孙绰子》说:道一者成为帝,德充者成为王,依仁仗义者成为霸。无为而治的是道,能够不依赖的是德。保留三个国家,是因为仁;责贡不进入,是因为义。
《慎子》说:从前,天子手能依靠而宰夫设立服饰,足能行走而相者引导前进,口能说话而行人称颂辞藻,所以没有失言失礼。
《慎子》又说:古代设立天子,尊贵他们并不是为了一个人得利,而是说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尊贵的,那么道理就无法通行。通行道理,是为了天下。所以设立天子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天子设立天下;设立国君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国家设立国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一-注解
帝者:指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通常被认为是神化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德行。
王者: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意为仁义道德的领袖。
天子:天子是中国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意味着受命于天。
皇者:古代对帝王的另一种尊称,意为煌煌,光辉灿烂,象征帝王的崇高和伟大。
五帝:指上古时期的五位传说中的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王:三王是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是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王。
大君: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意为君人之盛,指帝王的最高地位。
八部:古代指八个方位,用于观察和预测国家兴衰的象征。
仁: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仁爱、仁心。
礼:儒家思想中的概念,指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义:义,指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信:信,指诚实守信。
智:儒家思想中的概念,指智慧、明智。
三皇: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王。
五霸:五霸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三王之礼:古代指三王(夏、商、周)的礼仪制度。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
大同: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状态,指天下为公,人人平等。
四灵:古代传说中的四种神兽,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象征四方守护神。
五光:古代传说中的五种光辉,分别对应五帝,象征帝王的德行和光辉。
璇玑玉衡:古代指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象征天子的神圣地位。
皇帝:皇帝是中国古代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始于秦朝。
三皇步:古代对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尊称。
五帝骤:古代对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尊称。
三王驰:古代对三王(夏、商、周)的尊称。
五霸鹜:古代对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的尊称。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场所,象征国家的中心。
四门之墉:古代明堂的四个门,象征四方的守护。
往古:古代,指过去的历史时期。
季康子:季康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贵族,也是孔子的弟子。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古代哲学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老聃:老聃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皇:皇,指古代最高统治者。
帝: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意为道德高尚、能行天道的人。
尧: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五帝之一。
舜: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五帝之一。
禹: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五帝之一。
稷: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
桀: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纣: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龙逄:龙逄是商朝的一位忠臣,因劝谏纣王而被杀。
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忠臣,因劝谏纣王而被杀。
子华:子华是周朝的一位官员。
崇侯:崇侯是周朝的一位官员。
陛下:陛下是对皇帝的尊称,源于古代臣子不敢直呼皇帝,以陛下代称。
乘舆:乘舆指皇帝的车马,也代指皇帝本人。
庖牺:庖牺是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之神。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五帝之一。
轩辕氏:轩辕氏,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
赫胥氏:赫胥氏,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首领。
尊卢氏:尊卢氏,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首领。
祝融氏:祝融氏,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首领。
伏羲氏:伏羲氏,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神农氏:神农氏,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太公:太公即姜太公,是周文王的师,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管子:管子即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圣人:圣人是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
老子:老子即李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董子:董子即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哲学家。
孟子:孟子即孟子轲,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孙卿子:孙卿子,即荀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人君者:人君者,指君主,即国家的统治者。
降礼尊贤:降低自己的礼仪,尊重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王:王,指古代的君主。
重法爱人:重视法律,爱护人民。
霸:成为霸主,指统治一定区域的强大君主。
好利多诈:追求利益,善于欺诈。
危:危险,指可能导致的失败或灭亡。
四旁:四周,指四方。
中央:中心,指天下之中。
粹:纯粹,指道德品质的高尚。
駮:矛盾,指德行不纯。
国者:国家,指政治组织。
人主者:君主,指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道:道,指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
权谋:权谋,指政治和军事上的策略和手段。
仁者:仁者,指有仁爱之心的人。
天下:天下,指整个国家或世界。
《庄子》: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
盗跖:盗跖,传说中的一位盗贼,此处引用其言论以说明古代社会。
有巢氏之民:有巢氏之民,传说中古代人民居住在树巢中的部落。
知生之人:知生之人,指懂得生活之道的人。
神农之代:神农之代,指神农氏时代,传说中农业文明的开始。
至德:至德,指最高的道德。
帝王:帝王,指古代的君主。
光:光,指明亮的照耀。
土:土,指地,此处比喻地位低下。
广成子:广成子,传说中古代的一位道家仙人。
郭璞:郭璞,东晋时期文学家、学者,注释《尔雅》等书。
容成氏:容成氏,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首领。
大庭氏:大庭氏,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首领。
柏皇氏:柏皇氏,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首领。
中央氏:中央氏,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首领。
栗陆氏:栗陆氏,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首领。
骊连氏:骊连氏,传说中古代的一个氏族首领。
结绳而用之:结绳而用之,指用绳子结记号以记录事物。
甘其食,美其服:甘其食,美其服,指食物甜美,衣服漂亮。
至治:至治,指治理得最好的状态。
唐子:唐子,指唐尧,传说中古代的一位贤明的君主。
南面之尊:南面之尊,指君主的尊贵地位。
杀生之柄:杀生之柄,指君主掌握生杀大权。
江海为腹,山林为面:江海为腹,山林为面,比喻君主要胸怀宽广,视野开阔。
九重之内:九重之内,指皇宫深处。
旒以翳明,衡以隐听,鸾以抑驰:旒以翳明,衡以隐听,鸾以抑驰,指皇帝的宫殿布置得非常隐秘。
三皇垂策而五帝繁手:三皇垂策而五帝繁手,指三皇五帝时代政治制度逐渐完善。
唐虞按辔,禹汤驰辕:唐虞按辔,禹汤驰辕,指唐尧、虞舜、大禹、商汤等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周公御衡,仲尼促节:周公御衡,仲尼促节,指周公旦和孔子等古代圣贤对国家治理的贡献。
孙绰子:孙绰子,指孙绰,东晋时期文学家。
慎子:慎子,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王部-卷一-评注
《孙卿子》中的这段文字,首先阐述了君王治国之道。‘降礼尊贤而王’表明君王应以礼待人,尊重贤能,这是王道的基础。‘重法爱人而霸’指出君王还需重视法律,关爱人民,这是霸道的体现。‘好利多诈而危’则警示君王若只追求私利,玩弄权谋,将导致国家危险。‘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则强调君王应居中而治,以示公正无偏。
‘粹而王,駮而霸,无一焉而亡’进一步阐述君王的德行,纯粹的德行可以成就王道,矛盾对立的德行可以成就霸道,而两者都不具备则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之利势也’将国家与君王视为天下的工具和势力的象征,强调君王应以天下的利益为重。
‘得道以持之则大安大荣,积善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指出君王若能遵循天道,积累善行,国家将安定繁荣;反之,则将陷入危机。
‘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说明君王应以义和信立国,而权谋则是亡国的根源。
《庄子》中‘盗跖’的寓言,描述了原始社会人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古代先民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表明帝王应以天地为榜样,以道德为准则,以无为为治国之道。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阐述了天道、帝道、圣道的运行规律,即顺应自然,不拘泥于一时。
‘明於天,通於圣,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指出君王应明察天意,通达圣道,以实现六通四辟的治国境界。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强调君王应保持内心的虚静,无为而治。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与‘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对比,说明了掌握和失去道的重要性。
‘赫胥氏之时’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昔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列举了一系列古代帝王,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演变。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民如野鹿’描绘了一个道德高尚、人民淳朴的时代。
《唐子》中‘君人者,乘南面之尊,操杀生之柄’反映了君王的权力与责任。
《苏子》和《陆子》的文字,通过对比天子和君王的形象,强调了君王应具备的品德和能力。
《孙绰子》中‘道一者帝,德充者王,依仁仗义者霸’阐述了君王治国之道。
《慎子》的文字,从天子与宰夫、足与相者、口与行人的关系,说明了君王应具备的礼仪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