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三-原文

《左传》曰:初,宋芮司徒生女子,(芮司徒,宋大夫。)赤而毛,弃诸堤下。

恭姬之妾取以入,(恭姬,宋伯姬也。)名之曰弃。

长而美。

平公入夕,(视夕也。平公,恭姬子也。)恭姬与之食。

公见弃也而视之,尤。(右过也,意悦之,故视之过久。)

姬纳诸御,(纳之平公之御。)嬖,生佐,(平公嬖弃而生佐,佐立为宋元公。)恶而婉。(婉,顺也,佐貌恶心顺。)

太子痤美而很,(太子貌美,戾而心很,很,戾不从教,)

合左师畏而恶之。(合左师,向戍也。)

寺人惠墙伊戾为太子内师而无宠。(寺人,宋阉士惠墙皆发声,实为伊戾,名以公。寺人为太子内师长,掌内官。)

秋,楚客聘於晋,过宋(楚客过使。)太子知之,请野飨之。

公使往,伊戾请从之,公曰:’夫不恶女乎?'(夫谓太子,伊戾无宠於太子。故曰:夫不恶汝。)

对曰:’小人之事君子也,恶之不敢远,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敢有二心乎?有纵供其外,莫供其内。(言我内师也。当为内师供内使也。)臣请往也。’

遣之。

至,则欿,用牲,加书,徵之,(以书为之征验也。书,盟书。)而骋(骋,驰)告公,曰:’太子将为乱,既与楚客盟矣。’

公曰:’为我子,又何求?’

对曰:’欲速。'(速,疾也。欲疾代公得位,故与楚客谋,共弑公也。)

公使视之,则信有焉。(有盟也。)

问诸夫人(夫人,佐母弃也。)与左师,则皆曰:’固闻之。(固,久也,久闻太子欲为乱。)’

公囚太子。

太子曰:’唯佐也,能免我。’

召而使请,曰:’日中不来,吾知死矣。’

左师闻之,(闻太子与佐期日中,)聒而与之语。(聒,讙也。欲使失期佐。)

过期,乃缢而死。(《经书》宋公杀其世子痤平公,用伊戾之谮,听夫人、左师之言,世子无罪而死,故称宋公杀罪之也。)

佐为太子。

公徐闻其无罪也,乃烹伊戾。

又曰:许悼公疟。(许悼公,灵公之子。名买疟寒疾也。)

五月戊辰,饮太子止之药卒。(《经书》夏五月戊辰,许世子弑其君,买止悼公子,襄太子也,公疾不瘳,止进药。虽尝,不由医。)

太子奔晋。

书曰:’弑其君。(《礼》医不三世不使。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公疾未瘳而进药虽尝而不由医而卒,故国罪之书弑告诸侯。)’

君子曰:’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原止之无恶,药物不害,医无以加寿,命有终。故曰,舍药物可也。一曰,罪止非也。刺无良史,物读为勿。止,实孝能尽心,事君舍药,勿以罪之。)’

又曰: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平王之长庶子宜申也。)曰:’太子任弱,其母非嫡,(太子任,昭王也,秦嬴也。)太子建实娉之。子西长而好善。立长则顺,建善则治。王顺国治,可不务乎?’

子西怒曰:’是乱国而恶君王也。(谓夫人故太子建娉之废而不立,是谓乱国追恶君王也。)国有外援,(外援,谓太子任,秦外孙。黩,易也。秦为任外援,不可易。)不可黩也;王有嫡嗣,不可乱也。败亲速雠,乱嗣不祥,我受其名。赂吾以天下,吾滋不从。楚国何为?必杀令尹。’

令尹惧,乃立昭王。

又曰: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燕姬,齐景公嫡夫人。昭七年燕人所归。不成,未冠。)

诸子鬻姒之子荼,荼嬖。(诸子,诸公子。姒,景公妾也。淳于人所纳女,荼安孺子。)

诸大夫恐其为子也,言於公曰:’君之齿长矣,未有太子,若之何?(为子,为太子也。荼少,故恐立之。言君年长,未有太子,一旦不讳,当若之何?欲令早立长也。)’

公曰:’二三子闻於忧虞,则有疾疹,亦姑谋乐,何忧於无君?(言二三子闻于邻国忧虞,则疾疾在其间,今无疾疹,何为不自谋自乐,何忧无君乎?)’

公疾,使国惠子、高昭子立荼,(国惠子,国景之子国忧也。高昭,高偃之子高张也。)置群公子於莱。(莱,齐东鄙邑,欲使远齐。)

《公羊传》曰:子般卒。

子卒云子卒,此其称子般卒何?(何休注曰:据子赤不言子赤卒。)

君存称世子,(明当世父位为君也。)君薨称子某,(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故称子某继父也。名者尸柩尚存,以君前臣名。)逾年称公。

又曰:公孙慈如牟。

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

曷为殊会王世子?世子贵也,世子犹世世子也。(解,贵,意也。言当世父位储君,副主不可以诸侯会之。为文故殊之,使若诸侯为世子所会也。自王者言之,居远世子在三公下。礼丧服斩衰曰,公,士大夫之众臣是也,自诸侯言之,世子尊於三公。此礼之威仪各有所施。言及者,因其文可得见汲汲也。世子所以会者,时桓公德衰,故上假王世子示以公义也。)

《谷梁传》曰:曹伯使世子射姑来朝。

朝不言使,非正。(庾信注曰:礼,诸侯之嫡誓於天子,摄其君则下其君一等,未誓则以玉帛继子男,此谓会同急王命者也。至於相朝,非急会,今曹伯有疾不朝鲁,未为有缺,而使世子摄朝,言非礼之正。)

使世子伉诸侯之礼而来朝,曹伯失正矣。

诸侯相见日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内为失正矣。

内失正,曹伯失正,(言二者俱失之。)

世子可以已矣,则是放命也。(放,违也。言世子违命而正,是当不义则争之。)

又曰: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招,成公子。偃师,哀公子,所谓悼太子者也。哀公爱其世子,留托之招。哀公有疾,招杀太子偃师而立留。)向曰陈公子招,今曰陈侯之弟招,何也?曰尽其亲,所以恶招也。(尽其亲,谓招称公子,又称弟。招,先君之公子,今君之母弟也。)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世子者,惟君之贰也,(贰,副。)云可以重之,存焉,志之也。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亲而杀之,恶也。(恶哀公使招至放杀之。)

《孝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郑玄注曰:古者诸侯五年一朝天子,使世子郊迎,刍米百车,以客礼待之,尽坐正殿,夜设庭燎;思与相见,问其劳苦也。)

《孔子家语》曰:邾隐公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孟懿子问於孔子。孔子曰:”其礼如世子之冠,冠於阼阶,所以著代;(王肃注曰:主人之位以明。代、交也;)醮於客位,加其成,(冠於阼阶,若不醴,则用酒,於客位敬而成之。户西为客也;)三加弥尊;喻其志,(喻其志,使弥知尊宜敬,戒加绸布,皮及爵弁;)冠而字之,敬其名。虽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其礼不变,天下无生而贵者。”

又曰:孔子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也,何冠之有?”孟懿子曰:”然则诸侯之冠异天子与?”(怪天子无冠礼,而诸侯之冠如子之冠,问之也。)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亦冠已,君人无所殊。”(诸侯亦人君,与天子无异。)

“《孔丛子》曰:穆公问於子思曰:”立太子有常乎?”答曰:”有之,在周公之典。”曰:”文王舍適而立次,微子舍孙而立弟,是何法也?”子思曰:”殷人质而尊,故立其弟。周人文而亲其亲,故立其子,亦各有礼也。文质不同,其礼则异。文王舍適立次,权也。”

“《汉旧仪》:皇后、太子各食三十县,曰汤沐邑。”

“《白虎通》曰:何以知天子之子称世子?《春秋传》曰:”王世子会於首止”是也。何以知天子之称太子?《尚书》曰:”太子发升于舟”是也。《中候》曰:”废考,立太子发”,明文王时称太子也。或云诸侯之子称世子,则《春秋传》云:”晋太子申生、郑太子华、齐太子光”。由是观之,周制太子、世子亦不定也。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侯王之嫡称世子。后代咸因之。”

又曰:太子夫人无谥者何本?妇人随夫,太子无谥,其夫人不得有谥。《士冠经》曰:”天子之元子,犹士也,无谥。”知太子亦无谥。

又曰:天子太子、诸侯之世子皆以诸侯礼娶,与君同示,无再之义也。

又曰:天子之太子、诸侯之世子皆就於诸外者,尊师说,先王之道也。故《曲礼》曰:”闻有来学,无往教焉.”

“《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记》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太学在郊。

又曰:太子、群后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皆造小学。小学,经艺之宫也。太学者,辟雍、乡射之宫。

又曰:君在立太子者,所以防篡杀。齐臣子之乱君在者,《春秋》之义,杀太子与杀君同罪。《春秋》曰:”杀其君之子,奚其言君者,明与君同也.”君薨,夫人无子有遣腹,待其产而立之何?尊適重正也。《曾子问》云:立適以长不以贤,贤、不肖未可知也。《尚书》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立子以贵不以长者,塞爱憎也。故《春秋公羊传》曰:”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列女传》曰:鲁漆室女倚柱而啸,邻妇谓之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乎?吾为子求偶.”女曰:”吾岂嫁哉!吾忧鲁君老而太子少也.”邻妇曰:”此乃鲁大夫之忧也。且鲁国虽有事,妇人何与?”女曰:”子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昔者晋客舍吾家,系马,马佚驰,践吾园葵,使我终岁不厌菜。邻人女奔亡,借吾兄追之,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老必将悖;太子少,少必愚。愚悖之间,奸伪互起。夫鲁国有事,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之?”邻妇谢曰:”子之虑非吾所及也.”居三年,鲁果内乱,齐、楚攻之。男子战斗,妇女输,不得休息。

“《史记》曰:周厉王奔彘。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又曰:幽王嬖爱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废后及太子,而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毋可奈何!”申侯怒,乃与犬戎共攻杀幽王丽山下,虏褒姒。于是诸侯共立故幽王太子宜咎,是为平王。

“《纪年》曰: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

“《史记·燕世家》曰: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王。秦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拔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

《燕丹子》曰:太子丹质於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归。

秦王不听,谬言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

丹仰天而叹,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陷丹。

丹过之,桥为不发。

夜到关,丹为鸡鸣,遂得逃归。

故怨於秦,欲报之,养勇士,无所不至。

丹与其傅麹武书曰:

丹不肖,生於僻陋之国,长於不毛之地,未曾得睹君子雅训。

欲有所陈,幸垂览之。

丹闻丈夫之道义节,耻受辱以生也。

贞正所羞之见,却以亏其节。

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过者。

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所守也。

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诸侯最甚。

每念之,痛入骨髓。

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

欲收天下勇士,集海内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於秦。

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当千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

若其不然,令丹生无日於天地,死怀恨於九泉。

必令诸侯无以为叹,易水之北,未知谁有。

此盖亦大夫耻也。

谨遣书,愿熟思之。

《史记·吕后本纪》曰:

吕太后,高祖微时妃也。

生孝惠帝,为人仁弱。

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几代太子者数矣。

赖大臣争之,及用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又《张良世家》曰: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

吕后恐,不知所为。

人或谓吕后曰:

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

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幼留侯,曰:

君常为上谋臣,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

留侯曰:

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

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此骨肉间,虽臣等百馀人,何益?

吕泽强要曰:

为我画计。

留侯曰:

此难以口舌争也。

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

然上高此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请之。

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於是吕后令吕泽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四人。

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高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四人相谓曰:

凡来者,将以存太子。

太子将兵,事危矣。

乃说建成侯曰:

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

且太子所与俱将,皆尝与上定天下骁将也,

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

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

臣闻母爱者子抱,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

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

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

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夷犹侪也。)乃令太子将此属,

无异使羊将狼也,

莫肯为用,

且使布闻之,

则鼓行而西耳。

(晋灼曰:鼓行而西,言无所畏。)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

诸将不敢不尽力。

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於是吕泽立夜见吕后,

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

如四人意。

上曰:

吾惟竖子固不足遣,

而公自行耳。

於是上自将兵而东,

群臣居守,

皆送至灞上。

留侯病,自强起,

至曲邮,

见上曰:

臣宜从,

病甚。

楚人剽疾,

愿上无与楚人争锋。

因说上曰:

令太子为将军,

监关中兵。

上曰:

子房虽疾,

强卧而傅太子。

是时叔孙通为太傅,

留侯行少傅事。

汉十二年,

上击破布归,

疾益甚,

愈欲易太子。

留后谏,

不听,

因疾不视事。

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

以死争太子。

上佯许之,

犹欲易之。

及宴,

置酒,

太子侍。

四人者,

从太子,

年皆八十有馀,

须眉皓白,

衣冠甚伟。

上怪之,

问曰:

彼何为者?

四人前对,

各言名姓:

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上乃大惊,

曰:

吾求公数岁,

公避逃我,

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皆曰:

陛下轻士善骂,

臣等义不为辱,

故恐,

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

恭敬爱士,

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

故臣等来耳。

上曰:

烦公幸卒调护(如淳曰:调护,犹营护也。)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

起去。

上目送之,

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

我欲易之,

彼四人辅之,

羽翼已成,

难动矣。

吕后子真而主矣。

《汉书·外戚传》曰:

孝景王皇后,

武帝母也。

入太子宫,

太子幸爱之,

生三女一男。

男方在身时,

王夫人梦日入其怀,

以告太子。

太子曰:

此贵徵也。

未生,

文帝崩;

景帝即位,

王夫人生男。

是时,

薄皇后无子。

后数岁,

景帝立齐栗姬男为太子,

而王夫人男为胶东王。

长公主嫖有女,

欲与太子为妃,

栗姬妒,

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

栗姬日怨怒,

谢长主,

长主不许。

长主欲与王夫人,

夫人许之。

会薄皇后废,

长公主日谮栗姬。

景帝尝嘱诸姬子,

曰:

吾百岁后,

善视之。

栗姬怒不肯听,

景帝心衔之而未发也。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

帝亦自贤之。

又以曩者所梦日符,

计未有所定。

王夫人又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

大行奏事,

文曰:

子以母贵,

母以子贵。

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

帝怒曰:

是乃所当言耶!

遂按诛大行,

废太子为临江王,

栗姬愈恚,

不得见,

以忧死。

卒立王夫人为皇后,

男为太子。

《汉武故事》曰:

武帝生猗兰殿,

四岁,

立为胶东王,

七岁立为太子。

《汉书》曰:卫皇后生戾太子据。

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

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张晏曰:禖者求子,《月令》曰:祀于高禖是。)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

及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

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

元鼎四年,纳史良娣,(韦昭曰:良娣,官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凡三等。)产子男进,号曰史皇孙。(张晏曰:皆以舅氏姓为氏,以相别也。)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

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

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

充典治巫蛊,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

太子召问少傅石德,德惧为师傅并诛,因谓太子曰:’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

太子急,乃收捕充,斩以闻。

遂部宾客为将率,与丞相刘屈氂等战。

太子兵败,亡,不得。

上怒甚,群下忧惧,不知所出。

壶关三老茂上书云:’子弄父兵,罪当笞尔。’

书奏,天子感寤。

太子之亡也,东至湖,藏匿泉鸠里,主人家贫,常卖屦以给太子。

太子有故人在湖,闻其富赡,使人呼之而发觉。

史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自经。

后车千秋言太子之冤,遂擢千秋为丞相,而族灭江充家。

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於湖。

天下闻而悲之。

宣帝即位,有司奉谥曰戾,置奉邑三百家。

又曰:孝元皇帝为太子也,母曰哀许皇后。

宣帝微时,生民间。

年二岁,宣帝即位。

八岁,立为太子。

壮大,柔仁好儒。

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惲、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害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

而王母张婕妤尤幸。

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又曰:孝宣王皇后,宣帝即位,召入后宫,稍进为婕妤。

霍皇后废后,上怜许太子早失母,几为霍氏所害,於是乃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遂立王婕妤为皇后,令母养太子。

又曰: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

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家生甲观画堂,(如淳曰:甲观,观名。画堂,堂名三辅。《黄图》云:太子宫有甲观,又别处,不在未央宫中。)为世嫡皇孙。

宣帝爱之,字曰太孙,常置左右。

年三岁而宣帝崩,元帝即位,帝为太子。

壮好经书,宽博谨慎。

初居桂宫,上常急召,太子出龙楼门,(张晏曰:门楼上有铜龙,黄白鹤飞廉之为名也。)不敢绝道,(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若今之中道,古甚重也。)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

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

上大悦,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

其后幸酒、乐宴,(晋灼曰:幸酒,好酒乐宴。)上不以为能。

而定陶恭王有才艺,母傅昭仪又爱幸,上以故常有意欲以恭王为嗣,赖侍中史丹护太子家,辅助有力,上亦以先帝尤爱太子,故得无废。

又曰:孝哀皇帝,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

嗣立为王,好文辞法律。

元延四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

时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来朝,独从傅。

上以问定陶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

上令诵《诗》,通习能说。

他日问中山王:’独从傅,在何法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三-译文

《左传》记载:起初,宋国的芮司徒生了一个女儿,(芮司徒是宋国的大夫。)这个女孩皮肤红润但长着毛发,于是被丢弃在堤坝下。恭姬的妾室捡到了她,带回家中,(恭姬是宋伯姬。)给她取名叫弃。弃长大后非常美丽。平公晚上进宫,看到弃就多看了几眼。(多看是喜欢她的表现,所以看得时间较长。)恭姬就把弃送进了后宫,被平公宠爱,生下了佐,(平公宠爱弃而生的佐,佐后来成为宋元公。)佐长得丑陋但性格顺从。(顺从,即性格温和。)太子痤长得英俊但性格暴躁,(太子痤长得好看,性格暴躁且不易教导,)合左师向戍既敬畏又讨厌他。(合左师是向戍,)宦官惠墙伊戾成为太子的内师但没有得到宠爱。(宦官是指宋国的阉人惠墙,实际上是伊戾,名以公。宦官是太子的内师长,负责内宫事务。)秋天,楚国使者访问晋国,经过宋国,(楚国使者经过宋国。)太子知道了这件事,请求在野外宴请他们。平公派人去,伊戾请求一同前往,平公说:‘难道太子不喜欢你吗?’(这里的‘夫’指的是太子,伊戾在太子那里不受宠爱,所以这样说。)伊戾回答说:‘小人侍奉君子,讨厌的时候不敢远离,喜欢的时候不敢亲近,恭敬地等待命令,怎么敢有二心呢?有的事情在外面纵容,没有的事情在内宫供应。(意思是说我是内师,应该为内宫提供所需。)请允许我前往。’于是平公派他去了。到了那里,伊戾就假造盟书,用牲畜作为证据,然后迅速回去报告平公,说:‘太子将要作乱,他已经和楚国使者结盟了。’平公说:‘他是我儿子,还有什么可求的?’伊戾回答说:‘他想尽快取代您。’平公派人去调查,发现确实有盟约。(有盟约的证据。)平公询问夫人(夫人是佐的母亲弃)和左师,他们都回答说:‘我们早就听说太子要作乱了。’于是平公囚禁了太子。太子说:‘只有佐能救我。’他召唤佐并让他去请求平公,说:‘如果中午还不来,我就知道我要死了。’左师听到这个消息,就喧哗地和他说话,(喧哗是想要让他错过与佐的约定。)过了约定的时间,太子就吊死了。(《经书》记载宋公杀害了他的太子痤平公,使用伊戾的诬告,听信夫人和左师的话,太子无罪而死,所以称宋公杀罪之。)佐成为太子。平公后来慢慢得知太子无罪,于是烹杀了伊戾。

《左传》又记载:许悼公得了疟疾。(许悼公是灵公的儿子,名买,患有疟疾。)五月初五戊辰日,太子止给悼公服用了药物,悼公就去世了。(《经书》记载夏五月初五戊辰日,许国世子杀害了他的君主,悼公之子止,悼公病未愈,止进药。虽然尝过药,但不是由医生所给。)太子逃到了晋国。史书记载说:‘杀害了他的君主。’(按照《礼记》,三代以上的医生不使用,君主有病,臣子先尝药,父母有病,儿子先尝药。悼公病未愈而进药,虽然尝过药,但不是由医生所给,所以国家认为他有罪,向诸侯通报。)君子说:‘尽心地侍奉君主,放弃药物也是可以的。(原止之无恶,药物无害,医生无法增加寿命,命运有终。所以说,放弃药物也是可以的。另一种说法是,罪责止非也。指责不好的史官,物读为勿。止,实际上是孝顺,能尽心侍奉君主,放弃药物,不应因此怪罪他。)

《左传》又记载:楚平王去世后,令尹子常想要立子西为王,(子西是平王的长庶子宜申,)说:‘太子昭王年纪轻,他的母亲不是正室,太子昭是秦嬴所生,太子建实际上是迎娶了子西。子西年纪大且喜欢行善。立年纪大的儿子顺理成章,立行善的儿子能治理国家。君主顺从国家治理,这不是应该追求的吗?’子西生气地说:‘这是乱国而厌恶君王。(这里的‘夫人’指的是太子建迎娶子西的旧事,子西被废而不立,这是乱国而厌恶君王。)国家有外援,(外援指的是太子昭,秦的外孙,)不能改变;君王有嫡子,不能乱立。败坏亲情会招致仇恨,乱立继承人是不祥的,我愿意承担这个名声。用天下作为贿赂,我也不会接受。楚国要做什么?一定要杀掉令尹。’令尹害怕了,于是立昭王为王。

《左传》又记载:齐景公的燕姬生了一个儿子,但儿子没有成活就死了。(燕姬是齐景公的正室夫人,昭七年燕人所归。儿子没有成活,未到成年。)其他儿子鬻姒的儿子荼,荼受到宠爱。(其他儿子指的是其他公子,鬻姒是景公的妾室,淳于人所纳的女,荼是安孺子。)众大夫担心荼会被立为太子,就对景公说:‘您的年纪大了,还没有立太子,怎么办呢?(担心立太子,因为荼年纪小,担心一旦景公去世,荼无法继承。)’景公说:‘你们这些人在忧虑中,如果有疾病,也有病疹,也暂时谋求快乐,为什么忧虑没有君主呢?(意思是说你们在邻国忧虑的时候,也会生病,现在没有疾病,为什么不能自己寻求快乐,忧虑没有君主呢?)’景公病重,让国惠子、高昭子立荼为太子,(国惠子是国景的儿子国忧,高昭是高偃的儿子高张,)把其他公子安置在莱地,(莱是齐国的东部边境,希望他们远离齐国。)

《公羊传》记载:子般去世了。子去世了说子卒,为什么这里称子般卒呢?(何休注解:根据子赤不言子赤卒。)君主在世时称世子,(说明当世父位为君主时,称世子。)君主去世后称子某,(因为民众和臣子心中不能一日无君主,所以称子某继位。)过了一年称公。

《公羊传》又记载:公孙慈如牟。鲁公和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在首戴会见了周王的世子。为什么特别提到会见周王的世子呢?世子地位尊贵,世子就像世世子一样。(解释:尊贵,意指当世父位储君,副主不可以诸侯会之。因为文辞的特殊,所以特别提到,好像诸侯是被世子所会一样。从王的角度说,世子居住在远处,在三公之下。按照礼仪,丧服中的斩衰是公,士大夫的众臣也是公。从诸侯的角度说,世子比三公还要尊贵。礼节中的威仪各有所施。提到会见,是因为根据文辞可以看出急切之情。世子之所以会见,是因为当时齐桓公德行衰败,所以借助周王的世子来展示公义。)

《谷梁传》记载:曹伯派世子射姑来朝见。朝见时不提使者,这是不正规的。(庾信注解:按照礼仪,诸侯的正室要向天子发誓,如果君主代理君位则降低一等,如果没有发誓则以玉帛作为子男的身份,这是指紧急会盟王命的情况。至于相朝,不是紧急会盟,现在曹伯生病没有朝见鲁国,并没有缺失,却派世子代替君主来朝见,这是不正规的。)让世子按照诸侯的礼仪来朝见,曹伯就失去了正道。诸侯相见的日子是朝见,应该以对待人父的方式对待人子,如果在内部失去正道,曹伯就失去了正道,(这里说两者都失去了正道。)世子可以停止这种行为,这是放任命令。(放,违抗。说世子违抗命令而保持正道,这是当不义的时候应该争斗的。)

又说:陈侯的弟弟招杀了陈国的世子偃师。(招,是成公的儿子。偃师,是哀公的儿子,也就是所说的悼太子。哀公宠爱他的世子,就把他留在招那里托付。哀公有病,招杀了太子偃师,立留为太子。)以前说陈公子招,现在说陈侯的弟弟招,为什么?回答说,这是为了强调他的亲近关系,所以称呼他为公子,又称为弟。(尽其亲,就是指招既是先君的儿子,又是当今君主的母亲弟弟。)双方相互杀害,没有记载在《春秋》里;这种记载的原因是什么呢?世子是君主的副手,所以说可以重视他,保留他的名字,记录下来。诸侯的尊贵,兄弟之间不能通过属下互通信息。他的弟弟说,亲近的人却杀害了他,这是罪恶的。(罪恶是指哀公让招到那里杀害了太子偃师。)

《孝经》说:过去明君用孝道治理天下,不敢遗漏小国的臣子。何况是公侯伯子男呢!(郑玄注解:古时候诸侯每五年朝见一次天子,让世子到郊外迎接,带去一百车草料和粮食,用客人的礼节对待他,让他坐在正殿,晚上点起庭燎;想要与他见面,询问他的辛劳和困苦。)

《孔子家语》说:邾隐公即位后,将要举行加冠礼,让大夫通过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他的礼节就像世子的加冠礼,在阼阶上举行,这是为了表明他将成为一代新人;(王肃注解:主人之位以明。代、交也。)在客位举行加冠礼,增加他的成就,(如果在阼阶上没有用酒,就在客位敬酒以完成加冠礼。户西为客位。)三次加冠越来越尊贵;这是为了表明他的志向,(表明他的志向,让他更加知道尊贵应该敬重,警戒加绸布,皮和冠冕。)加冠后给他起名,尊重他的名字。即使是天子的长子,也还是士,他的礼节是不变的,天下没有天生就尊贵的人。

孔子说:古时候王世子虽然年幼,一旦即位就尊贵为人君,治理成年人的事情,还需要加冠礼吗?’孟懿子说:‘那么诸侯的加冠礼和天子的加冠礼不同吗?’(孟懿子对天子没有加冠礼感到奇怪,而诸侯的加冠礼像儿子的加冠礼,向他询问。)孔子说:‘君主去世后,世子主持丧事,这也算是一种加冠,作为君主的人没有区别。’(诸侯也是人君,和天子没有区别。)

《孔丛子》说:穆公问子思说:‘立太子有固定的规矩吗?’子思回答说:‘有,这在周公的典籍中有记载。’穆公说:‘文王舍弃嫡长子而立次子,微子舍弃孙子而立弟弟,这是什么规矩呢?’子思说:‘殷人质直而尊贵,所以立弟弟。周人文雅而亲近亲人,所以立儿子,各自都有礼节。文质不同,礼节也就不同。文王舍弃嫡长子立次子,是权宜之计。

《汉旧仪》说:皇后和太子各自拥有三十个县的俸禄,称为汤沐邑。

《白虎通》说:怎么知道天子的儿子称为世子呢?《春秋传》说:‘王世子会于首止’就是这样。怎么知道天子称为太子呢?《尚书》说:‘太子发升于舟’就是这样。《中候》说:‘废考,立太子发’,说明文王时称太子。有人说诸侯的儿子称为世子,那么《春秋传》说:‘晋太子申生、郑太子华、齐太子光’。由此看来,周代的太子、世子的制度也不是固定的。汉代的制度,天子称为皇帝,他的嫡子称为皇太子;诸侯王的嫡子称为世子。后代都沿袭了这个制度。

又说:太子夫人如果没有谥号,是什么原因呢?妇女随从丈夫,太子没有谥号,他的夫人也就不能有谥号。《士冠经》说:‘天子的长子,也像士一样,没有谥号。’知道太子也没有谥号。

又说:天子太子、诸侯的世子都按照诸侯的礼节娶妻,和君主一样,没有再娶的意思。

又说:天子太子、诸侯的世子都到外地去,这是尊重师道,遵循先王的教导。所以《曲礼》说:‘听说有来学习的,没有去教导的。’

《易经》说:不是我寻求无知的人,是无知的人寻求我。

《记》说:小学在公宫南边的左边,太学在郊外。

又说:太子、群后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的嫡子,都到小学学习。小学,是经艺的宫殿。太学,是辟雍、乡射的宫殿。

又说:君主在位时立太子,是为了防止篡位和杀害。齐国的臣子中乱臣在位时,《春秋》的大义是,杀害太子和杀害君主是一样的罪。《春秋》说:‘杀害君主的儿子,为什么不说君主呢?’这是明示他们与君主一样。

《曾子问》说:立嫡子以长不以贤,贤、不肖未可知也。《尚书》说:‘知人则哲,惟帝难之。’立子以贵不以长,是为了防止爱憎。

《列女传》说:鲁国的漆室女倚着柱子哭泣,邻居的妇女对她说:‘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你想要嫁人吗?我帮你找对象。’女子说:‘我哪里想嫁人呢!我担心鲁君年老而太子年轻。’邻居的妇女说:‘这可是鲁大夫的忧虑啊。而且鲁国虽然有事,妇女有什么关系呢?’女子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前晋国的客人住在我家,把马系在门口,马跑了,践踏了我的菜园,让我一年都吃不到菜。邻居的女儿逃跑,我哥哥去追她,结果溺死在河里,让我终身没有哥哥。现在鲁君年老,年老必将糊涂;太子年轻,年轻必将愚昧。愚昧糊涂之间,奸诈伪善之事不断发生。鲁国有事,祸及百姓,妇女又能躲到哪里去呢?’邻居的妇女道歉说:‘你的忧虑超出了我的想象。’过了三年,鲁国果然发生内乱,齐、楚两国攻打鲁国。男子战斗,妇女运送物资,不得休息。

《史记》说:周厉王逃到彘地。太子静躲在召公家里,国人听说后,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召公用自己的儿子代替王太子,太子最终得以逃脱。召公、周公两位相共同处理政务,称为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彘地。太子静在召公家长大,两位相共同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

又说:幽王宠爱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幽王废掉皇后和太子,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说:‘祸事已经形成,无法挽回了!’申侯愤怒,就和犬戎一起攻打并杀害了幽王在丽山下,俘虏了褒姒。于是诸侯共同立幽王的太子宜咎为君,这就是平王。

《纪年》说:幽王八年,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史记·燕世家》说:燕国看到秦国即将灭掉六国,秦军逼近易水,灾祸即将到来。太子丹秘密地养了二十个壮士,派荆轲向秦王献上督亢地图。秦王察觉了,杀了荆轲,派将军王翦攻打燕国。二十九年,秦军攻下蓟城,燕王逃走,迁居辽东,斩杀太子丹献给秦国。

《燕丹子》说: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对他无礼,太子丹感到不快,想要回国。秦王不听从,荒谬地要求乌鸦变白头,马长角,才能让他回国。太子丹仰望天空叹息,乌鸦立刻变白头,马也长出了角。秦王没有办法,只能让他离开,设置了一个机关发射的桥梁,想要陷害太子丹。太子丹经过桥梁时,桥梁没有发动。夜里到达关卡,太子丹被鸡鸣声惊醒,于是得以逃回。因此太子丹对秦国怀恨在心,想要报复,养育勇士,不惜一切代价。太子丹给他的师傅麹武写信说:‘我不才,出生在偏僻简陋的国家,成长在不毛之地,从未见过君子的教诲。我想有所陈述,希望您能审阅。我听说大丈夫应该讲究道义和气节,以受辱而生为耻。贞正之事所羞耻的,却因此而损害了自己的气节。所以有割喉不顾,握鼎不避的人。这难道是喜欢死亡而忘记生命吗?这是他们心中的坚守。如今秦王违背天理,行为如虎狼,对待我无礼,诸侯中最严重。每当想起这些,痛苦深入骨髓。计算燕国的力量,不能与他对抗;长期坚守,力量也确实不足。想要收集天下的勇士,聚集四海的英雄,打破敌国以供养他们,用重金和甜言蜜语来从秦国购买。如果秦国贪图我们的贿赂而相信我们的言辞,那么一剑之任,就能对抗千万之师,瞬间之间,就能解除我万世的耻辱。如果不行,让我在天地间无日可生,死后怀恨于九泉之下。一定要让诸侯无法叹息,易水之北,不知道谁能胜任。这大概是士大夫的耻辱。我谨慎地写下这封信,希望您深思熟虑。’

《史记·吕后本纪》说:吕太后,是汉高祖刘邦在微贱时的妃子。生下了孝惠帝,为人仁弱。高祖认为他不像自己,常常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更像他。几次几乎废掉太子。多亏大臣们争辩,以及使用留侯张良的策略,太子才没有被废掉。

《张良世家》说:皇帝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大臣们多次劝谏,但都没有得到坚决的结果。吕后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张良擅长策划,皇帝很信任他。’吕后于是派建成侯吕泽去请留侯,说:‘您一直是皇帝的谋臣,现在想要更换太子,您怎么能安心睡觉呢?’留侯说:‘起初皇帝多次处于困境之中,幸亏采用了我的计策。现在天下已经安定,因为爱欲而更换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事,即使我们有一百多人,又有什么用呢?’吕泽坚持要他说计策,留侯说:‘这很难用言语争辩。不过皇帝有不能得到的东西,天下有四个人。这四个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他们都认为皇帝傲慢侮辱人,所以逃到山中,不愿成为汉朝的臣子。然而皇帝很尊重这四个人。现在如果您真的能够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信,用谦卑的语言和舒适的车辆去请他们,通过辩士邀请他们。让他们来作为客人,时常跟从太子进入朝廷,让皇帝看到他们,那么一定会感到惊讶并询问他们。如果皇帝知道这四个人有才德,那么就是一方面的帮助。’于是吕后让吕泽带着太子的信,用谦卑的语言和丰厚的礼物去迎接这四个人。这四个人到了,住在建成侯家里。汉高祖十一年,黥布反叛,皇帝生病,想要让太子带兵去攻打黥布。这四个人互相商量说:‘我们来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太子。太子带兵,事情很危险。’于是劝说建成侯说:‘太子带兵,如果成功,地位不会增加;如果失败,就会从这里开始遭受灾祸。而且太子所带的将领,都是曾经与皇帝一起打下天下的勇将,现在让太子带领他们,这无异于让羊带领狼,他们都不愿意尽力,必然不会成功。我听说母爱子抱,现在戚夫人日夜陪伴在皇帝身边,赵王如意经常被抱在前面,皇帝说不会让不称职的儿子排在爱子之上,显然他取代太子的位置是必然的。您为什么不赶快请吕后找机会在皇帝面前哭泣,说黥布是天下猛将,善于用兵,现在所有的将领都是皇帝的旧部,(‘夷’字的意思是‘同等的人’。)却让太子带领这些人,这无异于让羊带领狼,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而且如果黥布知道了这件事,就会毫无顾忌地向西进攻。(晋灼注:鼓行而西,意思是无所畏惧。)皇帝虽然生病,但勉强装载辎重车,躺着保护太子,将领们不敢不尽力。皇帝虽然辛苦,但为了妻子和孩子而努力。’于是吕泽在夜里见到吕后,吕后找机会在皇帝面前哭泣并说,就像这四个人所建议的那样。皇帝说:‘我本来就知道那个孩子不值得派遣,你自己去吧。’于是皇帝亲自带兵向东,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留侯生病,但勉强起身,到曲邮,见到皇帝说:‘我应该跟随,但病得很重。楚人狡猾,希望皇帝不要与楚人争斗。’于是劝说皇帝:‘让太子担任将军,监督关中的军队。’皇帝说:‘子房虽然生病,但勉强躺着辅佐太子。’这时叔孙通担任太傅,留侯担任少傅。汉十二年,皇帝打败黥布回来,病情加重,更加想要更换太子。留侯劝谏,但皇帝不听,因此生病不处理政事。叔孙太傅用古今的事例来争辩,用生命来争辩太子的事。皇帝假装答应了他,但仍然想要更换太子。等到宴会时,摆上酒菜,太子在旁边侍候。这四个人跟着太子,年纪都八十多岁,胡须眉毛雪白,衣帽非常威严。皇帝感到惊讶,问:‘他们是谁?’这四个人上前回答,各自说了自己的名字: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皇帝于是大惊,说:‘我找你们好几年了,你们躲避我,现在为什么自己跟着我的儿子呢?’这四个人都说:‘陛下轻视士人,喜欢辱骂,我们义不为辱,所以害怕,躲藏起来。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没有人不愿意为太子而死,所以我们来。’皇帝说:‘麻烦你们好好照顾太子。’这四个人祝酒完毕,起身离开。皇帝目送他们,召唤戚夫人指给他们看,说:‘我想更换太子,他们辅佐太子,羽翼已经丰满,难以动弹了。吕后的儿子真的成为君主了。’

《汉书·外戚传》说:孝景王皇后,是汉武帝的母亲。进入太子宫时,太子喜欢她,生下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还在母亲腹中时,王夫人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太子。太子说:‘这是贵人的征兆。’儿子还没出生,文帝就去世了;景帝即位,王夫人生下了儿子。当时,薄皇后没有儿子。几年后,景帝立齐栗姬的儿子为太子,而王夫人的儿子为胶东王。长公主嫖有一个女儿,想要与太子结婚,栗姬嫉妒,而景帝的其他美人都因为长公主的关系而得到宠爱,栗姬每天都怨恨,拒绝长公主,长公主不同意。长公主想要将女儿嫁给王夫人,夫人同意了。恰逢薄皇后被废,长公主每天都诽谤栗姬。景帝曾经嘱咐众姬妾,说:‘我百年之后,你们要好好照顾他们。’栗姬生气,不肯听,景帝心中不满但还没有表现出来。长公主每天都赞美王夫人的儿子英俊,皇帝也认为他很有才能。又因为之前梦见的太阳进入怀中的符兆,还没有决定。王夫人又暗中派人催促大臣立栗姬为皇后。上报的事情,文书说:‘儿子因为母亲而尊贵,母亲因为儿子而尊贵。现在太子的母亲应该被封为皇后。’皇帝生气说:‘这是你应该说的话吗!’于是查办处死了上报的人,废掉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更加愤怒,不能见到皇帝,因为忧虑而死。最终立王夫人为皇后,儿子为太子。

《汉武故事》说:武帝在猗兰殿出生,四岁时被封为胶东王,七岁时被封为太子。

《汉书》记载:卫皇后生下了戾太子刘据。元狩元年,他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已经七岁了。起初,皇后在二十九岁时才生下太子,非常高兴,于是为太子举行求子的仪式,派东方朔、枚皋撰写求子祝文。等到太子长大成人,皇帝下诏让他学习《公羊春秋》,又让他跟随瑕丘江公学习《谷梁传》。到了成年,太子进入皇宫,皇帝为他建立了博望苑,让他结交宾客,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因此很多异端思想的人也因此接近太子。

元鼎四年,太子纳娶了史良娣,(韦昭说:良娣是官名。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总共三个等级。)生下了儿子刘进,被称为史皇孙。(张晏说:都用舅舅的姓氏作为姓氏,以示区别。)武帝晚年,卫皇后失宠,江充掌权。江充与太子及卫家有矛盾,担心皇帝驾崩后会被太子所杀,正好巫蛊之事发生,江充因此作乱。

当时皇帝年纪已大,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厌恶,认为身边的人都在施巫蛊诅咒,于是彻底追查此事。江充负责处理巫蛊之事,最终在太子宫中挖出桐木人。太子召见少傅石德询问,石德害怕自己和师傅一同被杀,就对太子说:‘奸臣如此,太子难道不记得秦扶苏的事情吗?’太子非常着急,于是逮捕了江充,将他斩首上报。随后,太子召集宾客组成军队,与丞相刘屈氂等人作战。太子军队战败,逃亡,未能找到。皇帝非常愤怒,群臣忧虑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壶关三老茂上书说:‘太子玩弄父亲的军队,罪当鞭笞。’奏书呈上后,皇帝感到醒悟。太子逃亡时,东至湖,藏匿在泉鸠里,主人家里贫穷,经常卖鞋来供给太子。太子在湖有个旧友,听说他家富有,派人去叫,结果被发现。史官包围了太子,太子觉得自己无法逃脱,于是进入室内自缢。后来车千秋为太子申冤,于是提拔车千秋为丞相,并灭掉了江充家族。皇帝同情太子无辜,于是建造了思子宫,在湖边建造了归来望思台。天下人听说此事都感到悲伤。宣帝即位后,有关官员追赠太子谥号‘戾’,并设立了三百户的奉邑。

又记载:孝元皇帝做太子时,母亲是哀许皇后。宣帝在位时,生在民间。两岁时,宣帝即位。八岁时,立为太子。成年后,性格温和仁爱,喜欢儒家学说。看到宣帝任用很多以刑法为主的官吏,用刑法来约束下级,大臣杨惲、盖宽饶等人因为讽刺的言辞被定罪而处死,曾经在宴会上轻松地说:‘陛下执法太严,应该任用儒生。’皇帝脸色一变说:‘汉家自有制度,本来就是以霸王道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怎么能纯粹任用德教,危害政治呢!而且俗儒不懂时事,喜欢复古非今,让人在名实之间感到迷惑,不知道应该坚守什么,哪里值得托付重任!’于是叹息说:‘毁掉我家的,是太子。’从此疏远了太子,而偏爱淮阳王,说:‘淮阳王明察秋毫,喜欢法律,适合做我的儿子。’而淮阳王的母亲张婕妤也特别受宠。皇帝有意让淮阳王取代太子,但因为淮阳王从小依赖许氏,两人都是从贫贱中起家,所以最终没有改变这个决定。

又记载:孝宣王皇后,宣帝即位后,被召入后宫,逐渐晋升为婕妤。霍皇后被废后,皇帝怜悯许太子早早失去了母亲,几乎被霍氏所害,于是挑选后宫中素来谨慎且没有孩子的女性,立王婕妤为皇后,让她抚养太子。

又记载:孝成皇帝,元帝的太子。母亲是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府中的甲观画堂出生,(如淳说:甲观是观名。画堂是堂名,位于三辅。《黄图》说:太子宫中有甲观,还有其他地方,不在未央宫中。)是世袭的皇孙。宣帝非常宠爱他,给他取字‘太孙’,经常带在身边。三岁时宣帝去世,元帝即位,太子即位。成年后喜欢经书,性格宽厚谨慎。最初住在桂宫,皇帝经常紧急召见,太子从龙楼门出来,(张晏说:门楼上有铜龙,黄白鹤飞廉为名。)不敢阻断驰道,(应劭说:驰道是天子的道路,就像现在的中道,古时候非常重视。)西行至直城门,得到允许才能通过,回来时再进入作室门。皇帝等他等得很久,问他原因,太子如实相告。皇帝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允许太子在驰道上通行。此后皇帝喜欢喝酒、享受宴会,(晋灼说:喜欢喝酒,喜欢宴会。)但皇帝并不认为太子能胜任。

又记载:孝哀皇帝,元帝的庶孙,定陶恭王的儿子。继承王位后,喜欢文学和法律。元延四年,入朝,跟随傅、相、中尉。当时成帝的弟弟中山孝王也来朝见,只跟随傅。皇帝问定陶王,定陶王回答说:‘法令规定,诸侯王朝见,可以带本国二千石官员。傅、相、中尉都是本国的二千石官员,所以都跟来了。’皇帝让定陶王背诵《诗经》,发现他能够熟练地背诵。有一天问中山王:‘只跟随傅,这是哪条法令规定的?’中山王不能回答。皇帝因此认为定陶王贤能,多次称赞他的才能,为他举行成人礼后让他离开,当时他十七岁。第二年,征召他为皇太子,他推辞说:‘我幸运地继承了父亲守卫封地的诸侯王的职位,我的才能不足以胜任太子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三-注解

宋芮司徒:宋国的大夫,官职名。

恭姬:宋伯姬,宋国国君的女儿。

平公:宋国国君,恭姬的儿子。

御:古代指国君的亲近随从或宠臣。

左师:官职名,负责辅助国君处理政务。

寺人:古代对宦官的称呼。

伊戾:宋国宦官,为太子内师。

野飨:在野外设宴款待。

楚客:楚国派来的使者。

盟:古代的一种誓言,双方或多方在神前或盟书上发誓。

速:快速,这里指急于。

佐:太子平公的儿子,后来成为宋元公。

恶:讨厌,不喜欢。

很:同“狠”,凶狠,残忍。

合左师:向戍,宋国的官员。

公:指宋国国君。

夫人:指太子佐的母亲,弃。

许悼公:许国的国君。

疟:疟疾。

太子止:许悼公的儿子。

子西:楚平王的长庶子。

太子任:楚昭王,秦嬴的儿子。

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子西长:子西年纪较大。

昭王:楚昭王。

诸子:齐国的诸公子。

诸大夫:齐国的众大夫。

国惠子:国景公的儿子国忧。

高昭子:高张,高昭的儿子。

莱:齐国的东鄙邑。

子般:鲁国国君的儿子。

世子:诸侯的儿子,通常指未来的国君。

王世子:周王的儿子,即太子。

公孙慈:鲁国的官员。

牟:地名。

曹伯:曹国的国君。

射姑:曹国的世子。

朝:诸侯国君朝见天子或诸侯的行为。

玉帛:古代的贵重礼物。

子男:古代的爵位,低于诸侯。

内:指国内,这里指曹国。

放命:违背命令,放肆行事。

陈侯:陈国的国君,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

招:陈侯的弟弟,成公的儿子。

偃师:陈世子,哀公的儿子,被称为悼太子。

哀公:鲁国的国君。

贰:副职,这里指诸侯的儿子作为君主的副手。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孝道。

郑玄: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对《孝经》有注解。

世子之冠:诸侯世子的成年礼。

阼阶:古代建筑中主人站立的位置。

成:完成,这里指完成成年礼。

弁:古代的一种帽子。

《孔子家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邾隐公:邾国的国君。

孟懿子:邾国的大夫。

王肃:三国时期的经学家,对《孔子家语》有注解。

代:代替,这里指世子将要代替君主。

《孔丛子》: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的后代孔伋的言行。

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字。

《汉旧仪》:古代的一部礼仪书。

汤沐邑:古代诸侯世子的封地。

《白虎通》:古代的一部经学著作。

《春秋传》:对《春秋》的注释或解释。

《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

《中候》:古代的一部占卜书。

《士冠经》:古代关于士冠礼的经书。

谥:古代对死者的尊称。

《曲礼》:古代的一部礼仪书。

《易》: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

《记》:古代的一部文献。

小学: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

太学:古代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曾子问》:古代的一部文献。

《春秋公羊传》:对《春秋》的一种解释。

《列女传》:古代的一部传记体文献。

鲁漆室女:鲁国的一个女子。

《史记》: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彘:地名,周厉王逃亡的地方。

褒姒:周幽王的宠妃。

伯服:周幽王的儿子。

《纪年》: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燕世家》:《史记》中关于燕国的记载。

易水: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督亢地图:古代的一幅地图,用于献给秦国。

王翦:秦国的将军。

蓟:地名,燕国的都城。

辽东: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荆轲:战国时期的人物,曾刺杀秦王失败。

犬戎:古代的一个民族。

申侯:周幽王的亲戚。

平王:周幽王的儿子,继位为周王。

太子丹:太子丹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因秦王无礼而被迫离开秦国,后立志报仇。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此处可能指的是秦王政,即秦始皇。

乌白头:乌鸦变白头,马生角,是传说中的奇异现象,此处可能用来形容异常或不可思议的事情。

机发之桥:一种机关陷阱的桥梁。

关:古代关卡,此处指边关。

勇士:指勇敢的战士,此处指愿意为太子丹报仇的勇士。

傅:古代官职,指辅佐、教导的人,此处指太子丹的老师。

麹武:太子丹的老师。

丈夫之道:指男子的气节和道德。

义节:指正义和节操。

贞正:指正直、纯洁。

刎喉不顾:割喉自杀也不顾,形容决心极大。

据鼎不过:站在大鼎旁边也不回头,形容坚定不移。

秦王反戾天常:秦王的行为违背了天理常道。

虎狼其行:行为凶猛残忍,如同虎狼。

诸侯:指各国的君主。

易水之北:易水是古代的一条河流,易水之北指的是易水以北的地区。

大夫:古代的官员或贵族。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妃:古代皇后的妾室。

孝惠帝:汉惠帝刘盈,汉高祖刘邦的儿子。

留侯:指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

如意:指赵王如意,戚夫人的儿子,汉高祖刘邦的孙子。

几代太子者数矣:多次差点取代太子。

赖大臣争之:多亏有大臣争辩。

留侯策:张良的策略。

汉高:指汉高祖刘邦。

黥布:西汉初年的将领,因反叛被杀。

晋灼:古代注释家。

鼓行而西:鼓噪着向西进发,形容毫无顾忌地行动。

子房:张良的字。

东园公:张良邀请的四位隐士之一。

角里先生:张良邀请的四位隐士之一。

绮里季:张良邀请的四位隐士之一。

夏黄公:张良邀请的四位隐士之一。

如淳:古代注释家。

调护:照料、保护。

孝景王皇后:汉景帝的皇后,汉武帝的母亲。

胶东王:汉武帝刘彻最初的封号。

长公主: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嫖。

齐栗姬:汉景帝的妃子,齐栗姬的儿子刘荣被立为太子。

薄皇后:汉景帝的皇后,薄氏。

大行:指皇帝去世后的仪式。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儿子因为母亲而显贵,母亲因为儿子而显贵。

大行奏事:皇帝去世后的朝会。

文:文书。

汉武故事:关于汉武帝的传说。

猗兰殿:汉武帝出生的地方。

卫皇后:卫皇后是汉武帝的皇后,姓卫,名子夫,是汉武帝的宠妃之一,后来被立为皇后。

戾太子据:戾太子据是汉武帝的太子,因参与巫蛊之祸而被废,后自杀。

元狩元年:元狩元年是汉武帝的年号,即公元前122年。

禖:禖是一种古代的求子仪式,通过祭祀来祈求生育。

东方朔、枚皋:东方朔和枚皋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幽默风趣著称。

公羊春秋:《公羊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春秋时期的一种历史记载。

谷梁:《谷梁传》是《春秋》的一种注释,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博望苑:博望苑是汉武帝为太子建造的学府,用于培养太子及其宾客。

史良娣:史良娣是太子的妃子,官职为良娣。

史皇孙:史皇孙是史良娣所生的儿子。

江充:江充是汉武帝时期的权臣,因巫蛊之祸被太子所杀。

巫蛊:巫蛊是一种古代的巫术,通过诅咒来害人。

壶关三老茂:壶关三老茂是壶关地区的一位老人,因上书劝谏而知名。

宣帝:宣帝是汉元帝的儿子,即汉宣帝。

孝元皇帝:孝元皇帝是汉宣帝的儿子,即汉元帝。

哀许皇后:哀许皇后是汉元帝的皇后,姓许。

淮阳王:淮阳王是汉宣帝的儿子,因才智出众而受宠。

王皇后:王皇后是汉成帝的皇后,姓王。

孝成皇帝:孝成皇帝是汉元帝的儿子,即汉成帝。

甲观画堂:甲观和画堂是太子宫中的建筑。

龙楼门:龙楼门是皇宫中的一座门。

驰道:驰道是古代供皇帝专用的道路。

幸酒、乐宴:幸酒和乐宴是指喜欢饮酒和参加宴会。

定陶恭王:定陶恭王是汉成帝的弟弟,因才艺出众而受宠。

傅昭仪:傅昭仪是定陶恭王的母亲,受到汉成帝的宠爱。

史丹:史丹是汉成帝时期的官员,对太子有辅助作用。

元服:元服是指古代男子成年的仪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三-评注

《汉书》中记载了卫皇后生下戾太子据的故事,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太子从出生到成年的历程,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首句‘卫皇后生戾太子据’简洁明了,点明了太子身份的由来,同时也暗示了皇后在宫中的地位。

‘元狩元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展现了太子年幼即位,国家大事的传承和皇位的继承。

‘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通过‘立禖’这一习俗,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育的重视和对太子的期待。

‘及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说明太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儒家经典,为其日后治国打下基础。

‘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描述了太子成年后,被立为太子,并得到皇帝的宠爱和支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政治的复杂性。

‘元鼎四年,纳史良娣,产子男进,号曰史皇孙’描绘了太子的家庭生活,以及他的子嗣。

‘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揭示了太子与江充之间的矛盾,以及巫蛊之祸对太子的影响。

‘太子召问少傅石德,德惧为师傅并诛,因谓太子曰:“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耶?”’表现了太子在面临危机时的犹豫和无奈。

‘太子急,乃收捕充,斩以闻。遂部宾客为将率,与丞相刘屈氂等战。太子兵败,亡,不得’描绘了太子在巫蛊之祸中的抗争和失败。

‘上怒甚,群下忧惧,不知所出。壶关三老茂上书云:“子弄父兵,罪当笞尔。”书奏,天子感寤’反映了朝廷内部的恐慌和皇帝的震怒。

‘太子之亡也,东至湖,藏匿泉鸠里,主人家贫,常卖屦以给太子’展现了太子在逃亡过程中的艰辛。

‘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自经’描绘了太子在绝望中的选择。

‘后车千秋言太子之冤,遂擢千秋为丞相,而族灭江充家’说明了太子冤情的揭露和江充家族的覆灭。

‘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於湖。天下闻而悲之’反映了皇帝对太子的同情和对悲剧的反思。

‘宣帝即位,有司奉谥曰戾,置奉邑三百家’说明了太子虽然已故,但他的地位和影响依然存在。

‘孝元皇帝为太子也,母曰哀许皇后’介绍了元帝太子的家庭背景。

‘宣帝微时,生民间。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展现了太子从出生到即位的历程。

‘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惲、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宴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反映了太子对宣帝治国理念的看法。

‘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害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体现了宣帝对太子观点的否定。

‘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繇是疏太子而爱淮阳王,曰:“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而王母张婕妤尤幸’说明了宣帝对太子的不满和对淮阳王的偏爱。

‘上有意欲用淮阳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反映了宣帝在立储问题上的矛盾和无奈。

‘孝宣王皇后,宣帝即位,召入后宫,稍进为婕妤。霍皇后废后,上怜许太子早失母,几为霍氏所害,於是乃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遂立王婕妤为皇后,令母养太子’描述了王皇后在宣帝后宫中的地位和作用。

‘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家生甲观画堂,为世嫡皇孙’介绍了成帝太子的家庭背景。

‘宣帝爱之,字曰太孙,常置左右’说明了宣帝对太子的宠爱。

‘年三岁而宣帝崩,元帝即位,帝为太子’展现了太子在宣帝去世后即位。

‘壮好经书,宽博谨慎’说明了太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

‘初居桂宫,上常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描绘了太子在宫中的生活。

‘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悦,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反映了太子在宣帝心中的地位。

‘其后幸酒、乐宴,上不以为能。而定陶恭王有才艺,母傅昭仪又爱幸,上以故常有意欲以恭王为嗣,赖侍中史丹护太子家,辅助有力,上亦以先帝尤爱太子,故得无废’说明了宣帝在立储问题上的矛盾和太子所面临的挑战。

‘孝哀皇帝,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嗣立为王,好文辞法律’介绍了哀帝的家庭背景和爱好。

‘元延四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时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来朝,独从傅。上以问定陶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反映了哀帝在朝中的地位和才能。

‘上令诵《诗》,通习能说。他日问中山王:“独从傅,在何法令?”不能对。帝由此贤定陶王,数称其材,为加元服而遣之,时年十七矣’说明了哀帝对定陶王的认可和对其才能的赏识。

‘明年,徵立为皇太子,谢曰:“臣幸得继父守藩为诸侯王,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宫。”’反映了定陶王在立储问题上的谦虚和自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