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原文

○昭仪

《汉书·外戚传》曰:武帝制婕妤、娙娥、容华、充衣,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位次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汉书》曰:孝元傅昭仪,哀帝祖母也。父河内人。少为上官太后才人,元帝进幸有宠。为人有才略,善事人,下至宫人左右,饮酒酹地,皆祝延之。产一男一女,女为平都公主,男为定陶恭王。

《汉书》曰:孝元冯昭仪,平帝祖母也。父奉世,为执金吾。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婕妤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男立为信都王,尊婕妤为昭仪。元帝崩,为信都太后,与王俱居储元宫。

又曰:孝成赵皇后,本长安宫人。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及壮,属阳阿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帝微行,过阳阿主,作乐。见飞燕而悦之,召入官,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婕妤,贵倾后宫。许后废,立为皇后。后宠小衰,而弟更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殿上髹漆,砌皆铜沓金涂,白玉阶,璧带往往为黄金釭,金公兰田璧,明珠、翠羽饰之,后宫未尝有焉。

《魏志·序》曰: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明帝又置淑妃、昭华。

《后魏书》曰:世祖左昭仪,文明皇后冯氏之姑。父朗,坐事诛,后遂入宫。昭仪雅有母德,鞠养教诲。年十四,高宗践极,选后为贵人。皆是昭仪抚训之力。

又曰:孝文冯昭仪,废后冯氏姊也。高祖还洛,后恩遇甚厚。昭仪先以疾病,文明太后遣还家为尼。太后崩,服终,高祖重引为左昭仪,至洛,稍有宠,后礼爱渐衰。昭仪自以年长,且前入宫掖,谮见待厚,规为内主,索构百端。帝遂废后为庶人。昭仪宠爱过本,专寝当夕,宫人稀复进见,后遂立为皇后。

沈约《宋书》曰:汉元帝制昭仪,世祖省之。晋泰始二年,又制昭华、昭仪等,以备九嫔也。

崔鸿《三十国春秋·前赵录》曰:嘉平二年,立司空王育女为左昭仪,尚书令任顗女为右昭仪。

《晋书·载记》曰:石勒定昭仪、夫人位视上公,贵嫔、贵人视列侯,员各一人;三英、九华视伯,淑媛,淑仪视子,容华、美人视男,务简贤淑,不限员数。

《西京杂记》曰:赵后腰体弱,笔行步进止,女弟昭仪不能及。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善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皆擅宠后宫。

《唐书》曰:高宗六年,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屡言不可。帝后召于志宁等谓曰:’武昭仪有令德,朕欲立为皇后,卿等以为如何?’志宁曰:’自贞观二十三年后,先朝付托遂良,望陛下问其可否。’竟不从无忌等言,而立昭仪为皇后。

○夫人

《周礼注》曰:三夫人之於后,犹三公之於王,坐而论。妇,礼无官职者矣。

《礼记·婚义》曰:古者天子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五经要义》曰: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礼御於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其环,以进退之。生子月娠,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於左手;既御,著於右手。左手阳也,以当就男,故着。右手阴也,既御而复故。此女史之职也。

《史记》曰:武帝时,幸夫人尹婕妤。邢夫人号娙娥,秩比中二千石。尹夫人、邢夫人同时并幸,有诏不得相见。尹夫人自请,武帝许之。即令他夫人饰,徒御者数十人,来前。尹夫人见之,曰:’非邢夫人身也。’帝曰:’何以言之?’对曰:’视其貌形体状,不足以当人主。’於是有诏使邢夫人衣故衣,独身来前。尹夫人望见之,曰:’真是矣。’於是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谚曰:’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汉书》曰:汉兴,因秦之称号,妾皆称夫人。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之号焉。

又曰: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戚夫人舂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薰耳,饮以瘖药,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

又曰:高帝薄姬,文帝母也。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约曰:’先贵无相忘也。’而管、赵先幸。汉王四年,坐河南城皋灵台,此两美人相与笑。问其故,两人俱以实告。王心凄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又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

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

每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不可得!”

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

由是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怜闵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

齐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不得就视,上愈益悲感,为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何迟!”

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

又曰:孝武钩弋赵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间。

武帝巡狩过河间,望气者言此室有奇女天子气,使召之。

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

由是得幸,号曰拳夫人。

《后汉书》曰:陈夫人者,家本魏郡。

少以声伎入孝王宫,得幸,生质帝。

亦以梁氏故,荣宠不及焉。

《魏志》曰: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

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

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于淑妃之上。

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

《魏志》曰:文德郭皇后有智数,时有所献纳。

文帝之为嗣,后有谋焉。

太子即位,后为夫人。

王隐《晋书》曰:胡芳以选入宫,父奋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

后拜芳夫人。

元后临终,有命先来临者有赏,胡夫人自排人径前辞决。

咸宁二年,立皇后杨氏,封父骏临晋侯。

骏渐骄慢,奋语骏:”卿恃女更豪也?与天家作婚者,未有不灭门.”

骏曰:”卿女不在天家也?”

奋曰:”我女与卿女作婢耳,何能增损?”

《后魏书》曰:明元昭哀皇后,姚兴之女。

太宗以后礼纳之,后为夫人。

后以铸金人不成,未昇尊位,然帝宠幸,出入居处,礼如后焉。

《晋中兴书》曰:简文宣皇后郑氏,字阿春,荥阳人也。

先適渤海田氏,生一男,夫亡,后依舅濮阳吴氏。

中宗为丞相,敬后先崩,将纳吴氏女为夫人。

后及吴氏女并游后园,有见之者言于中宗曰:”郑氏虽嫠居,贤于吴氏远矣.”

遂以德色纳为夫人,甚有宠。

沈约《宋书》曰:晋武采汉魏之制,置贵嫔、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

《晋起居注》曰:有司奏今月九日当拜郑夫人,后、婕妤按仪注,应服雀钗袿襈。

《列仙传》曰:钩弋夫人右手拳,姿色甚伟。

帝披其手,得一钩,而手寻伸。

生昭帝。

既而,帝害之。

殡,尸不臭而香。

数月,昭帝既即位,更葬之,棺空,但有系履。

故名其宫曰钩翼,后避讳改为弋,庙有神祠焉。

《西京杂记》曰: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

帝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泣下流连。

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人皆为之。

后宫齐唱,常入云霄。

又曰:戚夫人以百炼金为彄环,照见指骨,上恶之,以赐侍儿鸣玉、曜{父几}等各四枚。

又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

说在内时,戚夫人侍高祖,常以赵王如意为言,高祖思之,或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

辄倚夫人,夫人击筑,高祖自歌《大风诗》以和之。

又曰:武帝以象牙为簟,赐李夫人。

又曰:武帝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宫人搔头皆用玉。

○贵人

《东观汉记》曰:光烈阴皇后,上即位,立为贵人。

上以后性贤仁,宜母天下,欲授以尊位,后辄退让,自陈不足以当大位。

又曰:章帝宋贵人时,窦皇后内宠方盛,以贵人名族,节操高妙,心内害之。

欲为万世之计,阴设方略,谗毁贵人,由是母子见疏。

数月,诬奏贵人使婢为蛊道祝诅。

七年,遂被谮暴卒。

又曰:孝和阴皇后聪慧敏达,有才能,善史书。

永元二年,选入掖庭为贵人,托以先后近属,故有宠。

《后汉书》曰:顺烈梁后,永建三年,与姑俱入掖庭,时年十三。

太史卜兆得封房,又筮得坤之比,遂以为贵人。

常时被引御,从容辞曰:”愿陛下思云雨之均泽,识贯鱼之次序,使小妾得免罪谤之累.”

由是帝加敬焉。

又曰:桓思窦后,延熹八年,选入掖庭为贵人,其冬,立为皇后,而御见甚稀,帝所宠唯采女田圣等。

永康元年冬,帝寝疾,遂以圣等九女皆为贵人。

《东观汉记》曰:申贵人生孝穆皇帝,赵夫人为穆皇后,匽夫人生桓帝。

帝既立,追谥赵夫人为穆皇后,匽夫人为博园贵人。

和平元年,桓帝诏曰:”博园匽贵人,履高明之懿德,咨淑美之嘉会,与天合灵,笃生朕躬。

欲报之德,诗所感叹,今以贵人为孝崇皇后。”

又曰:孝桓帝邓后,字猛。

父香,早死。

猛母宣,改嫁为掖庭民梁纪妻,纪者,襄城君孙寿之男也。

寿引进,令入掖庭,得宠为贵人,故冒姓为梁氏。

《续汉书》曰:光武郭皇后圣通,世祖至真定,纳圣通,有宠。

世祖即位,以为贵人。

《魏志》曰:文帝纳甄后于邺,有宠,生明帝。

郭后、李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

王隐《晋书》曰:武帝临轩,拜诸葛婉为夫人,李晔为贵人。

《后魏书》曰:文成冯后,生有神光之异。高祖践极,以选为贵人。

又曰:文成元皇后李氏,梁国蒙县人也,顿丘王峻妹。后之生也,有异于常,父方叔常言:’此女当大贵。’及长,姿质美丽。永昌王仁得后,后遇事诛,后与其家人送平城宫。高祖登白楼望见之,谓左右曰:’此妇人佳乎?’乃下台,后得幸于斋库中,遂有娠。守库者亦私书壁记之,后验问,皆相符同。生显祖,拜贵人。

沈约《宋书》曰:贵嫔,文帝所制。贵人,汉光武制。泰始二年,又省贵人,置贵姬。

○婕妤

《汉书》曰: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又曰:孝宣皇帝之为曾孙也,暴室啬夫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配曾孙。数月,曾孙立为帝,平君为婕妤。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议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旨,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又曰:孝宣王皇后,父奉光少时斗鸡,宣帝在民间数与奉光会,相识。奉光有女,年十馀岁,每当適人,所当適辄死,故久不行。及宣帝即位,召入后宫,为婕妤。是时,馆陶公主母华婕妤及淮阳宪王母张婕妤、楚孝王母卫婕妤皆爱幸。皇后废后,上怜许太子早失母,几为霍氏所害,于是乃选后宫素谨慎而无子者,遂立王婕妤为皇后,令母养太子。

又曰:孝成班婕妤,成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俄而大幸,为婕妤,居增城合欢宫,再就馆,有男,数月失之。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书,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姬。’

《世说》曰:汉成帝幸赵飞燕,谗班婕妤咒诅,帝乃考问婕妤,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汉书》曰:成帝隆于内宠,班婕妤进侍者李平,得幸,立为婕妤。上曰:’始卫皇后亦从微起。’乃赐平姓曰卫,所谓卫婕妤。

又曰:中山卫姬,平帝母也。父子豪,中山卢奴人,官至卫尉。子豪女弟为宣帝婕妤,生楚孝王;长女又为元帝婕妤,生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无子,以卫氏吉祥,以子豪少女配孝王。元延四年,生平帝。

《魏志》曰: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有婕妤五等。

《晋服制令》曰:婕妤,银印青绶,配朱瓄玉。

《妇人集》曰:汉元帝赐婕妤书曰:’问飞燕赵婕妤,夫上有诚,必应以实,愤懑充中,必形于色。’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犹此言之真伪之效难以欺矣。夫君子贵素,文足通殷勤而已,亦何必华辞哉!自以亲婕妤异於他人,故不能无言,亦不以深相过望。前数以颜色不平,应对舒迟不谴,卒不能自改。婕妤方见亲幸之时,老母在堂,两弟皆簪金貂,并侍于侧,同列比舍,岂不谓婕妤妹弟尊幸哉?今遇蒙谴,独谓老亲两弟何?班婕妤报诸侄曰:’记言属见元帝所赐赵婕妤书以相比。’元帝被病无悰,但锻炼后宫贵人书也。类多华辞,至如成帝则推诚写实,若家人夫妇相与书矣,何可比矣?故略陈其长短,今汝曹自评之。

《后魏书》曰:御史中尉李彪有女,幼而聪令,彪每奇之,教书学,读诵经传。曾谓所亲曰:’此女当兴我家,卿曹各得其力。’彪亡后,世宗闻名,纳为婕妤。在宫常教帝妹书诵,授经史。世宗崩,婕妤为比丘尼,通习经义,法座讲说,诸僧叹重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译文

《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设立了婕妤、娙娥、容华、充衣等职位,各有相应的爵位。而汉元帝增加了昭仪的称号,其地位仅次于丞相,爵位相当于诸侯王。婕妤的地位相当于上卿,比列侯还要高。

《汉书》记载:孝元帝的傅昭仪是哀帝的祖母,她的父亲是河内人。她年轻时是上官太后的才人,后来受到元帝的宠爱。她有才干和谋略,善于待人,从宫女到左右侍从,都对她表示祝福。她生有一男一女,女儿是平都公主,儿子是定陶恭王。

《汉书》又记载:孝元帝的冯昭仪是平帝的祖母,她的父亲是奉世,担任过执金吾。元帝在虎圈观看斗兽时,后宫的妃子们都坐着。一只熊逃出圈来,攀着栏杆想要上殿。左右的贵人和昭仪等都惊慌逃走,冯昭仪勇敢地冲上前去挡住了熊,左右的人杀死了熊。元帝问她为什么不怕熊,她回答说怕熊跑到皇帝的座位前,所以自己挡住了熊。元帝因此对她更加敬重,封她的儿子为信都王,尊她为昭仪。元帝去世后,她成为信都太后,与儿子一起住在储元宫。

《汉书》还记载:孝成帝的赵皇后,本为长安宫人,出生时父母不要她,三天后仍未死去,于是被收养。长大后,她属于阳阿主家,学习歌舞,被称为飞燕。皇帝微服私访时,路过阳阿主家,看到飞燕便喜欢上了她,将她召入宫中,非常宠爱。她的妹妹也被召入宫中,两人都成为婕妤,地位显赫,后宫无人能比。许皇后被废,赵皇后被立为皇后。后来赵皇后的宠爱有所减少,而她的妹妹更加得宠,被封为昭仪。她住在昭阳舍,其中庭涂有红漆,殿上涂有漆,台阶都是白玉,带子上装饰着黄金,还有金公兰田璧、明珠和翠羽,后宫从未有过这样的装饰。

《魏志·序》记载:魏国沿袭了汉代的制度,母后的称号都按照旧制,从夫人以下,世代的称号有所增减。太祖建国后,开始设立王后,其下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等五等,明帝又增设了淑妃和昭华。

《后魏书》记载:世祖的左昭仪是文明皇后冯氏的姑姑。她的父亲因事被杀,她因此入宫。昭仪有母仪之德,养育教育。十四岁时,高宗即位,选她为贵人。这些都是昭仪抚育教导的结果。

《后魏书》又记载:孝文帝的冯昭仪是废后的姐姐。高祖回到洛阳后,对她的待遇非常优厚。昭仪先前因病被遣回家中为尼姑。太后去世后,服丧期满,高祖重新将她召回宫中,封为左昭仪。到洛阳后,她稍有宠爱,但后来受到的礼遇逐渐减少。昭仪自认为年纪大,且先前入宫时受到优待,计划成为后宫之主,因此制造了许多纷争。皇帝最终废黜了皇后,立昭仪为皇后。

沈约的《宋书》记载:汉元帝制定了昭仪的职位,而世祖取消了这一职位。晋泰始二年,又制定了昭华、昭仪等职位,以备九嫔之用。

崔鸿的《三十国春秋·前赵录》记载:嘉平二年,立司空王育的女儿为左昭仪,尚书令任顗的女儿为右昭仪。

《晋书·载记》记载:石勒规定昭仪、夫人的职位相当于上公,贵嫔、贵人的职位相当于列侯,各设一人;三英、九华相当于伯,淑媛、淑仪相当于子,容华、美人相当于男,要求选拔贤淑之人,不限制人数。

《西京杂记》记载:赵皇后的腰身柔弱,行走举止,她的妹妹昭仪都比不上。但昭仪骨架细小,肌肉丰满,尤其擅长笑语。两人都像红玉一样美丽,是当时后宫中最受宠的。

《唐书》记载:高宗六年,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多次表示反对。皇帝召见于志宁等人,说:‘武昭仪有美德,我想立她为皇后,你们认为如何?’于志宁说:‘自贞观二十三年后,先朝委托给遂良,希望陛下询问他的意见。’最终没有听从无忌等人的意见,立昭仪为皇后。

《周礼注》说:三夫人对于皇后,就像三公对于国王一样,可以坐着讨论。妇女,在礼制中没有官职。

《礼记·婚义》说:古代,天子设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治理天下内政,使天下和谐,家庭和睦。

《五经要义》说:古代,皇后和夫人必须有女史和彤管的管理。皇后和妃嫔们按照礼制在君王面前侍奉。女史记录他们的行踪,授予他们环佩,以决定他们的进退。如果生儿子,就在怀孕的月份用金环退位;如果被选中,就用银环进位,戴在左手;已经侍奉过,就戴在右手。左手代表阳,以迎接男性,所以戴在左手;右手代表阴,侍奉后恢复原位。这是女史的职责。

《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宠爱夫人尹婕妤。邢夫人被称为娙娥,官秩相当于中二千石。尹夫人和邢夫人同时受到宠爱,有诏令不允许她们相见。尹夫人自己请求,武帝同意了。于是让她装扮成其他夫人,带着几十个侍从前来。尹夫人看到她,说:‘这不是邢夫人的身体。’武帝问:‘你怎么知道?’她回答说:‘看她的外貌和身材,不足以配得上君主。’于是有诏令让邢夫人穿着旧衣服,独自前来。尹夫人看到她,说:‘真的是她。’于是低头哭泣,为自己的不如人而感到痛苦。谚语说:‘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汉书》记载:汉朝兴起后,沿袭了秦朝的称号,妾室都称为夫人。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等称号。

《汉书》又记载:汉王刘邦得到定陶的戚姬,非常宠爱,生下了赵隐王刘如意。刘邦去世后,惠帝即位,吕后成为皇太后,于是将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剃光头发,戴铁圈,穿红衣服,让她舂米。戚夫人舂米时唱歌说:‘儿子为王,母亲为囚,整天舂米到黄昏,常常与死亡为伴!相隔三千里,该派谁去告诉你?’太后于是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喝下哑药,让她住在猪圈里,称为人彘。

《汉书》又记载:高帝刘邦的薄姬,是文帝的母亲。她年轻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好,约定:‘如果先富贵了,不要忘记彼此。’而管夫人和赵子儿先得到了汉王的宠爱。汉王四年,刘邦坐在河南城皋灵台,这两位美人一起笑。问他为什么笑,两人都如实相告。刘邦心中凄然,怜悯薄姬,当天就召见她,并宠幸了她。

又说道: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原本是歌女出身。起初,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懂音律,擅长歌舞,汉武帝喜欢他。每当有新歌新曲,听到的人无不感动。李延年为皇帝伴舞,唱道:‘北方有佳人,世间独一无二,她一眼能倾倒一座城,再一眼能倾覆一个国家,难道不知道倾国倾城,佳人难以得到!’皇帝叹息道:‘好!世上难道真有这样的人吗?’平阳公主于是说李延年有个妹妹,皇帝于是召见她,实际上她非常美丽,擅长舞蹈。因此受到皇帝的宠爱,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昌邑哀王。李夫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皇帝非常怜悯她,在甘泉宫里画了她的画像。齐国人少翁能召唤她的灵魂,于是夜晚点亮蜡烛,挂上帷幕,摆上酒肉,让皇帝住在别的帐篷里,远远地看到像李夫人一样的美女,却不能靠近看,皇帝更加悲伤,为此作诗说:‘是她是她吗?站立在那里,缓缓走来,为什么来这么晚!’让乐府的乐师们弹唱这首诗,皇帝自己也作了一篇赋,来悼念李夫人。

又说道:汉武帝的妃子钩弋赵婕妤,是昭帝的母亲,家在河间。汉武帝巡视经过河间,望气的人说这户人家有个奇女子,有天子之气,于是让人召见她。到了之后,这个女子双手都是拳头,皇帝亲自为她解开,手立刻就伸开了。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宠爱,被称为拳夫人。

《后汉书》记载:陈夫人,家原本在魏郡。年轻时就因为歌舞技艺进入孝王的宫中,得到皇帝的宠爱,生下了质帝。也因为梁氏的原因,她的荣耀和宠爱不如其他人。

《魏志》记载:魏国沿袭汉代的制度,皇后的称号都按照旧制,从夫人以下,世代的增减都有所不同。太祖建国后,开始设立王后,下面有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明帝时,增加了淑妃、昭华、修仪。太和年间,又开始设立夫人,其地位在淑妃之上。从夫人以下,共有十二个等级:贵嫔、夫人,位于皇后之下。

《魏志》记载:文德郭皇后聪明有计谋,时常有献策。文帝成为继承人时,皇后有谋划在其中。太子即位后,皇后成为夫人。

王隐的《晋书》记载:胡芳因为选拔进入宫中,他的父亲胡奋哭着说:‘我这个老奴不死,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在九地之下,一个女儿在九天之上。’后来胡芳被封为夫人。元后临终前,有命令说先来的人有赏,胡夫人自己排在前面去辞别。咸宁二年,立杨氏为皇后,封她的父亲杨骏为临晋侯。杨骏逐渐傲慢无礼,胡奋对他说:‘你依仗女儿更加傲慢了吗?与皇室结亲的人,没有不灭门的。’杨骏说:‘你的女儿不在皇室吗?’胡奋说:‘我的女儿只是做你女儿的奴婢,怎么能增加或减少什么?’

《后魏书》记载:明元昭哀皇后是姚兴的女儿。太宗按照皇后礼仪接纳了她,后来成为夫人。因为铸金人不成,未能升为皇后,但皇帝仍然宠爱她,她的待遇和皇后一样。

《晋中兴书》记载:简文宣皇后郑氏,字阿春,是荥阳人。先嫁给了渤海田氏,生了一个儿子,丈夫去世后,她依靠舅舅濮阳吴氏生活。中宗成为丞相后,敬重郑氏,想纳吴氏的女儿为夫人。郑氏和吴氏的女儿一起在后园游玩,有人对中宗说:‘郑氏虽然寡居,但比吴氏贤良得多。’于是中宗以德色纳郑氏为夫人,非常宠爱她。

沈约的《宋书》记载:晋武帝采纳汉魏的制度,设立了贵嫔、夫人、贵人,这就是三夫人,地位相当于三公。

《晋起居注》记载:有关部门上奏说本月九日应当封郑夫人为皇后,皇后和婕妤按照礼仪,应当佩戴雀钗和襦裙。

《列仙传》记载:钩弋夫人右手拳头,容貌非常出众。皇帝为她解开手,得到一个钩,手随即伸开。她生下了昭帝。后来,皇帝害死了她。下葬时,尸体不臭反香。几个月后,昭帝即位,重新安葬了她,棺材里空空如也,只有系鞋带的绳子。因此,她的宫殿被称为钩翼,后来避讳改为弋,庙宇中有神祠。

《西京杂记》记载:高帝和戚夫人擅长弹瑟击筑。皇帝抱着戚夫人靠在瑟上唱歌,结束后,泪流满面。戚夫人擅长跳翘袖折腰之舞,唱《出塞》、《望归》等曲子,侍女数百人都为她跳舞。后宫的女子一起唱,常常声音响彻云霄。

又记载:戚夫人用百炼金制成的戒指,照见手指骨节,皇帝厌恶她,将戒指赐给了侍女鸣玉、曜父几等人各四个。

又记载: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后来成为扶风人段儒的妻子。她说在宫中时,戚夫人侍奉高祖,常常提起赵王如意,高祖思念他,有时半天不说一句话,叹息凄凉,却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总是靠在戚夫人身边,戚夫人击筑,高祖自己唱《大风歌》来应和。

又记载:汉武帝用象牙做的簟,赐给了李夫人。

又记载:汉武帝遇到李夫人,就取下玉簪搔头,从此宫中的女子搔头都用玉簪。

○贵人

《东观汉记》记载:光烈阴皇后,皇帝即位后,立为贵人。皇帝认为皇后贤良仁爱,适合母仪天下,想授予她尊贵的地位,皇后总是退让,说自己不足以担当大位。

又记载:章帝宋贵人时,窦皇后宫中宠爱正盛,宋贵人因为是名门望族,节操高尚,内心对她有害意。想为万世之计,暗中设下计谋,诬陷贵人,因此母子关系疏远。几个月后,诬告贵人让婢女施行巫蛊之术。七年,贵人被诬陷而死。

又记载:汉和帝阴皇后聪明敏捷,有才能,擅长书法。永元二年,被选入掖庭为贵人,因为她是先帝的近亲,所以受到宠爱。

《后汉书》记载:顺烈梁后,永建三年,和她的姑姑一起进入掖庭,当时她十三岁。太史占卜得到封房,又占卜得到坤卦的比卦,于是被封为贵人。平时常被皇帝召见,她从容地说:‘希望陛下思考云雨均匀的恩泽,认识鱼贯而行的顺序,让小妾得以免除罪责和诽谤。’因此皇帝更加敬重她。

又记载:桓帝窦皇后,延熹八年,被选入掖庭为贵人,那年冬天,立为皇后,但皇帝很少见她,所宠爱的只有采女田圣等人。永康元年冬天,皇帝生病,于是将田圣等九个女子都封为贵人。

《东观汉记》记载:申贵人生下了孝穆皇帝,赵夫人为穆皇后,匽夫人生下了桓帝。皇帝即位后,追封赵夫人为穆皇后,匽夫人为博园贵人。和平元年,桓帝下诏说:‘博园匽贵人,拥有高尚的德行,美好的聚会,与天合灵,生下了我。我想报答她的恩德,诗中所感叹的,现在以贵人的身份封她为孝崇皇后。’

又记载:汉桓帝邓后,字猛。父亲邓香,早逝。邓猛的母亲宣,改嫁为掖庭民梁纪的妻子,梁纪是襄城君孙寿的儿子。孙寿引进她,让她进入掖庭,得到宠爱,因此改姓为梁。

《续汉书》记载:光武帝郭皇后圣通,世祖到真定时,纳了圣通,得到宠爱。世祖即位后,封她为贵人。

《魏志》记载:魏文帝在邺城纳甄后为妃,得到宠爱,生下了明帝。郭皇后和李贵人同时受到宠爱,皇后因此更加失意,有怨言。

王隐的《晋书》记载:武帝在殿前,封诸葛婉为夫人,李晔为贵人。

《后魏书》记载:文成帝的皇后冯氏,生来就有神奇的光芒。高祖(北魏孝文帝)登基后,将她选为贵人。

《后魏书》又记载:文成帝元皇后李氏,是梁国蒙县人,顿丘王李峻的妹妹。她出生时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的父亲李方叔常说:‘这个女儿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长大后,她长得非常美丽。永昌王元仁得到她后,她因事被杀,她的家人将她送到平城宫。高祖登上白楼看到她,对左右的人说:‘这个女人怎么样?’于是走下台,在斋库中得到了她的宠爱,后来就有了身孕。守库的人也在墙上私自写下记录,后来调查,都符合事实。生下了显祖,被封为贵人。

沈约的《宋书》说:贵嫔是文帝所设立的官职,贵人是汉光武帝所设立的。泰始二年,又取消了贵人的职位,设立了贵姬。

《汉书》说:婕妤的地位相当于上卿,与列侯并列。

《汉书》又说:孝宣皇帝做曾孙时,暴室啬夫许广汉有一个女儿叫平君,十四五岁时嫁给了曾孙。几个月后,曾孙登基为帝,平君被封为婕妤。当时,霍将军有一个小女儿,与皇太后有亲。公卿们商议更换皇后,都私下里提议立霍将军的女儿,但没有人公开说出来。皇帝于是下令寻找微时故剑,大臣们知道皇帝的意图,就宣布立许婕妤为皇后。

《汉书》又说:孝宣王皇后,她的父亲奉光年轻时斗鸡,宣帝在民间多次与奉光相遇,相识。奉光有一个女儿,十几岁时,每次准备嫁人,对方就会死,所以一直嫁不出去。等到宣帝即位,将她召入后宫,封为婕妤。当时,馆陶公主的母亲华婕妤、淮阳宪王的母亲张婕妤、楚孝王的母亲卫婕妤都受到皇帝的宠爱。皇后被废后,皇帝怜悯许太子早早失去了母亲,几乎被霍氏所害,于是挑选后宫中素来谨慎且没有孩子的女人,立王婕妤为皇后,让她抚养太子。

《汉书》又说:孝成班婕妤,成帝初即位时被选入后宫。最初是少使,不久后大受宠爱,被封为婕妤,住在增城合欢宫,后来又搬到了馆陶宫,生了一个儿子,几个月后儿子就死了。成帝在后宫游玩时,曾想与婕妤同乘一辆车,婕妤推辞说:‘我看古代的图画,圣贤的君主身边都有名臣相伴,夏、商、周三代末年,君主才有宠妃,现在如果同乘一辆车,不会显得太过分了吗?’皇帝认为她说得对,就没有这样做。太后听说后,很高兴地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姬。’

《世说新语》说:汉成帝宠爱赵飞燕,有人诬告班婕妤诅咒,皇帝就审问班婕妤,她回答说:‘我听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行善不一定能得到福报,做坏事又有什么希望呢?如果鬼神有知,就不会接受邪恶的诬告;如果它们无知,告发它们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才不做。’

《汉书》说:成帝宠爱内宫,班婕妤推荐了侍女李平,李平得到了皇帝的宠爱,被封为婕妤。皇帝说:‘当初卫皇后也是从微贱中起家的。’于是赐给李平姓卫,称为卫婕妤。

《汉书》又说:中山卫姬,是平帝的母亲。她的父亲卫子豪,是中山卢奴人,官至卫尉。他的妹妹是宣帝的婕妤,生了楚孝王;他的大女儿是元帝的婕妤,生了平阳公主。成帝时,中山孝王没有儿子,因为卫氏吉祥,就把卫子豪的小女儿嫁给孝王。元延四年,生下了平帝。

《魏志》说:太祖(曹操)建国后,开始设立王后,下面有五等婕妤。

《晋服制令》说:婕妤,佩戴银印青带,配以朱红色的瓒和玉。

《妇人集》说:汉元帝给婕妤写信说:‘问飞燕赵婕妤,夫上有诚,必应以实,愤懑充中,必形于色。’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就像这样,真伪的效果难以欺骗。君子贵在朴素,文字足以表达殷勤之意,何必华丽的辞藻呢!我因为亲近婕妤,不同于其他人,所以不能不说,也不对她的期望过高。之前几次因为脸色不好,回答缓慢,最终没有改变。婕妤在受到亲近宠爱的时候,老母亲在堂上,两个弟弟都戴着金印,一起在她身边侍奉,同僚邻居,难道不认为婕妤的兄弟尊贵吗?现在遇到责备,难道不想到老母亲和两个弟弟吗?班婕妤对她的侄子们说:‘记住元帝赐给赵婕妤的信,拿来与我相比。’元帝生病无心情,只是练习后宫贵人的书信。那些信大多华而不实,至于成帝,则是推诚布实,就像家人夫妻之间的书信一样,怎么能相比呢?所以我简要地陈述了它们的优缺点,现在你们自己评价吧。

《后魏书》说:御史中尉李彪有一个女儿,从小聪明伶俐,李彪常常对她刮目相看,教她读书写字,读经传。他曾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女儿将来一定会振兴我家,你们各自都要发挥自己的力量。’李彪去世后,世宗(北魏宣武帝)听说这件事,将她纳为婕妤。在宫中,她经常教皇帝的妹妹读书写字,传授经史。世宗去世后,婕妤成为比丘尼,通晓经义,法座上讲说佛法,众僧都对她赞叹不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注解

昭仪:昭仪是古代后宫中的妃位,位次淑妃之下。

婕妤:婕妤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妃嫔等级,地位相当于列侯。

娙娥:娙娥是汉代后宫中的一种女性封号,具体地位不详。

容华:容华是古代后宫中的妃位,位次美人之下。

充衣:充衣是汉代后宫中的一种女性封号,具体地位不详。

元帝:元帝指的是西汉的元帝刘奭。

傅昭仪:傅昭仪,汉元帝的妃子,哀帝的祖母。

冯昭仪:冯昭仪,汉元帝的妃子,平帝的祖母。

孝元:孝元,对汉元帝的尊称。

孝成:孝成,对汉成帝的尊称。

赵皇后:赵皇后,汉成帝的皇后。

飞燕:飞燕,指赵皇后,因其舞姿轻盈如飞燕而得名。

阳阿主:阳阿主,指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的养母。

夫人:夫人,古代对已婚女性的尊称,在宫廷中也是一种封号,地位高于婕妤、美人等。

夫人尹婕妤:夫人尹婕妤,汉武帝的妃子。

邢夫人:邢夫人,汉武帝的妃子。

汉兴:汉兴,指汉朝建立。

高祖:高祖通常指的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此处指拓跋珪继位。

惠帝:惠帝,即汉惠帝刘盈。

吕后:吕后,即汉惠帝的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

戚夫人:戚夫人是指汉高祖刘邦的宠妃,以其善舞和音乐才华著称。

薄姬:薄姬,汉文帝刘恒的母亲。

孝武李夫人:孝武李夫人是指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她以美貌和才艺受到汉武帝的宠爱。

倡进:倡进指的是古代宫廷中的歌舞艺人,她们以歌舞技艺进献于皇帝。

武帝:武帝是指汉武帝刘彻,西汉时期的皇帝,以开疆拓土和推崇儒学著称。

新声变曲:新声变曲指的是新颖的乐曲,变曲则指乐曲的变化。

平阳主:平阳主是指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她曾介绍李夫人给汉武帝。

甘泉宫:甘泉宫是汉武帝的行宫之一,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齐人少翁:齐人少翁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方士,据说他能招魂。

钩弋赵婕妤:钩弋赵婕妤是指汉武帝的妃子赵钩弋,她是汉昭帝刘弗陵的母亲。

河间:河间是指汉代的河间国,位于今河北省。

望气者:望气者是指古代懂得观气术的人,他们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吉凶。

魏郡:魏郡是指汉代的魏郡,位于今河南省。

声伎:声伎是指以歌舞技艺为业的女性。

质帝:质帝是指汉质帝刘缵,汉灵帝刘宏的儿子。

梁氏:梁氏是指汉灵帝的皇后梁氏,她出身于梁氏家族。

太祖建国:太祖建国指的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国。

王后:王后是古代宫廷中皇后的通称。

淑妃:淑妃是古代后宫中的妃位,位次皇后之下。

美人:美人是古代后宫中的妃位,位次容华之下。

明帝:明帝是指曹魏明帝曹叡。

太和中:太和中是指曹魏明帝曹叡的年号。

文德郭皇后:文德郭皇后是指曹魏文德郭皇后,曹叡的皇后。

拳夫人:拳夫人是指汉武帝的妃子赵钩弋,因她生来双手拳曲而得名。

九地之下,九天之上:九地之下,九天之上是古代对极乐世界的描述,这里形容胡芳的女儿胡夫人地位尊贵。

先来临者有赏:先来临者有赏是指古代宫中的一种奖励制度,先到者有赏。

元后:元后是指曹魏的元皇后,曹操的妻子。

昭哀皇后:昭哀皇后是指北魏的明元昭哀皇后,姚兴之女。

太宗:太宗是指北魏的太宗拓跋嗣。

简文宣皇后:简文宣皇后是指东晋的简文宣皇后郑氏。

阿春:阿春是简文宣皇后郑氏的字。

田氏:田氏是指郑氏前夫的姓氏,渤海田氏。

吴氏:吴氏是指郑氏依靠的舅舅濮阳吴氏。

中宗:中宗是指东晋的中宗司马昭。

敬后:敬后是指中宗司马昭的皇后。

晋武:晋武是指晋武帝司马炎。

三夫人:三夫人是指晋武帝时期设立的三位妃位:贵嫔、夫人、贵人。

雀钗袿襈:雀钗袿襈是指古代宫廷中的服饰。

列仙传:列仙传是指古代记载仙人传说的书籍。

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是指汉武帝的妃子赵钩弋。

彄环:彄环是指古代的一种装饰品。

扶风人段儒妻:扶风人段儒妻是指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后来的身份。

大风诗:大风诗是指汉高祖刘邦所作的《大风歌》,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象牙簟:象牙簟是指用象牙制成的簟席。

玉簪:玉簪是指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发髻的玉制发饰。

光烈阴皇后:光烈阴皇后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

章帝宋贵人:章帝宋贵人是指东汉章帝刘炟的妃子宋贵人。

窦皇后:窦皇后是指东汉章帝刘炟的皇后窦氏。

谄毁:谄毁是指诬陷和诽谤。

阴皇后:阴皇后是指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阴皇后。

顺烈梁后:顺烈梁后是指东汉顺帝刘保的皇后梁氏。

桓思窦后:桓思窦后是指东汉桓帝刘志的皇后窦氏。

采女:采女是指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她们通常是从民间选拔进宫的。

申贵人:申贵人是指东汉灵帝刘宏的妃子申贵人。

赵夫人:赵夫人是指东汉灵帝刘宏的妃子赵夫人。

匽夫人:匽夫人是指东汉灵帝刘宏的妃子匽夫人。

博园贵人:博园贵人是指东汉灵帝刘宏的妃子匽夫人的谥号。

孝桓帝邓后:孝桓帝邓后是指东汉桓帝刘志的皇后邓皇后。

梁纪妻:梁纪妻是指邓皇后母亲改嫁后的姓氏。

襄城君孙寿之男:襄城君孙寿之男是指邓皇后母亲改嫁后的丈夫。

世祖:世祖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甄后:甄后是指曹魏的甄后。

郭皇后:郭皇后是指曹魏的郭皇后。

诸葛婉:诸葛婉是指曹魏的诸葛婉。

李晔:李晔是指曹魏的李晔。

文成冯后:文成冯后指的是北魏时期冯氏,她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因其生有神光之异而被选为贵人。

贵人:贵人是中国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妃嫔等级,地位高于一般宫女,低于皇后。

永昌王仁:永昌王仁是北魏的一位王子。

斋库:斋库是古代宫廷中存放供品和祭品的库房。

显祖:显祖是北魏文成帝的儿子,即后来的献文帝。

贵嫔:贵嫔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妃嫔等级,地位高于贵人。

汉光武:汉光武指的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泰始二年:泰始二年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即公元266年。

孝宣皇帝:孝宣皇帝指的是西汉的宣帝刘询。

许广汉:许广汉是西汉宣帝时期的一位官员。

暴室啬夫:暴室啬夫是西汉宣帝时期宫廷中的一个官职。

霍将军:霍将军指的是西汉时期的霍光,是西汉权臣。

皇后:皇后是古代宫廷中皇后的通称。

奉光:奉光指的是西汉宣帝时期的一个官员。

馆陶公主:馆陶公主是西汉宣帝的姐姐。

淮阳宪王:淮阳宪王是西汉宣帝的儿子。

楚孝王:楚孝王是西汉宣帝的儿子。

卫婕妤:卫婕妤是西汉宣帝的妃嫔。

班婕妤:班婕妤是西汉成帝的妃嫔,以文学才华著称。

赵飞燕:赵飞燕是西汉成帝的妃嫔,以美貌著称。

微时故剑:微时故剑是西汉宣帝时期的一个典故,意指不忘旧情。

成帝:成帝指的是西汉的成帝刘骜。

少使:少使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增城合欢宫:增城合欢宫是西汉成帝时期的一座宫殿。

汉成帝:汉成帝指的是西汉的成帝刘骜。

卫皇后:卫皇后是西汉成帝的皇后。

中山卫姬:中山卫姬是西汉成帝时期的一个妃嫔。

卫尉:卫尉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宫廷的安全。

银印青绶:银印青绶是古代官员的服饰之一,银印代表官职,青绶代表品级。

朱瓄玉:朱瓄玉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玉器。

比丘尼:比丘尼是佛教中出家的女性僧侣。

经传:经传是指古代的经书和传记。

世宗:世宗指的是北魏的世宗元恪。

法座:法座是佛教讲经说法时使用的座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评注

《后魏书》中记载的文成冯后,其出生时有神光异象,被选为贵人,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秘现象的重视,以及皇后身份的神圣性和神秘性。这种描述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预言,也是对皇后角色的一种神秘化处理。

文成元皇后李氏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从她的父亲对其未来的预言,到她的美丽和被选中,再到她与家人的遭遇,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命运起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身份的重视。

沈约《宋书》中对贵人、贵姬等称号的记载,揭示了古代中国宫廷中妃嫔等级制度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制度对于后宫政治的影响。

《汉书》中关于婕妤的记载,不仅说明了婕妤在宫廷中的地位,还通过许平君、王婕妤等人的故事,展现了宫廷政治的残酷和女性在后宫中的生存状态。

《世说》中班婕妤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宫廷中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她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把握。

《汉书》中关于成帝宠幸李平的记载,揭示了宫廷中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后宫妃嫔之间的竞争关系。

《魏志》和《晋服制令》中对婕妤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宫廷中妃嫔的等级和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服饰和礼仪。

《妇人集》中班婕妤的书信,反映了她对宫廷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同时也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后魏书》中李彪女儿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宫廷中的教育和成长,以及她们对于知识和文化的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