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六-原文
○后魏宣武于皇后
《后魏书》曰:宣武皇后于氏,太尉烈弟劲之女也。世宗始亲政事,烈时为领军,总心膂之任,以嫔御未备,因左右讽谕,称后有容德,世宗乃迎入为贵人。时年十四,甚见宠爱,立为皇后,谒於太庙。后静默宽容,性不妒忌,生皇子昌,三岁夭没。其后暴崩,宫禁事秘,莫能知悉,而世议归咎於高夫人。葬永太陵,谥曰慎皇后。
○宣武高皇后
《后魏书》曰:宣武高皇后,文昭弟偃之女也。世宗纳为贵嫔,生皇子,早夭;又生建德公主。后拜为皇后,甚见礼重。性妒忌,宫人稀得进御。及肃宗即位,上尊号曰皇太后。寻为尼,居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中。建德公主始五六岁,灵太后恒置左右,抚爱之。神龟元年,太后出觐母武邑君。时天文有变,灵太后欲以太后当祸,是夜暴崩,天下怨之。丧还瑶光佛寺,葬殡皆以尼礼。世宗暮年,高后悍忌,嫔御有至帝崩不蒙侍接者。由是在洛二世,二十馀年,皇太子全育,惟肃宗而已。
○宣武胡皇后
《后魏书》曰:宣武灵皇后胡氏,安定临泾人,司徒国珍之女。后母皇甫氏产后之日,赤光四照。京兆山北县有赵胡者善於卜相,国珍往问之,胡云:’贤女有大贵之表,方为天地母,生天地主。勿过三人知也。’后姑为尼,能讲道,世宗初,入讲禁中。积数岁,讽左右称后姿行,世宗闻之,乃召入掖庭,为承华世妇。而椒庭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也。惟后每谓夫人等言:’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及肃宗在孕,同列犹以故事相恐,劝为诸计。后固意确然,幽夜独誓云:’但使所怀是男,次第当长子,子生身死,所不辞也。’既诞肃宗,进为充华嫔。先是,世宗颇丧皇子,自以春秋长矣,深加慎护。为择乳母,皆取良家宜子者。养於别宫,皇后及充华嫔皆莫得而抚视焉。及肃宗践祚,尊后为皇太妃,后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犹称殿下,令以行事。后改令称诏,群臣上书曰陛下,自称曰朕。太后以肃宗冲幼,未堪亲祭,欲傍周礼夫人与君交献之义,代行祭礼,访寻故式。门下召礼官、博士议,以为不可。而太后欲以帷幔自鄣,观三公行事,重问侍中崔光。光便据汉和熹(熹,音熙。)邓后荐祭故事,太后大悦,遂摄行祠祀。太后性聪悟,多才艺,姑既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经大义。亲览万机,手笔断决。幸西林园法流堂,命侍臣射,不能射者罚之。又自射针孔,中之。大悦,赐左右布帛有差。先是,太后敕造申讼车,时复御焉,出自云龙大司马门,从宫西而北,入自千秋门,以纳冤讼。又亲策孝秀、州郡计吏於朝堂。太后以肃宗幸华林园,宴群臣於都亭曲水,令王公以下赋七言诗。太后诗曰:’化光造物含气贞。’肃宗诗曰:’恭己无为赖慈英。’王公以下赐帛有差。太后父薨,百寮表请公除,太后不许。寻幸永宁寺,观建刹於九级之基,僧尼士女赴者数万人。后幸左藏,公主嫔女已下从者百馀人,皆令任力负布绢,即以赐之。寻幸阙口温水,登鸡头山,自射象牙簪,一发中之,敕示文武。时太后得志,逼幸清河王怿,淫乱肆情,为天下所恶。领军元叉、长秋卿刘腾等奉肃宗於显阳殿,幽太后於北宫,於禁中杀怿。自刘腾死,叉又宽怠。太后与肃宗及高阳王雍为计,解叉领军。太后复临朝,大赦,改元。自是朝政疏缓,威恩不立,天下牧守,所在贪惏。郑俨宠私宫掖,势倾海内;李神轨、徐纥并见亲侍。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於朝,为四方之所厌秽。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始於此矣。及武泰元年,尔朱荣称兵渡河,太后尽召明帝六宫,皆令入道,太后亦自落发,荣遣骑拘送太后及幼主河阴。太后对荣多所陈说,荣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并沉于河水。太后妹冯翊君收瘗於双灵寺,武帝时始葬以后礼,而追加谥焉。
又曰:灵太后颇事庄饰,数出游幸。元顺面诤曰:’礼,妇人夫丧,自称未亡人,首去珠珥,衣不被彩。陛下母临天下,年垂不惑,过修容饰,何以示后世?’灵太后惭而还入,召顺,责曰:’千里相徵,岂欲众见辱也?’顺曰:’陛下盛服炫容,不畏天下所笑,何耻臣之一言乎!’
○孝明胡皇后
《后魏书》曰:孝明胡皇后,灵太后从兄冀州刺史盛之女也。灵太后欲荣重门族,故立为皇后。肃宗颇有酒德,专嬖充华潘氏,及嫔御并无过宠。太后为肃宗选纳,抑屈人流。时博陵崔孝芬女、范阳卢道约女、陇西李瓒等女,俱为世妇。诸人诉讼,咸见忿责。武太初,后既入道,遂居於瑶光寺焉。
○西魏孝武高皇后
《后魏书》曰:孝武皇后高氏,齐神武长女也。帝见立,乃纳为后。及帝西幸关中,降为彭城王妃。
○文帝乙弗后
《后魏书》曰: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阳人也。
其先世为吐谷浑渠帅,居青海,号青海王。
凉州平,后之高祖莫瑰拥部落入附,拜定州刺史,封西平公。
自莫瑰后,三世尚公主,女乃多为王妃,甚见贵重。
父瑗,仪同三司、兖州刺史。
母淮阳长公主,孝文之第四女也。
后美容仪,少言笑,年数岁,父母异之,指示诸亲曰:’生女何妨也,若此者,实胜男。’
年十六,文帝纳为妃。
及帝即位,以大统元年册为皇后。
后性好节俭,蔬食故衣,珠玉罗绮绝於服玩。
又仁恕,无嫉妒之心,帝益重之。
生男女十二人,多早夭,惟太子及武都王戍存焉。
时新都关中,务欲东讨,蠕蠕寇边,未遑北伐,故帝结婚以抚之。
於是更纳悼后,命后逊居别宫,出家为尼。
悼后犹怀猜忌,复徙后居秦州,依子秦州刺史武都王。
帝虽限大计,恩好不忘,后密令养发,有追还之意。
然事秘禁,外无知之者。
六年春,蠕蠕举国渡河,前驱已过,而颇有言虏为悼后之故兴此役。
帝曰:’岂有百万之众为一女子举也?虽然,致此物论,朕亦何颜以见将帅耶!’
乃遣中常侍曹宠赍手敕令后自尽。
后奉敕,挥泪谓宠曰:’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
因命武都王前,与之诀。
遗语皇太子,辞皆凄怆,因恸哭久之。
侍御咸垂涕失声,莫能仰视。
召僧设供,令侍婢数十人出家,手为落发。
事毕,乃入室,引被入自覆而崩,年三十一。
凿麦积崖为龛而葬,神柩将入,有二丛云先入龛中,顷之,一灭一出,后号寂陵。
及文帝山陵毕,手书云万岁后令后欲配飨。
公卿乃议追谥曰文皇后,祔于太庙。
废帝时,合葬於永陵。
○郁久闾后
《后魏书》曰: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蠕蠕主阿那瑰之长女。
容貌端严,夙有成智。
大统初,蠕蠕屡犯北边,文帝乃与通好结婚,扶风王孚受使奉迎。
蠕蠕俗以东为贵,后之来,营幕户席,一皆东向。
车七百乘,马万匹,驼千头。
到黑盐池,魏朝卤簿文物始至。
孚奏请正南面,后曰:’我未见魏王,故蠕蠕女也。魏仗向南,我自东面。’
孚无以辞。
四年正月,至京师,立为皇后,时年十四。
六年,后怀孕,将产,居於瑶华殿,闻上有狗吠声,甚恶之。
又见妇人盛饰来至后所,后谓左右曰:’此为何人?’
医巫傍侍,悉无见者,时以为文后之灵。
产讫而崩,年十六,葬於少陵原。
十七年,合葬永陵。
当会横桥北,后梓宫先至鹿苑,帝辒辌后来,将就次所,轴折不进。
○西魏废帝宇文后
《后魏书》曰:废帝皇后宇文氏,周文帝女也。
后初产之日,有云气满室,芬气久之。
幼有风神,好陈列女图,置之左右。
周文曰:’每见此女,良慰人意。’
废帝之为太子,纳为妃。
及即位,为皇后。
志操明秀,帝深重之,专宠后宫,不置嫔御。
帝既废崩,后亦以忠於魏室罹祸。
○恭帝若干后
《后魏书》曰:恭帝皇后若干氏,司空长乐公正惠之女也。
有容色,恭帝纳之为妃。
及即位,立为皇后。
后出家为尼,在佛寺薨,竟无谥。
○东魏孝静高皇后
《后魏书》曰:孝静高皇后,齐神武王之第二女也。
天平四年,诏聘以为皇后。
王前后固辞,帝不许。
兴和初,诏侍中司空孙腾、司空公襄城王旭、兼尚书令司州牧西河王悰、兼太常卿及宗正卿元孝支等奉诏致礼,并备宫官侍卫,以后驾迎於晋阳丞相第。
五月,立为皇后,大赦天下。
齐受禅,降为中山王妃。
○后周文元皇后
《后周书》曰:文元皇后,魏孝武妹。
初封平原公主,適开府张欢。
遇后无礼,帝杀欢。
改封后冯翊公主,以配太祖,生孝闵。
薨,祔葬成陵。
○文叱奴后
《后周书》曰:文叱奴后,太祖为丞相,纳后为姬,生高祖。
高祖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建德三年三月己酉,崩。
四月丁巳,葬永固陵。
○闵元后
《后周书》曰:闵元皇后,名胡摩,魏文帝第五女。
初封晋安公主,愍帝为洛阳公,尚焉。
及践祚,立为皇后。
帝被废,后出俗为尼。
高祖诛晋公护,上帝尊号为愍帝,以后为孝愍皇后,号崇义宫。
隋氏革命,出居里第。
大业十二年,殂。
○明独孤后
《后周书》曰:明独孤后,太保卫公信之长女也。
帝在藩,纳为夫人。
帝即位,立为皇后,在位数日,崩。
葬昭陵。
世宗崩,与后祔葬之。
○武阿史那后
《后周书》曰:武阿史那后,突厥木杆可汗俟斤之女。
突厥灭蠕蠕(而恕反。)后,尽有塞表之地,控弦十数万,于是陵逼中原。
太祖方与齐人争衡,结以为援。
俟斤初欲以女配帝。
保定五年二月,诏陈国公纯等,备皇后文物及行殿,并六宫已下一百二十人,至俟斤牙帐所,迎后。
俟斤又许齐人以婚,将有异志。
纯等在彼累载,不得返命。
会雷风大起,飘坏其穹庐等,旬日不止。
俟斤大惧,以为天谴(去战切),乃礼送后及纯等设行殿,列羽仪,奉之以归。
高祖行亲迎之礼。
后有姿貌,善容止,高祖深敬焉。
宣帝即位,尊为天元上皇太后。
隋开皇二年,殂,年三十一。
隋文诏后祔葬孝陵。
○孝帝李后
《后周书》曰:武帝李后,名娥姿,楚人也。
于谨平江陵,后家被籍没。
至长安,太祖以后赐高祖,幸之,生宣帝。
宣帝即位,尊为天元圣太后。
宣帝崩,静帝尊为大帝太后。
隋开皇初,出俗为尼,改名常悲。
薨,以尼礼葬於京城南。
○宣帝杨后
《后周书》曰:宣帝杨后,名丽华,隋文帝长女。帝在东宫,高祖为帝纳后为皇太子妃。
宣政元年,立为天元皇后。后性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
帝后昏暴滋甚,喜怒乖度。尝谴后,欲加之罪,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
帝大怒,遂赐后死,逼令引决。后母独孤氏闻之,诣閤陈谢,叩头流血,然后得免。
帝崩,静帝尊后为皇太后,号弘圣皇太后。
初,宣帝不豫,诏隋文帝入禁中侍疾。
及大渐,刘昉、郑译等因矫诏以后父受遗辅政。
后虽初不预谋,然以嗣主幼冲,恐权在他族,不利於己,闻昉、译已行此诏,甚悦。
后知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於言色。
及行禅代,愤惋愈甚。
隋文帝既不能谴责,心甚愧之。
开皇六年,封后为乐平公主。
后又议夺其志,后誓不许,乃止。
大业中,殂,祔葬定陵。
○宣朱后
《后周书》曰:宣朱皇后,名满月,吴人也。
其家坐事,没入东宫。
帝为太子,后被选掌衣服,召而幸之,遂生静帝。
静帝立,尊为天元太皇后。
后本非良家子,年又大帝十岁,疏贱无宠。
以静帝之故,特尊崇之。
宣帝崩,静帝即位,尊为太后。
隋初,出俗为尼,改名法净。
后殂,以尼礼葬之。
○宣陈后
《后周书》曰:宣陈后,名月仪,自云颍川人。
大将军山提之女。
以选入宫,拜为德妃。
月馀,立为天元左大皇后。
帝崩,出俗为尼,改名华光。
父山提,本尔朱兆之隶。
仕齐,为特进、开府、谢阳王。
高祖平齐,拜大将军。
以后父超授上柱国,除大宗伯。
○宣元后
《后周书》曰:宣元皇后,名乐尚,河南洛阳人,开府晟之第二女也。
年十五,被选入宫,拜贵妃。
后立为天元右大皇后。
宣帝崩,出俗为尼,名华胜。
父晟,少以元氏宗室拜开府。
○宣尉迟后
《后周书》曰:宣尉迟皇后,名繁炽,蜀公回之孙女也。
有美色,初適杞公亮之子西阳公温,后以宗妇入朝,帝逼而幸之。
后亮闻,谋逆。
帝遂诛温,追后入宫,立为天元右大皇后。
帝崩,出俗为尼,改名华道。
年四十殂。
○静司马后
《后周书》曰:静帝司马后,名令姬,柱国荥阳公消难之女。
宣帝传位於帝,纳后为皇后。
隋文帝以后父消难拥众奔陈,废后为庶人。
后嫁为隋司州刺史李丹妻。
○隋文独孤皇后
《隋书》曰:文献独孤皇后,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
信见高祖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时年十四。
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
后初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
后姊为周明帝后,长女为周宣帝后,贵戚之盛,莫与为比,而后每谦卑自守,世以为贤。
及周宣帝崩,高祖居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高祖受禅,立为皇后。
性尤妒忌,上亦每事惟后言是用。
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
时皇太子多内宠,妃元氏暴薨,后意太子爱妾云氏害之。
由是风上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
仁寿二年八月甲子,月晕四重。
己巳,太白犯轩辕。
其夜,后崩於永安宫,时年五十,葬于太陵。
○宣华夫人
《隋书》曰:宣华夫人,陈宣帝之女也。
性聪慧,姿貌无双。
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
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
晋王广之在藩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物,以取媚於陈氏。
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
及文献皇后崩,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
及上大渐,遗诏拜为宣华夫人。
炀帝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宫。
寻召入,岁馀而终,是年二十九。
帝深悼之,为制《神伤赋》。
○炀帝萧皇后
《隋书》曰:炀帝萧皇后,萧明帝岿之女也。
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
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而养之。
未几,岌夫妻俱死,转养舅氏张轲家。
然轲甚贫窭后躬亲劳苦。
炀帝之为晋王,时高祖将为王选妃於梁,遍占诸女,皆不吉。
岿迎后於舅氏,令使者占之,曰:’吉。’於是遂策为王妃。
后性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
高祖大善之,帝甚宠敬焉。
及帝嗣位,诏立为后。
帝每游幸,未尝不随侍从。
及宇文氏之乱,随军至聊城。
化及败,没於窦建德。
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於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於虏庭。
唐贞观四年,灭突厥,乃以礼致之,归於京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六-译文
《后魏书》记载:宣武皇后于氏,是太尉烈弟弟劲的女儿。世宗开始亲自处理政事时,烈当时担任领军,负责重要的军事任务,因为还没有立嫔妃,就通过身边的人劝导,称赞皇后有容貌和德行,世宗于是将她迎入宫中封为贵人。当时她十四岁,非常受宠爱,被立为皇后,并前往太庙行礼。皇后性格安静宽容,不嫉妒,生了一个儿子昌,三岁时去世。之后她突然去世,宫中事情保密,无人知晓详情,但世人将责任归咎于高夫人。她被葬在永太陵,谥号为慎皇后。
《后魏书》记载:宣武高皇后,是文昭弟偃的女儿。世宗将她纳为贵嫔,生了一个儿子,但很早就去世了;又生了一个女儿建德公主。后来被立为皇后,非常受尊敬。她性格嫉妒,宫人很少有机会接近皇帝。等到肃宗即位,尊称她为皇太后。不久她出家为尼,居住在瑶光寺,除了重大的节日庆典,不得进入宫中。建德公主五六岁时,灵太后经常让她在身边,宠爱她。神龟元年,太后出宫拜见母亲武邑君。当时天文有变,灵太后想将灾祸归咎于太后,当天夜里太后突然去世,天下人都对她怀有怨恨。丧事回到瑶光佛寺,安葬和祭祀都按照尼姑的礼仪。世宗晚年,高皇后凶悍嫉妒,嫔妃们有的直到皇帝去世都没有得到过他的宠爱。因此,在洛阳的二十多年里,只有肃宗被完全抚养成人。
《后魏书》记载:宣武灵皇后胡氏,是安定临泾人,司徒国珍的女儿。皇后母亲皇甫氏生产的那天,红光四射。京兆山北县有个叫赵胡的人擅长占卜,国珍去问他,赵胡说:‘这个女孩有很高的贵气,将来会成为天地的母亲,生出天地之主。不要让超过三个人知道这件事。’皇后的姑姑是尼姑,擅长讲道,世宗初期,进入宫中讲道。过了几年,有人向世宗称赞皇后的容貌和品行,世宗听后,将她召入宫中,封为承华世妇。在椒房之中,按照国旧制,大家都祈求能生下王子或公主,不愿意生太子。只有皇后每次都跟夫人等人说:‘天子怎么可能没有儿子呢?为什么要因为怕自己死去就让孩子失去继承权呢?’等到肃宗怀孕,同僚们还用旧事来恐吓她,劝她想其他办法。皇后坚决表示:‘只要我怀的是男孩,不管出生后我是否死去,我都愿意。’生下肃宗后,晋升为充华嫔。在此之前,世宗多次失去皇子,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非常小心地保护肃宗。他挑选了良家妇女作为乳母,都选择那些适合生孩子的。将肃宗养在别宫,皇后和充华嫔都不得接近。
《后魏书》记载:灵太后喜欢华丽的装饰,经常出游。元顺直言进谏说:‘按照礼制,妇女在丈夫去世后,自称未亡人,头发去掉首饰,衣服不穿彩色。陛下作为天下的母亲,年纪快到四十岁了,过分注重容貌装饰,如何给后世树立榜样呢?’灵太后感到羞愧,回到宫中,召见元顺,责备说:‘千里相召,难道是想要众人羞辱我吗?’元顺说:‘陛下身着盛装炫耀容貌,不怕天下人嘲笑,何必觉得我的一番话有什么耻辱呢?’
《后魏书》记载:孝明胡皇后,是灵太后从兄冀州刺史盛的女儿。灵太后想要荣耀门第,所以立她为皇后。肃宗有些酒德,专门宠爱充华潘氏,其他嫔妃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宠爱。太后为肃宗挑选妃嫔,压制了其他人的地位。当时博陵崔孝芬的女儿、范阳卢道约的女儿、陇西李瓒等女儿,都成为了世妇。她们之间发生争执,都受到了皇后的责罚。武太初年,皇后已经出家为尼,于是居住在瑶光寺。
《后魏书》记载:孝武皇后高氏,是齐神武的长女。皇帝即位后,将她纳为皇后。等到皇帝西迁关中,她被降为彭城王妃。
《后魏书》记载:文帝乙弗后,具体事迹未提及。
《后魏书》记载:文帝的文皇后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她的祖先曾是吐谷浑的渠帅,居住在青海,被称为青海王。凉州平定后,她的高祖莫瑰带领部落归附,被任命为定州刺史,封为西平公。从莫瑰开始,三代都娶了公主,女儿大多成为王妃,非常受重视。她的父亲是瑗,担任仪同三司、兖州刺史。母亲是淮阳长公主,是孝文帝的第四个女儿。文皇后容貌美丽,言语不多,几岁时,父母就认为她与众不同,指着她说:‘生个女儿有什么不好,像她这样,实际上比男孩还要好。’十六岁时,文帝将她纳为妃子。等到文帝即位,在大统元年册封她为皇后。文皇后性格节俭,吃素食,穿旧衣服,对珠宝和华丽的服饰不感兴趣。她仁慈宽恕,没有嫉妒之心,因此文帝更加重视她。她共生有十二个子女,但大多早夭,只有太子和武都王存活。当时新都关中,文帝想要向东征讨,蠕蠕侵犯边境,来不及北伐,所以通过婚姻来安抚他们。于是又纳悼后,命令文皇后迁居别宫,出家为尼。悼后仍然心怀猜忌,又把文皇后迁居到秦州,依靠儿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尽管文帝有重大的国家计划,但他对文皇后的恩情和喜爱并未忘记,文皇后秘密地让人为她养发,有被召回的意思。然而这件事保密,外界无人知晓。大统六年春天,蠕蠕全国渡过黄河,前锋已经过去,但有人说是为了悼后而发动的这次战役。文帝说:‘难道有百万大军只是为了一个女子而发动吗?尽管如此,这种说法已经传开,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将领们呢!’于是派遣中常侍曹宠带着手令让文皇后自尽。文皇后接受命令,含泪对曹宠说:‘愿陛下千秋万岁,天下安宁,我死而无憾。’然后命令武都王前来,与他告别。她对皇太子的遗言都非常凄凉,因此长时间痛哭。侍从们都流泪失声,没有人敢抬头看。召唤僧侣设供,让几十个侍女出家,亲自为她剃发。事情结束后,她回到房间,拉起被子覆盖自己而去世,享年三十一岁。在麦积崖上凿洞为墓穴而葬,灵柩将要放入时,有两股云先进入墓穴,一会儿一灭一现,文皇后被追封为寂陵。等到文帝的陵墓完工后,亲手写下遗嘱,表示死后希望与文皇后合葬。公卿们于是商议追封文皇后为文皇后,供奉于太庙。废帝时期,他们合葬于永陵。
《后魏书》记载:文帝的悼皇后郁久闾氏,是蠕蠕主阿那瑰的长女。她容貌端庄,自幼聪明。大统初年,蠕蠕多次侵犯北边,文帝于是与他们通好结婚,扶风王孚受命去迎接。蠕蠕的风俗认为向东是尊贵的,她到来时,营帐和床榻都朝东。有七百辆车,一万匹马,一千头骆驼。到达黑盐池时,魏朝的仪仗队和文物才到达。孚上奏请求皇后正面向南,皇后说:‘我还没有见到魏王,所以我还是蠕蠕的女儿。魏国的仪仗队朝南,我就面向东。’孚无法反驳。大统四年正月,到达京城,立为皇后,当时十四岁。大统六年,皇后怀孕,即将生产,住在瑶华殿,听到上面有狗叫声,非常讨厌。又看到穿着华丽衣服的妇人来到皇后住处,皇后对左右的人说:‘这是谁?’医巫在旁边侍候,都没有看到,当时人们认为是文皇后的灵魂。生产后不久去世,享年十六岁,葬于少陵原。大统十七年,与文帝合葬于永陵。在横桥北边,皇后的灵柩先到达鹿苑,皇帝的车驾随后而来,准备停下来。
《后魏书》记载:废帝的皇后宇文氏,是周文帝的女儿。她出生的那天,屋子里充满了云气,香气很久才散去。她从小就有风度,喜欢陈列女子的画像,放在身边。周文帝说:‘每次看到这个女儿,都让人心情舒畅。’废帝做太子时,纳她为妃。等到废帝即位,立她为皇后。她的志向和操守明亮秀美,废帝非常重视她,在后宫中独占宠爱,没有设立嫔妃。废帝被废黜后,她也因为忠于魏室而遭受灾祸。
《后魏书》记载:恭帝的皇后若干氏,是司空长乐公正惠的女儿。她有美丽的容貌,恭帝将她纳为妃子。等到恭帝即位,立她为皇后。皇后出家为尼,在佛寺去世,最终没有谥号。
《后魏书》记载:孝静高皇后,是齐神武王的第二个女儿。天平四年,皇帝下诏将她聘为皇后。神武王前后多次推辞,皇帝不允许。兴和初年,皇帝下诏让侍中司空孙腾、司空公襄城王旭、兼尚书令司州牧西河王悰、兼太常卿及宗正卿元孝支等人奉诏致礼,并准备了宫官和侍卫,以后的车队从晋阳丞相第迎接皇后。五月,立为皇后,大赦天下。齐接受禅让后,降为中山王妃。
《后周书》记载:文元皇后,是魏孝武的妹妹。最初被封为平原公主,嫁给了开府张欢。张欢对皇后无礼,皇帝杀了张欢。后来封为冯翊公主,与太祖成婚,生下孝闵帝。去世后,与太祖合葬于成陵。
《后周书》记载:文叱奴皇后,太祖做丞相时,纳她为姬,生下高祖。高祖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建德三年三月己酉日,去世。四月丁巳日,葬于永固陵。
《后周书》记载:闵元皇后,名叫胡摩,是魏文帝的第五个女儿。最初被封为晋安公主,愍帝被封为洛阳公时,嫁给了他。等到愍帝即位,立她为皇后。愍帝被废黜后,她出家为尼。高祖诛杀晋公宇文护后,尊称愍帝为皇帝,追封她为孝愍皇后,宫号崇义宫。隋朝革命后,她迁居到家中。大业十二年去世。
《后周书》记载:明独孤皇后,是太保卫信的长女。皇帝在封地时,纳她为夫人。皇帝即位后,立她为皇后。她在位的时间不长,就去世了。葬于昭陵。世宗去世后,与她合葬。
《后周书》记载:武阿史那皇后,是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的女儿。突厥灭掉蠕蠕后,拥有了边塞地区的全部土地,控制着数万军队,于是威胁到中原。太祖正与齐人争斗,结为盟友。俟斤最初想要把女儿嫁给皇帝。保定五年二月,皇帝下诏让陈国公纯等人准备皇后的文物和行宫,以及六宫以下的一百二十人,到达俟斤的牙帐,迎接皇后。俟斤又答应把女儿嫁给齐人,有背叛的意图。纯等人留在那里多年,无法返回。正逢雷暴大风,帐篷等被摧毁,十多天不停。俟斤非常害怕,认为是天谴,于是以礼送皇后和纯等人,设行宫,排列仪仗,送他们回国。高祖亲自去迎接皇后。皇后有美貌,举止优雅,高祖非常尊敬她。宣帝即位后,尊她为天元上皇太后。隋开皇二年去世,享年三十一岁。隋文帝下诏让她与皇帝合葬于孝陵。
《后周书》记载:武帝的皇后李氏,名叫娥姿,是楚人。于谨平定江陵时,李氏的家被没收。到长安后,太祖把李氏赐给高祖,宠爱她,生下宣帝。宣帝即位后,尊她为天元圣太后。宣帝去世后,静帝尊她为大帝太后。隋开皇初年,她出家为尼,改名常悲。去世后,按照尼姑的礼仪葬于京城南。
《后周书》记载:宣帝的皇后杨氏,是隋文帝的女儿。
《后周书》记载:宣帝杨皇后,名叫丽华,是隋文帝的长女。宣帝在东宫时,高祖为他迎娶了丽华为皇太子妃。宣政元年,丽华被立为天元皇后。她性格柔顺,不嫉妒,四皇后及嫔妃们都喜欢并敬仰她。宣帝和皇后性情昏暴,喜怒无常。曾经责怪皇后,想要加罪于她,但皇后举止得体,言辞坚定。宣帝大怒,于是赐死皇后,逼迫她自杀。皇后的母亲独孤氏得知此事后,前往宫门谢罪,叩头至流血,最终得以免罪。宣帝去世后,静帝尊皇后为皇太后,封号为弘圣皇太后。起初,宣帝病重时,诏令隋文帝入宫侍疾。等到病重临终时,刘昉、郑译等人假传圣旨,让皇后的父亲辅佐政务。皇后虽然最初并未参与策划,但因为继位的皇帝年幼,担心权力落入他人手中,对自己不利,听说昉、译已经执行了这道圣旨,非常高兴。皇后知道父亲有异心,心中很不平,这在言语和表情上都有所表现。等到禅让仪式进行时,她的愤怒和惋惜更加深重。隋文帝无法谴责他们,心中非常愧疚。开皇六年,封皇后为乐平公主。后来又有人想要改变她的志向,皇后发誓不允许,这才作罢。大业年间,皇后去世,与宣帝合葬于定陵。
宣朱皇后:《后周书》记载:宣朱皇后,名叫满月,是吴地人。因家中有事,被没入东宫。宣帝成为太子时,满月被选为掌管衣物的宫女,宣帝召幸她,于是生下了静帝。静帝即位后,尊满月为天元太皇后。满月原本不是良家女子,年纪比宣帝大十岁,地位低微不受宠爱。因为静帝的原因,她被特别尊崇。宣帝去世后,静帝即位,尊满月为太后。隋朝初年,她出家为尼,改名法净。满月去世后,按照尼姑的礼仪安葬。
宣陈皇后:《后周书》记载:宣陈皇后,名叫月仪,自称是颍川人。是大将军山提的女儿。因选入宫中,被封为德妃。一个月后,被立为天元左大皇后。宣帝去世后,她出家为尼,改名华光。她的父亲山提,原本是尔朱兆的部下。在齐国任职,被封为特进、开府、谢阳王。高祖平定齐国后,封他为大将军。因为皇后是山提的女儿,被超授为上柱国,担任大宗伯。
宣元皇后:《后周书》记载:宣元皇后,名叫乐尚,是河南洛阳人,开府晟的第二女儿。十五岁时,被选入宫中,被封为贵妃。后来被立为天元右大皇后。宣帝去世后,她出家为尼,改名华胜。她的父亲晟,年轻时因元氏宗室的身份被封为开府。
宣尉迟皇后:《后周书》记载:宣尉迟皇后,名叫繁炽,是蜀公回的孙女。有美貌,最初嫁给了杞公亮之子西阳公温,后来以宗妇的身份入朝,被宣帝逼迫而宠幸。繁炽的丈夫温得知此事后,图谋造反。宣帝于是诛杀了温,追回繁炽入宫,立她为天元右大皇后。宣帝去世后,她出家为尼,改名华道。四十年后去世。
静司马皇后:《后周书》记载:静帝司马皇后,名叫令姬,是柱国荥阳公消难的女儿。宣帝将帝位传给静帝后,纳令姬为皇后。因为令姬的父亲消难拥兵投奔陈国,静帝废黜了令姬,将她降为庶人。后来令姬嫁给了隋司州刺史李丹为妻。
隋文独孤皇后:《隋书》记载:文献独孤皇后,是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的女儿。信看到高祖有非凡的气质,所以将女儿嫁给他,当时独孤皇后只有十四岁。高祖和皇后相处融洽,发誓没有其他非亲生之子。皇后起初也很柔顺孝顺,不失妇道。她的姐姐是周明帝的皇后,长女是周宣帝的皇后,作为贵族,她的地位无人能比,但她总是谦卑自守,世人认为她贤良。等到周宣帝去世后,高祖住在宫中,总揽百官,皇后派人告诉高祖说:‘大事已经如此,骑在兽背上的人,不能轻易下来,你要努力!’高祖接受禅让,立皇后为皇后。皇后特别嫉妒,皇帝也事事听从她的意见。皇后看到诸王和朝中有妾室怀孕的人,一定会劝皇帝斥责她们。当时皇太子有很多宠妃,妃子元氏突然去世,皇后怀疑是太子宠爱的小妾云氏害的。因此,皇后劝说皇帝废黜太子,立晋王广为太子,这都是皇后的计谋。仁寿二年八月甲子,出现四重月晕。己巳日,太白星侵犯轩辕。那天晚上,皇后在永安宫去世,享年五十岁,被葬在太陵。
宣华夫人:《隋书》记载:宣华夫人,是陈宣帝的女儿。她聪明伶俐,容貌出众。陈国灭亡后,她被配给后宫,后来被选入宫中为嫔。当时独孤皇后特别嫉妒,后宫很少有得到皇帝宠幸的机会,只有陈氏受到宠爱。晋王广在封地时,暗中计划夺取帝位,打算成为内助,经常送礼物给陈氏,以取悦她。在皇太子被废立之际,陈氏有很大的影响力。等到文献皇后去世后,陈氏被提升为贵人,专房独宠,掌管宫中事务,六宫无人能比。等到皇帝病重时,遗诏封她为宣华夫人。炀帝即位后,她被迁出宫,居住在仙都宫。不久后召回宫中,一年多后去世,享年二十九岁。皇帝非常悲痛,为她写了《神伤赋》。
炀帝萧皇后:《隋书》记载:炀帝萧皇后,是萧明帝岿的女儿。江南风俗,二月出生的孩子不养育。萧皇后因为是二月出生,所以被季父岿收养。不久后,岿夫妇都去世了,萧皇后转而被舅舅张轲家收养。然而张轲家境贫寒,萧皇后亲自劳作。炀帝成为晋王时,高祖准备在梁国为王选妃,遍观众女,都不吉利。岿将萧皇后从舅舅家接来,让使者占卜,结果说‘吉利’。于是萧皇后被立为王妃。萧皇后性格温顺,有智慧,喜欢学习,擅长文学,懂得占卜。高祖非常欣赏她,皇帝也非常宠爱敬重她。等到皇帝即位,下诏立她为皇后。皇帝每次出游,皇后从未不随侍在侧。在宇文氏之乱中,皇后随军至聊城。化及失败后,萧皇后被窦建德俘获。突厥处罗可汗派人到洺州迎接皇后,窦建德不敢留住,于是皇后被送入突厥。唐贞观四年,唐朝灭掉突厥,按照礼仪将她送回京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六-注解
后魏:后魏指的是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386年至534年,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
宣武:宣武是北魏孝文帝的谥号,这里指的是孝文帝的皇后。
皇后:皇后是帝王的正室妻子,地位尊贵,是国家的象征。
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位于都城中心。
嫔御:嫔御指的是帝王的妃嫔和宫女。
容德:容德指的是容貌和德行。
世宗:世宗是指北周的第三个皇帝宇文邕。
领军: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统率军队。
心膂之任:心膂之任指的是重要的职责。
谒:谒是指拜见。
静默宽容:静默宽容指的是性格温和,不轻易发怒。
妒忌:妒忌是指对他人嫉妒,尤其是对他人得到宠爱或成功感到不满。
暴崩:暴崩是指突然死亡。
宫禁:宫禁是指皇宫内的禁地,非宫中人不得随意进入。
莫能知悉:莫能知悉是指无人知晓。
世议:世议是指世人议论。
高夫人:高夫人是指高皇后。
谥:谥是指死后给予的尊称。
永太陵:永太陵是指皇后的陵墓。
文昭:文昭是北魏文成帝的谥号。
肃宗:肃宗是北魏肃宗的谥号。
皇太后:皇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地位尊贵。
尼:尼是出家的女性佛教徒。
瑶光寺:瑶光寺是指一个寺庙的名字。
灵太后:灵太后是北魏宣武灵皇后的简称。
神龟元年:神龟元年是北魏的一个年号,相当于公元518年。
天文有变:天文有变是指天象出现异常,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丧:丧是指死亡。
殡:殡是指停放尸体等待下葬。
尼礼:尼礼是指出家人的礼仪。
悍忌:悍忌是指凶猛而嫉妒。
皇太子:皇太子是指帝位的继承人。
洛二世:洛二世是指北魏孝文帝和宣武帝两代皇帝。
司徒:司徒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安定:安定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临泾:临泾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司徒国珍:司徒国珍是指北魏的一位官员。
京兆山北县:京兆山北县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赵胡:赵胡是指一位善于卜卦的人。
赤光四照:赤光四照是指出现异常的天象,古人认为这是吉兆。
承华世妇:承华世妇是指宫廷中的女官。
椒庭:椒庭是指皇宫中的庭院。
故事:故事是指过去的惯例或传说。
充华嫔:充华嫔是指宫廷中的女官。
皇太妃:皇太妃是指皇后的母亲,地位尊贵。
听政:听政是指处理政务。
殿下:殿下是对皇后的尊称。
行事:行事是指处理事务。
令:令是指命令或指示。
诏:诏是指皇帝的命令。
陛下:陛下是对皇帝的尊称。
朕:朕是皇帝的自称。
孝秀:孝秀是指北魏的一位官员。
州郡计吏:州郡计吏是指州郡的官员。
华林园:华林园是指北魏皇宫中的一座园林。
都亭曲水:都亭曲水是指都城中的亭子和曲水。
七言诗:七言诗是指每句七个字的诗歌。
公除:公除是指皇帝去世后,朝廷的丧礼。
永宁寺:永宁寺是指北魏时期的一座寺庙。
左藏:左藏是指皇宫中的仓库。
阙口温水:阙口温水是指都城中的一处地名。
鸡头山:鸡头山是指都城中的一座山。
象牙簪:象牙簪是指用象牙制成的簪子。
清河王怿:清河王怿是指北魏的一位王爷。
显阳殿:显阳殿是指皇宫中的一座宫殿。
北宫:北宫是指皇宫中的北面部分。
禁中:皇宫。
道:道是指出家为僧或尼。
河阴:河阴是指黄河的北岸。
双灵寺:双灵寺是指北魏时期的一座寺庙。
武帝:武帝是指北魏的一位皇帝。
庄饰:庄饰是指华丽的装饰。
元顺:元顺是指北魏的一位官员。
未亡人:未亡人是指丈夫去世后尚未再嫁的妇女。
珠珥:珠珥是指珠子和耳环,古代女子装饰品。
彩:彩是指华丽的衣物。
冀州刺史:冀州刺史是指冀州的行政长官。
博陵:博陵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范阳:范阳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陇西:陇西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世妇:世妇是指宫廷中的女官。
武太初:武太初是指北魏的一个年号,相当于公元528年。
入道:入道是指出家为僧或尼。
齐神武:齐神武是指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的谥号。
关中:关中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中部。
彭城王妃:彭城王妃是指王妃的称号,彭城是指彭城郡,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文帝:文帝是北魏文帝的谥号。
乙弗后:乙弗后是指北魏文帝的皇后乙弗氏。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是北魏时期的一位皇后,河南洛阳人,其家族原本是吐谷浑的渠帅,后来归附北魏,乙弗氏因此受到重视。
吐谷浑:吐谷浑是古代藏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浑国,位于今青海省一带,是古代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民族。
青海王:青海王是吐谷浑国的王号,指吐谷浑国的统治者。
莫瑰:莫瑰是北魏时期的一位官员,因拥部落归附北魏而被封为定州刺史和西平公。
仪同三司:仪同三司是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宰相。
淮阳长公主:淮阳长公主是北魏孝文帝的第四个女儿,是乙弗皇后的母亲。
蠕蠕:蠕蠕是古代对柔然(Rouran)的称呼,柔然是古代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
中常侍:中常侍是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敕:敕是古代皇帝下达的命令或诏书。
祔葬:将已故的皇后与皇帝合葬。
梓宫:梓宫是指古代皇帝或皇后的棺木。
卤簿:卤簿是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扶风王孚:扶风王孚是北魏时期的一位王子,曾奉命迎接蠕蠕皇后。
东魏:东魏是北魏分裂后建立的朝代。
后周:后周是北周的前身,是北魏分裂后的一个朝代。
突厥:古代的一个民族。
可汗:可汗是突厥等游牧民族的首领称号。
俟斤:俟斤是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一个官职,相当于部落首领。
塞表:塞表是指边疆地区。
太祖:太祖是指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
高祖:指后周的建立者宇文泰,他是杨坚的父亲。
高祖即位:高祖即位是指宇文觉即位为北周皇帝。
宣帝:宣帝是指北周的第四个皇帝宇文赟。
静帝:后周的最后一个皇帝。
开府: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成陵:成陵是北周文皇帝宇文泰的陵墓。
永固陵:永固陵是北周高祖宇文觉的陵墓。
崇义宫:崇义宫是北周愍帝宇文护的别宫。
里第:里第是指贵族的住宅。
江陵:江陵是古代的一个城市,位于今湖北省。
籍没:籍没是指没收财产。
京城:京城是指古代的都城,即今天的北京。
后周书:《后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正史,记载了后周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宣帝杨后:后周宣帝杨坚的妻子,名丽华,隋文帝的长女。
东宫:古代帝王的太子居住的地方,也指太子。
皇太子妃:太子的妻子。
宣政元年:后周宣帝即位的年份。
天元皇后:后周宣帝即位后,封宣帝杨后为天元皇后。
柔婉:性格温和柔顺。
昏暴滋甚:指宣帝性格变得越发昏庸暴虐。
谴后:责备皇后。
引决:自杀。
独孤氏:宣帝杨后的母亲,姓独孤。
閤:宫门。
陈:古代的一个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没入东宫:因家事被罚入东宫。
德妃:妃嫔的一种称号。
天元左大皇后:后周宣帝封宣陈后为天元左大皇后。
大宗伯:古代官职,掌管礼仪。
尉迟:古代的一个姓氏。
蜀公回:古代的一个封号。
宗妇:宗族中的妇女。
柱国: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荥阳公消难:古代的一个封号。
尔朱兆:古代的一个姓氏。
齐:古代的一个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平齐:统一齐国。
上柱国: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
元氏:古代的一个姓氏。
河内公信:古代的一个姓氏。
周大司马:周朝的大司马,掌管军事。
百揆:古代的宰相。
骑兽之势:比喻形势不可逆转。
禅代:皇帝退位让位给新皇帝。
开皇六年:隋文帝开皇六年。
乐平公主:隋文帝封宣帝杨后为乐平公主。
大业:隋炀帝的年号。
定陵:后周宣帝的陵墓。
吴人:指来自吴国的人。
坐事:因事获罪。
幸之:宠幸她。
天元太皇后:后周静帝尊宣朱后为天元太皇后。
良家子:出身好的人。
疏贱:地位低微。
出俗为尼:出家为尼姑。
法净:宣朱后出家后的法名。
颍川人:指来自颍川的人。
拜:授予官职。
谢阳王:古代的一个封号。
洛阳人:指来自洛阳的人。
开府晟:古代的一个姓氏。
元氏宗室:元氏的宗族。
美色:美貌。
適:嫁。
谋逆:图谋叛乱。
诛温:杀死温。
追后入宫:将宣尉迟后追回宫中。
庶人:平民。
司州刺史:古代的地方官职。
文献独孤皇后:隋文帝的皇后,名独孤伽罗。
奇表:非凡的外貌。
异生之子:非亲生之子。
晋王广:隋文帝的次子。
云氏:太子妃的姓氏。
废太子:废黜太子。
轩辕:古代的一个星宿。
永安宫:古代的一个宫殿。
太陵:独孤皇后的陵墓。
陈宣帝:陈朝的皇帝。
配掖庭:被送入后宫。
藩:古代王侯的封地。
夺宗之计:夺取皇位的计划。
内助:内宫的助手。
进御:进见皇帝。
专房擅宠:独占皇帝的宠爱。
仙都宫:古代的一个宫殿。
处罗可汗:突厥的可汗。
洺州:古代的一个州名。
窦建德:古代的一个人物。
唐贞观四年:唐朝贞观四年。
京师:古代的都城,指长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六-评注
《后周书》中记载的宣帝杨后,名丽华,是隋文帝的长女,她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她被纳为皇太子妃,到成为天元皇后,再到经历宣帝的昏暴与赐死,最后成为弘圣皇太后,她的命运多舛,但她的性格却始终柔婉不妒,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爱戴。她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宫廷中女性角色的无奈与坚韧,以及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宣帝的喜怒无常,以及他试图加罪于宣后的行为,凸显了帝王权力的不可预测性和对个人命运的摧残。宣后的冷静与不屈,以及她母后独孤氏的哀求,都体现了家族的亲情与力量。宣后的故事是对古代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生存状态的深刻描绘。
宣朱皇后,名满月,是吴人,她的家庭因事被没入东宫,她本人也被选为太子妃,最终成为天元太皇后。她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宫廷中的地位,以及她们如何通过婚姻和政治联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但她的地位却是通过皇帝的恩宠和静帝的尊崇而获得的。她的出俗为尼,改名法净,反映了她对宗教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宣陈皇后,名月仪,是颍川人,她的父亲是山提,一个曾经的高官。她的故事揭示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家族背景的重要性。她的晋升之路并不平坦,但最终她成为了天元左大皇后。她的出俗为尼,改名华光,同样反映了她对宗教的向往。
宣元皇后,名乐尚,是河南洛阳人,她的父亲是开府晟。她的故事强调了家族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她的晋升之路同样充满挑战,但最终她成为了天元右大皇后。她的出俗为尼,改名华胜,再次体现了她对宗教的虔诚。
宣尉迟皇后,名繁炽,是蜀公回之孙女,她的故事揭示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她的美貌和地位使她成为了宣帝的宠妃,但她的命运却因为政治斗争而改变。她的出俗为尼,改名华道,是对她命运的另一种诠释。
静帝司马后,名令姬,是柱国荥阳公消难之女,她的故事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女性在其中的无奈。她的丈夫因政治原因被废,她本人也被废为庶人,最终嫁为人妇。
文献独孤皇后,是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她的故事揭示了古代女性在宫廷中的地位和作用。她的柔顺恭孝和谦卑自守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但她的妒忌性格也使她在宫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的故事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女性在其中的复杂性。
宣华夫人,是陈宣帝之女,她的聪慧和美貌使她在陈朝时期就备受宠爱。她的故事揭示了宫廷中的政治联姻和女性在其中的作用。她的命运多舛,但她的智慧和勇气使她在宫廷中保持了独特的地位。
炀帝萧皇后,是萧明帝岿之女,她的故事反映了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和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但她的智慧和美貌使她在宫廷中获得了重要的地位。她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宫廷中的生存状态和她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