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七-原文
○唐高祖窦皇后
《唐书》: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
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
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
周武帝特爱重之,养於宫中。
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
后尚幼,窃言於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得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
武帝深纳之。
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
乃於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
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
毅大悦,遂归於我帝,及周武帝崩,后追思如丧所生。
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於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
毅与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
后事元贞太后以孝闻。
闻太后素有羸疾,时或危笃。
诸姒以太后性严,惧谴,皆称疾而退。
唯后昼夜扶侍,不脱衣履者,动淹旬月焉。
善书,学类高祖之书,人莫能辨。
工篇章,而好存规诫。
大业中,高祖为扶风太守,有骏马数匹。
常言於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
高祖未决,竟以此获谴。
未几,后崩於涿郡,时年四十五。
高祖追思后言,方为自安之计,数求鹰犬进之,俄而擢拜将军,因流涕谓诸子曰:”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
初葬寿安陵,后祔葬献陵。
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太穆顺圣皇后。
○太宗长孙皇后
《唐书》曰: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
后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
年十三,嫔於太宗。
武德元年,册为秦王妃。
九年,册拜皇太子妃。
太宗即位,立为皇后。
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
太宗弥加礼待。
十年六月己卯,崩於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葬於昭陵。
后尝撰古妇人善事劝戒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
又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
且诫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闲耳,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慎勿言。”
崩后,宫司以闻,太宗览而增恸,以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可垂於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益令人哀耳。”
上元元年,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徐妃(附)
《唐书》曰:太宗贤妃徐氏,名惠,右散骑常侍坚之姑也。
生五月而能言,四岁诵《论语》、《毛诗》,八岁好属文。
其父孝德试拟《楚辞》,云”山中不可以久留”,词甚典美。
自此遍涉经史,手不释卷。
太宗闻之,纳为才人。
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瞻。
俄拜婕妤,再迁充容。
时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颇倦劳役,上疏谏之。
太宗善其言,优赐甚厚。
及太宗崩,追思顾遇之恩,哀慕愈甚,发疾不自医。
疾甚,谓所亲曰:”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园寝,吾之志也。”
因为七言诗及连珠以见其志。
永徽元年,卒,时年二十四。
诏赠贤妃,陪葬於昭陵之石室。
○高宗废王皇后
《唐书》曰:高宗废后王氏,并州祁人也。
父仁祐。
同安长公主即后之从祖母也。
公主以后有美色,言於太宗,遂纳为晋王妃。
高宗登储,册为皇太子妃。
永徽初,立为皇后。
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於感业寺,后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
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
帝终不纳后言,而武昭仪宠遇日厚。
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
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将废后。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
俄又纳李义府之策。
永徽六年,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
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
○中宗赵皇后
《唐书》曰:中宗和思皇后赵氏,京兆长安人。
父环,尚高祖女常乐公主。
中宗为英王时,纳后为妃。
既而妃母公主得罪,妃亦坐废,幽死於内侍省。
则天临朝,瑰为寿州刺史,坐与越王贞连谋被诛,公主亦坐死。
神龙元年,赠后谥为恭皇后。
及中宗崩,将葬於定陵,追谥后为和思。
莫知瘗所,以皇后祎衣於陵所寝宫招魂,置衣於魂舆,以太牢告祭,迁衣於寝宫,舒於御榻之右,覆以夷衾而祔葬焉。
○中宗废韦皇后
《唐书》曰:中宗韦庶人,京兆万年人也。
中宗为太子时,纳后为妃,仍擢后父玄贞为豫州刺史。
嗣圣元年,立为皇后。
其年,中宗见废,后随从房州。
时中宗惧不自安,每闻制使至,惶恐欲自杀。
后劝王曰:”祸福倚伏,何常之有?岂失一死,何遽如是也!”
累年同艰危,情义甚笃。
所生懿德太子,永泰、永寿、长宁、安乐四公主,安乐最幼,生於房州,帝自脱衣裹之,遂名曰裹儿,特宠异焉。
及中宗复立为太子,又立后为妃。
中兴初,复立为皇后。
帝在房州时,常谓后曰:”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
及得志,乃受上官昭容邪说,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於外。
景龙四年六月,帝遇暴暴崩,后惧,秘不发丧。
及临淄王勒兵入内,后惶骇遁入殿前飞骑营,及武延秀、安乐公主皆为乱兵所杀,追贬为庶人。
○上官昭容
《唐书》曰: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儿,西台侍郎仪之孙也。
父庭芝,与仪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配入掖庭。
及长,有文词,明习史事。
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
自圣历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
中宗即位,又令专掌制命,深被信任。
寻拜为昭容。
婉儿既与武三思淫乱,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氏而排抑皇家。
节愍太子深恶之,及举兵,至肃章门,扣阁索婉儿。
婉儿大言曰:’观其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
帝与后遂激怒,并将婉儿登玄武门楼以避兵锋,俄而事定。
婉儿常劝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数赐游宴,赋诗唱和。
婉儿每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数首并作,辞甚绮丽,时人咸讽诵之。
婉儿俄又通於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
湜尝充使开商山新路,功未半而中宗崩,婉儿草遗制,曲叙其功而加褒赏。
及韦庶人败,婉儿亦斩于旗下。
○睿宗刘皇后
《唐书》曰:睿宗肃明顺圣皇后刘氏,父延景,陕州刺史。
仪凤中,睿宗居藩,纳后为孺人,寻立为妃。
生宁王宪,寿昌、代国二公主。
睿宗即位,册为皇后;及降为皇嗣,从降为妃。
长寿中,与昭成皇后同被谴,为则天所杀。
景云元年,追谥肃明皇后。
招魂葬於东都城南,陵曰惠陵。
○睿宗窦皇后
《唐书》曰:睿宗昭成顺圣皇后窦氏,父孝谌,润州刺史。
后姿容婉顺,动循礼则。
睿宗为相王时,为孺人,甚见礼异。
光宅元年,立为德妃。
生玄宗及金仙、玉真二公主。
长寿二年,为户婢团儿诬赞与肃明皇后厌蛊咒诅。
正月二日,朝则天皇后於嘉豫殿,既退而同时遇害。
梓宫秘密,莫知所在。
睿宗即位,谥曰昭成皇后。
招魂葬於都城之南,陵曰靖陵。
○玄宗废王皇后
《唐书》曰:玄宗废后王氏,同州下邳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后。
上为临淄王时,纳后为妃。
上将起事,颇预密谋,赞成大业。
先天元年,立为皇后,以父仁皎为太仆卿。
后兄守一以后无子,尝惧有废立,导以符厌之事。
有左道僧明悟为祭南北斗,刻霹雳木书天地字及上讳,合而佩之,且咒曰:’佩此有子,当与则天皇后为比。’
事发,上亲究之,皆验。
下制废为庶人,守一赐死。
其年十月,庶人卒,以一品礼葬於无相寺。
宝应元年,雪冤,复尊为皇后。
○玄宗武皇后
《唐书》曰:玄宗贞顺皇后武氏,则天从父兄子恒安王攸正女也。
攸正卒后,后尚幼,随例入宫。
上即位,渐承恩宠。
及王庶人废后,特赐号为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
惠妃开元初产夏悼王及怀安哀王、上仙公主,并襁褓不育,上特垂伤悼。
及生寿王瑁,不敢养於宫中,命宁王宪於外养之。
又生盛王琦,咸宜、太华二公主。
惠妃以开元二十五薨,年四十馀。
○杨贵妃
《唐书》曰:玄宗杨贵妃,父玄琰,蜀州司户。
妃早孤,养於叔父玄璬。
开元初,武惠妃特承恩遇,故王皇后废黜。
二十四年,惠妃薨,帝哀悼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
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
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
既进见,玄宗大悦。
不期岁,恩礼如惠妃。
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
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
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
天宝中,安禄山大立边功,上深宠之。
禄山来朝,帝令贵妃姊妹与结为兄弟,禄山母事妃,每宴赐,锡赉稠沓。
及禄山叛,露檄数国忠之罪。
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
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
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决,缢死於佛室。
时年三十八,瘗於驿西道侧。
○玄宗杨皇后
《唐书》曰:玄宗元献皇后杨氏,弘农华阴人。
后景云元年八月,选入太子宫。
时太平公主用事,尤忌东宫。
宫中左右持两端,而潜附太平者,必阴伺察,事虽纤芥,皆闻於上,太子心不自安。
后时方娠,太子密谓侍读张说曰:’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裔,恐祸及此妇人,其如之何?’
密令说怀去胎药而入,太子於曲室躬自煮药,醺然似寐,梦神人覆鼎。
既寤如梦,如是者三。
太子异之,告说,说曰:’天命也,无宜他虑。’
既而太平诛,后果生肃宗皇帝。
太子妃王氏无子,后班在下,后不敢母肃宗。
王妃抚鞠,慈甚所生。
开元中,肃宗为忠王,后为妃,又生宁亲公主。
张说以旧恩特承宠异,说亦奇忠王仪表,心知运历所锺,故宁亲公主降说子垍。
开元十七年,后薨,葬细柳原。
○肃宗张皇后
《唐书》曰:肃宗张皇后,本南阳西鄂人,后徙家昭应。祖母窦氏,玄宗母昭成皇太后之妹也。昭成为天后所杀,玄宗幼失所恃,为窦姨鞠养。景云中,封邓国夫人。父去逸。天宝中,选入太子宫,为良娣。后辩惠丰硕,巧中上旨。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太子与良娣俱从,车驾渡渭,百姓遮道,请留太子收复长安。肃宗性仁孝,以上皇播越,不欲违离左右。宦者李靖忠启太子请留,良娣赞成之,白於玄宗。太子如灵武,时贼已陷京师,从官单寡,道路多虞。每太子次舍宿止,良娣必居其前。太子曰:’捍御非妇人之事,何以居前?’良娣曰:’今大家跋履险艰,兵卫非多,恐有仓卒,妾自当之,大家可由后而出,庶几无患。’及至灵武,产子,三日起缝战士衣。太子劳之曰:’产忌作劳,安可容易?’后曰:’此非妾自养之时,须办大家事。’肃宗即位,册为淑妃。赠父去逸左仆射,母窦氏封义章县主。乾元元年,册为皇后。肃宗崩,太子监国,遂移后於别殿,幽崩。
○肃宗吴皇后
《唐书》曰:肃宗章敬皇后吴氏,濮阳人。后父坐事,没入掖庭。开元二十二年,玄宗幸忠王邸,见王服御萧然,傍无媵侍,命将军高力士选掖庭宫人赐之,而后在籍中。容止端丽,性多谦抑,宠遇益隆。明年,生代宗皇帝。二十八年,薨,葬于春明门外。代宗即位,群臣以肃宗山陵有期,准礼以先太后祔。
○代宗沈皇后
《唐书》曰: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世为冠族。父易直,秘书监。开元末,以良家子选入东宫,赐太子,生男广平王。天宝元年,生德宗皇帝。禄山之乱,玄宗幸蜀,诸王、妃、主从幸不及者,多陷於贼,后被拘於东都掖庭。及代宗破贼,收东都,见之,留后於宫中。方经略北征,未暇迎归长安。俄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及朝义败,复收东都,失后所在,莫测存亡。代宗遣使求访,十馀年寂无所闻。德宗即位,下诏遥尊为皇太后。
○代宗独孤皇后
《唐书》曰: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父颖,左威卫录事参军。后以美丽入宫,嬖幸专房,故长秋虚位,诸姬罕所进御。后始册为贵妃,生韩王迥、华阳公主。大历十年五月,薨。追谥曰贞懿皇后,殡於内殿,累年不忍出宫。十三年十月方葬,命宰臣常衮为哀册。
○德宗王皇后
《唐书》曰:德宗昭德皇后王氏,父遇,官至秘书监。德宗为鲁王时,纳后为嫔。上元二年,生顺宗皇帝,特承宠异。德宗即位,册为淑妃。贞元二年,妃病。十一月甲午,册为皇后,是日,崩於两仪殿。
○韦贤妃
《唐书》曰:德宗韦贤妃,不知氏族所出。初为良娣,贞元二年,册为贤妃。性敏惠,言无苟容,动必由礼,德宗深重之,六宫师其德行。及德宗崩,请於崇陵终丧纪,因侍於寝园。元和四年,薨。
○顺宗王皇后
《唐书》曰:顺宗庄宪皇后王氏,琅琊人。父颜,卫尉卿。后幼以良家子选入宫,为才人。顺宗在藩时,代宗以才人赐之,时年十三。大历十三年,生宪宗皇帝,立为宣王孺人。顺宗升储,册为良娣。后言容恭谨,宫中称其德行。顺宗即位,疾恙未平,后供侍医药,不离左右。属帝不能言,册礼将行复止。及永贞内禅,册为太上皇后。中和元年正月,顺宗晏驾。五月,尊太上皇后为皇太后,册礼毕,宪宗御紫宸宣赦。太后居兴庆宫。后性仁和恭逊,深抑外戚,无丝毫假贷,训厉内职,有母仪之风焉。元和十三年三月,崩於咸宁殿,谥曰庄宪。
○宪宗郭皇后
《唐书》曰: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尚父子仪之孙,驸马都尉暧之女。母代宗长女昇平公主。宪宗为广陵王时,纳后为妃。以母贵,父祖有大勋於王室,顺宗深宠异之。贞元十一年,生穆宗皇帝。元和元年,册为贵妃。时后庭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册拜后时。穆宗嗣位,册为皇太后。敬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宣宗继统,即后之诸子也,恩礼愈异於前朝。大中年,崩於兴庆宫。谥曰懿安,祔葬於景陵。后历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人君行子孙之礼,福寿隆贵,四十馀年,虽汉之马、邓,无以加焉。
○女学士宋尚宫(附)
《唐书》曰:女学士尚宫宋氏者,名若昭,贝州清阳人。
父庭芬,世为儒学,至庭芬有词藻。
生五女,皆聪慧,庭芬始教以经艺,既而课为诗赋,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长曰若华,次曰若昭、若伦、若宪、若荀。
若华、若昭文尤淡丽,性复贞素閒雅,不尚芳华之饰,尝白父母,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
若华教诲四妹,有如严师,著《女论语》十篇,其言模仿《论语》,以韦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颜、闵,其间问答,悉以妇道所尚。
若昭注解,皆有理致。
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荐以闻。
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问经史中大义,深加赏叹。
德宗能诗,与侍臣唱和相属,亦令若华姊妹应制。
每进御,无不称善。
嘉其节概不群,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学士先生。
庭芬起家受饶州司马,习艺馆内,教赐第一区,给俸料。
元和末,若华卒,赠河内郡君。
自贞元七年以后,宫中记注簿籍,若华掌其事。
穆宗复令若昭代司其职,拜尚宫。
姊妹中,若昭尤通晓人事,自宪、穆、敬三帝,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为之致敬。
进封梁国夫人。
宝历初,卒。
将葬,诏所司供卤簿。
敬宗复令若宪代司宫籍。
文宗好文,以若宪能属文,能论议奏对,尤重之。
大和中,坐驸马沈事,幽若宪於外第,赐死。
○穆宗王太后
《唐书》曰:穆宗恭僖皇太后王氏,越人。
父绍卿,婺州金华令。
后少入太子宫。
元和四年,生敬宗。
穆宗皇帝即位,立为妃。
长庆四年二月,尊为皇太后。
文宗即位之初,号宝历太后。
○穆宗萧皇后
《唐书》曰: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福建人。
初,入十六宅为建安王侍者。
元和四年,生文宗皇帝。
宝历三年,敬宗崩,中尉王守澄率兵讨贼,迎江王即位。
文宗践祚之月,奉册上尊号曰皇太后。
武宗即位,供养弥谨,徙居积庆殿,号积庆太后。
会昌中,崩。
谥曰贞献。
○敬宗郭贵妃
《唐书》曰:敬宗郭贵妃,父义,右威卫将军。
长庆末,以姿貌选入太子宫。
敬宗即位,为才人,生晋王普。
帝以少年有子,复以才人容德冠绝,特宠异之。
俄册为贵妃。
及昭愍遇盗,宫闱变起,文宗即位,尤怜晋王,有若己子,故贵妃礼遇不衰。
○昭宗何皇后
《唐书》曰:昭宗积善皇后何氏,东蜀人。
侍寿王邸,婉丽多智,特承恩顾,生德王、辉王。
昭宗即位,立为淑妃。
乾宁中,车驾在华州,册为皇后。
自乾符已后,盗满天下,妖生九重,宫庙榛芜,奔播不暇。
景福之际,奸臣内侮,后于蒙尘簿狩之中,尝膳御侮,不离左右。
天祐初,朱全忠逼迁舆驾,东幸洛阳。
其年八月,昭宗遇弑。
翌日,宰相柳璨、独孤损等诈宣皇后令云:’帝为宫人所害,辉王祚宜升帝位。’
仍尊皇后为皇太后。
遭罹变故,迫以凶威,宫中哭泣,不敢声闻於外。
明年十二月,全忠将僣立,先行九锡,然后受禅。
全忠牙将蒋玄晖在洛阳宫知枢密,宣徽副使赵殷衡素与不叶,且欲代知枢密事,因使於梁,诬告云:’玄晖私于何太后,相与盟诅,誓复唐室,不欲王受九锡。’
全忠大怒,即日遣使至洛阳,诛玄晖,太后亦被害於积善宫,又杀宫人阿秋、阿虔,仍乃废太后为庶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七-译文
唐高祖窦皇后:
《唐书》记载:高祖太穆皇后窦氏,是京兆始平人,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皇后出生时头发就垂到颈部,三岁时头发就与身体等长。周武帝特别喜爱她,将她养在宫中。当时周武帝纳突厥女子为皇后,不受宠爱。窦皇后年纪尚幼,私下对武帝说:‘四边还未安定,突厥还很强大,希望舅舅能够控制情绪,安抚百姓。只要得到突厥的帮助,江南和关东地区就不会成为祸患了。’武帝深以为然。窦毅听说后,对长公主说:‘这个女儿才貌双全,不能轻易许配给人,应当为她寻找贤良的丈夫。’于是他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求婚的公子就射箭射击,暗地里约定射中眼睛的人将被许配。前后有数十人未能射中,高祖窦皇后最后到来,两箭各中一只眼睛。窦毅非常高兴,就将她嫁给了我们的皇帝。等到周武帝去世,窦皇后追忆武帝,如同失去亲生父母。隋文帝登基后,窦皇后听到消息后流泪,自己倒在床上说:‘遗憾的是我不是男儿,不能拯救舅舅的困境。’窦毅和长公主急忙捂住她的嘴说:‘你别说胡话,这会灭了我们全族的。’窦皇后侍奉元贞太后以孝顺著称。听说太后一直体弱多病,有时病情危重。其他公主因为害怕太后的严厉,都称病退避。只有窦皇后昼夜照顾,衣履不脱,常常持续数月。她擅长书法,书法风格类似高祖,没有人能分辨出来。她擅长写文章,而且喜欢保存规劝之词。大业年间,高祖担任扶风太守,有几匹骏马。她常常对高祖说:‘皇上喜欢鹰和马,这是您知道的,这些马可以进贡给皇上,不能长时间留在身边,如果有人提起,一定会连累到我,希望您仔细考虑。’高祖犹豫不决,最终因此受到责罚。不久后,窦皇后在涿郡去世,时年四十五岁。高祖追忆窦皇后的话,才感到安心,多次请求进贡鹰犬,不久后他被提拔为将军,流着泪对儿子们说:‘我早听从你母亲的话,担任这个官职已经很久了。’最初葬于寿安陵,后来与献陵合葬。上元元年八月,追封为太穆顺圣皇后。
太宗长孙皇后:
《唐书》记载: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长安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皇后自幼喜爱读书,一举一动都遵循礼仪。十三岁时,成为太宗的嫔妃。武德元年,被封为秦王妃。武德九年,被封为皇太子妃。太宗登基后,立为皇后。长孙皇后性格特别节俭,所有的服饰用品,只求足够使用。太宗对她更加礼遇。十年六月己卯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葬于昭陵。长孙皇后曾撰写《古妇人善事劝戒》十卷,名为《女则》,并亲自作序。她还撰写论文反驳汉明德马皇后,认为她未能抑制外戚,让他们在朝中显贵,于是告诫她们不要乘坐豪华的车马,这是开启祸端的根源,也是预防末事的措施。她还告诫守护者说:‘这是我用来自我约束的,妇女的著作没有条理,不想让皇上看到,请务必保密。’长孙皇后去世后,宫中官员上报,太宗阅读后悲痛欲绝,将此书展示给近臣说:‘皇后的这本书,足以流传后世。我难道不明白天命,却不能割舍情感吗!因为她每次都能规劝我,弥补我的不足,现在再也听不到她的好言,这是宫中失去了一位良佐,因此更加令人悲痛。’上元元年,追封为文德顺圣皇后。
徐妃(附):
《唐书》记载:太宗贤妃徐氏,名惠,是右散骑常侍徐坚的姑姑。她五个月大就能说话,四岁时就能背诵《论语》和《毛诗》,八岁时喜欢写文章。她的父亲徐孝德试拟《楚辞》,说‘山中不可以久留’,词句非常典雅美丽。从那时起,她广泛涉猎经史,手不释卷。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她所写的文章,一挥而就,文采斐然。不久后,被封为婕妤,再升为充容。当时军旅频繁,宫室不断修建,百姓对劳役感到疲倦,她上疏进谏。太宗认为她的言论很好,给予了优厚的赏赐。等到太宗去世,她追忆太宗的恩遇,哀伤不已,生病后不肯医治。病情加重时,她对亲近的人说:‘我承蒙恩宠确实很深,我愿意早逝,如果我的灵魂有灵,能陪伴在园寝中,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她因此写下了七言诗和连珠,表达她的愿望。永徽元年,去世,时年二十四岁。朝廷追赠为贤妃,陪葬于昭陵的石室。
高宗废王皇后:
《唐书》记载:高宗废后王氏,是并州祁人。她的父亲是仁祐。同安长公主是她的从祖母。公主认为王皇后有美貌,向太宗推荐,于是被纳为晋王妃。高宗成为储君后,被封为皇太子妃。永徽初年,被封为皇后。起初,武皇后贞观末年随太宗居住在感业寺,王皇后和其他人多次为她求情,高宗因此再次召她入宫,立为昭仪。不久后,武昭仪逐渐得到宠爱,于是与王皇后和萧良娣互相诋毁。皇帝始终不接受王皇后的辩解,而武昭仪的宠爱日益深厚。王皇后感到不安,秘密与母亲柳氏寻求巫术帮助。事情败露后,皇帝大怒,禁止柳氏进入宫中,准备废黜王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坚决劝阻,才作罢。不久后,又采纳了李义府的策略。永徽六年,废黜王皇后和萧良娣,都被降为庶人,囚禁在别院。武昭仪派人将她们全部勒死。
中宗赵皇后:
《唐书》记载:中宗和思皇后赵氏,是京兆长安人。她的父亲是赵环,娶了高祖的女儿常乐公主。中宗担任英王时,纳赵氏为妃。后来,赵妃的母亲公主因罪被废,赵妃也因此被废,死在内侍省。武则天临朝后,赵环担任寿州刺史,因与越王李贞共同谋反被杀,公主也被处死。神龙元年,追赠赵氏谥号为恭皇后。等到中宗去世,准备将赵氏葬于定陵,追赠谥号为和思皇后。没有人知道她的埋葬地点,于是将皇后的礼服放在陵墓的寝宫中招魂,将礼服放在魂轿中,用太牢进行祭祀,然后将礼服移至寝宫,铺在御榻的右边,覆盖上麻布,与她合葬。
中宗废韦皇后:
《唐书》记载:中宗韦庶人,是京兆万年人。中宗担任太子时,纳韦氏为妃,并提拔她的父亲韦玄贞为豫州刺史。嗣圣元年,被封为皇后。那年,中宗被废,韦皇后随从前往房州。当时中宗感到不安,每次听到使者到来,都惶恐不安,想要自杀。韦皇后劝慰中宗说:‘祸福相依,何常之有?难道失去一条命就如此可怕吗?’多年来共同经历艰难困苦,感情深厚。她所生的懿德太子和永泰、永寿、长宁、安乐四公主,安乐公主最小,在房州出生,中宗亲自脱下衣服包裹她,于是给她取名为裹儿,特别宠爱。等到中宗再次被立为太子,又立韦皇后为妃。中兴初年,再次立为皇后。中宗在房州时,常常对韦皇后说:‘一旦见到天日,我发誓不再有任何禁忌。’等到得志后,他受到上官昭容的邪说影响,引入武三思入宫,与韦皇后一起下棋,中宗为她们点数,以此为乐,丑闻日日传扬。景龙四年六月,中宗突然去世,韦皇后害怕,秘不发丧。等到临淄王李隆基率兵入宫,韦皇后惊慌失措,逃入殿前的飞骑营,以及武延秀、安乐公主都被乱兵所杀,追贬为庶人。
上官昭容:
《唐书》记载:中宗的昭容上官婉儿,名叫婉儿,是西台侍郎仪的孙子。她的父亲是庭芝,和仪一起被处死,婉儿当时还是婴儿,就随着母亲进入了后宫。长大后,她有文学才能,对历史也很了解。武则天时期,婉儿因违背旨意本应被杀,但武则天惜才没有杀她,只是在她脸上刺了字。从圣历年开始,许多部门的奏章都让她参与决策。中宗即位后,又让她专门负责制定诏令,非常信任她。不久后,她被封为昭容。婉儿与武三思通奸,每次下诏令时,都借机推崇武氏而贬低皇家。节愍太子非常厌恶她,在起兵时,来到肃章门,要求找到婉儿。婉儿大声说:‘看他的意思,接下来应该会索要皇后和大臣。’皇帝和皇后因此非常愤怒,将婉儿带到玄武门楼躲避兵锋,不久事情平息。婉儿经常劝皇帝广泛设立昭文学士,大量引进朝廷中的文学大臣,多次赐予宴会,赋诗唱和。婉儿代表皇帝和皇后,以及长宁、安乐两位公主,一次写多首诗,辞藻非常华丽,当时的人都喜欢吟诵。婉儿后来又与吏部侍郎崔湜私通,崔湜因此参与政事。崔湜曾担任使者开辟商山新路,功绩未完成时中宗去世,婉儿起草遗诏,详细叙述了他的功绩并给予嘉奖。等到韦庶人失败,婉儿也在军旗下被斩首。
睿宗刘皇后:《唐书》记载:睿宗的肃明顺圣皇后刘氏,父亲是延景,曾任陕州刺史。仪凤年间,睿宗在封地时,纳刘氏为孺人,不久后立为妃。生有宁王宪和寿昌、代国两位公主。睿宗即位后,册封为皇后;等到睿宗降为皇嗣时,她也随之降为妃。长寿年间,与昭成皇后一同被贬,被武则天杀害。景云元年,追封为肃明皇后。她的魂魄被招回并葬于东都城南,陵墓称为惠陵。
睿宗窦皇后:《唐书》记载:睿宗的昭成顺圣皇后窦氏,父亲是孝谌,曾任润州刺史。皇后容貌温顺,行为遵循礼法。睿宗担任相王时,窦氏被封为孺人,受到特别的礼遇。光宅元年,被封为德妃。生有玄宗和金仙、玉真两位公主。长寿二年,被户婢团儿诬陷与肃明皇后施巫术诅咒。正月二日,在嘉豫殿朝见武则天皇后后,同时遇害。棺木秘密处理,无人知道其下落。睿宗即位后,追封为昭成皇后。她的魂魄被招回并葬于都城之南,陵墓称为靖陵。
玄宗废王皇后:《唐书》记载:玄宗废后的王氏,是同州下邳人,是梁冀州刺史神念的后代。玄宗担任临淄王时,纳王氏为妃。玄宗起事时,她参与了密谋,支持了大业。先天元年,被封为皇后,她的父亲仁皎被封为太仆卿。王氏的兄弟守一担心王氏无子可能会被废立,便用符咒的事情引导她。有左道僧人明悟为祭祀南北斗,刻了带有天地字和皇帝名字的霹雳木,合在一起佩戴,并念咒说:‘佩戴这个,有子,当与武则天皇后相提并论。’事情败露后,皇帝亲自调查,证据确凿。皇帝下诏废王氏为庶人,守一被赐死。当年十月,庶人去世,按照一品礼仪葬于无相寺。宝应元年,平反,恢复皇后尊号。
玄宗武皇后:《唐书》记载:玄宗的贞顺皇后武氏,是武则天的侄子恒安王攸正的女儿。攸正去世后,武氏年幼,按照惯例进入了皇宫。玄宗即位后,她逐渐得到了宠爱。等到王庶人被废后,她被特别赐号为惠妃,宫中的待遇与皇后相同。惠妃在开元初年生下夏悼王、怀安哀王和上仙公主,都是婴儿时就夭折了,皇帝特别感到悲痛。后来生下寿王瑁,不敢在宫中抚养,命令宁王宪在外抚养。又生下盛王琦和咸宜、太华两位公主。惠妃在开元二十五年去世,享年四十多岁。
杨贵妃:《唐书》记载:玄宗的杨贵妃,父亲是玄琰,曾任蜀州司户。贵妃自幼丧父,被叔父玄璬抚养。开元初年,武惠妃特别受到宠爱,因此王皇后被废黜。开元二十四年,惠妃去世,皇帝哀悼了很久,后宫中没有令他满意的人。有人奏报说玄琰的女儿容貌非常出众,建议召见。当时贵妃穿着道士服装,被称为太真。进宫后,皇帝非常高兴。不到一年,宠爱程度如同惠妃。太真容貌丰满艳丽,擅长歌舞,通晓音律,智慧过人。她总是用眼神和动作取悦皇帝,常常能改变皇帝的心意。宫中称她为娘子,礼遇实际上等同于皇后。她有三个姐姐,都有才华和美貌,皇帝将她们都封为国夫人。天宝年间,安禄山在边疆立下大功,皇帝非常宠爱他。安禄山来朝见时,皇帝让贵妃的姐妹们与他结为兄弟,安禄山像对待母亲一样侍奉贵妃,每次宴会赐予的财物都非常丰厚。等到安禄山叛乱,公开列举国忠的罪行。河北盗贼起事,皇帝让皇太子担任天下兵马元帅,监管军国大事。国忠非常害怕,杨家众人聚集哭泣,贵妃含泪请求,皇帝最终没有实行禅让。等到潼关失守,皇帝带着贵妃逃到马嵬坡,禁军大将陈玄礼秘密向太子建议,诛杀国忠父子。随后,六军不散,皇帝派力士宣问,力士回答说:‘叛贼还在。’这是指贵妃。力士再次奏报,皇帝无奈之下,与贵妃诀别,贵妃在佛室中自缢而死。时年三十八岁,被埋葬在驿道西边。
玄宗杨皇后:《唐书》记载:玄宗的元献皇后杨氏,是弘农华阴人。景云元年八月,被选入太子宫。当时太平公主掌权,特别忌惮东宫。宫中的侍从左右摇摆不定,暗中依附太平公主的人,一定暗中监视,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都会上报给皇帝,太子心中不安。杨皇后当时怀孕,太子秘密对侍读张说说:‘掌权的人不希望我有很多子嗣,担心祸及这个妇人,怎么办呢?’秘密让张说携带堕胎药进入,太子在密室亲自煮药,昏昏欲睡,梦中出现神人覆盖鼎的景象。醒来后,像这样的梦连续三次。太子感到奇异,告诉了张说,张说说:‘这是天命,不必担心其他。’不久太平公主被杀,杨皇后后来生下肃宗皇帝。太子妃王氏没有子嗣,杨皇后排在下面,杨皇后不敢自称肃宗的母亲。王妃抚养肃宗,非常慈爱。开元年间,肃宗担任忠王,杨皇后担任妃子,又生下宁亲公主。张说因为旧恩特别受到宠爱,张说也认为忠王仪表非凡,心中知道天命所归,所以宁亲公主嫁给了张说的儿子垍。开元十七年,杨皇后去世,被葬于细柳原。
肃宗张皇后:《唐书》记载:肃宗的张皇后,具体内容未提供。
《唐书》记载:肃宗的张皇后,原本是南阳西鄂人,后来搬家到了昭应。她的祖母是窦氏,是玄宗的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昭成皇太后被天后杀害,玄宗年幼失去了依靠,由窦姨抚养长大。景云年间,被封为邓国夫人。她的父亲是去逸。天宝年间,被选入太子宫,成为良娣。后来她聪明才智出众,善于迎合上级的旨意。安禄山之乱时,玄宗逃到蜀地,太子和良娣都跟随,车队渡过渭河,百姓拦路请求留下太子收复长安。肃宗性格仁慈孝顺,因为担心皇上的流离失所,不想离开他左右。宦官李靖忠心耿耿地启请太子留下,良娣也支持这个建议,并告诉了玄宗。太子前往灵武,当时敌军已经攻陷了京城,随从官员稀少,路上充满了危险。每当太子住宿时,良娣总是住在他的前面。太子说:‘防御不是妇女的事情,为什么住在前面?’良娣说:‘现在大家都在艰难险阻中,兵卫不多,恐怕会有紧急情况,我愿意自己应对,您可以从后面出去,这样可能不会有麻烦。’等到灵武,生下了孩子,三天后就开始缝制战士的衣服。太子劳累她,说:‘生产后忌讳劳累,怎么可以这么轻松?’皇后说:‘这不是我自我保养的时候,必须处理大家的事情。’肃宗登基后,册封她为淑妃。追赠她的父亲去逸为左仆射,母亲窦氏为义章县主。乾元元年,册封为皇后。肃宗去世后,太子监国,于是将皇后迁到别殿,后来幽闭而死。
《唐书》记载:肃宗的章敬皇后吴氏,是濮阳人。她的父亲因事被罚入宫中。开元二十二年,玄宗到忠王邸,看到忠王生活简朴,旁边没有侍女,命令将军高力士从掖庭宫人选出赐给忠王,后来吴氏就在名单中。她容貌举止端庄美丽,性格谦逊,受到更多的宠爱。第二年,生下了代宗皇帝。开元二十八年,去世,葬于春明门外。代宗登基后,因为肃宗的陵墓即将建成,按照礼制,先安葬了太后。
《唐书》记载:代宗的睿真皇后沈氏,是吴兴人,家族世代为官。她的父亲易直,是秘书监。开元末年,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东宫,赐给太子,生下了广平王。天宝元年,生下了德宗皇帝。安禄山之乱时,玄宗逃到蜀地,许多王侯、妃子、公主因为来不及跟随而落入敌手,沈氏被拘禁在东都掖庭。等到代宗打败敌军,收复东都,见到沈氏,留下她在宫中。当时正在北征,来不及迎接她回长安。不久,史思明再次攻陷河洛。等到朝义失败,再次收复东都,沈氏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代宗派人寻找,十多年没有音信。德宗登基后,下诏遥尊她为皇太后。
《唐书》记载:代宗的贞懿皇后独孤氏,父亲颖,是左威卫录事参军。独孤氏因美丽入宫,受到宠爱,因此长秋宫空缺,其他姬妾很少被召见。独孤氏最初被封为贵妃,生下了韩王迥和华阳公主。大历十年五月,去世。追赠谥号为贞懿皇后,停灵于内殿,多年不忍出宫。大历十三年十月才下葬,命令宰臣常衮撰写哀册。
《唐书》记载:德宗的昭德皇后王氏,父亲遇,官至秘书监。德宗还是鲁王时,纳王氏为嫔。上元二年,生下顺宗皇帝,特别受到宠爱。德宗登基后,册封为淑妃。贞元二年,淑妃病重。十一月甲午,册封为皇后,当天,在两仪殿去世。
《唐书》记载:德宗的韦贤妃,不知出自何氏族。最初是良娣,贞元二年,册封为贤妃。性格聪明贤惠,言语不苟且,行为必遵循礼节,德宗非常看重她,六宫的人都以她的德行为榜样。德宗去世后,她在崇陵守丧,然后侍奉于寝园。元和四年,去世。
《唐书》记载:顺宗的庄宪皇后王氏,是琅琊人。父亲颜,是卫尉卿。王氏年幼时作为良家女子被选入宫中,成为才人。顺宗在藩镇时,代宗将才人赐给他,当时王氏十三岁。大历十三年,生下宪宗皇帝,被封为宣王孺人。顺宗成为储君后,册封为良娣。王氏言行举止恭谨,宫中称赞她的德行。顺宗登基后,因为疾病未愈,王氏一直服侍医药,不离左右。当时皇帝不能说话,册封礼即将进行又停止。等到永贞内禅,册封为太上皇后。中和元年正月,顺宗去世。五月,尊太上皇后为皇太后,册封礼结束后,宪宗在紫宸殿宣布赦令。太后居住在兴庆宫。太后性格仁慈和顺,深深抑制外戚,没有丝毫宽容,教导宫中女官,有母仪风范。元和十三年三月,在咸宁殿去世,谥号为庄宪。
《唐书》记载:宪宗的懿安皇后郭氏,是尚父郭子仪之孙,驸马都尉郭暧的女儿。母亲是代宗的长女升平公主。宪宗还是广陵王时,纳郭氏为妃。因为母亲地位高贵,父亲和祖父对王室有重大功勋,顺宗特别宠爱她。贞元十一年,生下穆宗皇帝。元和元年,册封为贵妃。当时后宫中私爱很多,因为郭氏家族地位显赫,担心她正位后不容嬖幸,所以册封贵妃的时间较晚。穆宗继位后,册封为皇太后。敬宗登基后,尊为太皇太后。宣宗继位后,对郭太后的恩宠超过以前。大中年,在兴庆宫去世。谥号为懿安,与景陵合葬。郭太后历经七朝,五次位居太母之尊,君主对她行子孙之礼,福寿尊贵,四十多年,即使是汉朝的马皇后、邓皇后也无法比拟。
《唐书》记载:女学士宋尚宫(附记)
《唐书》记载:女学士尚宫宋氏,名叫若昭,是贝州清阳人。她的父亲宋庭芬,世代为儒学,到了宋庭芬这一代,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宋庭芬有五个女儿,都很聪明,他一开始教她们经艺,后来又教她们写诗作文,还没到成年,她们都已经能写文章了。最大的女儿叫若华,其次是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若华和若昭的文章尤其清丽,她们性格贞洁朴素,不喜欢华丽的装饰,曾经向父母表示,不愿嫁给别人,希望以自己的才艺扬名,让父母感到骄傲。若华教导四个妹妹,就像严师一样,写了《女论语》十篇,内容模仿《论语》,用韦逞的母亲宣文君宋氏代替孔子的位置,用曹大家等人代替颜回、闵子骞,其中的问答,都是按照妇道来写的。若昭的注解,都有深刻的见解。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上表推荐她们,德宗皇帝将她们召入宫中,用诗赋测试她们,还询问经史中的大义,对她们深加赞赏。德宗皇帝自己也会写诗,和侍臣们相互唱和,也命令若华的姐妹们应制,每次进呈的文章,都得到赞赏。德宗皇帝赞赏她们的节操不凡,不以宫女对待她们,称呼她们为学士先生。宋庭芬起初在饶州司马任上起家,在习艺馆内教书,被赐予第一等的住宅,并给予俸禄。元和末年,若华去世,被追赠为河内郡君。从贞元七年以后,宫中的记注簿籍,都是由若华负责。穆宗皇帝又让若昭代替她管理这些事务,并任命她为尚宫。在姐妹中,若昭尤其通晓人情世故,从宪宗、穆宗、敬宗三位皇帝,都称呼她为先生,六宫的嫔妃、诸王、公主、驸马都拜她为师,对她表示敬意。后来被封为梁国夫人。宝历初年,若昭去世。下葬时,皇帝下诏有关部门提供卤簿。敬宗皇帝又让若宪代替若昭管理宫籍。文宗皇帝喜欢文学,认为若宪能写文章,能议论奏对,特别重视她。在大和年间,因为驸马沈的事,将若宪软禁在家中,并赐死。
《唐书》记载:穆宗恭僖皇太后王氏,是越地人。她的父亲王绍卿,是婺州金华县的县令。王太后年轻时进入太子宫。元和四年,生下敬宗皇帝。穆宗皇帝即位后,王氏被封为妃子。长庆四年二月,被尊为皇太后。文宗皇帝即位之初,被称为宝历太后。
《唐书》记载:穆宗贞献皇后萧氏,是福建人。起初,她进入十六宅为建安王的侍者,元和四年,生下文宗皇帝。宝历三年,敬宗皇帝去世,中尉王守澄率兵讨伐叛贼,迎接江王即位。文宗皇帝登基的那个月,萧氏被册封为皇太后。武宗皇帝即位后,对她的供养更加谨慎,她被迁居到积庆殿,被称为积庆太后。会昌年间,萧氏去世,谥号为贞献。
《唐书》记载:敬宗郭贵妃,父亲是右威卫将军郭义。长庆末年,因为容貌美丽被选入太子宫。敬宗皇帝即位后,被封为才人,生下晋王李普。皇帝因为年轻就有儿子,又因为才人的容貌和德行无人能及,特别宠爱她。不久后,郭氏被封为贵妃。等到昭愍皇帝遇到盗贼,宫中发生变故,文宗皇帝即位后,特别怜爱晋王,有如己出,所以郭贵妃的待遇并没有减少。
《唐书》记载:昭宗积善皇后何氏,是东蜀人。她在寿王邸中侍奉,容貌美丽,智慧过人,特别受到宠爱,生下德王和辉王。昭宗皇帝即位后,何氏被封为淑妃。乾宁年间,皇帝的车驾在华州,何氏被封为皇后。自从乾符年间以后,盗贼遍布天下,妖孽横行,宫庙荒芜,四处奔逃。景福年间,奸臣在内作乱,何皇后在皇帝流亡期间,仍然不离左右,照顾皇帝的饮食起居。天祐初年,朱全忠逼迫皇帝迁都洛阳。那一年八月,昭宗皇帝遇刺身亡。第二天,宰相柳璨、独孤损等人假传皇后命令说:‘皇帝被宫人杀害,辉王应该继承帝位。’并且尊皇后为皇太后。何皇后遭遇变故,被迫在凶威之下,宫中哭泣,不敢让外界听到。第二年十二月,朱全忠准备篡位,先进行九锡,然后接受禅让。朱全忠的牙将蒋玄晖在洛阳宫中掌管枢密,宣徽副使赵殷衡与他素来不和,并且想取代他掌管枢密事,于是派人在梁地诬告说:‘蒋玄晖与何太后私通,共同发誓要恢复唐朝,不想让王接受九锡。’朱全忠大怒,当天就派使者到洛阳,杀了蒋玄晖,何太后也在积善宫中被害,同时杀了宫人阿秋、阿虔,然后废黜太后为庶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七-注解
唐高祖窦皇后: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出身名门,是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的女儿。窦皇后以才貌双全著称,深受周武帝的宠爱,并曾提出对国家政治的建议。
京兆始平人:京兆是唐朝的都城长安的别称,始平是京兆的一个县名,此处指窦皇后的籍贯。
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窦毅是隋朝的官员,曾任定州总管,封神武公。
周武帝:北周的最后一位皇帝,宇文邕,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
突厥: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唐朝有多次战争和外交关系。
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
发垂过颈:头发长到颈部以下。
门屏画二孔雀:在门口的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
射中孔雀眼:用箭射中孔雀的眼睛,是窦毅挑选女婿的一种方式。
隋文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坚,他在窦皇后成为皇后之前登基。
元贞太后:唐朝的太后,窦皇后的母亲。
善书:擅长书法。
大业中:隋朝大业年间,即公元605年至617年。
扶风太守:唐朝的地方官职,负责扶风郡的行政事务。
鹰犬:指皇帝所喜爱的鹰和猎犬。
涿郡:古代郡名,今河北省涿州市。
太宗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出身名门,以贤淑著称。
秦王妃:唐太宗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前,长孙氏被封为秦王妃。
皇太子妃:唐太宗李世民成为皇太子后,长孙氏被封为皇太子妃。
立政殿:唐太宗的宫殿之一。
古妇人善事劝戒十卷:长孙皇后所著的一部书籍,内容关于古代妇女的善行和劝诫。
女则:长孙皇后所著书籍的名称。
汉明德马皇后:东汉时期的皇后,以贤德著称。
龙马水车:古代的一种车辆,此处比喻皇后的权力。
太宗贤妃徐氏:唐太宗李世民的贤妃,徐氏,以才情出众著称。
右散骑常侍坚:徐妃的父亲,曾任右散骑常侍。
婕妤:妃嫔的一种称号。
充容:妃嫔的一种称号。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高宗废后王氏: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王氏,因武后介入而被废。
并州祁人:王氏的籍贯,并州是古代州名,祁是县名。
同安长公主:王氏的从祖母,同安长公主。
晋王妃:王氏成为晋王李治的王妃。
昭仪:妃嫔的一种称号,地位高于婕妤。
谮毁:诽谤中伤。
巫祝厌胜:指请巫师或道士进行诅咒以害人。
长孙无忌:唐朝的著名政治家,曾反对废后。
褚遂良:唐朝的著名政治家,曾反对废后。
武皇后:即武则天,唐朝的女皇帝。
中宗赵皇后:唐中宗李显的皇后,赵氏。
京兆长安人:赵皇后的籍贯,长安是唐朝的都城。
常乐公主:赵皇后的父亲,尚高祖李渊的女儿常乐公主。
英王:唐中宗李显的封号之一。
内侍省:唐朝的宫廷机构,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则天临朝:武则天临朝称制,即武则天掌握朝政。
寿州刺史:赵皇后的父亲曾任寿州刺史。
越王贞:唐朝的宗室成员,曾参与反对武则天的政变。
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的那一年,公元705年。
和思皇后:赵皇后去世后的谥号。
中宗废韦皇后: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因被废而闻名。
豫州刺史:韦氏的父亲曾任豫州刺史。
嗣圣元年:唐中宗被废后,立为嗣圣皇帝的那一年,公元684年。
上官昭容:上官婉儿的尊称,是唐朝女官,有才学,深得武则天赏识。
中宗:唐朝皇帝,即李显,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唐朝的第四位皇帝。
西台侍郎:唐朝官职,是尚书省下属的官员,负责监察和审核。
仪之孙:指上官婉儿是仪的孙子,仪是上官婉儿的祖父。
掖庭: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居住区,相当于后宫。
文词:文学和辞藻,指上官婉儿的文学才能。
史事:历史事件,指上官婉儿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忤旨:违背皇帝的旨意。
黥其面:古代刑罚之一,即在犯人脸上刺字。
制命:皇帝的命令,是古代皇帝下达的最高行政命令。
昭容: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职位,上官婉儿担任此职。
武三思:唐朝权臣,武则天的侄子,与上官婉儿有染。
节愍太子:唐朝太子,即李重茂,因年幼被立为太子。
肃章门:唐朝皇宫的一座门,节愍太子在此请求见上官婉儿。
玄武门楼:唐朝皇宫中的一座楼,皇帝和皇后在此避难。
昭文学士:古代宫廷中的文学顾问。
游宴:宴请和游玩,指上官婉儿经常举办的宴会。
绮丽:华丽,指上官婉儿的诗作非常华丽。
吏部侍郎:唐朝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用。
崔湜:唐朝官员,与上官婉儿有私情。
遗制:皇帝去世后,由皇后或太子颁布的遗诏。
韦庶人:唐朝的皇后,即韦后,因谋反被杀。
睿宗:唐朝皇帝,即李旦,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肃明顺圣皇后刘氏:睿宗的皇后,刘氏。
陕州刺史:陕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藩:指地方上的封国。
孺人:古代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妃: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官员,仅次于皇后。
昭成皇后:睿宗的皇后,窦氏。
润州刺史:润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姿容婉顺:容貌和举止都很温柔顺从。
礼则:礼仪规则。
德妃:妃的等级之一,高于孺人,低于皇后。
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第七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
废后:被废黜的皇后。
王皇后:玄宗的第一位皇后,王氏。
梁冀州刺史:梁朝时冀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临淄王:玄宗在未登基前的封号。
符厌:古代的一种迷信,通过符咒来达到某种目的。
南北斗: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古代认为是重要的星宿。
霹雳木: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发出雷声的木。
太仆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车马等事务。
符咒:符箓和咒语,古代迷信中用来驱邪和祈福的方法。
惠妃:玄宗的妃子,武氏。
宫中礼秩:宫廷中的礼仪等级。
开元:玄宗的年号,唐朝的一个繁荣时期。
蜀州司户:蜀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道士服:道士穿的衣服,此处指杨贵妃假扮道士。
太真:杨贵妃的别称。
天宝:玄宗的年号,唐朝的一个动荡时期。
安禄山:唐朝末年的叛乱领袖。
国忠:杨国忠,杨贵妃的堂兄,官至宰相。
皇太子:皇帝的儿子,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监抚军国事:监管国家军事和政治事务。
内禅:皇帝退位让位给皇太子。
潼关:古代关隘,位于陕西省潼关县,是进入关中的重要关口。
马嵬:地名,位于陕西省,是玄宗逃亡时的一个地方。
禁军大将:禁军的将领。
陈玄礼:禁军将领,参与诛杀杨国忠。
力士:皇帝身边的亲信。
弘农华阴人:弘农和华阴的居民,弘农和华阴是地名。
太子宫:指太子的居所。
太平公主: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女儿,曾干预朝政。
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地方。
侍读:皇帝身边的文学顾问。
细柳原:地名,位于陕西省,是玄宗的陵墓所在地。
唐书:《唐书》是唐代的一部官修史书,全称为《新唐书》,由欧阳修、宋祁等编纂,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肃宗:唐肃宗李亨,唐朝第八位皇帝,即位后致力于平定安史之乱。
张皇后:肃宗李亨的皇后,本姓窦,是玄宗李隆基的妹妹窦氏的孙女。
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鄂县,古代地名。
昭应: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古代地名。
窦氏:指窦氏家族,窦氏是唐朝的一个显赫家族。
昭成皇太后:玄宗的母亲,即武则天的姐姐。
天后:指武则天,唐朝的女皇帝。
景云中:唐朝睿宗李旦的年号,公元710年至712年。
邓国夫人:一种封号,表示对女性的尊称。
天宝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42年至756年。
良娣:太子妃的称号。
禄山之乱:指安禄山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事件。
幸蜀:指皇帝逃往四川。
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古代地名。
京师:指国都,即长安。
宦者:指太监,古代宫廷中的男性宦官。
李靖:唐朝著名将领,以智谋著称。
次舍:临时住宿的地方。
大家:对皇太子的一种尊称。
产子:生下孩子。
淑妃:皇后的妃子之一,地位仅次于皇后。
左仆射:古代官职,掌管国家政务。
义章县主:一种封号,表示对女性的尊称。
乾元元年:唐肃宗李亨的年号,公元758年。
册为皇后: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监国:指太子代理国事。
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古代地名。
没入掖庭:指被送入皇宫的女子居住的地方。
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34年。
忠王邸:指忠王的住所。
高力士:唐朝著名宦官,以忠诚著称。
掖庭宫人:指皇宫中的女子。
容止:指人的仪容举止。
端丽:端庄美丽。
谦抑:谦虚低调。
宠遇:受到的宠爱和待遇。
代宗:唐德宗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
山陵:皇帝的陵墓。
祔:指将已故的皇后合葬于皇帝的陵墓中。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古代地名。
冠族:指显赫的家族。
秘书监:古代官职,掌管图书和文书的官员。
东都:指洛阳,唐朝的东都。
河、洛:指黄河和洛河,古代地名。
朝义:指安禄山的儿子安朝义。
贞懿皇后:皇后的谥号,表示对其德行的赞誉。
长秋宫: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居住的地方。
殡於内殿:将尸体停放在宫殿内。
宰臣:宰相,古代的最高行政官员。
哀册:指对已故皇帝或皇后的哀悼之词。
鲁王:唐德宗李适的封号之一。
上元二年: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公元760年。
顺宗:唐顺宗李诵,唐朝第十位皇帝。
宪宗:唐宪宗李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
广平王:唐德宗的儿子,封为广平王。
德宗:唐德宗李适,唐代皇帝。
韦贤妃:唐德宗的妃子,姓韦。
敏惠:聪明伶俐。
崇陵:唐德宗的陵墓。
寝园:皇帝的陵墓附近的园林。
元和四年: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公元809年。
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古代地名。
卫尉卿: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才人:宫中女官的一种,地位较低。
宣王孺人:对宣王的妻子的尊称。
供侍:服侍,照顾。
内职:指宫中的女官。
母仪:皇后的仪态举止。
咸宁殿:唐宪宗的宫殿。
谥:古代对已故皇帝或皇后的尊称。
尚父子仪:唐代著名将领郭子仪的儿子。
驸马都尉:古代官职,指皇帝的女婿。
昇平公主:唐代宗的女儿,封为昇平公主。
广陵王:唐宪宗的儿子,封为广陵王。
贵妃:皇后的妃子之一,地位仅次于皇后。
穆宗:唐穆宗李恒,唐代皇帝。
敬宗:唐敬宗李湛,唐代皇帝。
宣宗:唐宣宗李忱,唐朝第十四位皇帝。
大中年: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公元846年至860年。
景陵:唐宪宗的陵墓。
马、邓:指汉代的名臣马援和邓禹,此处用作对皇后尊贵的比喻。
女学士:古代对女性学者的尊称,指有学问的女性。
尚宫:古代宫中女官的职称,掌管宫中女官事务。
宋氏:宋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源远流长。
贝州清阳:贝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清阳是其下辖的一个县名。
儒学: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学派之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词藻:指文学作品中用以修饰的辞藻,即华丽的文辞。
经艺:指儒家经典和技艺。
属文:指写文章。
笄:古代女子成年的标志,女子十五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女论语:宋代女学者宋若华所著的一部女教书籍,模仿《论语》体例。
韦逞母宣文君宋氏:韦逞的母亲,宣文君宋氏,以儒家经典传授给韦逞,被尊为儒家先师。
曹大家:曹大家,即班昭,东汉女文学家,以学识渊博著称。
颜、闵:颜回和闵子骞,都是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妇道:指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贞元四年: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贞元四年即公元788年。
昭义节度使:昭义是唐代的一个节度使辖区,节度使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诗赋:诗歌和赋,都是古代的文学体裁。
经史:经书和史书,指儒家经典和史书。
大义:重要的道理或原则。
宫妾:宫廷中的女官或女仆。
学士先生: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饶州司马:饶州是唐代的一个州名,司马是其行政长官。
习艺馆:古代官府设立的用于培养技艺人才的机构。
俸料:官员的薪俸。
元和末: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元和末即公元820年左右。
河内郡君:河内是唐代的一个郡名,郡君是对女性官员的尊称。
宫中记注簿籍:宫中记录事务的文书。
宝历:唐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宝历初即公元825年左右。
卤簿:古代帝王出巡时,随行的仪仗队。
驸马:帝王的女儿或姐妹的丈夫。
幽:软禁。
九锡:古代帝王赐予功臣的九种礼器,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积庆殿:唐代宫殿名。
妖生九重:指宫中发生怪异之事。
宫庙榛芜:指宫殿和庙宇荒废。
簿狩:指记录宫中事务的官员。
遭罹变故:遭受不幸的事情。
凶威:凶恶的威势。
积善宫:唐代宫殿名。
朱全忠: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后梁的开国皇帝。
蒋玄晖:唐代官员。
赵殷衡:唐代官员。
相与盟诅:相互发誓。
复唐室:恢复唐朝的统治。
王受九锡:朱全忠接受九锡,即接受皇帝的封赐,意味着他将成为皇帝。
庶人:古代对平民的称呼,地位低于贵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皇亲部-卷七-评注
《唐书》记载了女学士尚宫宋氏若昭的事迹,她的生平充满了才情与坚韧。若昭,贝州清阳人,出身于世代儒学之家,父亲庭芬是一位有词藻的儒者。她与四妹一同被父亲教导,年幼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若昭和长姐若华尤其以文采斐然著称,她们性格淡雅,不追求世俗的华丽装饰,而是立志以艺术扬名,光耀门楣。
若华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教诲有方,她所著的《女论语》模仿《论语》的体例,用韦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颜、闵,问答之间皆以妇道所尚。若昭的注解则具有深刻的理致,显示了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贞元四年,若昭因才学被推荐入宫,德宗皇帝对其才华赞赏有加,并赐予她学士先生的称号。若昭不仅以文学才华著称,还通晓人事,从宪宗到敬宗,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都拜她为师,敬重有加。她的生活轨迹,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见证,也是唐代女性在文化、政治领域地位的体现。
宋家姐妹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女性教育的重视和女性才学的尊崇。若华的《女论语》不仅是个人思想的结晶,也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若昭的才学成就,更是女性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她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世的女性追求知识,独立自主。
在她们的一生中,她们经历了多次宫廷的变迁,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才华。若华在若昭去世后,继续在宫中掌管记注簿籍,体现了她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若昭的去世,更是引发了朝野的哀悼,她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唐书》中关于穆宗王太后、萧皇后、敬宗郭贵妃、昭宗何皇后的记载,同样展现了唐代皇室的变迁和女性在宫廷中的地位。她们或以母仪天下,或以才德著称,或以忠诚和智慧赢得尊敬,她们的故事是唐代宫廷文化的缩影,也是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