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谷部-卷六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谷部-卷六-原文

《尚书·君陈》曰: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盘庚》曰:若农不服田亩,罔有黍稷。

《尚书大传》曰:夏昏火中,可以种黍。

《韩诗外传·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薛君注曰:诗人求己兄不得,忧不识物,视彼黍乃以为稷。)

《毛诗》曰:《黍离》,闵宗周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又《甫田》曰:今适南亩,或秐或秄,黍稷薿薿。(薿薿,盛貌也。)

又《鱼藻·黍苗》曰: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仪礼·婚礼》曰:赞设黍于酱东。

又《特牲馈食礼》曰:佐食,抟黍授祝,祝以授尸。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农乃登黍。

又《曲礼》曰:黍曰芗合。

又《内则》曰:羊宜黍,豕宜稷。

《左传·昭公》曰:其藏冰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杜预注曰:黑牡,秬黍也。司寒,北方玄冥之神也,故物皆用黑。有事於冰,故祭其神以上黍。)

《春秋佐助期》曰:黍神名侜倭兰郝。

《春秋说题辞》曰:精移火转生黍,夏出秋改。(杜预注曰:云春之夏,故移也。《农书》曰:黍之言暑也,必须暑改,得阴乃成也。)黍者,缩也。故其立字,’禾’入’米’为’黍’为酒以扶老。(为酒以序尊卑,且禾为柔物,亦宜养老也。)

《尔雅》曰:秬,黑黍。〈禾不〉,一〈禾孚〉二米。(郭璞注曰:〈禾不〉亦黑黍,但中兴黍米异耳。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一黍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史记·封禅书》曰:管仲说桓公曰:’古者封禅鄗上,黍所以为盛。’

《汉书》曰:冀州,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

《后汉书》曰:承宫,遭天下丧乱,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熟,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晋书》曰:刘聪时,河东大蝗,惟不食黍、豆。靳准率部人收而埋之,哭声闻於十馀里。后乃钻土飞出,复食黍、豆、平阳饥甚。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符坚宴群臣于钓台,秘书侍郎赵整以坚颇好酒,因为《酒德》之歌,曰:’获黍西秦,采菱东齐。春封夏发,鼻纳心迷。’

《隋书》曰:李士谦隐居,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於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又曰:李士谦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於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於此?’

《唐书》曰:德宗以中和节,令文武百辟进农书,献穜稑种。及是,百寮始进《兆人本业》三卷,司农献粟及黍各一斗。

《韩子》曰:韩昭侯之时,黍种尝贵甚。昭侯令人覆廪,廪使果窃黍种而粜之。

《山海经》曰:广都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黍、膏稷。

又曰:鱼山,有人一目,是少昊子孙,食黍。

《韩子》曰:吴起攻秦小亭。倚一车辕北门外,令曰:’能徙此於南门外者,赐上田上宅。’及有徙者,赐如令。俄又置一石赤黍车门外,令曰:’能徙此於西门外者,赐如初。’民争徙之。乃下令曰:’攻亭,能先登者,仕之大夫,赐之上田、上宅。’於是攻之,一朝而拔。

《淮南子》曰:冬三月,天子衣黑衣,乘玄骆,食黍与彘。(黍、彘,水类,时宜也。)

又曰: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故树黍者无不获稷,树恩者无不报德。

又曰:渭水多力而宜黍。

《淮南万毕术》曰:取麦门冬、赤黍渍以狐血,阴幹之。欲饮酒,取一丸置舌下。酒吞之,令人不醉。麦门冬、赤黍、薏苡为丸,令妇人不妒。

《白虎通》曰:清明风至,则黍、稷滋。阊阖风至,则种宿麦、黍。

《抱朴子》曰:张子和丹法:用铅、朱砂、曾青水合封之,蒸之於赤黍米中也。

《纪年书》曰:惠成王八年,雨黍。

《国语》曰:子馀使公子赋《黍苗》。(《黍苗》,《小雅》,其诗曰: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子馀曰:’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在宗庙为祭主。)

《家语》曰:孔子侍坐於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请用之,孔子先食黍而后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之。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为食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黍者,五谷之长,郊社宗庙以为上盛;果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以贵雪贱也。今以五谷之长,雪五果之下者,从上雪下也。臣以为妨於教,害於义,故不敢。’公曰:’善’。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采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北县切。)而香,如此者不餲。(音遏。)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遂,长。)叶高短穗;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令而不香。(令,新也。)

又曰: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也;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

又曰:饭之美者,南海之秬。(秬,黑黍。)

杨泉《物理论》曰:梁者,黍稷之总名。

崔寔《四民月令》曰:四月可种黍,谓之上时。

<汜胜之书>曰:黍者,暑也,种必侍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亩三升。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凡种黍者,皆如禾,欲疏於禾。

<祢衡别传>曰:十月,朝黄祖,在艨冲舟上,会设黍臛。衡年少在坐,黍臛至,先自饱食毕,抟以弄戏,其轻慢如此。

刘向《别录》曰:传言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至,生黍,到今名黍谷焉。

<列女后传>曰:东平衡农师太尉薨,农欲奔赴,无粮自致。妻愿从行,行止纺绩,庶以自资。行到聚亭,遇天霖雨,留独孤母舍。母舍后有空园,农曰:’此园可以种黍。’从求分种之。独孤母曰:’此久废园,惟恐生力劣收不多耳,何分之有乎?’农遂与妻斩荆棘种之。黍将熟,独孤母乃更曰:’黍当分。’农欲委去,妻曰:’不如收敛以遗之,安其意然后乃去。’农遂从之。后还,独孤母以昔黍归农,遂不肯取。

<说文>曰:秬,黑黍也。一稃二米,所以酿鬯也。黍,禾属黏者,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黍可以为酒’。

<广雅>曰:粢,黍也。黍穰谓之〈禾列〉。(音例。)

崔豹《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长安雨黑黍,粟如禾。和帝元兴元年,黑黍穗一禾二实,或三四实,生任城,得粟三斛八斗,以荐宗庙。

<广志>曰:有牛黍,有稻尾秀成赤黍,有马革大黑黍,或云秬黍;有温屯黄黍,有妪亡、燕颔之名。

<吴氏本草>曰:黍,神农甘,无毒。七月取,阴幹。益中补气。

京房《易妖占>曰:天雨黍粟,大人出走。

<荆楚岁时记>曰:十月一日黍臛,俗谓之秦之岁首。未祥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

<博物志>曰: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

○稌

范晔《后汉书>曰:乌丸国,其地宜稌。

<穆天子传>曰:天子至赤乌,赤乌献稌,麦百载。

<广志>曰:有赤稌,有白、黑、青、黄、燕颔凡五种。

<吕氏春秋>曰:饭之美者,有阳山之稌。

<说文>曰:稌,糜也。(音麋。)

崔豹《古今注>曰:糜,稌也。

○粱

<礼记·曲礼>曰:祭宗庙之礼,粱曰芗箕。

又《郊特牲>曰: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

<尔雅>曰:虋,赤苗;芑,白苗。(郭璞注曰:衅,赤粱粟;芑,白粱粟,皆好谷也。犍,为含人曰:别味赤、白苗也。又曰:是伯夷所食首阳草也。)

<广雅>曰:藋粱,木稷也。

<续汉志>曰: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相卿怒。’ ‘城上乌’者,处高独食,不与下共,谓人主多聚敛也。’公为吏,子为徒’者,言蛮夷叛逆,父既为军吏,子弟又为卒徒往击之也。’一徒死,百乘车’者,言前一人讨胡既死矣,后又遣百乘车往也。’车班班’者,言乘舆班班,入河间迎灵帝也。’姹女工数钱’,言帝既立,其母永乐太后好聚金钱,以为堂室也。’石上慊慊’者,言太后虽积金钱,犹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也。’我欲击之’者,言太后教帝使卖官授钱,天下忠笃之士怨望,欲击鼓求见卿。’悬鼓’者,复怒而止我也。

<唐书>曰:凉州都督计钦明尝出按部。有吐蕃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久之,力屈被执。贼将钦明至灵州成下,钦明大呼曰:’贼中都无饮,城内有美酱。乞二升粱米,乞二升墨,乞一挺。’是时贼营中四面阻泥河,惟有一路得入。钦明诈乞此物,以喻城中,冀有简兵练将,候夜掩袭。城中无晤其旨者,寻遇害。

<淮南子>曰: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憙衣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

又曰:珍怪奇味,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粱之饭、藜藿之羹;(粝,粗也。)文绣狐白,人所好也,而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

<国语>曰: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夫膏粱之性难正。’

<吕氏春秋>曰:吴起为邺令,民歌之曰:’终古斥卤生稻粱。’

杨泉《物理论>曰:粱者,黍稷之总名也。

<神仙传>曰:吴孙权时,有一人种粱在山中,患猿猴食之,闻介象有道,聊从乞辟猿猴法。象告之:’无他法也。汝明日往梁所,望见群猴方往时,便大唤,语之言:’以白介象君,使猿猴莫复来食粱。’此人仓卒,直谓象欺弄之。明日视粱,遇群猴适欲下树,试承象语语猴,即各还山去,遂便绝迹。

<广志>曰:有具粱、解粱、辽东赤粱,魏武帝以为粥。

<本草>曰:白粱,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有襄阳竹根者最佳。黄粱,出青、冀。

<楚辞·招魂>曰:稻粱穱麦拏黄粱。(拏,糅也。以黄粱和而糅,且香滑。)

傅休弈《雉赋>曰:饮以华泉之水,食以玄山之粱。

左思《魏都赋>曰:雍丘之粱。

○东蔷

<魏书>曰:乌丸地宜东蔷。(东蔷似蓬草,实如葵子,十二月熟也。)

<广志>曰:东蔷色青黑,粒如葵子,幽、凉、并皆有之。

《西河语》曰:贷我东蔷,偿我田粱。

《上林赋》曰:东蔷雕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谷部-卷六-译文

《尚书·君陈》说:我听说,最好的治理就像香气一样,能够感动神明;黍稷虽然有香气,但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香气。

《盘庚》说:如果农民不耕地,就不会有黍稷。

《尚书大传》说:夏朝末年,火星位于正中,那时可以种植黍。

《韩诗外传·黍离》说:那些黍稷长得郁郁葱葱,那是黍的苗子。(薛君注解:诗人找不到自己的哥哥,忧愁中不认识东西,看到那些黍就以为是稷。)

《毛诗》说:《黍离》这首诗是哀悼周朝的。《黍离》中写道:那些黍稷长得郁郁葱葱,那是黍的苗子。我行走缓慢,心中不安。

《甫田》说:现在去南边的田里,有的割谷,有的割黍,黍稷长得茂盛。(茂盛的样子。)

《鱼藻·黍苗》说:茂盛的黍苗,被阴雨滋润。

《仪礼·婚礼》说:在酱的东边摆放黍。

《特牲馈食礼》说:助餐时,拿黍给祝官,祝官再给尸官。

《礼记·月令》说:在仲夏之月,农民就开始收割黍。

《曲礼》说:黍被称为香合。

《内则》说:羊适合吃黍,猪适合吃稷。

《左传·昭公》说:在藏冰的时候,用黑色的公牛和黑色的黍来祭拜司寒之神。(杜预注解:黑色的公牛,黑色的黍。司寒,北方玄冥之神,所以用黑色。因为有事于冰,所以用黍来祭拜神。)

《春秋佐助期》说:黍神的名字叫侜倭兰郝。

《春秋说题辞》说:精移火转,生出了黍,夏天长出,秋天改变。(杜预注解:春天变成夏天,所以移。农书说:黍的意思是热,必须热了才能改变,得到阴气才能成熟。黍是缩的意思。所以它的字是由‘禾’和‘米’组成,作为酒来敬养老者。(作为酒来排列尊卑,而且禾是柔性的东西,也适合养老。)

《尔雅》说:秬是黑色的黍。〈禾不〉是一〈禾孚〉二米。(郭璞注解:〈禾不〉也是黑色的黍,但中兴时黍米不同。汉和帝时,任城生出了黑色的黍,有的有三四粒,一粒黍有两米,得到三斛八斗的黍。)

《史记·封禅书》说:管仲对齐桓公说:‘古代在鄗山上封禅,黍是用来盛放祭品的。’

《汉书》说:冀州,有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适合养牛羊,适合种黍和稷。

《后汉书》说:承宫在天下大乱时,带着一些学生避难到汉中。后来和妻子一起到蒙阴山,努力耕种黍稷。快要成熟时,有人认出了他们,承宫不与他们计较,推着他们离开。因此名声显赫。

《晋书》说:刘聪时,河东地区发生大蝗灾,只有黍和豆不被蝗虫吃。靳准带领部下收集并埋掉它们,哭声传了十多里。后来蝗虫钻土飞出,又吃黍和豆,平阳地区饥荒严重。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说:苻坚在钓台宴请群臣,秘书侍郎赵整因为苻坚非常喜欢酒,所以创作了《酒德》这首歌,歌中唱道:‘在西方秦国收获黍,在东方齐国采菱。春天封藏,夏天开启,鼻子吸入,心中沉迷。’

《隋书》说:李士谦隐居时,有牛闯入他的田地,李士谦把它牵到凉快的地方,喂养得比主人还好。看到有人偷割他的黍稷,他默默地避开。他的家仆曾经抓住偷粮食的人,李士谦安慰他说:‘穷困所致,没有责任责怪你。’立刻让他离开。

《唐书》说:德宗在中和节时,命令文武百官进献农书,献上各种谷物种子。于是,百官开始进献《兆人本业》三卷,司农献上一斗粟和一斗黍。

《韩子》说:韩昭侯时,黍种非常贵重。昭侯让人检查仓库,仓库的管理员偷了黍种去卖。

《山海经》说:广都之野,后稷被埋葬在那里,那里有肥美的黍和稷。

《山海经》又说:鱼山,有一个人只有一只眼睛,是少昊的后代,吃黍。

《韩子》说:吴起攻打秦国的亭子。他靠在一辆车的辕杆上,站在北门外,下令说:‘能把它搬到南门外的人,赏赐上好的田地和住宅。’有搬动的人,按照命令赏赐。不久又放了一块红色的黍在车门外,下令说:‘能把它搬到西门外的人,赏赐和之前一样。’人们争相搬动。于是下令说:‘攻打亭子,能先登的人,封为大夫,赏赐上好的田地和住宅。’于是攻打亭子,一天就攻下了。

《淮南子》说:冬天三个月,天子穿黑色的衣服,乘着黑色的马,吃黍和猪。(黍和猪,属于水类,是时令食物。)

《淮南子》又说:三代积累德行而成为王,齐桓公继承绝嗣而称霸。所以种黍的人都会得到稷,种恩的人都会得到回报。

《淮南子》又说:渭水多力量,适合种黍。

《淮南万毕术》说:取麦门冬、赤黍,用狐狸的血浸泡,阴干。想要喝酒,取一丸放在舌下。喝酒时吞下,让人不醉。麦门冬、赤黍、薏苡做成丸子,让女人不嫉妒。

《白虎通》说:清明风来,黍和稷就会生长。阊阖风来,就会种植宿麦和黍。

《抱朴子》说:张子和的丹法:用铅、朱砂、曾青水混合封存,在赤黍米中蒸。

《纪年书》说:惠成王八年,下起了黍雨。

《国语》说:子馀让公子赋《黍苗》。(《黍苗》,《小雅》,其诗曰:茂盛的黍苗,被阴雨滋润。)子馀说:‘重耳仰赖君主,就像黍苗仰赖阴雨一样。如果君主真的给予庇护和恩泽,使黍苗能成为好谷物,供奉在宗庙中,这是君主的力量。’(在宗庙中为主祭。)

《家语》说:孔子在哀公那里陪坐,哀公赐给他桃子和黍。哀公请他用,孔子先吃黍后吃桃,左右的人都掩口而笑。哀公说:‘黍是用来衬托桃子的,不是为了吃。’孔子回答说:‘我知道。但是黍是五谷之长,郊社宗庙用它作为上等食物;果类有六种,桃子是下等的,祭祀不用,也不登在郊庙。我听说:君子用低贱的衬托高贵的,不会用高贵的衬托低贱的。现在用五谷之长,衬托五果之下者,这是从上衬托下。我认为这妨碍了教育,有害于道义,所以不敢。’哀公说:‘好。’

《吕氏春秋》说:适时的黍,茎叶茂盛而根部细小,穗子长而芒刺少,收割时糠少,舂米容易,吃起来不苦而香,这样的黍不会让人厌食。过早的黍,根大而花少,茎枯萎而不长,叶子高而穗子短;过晚的黍,茎细而叶子粗糙,穗子短而糠多,吃起来不香。

又说:现在用一百两金子和煮熟的黍子给儿子看,儿子一定会选择黍子;用和氏璧和一百两金子给一个粗人看,粗人一定会选择金子。

又说:最美味的饭,是南海的黑黍。

杨泉的《物理论》说:‘梁’是黍稷的总称。

崔寔的《四民月令》说:四月可以种植黍子,称为上时。

《汜胜之书》说:黍子,又称暑,播种必须在夏天。夏至前二十天,这时有雨。肥沃的土地可以播种黍子,每亩用三升种子。黍子心还没有长出来时,下雨灌溉它的心,心受伤就不会结果。所有种植黍子的人,都像种植稻谷一样,希望它比稻谷稀疏。

《祢衡别传》说:十月,朝见黄祖,在艨冲舟上,设宴款待,有黍臛。祢衡年纪轻轻就坐在那里,黍臛上来后,先自己吃饱,然后揉搓着玩耍,他的轻慢就是这样。

刘向的《别录》说:传说邹衍在燕国,有一块谷地,美丽而寒冷,不生长五谷。邹衍住在这里,吹奏律管而使气温变暖,黍子就生长出来了,至今还被称为黍谷。

《列女后传》说:东平衡农师太尉去世,农想要前往吊唁,但没有粮食自己前往。他的妻子愿意跟去,路上织布纺线,希望以此自给。走到聚亭时,遇到大雨,留宿在独孤母家。独孤母家的后院有一个空园,农说:‘这个园子可以种植黍子。’于是请求分一部分来种植。独孤母说:‘这个园子已经荒废很久了,担心土壤肥力差,收成不多,怎么分呢?’农于是和妻子砍伐荆棘来种植。黍子快成熟时,独孤母才说:‘黍子应该分给我们。’农想要放弃,妻子说:‘不如收割后留给他们,让他们安心,然后再离开。’农于是照做了。后来回来,独孤母把以前种植的黍子给了农,农却不肯接受。

《说文》说:黍,黑色的黍子。一穗有两粒米,可以用来酿造酒。黍,禾属中的粘性品种,因为在大暑时种植,所以称为黍。孔子说:‘黍可以用来酿酒。’

《广雅》说:粢,就是黍。黍的穗叫做‘禾列’。(音例。)

崔豹的《古今注》说:汉宣帝元康四年,长安下黑黍,像禾一样。汉和帝元兴元年,黑黍穗一穗有两三粒,在任城生长,得到三斛八斗的粟,用来献给宗庙。

《广志》说:有牛黍,有稻尾秀成赤黍,有马革大黑黍,或称为黑黍;有温屯黄黍,有妪亡、燕颔的品种。

《吴氏本草》说:黍,神农认为甜,无毒。七月收割,阴干。有益中补气的作用。

京房的《易妖占》说:天上下黍粟,大人会出走。

《荆楚岁时记》说:十月一日吃黍臛,俗称为秦的岁首。不详细说明黍的意义。现在北方人这一天准备麻羹豆饭,应该是为了尝新。

《博物志》说:土地连续三年种植蜀黍,之后七年蛇会多。

○稌

范晔的《后汉书》说:乌丸国的土地适合种植稌。

《穆天子传》说:天子到达赤乌,赤乌献上稌,麦子有一百载。

《广志》说:有赤稌,有白、黑、青、黄、燕颔五种。

《吕氏春秋》说:最美味的饭,有阳山之稌。

《说文》说:稌,就是糜。(音麋。)

崔豹的《古今注》说:糜,就是稌。

○粱

《礼记·曲礼》说:祭祀宗庙的礼仪,粱称为芗箕。

《礼记·郊特牲》说: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

《尔雅》说:虋,赤苗;芑,白苗。(郭璞注:衅,赤粱粟;芑,白粱粟,都是好谷。犍,为含人曰:别味赤、白苗也。又曰:是伯夷所食首阳草也。)

《广雅》说:藋粱,木稷。

《续汉志》说:汉桓帝初年,京都童谣说:‘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相卿怒。’‘城上乌’是指高高在上独自进食,不与下面的人分享,指君主聚敛财富过多。‘公为吏,子为徒’是指外族反叛,父亲已经是军吏,子弟又作为士兵去征讨。‘一徒死,百乘车’是指前一个人征讨胡人已经死了,后来又派了百辆车去。‘车班班’是指车辆一辆接一辆,进入河间迎接灵帝。‘姹女工数钱’是指皇帝即位后,他的母亲永乐太后喜欢聚敛金钱,用来建造房屋。‘石上慊慊’是指太后虽然积聚了金钱,还是常常感到不足,让人舂黄粱来吃。‘我欲击之’是指太后教皇帝卖官鬻爵,天下忠诚正直的人怨恨,想要击鼓求见宰相。‘悬鼓’是指再次愤怒而停止。

《唐书》说:凉州都督计钦明曾经出巡。有吐蕃数万大军突然来到城下,计钦明抵抗了很久,力量耗尽后被俘。敌军将领把计钦明带到灵州城下,计钦明大声呼喊:‘贼人城中没有饮料,城内有美味的酱。请给我两升粱米,两升墨,一捆绳子。’当时敌军营帐四面被泥河阻挡,只有一条路可以进入。计钦明假装请求这些物品,以此向城中传达信息,希望有简兵练将,等到夜晚进行夜袭。城中没有人理解他的意图,不久他被杀害。

《淮南子》说:不能耕种却想要黍粱,不能织布却喜欢衣裳,无所事事却想要得到功绩,这是很难的!

《淮南子》又说:珍奇美味的食物,是人们所喜爱的,但尧吃粗粮和粱,吃藜藿做的汤;(粗,指粗糙的粮食。)文绣狐皮,是人们所喜爱的,但尧穿布衣遮体、用鹿皮御寒。

《国语》说:栾伯请求公族大夫。公说:‘肥粱之性难以端正。’

《吕氏春秋》说:吴起担任邺县令,民歌说:‘自古以来盐碱地生长稻粱。’

杨泉的《物理论》说:粱,是黍稷的总称。

《神仙传》说:吴孙权时,有一个人在山中种植粱,担心猿猴来吃,听说介象有道术,就向他请求驱猿的法术。介象告诉他:‘没有别的法术。你明天去粱地,看到猴子群往那里去的时候,就大声呼喊,对它们说:“以白介象君的名义,让猴子不要再吃粱。”’这个人匆忙中,直接认为介象在欺骗他。第二天去看粱地,遇到猴子正要下树,试着按照介象的话对猴子说,猴子就都回到山上去了,从此再也没有来。

《广志》说:有具粱、解粱、辽东赤粱,魏武帝曹操把它们用来做粥。

《本草》说:白粱,味甘微寒,无毒,主要功效是清热益气。以襄阳竹根为最佳。黄粱,出产于青、冀。

《楚辞·招魂》说:稻粱穱麦糅合黄粱。(糅合,指混合。用黄粱混合,且香滑。)

傅休弈的《雉赋》说:用华泉的水饮用,用玄山之粱作为食物。

左思的《魏都赋》说:雍丘之粱。

○东蔷

《魏书》说:乌丸国的土地适合种植东蔷。(东蔷像蓬草,果实像葵子,十二月成熟。)

《广志》说:东蔷颜色青黑,果实像葵子,幽、凉、并州都有。

《西河语》说:借给我东蔷,用我的田粱来偿还。

《上林赋》说:东蔷是一种雕刻着花纹的胡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谷部-卷六-注解

黍:黍是一种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属于禾本科植物。在古代中国,黍常被用作祭祀和礼仪中的食品,象征着丰收和祭祀的虔诚。黍的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稷:稷,古称五谷之一,指小米。与黍相似,也是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古代,黍和稷常被用来祭祀和礼仪,象征着丰收和祭祀的虔诚。

神明:指神和圣明,古代中国宗教和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天地间的神灵和道德的至高境界。

田亩:田亩,指田地的面积单位,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土地的分配和管理以田亩为单位。

夏:夏,指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稷之苗:指稷的幼苗,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初生阶段。

闵宗周:闵,哀悼;宗周,指周朝。闵宗周即哀悼周朝。

南亩:南亩,指田地,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土地的分配和管理以亩为单位。

薿薿: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阴雨膏之:形容阴雨滋润草木,使其茂盛。

赞设:赞,辅助;设,摆放。赞设即辅助摆放。

佐食:佐食,指辅助饮食。

尸:尸,古代祭祀中代表神灵的人。

仲夏之月:仲夏之月,指夏历五月的中间,即农历五月中旬。

月令:月令,古代根据天文现象制定的农事历书。

曲礼:曲礼,古代礼制之一,指关于个人行为的规范。

内则:内则,古代礼制之一,指关于家庭内部行为的规范。

羊宜黍,豕宜稷:指羊适合吃黍,猪适合吃稷,反映了古代的饮食文化。

司寒:司寒,指北方玄冥之神,掌管寒冷。

侜倭兰郝:侜倭兰郝,指古代传说中的黍神。

精移火转生黍,夏出秋改:指黍的生长周期与季节变化有关。

禾:禾,指稻谷,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米:米,指稻谷去壳后的颗粒,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

芗合:芗合,指黍的别称。

穜稑:穜稑,指稻谷和小米。

封禅: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冀州:冀州,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

承宫:承宫,古代人物,此处指其耕种黍稷的事迹。

刘聪:刘聪,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君主。

符坚:符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

李士谦:李士谦,古代人物,此处指其与黍稷相关的故事。

穜稑种:穜稑种,指稻谷和小米的种子。

韩昭侯:韩昭侯,战国时期韩国的君主。

广都之野:广都之野,古代地名,此处指其出产膏黍。

少昊:少昊,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吴起: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中和节:中和节,古代节日,指农历三月初三。

韩子:韩子,指《韩非子》,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法家经典。

山海经:《山海经》,古代地理志,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

后稷:后稷,古代传说中的农业神,后世尊为农神。

鱼山:鱼山,古代地名。

麦门冬:麦门冬,一种药用植物。

狐血:狐血,指狐狸的血。

曾青水:曾青水,古代的一种药物。

惠成王:惠成王,古代人物。

子馀:子馀,古代人物。

重耳:重耳,古代人物,此处指晋文公。

哀公:哀公,古代人物,此处指鲁哀公。

孔子: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兆人本业:兆人本业,古代农书。

北县切:北县切,古代音韵学术语。

芒茎而徼下:芒茎而徼下,形容黍的茎直立且向下弯曲。

穗芒以长:穗芒以长,形容黍的穗子长而芒刺明显。

抟采而薄糠:抟采而薄糠,指收割黍时去糠少。

舂之易:舂之易,指舂米容易。

噮:噮,指食物的味道。

先时者:先时者,指播种过早的黍。

后时者:后时者,指播种过晚的黍。

抟黍:抟黍是指用手揉搓的黍米,这里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和氏之璧:和氏之璧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美玉,象征着珍贵和稀有。

百金:古代货币单位,指一百两黄金,代表财富。

秬:黑黍,一种古代粮食作物,用于酿酒。

黍稷:黍和稷的总称,都是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

上时:指最好的时节,适合种植。

侍暑:等待暑热天气,因为黍需要高温来生长。

黍臛:用黍米做的肉汤。

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传说中他能够改变气候。

邹子:对邹衍的尊称。

谷地:指适合种植作物的土地。

吹律:古代一种通过吹奏乐器来预测天气的方法。

黍谷:指适合种植黍米的谷地。

聚亭:指供人休息的亭子。

独孤母:指独孤家的母亲。

分种:分配种植。

委去:放弃。

收敛:收集。

鬯:古代的一种香酒。

阳山之稌:阳山出产的优质稻米。

糜:古代一种黏性很强的稻米。

宣帝元康四年:西汉宣帝元康四年,即公元前62年。

和帝元兴元年: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

任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牛黍:一种特殊的黍米品种。

稻尾秀成赤黍:稻穗成熟后变成赤色的黍米。

马革大黑黍:马革皮制成的袋子装的大黑黍。

温屯黄黍:温屯出产的黄黍。

妪亡、燕颔:古代传说中的黍米品种。

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始祖。

七月取:农历七月收割。

阴幹:在阴凉处晾干。

大人出走:古代占卜用语,指国家将有重要人物离开。

秦之岁首:秦朝的年初。

蜀黍:古代一种粮食作物,类似于高粱。

乌丸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国家。

赤乌:古代传说中的神鸟。

麦百载:一百年麦子。

藋粱:一种木本植物,可以用来做粱。

芗箕: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酒器。

虋:赤苗,一种稻米品种。

芑:白苗,一种稻米品种。

藋:一种草本植物,可以用来做粱。

续汉志:《续汉书》的别称。

凉州都督:古代官职,负责凉州的军事。

吐蕃:古代藏族的一个部落。

灵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介象:古代传说中的神兽。

具粱:一种特殊的粱米品种。

解粱:一种特殊的粱米品种。

辽东赤粱:辽东出产的赤粱。

魏武帝: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粥:稀饭。

膏粱:指富贵人家。

斥卤:盐碱地。

白介象:对介象的尊称。

群猴:指猴子群。

仓卒:匆忙。

拏:揉搓。

玄山之粱:玄山出产的粱。

雍丘之粱:雍丘出产的粱。

东蔷:一种类似于蓬草的植物,果实如葵子。

葵子:向日葵的种子。

西河语:《西河语》是一种古代的民间歌谣或谚语,反映了一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俗。在这里,它指的是一首古代的民间歌谣。

贷我东蔷:东蔷,指的是一种植物,学名为蔷薇科植物,如野蔷薇等。在这里,‘贷我东蔷’可能是指请求对方借给我一些东蔷植物。

偿我田粱:田粱,指的是田地中的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等。‘偿我田粱’可能是指请求对方偿还给我之前借出的粮食。

上林赋:《上林赋》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赋,描绘了上林苑的壮丽景色,是汉赋中的名篇。

东蔷雕胡:东蔷,同上,指的是一种植物。‘雕胡’在这里可能是指对东蔷的别称或形容其特征的词语。具体指代何种植物或特征,需要结合上下文或古代文献进一步考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谷部-卷六-评注

《西河语》曰:贷我东蔷,偿我田粱。

此句出自《西河语》,是一句反映古代农耕文化的古文。‘贷’在此处意为借,‘东蔷’指的是一种植物,‘田粱’则是指田地中的庄稼。这句话表达了古代农民之间的一种互助关系,即农民之间相互借贷,以解决暂时性的粮食短缺问题。这种互助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特点。

‘贷我东蔷,偿我田粱’中的‘东蔷’和‘田粱’并非随意搭配,而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东蔷’通常指的是一种可食用的植物,如大豆等,它们是古代农民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田粱’则代表着田地中的庄稼,即农民辛勤耕作的结果。这句话通过借物代人的手法,巧妙地描绘了农民之间的互助与互惠,展现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风貌。

‘贷我东蔷,偿我田粱’这句话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体现了古汉语的韵味。‘贷’和‘偿’这两个动词的运用,使得句子具有了流转的节奏感,同时也表达了农民之间相互帮助的真挚情感。在古代,这种互助关系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解决粮食问题,还能够增强农民之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稳定。

《上林赋》曰:东蔷雕胡。

《上林赋》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作品,属于汉赋的代表作之一。‘东蔷雕胡’这句话出自《上林赋》,是对上林苑中植物景观的描绘。‘东蔷’与上句中的‘东蔷’相同,指的是一种植物,而‘雕胡’则是对这种植物的一种美称。在这里,司马相如通过‘东蔷雕胡’这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上林苑中植物种类繁多、景观秀美的特点。

‘东蔷雕胡’这句话中的‘雕胡’一词,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借代。通过‘雕胡’这一美称,司马相如赋予了‘东蔷’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使得这句话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手法在古代文学中十分常见,它不仅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够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赞美。

综合来看,《西河语》和《上林赋》中的这两句话,分别从农耕文化和自然景观两个角度,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古代农业、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谷部-卷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