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卉部-卷七-原文
○萍
《尔雅》曰:苹,萍。(死晷浮萍,江东谓之{艹缥},音瓢。)其大者蘋。
《毛诗·彩蘋》曰:《彩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则可以承先祖,供祭祠矣。于以彩蘋?南涧植吊。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湘,烹也。)
又《鹿鸣》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萍也。)
《诗义疏》曰:萍,粗大者为蘋。季春生。可燥蒸为茹。
《周礼·秋官下·萍氏》曰:萍氏,掌禁川游者。(郑玄注曰:萍草细根,取不沉,其名溺也。)
《礼记·月令》曰:季春之月,萍始生。
《左传·桓公》曰:蘋蘩蕰藻之菜,可羞於王公。
《周书》曰:穀雨一日,萍始生。萍不生,阴菩捱盈。
《家语》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问群臣,莫能识。使问孔子,孔子曰:”是谓萍实,可剖而食之。吉祥也,惟霸者能获焉。”王遂食,大美。又遣问孔子,何以知之,子曰:”吾常过陈之野,闻童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割而食之,甜如蜜。’吾是以知之。”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昆仑之萍焉。
《淮南子》曰:萍树根於水,木树根於土。
《淮南方毕术》曰:老血为萍。(聚血之精,至黄泉也。)
许慎《说文》曰:苹,萍也。无根,浮水而生。
周处《风土记》曰:萍,蘋,芹菜植叼名也。
《范子计然》曰:水萍出三辅,色青者善。
《吴氏本草》曰:水萍,一名水廉,生地泽水上。叶圆小,一茎一叶,根入水。五月华白。三月彩,日乾之。
《本草经》曰:水萍,一名水华。味辛寒。生池泽水上。疗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长鬓发。久服轻身。
《郭子》曰:萍之依水,犹卉植地。靡见其布,漠尔鳞被。物无常托,孰知所自?
杜恕《笃论》曰:夫萍之浮,与菱之浮相似。菱植根,萍随波。是以尧、舜恶巧言之乱德,仲尼恶紫之夺朱。
刘伶《酒德颂》曰: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言随风。)
《楚辞》曰:白萍兮聘望,与佳期兮夕张。
又曰:靡萍九衢,枲华安居。
又曰:窃哀兮浮萍,汎淫无根。
○苔
《尔雅》曰:藫,(徒南切。)石衣也。(水苔也,一名石发。江东食之。或曰藫,叶似薤而大,生水底,亦可食。薤,胡畀切。)
《说文》曰:苔,水衣也。
《齐书》曰:宋时,会稽剡县有山,名刻石。父老相传云:虽名刻石,而不知文字所在。昇明末,县人倪袭祖行猎,忽见石上有文字,凡三处。苔生其上,字不可识。乃韧应视之,其大石文曰:”黄天星,姓萧,字道成。得贤师,天下太平.”小石文曰:”刻石者谁?会稽南山,李斯刻秦望之风也.”
《三国典略》曰:侯景围台城,既急,时诸军於德阳堂前杀马鬻饭,杂以人肉干。甘露厨中,所有乾苔,悉分给军士。
《唐书》曰:拔野古国东北,五六日行至鞠国,有树无草,但有地苔。无羊马豕畜,有鹿,如中国牛马。使鹿牵车,可胜三四人。衣鹿皮,食地苔。其人聚木枝为屋,尊卑共居其中。
《淮南子》曰:穷谷之汙生青苔。(青苔,水垢。)
《广雅》曰:石发,石衣也。
《风土记》曰:石发,水衣也。青绿色,皆生於石也。
《游名山志》曰:石箦山,缘崖而上,高百许丈,里悉青苔,无别草木。
《古今注》曰:苔藓,空空无人行,生苔。或紫,或青。一名员癣,一名绿钱,一名绿癣,一名绿苔。
《广志》曰:室无人行,生藓。
《拾遗记》曰:晋武帝时,祖梨国献蔓苔,亦曰金苔,亦曰夜明。
《博物志》曰:晋武帝喻遨书,司空张华撰《博物志》进武帝。帝嫌烦,令削之。赐侧理纸万张。王子年云:侧陟厘也,此纸以水苔为之。溪人语讹,谓之侧理。今名苔纸。取死晷苔造纸,青黄色,体涩。其苔,死晷石上生,如毛,绿色。
《述异记》曰:苔钱,亦谓之泽葵,又名重钱草,亦呼为宣癣。南人呼为垢草。
《异物志》曰:石发,海草,在海中石上丛生,长尺馀,大小如韭,叶似席莞,而株茎无枝。以肉杂而蒸之,味极美。食之,近不知足。
《本草》曰:海藻,一名海罗。生东海中。或生河泽。茎似乱发。
《南越志》曰:海藻,一名海菭,或曰海罗。
王智深《宋记》曰:王微,字景玄,大保弘之弟子也。吏部尚书江湛爱其才用,举为吏部郎。陈病笃不受,因与湛书告绝。足不逾阈十有馀载,栖迟於环堵之室,苔草没阶。
沉约《青苔诗》曰:缘阶何漠漠,沉水复绵绵。微根如欲断,轻丝似更联。
谢庄《月赋》云: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
谢玄晖《直中书省诗》云: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
○{艹琴}(音琴)
《抱朴子》曰:{艹琴}根化为鳣。
《宗林》曰:{艹琴}草,生死晷,根可缘器。
○莞
《尔雅》曰:{艹庳},(方寝切。)鼠莞。(郭璞症曰:鼠莞,纤细,似龙须,可以为席。蜀中出好者。)
《广雅》曰:葱,蒲莞也。(《纂文》同。)
《说文》曰:芨摧,可以为席,从草完声。
○荔挺
《礼记·月令》曰:仲冬大雪后五日,荔挺出。
《淮南子》曰:仲冬,荔挺出。
《颜氏家训》曰:《月令》”荔挺出”,郑玄注云:”荔挺,马薤也.”
《说文》曰: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广雅》云:马薤,荔也。《通俗文》而又名马蔺。
《易统验玄图》云:荔挺不出,则国多火灾。
蔡邕《月令章句》云:荔以挺出。
高诱注《吕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则《月令》之注荔挺为草名,误矣。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有此物,种於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为马苋。堪食,亦名豚耳,俗曰马齿。
江陵常有一僧,面形上广下狭,刘缓幼子民誉,年始数岁,俊晤善体物,见此僧云:’面似马苋。’其伯父刘縚因呼为荔挺法师。縚,亲讲礼名儒,尚误如此。
《列仙传》曰:寇先生者,宋人也。以钓鱼为业。居涯水旁,百馀年。鱼或放或留,或卖或自食之。常着冠帻,好种荔,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数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祠之。
○彫胡
《西京杂记》曰:会稽人顾翱,少失父,事母孝。母好食彫胡饭,常帅子女躬彩撷。还家,导水凿川供养,每有盈储。家近大湖,湖中生彫胡,无复杂草,虫鸟不敢至焉,遂得以为养。郡县表其闾舍。
又曰:蒲菰,菰有米者,长安谓为彫胡。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菰。菰有首者,谓之菉节。
○苕
《尔雅》曰:苕,陵苕。(一名陵时。)黄华,蔈(必遥切。)白华,茇。(孙炎曰:苕华色异,名亦不同。音沛。)
《广志》曰: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一月稻下种之,蔓延盛茂。可以美田,叶可食。
《毛诗·防有鹊巢》曰:邛有旨苕。
《诗义疏》曰:苕,饶也。幽州谓之翘饶。蔓生,茎如劳豆而细,叶似蒺藜而青。其华细,绿色,可食,味如小豆藿叶也。
《诗义疏》曰:《本草》曰:’陵苕,一名陵时,一名鼠毛,似王刍。生下湿水。七月、八月华紫,似今紫草,可以染帛。煮沐头发,即黑。叶青如蓝,而多华。’
《史记》曰:赵武灵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华。’
○蒹
《尔雅》曰:荏,薕。(似萑而细,高数尺,江东呼为蒹{艹适}。)
《毛诗·车辚》曰:荏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薕也。葭,芦也。苍苍,盛也。)
○薍(五患切)
《尔雅》曰:菼,(他敢切。)薍也。(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蓲音丘。)
《毛诗·淇奥·硕人》曰:茜菼揭揭。(毛曰:茜,芦;菼,薍也。)
○萑苇
《毛诗·豳·七月》曰: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薍为萑,葭为苇。预畜萑苇,以可为箔也。)
又《生民·行苇》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
又《河广》曰:谁谓河广?一苇航之!
《礼记·月令·孟秋》曰:命有司纳材苇。(蒲苇之属,此时柔脆,可取作器物。)
《吴志》曰:孙亮初,谣云:’诸葛恪,何若若?芦苇单衣,蔑钩络。於何相求?常子阁。’常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钩络,带也。及诸葛恪为孙峻所杀,以苇席裹尸,而蔑束之。
《孙卿子》曰:南方有鸟,名蒙鸠。以羽编发为巢,系之以苇苕。风至苕折,子死卵破,所凭者弱也。
《吕氏春秋》曰:季夏之月,乃命虞人入材苇。(虞人,掌池泽官。材苇,供国用。)
又曰:汤始得伊尹,祓之於庙,熏以萑苇。
《南夷志》曰:泸河在弄栋北,今谓之南泸,两岸葭苇大如臂。
《楚辞》曰:咸播秬黍,莆萑是营。(咸,皆也。耜,黑黍也。萑,草名。营,耕也。言禹平水土,万贸苍得布种黑黍於萑蒲之地,尽为良田也。)
○芦荻
《尔雅》曰:茜,华。(即今芦也。)葭,芦。(苇也。)
《毛诗》曰:荏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彩彩,白露未已。(葭,芦也。)
《毛诗义疏》曰: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
焦赣《易林·剥之坤》曰:从风放火,荻芝俱死。
《汉书》曰:董偃见宠馆陶公主,安陵袁叔谓偃曰:’顾成庙远,无宿宫人。又有荻竹籍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於上?此上所欲也。’
《晋中兴书·徵祥说》曰:义兴初,童谣云:’官家养芦化作荻,芦生不止自成积。’是时卢循窃据广州,国未能讨,因而用之,是官养芦也。(荻犹敌也。)
《春秋后语》曰:赵襄子欲保晋阳,曰:’奈何无箭?’张孟谈曰:’臣闻董子掷晡晋阳,公宫之垣皆以簬蒿萑苇。禁墙之基,高至千丈馀。君发而用之。’於是发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
《隋书》曰:张威拜青州总管,在青州颇治产业,遣家奴於民间鬻芦荻根,其奴缘此侵扰百姓。上深加谴责,坐废於家。
《吴越春秋》曰:伍子胥至大江,江中有渔父,子胥请渡。时旁多人,渔父歌,令止芦中。至夕,渡之于滏之津。见其有饥色,归取麦饭、鲍鱼之羹。子胥疑,没芦中。渔父呼芦中,子胥应,与食,渡之。
《晏子春秋》曰:公猎休坐地,晏子灭葭而坐,公问其故。晏子曰:’臣闻介胄不席,狱讼不席,尸在堂不席。三者皆忧也。臣不敢以忧示君。’公令人不席。
《淮南子》曰:雁衔芦,以避矰缴。
又曰:藡苗类絮,而不可以为絮。(藡苗,萑秀也。藡,徒历切。)
《抱朴子》曰:吴世有姚光者,有火术。吴主躬临试之。积荻千束,光坐其上,又以数千束荻累之,因猛风燔之。火尽,光端坐灰中,振衣而起。
《说文》曰:茜灰以候律管。
《释名》曰:大曰芦,次曰苇。芦笋苦,荻笋甘。
《世说》曰: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心薏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论衡》曰:上古之人,有荼、郁垒者昆弟二人,生而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道里妄兴人祸,荼与郁累缚以芦索,执以食虎。
《通语》曰:诸葛亮见殷礼而叹曰:’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与兄瑾书云:’殷往嗣秀才,金之侨盼者也。’
○蘩{艹缕}
《尔雅》曰:蔜,(音敖。){艹嫂}(音嫂。){艹缕}。(今蘩{艹缕}也。或曰鸡肠草。)
范往《治淋方》曰:取蘩{艹缕}草,满两手,以死牦之,亦可常饮。
○纶组
《尔雅》曰:纶(古顽切。)似纶,组似组,东海有之。(纶,今有秩啬夫所带,纯青丝纶组绶也。海中草生彩理有像之者,因以名云。)
左思《吴都赋》曰:纶组紫降。
○帛布
《尔雅》曰:帛似帛,布似布,华山有之。(草叶有像布帛者,因以名云。)
○离南
《尔雅》曰:离南,活莌也。(草,生江南,高丈许,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祖日贯之为树。莌音脱。)
○地榆
《本草经》曰:地榆,止汗气,消酒明目。
《广志》曰:地榆可生食。
《神农本草经》曰:地榆苦寒,主消酒,生冤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卉部-卷七-译文
《尔雅》说:苹,就是浮萍。(枯萎的浮萍,江东人称它为{艹缥},发音像‘瓢’。)其中大的叫蘋。
《毛诗·彩蘋》说:《彩蘋》这首诗讲的是夫妻能遵守法度。能遵守法度,就可以继承祖先,供奉祭祀。在哪里采彩蘋?在南涧种植的地方。在哪里装它?用筐和篓。在哪里煮它?用锜和釜。(湘,就是煮的意思。)
《鹿鸣》说:呦呦鹿鸣,吃野外的蘋。(蘋,就是浮萍。)
《诗义疏》说:浮萍,粗大的叫蘋。在季春时节生长。可以晒干蒸煮后食用。
《周礼·秋官下·萍氏》说:萍氏,负责禁止河川中游玩的人。(郑玄注解:萍草细小的根,不会沉下去,它的名字叫溺。)
《礼记·月令》说:季春之月,萍开始生长。
《左传·桓公》说:蘋、蘩、蕰、藻这些菜,可以献给王公享用。
《周书》说:谷雨这一天,萍开始生长。如果萍不生长,阴云就会连绵不绝。
《家语》说: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有一物,大小像斗,圆而红,直接撞上了王船。船夫把它捞上来,王问群臣,没有人认识。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这叫萍实,可以切开食用。是吉祥的象征,只有霸主才能得到它。’王就吃了,味道非常好。又派人去问孔子为什么知道,孔子说:‘我经常经过陈国的田野,听到童谣说:“楚王渡江,得到萍实。大如斗,红如日。切开吃它,甜如蜜。”我就是因为这个知道的。’
《吕氏春秋》说:最美的菜,是昆仑山的萍。
《淮南子》说:萍的根在水里,木的根在土里。
《淮南方毕术》说:老血变成了萍。(聚集的血精华,到达了黄泉。)
许慎《说文》说:苹,就是萍。没有根,浮在水面上生长。
周处《风土记》说:萍,蘋,芹菜种植的名字。
《范子计然》说:水萍出在三辅地区,颜色青的比较好。
《吴氏本草》说:水萍,又名水廉,生长在湿地水面上。叶子圆形小,一茎一叶,根在水里。五月开花白色。三月采集,晒干。
《本草经》说:水萍,又名水华。味道辛寒。生长在池泽水面上。可以治疗暴热、皮肤瘙痒,排出体内湿气,解酒,促进头发生长。长期服用可以使身体轻盈。
《郭子》说:萍依赖水,就像草木依赖土地。看不见它的分布,却弥漫着鳞片般的覆盖。事物没有固定的依托,谁知道它从哪里来?
杜恕《笃论》说:萍的漂浮,和菱的漂浮相似。菱有根,萍随波逐流。因此,尧、舜厌恶花言巧语扰乱道德,孔子厌恶紫色取代朱色。
刘伶《酒德颂》说:低头观察万物,纷纷扰扰就像江汉中载着浮萍。(说的是随风漂泊。)
《楚辞》说:白萍啊远望,与佳人相约在傍晚。
又曰:蔓延的萍草九条街,枲华安居。
又曰:我哀怜那浮萍,漂泊无根。
《尔雅》说:藫,发音为徒南切。是石衣,也就是水苔,又名石发。江东地区有人食用。有人说藫,叶子像葱而大,生长在水底,也可以食用。
《说文》说:苔,是水衣。
《齐书》说:宋朝时,会稽剡县有一座山,名叫刻石。当地老人相传,虽然名叫刻石,但不知道文字在哪里。昇明末年,县里的倪袭祖在打猎时,忽然看见石头上有文字,共有三处。苔生长在上面,字迹无法辨认。于是他仔细观察,大石头上的文字说:“黄天星,姓萧,字道成。得到贤师,天下太平。”小石头上的文字说:“刻石的人是谁?会稽南山,李斯刻秦望之风。”
《三国典略》说:侯景围攻台城时,情况紧急,当时军队在德阳堂前杀马煮饭,把人肉干混在其中。甘露厨中所有的干苔,都分给了士兵。
《唐书》说:在拔野古国东北,行进五六天后到达鞠国,那里有树没有草,只有地苔。没有羊、马、猪等牲畜,有鹿,像中国的大牛马。人们用鹿拉车,可以拉三四个人。他们穿鹿皮衣服,吃地苔。人们用树枝搭建房屋,尊卑共居。
《淮南子》说:深谷的污水中生长着青苔。(青苔,就是水垢。)
《广雅》说:石发,就是石衣。
《风土记》说:石发,是水衣。青绿色,都生长在石头上。
《游名山志》说:石箦山,沿着山崖往上走,高约百丈,山上全是青苔,没有其他草木。
《古今注》说:苔藓,空空无人行走的地方,会长苔。有的紫,有的青。又名员癣,又名绿钱,又名绿癣,又名绿苔。
《广志》说:室内没有人行走,会长藓。
《拾遗记》说:晋武帝时,祖梨国进贡了蔓苔,也叫金苔,也叫夜明。
《博物志》说:晋武帝的喻遨书,司空张华撰写《博物志》进献给武帝。武帝嫌它烦琐,让删减。赐给了他万张侧理纸。王子年说:侧陟厘也,这种纸是用水苔做的。溪人误传,称之为侧理。现在叫苔纸。用枯萎的苔造纸,青黄色,质地粗糙。这种苔,生长在枯萎的石头上,像毛一样,是绿色的。
《述异记》说:苔钱,也叫泽葵,又名重钱草,也叫宣癣。南方人称它为垢草。
《异物志》说:石发,是海草,生长在海中的石头上,一尺多长,大小像韭菜,叶子像席子,但茎上没有枝。
《本草》说:海藻,又名海罗。生长在东海中。有的生长在河泽中。茎像乱发。
《南越志》说:海藻,又名海菭,或叫海罗。
王智深《宋记》说:王微,字景玄,是大保弘之弟子。吏部尚书江湛欣赏他的才华,推荐他做吏部郎。陈病重不接受,因此给江湛写信断绝关系。足不出户十多年,住在简陋的房间里,苔草长满了台阶。
沉约《青苔诗》说:沿着台阶多么荒凉,沉水又绵绵不断。微小的根好像要断裂,轻柔的丝好像在连接。
谢庄《月赋》说:陈王刚去世,刘端忧愁多,绿苔生长在阁楼,芳尘凝结在亭榭。
谢玄晖《直中书省诗》说:红药在阶前翻动,青苔依着台阶生长。
《抱朴子》说:{艹琴}的根变成了鳣。
《宗林》说:{艹琴}草,生死枯萎,根可以附着在器物上。
《尔雅》说:{艹庳},发音为方寝切。是鼠莞。郭璞注解:鼠莞,细小,像龙须,可以做成席子。蜀中出产的好。
《广雅》说:葱,蒲莞也。(《纂文》同。)
《说文》说:芨摧,可以做成席子,从草完声。
《礼记·月令》说:仲冬大雪后五天,荔挺出。
《淮南子》说:仲冬,荔挺出。
《颜氏家训》说:《月令》中‘荔挺出’,郑玄注解:‘荔挺,马薤也。’
《说文》说:荔,像蒲草但更小,它的根可以用来做刷子。
《广雅》说:马薤,就是荔。《通俗文》又称之为马蔺。
《易统验玄图》说:如果荔的茎不生长出来,那么国家就会多火灾。
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说:荔的茎生长出来。
高诱在注释《吕氏春秋》时说:‘荔草,就是茎生长出来。’那么,《月令》中注释荔的茎为草名,是错误的。河北平泽一带普遍生长这种植物。江东也有这种植物,种植在庭院中。只是人们称之为旱蒲,所以不认识马薤,讲解《礼》的人就以为马薤是马苋。马薤可以食用,也叫做豚耳,俗称为马齿。
江陵有一位僧人,脸型上宽下窄,刘缓的幼子刘民誉,年纪才几岁,聪明伶俐,善于观察事物,看到这位僧人说:‘脸型像马齿。’他的伯父刘縚因此称他为荔挺法师。刘縚,是亲讲《礼》的著名儒者,竟然还会犯这样的错误。
《列仙传》说:寇先生是宋国人。以钓鱼为业。住在涯水边,有一百多年。鱼有时放生,有时留下,有时卖掉,有时自己吃。他经常戴着帽子,喜欢种植荔,吃它的花和果实。宋景公问他治国之道,他不肯说,宋景公就杀了他。几十年后,他在宋城门上坐着,弹琴几天,然后离开。宋国人家家都供奉他。
○彫胡
《西京杂记》说:会稽人顾翱,小时候失去父亲,孝顺母亲。母亲喜欢吃彫胡饭,他经常带着子女去采摘。回家后,他引水开凿河流来养育他们,常常有盈余。他家靠近一个大湖,湖中生长着彫胡,没有其他杂草,虫鸟不敢靠近,因此得以养育他们。郡县上表表扬他的住宅。
又《西京杂记》说:蒲菰,有米的菰,长安人称之为彫胡。芦苇还未长出叶子的时候,称之为紫菰。有头部的菰,称之为菉节。
○苕
《尔雅》说:苕,是陵苕。(又名陵时。)黄色的花,白色的花,都是茇。(孙炎说:苕的花色不同,名字也不同。音沛。)
《广志》说:苕草,颜色青黄,紫色的花。十一月稻子播种后种植它,蔓延茂盛。可以美化田地,叶子可以食用。
《毛诗·防有鹊巢》说:邛有甜美的苕。
《诗义疏》说:苕,是丰富。幽州称之为翘饶。蔓延生长,茎像劳豆但细小,叶子像蒺藜但青色。它的花细小,绿色,可以食用,味道像小豆叶。
《诗义疏》说:《本草》说:‘陵苕,又名陵时,又名鼠毛,像王刍。生长在潮湿的水边。七月、八月开紫色花,像现在的紫草,可以用来染布。煮水洗发,可以使头发变黑。叶子青如蓝,而花很多。’
《史记》说:赵武灵王,梦见一个处女弹琴唱歌说:‘美女闪闪发光啊,容颜像苕花一样。’
○蒹
《尔雅》说:荏,是薕。(像萑但细小,高几尺,江东称之为蒹{艹适}。)。
《毛诗·车辚》说:荏葭苍苍,白露成霜。(荏,薕也。葭,芦也。苍苍,茂盛的样子。)
○薍(五患切)
《尔雅》说:菼,是薍。(像苇但小,果实中空。江东称之为乌蓲。蓲音丘。)
《毛诗·淇奥·硕人》说:茜菼高高的。(毛传:茜,芦;菼,薍也。)
○萑苇
《毛诗·豳·七月》说: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薍为萑,葭为苇。预先蓄积萑苇,可以用来编织箔子。)
又《毛诗·生民·行苇》说:那行苇多么茂盛,牛羊不要践踏。刚刚包起来的,是完美的,叶子湿润湿润。
又《毛诗·河广》说:谁说黄河宽广?一根芦苇就能渡过去!
《礼记·月令·孟秋》说:命令有关官员收集材料苇。(蒲苇之类的,这时柔软,可以用来制作器物。)
《吴志》说:孙亮初,有谣言说:‘诸葛恪,如何如何?芦苇做的单衣,用蔑编织的带子。在哪里寻找?常子阁。’常子阁,是反语石子冈。带子,腰带。等到诸葛恪被孙峻所杀,用苇席包裹尸体,用蔑绳捆绑。
《孙卿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编织头发做巢,用苇茎系住。风一吹苇茎就折断,鸟蛋破裂,因为它所依靠的东西太脆弱了。
《吕氏春秋》说:季夏之月,就命令虞人进入材料苇。(虞人,掌管池沼的官员。材料苇,供国家使用。)
又《吕氏春秋》说:汤最初得到伊尹,在庙里为他净身,用萑苇熏香。
《南夷志》说:泸河在弄栋北,现在称之为南泸,两岸的芦苇粗如手臂。
《楚辞》说:都播种了黑黍,种植了莆萑。(咸,都。耜,黑黍。莆,草名。营,耕种。说大禹平水土,苍得布种黑黍在莆萑之地,都变成了良田。)
○芦荻
《尔雅》说:茜,花。(就是现在的芦。)葭,芦。(苇也。)
《毛诗》说:荏葭萋萋,白露未干。蒹葭苍苍,白露未止。(葭,芦也。)
《毛诗义疏》说:薍,有时称之为荻。到秋天变硬,就称之为萑。
焦赣在《易林·剥之坤》中说:随风放火,荻和芝都死了。
《汉书》说:董偃受到馆陶公主的宠爱,安陵的袁叔对董偃说:‘顾成庙很远,没有住宿的地方。又有荻竹籍田,你为什么不告诉公主,献上长门园呢?这是公主想要的。’
《晋中兴书·徵祥说》说:义兴初,童谣说:‘官家养的芦苇变成了荻,芦苇生长不止,自然积累成堆。’当时卢循在广州窃据,国家未能讨伐,因此利用了这个童谣,这就是官家养芦苇。
《春秋后语》说:赵襄子想要保住晋阳,说:‘为什么没有箭呢?’张孟谈说:‘我听说董子掷晡晋阳,公宫的墙壁都用簬蒿萑苇。围墙的基座,高达一千多丈。君主挖掘,簬蒿萑苇的坚韧也无法超过。’于是挖掘,发现它们非常坚固。
《隋书》说:张威被任命为青州总管,在青州大量经营产业,派家奴到民间卖芦荻根,这个家奴因此侵扰百姓。皇帝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谴责,他因此被废黜在家。
《吴越春秋》说:伍子胥到达大江,江中有一个渔夫,伍子胥请求渡江。当时旁边很多人,渔夫唱歌,让他到芦苇中等待。到晚上,他在滏之津被渡过。看到他饥饿的样子,渔夫回家取来麦饭和鲍鱼汤。伍子胥怀疑,躲进芦苇中。渔夫呼喊芦苇中,伍子胥回应,与他共餐,然后被渡过江。
《晏子春秋》说:齐景公打猎休息时坐在地上,晏子拔掉芦苇坐下,景公问他为什么。晏子说:‘我听说穿着铠甲的人不坐在席子上,诉讼的人不坐在席子上,尸体在堂上不坐在席子上。这三者都是令人忧虑的事。我不敢把忧虑表现出来给君主看。’景公让人不要坐在席子上。
《淮南子》说:雁嘴中叼着芦苇,用来躲避箭。
又《淮南子》说:藡苗像棉絮,但不能做棉絮。(藡苗,芦苇的嫩芽。藡,徒历切。)
《抱朴子》说:吴国有一个叫姚光的人,有控制火术。吴主亲自来试他。堆积了一千束荻,姚光坐在上面,又用几千束荻堆叠起来,趁猛风点火。火灭了,姚光端坐灰烬中,抖掉衣服站起来。
《说文》说:用茜草灰来等待律管(古代的一种测量时间的器具)。
《释名》说:大的叫芦,次一等的叫苇。芦的嫩芽是苦的,苇的嫩芽是甜的。
《世说》说:魏明帝让皇后的小叔毛曾和夏侯心的儿子坐在一起,当时的人说蒹葭(一种草)靠着玉树。
《论衡》说:古代有名叫荼和郁垒的兄弟二人,他们生来就能捉鬼。他们住在东海的度朔山上,站在桃树下,负责审查百鬼。鬼在人间胡作非为,荼和郁垒用芦索捆绑他们,然后让老虎吃掉。
《通语》说:诸葛亮见到殷礼后感叹说:‘东吴的菰芦中,竟然有如此奇特的人才!’并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写道:‘殷礼去继承秀才,他是金之侨盼这样的人。’
《尔雅》说:蔜(音傲),(音草。)(音草。)(音缕)。(现在的蘩缕。有人说它是鸡肠草。)
范在《治淋方》中说:取蘩缕草,满两手,用牛的尸体煮它,也可以经常饮用。
《尔雅》说:纶(古顽切。)像纶,组像组,东海有这种东西。(纶,现在有秩啬夫所带的,纯青丝纶组绶。)海中生长的草有彩色的纹理,像纶组的样子,因此得名。
左思在《吴都赋》中说:纶组紫降。
《尔雅》说:帛像帛,布像布,华山有这种东西。(草叶有像布帛的,因此得名。)
《尔雅》说:离南,活莌也。(这种草,生长在江南,高约一丈,茎中有瓤,颜色正白。零陵人把它的种子用来种植树木。莌音脱。)
《本草经》说:地榆,能止汗气,消酒明目。
《广志》说:地榆可以生吃。
《神农本草经》说:地榆味苦性寒,主要功效是消酒,生长在冤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卉部-卷七-注解
萍:萍,即浮萍,一种水生植物,叶呈圆形,浮于水面。在古代文学中,萍常被用来比喻漂泊不定或无常的事物。
彩蘋:彩蘋,指一种美丽的萍,也指《毛诗》中的《彩蘋》篇,寓意夫妻间能遵循法度。
蘋:蘋,指较大的萍,即浮萍的一种。
湘:湘,意为烹煮,此处指将萍煮熟。
鹿鸣:《鹿鸣》是《诗经》中的一篇,此处指《诗经·小雅·鹿鸣》。
萍氏:萍氏,古代官名,掌管禁止在河流中游玩。
季春:季春,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
蘋蘩蕰藻:蘋蘩蕰藻,指水生植物,此处指可食用的水菜。
穀雨:穀雨,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萍开始生长。
萍实:萍实,指浮萍结成的果实,可食用,古人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昆仑之萍:昆仑之萍,指昆仑山上的萍,此处指非常美味的萍。
水廉:水廉,即水萍,一种水生植物。
水华:水华,指水中的浮游生物,此处指水萍。
苔:苔,指生长在石头、墙壁等表面的青苔,一种苔藓植物。
石衣:石衣,即石苔,生长在石头上的苔藓。
藫:藫,指水苔,一种生长在水底的苔藓植物。
刻石:刻石,指在石头上刻写的文字。
侯景:侯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将领,曾围攻台城。
鞠国:鞠国,古代国家名。
青苔:青苔,指生长在地面或墙壁上的青苔。
石发:石发,即石苔,生长在石头上的苔藓。
莞:莞,指一种草,可以编织成席。
荔挺:荔挺是指荔的嫩芽,有时也指荔草。
荔:荔是一种植物,形似蒲草但较小,其根可以用来制作刷子。
马薤:马薤是荔的别称,也称为马蔺。
旱蒲:旱蒲是荔的俗称,指生长在干旱地方的荔。
马齿:马齿是荔的另一种俗称,因为其形状像马牙齿。
彫胡:彫胡是一种植物,其米可以食用,也称为蒲菰。
紫菰:紫菰是指未展开叶子的葭芦。
菉节:菉节是指有头的菰。
苕:苕是一种植物,有黄、白两种花,其叶和花都可以食用。
陵苕:陵苕是苕的别称,也称为陵时。
鼠毛:鼠毛是苕的别称,因其生长在下湿水边。
王刍:王刍是苕的别称,似王刍草。
荏:荏是一种植物,其叶细长,高几尺。
薍:薍是指荻。
萑苇:萑苇是指萑和苇两种植物,常用来制作箔。
芦荻:芦荻是指芦和荻两种植物,芦是花,荻是苇。
茜:茜是指芦的花。
葭:葭是指芦。
荻:荻是一种植物,秋季成熟后可以用来制作箭。
簬:簬是一种植物,其茎可以用来制作箭。
芦: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可以编织成各种用品。
蒲:蒲是一种植物,其叶可以用来编织。
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相似,但其茎较细。
蒿:蒿是一种植物,其茎可以用来编织。
藡:藡是指萑秀,即萑的嫩芽。
絮:絮是指棉絮,这里指芦苇的嫩芽像棉絮一样柔软。
茜灰:茜草灰,古代用于候时的工具,通过观察茜草灰的燃烧情况来测定时间。
律管:古代用于测量的管状器具,用于调和音律,也用于测定时间。
蒹葭:芦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用于比喻贤者。
倚玉树:比喻贤者与高位者的关系,如同美玉与树木。
荼:一种植物,古代传说中可以驱鬼。
郁垒:古代神话中的神祇,兄弟二人,负责捉鬼。
芦索:用芦苇编织的绳索。
食虎:古代传说中,荼与郁垒将鬼用芦索捆绑后喂虎。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殷礼:古代人物,诸葛亮对其有高度评价。
菰芦:菰和芦,都是水生植物,此处可能指代隐居之地。
侨盼:指人才出众。
蘩{艹缕}:一种草本植物,可用于药用。
蔜:一种植物,今称蘩{艹缕}。
纶组:古代的一种丝带,用于束发或作为装饰。
纶:古代官员佩戴的带子,通常由青丝制成。
组:古代的一种丝带,用于束发或作为装饰。
帛布:古代的丝织品,此处指类似帛布的植物。
离南:一种植物,生长在江南,高约一丈,茎中空。
地榆:一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止汗、消酒、明目。
汗气:指出汗的情况。
酒:古代的一种饮料,也指饮酒的行为。
冤句:古代地名,今属山东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百卉部-卷七-评注
《说文》所述‘茜灰以候律管’,茜灰,即茜草烧成的灰,古时用以候风候气,律管则是古代测候气用的器具。此句反映了古代天文气象观测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探索精神。
《释名》中提到芦苇的大小及味道差异,芦苇在古代不仅是建筑材料,也是食物来源。‘芦笋苦,荻笋甘’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特性的细致观察和利用。
《世说》中的‘蒹葭倚玉树’是一个生动的比喻,用以形容人物的高贵与普通人的差距,反映了古人对人物品行的评价标准。
《论衡》记载了上古神话传说中的荼与郁垒兄弟,他们能执鬼驱邪,居住在东海度朔山上,桃树下简阅百鬼。这一故事体现了古人对鬼神观念的想象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通语》中诸葛亮对殷礼的赞叹,表现了古人对人才的重视和推崇,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对人才的发掘。
《尔雅》中关于‘蘩{艹缕}’的记载,‘{艹缕}’是一种草,古称‘鸡肠草’,其药用价值在《治淋方》中得到了体现,说明了古人对草药的重视和利用。
‘纶组’在《尔雅》和《吴都赋》中的描述,展示了古代服饰文化和海洋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物象的象征意义。
‘帛布’在《尔雅》中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和命名,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布料来源的重视。
‘离南’在《尔雅》中的描述,是对一种江南地区特有植物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生态的观察和记录。
《本草经》和《神农本草经》对‘地榆’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功效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