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疾病部-卷四-原文
○头痛
《毛诗·伯兮》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又《小弁》曰: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周官·疾医。)曰:春时有痟首之疾。
《史记》曰:西域有大小头痛山、赤土身热之坂,令人头痛呕吐。
《风俗通》曰:田家老母市饼,置道边石人头上。既而忘之,人以为神,能治病。转以相语:’头痛者磨石人头,腹痛者磨石人腹。’后饼母为说,乃止。
○心痛
《易说》曰:冬至气当至,不至则多心痛。
《左传·昭上》曰:医和谓晋侯曰:’朋淫心疾。’
《北史》曰:斐讷之为平原公开府墨曹,掌书记,从至并州。其母在邺,忽得心痛。讷之是日不胜思慕,心亦惊痛,乃请急而还。当时以为孝感。
《唐书》曰:刘敦儒母有心痛疾,日须鞭箠数人乃安。子弟仆使不堪其苦,惟敦儒侍养不懈,体常流血。
《庄子》曰:西施病心而嚬,其里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走。
《贾谊书》曰:楚惠王食寒菹,中有水蛭。虽欲发之,恐宰夫得罪当死,遂吞之。因得心疾术,乃言所中。令尹贺曰:’阴德必须阳报。’是夜,惠王咳而蛭出,心腹之病皆除。
《俗说》曰:阮光禄大儿丧,哀过,遂得病心痛。服除后,经年病瘳。
《续搜神记》曰:李子豫少善医方,当代称其通灵。许永为豫州刺史,镇历阳。其弟患心腹坚痛十馀年,殆死。忽自夜闻屏风后有鬼谓腹中鬼曰:’何不促煞之?不然,明日李子豫当从此过,以赤丸打汝,汝其死矣。’腹中鬼对曰:’吾不畏之。’於是许永使人候,子豫果来。未入门,病者自闻腹中呻吟声,及子豫入视,曰:’鬼病也。’遂於巾箱中出八毒赤丸子与服,须臾,腹中雷鸣鼓转,大利数行,遂差。今八毒丸方是也。
《幽明录》曰:顾长康在江陵,爱一女子。还家,长康思之不己,乃画作女形,簪着壁上,簪处正刺心。女行十里,忽心痛如刺,不能进。
○腹痛
《左传宣下》曰:楚子伐萧,萧溃。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还无社,萧大夫。司马卯、申叔展,皆楚大夫也。无社欲叛,以求免死。无社素识叔展,故因卯使呼之。)曰:’有麦麹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麦曲鞠穷,所以御湿。)’河鱼腹疾,奈何?'(言无御湿药,将病。)曰:’目于{死目}井而拯之。'(无社欲解欲入井,故使叔展视虚废井而求拯。)
《左传》曰:晋侯有疾,秦医云:’雨淫腹疾。’
《搜神记》曰:淮南书佐刘稚,梦见青刺蜴从屋落其腹内,因苦腹病。
《华他别传》曰:有人病,腹中切痛十馀日,须眉落。他令破腹视脾,果半腐坏,刮去恶,以膏傅疮,饮之以药,百日平复。(事具《医门》。)
○咽痛并噎
《易说》曰:大寒气当至而不至,则多咽痛。
《汉书》曰:昌邑王被徵至长安,左右令哭。王曰:’吾嗌痛。’不肯哭。
《魏志》曰:有人病咽塞,嗜食而不下。华他令取饼家蒜齑,顿饮三升,即吐一蛇,便差。(事具《医门》。)
《山海经》曰:单张之山有鸟曰鸦,食之己嗌。(郭曰:嗌,咽也。)
《战国策》曰:噎而后穿井,何及於急?
《续汉书·礼仪志》曰:三老、五更,仲秋之月赐以玉杖,端以鸠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也。
《晏子》曰:夫愚人多悔,不肖者自贤,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无及。
《淮南子》曰:有以噎死者而禁天下之食,有以车为败者而禁天下之乘,不亦悖哉!
《广五行记》曰:永徽中,绛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如此数,年临,终命其子弟云:’吾气绝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终而卒。子弟依其言,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弟子致钵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致钵中,虽不见食,须臾,悉化成水。又以诸毒药内之,皆随销化。时夏中,蓝熟寺众於水次作淀。有一僧住,因以少淀致钵中,此虫怖惧,绕钵驰走,须臾,化成水。世传以淀水疗噎。
○烦懑
《方言》曰:朝鲜洌水之间,烦懑谓之漠漫。
《魏志》,陈登得胸中烦懑,华他谓诊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肉疽。’即为作汤治之,吐三升许,虫赤头而动,半犹是鲙。(事具《医门》。)
○劳悸
《汉书》曰: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喘悸浸剧,遂死。
《宋书》曰:文帝有虚劳疾,意有所想,便觉心中痛{列口}。
沈约《宋书》曰:何尚患劳疾积年,饮妇人乳乃差。
《世说》曰: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云是牛斗。孝武不知殷父,问:’有一殷病如此不?’仲堪流涕而起。
又曰:卫玠徒豫章下都,人先闻其姿容,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疾,不堪劳,遂病发,死。时人谓之’看煞卫玠。’
张奂《与孟季御书》曰:素苦悸逆,顷者益甚。百病所归,月衰日损。
○眩
《释名》曰:眩,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摇摇然不定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避正殿读图谶,坐庑下,浅露中风,吐眩弥甚。有曰:’大司马亦病如此,自强从公而便疾愈。’於是车驾行数里,病差。
又曰:建武五年,上风眩发甚。以阴兴为侍中,授诏云台庙室。
《典略》曰: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风眩,是日发,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
王隐《晋书》曰:庾衮字叔褎,入林虑山,中途而眩发,倚岩而坐,柱杖将起,跌坠崖而死。
‘《华他别传》曰:他见严昕,语之曰:’君有急风见於面,勿多饮酒。’坐宠归,昕於道中卒得头眩,坠车与,着车上,归家一宿死。他便解衣倒悬,令头去地一二寸,濡巾拭体,令周匝。候视诸脉,尽出五色。他令弟子数人以铍刀决脉,五色尽视,赤血出。乃以膏摩之,覆被汗出,饮以亭历大血散,立愈。’
‘《异苑》曰:上虞孙家奴多伎,治人头风流血滂沱,嘘之便断。’
‘○暍’
‘京房《易飞侯》曰:有云大如车盖十馀,此阳渗之气,必暑,有暍死也。’
‘《淮南子》曰:文王葬死骸而九夷顺,武王荫暍人於树下而天下怀,越王决狱不当、援刀自割而战士毕死,感於恩也。’
‘《抱朴子》曰:指冰室不能起暍死之热,望炎冶不能止噤冻之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疾病部-卷四-译文
头痛
《毛诗·伯兮》说:心里想着哥哥,宁愿头上有病。
又《小弁》说:心里满是忧虑,痛苦得像头痛一样。
《周官·疾医》说:春天有头痛的疾病。
《史记》说:西域有大小头痛山、赤土身热的地方,让人头痛并呕吐。
《风俗通》说:一个农家的老妇人去市场买饼,放在路边石人的头上。后来她忘记了,人们以为石人成了神,能治病。于是互相传说:‘头痛的人磨石人的头,腹痛的人磨石人的肚子。’后来饼的老妇人解释了,这种说法才停止。
心痛
《易说》说:冬至的时候,如果天气应该到来却没有到来,那么会很多人心痛。
《左传·昭上》说:医生和晋侯说:‘你的朋友淫乱,这是心灵的疾病。’
《北史》说:斐讷之为平原公开府墨曹,掌书记,跟随他到了并州。他的母亲在邺城,突然得了心痛病。斐讷之那天非常思念母亲,心里也很痛苦,于是请求紧急回家。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孝心的表现。
《唐书》说:刘敦儒的母亲有心痛病,每天必须鞭打几个人才能安心。他的子弟仆人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只有刘敦儒坚持照顾,身体常常流血。
《庄子》说:西施生病心痛而皱眉,她的村里丑陋的人看到后觉得她很美,回家后也模仿她捧心皱眉。村里的富人看到后,坚决关上门不出门。穷人看到后,带着妻子孩子跑开了。
《贾谊书》说:楚惠王吃寒食,里面有水蛭。虽然想吐出来,但害怕厨师因此获罪而死,于是吞下了它。因此得了心痛病,就说了自己被什么虫子咬了。令尹贺说:‘阴德必须得到阳报。’那天晚上,惠王咳嗽,虫子从喉咙里出来,心腹的病都好了。
《俗说》说:阮光禄的大儿子死了,悲伤过度,于是得了心痛病。服丧结束后,经过一年病才好。
《续搜神记》说:李子豫年轻时就擅长医术,当时被认为通灵。许永任豫州刺史,镇守历阳。他的弟弟患有心腹剧痛十多年,几乎死去。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听到屏风后有鬼对腹中的鬼说:‘为什么不快点结束他的生命?不然,明天李子豫会从这里经过,用红丸打你,你就要死了。’腹中的鬼回答说:‘我不怕他。’于是许永派人等候,李子豫果然来了。还没进门,病人就听到腹中的呻吟声,等李子豫进去看,说:‘这是鬼病。’于是从袖子里拿出八毒红丸子给他服用,一会儿,腹中雷鸣般震动,大泻几次,病就好了。现在的八毒丸方就是这样。
《幽明录》说:顾长康在江陵,爱上了一个女子。回家后,顾长康非常思念她,于是画了一个女子的形象,插在墙上,插的地方正好刺到心。女子走了十里,突然心痛得像被刺一样,不能前行。
腹痛
《左传宣下》说:楚子攻打萧国,萧国溃败。楚子回到无社,和司马卯说话,呼唤申叔展(无社,萧国的官员。司马卯、申叔展,都是楚国的官员。无社想叛变,以求免死。无社向来认识叔展,所以通过卯让他叫叔展来。)说:‘有麦曲吗?’回答说:‘没有。’‘有山鞠穷吗?’回答说:‘没有。’(麦曲鞠穷是用来防潮的。)‘河鱼腹疾怎么办?’(说没有防潮的药,会生病。)‘去看看那口枯井吧。’(无社想解渴,想进入井里,所以让叔展去看那口废弃的井求救。)
《左传》说:晋侯生病,秦国医生说:‘雨水过多,会导致腹痛。’
《搜神记》说:淮南书佐刘稚梦见青色的蜥蜴从屋顶掉进他的腹中,因此患上了腹病。
《华他别传》说:有人生病,腹中剧痛十几天,眉毛和胡子都掉了。华他让人破开肚子看脾脏,发现脾脏已经半腐坏,刮去坏肉,用膏药敷伤口,服药后一百天痊愈。(详情见《医门》。)
咽痛并噎
《易说》说:大寒的时候,如果天气应该到来却没有到来,那么会很多人咽痛。
《汉书》说:昌邑王被召回长安,左右的人让他哭。王说:‘我喉咙痛。’不愿意哭。
《魏志》说:有人喉咙堵塞,想吃东西却吞不下去。华他让人拿饼家的蒜泥,喝三升,就吐出一条蛇,病就好了。(详情见《医门》。)
《山海经》说:单张之山有一种鸟叫鸦,吃了它可以治好咽痛。(郭璞注:咽,即喉咙。)
《战国策》说:等噎住了再去挖井,哪来得及?
《续汉书·礼仪志》说:三老、五更,在仲秋之月赐给他们玉杖,杖头以鸠为装饰。鸠,是不会噎的鸟,希望老人不会噎住。
《晏子》说:愚蠢的人经常后悔,不贤的人自认为贤能,就像面临危险时突然铸剑,面临噎住时突然挖井,虽然快,但来不及。
《淮南子》说:有人因为噎住而死,却禁止天下人吃饭,有人因为车坏了而禁止天下人乘车,这不是很荒谬吗!
《广五行记》说:永徽年间,绛州有一个和尚得了噎住病,食物都不下咽。这样过了几年,临终前对子弟说:‘我断气之后,你们可以打开我的胸腔喉咙,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想知道它的根本。’说完就死了。子弟按照他的话做,打开一看,胸腔里有一件东西,形状像鱼,有两个头,全身都是肉鳞,弟子把它放入钵中,它在里面跳跃不止。人们用各种味道的东西放入钵中,它虽然不吃,但一会儿就化成水。又用各种毒药放入其中,也都随之化解。当时夏天,蓝熟寺的水边有人作蓝淀。有一个和尚住在那里,就把一点蓝淀放入钵中,那个东西害怕,绕着钵跑来跑去,一会儿就化成水。世传用蓝淀水可以治疗噎住。
烦懑
《方言》说:在朝鲜的洌水之间,把烦懑叫做漠漫。
《魏志》说:陈登得了胸中烦懑,华他说:‘您的胃里有几升虫子,想要变成肉疽。’就给他做了汤治疗,吐出了三升左右的虫子,虫子红色的头在动,还有一半像是肉。
劳悸
《汉书》说:太师王舜自从王莽篡位后,后来生病喘息,病情逐渐加重,最终死了。
《宋书》说:文帝有虚劳的疾病,心里有所想,就会觉得心中疼痛。
沈约《宋书》说:何尚患有劳疾多年,喝妇人的乳汁才好。
《世说》说:殷仲堪的父亲得了虚悸的病,听到床下蚂蚁的爬动,说是牛斗。孝武帝不知道殷父的病,问:‘有一个殷得了这样的病吗?’殷仲堪流着泪站起来。
又曰:卫玠从豫章下来到都城,人们先听说他的容貌,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多。卫玠先前有病,不能承受劳累,于是病发,死了。当时的人称他为‘看煞卫玠’。
张奂《与孟季御书》说:一直苦于悸逆,最近更加严重。百病所归,月衰日损。
眩
《释名》说:眩,是悬挂的意思,眼睛看到的东西动乱,就像悬挂的东西摇摇摆摆,不稳定。
《东观汉记》说:光武帝避开了正殿阅读图谶,坐在厢房下,因为风吹而中风,眩晕加剧。有人说:‘大司马也得了这样的病,自己努力从公事中出来,病就好了。’于是皇帝的车队行了几里路,病就好了。
又曰:建武五年,皇帝风眩发作得很厉害。任命阴兴为侍中,授予诏书云台庙室。
《典略》记载:陈琳写了各种书籍和檄文,草稿完成后,呈给太祖。太祖当时正苦于风眩症,那天病情发作,读了陈琳的作品后,突然站起来,说:‘这能治好我的病。’
《晋书》记载:庾衮字叔褎,进入林虑山,中途风眩症发作,靠在岩石上坐下,拄着拐杖想要站起来,却跌落山崖而死。
《华他别传》记载:华他见到严昕,对他说:‘你脸色有急风之病,不要多喝酒。’严昕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头眩,从车上掉下来,被扶上车上,回家后过了一夜就死了。华他让人脱掉衣服倒挂起来,让头部离地一二寸,用湿毛巾擦拭身体,使全身湿润。然后观察他的脉搏,都是正常的。华他让几个弟子用刀割开他的脉搏,血色都是正常的,流出的是鲜红色的血。然后用药膏涂抹,盖上被子,出了一身汗,喝下亭历大血散,立刻就好了。
《异苑》记载:上虞孙家的奴仆有很多技艺,治疗头痛病,血流如注,一吹气就能断。
京房在《易飞侯》中说道:有云彩大如车盖十几个,这是阳气渗透的征兆,必然会有炎热,可能会有中暑死亡的情况。
《淮南子》记载:文王埋葬死者后,九夷都归顺了;武王在树下为中暑的人提供阴凉,天下人都对他怀有感激;越王因为判决不当,拿起刀自割,战士们都因此而死,这是出于对他们的恩情。
《抱朴子》中说:指冰室不能驱散中暑的热气,望着炎热的冶炼也不能止住寒冷的颤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疾病部-卷四-注解
头痛:头痛在古代医学中指头部疼痛,常与情绪、劳作、气候变化等因素相关。在《毛诗·伯兮》中,‘首疾’即指头痛,表达了思念之情。
心痛:心痛在古代医学中通常指心脏或胸部区域的疼痛,与情感、疾病等因素相关。在《易说》中,‘心痛’与冬至节气有关,暗示气候对人的健康有影响。
腹痛:腹痛指腹部区域的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饮食不当、疾病等。在《左传》中,腹痛与气候和药物有关。
咽痛并噎:咽痛指咽喉部位的疼痛,噎指吞咽困难。在《汉书》中,咽痛与情绪有关。
烦懑:烦懑指心情不畅、郁闷不乐的状态。在《方言》中,‘烦懑’与朝鲜地区的方言表达相关。
劳悸:劳悸指劳累后出现的惊恐不安的症状。在《汉书》中,劳悸与疾病有关。
眩:眩指眼花、头晕的症状。在《释名》中,‘眩’解释为目视动乱,形容眼睛看到的物体摇摇晃晃不定。
太祖:指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风眩:指因风邪引起的头晕目眩的症状。
林虑山:位于今河南省林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
严昕: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急风:指突然的风邪侵袭。
头眩:指头晕目眩的症状。
濡巾:用湿毛巾。
五色:指五种颜色,这里指脉象呈现正常状态。
铍刀:古代的一种手术刀。
膏:指药物,可能是指外用药。
亭历大血散:古代的一种药物,用于治疗疾病。
暍:中暑的病名,因烈日下劳作或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导致。
阳渗之气:指阳气渗透到地面,形成的一种气候现象。
九夷:指古代东方的九个少数民族。
荫暍人:指在树下避暑的人。
越王:指越国的国王,具体是哪位越王不详。
决狱不当:指判决案件不当。
援刀自割:指自己拿刀割伤自己。
战士毕死:指战士全部战死。
感於恩也:指因为感激恩情而做出某种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疾病部-卷四-评注
《典略》所述,陈琳之作,其檄文之成,呈递于太祖曹操。太祖曹操当时正苦于风眩之疾,然而在阅读陈琳之作后,竟翕然而起,称此檄文‘此愈我疾’。此句不仅展现了陈琳文采之高,更凸显了曹操对陈琳文字的极大认可。‘翕然而起’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曹操因陈琳檄文而振奋的情绪,也反映了檄文的力量,足以‘愈疾’。此段文字体现了古人对文学力量的崇拜,以及对文人的高度评价。
王隐《晋书》记载庾衮之死,通过‘入林虑山,中途而眩发,倚岩而坐,柱杖将起,跌坠崖而死’这一系列动作,描绘了庾衮因眩疾而最终不幸丧命的过程。此段文字通过庾衮之死,暗示了眩疾的凶险,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同时,庾衮之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疾病和死亡的无奈与恐惧。
‘《华他别传》所述,华他见严昕,预知其有急风之疾,告诫勿多饮酒。严昕不幸在归途中卒得头眩,坠车而亡。华他通过倒悬、濡巾拭体、决脉等方法,最终使严昕得以康复。此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华他高超的医术,更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智慧。华他的治疗方法,结合了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当时的民间疗法,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健康的重视。
‘《异苑》所述,上虞孙家奴多伎,治人头风流血滂沱,嘘之便断。此段文字描述了一种神秘的治疗方法,通过‘嘘之便断’这一手法,展示了古代医术的神奇之处。此段文字反映了古人对医学的探索和尝试,以及医术在民间流传的现象。
‘京房《易飞侯》所述,有云大如车盖十馀,此阳渗之气,必暑,有暍死也。此段文字通过‘云大如车盖’这一自然现象,预示了高温酷暑的到来,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暍病。京房以《易》解《飞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读,以及对疾病预防的重视。
‘《淮南子》所述,文王、武王、越王的故事,通过‘葬死骸而九夷顺,荫暍人於树下而天下怀,决狱不当、援刀自割而战士毕死’等行为,展现了古代君王以德治国,以及他们对民众的关爱。此段文字反映了古人对君王德行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抱朴子》所述,指冰室不能起暍死之热,望炎冶不能止噤冻之寒。此段文字通过对比冰室与炎冶,形象地说明了极端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抱朴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