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疾病部-卷六-原文
○霍乱
《易说》曰:穀雨,气当至而不至,则多霍乱。
《春秋考异邮》曰:襄公朝于荆,士卒度岁,愁悲失时,泥雨暑湿,多霍乱之病。
《汉书》曰:淮南王上书云:’南越多霍乱之疾。’
《幽明录》曰:某郡张甲者,与司徒蔡谟旧有亲,侨住谟家。蹔数宿行,过期不反。谟昼眠,梦甲云:’暂行,忽暴病,患心腹胀满,不得吐痢,某时死亡。’又云:’我病名乾霍乱,自可治也。但人莫知其药,故令身死。’谟曰:’何以治之?’甲曰:’取蜘蛛,生断去脚,吞之即愈。’谟觉,使人往甲行所,验之,果死。问主人病与时日,皆与梦符。后有乾霍乱者,谟试用,辄差。
○疰
《释名》曰:疰,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
《范汪方》曰:凡九十种寒尸疰,此病随月盛衰。人有三百六十馀脉,走入皮中,或右或左,如人所刺,遂至於死。死尸相注,或至灭门。
○疟
《说文》曰:疟,热寒并作也。痁,热疟也,疾二日一发。
《易说》曰:立春气当至、不至则多疾疟;白露当降不降,民多温疟。
《周礼·天官·疾医》曰:秋时有疟寒疾。
《礼记·月令》曰: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
《左传·昭二十年传》曰:齐侯疥,遂痁,(痁,疟疾也。)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多在齐也。)梁丘据与裔款言於公曰:’吾事鬼神,丰於先君,今君疾病为诸侯忧,是祝史之罪也。盍诛於祝固、史嚚以辞宾?’(欲煞嚚固,以谢问疾之宾。)公悦,告晏子,晏子谏之,乃止。
《东观汉记》曰:邓训迁护乌桓校尉。吏士尝人病疟,转易至数十人。训身主汤药,咸得平愈。
又曰:茎觿从上至怀,病疟,在上前疟病。上曰:’闻壮士不疟,汉大将军反疟病耶?’使小黄门扶起,赐药医,归洛阳,病遂加。
《抱朴子》曰:猕猴之鬼,令人疾疟。
《山海经》曰:阳华山多若华,华实如苽,味酸甘,食之己疟。
《玄晏春秋》曰:夏四月,予疟于河南,归于新安,不瘳。
《世说》曰:中朝有小儿,其父患疟,行乞药。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
《列异传》曰:阳蕤字圣卿,逃疟神祠,有人呼言’杜卸,杜卸。’圣卿应曰:’诺!’起至户口,人曰:’取此书去。’得素书一卷,皆谴劾百神法,乃差。
《录异传》曰:嘉兴令吴士季疟,经武昌庙,遣人辞谢,乞断疟鬼。去庙二十里卧,梦见塘上一人乘马追呼,行太急,速至季舡,下马与吏共入舡后,缚取一小儿去。梦觉,疟即断。
又曰:弘父患疟经年。后独至田舍,疟发,有数小儿持公首脚。公见,因阳瞑。忽起,捉得一儿,化成黄鹢,馀者皆走。仍缚以还家,悬着窗上,明、当煞食之。比晓,失鹢,疟遂断。于时有疟者,但呼’弘公’,便断。
《甄异传》曰:吾兴张安病正发,觉有物在被上,病便更甚。安自力举被捉之,物化成鸟如鸺鹠,疟登时愈。
盛弘之《荆州记》曰:始兴含淮县有翁水下流,有圣鼓横在川侧,上下船人刺篙有撞之者,皆得疟病。
○消渴
《后汉书》曰:司马相如有消渴病。
《后汉书》曰:李通素有消渴疾,(消,消中之疾也。《周礼》云:春有痟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帝令以公位归弟养病。
《魏略》曰:卞兰得消渴疾,时明帝信咒水,使人持水赐兰。兰曰:’治病当以方药,何信於此?’遂不肯饮,以至於卒。时人见兰好直言,谓帝面折之而兰自煞,其实非也。
《晋书》曰:斐楷有渴利疾,不乐处势。王浑为楷请当见将养,不违其志,不听。及疾,诏遣黄门郎王衍省疾,楷回眸瞩之曰:’竟未见识。’衍深叹其神隽。
《南史》:何点少时尝患渴,逾岁不愈。后在吴中石佛寺建讲所,昼寝,梦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梦中服之而差。
《唐书》邓玄挺综钭堋,无藻鉴之明,又患消渴,人因号为邓渴。
王子年《拾遗录》曰:晋武为抚军时,羌人姚馥字世芬,姚襄即其祖也,好啜嚼浊糟,言渴於醇酒。群辈常狎之,呼为渴羌。为朝歌邑长,馥辞之。帝曰:’朝歌,纣之故乡,地有酒池。故使老羌不复呼饮。’
《交州记》曰:浮石,体虚而轻,煮饮止渴。
《淮南子》曰:嫁女於疾消渴者,夫死后,则难可复处。(以为故妨之,后人不娶。)
○蹶逆
《韩诗外传》曰:扁鹊过虢,虢侯世子暴病死,乃追宫门曰:’世子病,所谓尸蹶者也。’
《吕氏春秋》曰:室大多阴则蹶。
○咳嗽
《释名》曰:咳,刻也,气奔至,出入不平调,若克物也。嗽,促也,用力急促也。
《易说》曰:立秋,气未当至而至,则少阳脉盛,人病咳。
《周书》曰:立秋之日,白露不降,民多病咳。
《礼记·月令》曰:季夏行春令,则国多风咳。
《春秋繁露》曰:人君好战,贪城邑,则民多病咳嗽。
《抱朴子》曰:龟鳖鼋鼍之鬼,令人病咳。
刘弘教曰:吾昨四鼓中起,闻西城上兵咳声甚深,即呼省之。年过六十,羸病无襦,而督将差以持时,持时,备不虞耳。此既无所防捍,又老病羸冻,不隐恤,必致死亡,督将岂可乃尔耶?
○呕吐
《左传·哀下》曰: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
褚师声子袜而登席,(古者见君解袜。)
公怒,辞曰:’臣有疾,异於人,(足有疮疾。)若见之,君将〈壳殳〉之。'(〈壳殳〉,呕吐也。)
《汉书》曰:西域有大小头痛坂,令人呕吐。
谢承《后汉书》曰:吴郡妫皓字元起,其母至婚家醉,呕吐。恐食得毒,伏地尝吐,仰曰:’吐寒耳,非毒也。’
邓粲《晋记》曰:阮籍母死,与人棋如故。既而饮酒三升,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晋中兴书》曰:王允之年在总角,为从伯敦所知。尝夜饮,允之辞醉,眠在别床。敦与钱凤谋逆,允之悉闻其语,便於眠处大吐。以为大醉,不复疑。
沈约《宋书》曰:萧惠开除府加给事,性素刚,益不得志,发病呕血,有物如肝肺者甚多。
《孟宗别传》曰:孟宗为光禄勋,尝大会,公先少饮酒。
偶有强者,饮一杯便吐。
时令峻急,凡有醉吐者,皆传诏司察。
公吐麦饭,察者以闻。
上乃叹息,诏问食麦饭意。
宗答曰:’臣家足有米奋鼹,直愚性所安。’其德纯素如此。
《列子》曰: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適也而饿於道。
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飧而餔之,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
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盗耶?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食也。’
两手据地而呕不出,客客而死。
○水疾
《东观汉记》曰:东平王苍到国后,病水气喘逆。
上遣太医丞相视之,小黄门侍疾,置驿马传起居,以千里为程。
《晏子春秋》曰:景公水病,梦与二日斗,不胜,召占梦问之。
晏子谓占梦曰:’公所病者,阴也。日,阳也。一阴不胜两阳,公病将己。’
占梦以其言对。
三日,公病大愈,赐占梦。
占梦曰:’晏子教臣也。’
公召晏子,赐之。
晏子曰:’占梦以臣言对,故有益也;若使臣言,则不信也’
○肿
《释名》曰:肿,锺也,寒热气所锺聚也。
《春秋潜潭巴》曰:枉矢黑,军士不勇疾流肿。(宋均注云:矢当杨光明,今黑,有死丧之气,则肿死。)
《春秋繁露》曰:人君简宗庙,逆天时,民病流肿。
《尸子》曰:有医竘者,秦之良医。
张子之背肿,谓之曰:’背非吾背也,任子制焉。夫身与国亦犹此也,必有委制,然后治之。’
《齐谐记》曰:范光禄得病,腹脚并肿,不饮食。
忽有一人,清朝不自通,遥进入光禄斋中,就光禄边坐。
光禄云:’先不识君,君那得来而不自通?’
此人答曰:’佛使我来治君病。’
发衣见之,因捉其脚,以甘刀针肿上。
倏忽之间,顿针而脚及膀胱百馀下,然不觉痛。
复欲针腹,其儿黄门不听语竟,便去。
后针孔中黄浓汁当出二三升许,至明晓,脚都差,针亦无孔。
范甚喜。
○疝
《释名》曰:心痛曰疝。疝,诜也。气诜诜然而上也。
《后汉书》太医皮循从猎上林还,暮宿殿门下。
寒疝病发,时邓训直事,闻循声,起往问,曰:’冀得火以熨背。’
训至太官门为求火,不得,乃以口嘘其背,复呼同庐郎共更嘘,至朝遂愈。
○瘕
《龙鱼河图》曰:犬狗鱼鸟不熟,食之成瘕。
《易说》曰:白露气当至不至,太阴脉盛,人多瘕疝。
《宋书·徐文伯传》宋明帝宫人患腰痛牵心,每至,辄气欲绝,众医以为肉瘕。
文伯曰:’此发瘕。’以油投之,即吐,得物如发,稍引之,长三尺,头己成蛇,能动。
悬柱上,水滴尽,一发而己,病都差。
《山海经》曰:丽麂之水,其中多有育沛,珮之无瘕疾。(郭曰:育珮,未闻。)
《列仙传》曰:玄俗者,常饵巴豆、云母,卖药於都市。
河间王病瘕,玄俗脉之,下蛇十馀头。
俗言王病六世馀殃,非王所招也。曰:’王尝放鹿,鹿是麟母,仁心感天,故遭俗耳。’
《续搜神记》曰:太尉郄公镇丹徒,尝出猎。
时二月中,蕨始生,有一甲士折一茎食之,即觉心中淡淡欲吐,因归家,仍成心腹疾。
半年许,忽大吐,吐一蛇,长尺馀,尚活动摇。
乃挂着屋檐前,汁稍稍出,蛇渐焦小。
经一宿,视之,成一茎蕨,犹昔所食也。
病遂除差。
又曰:桓宣武帝时,有一督将,因时行病后虚热,更能饮复茗,必一斛二升乃饱。
人苦劝,复啜五升,乃大吐,向所饮都尽。
有一物随吐后出,如斗大。
试以一斛二升复茗洗之,此物吸之都尽。
而正觉小胀,又增五升,便悉混,然后从口中涌出。
既吐此物,病遂差。
或问之曰:’此何病?’
答曰:’此病名斛二瘕。’
又曰:昔有一人与奴俱得心瘕病。
奴既死,剖腹视,得一白鳖,赤眼,甚鲜明。
乃试以诸毒药浇灌之,并内药於鳖口,无损。
乃系鳖於床脚,有客乘白马来看之,溺溅,鳖惶遽,疾咨避溺。
既系之,不得去,乃缩颈藏脚,不敢动。
病者察之,谓其子曰:’吾疾或可救。’乃试取白马溺以灌鳖,鳖消灭成数升水。
病者乃顿饮升馀白马溺,病即豁然除。
《异苑》曰:章安有人,元嘉中啖鸭肉,乃成瘕病,胸满面赤,不得饮食。
医令服秫米潘,须臾,烦闷,吐一鸭雏,身喙翅皆己成就,惟左脚故缀昔所食肉。
病遂获差。
《志怪》曰:有人得瘕病,腹昼夜切痛。
临终,敕其子云:’吾气绝后,可剖视之。’
其子不忍违,割之,得一铜酒鎗,容数合。
后华他闻其病而解之,便出巾箱中药以投鎗,鎗即消成酒。
○痹
《春秋考异邮》曰:痹在喉,寿命凶。
《汉书》曰:哀帝即位,痿痹。
又曰:冯野王弟立为东海太守,下湿,病痹。天子闻之,徙为平原太守。
《晋书》皇甫谧字士安,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后魏书》:临淮王谭孙孚好酒,后遇风,患手足不随,口不能言。乃左手画地作字,乞解所任。
《唐书》曰:处罗可汗欲分兵大掠中国,群下多谏。外罗曰:’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恩不可忘。’时处罗久疾痹,隋义城公主有五石饵之,俄而处罗发疽死。
○痔
《释名》曰:痔,食也,蛊食之也。
《山海经》曰:天帝山有鸟,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郭璞注云:翁,颈下毛也。)名曰栎,食之己痔。又虎蛟可以为痔,(郭璞注:为,治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者,得一车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乘愈多。
《尸子》曰:有医竘者,秦之良医,为惠王治痔,皆愈。
宋玉《登徒子赋》曰:登徒子之妻,既疥且痔。
○痢
《释名》曰:泄痢,言出漏泄而利也。
《汉书》曰:韦玄成父丧。既葬,当袭爵,即阳为病狂,卧便痢,妄笑语,欲让避兄也。
《北史》:齐司马应之好读《太玄经》文,注扬雄《蜀都赋》,每云:’我欲与扬子周游。’患痢十七年,竟不愈。齐亡岁,以痢疾终。
《魏武令》曰:凡式水甚强寒,饮之皆令人痢。
○阴痿
《汉书》曰:胶西王端为人残戾,又阴痿,一近妇人,病数月。
又曰:周仁为人阴重不泄。(张晏曰:阴重不泄,下湿,故溺袴,是以得此官者入后宫。)
《魏志》:公孙康死,子晃、渊皆小,众以康弟恭词。恭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渊胁夺恭位。
《晋书》南阳王模世子保,体质丰伟,尝自称,重八百斤。素喜睡,痿疾,不能御妇人。
《宋书》曰:明帝素肥,晚年痿疾,不能御内。
○阳病
《左传·襄三》曰:楚子使薳子冯为令尹,访於申叔豫。申叔豫曰:’国多宠,王弱,国不可为也。’遂以疾辞。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言无疾。)
《史记》曰:廉颇云:’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相如闻,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争列。
《续汉书》曰:杨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公卿,耻为魏臣,遂称足疾,不复行。
范晔《后汉书》曰:高诩字季回,父容,哀平间为光禄大夫,诩以父任为郎。世传《鲁诗》,以信行清操知名。王莽篡位,父子称盲,逃不蚀失。
又曰:封观者,以兄名位未显,耻先授之,遂称风疾,瘖不能言。火起烧屋,徐出避之,忍而不告。
谢承《后汉书》曰:沛国陈禁,性不好荣,建武中拜议郎,引见赐食。禁阳眼目无所见,以肉投羹中,出又撑柱乃归。
《魏末传》曰:李腾为荆州刺史,曹爽令别司马懿。懿使婢进粥,持杯而饮,粥皆流出,谓爽曰:’太傅非复可济,令人怆然。’故爽不复设备。
《曹瞒传》云:太祖少,飞膺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首茉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佯败面喎口。叔父怪问其故,太祖曰:’卒中风。’叔父告嵩,嵩惊呼太祖,太祖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叔父爱,故见罔尔。’嵩乃疑,自后,叔父所言,嵩不复信。
《晋书》:曹爽专权,宣帝称疾,何曾亦谢病。爽诛,曾乃起视事。
又曰:锺会将反於蜀,使卫瓘慰劳诸军。瓘心欲去,且坚其意,曰:’卿三军主,宜自行。’会曰:’卿先行,吾当后出。’瓘便下殿,会悔遣之,使呼瓘。瓘辞眩疾动,诈仆地,北出閤。数十信追之。瓘至外廨,服盐汤,大吐。瓘素羸,便以困笃。会遣所亲人及医视之,皆言不起,会由是无所惮。
《晋阳秋》曰:宣帝初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疾不能起。魏武使人往微刺之,以观信否,宣帝坚卧不动。
《晋书》曰:王戎族弟敦有高名,戎恶之。敦每候戎,辄托疾不见。敦后果为逆乱,其鉴赏先见如此。
又曰:长乐冯恢父为弘农太守,爱少子淑,欲以爵传之。恢父终,服阙,乃还乡里,结草为庐,阳瘖不能言。淑得袭爵,恢始任为博士祭酒。
《隋书》曰:郭衍为洪州总管,晋王镇淮海,因召衍,阴共计议。又恐人疑无故来往,托以衍妻患癭,王妃萧氏有术能医之,以状奏高祖。高祖套苘共妻向江都往来无度。
《唐书》曰:安禄山陷西京,王继佯中风失音,贼犹强授伪官。后蒙原罪。
又曰:《王徽传》:黄巢入潼关,僖宗出幸。徽与同列崔沆豆、卢瑑、仆射于琮至曙方知,遂相与奔驰,赴行在。徽夜落荆榛中,隐於崖谷,为贼所得,迫还京师。将授之伪命,徽示以足折口瘖,虽白刃环之,初无惧色。贼令与归弟,命医工视之。月馀,守视者稍怠,徽乃杂於负贩,窜之河中,遣人间道奉绢表入蜀。天子嘉之,诏授光禄大夫,守兵部尚书。
稽康《高士传》曰:王莽徵孔休,休饮血,於使者前吐之,为病笃,遂不行。
《益部耆旧传》曰:
公孙述僣号,徵犍为任永君,许以大位。
永君故托以清盲,妻於面前淫若不见。
子入井,忍情不问。
述伏诛,永君澡浴,引镜照形,曰:
‘世適平,目即清。’
妻乃自煞。
冯信季成亦不授公孙述聘,托清盲十三年,侍婢於面前淫而不问。
述诛,取纸作书,婢因自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疾病部-卷六-译文
《易说》说:谷雨时节,气候应该到来却没有到来,就会有很多霍乱。
《春秋考异邮》说:鲁襄公朝见楚王,士兵们度过了新年,忧愁悲伤,错过了时节,泥雨和潮湿的天气,导致很多霍乱。
《汉书》说:淮南王上书说:‘南越地区有很多霍乱。’
《幽明录》说:有个叫张甲的人,和司徒蔡谟有旧交,寄住在蔡谟家。暂时外出几宿,过了期限没有回来。蔡谟白天睡觉,梦见张甲说:‘临时外出,突然得病,心脏和腹部胀满,不能呕吐或腹泻,某个时间就死了。’又说:‘我得的病叫干霍乱,自己可以治疗。但是没有人知道药方,所以导致我死亡。’蔡谟问:‘怎么治疗呢?’张甲说:‘取蜘蛛,活生生地砍掉它的脚,吞下去就会好。’蔡谟醒来,派人去张甲出行的地点,验证了一下,果然死了。询问主人的病情和时间,都与梦中的相符。后来有得干霍乱的人,蔡谟试用这种方法,都治好了。
《释名》说:疰,人死后,另一个人又得了这种病,是因为气息相互灌输。
《范汪方》说:共有九十种寒尸疰,这种病随着月份的盛衰而变化。人有三百六十多条脉络,进入皮肤中,有时在右边,有时在左边,就像人被刺一样,最终导致死亡。死者的气息注入,有时会灭门。
《说文》说:疟,热和寒同时发作。痁,热疟,两天发作一次。
《易说》说:立春时节,气候应该到来却没有到来,就会有很多疟疾;白露应该下降却没有下降,民众就会有很多温疟。
《周礼·天官·疾医》说:秋天有疟寒疾。
《礼记·月令》说:如果孟秋时节实行夏天的政令,民众就会有很多疟疾。
《左传·昭二十年传》说:齐侯得了疥疮,接着又得了痁,(痁,疟疾。)过了很长时间没有好,很多诸侯国的宾客来探望病情。(很多宾客都在齐国。)梁丘据对齐侯说:‘我事奉鬼神,对先君非常虔诚,现在君主生病,让诸侯担忧,这是祝史的责任。为什么不惩罚祝固、史嚚来辞退这些探望病情的宾客?’(想要杀掉祝固、史嚚,以向探望病情的宾客道歉。)齐侯很高兴,告诉晏子,晏子劝阻他,于是停止了。
《东观汉记》说:邓训被任命为护乌桓校尉。士兵们中有人得了疟疾,转变成几十人。邓训亲自负责汤药,大家都得到了治愈。
《抱朴子》说:猕猴的鬼魂,会让人得疟疾。
《山海经》说:阳华山有很多若华,花果像枇杷,味道酸甜,吃了可以治愈疟疾。
《玄晏春秋》说:夏四月,我在河南得疟疾,回到新安,没有好。
《世说》说:中朝有个小孩,他的父亲得了疟疾,出去求药。有人说:‘您的父亲是位有德行的君子,怎么得了疟疾呢?’他回答说:‘得病君子,所以得疟疾。’
《列异传》说:阳蕤字圣卿,逃到疟疾神庙,有人喊道‘杜卸,杜卸。’圣卿答应了,起身来到门口,有人说:‘拿这本书去。’得到一卷素书,都是谴责和责罚众神的方法,于是病就好了。
《录异传》说:嘉兴令吴士季得了疟疾,经过武昌庙,派人去辞谢,请求断掉疟疾鬼。离开庙二十里地躺下,梦见塘上一个人骑马追赶呼唤,行走得太急,很快追到吴士季的船上,下马和官吏一起进入船后,绑走了一个小孩。醒来,疟疾就断掉了。
《录异传》说:吴弘的父亲得了疟疾,持续了一整年。后来他独自到一个田舍,疟疾发作,有几个小孩拿着他的头和脚。吴弘看到,于是假装昏迷。突然站起来,抓住了一个小孩,他变成了黄鹢,其他的小孩都跑了。他把黄鹢带回家,挂在窗户上,第二天早上吃掉。等到天亮,黄鹢不见了,疟疾也就断掉了。当时有疟疾的人,只要呼喊‘吴弘公’,疟疾就会断掉。
《甄异传》说:我兴张安正在发病,感觉被东西压在被子上面,病就更加严重了。张安自己用力举起被子捉住了它,东西变成了像鸺鹠一样的鸟,疟疾立刻就好了。
盛弘之《荆州记》说:始兴含淮县有翁水下流,有圣鼓横在河岸旁边,上下船的人用篙撞到它,都会得疟疾。
《后汉书》说:司马相如有消渴病。
《后汉书》说:李通一直有消渴病,(消,消中之病。《周礼》说:春天有痟疾。)自己担任宰相,因病辞去职务。皇帝让他以公位让给弟弟养病。
《魏略》说:卞兰得了消渴病,当时明帝相信咒水,派人拿水给卞兰。卞兰说:‘治病应该用方药,为什么要相信这个呢?’于是他不愿意喝,最终死了。当时的人看到卞兰喜欢直言,认为皇帝当面批评了他,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晋书》说:斐楷有渴利疾,不喜欢官位。王浑为斐楷请求,希望他能得到适当的照顾,不违背他的意愿,没有同意。等到他生病了,皇帝派黄门郎王衍去探望,斐楷回过头看着他说:‘竟然没有见到你。’王衍深深地感叹他的神采飞扬。
《南史》说:何点年轻时曾经得病,过了一年多没好。后来在吴中石佛寺建立讲所,白天睡觉,梦见一个道士,样子非常奇特,给了他一捧药丸,梦中服下后病就好了。
《唐书》邓玄挺综钭堋,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得了消渴病,人们因此称他为邓渴。
王子年《拾遗录》说:晋武帝担任抚军时,羌人姚馥字世芬,姚襄是他的祖父,喜欢喝浊酒,说渴于醇酒。朋友们经常取笑他,称他为渴羌。担任朝歌县令,姚馥辞去了职务。皇帝说:‘朝歌是商纣王的故乡,那里有酒池。所以让老羌不再喝酒。’
《交州记》说:浮石,身体轻而空虚,煮了喝可以止渴。
《淮南子》说:嫁给有消渴病的人,丈夫死后,就很难再相处。(认为这是阻碍,后人不再娶这样的人。)
《韩诗外传》说:扁鹊经过虢国,虢侯的儿子突然病死,于是追到宫门口说:‘世子得的病,是所谓的尸蹶。’
《吕氏春秋》说:室内阴暗太多就会导致蹶。
《释名》说:咳,刻也,气息奔突,出入不平稳,就像刻物一样。嗽,促也,用力急促。
《易说》说:立秋时节,气候不应该到来却到了,那么少阳脉就会旺盛,人就会得咳嗽。
《周书》说:立秋这一天,白露没有下降,民众就会有很多咳嗽。
《礼记·月令》说:如果季夏时节实行春天的政令,国家就会有很多风咳。
《春秋繁露》说:君主喜欢战争,贪图城池,民众就会有很多咳嗽。
《抱朴子》说:龟、鳖、鼍、鼍的鬼魂,会让人得咳嗽。
刘弘教说:我昨天四更天起床,听到西城上士兵的咳嗽声很重,就派人去查看。年纪过了六十,身体瘦弱,没有棉衣,而督将却因为防备不测而生病,防备不测,就是备不时之需。现在既没有防备,又年老体弱,受冻,没有得到适当的关怀,一定会导致死亡,督将怎么能这样呢?
呕吐的具体内容未提供,因此无法翻译。
《左传·哀下》说:卫侯在藉圃建造了灵台,并与各位大夫一起饮酒。褚师声子脱下袜子登上席位,(古时候见到君主需要脱袜子。)卫侯生气,推辞说:‘我有病,和别人不同,(脚上有疮疾。)如果见到我,您会呕吐的。’(‘呕吐’是指呕吐。)
《汉书》说:西域有大小头痛坂,让人呕吐。
谢承《后汉书》说:吴郡的妫皓字元起,他的母亲在婚宴上喝醉了,呕吐。担心食物中毒,趴在地上尝吐,抬头说:‘吐的是冷气,不是毒。’
邓粲《晋记》说:阮籍的母亲去世,他像平时一样和人下棋。之后喝了三升酒,大声哭号,吐出数升血。
《晋中兴书》说:王允之年纪还小的时候,就被他的从伯敦所赏识。曾经有一次晚上饮酒,王允之假装喝醉,睡在另一张床上。敦和钱凤密谋造反,王允之都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就在睡觉的地方大吐。他们认为王允之真的喝醉了,不再怀疑。
沈约《宋书》说:萧惠开除府加给事,性格一向刚烈,更加不得志,发病吐血,有像肝肺一样的东西很多。
《孟宗别传》说:孟宗担任光禄勋,曾经在大宴会上,他先喝了一点酒。有个喝醉酒就呕吐的人,喝了一杯就吐了。当时命令很严格,所有喝醉酒呕吐的人,都会被传召去检查。孟宗吐出了麦饭,检查的人上报了。皇帝听了叹息,下诏询问吃麦饭的原因。孟宗回答说:‘我家有很多米,我只是因为愚笨喜欢这样。’他的品德就是这样纯朴。
《列子》说:东方有个叫爰旌目的人,将要出行却饿倒在路上。狐父的盗贼叫丘,见到他后放下壶中的食物给他吃,爰旌目吃了几次才能看见。他说:‘你是做什么的?’答道:‘我是狐父的人丘。’爰旌目说:‘哎呀,你不是盗贼吗?为什么要吃我的食物?我讲究道义,不吃盗贼的食物。’他两手撑地,呕吐不出,最后客客气气地死了。
水疾
《东观汉记》说:东平王苍到自己的封国后,得了水气喘逆的病。皇帝派太医丞相去给他看病,小黄门照顾他的病情,设立驿站传递他的健康状况,以千里为计算单位。
《晏子春秋》说:景公得了水病的病,梦见自己和两个太阳搏斗,不胜,召来占梦的人询问。晏子对占梦的人说:‘您所病的是阴气。太阳是阳气。一个阴气不能胜过两个阳气,您的病就会好。’占梦的人按照晏子的话回答。三天后,景公的病大大好转,赏赐了占梦的人。占梦的人说:‘是晏子教了我。’景公召见晏子,赏赐了他。晏子说:‘占梦的人按照我的话回答,所以有好处;如果是我自己说,就不会被人相信了’
○肿
《释名》说:肿,像钟一样,是寒热之气所聚集的地方。
《春秋潜潭巴》说:枉矢黑,军士不勇敢,疾病流行肿胀。(宋均注云:箭应当是杨光明的,现在变黑,有死丧之气,就会肿胀而死。)
《春秋繁露》说:君主轻视宗庙,违背天时,百姓会得流肿病。
《尸子》说:有个叫医竘的医生,是秦国的良医。张子的背肿,他对医竘说:‘背不是我的背,是您在控制。身体和国家也是这样,必须要有控制,然后才能治理。’
《齐谐记》说:范光禄生病,腹部和脚都肿了,不能吃东西。突然有一个人,清晨没有自我介绍,就远远地走进光禄的斋房,坐在光禄的旁边。光禄说:‘我以前不认识您,您怎么来了却不自我介绍?’这个人回答说:‘佛派我来治疗您的病。’他掀开衣服,就捏住光禄的脚,用甜刀在肿的地方扎。一会儿,就扎了脚和膀胱一百多次,但是并不觉得痛。他又想要扎腹部,光禄的儿子黄门不允许,他就离开了。后来,针孔中流出黄浓汁大约有三升,到第二天早上,脚就完全好了,针也没有孔了。范光禄非常高兴。
○疝
《释名》说:心痛叫疝。疝,是气涌涌上升。
《后汉书》记载:太医皮循从上林苑打猎回来,晚上住在宫殿门口。得了寒疝病,当时邓训负责处理事务,听到皮循的声音,起身去问,说:‘希望能得到火来温暖背部。’邓训到太官门去请求火,没有得到,就用口吹他的背部,又呼叫同屋的郎中一起吹,到了早上就痊愈了。
○瘕
《龙鱼河图》说:狗、狗鱼、鸟没有煮熟,吃了会得瘕病。
《易说》说:白露节气应该到来却没到来,太阴脉旺盛,很多人得瘕疝。
《宋书·徐文伯传》记载:宋明帝的宫人患腰痛牵心,每次发作,都感觉气要断绝,众医认为她是肉瘕。徐文伯说:‘这是发瘕。’用油投入体内,就吐出了,得到的东西像头发,逐渐拉长,三尺长,头部已经成了蛇,能活动。悬挂在柱子上,水滴尽了,头发就断了,病就全好了。
《山海经》说:丽麂之水,其中有很多育沛,佩戴它就不会得瘕疾。(郭注:育佩,没听说过。)
《列仙传》说:玄俗,经常吃巴豆、云母,在都市卖药。河间王得了瘕病,玄俗为他诊脉,放下了十几个蛇头。俗语说王病了六世以上的恶运,不是王自己招来的。说:‘王曾经放过鹿,鹿是麒麟的母亲,仁心感动了天,所以遭到这样的灾难。’
《续搜神记》说:太尉郄公镇守丹徒,曾经出去打猎。当时是二月,蕨菜刚开始生长,有一个士兵折了一根吃,立刻觉得心中淡淡想要呕吐,于是回家,就得了心腹之病。半年左右,突然大吐,吐出一条一尺多长的蛇,还在活动。就把它挂在屋檐前,汁液慢慢流出,蛇逐渐变得焦小。过了一夜,再看,变成了一根蕨菜,就像以前吃的那个。
又曰:桓宣武帝时,有一个督将,因为时行病后体虚发热,能够喝很多复茗,必须喝一斛二升才能吃饱。人们苦劝,他又喝了五升,就大吐,刚才喝的所有东西都吐出来了。有一个东西随着呕吐出来,像斗那么大。用一斛二升复茗洗它,这个东西全都被吸尽了。然后觉得稍微有点胀,又增加了五升,就全部混合,然后从口中涌出。吐出这个东西后,病就全好了。有人问:‘这是什么病?’答道:‘这病名叫斛二瘕。’
又曰:以前有一人和他的奴隶都得了心瘕病。奴隶死后,剖开肚子看,得到一个白鳖,红眼睛,非常明显。于是试着用各种毒药浇灌它,把药也放入鳖的口中,都没有伤害。就把鳖系在床脚,有客人骑着白马来看,尿溅到鳖身上,鳖惊慌失措,急忙躲避尿。系住它,不能离开,就缩着脖子藏着脚,不敢动。病人观察后,对他的儿子说:‘我的病或许可以救。’就试着用白马的尿灌鳖,鳖就消失了,变成几升水。病人就大口喝了剩下的白马尿,病立刻就好了。
《异苑》说:章安有人,元嘉年间吃了鸭肉,就得了瘕病,胸满面赤,不能吃东西。医生让他服用了秫米汤,一会儿,感觉烦躁,吐出了一只鸭雏,身体、喙、翅膀都已经长成,只是左脚还连着以前吃的肉。病就完全好了。
《志怪》说:有人得了瘕病,腹部昼夜剧痛。临终前,他嘱咐儿子说:‘我断气后,你可以剖开我的肚子看看。’他的儿子不忍心违背他的遗愿,割开他的肚子,得到一个铜酒杯,容量有数合。后来华他听到他的病,就解开了,就从他的药箱里拿出药投入酒杯中,酒杯就消失了,变成了酒。
○痹
《春秋考异邮》说:如果痹症发生在喉咙,寿命就会不好。
《汉书》记载:哀帝即位后,得了痿痹症。
《汉书》又记载:冯野王的弟弟立为东海太守,因为地处潮湿,患上了痹症。皇帝听说后,将他调任为平原太守。
《晋书》记载:皇甫谧字士安,患有风痹症,但仍然手不释卷。
《后魏书》记载:临淮王谭的孙子孙孚喜欢喝酒,后来遭遇风疾,手脚不能动弹,口不能言。他用左手在地上写字,请求解除职务。
《唐书》记载:处罗可汗想要分兵大举侵掠中国,许多大臣劝阻。外罗说:‘我父亲失去了国家,依赖隋朝才得以复位,这份恩情不能忘记。’当时处罗久患痹症,隋朝的义城公主用五石药饵治疗他,不久处罗发疽而死。
关于痔疮,《释名》说:痔疮,是指食物造成的疾病,即蛊虫侵蚀造成的。
《山海经》记载:天帝山有一种鸟,形状像鹌鹑,有黑色花纹和红色的颈毛,名叫栎,吃了它可以治疗痔疮。又说虎蛟也可以用来治疗痔疮(郭璞注:为,治疗的意思)。
《庄子》记载:秦王有病,召来治疗痈疮的医生,得到一辆马车;治疗痔疮的医生,得到五辆马车。所治愈的部位越低,得到的马车越多。
《尸子》记载:有位医生名叫竘,是秦国的良医,为惠王治疗痔疮,都治好了。
宋玉的《登徒子赋》说:登徒子的妻子,既患有疥疮又患有痔疮。
关于腹泻,《释名》说:泄痢,是指腹泻和痢疾,言其流出漏泄且有利。
《汉书》记载:韦玄成的父亲去世后,他应该继承爵位,但他假装疯狂,卧床腹泻,说胡话,想要让位给哥哥。
《北史》记载:齐国的司马应之喜欢读《太玄经》,注释扬雄的《蜀都赋》,常说:‘我想要和扬雄一起周游。’他患了十七年的痢疾,最终未能治愈。齐国灭亡那年,他因痢疾去世。
《魏武令》说:凡式水非常寒冷,喝了都会导致腹泻。
关于阴痿,《汉书》记载:胶西王端为人残暴,又患有阴痿,一接近女人就会病上几个月。
《汉书》又记载:周仁为人阴郁不泄(张晏注:阴郁不泄,指下体湿冷,所以穿裤子,因此得到这个官职的人进入后宫)。
《魏志》记载:公孙康死后,他的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年幼,众人推举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公孙恭因为阴痿而阉割,身体虚弱不能治理国家,公孙渊强迫夺取了公孙恭的位子。
《晋书》记载:南阳王模的儿子保,体格肥胖,自称体重八百斤。他喜欢睡觉,患有痿疾,不能与女人行房。
《宋书》记载:明帝年轻时肥胖,晚年患有痿疾,不能与女人行房。
《左传·僖公三年》记载:楚子派薳子冯担任令尹,向申叔豫咨询。申叔豫说:‘国家有很多宠臣,国王势力弱,国家不可治理。’于是以疾病为由辞去职务。正值暑天,他住在地下室,下面有冰块,身上穿着多层衣服,吃清淡的食物,然后睡觉。楚子派医生检查他,医生说:‘他非常瘦弱,但血气未动。’(意思是说没有疾病。)
《史记》记载:廉颇说:‘我作为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功绩。而蔺相如只是用口舌之能,却位居我之上。’相如听到后,不肯与他相见,每天上朝时都称病,不愿意与他争位。
《续汉书》记载:杨彪看到汉朝的气数将尽,认为自己世代为公卿,耻于成为魏国的臣子,于是称自己有脚疾,不再上朝。
范晔的《后汉书》记载:高诩字季回,他的父亲容,在哀帝、平帝时期担任光禄大夫,高诩因为父亲的职位被任命为郎。世传《鲁诗》,以诚信和清高的品格而知名。王莽篡位后,父子假装失明,逃亡不暴露身份。
《后汉书》又记载:封观,因为他的哥哥的名位还未显赫,自己耻于先接受官职,于是称自己有风疾,不能说话。房子着火时,他慢慢出来躲避,忍受着火灾而不告诉别人。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沛国的陈禁,不喜欢荣华富贵,在汉光武帝时期被任命为议郎,被引见赐予食物。陈禁假装眼睛看不见,把肉扔进汤里,出来后撑着柱子回家。
《魏末传》记载:李腾担任荆州刺史,曹爽命令他离开司马懿。司马懿让婢女送粥,李腾拿着杯子喝酒,粥都流出来了,他对曹爽说:‘太傅已经无法挽救,让人感到悲伤。’因此曹爽不再设防。
《曹瞒传》说:太祖年轻时,放荡不羁,游手好闲。他的叔父曹嵩对他很担心。后来在路上遇到叔父,太祖假装摔倒,嘴歪了。叔父奇怪地问他原因,太祖说:‘我只是突然中风。’叔父告诉曹嵩,曹嵩惊呼太祖,太祖看起来没有变化。曹嵩问:‘叔父说你中风了,已经好了吗?’太祖说:‘我根本没中风,只是失去了叔父的宠爱,所以装作这样。’从那以后,叔父说的话,曹嵩不再相信。
《晋书》记载:曹爽专权,宣帝称病,何曾也假装生病。曹爽被杀后,何曾才起身处理事务。
《晋书》又记载:锺会打算在蜀地反叛,派卫瓘去慰劳军队。卫瓘心里想离开,但为了坚定他的决心,锺会说:‘你是三军的主帅,应该亲自行动。’卫瓘就下殿去了,锺会后悔让他离开,派人去叫卫瓘。卫瓘借口眩晕疾病发作,假装摔倒在地上,从北门出去。几十个士兵追赶他。卫瓘到了外廨,喝下盐汤,大吐。卫瓘原本身体瘦弱,于是病情加重。锺会派他亲近的人和医生去看他,都说他活不了,锺会因此不再有所顾忌。
《晋阳秋》记载:宣帝最初不想屈从于曹氏,以风疾为由推辞不能起身。魏武帝派人去暗中刺探,以观察他的忠诚与否,宣帝坚持卧床不起。
《晋书》记载:王戎的族弟王敦有很高的名声,王戎讨厌他。王敦每次拜访王戎,都借口生病不见面。王敦后来果然反叛,王戎的鉴赏力如此敏锐。
《晋书》又记载:长乐冯恢的父亲担任弘农太守,喜欢小儿子冯淑,想要把爵位传给他。冯恢的父亲去世后,服丧期满,他回到乡里,用草搭起房子,假装哑巴不能说话。冯淑得以继承爵位,冯恢才开始担任博士祭酒。
《隋书》记载:郭衍担任洪州总管,晋王镇守淮海,因此召见郭衍,暗中商议。又担心别人怀疑他们无故来往,于是以郭衍的妻子患有瘰疬为由,说王妃萧氏有医术能治疗,把情况报告给高祖。高祖和郭衍的妻子一起到江都,频繁往来。
《唐书》记载:安禄山攻陷西京,王继假装中风失音,贼人仍然强加给他伪官。后来他恢复了原罪。
《唐书》又记载:《王徽传》:黄巢攻入潼关,唐僖宗逃往外地。王徽与同僚崔沆、卢瑑、仆射于琮直到天亮才知道,于是他们一起奔跑,前往皇帝的行在。王徽在夜晚掉进荆棘丛中,藏在山谷里,被贼人抓住,被迫返回京师。贼人要授予他伪官,王徽展示自己脚断了,口不能言,即使刀剑架在脖子上,也毫无惧色。贼人让他和弟弟一起回去,命令医生检查他。一个月后,看守他的人渐渐松懈,王徽于是混在商贩中,逃到河中,派人通过小路把信表送到蜀地。皇帝赞扬了他,下诏任命他为光禄大夫,守兵部尚书。
稽康的《高士传》记载:王莽征召孔休,孔休喝下血,在使者面前吐出来,假装病重,于是没有去。
《益部耆旧传》记载说:公孙述僭越称帝,征召犍为的任永君,答应给他高官厚禄。任永君故意推辞说自己是瞎子,妻子在他面前淫乱时他装作看不见。他的儿子掉进井里,他忍心不去询问。公孙述被处决后,任永君洗澡,拿起镜子照自己的样子,说:‘世界太平了,我的眼睛也就清澈了。’他的妻子于是自杀了。
冯信季成也没有接受公孙述的聘请,他借口自己瞎了十三年,在他面前有侍女淫乱也不去过问。公孙述被诛杀后,冯信季成拿纸写信,那个侍女因此自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疾病部-卷六-注解
穀雨: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结束,夏季开始,此时降雨量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霍乱: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于细菌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剧烈腹泻和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甚至死亡。
司徒: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负责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事。
侨住:寄居,暂时居住在他人家中。
乾霍乱:一种传说中由蜘蛛治疗的霍乱病,实际中不存在。
疰: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疾病,指人体因某种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病症。
寒尸疰:疰病的一种,因寒冷引起的疰病。
疟: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症状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
痁:热疟,疟疾的一种,症状与疟疾相似,但热感更明显。
疾:疾病,病症。
汤药:中药,以水为溶剂煎熬而成的药物。
消渴:一种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
尸蹶: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病症,指人突然死亡后,尸体因某种原因突然坐起。
咳嗽:肺部疾病的一种症状,表现为频繁的喉部刺激,导致声音嘶哑或咳嗽。
呕吐:由于胃部或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食物或胃内容物从口腔排出体外的症状。
灵台: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园林建筑,常用于游乐或祭祀。
藉圃:古代园林中的草地,用于游憩。
褚师声子:古代人物名,褚为姓氏,声子为其字。
袜:古代服饰,一种穿在脚上的保暖衣物。
壳殳:古代文献中的一种呕吐现象,殳同“吐”。
西域:古代指中国西部边疆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等地。
头痛坂:古代地名,位于西域,因地形险峻,使人头痛。
吴郡: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一带。
妫皓:古代人物名,妫为其姓氏,皓为其名。
元起:古代人物名,元起为其字。
阮籍:古代文学家,以酒放达著称。
总角:古代儿童束发的方式,此处指年幼。
伯敦:古代人物名,伯敦为其姓氏。
钱凤:古代人物名,钱凤为其姓氏。
萧惠开:古代人物名,萧惠开为其姓氏。
给事: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光禄勋:古代官职,掌管皇帝饮食。
麦饭:用麦子煮成的饭,古代贫民的食物。
爰旌目:古代人物名,爰旌目为其姓氏。
狐父: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丘:古代人物名,丘为其姓氏。
水疾:古代医学名词,指水肿、气喘等疾病。
东平王苍:古代人物名,东平王苍为其姓氏。
太医:古代官职,负责皇帝及宫廷的医疗卫生。
丞相:古代官职,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小黄门: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起居:古代指皇帝的日常生活。
景公:古代人物名,景公为其姓氏。
占梦:古代官职,负责解梦。
晏子:古代文学家,以智慧著称。
阴:古代医学名词,指身体内的阴暗面。
阳:古代医学名词,指身体内的阳性。
锺:古代量器,此处指聚集。
枉矢:古代天文现象,指弯曲的流星。
军士:古代军队中的士兵。
流肿:古代医学名词,指身体局部肿胀。
人君:古代指君主。
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
逆天时:违背自然规律。
医竘:古代人物名,医竘为其姓氏。
张子:古代人物名,张子为其姓氏。
委制:古代指分配职责。
范光禄:古代人物名,范光禄为其姓氏。
光禄:古代官职,掌管皇帝饮食。
佛:佛教,此处指佛教的神灵。
甘刀针:古代医学工具,用于针灸。
瘕:古代医学名词,指腹中结块。
肉瘕:古代医学名词,指腹中结块,类似于肿瘤。
发瘕:古代医学名词,指腹中结块,此处指病状。
育沛:古代植物名,此处指药物。
河间王:古代人物名,河间王为其姓氏。
玄俗:古代人物名,玄俗为其姓氏。
巴豆:古代药物,有泻下作用。
云母:古代药物,有镇静作用。
丹徒: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蕨:古代植物名,即蕨菜。
心瘕:古代医学名词,指心部结块。
华他:古代人物名,华他为姓氏。
巾箱:古代指放小物件的盒子。
酒鎗:古代医学工具,用于治疗瘕病。
章安: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鸭肉:动物名,鸭的肉。
鸭雏:鸭的幼崽。
心腹疾:古代医学名词,指心脏和腹部疾病。
铜酒鎗:古代医学工具,用于治疗瘕病。
斛二瘕:古代医学名词,指腹中结块,此处指病状。
白鳖:动物名,白鳖是一种淡水鳖。
白马溺:马尿,古代有时用于治疗疾病。
志怪:古代文学体裁,记载怪异之事。
瘕病:古代医学名词,指腹中结块。
痹:痹,中医术语,指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关节疼痛、麻木、酸软等症状的疾病。在古代,痹病常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有关。
痿:痿,中医术语,指肢体软弱无力,运动障碍的疾病。多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脉络瘀阻等因素引起。
喉:喉,指喉咙,是呼吸和发音的通道。
寿命:寿命,指一个人的预期寿命或实际寿命。
冯野王:冯野王,古代人物,曾任东海太守,因下湿而患痹病。
皇甫谧:皇甫谧,晋代医学家,因风痹疾而手不辍卷。
风痹疾:风痹疾,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导致的痹病。
手足不随:手足不随,指手脚不能正常活动。
口不能言:口不能言,指不能说话。
疽:疽,中医术语,指皮肤和肌肉的深部化脓性感染。
痔:痔,中医术语,指肛门和直肠下端的静脉丛曲张形成的疾病。
食:食,指食物,这里指通过食物来治疗。
栎: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其羽毛可以治疗痔疮。
虎蛟:虎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水怪,其肉可以治疗痔疮。
为:为,在这里指治疗。
泄痢:泄痢,中医术语,指腹泻和痢疾。
便:便,指大便。
阴痿:阴痿,中医术语,指男性性功能障碍,表现为勃起功能障碍。
阳病:阳病,中医术语,指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瘠:瘠,指身体瘦弱。
血气:血气,中医术语,指血液和气。
攻城野战:攻城野战,指战争中的攻城和野战。
口舌:口舌,指言语。
足疾:足疾,指脚部的疾病。
盲:盲,指眼睛看不见。
瘖:瘖,指不能说话。
阳眼目:阳眼目,指眼睛。
肉投羹中:肉投羹中,指将肉放入汤中。
撑柱:撑柱,指支撑。
飞膺走狗:飞膺走狗,指英勇善战。
佯败面喎口:佯败面喎口,指假装打败仗,脸上有伤痕。
卒中风:卒中风,指突然中风。
屈节:屈节,指屈服。
癭:癭,指甲状腺肿大。
陷西京:陷西京,指攻陷长安。
失音:失音,指不能发声。
伪命:伪命,指虚假的任命。
饮血:饮血,指喝血。
吐:吐,指呕吐。
公孙述:公孙述,东汉末年割据益州的军阀,自称天子,建立成家,后为东汉朝廷所灭。
僣号:僣号,指未经正式册封而自立称号,即僭越封号,是古代对篡位或自立为王的贬义词。
徵:徵,征召,指朝廷或上级官府征召某人前来任职或应召。
犍为:犍为,古县名,位于今四川省宜宾市南部,是古代益州地区的一个重要郡。
任永君:任永君,古代人物,具体生平事迹不详,据文意推测,应为犍为地区的一位地方官员。
大位:大位,指高官显位,此处指朝廷的高级官职。
清盲:清盲,指眼睛失明,此处可能指任永君假装失明以避祸。
妻於面前淫若不见:妻於面前淫若不见,指任永君的妻子在丈夫面前做出淫乱行为,但丈夫装作看不见。
子入井:子入井,指任永君的儿子掉入井中。
忍情不问:忍情不问,指任永君对儿子的遭遇表现出了极度的冷漠,没有询问或救助。
伏诛:伏诛,指被处死,伏诛是对被处决者的委婉说法。
澡浴:澡浴,洗澡,此处指任永君洗澡后。
引镜照形:引镜照形,拿起镜子照自己的样子。
世適平,目即清:世適平,目即清,意指世界和平了,我的眼睛也就看清楚了,这里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的说法。
冯信季成:冯信季成,古代人物,具体生平事迹不详,据文意推测,应为犍为地区另一位地方官员。
不授:不授,不接受,拒绝。
聘:聘,聘请,此处指公孙述聘请冯信季成。
侍婢於面前淫而不问:侍婢於面前淫而不问,指冯信季成的侍女在主人面前做出淫乱行为,但主人装作看不见。
取纸作书:取纸作书,拿起纸笔写信。
自煞:自煞,自杀,自己杀死自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疾病部-卷六-评注
《益部耆旧传》中的这段文字,描绘了公孙述僣号时期,犍为任永君及其侍婢冯信季成的悲剧故事。从古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宗教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这段文字进行以下赏析:
首先,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忠诚和节操的重视。任永君和冯信季成在面对权力诱惑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节操,不为名利所动。这种忠诚和节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受推崇的,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节义’价值观。
其次,任永君和冯信季成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国宗教中的道德观念。在佛教和道教中,都有强调清心寡欲、坚守道德的教义。任永君和冯信季成在长期的生活中,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为世俗所累,这与中国宗教的道德教义是相吻合的。
再者,这段文字通过任永君和冯信季成的悲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清盲’这一现象的批判。‘清盲’在古代是指那些看似清高,实则内心阴暗的人。任永君和冯信季成在表面上看似清高,但实际上却对身边人的悲剧视而不见,这种行为在当时是被视为道德败坏的。
此外,任永君在述伏诛后,通过洗澡和照镜子的行为,表达了他对于‘世適平,目即清’的感悟。这里的‘世適平’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和谐与个人的内心平静,而‘目即清’则是指眼睛清澈,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这一感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
最后,冯信季成在述诛后,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理解为一种‘守节’。在古代,自杀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坚守道德底线的人来说,自杀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信仰的最后一次坚持。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通过对任永君和冯信季成悲剧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忠诚、节操、道德和宗教信仰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