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十二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十二-原文

《左传·僖中》曰:郑伯朝楚,楚子与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锺。

《史记》曰:秦使徐福入海还,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曰:’汝,秦王之神,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往蓬莱山,见芝城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

又曰: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为铜铸金人十二,各千石,置庭中。

又曰:张孟谈、董安于之治晋阳也,公室之堂皆以练铜为柱。

又曰:赵襄子使厨人以铜斗击代王,杀之,而取其地。

又曰:上使善相相邓通,当贫饿死。文帝於是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景帝立,有告通盗出徼铸钱,尽没入,一簪不得着,身寄死人家。

又曰:龙门、碣石多铜铁。

《汉书》曰:武帝即位,好鬼神之事。李少君以却老方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於伯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

又曰:黄帝采首阳山铜,铸鼎於荆山之下。

又曰:王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并起立,莽恶之,使尚方镌灭铜人膺文。

又曰:吴有豫章郡铜山,招致天下人民亡命者盗铸钱。

又曰:凡律度量衡用铜者,所以同天下,齐风俗也。铜为物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铜也。

又曰:王莽天凤四年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色铜为之。

又曰:无雷国有铜。

华峤《后汉书》曰:灵帝时,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於苍龙玄武阙外。

又曰: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又铸四出文钱。

范晔《后汉书》曰:马援善别名马。於交址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

又曰:马援征南海,铸铜柱於林邑国,以极汉南界。

又曰:崔烈纳钱为司徒。久之不自安,从容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於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曰:’论者嫌其铜臭。’烈怒,举杖击之。

又曰:蓟子训遁去,不知所止。后人复於长安东霸城见之,与老翁共磨娑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而已近五百岁矣。’

《魏略》曰:明帝徙长安诸锺虡、骆驼、铜人、承露盘,惟铜人不可致。住霸城,又铸作铜人,列坐於司马门外。

《吴志》曰:朱异口赋弩曰:’南岳之干,锺山之铜。应机命中,获隼高墉。’

《晋书》曰:南阳王模督秦雍时,关中饥荒,百姓相啖,加以疾疠,盗贼公行。模力不能制,乃铸铜人锺鼎为釜器以易谷。议者非之。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曰:石勒徙洛阳铜马、翁仲二于襄国,列之永丰门。

《北史》曰:后魏明帝初,尔朱荣与从弟世隆密议废立,乃以铜铸孝文及咸阳王禧等五王子像。成,当奉为主,惟庄帝独就。

《唐书》曰:开元中,许昌县之唐祠,掘地得古铜樽,又隐起双鲤篆书,文曰’宜子孙’。

又曰:开元十三年,宋州献古铜鼎十九,及锺、磬、甑、釜、樽、杓、盘、瓶各数四。时宋城尉晋日休,因板筑,获而献之。

又曰:初,天宝中,天下州郡皆铸铜,为玄宗拟其形容,首冠环焰,足承菡萏,与尊佛之像间列於殿堂,号为真容。及山东陷,率被熔毁,而恒州独存。

又曰:文宗问宰臣曰:’币轻钱重,如何?’宰臣杨嗣复曰:’此事已久,但且禁铜,不可遽变其法。法变,即必扰人。’李珏曰:’今请加炉铸钱,他法不可。先有格令州府禁铜为器,当今以铜为器而不知禁。所病者,制敕一下,曾不经年,而州县因循,所以制令相次,而视之为常。今自淮而南,至於江岭,鼓铸铜器,列而为肆。州县不禁,市井之人逐锥刀之利,以缗范为他器鬻之,售利不啻数倍。是则禁铜之令,必在严切,斯其要也。’

又曰: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其上,照耀山谷,计钱巨亿万。

《淮南子》曰:铜英青。

又曰:铜不可以为弩。

《抱朴子》曰:吴时,发广陵大冢,中有铜为人数十头,皆长五尺。

又曰:《金简记》云:’以五月丙子日中时,铸五石,下其铜。五石:雄黄、丹砂、雌黄、矾石、曾青也。皆铸粉之,以金华池漆之,内太一神鼎中,下以桂薪烧之。铜成,以铜炭冶之。取牡铜以为雄剑,取牝铜为雌剑。带之以入河,则蛟龙、巨鱼、水神不敢进也。欲知铜之牝、牡,当令童男童女,俱以水灌铜,以其在火中尚赤时也,则铜自分为两段,有凸起者则牡铜也,凹陷者则牝铜也。’

又曰:山中夜见胡人,铜之精也。

《山海经》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此山出金,色赤如火,以切玉如泥。周穆王时,西戎为兵献,汲冢中得铜金剑一枚,长三尺五寸。故通以锡杂为兵器。)

《帝王世纪》曰:纣作铜柱,令男女裸形缘之,落则妲已笑。

《国语》:管仲曰:’美金以铸戟剑,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欘。(恶,粗。夷,平也,所以削草平地也,形似鉏而小。欘,斫也。)’

《广雅》曰:白铜谓之鋈,赤铜谓之锡。

《汉武内传》曰:上起神屋台,以铜为柱,黄金涂之。

《神异经》曰:入金山下四丈,得丹扬铜。(张华曰:此铜与金相似。《典术》曰:陶丹铜以为金也。)

《贾谊书》曰:下不得铸钱,则民反耕田矣。

《西京杂记》曰: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藏,见铜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皆有所执,皆缀花彩。俨然若生人。筵下有铜管,上口高数尺,出筵后。其一管内空,一管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管,一人纽绳,则琴筑笙竽皆作声音,与真乐不异。

虞喜《志林》曰:建武中,南郡男子献铜鼓,背有铭。及吴时,江水中锺上有百馀字,人莫有识者。

《地镜图》曰:草茎黄秀,下有铜器。

《士纬》曰:铜出於石,为铃则小,铸锺则大。

《南中八郡志》曰:云南旧有银窟数十。刘禅时,岁常纳贡。亡破以来,时往采取,银化为铜,不复中用。

《世语》曰:元康八年。陵云台上生铜。

贾谊《鵩鸟赋》曰:阴阳为炭,万物为铜。

张莹《汉南记》曰:安帝见铜人,以问侍中张陵,对曰:’昔秦始皇时,有大人十二,身长五丈,履六尺,皆夷狄之服,见於临洮,此天将亡秦之证。而始皇误喜以为瑞,乃铸铜人以为像。’上曰:’何以知之?’对曰:’臣见传载,云其人胸上有铭。’

《林邑记》曰:林邑王范文铸铜为牛,铜屋行宫。

《荆州记》曰:衡阳重安县有{田石}塘。故老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水转变绿,鱼为之死。

《武当山记》曰:山有石室,中有铜杖长七尺。

《越绝书》曰: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谷涸而出铜,欧冶因为纯钧之剑。

《玄中记》曰:铜之精为童奴。

《岭表异录》曰: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已来,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贞元年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即知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咸通末,幽州张直方贬龚州刺史,到任后,修葺州城缘,掘土得一铜鼓,牵复载以归京。到襄汉,以为无用之物,遂舍于延庆禅院,用代木鱼。

○铁

《尚书》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厥贡璆、铁。

《尚书·说命》曰:若金用汝作砺。(孔安国曰:铁须砺以成利器。)

《礼记·月令》曰:季春之月,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及革无或不良。

《左传·昭七年》曰:晋赵鞅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刑书。(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一鼓而足之。)

《春秋孔演图》曰:八政不中则铁飞。

《春秋繁露》曰:蒸石取铁,非人意也;祸福所从生,亦非人意乎!

《广雅》曰:铁朴谓之砺。

《史记》曰: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也。

又曰:卓氏、宛氏,以铁冶致富。

《汉书·五行志》曰:武帝征和二年,涿郡铁官铸铁,消皆飞去。时刘屈厘为太守,后死象。

《汉书》曰:高祖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藏之宗庙。

又曰:张良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得力士,为铁椎重一百二十斤。秦始皇至博浪沙中,良与客俱击秦皇帝。

又曰:张敞弟武拜为梁相。武曰:’当以柱后惠文冠弹治之耳!'(应劭曰:柱,后以铁为柱,本法官冠也。)

又曰:成帝河平二年,沛郡铁官治铁,飞。

又曰:李寻说王根曰:’政感阴阳,犹铁炭之低仰,见效可信者。'(‘《天文志》曰:悬土炭也,以铁易土耳。先冬夏至,悬铁炭於衡各一端。冬阳气至,炭仰而铁低;夏至,炭低而铁仰。)

又曰:婼羌国有铁,自化为兵。

范晔《后汉书》曰:赤眉降,徐宣等曰:’自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世祖曰:’卿铁中枪枪,庸中佼佼耳!’

又曰:公孙瓒徙镇易京,虑有非常,乃居於高京,以铁为门。

《魏略》曰:弁辰国出铁,韩、獩皆从市之。诸市买皆用铁,如中国用钱也。

王隐《晋书》曰:石苞,字仲容。初为县吏,买铁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见苞,异之,便与结交。

《晋阳秋》曰:肃慎土无盐铁。

《晋书》曰:林邑国王范逸死,奴文篡立。文日南西卷县夷帅范雅奴也,尝牧牛涧中,获二鳢鱼,化成铁,用以为刀。刀成,乃对大石障而咒之,曰:’鳢鱼变化,冶成双刀。石障破者,是有神灵!’进斫之,石即瓦解。文知其神,乃怀之。

《晋书·载记》曰:赫连勃勃以’铁伐’为氏,曰:’使我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也!’

《齐书》曰:高祖素俭约,后宫物器栏槛,以铜为饰者,并改以铁。

《梁书》曰:康绚筑浮山堰,将合,淮水漂没,复决溃。众患之,或谓:’江淮多蛟,能乘风雨决坏岸,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锄,数千万斤,沉於堰所。

《后汉书》曰:崔挺为光州刺史。先是,州内少铁器,用皆求之他境。挺表复铁官,公私有赖。

《庄子》曰:金铁蒙以大绁,载六骥之上,则致千里。

《淮南子》曰:上古之时,未有铁器,磨蜃以耨。

又曰:铁不可以为舟。

又曰:丰水之深十仞,不受尘埃。投金铁焉,则形见於水。

《山海经》曰:克光之山、龙首之山,其阴多铁。

《神异经》曰:南方有兽焉,角足大小形状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铁饮水,其粪可为兵器,其利如钢,名曰’啮铁’。(俗云:’咋铁’。《玄黄经》曰:南方啮铁,粪利如钢,食铁饮水,腹中不伤。)

《河图》曰:赤帝有女,讹铁飞之异。

《新序》曰:公孙敖曰:’夫玉石金铁,犹可琢磨,以为器用,而况於人!’

《论衡》曰:纣力能索铁申钩。

卢綝《四王起事》曰:张方请帝迁都,五千骑皆铁缠槊。

《魏武故事》曰:领长史王必是吾乡,披荆棘时吏,忠而勤事,心如铁石。

《语林》曰:许玄度出都为弟婚。弟少愚,恐人嘲弄,玄度为解而获免。真长笑曰:’许玄度为弟张十重铁步障!’

《异苑》曰:楚王与群臣猎於云梦,纵良犬,逐狡兔,三日而获之。其肠似铁,良工曰:可以为剑。

《十洲记》曰:流沙在西海中,上多山川积石,为昆吾石。治其石成铁,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如切泥土。

《广州记》曰:邓平县有铁石。

《南方草物状》曰:铁出耽兰州,裨夷庄船载铁至扶南卖之。

《华阳国志》曰:公孙述废铜钱,铸铁钱,百姓货卖不行。

○金钢

《晋起居注》曰:咸亨三年,敦煌上送金钢,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

《玄中记》曰:金钢出天竺大秦国,一名削玉刀,削玉如铁刀削木大者,长尺许,小者如稻米。欲刻玉时,当作大金镮,着手指,开其背如月以割玉,刀内环中以刻玉。

《南州异物志》曰:金钢,石也。其状如珠,坚利无匹。外国人好以饰玦环,服之能辟恶毒。

《南越志》曰:波罗基国出钢珠,朗照幽夜。

《林邑记》曰:林邑王范明达献金钢指环。

《抱朴子》曰:扶南有金钢,可以刻玉。体似紫石英,外国人名为千延。至於百丈底,着盘以铁槌打之,不能伤。以羖羊角扣之,则漼然冰泮。

服虔《通俗文》曰:乱金谓之钜。

○鍮石

《广志》曰:鍮石似金,亦有与金杂者,淘之则分。

锺会《刍荛论》曰:夫莠生似禾,鍮石像金。

齐周舍谓沙门法云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法师何以捉鍮石香炉?’答曰:’檀越既得戴纛,贫道何为不得执鍮?’

《唐书》曰:高宗上元元年,诏九品服浅碧,并鍮石带八胯。

王子年《拾遗记》曰:石虎为四时浴台,皆用鍮石、珷玞为陡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十二-译文

《左传·僖中》记载:郑伯朝见楚王,楚王给了他一些金子。后来楚王后悔了,与郑伯立下盟约说:‘不要用这些金子铸兵器!’因此用这些金子铸了三口大钟。

《史记》记载:秦朝派徐福出海回来,假托说:‘我在海中见到了大神,说:“你是秦王的神,只能远远观看却不能取走!”于是带我前往蓬莱山,看到了芝城宫阙,那里有使者,铜色皮肤,龙形外貌,光芒照天。’

《史记》又记载: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集中在咸阳,用铜铸成十二个金人,每个重千石,放在庭院中。

《史记》又记载:张孟谈、董安于治理晋阳时,官府的殿堂都用熟铜做柱子。

《史记》又记载:赵襄子派厨师用铜斗击打代王,将其杀死,并夺取了他的土地。

《史记》又记载:皇帝派擅长相面的邓通去相面,预言他将会贫穷饿死。汉文帝于是赐给邓通蜀地严道的铜山,让他自己铸钱。汉景帝即位后,有人告发邓通私铸钱币,所有财产都被没收,连一枚簪子都没有留下,最后寄居在别人家中死去。

《史记》又记载:龙门、碣石地区有很多铜铁。

《汉书》记载:汉武帝即位后,喜欢鬼神之事。李少君用延年益寿的方法见到了汉武帝。汉武帝有一件古老的铜器,问李少君,李少君说:‘这是齐桓公十年前放在伯寝的器物。’后来查证,果然是齐桓公的器物。

《汉书》又记载:黄帝在首阳山采集铜,在荆山下铸鼎。

《汉书》又记载:王莽梦见长乐宫的五个铜人一起站起来,王莽很厌恶这个梦,让人把铜人的胸脯文字刻掉。

《汉书》又记载:吴国豫章郡有铜山,吸引天下逃犯和盗贼来私铸钱币。

《汉书》又记载:所有的度量衡器如果使用铜制的,是为了统一天下,规范风俗。铜是一种非常精纯的物质,不会因为干燥、潮湿、寒冷、炎热而改变其性质,不会因为风雨、日晒而改变其形状,坚定不移,就像士大夫的行为一样,因此使用铜。

《汉书》又记载:王莽天凤四年八月,王莽亲自到南郊,铸造了威斗。威斗是用五种颜色的铜制成的。

《汉书》又记载:无雷国有铜。

华峤《后汉书》记载:汉灵帝时,派掖庭令毕岚铸了四个铜人,放在苍龙玄武阙外。

华峤《后汉书》又记载:修建玉堂殿时,铸了四个铜人,四套黄钟,以及天禄、虾蟆。还铸了四出文钱。

范晔《后汉书》记载:马援擅长识别名马。在交趾得到骆越铜鼓,于是铸成马的样子。

范晔《后汉书》又记载:马援征讨南海,在林邑国铸了铜柱,以此标记汉朝南界的极限。

范晔《后汉书》又记载:崔烈用钱买官做了司徒。时间久了,他心里不安,随意问儿子崔钧说:‘我现在担任三公,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崔钧说:‘父亲年轻时很有英名,历任卿相,但人们并不认为您应该担任三公。现在您升任此位,天下人很失望。’崔烈问:‘为什么这样呢?’崔钧说:‘人们嫌您的钱味太重。’崔烈生气,拿起棍子打他。

范晔《后汉书》又记载:蓟子训逃走,不知去向。后来有人在长安东霸城见到他,他和一个老翁一起磨铜人,相互说:‘刚才看到铸这个铜人,现在已经近五百年了。’

《魏略》记载:明帝迁都长安时,将长安的钟、鼓、骆驼、铜人、承露盘等迁移过来,只有铜人无法运到。停在霸城,又铸了一个铜人,放在司马门外。

《吴志》记载:朱异口授赋文,提到:‘南岳的木材,锺山的铜。应机命中,射中高墉上的隼。’

《晋书》记载:南阳王模督管秦雍时,关中发生饥荒,百姓相互残食,加上疾病流行,盗贼横行。王模无力制止,于是铸铜人、铜钟、铜鼎等铸成釜器,用来交换粮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

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记载:石勒把洛阳的铜马、翁仲迁到襄国,放在永丰门。

《北史》记载:后魏明帝初年,尔朱荣和他的堂弟尔朱世隆密谋废立皇帝,于是用铜铸成孝文帝和咸阳王元禧等五个王子的雕像。铸成后,计划拥立他们为主,只有孝庄帝没有就范。

《唐书》记载:开元年间,许昌县的唐祠挖地时发现了一个古铜樽,上面有隐起的双鲤篆书,写着‘宜子孙’。

《唐书》又记载:开元十三年,宋州献上十九个古铜鼎,以及钟、磬、甑、釜、樽、勺、盘、瓶等,每种几件。当时宋城尉晋日休在筑墙时发现并献上。

《唐书》又记载:最初,天宝年间,天下各州郡都铸铜,为唐玄宗铸成他的形象,头顶环绕火焰,脚下承托荷花,与佛像并列在殿堂中,被称为真容。等到山东沦陷,这些铜像都被熔毁了,只有恒州的那座保存下来。

《唐书》又记载:唐文宗问宰相说:‘货币轻,钱币重,怎么办?’宰相杨嗣复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暂时禁止铸铜,不要急于改变制度。如果改变制度,一定会扰乱人心。’李珏说:‘现在请加炉铸钱,其他方法不可行。先前有规定州府禁止铸铜为器,现在用铜铸器却不知道禁止。问题在于,一旦命令下达,不到一年,州县就会照旧,所以命令相继而来,人们视为常态。现在从淮河以南到江岭,到处都在铸铜器,摆摊出售。州县不禁止,市井之人追逐微利,用铜范铸成其他器物出售,利润不知翻了几倍。因此,禁止铸铜的命令必须严格执行,这是关键所在。’

《唐书》又记载:五台山有金阁寺,用铜铸成瓦片,上面涂上金,照耀山谷,花费的钱财以亿万计。

《淮南子》记载:铜英是青色的。

《淮南子》又记载:铜不能用来做弩。

《抱朴子》记载:吴国时,发掘广陵的大墓,里面有许多铜人,都长五尺。

《金简记》记载:‘在五月丙子日中午时,铸五石铜。五石分别是雄黄、丹砂、雌黄、矾石、曾青。将这些物质磨成粉末,用金华池的漆涂在上面,放入太一神鼎中,下面用桂木烧火。铜炼成后,用铜炭冶炼。取雄铜做成雄剑,取雌铜做成雌剑。带着这些剑入河,蛟龙、大鱼、水神都不敢靠近。想知道铜的雄雌,可以让童男童女,在铜还在燃烧时用水浇灌,铜自然分为两段,凸起的是雄铜,凹陷的是雌铜。’

《抱朴子》又记载:山中夜晚见到胡人,是铜的精灵。

《山海经》记载:昆吾山,山上有很多赤铜。(这座山出金,颜色像火一样红,可以像泥一样切割玉石。周穆王时,西戎献上兵器,在汲冢中发现了一枚铜金剑,长三尺五寸。因此,通用的兵器是铜锡合金。)

《帝王世纪》记载:商纣王制作铜柱,让男女赤身裸体攀爬,掉下来就妲己会笑。

《国语》记载:管仲说:‘用上好的铜铸成戟剑,在狗马身上试验。用劣质的铜铸成锄头、镰刀、斧头等农具。’(劣,指粗糙。夷,指平整,用来除草平整土地的工具,形状像锄头但较小。欘,指砍伐。)

《广雅》记载:白铜称为鋈,赤铜称为锡。

《汉武内传》记载:汉武帝建造神屋台,用铜做柱子,涂上黄金。

《神异经》记载:进入金山下面四丈深的地方,可以得到丹阳铜。(张华说:这种铜和金相似。《典术》说:用丹阳铜炼丹可以变成金。)

《贾谊书》记载:如果下面的人不能铸钱,那么百姓就会放弃耕田了。

《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刚进入咸阳宫,巡视库藏时,看到了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坐着,身高三尺,排列在一张席子上,手中分别拿着琴、筑、笙、竽,都装饰着花彩,看起来就像活人一样。席子下面有铜管,管口高几尺,伸出到席子后面。其中一根管子是空的,另一根管子里有绳子,绳子粗细如手指。让人吹管,另一个人拉动绳子,那么琴、筑、笙、竽都会发出声音,和真乐器一样。

《志林》中虞喜说:东汉建武年间,南郡有个男子献上了铜鼓,鼓上刻有铭文。到了吴国时期,江水中的一口钟上刻有一百多字,没有人能认出。

《地镜图》记载:草茎发黄,下面有铜器。

《士纬》说:铜是从石头中提炼出来的,做成铃铛就小,铸成钟就大。

《南中八郡志》记载:云南曾经有几十个银矿。刘禅时期,每年都要缴纳贡品。自从灭亡以来,人们不时地去开采,银变成了铜,就不再有价值了。

《世语》记载:元康八年,陵云台上长出了铜。

贾谊在《鵩鸟赋》中写道:阴阳是炭,万物是铜。

《汉南记》中张莹说:汉安帝看到了铜人,就问侍中张陵,张陵回答说:‘从前秦始皇的时候,有十二个大人,身高五丈,脚长六尺,都穿着夷狄的衣服,出现在临洮,这是天意要灭亡秦朝的征兆。但是秦始皇误以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就铸造了铜人作为象征。’皇帝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张陵回答说:‘我见到史书上有记载,说这些人的胸上有铭文。’

《林邑记》记载:林邑王范文用铜铸成了牛,铜屋是行宫。

《荆州记》记载:衡阳重安县有一个田石塘。老人们相传,这个塘中有铜神,现在还能听到铜的声音。水变成了绿色,鱼因此都死了。

《武当山记》记载:山中有石室,里面有一根七尺长的铜杖。

《越绝书》记载:赤堇山破土而出锡,若耶谷干涸而出铜,欧冶子因此铸成了纯钧剑。

《玄中记》记载:铜的精华变成了童奴。

《岭表异录》记载:南蛮的乐器中有铜鼓。形状像腰鼓,一头有鼓面。鼓面直径约二尺,鼓面和鼓身相连,全部用铜铸成。鼓身遍布虫鱼花草的图案,整体均匀,厚度超过二分,铸造工艺非常巧妙。敲击时声音响亮,不亚于鸣蟒。贞元年间,骠国进献音乐,有玉螺和铜鼓。这表明南蛮首领家中都有这样的鼓。咸通末年,幽州张直方被贬为龚州刺史,上任后,修缮州城时,挖土挖出了一口铜鼓,就带着它回到了京城。到了襄汉,认为这东西无用,就把它放在了延庆禅院,用来代替木鱼。

关于铁:

《尚书》记载:华阳、黑水是梁州,那里进贡的是璆和铁。

《尚书·说命》记载:如果要用金来制作工具,你就用它来制作砺石。(孔安国说:铁需要砺石来制成利器。)

《礼记·月令》记载:季春之月,命令工匠审慎检查五库的量器,金、铁和皮革都不能有不良品。

《左传·昭七年》记载:晋国赵鞅向晋国征收了一鼓铁,用来铸造刑鼎,上面刻有范宣子的刑法。

《春秋孔演图》记载:如果八政有不当之处,铁就会飞。

《春秋繁露》记载:石头中蒸取铁,不是人的意志所为;祸福的产生,也不是人的意志。

《广雅》记载:铁块叫做砺。

《史记》记载:邯郸的郭纵通过铁冶炼成为巨富,和王的财富相当。

《史记》又记载:卓氏、宛氏通过铁冶炼致富。

《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武帝征和二年,涿郡的铁官铸造铁器,铁全部飞走了。当时刘屈厘是太守,后来死了。

《汉书》记载:汉高祖又和功臣剖符立誓,用丹书写在铁契上,藏在宗庙里。

《汉书》又记载:张良用家财招募刺客刺杀秦王,找到了一个大力士,为他打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秦始皇到了博浪沙,张良和刺客一起攻击秦始皇。

《汉书》又记载:张敞的弟弟张武被封为梁相。张武说:‘应该用铁锤来弹治他!’(应劭说:铁锤,后来用铁制成,是法官的帽子。)

《汉书》又记载:成帝河平二年,沛郡的铁官铸造铁器,铁全部飞走了。

《汉书》又记载:李寻对王根说:‘政治感动阴阳,就像铁炭的高低一样,效果是可以相信的。’(《天文志》说:悬挂土炭,用铁来代替土。在冬至和夏至之前,将铁炭悬挂在秤的两端。冬天阳气到来,炭向上而铁向下;夏至,炭向下而铁向上。)

《汉书》又记载:婼羌国有铁,自己变成了兵器。

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赤眉军投降后,徐宣等人说:‘从今天起,我们就像从虎口里逃出来回到了慈母的怀抱!’光武帝说:‘你们就像被铁枪刺中,是平庸中的佼佼者!’

《后汉书》又记载:公孙瓒调任易京镇守,担心有意外情况,就住在高城上,用铁做门。

《魏略》记载:弁辰国出产铁,韩、獩都来购买。在市场上买卖都使用铁,就像中国使用钱一样。

王隐的《晋书》记载:石苞,字仲容。最初是县吏,在铁邺市买铁。市长沛国的赵元儒见到石苞,对他产生了好感,就和他结交。

《晋阳秋》记载:肃慎地区没有盐铁。

《晋书》记载:林邑国王范逸死了,奴文篡位。奴文是日南西卷县的夷族首领范雅奴,他曾经在山涧中放牛,捕获了两条鳢鱼,鱼变成了铁,他用铁做成刀。刀做好后,他对着一块大石头念咒,说:‘鳢鱼变化,炼成双刀。石头被击破,说明有神灵!’他上前砍击,石头就碎裂了。奴文知道这是神灵,就把它带在身边。

《晋书·载记》记载:赫连勃勃以‘铁伐’为姓,说:‘让我宗族子孙都像铁一样刚强,都能成为勇猛的战士!’

《齐书》记载:高祖素来节俭,后宫的物品和栏杆都用铜装饰,后来都改成了铁。

《梁书》记载:康绚建造浮山堰,将要合拢时,淮水冲走,又决口溃堤。众人对此感到忧虑,有人说:‘江淮多蛟龙,能乘风雨破坏堤岸,它们的本性厌恶铁。’因此,他们从东西两个冶炼厂取来了铁器,大的有锅、鼎,小的有铲、锄,总共有数千万斤,沉在堰下。

《后汉书》记载:崔挺担任光州刺史。在此之前,州内缺少铁器,都从其他地方购买。崔挺上表请求恢复铁官,官府和私人都有了依靠。

《庄子》说:金铁用大绳系着,放在六匹骏马上,就能跑千里。

《淮南子》说:上古时期,没有铁器,人们用磨制贝壳的工具来耕作。

《淮南子》又说:铁不能用来造船。

《淮南子》又说:丰水深十仞,不受尘埃。投入金铁,就会在水中显现出来。

《山海经》记载:克光山、龙首山,山的北面多铁。

《神异经》记载:南方有一种野兽,角和脚的大小形状像水牛,皮毛黑如漆,吃铁喝水利,它的粪便可以做成兵器,锋利如钢,名叫‘啮铁’。(俗语说:‘咬铁’。《玄黄经》说:南方的啮铁,粪便像钢一样锋利,吃铁喝水利,肚子不受伤害。)

《河图》记载:赤帝有个女儿,化成了铁飞走了。

《新序》记载,公孙敖说:‘玉石金铁,还可以经过打磨制作成器具,何况是人呢!’

《论衡》记载:商纣王的力量可以拉直铁钩。

卢綝的《四王起事》记载:张方请求皇帝迁都,他带领的五千骑兵都装备了铁制长矛。

《魏武故事》记载:领长史王必是我的同乡,他在艰苦的环境中担任官吏,忠诚勤勉,心如铁石。

《语林》记载:许玄度出都城为弟弟举办婚礼。弟弟年纪小且愚笨,担心被人嘲笑,许玄度为了安慰他而免去了这场婚礼。真长笑着说:‘许玄度给弟弟布置了十重铁制的步障!’

《异苑》记载:楚王与群臣在云梦泽打猎,放出良犬追逐狡兔,三天后捕获了兔子。兔子的肠子像铁一样坚硬,擅长工艺的人说:可以用来制作剑。

《十洲记》记载:流沙在西海中,上面多山川和堆积的石头,这些石头是昆吾石。将这些石头加工成铁,制成的剑光芒四射,像水晶一样透明,切割玉石如同切泥土。

《广州记》记载:邓平县有铁石。

《南方草物状》记载:铁产自耽兰州,裨夷庄船载铁到扶南去卖。

《华阳国志》记载:公孙述废除铜钱,铸造铁钱,百姓的货物交易不顺畅。

《晋起居注》记载:咸亨三年,敦煌上送来金刚石,这种石块在金中,经过百次淘洗也不溶解,可以用来切割玉石,出自天竺。

《玄中记》记载:金刚石出自天竺和大秦国,又称为削玉刀,切割玉石像铁刀切割木头一样,大的有尺多长,小的像稻米。要雕刻玉石时,需要做成大金环,套在手指上,打开背面像月亮一样来切割玉石,刀内的环中用来雕刻玉石。

《南州异物志》记载:金刚石是一种石头,形状像珍珠,坚硬无比。外国人喜欢用它来装饰戒指和手镯,佩戴它可以驱除邪恶。

《南越志》记载:波罗基国出产钢珠,可以在黑暗中照亮。

《林邑记》记载:林邑王范明达进贡金刚石指环。

《抱朴子》记载:扶南有金刚石,可以用来雕刻玉石。它的质地像紫石英,外国人称之为千延。在百丈深的底部,用铁锤敲打也不会损坏。用羚羊角敲击,就会像冰一样融化。

服虔的《通俗文》记载:混杂的金子被称为钜。

《广志》记载:鍮石看起来像金子,也有一些与金混合的,经过淘洗就可以分开。

锺会的《刍荛论》记载:杂草长得像禾苗,鍮石看起来像金子。

齐周舍对沙门法云说:‘孔子不喝盗泉的水,法师为什么还要拿着鍮石香炉?’答曰:‘檀越既然已经得到了高官厚禄,我为什么不能拿着鍮石呢?’

《唐书》记载:高宗上元元年,皇帝下诏九品官员穿着浅碧色的衣服,佩戴鍮石腰带。

王子年的《拾遗记》记载:石虎建造了四季用的浴台,都用鍮石和珷玞作为台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十二-注解

铜:铜是一种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Cu,在古代中国,铜被广泛用于铸造各种器物,如兵器、货币、装饰品等。铜的发现和利用对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铜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金属,常用于象征权力和财富。

郑伯:郑伯指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即郑文公。

楚子:楚子指的是楚国的国君,即楚成王。

盟:盟是一种古代的盟约仪式,通过宣誓和盟誓来保证双方的承诺。

秦王:秦王指的是秦国的国君,即秦始皇。

徐福:徐福是秦朝时期的一位方士,据传他曾受命出海寻找仙药。

蓬莱山:蓬莱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被认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芝城宫阙:芝城宫阙是传说中的仙宫。

使者:使者指的是派往他处传达信息或执行任务的人。

咸阳: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金人:金人指的是用铜或金铸造的人像,常用于象征权力。

晋阳:晋阳是古代晋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赵襄子:赵襄子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

代王:代王指的是代国的国君。

蜀严道铜山:蜀严道铜山是位于蜀地(今四川)的一座铜矿。

龙门: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山脉,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与山西省交界处。

碣石:碣石是古代中国的一座著名山脉,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武帝:武帝指的是汉武帝,即刘彻,西汉时期的皇帝。

李少君:李少君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方士,以长生不老之术著称。

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伯寝:伯寝是齐桓公的寝宫。

荆山:荆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名山,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即汉成帝的侄子。

长乐宫:长乐宫是西汉时期的皇宫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豫章郡:豫章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亡命者:亡命者指的是逃亡的人。

律度量衡:律度量衡是古代中国的法律、度量标准和衡器。

南郊:南郊是指古代中国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威斗:威斗是一种古代的符咒,用于驱邪避凶。

五色铜:五色铜指的是五种颜色的铜。

无雷国:无雷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具体位置不详。

掖庭令:掖庭令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后宫。

苍龙玄武阙:苍龙玄武阙是古代中国宫殿的阙门之一。

骆越铜鼓:骆越铜鼓是古代骆越族(今越南北部)的一种铜鼓。

马援: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以善于用兵著称。

交址:交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

林邑国:林邑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越南中部。

崔烈:崔烈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司徒:司徒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蓟子训:蓟子训是古代中国的一位道士。

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霸城:霸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明帝:明帝指的是东汉明帝,即刘庄。

长安诸锺虡:长安诸锺虡是指长安城中的各种钟和鼓。

骆驼:骆驼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常用于运输。

承露盘:承露盘是一种古代的器物,用于承接露水。

司马门:司马门是古代中国宫殿的门口。

南岳:南岳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

锺山:锺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江苏省。

弩:弩是一种古代的弓箭,使用机械力量发射。

南阳王模:南阳王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

秦雍:秦雍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关中:关中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中部。

疾疠:疾疠是指疾病和瘟疫。

翁仲:翁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石像,常用于墓前。

孝文:孝文指的是北魏孝文帝,即拓跋宏。

咸阳王禧:咸阳王禧是北魏的一位王子。

庄帝:庄帝指的是北魏的孝庄帝,即拓跋永安。

许昌县:许昌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唐祠:唐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祠堂。

宋州:宋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宋城尉:宋城尉是宋州的一位官员。

板筑:板筑是指用木板和土块建造房屋。

玄宗:玄宗指的是唐玄宗,即李隆基。

山东:山东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恒州:恒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文宗:文宗指的是唐文宗,即李昂。

币轻钱重:币轻钱重是指货币贬值,钱币价值下降。

杨嗣复:杨嗣复是唐文宗时期的一位宰相。

李珏:李珏是唐文宗时期的一位宰相。

淮而南:淮而南是指淮河以南的地区。

江岭:江岭是指长江和岭南地区。

五台山: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

金阁寺:金阁寺是五台山的一座寺庙。

淮南子:古代的一部道家经典,包含了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抱朴子:抱朴子是东晋时期的一部道教著作。

广陵大冢:广陵大冢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大型墓葬。

金华池:金华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太一神鼎:太一神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神鼎。

桂薪:桂薪是指桂树的木材,常用于燃烧。

铜炭:铜炭是指用于冶炼的炭。

牡铜:牡铜是指雄性的铜。

牝铜:牝铜是指雌性的铜。

童男童女:童男童女是指未成年的男女。

昆吾之山:昆吾之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名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周穆王:周穆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位国王。

西戎:西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居住在今天的甘肃省一带。

汲冢:汲冢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格令:格令是古代中国的法律。

州府:州府是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

淮:淮是指淮河,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

鼓铸:鼓铸是指冶炼铸造。

缗范:缗范是指铸造模具。

鬻:鬻是指出售。

丹扬铜:丹扬铜是指产于丹阳的铜。

陶丹铜:陶丹铜是指用陶土烧制的铜。

下不得铸钱:下不得铸钱是指禁止铸造钱币。

反耕田:反耕田是指放弃耕种。

美金:美金是指优质的金属,常用于铸造兵器。

恶金:恶金是指劣质的金属,常用于铸造农具。

戟剑:戟剑是一种古代的兵器。

狗马:狗马是指狗和马,常用于试验兵器的锋利。

锄:锄是一种农具,用于除草。

夷:夷是一种农具,用于平整土地。

斤:斤是一种农具,用于砍伐。

欘:欘是一种农具,用于砍伐。

白铜:白铜是一种铜合金,颜色呈白色。

鋈:鋈是一种铜合金,颜色呈白色。

赤铜:赤铜是一种铜合金,颜色呈红色。

锡:锡是一种金属元素,化学符号为Sn,常用于与铜合金。

神屋台:神屋台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神殿。

贾谊书:贾谊书是西汉时期贾谊的一部著作。

咸阳宫:咸阳宫是秦朝的皇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是秦始皇的宫殿,也是秦朝的政治中心。

铜人:古代用铜铸造的人像,常作为镇国之宝或象征。

铭:刻在器物上的文字,通常用来记载器物的来历、用途或制作年代。

地镜图:古代的一种占卜图,用以预测吉凶。

士纬:古代的一种占卜书,其中记载了各种占卜方法和解释。

南中八郡志: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南中八郡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内容。

世语:古代的一部杂史,记载了东汉至晋代的史事。

鵩鸟赋:贾谊的一篇赋,以鵩鸟为喻,表达了对时政的忧虑。

林邑记: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林邑国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内容。

荆州记: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荆州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内容。

武当山记: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武当山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内容。

越绝书:古代的一部杂史,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玄中记: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

岭表异录: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内容。

铁:一种金属元素,具有硬度高、熔点高等特点,是制造工具和武器的常用材料。

尚书:古代的一部经书,记载了周代的历史和政治制度。

礼记:古代的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周代的礼仪制度。

左传: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春秋孔演图:古代的一种占卜图,用以预测吉凶。

春秋繁露:汉代董仲舒的一部哲学著作,阐述了他的儒家思想。

广雅:古代的一部辞书,解释了古代的词语和概念。

史记: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汉书: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后汉书: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东汉的历史。

魏略: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魏国的地理、风俗、物产等内容。

晋书: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庄子:古代的一部道家经典,包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山海经: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山川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

神异经:古代的一部志怪小说,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

河图:古代的一种占卜图,用以预测吉凶。

玉石金铁:玉石金铁泛指各种珍贵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石,它们在古代中国不仅是重要的物质资源,也是文化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玉石代表高贵的品质,金铁则代表坚固和力量。

琢磨:琢磨原指雕刻和打磨,这里比喻人的修养和品质的提升。

纣力能索铁申钩:纣力能索铁申钩是指商朝末年暴君纣王的力量之大,能拉住铁钩。这里的纣力指的是纣王的力量,索铁申钩则形容其力量之大。

铁缠槊:铁缠槊是指用铁链缠绕的槊,槊是一种古代兵器,这种武器因铁链的加固而更加坚固。

心如铁石:心如铁石形容人的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许玄度出都为弟婚:许玄度是东晋时期的人物,他为了弟弟的婚事而外出。这里描述的是许玄度的行为。

铁步障:铁步障是指用铁板制作的障碍物,用于保护或防御。

云梦:云梦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一个著名的狩猎之地。

昆吾石:昆吾石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宝石,也称为昆吾铁,据说可以制作出锋利的剑。

铁钱:铁钱是指用铁铸成的货币,古代中国曾短暂使用过。

金钢:金钢是指金刚石,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宝石,古代中国也称之为金钢。

削玉刀:削玉刀是指用来雕刻玉器的刀具,这里用来形容金刚石的切割能力。

鍮石:鍮石是一种古代的金属,外观类似黄金,但性质不同。

戴纛:戴纛是指戴戴着红色的旗帜,纛是一种古代的旗帜。

珷玞:珷玞是指一种宝石,也称为珷璘,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品。

钜:钜是指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也指大的意思。

莠生:莠生是指杂草,这里比喻不好的事物。

沙门法云:沙门法云是指一个名叫法云的出家人。

檀越:檀越是佛教用语,指施主,即布施者。

石虎:石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建造了四时浴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十二-评注

《新序》中公孙敖的言论,通过玉石金铁的可琢磨性来比喻人的可塑性,强调了人的潜力与价值,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观和教育理念。玉石金铁的比喻,既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寓意了人的多面性和发展潜力。

《论衡》中纣王的力大无穷,能索铁申钩,描绘了一个力大无穷的形象,反映了古代神话传说中英雄人物的夸张与神秘。

卢綝《四王起事》中张方请帝迁都,五千骑皆铁缠槊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装备与策略,同时也反映了铁器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魏武故事》中王必的形象,忠诚勤勉,心如铁石,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坚定不移的忠臣形象,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忠诚与勤勉的推崇。

《语林》中许玄度为弟张十重铁步障的情节,通过幽默的比喻,表达了许玄度对弟弟的保护与关爱,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家族观念。

《异苑》中楚王猎得狡兔,其肠似铁,良工可铸剑的描述,体现了古代对于自然界的观察与利用,以及对于金属加工技术的重视。

《十洲记》中流沙积石为昆吾石,治之成铁,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的记载,描绘了一种神秘的材料与工艺,反映了古代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想象。

《广州记》和《南方草物状》中关于铁的出产与交易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商业活动与物资流通的情况。

《华阳国志》中公孙述废铜钱,铸铁钱的记载,体现了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以及对于经济政策的探讨。

《晋起居注》中关于金钢的记载,描绘了一种坚硬无比的材料,反映了古代对于宝石的认识与利用。

《玄中记》中金钢的描述,通过其削玉如铁刀削木的特性,展现了金钢的坚硬与锋利,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宝石加工技术的了解。

《南州异物志》中金钢的用途,以及其能辟恶毒的特性,体现了古代对于宝石的神秘观念与信仰。

《南越志》和《林邑记》中关于金钢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宝石贸易。

《抱朴子》中金钢的描述,通过其坚硬与难以损坏的特性,展现了金钢的珍贵与神秘。

服虔《通俗文》中乱金谓之钜的表述,反映了古代对于金属的分类与命名,以及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广志》和《刍荛论》中鍮石的描述,通过其与金的相似性,以及淘之则分的特性,展现了古代对于金属的识别与加工技术。

齐周舍与沙门法云的对话,通过鍮石香炉的比喻,表达了对于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探讨。

《唐书》中关于鍮石带的记载,反映了古代服饰文化与礼仪制度。

王子年《拾遗记》中石虎为四时浴台,皆用鍮石、珷玞为陡岸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与材料运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