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五-原文
○圭
《说文》曰:圭,瑞玉也。上员下方,以封诸侯。楚爵有执圭。
《尚书·禹贡》曰: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又《金滕》曰: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
又《顾命》曰:康王即位。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跻。(大圭尺二寸,天子守之。同爵名瑁,所以冒诸侯,以齐瑞信,方四寸,邪刻之也。)
《尚书大传》曰:古者圭必有冒。故圭冒者,天子与诸侯为瑞,诸侯执所受圭以朝天子。无过者复得以归,有过者留其三年。
《周礼·春官上·大宗伯》曰:以玉作六瑞,以守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马融曰:瑞,信。镇圭,尺有二寸,王者执以事天地。桓圭九寸,信圭七寸,躬圭七寸,谷圭五寸,蒲谷柔滑。)
又《春官上·宗伯》曰:以青圭礼东方。
又《典瑞》曰:王搢大圭,执镇圭,缫籍五采五就以朝日。覜聘四圭有邸,以礼天,旅上帝。(四圭相连,皆外向,共一邸,长尺二寸。旅,陈。)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两圭五寸。)〈王果〉圭有瓒,以肆先王,以裸宾客。(灌鬯之圭,尺二寸。肆,陈,陈牲器以祭也。)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土圭尺有五寸,以求土中,故谓士圭也。)镇圭以征守,以恤凶荒。(守邦国都鄙者。)谷圭以和难,以聘女。(谷圭七寸,谷,善。)琬圭以治德,以结好。(琬圭九寸。琬,顺也。)
又《秋官下·小行人》曰:合六币,圭以马。
《仪礼·聘礼》曰:上介受圭屈缫,出受贾人。
《礼记·礼器》曰: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
又《礼器》曰:礼有以素为贵者,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
又《杂记》曰:《赞大行》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三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赞大行》者,书说大行人之礼者名也。藻,荐玉者也。三采六等,以朱、白、苍画之,再行也。)
《三礼射侯图》曰:信圭七寸,谓圭上琢为人头、身之形,侯所执也。躬圭七寸,谓圭上琢为四体之形,伯所执也。
《左传·昭六》曰:王子朝,用成周之宝圭于河,津人得诸河上。
又《昭三十年》曰:郑伯有之难,游吉如晋还,闻难不入,(惧祸并及。)复命于介。八月甲子,奔晋。驷带追之,及酸枣,与子上盟,用两圭质于河。(子四,驷带也。沈圭於河,为信也。酸枣,陈留县。)
又《昭十二年》曰:楚公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鏚,斧也。秘,柄也。玉以饰斧柄。)敢请命。(请制度之命。)
《穀梁传·定公》曰:定公八年,盗窃玉。玉者,制圭也。
《毛诗·生民》曰:颙颙卬卬,如圭如璋。
又《抑》曰:白圭之砧,尚可磨也;斯言之砧,不可为也。
又《韩奕》曰: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又《嵩高》曰:王遣申伯,锡尔介圭。(圭长尺二寸谓之介。非诸侯之圭,故以为宝。诸侯之瑞圭,自九寸而下。)
《论语·乡党》曰: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
又《雍也》曰: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墨子》曰:赤乌衔圭,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
《墨子》申徒狄曰:周之灵圭,出於土石。
《庄子》曰:楚昭王延屠羊说以三圭之位。(司马彪曰:诸侯三卿皆执圭也。)
《山海经》曰:羭山之神,祠以皇圭。
《穆天子传》曰:天子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也。
《瑞应图》曰:四海会同,则玄圭出。
《白虎通》曰:诸侯薨,使臣归圭於天子,推让之义也。
又曰:东方为圭之制,上小不大,状如梨锋。
《太玄经》曰:破璧毁圭逢不幸。
《楚辞》曰:璋圭杂於甑窐兮。(璋、圭,玉石也。窐,古携切。)
《楚辞》曰:三圭重侯。(三圭,谓公、侯、伯。)
○璧
《说文》曰:璧,瑞玉环也。瑗,大孔璧也。璜,半璧也。
《尔雅》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
《尚书·金滕》曰:周公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曰:’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又《顾命》曰:弘璧、琬琰在西序。
《尚书中候》曰:尧沉璧於河,白云起也。
《毛诗·淇澳》曰: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又《云汉》曰: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周礼·春官上·大宗伯》曰: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苍璧礼天。
《礼记·曲礼下》曰:操币圭璧,则尚左手。
又《礼器》曰:束帛加璧,尊德也。
《左传·桓公》曰: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
又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又《僖上》曰: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又曰:楚子围许,许男面缚衔璧。
又曰:初,申侯有宠於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惟我知汝,专利而无厌。我死,汝必速行!’
又曰:秦伯纳重耳。及河,子犯以璧受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於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於河。
又《僖中》曰:晋公子重耳及曹。僖负羁之妻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又《文下》曰:秦伯以璧祈战于河。
又《成公上》曰:丑父寝於轏车,(轏,士车。)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为韩厥所及。欲为右,故匿其伤。)韩厥执絷马前,(絷,马绊也。执之,修臣仆之职。)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进觞、璧,亦以示敬。)
又《襄三》曰:诸侯取邾田,自淳阝水归之於我。晋侯先归,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贿荀偃束锦加璧。
又《襄六》曰:公薨于楚宫,叔仲带窃其拱璧,以与御人,纳诸其怀,而从取之,由是得罪。
又《襄二十八》曰:齐人求崔杼之尸,将戮之,不得。叔孙穆子曰:”必得之!武王有乱臣十人,崔杼其有乎?不十人,不足以葬。”(葬必须十人。崔氏不能令十人同心,故必得。)既崔氏之臣曰:”与我其拱璧,(崔杼大璧。)吾献其柩。”於是得之。
又《昭四年》曰:楚子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於中军。(中军,王所将。)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在僖六年。)许僖公如是,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从举言。)迁赖於鄢。(鄢,楚邑。)
又曰:楚共王无冢嫡,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於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斋而长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皙皆远之。平王弱,抱入再拜,皆压纽。
又《哀下》曰:卫人出庄公,入於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既入焉,而视之璧,曰:”活我,吾与汝璧。”己氏曰:”杀汝,璧将焉往?”遂杀之,而取其璧。
《史记》曰:邹阳上书曰:”白圭显於中山,人恶之於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
又曰: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於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又曰:赵惠文王得楚王和氏璧。秦昭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遂遣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见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穿冠,谓秦王曰:”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观王无意偿赵王城邑,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相如使从他道,以璧还赵。
又曰:张仪已学而游诸侯。常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又曰:虞卿蹑履担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溢。
又曰:始皇三十年,有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
《汉书》曰:乃以白鹿皮为币,王侯朝对,必以皮币荐璧。
又《天文志》曰: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又曰:沛公从百馀骑,见项羽鸿门。沛公如厕,间道走军。(服虔曰:走,音奏。)使张良谢,羽问:”沛公安在?”良曰:”闻将军有意督过,已脱身去,间至军矣。故使献璧。”羽受之。
又曰:文帝赐尉佗书及衣,佗因使者献白璧一双。
又曰:王夫人者,赵人。幸武帝,生子闳。夫人死而帝痛之,使者拜之曰:”皇帝谨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赐夫人为齐王太后。”
又曰:王莽篡位,冠军张永献符命、铜璧,言元后当为宣室丈母。
《后汉书》曰: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朱晖有义行,辟为掾。正月旦,苍将朝,当奉璧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少府卿,贵骄傲吏,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曰:”若之何?”晖望见就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借观之。”主簿授晖,晖顾召令使奉之。主簿遽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更取璧。”苍罢朝,谓晖曰:”掾自视孰与蔺相如?”
《晋书·载记》曰:燕常山大树自拔,根下得璧七十三,光色精奇,有异常玉。慕容俊以为岳神之命,遣其尚书郎段勤,以太牢祀之。
又曰:石季龙起河桥於灵昌津,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随流,用功五百馀万而不成。季龙遣使致祭,沉璧于河,俄而所沉璧浮于渚上。
《晏子春秋》曰:和氏之璧,井里之朴耳。
《老子》曰: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孙卿子》曰:聘人以圭,问士以璧。
《鲁连子》曰:楚成章华之台,酌诸侯酒。鲁君先至,王悦之,与不琢之璧。
《庄子》曰:孔子问子桑雩曰:”吾见逐於鲁,伐树於宋,亲而益疏,何也?”对曰:”子独不闻假之亡与?(假,国名也。)林回弃千金之璧,召赤子而趋。彼以利合者,迫穷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相收也。”
《韩子》曰:楚人和氏得璞玉於荆山,而献之,遂名和氏之璧。
又曰: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黄金。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文子》曰:圣人不贵赤璧,而贵寸阴。不布施以求得,不高下以相假。此古人之德也。
《淮南子》曰:禹之趋时,冠挂不顾。故曰:不贵尺璧而重寸阴。
又曰:和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让而进以合欣,夜以投人则为恐,时与不时。
又曰:得和氏之璧,不若以事之所适。
又曰:璧瑗成器,礛诸之功。礛治玉石。
《抱朴子》曰:安期先生者,卖药於海边。始皇赐之金璧,可直数千万。
又曰:虞舜之承禅也,捐璧於谷中。
又曰:景帝时,戍将广陵掘冢,有人如生。棺中有云母,厚文许;白璧三十枚,以籍身。
《山海经》曰:招摇之神,祠用一璧。
《穆天子传》曰:天子宾於西王母,乃执圭璧以见之。
《帝王世纪》曰:尧刻璧为书,东次於洛,言当传舜之意。
《战国策》曰: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楚王遣车百乘,献骇鸡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又曰:齐欲伐魏,魏使谓淳于髡曰:’弊邑宝璧二双,天马二驷,请致之。’髡入说齐王,曰:’魏,齐之与国,今伐之,名丑而实危。’齐王乃不伐。客谓齐王曰:’髡受魏璧、马。’王谓髡曰:’先生有之乎?’曰:’有之。伐之事便,魏虽刺髡,於王何益?若诚不便,魏虽封臣,於王何损?百姓无被兵之患,髡有璧、马之宝,於主何伤?’
又曰:苏秦说赵王,於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君封为武安君,受白璧百双,黄金万溢。
《河图天灵》曰:秦王政以白璧沉河者。有一黑公从河出,谓政曰:’祖龙来,天宝开。’中有二玉牍也。
《吕氏春秋》曰:后成子为鲁聘於晋。过卫,右宰谷臣觞之,陈乐而不乐,乃送以璧。后成子曰:’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送我璧,寄托之也。卫其有乱乎?’背卫行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后成子使人迎其妻、子,隔宅居之,分禄食之。其子长,反其璧。
贾谊《新书》曰:梁有疑狱,乃问陶朱公。朱公曰:’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其径相如,其泽相如。然其价不相如,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则?侧而视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
《汉武帝内传》曰:西王母上药,有赤河绛璧。
《韩诗外传》曰:楚襄王遣使,以金千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以为相,庄子固辞。
《白虎通》曰:璧者方中员外,象天地。
《列异传》曰:秦召公子无忌。无忌不行,使朱亥奉璧一双。秦王大怒,将朱亥著虎圈中。亥瞋目视虎,眦裂,血出溅虎,虎终不敢动。
《锺离意别传》曰:意为鲁相,省视孔子教授堂。男子张伯铲草,阶下土中得璧七枚,怀藏其一,以六白意。意开瓮中素书,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摸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锺离意。璧有七,张取一。’意召伯,问:’璧有七,何藏一耶?’伯叩头出之。
《物理论》曰:语曰:’士非玉璧,谈者为价。’
《晋中兴征祥说》曰:王者不隐过,则玉璧见。不斫自成,光若月明。
《石虎邺中记》曰:石虎太武殿悬大绶於梁柱,缀玉璧於绶。
范享《燕书》曰:昭文帝时,左部民得紫璧以献。
戴延之《西征记》曰:宋公谘议王智先,停柏谷,遣骑送道人惠义,疏曰:’有金璧之瑞,公遣迎取。’军次于崤东,金璧至,修坛拜受之。
又云:冀州博陵郡王次寺,道人法称告弟子普严曰:’嵩高皇帝语吾,言江东有刘将军,是汉家苗裔,当受天命。吾以四十二璧、金一饼与之。璧数是刘氏卜世之数也。’惠义以义熙十三年入嵩高山,即得璧、金,献焉。(具嵩山门。)
《琴操》曰:楚昭王得和氏璧,使大夫明光奉璧於赵。郡中羊申甫知赵无反遗,乃谗之於王:’明光常背楚向赵,今使奉璧,何能述楚功德?’及明光还,王怒之。明光乃作歌,曰《楚明光》。
魏文帝《蔡伯喈女赋序》曰: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於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郡都尉董祀。
张载《拟四愁诗》曰:佳人遗我云中翮,何以赠之?连城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五-译文
《说文》说:圭,是一种吉祥的玉器。它的形状是上方下圆,用来封赏诸侯。楚国的爵位中有执圭的官职。
《尚书·禹贡》说:大禹赐予玄圭,以示他的成功。
又《金滕》说:商朝被攻克后的第二年,国王生病了。两位大臣说:‘我们是否应该为国王进行神秘的卜问?’大臣说:‘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要打扰我们的先王。’于是,他自己认为有功,建造了三个同高的土坛,在南方建造坛,面向北方。周公在那里站立,手持玉璧和圭,向大王、王季、文王报告。
又《顾命》说:康王即位。太保手持介圭,上宗捧着同瑁,从阼阶走上。(大圭长十二寸,天子守护它。同爵名瑁,用来保护诸侯,以统一吉祥的信任,边长四寸,斜刻的。)
《尚书大传》说:古代的圭必须有盖。因此,圭盖是天子与诸侯的吉祥物,诸侯拿着所接受的圭去朝见天子。没有过错的人可以带着它回去,有过错的人则要保留三年。
《周礼·春官上·大宗伯》说:用玉制成六种吉祥物,用来守护国家。国王拿着镇圭,公侯拿着桓圭,诸侯拿着信圭,伯拿着躬圭,子拿着谷璧,男拿着蒲璧。(马融说:吉祥物,信任。镇圭,一尺二寸,国王拿着它来事奉天地。桓圭九寸,信圭七寸,躬圭七寸,谷圭五寸,蒲谷柔滑。)
又《春官上·宗伯》说:用青圭来礼仪东方。
又《典瑞》说:国王手持大圭,拿着镇圭,用五彩编织的五色布来朝见太阳。用四圭有邸来礼仪天,旅上帝。(四圭相连,都向外,共一个邸,长一尺二寸。旅,陈列。)两个有邸的圭用来祭祀地,旅四望。(两个圭五寸。)〈王果〉圭有瓒,用来祭祀先王,用来裸露宾客。(灌鬯之圭,一尺二寸。肆,陈列,陈列牲器以祭也。)圭璧用来祭祀日月星辰。土圭用来确定四时日月,封国则用土地。(土圭一尺五寸,用来寻找土地的中心,所以叫土圭。)镇圭用来征召守卫,用来救济灾荒。(守护国家都鄙的人。)谷圭用来调和困难,用来聘娶女子。(谷圭七寸,谷,善。)琬圭用来治理道德,用来结交朋友。(琬圭九寸。琬,顺也。)
又《秋官下·小行人》说:合并六种货币,用圭来交换马。
《仪礼·聘礼》说:上介接受弯曲的圭和编织的缫,出去接受商人的礼物。
《礼记·礼器》说:诸侯把龟作为宝物,把圭作为吉祥物。家庭不珍藏龟,不收藏圭。
又《礼器》说:礼仪中有用素色为贵重的,大圭而使用,是为了强调信任。
又《杂记》说:《赞大行》说:‘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三寸,剡上左右各一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赞大行》是指记载大行人礼仪的书籍的名字。藻,是装饰玉的人。三采六等,用朱、白、苍色画,再行也。)
《三礼射侯图》说:信圭七寸,是指圭上雕琢成人头、身体的形状,是侯所执的。躬圭七寸,是指圭上雕琢为四体的形状,是伯所执的。
《左传·昭六》说:王子朝,在黄河上使用成周的宝圭,河津人从河上得到。
又《昭三十年》说:郑伯有之难,游吉如晋还,闻难不入,(害怕祸患波及。)返回后向使者报告。八月甲子,逃往晋国。驷带追赶他,到达酸枣,与子上结盟,用两个圭作为信物放在河上。(子四,驷带也。沉圭于河,为信也。酸枣,陈留县。)
又《昭十二年》说:楚公尹路请求说:君王命令削去圭的一部分来装饰斧柄,(斧,斧头。秘,柄。用玉装饰斧柄。)敢请命令。(请求制定制度的命令。)
《穀梁传·定公》说:定公八年,有人偷窃了玉。玉,是指用来制作圭的。
《毛诗·生民》说:颙颙卬卬,如圭如璋。
又《抑》说:白圭之砧,还可以磨;这番话的砧,不可磨。
又《韩奕》说:韩侯入觐,用他的介圭,入觐于王。
又《嵩高》说:王派遣申伯,赐予你介圭。(介圭,长一尺二寸。不是诸侯的圭,所以作为宝物。诸侯的吉祥圭,自九寸以下。)
《论语·乡党》说:拿着圭,鞠躬如也,像不胜重负。
又《雍也》说:南容三复白圭,孔子把他的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墨子》说:赤乌衔着圭,降落在周的岐山,说天命周文王讨伐殷。
《墨子》申徒狄说:周的灵圭,出自土石。
《庄子》说:楚昭王邀请屠羊说,用三圭之位。
《山海经》说:羭山之神,用皇圭来祭祀。
《穆天子传》说:天子拿着白圭、玄璧,去见西王母。
《瑞应图》说:四海会同,则玄圭出现。
《白虎通》说:诸侯去世,使者将圭归还给天子,这是推让的意思。
又曰:东方的圭的形状,上小下大,形状像梨的尖端。
《太玄经》说:打破璧,毁坏圭,遭遇不幸。
《楚辞》说:璋圭混杂在甑窐之中。(璋、圭,玉石。窐,古携切。)
《楚辞》说:三圭重侯。(三圭,指公、侯、伯。)
《说文》说:璧,是一种吉祥的环形玉器。瑗,是大孔的璧。璜,是半璧。
《尔雅》说:肉比好大的是璧,好比肉大的是瑗。
《尚书·金滕》说:周公种植璧,手持圭,向大王、王季、文王说:‘你们如果不许我,我就把璧和圭藏起来。’
又《顾命》说:弘璧、琬琰在西序。
《尚书中候》说:尧把璧沉入河中,白云升起。
《毛诗·淇澳》说: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又《云汉》说:没有神不祭祀,没有爱惜这些牲畜。圭璧已经用尽,没有人能听我的?
《周礼·春官上·大宗伯》说:子拿着谷璧,男拿着蒲璧,用苍璧来礼仪天。
《礼记·曲礼下》说:拿着货币、圭璧,用左手。
又《礼器》说:用束帛加上璧,表示尊重德行。
《左传·桓公》说:郑伯用璧换取许田,是为了周公的祊。
又曰:普通人无罪,怀璧就是有罪。
又《僖上》说:晋荀息请求用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借道于虞来攻打虢。
又曰:楚子围许,许男手绑着,口含璧。
又曰:起初,申侯受到楚文王的宠爱。文王临终前,给他璧让他走,说:‘只有我知道你,贪得无厌。我死后,你一定会立刻离开!’
又曰:秦伯接纳重耳。到达河边,子犯用璧交给公子,说:‘我背着刑具,跟随君主走遍天下,我的罪很多,我都知道,何况君主呢?请从这里逃亡。’公子说:‘如果我不与舅氏同心,就像这白水一样!’他把璧扔进河里。
《僖中》记载说:晋国的公子重耳访问曹国。僖负羁的妻子送来一盘食物,里面放了一块玉璧。公子接受了食物,却退还了玉璧。
《文下》记载说:秦伯用玉璧祈求在河边的战斗。
《成公上》记载说:丑父在轏车(一种士车)上睡觉,车下爬出一条蛇,他用手臂击打蛇,受了伤却隐瞒了,所以不能推车前进。(被韩厥追上。他想成为右军,所以隐瞒了受伤。)韩厥抓住马缰绳站在车前,(絷,马绊。抓住它,履行臣子的职责。)两次鞠躬磕头,捧着酒杯加上玉璧进献。(进献酒杯和玉璧,也是表示敬意。)
《襄三》记载说:诸侯国夺取了邾国的田地,从淳水归还给我们。晋侯先归还,于是在蒲圃宴请晋国的六卿,贿赂荀偃的是一束锦缎加上玉璧。
《襄六》记载说:国君在楚宫去世,叔仲带偷了他的玉璧,给了车夫,藏在怀里,然后跟着车夫取走,因此获罪。
《襄二十八》记载说:齐国人要求得到崔杼的尸体,准备处决他,但得不到。叔孙穆子说:‘一定要得到他!武王有乱臣十人,崔杼有吗?没有十人,不足以安葬。(安葬必须十人。崔氏不能让十人同心,所以必须得到。)崔氏的臣子说:‘给我们那块玉璧(崔杼的大玉璧),我们献上他的棺材。’于是得到了。
《昭四年》记载说:楚王用诸侯国的力量消灭了赖国,赖国的国君被捆绑着嘴含玉璧,士兵们脱去衣服抬着棺材跟从,来到中军。(中军,国王所带领的军队。)国王询问椒举,他回答说:‘成王攻克许国(在僖六年),许僖公就是这样,亲自解开他的束缚,接受他的玉璧,焚烧了他的棺材。’国王听从了他的话(听从椒举的话),将赖国迁往鄢地(鄢,楚国的城邑。)
又说:楚共王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有五个受宠的儿子,没有确定立谁。于是他在群望(众神所居之地)举行了大型的祭祀活动,祈求说:‘请神在五个人中选择一个,让他主持国家。’于是他拿着玉璧在群望前展示,说:‘面对玉璧行礼的人,是神所立的人。谁敢违抗!’然后他与巴姬秘密地将玉璧埋在太室的大厅前,让五个人斋戒后依次行礼。康王跨过去,灵王用手肘推开,子干、子皙都避开了。平王年幼,被人抱进去行了两拜,都压住了纽扣。
《哀下》记载说:卫国人驱逐了庄公,让他在戎州己氏家居住。起初,庄公从城墙上看到己氏的妻子头发漂亮,让人剃掉她的头发,做成吕姜的发髻。进入戎州己氏家后,他看到玉璧,说:‘救我一命,我把玉璧给你。’己氏说:‘杀掉你,玉璧会去哪里?’于是杀了他,取走了玉璧。
《史记》记载:邹阳上书说:‘白圭在中山国显赫,有人在魏文侯那里诋毁他,魏文侯赐给他夜光之璧。’
又说:我听说明亮的珍珠,夜光的玉璧,如果在黑暗中扔在路上,没有人不握剑相互斜视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缘由来到面前。
又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王的和氏璧。秦昭王派人给赵王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玉璧。于是派遣蔺相如捧着玉璧西行进入秦国。相如见到秦王没有打算用城池来交换,于是上前说:‘玉璧有瑕疵,请让我指给您看。’秦王接过玉璧,相如趁机拿着玉璧后退几步,靠在柱子上,愤怒地头发直竖,对秦王说:‘赵王斋戒五天,派我捧着玉璧。现在大王得到了玉璧,传给宫女,来戏弄我。看大王没有打算用城池交换赵王的土地,我再次拿回玉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现在就与玉璧一起在柱子上碎裂!’秦王害怕玉璧被摔碎,于是道歉并坚决请求。相如让他从别的路上回去,把玉璧带回了赵国。
又说:张仪学习完毕后周游诸侯国。常常跟随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楚国的相国丢失了玉璧,门下的人怀疑是张仪偷的,鞭打了他几百下。他不服,最后被释放。
又说:虞卿踩着鞋子,背着包裹,一见到赵王,就被赐予一对白璧和一百两黄金。
又说:秦始皇三十年,有使者从关东的夜路经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拿着玉璧挡住使者,说:‘替我送给滈池君’,接着说:‘今年祖龙(指秦始皇)会死。’使者询问原因,那个人突然不见了。使者拿着玉璧,详细地报告了这件事。秦始皇派御府查看玉璧,发现是二十八年渡江时沉入水中的玉璧。
《汉书》记载:于是用白鹿皮作为货币,王侯朝见皇帝时,必须用皮币献上玉璧。
《天文志》记载:日月如同合璧,五星如同连珠。
又说:刘邦带着一百多骑兵,见到了项羽在鸿门。刘邦上厕所,从小路逃走。(服虔说:逃,读作奏。)让张良道歉,项羽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将军有意责备他,他已经脱身离开,从小路回到军营了。所以派我来献上玉璧。’项羽接受了。
又说:汉文帝赐给尉佗书信和衣服,尉佗通过使者献上一对白璧。
又说:王夫人是赵国人。受到汉武帝的宠爱,生下了儿子刘闳。王夫人去世后,武帝非常悲痛,使者宣读诏书说:‘皇帝特别派遣太中大夫明奉上一块玉璧,赐给王夫人为齐王太后。’
又说:王莽篡位,冠军张永献上符命和铜璧,说元后应当成为宣室丈母。
《后汉书》记载: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听说朱晖有义行,征召他为掾。正月初一,苍准备上朝,应当捧着玉璧祝贺。按照惯例,少府提供玉璧。当时阴就担任少府卿,他地位高贵而傲慢,不遵守法律。苍坐在朝堂上,时间快到尾声,却得不到玉璧。他回头对属官说:‘怎么办呢?’朱晖看到阴就的主簿拿着玉璧,就走去骗他说:‘我多次听说玉璧却从未见过,试着借我看看。’主簿把玉璧递给朱晖,朱晖回头召唤使者捧着玉璧。主簿急忙告诉阴就,阴就说:‘朱掾是义士,不要再找了,再取一块玉璧。’苍退朝后,对朱晖说:‘你看你自己与蔺相如相比,谁更优秀?’
《晋书·载记》记载:燕国常山大树被连根拔起,在树根下得到七十三块玉璧,光色非常奇特,不同于普通玉石。慕容俊认为这是岳神之命,派遣他的尚书郎段勤,用太牢祭祀。
又说:石季龙在灵昌津建造河桥,用石头作为桥墩,无论石头大小,一旦放入水中就会随水流走,用了五百万以上的劳力却没有建成。石季龙派遣使者祭祀,将玉璧沉入河中,不久沉入水中的玉璧浮到了岸边。
《晏子春秋》记载:和氏之璧,只是井里的普通石头。
《老子》记载:即使有拱手可得的玉璧,也不如坐着进献这个道理。
《孙卿子》记载:用玉圭来聘请人,用玉璧来询问士人。
《鲁连子》记载:楚成章华之台,楚王为诸侯斟酒。鲁君先到,楚王很高兴,给了他不雕琢的玉璧。
《庄子》记载:孔子问子桑雩说:‘我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砍树,亲近的人反而更加疏远,为什么?’子桑雩回答说:‘你难道没听说过假国(一个国家名)的故事吗?(假,国名。)林回放弃千金之璧,召唤婴儿快跑。那些以利益结合的人,在困境中会被抛弃。以天伦之亲结合的人,在困境中会被收留。’
《韩子》记载: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献给了楚王,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又说:和氏之璧,不用五彩装饰;随侯之珠,不用黄金装饰。它们的质地非常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装饰它们。
《文子》记载:圣人不重视红色的玉璧,而重视一寸光阴。不布施以求得,不因地位高下而相互借贷。这是古人的美德。
《淮南子》说:大禹赶时间,连帽子挂在头顶上都不顾。所以说:不看重一尺的玉璧,却重视一寸的时间。
又说过:和氏的宝玉,夏朝的玉佩,用谦让的态度去交换,大家都很高兴;如果在夜晚拿去给人,就会害怕,因为不知道时机是否恰当。
又说过:得到和氏的宝玉,不如用它去做适合的事情。
又说过:玉璧和玉环制成器物,是磨刀石的功效。磨刀石是用来磨治玉石的工具。
《抱朴子》说:安期先生在海边卖药。秦始皇赐给他金子和玉璧,价值数千万。
又说过:虞舜继承帝位时,把玉璧扔在山谷中。
又说过:景帝时期,广陵的守将挖坟,挖到一个像活着的人。棺材里有云母,很厚;还有白璧三十枚,用来覆盖尸体。
《山海经》说:招摇之神,祭祀时用一块玉璧。
《穆天子传》说:天子拜访西王母,就拿着玉圭和玉璧去见她。
《帝王世纪》说:尧刻玉璧作为信物,向东传给洛水,表示要把帝位传给舜。
《战国策》说:张仪为秦国打败了合纵连横,说服楚王,楚王派一百辆车,献上骇鸡的犀牛、夜光的玉璧给秦王。
又说过:齐国想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对淳于髡说:‘我们国家有两对宝璧,两匹天马,请送给我们。’淳于髡去说服齐王,说:‘魏国是齐国的盟友,现在攻打它,名声不好而且实际上很危险。’齐王于是没有攻打魏国。客人对齐王说:‘淳于髡接受了魏国的璧和马。’齐王问淳于髡:‘先生有这些吗?’淳于髡说:‘有。攻打魏国的事如果方便,魏国即使刺杀我,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如果真的不方便,魏国即使封我为臣,对大王有什么损失?百姓没有遭受战争的祸患,我有璧和马这样的宝物,对大王有什么伤害?’
又说过:苏秦说服赵王,在华丽的屋子里拍手谈论。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给他一百对白璧,一万两黄金。
《河图天灵》说:秦王政把白璧沉入河中。有一条黑鱼从河里出来,对秦王说:‘祖龙来,天宝开了。’河中还有两块玉简。
《吕氏春秋》说:后成子代表鲁国去晋国访问。经过卫国,右宰谷臣请他喝酒,摆放了音乐却显得不高兴,于是送给他一块玉璧。后成子说:‘请我喝酒,是希望我快乐;摆放音乐却不高兴,是告诉我有忧愁;送我玉璧,是寄托希望。卫国大概要发生动乱了吧?’离开卫国走了三十里,听说宁喜的动乱发生了,右宰谷臣为此而死。后成子派人接他的妻子和孩子,隔开住宅居住,分给他们俸禄和食物。他的孩子长大了,归还了玉璧。
贾谊的《新书》说:梁国有一个疑难案件,就问陶朱公。朱公说:‘我的家里有两块白璧,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光泽相同。但是它们的价值不同,一块值千金,一块值五百金,为什么?侧着看,其中一块的厚度是另一块的倍数,所以值千金。’
《汉武帝内传》说:西王母上药,有赤色的河流和红色的玉璧。
《韩诗外传》说:楚襄王派人,用一千斤金子和一百对白璧,聘请庄子担任宰相,庄子坚决推辞。
《白虎通》说:玉璧是方形中带圆形,外面带方形,象征着天地。
《列异传》说:秦国召见公子无忌。无忌不去,派朱亥拿着一对玉璧。秦王大怒,把朱亥关进老虎笼子里。朱亥瞪着眼睛看着老虎,眼角裂开,鲜血溅在老虎身上,老虎最终不敢动。
《锺离意别传》说:钟离意担任鲁国的相,检查孔子的教学场所。一个男子张伯在台阶下挖草,在土中得到七块玉璧,他怀藏其中一块,把其余六块交给钟离意。钟离意打开瓮中的素书,上面写着:‘后世修复我的书籍,是董仲舒;摸我的车,擦我的鞋,打开我的箱子,是会稽的钟离意。玉璧有七块,张伯拿走了一块。’钟离意召唤张伯,问他:‘玉璧有七块,为什么藏了一块?’张伯磕头后拿出那块玉璧。
《物理论》说:俗话说:‘士人不是玉璧,谈论的人会评价。’
《晋中兴征祥说》说:君王不隐藏过错,玉璧就会显现。自然形成,光彩如明月。
《石虎邺中记》说:石虎在太武殿的梁柱上挂了大绶带,用玉璧装饰在绶带上。
范享的《燕书》说:昭文帝时期,左部民得到一块紫玉璧,献了上去。
戴延之的《西征记》说:宋公的参军王智先,在柏谷停留,派人骑马送道人惠义,信中说:‘有金璧的祥瑞,公派人来迎接。’军队驻扎在崤山以东,金璧到了,修建祭坛拜受。
又说:冀州博陵郡王次寺,道人法称告诉弟子普严说:‘嵩高皇帝告诉我,说江东有刘将军,是汉家的后代,应该接受天命。我用四十二块玉璧、一块金子给他。玉璧的数量是刘氏世代的数量。’惠义在义熙十三年进入嵩高山,就得到了玉璧和金子,献了上去。(详细情况见嵩山门。)
《琴操》说:楚昭王得到和氏璧,派大夫明光把玉璧献给赵国。郡中羊申甫知道赵国没有反叛的迹象,就在王面前诽谤明光:‘明光经常背弃楚国投靠赵国,现在派他献璧,怎么能讲述楚国的功德?’等明光回来,楚王对他发怒。明光于是作了一首歌,叫《楚明光》。
魏文帝的《蔡伯喈女赋序》说:家父和蔡伯喈有管鲍那样的交情,就派使者周近,拿着黑色的玉璧去匈奴,赎回他的女儿回来,嫁给屯田郡都尉董祀。
张载的《拟四愁诗》说:佳人送我云中的翅膀,我拿什么来回报她?连城的美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五-注解
圭:古代的一种玉器,常作为礼器的象征。
瑞玉:瑞玉是指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玉石,常用于祭祀、朝贡等场合,代表着天意和君权。
诸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地方政权。
执圭:执圭是指诸侯手持圭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和服从。
玄圭:玄圭是指黑色的圭,是古代天子赐予诸侯的一种特殊象征,表示对诸侯的特别恩赐。
王:王是指古代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周公:周公是指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宗伯:宗伯是古代官名,掌管宗庙祭祀和礼仪事务。
瑞:瑞是指吉祥的征兆,常与玉器联系在一起。
镇圭:镇圭是一种用于征讨和慰问的玉器。
桓圭:桓圭是古代公爵所执的一种玉器,用于表示其地位。
信圭:信圭是古代诸侯所执的一种玉器,用于表示其对天子的忠诚。
躬圭:躬圭是古代伯所执的一种玉器,用于表示其身份。
谷璧:谷璧是古代子所执的一种玉器,用于表示其地位。
蒲璧:蒲璧是古代男所执的一种玉器,用于表示其身份。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常作为贵重礼物的象征。
瑗:瑗是大于璧的玉器,有较大的孔。
璜:璜是半块璧,形状类似。
肉倍好:肉倍好是指玉器中心孔径与玉体厚度之比。
好倍肉:好倍肉是指玉器中心孔径与玉体厚度之比。
大圭:大圭是指尺寸较大的圭,通常为天子所执。
同爵名瑁:同爵名瑁是指与爵位相对应的玉器。
冒:冒是指覆盖在玉器上的装饰。
镇国:镇国是指守护国家。
土圭:土圭是一种用于测量土地的玉器。
谷圭:谷圭是一种用于调解争端和聘娶女子的玉器。
琬圭:琬圭是一种用于治理德行和结交友好的玉器。
六瑞:六瑞是指古代用于表示等级和地位的六种玉器。
青圭:青圭是一种用于礼仪东方的玉器。
大行:大行是指使者或使者所携带的礼物。
藻:藻是指装饰玉器的丝带。
三采六等:三采六等是指用三种颜色装饰的六种等级。
侯:侯是指古代的一种爵位。
伯:伯是指古代的一种爵位。
子:子是指古代的一种爵位。
男:男是指古代的一种爵位。
质:质是指抵押或保证。
鏚:鏚是指斧头。
秘:秘是指斧柄。
制圭:制圭是指制作圭的过程。
如圭如璋:如圭如璋是指像圭和璋一样美好。
砧:砧是指磨刀石。
介圭:介圭是指尺寸较大的圭,通常为诸侯所执。
白圭:白圭是指白色的圭。
入觐:入觐是指诸侯或臣子到朝廷拜见君主。
锡:锡是指赐予。
鞠躬如也:鞠躬如也是形容非常恭敬的样子。
赤乌:赤乌是指红色的乌鸦。
岐社:岐社是指周文王的社庙。
灵圭:灵圭是指具有灵性的圭。
玄璧:玄璧是指黑色的璧。
四海:四海是指中国的四个方向。
推让:推让是指谦让,不争。
破璧毁圭:破璧毁圭是指破碎玉器,表示不幸。
璋:璋是一种古代的玉器,形状类似圭。
甑窐:甑窐是指古代的容器。
重侯:重侯是指重要的诸侯。
许田:许田是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垂棘之璧:垂棘之璧是指一种珍贵的玉璧。
河:河流,此处指祈求神灵的地点。
子犯:子犯是指晋国的大夫。
重耳:重耳是指晋国的公子。
舅氏:舅氏是指母亲的兄弟。
白水:白水是指白色的水,这里比喻誓言。
秦伯:秦伯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的尊称。
僖中:《僖中》是《春秋左传》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和周边国家的一些重要事件。
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公子,后来成为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曹:曹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僖负羁:僖负羁是春秋时期曹国的一位大夫。
馈盘飧:馈赠食物。
置璧焉:放置玉璧。
丑父: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轏车:古代一种有轏的车。
蛇:一种爬行动物。
肱:手臂。
韩厥: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
絷:拴马用的绳索。
觞:古代的一种酒器。
邾田:邾国的一块田地。
淳阝水:古代的一条河流。
晋侯:晋国的国君。
蒲圃:晋国的一个园林。
荀偃: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
束锦加璧:用锦缎包裹玉璧。
公薨:国君去世。
叔仲带: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拱璧:大型的玉璧。
御人:古代指驾车的人。
楚子:楚国的国君。
赖: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面缚衔璧:被捆绑着,嘴里含着玉璧。
士:古代指士人,此处指士兵。
袒舆榇:脱去上衣,抬着棺材。
中军:古代军队中的主力部队。
椒举: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
许: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许僖公:许国的一位国君。
鄢: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城邑。
康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国君。
灵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国君。
子干: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公子。
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公子。
平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国君。
抱入再拜:抱着进去再次跪拜。
抱纽:玉璧上的纽。
卫人:卫国的百姓。
庄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
戎州己氏:戎州己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氏族。
吕姜髢:用头发制成的假发。
夜光之璧:夜间发光的玉璧。
明月之珠:夜间能发光的珍珠。
和氏璧:春秋时期楚国的和氏所献的玉璧,后成为赵国的宝物。
蔺相如:春秋时期赵国的一位大夫,曾以和氏璧与秦国交涉。
秦昭王: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赵惠文王:春秋时期赵国的国君。
楚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赵王:春秋时期赵国的国君。
张仪: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虞卿: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大夫。
始皇:秦始皇,即秦朝的第一位皇帝。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地区。
华阴平舒道:古代的一条道路。
祖龙:传说中的龙,也指秦始皇。
王侯:古代的诸侯王。
皮币:用动物皮制成的货币。
日月如合璧:比喻日月相合,非常圆满。
五星如连珠:比喻五颗行星连成一线,非常罕见。
沛公:刘邦,即汉高祖。
项羽:秦末汉初的一位著名将领。
鸿门: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尉佗:秦末汉初的一位将领。
王夫人:赵国的王夫人。
武帝:汉武帝,西汉的一位皇帝。
闳:汉武帝的儿子。
王莽:西汉末年的一位篡位者。
冠军:古代军队中的一个职位。
张永:王莽时期的一位将领。
符命:古代的一种预言或神示。
铜璧:用铜制成的玉璧。
元后:王莽的母亲。
宣室:古代的一个宫殿。
丈母:岳母。
骠骑将军:古代军队中的一个职位。
东平王苍:西汉的一位诸侯王。
朱晖:西汉的一位大夫。
少府: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财宝。
阴就:西汉的一位官员。
主簿:古代官职,掌管文书。
慕容俊:十六国时期前燕的一位君主。
石季龙:十六国时期后赵的一位君主。
灵昌津:古代的一个渡口。
石无大小,下辄随流:无论大小石头都会随水流而下。
晏子春秋: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和氏之璧:古代著名的玉璧,相传为和氏所献。
井里之朴:比喻非常普通的东西。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鲁连子: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楚成章华之台:楚成王建造的章华台。
鲁君:鲁国的一位国君。
假:古代的一个国家。
林回: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赤子:婴儿。
韩子: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璞玉:未经雕琢的玉石。
荆山:春秋时期的一个山脉。
随侯之珠:春秋时期随国国君所得的珍珠。
文子: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赤璧:红色的玉璧。
寸阴:一寸时间的光阴,比喻时间宝贵。
孙卿子: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庄子: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孔子: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子桑雩:春秋时期的一位人物。
假之亡:假国灭亡。
林回弃千金之璧:林回放弃价值千金的玉璧。
利合:因利益而结合。
天属:因血缘关系而结合。
五采:五种颜色。
圣人不贵赤璧,而贵寸阴:圣人看重的是极短的时间,而不是贵重的玉璧。
禹:大禹,传说中的圣王,以治水功绩著称。
趋时:抓住时机,顺应时势。
冠挂不顾:帽子挂在头顶上也不顾,形容专心致志。
尺璧:一尺长的玉璧,古代用作货币的一种形式。
夏后之璜:夏朝后裔的玉佩。
揖让:古代礼仪,表示谦让。
合欣:心情愉悦。
礛:古代用于琢磨玉石的器具。
安期先生:传说中的仙人,善于炼丹。
金璧:黄金和玉璧,古代用作财富的象征。
直:价值。
数千万:极多的数量。
虞舜:传说中的圣王,以禅让著称。
承禅:接受禅让。
捐璧:放弃玉璧,比喻放弃世俗的财富。
广陵:地名,古代的军事要塞。
冢:坟墓。
云母:一种矿物,常用于装饰。
文许:花纹精美。
招摇之神:传说中的神灵。
祠:祭祀。
圭璧:古代的一种玉器,用作礼仪。
见:拜见。
刻璧为书:用玉璧刻字为书。
东次於洛:向东至洛水。
言当传舜之意:说这是要传给舜的意图。
从连横:古代的一种外交策略。
骇鸡之犀:珍贵的犀牛角。
淳于髡:战国时期著名的策士。
弊邑:自己的国家。
宝璧:珍贵的玉璧。
天马:名贵的马。
致之:送来。
抵掌而谈:拍手谈笑,形容谈话投机。
武安君:赵国的封号,授予有功的将领。
白璧百双:一百对白玉璧,极言其贵重。
黄金万溢:一万两黄金,极言其财富。
秦王政:即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
河图天灵: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书籍。
天宝:天赐的宝物。
玉牍:玉制的简牍,古代用作书写。
后成子:古代的贤人。
鲁聘於晋:鲁国派人到晋国。
右宰谷臣:卫国的官员。
宁喜之难:卫国内部的变乱。
素书:白色的书简。
陶朱公:古代的富商。
朱公曰:陶朱公说。
白璧:白色的玉璧。
赤河绛璧:红色的河流和深红色的玉璧。
楚襄王:楚国的国君。
聘庄子以为相:聘请庄子担任宰相。
相:宰相,古代的政府高官。
方中员外:方形中间圆形,比喻天地的形状。
象天地:像天地一样。
列异传:古代的志怪小说。
公子无忌:战国时期的赵国公子。
朱亥: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
虎圈:关虎的地方。
锺离意:古代的贤人。
孔子教授堂:孔子的教学场所。
张伯:男子名。
后世修吾书:后世的人要修我的书。
董仲舒: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
摸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锺离意:摸我的车,擦我的鞋,打开我的箱子,会稽的锺离意。
璧有七,张取一:玉璧有七个,张伯拿走了一个。
语曰:俗话说。
士非玉璧,谈者为价:士人不是玉璧,谈话才有价值。
王者不隐过,则玉璧见:王者不隐瞒过错,玉璧就会显现。
不斫自成,光若月明:不用雕琢自然成形,光彩如明月。
石虎太武殿:石虎的太武殿。
大绶:大的丝带。
缀玉璧於绶:在丝带上挂上玉璧。
昭文帝:北魏的皇帝。
左部民:左部的百姓。
紫璧:紫色的玉璧。
宋公谘议王智先:宋国的王智先。
骑送道人惠义:骑马送道人惠义。
道人惠义:道人名惠义。
金璧之瑞:金璧的祥瑞。
修坛拜受之:修建祭坛接受之。
冀州博陵郡王次寺:冀州的博陵郡王住在寺庙。
道人法称:道人名法称。
弟子普严:法称的弟子。
嵩高皇帝:传说中的皇帝。
江东有刘将军:江东有刘将军。
汉家苗裔:汉家的后代。
受天命:接受天命。
四十二璧:四十二块玉璧。
刘氏卜世之数:刘氏家族的世数。
义熙十三年:东晋义熙十三年。
嵩高山:嵩山。
琴操:古代的琴曲。
楚昭王:楚国的国君。
明光:大夫名。
赵:赵国。
背楚向赵:背叛楚国投靠赵国。
玄玉璧:黑色的玉璧。
赎其女还:用玉璧赎回女儿。
屯田郡都尉董祀:屯田郡的都尉董祀。
连城璧:价值连城的玉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五-评注
《淮南子》中提到的禹之趋时,冠挂不顾,表现了古代圣贤对时间的珍视。禹不顾冠带之仪,急速前行,体现了对时机的把握和对时间的尊重。‘不贵尺璧而重寸阴’这句话,将珍贵的美玉与短暂的时光相比较,强调了时间的宝贵,提醒人们珍惜光阴。
和氏之璧和夏后之璜的故事,通过揖让进退的情景,反映了古代礼仪的重要性。同时,‘夜以投人则为恐,时与不时’表达了时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对时机失去的担忧。
‘得和氏之璧,不若以事之所适’这句话,说明了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比拥有宝物更为重要。
‘璧瑗成器,礛诸之功’赞美了制作宝玉的工匠,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工艺的重视。
《抱朴子》中安期先生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仙人形象,以及宝物与仙人之间的联系。
虞舜捐璧于谷中,体现了古代君王的谦逊与仁德。
景帝时广陵掘冢得白璧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神秘现象的敬畏。
《山海经》中招摇之神用璧祭祀,体现了古代对神灵的崇拜。
《穆天子传》中天子执圭璧以见西王母,展现了古代君臣间的礼仪。
《帝王世纪》中尧刻璧为书,反映了古代的书写文化和传承方式。
《战国策》中张仪和苏秦的故事,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手段和智谋。
《河图天灵》中秦王政沉璧于河,预示着天宝的开启,反映了古代对天象的解读。
《吕氏春秋》中后成子通过送璧预知卫国有乱,体现了古代的预知能力。
贾谊《新书》中关于白璧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宝玉价值的判断。
《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上药有赤河绛璧,展现了神话传说中的仙境。
《韩诗外传》中楚襄王聘庄子为相,反映了古代对人才的重视。
《白虎通》中璧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对天地的崇拜。
《列异传》中秦召公子无忌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忠诚和勇气的赞美。
《锺离意别传》中张伯得璧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神秘预兆的解读。
《物理论》中‘士非玉璧,谈者为价’强调了人才的价值。
《晋中兴征祥说》中王者不隐过,则玉璧见,反映了古代对君王德行的期望。
《石虎邺中记》中石虎太武殿的装饰,反映了古代对建筑的重视。
范享《燕书》中昭文帝时左部民得紫璧以献,反映了古代对祥瑞的重视。
戴延之《西征记》中王智先得金璧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琴操》中楚昭王得和氏璧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忠诚的赞美。
魏文帝《蔡伯喈女赋序》中家公赎女还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家国情怀的重视。
张载《拟四愁诗》中佳人遗我云中翮,以连城璧相赠,反映了古代对爱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