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二-原文
○珠下
《唐书》曰:高祖朝,曷婆那可汗献大珠。上曰:’珠信为宝。朕所宝者赤心耳,何用珠为?’竟不受。
又曰:贞观中,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慎闻。身殁之后,其家卖珠。上闻之,乃宣言於朝曰:’此人生时,宰相言其清白。今日既然,所举者岂得无罪?必可理之,不可舍也!’魏徵谏曰:’陛下言此人不清,未见受财之所。闻其卖珠,将罪举者,臣不知所谓。自圣朝已来,为国尽忠,清贞自守,终始不渝者,屈突通、张道源而已。通子三人来选,共有一匹羸马,道源儿子不能存立,未见一言及之。今弘节为国立功,前后大蒙赏赍,居官终殁,不言贪贱。妻子卖珠,未为有罪。审其清者,无所存问;疑其浊者,傍罪举人。虽疾恶情深,实以好善不笃。臣窃思度,未见其可,恐有识闻之,必生横议。伏惟再思。’上抚掌曰:’造文不思,遂有此语,方知谈不容易。’
又曰:婆利东有罗刹国,其人极陋,朱发黑身,兽牙鹰爪。时与林邑人作市,以夜而来,自掩其面。其国出火珠,状如水精。日午时以珠承影,取艾依之即火出。
《管子》曰:桓公问管子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复,名教通於天下,而夺於其下,何数也?’管子对曰:’君分壤而贡入,市朝同流,黄金一箧也,江阳之珠一箧也。此谓以寡为多,以狭为广。’
又曰: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下藏珠玉,诸侯藏金石。
又曰:以珠玉为币。
又曰:玉起於禺山,珠起於赤野。
又曰: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丹青与珠,各有所用之宝,故虽在山泉,而人犹知而取之,况在於人,怀宝而不知乎?)
《晏子春秋》曰: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
《列子》曰:子华之门徒,指河曲之隈,谓商丘开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从如泳之,既出,果得珠。
《孙卿子》曰:在物莫明於珠玉。珠玉不睹,王公则不为宝。
又曰:昔卫灵公坐重华之台,侍御数百,随珠照日,罗衣从风。仲叔御入谏,灵公下席再拜,曰:’寡人过矣!’
《庄子》曰:夫唾,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又曰:黄帝游於赤水之北,登于昆仑之丘,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弗得,使离朱索之而弗得。使罔象索之,乃得。
又曰:河上有贫穷待织萧绡而食者。其子投渊,得千金之珠。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遭其睡也;使骊龙悟,子尚奚有哉!’
又曰:修其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於此,则韬乎其事,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於山,藏珠於川。
又曰:儒以《诗》《礼》发冢。大儒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用含珠为?’
《邹子》曰:珠生於南海,玉出於须弥,无足而至。
《墨子》曰: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所谓良宝。
《尸子》曰:水员折者有珠。
《韩子》曰:随侯之珠,不婴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
又曰:楚人卖珠於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淮南子》曰: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
又曰:美玉不雕,美珠不文,质有馀也。
又曰:明月之珠,不能无颣。
又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楚庄王猿捷躁,依木而处,故残林以求之也。)宋王亡珠,而池中鱼为之殚。
又曰:珠玉尊则天下争,礼乐饰则纯朴散。
又曰:禹填鸿水以为山,堙昆仑以为土。中立曾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上有木禾。(禾长五丈五尺。)珠树、玉树、不死树、沙棠、琅玕、绛树,并在曾城,(沙棠、琅玕,珠类也。)玉璜在西北隅。
《任子》曰:丹渊之珠,沉於黄泥。
《牟子》曰:珠玉少而贵,凡属多而贱。圣人七经而已,佛遂万亿言,恐烦而无当也。
《抱朴子》曰:识珍者必拾浊水之明珠,赏气者必采秽薮之芳蕙。
《穆天子传》曰:北征舍于珠泽。(此泽出珠,故名也。)珠泽之薮方四十里。
《山海经》曰:开明山北有珠树。
又曰:三珠树生赤水山。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状若彗。(如彗星状。)
又曰:鸟鼠同穴之山,滋水出焉。西注于汉水,多如鱼魮之鱼。是生珠玉。(亦珠玉蚌类。)
又曰:数历之山,楚水出焉,其中多白珠。(今蜀郡平泽出青珠。)
《战国策》曰:张丑为质於燕,王欲杀之。走出国境,境吏得丑。丑曰:’燕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我失已久矣,如燕不信。今子但欲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杀之,刳子之腹矣。吾要且死,子之腹亦且寸绝!’境吏恐而放之。
又曰:苏秦说李兑不能听,送秦以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
又曰:有人操随侯之珠露野,无弓弩之卫必危。
《吕氏春秋》曰: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鱼得祸焉。
又曰: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
又曰:精气之集也,阜於珠玉,与为精朗。
陆贾《新语》曰:圣人不用珠玉,而宝其身。
《汉武故事》曰:上起神屋,以白珠为帘,玳瑁为柙。
《东方朔记》曰:珠弹不如泥丸,各有所用也。
东方逆《神异经》曰:西北荒中,有二金阙。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
《盐铁论》曰:珠玑出桂林,距汉万馀里。
《说苑》曰:墨子谓滑厘曰:’今凶年,有欲与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以为饰!’又欲与子一锺粟者。得珠不得粟,不得珠得粟,子将何择?’滑厘曰:’粟可取也。’
《新序》曰:秦使使者往观楚子之宝器。楚王召子西而问焉,曰:’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子西对:’不知。’召昭奚恤而问焉,昭奚恤对曰:’吾国之宝器,在贤臣;珠玉玩好之物,非宝之重者。’
《太玄经》曰:明珠弹於飞肉,其得不复!
《论衡》曰:天地之间,物气相类实非者多。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夫十日之日,犹珠树也。珠树非真珠,十日似日,非实日也。
又曰:随侯以药作珠,精曜如真。
又曰:人审知有富贵之命,则幽居俟之,不须劳形求索也。犹珠在山,不求贵价於人,人自贵之。命富之人,筋力自轻;命贵之人,才智自高。
《白虎通》曰:德至渊泉,即江出大贝,海出明珠。
《释名》曰: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蔡邕《劝学》曰:明珠不莹,焉发其光?宝玉不琢,不成圭璋。
《古今注》曰: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馆陶,大如李有明曜。三年,明月珠出豫章海昏,大如鸡子,围四寸八分。章和元年,郁林大珠围三寸。和帝永平十五年,郁林降民得大珠,围五寸,径寸七分。
郭子横《洞冥记》曰:帝起甘泉望风台,台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饰九华之盖,望之若照月。
王子年《拾遗记》曰:黄帝之子名青阳,是曰少昊,一名挚。有白云之瑞,号为白帝。有凤衔明珠致於庭,少昊乃拾珠,怀之,使照服於天下。
又曰:燕昭王时,有黑鸟白头,集王之所。衔洞光之珠,圆径一尺。此珠色黑如漆,而悬室内,百神不能隐其精灵。
又曰:石季伦,所爱婢数十人。季伦尝屑沈水香如持拴,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则赐真珠百琲。若有迹者,即节其饮食,令体轻。故闺中相戏曰:’尔非细骨轻躯,那得百琲真珠?'(琲,蒲罪切,珠贯之名也。)
又曰: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自丹州而来,吐五色之气如云,名曰凭宵。鸟时来苍梧之野,衔者,沙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今苍梧之外,采药时得青石,洁如珠,服之不死,带者身轻。
又曰:瀛洲有鸟如凤,身绀翼丹,名藏珠。每鸣翔而吐杂珠累斛。仙人常以其馀饰仙裳,轻而耀於日月也。
《西京杂记》曰:高祖斩白蛇,剑上有七彩珠、九华玉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匣。剑在室,光影犹照於水也。
又曰:汉诸陵寝皆以竹为帘,帘皆为水文龟凤之像。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珂佩之声。
《列仙传》曰:朱仲者,会稽市贩珠人也。高后时,募三寸珠,乃诣阙,上之。珠好过度,赐五百金。鲁元公主私以七百金从仲求,仲献四寸珠,送阙下既去。景帝时,复献三寸珠数十枚,去,不知所之。
《列女传》曰:珠崖令卒官,妻息送丧归。汉法:内珠入关者死。妻弃其系臂珠。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其母镜奁中,母不知也。至关,吏搜索,得珠。问:’谁当坐者?’前妻子初曰:’初当坐之。’继母请吏曰:’幸无劾儿,诚不积也。妾当坐。’初又曰:’夫人哀初之孤,欲以活初耳。’因号泣,傍人莫不酸鼻陨涕。关吏执笔,不能就一字,乃曰:’母子有义如此,吾宁坐之?不忍加文,又且相让,安知孰是?’乃弃珠而遣之。
《神仙传》曰:麻姑欲见蔡经母及经弟妇。弟妇新产十数日,麻姑望见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地。视米,堕地皆成珠。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不喜复作此变化也。’
《列仙传》曰:郑交甫将往楚,道至汉皋台下,见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卵。交甫与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与之。既行返顾,二女不见,佩亦失矣。
《吴越春秋》曰:越王允常聘欧冶子造五剑。秦客薛烛善相剑,示之。烛曰:’虽倾城量珠玉,犹未可与也!’
又曰:伍员奔吴,至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曰:’上所以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执我,将言尔取之。’关吏因舍焉。
《邴原别传》曰:原远游学,诣安丘孙嵩。嵩辞曰:’君乡里郑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嵩曰:’郑君学览古今,学者之师模,君乃舍之,似不知也。而曰:’然’何?’原曰:’故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不知山之高、海之深哉?’
《博物志》曰: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又曰:五月五日,取青蛉头,正中埋,皆成青珠。
王朗《杂事》曰:焦生乞恩辞,生未有妇,从乌桓赎李娥为妻,与耳中金珰一双,珠四枚,珰二双,珠三十双,合中真珠一升。
卢綝《四王起事》曰:张方劫帝西迁。国家有宝物,诏石将军载之。於是放军人八千餘人,三日辇之,尚有缺角真珠百餘斛。
又曰:惠帝迁长安时,洛阳御府有大珠珰百餘斛。
《卫玠别传》曰:骠骑王武子,君之舅也。常与君同语,语人曰:’昨日与吾外甥并坐,冏若明珠之在我侧,朗然来映人。’
《搜神记》曰:吴王夫差女名玉。童子韩重有道术,玉悦之,结气死。葬于昌门之外。重至冢前哭祭,女见形,将重入冢。临去,取径寸明珠以送重。
又曰:隋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其后蛇衔珠以报之,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烛堂,故历世称为隋珠焉。
又曰:澮参养母至孝。曾有玄鹤,为戎人所射,穷而归。参收养疗治,疮愈放之。后鹤夜到门外,参秉烛视之,鹤雌雄双至,各衔明月珠报参焉。
又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缉绩。其人能泣珠。
《幽明录》曰:洛下有洞穴。妇欲杀夫,推下,经多时至底,仍得一穴。行数十里,见人皆长三丈,披羽衣。如此九处。最晚,所至告饥。长人指庭柏树下有一羊,令跪捋羊。初捋,得一珠。后得,始令其啖之,即得疗饥。复寻穴行,出交州,还洛。问张华,云:’九处地仙,名九馆大夫。羊为痴龙。初一珠,食之,天地等寿。次者,延年。后者,充饥而已。'(事具嵩山。)
又曰:汉武帝幸河渚,闻弦歌之音,而有老公及年少数人出,皆长八九寸,为帝奏乐饮酒,乐。老公顾命洞穴之宝。一人受命,下没川底,得一大珠,径数寸,明耀绝世。上问东方朔,朔曰:’河底有穴,沉数百丈,中有赤蚌,生此珠也。'(事具乐部。)
又曰:王敦召王猛。猛至江口,入水中,命船人进船,至大电。见猛行水中,从东北还,逆船。弟子问其故,猛云:’水神数兴波浪,贼害行旅。暂约勒,以真珠一握为信。’
《三秦记》曰:始皇冢中,以夜光珠为日月,殿悬明月珠,昼夜光明。
《三辅决录》曰:昆明池中有神池,通白鹿原。人钓鱼,纶绝而去。梦於汉武帝求去钩。帝明日戏於池,见大鱼衔索,帝曰:’岂梦所见耶?’取而放之。后三日,池边得明珠一双,帝曰:’岂鱼之报报耶?’
沈怀远《南越志》曰:珠有九品。大五分以上至一寸八分,分为八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珰珠。珰珠之次为走珠,走珠之次为滑珠,滑珠之次为磥砢珠,磥砢珠之次为官两珠,官两珠之次为税珠,税珠之次{艹公}符珠。
孙柔之《瑞应图》曰:晋平公鼓琴,有玄鹤二八而下,衔明珠舞於庭。一鹤失珠,觅得而走。师旷掩口而笑。
《广志》曰:莫难珠,其色黄,生东夷。又有明珠称光,大径寸,或围二寸以上,出黄支。有至员珠,置平地,终日不得停。今上方名以甲乙为次第。石珠,铸石为珠。
《广志》曰:夫馀地美珠如酸枣。
又曰:班鱼头中,有白石如珠玑,出北海。
《梁四公记》曰:震泽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馀尺。旁行五十馀里至龙宫。杰公谓:’是东海龙王第七女掌龙王珠藏,小龙千户卫护此珠。笼畏蜡,爱美玉及空青,而嗜烧燕。使通信,可得宝珠。’帝闻大喜,乃诏有能使者厚赏之。於是罗子春兄弟三人应募。帝敕百工,以于阗舒河中美玉,造小函二,以桐木灰发其光。求宣州空青,汰取其精者,用海鱼胶调之,成二函,火坚之。龙脑香寻亦继之。杰公曰:’以腊涂子春等身及衣佩石。’乃烧燕五百枚,入洞穴。至龙宫,守门小蛟闻蜡气,俯伏不敢动。乃以烧燕百事赂之,令其通。以其上上者献龙女,龙女食之,大喜。又上玉函青缶,具陈帝旨。洞中有龙,五千馀岁,能变化出入人间,善译时俗之言。龙女知帝礼之,以大珠三、小珠七、杂珠一石,以报帝命。子春等乘龙载珠还国,食顷之间便至。龙去,而子春荐珍。帝大喜,喜得聘通灵异,获天人之宝。以珠示杰公,公曰:’三珠,其一是天帝如意珠之下者,其二是骊龙珠之中者。七珠,二是虫珠,五是海蚌珠,人间之上者。杂珠,是蚌蛤蛇鹤等珠,不如大珠之贵。’帝遍示百寮,朝廷咸谓杰公虚诞,莫不诘之。杰公曰:’如意珠之上者,夜光照四十馀里,中者十里,下者一里。光之所及,无风雨雷雹水火刀兵诸毒疠。骊珠九色,夜光百步,中者十步,下者一室。光之所及,无蛇虺虫豸之毒。虫珠七色,多赤,六足二目。目当其陷处,有臼如铁蚁皋。蚌珠五色,皆有夜光及数尺,无瑕者为上,有瑕者为下。蚌珠生於其腹,与月盈亏。蛇珠所致,隋侯、哙参即其事也。’又问蛇、鹤之辩,对曰:’使其自识。’帝命杰公记蛇、鹤二珠斗馀,杂珠散於殿前,取大黄蛇、玄鹤各十数处,布珠中间。於是鹤衔其珠,鸣舞徘徊:蛇衔其珠,盘屈宛转。群公观者,莫不叹服。帝复出如意、龙、虫等珠,校光之远近,七九之数,皆如杰公之言。
盛弘之《荆州记》曰:石蕴玉以润其区,汉含珠而清其域。
阚骃《十三州志》曰:僧强叠国在天竺南,佛寺三千馀所。其地有神珠,非玉石,昼夜於国中光明於日。珠径一尺五寸,其色正碧。
《南方草木状》曰:凡采珠,一旁小平,形似覆釜,第一。珠母肉玉白,人民以姜齑食之。
常璩《华阳国志》曰:广阳县,山出青珠。永昌郡博南县有光珠穴,出光珠。珠有黄珠、白珠、青珠、碧珠。
徐衷《南方草物状》曰:凡采珠,常三月。用五牲祈祷。若祠祭有失,则风搅海水,或有大鱼在蚌左右。
自蚌珠,长二寸半,在涨海中。
其一寸五分,其光色,一旁小平,形似覆釜,为第一。
珰珠凡三品,其一寸三分,虽有光色,形不员正,为第二。
滑珠,凡三品。
万震《南州异物志》曰:合浦有民善游。
采珠儿年十馀便教入水求珠。
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剖蚌,得好珠吞之而出。
裴氏《广州记》曰:鲸鲵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见有目精。
‘《林邑记》曰:黄被州上,户口殷富,多明珠杂宝。’
‘《语林》曰:王长史语林道人曰:’真长可谓金石满堂。”
林公以语孙兴公。
兴公曰:’语不得耳。选择正可得少碎珠耳!’
又曰:中朝有人诣王太尉,过王安丰大将军。
丞相在坐,因往别屋,见李寅平子。
还,谓人曰:’今之行,触目皆琳琅珠玉。’
又曰:王夷甫处众中,如珠玉之在瓦石。
宋玉《风赋》曰:垂珠步摇,来排臣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二-译文
《唐书》记载:在高祖的朝代,曷婆那可汗献上了大珍珠。皇帝说:‘珍珠确实是宝物。但我所珍视的是赤诚之心,哪里还需要珍珠呢?’最终没有接受。
又记载:贞观年间,桂州都督李弘节以清廉谨慎著称。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卖掉了珍珠。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就在朝廷上宣布说:‘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宰相称赞他清廉。现在既然去世了,他所举荐的人怎么可能没有罪呢?一定要调查清楚,不能放弃!’魏徵进谏说:‘陛下说这个人不清廉,但未见他接受财物的地方。听说他卖珍珠,就要惩罚举荐他的人,我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自从圣朝以来,为国家尽忠,清正自守,始终不渝的,只有屈突通、张道源而已。通的儿子三人来参加选拔,共有一匹瘦马,道源的儿子无法立足,未见他有一句话提到。现在弘节为国家立功,前后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做官直到去世,从未说过贪图名利。他的妻子卖珍珠,并不算有罪。如果确定他清廉,就不必追究;如果怀疑他不清廉,就惩罚举荐他的人。虽然我痛恨恶行,但也不应该因为好善之心不坚定而这样做。我私下思考,觉得这样做不妥,恐怕有见识的人听到后,一定会产生非议。’皇帝拍手说:‘撰写文章没有深思熟虑,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才知道说话不容易。’
又记载:婆利国东边有一个罗刹国,那里的人非常丑陋,红发黑身,长着野兽的牙齿和鹰的爪子。他们经常在夜晚与林邑国人做交易,自己遮住脸面。他们的国家出产火珠,形状像水晶。中午时分,用珠子承接影子,用艾草接触它,就能产生火焰。
《管子》中说:齐桓公问管仲说:‘以前,周人拥有天下,诸侯来朝拜,名教通行于天下,但在下面却失去了,这是为什么?’管仲回答说:‘君主分配土地并收取贡品,市场朝廷融为一体,黄金一箱和江阳的珍珠一箱是一样的。这就是以少为多,以窄为广。’
又记载:珍珠是阴中的阳,所以能克制火。玉石是阳中的阴,所以能克制水。它们的神奇变化就像神一样。所以天下收藏珍珠玉石,诸侯收藏金石器皿。
又记载:用珍珠玉石作为货币。
又记载:玉石起源于禺山,珍珠起源于赤野。
又记载:丹青在山中,人们知道就去取它;美丽的珍珠在深渊中,人们知道就去取它。(丹青和珍珠各有其用途的宝物,所以即使在山泉中,人们也知道去取它,何况是人,怀揣宝物却不知道呢?)
《晏子春秋》中说:齐景公制作鞋子,鞋带是黄金制成的,上面装饰着银饰,用珍珠连接。
《列子》中说:子华的门徒指着河曲的拐角,对商丘开说:‘那里有一颗宝珠,可以游泳去取。’商丘开跟随他游泳过去,果然取到了宝珠。
《孙卿子》中说:在所有事物中,没有比珍珠玉石更明亮的。如果看不到珍珠玉石,王公就不会认为它是宝物。
又记载:从前卫灵公坐在重华台上,侍从有几百人,随着风,珍珠照耀着太阳,华丽的衣服随风飘动。仲叔进入朝廷进谏,灵公离开座位再次行礼,说:‘我错了!’
《庄子》中说:唾沫,大的像珍珠,小的像雾。
又记载:黄帝在赤水之北游玩,登上昆仑山,丢失了他的玄珠。派智者去寻找没有找到,派离朱去寻找也没有找到。派罔象去寻找,才找到了。
又记载:河上有一个贫穷的人等待织造萧绡而吃饭。他的儿子跳入深渊,得到了价值千金的珍珠。他对儿子说:‘取石头来,把它打碎!千金的珍珠,一定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能得到珍珠,是因为它正在睡觉;如果骊龙醒来,你还有什么呢?’
又记载:修养自己的道德叫做完备,不因外物而挫败自己的志向叫做完整。君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隐藏自己的事务,充满活力地行动,万物都会逝去。如果是这样,就把金子藏在山中,把珍珠藏在河中。
又记载:儒者用《诗经》和《礼记》来发掘坟墓。大儒说:‘东方已经亮了,事情怎么样了?’小儒说:‘没有解开裙子,嘴里有珍珠。《诗经》中确实有这样的话:‘青青的麦子,生长在山丘上。’活着不布施,死了含着珍珠有什么用呢?’
《邹子》中说:珍珠生长在南海,玉石出自须弥山,没有脚却能到达。
《墨子》中说:和氏的璧,夜光的珠子,三棘六异,这是诸侯所说的良宝。
《尸子》中说:水员折断的地方有珍珠。
《韩子》中说:随侯的珍珠,不用银和黄金来装饰。它的质地非常美,没有什么东西能用来装饰它。
又记载:楚国人把珍珠卖给郑国人,用木兰做的盒子,用桂椒熏香,用玫瑰装饰,用翡翠镶嵌。郑国人买了盒子,却退还了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淮南子》中说:曾城有九层,在其西边有一棵珠树。
又记载:美丽的玉石不用雕刻,美丽的珍珠不用装饰,因为它们的质地已经足够好了。
又记载:明亮的珍珠不能没有瑕疵。
又记载:楚庄王失去了他的猿猴,树林因此被砍伐。(楚庄王的猿猴敏捷而暴躁,依靠树木而居,所以砍伐树林来寻找它。)宋王失去了珍珠,池塘中的鱼因此被吃光。
又记载:珍珠玉石尊贵,天下就会争夺;礼乐装饰,纯朴就会散失。
又记载:大禹填平了鸿水,变成了山;掩埋了昆仑山,变成了土。在中间建起了九层的曾城,它的高度有一万里,上面有木禾。(禾长五丈五尺。)珠树、玉树、不死树、沙棠、琅玕、绛树,都在曾城中,(沙棠、琅玕,属于珍珠类。)玉璜在西北角。
《任子》中说:丹渊的珍珠沉在黄泥中。
《牟子》中说:珍珠玉石少而贵重,凡是有很多的东西就便宜。圣人只需要七经,佛教却有无数的经文,恐怕繁琐而没有实际意义。
《抱朴子》中说:识宝的人一定会从浑浊的水中拾取明珠,欣赏气质的人一定会从污秽的沼泽中采摘香草。
《穆天子传》中说:北征时在珠泽停留。(这个泽地出产珍珠,因此得名。)珠泽的湖泊方圆四十里。
《山海经》中说:开明山北边有珠树。
又记载:三棵珠树生长在赤水山。它们的树形像柏树,叶子都是珍珠。又说,它们的形状像彗星。
又记载:鸟鼠同穴的山,滋水从这里流出。向西流入汉水,水中有很多像鱼和鳝的鱼。这里出产珍珠。
又记载:数历山,楚水从这里流出,水中有很多白珠。(现在的蜀郡平泽出产青珠。)
《战国策》中说:张丑作为人质在燕国,燕王想要杀他。张丑逃出国境,守关的官吏抓住了他。张丑说:‘燕国想要杀我,是因为有人说我有宝珠。燕王想要得到它,我已经失去了很久了,如果燕国不相信我。现在你只要把我送回去,我就说你抢了我的珠子并吞并了它,燕王一定会杀你,剖开你的肚子。我反正是要死的,你的肚子也快要被割开了。’守关的官吏害怕,就放了他。
又记载:苏秦劝说李兑,李兑没有听从,送给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皮袄。
又记载:有人拿着随侯的珍珠在野外,没有弓箭的保护一定会危险。
《吕氏春秋》中说:宋桓司马有一颗宝珠,因为犯罪而逃亡。宋王派人问他珠子在哪里,他说:‘扔到池塘里了。’于是抽干了池塘来寻找,鱼因此受到灾难。
又记载:用随侯的珍珠去打千仞高的雀,世人一定会嘲笑。这是为什么?因为所用的东西重,所追求的东西轻。
又记载:精气的聚集,在珍珠玉石中最为明显,与它们相配合,就会显得精神焕发。
陆贾《新语》说:圣人不用珠玉,而珍惜自己的身体。
《汉武故事》说:皇上建造了神屋,用白珠做帘子,用玳瑁做箱子。
《东方朔记》说:用珠弹不如用泥丸,各有各的用处。
东方逆《神异经》说:在西北荒野中,有两座金色的宫门。上面有直径三丈的明月珠,光芒能照耀千里。
《盐铁论》说:珠玑出产于桂林,距离汉朝有一万多里。
《说苑》说:墨子对滑厘说:‘现在遇到荒年,有人想给你随侯之珠,说:“不能卖,用来装饰!”又有人想给你一钟粮食。得到珠子却得不到粮食,得不到珠子却得到粮食,你将如何选择?’滑厘说:‘粮食可以取得。’
《新序》说:秦朝派使者去观看楚王的宝器。楚王召见子西询问,说:‘我的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展示给他们看吗?’子西回答说:‘不知道。’又召见昭奚恤询问,昭奚恤回答说:‘我们国家的宝器,在于贤臣;珠玉玩好之物,不是宝物中的重宝。’
《太玄经》说:明珠弹在飞肉上,是不可能再恢复的!
《论衡》说:天地之间,物质和气息相类似但实际上并不相同的东西很多。海外西南方有一棵珠树,看起来是珠子,但并不是鱼中的珠子。那十个太阳,就像是珠树。珠树不是真正的珠子,十个太阳看起来像太阳,但并不是真正的太阳。
又曰:随侯用药物制作珠子,光彩照人,就像真珠一样。
又曰:人如果确实知道有富贵之命,那么就隐居等待,不需要劳神费力去追求。就像珠子在山中,不需要向人求取高价,人们自然会珍视它。命里富贵的人,身体自然轻盈;命里高贵的人,才智自然高远。
《白虎通》说:德行深厚如深渊,就像江水涌出大贝,海水涌出明珠。
《释名》说:王后的首饰叫副。副,覆盖的意思,上面有垂下来的珠子,走路时会摇动。
蔡邕《劝学》说:明珠如果不磨光,怎么能发出光芒?宝玉如果不雕刻,怎么能成为圭璋。
《古今注》说:章帝元和元年,明珠出产于馆陶,大小如李子,光彩明亮。三年,明月珠出产于豫章海昏,大小如鸡蛋,周长四寸八分。章和元年,郁林大珠周长三寸。和帝永平十五年,郁林降民得到大珠,周长五寸,直径一寸七分。
郭子横《洞冥记》说:皇帝在甘泉建造望风台,台上得到白珠,像一朵花。皇帝用这些珠子装饰九华之盖,看起来像月光。
王子年《拾遗记》说:黄帝的儿子名青阳,又称少昊,一名挚。有白云的祥瑞,被称为白帝。有凤凰嘴里含着明珠飞到庭院,少昊于是拾起珠子,怀揣着它,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光照。
又曰:燕昭王时,有一只黑鸟白头,停在王的地方。嘴里含着洞光之珠,直径一尺。这颗珠子颜色黑如漆,但悬挂在室内,百神都不能隐藏它的灵气。
又曰:石季伦,所宠爱的婢女有数十人。季伦曾经将沈水香研成粉末,撒在床上,让所宠爱的人踩在上面,没有留下痕迹的就赏赐一百颗真珠。如果有痕迹的,就限制她们的饮食,让她们身体轻盈。所以宫中相互开玩笑说:‘你不是细骨轻身,怎么能得到一百颗真珠呢?’(琲,蒲罪切,珠贯之名也。)
又曰:舜葬在苍梧之野,有一只像麻雀的鸟,从丹州飞来,吐出五彩的气如云,名叫凭宵。鸟时常飞到苍梧之野,嘴里含着沙珠,堆积成小山,名叫珠丘。现在苍梧之外,采药时得到青石,洁白如珠,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佩戴在身上身体会轻盈。
又曰:瀛洲有一种鸟像凤凰,身体青色,翅膀红色,名叫藏珠。每当它飞翔时,会吐出成斛的珠子。仙人常用这些珠子装饰仙衣,轻盈而闪耀着日月的光辉。
《西京杂记》说:汉高祖斩杀白蛇,剑上镶嵌着七彩珠、九华玉,并用五色琉璃镶嵌成盒子。剑放在室内,光芒还能照在水面上。
又曰:汉朝的各个陵墓都用竹子做帘子,帘子上都织着水文龟凤的图案。昭阳殿用珠子做帘子,风一吹就会发出像珂佩一样的声音。
《列仙传》说:朱仲是会稽市卖珠的人。高后时期,朝廷征求三寸珠子,他就去献珠,珠子非常好,朝廷赏赐他五百金。鲁元公主私下用七百金向朱仲购买,朱仲献上四寸珠子,送入朝廷后离开。景帝时期,他又献上数十颗三寸珠子,离开后不知所终。
《列女传》说:珠崖令去世,妻子和儿子送丧回家。按照汉朝的法律,带进关内的珠子要处死。妻子扔掉了自己佩戴的珠子。儿子九岁,喜欢这个珠子,就取了来,放在母亲的镜奁中,母亲不知道。到了关卡,官吏搜查,找到了珠子。问:‘谁应该受罚?’前妻说:‘我应该受罚。’继母请求官吏说:‘希望不要惩罚孩子,确实是我不好。我应该受罚。’前妻又说:‘夫人怜悯我孤单,想要让我活下去。’于是号啕大哭,周围的人无不感动落泪。官吏握着笔,无法写下字,于是说:‘母子之间有如此情义,我怎能判罪?我不忍心落笔,又且双方互相推让,怎么知道谁是对的?’于是放弃珠子,放他们离开。
《神仙传》说:麻姑想要见蔡经的母亲和弟妇。弟妇刚生产十几天,麻姑看到她,说:‘哎呀,先不要过来!’就求了一些米,扔在地上。看米,掉在地上都变成了珠子。方平笑着说:‘麻姑年轻,我老了,不喜欢再进行这种变化了。’
《列仙传》说:郑交甫要去楚国,走到汉皋台下,看到两个女子佩戴着两颗珠子,大小像荆鸡的蛋。郑交甫对她们说:‘想要你们的珠子。’两个女子解下来给了他。他走了以后回头看,两个女子不见了,珠子也丢失了。
《吴越春秋》说:越王允常聘请欧冶子打造五把剑。秦国的客人薛烛擅长相剑,展示给他看。薛烛说:‘即使用尽城中的财宝和珠玉,也不足以与之相比!’
又曰:伍子胥逃亡到吴国,走到昭关。关卡守卫想要抓捕他,伍子胥说:‘皇上要抓捕我,是因为我有美珠。现在抓捕我,我会说你们来取的。’守卫于是放过了他。
《邴原别传》说:邴原远游求学,来到安丘孙嵩那里。孙嵩推辞说:‘你的同乡郑君,你知道吗?’邴原回答说:‘知道。’孙嵩说:‘郑君学问渊博,是学者的楷模,你却舍弃了他,好像不知道一样。你为什么说‘知道’呢?’邴原说:‘所以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珠的人,不知道山的高、海的深吗?’
《博物志》说:鲛人从水中出来,住在人家,过了几天卖绢。将要离开时,向主人要了一样器物,哭泣着,满盘都是珠子,用来送给主人。
又曰:五月五日,挖取青蛉的头,正中埋入地下,都会变成青珠。
王朗《杂事》说:焦生请求恩惠,因为他还没有妻子,就从乌桓那里赎了李娥做妻子,给了她一对耳环和四颗珠子,两对耳环,三十颗珠子,一共一升真珠。
卢綝《四王起事》说:张方劫持皇帝西迁。国家有宝物,皇帝下诏让石将军携带。于是释放了八千多士兵,三天内用车辇运送,还缺少一百多斛的真珠。
又曰:惠帝迁都长安时,洛阳的御府有一百多斛的大珠。
《白虎通》说:德行深厚如深渊,就像江水涌出大贝,海水涌出明珠。
《卫玠别传》说:骠骑将军王武子,是你的舅舅。他经常和你一起说话,对别人说:‘昨天我和我的外甥一起坐着,他就像我身边的明珠,明亮地照耀着别人。’
《搜神记》说:吴王夫差有个女儿叫玉。有个叫韩重的童子懂得道术,玉喜欢他,因此气绝而死。她的尸体被葬在昌门外。韩重来到墓前哭泣祭奠,玉的鬼魂出现了,要把韩重带进墓里。临走时,她拿了一颗直径一寸的明珠送给韩重。
《搜神记》又说:隋侯出行时,看到一条大蛇受伤,就救治了它。后来蛇用一颗直径一寸的珍珠来报答隋侯,这颗珍珠纯白且夜间能照亮整个房间,所以世世代代都称之为隋珠。
《搜神记》又说:澮参非常孝顺,他曾经救养了一只被戎人射伤的玄鹤,它受伤后回来。澮参收养并治疗它,等伤好后才放它走。后来这只鹤在夜晚来到门外,澮参拿着蜡烛看它,发现鹤的雌雄双至,各自含着明月珠来报答澮参。
《搜神记》又说:南海之外有鲛人,他们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不停止编织。这些人能哭泣出珍珠。
《幽明录》说:洛阳下有一个洞穴。有个妇女想杀她的丈夫,把他推下去,经过很长时间才到达底部,还发现了一个洞穴。她走了几十里,看到的人都是三丈高,穿着羽衣。如此九处。最后,她到达的地方告诉她说饿了。长人指给她看庭院里的柏树下有一只羊,让她跪下来摸羊。一开始摸,就得到了一颗珠子。后来摸到一定程度,才让她吃羊,这样就能解饿。她再次寻找洞穴,走出交州,回到洛阳。她问张华,张华说:‘九处地方都有仙人,被称为九馆大夫。那只羊是痴龙。第一颗珠子吃了,可以和天地一样长寿。第二颗,可以延年益寿。第三颗,只能充饥而已。’(详情见嵩山。)
《幽明录》又说:汉武帝到河渚游玩,听到弦歌的声音,有几个老人和年纪轻的人出来,他们身高八九寸,为汉武帝演奏音乐、饮酒,非常高兴。老人回头命令洞穴中的宝物。有一个人接受了命令,下沉到水底,得到一颗直径数寸的大珠,明亮无比。汉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河底有个洞穴,深达数百丈,里面有红色的蚌,生出了这颗珠子。’(详情见乐部。)
《幽明录》又说:王敦召唤王猛。王猛来到江口,进入水中,命令船夫划船,来到大电那里。他看到王猛在水中行走,从东北方向回来,逆着船行。他的弟子问他原因,王猛说:‘水神多次兴起波浪,危害行人。我暂时约定,用一握真珠作为信物。’
《三秦记》说:秦始皇的墓中,用夜光珠作为日月,殿堂上悬挂着明月珠,昼夜都明亮。
《三辅决录》说:昆明池中有一个神池,通向白鹿原。有人钓鱼,鱼线断了,鱼就消失了。他梦见汉武帝要他取回鱼钩。第二天,汉武帝在池边玩耍,看到一条大鱼含着绳子,汉武帝说:‘这不是我梦中所见吗?’他把鱼放回水中。三天后,池边得到一对明珠,汉武帝说:‘这不是鱼报答的吗?’
沈怀远《南越志》说:珍珠有九品。直径五分以上至一寸八分,分为八品。有光彩,一边扁平,像倒扣的锅,称为珰珠。珰珠之下是走珠,走珠之下是滑珠,滑珠之下是磥砢珠,磥砢珠之下是官两珠,官两珠之下是税珠,税珠之下是{艹公}符珠。
孙柔之《瑞应图》说:晋平公弹琴,有二十八只玄鹤飞下来,在庭院中含着明珠跳舞。其中一只鹤掉了珠子,找到后飞走。师旷掩口而笑。
《广志》说:莫难珠,颜色是黄色,产自东夷。还有被称为光珠的明珠,直径一寸,或者直径二寸以上,产自黄支。有至员珠,放在平地上,整天都不会停止。现在上方用甲乙来作为次序。石珠,是用石头铸成的珠子。
《广志》说:夫馀地的美珠像酸枣。
《广志》又说:班鱼头中有像珠子一样的白石,产自北海。
《梁四公记》说:震泽中洞庭山南有一个洞穴,深一百多尺。沿着旁边走了五十多里,就到了龙宫。杰公说:‘这是东海龙王第七个女儿掌管龙王珠的地方,有小龙千户守护这颗珠子。它害怕蜡,喜欢美玉和空青,而且喜欢吃烧燕。如果派人去送信,可以得到宝珠。’皇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有能力的人可以得到重赏。于是罗子春兄弟三人应征。皇帝命令工匠,用于阗舒河中的美玉,制作了两个小盒子,用桐木灰发出光芒。他们寻找宣州的空青,筛选出精华,用海鱼胶调和,制成两个盒子,用火烤得坚固。龙脑香也随后跟上。杰公说:‘用蜡涂在罗子春等人身上和衣服上。’然后烧了五百枚烧燕,进入洞穴。到了龙宫,守门的小蛟闻到蜡味,俯伏不敢动。他们用烧燕作为礼物,请求它通传。他们用最好的珠子献给龙女,龙女吃了,非常高兴。又献上了玉函和青缶,详细陈述了皇帝的旨意。洞中有条龙,有五千多岁,能变化出入人间,善于翻译时俗之言。龙女知道皇帝对她的礼遇,用三颗大珠、七颗小珠、一石杂珠来回报皇帝的命令。罗子春等人骑着龙带着珠子回国,一顿饭的功夫就到了。龙走了,罗子春献上了珍宝。皇帝非常高兴,因为得到了通灵异宝。他把珠子给杰公看,杰公说:‘三颗珠子中,有一颗是天帝如意珠的下品,有一颗是骊龙珠的中品。七颗珠子中,两颗是虫珠,五颗是海蚌珠,都是人间的上品。杂珠是蚌蛤蛇鹤等珠,不如大珠珍贵。’皇帝把珠子展示给百官看,朝廷的人都认为杰公在说谎,都来质问他。杰公说:‘如意珠的上品,夜间能照亮四十多里,中品能照亮十里,下品能照亮一里。光能到达的地方,没有风雨雷雹水火刀兵和各种疾病。骊珠有九种颜色,夜间能照亮百步,中品能照亮十步,下品能照亮一室。光能到达的地方,没有蛇虫百兽的毒害。虫珠有七种颜色,大多是红色的,有六只脚两只眼睛。眼睛正对着它被咬的地方,有一个像铁蚁巢一样的东西。蚌珠有五种颜色,都有夜间发光的能力,无瑕疵的是上品,有瑕疵的是下品。蚌珠生在它的腹部,和月亮的盈亏一样。蛇珠的作用,就是隋侯、哙参的故事。’又问蛇和鹤的辨别,回答说:‘让他们自己认识。’皇帝命令杰公记录蛇和鹤斗斗了多久,杂珠散落在殿前,取来十几条大黄蛇和玄鹤,放在珠子中间。于是鹤含着珠子,鸣叫舞蹈:蛇含着珠子,盘旋曲折。观看的官员们无不赞叹。皇帝又拿出如意、龙、虫等珠子,比较它们的发光远近,七九之数,都和杰公说的相符。
盛弘之《荆州记》说:石头中含有玉,使它的区域滋润,汉水含珠,使它的领域清澈。
阚骃《十三州志》说:僧强叠国在天竺南部,佛寺有三千多所。那里有一颗神珠,不是玉石,昼夜在国中发光。珠子直径一尺五寸,颜色是正绿色。
《南方草木状》说:采珠时,一边扁平,形状像倒扣的锅,这是第一等。珠母肉是玉白色的,人们用姜泥来吃。
常璩《华阳国志》说:广阳县,山里出产青珠。永昌郡博南县有光珠洞,出产光珠。珠子有黄珠、白珠、青珠、碧珠。
徐衷《南方草物状》说:采珠通常在三月进行。需要用五种牲畜进行祈祷。如果祭祀出现失误,就会刮起风搅动海水,或者有大鱼在蚌的旁边。蚌珠的长度有两寸半,位于涨潮的海域中。其中一寸五分的珠子,光泽颜色鲜艳,一边平坦,形状像倒扣的锅,这是第一等的珠子。珰珠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寸三分的珠子,虽然有光泽颜色,但形状不规整,是第二等的珠子。滑珠也有三个等级。
万震《南州异物志》说:合浦有擅长游泳的百姓。采珠的孩子们十几岁就开始被教导下水寻找珠子。官方禁止百姓采珠,一些聪明的盗贼会潜入水底剖开蚌壳,得到好珠子后吞食后离开。
裴氏《广州记》说:鲸鲵的眼睛就是明月珠,因此它们死后不会看到有眼睛的精华。
《林邑记》说:黄被州的上层社会人口众多,财富丰富,有很多明珠和珍贵的宝物。
《语林》说:王长史对林道人说:‘真长可以说是家里满是金石。’林公把这话告诉了孙兴公。兴公说:‘这句话听不懂。挑选正确的话,可以得到一些碎珠!’
又记载:中朝有个人去拜访王太尉,路过王安丰大将军家。丞相在场,于是他去了另一个房间,见到了李寅平子。回来后,他对人说:‘这次出行,所见之处都是琳琅满目的珠玉。’
又记载:王夷甫在人群中,就像珠玉在瓦石中一样显眼。
宋玉《风赋》说:悬挂的珠子随着步伐摇曳,来到我的门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二-注解
珠:珠是一种珍贵的宝石,常指珍珠,也泛指各种宝石。在古代,珠被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常用于装饰和作为货币。
可汗:可汗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称呼,相当于汉族的皇帝。
赤心:赤心指真诚的心意,比喻忠诚。
桂州:桂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李弘节:李弘节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清廉著称。
魏徵:魏徵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
罗刹国:罗刹国是古代对某些外国地区的称呼,含有贬义,意指凶恶的地方。
水精:水精是一种宝石,相当于水晶。
艾:艾是一种植物,其叶可用来引火。
箧:箧是一种小箱子,用来盛放东西。
江阳:江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阴之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阴指女性、寒冷、暗等,阳指男性、温暖、明等。这里指珠子具有阴柔之美的阳刚特质。
阳之阴:与“阴之阳”相对,指玉具有阳刚之美的阴柔特质。
丹青:丹青是指绘画,也指画家。
禺山:禺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赤野:赤野是指红色的平原或草地。
宝珠:宝珠是指珍贵的珍珠或宝石。
随侯之珠: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极其珍贵的珍珠。
银黄:银黄是指银和黄金,指贵重的金属。
木兰之椟:木兰之椟是指用木兰木制成的盒子,这里比喻包装精美。
桂椒:桂椒是指桂树和椒树,这里指香料。
玫瑰:玫瑰是一种花卉,这里指装饰用的玫瑰。
翡翠:翡翠是一种宝石,这里指装饰用的翡翠。
曾城:曾城是古代传说中的城市,这里指理想中的城市。
珠树:古代传说中生长珍珠的树。
玉树:玉树是指生长玉石的树,常用于神话传说中。
不死树:不死树是指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树。
沙棠:沙棠是一种树木,其果实可食,这里指珍贵的树木。
琅玕:琅玕是一种宝石,这里指珍贵的宝石。
丹渊:丹渊是指红色的深渊。
黄泥:黄泥是指黄色的泥土。
七经:七经是指儒家经典中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
佛:佛是指佛教,佛教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重要的宗教。
浊水之明珠:浊水之明珠是指从污浊的水中取得的珍珠,比喻珍贵但不易得的东西。
秽薮之芳蕙:秽薮之芳蕙是指在污秽的地方生长的香草,比喻珍贵但环境恶劣的东西。
珠泽:珠泽是指出产珍珠的湖泊。
开明山:开明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
赤水山:赤水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
鸟鼠同穴之山:鸟鼠同穴之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
滋水:滋水是古代传说中的一条河流。
数历之山:数历之山是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
楚水:楚水是古代传说中的一条河流。
宋桓司马:宋桓司马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宋王:宋王是古代宋国的君主。
精气: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天地间最精微的物质。
珠玉:指珍珠和玉石,古代视为珍贵的宝物,常用于装饰和表示财富。
精朗:精朗是指光明、清晰。
圣人: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通常指古代传说中的圣贤或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宝其身:珍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不追求外在的财富和物质。
神屋:指神话传说中的宫殿或建筑。
白珠:指白色的珍珠。
玳瑁:一种珍贵的海洋龟类,其甲壳可制作装饰品。
柙:指笼子或容器。
珠弹:用珍珠做成的弹丸。
泥丸:用泥土制成的弹丸。
金阙:指金色的宫殿或城门。
明月珠:指非常明亮的珍珠,常用来比喻珍贵的东西。
桂林:指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地名,古代产珠。
滑厘: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和氏之璧:古代传说中的美玉,极其珍贵。
子西:古代楚国的贵族。
昭奚恤:古代楚国的贵族。
贤臣:指有才能和德行的臣子。
珠玑:指珍珠和美玉。
汉武故事:古代关于汉武帝的传说。
太玄经:古代道家经典。
论衡: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
海外西南:古代中国对南海地区的称呼。
十日:古代神话中的十个太阳。
随侯:古代传说中的贵族。
药作珠:用药物制作珍珠。
富贵之命:指命中注定富贵的人。
德至渊泉:指道德修养达到深不可测的境界。
江出大贝:指江河中产出的大贝。
海出明珠:指海洋中产出的珍珠。
副:古代王后的首饰。
覆:覆盖。
步则摇:行走时首饰摇动。
蔡邕: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劝学:蔡邕的著作,提倡学习。
章帝:东汉时期的皇帝。
馆陶:古代地名。
豫章:古代地名。
郁林:古代地名。
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甘泉:古代地名,指一种泉水。
望风台:古代的一种望楼。
九华之盖:古代神话中的九朵华盖。
少昊: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白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凤:凤凰。
石季伦:古代的人物。
沈水香:一种香料。
象床上:用象牙装饰的床。
真珠:珍珠。
百琲:古代量珠的单位。
苍梧:古代地名。
凭宵:古代传说中的神鸟。
珠丘:古代传说中的地方。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境。
藏珠:古代传说中的神鸟。
杂珠累斛:大量的珍珠。
九华玉:古代传说中的美玉。
五色琉璃:五彩斑斓的玻璃。
汉诸陵寝:汉朝的皇陵。
水文龟凤:有水纹的龟和凤凰图案。
昭阳殿:古代宫殿名。
珂佩之声:古代装饰品发出的声音。
朱仲:古代的人物。
会稽:古代地名。
高后:古代皇帝的皇后。
鲁元公主:古代的公主。
景帝:古代的皇帝。
珠崖令:古代的地方官。
内珠:指进口的珍珠。
关吏:古代关卡上的官员。
麻姑: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蔡经:古代的人物。
青阳: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挚: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青石:青色的石头。
欧冶子:古代的剑匠。
薛烛:古代的人物。
伍员:古代的人物,即伍子胥。
昭关:古代的关口。
郑君:古代的人物。
安丘孙嵩:古代的人物。
鲛人: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深海中的生物,以能泣珠著称。
青蛉:一种昆虫。
乌桓:古代的一个民族。
李娥:古代的人物。
金珰:古代的一种耳饰。
石将军:古代的人物。
张方:古代的人物。
惠帝:古代的皇帝。
御府:古代皇宫中的宝库。
骠骑王武子:骠骑,古代官名,此处指王武子曾任骠骑将军。王武子,即王济,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王羲之之子。
明珠:指珍贵的水晶或宝石,常用来比喻珍贵之物。
吴王夫差女名玉:吴王夫差,春秋时期吴国国君。玉,指吴王夫差之女,名为玉。
韩重有道术:韩重,传说中的人物,具有道术。
隋侯:隋侯,古代传说中的贤君。
澮参:澮参,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孝著称。
玄鹤:一种珍稀鸟类,常用来象征高洁。
洛下:指洛阳,古代都城。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喜好神仙之事。
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幽默风趣著称。
王敦:东晋时期权臣,曾任征东将军。
王猛: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始皇: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
昆明池:位于长安西南,是汉武帝时期开凿的御用池塘。
沈怀远:南朝梁时期的历史学家。
南越志:南朝梁时期沈怀远所著地理志。
孙柔之:南朝宋时期文学家。
瑞应图:古代的一种图录,记载各种祥瑞之事。
广志:古代地理志,记载各地风土人情。
夫馀: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
班鱼: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头中有白石如珠。
震泽:古代湖泊名,今为太湖。
龙宫:传说中龙居住的地方。
于阗:古代西域国名,今为新疆和田。
宣州:古代行政区划,今为安徽省宣城市。
石蕴玉:比喻人才内在的才华。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珠母肉:珍珠母贝的肉质部分。
广阳县:古代行政区划,今为四川省广安市。
永昌郡:古代行政区划,今为云南省保山市。
博南县:古代行政区划,今为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采珠:指采集珍珠的活动,古代中国沿海地区的一种职业,通常在潮水退去后进行。
五牲: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五种动物,通常包括牛、羊、猪、犬、鸡。
祠祭:指祭祀神灵或祖先的活动,是古代中国宗教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搅海水:形容风势极大,能搅动海水,这里可能是指由于祭祀不周导致的风暴。
蚌:一种双壳类水生动物,其体内可以产生珍珠。
涨海:指潮水上涨的海域,这里可能是指采珠的地区。
珰珠:指一种珠子,珰是一种装饰品,这里指装饰用的珠子。
滑珠:指光滑的珠子,可能是指珍珠的一种品质。
合浦: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北海市附近,以产珍珠闻名。
民善游:指当地居民擅长游泳,这里可能是指合浦地区的居民。
官禁民采珠:指官方禁止民间采珠,可能是因为资源保护或经济利益的考虑。
蹲水底剖蚌:指在水下直接剖开蚌壳取珠,是一种冒险的行为。
鲸鲵:古代对鲸鱼的称呼,鲵是一种大型的水生动物。
黄被州上:指黄州地区的富裕,被州上可能是指该地区的行政区域。
明珠杂宝:指多种珍贵的宝石和珠宝。
金石满堂:形容财富丰厚,这里可能是指王长史家中财富的丰富。
琳琅珠玉:形容美好的事物,琳琅指美玉,珠玉指珍珠和宝石。
垂珠步摇:指佩戴在头上的装饰品,步摇是指走路时摇动的装饰。
排臣户:排臣可能是指官员或贵族,户是指家门,这里可能是指珠玉装饰非常华丽,甚至挡住了视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珍宝部-卷二-评注
徐衷《南方草物状》中,’凡采珠,常三月。用五牲祈祷。若祠祭有失,则风搅海水,或有大鱼在蚌左右。’ 这段文字描绘了古代采珠的神秘仪式和自然现象。’常三月’ 指明了采珠的季节,暗示了自然规律的遵循。’用五牲祈祷’ 则反映了古代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的庇护。’风搅海水,或有大鱼在蚌左右’ 则是对采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风险的描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古代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自蚌珠,长二寸半,在涨海中。其一寸五分,其光色,一旁小平,形似覆釜,为第一。珰珠凡三品,其一寸三分,虽有光色,形不员正,为第二。滑珠,凡三品。’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不同品质的珍珠及其特征。’自蚌珠’ 至 ‘形似覆釜,为第一’,通过对比描述,突出了顶级珍珠的珍贵和独特。’珰珠’ 和 ‘滑珠’ 的分类则反映了古代对珍珠品质的鉴赏和评价体系。
万震《南州异物志》中,’合浦有民善游。采珠儿年十馀便教入水求珠。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剖蚌,得好珠吞之而出。’ 这段文字描绘了合浦地区采珠的艰辛和风险。’善游’ 和 ‘年十馀便教入水求珠’ 展现了当地人民对采珠技术的熟练和传承。’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剖蚌,得好珠吞之而出’ 则揭示了采珠活动中的非法行为和社会矛盾。
裴氏《广州记》中,’鲸鲵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见有目精。’ 这段文字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将珍珠与神秘生物联系起来,增加了珍珠的神秘色彩和神话色彩。
‘黄被州上,户口殷富,多明珠杂宝。’ 这段文字描绘了林邑地区的富饶和珍珠资源的丰富,反映了古代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真长可谓金石满堂。’ 和 ‘语不得耳。选择正可得少碎珠耳!’ 这两句话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人物对珍珠价值的评价和态度,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珍珠的审美和价值观。
‘今之行,触目皆琳琅珠玉。’ 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形容了王太尉的财富和地位,同时也展现了珍珠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王夷甫处众中,如珠玉之在瓦石。’ 这句话通过比喻,将王夷甫的才华和地位比作珍贵的珍珠,突出了他的非凡之处。
宋玉《风赋》中,’垂珠步摇,来排臣户。’ 这段文字通过描绘风的形态,将风与珍珠联系起来,展现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自然与人文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