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火部-卷四-原文
○庭燎
《说文》曰:庭燎,火烛也。
《礼》曰:庭燎之百,由齐桓公始也。(僭天子也。庭燎之差,公盖五十,子、男皆三十。)
《诗》曰:《庭燎》,美宣王,因以箴也。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锵锵。
《周礼》曰: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中门,於内为中,若今宫阍门。)大祭祀、丧纪之事,设门燎,跸宫门庙门。(燎,地烛也。跸,止行者。庙在中门之外。)凡宾客亦如之。
又曰: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故书坟为蕡。郑司农云:蕡烛,麻烛也。玄谓:坟,大也。树於门外曰大烛,於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火禁,谓水火之处及备风燥。)
《晋中兴书》曰:哀帝兴宁元年,诏庭燎树端门内。
《晋起居注》曰:成帝咸和八年十二月,有司奏:庭燎在公车门外,今更集议旧在端门内,依旧门内施。诏曰:”尚书奏九年庭燎当在端门内,明帝时在公车门外,可依旧安。”
《赵书》曰:石勒造燎高十丈,上盘置燎,下盘安人,以燎縆缴上下。
《石虎邺中记》曰:石虎正会,殿庭中、端门外及阊阖门前设庭燎各二,合六处,皆六丈。
《说苑》曰: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足以见乎?”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不至。夫士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论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於九九者乎?”桓公曰:”善!”礼之,期月而士至。
○烟
《说文》曰:烟,火气也,焆焆然也。
《汉书》曰:元帝时有童谣曰:”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
谢承《后汉书》曰:吴郡徐相为长沙太守,常食幹饭,不发烟爨。
沈约《宋书》曰:桓玄使桓谦屯东陵口,卞范之屯覆舟山西。高祖躬先士卒以奔之。东北风急,因命纵火,烟焰张天。
《许迈别传》曰:迈少名暎,高平阎庆等皆就暎受学,暎曰:”阎君可服气以断谷,彭君宜饵药以益气。”庆等将去,暎为烧香,有五色烟出,暎亦自去,莫知所在。
《列仙传》曰: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为帝陶正。有神人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
《三秦记》曰:秦始皇葬骊山,牧羊童失火烧之,三月烟不绝。
《广古今五行记》曰:前凉御史宋诩房壁中烟出,掘而视之,别柱焦然。诩谓弟澄曰:”‘柱’之为字,左’木’右’主’,’宋’字含’木’,木焦,’宋’破而’主’存,此灾之大者也,宜思防之。”其后张邕诛宋混诸党。
《王子年拾遗记》曰:员峤之山四百里,有池周一千里,色随四时变。中有神龟,八足六眼,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复有四烛,时出烂石上,望之煌煌如列星矣。於冥昧当雨之时,而光色弥明。此石常浮於水边,方数百里,其色多红,烧之有烟,数百里外升天则成香云,香云遍润则成香雨。
又曰:晋文公焚林以求介椎,有白鸦绕绕而噪,或集介子之侧,火不能焚。晋人嘉之,为立台,号曰思烟。
《列子》曰:秦之西有义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抱朴子》曰:伯喈识弦音於烟烬之馀也。
《淮南子》曰: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
《西域诸国志》曰:屈茨国有山,夜则有光火,昼则恒烟焉。
《风俗通》曰:乱如俗谓缊者,粪除不洁,草芥集,众火就烧之,谓之缊,言其烟气缊缊,取其希有不淆乱。
锺会《刍荛论》曰:焚林成烟,其状如云。
颜延之《廷诘》曰:火含烟而妨火,桂怀蠹而残桂,然烟胜则火灭,蠹壮则桂折。
焦赣《易林·夬之小过》曰:千里望烟,散烟日分,形体灭亡,终不见君。
○炭
《说文》曰:炭,烧木也。
《记》曰: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左传》曰:邾子在门台,(门上有台。)临庭,阍以瓶水沃庭,邾子望见之,怒,阍曰:”夷射姑旋焉。(旋,小便也。)命执之,(见其不洁,执射姑也。)弗得。滋怒,自投于床,废于炉炭,(废,堕也。)烂,遂卒。
又曰: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烧蛤为炭,以塞黄。)
又曰:宋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于位,(以温地。)将至,则去之。(使公坐其处。)比葬,又有宠。(言元公好恶无常。)
《周礼》曰:宫人共王之沭浴,(沐浴,所以自洁清。)凡寝中之事,扫除、执烛、共炉炭。
又曰: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征令,以时入之,(灰,炭,皆山泽之农所出也。灰给浣练。炭之所共多。)以权量受之,以共邦之用。凡炭灰之事。
又曰:赤友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以灰酒毒之。(洒,氵丽也。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氵丽之则死。)
《史记》曰:窦皇后弟少君为人所略,卖为主人入山作炭。暮卧岸下,崩,百馀人皆压死,少君独不死。
《汉书》曰:先冬夏至,悬铁、炭於衡各一端,令适亭,冬阳气至,炭仰而铁低;夏阴气至,炭低而铁仰。以候二至焉。
《晋书》曰:王沉为豫州刺史,下教求直言之士。主簿褚入告曰:’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忱诚之心著也;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则谔谔之臣将济济而盈庭,逆耳之言不求而自至矣。’
又曰:孙登住宜阳山,自作炭。人见之,知非常人,与语,登不应。
《后魏书》曰:高聪卒,有妓十馀人,有子无子皆令烧指吞炭,出家为尼。
《邵氏家传》曰:邵贞字德方,山阴人,性详审。赴张氏葬,或落生炭於贞履中,坐人谓贞不见,疾呼贞,因不为回顾。
《神仙传》曰:严青,会稽人也。於山中作炭,忽有人与青一卷素书,曰:’汝骨应得道长生,故授神书也。’
《齐地记》曰:东南卢水水侧有胜火木,方人俗音曰:’挺木’,经野火烧之不死,炭亦不灭。东方有不灰之木。
《豫章记》曰:丰城县葛乡有石炭二百顷,可燃以炊爨。
《交州记》曰:灶头山,越人炊爨之处,掘而得炭。
《淮南子》曰:譬犹冰、炭,钩、绳也,何时而可合?(冰寒炭热,钩曲绳直,无时得合。)
又曰: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燥,故炭轻。湿,故炭重。)
又曰: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风之至也,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
又曰:天下莫相憎於胶、膝,(胶漆相持不解,故曰憎。一曰、胶於漆中则败漆,漆入胶中亦败胶,以多少推之,故曰相憎也。)而莫相爱於冰、炭。(冰得炭则解,解归水复其性,炭得冰则保其炭,故曰相爱也。)胶、漆相贼,冰、炭相息也。
《抱朴子》曰:柳乃速朽者也,而燔之为炭,则亿载而不败。
《吕氏春秋》曰:豫让欲报襄子,灭鬓去眉,变其形容,作乞人,往乞於其妻。曰:’状貌无似吾夫者,其音何类吾夫之甚?’让乃吞炭而变其声。
《异苑》曰:信安郑徽,年少时登前桥仿佯,见一老翁,以小囊与徽云:’此是君命,慎勿零落。若有破碎,便为凶兆。’言讫,失所在。徽密开看,是一挺炭,意乃秘之,虽家人不之知也。永初三年,年六十,病笃,语弟子云:’吾齿尽矣,可试启此囊。’见炭碎析,於是遂亡。
桓谭《新论》曰:举火夜作,燃炭幹墙。
王况《释时论》曰:融融者,皆趋热之士;得炉冶之门者,惟挟炭之子。
《盐铁论》曰:冰炭不可以同器。
《语林》曰:洛下少林木炭,止如粟状。羊琇骄豪,乃捣小炭为屑,以物和之,作兽形。后何召之徒共集,乃以温酒。火热既猛,兽皆开口向人赫赫然。诸豪相矜,皆服而效之。
贾谊《鵩鸟赋》曰: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灰
《周礼》曰: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则死。(牡菊,菊不华者。齐鲁之间谓蛙为黾,耿黾也。蝈与耿黾尤怒鸣,为聒人耳,去之。)其烟被之,则凡水虫无声。(杜子春云:假令风从东方来,则於水东面为烟,令烟西行,彼之水上。)
又曰:〈巾荒〉氏。湅(力见切。)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渥,读如缯人渥管之渥。以栏木之灰,渐释其帛也。杜子春云:淫当为涅,书亦或为湛。郑司农云:泽器,谓滑泽之器。蜃谓炭也。)清其灰而漉(力渎切。)之,而挥之。(清,澄也。於灰澄而漉晞之,晞而挥去其蜃。)
《史记》曰:秦商鞅作苛法,有弃灰於道者,刑之。
《汉书》曰:韩安国坐抵罪,狱吏田甲辱之,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甲曰:’燃即溺之。’
又曰:武帝穿昆明池,得黑灰,有外国胡云:’此是天地劫灰之馀也。'(问东方朔,信然。)
《后汉书》曰:杨琰为零陵太守。时苍梧群贼攻劫,琰制车数十乘,置灰车中,从风散灰,贼不得视,因以败之。
《魏略》曰:文钦为庐江太守,为都督王陵所奏,钦诉曹爽,爽谓曰:’陵责卿载灰两船,何为乎?’曰:’闻足下起染舍,故烧此灰耳。’
《吴录》曰:张举字子清,为句章令。有妇杀夫者,因焚屋,言烧死,其弟疑而讼之。举按尸,开口视之,无灰。令人取猪两头,一杀一生而俱焚之。开视其口,所杀者无灰,生者有灰。乃明夫先死,妇后烧之。妇遂首服焉。
《晋书》曰:鸠摩罗什,天竺人也。中书监张资病,骁骑将军吕光博营救疗。有外国道人罗又云能差资病,光喜,给赐甚厚。罗什以其诳诈,告资曰:’又不能为益,徒烦费耳。冥运虽隐,可以事试也。’乃以五色丝作绳,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还成绳者,病不可愈。须臾,灰聚浮出,复为绳。又疗果无效,少日,资亡。(少日,犹无几时。)
《隋书》曰: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气,仰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
又曰:开皇九年平陈后,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
依古於三重密室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位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口。
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灰出外。
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
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而上未。
高祖异之,以问牛弘,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吹,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
高祖驳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於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
弘不能对。
《庄子》曰:郑有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
郑人见之,皆弃而走。(不喜自闻死日。)
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尝试与来,以吾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咸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不活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湿灰,均其寂魄化,此乃至人无感之时也。)
又曰: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若失其偶。(嗒焉,解体。若失其配匹也。)
颜子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
《淮南子》曰:月晕,以芦灰环之,缺一面,则晕亦阙一面焉。
又曰:烂灰生蝇。
又曰:仲夏之月无烧灰,(草木尽成。)无暴布。(无烂之也。)
又曰:夫吹灰而欲无昧,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
又曰: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黑龙为冀州害。)积卢灰以止淫水。(卢,黑也。一曰苇灰也。)
又曰:伐薪而为炭,燔草而为灰。
《抱朴子》曰:吴世姚光者,有火术。
吴主试之,积荻数千束裹之,因猛火而燔荻了尽,谓光当已化为烟烬。
而光端坐灰巾,振衣而起,把一卷书。
吴主取其书视之,不能解也。
又曰: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百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其法。
《六韬》曰:武王伐殷,得二大夫,而问之曰:’殷国将亡,亦有妖乎?’
其一人对曰:’殷国常雨血、雨灰、雨石。’
武王曰:’大灾妖也。’
其一人曰:’是非大妖也。殷国大妖三十七章,雨血、雨灰、雨石,臣不为妖灾。’
武王踧然而问三十七章之妖,对曰:’殷君好射人、喜以人喂虎、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杀人父孤人之子。’
《吴越春秋》曰: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
要离谓吴王曰:’臣请杀之。’
乃伪加罪焉,执其妻,焚而扬其灰。
《述异记》曰:蜀郡成都张伯儿年十馀岁,作道士,通灵有逆鉴。
时饮醇灰汁数升,云以洗肠疗疾。
《从征记》曰:自燃灰,状如黄灰,生海滨。
投水中浣衣,不须淋水。
《太玄经》曰:冷竹为管,窒灰为候,以揆百度。(虞翻注曰:以冷空竹为管也。窒,塞也。)
《物理论》曰:宜阳县金门山竹为律管,河内葭莩以为灰,可以候气焉。
《春秋感精符》曰:画遗灰则月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火部-卷四-译文
《说文》中说:庭燎,指的是火烛。
《礼》中说:庭燎的规模,是从齐桓公开始的。(齐桓公僭越了天子的地位。庭燎的规格,诸侯国君为五十,子爵和男爵都是三十。)
《诗》中说:《庭燎》这首诗赞美了宣王,因此被用来劝诫。(夜是怎样的呢?夜还没有结束,庭燎的光芒。君子来到了这里,鸾铃声声。)
《周礼》中说:阍人负责守卫王宫的中门禁地。(中门,指宫内的中门,就像现在的宫阍门。在大祭祀和丧事期间,设置门燎,禁止宫门和庙门通行。(燎,指的是地烛。跸,指阻止行人。庙在中门之外。)对于宾客也是同样的待遇。
《周礼》又说:凡是国家的大事,共同准备坟烛和庭燎。(古书中的‘坟’写作‘蕡’。郑司农说:蕡烛,是麻烛。玄说:‘坟’,指大。在门外树立的称为大烛,在门内称为庭燎,都是为了照亮众人而明亮。)在春季,用木铎在国中宣布火禁。(这是为季春将出火做准备。火禁,指的是水火之处以及防备风燥。)
《晋中兴书》中说:哀帝兴宁元年,下诏在端门内树立庭燎。
《晋起居注》中说:成帝咸和八年十二月,有关部门上奏:庭燎现在设在公车门外,现在重新讨论,旧时设在端门内,现在仍然设在门内。下诏说:‘尚书上奏,九年庭燎应当设在端门内,明帝时设在公车门外,可以按照旧例安置。’
《赵书》中说:石勒建造的燎高十丈,上面放置燎,下面安置人,用燎索连接上下。
《石虎邺中记》中说:石虎举行正会时,殿庭中、端门外以及阊阖门前各设庭燎两处,共计六处,都是六丈高。
《说苑》中说:齐桓公设置庭燎,是为了等待想要见他的士人,一年过去了,士人却没有来。一个东野的乡下人用九九术(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来见桓公,桓公问:‘九九足以见我吗?’回答说:‘我并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主君设置庭燎来等待士人,一年过去了却没有来。士人之所以不来,是因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四方的士人都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您,所以不来。九九算术只是微不足道的技能,而您仍然礼遇我,何况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桓公说:‘好!’于是礼遇他,一个月后士人便来了。
《说文》中说:烟,是火气,热气腾腾的样子。
《汉书》中说:元帝时,有童谣说:‘井水溢出,灶烟熄灭,灌玉堂,流金门。’
谢承《后汉书》中说:吴郡的徐相担任长沙太守,常常吃干饭,不生火冒烟。
沈约《宋书》中说:桓玄派桓谦驻扎在东陵口,卞范之驻扎在覆舟山西。高祖亲自带领士兵奔袭他们。东北风猛烈,于是下令放火,烟焰冲天。
《许迈别传》中说:许迈年轻时名叫暎,高平的阎庆等人都来向暎学习,暎说:‘阎君可以服气断谷,彭君应该服药益气。’阎庆等人要离开时,暎烧香,有五色烟升起,暎也消失了,不知去向。
《列仙传》中说:宁封子是黄帝时的人,担任帝的陶正。有神人遇见他,为他掌管火,能发出五色烟。
《三秦记》中说:秦始皇葬在骊山,牧羊童失火烧了它,三个月烟没有断。
《广古今五行记》中说:前凉御史宋诩房壁中冒出烟,挖开一看,柱子已经烧焦。宋诩对弟弟宋澄说:‘“柱”字左边是“木”,右边是“主”,“宋”字包含了“木”,木烧焦了,“宋”破了而“主”还在,这是大灾,应该防备。’后来张邕诛杀了宋诩的党羽。
《王子年拾遗记》中说:员峤山方圆四百里,有一个周长一千里的池塘,颜色随四季变化。其中有一只神龟,八足六眼,背负着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还有四根蜡烛,不时从石头上冒出,看起来像星星一样明亮。在阴暗多雨的时候,光线更加明亮。这块石头常常浮在水边,方圆数百里,颜色多为红色,烧了会有烟,几百里外升天就变成了香云,香云遍布则变成了香雨。
《王子年拾遗记》又说:晋文公焚烧森林来寻找介子推,有白鹤盘旋着叫,有时停在介子推的身边,火不能烧毁。晋人因此嘉奖白鹤,为他建立了一个台,称为思烟。
《列子》中说:秦国的西边有一个义渠国,那里的亲戚去世后,人们聚集柴火堆在一起焚烧,烟升上天空,被称为升遐,然后才成为孝子。
《抱朴子》中说:伯喈在烟灰中识别出了弦音。
《淮南子》中说:冬至甲子日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天后丙子日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天后戊子日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天后庚子日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天后壬子日受制,水用事,火烟黑。
《西域诸国志》中说:屈茨国有座山,夜晚有光火,白天则一直冒烟。
《风俗通》中说:俗语中说的‘缊’,是指清理不干净,草芥聚集,众人点火烧之,称为缊,言其烟气缭绕,取其稀有不混乱。
钟会《刍荛论》中说:焚烧森林成烟,其状如云。
颜延之《廷诘》中说:火中含有烟会阻碍火势,桂树中含虫蛀会损害桂树,然而烟盛火就会熄灭,虫蛀多了桂树就会折断。
焦赣《易林·夬之小过》中说:从千里之外望见烟,烟散日分,形体灭亡,最终不见君主。
《说文》中说:炭,是烧木得到的。
《记》中说:季秋草木枯黄落叶,于是砍伐树木制成炭。
《左传》中说:邾子在门台上,面对庭院,守门人用瓶水泼庭院,邾子望见,大怒,守门人说:‘夷射姑在那里。’(夷射姑正在小便。)命令抓住他,因为他不干净,抓了夷射姑。更加愤怒,自己跳到床上,跌入炉炭中,因为跌倒而烧伤了,最终死去。
《左传》又说:宋文公去世后,开始实行厚葬,使用蜃炭。(用烧蛤蜊得到的炭,用来堵塞黄泉。)
《左传》又说:宋元公讨厌寺人柳,想要杀他。在宋文公去世时,柳在位子上点燃炭火,用炭火加热地面。(为了让宋文公坐在那里。)等到要下葬时,柳离开了。(让宋文公坐在他坐过的位置。)等到下葬时,宋元公又宠爱柳。(说明宋元公喜恶无常。)
《周礼》中说:宫人负责为王沐浴,凡是在寝室中,要打扫、持烛、提供炉炭。
《周礼》又说:掌炭官负责灰和炭的征收命令,按时征收,用秤和量器接受,以供国家使用。凡有关灰和炭的事务。
《周礼》又说:赤友氏负责清除墙壁房屋,用蜃炭来攻击,用灰酒毒害。(洒,指用水洗。清除墙壁房屋,是为了清除藏匿其中的虫豸。)蜃,指大蛤。将蜃炭捣碎后涂抹,虫豸就会逃跑,用水洗后就会死去。
《史记》中说:窦皇后的弟弟少君被人拐卖,卖给主人进山做炭。晚上躺在岸边,山崩了,一百多人都被压死,只有少君没有死。
《汉书》说:在冬至和夏至之前,将铁和炭各悬挂在衡器的一端,让它平衡,到了冬至时,阳气到来,炭就会向上,铁就会向下;到了夏至时,阴气到来,炭就会向下,铁就会向上。这样就可以通过观察铁炭的升降来预测二至的到来。
《晋书》说:王沉担任豫州刺史时,下令寻找敢于直言的人。主簿褚入宫禀告说:‘尧、舜、周公之所以能够得到忠诚的劝谏,是因为他们诚恳的心意;冰和炭不言而喻,但冷热之质自然明了,是因为它们有实质。如果像冰炭那样自然地喜欢忠诚和直率,那么敢于直言的臣子就会纷纷涌现,逆耳之言不用求取就会自然到来。’
《晋书》又说:孙登住在宜阳山,自己制作炭。人们见到他,知道他不是普通人,与他交谈,孙登却不回应。
《后魏书》说:高聪去世后,有十几个歌女,无论有子无子都命令她们烧指吞炭,出家为尼。
《邵氏家传》说:邵贞字德方,山阴人,性格细致。参加张氏的葬礼时,有人把炭块掉进了他的鞋里,坐在他旁边的人说邵贞看不见,就大声呼唤他,但他没有回头。
《神仙传》说:严青是会稽人。在山中制作炭时,忽然有人给他一卷白纸书,说:‘你的骨骼应该能够得道长生,所以传授给你这本神书。’
《齐地记》说:东南卢水河畔有一种能够抵抗火灾的树木,当地人称之为‘挺木’,即使经过野火的烧烤也不会死亡,制成的炭也不会熄灭。东方有一种不燃烧的树木。
《豫章记》说:丰城县葛乡有二百顷的石炭,可以用来做饭。
《交州记》说:灶头山是越人做饭的地方,挖掘就能得到炭。
《淮南子》说:就像冰和炭,钩和绳,什么时候才能合在一起呢?(冰是冷的,炭是热的,钩是弯曲的,绳是直的,没有时候能合在一起。)
《淮南子》又说:悬挂羽毛和炭,可以知道干燥和湿润的气候。(干燥,所以炭轻;湿润,所以炭重。)
《淮南子》又说:湿气到来时,看不见它的形状,但炭已经变重了;风到来时,看不见它的样子,但树木已经摇动了。
《淮南子》又说:天下没有比胶和漆更互相憎恨的了(胶漆相互粘结,所以说憎恨。一说胶在漆中就会损坏漆,漆进入胶中也会损坏胶,根据这种关系来推断,所以说互相憎恨);也没有比冰和炭更互相喜爱的了(冰得到炭就会融化,融化后恢复水的本性,炭得到冰就会保持炭的本性,所以说互相喜爱)。胶和漆相互侵害,冰和炭相互滋养。
《抱朴子》说:柳树是容易腐烂的,但烧成炭后,可以千年不坏。
《吕氏春秋》说:豫让想要报复赵襄子,剃光头发和眉毛,改变自己的形象,装成乞丐,去向他的妻子乞讨。说:‘我的样子与我的丈夫不像,但我的声音却非常像他的。’豫让于是吞炭改变自己的声音。
《异苑》说:信安的郑徽年轻时在桥上玩耍,看到一个老翁,用一个小袋子给他,说:‘这是你的命运,千万不要弄丢。如果袋子破碎,那就是凶兆。’说完就消失了。郑徽偷偷打开袋子看,里面是一块炭,他就把它藏了起来,即使家人也不知道。永初三年,六十岁时,病重,对弟子说:‘我的牙齿都掉光了,你可以试试打开这个袋子。’打开袋子,看到炭已经碎了,于是他就去世了。
桓谭《新论》说:在夜晚点火,燃烧炭火烘干墙壁。
王况《释时论》说:温暖的地方,都是喜欢热的人;进入炉火冶炼之门的人,只有拿着炭的人。
《盐铁论》说: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里。
《语林》说:洛阳附近缺少树木和炭,只有像小米粒大小的炭。
贾谊《鵩鸟赋》说:天地是炉子,造化是工匠;阴阳是炭,万物是铜。
《周礼》说:蝈氏负责驱赶蛙和黾,焚烧雄菊,用灰洒在上面,它们就会死去。(雄菊,不开花的菊。齐鲁之间称蛙为黾,称为耿黾。蝈和耿黾特别吵闹,扰人耳目,要驱赶它们。)烟覆盖上去,那么所有的水生虫类就都不会作声了。(杜子春说:如果风从东方来,那么在水的东面形成烟,让烟向西行,飘到水的上方。)
《周礼》又说:《巾荒》氏。用栏木的灰洗帛,浸泡其帛,放入滑泽的容器中,用炭水浸泡,澄清灰烬,过滤后晾干。(澄清,就是澄清。在澄清灰烬后过滤干燥,干燥后晾干。)
《史记》说:秦国的商鞅制定严法,有把灰倒在路上的人,就对他进行刑罚。
《汉书》说:韩安国因为犯罪被拘禁,狱吏田甲侮辱他,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能再燃起来吗?’田甲说:‘如果再燃起来,我就尿在上面。’
《汉书》又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得到黑色的灰,有外国胡人说:‘这是天地劫数后的剩余灰烬。’(询问东方朔,他说是真的。)
《后汉书》说:杨琰担任零陵太守。当时苍梧的群贼进行抢劫,杨琰制作了几十辆车,把灰放在车里,顺风散灰,贼人看不见,因此打败了他们。
《魏略》说:文钦担任庐江太守,被都督王陵弹劾,文钦向曹爽诉说,曹爽对他说:‘王陵责备你装载了两船灰,这是为什么?’文钦说:‘我听说您要建染房,所以烧了这些灰。’
《吴录》说:张举字子清,担任句章县令。有一个妇女杀了自己的丈夫,说丈夫是被烧死的,她的弟弟怀疑,就提出诉讼。张举检查尸体,打开看看,没有灰烬。让人取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活着一起烧,打开看,被杀的那头没有灰烬,活着的才有灰烬。这样就证明丈夫先死,妇女后烧的。妇女于是承认了罪行。
《晋书》说:鸠摩罗什,是天竺人。中书监张资生病,骁骑将军吕光多方寻求救治。有一个外国道士罗又声称能够治愈张资的病,吕光很高兴,给予了丰厚的赏赐。罗什认为他在欺骗,就告诉张资:‘罗又不能给你带来好处,只是浪费你的钱财。虽然命运隐藏不露,但可以通过试验来证明。’于是用五色丝线做成绳子,结在一起,烧成灰末,投入水中,灰烬如果重新浮出水面又变成绳子的话,病就不能治愈。不一会儿,灰烬聚集浮出水面,又变成了绳子。但治疗果然无效,不久,张资就去世了。(不久,就是没有多久的时间。)
《隋书》说:北齐神武帝的府邸田曹参军信都芳,非常有巧思,能够用管子观测气候,仰望天空观察云彩。曾经与人对谈,就指着天空说:‘孟春的气候到了。’人们去验证管子,而飞灰已经相应了。每月观测,所说的话都没有差错。他又制作了二十四轮风扇,埋在地下,用来测量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到来,就会有一扇风扇自动转动,其他风扇都停止转动,与管中的灰烬相呼应,就像符契一样。
又说:开皇九年平定陈国之后,高祖派遣毛爽以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人去观测节气。依照古法,在三个重叠的密室里面,用木头做了十二个案子,每个案子都放置了十二个按照十二辰位置排列的律吕之管,然后用土把它们埋起来,上面与地面平齐,中间填充了芦苇的灰烬,再用轻薄的缇布覆盖在律管的口上。每当每月的节气到来时,如果与律管相符合,灰烬就会飞起冲破缇布,散落的灰烬就会出现在外面。气到的早晚不同,灰烬飞散的多少也不同。有时月初气就到了;有时到中下旬气才到;有时灰烬飞散,三五天就没了;有时一个月过去,灰烬都没有出来。高祖感到奇怪,就问牛弘,牛弘回答说:‘灰烬半出是和气吹,灰烬全出是猛气吹,灰烬出不来的是衰气。和气应验的时候政治平稳,猛气应验的时候臣子放纵,衰气应验的时候君主暴虐。’高祖反驳说:‘臣子放纵君主暴虐,政治就不会平稳,不是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牛弘无法回答。
《庄子》说:郑国有个巫师叫季咸,他能够知道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预测的时间准确到年月日,就像神一样。郑国人见到他,都吓得跑掉了。(不喜欢知道自己死的日子。)列子见到他,心神倾倒,回家后就告诉壶子,说:‘试着跟我来,我带他来见你。’第二天,列子带季咸去见壶子,出来后季咸对列子说:‘哎呀!你的先生快死了,不可能再活下去了,不会超过十天。我看到他身上有怪异,看到他像湿灰一样。’(湿灰,就是他的精神已经寂灭,这是至人无感的时候。)
又说:南郭子綦靠着几案坐着,仰天长叹,嗒然若失。(嗒然,就是精神散乱。就像是失去了伴侣。)颜子成游站在前面侍立,说:‘你在想什么呢?身体固然可以使它像枯木一样,心灵固然可以使它像死灰一样吗?’(死灰,枯木,都是取其寂寞无情的意思。任由自然发展而忘记是非的人,他的身体中只任由天真自然而已,还有什么其他的呢?)
《淮南子》说:月亮周围出现晕圈时,用芦苇灰围成一圈,如果缺了一面,晕圈也会缺一面。
又说:烂灰中生苍蝇。
又说:仲夏这个月不能烧灰,(因为草木都枯萎了。)也不能晾晒布。(不能晾晒成破布。)
又说:吹灰想要它不染上污垢,涉水想要它不沾湿,这是不可能的。
又说:女娲杀死了黑龙来拯救冀州,(黑龙是冀州的祸害。)积累芦苇灰来阻止洪水。(芦,就是黑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苇灰。)
又说:砍柴做成炭,烧草做成灰。
《抱朴子》说:吴国有个叫姚光的人,会使用火术。吴国君主试验他,堆积了几千束荻草,用猛火将荻草烧尽,认为姚光应该已经化为烟灰。但姚光却端坐灰色的头巾上,抖擞衣裳起身,拿着一卷书。吴国君主取过书来看,却看不懂。
又说:外国制作水晶碗,其实是混合了五百种灰来制作的,现在交州、广州有很多这样的方法。
《六韬》说:武王伐纣,得到两个大夫,就问他们:‘殷国将要灭亡,有没有什么妖异的事情发生?’其中一个人回答说:‘殷国经常下血雨、灰雨、石雨。’武王说:‘这是大灾异。’另一个人说:‘这不是大灾异。殷国的大灾异有三十七种,下血雨、灰雨、石雨,我不认为是灾异。’武王惊讶地询问三十七种大灾异,回答说:‘殷君喜欢射人、喜欢用人喂虎、喜欢割人心、喜欢杀孕妇、喜欢杀人的父亲和孤儿。’
《吴越春秋》说:吴王想要杀王子庆忌,却没有人能办到。要离对吴王说:‘请让我去杀他。’于是假装加罪于他,抓住他的妻子,烧死了她,然后将她的灰烬扬散。
《述异记》说:蜀郡成都的张伯儿十几岁的时候,就成了道士,有通灵的逆鉴。当时他喝了数升灰汁,说是用来洗肠治病。
《从征记》说:自燃的灰,形状像黄灰,生长在海边。投入水中洗衣服,不需要再用水冲洗。
《太玄经》说:用冷竹做管,用塞灰做候,来测量各种事物。(虞翻注解:用空心的冷竹做管。塞,就是堵塞。)
《物理论》说:宜阳县金门山的竹子可以做律管,河内的芦苇灰可以用来观测节气。
《春秋感精符》说:画出的灰烬就会形成月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火部-卷四-注解
庭燎:古代宫廷中用于照明的火炬,通常设在门前或庭院中。庭燎之差,指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的庭燎数量和大小不同,以显示等级差别。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以贤明著称,此处提到他开始使用百盏庭燎,是一种僭越天子的行为。
宣王:西周时期的一位君王,此处提到《庭燎》一诗赞美了他。
鸾声锵锵:鸾鸟的鸣叫声清脆悦耳,此处用来形容君子到来时的场景。
阍人:古代宫廷中的守门人,负责守卫宫门。
燎:指燃烧的火把或火炬。
跸:古代帝王出行时,禁止行人通行的仪式。
坟烛:古代在墓地使用的蜡烛,此处指大型蜡烛。
木铎:古代用木制成的铃,常用于宣布政令或召集民众。
火禁:指对火源的禁忌和限制。
哀帝:东晋时期的一位皇帝。
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
石虎:石勒的儿子,后赵的皇帝。
九九之术:古代的一种算术,此处指九九乘法表。
烟:火焰上升时产生的烟雾。
干饭:指不加水煮熟的饭。
五色烟:指颜色各异的烟雾。
宁封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皇帝,此处提到他的陵墓被火焚。
宋诩:前凉时期的官员。
员峤之山: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
思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此处指纪念介子推的台。
义渠之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伯喈:古代的一位音乐家。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季的最后一天。
屈茨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缊:古代的一种草,此处指燃烧时产生的烟雾。
炭:炭是指木材经过燃烧后剩下的固体物质。
薪:指未烧制的木材。
炉炭:炉子中燃烧的炭火。
蜃炭:用蛤蜊烧制的炭。
灰:燃烧后的残留物。
炭灰:炭和灰的总称。
灰物炭物:指灰和炭这两种物品。
蜃:贝壳。
灰酒:用灰和水混合的酒。
氵丽:指用水洗。
窦皇后: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后。
少君:古代的一位女子,此处指窦皇后的一位弟弟。
先冬夏至:指在冬季和夏季的至日之前,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即冬至和夏至。
悬铁、炭於衡各一端:在平衡秤的两端悬挂铁和炭。
令适亭:让它们自然地达到平衡。
冬阳气至,炭仰而铁低;夏阴气至,炭低而铁仰:在冬季,阳气上升,炭因受热而上升,铁因冷却而下降;在夏季,阴气上升,炭因受冷而下降,铁因受热而上升。
直言之士:敢于直言不讳的人。
忱诚之心:真诚的心意。
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冰和炭不会说话,但它们的冷热性质自然明了。
实:真实,实际。
谔谔之臣:敢于直言的忠臣。
济济而盈庭:形容忠臣众多,充满朝廷。
逆耳之言:难以听入耳中的话,即直言。
宜阳山:位于宜阳的一座山。
烧指吞炭:比喻极端的痛苦或牺牲。
出家为尼:出家成为尼姑。
山阴人:来自山阴的人,山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详审:细致、审慎。
落生炭於贞履中:将炭块放入邵贞的鞋中。
坐人:坐在那里的人。
疾呼:大声呼喊。
因不为回顾:因此没有回头。
会稽人:来自会稽的人,会稽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素书:没有装饰的简朴的书。
得道长生:获得成仙并长生不老。
胜火木:一种能够抵抗火灾的树木。
挺木:坚硬的树木。
不灰之木:不会被烧成灰的树木。
炊爨:烧火做饭。
灶头山:位于灶头的一座山。
蝈氏:古代官名,掌管驱除害虫。
蛙黾:青蛙和蚊虫。
焚牡菊:焚烧雄性的菊花。
去:驱除。
巾荒:古代官名,掌管织造。
湅:洗涤。
栏:栅栏。
渥淳:浸泡。
漉:过滤。
挥之:挥去。
苛法:严酷的法律。
抵罪:服刑。
狱吏:监狱的官员。
田甲:狱吏的名字。
死灰独不复燃乎:难道死灰就不能再燃烧了吗?
溺之:浇灭它。
昆明池:古代昆明池,用于军事训练。
天地劫灰之馀也:天地劫难后留下的灰烬。
苍梧群贼:来自苍梧的盗贼。
制车数十乘:制作了数十辆战车。
置灰车中:在战车中放置灰烬。
从风散灰:随风散布灰烬。
都督: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王陵:都督的名字。
曹爽:曹爽的名字。
染舍:染布的地方。
句章令:句章县令的名字。
首服:承认罪行。
鸠摩罗什:古代印度僧人,著名译经家。
张资:中书监的名字。
骁骑将军:古代官名,掌管骑兵。
吕光:骁骑将军的名字。
罗又:外国道人的名字。
差资病:治愈张资的病。
五色丝:五种颜色的丝线。
灰末:灰烬的粉末。
飞灰:飞扬的灰烬。
孟春之气: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轮扇二十四:二十四轮扇。
二十四气:二十四节气。
开皇九年:开皇九年指的是隋朝的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这是隋朝统一中国后不久的年份。
平陈:平陈指的是隋朝灭掉南朝陈朝,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
高祖:高祖指的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即隋文帝杨坚。
毛爽:毛爽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参与节气观测。
蔡子元:蔡子元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参与节气观测。
于普明:于普明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参与节气观测。
候节气:候节气是指观测和记录节气的到来,这是古代天文观测的一部分。
律吕:律吕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音律系统,包括十二律和十二吕。
十二辰:十二辰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指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
葭莩:葭莩是一种植物,其灰烬在古代常被用作节气观测中的填充物。
轻缇素:轻缇素是一种轻柔的白色丝织品,用于覆盖律吕。
灰飞冲素:灰飞冲素是指灰烬被风吹散,冲破覆盖的素布。
和气:和气指的是平和的气息或气候。
猛气:猛气指的是强烈的气息或气候。
衰气:衰气指的是衰弱的气息或气候。
牛弘:牛弘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和学者,对节气观测有所研究。
《庄子》:《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由庄子及其弟子所著。
季咸:季咸是《庄子》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位占卜者。
死生存亡:死生存亡指的是人的生死存亡。
祸福寿夭:祸福寿夭指的是人的祸福、寿命和生死。
期以岁月旬日:期以岁月旬日指的是以年月日来预测或确定某事。
嗒焉:嗒焉形容失神或迷茫的状态。
死灰:死灰比喻心如死灰,无任何情感或欲望。
槁木:槁木比喻形如枯木,无生机。
南郭子綦:南郭子綦是《庄子》中的一个人物,是庄子的一位朋友。
颜子:颜子是《庄子》中的一个人物,是颜回,孔子的弟子。
月晕:月晕是指月亮周围出现的彩色光环。
芦灰:芦灰是指芦苇的灰烬。
烂灰:烂灰是指燃烧后剩下的灰烬。
女娲: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用五彩石补天,用芦灰止水。
黑龙:黑龙在中国神话中常被象征为灾害或邪恶的象征。
冀州:冀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卢灰:卢灰是指芦苇的灰烬。
烂灰生蝇:烂灰生蝇比喻腐朽的事物会滋生恶行。
仲夏之月:仲夏之月指的是夏天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份。
暴布:暴布是指用暴力手段施加的布,比喻残酷的行为。
女娲杀黑龙:女娲杀黑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女娲用芦灰止住了黑龙带来的洪水。
灰巾:灰巾是指用灰烬制成的头巾,这里指穿着简朴。
水精碗:水精碗是指用水晶制成的碗,这里指透明度很高的碗。
五百种灰:五百种灰指的是多种灰烬的混合物。
妖: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指的是不寻常的、异常的自然现象或行为。
王子庆忌:王子庆忌是《吴越春秋》中的一个人物,是吴王阖闾的儿子。
要离:要离是《吴越春秋》中的一个人物,是吴国的刺客。
醇灰汁:醇灰汁是指用灰烬制成的浓稠液体。
自燃灰:自燃灰是指能自行燃烧的灰烬。
黄灰:黄灰是指颜色呈黄色的灰烬。
冷竹:冷竹是指生长在寒冷地区的竹子。
窒灰:窒灰是指用灰烬填塞。
百度:百度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
河内葭莩:河内葭莩是指河内地区的一种植物,其灰烬在古代常被用作节气观测中的填充物。
画遗灰:画遗灰是指用灰烬绘制的痕迹,这里指月晕的出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火部-卷四-评注
又曰:开皇九年平陈后,高祖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节气。
此句描述了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平定陈国后,隋文帝派遣毛爽、蔡子元、于普明等人观测节气。这里的‘候节气’是指古代天文观测的一种方法,反映了古代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这一举措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天象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智慧。
依古於三重密室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位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中实葭莩之灰,以轻缇素覆律口。
这段描述了古代观测节气时使用的仪器和方法。三重密室可能指避光、避风、避尘的观测环境,木案十二具可能对应十二地支,律吕之管是古代乐律中的管乐器,用于调和音律。通过土埋灰和覆盖轻缇素,可以观察灰的飞散情况,从而推测节气的变化。这体现了古代科技与自然哲学的结合。
每其月气至,与律冥符,则灰飞冲素,散灰出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
这里进一步说明了观测节气的方法。当月气与律吕相合时,灰会飞散,且灰的飞散量与节气的变化有关。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记录,以及对节气变化的深入理解。
或初入月,其气即应;或至中下旬间气始应者;或灰飞出,三五夜而尽;或终一月而上未。
这段描述了节气应验的不同情况,说明了节气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高祖异之,以问牛弘,弘对曰:’灰飞半出为和气吹,灰全出为猛气吹,灰不能出为衰气。和气应者其政平,猛气应者其臣纵,衰气应者其君暴。’
高祖对观测结果表示疑惑,询问了当时的学者牛弘。牛弘的解释将灰的飞散情况与政治现象相联系,认为和气、猛气、衰气分别对应政治的平和、臣子的放纵、君主的暴政。这反映了古代对政治与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思考。
高祖驳之曰:’臣纵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异也。今十二月律於一岁内应并不同,安得暴君纵臣若斯之甚也?’弘不能对。
高祖对牛弘的解释表示质疑,认为政治现象并非与节气变化一一对应,牛弘无法回答。这反映了古代对政治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局限性。
《庄子》曰:郑有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
此句引用了《庄子》中的故事,讲述了郑国巫师季咸预知生死、祸福、寿夭的能力。这反映了古代对神秘主义和预知能力的崇拜。
郑人见之,皆弃而走。(不喜自闻死日。)
郑国的人们见到季咸后都逃离,因为没有人愿意知道自己的死期。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知的回避。
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尝试与来,以吾示之。’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咸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不活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湿灰,均其寂魄化,此乃至人无感之时也。)
列子见到季咸后,对神秘力量感到着迷,并带季咸去见壶子。季咸预言壶子将不久于人世,并看到了湿灰,这象征着至人的寂灭和无感。
又曰: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若失其偶。(嗒焉,解体。若失其配匹也。)颜子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又何所有哉?)
这段描述了南郭子綦和颜子的对话,反映了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态度。‘嗒焉’和‘死灰’都是形容寂灭和无感的状态,体现了道家对‘道’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淮南子》曰:月晕,以芦灰环之,缺一面,则晕亦阙一面焉。
《淮南子》中提到,如果用芦灰围成圆形,月晕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形状。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又曰:烂灰生蝇。
这句话描述了烂灰中会生出蝇虫的现象,反映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和生态平衡。
又曰:仲夏之月无烧灰,(草木尽成。)无暴布。(无烂之也。)
仲夏时节草木茂盛,不宜烧灰或使用烂布,反映了古代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态的保护。
又曰:夫吹灰而欲无昧,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即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其必然性,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又曰: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黑龙为冀州害。)积卢灰以止淫水。(卢,黑也。一曰苇灰也。)
这句话讲述了女娲杀黑龙以解冀州之困,并利用卢灰来阻止洪水的故事。这反映了古代神话中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又曰:伐薪而为炭,燔草而为灰。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物质转换和资源利用的认识,即通过烧煮和燃烧将木材和草木转化为炭和灰。
《抱朴子》曰:吴世姚光者,有火术。吴主试之,积荻数千束裹之,因猛火而燔荻了尽,谓光当已化为烟烬。而光端坐灰巾,振衣而起,把一卷书。吴主取其书视之,不能解也。
《抱朴子》中记载了吴世姚光掌握火术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对火的应用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又曰: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百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其法。
这句话描述了外国制作水精碗的方法,即使用五百种灰混合制作。这反映了古代对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六韬》曰:武王伐殷,得二大夫,而问之曰:’殷国将亡,亦有妖乎?’其一人对曰:’殷国常雨血、雨灰、雨石。’武王曰:’大灾妖也。’其一人曰:’是非大妖也。殷国大妖三十七章,雨血、雨灰、雨石,臣不为妖灾。’武王踧然而问三十七章之妖,对曰:’殷君好射人、喜以人喂虎、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杀人父孤人之子。’
《六韬》中讲述了武王伐殷时,得到的两位大夫对殷国灾异的解释。这反映了古代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道德沦丧的批判。
《吴越春秋》曰: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要离谓吴王曰:’臣请杀之。’乃伪加罪焉,执其妻,焚而扬其灰。
《吴越春秋》中讲述了吴王想要杀王子庆忌,要离假意加罪,然后焚烧庆忌妻子,扬灰以示庆忌已死的故事。这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和权谋。
《述异记》曰:蜀郡成都张伯儿年十馀岁,作道士,通灵有逆鉴。时饮醇灰汁数升,云以洗肠疗疾。
《述异记》中记载了蜀郡成都的张伯儿作为道士,饮用灰汁以治疗疾病的故事。这反映了古代对神秘疗法的信仰和对道教的推崇。
《从征记》曰:自燃灰,状如黄灰,生海滨。投水中浣衣,不须淋水。
《从征记》中描述了海滨自然燃烧的灰烬,可以用来洗衣而不需要淋水。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活智慧的积累。
《太玄经》曰:冷竹为管,窒灰为候,以揆百度。(虞翻注曰:以冷空竹为管也。窒,塞也。)
《太玄经》中讲述了古代观测节气的方法,使用冷空竹为管,窒灰为候,以测量百度的变化。这反映了古代对天文观测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究。
《物理论》曰:宜阳县金门山竹为律管,河内葭莩以为灰,可以候气焉。
《物理论》中描述了古代观测节气时使用的律管和灰,反映了古代对天文观测工具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究。
《春秋感精符》曰:画遗灰则月晕。
《春秋感精符》中提到,如果画遗灰,则会出现月晕。这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