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四-原文
○赏赐
《说文》曰:赏,赐有功也。
《传》曰:蔡公孙归生谓楚令尹子木曰:”善为国者,赏不僣,刑不滥。赏僣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僣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商颂》有之曰:’不僣不滥,不敢造遑。命於下国,封建厥福。’此汤所以获天福也。古之理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此所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以此知其畏刑也。”
又曰:晋荀林父灭潞,晋侯赏林父狄臣千室,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羊舌职悦是赏也。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此物也。(物,事也。)士伯庸中行伯,君信之,亦庸士伯,此谓明德。文王造周,不是过也。”注云:邲之败,晋侯欲杀林父,士渥浊谏而止之。
又曰: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双玉为瑴。)马三匹,非礼也。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又曰:晋侯伐郑,郑人赂晋侯女乐八人。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魏绛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九合诸侯,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於是始有金石之乐,礼也。
《周礼·太宰》以八柄驭群臣。三曰予,以驭其幸。注云:幸谓言行偶合於善,则有以赐予之,以劝后也。
又曰:以九式均节财用。八曰匪颁之式。注曰:式谓用财之节度也。匪,分也;颁,赐也。谓分赐群臣。
又曰:太府以敝馀之赋,以待赐予。
《礼记》曰: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后专征;赐鈇钺,然后专杀;赐珪瓒,然后为鬯。未赐珪瓒,则资鬯於天子。
又曰: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凡赐,君子与小人不同日。此赏赐之义也。
又曰:若赐之食,而君客人,则命之祭,然后祭。(郑玄曰:虽见宾客,犹不敢备礼也。侍食则不祭也。)君赐之爵,则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饮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不敢先君尽爵。)
《诗》曰:陈锡哉周。注云:言文王能布陈大利以锡。
《书》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
又曰: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又曰: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又曰:功多有厚赏,弗迪有显戮。
《史记》曰: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而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
又曰:武王灭纣,乃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郑玄曰:宗彝,宗庙彝樽也。作分器,著王之命及物也已。)於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师尚父於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鲜於管;封叔度於蔡。餘各以次受封。
又曰: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珪。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锡尔皂游,(音流)尔后嗣将大出。”遂妻之姚姓之玉女。(皇甫谧曰:赐之玄玉,妻姚姓之女。)
《史记》曰:晋人请公赏从亡者,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次赏;若以力事我,而辅吾缺者,此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音悦)
又曰:晋楚战於城濮。晋侯度河北归国。行赏,狐偃为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谋。”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说我’毋失信’,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然此一时之说,偃言万世之功。奈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之功乎?是以先之。”
又曰:三国攻晋阳,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没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惟高共(一作赫)不敢废礼。襄子惧、乃夜使张孟同私於韩、魏。韩、魏与合谋,三月丙戌,三国反灭智氏,共分其地。於是襄子行赏,高共为上。张孟同曰:”晋阳之难,共无功。”襄子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臣礼,是以先之。”
又曰:汉五年,已杀项羽,定天下,即皇帝位。
论功行封,以萧何功最盛,酂侯。
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阳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关内侯鄂秋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耳。夫上与楚相拒五岁,尝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尚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於是因鄂秋故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
又曰:项籍死,天下定。
上置酒。
上折隋何之功,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
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兵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
上曰:’不能。’
隋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於步卒五万、骑五千也。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
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隋何为护军中尉。
又曰:汉文帝初即位,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苏林曰:男子赐爵,女子赐牛酒也。)
皇帝曰:’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矫遣灌将军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婴留荥阳弗击,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谋夺吕产等将军。朱虚侯刘章首先捕吕产等,太尉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刘揭身夺赵王吕禄印。益封太尉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邑各二千户,金二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汉书》曰:夏侯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从,竟高祖崩。
以太仆事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於下邑间也,乃赐婴北第第一,(师古曰:此第者,近北阙之第,婴最第一。)
曰’近我’,以尊异之。
又曰:景帝赐卫绾剑。
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不敢奉诏。’
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於今乎?’
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常盛,未尝服也。
后迁为御史大夫,代桃侯舍为丞相。
然自初宦以至相,终无可言。
上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又曰:伏日,诏赐从官肉。
大官承日晏不来。
东方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早归,请受赐。’即怀肉去。
太官奏之。
朔后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
朔免冠谢。
上曰:’先生起自责也。’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一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又曰:王成,不知何郡人也。
为胶东相,治甚有声,宣帝先褒之。
地节三年,下诏曰:’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以化天下。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息,流民自占八万餘口,(师古曰:隐度名数而来附业也。)
治有异等之效。
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
又曰:黄霸为颍川太守。
是时凤凰、神雀数集郡国,颍川尤多。
天子以霸治行终长者,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乡化;孝子弟悌,贞妇顺孙,日以众多。行者让路,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无重囚,而吏民乡於教化,可谓贤人君子矣。《书》不云乎’股肱良哉’,其赐霸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
而颍川孝悌有行义,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赐爵及帛。
又曰:初,霍氏奢侈。
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疏言:’霍氏太盛,陛下即爱厚之,宜此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不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
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旁有束薪。客谓主人:’吏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失火之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不蒙其功,惟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
上乃赐福帛千匹,后以为郎。
《后汉书》曰:光武召桓荣,令说《尚书》,甚善之。拜为议郎,赐钱十万,使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特加赏赐。后荣入会廷中,诏赐奇果。授者皆怀之,荣独手捧之以拜。帝笑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后拜太子少傅,赐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缓,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
又曰:明帝初即位,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汉书音义》曰:男子者,谓户内之长也。商鞅为秦制爵二十级。又赐爵者有罪得赎,贫者得卖与人;)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汉置赐爵自公士以上不得过公乘。故过者得移授也。同产,同母兄弟也;)及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无名数谓文薄也。占谓自归首。)
又曰:管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人受其殃。是以难之。’
又曰:水平中,显宗幸宛,诏诸李随安众宗室会见,并受贺赐,恩宠驾焉。
又曰:郭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
又曰:肃宗纳梁竦女为贵人,生和帝,窦皇后养以为子。诸窦遂谮杀贵人,而陷竦等死狱中,家属徙九县。和帝立后,贵人姊南阳樊调妻嬺(於计切。)上书自讼曰:’妾同产女弟贵人,前充后宫,蒙先帝厚恩,得见宠幸,诞生圣明。为窦宪兄弟所见谮诉,使妾父竦冤死,老母孤弟,远徙万里。今值陛下神圣之运,亲统万机,群物得所。宪兄弟奸恶既伏辜诛,妾乃敢昧死自陈所丐。’帝览章,感悟,乃下掖庭令验问之。嬺辞证明审,遂得引见,具陈其状。乃留嬺止宫中,连月乃出。赏赐衣被、钱帛、第宅,旬月之间,累赀十万。嬺素有操行,帝益爱之,乃号梁夫人。
《楚汉春秋》曰:高帝初,封侯者皆赐丹书铁券,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汉魏春秋》曰:天子以曹公典任于外,临时之赏,或宜速乎。乃命公得承制拜诸侯守相,诏曰:’夫军之大事,在兹赏罚,劝善惩恶,宜不旋时。故司马法曰:’赏不逾月者,欲民速睹为善之利也。’昔在中兴,邓禹入关,承制拜军祭酒李文为河东太守,来歙又承制拜高峻为通路将军。察其本传,皆非先请,明临时刻印也。斯则世祖神明权达,盖所用速示威怀而克成洪勋者也。且《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专命之事,苟可以利社稷、安国家而已。况君秉任二伯,师尹九有,突征夷夏,军行藩甸之外,得失在於斯须之间,停赏俟诏以滞时务,固非朕之所图也。自今已后,临事所甄,当加宠号者,其便刻印章假授,咸使忠义得共奖励,勿有疑焉。’
《魏志》曰:太祖攻城邑,靡丽之物则悉赐有勋功劳,其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又曰:袁焕卒,太祖赐穀二千斛,一教以大仓穀千斛赐郎中令家,一教以垣下穀千斛与耀卿家。(焕字耀卿。)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仓穀者,官法也;以垣下穀者,亲旧也。’
又曰:公令曰:’昔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追思赵、窦散金之义,今分所受租与诸侯掾属及故戍於陈蔡者,庶以酬答众劳,不擅大惠也。’
又曰:镇东将军毌丘俭上言:’昔诸葛恪围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刘整出围传消息,为贼所得。考问所传,整曰:’欲杀我者,便速杀之。’终无它辞。’又遣士郑像出城传消息,恪遣骑寻迹索得,缚将绕城,敕像大呼言:’大军已还洛,不如早降。’像不从其言,更大呼城中曰:’大军近在围外,壮士努力。’贼以刀筑其口,便不得语。整、像为兵,能守义执节,子弟宜有差异。诏曰:’夫显爵所以褒元功,重赏所以宠烈士。整、像召募通使,越蹈重围,冒突白刃,轻身守信;不幸见获,抗节弥厉,扬六军之大势,安城守之惧心,临难不顾,毕志传命。今追赐整、像爵关中侯,各除士名,使子袭爵,如部曲将死事科。’
又曰:夏侯惇从征孙权还,使都督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
又曰: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机赐毛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施贫族,家无所馀。
又曰:文帝在东宫,赐锺繇五熟釜,为之铭曰:’於赫有魏,作汉藩屏。厥相惟锺,实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矩度。’
又曰:薛夔,黄初中为秘书丞。帝与之推论书传,未尝不终日。帝视其衣薄,解袍赐之。
《晋春秋》曰:清河崔祖思死,家无余财,有书八千卷。上闻,嗟叹良久之,以葛屯穀五百斛赐其家,曰:’葛屯亦吾之垣下,令后世知其见异。’
《晋书》曰:王沈为豫州,下教曰:’能陈长史可否、说百姓所患者,有赏;言刺史得失,倍赏。’主簿褚君曰:’上好下应。今示以赏,恐拘介之士,惮赏不言;贪昧之人,慕利妄举。’沈从之。
《宋书》曰:谢方明为桓玄著作佐郎,后从兄景仁举为宋武中军主簿。方明知无不为,帝谓曰:’愧未有瓜衍之赏,且当与卿共豫章国禄。’屡加赏赐。
萧子显《齐书》:太祖奇张融,赐衣,曰:’见卿衣服粗交尔篮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是吾之所着。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又曰:孔灵产为光禄大夫,览止足之分,不肯仕。太祖以白毛扇、素机遗之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以古人之服。’当代荣之。
《北齐书》曰:唐邕字道和。太原人。邕少明敏,有治世之才。斛律金启太后云:’唐邕强幹,一人当千。’显祖常解其所着青鼠皮裘赏邕,云:’朕意与卿共弊。’
《家语》曰:孔子曰:’自季孙之赐我千锺也,而交友益亲;(得季孙千锺之赐以施於众,故交友日益亲也。)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孔子欲见老聃,西观周室,敬叔言於鲁君,给孔子车马,问礼於老子。孔子历郊庙,自周而还,弟子四方来集也。)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动;德虽高,必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赐,则丘之道殆於废矣。’
《太公金匮》曰:赏一人而千人喜者,赏之;赏二人而万人喜者,赏之;赏三人而三军劝者,赏之。
《管子》曰: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赏罚,明德之至也。
《司马法》曰:殷戮於市,周赏於朝,劝君子,惧小人也。
《鹖冠子》曰:进贤者受上赏,则下不蔽善;为政赏人不多而民喜,罚人不多而民畏。(言赏罚中。)
《尹文子》曰:禄薄者不可以经乱,赏轻者不可以入难。此处上者所宜慎者也。
《慎子》曰: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罚,禁也;赏,使也。’
《文子》曰:善赏者费少而劝多,故圣人赏一人而天下趋之,是以至赏不费也。
《韩子》曰:司城子罕谓宋君曰:’庆赏赐与者,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诛罚杀戮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於是戮细而诛大,君曰:’与子罕议之。’居期年,知死生之命制於子罕,故一国归焉。
又曰:襄子围於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四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国危,社稷殆矣。群臣无不有骄侮之意者,惟赫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能失礼也。’
又曰:韩昭侯使人藏蔽衿。侍者曰:’君亦不仁矣。蔽衿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君之爱,一颦有为嚬,一笑有为笑。今夫衿,岂特颦笑哉!衿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之有功,故藏之,未有与也。(言不谬赏。)’
《尹子》曰:范献子游於河,顾问栾氏之子。舟人舍楫对曰:’君不修政,舟中之人皆栾氏之子。君能反是,栾氏之子其如君何?’献子称善,乃赐舟人田百亩,以田易言也。
《淮南子》曰:忠臣之事君也,计功而受贵,不为苟得;量力而受官,不贪爵禄。其所能者,受之勿辞也。
宋玉等并造集《小言赋》云:楚王既登云阳之台,乃命诸侯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造《大言赋》,卒而宋玉受赏。王曰:’复能为《小言赋》者,与之云梦之田。’玉又为赋。王曰:’善。’遂赐云梦之田。
《说苑》曰:晋文公亡时,陶淑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淑狐。陶淑狐见咎犯曰:’吾从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黎黑,手足胝胼。今吾君反国,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亡我欤?我有大故欤?子试为我言之於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成,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义,蕃援我使不得为非,数引我而请於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於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子固为首矣。吾岂敢忘子哉?周内史叔兴闻之曰:’文公其王乎!昔先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
又曰:卫君问於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绵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乃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伐不可以理避也。(言不尝功不辩理也。)犹举杖而咒狗,张弓而咒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害之,必也。’
又曰:齐宣王游於社山,有闾丘先生长老十三人於路拜谒宣王,王赐之田不租、无徭役,诸老皆拜。闾丘先生独不拜。王曰:’何也?’对曰:’来见大王,所望者三:愿赐臣寿,愿赐臣富,愿赐臣贵。’王曰:’夫生杀有时,命有长短,非寡人之所制,无以寿先生;仓粟丰盈,备灾而畜,无以富先生;大官无缺,小官卑贱,无以贵先生。’闾丘先生曰:’此非谓也。臣所愿者,愿王选吏平法度,政无苛,如此,臣少得寿焉;春夏秋冬,使之以时,役无烦扰,臣少得富焉;愿王出令,使少者敬长,长者敬老,如此,则臣得贵矣。今王赐臣田不租则仓廪虚,无徭役则官无所使,非臣所望也。’王曰:’愿屈先生为相,可乎?’先生曰:’臣愿足矣,焉用相乎!’
又曰:赵襄子问王离曰:’国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君吝而能忍,是以亡尔。’襄子曰:’何以为然也?’曰:’吝则不能赏贤,忍则不能罚罪。贤者不赏,罪者不罚,不亡何也?’
又曰:佛盻於中牟叛,置镬於庭,召大夫而盟曰:’从我者赏之,不从我者罚之。’田英曰:’吾闻义死者不避铁钺之威,义穷者不受轩冕之赐。无义而生,不如有义而死。吾不从也。’乃褰裳就镬。佛盻止之。及襄子既复中牟之叛,闻田英义,召而赏之。英辞不受,曰:’一人受赏,众人有惭色。英若受赏,则中牟之士尽愧矣。’
又曰:苏秦至齐,齐王厚待之。诸大夫嫉之,使人刺秦而不死。齐王出珍宝募求贼,不得。苏秦垂死,谓齐王曰:’王诚能为臣求贼者,臣死后,请车裂臣尸於市,询之曰:’苏秦为燕欲乱齐,今日其死,寡人甚喜,故裂之。若得其杀,主重封赏之。’如此,刺臣者必出矣。’齐王从其言,裂尸而询之,刺秦者果出求赏。
‘《新序》曰:晋文公猎於泽,有渔父谏曰:’夫鸿鹄厌江海而移入小泽,则有矰缴之患。今君弃宫殿,游至於此,何行之矣?’文公纳谏而还,请赏之。渔父辞曰:’君能尊天,事地,敬神,固国,爱人,薄赋,徭役以时,则臣亦富矣。君若不能,虽有重赏,亦不能保也。’
‘《吕氏春秋》曰:昔晋文公与楚人战於城濮,召咎犯而问焉:’楚众我寡,奈何?’咎犯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於交,繁战之君不足於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又问雍季,雍季曰:’以诈导民,亦一时之利也。’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於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乎?’
又曰:晋文将伐邺,赵襄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襄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骄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卻虎。’公召虎,虎曰:’襄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於子,请赏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毋(音无)辞。’虎乃受。凡行赏,其博也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赏犹及之此疏远者,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馀,犹能以霸,其用此欤?’
‘《风俗通》曰:俗说有功得赐金者皆黄金。案:《孙子法》曰:费千金百万钱。陈平间楚千金,赐二疏金五十斤。此真黄金也,亦为一万钱。’
‘《裴氏新书》曰:舟涓有一言之善,晋侯赐万顷田,辞而不受。晋侯曰:’以此田易彼言也,於子犹有所亡,寡人犹有所得。’
‘《周生烈子》曰:行赏不洽於仁,是春半半生也;行罚不威,是秋半半死也。半生之春不洽於仁,半死之秋不专於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四-译文
《说文》中说:赏,是对有功之人的赐予。
《传》中说:蔡公孙归生对楚国的令尹子木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滥,刑罚不过度。赏赐过度会害怕影响到不道德的人,刑罚过度会害怕影响到善良的人。如果不幸而有所失误,宁愿赏赐过度也不要刑罚过度。与其失去善良的人,不如让那些不道德的人得到利益。没有善良的人,国家就会跟着衰落。《商颂》中有这样的话:‘不滥不过度,不敢轻举妄动。命令下达给各国,封建他们的福气。’这就是汤获得天赐福气的原因。古代治理百姓的人,鼓励赏赐而畏惧刑罚,关怀百姓而不厌倦。赏赐在春夏,刑罚在秋冬。将要赏赐时,就增加饮食;增加饮食就是丰厚的赏赐,这是知道他鼓励赏赐的原因。将要刑罚时,就停止娱乐;停止娱乐就是畏惧刑罚的表现。
又说:晋国的荀林父灭掉了潞国,晋侯赏赐荀林父狄国的臣子千户,也赏赐士伯瓜衍县,说:‘我获得狄国的土地,是你的功劳。如果没有你,我就失去了伯氏。’羊舌职对这次赏赐感到高兴。说:‘《周书》所说的“庸庸祗祗”,就是这个意思。(物,指的是事情。)士伯平庸中行伯,君主信任他,也信任士伯,这就是明德。文王建立周朝,并没有过份。’注解中说:邲之战,晋侯想要杀掉荀林父,士渥浊劝阻而停止了。
又说:虢公和晋侯朝见周王,周王设宴款待他们,命令他们免罪。都赐给他们玉五对,马三匹,这是不符合礼节的。周王命令诸侯,名位不同,礼节也有所不同。
又说:晋侯攻打郑国,郑国送给晋侯女乐八人。晋侯把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说:‘你教我如何和戎狄交往,以纠正中原各国。八年间,九次会合诸侯,就像音乐一样和谐,无所不适宜。请让我与你共享这份快乐。’魏绛推辞说:‘和戎狄是国家的福气;九次会合诸侯,是君主的德行和各位大臣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我只是希望君主享受这份快乐的同时,也能思考它的后果。’晋侯说:‘你的教诲,我怎敢不接受!赏赐,是国家的大典。藏在盟府中,不可废弃。你接受吧。’魏绛于是开始有金石之乐,这是符合礼节的。
《周礼·太宰》中说:用八种方式来驾驭群臣。第三种是赐予,用来驾驭那些幸运的人。注解中说:幸运是指言行与善行相符合,就赐予他们,以鼓励后人。
又说:用九种方式来平均分配财政。第八种是非颁之式。注解中说:式是指用财的节制。匪,是指分配;颁,是指赐予。就是说分配赐予给群臣。
又说:太府用剩余的赋税,来等待赐予。
《礼记》中说:天子赐予诸侯音乐,就用柷(一种打击乐器)来引导;赐予伯、子、男音乐,就用鼗(一种打击乐器)来引导。诸侯赐予弓箭,然后可以专征;赐予斧钺,然后可以专杀;赐予珪瓒,然后可以制作鬯(一种香酒)。没有赐予珪瓒,就从天子那里取鬯。
又说:君主赐予车马,乘坐时行拜礼;赐予衣服,穿上时行拜赐礼。君主没有命令,不敢立即乘坐或穿上。所有的赐予,君子和小人的日子不同。这就是赏赐的意义。
又说:如果赐予食物,而君主在宾客面前,就命令他们祭拜,然后祭拜。(郑玄说:即使见到宾客,也不敢准备礼节。在侍食时则不需要祭拜。)君主赐予酒,就跨过座位再次拜首接受,上座后,祭拜。喝完酒后等待。君主喝完酒后,才递给他空杯。(不敢在君主之前喝完酒。)
《诗经》中说:陈锡哉周。注解中说:说的是文王能够布施大利以赐予。
《尚书》中说:德行好的人得到官职,功劳大的人得到赏赐。
又说:命令执行得好就赏赐在祖庙,不执行命令就在社庙处决。
又说:惩罚不涉及到后代,赏赐可以延续到子孙。
又说:功劳大的人有丰厚的赏赐,不遵命的人有显赫的惩罚。
《史记》中说:纣王囚禁西伯姬昌在羑里,西伯的臣子闳夭等人寻求美女和奇珍异宝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西伯,赐给他弓箭和斧钺,让他可以征伐。
又说:武王灭掉纣王后,就停止了西征,封赏了诸侯,颁赐了宗彝,制作了《分殷之器物》。(郑玄说:宗彝,是宗庙中的彝樽。制作分器,记录了王的命令和物品。)于是封赏了功臣和谋士,师尚父被封为第一,封师尚父于营丘,称为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称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其他人依次受封。
又说:大禹平定了水土之后,帝赐给他玄珪。大禹接受后说:‘不是我能完成,也是大费辅佐我。’帝舜说:‘啊,大费,你辅助大禹的功绩。赐给你黑色的车盖,你的后代将会显赫。’于是把姚姓的玉女嫁给了他。(皇甫谧说:赐给他黑色的玉,嫁给了姚姓的女儿。)
《史记》中说:晋国人请求晋侯赏赐跟随他流亡的人,臣子壶叔说:‘君主三次行赏,赏赐都没有涉及到我。敢请罪。’晋侯回答说:‘用仁义引导我,用德惠保护我,这是最大的赏赐;辅佐我行事,最终使我成功,这是次一等的赏赐;在箭石交加的困难中,马不停蹄的劳作,这是再次一等的赏赐;如果用力量侍奉我,而辅佐我弥补不足,这是再次一等的赏赐。三次赏赐之后,所以最后才轮到你。’晋国人听后,都很高兴。
又说:晋国和楚国在城濮交战。晋侯渡过黄河返回国家。行赏时,狐偃排在首位。有人说:‘城濮之战,是先轸出的主意。’晋文公说:‘城濮之战,狐偃说服我不要失信,先轸说‘军事胜利是首要的。’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以取得胜利。然而这只是暂时的意见,狐偃说的是万世之功。怎么能因为一时的利益,而贬低万世之功呢?所以把狐偃放在前面。
又说:三国攻打晋国的阳城,引汾河水灌城,城墙上没有被淹没的地方只有三版。城中的人悬挂锅子煮饭,交换孩子来吃。群臣都有叛离之心,礼节更加懈怠。只有高共(一作赫)不敢废除礼节。赵襄子害怕,于是在夜间派张孟同秘密地与韩、魏两国联系。韩、魏两国与他们合谋,三月丙戌日,三国反灭了智氏,共同分割了他们的土地。于是赵襄子行赏,高共排在首位。张孟同说:‘阳城之难,高共没有功劳。’赵襄子说:‘在阳城危急的时候,群臣都懈怠了,只有高共不敢失去臣子的礼节,所以把他排在前面。’
又有人说:汉五年,已经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论功行赏,萧何的功绩最为显著,被封为酂侯。所有列侯都已经接受了封赏,上奏位次时,都说:‘平阳的曹参身上有七十处伤口,攻城掠地,功劳最大,应该排在第一位。’皇帝已经对功臣们有所偏袒,多封了萧何,但位次上没有他的名字,于是又提出疑问,但心里还是想让萧何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秋进言说:‘群臣的议论都是错误的。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的功绩。陛下与楚军对峙五年,曾经多次失去军队和士兵,逃跑躲避的情况也很多。但萧何经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陛下的人手。不是陛下下令召见,而是多次在陛下缺乏人手的时候,上万人的军队都是萧何安排的。现在虽然失去了曹参等人,但对汉朝来说,萧何有什么缺失呢?汉朝得到了萧何,不必等到他完整地贡献出所有力量。为什么要用一时的功绩来超越万世的功绩呢?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曹参排在第二位。’高祖说:‘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位,赐予他带剑穿履上殿的特权,进入朝廷不用快步走。皇帝说:‘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会受到上等的奖赏。萧何的功绩虽然很高,但得到鄂君的推荐,他的功绩更加明显。’于是鄂秋因此得以享用关内侯的封地,并被封为安平侯。
又有人说:项羽死后,天下安定。皇帝设宴庆祝。皇帝贬低隋何的功绩,说:‘隋何是个腐儒,对天下有什么用呢?’隋何跪下说:‘陛下带领军队攻打彭城,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国。陛下派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攻下淮南吗?’皇帝说:‘不能。’隋何说:‘陛下如果派我去淮南,用二十人,如果能够实现陛下您的意愿,那么我的功绩比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还要伟大。然而陛下说“隋何是个腐儒,对天下有什么用呢”,这是为什么?’皇帝说:‘我正打算考虑你的功绩。’于是任命隋何为护军中尉。
又有人说:汉文帝刚刚登基,大赦天下,赐给百姓一级爵位,赐给女子百户牛和酒。(苏林说:男子赐爵位,女子赐牛和酒。)皇帝说:‘吕产自己任命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自派遣灌将军婴带兵攻打齐国,想要取代刘氏。婴留在了荥阳没有出兵,与诸侯合谋,要诛杀吕氏。吕产想要做坏事,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商量夺取吕产等人的将军职位。朱虚侯刘章首先逮捕了吕产等人,太尉亲自带领襄平侯通拿着符节承命进入北军。典客刘揭亲自夺取了赵王吕禄的印信。加封太尉周勃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陈平、灌将军婴的封地各三千户,赐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通、东牟侯刘兴居的封地各二千户,赐金二千斤。封典客刘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汉书》记载:夏侯婴自从高祖在沛县起事以来,一直担任太仆,直到高祖去世。因为他在惠帝和高后时期担任太仆,对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在下邑间的脱险有功,于是赐给他北第第一,说是‘靠近我’,以示尊贵。
又有人说:景帝赐给卫绾剑。卫绾说:‘先帝赐给我的剑共有六把,我不敢按照诏令使用。’皇帝说:‘剑,人容易更换,难道到现在才这样吗?’卫绾说:‘六把剑都在上面。’他取出六把剑,剑都装在剑鞘里,从未使用过。后来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接替桃侯舍成为丞相。然而从最初做官到成为丞相,他始终没有什么可说的。皇帝认为他为人敦厚,可以辅佐年轻君主,于是尊重宠爱他,赏赐很多。
又有人说:伏日这一天,皇帝下诏赐给近臣肉。大官因为时间晚了没有按时送来。东方朔独自拔剑割肉,对同官说:‘伏日应该早点回家,请接受这份赐予。’然后带着肉离开了。大官把这件事上报。东方朔后来进入宫殿,皇帝说:‘昨天赐肉,你不等诏令,就拔剑割肉离开,为什么?’东方朔摘下帽子道歉。皇帝说:‘先生自己责备自己吧。’东方朔!不接受诏令就接受赐予,太没有礼貌了!拔剑割肉,多么勇敢!割肉不多,多么廉洁!回家留给妻子,又是多么仁爱。皇帝笑着说:‘让你自己责备,反而自己赞美自己。’于是又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带回家。
又有人说:王成,不知道是哪个郡的人。担任胶东相,治理有很好的名声,宣帝先对他进行了表扬。地节三年,下诏说:‘听说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即使是唐尧虞舜也不能用这种方法来教化天下。现在胶东相王成,辛勤劳作,流民自发归附的有八万多人,治理有异等的效果。赐给王成关内侯的爵位,秩中二千石。
又有人说:黄霸担任颍川太守。那时凤凰、神雀多次出现在郡国,颍川尤其多。天子认为黄霸的治理行为始终是长者的风范,下诏赞扬说:‘颍川太守黄霸,宣布诏令,百姓逐渐向善;孝顺的子弟,贞节的妇女,顺从的孙子,每天都越来越多。行人让路,路上不捡拾遗失的东西。照顾鳏寡孤独,帮助贫穷的人。监狱中没有重犯,而官吏和百姓都倾向于教化,可以说是贤人君子。《书》不是说过“股肱良哉”吗?赐给黄霸关内侯的爵位,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而颍川孝顺、有德行的人,百姓、三老、力田等都按照等级给予赏赐,赐予爵位和丝帛。
又有人说:最初,霍氏奢侈无度。茂陵的徐生说:‘霍氏必定会灭亡。奢侈就会傲慢无礼,傲慢无礼就会冒犯上级。冒犯上级就是逆道。在人的上位,众人一定会对他产生怨恨。霍氏掌握权力已久,天下的人都怨恨他,而且他还用逆道行事,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于是上书说:‘霍氏势力过于强大,陛下即使喜爱他,也应该在这个时候抑制他,不要让他走向灭亡。’他三次上书,都没有得到回复。后来霍氏被诛灭,而告发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为徐生上书说:‘我听说有客人到主人家里,看到主人的炉灶直通旁边有一捆柴。客人对主人说:“应该把炉灶改弯,把柴移远,否则会有火灾。”主人默然不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起救火,幸而得以扑灭。于是杀牛设宴,感谢邻居们。烧伤的人在上方,其他人按照功劳的大小排列,没有记录那个建议改炉灶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从了客人的话,就不需要花费牛和酒,最终也不会有失火的灾祸。现在讨论功劳,邀请宾客,那个建议改炉灶的人没有受到恩惠,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宾吗?”主人这才醒悟,邀请那个人。现在茂陵的徐福上书,说霍氏可能会有变故,应该防止。如果徐福的建议被采纳,那么国家就不会有分裂土地和封爵位的费用,我就不会遭受叛逆和被诛灭的灾难。往事已经过去,而徐福没有得到他的功绩,只有陛下明察。贵重移柴改炉灶的建议,让他在烧伤的人之上。”皇帝于是赐给徐福一千匹布,后来任命他为郎中。
《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刘秀召唤桓荣,让他讲解《尚书》,非常赞赏。任命他为议郎,赏赐十万钱,让他教授太子。每次朝会,都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解经书。皇帝称赞说:‘得你这么晚才出生。’特别加以赏赐。后来桓荣进入朝会,皇帝下诏赐给他奇异的果实。接受赐物的人都怀揣着,只有桓荣用手捧着果实行礼。皇帝笑着说他:‘这真是真正的儒生。’因此更加受到尊敬和优待,常常让他住在太子宫中。后来任命他为太子少傅,赐予车辆和马匹。桓荣召集学生们,展示他的车辆和印绶,说:‘今天所受到的,都是稽古的功劳。怎么能不努力呢!’
《后汉书》又记载:明帝刘庄刚刚登基,赐给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级;(《汉书音义》说:男子指的是户内的长子。商鞅为秦国制定二十级爵位。又赐予爵位的人如果有罪可以赎,贫穷的人可以卖给人。)赐给三老、孝悌、力田的人三级,爵位超过公乘的人,可以转让给儿子或同母兄弟的儿子,(汉朝规定赐予的爵位从公士以上不能超过公乘。所以超过的人可以转让。)以及没有户籍的流民想要自己登记的人一级。(没有户籍指的是文书,登记指的是自己投案。)
《后汉书》又记载:管陶公主为儿子请求做郎官,皇帝不允许,却赐予他一千万钱。对群臣说:‘郎官上应天上的星宿,外出担任百里之内的官职,如果人选不当,就会让百姓遭受灾难。因此很难选人。’
《后汉书》又记载:汉章帝刘炟在平定水平之后,亲自到宛地,下诏让李氏宗室随他相见,并接受赏赐,恩宠有加。
《后汉书》又记载:郭伋担任并州牧,经过京城感谢皇帝恩赐,皇帝同时召集皇太子和各位王子宴请,整日交谈,赏赐车马、衣服和其他物品。
《后汉书》又记载:汉和帝刘肇纳梁竦的女儿为贵人,生下和帝,窦皇后将她抚养为儿子。窦氏家族因此诬陷杀害了贵人,并将梁竦等人投入监狱,家属被流放到九个县。和帝即位后,贵人的姐姐南阳樊调的妻子上书为自己申冤说:‘我的同母妹妹贵人,之前被选入后宫,蒙受先帝的厚恩,得以受到宠爱,生下圣明的皇帝。却被窦宪兄弟诬陷,导致我的父亲梁竦冤死,老母和弟弟被流放到万里之外。如今陛下圣明,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万物各得其所。窦宪兄弟的奸恶已经得到惩罚,我才敢冒死陈述我的遭遇。’皇帝看了奏章,感到感动,于是下令掖庭令调查此事。樊调陈述得非常清楚,于是被引见,详细陈述了情况。皇帝留下樊调住在宫中,过了几个月才放出来。赏赐衣服、被褥、钱币和住宅,十天内积累了十万财富。樊调一向有好的品行,皇帝更加喜欢她,于是封她为梁夫人。
《楚汉春秋》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年,封侯的人都被赐予丹书铁券,上面写着:‘即使黄河变得像丝带一样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一样光滑,汉朝有宗庙,你们的家世不会断绝。’
《汉魏春秋》记载:皇帝因为曹操在外典掌重任,临时赏赐,有时应该迅速给予。于是命令曹操可以承制拜封诸侯和守相,下诏说:‘军队的大事,在于赏罚,鼓励善良,惩罚邪恶,应该不拖延时间。所以《司马法》说:‘赏赐不超过一个月,是希望百姓能迅速看到行善的好处。’过去在中兴时期,邓禹进入关中,承制任命军祭酒李文为河东太守,来歙又承制任命高峻为通路将军。查看他们的本传,都没有事先请示,明显是即时加盖印章的。这说明光武帝刘秀神明权变,这是他迅速显示威严而成就大功的原因。而且《春秋》的大义,大夫出使外国,有专命的事务,只要有利于国家、安定国家就可以了。何况君主掌握着二伯、九州的权力,远征夷夏,军队行进在边疆之外,得失在转瞬之间,停止赏赐等待诏书会耽误国家大事,这绝不是我所希望的。从今以后,临事所甄别,应当加以宠爱的,可以立即刻印授予,让忠诚正义的人都能得到奖励,不要有任何疑虑。’
《魏志》记载:太祖曹操攻城掠地,对有功的人赐予华丽的物品,赏赐毫不吝啬千金。对于没有功绩却期望得到赏赐的人,分文不给。
《魏志》又记载:袁焕去世,太祖曹操赐予他两千斛粮食,一份命令用大仓的粮食一千斛赐给郎中令家,一份命令用垣下的粮食一千斛赐给袁焕的弟弟袁耀卿。(袁焕字耀卿。)外界不明白他的用意,命令中说:‘用大仓的粮食,是按照官法;用垣下的粮食,是因为亲近的人。’
《魏志》又记载:太祖曹操下令说:‘从前赵奢、窦婴担任将领时,接受千金赏赐,一下子就分给了士兵,因此能够成就大功,流传千古。我读他们的文章,从未不羡慕他们的为人。和各位将士、大夫一起从军,幸亏贤人不爱惜自己的谋略,士兵们不遗余力,因此才能平定战乱,我才能得到丰厚的赏赐,拥有三万户的封地。追思赵、窦散金的意义,现在把所接受的租税分给诸侯的属官和曾经在陈蔡守卫的士兵,希望能够酬谢众人的辛劳,不要独占这份恩惠。’
《魏志》又记载:镇东将军毌丘俭上书说:‘以前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城中派士兵刘整出城传递消息,被敌人抓获。审问他所传递的消息,刘整说:‘想要杀我,就快点杀吧。’始终没有其他的话。’又派士兵郑像出城传递消息,诸葛恪派人追踪找到,捆绑着绕城而行,命令郑像大声呼喊说:‘大军已经回到洛阳,不如早点投降。’郑像不听从他的话,反而更大声呼喊城中说:‘大军就在围城之外,壮士们努力吧。’敌人用刀割开他的嘴,他就无法说话了。刘整、郑像作为士兵,能够坚守道义,保持节操,他们的子弟应该有所不同。皇帝下诏说:‘显赫的爵位是用来褒奖有功的人,丰厚的赏赐是用来宠爱烈士。刘整、郑像被召募传递消息,跨越重围,冲破敌人的锋刃,轻身守信;不幸被俘,但坚守节操更加坚定,宣扬大军的声威,安定城守的恐惧之心,面临困难毫不顾忌,一心传递命令。现在追赠刘整、郑像关中侯的爵位,各自除去士兵的名号,让他们的儿子继承爵位,按照部曲将死事科的规定。’
《魏志》又记载:夏侯惇跟随曹操征讨孙权回来,被任命为都督留在巢县,赐予他乐师和歌女,命令中说:‘魏绛因为和戎有功,还受到金石之乐的赏赐,何况将军呢?’
《魏志》又记载:太祖曹操平定柳城,分配所获得的物品,特别把素屏风、素机赐给毛玠,说:‘你有古人的风范,所以赐给你古人的服饰。’毛玠身居显位,抚养孤兄的儿子非常周到,赏赐都用来施舍给贫苦人家,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
《魏志》又记载:文帝曹丕在东宫时,赐给钟繇一个五熟釜,为他题写铭文说:‘伟大的魏国,作为汉朝的屏障。你的相位,是国家的栋梁。日夜恭谨,不懈怠安于舒适。百官效仿,以此为准则。’
《魏志》又记载:薛夔在黄初年间担任秘书丞。皇帝和他讨论书籍,从未不是一整天。皇帝看到他的衣服很薄,就解下自己的袍子赐给他。
《晋春秋》记载:清河崔祖思去世,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有八千卷书籍。皇帝听到后,叹息良久,赐给他的家人五百斛葛屯的粮食,说:‘葛屯也是我的垣下,让后世知道他的特别待遇。’
《晋书》记载:王沈担任豫州刺史,下命令说:‘能够陈述长史的功过、讲述百姓所忧虑的事情,有赏赐;谈论刺史的得失,赏赐加倍。’主簿褚君说:‘皇上喜欢下级回应。现在给予赏赐,恐怕那些正直的人会因为害怕赏赐而不敢说话;贪婪的人会因为追求利益而胡乱举荐。’王沈听从了他的建议。
《宋书》记载:谢方明担任桓玄的著作佐郎,后来被他的堂兄谢景仁推荐给宋武帝,担任中军主簿。谢方明知道什么都能做,皇帝对他说:‘我愧对没有给你像瓜衍那样丰厚的赏赐,但我会和你共享豫章国的俸禄。’多次给予他赏赐。
萧子显的《齐书》记载:太祖非常欣赏张融,赐给他衣服,说:‘看到你的衣服这么简陋,也对不起朝廷对你的期望。现在送你一件旧衣服,意思是虽然旧了,但比新的好,这是我穿过的。我已经让人裁剪,适合你的身材。’
又记载:孔灵产担任光禄大夫,看到止足的境界,不愿做官。太祖送给他白毛扇和素色机织品,说:‘你有古人的风范,所以我赐给你古人的服饰。’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荣耀。
《北齐书》记载:唐邕字道和,是太原人。唐邕年轻时就聪明敏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斛律金向太后称赞唐邕,说:‘唐邕坚强,一个人能抵得上千人。’显祖经常解下自己穿的青鼠皮裘赏赐给唐邕,说:‘我想和你一起穿上它。’
《家语》记载:孔子说:‘自从季孙赐给我千钟粮食以来,我的朋友更加亲近;(因为得到季孙赐予的粮食用来施舍给众人,所以朋友越来越多。)自从南宫敬叔借给我车马以来,我的道德修养更加精进。(孔子想见老子,西观周室,敬叔向鲁君请求车马,向老子请教礼仪。孔子历经郊庙,从周室返回,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聚集。)所以,道德虽然崇高,但必须有时机才能发挥作用;德行虽然高尚,但必须有形势才能推行。如果没有这两位朋友的帮助,我的道德可能就荒废了。’
《太公金匮》记载:赏赐一个人能让千人高兴的,就赏赐他;赏赐两个人能让万人高兴的,就赏赐他;赏赐三个人能让三军受到鼓舞的,就赏赐他。
《管子》记载:明显的赏赐不浪费,明显的刑罚不残暴。赏罚是明德的重要表现。
《司马法》记载:商朝在市场上处决,周朝在朝廷上赏赐,这是鼓励君子,使小人畏惧。
《鹖冠子》记载:推荐贤人的人得到上等奖赏,下面的人就不会埋没贤能;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多而民众高兴,惩罚不多而民众敬畏。(说的是赏罚要适中。)
《尹文子》记载:俸禄微薄的人不能经历乱世,赏赐轻微的人不能面对危难。这是上位者应该谨慎的事情。
《慎子》记载:孔子说:‘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惩罚是禁止,赏赐是激励。’
《文子》记载:善于赏赐的人花费少而鼓励多,所以圣人赏赐一个人而天下的人都向他趋附,因此最重的赏赐不花费。
《韩子》记载:司城子罕对宋君说:‘庆赏赐予是民众所喜欢的,君上自己来做。诛罚杀戮是民众所厌恶的,我愿意承担。’于是他杀小罪而诛大罪,君上对他说:‘你与子罕商议一下。’过了一年,知道生死命运掌握在子罕手中,所以全国的人都归附于他。
又记载: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后,赏赐有功的四个将领,高赫被列为赏赐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事情,高赫没有大的功绩。现在却成为赏赐的首位,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事情,国家危难,社稷几乎覆灭。大臣们无不有骄慢侮辱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礼,所以先赏赐他。’孔子听说后说:‘赏赐得真好啊!赵襄子赏赐一个人,而天下做臣子的人没有人敢失礼。’
又记载:韩昭侯让人收藏了蔽膝。侍者说:‘君上也不仁慈了。蔽膝不赐给左右,却藏起来。’昭侯说:‘你不懂得这个道理。我听说明君的爱,一皱眉就有原因,一笑就有原因。现在这件蔽膝,难道只是皱眉和笑吗?蔽膝与皱眉笑相比,相去甚远。我必须等到有功的时候才赏赐,所以藏起来,还没有合适的时机。’(说的是不轻易赏赐。)
《尹子》记载:范献子在黄河游玩,向栾氏的儿子请教。船夫放下桨回答:‘君上不修政治,船上的都是栾氏的儿子。君上能反过来,栾氏的儿子们会怎样呢?’范献子认为他说得对,就赏赐船夫一百亩田,用田地换取了他的话语。
《淮南子》记载:忠臣事奉君上,按照功劳接受高贵的地位,不贪图不义之财;按照能力接受官职,不贪图爵位和俸禄。他们所能做的,接受而不推辞。
宋玉等人共同创作了《小言赋》。楚王登上云阳台后,命令诸侯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人共同创作《大言赋》,最后宋玉得到了赏赐。楚王说:‘能再创作《小言赋》的人,就赐给他云梦的田地。’宋玉又创作了赋,楚王说:‘好。’于是赐给了他云梦的田地。
《说苑》记载:晋文公逃亡时,陶淑狐跟随他。文公返回国家后,赏赐了三次却没有赏赐陶淑狐。陶淑狐见到咎犯说:‘我跟随他逃亡十三年,脸色黝黑,手脚都磨出了老茧。现在君上返回国家,三次赏赐却没有包括我。是不是君上忘记了我?我有大罪吗?您试着向君上为我辩解。’咎犯向文公说了这件事。文公说:‘哎呀!我怎么会忘记你呢!那位高尚贤明,德行完备的人,用道德来影响我,用仁义来劝说我,洗清我的行为,显扬我的名声,使我成为完美的人,我把他视为最高奖赏;用礼来约束我,用义来劝谏我,多次帮助我避免做错事,多次引我向贤人请教,我把他视为次等奖赏;那位勇猛坚强,困难在前就冲在前面,困难在后就跟在后面,使我免于患难的人,我又把他视为次等奖赏。而且你难道没听说过吗?救活一个人比杀死一个人更重要,保全一个国家比灭亡一个国家更重要。三次赏赐之后,那些劳苦功高的人排在次要位置;那些劳苦功高的人,你本来就是第一位的。我怎么会忘记你呢?’周内史叔兴听说后说:‘文公将要成为君王了吧!从前先王先注重道德而后注重力量,文公应该是这样的人。《诗经》说:“遵循礼而不越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又记载:卫君问田让说:‘我封侯时赐予了千里之地,赏赐了御府的丝绵布匹,但士人却不来,为什么?’田让回答说:‘君上的赏赐不能因为功绩而得到,君上的诛罚不能因为道理而避免。(说的是不因功绩而赏赐,不因道理而惩罚。)就像举起棍子诅咒狗,拉弓诅咒鸡一样。即使有香饵也不能招致害处,一定是这样。’
又记载:齐宣王在社山游玩,有闾丘先生等十三位长老在路上拜见宣王,宣王赐给他们不纳租税的田地和无徭役的特权,所有的老者都跪拜。只有闾丘先生不跪拜。宣王说:‘为什么?’他回答说:‘来见大王,我期望的是三件事:希望大王赐予我长寿,赐予我财富,赐予我尊贵。’宣王说:‘生死有时,寿命有长短,不是我能决定的,无法赐予你长寿;仓库里的粮食充足,为灾荒而储备,无法赐予你财富;高官没有空缺,小官地位低下,无法赐予你尊贵。’闾丘先生说:‘这并不是我所期望的。我所期望的是,大王选择官吏,公平法度,政治没有苛刻,这样,我就能稍微得到长寿;春夏秋冬,按照时节使用人力,徭役不烦扰,我就能稍微得到财富;希望大王下令,使年轻人尊敬长者,长者尊敬老人,这样,我就能得到尊贵。现在大王赐予我不纳租税的田地,仓库就会空虚;没有徭役,官员就没有事情可做,这不是我所期望的。’宣王说:‘愿意委屈你担任宰相,可以吗?’先生说:‘我满足了,哪里需要宰相呢!’
赵襄子问王离说:“国家之所以灭亡,是什么原因?”王离回答说:“君主吝啬而能忍耐,因此国家灭亡。”赵襄子说:“为什么这样说?”王离说:“吝啬就不能奖赏贤能的人,忍耐就不能惩罚罪恶的人。不奖赏贤能的人,不惩罚罪恶的人,国家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又说:佛盻在中牟叛乱,把锅放在庭院里,召集大夫们发誓说:“跟从我的人奖赏,不跟从我的人惩罚。”田英说:“我听说为了正义而死的人不畏惧刀斧的威胁,为了正义而穷困的人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赏赐。没有正义而活着,不如有正义而死。我不跟从。”于是提起衣裳走向大锅。佛盻阻止他。等到赵襄子平定了中牟的叛乱,听说田英的正义行为,召见他并要奖赏他。田英推辞不接受,说:“一个人接受了奖赏,其他人都会有羞愧的表情。田英如果接受了奖赏,那么中牟的士兵都会感到羞愧。”
又说:苏秦到了齐国,齐王厚待他。其他大夫嫉妒他,派人刺杀苏秦但没有成功。齐王拿出珍宝悬赏捉拿刺客,但没有找到。苏秦临死前对齐王说:“如果您能为我找到刺客,我死后,请在市场上公开处决我的尸体,并询问:‘苏秦为了燕国想要扰乱齐国,今天他死了,我很高兴,所以处决了他。如果找到刺客,给予重赏。’这样,刺杀我的人一定会出现。”齐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公开处决了他的尸体并询问,刺杀苏秦的人果然出现并寻求奖赏。
《新序》记载:晋文公在泽地打猎,有一个渔夫劝谏说:“大雁厌倦了江海而迁移到小泽,就会有被箭射的危险。现在您舍弃宫殿,游荡到这里,这是为什么?”晋文公接受了劝谏就回去了,想要奖赏渔夫。渔夫推辞说:“君主如果能尊敬天,侍奉地,敬重神明,巩固国家,爱护人民,减轻赋税,按时征召徭役,那么我也就富有了。如果您做不到这些,即使有重赏,也无法保证。”
《吕氏春秋》记载:从前晋文公与楚人在城濮作战,召见咎犯询问:“楚军众多,我军人数少,怎么办?”咎犯说:“我听说繁文缛礼的君主在交往中不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在欺诈中不足。您只需用欺诈的方法对付他们。”晋文公又问雍季,雍季说:“用欺诈的方法引导民众,也只是一时的利益。”晋文公采用了咎犯的建议,在城濮战役中打败了楚军,回来后给予奖赏,雍季位居高位。左右的人劝谏说:“城濮战役的功绩是咎犯的计谋,君主采用了他的建议却奖赏了其他人,这样做可能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是百世之利;咎犯的话,是一时之务。哪里有一时之务能先于百世之利的呢?”
又说:晋文公将要攻打邺国,赵襄子提出了战胜邺国的策略,晋文公采用了他的建议,果真取得了胜利。回来后准备行赏。赵襄子说:“君主是要奖赏根本原因呢,还是奖赏直接原因呢?如果奖赏直接原因,那么骄傲的人还会存在,如果奖赏根本原因,那么我听说有‘却虎’的说法。”晋文公召见了赵虎,赵虎说:“我是提出战胜邺国策略的人。邺国已经战胜了,将要奖赏我,说:‘我听说这个策略是从你那里来的,请接受奖赏。’”赵虎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是那个提出策略的人。”晋文公说:“你不要推辞。”赵虎才接受了奖赏。一般来说,奖赏广泛则能获得更多的帮助,现在赵虎并不是亲口提出策略的人,奖赏却涉及到了他,这是为了让那些疏远的人也能竭尽全力。
《风俗通》记载:俗语说有功的人得到赏赐都是黄金。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花费千金百万钱。陈平在楚地用千金进行谋略,赏赐给二疏金五十斤。这确实是黄金,也相当于一万钱。
《裴氏新书》记载:舟涓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晋侯赐给他万顷田地,他推辞不接受。晋侯说:“用这些田地来交换那句话,对你来说有所失去,对我来说有所获得。”
《周生烈子》记载:行赏如果不合乎仁义,就像春天的一半生命;行罚如果不具有威慑力,就像秋天的一半生命。春天的一半生命如果不合乎仁义,秋天的一半生命如果不专于正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四-注解
赏:奖赏,给予荣誉或奖励。
赐:赐予,给予,常指皇帝或上级给予下级或百姓财物、土地等。
功:功绩,指对国家或社会有贡献的行为。
刑:刑罚,指对犯罪行为的惩罚。
僣:超越本分,过分。
滥:过度,不加节制。
淫人:指行为过分、放纵的人。
善人:指品德好、行为端正的人。
商颂:《诗经》中的颂歌部分,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乐歌。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有贤德之称。
理民者:治理百姓的人,指古代的统治者。
加膳:增加饮食,表示对人的优待。
饫赐:丰盛的赏赐。
彻乐:停止音乐,表示哀悼或惩罚。
狄臣:狄族臣服于晋国的人。
士伯:晋国的大夫。
瓜衍之县:晋国的一个县。
庸庸祗祗:忠诚勤勉的样子。
中行伯:晋国的大夫。
明德:美好的德行。
邲之败:晋国在邲之战中的失败。
士渥浊:晋国的大夫。
玉五瑴:五对玉器。
礼:古代的礼节,包括仪式和规范。
诸侯:古代的封国君主。
名位:名分和地位。
异数:不同的规格或待遇。
戎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华:中原地区。
金石之乐:指钟鼓等乐器演奏的音乐。
八柄:《周礼》中太宰所掌握的八种权力。
幸:幸运,这里指得到赏赐的人。
九式:《周礼》中太宰所掌握的九种财政收支规则。
匪颁之式:非分配的财政规则。
敝馀之赋:剩余的赋税。
柷: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于引导音乐。
鼗: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弓矢:弓箭,古代的武器。
鈇钺:古代的斧头和钺,也是武器。
珪瓒:古代的玉器和酒器。
鬯:古代的一种香酒。
乘:乘坐。
服:穿戴。
盟府:古代的官府,负责盟约和赏赐。
柝: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于引导音乐。
锡:赐予,给予。
德懋懋官,功懋懋赏:有德者赐予官职,有功者赐予奖赏。
祖:祖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
社:社庙,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嗣:后代。
迪:遵循,执行。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西伯羑里: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囚禁的地方。
闳夭:西伯侯姬昌的大臣。
奇物:珍奇物品。
分殷之器物:分封给诸侯的商朝器物。
宗彝:宗庙中的酒器。
分器:分封的器物。
师尚父:周武王的军师姜子牙。
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
燕:今北京市。
管:今河南省许昌市。
蔡:今河南省新蔡县。
皂游:黑色的旗帜。
姚姓之玉女:姚姓的玉女。
壶叔:晋国的大夫。
仁义:仁爱和正义。
德惠:德行和恩惠。
导:引导。
防:防范。
辅:辅助。
缺:不足。
说:通“悦”,高兴。
城濮:城濮,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交战的地方。
先轸:晋国的大夫。
军事胜为右:军事胜利以右为尊。
万世之功:万世流传的功绩。
晋阳:晋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
汾水:流经山西省的河流。
版:古代的计量单位,一版约等于一尺。
易子而食:交换孩子吃,形容饥荒严重。
外心:心不在焉,指不忠诚。
礼益慢:礼节更加随便。
张孟同:晋国的大夫。
韩、魏:韩、魏两国。
智氏:晋国的一个家族。
襄子:襄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国君。
晋阳之难:晋阳城遭受的灾难。
臣礼:臣子的礼节。
汉五年:指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后的第五年。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起义军领袖,楚汉争霸中的主要对手,最终被刘邦所杀。
萧何:西汉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刘邦的重要助手,被封为酂侯。
酂侯:萧何的封号,酂是地名,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
列侯:古代爵位之一,高于侯爵,是贵族的一种。
关内侯:古代爵位之一,低于列侯,是一种有封地但无实际政治权力的爵位。
鄂秋: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野战略地:指在野外或边远地区进行的战略行动。
荥阳:古代地名,位于河南省,是楚汉争霸的重要战场。
转漕:指运输粮食。
山东:古代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称呼。
关中:古代对今陕西省一带的称呼,因位于四关之中而得名。
上赏:指最高的赏赐。
随何: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彭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是楚汉争霸的重要战场。
灌将军婴: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刘氏:指汉朝的皇室。
孝惠:汉惠帝刘盈的谥号。
鲁元:汉惠帝刘盈的女儿,鲁元公主。
下邑: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砀山县。
北第:指靠近皇宫的住宅。
北阙:指皇宫北面的门阙。
卫绾: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桃侯舍: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东方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机智幽默著称。
伏日:古代节日,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大官:古代官职,掌管宫廷饮食。
胶东: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部。
地节三年: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地节三年即公元前67年。
唐虞:指传说中的唐尧和虞舜,是古代的圣贤君主。
霍氏:指西汉时期权臣霍光及其家族。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
徐生:古代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灾祸。
焦头烂额:形容非常狼狈的样子。
光武:光武是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即汉光武帝。
桓荣:桓荣是东汉初年的名儒,以讲授《尚书》著称。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内容主要是周代及以前的君臣言论和政治制度。
议郎:议郎是古代官名,属于皇帝的顾问官,负责议论国事。
太子: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通常在成年前由皇帝指定。
朝会:朝会是指皇帝与朝臣集会,商讨国事。
奇果:奇果是指珍异的水果。
辎车乘马:辎车是指古代的一种车辆,乘马是指乘坐马匹。
稽古:稽古是指研究古代的文献和事迹。
明帝:明帝是指东汉的第二位皇帝刘庄。
爵:爵是指古代的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对人的社会地位和荣誉的标志。
三老:三老是指古代的乡官,负责教化百姓。
孝悌:孝悌是指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力田:力田是指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流人:流人是指因罪被流放的人。
管陶公主:管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女儿,以贤淑著称。
列宿:列宿是指天空中的星宿,古代认为星宿与人间官职相对应。
宛:宛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郭伋:郭伋是东汉初年的官员,曾任并州牧。
皇太子:皇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通常在成年前由皇帝指定。
诸王:诸王是指皇帝的兄弟或子侄。
肃宗:肃宗是指东汉的第六位皇帝刘炟。
梁竦:梁竦是东汉初年的官员,因被陷害而冤死。
贵人:贵人是指古代宫廷中的女性官员,地位较高。
和帝:和帝是指东汉的第九位皇帝刘肇。
窦皇后:窦皇后是和帝的母亲,东汉的皇后。
樊调:樊调是樊调妻的姓氏,樊调妻是梁竦的女儿。
嬺:嬺是樊调妻的名字。
丹书铁券: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赐予功臣的一种凭证,象征永不追责。
曹公:曹公是指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司马法:《司马法》是古代的一部兵书,内容涉及军事和法律。
邓禹:邓禹是东汉初年的名将,以功封侯。
来歙:来歙是东汉初年的将领,以功封侯。
高峻:高峻是东汉初年的将领,以功封侯。
世祖:世祖是指东汉的第三位皇帝刘庄,即汉明帝。
二伯:二伯是指古代的两位高级官员,负责辅佐皇帝。
师尹:师尹是指古代的官员,负责教育。
九有:九有是指古代的九州,代表天下。
夷夏:夷夏是指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称呼。
藩甸:藩甸是指古代的边防区域。
毌丘俭:毌丘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诸葛恪: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
刘整:刘整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士兵。
郑像:郑像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士兵。
关中侯:关中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
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巢:巢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
毛玠:毛玠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
锺繇:锺繇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
薛夔:薛夔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
葛屯:葛屯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王沈:王沈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
褚君:褚君是王沈的主簿。
长史:长史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政务。
谢方明:谢方明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桓玄的著作佐郎,后因兄长谢景仁的推荐,成为宋武帝刘裕的中军主簿。
桓玄:桓玄是东晋末年的权臣,曾一度篡位称帝。
宋武:宋武是指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中军主簿:中军主簿是古代官职,负责协助中军主将处理军务。
瓜衍之赏:瓜衍之赏,指古代一种赏赐方式,用瓜衍(一种古代的货币)作为赏赐。
萧子显:萧子显是南朝梁的史学家,著有《南齐书》。
太祖:太祖指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道成。
张融:张融是南朝齐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和宴请。
孔灵产:孔灵产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唐邕:唐邕是北齐时期的官员。
斛律金:斛律金是北齐时期的权臣。
显祖:显祖指北齐的皇帝高洋。
青鼠皮裘:青鼠皮裘是一种高档的皮衣,古代用作赏赐的贵重物品。
家语:《家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季孙:季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贵族。
南宫敬叔:南宫敬叔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为春秋时期人。
殷:殷是商朝的代称。
周:周是周朝的代称。
鹖冠子:鹖冠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尹文子:尹文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慎子:慎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文子:文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韩子:韩子指韩非,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
司城子罕:司城子罕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官员。
高赫:高赫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官员。
张孟谈:张孟谈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官员。
仲尼:仲尼即孔子。
韩昭侯:韩昭侯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君主。
范献子:范献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栾氏之子:栾氏之子指范献子的随从。
宋玉:宋玉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
云梦之田:云梦之田是指楚国云梦泽地区的田地。
陶淑狐:陶淑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官员。
咎犯:咎犯,晋文公的谋士。
周内史叔兴:周内史叔兴是春秋时期周朝的官员。
田让:田让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官员。
社山:社山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闾丘先生:闾丘先生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官员。
相:相是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赵襄子:赵襄子,春秋时期赵国的君主,名无恤,是赵武灵王的儿子。
王离:王离,春秋时期赵国的大夫,是赵襄子的谋士。
国之所以亡者:国家灭亡的原因。
吝:吝啬,指君主过于节俭,不懂得赏赐。
忍:忍耐,指君主过于宽容,不懂得惩罚。
赏贤:赏赐有才能的人。
罚罪:惩罚有罪的人。
佛盻:佛盻,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中牟:中牟,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地名。
镬:镬,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这里指用来烹煮人的刑具。
田英:田英,春秋时期中牟的贤士。
义:正义,指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轩冕:轩冕,古代官员的官帽和车乘,这里指高官厚禄。
苏秦: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齐王:齐国的君主。
诸大夫:齐国的众位大夫。
铁钺:铁钺,古代的一种刑具,用于斩首。
晋文公: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名重耳。
泽:泽,湖泊。
渔父:渔父,指以捕鱼为生的人。
矰缴:矰缴,一种用来射鸟的弓箭。
繁礼之君:繁礼之君,指过于讲究礼节的君主。
繁战之君:繁战之君,指频繁发动战争的君主。
诈:欺诈,指使用诡计。
雍季:雍季,晋文公的另一位谋士。
邺:邺,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
卻虎:卻虎,晋文公的将领。
孙子法:孙子法,即《孙子兵法》,古代著名的兵书。
陈平:陈平,西汉初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疏金五十斤:二疏金五十斤,指陈平用二疏金换取了五十斤黄金。
舟涓:舟涓,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
晋侯:晋侯,指晋国的君主。
行赏:进行赏赐。
行罚:进行惩罚。
风俗通:风俗通,古代的一部风俗志。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古代著名的兵书,由孙武所著。
裴氏新书:裴氏新书,古代的一部书。
周生烈子:周生烈子,古代的一个人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四-评注
赵襄子问王离曰:‘国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君吝而能忍,是以亡尔。’此段对话揭示了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吝’与‘忍’在这里是对君王品质的批判,吝啬导致不能赏贤,而忍让则使不能罚罪。赏罚不明,贤者得不到应有的奖赏,罪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是国家衰亡的直接原因。‘贤者不赏,罪者不罚,不亡何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赏罚不明是国家衰亡的必然结果。
佛盻於中牟叛,置镬於庭,召大夫而盟曰:‘从我者赏之,不从我者罚之。’田英曰:‘吾闻义死者不避铁钺之威,义穷者不受轩冕之赐。无义而生,不如有义而死。’此段描写了田英的义节。田英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坚守道义,宁愿就死也不愿背叛。佛盻虽欲以赏罚来收买人心,但田英的坚持表明了真正的义节是无法用赏罚来收买的。田英的拒绝赏赐,更是体现了他对道义的尊重和对同僚的关爱。
苏秦至齐,齐王厚待之。诸大夫嫉之,使人刺秦而不死。齐王出珍宝募求贼,不得。苏秦垂死,谓齐王曰:‘王诚能为臣求贼者,臣死后,请车裂臣尸於市,询之曰:苏秦为燕欲乱齐,今日其死,寡人甚喜,故裂之。若得其杀,主重封赏之。’如此,刺秦者果出求赏。”这段故事展现了苏秦的机智和齐王的果断。苏秦在生命垂危之际,巧妙地利用齐王的愤怒和赏罚机制,迫使刺客现身,既保护了自己的名声,又维护了齐王的尊严。
《新序》曰:‘晋文公猎于泽,有渔父谏曰:“夫鸿鹄厌江海而移入小泽,则有矰缴之患。今君弃宫殿,游至於此,何行之矣?”文公纳谏而还,请赏之。渔父辞曰:“君能尊天,事地,敬神,固国,爱人,薄赋,徭役以时,则臣亦富矣。君若不能,虽有重赏,亦不能保也。”’’这段故事通过渔父的谏言,反映了晋文公的明智。渔父以自然界的现象比喻国家政治,提醒晋文公要关注民生,尊重自然,敬重神明。晋文公能够接受渔父的谏言,并赏赐渔父,显示了他的谦逊和仁德。
《吕氏春秋》曰:‘昔晋文公与楚人战於城濮,召咎犯而问焉:“楚众我寡,奈何?”咎犯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於交,繁战之君不足於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又问雍季,雍季曰:“以诈导民,亦一时之利也。”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於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乎?”’’这段故事讲述了晋文公在战争中的决策智慧。咎犯的战术虽然一时有效,但雍季的谏言却具有长远意义。晋文公能够明辨是非,赏罚分明,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
又曰:‘晋文将伐邺,赵襄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襄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骄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卻虎。”公召虎,虎曰:“襄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於子,请赏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毋辞。”虎乃受。凡行赏,其博也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赏犹及之此疏远者,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馀,犹能以霸,其用此欤?’’这段故事反映了晋文公的赏罚之道。赵襄子提出赏罚的原则,强调了赏其本而非赏其末的重要性。晋文公能够采纳赵襄子的建议,赏赐了远离自己的赵虎,这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赏罚原则的坚持。
《风俗通》曰:‘俗说有功得赐金者皆黄金。案:《孙子法》曰:费千金百万钱。陈平间楚千金,赐二疏金五十斤。此真黄金也,亦为一万钱。’这段文字通过对赐金标准的讨论,反映了古代赏赐制度的变迁。从《孙子法》中的千金百万钱到陈平赐金五十斤,说明了赏赐标准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古代赏赐制度中黄金的特殊地位。
《裴氏新书》曰:‘舟涓有一言之善,晋侯赐万顷田,辞而不受。晋侯曰:“以此田易彼言也,於子犹有所亡,寡人犹有所得。”’这段故事讲述了舟涓的清廉。舟涓虽然因一言之善而受到晋侯的赏赐,但他却拒绝了这份厚礼,表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对道义的坚守。
《周生烈子》曰:‘行赏不洽於仁,是春半半生也;行罚不威,是秋半半死也。半生之春不洽於仁,半死之秋不专於义。’这段话强调了赏罚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赏罚得当,既能够激励人心,又能够震慑邪恶,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行赏不仁,行罚不威,都会导致国家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