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三-原文

○荐举下

《唐书》曰:杜如晦少聪悟,精彩绝人。太宗引为秦府兵曹,俄改陕州长史。

房玄龄白太宗曰:’馀人不足惜,杜如晦聪明敏达,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乃请为秦府掾,封延平县男,补文馆学士。贞观初,为右仆射。

又曰:李大亮,隋末为贼所获,同辈百馀人皆死。

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於幕下。

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

贞观末,弼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遇诸途,识之,持弼手而泣,悉推家产以遗弼。

弼辞不受。

大亮言於太宗曰:’臣有今日荣贵,乃张弼之恩力也。乞回迁臣之官爵以授之。’太宗即日以弼为中郎将,俄迁代州都督。

又曰:岑文本初事萧铣,江陵平,就授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李靖骤称其才,擢拜中书舍人,渐蒙恩遇。

时颜师古谙练故事,长於文诰,时无迨者,冀复用之。

太宗曰:’我自举一人,公勿忧也。’乃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枢密。

又曰:狄仁杰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

仁杰为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观过知人,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特荐之,迁并州法曹。

又曰:张柬之进士擢第,为清源丞,年且七十馀。

永昌初,自免。

复应判策试毕,有传柬之考,入下科。

柬之叹曰:’余之命也。’乃委归襄阳。

时中书舍人刘允济重考策,自下升甲科,为天下第一,擢拜监察御史,累迁荆州长史。

长安中,则天问狄仁杰曰:’朕要一好人任使,有乎?’仁杰对曰:’陛下则何任使?’则天曰:’朕方待以将相。’仁杰曰:’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幸相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大才以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则天悦曰:’此心也。’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材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忠於国家。’则天召以为洛州司马。

他日,又求贤。

仁杰曰:’臣前言张柬之,犹未用也。’则天曰:’已迁之矣。’仁杰曰:’臣荐之,请为相也。今为洛州司马,非用之也。’乃迁秋官侍郎。

及姚崇将赴灵武,则天令举内外堪为宰相者。

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登时召见,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年已八十。

与桓彦范、敬晖等诛二张,兴复社稷,忠冠千古,功格皇天。

又曰:张嘉贞落拓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

自平乡丞免归乡里,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使,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曰:’此有客乎?’驿吏以嘉贞对。

循宪召以相见,咨以使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乃命草表,又出其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与之。

则天曰:’卿能让贤美,朕岂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

嘉贞仪貌甚伟,神彩俊杰,则天甚异之。

因奏曰:’臣生居草莱,目不睹朝廷之事。陛下过听,引臣天庭,此万代一遇也。然咫尺之间,若隔云雾。臣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曰:’善。’遽命卷帘。

翌日,拜监察御史。

开元中,用之为相。

又曰:姜皎荐源乾曜,玄宗见之,大悦,骤拜为相。

谓左右曰:’此人仪形庄肃,类萧至忠。朕故用之。’左右曰:’至忠以犯逆死,陛下何故比之?’玄宗曰:’我为社稷计,所以诛之。然其人信美才也。’

又曰:李勣少与乡人翟让聚众为盗,推李密为主。

言於密曰:’天下大乱,本为饥苦。若得黎阳一仓,大事济矣。’遂袭取之。

时在饥饿,就食者数十万人。

魏征、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辈客游,勣一见,便加礼敬,引之卧内,谈论忘疲。

及虎牢获戴胄,亟相推荐,咸至大官。

时称勣有知人之鉴。

又曰:李义府侨居於蜀,袁天纲见而奇之,曰:’此郎贵极人臣,但寿不长耳。’因请舍之,托其子曰:’此子有七品相,愿提拔之。’义府许诺,因问天纲寿几何。对曰:’五十二。此外非所知也。’

安抚使李大亮、侍中刘洎等连荐之,召见,拜监察御史,后位至宰相。

《白虎通》曰:’诸侯所以贡士於天子者,进贤称善者也。天子躬求之者,贪义也。治国之道,本在得贤;得贤即治,失贤即乱。’

《孔丛子》曰:’子高见齐王,王问谁可任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也容貌陋,民不敬者。’子高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其才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六尺,面貌丑恶,齐国之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讷;其相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德故也。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尝行临淄市,见屠商焉,身长八尺,须发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者,无德之故也。’王曰:’是所谓祖龙始者也。诚如先生之言。’於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

《韩子》曰:’赵武荐四十六人於其君。及武之死也,四十六人皆就宾位,无私德若此。武荐白屋之士六十余家。’

《战国策》曰:淳于髡见七人於宣王。

王曰:’子来也。寡人闻千里一士,是比肩相望;百世一圣,若随踵而至者也。今子一日而见七士,不亦众乎?’

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聚居,兽同足者俱行。今求茈葫、桔梗於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若求之梁甫之阴,则连目。夫物有等。今髡,贤者之俦,王求士於髡,譬如挹水於河,而求火於燧也。(言易得也。)’

《国语》曰:文公使原季为卿。(原季赵衰。文公二年为原大夫。)

辞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三德:先披,先轸咠臣也。偃,狐偃也。三子皆偃所进。)’

以德纪民,其章大矣,不可废也。

使狐偃为卿,辞曰:’毛之智贤於臣,其齿又长。(毛,偃之兄。齿,年。)’

毛也不在位,不敢闻命。

乃使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

又曰:赵宣子言韩献子於灵公,以为司马。

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车乘干行,(秦与晋战,在鲁文十二年。)

献子执而戮之。

众咸曰:’韩厥必不没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

宣子召而礼之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无犯,犯而不隐,义也。吾言汝於君,惧汝不能也。举之而不能,党孰大焉!勉之。临长晋国者,非汝其谁?勉之!’

告诸大夫曰:’可贺我矣。吾举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於罪矣。(免失举之罪。)’

《韩诗外传》曰: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

去而北游,谓简主曰:’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於明君,朝廷大夫中我於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於人。’

简主曰:’噫!子言过矣。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其非人耳。’

《吕氏春秋》曰:管仲病,桓公往问之。

曰:’仲父之病矣,(言其病困。)’

如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

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

桓公曰:’此大事,愿仲父教之寡人也。’

管仲敬诺,曰:’谁欲相?'(欲用谁相。)

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志。勿己,则隰朋其可乎?’

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自丑其德不如黄帝,又恕不若已也。)

其於国也,有不闻;(不求闻而善,求在利国而已矣;物,事也。非事职不求知之;人,人。务在济民不求见也。)

其於物也,有不知也;(物,事也。非事职不求知之;人,人。务在济民不求见也。)

其於人也,有不见也。(务在济民不求见也。)

勿己,则隰朋可矣。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但规模而已,不复自斫削;大庖不豆,(调和五味,不复自列;大虔不闻。)

又曰:魏公叔座疾,惠王往问之。

曰:’公叔之病甚矣,将奈社稷何?’

对曰:’臣之庶子鞅者,愿王以国听之。若不能听,勿使出境。’

王不应。

出谓左右曰:’岂不悲哉!夫以公叔之贤,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

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果强,魏果弱。

又曰:百里奚之未遇时,至虢而虏,饭牛於秦,练以鬻五羖之皮。

公孙披得,悦之,献诸缪公。

三日,请属事焉。

公曰:’买之五羊皮而臣之,无乃为天下笑乎?’

披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臣为忠,彼信贤也。境内将服,敬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说苑》曰:田子方渡西河,遇翟黄乘轩车。

子方曰:’子何以至此乎?’

曰:’昔西河无守,臣进吴起;邺无令,臣进西门豹;酌无令,臣进北门可;君欲攻中山,臣进乐羊;魏于天下难治,臣进李克。进此五大夫,爵位於此。’

又曰:子贡问孔子曰:’今之臣孰贤?’

孔子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

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者乎?’

孔子曰:’吾闻鲍叔之进管仲,子皮之进子产;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又曰:孟尝君进客於齐王,三年不见用。

故客反见曰:’不知臣之罪耶?君之过耶?’

孟尝君曰:’寡人闻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畜。夫子之才必薄矣,尚怨寡人哉?’

客曰:’臣闻韩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不失兔,望见而放狗,非不能属者罪。’

於是孟尝复属齐王,王遂使为相。

又曰:蘧伯玉使之楚,逢公子晳濮水之上,接草而待,曰:’闻上士可以托邑,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才。三言固可得托也。’

伯玉曰:’谨受命。’

伯玉见楚王,使事毕,坐从容言士。

王曰:’何国最多士?’

伯玉曰:’楚多士。而楚不能用。’

王曰:’是何言也?’

伯玉曰:’子胥生於楚而吴善用之,贲皇生於楚而晋善用之。今者臣之来,逢子哲曰:’上士可以托邑,中士可以托言,下士可以托才。三言者固可得托。’

於是楚王发使追公子哲濮水之上。

子哲还,重於楚,伯玉之功也。

刘向《新序》曰:楚庄王罢朝而晏,樊姬问其故。

庄王曰:’与贤相语,不知晏者也。’

樊姬曰:’贤相为谁?’

王曰:’虞丘子。’

樊姬掩口而笑,王乃问其故。

曰:’虞丘子为相数年,未尝进一贤。不知贤,是不智;知而不进,是不忠。不忠不智,安得为贤?’

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

虞丘子稽首曰:’如姬之言。’

於是辞位而进孙叔敖。

叔敖相楚而庄王霸,樊姬之力。

《海内先贤传》曰:颍川锺皓,字季和,为郡功曹。

太丘长陈寔为西门亭长,皓深独敬异,岁常礼待,与同分义。

会辟公府,临辞,太守问:’谁可代君?’

曰:’府君欲得其人,西门亭长可用。’

寔卒为海内高名之臣,归以公相之位。

《三辅决录》曰:颍阳游殷为郡功曹,有童子张既为书佐,殷察畏之,具设宾馔,以子楚托之。

后魏王以问,既称楚文武兼学,王遂以为汉兴郡。

《管辂别传》曰:赵孔耀至冀州,见裴使君,问:’颜色何以清减!’

孔耀曰:’体本无药石之疾,然见清河内有一骐骥,拘系后厩历年,去王良、伯乐百八十里,不得骋其足以起风尘,以此憔悴耳。’

使君言骐骥,今何所在?

孔耀言:’平原管辂,字公明,年三十六。雅性宽大,与世无忌。观天则能同妙甘公、石申,俯览同异则能齐司马季主;游步道术,开神无穷;抱荆山之璞,怀衣光之宝,而为清河郡所录北黉文学,可为痛心疾首者。’

裴使君闻言悦,慨曰:’如此,便相为取之。’

既檄召辂为文学从事。

一相见,清论终日,不觉罢倦。

天时大热,移床於廷前树下,乃至鸡鸣。

向晨,复出。

再相见,便转为钜鹿从事。

三相见,转为治中。

四相见,转别驾。

前至十月,举为秀才。

《文士传》曰:张华荐成公绥曰:’窃见处士东郡成公绥,年二十五,字子安。体珪璋之质,资不器之量,知深虑明,足以妙见。研思笃好,则仲舒之精,引之世贞斡,足以敦风笃俗。渊才达学,足以弘导世教。固逸伦之殊俊,搢绅之检式也。’

荀爽《与郭叔都书》曰:’陈季方才德秀出,超世逸郡,金相玉质,文章席美,终军、贾谊诚无以加。宜遂贡之宰朝,盛其龙光。盐车之骥,自非伯乐无以显名;采光剖璞,自独见宝,实为足下利之。’

孔融《荐祢衡表》曰:’伏见处士平原祢衡,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初涉艺文,登堂睹奥。目所一见,辄传於口;耳所一闻,不忘於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若得龙跃天衢,奋翼云汉,足以明近署之多士,增四门之穆穆。’

应璩《荐贲伯伟文》曰:’璩闻景云浮则应龙翔,治道明则隽乂臻。是故《良哉》之歌,兴於唐尧之世;《多士》之颂,形於周文之朝。窃见太子舍人贲琳字伯伟,禀性纯和,体素清悫,宜授以千里之涂,任以列曹之职。’

陆机《荐贺循、郭纳表》曰:’伏见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丞阳令郭纳,风度简旷,器识朗拔。准其才望资品,循可尚书郎,纳可太子洗马。’

又陆机《荐戴若思文》曰:’盖闻繁若登御,然后高墉之功显;孤竹在肆,然后降神之曲成。伏见处士广陵戴渊,年三十,字若思,心智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辨物。固穷乐志,无风尘之慕;砥节立行,有渫井之洁。诚东南之贵宝,圣朝之奇璞也。’

杨方《为虞领军荐张道顺文》曰:’盖闻骊龙之珠必沉紫泉之里,垂天之翼必翔青冥之表。窃见处士吴国张道顺,天挺珪璋,明达清秀,下笔掩雕龙之文,发言吐掞天之藻。慕西道之杨生,希北巷之颜回。若得清水淬其锋钺,砥砺其锷,必腾跃天路,出觌圣世。’

《琴操》曰:’史鱼者,卫灵公之相。’

时蘧伯玉执清廉之节,修仁义之方,史鱼乃荐伯玉於灵公。

公曰:’诺。’其后未用。

史鱼复入曰:’臣闻抱玉朝君,不如贡贤。夫国危者则思仁,思安者则急贤。公何嫌疑?’

灵公谓史鱼以庭褒虚饰,良久乃应之。

史鱼出,谓其子曰:’我荐伯玉於公,公以我言为不信,将自杀以明之。我死后,勿厚敛也。用伯玉,乃敛。’

语毕,进药自杀。

灵公闻之,曰:’痛哉,寡人谓史鱼徒谦退、欲进士者也!不意乃至於身死。’

临丧,拜伯玉代史鱼。

公泣曰:’寡人负史鱼,悔焉无及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三-译文

《唐书》记载:杜如晦年少时聪明过人,才华横溢。太宗将他引荐为秦府兵曹,不久后改任陕州长史。房玄龄对太宗说:‘其他人不值得惋惜,杜如晦聪明敏捷,是辅佐君王的贤才。如果大王只是守在封地,那么他的才华就无处施展。如果大王想要治理四方,没有这个人是不行的。’太宗于是请杜如晦担任秦府掾,封他为延平县男,补充为文馆学士。贞观初年,杜如晦担任右仆射。

又记载:李大亮在隋朝末年被贼人抓获,同伙百余人都被处死。贼人首领张弼见到李大亮后对他另眼相看,单独与他交谈,于是两人结交于幕下。李大亮后来显贵,常常感念张弼的恩情。贞观末年,张弼担任将作丞,自己却隐居不言。李大亮在路上遇到张弼,认出他后,握着他的手哭泣,并将自己的家产全部赠给了张弼。张弼推辞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今天的荣贵,都是张弼的恩惠。请陛下将我的官职爵位转授给他。’太宗当天就任命张弼为中郎将,不久后升任代州都督。

又记载:岑文本最初侍奉萧铣,江陵平定后,被授予秘书郎兼直中书省。李靖极力称赞他的才华,提拔他为中书舍人,逐渐得到了太宗的恩宠。当时颜师古熟悉典故,擅长文书,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希望他能再次被任用。太宗说:‘我自己举荐一个人,您不必担心。’于是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门负责枢密事务。

又记载:狄仁杰担任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负责河南的黜陟。狄仁杰被人诬告,阎立本惊讶地道歉说:‘孔子通过观察过错来了解人,您可以说是海边的明珠、东南的遗宝。’特别推荐了他,狄仁杰被升任并州法曹。

又记载:张柬之考中进士,担任清源丞,年纪快七十了。永昌初年,他自己辞官。再次参加判策考试,考试成绩不佳,被降至下科。张柬之感叹说:‘这是我的命啊。’于是回到襄阳。当时中书舍人刘允济重新考策,从下科升到甲科,成为天下第一,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后来升任荆州长史。长安年间,武则天问狄仁杰:‘我想要找一个好人来任用,有这样的人吗?’狄仁杰问:‘陛下想要任用什么样的人?’武则天说:‘我正准备任用他做将相。’狄仁杰说:‘陛下如果想要的是文章和资历,那么现在的幸相李峤、苏味道也足以胜任文职官员了。难道不是文士们狭隘,想要得到大才来治理天下吗?’武则天高兴地说:‘你的心思我明白了。’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纪大了,但确实是宰相之才。而且他一直未能得到重用,如果任用他,他一定会为国家尽忠。’武则天召见张柬之,任命他为洛州司马。另一天,武则天再次寻求贤才。狄仁杰说:‘我之前推荐的张柬之,还未被任用。’武则天说:‘已经升迁他了。’狄仁杰说:‘我推荐他,是希望他担任宰相。现在他只是洛州司马,并不是真正的任用。’于是张柬之被升任秋官侍郎。等到姚崇即将前往灵武,武则天命令推荐可以担任宰相的人选。姚崇说:‘张柬之沉稳厚重,能决断大事。而且他年纪虽大,陛下应立即任用他。’武则天立刻召见张柬之,任命他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他已经八十岁了。他与桓彦范、敬晖等人一起诛杀了二张,恢复了国家,忠诚盖世,功绩显赫。

又记载: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也不自傲,也不屈尊。从平乡丞被免职后回到家乡,身穿布衣,生活简朴,自得其乐。当时没有人了解他。张循宪作为御史出使,回到蒲州驿站。张循宪正在复命,遇到一些事务无法决断,感到很烦恼。他问驿站官员:‘这里有客人吗?’驿站官员提到了张嘉贞。张循宪召见张嘉贞相见,询问一些久拖未决的事务,张嘉贞随机应变,处理得非常得当。于是张循宪让他起草文书,又出乎意料地出色。另一天,武则天问张循宪,张循宪如实回答,并请求将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武则天说:‘你能够谦让贤能,我难道不能自己推荐贤能的人吗?’于是召见张嘉贞在内殿,隔着帘子与他交谈。张嘉贞仪容非常出众,神采飞扬,武则天对他非常惊讶。张嘉贞上奏说:‘我生在草野,从未见过朝廷的事务。陛下过分的听信,将我带到天庭,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同隔着云雾。我担心君臣之道,还有未尽之处。’武则天说:‘说得好。’立刻命令卷起帘子。第二天,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开元年间,任命他为宰相。

又记载:姜皎推荐源乾曜给玄宗,玄宗见到他后非常高兴,立刻任命他为宰相。他对左右的人说:‘这个人仪容庄重,类似于萧至忠。’左右的人问:‘萧至忠因为犯逆而被杀,陛下为什么还要与他相比?’玄宗说:‘我为国家考虑,所以处死了他。然而,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又记载:李勣年轻时与同乡翟让聚集人众做强盗,推举李密为领袖。他对李密说:‘天下大乱,主要是因为饥荒。如果能够夺取黎阳一仓,大事就可以成功。’于是攻占了黎阳仓。当时饥饿的人有数十万。魏征、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等人客居他乡,李勣一见他们,就非常礼遇,邀请他们到自己卧室内,谈论到忘却疲劳。等到在虎牢关俘获戴胄,李勣立刻推荐他们,他们都得到了高官。当时人们称赞李勣有知人之明。

又记载:李义府客居蜀地,袁天纲见到他后感到非常惊奇,说:‘这个年轻人贵不可言,但寿命不长。’因此请求他留下,托付给他的儿子说:‘这个年轻人有七品官的相,希望你能提拔他。’李义府答应下来,于是问袁天纲自己的寿命。袁天纲说:‘五十二岁。除此之外,我就不知道了。’安抚使李大亮、侍中刘洎等人连续推荐李义府,他被召见,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来位至宰相。

《白虎通》说:‘诸侯之所以向天子进贡士人,是为了推荐贤能和称赞美德。天子亲自寻求贤才,是因为他渴望正义。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得到贤才;得到贤才就能治理好国家,失去贤才就会陷入混乱。’

《孔丛子》说:子高见到齐王,齐王问他谁可以担任临淄的宰。子高推荐了管穆。齐王说:‘管穆长相丑陋,百姓不会尊敬他。’子高回答说:‘受人尊敬在于德行,而且我推荐他,是因为他的才华。君王听说过晏子、赵文子吗?晏子身高不过六尺,面貌丑陋,齐国的上上下下没有人不敬仰他。赵文子身材瘦弱,说话吞吞吐吐,不仅身体瘦弱,言辞也笨拙;他治理晋国使国家安宁,诸侯都敬服他,这都是因为他的德行。将管穆的身材与晏子、赵文子相比,我还是认为他是贤能的。我曾经在临淄市场上看到一位屠夫,身高八尺,胡须如戟,脸色红白,市场上的男女没有人尊敬他,这是因为他没有德行。’齐王说:‘这就是所说的祖龙开始的样子。确实如先生所说。’于是任命管穆为临淄宰。

《韩子》说:赵武向他的君主推荐了四十六个人。等到赵武去世,这四十六个人都就座在宾客的位置,没有私德像这样无私。赵武推荐了六十多家白屋之士。

《战国策》说:淳于髡在宣王面前见到了七个人。宣王说:‘你来的时候,我听说千里之外有一个贤士,就像是肩并肩一样可以互相看到;百代之中出现一个圣人,就像是脚跟接着脚跟一样接连不断地出现。现在你一天之内见到了七个贤士,难道不是很多吗?’淳于髡回答说:‘不是这样的。鸟儿翅膀相同的一起栖息,野兽脚蹄相同的一起行走。现在在沮泽地区寻找茈葫和桔梗,连世世代代都难以找到一株;如果在梁甫的北面寻找,那就能接连不断地找到。事物有等级。现在我淳于髡,是贤者的同类,大王从我这里寻求贤士,就像是到河里取水,从燧石中取火一样,是很容易得到的。’

《国语》说:文公让原季担任卿职。(原季是赵衰,文公二年担任原大夫。)原季推辞说:‘那三德,是狐偃推荐我的。(三德:先披,先轸咄咄逼人地责备臣子。偃,狐偃。三子都是狐偃推荐的。)用德行来治理民众,其功绩非常显著,不可废弃。’于是让狐偃担任卿职,狐偃也推辞说:‘毛的智慧比我强,而且年纪又大。(毛,狐偃的哥哥。齿,年龄。)毛如果不担任官职,我就不敢接受命令。’于是让狐毛担任上军将军,狐偃辅佐他。

《国语》又说:赵宣子在灵公面前推荐韩献子担任司马。在河曲之战中,赵孟派人用他的战车参加战斗,(秦与晋战,在鲁文十二年。)韩献子抓住了他并处死了他。众人都说:‘韩厥必死无疑了。他的主子在早上提拔他,晚上就杀了他的车,还有谁能安心呢?’赵宣子召回韩献子,并以礼待他,说:‘我听说事奉君主的人要忠诚而不结党。周朝是按照正义来选拔人才的,这是忠诚;按照自己的私心来选拔,这是结党。军事上不犯错误,犯了错误也不隐瞒,这是正义。我在君主面前推荐你,是担心你不能胜任。推荐了你却不能胜任,哪个错误更大!你要努力。统治晋国的人,如果不是你还有谁呢?你要努力!’告诉众大夫说:‘可以祝贺我了。我推荐了韩厥并且成功了,我现在知道我免除了失职的罪责了。’(免除了推荐失职的罪责。)

《韩诗外传》说:魏文侯时期,子质担任官职却犯了罪。他离开后向北游历,对简主说:‘我所推荐的朝廷大臣有一半,所推荐的边境人士也有半数。现在朝堂上的士人向明君诽谤我,朝廷大臣依法中伤我,边境人士用兵器威胁我,因此我不再推荐他人。’简主说:‘唉!你的话错了。春天种植桃李,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秋天可以吃到果实。春天种植蒺藜,夏天不能采摘叶子,秋天只能得到刺。从这里可以看出,关键在于种植什么。’

《吕氏春秋》说:管仲病重,齐桓公去探望他。说:‘仲父病重了,如果病情加重,国人不会忌讳,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竭尽全力,还不足以了解国家的情况。现在我的病在早晚之间,我怎么能说呢?’桓公说:‘这是一件大事,希望仲父教导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谁适合担任宰相?’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我善于鲍叔牙。鲍叔牙这个人,清廉洁直,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不与他们为伍;一听到别人的过错,终身不忘。’如果不是鲍叔牙,那么隰朋可以吗?’隰朋这个人,志向高远而追求实际,认为自己不如黄帝,却同情自己不如自己的人。(自己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如黄帝,又同情自己不如自己的人。)对于国家,有不了解的地方;(不求了解而善于,追求的只是对国家有利而已。)对于事物,有不懂得的地方;(事物,即事情。不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求了解。)对于人,有不认识的地方。(专注于帮助民众而不求认识。)如果不是隰朋,那么隰朋可以了。’宰相,是一个大官。担任大官的人不希望被小事情所纠缠,不希望被小智慧所束缚。所以说,大匠不亲自砍削,大厨师不亲自排列菜肴,大巫师不亲自听闻。

《吕氏春秋》又说:魏国公叔座病重,魏惠王去探望他。说:‘公叔的病很重,国家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庶子鞅,希望大王把国家交给他。如果大王不能交给他,不要让他出国。’惠王没有回答。他出来对左右的人说:‘多么悲哀啊!以公叔的贤能,现在让我说一定把国家交给鞅,这是违背常理的。’公叔座死后,公孙鞅西行到秦国,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秦国因此变得强大,魏国因此变得弱小。

《吕氏春秋》又说:百里奚在未得到重用时,到达虢国后被俘虏,在秦国喂牛,用鬻五羖之皮来换取食物。公孙披得到了他,喜欢他,就把他献给秦缪公。三天后,他请求让百里奚参与国家事务。缪公说:‘用五张羊皮买来的,难道要让天下人笑吗?’公孙披说:‘信任贤能并任用他,是君主的明智;让贤能的人退位,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明智,臣子忠诚,他信任贤能。国内将会服从,敬重国家并且敬畏,谁还有时间去笑呢?’任用百里奚后,他的计策无不恰当,所举之事必有成效。

《说苑》说:田子方渡过西河,遇到翟黄乘坐着轩车。田子方问:‘你怎么会到这里?’翟黄说:‘以前西河没有守将,我推荐了吴起;邺没有县令,我推荐了西门豹;酆没有县令,我推荐了北门可;君王想要攻打中山,我推荐了乐羊;魏国在天下难以治理,我推荐了李克。推荐了这五位大夫,我得到了这些爵位。’

《说苑》又说:子贡问孔子:‘现在的臣子谁最贤能?’孔子说:‘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子贡说:‘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孔子说:‘我听说鲍叔推荐了管仲,子皮推荐了子产;没有听说管仲、子产推荐过别人。’

《说苑》又说:孟尝君推荐客人给齐王,三年都没有被任用。所以客人回来见孟尝君时说:‘不知道是我的过错还是君王的过错?’孟尝君说:‘我听说线因为针而进入,不是因为针而焦急;女子因为媒人而嫁人,不是因为媒人而养。’客人说:‘我听说韩卢是天下最快的狗,看到兔子就指向它,不会失去兔子;远远看到兔子就放狗,不是狗不能指向,而是放狗的人有罪。’于是孟尝君再次推荐齐王,齐王于是让他担任宰相。

《说苑》又说:蘧伯玉被派往楚国,在濮水之上遇到公子皙,他拿着草等待,说:‘听说上士可以托付国家,中士可以托付言语,下士可以托付才能。这三句话确实可以得到托付。’蘧伯玉说:‘我谨受命。’蘧伯玉见到楚王,事情结束后,坐下来闲聊谈到士。楚王说:‘哪个国家最多士?’蘧伯玉说:‘楚国有很多士,但是楚国不能任用他们。’楚王说:‘这是什么话?’蘧伯玉说:‘子胥生于楚国而吴国善于任用他,贲皇生于楚国而晋国善于任用他。现在我来到这里,遇到子哲说:“上士可以托付国家,中士可以托付言语,下士可以托付才能。这三句话确实可以得到托付。”’于是楚王派人追到濮水之上寻找公子哲。子哲回来后,在楚国受到了重视,这是蘧伯玉的功劳。

刘向《新序》说:楚庄王退朝后很晚才吃饭,樊姬问他为什么这么晚。庄王说:‘我在和贤臣谈话,所以不知道吃饭的时间。’樊姬问:‘哪个贤臣?’庄王说:‘虞丘子。’樊姬掩住嘴笑了,庄王就问她为什么笑。她说:‘虞丘子做相国好几年了,却从未推荐过一个贤人。不知道贤人是不聪明;知道了却不推荐,是不忠诚。既不忠诚也不聪明,怎么能算作贤人呢?’第二天上朝,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了虞丘子。虞丘子磕头说:‘就像姬夫人说的那样。’于是辞去了相位,推荐了孙叔敖。孙叔敖做了楚国的相国,庄王因此称霸,这都是樊姬的功劳。

《海内先贤传》说:颍川的钟皓,字季和,担任郡功曹。太丘的长官陈寔担任西门亭长,钟皓非常尊敬他,每年都礼遇他,和他们一起分享道义。后来陈寔被征召到公府,临行前,太守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他说:‘如果府君想要找到合适的人,西门亭长是个不错的选择。’陈寔最终成为了天下有名的大臣,后来以公相的身份回到家乡。

《三辅决录》说:颍阳的游殷担任郡功曹,有个叫张既的童子做书佐,游殷非常敬畏他,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把他的儿子托付给他。后来魏王询问,张既称赞他的儿子楚文武双全,魏王于是任命他的儿子为汉兴郡的官员。

《管辂别传》说:赵孔耀到了冀州,见到裴使君,问:‘脸色为什么这么清瘦?’孔耀说:‘身体本来没有病,但是看到清河内有一匹千里马,被关在马厩里好几年,离王良、伯乐有一百八十里远,不能施展它的脚力来扬起尘土,因此变得憔悴。’‘使君说的千里马,现在在哪里?’孔耀说:‘平原的管辂,字公明,三十六岁。他性格宽厚,与世无争。观察天象能和甘德、石申一样精通,分析天象异同能和司马季主一样高明;行走于道术之间,开启神秘无穷的智慧;怀揣着荆山的璞玉,怀抱着光彩照人的宝物,却被清河郡收录为北黉文学,这真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事。’裴使君听后很高兴,感慨地说:‘既然这样,就帮我找他。’于是发檄文召管辂为文学从事。第一次见面,畅谈了一整天,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天气很热,他们把床移到庭院里的树下,一直谈到鸡鸣。天快亮时,又出去。第二次见面,管辂就被任命为钜鹿从事。第三次见面,转为治中。第四次见面,转为别驾。在十月之前,他被举荐为秀才。

《文士传》说:张华推荐成公绥说:‘我见到东郡的处士成公绥,二十五岁,字子安。他有着美玉般的气质,有着非凡的气度,知识深厚,思维清晰,足以洞察事物。他深入思考,专心致志,有着董仲舒的精深,引用世间的真理,足以敦厚风俗。他的才华和学识,足以弘扬世教。他确实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是士人的楷模。’

荀爽《与郭叔都书》说:陈季方才华和品德出众,超越常人,金相玉质,文章才华横溢,比终军、贾谊还要出色。应该推荐他到朝廷,让他发挥自己的才华。就像盐车上的千里马,如果不是伯乐,就无法显露其名;只有自己发现,才能看到宝物,这对你来说确实是有利的。

孔融《荐祢衡表》说:我见到平原的处士祢衡,品质纯洁,才华横溢,刚开始涉猎文学,就能登堂入室。眼睛看到的东西,立刻就能用口说出来;耳朵听到的,立刻就能牢记在心。他的性格与道德相合,思维敏捷如神。如果他能像龙一样腾跃于天衢,振翅于云汉,足以展示朝廷众多人才的才华,增加四门的庄严。

应璩《荐贲伯伟文》说:我听说景云出现,应龙就会飞翔;治国之道明了,优秀的人才就会聚集。因此,《良哉》这首歌在唐尧时代兴起;《多士》这首颂歌在周文王时代形成。我见到太子舍人贲琳,字伯伟,性格纯和,体态清雅,应该授予他千里之任,让他担任列曹之职。

陆机《荐贺循、郭纳表》说:我见到武康令贺循,德行和气度深厚,才能和见识高远。丞阳令郭纳,风度简朴,器量豁达。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声望,贺循可以担任尚书郎,郭纳可以担任太子洗马。

又陆机《荐戴若思文》说:我听说只有登上高台,才能显出高墙的功绩;只有把孤竹放在市场上,才能成就降神之曲。我见到广陵的处士戴渊,三十岁,字若思,他的心智足以深入探究,才能足以辨别事物。他坚守贫困而乐在其中,没有世俗的欲望;他砥节立行,有着如井水般清澈的品德。他确实是东南的珍贵宝物,是圣朝的奇异美玉。

杨方《为虞领军荐张道顺文》说:我听说骊龙的珍珠必定沉于紫泉之中,垂天之翼必定在青冥之上飞翔。我见到吴国的处士张道顺,天生丽质,明达清秀,下笔能掩过雕龙之文,发言能吐露如云彩般的辞藻。他仰慕西道的杨生,希望成为北巷的颜回。如果他能得到清水的磨砺,他的锋芒和才华必将腾跃于天路,出现在圣世之中。

《琴操》说:史鱼是卫灵公的相国。当时蘧伯玉坚守清廉的节操,修养仁义的品德,史鱼就向灵公推荐了蘧伯玉。灵公说:‘好。’但是后来没有任用。史鱼再次进言说:‘我听说抱着美玉朝见君主,不如推荐贤人。国家危难时,应该思考仁德;国家安定时,应该急于求贤。您为什么犹豫不决呢?’灵公认为史鱼只是虚饰,过了一会儿才回应。史鱼出来后,对他的儿子说:‘我向公推荐蘧伯玉,公认为我说的不可信,我将自杀来证明自己的忠诚。我死后,不要给我厚葬。如果任用蘧伯玉,再举行葬礼。’说完,他就服毒自杀。灵公听说后,说:‘太痛心了,我以为史鱼只是谦虚退让,想要推荐贤人,没想到竟然到了以身殉道的地步。’在史鱼的丧礼上,灵公拜蘧伯玉接替史鱼的位置。灵公哭着说:‘我辜负了史鱼,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三-注解

杜如晦:杜如晦,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才智和忠诚著称,曾任右仆射等职。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以文治武功著称。

秦府兵曹:秦府兵曹是唐朝秦王府的官员,负责军事事务。

陕州长史:陕州长史是陕州的地方行政官员。

房玄龄:房玄龄,唐代著名政治家,太宗时期的重要谋臣。

王佐之才:指具有辅佐君王之才的贤臣。

秦府掾:秦府掾是秦王府的官员。

延平县男:延平县男是延平县的男爵,古代爵位之一。

文馆学士:文馆学士是唐代文官,负责撰写文告。

右仆射:右仆射是唐朝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李大亮:李大亮,唐代政治家,曾任将作丞、代州都督等职。

张弼:张弼,唐代官员,曾获李大亮帮助。

幕下:幕下指在将领或官员的幕府之下,即部下。

岑文本:岑文本,唐代政治家,曾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等职。

颜师古:颜师古,唐代学者,精通典故。

中书省:中书省是唐代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狄仁杰:狄仁杰,唐代著名政治家,以清廉正直著称。

汴州判佐:汴州判佐是汴州的地方行政官员。

阎立本:阎立本,唐代政治家,曾任工部尚书。

仲尼:仲尼即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比喻人才珍贵,如同一颗明珠或遗落的宝藏。

张柬之:张柬之,唐代政治家,曾任荆州长史、监察御史等职。

则天:指武则天,唐朝唯一的女皇帝。

刘允济:刘允济,唐代政治家,曾任中书舍人。

姚崇:姚崇,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

灵武:灵武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

桓彦范、敬晖:桓彦范、敬晖,唐代政治家,曾与张柬之等人共同辅佐武则天。

张嘉贞:张嘉贞,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

萧至忠:萧至忠,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因谋反被杀。

李勣:李勣,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以知人善任著称。

翟让:翟让,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李密:李密,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戴胄:戴胄,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

郭孝恪:郭孝恪,唐代政治家,曾任宰相。

白屋之士:指出身贫寒但有才学的人。

《白虎通》:《白虎通》是汉代的一部儒家经典。

诸侯:诸侯指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

天子:天子指古代君主的尊称。

《孔丛子》:《孔丛子》是儒家经典《孔子家语》的别称。

子高:子高,孔子弟子孔伋的字。

管穆:管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晏子: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赵文子:赵文子,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

祖龙始者也:指管穆虽然容貌丑陋,但德行高尚。

《韩子》:《韩子》即《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

淳于髡: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人,以滑稽著称,此文中是齐宣王时期的一位大臣。

宣王:宣王,指齐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

千里一士:指每千里地方才能出现一位贤士,形容贤士难得。

百世一圣:指每百年才能出现一位圣人,形容圣人更加难得。

茈葫:茈葫,一种香草,此处比喻贤士。

桔梗:桔梗,一种植物,此处比喻贤士。

沮泽:沮泽,低洼之地,此处比喻偏僻的地方。

梁甫之阴:梁甫,山名,此处指山之北面,比喻贤士聚集的地方。

物有等:物有等级,指事物有高低之分。

三德:三德,指忠诚、勇敢、智慧,此处指狐偃所具备的品德。

先披:先披,指狐偃的忠诚。

先轸咠臣:先轸咠臣,指狐偃的勇敢。

偃:狐偃,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毛:毛,狐偃之兄,此处指狐毛。

齿:齿,年龄。

赵宣子:赵宣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韩献子:韩献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司马:司马,古代官名,掌管军事。

河曲之役:河曲之役,指晋国与秦国在河曲的一次战役。

赵孟:赵孟,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车乘干行:车乘干行,指用车队行军。

周:周,指周朝,此处指周朝的礼制。

举义:举义,指按照正义举荐人才。

举以其私:举以其私,指按照自己的私情举荐人才。

犯而不隐:犯而不隐,指犯了错误不隐瞒。

免失举之罪:免失举之罪,指避免因举荐不当而获罪。

子质:子质,战国时期魏国人。

简主:简主,指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桃李:桃李,指桃树和李树,此处比喻贤士。

蒺藜:蒺藜,一种有刺的植物,此处比喻恶人。

管仲: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桓公:桓公,指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鲍叔牙: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夷吾:夷吾,管仲的字。

隰朋:隰朋,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大匠:大匠,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大庖:大庖,指负责烹饪的厨师。

大虔:大虔,指掌管祭祀的官员。

魏公叔座:魏公叔座,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

惠王:惠王,指魏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鞅:鞅,指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

缪公:缪公,指秦缪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

虢:虢,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秦:秦,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鬻:鬻,卖。

五羖之皮:五羖之皮,指五张羊皮。

公孙披:公孙披,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

吴起: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西门豹: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

北门可:北门可,战国时期赵国的政治家。

乐羊:乐羊,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

李克:李克,战国时期赵国的政治家。

子皮:子皮,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

子产: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

缕:缕,线。

针:针,缝纫用的工具。

韩卢:韩卢,战国时期韩国的猎犬,此处比喻人才。

兔:兔,猎物。

媒:媒,媒人。

蘧伯玉:春秋时期的人物,以清廉著称。

公子晳:公子晳,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子哲:子哲,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上士:上士,指品德高尚的人。

中士:中士,指品德中等的人。

下士:下士,指品德较低的人。

楚:楚,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以贤明著称。

罢朝而晏:罢朝后宴请,指在朝政结束后举行宴会。

樊姬:楚庄王的夫人,以贤淑著称。

贤相:指有才能和德行的宰相。

虞丘子:楚庄王的宰相,因未能推荐贤能而受到樊姬的批评。

孙叔敖:楚庄王时期的名相,因才德兼备而被推荐。

颍川锺皓:东汉时期的人物,字季和,曾任郡功曹。

太丘长陈寔: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太丘长,以清廉著称。

辟公府:古代官府名,为选拔人才的机构。

颍阳游殷: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郡功曹。

童子张既:东汉时期的人物,曾任书佐,后因才学被提拔。

魏王:指东汉末年的魏王曹操。

管辂:三国时期的人物,字公明,以天文星象之学著称。

裴使君:指裴潜,东汉末年的人物,曾任冀州刺史。

清河内:指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

王良、伯乐: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以识马才著称。

司马季主:西汉时期的人物,以擅长占卜著称。

仲舒: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以精通儒家经典著称。

世贞斡:指世间的正直和公正。

成公绥:东汉时期的人物,以文学著称。

荀爽:东汉时期的人物,以博学多才著称。

郭叔都:荀爽的朋友,具体身份不详。

陈季方:东汉时期的人物,以才德著称。

终军、贾谊: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辞赋著称。

龙光:指才德的光辉。

盐车之骥:比喻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伯乐: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以识马才著称。

史鱼:春秋时期的人物,以清廉著称。

灵公:指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

史鱼之子:史鱼的儿子,具体姓名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三-评注

刘向《新序》中的这段文字,通过楚庄王与樊姬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君主对于贤相的重视以及贤相的道德品质。楚庄王罢朝而晏,樊姬好奇其故,庄王回答是因为与贤相虞丘子交谈,不知晏者也。这里的‘晏’指的是宴乐,而‘不知晏者’则隐含着对贤相虞丘子不知人善任的批评。樊姬的笑声背后是对虞丘子不进贤的讽刺,她指出虞丘子虽知贤而不进,既不智也不忠,这样的品质不符合贤相的标准。庄王听取樊姬的建议,辞退虞丘子,任用孙叔敖,最终使得楚国强盛,樊姬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海内先贤传》中颍川锺皓对陈寔的敬重,反映了古代士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道德情操。锺皓对陈寔的礼遇,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礼待上,更在陈寔面临升迁时,推荐其为郡功曹,最终陈寔成为海内高名之臣。这个故事强调了推荐贤能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品德对于推荐行为的影响。

《三辅决录》中颍阳游殷对张既的赏识,体现了古代对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游殷虽为郡功曹,却能够看出张既的才华,并将其推荐给魏王,使得张既得以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这个故事强调了识才、用才的重要性。

《管辂别传》中裴使君对管辂的赏识,展现了古代对奇才的重视。裴使君在听闻管辂的才华后,立即檄召他为文学从事,并在多次相见后,不断提升管辂的职位,最终举为秀才。这个故事强调了人才被发现和重用的机会。

《文士传》中张华对成公绥的推荐,体现了古代对文士的重视。张华认为成公绥才德兼备,足以敦风笃俗,弘导世教,因此推荐他为官。这个故事强调了文士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

荀爽《与郭叔都书》中对陈季方的赞美,以及孔融《荐祢衡表》中对祢衡的推荐,都体现了古代对人才的推崇。两位文士分别从品德和才华两个方面,对被推荐者进行了高度评价,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应璩《荐贲伯伟文》中对贲琳的推荐,以及陆机《荐贺循、郭纳表》和《荐戴若思文》中对贺循、郭纳和戴渊的推荐,都体现了古代对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这些推荐都强调了被推荐者的品德和才华,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杨方《为虞领军荐张道顺文》中对张道顺的推荐,以及《琴操》中史鱼对蘧伯玉的推荐,都强调了推荐者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社会的忠诚。这些故事共同传达了古代对人才的重视和推荐的重要性,以及推荐者个人品德和道德情操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