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一-原文
○君
《尔雅》曰: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易·师卦》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尚书·泰誓》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又曰:《洪范》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毛诗》曰: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
《礼记·礼运》曰:礼者,君之大柄也。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子思曰:’人主自藏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藏之,犹却众谋,况知非以长乎?夫不察事人之是非,而悦人之赞已,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闇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弗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荀悦《汉纪论》曰:有王主,有治主,有存主,有衰主,有危主,有亡主。体正性仁,心明志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己,是谓王主。克己恕躬,好问力行;动以从义,不以从情,是谓治主。勤居守业,不敢流怠;动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谓存主。情义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是谓衰主。情过其义,私多於公;制度逾限,政令失常,是谓危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追欲,不顾礼度;出入游放,不拘仪禁;赏赐行礼,以越公用;忿怒施罚,以逾治理;遂非文过,知而不改;忠言壅塞,直谏诛戮,是谓亡主。故王主能致兴平;治主能修其政;存主能保其国;衰主遭无难,则庶几得全,苟有难,则殆危;危主遭无难则幸而免,有难则亡;亡主者必亡而已矣。
《白虎通》曰:君者,群也,群下之所归心。
管仲曰: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於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邓析书》曰: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亲所信,一累也;以名取士,二累也;近故疏亲,三累也。何谓四责?受重赏而无功,一责也;居大位而不治,二责也;为理而不平,三责也;御军陈而皆奔背,四责也。君无三累,臣无四责,可谓安国家也。
又曰:为君者当若冬日之阳,夏至之阴,万物归之。莫之使也,偃卧而功自成,优游而政自治。
又曰:为君者灭形匿影,群下无私,掩目塞耳,万民恐震,循名责实,案法立成,是谓明主。
《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
《孙卿子》曰:君,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行舟,亦能覆舟。
又曰:君者,义也。义正则君正。君者,盘也。水者,民也。盘方则水方,盘圆则水圆。君者,源也;水者,流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鬼谷子》曰:事圣君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有谏诤无谄谀,事暴君有补削无矫拂。
又曰:君得名则群臣恃之,君失名则群臣欺之。
《尸子》曰:孔子谓子夏日:’汝知君子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孔子曰:’商,汝知之。’
又曰:’日在井中,不能烛远;日在足下,不可以视。君之有国,犹天之有日,居不高则不明,视不尊则不远。’
《韩子》曰:晋平公问叔向:’齐桓公九合一匡,君之力?臣之力?’叔向称:’管仲、隰朋之力。’师旷曰:’君,壤地也;臣,草木也。壤地美然后草木硕。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焉?’
。又曰:势者,君之舆也;威者,君之策也;臣者,君之马也;民者,君之轮也。势固则舆安,威定则策劲,臣顺则马良,人和则轮利。而为国皆失此,有覆舆、走马、折策、败轮矣。
又曰:为人君者犹壶也;民亦水也。壶方水方,壶圆水圆。
《吕氏春秋》曰: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智。至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封君弟而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不肖。’文侯不悦,座趋而起。次及翟璜,曰:’君,贤君也。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座之言直,是以知君贤也。’
又曰:善为君者,蛮夷反舌皆服,俗淳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人君贤,则豪杰赴之。
又曰:君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道之。务除其灾、致其福,故人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以圆则圆。若五种之地,必应其类而蕃息百倍。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又曰: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为少,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系事焉?故曰:君道无为。
又曰:昔太古尝无君,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故臣之义,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利之也。
又曰:齐桓公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郭偃,荆庄王染于孙叔敖、沈尹承,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之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
范吉射染于张柳朔、王生,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雄、太宰嚭,智伯瑶染于智国、张武,申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王染于唐鞅、田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皆残亡,身或死辱。
为君,非为君而因荣也,非为君而安也。
以为行理也。
又曰:先王用非其有如已之有,通乎君道者也。
君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
无能,故能使众能也。
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
又曰:郑君问于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信有之乎?’
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能听,道不能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
故被瞻之不死亡,贤于死亡也。
又曰:豫让欲报襄子。
其友谓之曰:’子之所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不然。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索,求。)襄子必近子。子得近之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让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也。为故君贼新君矣,大乱君臣之义也。子无失吾所为矣。凡吾所为此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非从易也。’
‘《淮南子》曰: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善,枝叶茂,未闻也。’
有道之世,以人与国;无道之世,以国与人。
以贤人而与之国,尧舜是也;以国与人,桀纣与汤武是也。
‘《说苑》曰:晋平公问於师旷曰:’人君之道奈何?’
师旷曰:’人君清静无为,务在于博爱,趣在任贤,开耳目以察万方,不溷溺於俗,不拘系於左右,廓然远见,倬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
平公曰:’善!’
‘《新序》曰:赵襄子问於王子维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对曰:’吴君吝而不忍。’
襄子曰:’宜哉,吴之亡也!吝则不能赏贤,不忍则不能罚奸。贤者不赏,有罪不罚,不亡何待?’
‘《潜夫论》曰: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阴阳。夫阴阳者,以天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
‘《抱朴子》曰:清玄剖而上浮,浊黄判而下流,尊卑等威於是乎著。曩圣取诸两仪,而君臣之道立;设官分职,而雍熙之化隆。君人者必修诸己,以先四海;去偏党,以平王道;遣私情,以树至公。昭德塞违,庸亲昵贤,使规尽其圆,矩尽其方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一-译文
《尔雅》说: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这些都是君王的称呼。
《易经·师卦》说:伟大的君王有命令,可以开创国家,继承家族。
《尚书·泰誓》说:唉,我的友好国家的君主们,以及我的辅佐和庶民士人,要明确听我的誓言: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类是万物的灵性。真正的聪明,可以成为君主,君主成为民众的父母。
《尚书·洪范》说:只有君主可以创造福祉,只有君主可以树立威严,只有君主可以享受美食。
《诗经》说:君王给予,臣民回报。君王能够谦卑地治理国家,臣民能够归功于君王。
《礼记·礼运》说:礼是君王的大权,政治是君王隐藏自己的手段。子思说:‘君主自己隐藏,则众人的谋略不会进呈,事情正确却隐藏,就像拒绝众人的谋略一样,何况是知道不对却不去改正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却喜欢别人的赞誉,这是最昏暗的。不衡量理的所在,却迎合奉承以求容身,这是最谄媚的。君主昏暗,臣子谄媚,居于百姓之上,百姓不会与之同心。如果这样下去不停止,国家就会灭亡。’
荀悦《汉纪论》说:有称王的君主,有治理国家的君主,有存续国家的君主,有衰败的君主,有危险的君主,有灭亡的君主。身体端正,性格仁爱,心明志坚;行动为了他人,不是为了自己,这就是称王的君主。克制自己,宽恕他人,喜欢提问并努力实践;行动遵循道义,不随情欲,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君主。勤勉地守护家业,不敢懈怠;行动优先考虑公事,不优先考虑私利,这就是存续国家的君主。情感和道义相互冲突,公私并行;得与失不纯粹遵循道义,这就是衰败的君主。情感超过道义,私利多于公义;制度超出界限,政令失去常态,这就是危险的君主。亲近使用谗言的人,放逐忠诚的贤人;放纵情欲,不顾礼法;出入随意,不遵守礼仪禁令;赏赐时超越公义,愤怒时超出治理;坚持错误,知道却不改正;忠言被堵塞,直言被杀戮,这就是灭亡的君主。因此,称王的君主能使国家兴盛和平;治理国家的君主能修明政治;存续国家的君主能保卫国家;衰败的君主如果没有灾难,或许能保全,如果有灾难,就危险了;危险的君主如果没有灾难,侥幸能免于灾难,如果有灾难,就会灭亡;灭亡的君主必然灭亡。
《白虎通》说:君王是群体,是所有臣民归心的人。
管仲说:土地产生财富有时机,民众用力有疲劳,而君王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用有时机与疲劳来满足无穷无尽的君王,如果没有适当的度量,那么上下之间就会相互怨恨。
《邓析书》说:君王有三个累赘,臣子有四个责任。什么叫做三个累赘?亲近的人所信任,是一个累赘;按照名声选拔士人,是第二个累赘;亲近故旧而疏远亲近的人,是第三个累赘。什么叫做四个责任?接受重赏却没有功绩,是一个责任;身居高位却不治理,是第二个责任;作为法官却不公平,是第三个责任;统率军队却让士兵都逃跑,是第四个责任。君王没有三个累赘,臣子没有四个责任,才能使国家安定。
《邓析书》又说:作为君王的人应当像冬日的阳光,夏至的阴凉,万物都归附于他。不需要别人驱使,躺下就能自然成就功业,悠闲自得地治理国家。
《邓析书》又说:作为君王的人应当隐匿自己的形迹,让臣民没有私心,遮住眼睛和耳朵,让万民感到敬畏,按照名义和实际来责备,按照法律来建立制度,这就是明智的君主。
《孟子》说:君王把臣子视为手足,臣子把君王视为心腹。君王把臣子视为狗马,臣子把君王视为普通百姓。君王把臣子视为尘土,臣子把君王视为仇敌。
《孙卿子》说:君王就像船,百姓就像水。水可以推动船行,也可以翻覆船。
《孙卿子》又说:君王代表道义。道义正直,君王就正直。君王就像盘子,水就像民众。盘子方形,水就方形;盘子圆形,水就圆形。君王就像源头,水就像流淌。源头清澈,水流就清澈;源头浑浊,水流就浑浊。
《鬼谷子》说:侍奉圣明的君主,要听从而不争辩;侍奉中等的君主,要有争辩而不谄媚;侍奉暴虐的君主,要有补救而不拂逆。
《鬼谷子》又说:君王得到好名声,群臣就会依赖他;君王失去好名声,群臣就会欺骗他。
《尸子》说:孔子对子夏说:‘你知道什么是君子吗?’子夏说:‘鱼失去水就会死,水失去鱼还是水。’孔子说:‘商,你明白了。’
《尸子》又说:‘太阳在井中,不能照亮远方;太阳在脚下,不能用来观察。君王拥有国家,就像天上有太阳,位置不高就不明亮,视线不尊就看不到远方。’
《韩子》说:晋平公问叔向:‘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君王的功劳还是臣子的功劳?’叔向回答说:‘是管仲和隰朋的功劳。’师旷说:‘君王就像土地,臣子就像草木。土地肥沃了,草木才能茂盛。这也是君王的功劳,臣子有什么功劳呢?’
《韩子》又说:权势是君王的车,威严是君王的鞭子,臣子是君王的马,民众是君王的轮子。权势稳固,车就安稳;威严坚定,鞭子就强劲;臣子顺从,马就跑得快;民众和谐,轮子就转动顺畅。如果国家失去了这些,就会有翻车、跑马、折鞭、坏轮子的危险。
《韩子》又说:作为君主的人就像壶,民众就像水。壶的形状决定了水的形状,壶是方的,水就是方的;壶是圆的,水就是圆的。
《吕氏春秋》说:魏文侯宴请各位大夫,让他们评论自己。有人说君王仁爱,有人说君王正义,有人说君王智慧。等到任座说:‘君王是不贤的君主。得到中山,不封赏君王的弟弟却封赏了君王的儿子,因此知道君王不贤。’文侯不高兴,任座起身离去。接下来轮到翟璜,说:‘君王是贤明的君主。君主贤明,臣子的话就直率。现在任座的话直率,因此知道君王贤明。’
《吕氏春秋》又说:善于做君王的人,即使是野蛮人和异族也会服从,风俗淳朴。水泉深,鱼鳖就会归附;君王贤明,豪杰就会投奔。
《吕氏春秋》又说:君王用仁义来治理国家,用爱利来安抚民众,用忠信来引导民众。努力消除灾害,带来福祉,因此人们对君上,就像印章对印泥一样。按照方形的印章,印泥就是方的;按照圆形的印章,印泥就是圆的。就像播种五谷的土地,必须根据其种类来繁衍生息百倍。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
《吕氏春秋》又说:古代的君王,他们所做的很少。他们之所以做得少,是因为君王掌握了技巧;他们之所以做得多,是因为臣子遵循了道义。做得多就会扰攘不安,做得少就会安静。按照冬天来处理寒冷,按照夏天来处理炎热,君王需要参与这些事务吗?因此说:君王之道是无为的。
《吕氏春秋》又说:过去太古时代曾经没有君王,民众聚集在一起生活,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没有亲戚、兄弟、夫妻、男女的区别,没有上下、长幼的礼节,没有进退、揖让的礼仪,没有衣服、鞋子、宫室、积聚的便利,没有器械、舟车、城郭、险阻的准备。这就是没有君王的弊端,因此臣子的义务,不能不明确。从上古以来,天下灭亡的国家很多,而君王的道义没有废弃,是因为天下的人都认为这是有益的。
《吕氏春秋》又说:君王用仁义来治理国家,用爱利来安抚民众,用忠信来引导民众。努力消除灾害,带来福祉,因此人们对君上,就像印章对印泥一样。按照方形的印章,印泥就是方的;按照圆形的印章,印泥就是圆的。就像播种五谷的土地,必须根据其种类来繁衍生息百倍。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
又说:齐桓公被管仲、鲍叔所影响,晋文公被舅犯、郭偃所影响,荆庄王被孙叔敖、沈尹承所影响,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所影响,越王勾践被范蠡、大夫种所影响。这五位君主,因为他们受到的影响是正确的,所以能够在诸侯中称霸。范吉射被张柳朔、王生所影响,中行寅被籍秦、高强所影响,吴王夫差被王孙雄、太宰嚭所影响,智伯瑶被智国、张武所影响,申尚被魏义、偃长所影响,宋康王被唐鞅、田不礼所影响。这六位君主,因为他们受到的影响是不正确的,所以国家都衰败灭亡,他们自己有的死了,有的受辱。作为君主,不是为了君主的名誉而做君主,也不是为了君主的安全而做君主。而是为了行理之道。
又说:古代的圣王使用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就像他们自己的东西一样,这是通晓君道的人。君主处于虚空、朴素、无智的状态,所以能够使众人的智慧发挥作用。他们没有能力,所以能够使众人的能力发挥作用。能够掌握无为,所以能够使众人为之效力。无智、无能、无为,这是君主所应该掌握的。
又说:郑国的君主问被瞻说:‘听说先生不侍奉不义的君主,这是真的吗?’被瞻回答说:‘是真的。如果言论不能被听取,道义不能被执行,那么当然不侍奉君主。如果言论能被听取,道义能被执行,那还有什么死亡的呢?’所以被瞻的不死亡,比死亡还要贤明。
又说:豫让想要报复赵襄子。他的朋友对他说:‘你所追求的非常困难而且没有成效,如果说你有志向,那么是对的,如果说你聪明,那就错了。以你的才能去求事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亲近你。你得到亲近的机会去实施你的计划,这是很容易的,而且一定能成功。’豫让笑着回答:‘这是先知报后知。为了旧君主而杀害新君主,这是大乱君臣道义的行为。你不要失去我所做的事情。我所有做的事情,都是为了阐明君臣道义,而不是为了容易。’
《淮南子》说:君主是根本,臣子是枝叶。根本不好,枝叶再茂盛,也没听说过。有道的时代,是以人和国家为重;无道的时代,是以国家和人为重。用贤人授以国家,这是尧、舜;用国家授以人为,这是桀、纣和汤、武。
《说苑》说:晋平公问师旷说:‘人君之道是怎样的?’师旷说:‘人君应该清静无为,致力于博爱,追求任用贤能,打开耳目来观察四面八方,不沉溺于俗世,不拘泥于身边的小人,有广阔的远见,独立自主,经常检查和考核臣下的工作。这就是人君的作风。’平公说:‘好!’
《新序》说:赵襄子问王子维说:‘吴国之所以灭亡,是什么原因?’王子维回答说:‘吴君吝啬而且心狠。’襄子说:‘吴国的灭亡是应该的!吝啬就不能赏赐贤能,心狠就不能惩罚奸邪。不赏贤能,不罚有罪,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潜夫论》说:君主治理国家,没有比调和阴阳更大的了。阴阳以天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乱。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
《抱朴子》说:清玄之气上升,浊黄之气下降,尊卑的等级和威严因此显现。古代的圣贤从天地两仪中吸取灵感,从而确立了君臣之道;设立官职,分工明确,从而使国家繁荣昌盛。君主必须先修养自己,以成为四海的楷模;去除偏私,以使王道公平;摒弃私情,以树立至公。彰显美德,堵塞邪恶,亲近贤能,使规圆矩方,各得其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一-注解
君:在古代中国,’君’通常指君主,即国家的统治者。在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中,君是最高统治者,代表国家权威和权力。’君’字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涉及到君主的行为、品质、治理方式等。
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收录了大量的古代词汇和解释,是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
烝: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指对祖先的祭祀。
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不仅指自然界的天空,还指宇宙的最高主宰,象征着自然法则和道德秩序。
帝:指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有时也指天神或神明。
皇:古代帝王的尊称,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王:古代的君主,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后:古代帝王的配偶,有时也指皇后。
辟:指君主,与’君’同义。
公: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也指诸侯或贵族。
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也是封建时代的一种爵位。
大君:指伟大的君主,强调君主的伟大和崇高。
开国承家:指君主建立国家并传承家族,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延续性。
明听誓:指明确地听取誓言,强调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忠诚。
元后:指最初的君主,通常指开创国家的君主。
明主:指明智的君主,具有卓越的治国能力和道德品质。
辟作福:指君主能够创造福祉。
辟作威:指君主能够树立权威。
辟玉食:指君主能够享受美食。
天保:指天命所保佑的君主。
下报上:指下级对上级的忠诚和报答。
礼者:指礼仪,是古代社会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方式。
政者:指政治,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
子思:孔子之孙,儒家学者,以研究《中庸》著称。
王主:指具有最高道德和能力的君主。
治主:指能够治理国家的君主。
存主:指能够保持国家稳定的君主。
衰主:指国家开始衰落的君主。
危主:指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君主。
亡主:指导致国家灭亡的君主。
王主能致兴平:指明智的君主能够使国家兴盛和平定。
治主能修其政:指能够治理国家的君主能够修明政治。
存主能保其国:指能够保持国家稳定的君主能够保护国家。
危主遭无难,则幸而免,有难则亡:指处于危险境地的君主在没有困难时可能幸免于难,但遇到困难则可能灭亡。
亡主者必亡而已矣:指导致国家灭亡的君主最终也将灭亡。
群下之所归心:指君主是民众所归心向往的对象。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指土地产生财富有规律,民众的劳力有限,而君主的欲望却是无穷的。
君有三累,臣有四责:指君主有三种累赘,臣子有四种责任。
亲所信,一累也:指君主过分信任亲近的人是一种累赘。
以名取士,二累也:指君主根据名声选拔人才是一种累赘。
近故疏亲,三累也:指君主亲近的人多了,就会疏远亲近的人是一种累赘。
受重赏而无功,一责也:指臣子接受重赏却没有功绩是一种责任。
居大位而不治,二责也:指臣子占据高位却不治理国家是一种责任。
为理而不平,三责也:指臣子处理事务不公正是一种责任。
御军陈而皆奔背,四责也:指臣子带领军队却导致军队溃散是一种责任。
冬日之阳,夏至之阴:指君主应该像冬天的阳光和夏天的阴凉一样,给予民众温暖和庇护。
灭形匿影:指君主应该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不让人轻易看透。
循名责实,案法立成:指君主应该根据名分和实际来责备臣子,根据法律来制定政策。
手足:比喻亲密无间的关系,如君臣之间的关系。
腹心:比喻最亲近的人,如君主对臣子的信任。
犬马:比喻低贱的地位,如臣子对君主的忠诚。
国人:指普通百姓。
土芥:比喻微不足道的人或物。
寇仇:指敌人或仇敌。
舟也;庶人,水也:比喻君主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义也:指君主应该具备的道德和正义。
盘也;水者,民也:比喻君主如盘,百姓如水,盘的形状决定水的形状。
源也;水者,流也:比喻君主如源头,百姓如水流,源头清澈则水流清澈。
事圣君有听从无谏争:指侍奉圣明的君主应该服从而没有谏争。
事中君有谏诤无谄谀:指侍奉中等的君主应该有谏诤而不谄媚。
事暴君有补削无矫拂:指侍奉暴虐的君主应该有补正和削减而不矫饰和拂逆。
群臣恃之,君失名则群臣欺之:指群臣会依赖君主的声望,如果君主失去声望,群臣就会欺骗他。
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比喻君主和百姓的关系,即使君主失去百姓,君主依然存在。
日在井中,不能烛远;日在足下,不可以视:比喻君主如果位置不当,就无法看清远处的形势。
君之有国,犹天之有日:比喻君主对国家的重要性,就像天上的太阳对万物的重要性一样。
势者,君之舆也:比喻权势是君主的车。
威者,君之策也:比喻威严是君主的手杖。
臣者,君之马也:比喻臣子是君主的车马。
民者,君之轮也:比喻民众是君主的轮子。
壶方水方,壶圆水圆:比喻君主的行为会影响民众的行为。
蛮夷反舌皆服,俗淳也:指贤明的君主能够使外族和异言的人都服从,社会风气淳朴。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人君贤,则豪杰赴之:比喻贤明的君主能够吸引人才。
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道之:指君主应该用仁义来治理国家,用爱民来安抚民众,用忠诚和信义来引导民众。
五种之地,必应其类而蕃息百倍:比喻君主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君道无为:指君主的治理应该顺应自然,不刻意干预。
太古尝无君:指古代曾经没有君主的时代。
聚生群处:指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
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指没有亲缘关系、兄弟、夫妻、男女的区别。
无上下、长幼之道:指没有上下级、长幼的礼节。
无进退、揖让之礼:指没有进退、揖让的礼节。
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指没有衣服、鞋子、房屋、储存的便利。
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指没有工具、船只、城墙、险阻的防御。
君道不废者,天下利之也:指君主制度之所以没有被废除,是因为对天下有利。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名小白,以任用管仲为相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主张改革内政,发展经济。
鲍叔: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与管仲一同辅佐齐桓公,以知人善任著称。
晋文: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舅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文公的老师,以智慧著称。
郭偃: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文公的辅佐之一。
荆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名熊侣,楚庄王是其谥号。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以贤能著称。
沈尹承: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与孙叔敖一同辅佐荆庄王。
吴阖闾: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名光,吴王阖闾是其谥号。
伍员: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以忠诚著称。
文之义: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以文才著称。
越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名勾践,以卧薪尝胆、报仇雪恨著称。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辅佐勾践成为霸主,后隐退。
大夫种:春秋时期越国大夫,与范蠡一同辅佐勾践。
范吉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贪婪著称。
张柳朔: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吉射的辅佐。
王生: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吉射的辅佐。
中行寅: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贪婪著称。
籍秦: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中行寅的辅佐。
高强: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中行寅的辅佐。
吴夫差: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名余祭,吴王夫差是其谥号。
王孙雄: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吴夫差的辅佐。
太宰嚭: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吴夫差的辅佐。
智伯瑶: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贪婪著称。
智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智伯瑶的辅佐。
张武: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智伯瑶的辅佐。
申尚: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名申,宋康王是其谥号。
魏义:春秋时期宋国大夫,申尚的辅佐。
偃长:春秋时期宋国大夫,申尚的辅佐。
唐鞅: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康王的辅佐。
田不礼: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康王的辅佐。
先王:指古代贤明的君主。
君道: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
郑君:指郑国的君主。
被瞻:春秋时期郑国大夫,以智慧著称。
先生: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不死君:不侍奉不义的君主。
豫让:春秋时期赵国大夫,以忠义著称。
襄子:春秋时期赵国国君,名无恤,赵襄子是其谥号。
先知报后知:先有志向后有行动。
先知:先有智慧。
报后知:后有行动。
先知报后知也:智慧与行动相结合。
大乱君臣之义:破坏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
君臣之义: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编撰的一部综合性哲学著作。
根本:比喻国家的根本。
枝叶:比喻国家的辅助部分。
尧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以德治天下著称。
桀纣:古代传说中的暴君,以暴政著称。
汤武:商汤和周武王,商汤以仁政著称,周武王以武德著称。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音乐和天文著称。
赵襄子:春秋时期赵国国君,名无恤,赵襄子是其谥号。
王子维:春秋时期赵国大夫。
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吴国为什么会灭亡?
吝而不忍:吝啬而不忍心。
和阴阳:调和阴阳,即调和天时地利。
阴阳: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指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的现象。
天心:天意,天的意志。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的一部道教哲学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治道部-卷一-评注
古文开篇便点明了齐桓公、晋文公、荆庄王、吴阖闾、越勾践五位君主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管仲、鲍叔、舅犯、郭偃、孙叔敖、沈尹承、伍员、文之义、范蠡、大夫种等贤臣的熏陶。这些贤臣的德行和智慧成为了君主们学习的榜样,从而使得国家强盛。同时,文中提到的范吉射、中行寅、吴夫差、智伯瑶、申尚、宋康王六位君主因所染非贤,导致国家残亡,身死名辱。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对于君臣关系和德行修养的重视。
接着,文中阐述了君主的治理之道。君主应当处虚、素服、无智,以使众智、众能、众为。这里的‘无智、无能、无为’并非真正的无能为力,而是指君主应当以无为而治,通过引导和激发民众的智慧和力量来实现国家的治理。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主权力的限制和道德约束相契合。
郑君与被瞻的对话,进一步强调了君主应当以道德和智慧来治理国家。被瞻认为,如果君主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不能实施正确的政策,那么就不应当继续侍奉这样的君主。这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对于君主德行的严格要求。
豫让的故事则反映了忠诚与义气的价值观。豫让虽然被朋友建议采取更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报仇,但他坚持认为忠诚和义气是君臣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择了更为艰难但更有意义的复仇方式。
《淮南子》将君主比喻为国家的根本,臣子比喻为国家的枝叶。这表明了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君主与臣子之间应当保持良好的关系。
师旷的回答则从人君之道的角度,强调了君主应当清静无为、博爱、任贤、开耳目以察万方。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君主德行的要求,即君主应当具备仁爱、智慧、公正等品质。
赵襄子与王子维的对话,探讨了吴国灭亡的原因。王子维认为,吴国君主吝啬而不忍,导致不能赏贤罚奸,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对于赏罚分明、贤能治理的重视。
《潜夫论》则从阴阳的角度来论述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阴阳和谐,则国家安定;阴阳乖离,则国家动荡。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对于自然规律与国家治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抱朴子》则从君臣关系的角度,强调了君主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君主应当去除私情,树立公心,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繁荣。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主角色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