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四-原文

○桃

《易通卦验》曰:惊蛰大壮,初九,候桃始华。桃不华,仓库多火。

焦赣《易林·师之坤》曰:春桃生华,季女宜家。

《毛诗·周南·桃夭》曰:《桃夭》,后妃之德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又曰: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又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又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戴礼·夏小正》曰:六月煮桃,以为豆实。

崔实《四民月令》曰:三月桃花盛,农人候时而种也。

《礼记·月令》曰:惊蛰之日,桃始华。

《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为桃。

《尔雅》曰:桃、李丑核。桃曰胆之。(孙炎注曰:桃李之类,实皆有核。胆,择取其美者。)

又曰:旄,冬桃。(子冬熟。)榹桃,山桃。(榹音斯。实如桃而小,不解核。)

《周礼》曰:夏食郁律桃李杏梅。

《汉书》曰:文帝六年十月,桃李华。

《续汉书·礼仪志》曰:仲夏之月,阴气萌作,以朱索施门户,各以所尚为饰。周人木德,以桃为梗,言气相更也。

范晔《后汉书》曰:杜林奏曰:”果桃菜茹之馈,集以成赃。小事无妨於义,以为大戮。故国无廉士,家无完行。(具菜门中。)

《唐书》曰:唐国,贞观十一年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之於苑圃。

《后唐书》曰:潞州长柳巷田家有桃树,伐已经年,旧坎仍在,其仆木一朝屹然而起,行数十步,复於旧坎。其家骇异,仓黄散走。

又曰:庄宗年迈多疾,冯道因奏事言於帝曰:”臣愿陛下寝膳之间动留调卫。”道因指御前果实曰:”如食桃不康,翊日见桃而思戒可也;如食李不康,翊日见李而思戒可也。陛下幸思而戒之矣!”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果宜桃。

《韩子》曰:昔弥子瑕有宠於卫君,与君游於果园,食桃而甘,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啖寡人。”及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於君,曰:”是固常啖我以餘桃!”

又曰:孔子侍坐於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仲尼先饭黍而后食桃。公曰:”以黍雪桃也。”对曰:”黍,五穀之长,果六而桃为下。君子不以贵雪贱。”

《梅子》曰:王莽畏汉高神灵,乃令虎贲拔剑四面斫高庙,以桃汤赤鞭洒屋。

《淮南子》曰:王子庆忌死於剑,羿死於桃棓。(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系杀羿。犹是已来,鬼畏桃也。)

《抱朴子》曰:桃胶,以桑木灰渍服之,百病愈。久服身有光,在徊痗之地,如月出也。多服之则可以断穀矣。

又《内篇》曰:五原蔡诞入山而还,欺家云:”到昆仑山,有玉桃,形如世间桃,但光明洞彻而坚,须玉井水洗之,便软而可食。”

《金楼子》曰: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树,树上有鸡。日初出,照此桃,天鸡即鸣,天下之鸡感之而鸣。树下有两鬼,对持苇索,取不祥之鬼食之。今人正朝作两桃人,法乎此也。

《说苑》曰:公孙侨相郑,路不拾遗,桃李垂街,人不敢取。

又曰:孟常君将入西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我尽知之;若以鬼道,则杀之!”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客曰:”臣之来也,过於淄死戤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人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有木梗之患!”於是孟常君逡巡而退,而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晏子春秋》曰:公孙接、田开强、古冶钟事景公,勇而无礼。晏子言於公,顾恪之二桃,曰:”三子计功而食。”公孙接、田开强先言功,援桃而起。古冶子又言其功,令二子反桃,二子惭而自杀。古冶钟曰:”耻人以言,夸其声,不义也!”亦反其桃,契领而死。

《山海经》曰:夸父山北,有林名曰桃林,广圆三百里,其中多马。(桃林,今在弘农阌乡南,饶野马。)

《盐铁论》曰:夫桃李实多者,来年为之穰。

《新序》曰:魏文侯见箕季,从者食其园桃,箕季禁之,文侯曰:”箕季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犯上也!”

《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令作桃梗人着门,以厌邪,此仙木也。

《梦书》曰:桃为守御,辟不祥。梦见桃者,守御官。

《神农经》曰:玉桃,服之长生不世。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王肃《丧服要记》曰:昔者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三桃汤乎?”答曰:”不也。桃者,起於卫灵公。有女嫁梦,乳母送新妇就夫家。道闻夫死,乳母欲将新妇返。新妇曰:”女有三从,今属於人,死当咒哀。”因驾素车白马,进到夫家,治三桃汤,以沐死者。出东北隅,礼三终,使死者不恨。吾父无所恨,何用三桃汤焉?”

《汉旧仪》曰:《山海经》称:东海掷晷度朔山,山上有大桃,屈蟠三千里。东北间,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乃立大桃人於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苇索,以御鬼。

《四王起事》曰:惠帝征成都王,於安阳城北军败,日已向中,而太官未暇进食。左右有赍秋桃十枚,便以献帝。帝食三枚,石超使人擘手夺三枚。

《汉武故事》曰:东郡献短人,帝呼东方朔。

朔至,短人指朔谓上曰:’王母种三千年桃结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

后西王母下,出桃七枚,母自啖二,以五枚与帝。

帝留核着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

上曰:’杆桃美,欲种之。’

母叹曰:’杆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

后上杀诸道士妖妄者百馀人,西王母遣使谓上曰:’求仙信邪,欲见神人而杀戮,吾与帝绝矣!’

又致三桃,曰:’食此,可得极寿。’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於帝宫,命侍女索桃。

须臾,以玉盘盛桃七枚,大如鸡卵,形圆诗青,以呈王母。

王母以以五枚与帝,自食二枚。

《西京杂记》曰:上林苑有奉桃、樱桃、缃核桃、霜桃、金城桃、胡桃、绮叶桃、含桃、紫文桃。

《妒记》曰:武阳女嫁阮宣武,妒忌。

家有一株桃树,华叶灼耀。

宣叹美之,即便大怒,使婢取刀斫树,摧折其华。

《关令尹喜内传》曰:喜从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碧桃。

《列仙传》曰:师门者,啸父弟子也,亦能使火,食桃李葩。

夏孔甲为不能顺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

一日风雨迎之,讫则山木皆焚。

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道死。

又曰:葛由,蜀羌人。

周成王世,好刻木作羊卖之。

一旦骑半入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皆得仙。

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得仙,亦足以豪!’

又曰:阳都女,随犊子出种桃李,一兽而返。

后数十年,见在潘山下,冬卖桃果。

《神仙传》曰:樊夫人,与夫刘纲,俱有道术,各自言胜。

中庭有两大桃树,夫妻各咒其一,桃便斗。

纲所咒桃,走出篱外。

又曰:张陵,沛人也。

有天沙驳之,遂服丹,能变化。

有赵升,就陵受学,陵以七事试者。

陵与诸弟子登云台山,绝岩上有一桃树,大如臂,旁生石壁,下临不测。

去上三四丈,桃大有实。

陵谓诸弟子曰:’得此桃者,当告以道要。’

弟子皆流汗,无敢视者。

升曰:’神人所护,何险之有?’

乃从上自掷,正投桃树,取桃满怀,而石璧峻峭不得还。

乃掷桃地上,得二百枚。

陵分桃赐诸弟子,馀二枚,陵自食一,留一以待升。

陵乃伸手引升,升忽见返,以向一桃与升。

又曰:高丘公,服桃胶得仙。

《锺离意别传》曰:《周书》言:秦吏赵凯以私恨告园民吴旦生盗食宗庙御桃,旦生对曰:’民不敢食也!’

王曰:’剖其腹,出其桃!’

史记恶而书之,曰:’桃,食之当有遗核。王不知此,而割人腹以求桃,非理也!’

《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律,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

鬼妄榾人,则援以苇索,执以食虎。

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交画虎于门,效前事也。

《玄中记》曰:木子之大者,有积石山之桃实焉,大如十斛笼。

《嵩高山记》曰:魏文帝时,嵇叔夜、胡昭在此学,桃树见在。

《王子年拾遗记》曰:汉明帝时,常献巨核桃。

此桃霜下结花,隆暑方熟。

常使植于霜林园,俗谓’相陵’,故声之误也。

又曰:磅磄山,去扶桑五万里,日所不及。

其地寒,有桃树千围,其花青黑色,万岁一实。

陶潜《桃花源记》曰:晋太玄中,武陵人捕鱼,从溪而行,忘路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两岸,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得山,山有小口,初极狭。

行四五步,豁然开朗。

邑屋连接,鸡犬相闻。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见渔父,惊,为设酒食,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家此,遂与外隔。’

问今是何代,不知有汉,不论魏晋。

既出,白太守。

遣人随往,寻之,迷不复得。

《晋中阁名》曰:华林园,桃七百三世觋,白桃三株,侯桃三株。

郑缉之《东阳记》曰:太末龙丘山,有一岩,前外如窗牖,内有石童。

岩前一桃树,其实甚甘。

裴渊《广州记》曰:庐山顶上有山桃,(山桃,大如槟榔,形亦如之,色黑,而味目酢。)人时登彩拾,只得于上饱啖,不得持下,下辄迷不能返。

《石虎邺中记》曰:石虎苑中,有勾鼻桃,重二斤。

《南康记》曰:南康玉山上有石狗,故老云:古有寒桃,生于岭巅,隐沦之士怪犬取其实,因变成石焉。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景阳山百果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乃熟。

亦出昆仑山。

一曰西王母桃也。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四年五月,帝将北巡,发自东都。

江东送白叶桃树四株,敕付西苑种。

其花似莲花而小,花有十馀重,重有七八叶,大于寻常桃花。

唐景《龙文馆记》曰:四年春,上宴于桃花园,群臣毕从。

学士李峤等各献桃花诗,上令宫女歌之,辞既清婉,歌仍妙绝。

献诗者舞蹈称万岁。

上敕太常简二十篇入乐府,号曰《桃花行》。

《广志》曰:桃有冬桃、夏桃、秋桃。

《神异经》曰: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五尺,名曰桃。

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

食之,令人知寿。

核中人可以治嗽。(今之桃也。)

《甄异传》曰:谯郡夏侯文规亡后,见形还家。

经庭前桃树边过,曰:’杆桃,我昔所种,子乃美好。’

其妇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不畏耶?’

答曰:’桃东南枝长二尺八寸向日者,憎之。’

《异苑》曰:太玄中,南都江陵郡有枣树,一年忽生桃、李、枣三种花子。

《幽冥录》曰: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

望山上有一桃,大有子实。

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

扳缘藤葛,然后得上,各啖数桃而不饥。

下山,一大溪边有二女,姿质妙绝,因要还家。

敕婢云:’刘、阮二郎,向虽得琼实,犹尚虚敝,可速作食!’

遂停,半年,怀土思归,女曰:’罪牵君,如何?便语以大路。’

任昉《述异记》曰:桃之大者,谓之木桃。

《诗》云:’投我以木桃’,是也。

又曰:肴旧说:桓灵之世,汝、颍间禾麻为蒿莠,桃李不实,花而复落,落而复花,而官有朽粟。

《岭表录异》曰:偏核桃,出占卑国,肉不堪食。

胡人多收其核,遗汉宫,以称珍异。

其形薄而尖头,偏如雀嘴。

破之,食其桃仁,味酷似新罗松子。

性热,入药,分与北地桃仁尾。

《太清诸卉木方》曰:酒渍桃花而饮之,除百病,好容色。

《本草经》曰:枭桃在树,不落杀鬼。

《楚辞》曰:斩伐橘柚,列树苦桃。

夏侯孝若《梁田赋》曰:沉朱李,滥甘桃。

潘岳《闲居赋》曰:三桃表樱胡植叼,二柰乙奓白之色。

左思《吴都赋》曰:洪桃屈盘,丹桂灌丛。

曹毗《魏都赋》曰:紫梨朱柿,侯桃丹枣。(侯桃仁,山桃子,如胡麻子。)

《古歌辞》曰: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食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骨肉还相忘!

阮籍诗曰: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宋子侯《董娇娆诗》曰: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南北起,花叶自低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四-译文

《易通卦验》说:惊蛰大壮卦,初九爻,预示着桃花开始开放。如果桃花不开,仓库里可能会有火灾。

焦赣在《易林·师之坤》中说:春天桃花盛开,年轻女子适合成家。

《毛诗·周南·桃夭》中说:《桃夭》这首诗赞颂的是后妃的品德。桃花娇艳,花朵灿烂。

又说道:为什么她那么美,花朵像桃花和李花一样。平王的孙子,齐国的公子。

又说道:送给我一个木桃,我回报你以美玉。

又说道:送给我一个桃子,我回报你以李子。

《大戴礼·夏小正》中说:六月煮桃,用来做豆子。

崔实在《四民月令》中说:三月桃花盛开,农民根据时令播种。

《礼记·月令》中说:惊蛰那天,桃花开始开放。

《春秋运斗枢》中说:玉衡星散布成桃形。

《尔雅》中说:桃和李的果实都有核。桃子被称为胆之。(孙炎注解:桃和李的果实都有核。胆,挑选其中的美味。)

又说道:旄,冬桃。(子冬熟。)榹桃,山桃。(榹音斯。果实像桃子但小,不能去核。)

《周礼》中说:夏天吃郁律桃、李、杏、梅。

《汉书》中说:汉文帝六年十月,桃和李开花。

《续汉书·礼仪志》中说:仲夏之月,阴气开始萌发,用朱红色的绳子挂在门上,各自装饰自己喜欢的物品。周人崇尚木德,用桃木作为门闩,说气相更替。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杜林上奏说:’果桃蔬菜的馈赠,集在一起就会成为罪行。小事不妨碍道义,但被认为是极大的罪行。所以国家没有廉洁的士人,家庭没有完美的品行。'(具体内容在菜门中。)

《唐书》中说:唐国,贞观十一年进贡金桃、银桃,皇帝下令在园林中种植。

《后唐书》中说:潞州长柳巷有一个田家,他们家的桃树被砍了已经一年,旧时的树坑还在,那棵树的枝干突然竖立起来,走了几十步,又回到了旧坑。这家人非常惊异,匆忙地逃走了。

又说道:庄宗年纪大了,疾病缠身,冯道因奏事对皇帝说:’我愿陛下在饮食之间留心调养。’冯道指着御前的果实说:’如果吃桃子感觉不舒服,第二天看到桃子就会想到戒备;如果吃李子感觉不舒服,第二天看到李子就会想到戒备。陛下幸亏想到了并戒备了!’

《管子》中说:肥沃的土地,适合种植桃树。

《韩子》中说:从前弥子瑕在卫君那里很受宠爱,和卫君在果园游玩,吃桃子觉得甜,就把一半给卫君吃。卫君说:’你真爱我啊!忘了自己的口味却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失去了宠爱,得罪了卫君,卫君说:’你这是经常给我吃剩下的桃子!’

又说道:孔子在鲁哀公那里陪坐,鲁哀公赐给他桃子和黍米,孔子先吃黍米后吃桃子。鲁哀公说:’用黍米来消除桃子的味道。’孔子回答说:’黍米是五谷之首,水果中桃子是最低等的。君子不会用贵的东西来抵消便宜的东西。’

《梅子》中说:王莽害怕汉高祖的神灵,于是让虎贲拔剑四面砍伐高祖庙,用桃汤和赤色的鞭子洒在屋子上。

《淮南子》中说: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棒。(棒,大棒,用桃木制成,用来杀羿。从那时起,鬼害怕桃子了。)

《抱朴子》中说:桃胶,用桑木灰浸泡后服用,百病消除。长期服用,身体会有光泽,在阴暗的地方,就像月亮升起一样。多服用的话,可以断绝谷物。

又《内篇》中说:五原的蔡诞进山后又回来,欺骗家人说:’到了昆仑山,有一种玉桃,形状和世间的桃子一样,只是更加明亮透明而坚硬,必须用玉井水清洗,才能变得柔软可以食用。’

《金楼子》中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鸡。太阳初升,照在这棵桃树上,天鸡就鸣叫,天下的鸡都被感动而鸣叫。树下有两个鬼,相对拿着苇索,拿走不吉祥的鬼吃掉。现在的人正朝作两个桃人,就是按照这个方法。

《说苑》中说:公孙侨担任郑国的相,路上没有人拾取东西,桃李挂在街道上,人们不敢取。

又说道:孟尝君将要进入西秦,宾客劝阻他,百次都不听,说:’用人事来劝我,我都知道;如果用鬼道,我就杀了他!’谒者进去说:’有客人用鬼道来见你。’客人说:’我来的路上,经过淄死戤上,看到一个土偶人,正在和一个木偶人说话。木偶人对土偶人说:’你,是先土,拿着你作为偶人,遇到大雨,洪水一起来,你一定会被冲毁!’土偶人回答说:’我倒下后反而恢复了我的真实形态。现在你,是东园的桃树。刻你成为偶人,遇到大雨,洪水一起来,你一定会被冲走,飘飘荡荡不知会停在哪里!’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国度,有虎狼之心,恐怕会有木偶人的祸患!’于是孟尝君犹豫不决地退了回去,按照土偶人的话去做,最终不敢向西面秦进发。

《晏子春秋》中说:公孙接、田开强、古冶子侍奉景公,勇敢而不讲礼节。晏子对景公说,看着那两个桃子,说:’三个人按照功劳来分食这两个桃子。’公孙接、田开强先说自己功劳大,拿起桃子站起来。古冶子又说自己功劳大,让那两个人把桃子还回来,那两个人感到羞愧而自杀。古冶子说:’以言语羞辱别人,夸大自己的声音,是不道德的!’他也把桃子还回去,割断自己的脖子而死。

《山海经》中说:夸父山北边,有一片林子叫做桃林,方圆三百里,里面有很多马。(桃林,现在在弘农阌乡南,有很多野马。)

《盐铁论》中说:桃李果实多的,来年会有好收成。

《新序》中说:魏文侯见到箕季,随从的人在他的果园里吃了桃子,箕季禁止他们,魏文侯说:’箕季难道是吝啬桃子吗?这是教我下面的人不要触犯上面的人!’

《典术》中说:桃,是五木之精华,所以可以压制邪气。桃的精华,生长在鬼门,可以制服百鬼。所以让人制作桃木人挂在门上,用来压制邪气,这是仙木。

《梦书》中说:桃是守护,可以驱除不祥。梦见桃的人,是守护官。

《神农经》中说:玉桃,服用它可以长生不老。如果得不到早点服用,临死那天服用,尸体也会和天地一样不朽。

王肃在《丧服要记》中说:从前鲁哀公为其父亲举行葬礼,孔子问他:’是否需要设置三桃汤?’他回答说:’不需要。桃子,起源于卫灵公。有女子出嫁,乳母送新妇到夫家。在路上听说夫君去世,乳母想带着新妇回家。新妇说:’女子有三从,现在属于别人,死了也要哀悼。’于是驾着素车白马,来到夫家,制作三桃汤,用来洗死者。出来到东北角,举行三次仪式,让死者没有遗憾。我的父亲没有遗憾,哪里需要三桃汤呢?’

《汉旧仪》中说:《山海经》称:东海掷晷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弯曲盘绕三千里。东北方向,是百鬼出入的地方。上面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主管管理万鬼。恶害的鬼,用苇索抓住,喂给老虎。黄帝就在门户上立了大桃人。画上神荼、郁垒和老虎、苇索,用来驱鬼。

《四王起事》中说:汉惠帝征讨成都王,在安阳城北军队战败,太阳已经快要正午,而太官还没有来得及进食。左右的人拿来了十个秋桃,就献给皇帝。皇帝吃了三个,石超派人抢走了三个。

《汉武故事》说:东郡献上了一个侏儒,皇帝召唤了东方朔。东方朔到了,侏儒指着东方朔对皇帝说:‘王母娘娘种植的三千年桃树结出的果实,这孩子不好,已经偷了三次了!’后来西王母降临,拿出七个桃子,自己吃了两个,把剩下的五个给了皇帝。皇帝留下桃核放在面前,王母问:‘用这个做什么?’皇帝说:‘这桃子很好,想种它。’王母叹气说:‘这桃子每三千年才结一次果,不是地上种植的!’后来皇帝杀了百多个妖妄的道士,西王母派使者对皇帝说:‘追求仙人却信邪,想要见神人却杀戮,我和皇帝绝交了!’又送了三个桃子,说:‘吃了这个,可以得到极长的寿命。’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在七月七日降临到皇帝的宫殿,命令侍女去取桃子。不一会儿,用玉盘盛了七个桃子,大小如鸡蛋,形状圆润,呈青色,呈献给王母。王母给了皇帝五个,自己吃了两个。

《西京杂记》说:上林苑中有奉桃、樱桃、黄核桃、霜桃、金城桃、胡桃、绮叶桃、含桃、紫文桃。

《妒记》说:武阳女嫁给阮宣武,非常嫉妒。家中有一株桃树,花叶非常美丽。宣武赞叹它的美丽,立刻大怒,让婢女拿刀砍断树枝,摧毁了花朵。

《关令尹喜内传》说:喜跟随老子西行,拜访了太真和王母,一起吃了碧桃。

《列仙传》说:师门是啸父的弟子,也能使火,吃桃李的花。夏孔甲因为不能顺从他的心意,杀了他并埋在野外。一天风雨降临,山上的树木都被烧毁了。孔甲祭祀并祈祷,还没回来就道死了。

又说:葛由,蜀羌人。周成王时期,喜欢刻木做成羊卖。有一天骑马进入蜀中,王侯贵人追赶他,上到绥山,都成了仙人。故里的谚语说:‘得到绥山的一个桃子,即使不能成仙,也足以自豪!’

又说:阳都女,跟随着牛犊出去种桃李,一回来就变成了一头野兽。几十年后,在潘山下看到她,冬天卖桃子。

《神仙传》说:樊夫人,和丈夫刘纲都有道术,各自声称自己更胜一筹。院子里有两棵大桃树,夫妻各自诅咒其中一棵,桃树就开始争斗。刘纲诅咒的桃树,跑出了篱笆。

又说:张陵,沛县人。有一次被天沙阻挡,于是服用了丹药,能够变化。有赵升,跟随张陵学习,张陵用七件事考验他。张陵和弟子们登上云台山,绝壁上有一棵桃树,大小如手臂,旁边生长在石壁上,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距离上面三四丈远,桃子很大。张陵对弟子们说:‘得到这个桃子的人,应该告诉他道术的要点。’弟子们都大汗淋漓,没有人敢看。赵升说:‘神人保护着,有什么险恶的呢?’于是他从上面自己跳下去,正好落在桃树上,摘满了桃子,但是石壁陡峭,无法返回,于是他把桃子扔在地上,得到了两百枚。张陵把桃子分给弟子们,剩下两枚,张陵自己吃了一个,留下一个等待赵升。张陵伸手拉赵升,赵升忽然看见他回来了,把一个桃子给了赵升。

又说:高丘公,服用了桃胶成了仙人。

《锺离意别传》说:《周书》记载:秦朝的官吏赵凯因为私人仇恨,向园民吴旦生报告说吴旦生偷吃了宗庙的御桃,吴旦生回答说:‘我不敢吃!’赵凯说:‘剖开他的肚子,取出他的桃子!’《史记》记载了这个恶行,说:‘桃子,吃了会有遗核。国王不知道这个,却割开人的肚子来求桃子,这是不合道理的!’

《风俗通》说:《黄帝书》称:上古时期,有兄弟二人,名叫荼与和郁律,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驱逐百鬼。鬼乱撞人,就用苇索拉住,喂给老虎吃。于是官方在除夕装饰桃人,挂上苇索,在门上交叉画上老虎,模仿之前的事情。

《玄中记》说:最大的木子,有积石山的桃实,大小如十斛的竹篓。

《嵩高山记》说:魏文帝时期,嵇康和胡昭在这里学习,桃树还在。

《王子年拾遗记》说:汉明帝时期,经常献上大核桃。这种桃子在霜下开花,夏天成熟。经常让人种在霜林园里,俗语说‘相陵’,因此发音误传。

又说:磅磄山,距离扶桑五万里,太阳照不到。那里很冷,有一千棵桃树,花是青黑色的,每万年结一次果。

陶潜《桃花源记》说:晋朝太玄时期,武陵人捕鱼,沿着溪流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边都是,花美丽,落花纷纷。林子的尽头是山,山边有一个小洞,起初非常狭窄。走了四五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房屋相连,鸡犬相闻。男女的穿着都和外人一样。见到渔夫,感到惊讶,为他准备了酒食,说:‘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灾难,带着妻子和孩子住在这里,于是和外界隔绝了。’问现在是哪个朝代,不知道有汉朝,也不论魏晋。出来后,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跟随去找,却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

《晋中阁名》说:华林园,桃树七百三世觋,白桃三株,侯桃三株。

郑缉之《东阳记》说:太末龙丘山,有一座岩洞,前面像窗户,里面有一个石童。岩洞前面有一棵桃树,果实非常甜美。

裴渊《广州记》说:庐山顶上有山桃,(山桃,大小如槟榔,形状也像,颜色黑,味道酸。)人们时常登高采摘,只能在上边吃饱,不能带下来,带下来就会迷失方向,无法返回。

《石虎邺中记》说:石虎的苑中,有重二斤的勾鼻桃。

《南康记》说:南康玉山上有石狗,老人们说:古代有寒桃,生长在山顶,隐居的人家的狗去摘它的果实,因此变成了石头。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说:景阳山百果园有仙人桃,颜色鲜红,表里透亮,得霜后成熟。也出自昆仑山。有人说这是西王母的桃子。

杜宝《大业拾遗录》说:大业四年五月,皇帝将要北巡,从东都出发。江东送了四株白叶桃树,皇帝下令种在西苑。它的花像莲花但小一些,花有十几层,每一层有七八片叶子,比普通的桃花大。

唐景《龙文馆记》说:大业四年春天,皇帝在桃花园设宴,群臣都跟着来了。学士李峤等人各自献上桃花诗,皇帝让宫女唱这些诗,词句既清丽,歌声又美妙。献诗的人跳舞称颂万岁。皇帝下令太常寺挑选二十篇诗收入乐府,命名为《桃花行》。

《广志》说:桃有冬桃、夏桃、秋桃。

《神异经》说:东北有一棵树,高五十丈,叶子长八尺,宽四五尺,名叫桃。它的果实直径三尺二寸,核小。吃了它,可以知道自己的寿命。核中的人可以治疗咳嗽。(这就是现在的桃子。)

《甄异传》说:谯郡夏侯文规死后,显形回到家。经过庭院前桃树边时,说:‘这棵桃树,是我以前种的,果实这么好。’他的妻子说:‘人们说死去的人害怕桃树,您不怕吗?’他回答说:‘桃树的东南枝长二尺八寸朝向太阳的,我讨厌它。’

《异苑》说:太玄时期,南都江陵郡有一棵枣树,一年忽然长出了桃、李、枣三种花果。

《幽冥录》记载:剡县的刘晨和阮肇,一起到天台山去摘取谷皮,迷路了没能回来。过了十三天,粮食吃完了,饥饿得几乎要死。他们看到山上有一棵桃树,结满了果实。但是山势险峻,没有路可以上去。他们只能攀爬藤蔓和葛藤,才得以上去,各自吃了几个桃子就不饿了。下山时,在一条大溪边遇到了两个女子,她们的容貌非常美丽,邀请他们回家。女子对仆人说:‘刘、阮两位公子,虽然之前得到了珍贵的桃子,但仍然很贫穷,可以赶快做饭给他们吃!’于是他们停下来,过了半年,刘晨和阮肇思念家乡,女子说:‘是罪过牵绊了你们,怎么办呢?’于是告诉了他们回家的路。

任昉的《述异记》说:最大的桃子被称为木桃。《诗经》中说:‘送给我木桃’,指的就是这种桃子。

又说:古时候的说法是:在桓灵时代,汝水和颍水之间的庄稼被杂草取代,桃树和李树不结果实,开花后又落,落了后又开花,而官府里却存有腐烂的粮食。

《岭表录异》记载:偏核桃,产自占卑国,肉不能吃。胡人常常收集它的核,送给汉朝的宫中,作为珍贵的异物。它的形状薄而头部尖,像鸟嘴一样。打开它,吃里面的桃仁,味道极像新罗的松子。性质热,可以入药,分给北方的人用桃仁的尾部。

《太清诸卉木方》记载:用酒浸泡桃花后饮用,可以治疗百病,使容颜美丽。

《本草经》记载:枭桃在树上,不会掉落,可以杀鬼。

《楚辞》中说:砍伐橘柚,种植苦桃。

夏侯孝若的《梁田赋》中提到:沉朱李,滥甘桃。

潘岳的《闲居赋》中写道:三种桃树代表樱桃,胡桃种植在旁边,两颗李子呈现出白色。

左思的《吴都赋》中描述:大桃树盘曲,丹桂丛生。

曹毗的《魏都赋》中提到:紫梨、朱柿,侯桃、丹枣。(侯桃仁,山桃子,像胡麻子。)

《古歌辞》中说:桃树生长在露井上,李树生长在桃树旁边,虫子来吃桃树的根,李树代替桃树倒下。树木身相互替代,骨肉却相互遗忘!

阮籍的诗中说:在美好的树下形成了小路,东园里的桃树和李树。

宋子侯的《董娇娆诗》中写道:洛阳城东路旁,桃树和李树生长在路边。花朵相互对应,叶子也相互对应。春风从南北吹起,花朵和叶子各自低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四-注解

桃:桃是一种水果,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美好。

易通卦验:《易通卦验》是汉代的一部易学著作,通过卦象来预测吉凶。

易林·师之坤:《易林》是汉代焦赣所著的一部易学著作,通过易经的卦象来占卜吉凶。

毛诗·周南·桃夭:《毛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周南·桃夭》是一首赞美后妃之德的诗歌。

大壮:《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强壮、旺盛。

仓库:指储藏粮食的地方,也比喻财富。

易: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师:《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军队或领导。

坤:《易经》中的卦名,代表地,象征柔顺。

后妃:古代帝王的妻子和妃子。

平王:周平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齐侯:齐国的君主。

琼瑶:美玉,比喻珍贵的东西。

大戴礼·夏小正:《大戴礼》是西汉戴圣所编的一部礼书,《夏小正》是其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夏代的历法。

崔实《四民月令》:《四民月令》是东汉崔实所著的一部农书,记录了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

礼记·月令:《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月令》部分记录了每个月的礼仪和习俗。

春秋运斗枢:《春秋运斗枢》是古代天文学著作,记录了星宿的位置和运行。

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收录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解释。

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周代的官制和礼仪。

汉书:《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西汉的历史。

续汉书·礼仪志:《续汉书》是南朝宋范晔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中《礼仪志》部分记录了东汉的礼仪。

范晔《后汉书》:《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东汉的历史。

唐书:《唐书》是唐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唐朝的历史。

后唐书:《后唐书》是五代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后唐的历史。

管子:《管子》是春秋时期管仲所著的一部政治经济著作。

韩子:《韩子》即《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法家著作。

梅子:《梅子》是古代的一部神话传说集。

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一部道家著作。

抱朴子:《抱朴子》是东晋葛洪所著的一部道教著作。

内篇:《抱朴子》中的内篇部分主要讲述道教修炼的方法。

金楼子:《金楼子》是南朝梁萧统所著的一部文学著作。

说苑:《说苑》是西汉刘向所著的一部杂家著作。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传说集。

盐铁论:《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所著的一部政治经济著作。

新序:《新序》是西汉刘向所著的一部杂家著作。

典术:《典术》是古代的一部道教著作。

梦书:《梦书》是古代的一部占梦书。

神农经:《神农经》是古代的一部农书。

王肃《丧服要记》:《丧服要记》是东晋王肃所著的一部丧葬礼仪著作。

汉旧仪:《汉旧仪》是东汉班固所著的一部礼仪著作。

四王起事:《四王起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史书。

惠帝:汉惠帝,西汉的一位君主。

成都王:指成都地区的王侯。

安阳城:古代的一个城市名。

太官:古代官名,负责宫廷饮食。

石超:古代的一个人物名。

汉武故事:《汉武故事》是古代中国的一部传记,记载了汉武帝刘彻的生平事迹。

东方朔: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以机智幽默著称。

短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矮小之人,常被用来指代矮小的人。

王母:指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掌管长生不老之药。

帝:指汉武帝刘彻。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掌管长生不老之药。

上林苑:古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城西。

武阳女: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因嫉妒而毁坏桃树。

阮宣武: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武阳女的丈夫。

老子:即李耳,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太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

列仙传:古代中国的一部记载神仙人物的传记。

师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

啸父: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

夏孔甲: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帝王。

葛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

蜀羌:古代蜀地的羌族。

周成王:周朝的帝王。

阳都女: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犊子: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潘山:古代地名。

樊夫人: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刘纲: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张陵: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赵升: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高丘公: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桃胶:桃树分泌的胶状物质。

周书:古代中国的一部史书。

吴旦生: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黄帝书:古代中国的一部伪托古籍。

荼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鬼神。

郁律: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鬼神。

度朔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积石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嵩高山:即嵩山,位于河南省。

王子年拾遗记:古代中国的一部志怪小说。

磅磄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

晋中阁名: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志。

华林园:古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城东。

郑缉之:古代中国的一位地理学家。

东阳记:古代中国的一部地方志。

裴渊:古代中国的一位地理学家。

广州记:古代中国的一部地方志。

石虎: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君主。

南康记:古代中国的一部地方志。

杨咳戤:古代中国的一位文学家。

洛阳伽蓝记: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志。

杜宝:唐代的一位文学家。

大业拾遗录:唐代的一部史书。

唐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

龙文馆记:唐代的一部志怪小说。

广志: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志。

神异经:古代中国的一部志怪小说。

甄异传:古代中国的一部志怪小说。

异苑:古代中国的一部志怪小说。

谯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

夏侯文规: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南都江陵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

剡县:剡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

刘晨、阮肇:刘晨和阮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仙人,他们的故事被记载在《幽冥录》中。

天台山: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也是许多传说故事的发生地。

谷皮:谷皮指的是谷物的皮,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可食用的植物皮。

琼实:琼实是指珍贵的果实,这里可能是指桃子。

木桃:木桃指的是大桃,出自《诗经》,是一种水果。

蒿莠:蒿莠是指杂草,这里指的是庄稼被杂草取代。

占卑国:占卑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具体位置不明。

偏核桃:偏核桃是一种果实,其核形状独特。

新罗松子:新罗是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松子是一种坚果。

太清诸卉木方:《太清诸卉木方》是一本古代的草药书籍。

枭桃:枭桃是一种桃树,据说其果实可以杀鬼。

橘柚:橘柚是两种水果,分别指橘子柚子。

朱李:朱李是一种红色的李子。

柰:柰是一种果实,类似于梨。

丹桂:丹桂是指红色的桂花。

紫梨:紫梨是一种紫色的梨。

朱柿:朱柿是一种红色的柿子。

侯桃:侯桃是一种桃树,其果实形状像胡麻子。

骨肉:骨肉比喻亲人,这里指树木之间的相互替代。

嘉树:嘉树是指美好的树木,这里可能指桃树。

东园桃与李:东园桃与李是指东园中的桃树和李树。

洛阳城东路:洛阳城东路指的是洛阳城东边的一条路。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句话形容桃花和李花的美丽,以及它们相互映衬的景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四-评注

《幽冥录》中记载的刘晨、阮肇故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常见的仙人遇仙情节。刘晨、阮肇二人因取谷皮误入天台山,迷路后饥馁至极,却意外发现仙桃,啖食后不再饥饿。此故事反映了古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向往,以及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扳缘藤葛’一语,描绘了二人艰难攀爬的情景,‘姿质妙绝’二女形象,则体现了古代对于仙女形象的典型描绘。‘敕婢云’中的‘敕’字,显示出仙界对凡人的管束,而‘刘、阮二郎’的称呼,则带有一定的亲切感,反映了古代对于仙人凡人之间关系的想象。

任昉的《述异记》中提到的‘木桃’,是古代对于桃的一种别称,来源于《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这里的‘木桃’不仅仅指桃子,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友情和美好的祝愿。‘肴旧说’中的描述,则反映了古代对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以及对于桃树不结果的异常现象的关注。

《岭表录异》中记载的偏核桃,是一种产自占卑国的桃子,其核薄而尖,形状奇特,食其桃仁则味道类似于新罗松子。这里的记载不仅是对异国桃子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异域植物的认知和利用,以及对于药材的重视。

《太清诸卉木方》中提到的酒渍桃花,具有除百病、美容的效果,这体现了古代对于桃花药用价值的认识。‘枭桃’在《本草经》中的记载,则将桃树与驱鬼避邪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对于桃树的文化寓意。

《楚辞》中的‘斩伐橘柚,列树苦桃’,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于植物生长习性的了解。夏侯孝若的《梁田赋》和潘岳的《闲居赋》中对于桃树的描写,则更多地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审美和情感表达。

左思的《吴都赋》和曹毗的《魏都赋》中对于桃树的描绘,则更多地体现了地理环境和植物生态的多样性。‘紫梨朱柿,侯桃丹枣’中的‘侯桃’,是指山桃,其仁如胡麻子,反映了古代对于不同桃树的区分。

《古歌辞》中‘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的描写,反映了古代对于植物生长环境的观察,而‘虫来食桃根,李树代桃僵’的句子,则带有一定的宿命色彩,反映了古代对于生命轮回和自然规律的思考。

阮籍的诗中‘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的句子,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田园景象,反映了文人对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宋子侯的《董娇娆诗》中对于桃李的描绘,则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情感投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