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十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十-原文

○龙眼

《广雅》曰:益智,龙眼也。

谢承《后汉书》曰:交趾七郡献龙眼。

《广志》曰:龙眼树,叶似荔枝,蔓延缘木生,子大如酸枣,色异,纯甜无酸。

《朱崖传》曰:果有龙眼。

《交州记》曰:龙眼树,高五六丈,似荔枝而小。

《广州记》曰:龙眼子,似荔枝,七月熟。

《吴氏本草》曰:龙眼,一名比目。

《岭表录异》曰:龙眼之树如荔枝,叶小,壳青,黄色,形圆如弹丸,大核,如木槵子而不坚,肉白带浆,其甘如蜜。一朵恒三二十颗。荔枝方过,龙眼即熟,南人谓之荔枝奴。

左思《蜀都赋》曰:旁挺龙眼,侧生荔枝。

○榠楂

《齐书》曰:武帝幸丹阳郡,宴饮。郅捴恃旧,酒后狎侮同列。时王敬则执榠楂,以刀子削之,谓曰:’杆非玄徽头,何事自吃之?’为左丞庾杲之所纠,以赎论。

《广志》曰:榠楂,其子甚酢,出西方。

○馀甘

《吴录·地理志》曰:高凉安宁县有馀甘,初食之味苦,后口中更甘。

《临海异物志》曰:馀甘子如梭形,出晋安侯官界中。馀甘、橄榄,同一果耳。

《云南记》曰:泸水南岸有馀甘子树,子如弹丸许,色微黄,味酸苦,核有五棱。其树枝如柘枝,叶如小夜合叶。

陈祈畅《异物志》曰:馀甘,大小如弹丸大,视之理如定陶瓜片。初入口如苦,忽咽口中,乃更甜美。盐而蒸之,尤美。可多食之。

《朱崖故事》曰:朱崖果有馀甘。

左思《吴都赋》曰:其果则丹橘、馀甘、荔枝之林。

○蒟子

《汉书》曰:番阳令唐蒙风晓南粤,南粤食蒙蜀枸枸酱。(注曰:枸音矩,枸树也。)如桑,其椹其长三二寸,酢,取其实以为酱。

《广志》曰:蒟子蔓生依树,子似桑椹,长数寸,色黑,辛如姜。以盐淹之,下气消食。出南安。

左思《蜀都赋》曰:筇杖传节於大夏之邑,伻泊流味於番乩戤乡。

○木瓜

《尔雅》曰:楙,木瓜。(郭璞症曰:实如小瓜,酢,可食。楙,音茂。)

《周礼·冬官下·弓人》职曰:取幹之道,木瓜次果桑。

《毛诗·卫·淇澳·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毛云:楙也。《诗义疏》曰:楙,叶似榛,实如小〈扁瓜〉瓜,上黄着中,令蚡香欲嘬者,蜜封,藏百日,食之也。)

《三国典略》曰:齐孝昭北伐库莫奚,至天池,以木瓜〈厂火〉毒鱼,鱼皆死而浮出。库莫奚窃相谓曰:’池有灵鱼,犯之不祥!’乃出长城北道,齐主分兵追击,获牛羊七万,振旅而还。

《水经》曰:鱼复县地多木瓜树,有子大如甒,白黄,实甚苦香。《尔雅》之所谓’楙’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鱼腹县有固陵村,地多木瓜树,其子大者如甒。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有木瓜五株。

《广志》曰:木瓜子可藏。枝为杖,一尺百二十节。

《吴氏本草》曰:木瓜生夷陵。

《虎丘山疏》曰:山三面悉有木瓜。

何承天《木瓜赋》曰:惟兹木之在林,亦超类而独劭。方朝华而繁实,比沙棠而有耀。

○刘

《尔雅》曰:刘,杙也。(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杙音弋。)

《吴录·地理志》曰:交阯羸倭县有刘子树,出山中,实如梨,而味酸美。郡内皆有之。

《南方草木状》曰:刘,三月华,七月、八月熟,其色黄,其味酢。出交趾、武平、兴古、九真。

《吴都赋》曰:梌刘御霜。

○郁

《周书》曰:夏食郁。(棣也。)

《毛诗·豳·七月》曰:六月食郁。(毛注曰:郁,棣。)

《诗义疏》曰:其树高五六尺,其实大如李,正赤,食之甜。

《魏王花木志》曰:郁薁树,高五六尺,实大如李,赤色,食之甘。

《广雅》曰:一名雀李,又名车下李,又有郁李,亦名棣,亦名薁李子。《毛诗·七月》’食郁及薁’,即郁李也。一名棣也。

《吕氏本草》曰:郁李,一名雀李,一名车下李,一名棣。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薁李一株。

司马相如《上林赋》曰:隐夫郁棣,合遝离支。

潘岳《闲居赋》曰:梅、杏、薁棣之属。

曹毗《魏都赋》曰:若榴、郁棣。

○杜梨

《尔雅》曰:杜,甘棠。(今之杜梨也。)

《山海经》曰:岷山,其木多棠。

《韩诗外传》曰:邵伯在朝,所司请召民。邵伯曰:’不劳一身,而劳百姓,此非文王掷昃也。’於是庐於棠树之下,百姓大悦。诗人见而歌焉。

《毛诗·鹊巢·甘棠》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毛云:甘棠,杜也。《诗义疏》曰:今棠梨也,一名杜梨。如梨而小,有甜、酢,可啖也。)

《毛诗·鹊蟀·杕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周。

陆氏《毛诗杜义》曰:杕杜,杜,赤棠也。与白棠同,但有赤白美恶。子白色者为白棠。白棠,甘棠也,多酸美滑。赤棠,子涩而酢者也。俗语涩如杜是也。木理亦赤,可以作弓材。

孙楚《杕杜赋序》曰:家弟以虞氏《梨赋》见示,余谓:’岂以梨有用之为贵,杜无用之为贱?’故赋之。

○〈木耎〉枣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木耎〉(音软)枣四株。

《广志》曰:〈木耎〉枣,味如柿。晋阳楉〈木耎〉,肌细而厚,以供御。

《范子计然》曰:〈木耎〉枣,出汉中郡。

崔豹《古今注》曰:〈木耎〉枣,叶如柿,实似柿而小,味甘美。

司马相如《子虚赋》曰:楂、梨、梬、栗橘、柚芬芳。

左思《蜀都赋》曰:林檎、枇晁,橙、柿、梬楟。

○榛

《毛诗·邶·柏舟·简兮》曰:山有榛,隰有苓。

陆机《机毛诗疏义》曰:山有榛,枝叶似栗树,子似橡子,味似栗。枝茎可以为烛。

《毛诗·鄘·柏舟·定之方中》曰:树之榛、栗、椅、桐、梓、漆。

《诗义疏》曰:榛,栗属,有两种。其一种大小皮叶皆如栗,其子小,形似杼子,味亦如栗,所谓’树之榛栗’者也;其一种枝茎如木蓼,生高丈馀,作胡桃味,辽代上党皆饶。

《周礼·天官下·笾人》职曰:馈食之笾,其实榛。

《礼记·曲礼下》曰:妇人之贽,椇、榛、枣、栗。

《说文》曰:榛,似梓,实如小栗。

《山海经》曰:上申之山,下多榛、楉。(郭璞症曰:榛,似栗而小。)

任昉《述异记》曰:汉末,杨氏家园中产神榛二株。

张衡《七辨》曰:寒梨乾榛。

○柚(《尔雅音义》曰:或作櫾)

《尔雅》曰:柚,条也。(郭氏症曰:似橙,实酢,出江南。)

《尚书·禹贡》曰:扬州,厥苞橘柚。

《周书》曰:秋食橘、柚。

《毛诗·秦·车辚》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列子》曰:吴越之间有木焉,其名曰柚,碧树而冬青,实丹而味酸。度淮北而化为枳焉。

《庄子》曰: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譬犹楂、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適於口。

《淮南子》曰:天之所处,地之所载,皆生於一父母。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

《吕氏春秋》曰:果之美者,云梦之柚。

《山海经》曰:洞庭之山、纶山、铜山、贾超之山,其木多櫾。(郭璞症曰:柚,似橘而大。)

《盐铁论》曰:御史曰:’孝武皇帝平百越,以为园圃,臣庶皆厌橘、柚。’

崔实《政论》曰:橘、柚之贡,尧、舜所不常御。

裴渊《广州记》曰:别有柚,号为雷柚,实如升大。

《广志》曰:成都有柚,大如升。

《博物志》曰:橘、柚类多,豫章郡出真者。

《风土记》曰:柚,大橘也,赤黄而酢也。

《神异记》曰:东方建春山外多柚。

《异苑》曰:南康归美山石城内,有甘、橘、柚。

《楚辞》曰:斩伐橘、柚,列树苦桃。

《楚辞》曰:杂橘、柚以为圃兮,列辛夷与椒槟。

司马相如《子虚赋》曰:橘柚芬芳。

《古诗》曰: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灯希。

扬雄《扬州牧箴》曰:彭蠡既潴,阳鸟剽擫。橘柚羽贝,瑶琨筱簜。

崔琦《七蠲》曰:于期江皋,实产橘柚,紫叶玄实,绿里朱茎。

郭璞《赞》曰:屈生嘉叹,以为美谈。

○椴

《尔雅》曰:櫠,椴也。(郭璞症曰:柚属,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

○椹

《毛诗·駉颂·泮水》曰: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黮,桑实。)

《后汉书》曰:献帝时,三辅大饥。九月,桑复生椹,人得以食。

《魏略》曰:杨沛为新郑长,课民益畜乾椹。会太祖西迎天子,无粮食,沛进乾椹。及太祖辅政,迁为邺令,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欲以励之,报乾椹也。

《魏书》曰:袁绍在河北,军人仰枣、椹。

车频《秦书》曰:慕容垂围邺,百姓不得复田。民以桑椹为粮,相啖略尽。

《晋书·载记》曰:符登攻姚苌,苌据武都相持,累战,互有胜负。登军中大饥,收葚以供后。

《后魏书》曰:崔逞自燕奔魏,寻除御史。太祖攻中山,乏粮,问群臣取食之方。逞曰:’取椹可以助粮。’太祖虽御侮慢,兵须食,乃听人取椹。

《北史》曰:后周赵肃为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椹落其家,就遣人悉拾归其主,戒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物,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

《金楼子》曰:秦皇遣徐福求一寸椹。碧海掷晷有扶桑树,长数千丈,树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是名为扶桑。仙人食期悁,而体作金光,飞腾心蕃也。

《汉武内传》曰:神仙上药,有扶桑丹椹。

《汝南仙贤传》曰:蔡君仲孝养老母。时赤眉乱,君仲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之,答曰:’黑者与母,赤者自食。’贼嘉之,与盐二升。

《世说》曰:张天锡为晋孝武所器,每人言话,无不竟日。颇有嫉之者,於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张答:’桑椹香甘,鸱鸮革响,醇酪养性,人无嫉心。’

《世说》曰:有王甲从北方来诣谢公,问:’北方何果最胜?’甲云:’桑椹最好。’谢公问:’可以比方江东何果?’甲云:’是黄甘之流。’公曰:’君何乃尔妄语!’甲耻受妄语之名,恐宰相所贵,乃买骏马,候熟时,取数十枚,返以奉公。公食之,以为美,乃谓甲:’杆味乃江东所无,而君近比黄甘!’於是引甲为宾客。

《世贽记》曰:有椹树,长数千丈,名为扶桑芝。仙人食期悁,而体作金色,飞翔心蕃。其树虽大,其叶则小,故如中夏之桑椹也。但椹稀而赤,九千岁一生实耳。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愿会寺,中书舍郎王翊舍宅所立也。佛堂前生桑树一株,直上五尺,枝条横绕,柯叶旁布,形如羽盖。复高五尺,凡为五重,每一重叶椹各异。京时岳俗谓之神桑,观者成市,布施者甚众。帝闻而恶之,以为惑众,命给事黄门侍郎玄纪伐杀之。其日云雾晦冥,下斧之处,流血至地,见者莫不悲泣。

东方朔《神异记》曰:东方有树,高八十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七尺,名曰桑。上有椹,长三尺五寸,其围如数。

《异苑》曰:汉兴平玄年九月,桑再椹。时刘玄德军小沛,年荒穀贵,士众皆饥,仰以为粮。

又曰:北方有白桑,椹长数寸,食之甘美。

《广五行记》曰:晋武太玄中,太原王戎为郁林太守,泊舡新亭眠,梦人以七枚椹与之,著衣襟中。既悟,得椹如梦中。

傅休奕《桑椹赋》曰:繁实离离,含甘吐液。翠彩三变,或玄或白。嘉味殊滋,食之无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十-译文

《广雅》说:益智果,就是龙眼。

谢承的《后汉书》记载:交趾七郡进贡龙眼。

《广志》记载:龙眼树,叶子像荔枝,蔓延在树上生长,果实大小像酸枣,颜色不同,味道纯甜没有酸味。

《朱崖传》记载:果实中有龙眼。

《交州记》记载:龙眼树,高五六丈,比荔枝小。

《广州记》记载:龙眼子,像荔枝,七月成熟。

《吴氏本草》记载:龙眼,又名比目。

《岭表录异》记载:龙眼树像荔枝,叶子小,壳是青色,黄色,形状圆得像弹丸,核大,像木槵子但不坚硬,肉是白色的,带汁液,甜得像蜜。一株树上常有三十到二十颗果实。荔枝刚过,龙眼就熟了,南方人称之为荔枝奴。

左思的《蜀都赋》记载:旁边生长着龙眼,旁边又生长着荔枝。

《齐书》记载:武帝到丹阳郡,宴饮。郅捴依仗旧交,酒后戏弄同僚。当时王敬则拿着榠楂,用刀子削它,对他说:‘杆不是玄徽头,为什么要自己吃它?’被左丞庾杲弹劾,以赎罪。

《广志》记载:榠楂,它的果实非常酸,产自西方。

《吴录·地理志》记载:高凉安宁县有馀甘,初吃味道苦,后来口中更甜。

《临海异物志》记载:馀甘子像梭形,出产在晋安侯官界中。馀甘和橄榄,是同一种果实。

《云南记》记载:泸水南岸有馀甘子树,果实像弹丸大小,颜色微黄,味道酸苦,核有五个棱。树枝像柘树枝,叶子像小夜合叶。

陈祈畅的《异物志》记载:馀甘,大小像弹丸,看起来纹理像定陶瓜片。初入口如苦,忽然咽下,味道就变得甜美。用盐腌了蒸,尤其美味。可以多吃。

《朱崖故事》记载:朱崖果实中有馀甘。

左思的《吴都赋》记载:那里的果实有丹橘、馀甘、荔枝。

《汉书》记载:番阳令唐蒙向南粤人劝诱,南粤人吃唐蒙带来的蜀地枸酱。(注:枸音矩,指枸树。)像桑树,它的果实长三二寸,味道酸,取它的果实做成酱。

《广志》记载:蒟子蔓延在树上,果实像桑椹,长几寸,颜色黑,味道像姜。用盐腌了可以下气消食。产自南安。

左思的《蜀都赋》记载:筇杖传节于大夏之邑,伻泊流味于番乩戤乡。

《尔雅》记载:刘,是杙。(刘子生长在山中,果实像梨,味道酸甜,核坚硬。产自交趾。杙音弋。)

《吴录·地理志》记载:交趾羸倭县有刘子树,生长在山中,果实像梨,味道酸美。郡内都有。

《南方草木状》记载:刘,三月开花,七月、八月成熟,颜色黄,味道酸。产自交趾、武平、兴古、九真。

《吴都赋》记载:梌刘御霜。

《周书》记载:夏天吃郁。(郁也是棣。)

《毛诗·豳·七月》记载:六月吃郁。(毛注:郁,棣。)

《诗义疏》记载:它的树高五六尺,果实大小像李子,颜色正红,吃起来甜。

《魏王花木志》记载:郁薁树,高五六尺,果实大小像李子,红色,吃起来甜。

《广雅》记载:又名雀李,又名车下李,又有郁李,也名棣,也名薁李子。《毛诗·七月》‘食郁及薁’,就是郁李,也叫做棣。

《吕氏本草》记载:郁李,又名雀李,又名车下李,又名棣。

《晋宫阁名》记载:华林园,有一株薁李。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记载:隐夫郁棣,合遝离支。

潘岳的《闲居赋》记载:梅、杏、薁棣等。

曹毗的《魏都赋》记载:若榴、郁棣。

《尔雅》记载:杜,是甘棠。(现在的杜梨。)

《山海经》记载:岷山,那里的树木多甘棠。

《韩诗外传》记载:邵伯在朝,有关部门请求召见百姓。邵伯说:‘不劳我一人,却劳烦百姓,这不是文王掷昃的行为。’于是住在棠树下,百姓非常高兴。诗人见到就唱了起来。

《毛诗·鹊巢·甘棠》记载: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居。(毛注:甘棠,杜也。《诗义疏》说:现在的杜梨,也叫做杜梨。像梨但小一些,有甜的、酸的,可以吃。)

《毛诗·鹊蟀·杕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周。

陆氏的《毛诗杜义》记载:杕杜,杜,是赤棠也。与白棠相同,只是赤白美恶不同。子白色的是白棠。白棠,是甘棠,多酸美滑。赤棠,子涩而酸。俗语涩如杜是也。木理也是赤色,可以用来做弓材。

孙楚的《杕杜赋序》记载:我弟弟把虞氏的《梨赋》给我看,我觉得:‘难道因为梨有用就珍贵,杜梨无用就低贱吗?’所以写了这篇赋。

《晋宫阁名》记载:华林园,有四株〈木耎〉枣。

《广志》记载:〈木耎〉枣,味道像柿子。晋阳楉〈木耎〉,肉质细腻而厚实,用来供皇帝享用。

《范子计然》记载:〈木耎〉枣,出产在汉中郡。

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木耎〉枣,叶子像柿子,果实像柿子但小一些,味道甜美。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记载:楂、梨、梬、栗、橘、柚芬芳。

左思《蜀都赋》说:林檎、枇杷、橙子、柿子、梬楟。

《毛诗·邶·柏舟·简兮》说:山上有榛树,湿地有苓草。

陆机《机毛诗疏义》说:山上有榛树,枝叶像栗树,果实像橡子,味道像栗子。枝茎可以做成蜡烛。

《毛诗·鄘·柏舟·定之方中》说:种植榛树、栗树、椅树、桐树、梓树、漆树。

《诗义疏》说:榛树,属于栗树的一种。其中一种大小皮叶都像栗子,果实小,形状像橡子,味道也像栗子,这就是所说的‘种植榛栗’;另一种枝茎像木蓼,生长高度超过一丈,果实味道像胡桃,辽代上党地区都很丰富。

《周礼·天官下·笾人》职说:馈赠的食物中包括榛子。

《礼记·曲礼下》说:妇女的礼物包括椇子、榛子、枣子、栗子。

《说文》说:榛子,像梓树,果实像小栗子。

《山海经》说:上申山,山下有很多榛树、楟树。(郭璞注:榛树,像栗子但小一些。)

任昉《述异记》说:汉末,杨氏家园中生长着两株神榛。

张衡《七辨》说:寒冷的梨干和榛子。

《尔雅音义》说:有时写作櫾。

《尔雅》说:柚,是条。

《郭氏注》说:柚子像橙子,果实酸,出产于江南。

《尚书·禹贡》说:扬州,有橘柚。

《周书》说:秋天吃橘子和柚子。

《毛诗·秦·车辚》说:终南山有什么?有条有梅。

《列子》说:吴越之间有一种树,名叫柚,常绿树,冬天叶子还是青的,果实红而味道酸。越过淮河北去就变成了枳。

《庄子》说:三王五帝的礼义法度,就像楂、梨、橘、柚,味道相反,但都适合口味。

《淮南子》说:天所存在的,地所承载的,都生于一个父母。所以槐树、榆树与橘、柚,合起来是兄弟。

《吕氏春秋》说:最美的果实,是云梦的柚子。

《山海经》说:洞庭山、纶山、铜山、贾超山,树木中有很多柚子。(郭璞注:柚子,像橘子但大一些。)

《盐铁论》说:御史说:‘孝武皇帝平定百越,用来种植园圃,臣民都厌倦了橘子和柚子。’

崔实《政论》说:橘子和柚子的贡品,尧、舜并不常吃。

裴渊《广州记》说:有一种柚子,被称为雷柚,果实像升那么大。

《广志》说:成都有柚子,大得像升。

《博物志》说:橘子和柚子种类很多,豫章郡出产真正的。

《风土记》说:柚子,是一种大橘子,红黄相间,味道酸。

《神异记》说:东方建春山外面有很多柚子。

《异苑》说:南康归美山石城内,有甜的、酸的、橘子和柚子。

《楚辞》说:砍伐橘子和柚子,种植苦桃。

《楚辞》说:混杂橘子和柚子作为园地,种植辛夷和花椒。

司马相如《子虚赋》说:橘子和柚子香气扑鼻。

《古诗》说:橘子和柚子挂满花果,生长在深山旁边。听说您喜欢我甜的,我独自暗自欢喜。

扬雄《扬州牧箴》说:彭蠡湖已经积水,阳鸟猛扑。橘子和柚子,羽毛贝壳,美玉竹木。

崔琦《七蠲》说:在期江边,确实产有橘子和柚子,叶子紫,果实黑,茎绿色。

郭璞《赞》说:屈原赞叹,认为这是美谈。

《尔雅》说:櫠,就是椴树。(郭璞注:属于柚子类,果实大如盂,皮厚二三寸,里面像枳,吃起来味道淡。)

《毛诗·駉颂·泮水》说:那翩翩的飞鸮,落在泮水边的树林里。吃我的桑椹,怀念我的好声音。(黮,桑实。)

《后汉书》说:献帝时,三辅地区发生大饥荒。九月,桑树又长出桑椹,人们得以食用。

《魏略》说:杨沛是新郑的长官,督促百姓增加桑椹的储存。正逢太祖西迎天子,没有粮食,杨沛献上干桑椹。等到太祖辅政,升任邺令,赏赐他十个奴隶,一百匹绢,想以此来奖励他,报答干桑椹。

《魏书》说:袁绍在河北,士兵们依靠枣子和桑椹。

车频《秦书》说:慕容垂围攻邺城,百姓无法耕种。人们用桑椹作为粮食,相互吃光。

《晋书·载记》说:符登攻打姚苌,苌占据武都相持,连续作战,互有胜负。登军中发生大饥荒,收集桑椹来供应军粮。

《后魏书》说:崔逞从燕国逃到魏国,不久被任命为御史。太祖攻打中山,缺乏粮食,询问群臣有什么食物可以取用。崔逞说:‘取桑椹可以补充粮食。’太祖虽然轻视他,但士兵需要食物,于是听从了人们取桑椹的建议。

《北史》说:后周赵肃担任齐州别驾,有才能的名声。他的东邻桑树上的桑椹掉在他家,他就派人全部拾起来归还给主人,并告诫孩子们说:‘我并不是因此求名。因为这不是机杼之物,不愿侵占他人,你们应该以此为戒。’

《金楼子》说:秦始皇派遣徐福寻找一寸桑椹。碧海抛掷,有扶桑树,高达数千丈,两两同根生长,相互依偎,这就是扶桑。仙人食用后,身体发出金光,飞腾心旷神怡。

《汉武内传》说:神仙的药品中,有扶桑丹椹。

《汝南仙贤传》说:蔡君仲孝顺养老母。当时赤眉军作乱,蔡君仲采摘桑椹,分别用赤黑不同的容器装。叛军问他,他回答说:‘黑色的给母亲,红色的给自己吃。’叛军称赞他,给了他两升盐。

《世说》说:张天锡被晋孝武帝器重,每次与人交谈,都谈得非常尽兴。有些人嫉妒他,在座中问他:‘北方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张答道:‘桑椹香甜,鸱鸮的叫声清脆,醇酪有益于养生,人们没有嫉妒之心。’

《世说》说:有王甲从北方来拜访谢公,问:‘北方什么水果最好?’王甲说:‘桑椹最好。’谢公问:‘可以和江东的什么水果相比?’王甲说:‘是黄甘之类。’谢公说:‘你为什么这样说?’王甲感到羞愧,担心宰相看重他,于是买来骏马,等到桑椹成熟时,摘取几十枚,返回来献给谢公。谢公吃了,觉得很好,于是对王甲说:‘桑椹的味道是江东所没有的,而你却近似的比作黄甘!’于是引荐王甲为宾客。

《世贽记》说:有一棵桑椹树,高达数千丈,被称为扶桑芝。仙人食用后,身体发出金色光芒,飞翔心旷神怡。这棵树虽然高大,但叶子却很小,所以像中原的桑椹一样。只是桑椹稀少且呈红色,每九千年才结一次果实。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说:愿会寺,中书舍人王翊舍宅所建。佛堂前有一棵桑树,高达五尺,枝条横生,叶子旁布,形状像羽毛伞。再高五尺,共有五层,每一层叶子桑椹各不相同。当时洛阳风俗称之为神桑,观看的人络绎不绝,布施的人很多。皇帝听说后很讨厌,认为这是迷惑民众,命令给事黄门侍郎玄纪砍伐它。那一天,云雾弥漫,砍伐之处血流至地,看到的人无不悲伤哭泣。

东方朔的《神异记》记载说:东方有一棵树,高达八十丈,枝叶繁茂。树叶长一丈,宽六七尺,这棵树名叫桑树。树上结的桑椹长三尺五寸,粗细和数量一样。

《异苑》记载说:汉朝兴平玄年九月,桑树上再次结出了桑椹。当时刘备的军队驻扎在小沛,那一年粮食歉收,物价昂贵,士兵们都饿了,就把桑椹当作粮食。

《异苑》还记载说:北方有一种白桑树,结出的桑椹只有几寸长,吃起来非常甜美。

《广五行记》记载说:晋朝武帝太玄年间,太原人王戎担任郁林太守,他在新亭停船休息时,梦见有人给了他七颗桑椹,他放在衣襟里。醒来后,真的找到了和梦中一样的桑椹。

傅休奕在《桑椹赋》中写道:桑树结出的果实密密麻麻,味道甜美,汁液四溢。桑椹的颜色变化多端,有时是黑色,有时是白色。这种美味的果实非常可口,吃了不会觉得厌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十-注解

龙眼:龙眼,又称龙眼肉,是龙眼树的果实,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果中珍品’。龙眼树原产于中国南部,叶似荔枝,果实大如酸枣,色泽鲜艳,味道甜美。

榠楂:榠楂,又称榧子,是一种坚果,其果实味道酸涩,主要产于中国西部。

馀甘:馀甘,又称橄榄,是一种果实,初食味苦,后转为甘甜,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蒟子:蒟子,又称蒟酱,是一种酱料,由蒟树的果实制成,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

木瓜:木瓜,又称楙,是一种果实,果实形状如小瓜,味道酸甜可口,具有消食、润肺、美容等功效。

刘:刘,又称杙,是一种果实,原产于中国南方,味道酸甜,可食用。

郁:郁,又称郁李,是一种果实,树高五六尺,果实大如李,味道甜。

杜梨:杜梨,又称甘棠,是一种果实,味道甜或酸,可食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木耎〉枣:〈木耎〉枣,又称软枣,是一种果实,味道如柿,肉质细腻,可食用。

林檎:林檎是一种果实,古时指苹果。

枇晁:枇晁可能指枇杷,一种果实。

橙:橙是一种水果,属于柑橘类。

柿:柿是一种果实,即柿子。

梬楟:梬楟可能指梬树和楟树,都是古代常见的树木。

榛:榛是一种灌木,果实可食,也可用作照明。

柚:柚是一种水果,类似于橙,但果实更大。

栗:栗是一种果实,即栗子。

椅:椅可能指山茱萸,一种植物。

桐:桐是一种树木,木材坚硬,可制作乐器。

梓:梓是一种树木,木材坚硬,可制作家具。

漆:漆是一种树木,其汁液可用来制作涂料。

笾:笾是一种古代食器,用于盛放食物。

椇:椇是一种果实,可能指猕猴桃。

桃:桃是一种水果。

椒槟:椒槟可能指花椒和槟榔,都是香料。

枳:枳是一种果实,可能指柑橘类的一种。

柚属:柚属是一类水果,包括柚和橙。

桑椹:桑椹是桑树的果实,可食。

扶桑:扶桑是一种神话中的树木,传说中生长在日出之地。

黄甘:黄甘是一种水果,可能指柑橘类的一种。

扶桑芝:扶桑芝是一种传说中的植物,据说食之可以成仙。

神桑:神桑是一种传说中的桑树,据说有神奇的功效。

东方朔: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辞赋家,以诙谐机智著称,曾任待诏金马门。这里指《神异记》的作者。

神异记:《神异记》是东方朔所著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记录了许多神异的故事和传说。

桑:桑树,落叶乔木,叶子可养蚕,果实为桑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桑树象征着生命力,与蚕丝生产有关,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椹:桑树的果实,即桑椹,味甜可食,也可酿酒。

敷张自辅:形容桑树的叶子茂盛,覆盖范围广。

刘玄德:刘玄德,即刘备,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军小沛:小沛,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是刘备早年活动的地。

年荒穀贵:指粮食歉收,价格昂贵。

士众:士兵和民众。

白桑:指一种白色的桑树。

晋武太玄中:晋朝武帝太康年间,即公元280年至290年之间。

太原王戎:王戎,晋朝太原人,曾任郁林太守。

泊舡新亭:停泊船只在新亭,新亭是古代地名。

傅休奕:傅休奕,晋朝文学家,擅长辞赋。

桑椹赋:《桑椹赋》是傅休奕所作的一篇赋,描写了桑椹的形态和美味。

繁实离离:形容桑椹果实众多,排列密集。

含甘吐液:形容桑椹味道甜美,汁液丰富。

翠彩三变,或玄或白:形容桑椹的颜色变化多端,有翠绿、深黑、白色等。

嘉味殊滋,食之无斁:形容桑椹味道极美,吃了不会厌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十-评注

东方朔《神异记》中所述的桑树,其形象之高大与繁茂,足以见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想象。‘东方有树,高八十丈,敷张自辅’一句,描绘了一棵巨大的桑树,其高度与枝叶的伸展,彰显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叶长一丈,广六七尺’的描述,则进一步强调了桑树的庞大与茂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上有椹,长三尺五寸,其围如数’一句,对桑椹的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椹’作为桑树的果实,其形状、大小、围径的描述,既展现了古人对植物形态的观察细致入微,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利用。

《异苑》中提到的‘汉兴平玄年九月,桑再椹’的记载,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记录,更蕴含了人文关怀。在‘年荒穀贵,士众皆饥’的背景下,桑椹成为救急之粮,体现了古人对生存智慧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

‘北方有白桑,椹长数寸,食之甘美’的描述,是对桑椹品质的赞美。‘白桑’与‘椹长数寸’的对比,既突出了桑树的多样性,也说明了桑椹的可食用性,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食材选择。

《广五行记》中太原王戎的梦境,‘梦人以七枚椹与之,著衣襟中’的情节,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这种梦境的描绘,不仅是对桑椹的神秘化,也反映了古人对梦境的重视,认为梦境是人与自然、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

傅休奕的《桑椹赋》中,‘繁实离离,含甘吐液’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桑椹的形态与味道。‘翠彩三变,或玄或白’的形容,则是对桑椹色彩变化的细腻描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嘉味殊滋,食之无斁’的评价,是对桑椹味道的高度赞誉。这不仅是对桑椹本身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品质的严格要求和生活的美好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