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二-原文
○枣
《尔雅》曰:枣,壶枣也。(郭璞症曰:匠箔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要枣。(细要枣也,今谓之鹿卢枣。)櫅,(音齐。)白枣。(即今枣子,白乃熟。)樲,酸枣。(树小实酢。《孟子》曰:养其樲遵,羊枣。实小而员,紫黑色,今俗呼为羊矢枣。《孟子》曰:曾晳嗜羊枣。)洗,大枣。(今河东猗氏出大枣,子如鸡卵。)〈足卫〉泄,苦枣。(子味苦也。〈足卫〉音岁也。)皙,无实枣。(不着子也。)还味,稔枣。(还味,短味也。)
又曰:枣李曰疐之。
京房《易妖占》曰:天雨枣,小民流亡也。
焦赣《易林·师之豫》曰:北山有枣,使叔寿考。
《说文》曰:樲,酸枣也。
《毛诗·豳·七月》曰:八月剥枣。
《周礼·天官·笾人》曰:馈食之笾,其实枣。
《大戴礼·夏小正》曰:八月剥枣。剥者,取也。
《礼记·曲礼下》曰:妇人之贽,脯、脩、枣、栗。
又《内则》曰:枣曰新之。
又曰:枣,栗,饴蜜以甘之。
《春秋繁露》曰: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故物之於人,小者易知。
《史记》曰: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啖以枣脯。
又曰:李少君以却老方见上,少君言上曰:’臣曾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
《汉书》曰:广陵厉王胥,宫园中枣树,乃生十馀茎,茎正赤,叶白如素,王坐祝咀,自杀。
又曰: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其东家有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又曰: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东观汉记》曰:自冯愔反后,邓禹威稍损,又乏食,败走至高陵,军士饥饿,皆食枣叶。
又曰:中黄门孙程谋诛江京,后程于盛化门外,与马国等相见,诈谓国曰:’天子与我枣脯。与若枣者,早成之。’乃与国等共为谋,立顺帝。
谢承《后汉书》曰:河南陶硕,乡曲饷之,硕无所爱,但食枣饮水,美谈而已。
又曰: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
应劭《汉官仪》曰:光武封泰山上坛,见酢梨酸枣。上问其故,主者曰:’百官上者所置。’上曰:’封禅大礼,千岁一会,衣冠士大夫,何故尔也?’
《魏志》曰:杜恕上疏曰:’冀州户口最大,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徵求之府。’
《世说》曰: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饶壮,因在狈戢后侧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毁器。太后徒跣赴井,无器可汲,须臾遂卒。
又曰:王大将军常至石崇家,如厕,见漆箱中盛乾枣,本以塞鼻,王遂食尽,群婢莫不笑。
《晋书》曰:贾后将废太子,诈称上不知,呼太子入朝。既至,后不见,置于别室。遣婢陈舞,赐以酒枣,逼饮醉之。
《晋史》曰:光禄卿李郁,因昼寝,梦食巨枣。觉而有疾,谓其亲友曰:’常闻’枣’字重’来’,呼魂之像。今予神气逼抑,将不免乎?’未几而卒。
《孟子》曰: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曰:’脍炙哉!’曰:’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孟子曰:’脍炙同也,羊枣独也。’
《韩子》曰:秦饥,应侯谓王曰:’五苑之果蔬橡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
又曰:子产治郑,桃枣之荫於街者,莫援也。
《邹子》曰:夏取枣、杏之火。
《淮南子》曰:十一月,官都尉其树枣。
《晏子春秋》曰:景公谓晏子曰:’东海掷晷,有水而赤。死晷有枣,花而不实,何也?’晏子曰:’昔者,秦穆公乘龙治天下,以黄布裹蒸枣,至海而投其布,故水赤;蒸枣,故花而不实。’公曰:’吾佯问子。’对曰:’婴闻:佯问者,佯对之。’
卢毓《冀州论》曰:安平好枣,地产不为无珍。
杜氏《新书》曰:杜畿为河东太守,平虏将军刘勋为太祖所亲,贵震朝廷,常从畿求大枣,畿拒以他故。后勋伏法,太祖得其书,叹曰:’杜畿可谓不媚势也!’
《英雄记》曰:孔文举为端愠贼所攻,城欲破,其治中左承祖,以官枣赋与战士。
蔡邕《奏事》曰:程末年十四时,祖父叔病物故,末抱伏叔尸,号泣悲哀。舅哀其羸劣,嚼枣肉以哺之。末见食歔欷,不能吞咽。
《汉武内传》曰:七月七日,西王母当下,为帝设玉门之枣。
《东方朔传》曰: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所持杖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喑叱先生来来!先生知此筐中何等物也?’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击槛,两木;两’木’,’林’也。来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枚。’上大笑,赐帛十匹。
《王子年拾遗记》曰:北极有岥峰之阴,多枣树,百寻,其枝茎皆空,其实长尺,核细而柔,百岁一实。
《真人关令尹喜内传》曰: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玉文之枣,其实如瓶。
《神仙传》曰:吴郡沉羲,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见老君,老君赐羲枣二枚,大如鸡子。’
又曰:李意期於成都甬中作一土窟,居其中。冬夏单衣,长发剪去之,但使长五寸许。多饮酒食脯,及枣栗。或百日二百日不出窟,是时无所可食也。
《鲁女生别传》曰:李少君曰:’冥海之枣大如瓜,锺山之李大如瓶,臣已食之,遂有奇光。’
《刘根别传》曰:有道之士不可识。
往者有陈孜如痴人,江夏袁仲阳知事之。
孜谓仲阳曰:’今年春当有疾,可服枣核中仁二十七枚。’
后果大病。
又曰:能常服枣核中仁,百邪病不复干也。
仲阳服之有效。
《冯明生别传》曰:明生为县吏,捕贼,为贼所伤,殆死。
道间见女人,年可十六七,姿容绝世,以肘后管中一丸如小豆与服,即愈。
随神女还岱宗,见安期生,曰:’昔与女郎游於安息西母之际,食枣异美。此间枣小,不及忆。此枣未久,已二千年矣。’
神女云:’昔与君共食一枚,乃不尽,此间小枣,那可相比也!’
《高士传》曰:胡昭,字孔明。
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
昭同郡周士等谋帝,昭闻而步险邀士肴渑之间,止士,士不肯。
昭泣以示诚,士感其义,乃止。
昭斫枣树,共士盟而别。
昭虽有阴德於帝,口终不言,时人莫知。
《风俗通》曰:鲍集耕田而食,穿井而饮,於山中食枣。
或曰:’杆枣,子所植也。’
遂强吐,立枯死。
《水经注》曰:酸枣县,故城南古韩国。
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山林。
故豫章以树名都,酸枣以棘名邦,故曰梳枣也。
《水经》曰:高唐县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
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
《广志》曰:东都穀城紫枣,长二寸。
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众果之先熟者也。
种洛阳宫后园。
河内伋郡枣,一名虚枣,一名安邑枣。
东海蒸枣、洛阳夏白枣、安平信都大枣、单父枣、梁园国夫人枣。
大白枣,一名曰慼咨,小核多肌;三星枣、骈白枣、灌枣,此四者,官园所种。
枣有狗鸡心、牛头、羊矢、弥猴、细腰之名,又有玄枣、大枣、崎廉枣、桂枣。
《邺中记》曰:石虎园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
又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
《东阳记》曰:信安县有悬室坂。
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
质因留,倚柯听之。
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含之,便不复饥。
俄顷,童子令其归。
质承声而去,斧柯漼然尽烂。
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旧凋落,无复比时矣。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别作一林,林各有一堂。
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
霜降乃熟,食之甚美。
俗传云:出昆仑山。
一曰西王母枣。
《晋中阁名》曰:华林园,枣六十二株,王母枣十四株。
卢谌《祭法》曰:春祠用枣油。
《本草》曰:凡枣,九月彩,日乾,补中益气,久服神仙。
郭子横《洞冥记》曰:〈山房〉嵣细枣,出〈山房〉嵣之山。
山临碧海,万年一实。
子如今软枣,笮之有膏,膏可燃灯。
西王母握核以献帝,因名曰握核枣。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二年八月,信都献仲思枣四百枚。
枣长四寸,五寸围,紫色细文,文绉核肥,有味,胜于青州枣。
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
时海内惟有数树。
《西京杂记》曰: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献明妍树,亦制有美名:弱枝枣、西王母枣、(出昆仑山。)棠枣、王门枣、青华枣、梬(音程。)枣、赤心枣。
《神异经》曰: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尺,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
熟赤如朱,乾之不术,气味甘润,殊於常枣。
食之,可以安躯体,益气力。
《异苑》曰:郑鲜之女,脚患挛癖。
就王濮阳请水浇之,馀灌庭中枯,枣树既生,女脚亦差。
又曰:沙门竺惠猷,太玄二年,夜梦读诗五首,其一篇后曰:’陌南酸枣树,名为六奇木。遣人以伐取,载还柱马屋。’
又曰:太玄中,南郡忻陵县有枣树,一年忽生桃、李、枣三种花子。
《幽明录》曰:太原王仲德,年少时,遭乱避胡贼,绝粒三日,草中卧。
忽有人扶其头,呼云:’可起啖枣!’
王便寤,瞥见一小儿,长四尺,即隐。
乃有一囊乾枣在前,啖之,小有气力,便起。
任昉《述异记》曰:魏世,河内冬雨枣。
耆旧说:周秦时,河南雨酸枣,遂生野酸枣,今酸枣县是也。
枣之甚小者,谓之酸枣。
《广五行记》曰:冯宣,上党人,仕为北平护军。
丧於官,时年三十八。
还家乡里,服始毕,婢在外,闻叫唤声,开门见宣,婢惊入,白宣妻韩。
韩悲愕良久,见宣,宣曰:’生必有死,恨早宾狞藨情!’
宣外甥严翊至,宣曰:’当有兵乱,继以饥疫,并土不可复居。侯宅东枣树死,便走,可免。’
翊受旨,宣告别,须臾而没。
后二百日,枣树死,翊与宣家东投渔阳。
发后四旬,而上党遭寇暴,兵人死荒乱途炭,存者鲜矣。
《岭表录异》曰: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
树身无闲枝,直耸三四十尺。
及树顶四向,共竖十馀枝。
叶如海棕。(亦呼为海棕。)
广州所种者,或三五年一番结子。
亦似此中青枣,但小耳。
自青及黄,扑已尽,又朵着子。
每朵约三二十颗。
刘珣曾於番酋家食本国剿愦者,伤汔沙糖,皮肉软烂,饵之,乃火烁水蒸之味也。
其核与北中枣殊异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如小块紫矿。
珣亦收而种之,久无萌芽,疑是蒸熟也。
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陶、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
凡枣味,莫言安邑御枣也。
曹植《鹞雀赋》曰:雀得鹞言,意甚不移。
依一枣树,丛秾多刺。
潘岳《笙赋》曰: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
潘岳《闲居赋》曰:周文弱枝之枣,防陵朱仲之李。
傅玄《枣赋》曰:素华离离,朱实甚脆。色如霜雪,甘如含蜜。
左思《魏都赋》曰:淇园之笋,信都之枣。
‘《古诗》曰:甘瓜抱苦蒂,美枣生刺棘。’
郭璞《枣赞》曰:赤心鲠直。
傅玄《歌词》曰:黄叶离高柯,丹枣坐自零。不险存自零,念我少弟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二-译文
《尔雅》说:枣,指的是壶枣。(郭璞注解:工匠们称东边叫枣的树,果实大而顶部尖锐的为壶枣。壶枣就像葫芦一样。)边,指的是要枣。(细小的要枣,现在叫做鹿卢枣。)櫅,指的是白枣。(就是现在的枣子,白表示成熟。)樲,指的是酸枣。(树小果实酸。《孟子》说:养樲遵,羊枣。《孟子》又说:曾皙喜欢羊枣。)洗,指的是大枣。(现在河东猗氏出产的大枣,果实像鸡蛋一样大。)〈足卫〉泄,指的是苦枣。(果实味道苦。〈足卫〉的读音是岁也。)皙,指的是无实枣。(不结果实。)还味,指的是稔枣。(还味,指味道短。)
《尔雅》又说:枣和李子合称为疐之。
京房在《易妖占》中说:天上下枣,意味着小民流亡。
焦赣在《易林·师之豫》中说:北山有枣,意味着叔寿考。
《说文》说:樲,是指酸枣。
《毛诗·豳·七月》说:八月剥枣。
《周礼·天官·笾人》说:馈食的笾中,装有枣。
《大戴礼·夏小正》说:八月剥枣。剥的意思是取。
《礼记·曲礼下》说:妇女的礼物,包括脯、脩、枣、栗。
又《内则》说:枣叫做新之。
又《内则》说:枣、栗、饴蜜可以用来增加甜味。
《春秋繁露》说:拿枣和错金给婴儿看,婴儿一定会选择枣而不是金。所以对于人来说,小的东西更容易知道。
《史记》说:楚庄王的时候,有一匹他非常喜欢的马,用枣脯喂它。
《史记》又说:李少君用延年益寿的方法见到皇上,少君对皇上说:‘我曾游历海上,看到安期生吃大枣,大得像瓜。’
《汉书》说:广陵厉王胥,宫园中的枣树,竟然长出了十几根茎,茎是正红色的,叶子白得像素色,王坐着祈祷,然后自杀。
《汉书》又说:王吉年轻的时候,在长安学习。他东边的邻居有枣树,枝条垂到他的庭院中。王吉的妻子摘枣吃,王吉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休了妻子。东边的邻居听说后想要砍掉那棵树,邻居们一起阻止了他,于是恳请王吉让妻子回来。
《汉书》又说:安邑有一千棵枣树,那里的人的地位都相当于千户侯。
《东观汉记》说:自从冯愔反叛之后,邓禹的威望逐渐减弱,又缺乏食物,逃跑到高陵,士兵们饥饿,都吃枣叶。
《东观汉记》又说:中黄门孙程计划诛杀江京,后来孙程在盛化门外,与马国等人见面,假装对国说:‘天子给了我枣脯。给你枣的人,早点完成吧。’于是与国等人一起策划,立顺帝。
谢承《后汉书》说:河南的陶硕,乡里人送给他东西,陶硕没有什么喜爱的,只是吃枣喝水,只是说说而已。
《汉官仪》说:光武帝封泰山的时候,看到酢梨和酸枣。皇上问原因,主管的人说:‘百官上贡的。’皇上说:‘封禅的大礼,千年一次,衣冠士大夫,为什么这样呢?’
《魏志》说:杜恕上书说:‘冀州人口最多,又有桑、枣的丰富,是国家征收物资的地方。’
《世说》说:魏文帝忌恨他的弟弟任城王曹彰强壮,因此在狈戢后边一起下围棋,并吃枣。魏文帝在枣蒂中下了毒,自己挑选可以吃的枣子;而曹彰没有意识到,就混杂着吃了。中毒后,太后找水救他,魏文帝事先命令毁掉器皿。太后光着脚跑向井边,没有器皿可以打水,不久就去世了。
《世说》又说:王大将军经常去石崇家,上厕所时,看到漆箱中装满了干枣,原本是用来塞鼻子的,王就把所有的枣都吃光了,周围的婢女都笑了。
《晋书》说:贾后想废掉太子,假装说皇上不知道,叫太子进宫。太子到了,贾后不见他,把他放在另一个房间里。派婢女陈舞,赐给他酒和枣,逼他喝醉。
《晋史》说:光禄卿李郁,因为白天睡觉,梦见吃大枣。醒来后有病,对他的亲友说:‘常听说“枣”字重“来”,像是在召唤灵魂。现在我精神压抑,可能要死了。’不久就去世了。
《孟子》说:曾皙喜欢羊枣,而曾子不忍心吃。公孙丑问:‘烤肉和羊枣哪个更好吃?’曾子说:‘烤肉好吃。’公孙丑说:‘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呢?’孟子说:‘烤肉是共同的,羊枣是独特的。’
《韩子》说:秦国饥荒,应侯对王说:‘五苑的果菜橡枣栗,足以救活百姓,请发放它们。’
《韩子》又说:子产治理郑国,街上的桃枣树,没有人攀爬。
《邹子》说:夏天取枣、杏的火。
《淮南子》说:十一月,官都尉管理枣树。
《晏子春秋》说:景公对晏子说:‘东海有水是红色的。死去的鱼有枣,开花却不结果,为什么?’晏子说:‘以前,秦穆公骑着龙治理天下,用黄布包裹蒸枣,到海里扔掉了布,所以水变红;蒸枣,所以花不开结果。’景公说:‘我假装问你。’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假装问的人,也会假装回答。’
卢毓《冀州论》说:安平喜欢枣,那里的枣树出产不为无珍。
杜氏《新书》说:杜畿担任河东太守,平虏将军刘勋是太祖的亲信,地位显赫,常常向杜畿请求大枣,杜畿以其他理由拒绝。
《英雄记》说:孔文举被端愠贼攻打,城池即将被攻破,他的治中左承祖,用官枣赏赐给战士。
蔡邕《奏事》说:程末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祖父程叔病逝,程末抱着程叔的尸体,哭泣悲哀。他的舅舅哀怜他瘦弱,嚼着枣肉喂他。程末看到吃的,哭泣着不能吞咽。
《汉武内传》说:七月七日,西王母将下来,为皇帝准备了玉门之枣。
《东方朔传》说:武帝的时候,上林献上了枣。皇帝用他手中的杖敲打未央宫前殿的栏杆,叫东方朔说:‘喑叱先生来来!先生知道这个筐里是什么东西吗?’东方朔说:‘上林献枣四十九枚。’皇帝说:‘你怎么知道?’东方朔说:‘叫东方朔的,是皇上。用杖敲打栏杆,两根木;两根“木”,就是“林”。来来者,就是枣。叱叱者,就是四十九枚。’皇帝大笑,赐给他十匹布。
《王子年拾遗记》说:北极有岥峰的北面,有很多枣树,树高百尺,枝干都是空的,果实长一尺,核细而柔,一百年结一次果。
《真人关令尹喜内传》说:老子西行,见到太真,王母一起吃玉文之枣,果实像瓶子。
《神仙传》说:吴郡的沈羲,被仙人接到天上,说:‘天上见到老君,老君赐给你枣两枚,大得像鸡蛋。’
《神仙传》又说:李意期在成都甬中挖了一个土洞,住在里面。冬天夏天只穿一件衣服,把头发剪去,只留下五寸左右。多喝酒吃肉脯,以及枣栗。有时候一百天或者两百天不出洞,那时候没有什么可以吃的。’
《鲁女生别传》说:李少君说:‘冥海中的枣子大得像瓜,锺山上的李子大得像瓶子,我已经吃过,之后就有奇异的光芒。’
《刘根别传》说:有道德的人是不容易被认识的。以前有个陈孜像痴人一样,江夏的袁仲阳认识他。陈孜对袁仲阳说:‘今年春天我会生病,可以吃二十七颗枣核中的仁。’结果他真的病得很重。
又说:经常服用枣核中的仁,百邪病就不会再侵扰了。袁仲阳服用后效果显著。
《冯明生别传》说:冯明生是县里的一个小官,抓捕盗贼时被贼人伤害,几乎死了。在路上看到一个十六七岁的女人,容貌绝世,她从袖子后面的管子里拿出一颗像小豆一样的丸子给他吃,他就好了。跟着神女回到岱宗,见到了安期生,说:‘以前和女郎在安息西母那里游玩,吃的枣子特别美味。这里的枣子小,比不上那时的记忆。这里的枣子已经两千岁了。’神女说:‘以前和你一起吃了一颗,都没有吃完,这里的枣子怎么能比得上呢!’
《高士传》说:胡昭,字孔明。晋宣帝还是平民的时候,和胡昭有旧交。胡昭的同乡周士等人密谋害晋宣帝,胡昭听到后步行到险峻的地方邀请周士在渑池之间阻止他,但周士不同意。胡昭哭泣着表达自己的诚意,周士被他的义气所感动,于是停止了密谋。胡昭砍了枣树,和周士盟誓后分别。胡昭虽然对晋宣帝有恩,但始终没有说出来,当时的人并不知道。
《风俗通》说:鲍集在耕田时吃饭,打井时饮水,在山中吃枣。有人说:‘这是你种的杆枣。’于是他强行吐出来,立刻就死了。
《水经注》说:酸枣县,故城南有古韩国。以前天子建国时,有的以山林为名。所以豫章以树名都,酸枣以棘名邦,所以叫梳枣。
《水经》说:高唐县大河右溢,世人称之为甘枣沟。水边有很多枣树,所以俗名叫甘枣沟。
《广志》说:东都穀城的紫枣,长二寸。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成熟,是所有水果中最早成熟的。种在洛阳宫后园。河内伋郡的枣,又名虚枣、安邑枣。东海蒸枣、洛阳夏白枣、安平信都大枣、单父枣、梁园国夫人枣。大白枣,又名慼咨,核小肉多;三星枣、骈白枣、灌枣,这四种,是官园里种的。枣有狗鸡心、牛头、羊矢、弥猴、细腰等名字,还有玄枣、大枣、崎廉枣、桂枣。
《邺中记》说:石虎的园中有西王母枣,冬天和夏天都有叶子,九月开花,十二月成熟,三个枣子长一尺。还有羊角枣,也是三个枣子长一尺。
《东阳记》说:信安县有悬室坂。晋朝中朝时期,有个叫王质的百姓,砍树时到了一个石室中,看到四个童子,在弹琴唱歌。王质因此留下,靠着树干听歌。童子给他一颗像枣核一样的东西让他含着,他就不再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让他回家。王质跟着声音走了,斧头上的木柄都烧光了。回到家后,王质离家已经几十年,亲朋好友都已经去世,再也没有那时的景象了。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说:景阳山南有一片百果园,每种水果都有单独的一片林子,林子里各有一座殿堂。有一种仙人枣,长五寸,握在手里两头都有核,核细如针。霜降时成熟,吃起来非常美味。传说这种枣是从昆仑山来的。又说这是西王母枣。
《晋中阁名》说:华林园里有六十二棵枣树,十四棵是王母枣。
卢谌《祭法》说:春天的祭祀要用枣油。
《本草》说:所有的枣,在九月摘下,晒干,可以补中益气,长期服用可以成仙。
郭子横《洞冥记》说:《山房》里的细枣,出自《山房》嵣的山。那座山靠近碧海,每万年结一次果。果实像软枣,压榨后有油脂,可以用来点灯。西王母拿着核献给皇帝,因此命名为握核枣。
杜宝《大业拾遗录》说:大业二年八月,信都献上仲思枣四百枚。枣长四寸,五寸围,紫色细纹,纹路清晰,核肥大,味道好,比青州的枣还要好。北齐时,有个仙人仲思得到这种枣种,也叫做仙枣。当时天下只有几棵。
《西京杂记》说:最初修建上林苑时,群臣各自贡献了美丽的树木,也制定了美好的名字:弱枝枣、西王母枣、(出自昆仑山)棠枣、王门枣、青华枣、梬(音程)枣、赤心枣。
《神异经》说:北方荒野中有一片枣林,树高五尺,果实长六七寸,直径超过长度。成熟时红得像朱砂,晒干后不会腐烂,味道甘甜滋润,不同于普通的枣。吃了它可以安定身体,增加体力。
《异苑》说:郑鲜之的女儿,脚患挛癖。她去王濮阳那里请水浇,剩下的水浇在庭院里的枯树上,枣树就长出来了,女子的脚也就好了。
又说:沙门竺惠猷,太玄二年,晚上梦见读诗五首,其中一首后面写着:‘陌南酸枣树,名为六奇木。遣人以伐取,载还柱马屋。’
又说:太玄中,南郡忻陵县有一棵枣树,一年忽然长出了桃、李、枣三种花和果实。
《幽明录》说:太原王仲德,年轻时遭遇战乱,躲避胡贼,三天没吃东西,躺在草丛中,忽然有人扶着他的头,叫他‘可以起来吃枣!’王仲德就醒了,瞥见一个四尺高的小男孩,立刻就消失了。然后看到一个装满干枣的袋子在他面前,他吃了之后,感觉有些力气,就站起来了。
任昉《述异记》说:魏朝时,河内冬天下雨,枣。老人们说:周秦时,河南下雨酸枣,于是长出了野酸枣,现在的酸枣县就是这样。
《广五行记》说:冯宣,上党人,做官时是北平护军。在任上去世,当时三十八岁。回到家乡后,丧事刚结束,家里的婢女在外面听到有人叫唤,开门看到冯宣,婢女吓得跑进去,告诉冯宣的妻子韩氏。韩氏悲伤惊愕了很久,看到冯宣,冯宣说:‘生必有死,遗憾的是早早地离开了亲爱的家人!’冯宣的外甥严翊到了,冯宣说:‘将有战乱,接着是饥荒和瘟疫,我们这个地方不能再住了。等宅子东边的枣树死了,就离开,可以避免。’严翊接受了这个指示,冯宣告别,不久就去世了。后来两百天,枣树死了,严翊和冯宣的家人向东逃到了渔阳。四旬之后,上党遭遇了敌寇的暴行,士兵在荒野中死去,幸存的人很少。
《岭表录异》说:波斯枣,在广州郭内可以看到这种树。树身没有多余的枝条,直直地竖起三四十尺。到树顶四面,各自竖起十几枝。叶子像海棕。广州种植的,有的三五年结一次果。也像这里的青枣,只是小一些。从青到黄,果实已经吃完,又结了新的果实。每一朵大约有三二十颗。刘珣曾在番酋家里吃过本国的甜枣,味道像沙糖,皮肉软烂,吃了之后,感觉像火烤和水蒸。
魏文帝下诏给群臣说:南方的龙眼、荔枝,怎么能比得上西国的葡萄、蜂蜜呢?酸味也不如中国。所有的枣子,没有比安邑御枣更好的了。
曹植《鹞雀赋》说:雀得到鹞的话,心意并没有动摇。它依靠在一棵枣树上,树上丛生着多刺的枝条。
潘岳在《笙赋》中说:枣树下的景象繁密,红色的果实散落开来。那些果实最终落下,变成了枯枝。
潘岳在《闲居赋》中说:周文弱枝的枣树,防陵朱仲的李树。
傅玄在《枣赋》中说:枣树开出的白色花朵繁多,红色的果实非常脆嫩。颜色像霜雪一样,味道甜得像含着蜜。
左思在《魏都赋》中说:淇园的竹笋,信都的枣。
《古诗》中说:甜瓜的蒂是苦的,美丽的枣子下面长着刺。
郭璞在《枣赞》中说:枣的内心是红色的,非常直率。
傅玄在《歌词》中说:黄色的叶子从高高的树枝上飘落,红色的枣子自己掉下来。不是因为危险才掉落,而是因为我没有兄弟陪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二-注解
枣:枣树所结的果实,营养丰富,用途广泛,既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壶枣:指大而尖锐的枣子,壶在这里是形容枣子的形状。
鹿卢枣:指细小的枣子,鹿卢是古代的一种绳索,形容枣子细小。
櫅:指白枣,即成熟的枣子。
樲:指酸枣,树小果实酸。
羊枣:指一种小而圆的紫黑色枣子,因曾晳喜欢而闻名。
洗:指大枣,指河东地区出产的大枣,果实如鸡蛋。
泄:指苦枣,味道苦。
皙:指无实枣,即不结实的枣子。
还味:指短味的枣子。
疐:指枣李,即枣树和李树。
京房:指汉代易学家京房。
焦赣:指汉代易学家焦赣。
《说文》:指《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的汉字字典。
《毛诗》:指《诗经》中的《毛诗》部分。
《周礼》:指《周礼》,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书籍。
《大戴礼》:指《大戴礼记》,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书籍。
《礼记》:指《礼记》,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书籍。
《春秋繁露》:指《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所著的政治哲学著作。
《史记》:指《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指《汉书》,东汉班固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东观汉记》:指《东观汉记》,东汉官修的一部东汉史。
《后汉书》:指《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所著的一部东汉史。
《汉官仪》:指《汉官仪》,东汉应劭所著的一部官制书籍。
《魏志》:指《三国志》中的《魏书》,记载魏国历史的史书。
《世说》:指《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
《晋书》:指《晋书》,唐代房玄龄等所著的一部晋代史。
《孟子》:指《孟子》,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儒家经典。
《韩子》:指《韩非子》,战国时期韩非所著的一部法家经典。
《邹子》:指《邹子》,战国时期邹衍所著的一部阴阳家经典。
《淮南子》:指《淮南子》,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一部道家经典。
《晏子春秋》:指《晏子春秋》,春秋时期晏子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儒家经典。
《冀州论》:指《冀州论》,古代冀州的地方政治论述。
《新书》:指《新书》,西汉贾谊所著的一部政治论文集。
《英雄记》:指《英雄记》,古代记载英雄事迹的书籍。
《汉武内传》:指《汉武内传》,古代关于汉武帝的神话传说。
《东方朔传》:指《东方朔传》,古代关于东方朔的传说。
《王子年拾遗记》:指《王子年拾遗记》,古代的一部地理志。
《真人关令尹喜内传》:指《真人关令尹喜内传》,古代关于关令尹喜的传说。
《神仙传》:指《神仙传》,古代的一部神仙传记。
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广陵厉王胥:指西汉时期的广陵厉王刘胥。
王吉:指西汉时期的王吉。
冯愔:指东汉时期的冯愔。
邓禹:指东汉时期的邓禹。
孙程:指东汉时期的孙程。
江京:指东汉时期的江京。
陶硕:指东汉时期的陶硕。
孟节能:指东汉时期的孟节能。
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杜恕:指三国时期的杜恕。
王阳:指西汉时期的王阳。
石崇:指西晋时期的石崇。
贾后:指西晋时期的贾南风。
李郁:指西晋时期的李郁。
公孙丑:指战国时期的公孙丑。
应侯:指战国时期的应侯。
子产:指春秋时期的子产。
夏取枣、杏之火:指夏天摘取枣和杏来取火。
官都尉:指古代官职。
景公:指春秋时期的齐景公。
孔文举:指东汉末年的孔融。
端愠贼:指东汉末年的董卓。
太后:指古代的皇太后。
老君:指道教传说中的老子。
吴郡沉羲:指东汉末年的吴郡人沈羲。
李意期:指东汉末年的李意期。
关令尹喜:指道教传说中的关令尹喜。
冥海之枣:传说中的大枣,其大如瓜,具有神奇的光彩。
锺山之李:锺山产的李子,其大如瓶。
奇光:非凡的光彩,可能指果实成熟时发出的光泽。
枣核中仁:枣核中的仁,即枣的种子。
百邪病:各种邪气引起的疾病。
岱宗:泰山,古代五岳之首,常被视为神山。
握核枣:一种珍贵的枣,核握在手,故得名。
仙枣:具有神奇功效的枣,传说由仙人种植。
甘枣沟:因沟旁多枣树而得名。
紫枣:指颜色为紫的枣。
狗鸡心、牛头、羊矢、弥猴、细腰:指枣的形状各异,有如狗鸡心、牛头、羊矢、弥猴、细腰等形状。
玄枣、大枣、崎廉枣、桂枣:指不同品种的枣,各有其特点。
羊角枣:一种形状如羊角的枣。
悬室坂:地名,位于信安县。
童子:指年幼的人,有时在神话故事中指仙人。
昆仑山:古代神话中的神山,位于西边。
百果园:指种植各种果树的园子。
华林园: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枣油:用枣子制成的油,可用来祭祀。
握核以献帝:将握核枣献给皇帝。
仲思枣:一种珍贵的枣,传说由仙人仲思种植。
上林苑: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弱枝枣、西王母枣、棠枣、王门枣、青华枣、梬枣、赤心枣:各种枣的名称,各有其特色。
北方荒:指北方的荒凉之地。
陌南酸枣树:指位于陌南的酸枣树。
太玄二年:指历史上的一个具体年份。
太原王仲德:指太原人王仲德。
胡昭:晋代人物,字孔明。
晋宣帝:晋朝皇帝,名司马炎。
周士:指周朝的士人。
杆枣:可能指一种枣树。
古韩国:古代的一个国家。
水经注:古代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水系的分布。
广志: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各地的风土人情。
邺中记:古代地方志,记载了邺城的地理、历史、风俗等。
东阳记:古代地方志,记载了东阳的地理、历史、风俗等。
洛阳伽蓝记: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洛阳的佛教寺庙。
晋中阁名: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晋中地区的阁楼名称。
祭法:古代祭祀的礼法。
本草:古代医药著作,记载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等。
洞冥记:古代神话传说集。
大业拾遗录:古代史书,记载了隋朝大业年间的一些事迹。
西京杂记:古代地方志,记载了西汉京城长安的地理、历史、风俗等。
神异经:古代神话传说集。
异苑:古代神话传说集。
幽明录:古代神话传说集。
述异记:古代神话传说集。
广五行记:古代五行学说的著作。
岭表录异:古代地方志,记载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
龙眼、荔枝:两种水果,分别产自南方。
蒲陶、石蜜:两种食品,蒲陶指葡萄,石蜜指蜂蜜。
青州枣:产自青州的枣,品质优良。
潘岳: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以文采飞扬、辞藻华丽著称,是西晋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笙赋:《笙赋》是潘岳的作品,笙是一种古代的簧管乐器,赋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用来描写事物或抒发情感。
枣下纂纂,朱实离离:纂纂:形容枣树茂盛的样子;朱实:指枣子的成熟果实,颜色鲜红;离离:散落的样子。这句话描绘了枣树茂盛,成熟的枣子纷纷落下的景象。
宛其落矣,化为枯枝:宛:如同;其:指代前面的枣子;落矣:已经落下;化为枯枝:最终变成枯枝。这句话表达了枣子落下后,枣树最终也会枯萎的哲理。
周文弱枝之枣,防陵朱仲之李:周文:指周文王,这里泛指周朝的文化;弱枝:指枝条细弱;防陵:指防止;朱仲:人名,这里指李树;李:指李子。这句话比喻周朝文化虽然弱小,但李树也能防止其衰落。
素华离离,朱实甚脆:素华:指白色的花朵;离离:散落的样子;朱实:指枣子的成熟果实;甚脆:非常脆。这句话形容枣花洁白,枣子成熟且脆。
色如霜雪,甘如含蜜:色如霜雪:颜色像霜雪一样洁白;甘如含蜜:味道像含着蜜一样甜。这句话形容枣子的颜色和味道。
淇园之笋,信都之枣:淇园:古代园林名;笋:竹笋;信都:地名,这里指其出产的枣子。这句话指出了淇园的竹笋和信都的枣子都是名产。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刺棘:甘瓜:甜瓜;苦蒂:甜瓜的蒂是苦的;美枣:美味的枣子;刺棘:枣树上长满了刺。这句话比喻事物外表美好,内里可能隐藏着不美好的一面。
郭璞:郭璞,字景纯,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以注释《尔雅》等古籍著称。
枣赞:《枣赞》是郭璞的作品,赞是一种文学体裁,用来赞美事物。
赤心鲠直:赤心:赤诚的心;鲠直:刚直不阿。这句话赞美枣子的心是红色的,象征着赤诚和刚直。
傅玄:傅玄,字休奕,西晋文学家、政治家,以辞赋见长。
歌词:歌词:指歌曲的歌词。
黄叶离高柯,丹枣坐自零:黄叶:指枯黄的叶子;离:脱落;高柯:高大的树干;丹枣:红色的枣子;坐:静止不动;自零:自然落下。这句话描绘了秋天树叶凋零,红色的枣子自然落下的景象。
不险存自零,念我少弟兄:不险:不危险;存:保存;自零:自然落下;念:怀念;少弟兄:指自己的兄弟。这句话表达了即使没有危险,事物也会自然消逝,让人怀念过去的兄弟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二-评注
潘岳《笙赋》中的‘枣下纂纂,朱实离离’描绘了一幅秋日枣树的景象。‘纂纂’形容枣树叶子繁茂的样子,‘朱实离离’则形容枣子成熟时鲜红而分散的情景。这句话通过色彩和形态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枣树由生机勃勃到果实累累,再到最终枯萎的生命过程,寓意着自然界万物更迭的规律,以及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哲理。‘宛其落矣,化为枯枝’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过程,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变迁。
潘岳《闲居赋》中的‘周文弱枝之枣,防陵朱仲之李’通过对周文弱枝的枣树和防陵朱仲的李树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周文弱枝’和‘防陵朱仲’分别指代了两种树木的名称,通过对比,突出了枣树和李树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傅玄《枣赋》中的‘素华离离,朱实甚脆’描绘了枣树开花的景象和枣子的口感。‘素华’指的是枣树开出的白色花朵,‘离离’形容花朵繁盛而独立。‘朱实甚脆’则形容枣子成熟时鲜红且口感脆嫩。这句话通过对枣树开花和结果的描绘,展现了枣树的生命力和果实的美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左思《魏都赋》中的‘淇园之笋,信都之枣’通过对淇园的笋和信都的枣的描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特产。‘淇园之笋’和‘信都之枣’分别指代了两种不同的植物,通过对比,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古诗》中的‘甘瓜抱苦蒂,美枣生刺棘’通过对比瓜蒂的苦和枣子的美,寓意着事物往往内外不一,美丑并存。这句话揭示了事物表象与实质之间的矛盾,提醒人们不要被事物的外在美所迷惑,而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郭璞《枣赞》中的‘赤心鲠直’用枣树的心比喻人的内心,‘赤心’代表真诚和热情,‘鲠直’则表示刚直不阿。这句话通过枣树的特点来赞美人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真诚、热情和刚直品质的推崇。
傅玄《歌词》中的‘黄叶离高柯,丹枣坐自零’描绘了秋天树叶凋零和枣子自然落下的景象。‘黄叶离高柯’形容树叶在秋风中飘落,‘丹枣坐自零’则形容枣子在树上自然成熟后落下。这句话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易逝的感慨。‘不险存自零,念我少弟兄’则表达了作者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以及对亲人离别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