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九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九-原文

○蒲萄

《史记》曰:大宛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汉使取其实来,於是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

《汉书》曰:李广利为二师将军,破大宛,得蒲萄种归汉。

《续汉书》曰:扶风孟他以蒲萄酒一斛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刺史。(《三辅决录》又载。)

魏文帝诏群臣曰: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饣肙,脆而不梳,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饣肙。(乌县切。)又酿以为酒,甘於麹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张斌,字斌,字洪茂,敦煌人也。作《蒲萄酒赋》,文致甚美。

又《后凉录》曰:建玄二十年,吕光入龟兹城。胡人奢侈,富於生养,家有蒲萄酒,或至千斛,经十年不败。

《北齐书》曰:李玄忠曾贡世宗蒲萄一盘,世宗报以百练缣,遗其书曰:”仪同位亚台,铉识怀贞素。出藩入侍,备经要重。而犹家无担石,室若悬罄。岂轻财重义,奉时爱已故也?久相嘉尚,嗟咏无极。恒思标赏,有意无由。忽辱蒲萄,良深佩戴!聊用绢百匹,以酬清德。”

《唐书》曰:高祖赐群臣食於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陈叔达执而不食,高祖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乾,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遗乎?”遂流涕呜咽,久之乃止,因赐物百段。

又曰:蒲萄酒,西域有之,前跟或有贡献,人皆不识。及破高昌,收马乳蒲萄实,於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益。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又曰:太宗时,叶护献马乳蒲萄,一房长二丈餘,子亦稍大,其色紫。

又曰:李直方常第果实若贡士者,以绿李为首,芳梨为副,樱桃为三,甘橘为四,蒲萄为五。或荐荔枝,曰:”寄举之首也.”

又曰:琤蚌在葱岭南,逾县度,经热坂。其地暑湿,人皆乘马。土宜秔稻,多甘蔗、蒲萄,草木陵寒不世。

《金楼子》曰:大月氏国,善为蒲萄花叶酒,或以根及汁酝之。其花似杏,而绿蕊碧须。夏春之时,万顷克发。如鸾翼。八月中,风至吹叶上,伤裂有似绫纨。故人呼风为蒲萄风,亦名裂叶风。

《汉武帝内传》曰:西王母尝下,帝设蒲萄酒。

杜笃《边论》曰:汉征匈奴,取其胡麻、稗麦、苜蓿、蒲萄,示广地也。

《广志》曰:蒲萄有黄、白、黑三种。

《云南记》曰:云南多乾蒲萄。

杨咳戤《洛阳伽蓝记》曰:白马寺浮图前,柰林、蒲萄,异於餘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柰林实重七斤,蒲萄实伟於枣,味并殊美,冠於中京。帝至熟时,常诣取之。或复赐官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异。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京师语曰:”白马甜榴,一实直牛.”

《唐景龙文馆记》曰:四月上巳日,上幸司农少卿王光辅庄。驾返顿后,中书侍郎南阳岑羲设茗,饮蒲萄浆,與學士等討論經史。

又曰:大学士李峤入東都祔廟,學士等祖送城東,上令中官賜御馔,及蒲萄酒。

《博物志》曰:西域有蒲萄酒,積年不败。彼俗傳云:可至十年,飲之醉,弥日不解。

又曰:張騫使西域還,得蒲萄。

《晋宫閣名》曰:華林園,蒲萄百七十八株。

《秦州記》曰:秦野多蒲萄。

《本草經》曰:蒲萄生五原、隴西、敦煌,益气强志,令人肥健,延年轻身。

王逸《荔支賦》曰:西旅獻昆山之蒲葡。

鍾會《薄萄賦》曰:餘植蒲萄於堂前,嘉而賦之,命荀勖並作。

應祯《蒲萄賦》曰:結繁鐘之磊落兮,英茏總而弥房。

傅玄《蒲萄賦》曰:逾龍堆之險,越懸度之阻,涉乎三光之阪,歷乎身熱之野。

○橄榄

《金樓子》曰:有樹名獨,分為二株,其東向一枝是木威樹,南向一枝是橄榄樹。

《南越志》曰:博羅縣有合成樹,十圍,去地二丈,分為三衢:東向一衢,木葉似練,子如橄榄而硬,削去皮,南人以为糁;南向一衢,橄榄;西向一衢,橄榄。

裴淵《廣州記》曰:橄榄涩酒。

《廣志》曰:橄榄,大如雞子,交州以飲酒。

《南方草木狀》曰:橄榄,子大如枣,二月華,八九月熟。生食味〈酉乍〉,蜜藏乃甜美。交趾、武平、興古、九真有之。

《臨海异物志》曰:餘甘子,梭形,初入口舌澀酸,飲水乃甘。又如梅實核,两头銳。呼為餘甘、橄榄,同一物異名耳。

《嶺表錄異》曰:橄榄,樹身翹,枝皆高數尺,其子深秋方熟。閩中尤重其味,云:”咀之香口,勝含鸡舌香.”生吃及煮飲,悉解酒毒。有野生者,子繁樹峻,不可梯緣,但刻其根下,方寸許,內鹽於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樹枝節上生脂膏,如桃膠。南人彩之,和其皮葉煎之,調如黑饧,謂之橄榄糖。用泥舟,損乾後,牢於膠漆,著水益乾堅耳。

左思《吴都賦》曰:龍眼、橄榄。

○椰

《隋書》曰:林邑國人,深目高鼻,發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冬月衣袍。婦人推髻。施椰葉席。

《唐書》曰:诃陵國,俗以椰樹花為酒。其樹生花,長二尺餘。實大如人胫,割之取汁,以成酒,味甘,飲之亦醉。

《南夷志》曰:荔枝、櫻桃、诃梨勒、以萦、〈木光〉榔等諸樹,永昌、麗死觐山皆有之。

《云南记》曰:南诏遣使致南国诸果,有以萦,状如大牛心。破一重粗皮,刮尽;又有一重硬壳。有小孔,以筋穿之,内有浆二合馀,味甘色白。

又曰:云南多以萦,亦以蜜渍之为糁。

《广志》曰:椰树高六七丈,无枝条,有叶如束蒲,乃在树末。实如大瓠瓜,悬在树头。实外有皮,中有核,皮里有汁升馀,清如水,美如蜜,可饮。核中肤白如雪,厚半寸,味如胡桃而美,可食。出交趾,家家种之。

《南方草木状》曰:椰,二月花,花仍猎菖实,房连相累。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十一月、十二月熟。其树黄,俗名为丹。横破之,可作碗。子长如栝楼子。

《交州记》曰:以萦有浆,截花,以竹桶承取汁,作酒,饮之亦醉。

《神异经》曰:东南荒中有椰木。椰高二三丈,或十馀丈,围丈馀,或七八尺。叶三百岁尽落而华,华如甘瓜华。华尽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岁而熟。熟后不长不减,形如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五寸。

《南州异物志》曰:椰树,大三四围,长五六丈,通身无枝。至百馀年有叶,叶状如蒲,长四五尺,直竦指天。实生叶间,皮包之,如莲状。皮硬过於核中。肉白如鸡子,著皮,崦腹内空含汁,大者含升馀。实形团团然,或如苽楼,横破之,可为爵,并堪器用,南人珍之。

《异物志》曰:椰树,高六七丈,无枝条,叶如束蒲,在上。其实如瓠系之巅。实外皮如葫芦,肤中有汁升馀,清如水,味美於蜜。食其肤则不饥,食其汁则增渴。又有如人两眼处,俗号以萦为越王头。

《岭表录异》曰:以萦树,亦类海棕。实号以萦,大如瓯盂。外有粗皮如火,腹次有硬壳,圆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砂石摩之,去其皴皮,其烂班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壳中有液数合,如乳,亦可饮之,冷而动气。

左思《吴都赋》曰:椰叶尾鬋。

《俞益期笺》曰:有清浆数斗,悬於长木之端,终不乾,故为小异。

○杨梅

《金楼子》曰:杨周年七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椿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有杨梅,孔公指以示儿曰:’杆真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博物志》曰:地有名章则生杨梅。

《南越志》曰:熙安县白蜀里多杨梅,张公以为名章则多杨梅。此偶以所闻而命书,后好事改地就之耳。求之白蜀,去之远矣。

裴渊《广州记》曰:卢山顶有湖,杨梅绕其际。人登者,止得於山饱食,不得持下。

《吴兴记》曰:故章县县北有石椁山,出杨梅,常以贡御。张华所谓’地有名章,必生杨梅’,盖此谓也。

《食经》曰:藏杨梅法:取完者一斛,盐渍之,曝乾。别取杭皮二斤,煮汁,盐渍之。不加蜜渍。梅色如初美好,可留数月。

《临海异物志》曰:杨梅,其子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味甘甜酸。

梁较型《杨梅颂》曰:怀蕊挺实,涵黄扌柔丹,镜日绣粲,照霞绮峦。

○沙棠

《山海经》曰:昆仑之丘有木焉,状如棠,黄华赤实,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却水。

《吕氏春秋》曰:伊尹说曰:’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南越志》曰:宁乡,果多沙棠。

竺法真《登罗浮山疏》曰:罗浮山有沙棠,华黄赤实,味甘如李。

○枸橼

裴渊《广州记》曰:枸橼树以橘如柚,大而倍长,味奇酢,皮以蜜煮为糁。

刘欣期《交州记》曰:枸橼如柚,核细。

《异物志》曰:枸椽,实如橘,大如饭筥,皮有香,味不美。可以浣治纻。若酸浆

《岭表录异》曰:枸橼,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故人重之,爱其香气。京辇豪贵家钉盘筵,怜其远方异果,肉甚厚白如萝卜。南中女工,竞取其肉,雕镂花鸟,浸之蜂蜜,点以燕脂,擅其妙巧,亦不让湘中人镂木瓜也。

○益智

《十三国春秋》曰:安帝玄年,卢修为广州刺史。胁簜刘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

顾徽《广州记》曰:益智,叶如襄荷,茎如竹箭,子从心中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如粽子,味辛。

周景式《庐山记》曰:山果有益智、蒲萄,

《广志》曰:益智,叶似襄荷,长丈馀。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寸,尾炤萼。其子丛生之,如枣中办,黑皮白核。小者曰益智。含之隔镶。出寿方,亦生交趾。

《南方草物状》曰:益智如笔毫,长七八分,二月华,五月、六月熟,味辛中芬香。出交趾、合浦。

陈祁畅《异物志》曰:益智类意苡,长寸许,如枳椇子,味辛辣,饮酒食之佳。

惠远法师《答卢循书》曰:捐饷深抱情至,益智乃是一方异味,即於衫晷行之。

○桷子

《广志》曰:桷子,似木瓜树木。

《南方草物状》曰:桷子木如鸡卵,三月华,八月、九月熟。味酸酢,或以蜜藏,滋味甜美。出交趾。

刘欣期《交州记》曰:如桃。

陈祁畅《异物志》曰:{殸木}子之树,枝叶四布。(枝叶满苏,如车盖也。)名同种异,味实甜酢。(与作纸谷同名,而实大异也。)果而无核,里面如素。析酒止醒,更为遗赂。

○檖

《毛诗·秦风·车辚·晨风》曰:隰有树檖。(毛云:赤罗。或云山梨。今人谓之杨檖树。实如梨,但小耳。一名庶梨,一名鼠梨。)

陆机《毛诗疏义》曰:树檖,一名赤萝,一名山梨,今人谓之杨檖树。

其实如梨,但实奇小耳。

一名鹿梨,一名鼠梨。

齐郡广县、尧山、鲁国、河内、共、北中有。

今人亦种之。

极有美者,亦梨之脆美者。

《尔雅》曰:檖,罗也。

(郭璞症曰:今杨檖也。实似梨而酢,可食也。)

《广志》曰:阳檖子似梨,大如杏,可食。

《晋宫阁名》曰:华林园,阳檖二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九-译文

《史记》记载:大宛国用蒲萄来酿酒。富人储存的酒能达到上万石,存放几十年都不会变质。汉朝使者取回了它的果实,于是在离宫和别观旁边,都种上了蒲萄。

《汉书》记载:李广利担任二师将军,击败了大宛,带回了蒲萄种子。

《续汉书》记载:扶风人孟他以一斛蒲萄酒赠送给张让,于是被任命为凉州刺史。(《三辅决录》也有记载。)

魏文帝下诏给群臣说:中国的珍贵水果很多,再来说说蒲萄。在夏末秋初的时候,还有余热,喝醉酒后宿醉,覆盖着露水来吃。甜而不腻,脆而不硬,凉而不冷。味道持久,汁液丰富,可以消除烦恼和不适。(乌县切。)还可以用来酿酒,比麦酒更甜,喝醉了也容易醒酒。提起它就会流口水,何况亲自品尝呢?其他地方的水果,哪里有能比得上的!

崔鸿在《十六国春秋·前凉录》中记载:张斌,字斌,字洪茂,敦煌人。他写了《蒲萄酒赋》,文采非常优美。

又《后凉录》记载:建玄二十年,吕光进入龟兹城。胡人生活奢侈,富有,家里有蒲萄酒,有的能达到千斛,存放十年都不会变质。

《北齐书》记载:李玄忠曾经向世宗进贡了一盘蒲萄,世宗回赠了百匹练缣,并写信说:‘仪同位亚台,铉识怀贞素。出藩入侍,备经要重。而犹家无担石,室若悬罄。岂轻财重义,奉时爱已故也?久相嘉尚,嗟咏无极。恒思标赏,有意无由。忽辱蒲萄,良深佩戴!聊用绢百匹,以酬清德。’

《唐书》记载:高祖在御前赐给群臣食物,果品中有蒲萄。侍中陈叔达拿着不吃,高祖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的母亲患有口干症,找不到了。’高祖说:‘你有母亲可以依靠吗?’于是流泪呜咽,很久才停止,高祖因此赐给了他一百段布。

又记载:蒲萄酒,西域有,之前有人进贡,人们都不认识。等到攻破高昌,收集了马乳蒲萄果实,在苑中种植,并学到了酿酒的方法。太宗自己改良了酿酒方法,制作出了八种颜色的酒,香气浓郁,味道醇厚,味道介于醍醐和酒之间。赐给群臣后,京师的人才开始知道这种味道。

又记载:太宗时,叶护献上了马乳蒲萄,一房长两丈多,果实也稍微大一些,颜色是紫的。

又记载:李直方经常将水果像贡品一样展示,以绿李为首,芳梨为副,樱桃为第三,甘橘为第四,蒲萄为第五。有时还推荐荔枝,说:‘这是举子的首选。’

又记载:琤蚌在葱岭南,越过县度,经过热坂。那里气候炎热潮湿,人们都骑马。土地适合种植稻谷,有很多甘蔗、蒲萄,草木耐寒。

《金楼子》记载:大月氏国,擅长制作蒲萄花叶酒,有时用根和汁液来酿酒。它的花像杏花,花蕊是绿色的。

《汉武帝内传》记载:西王母曾经降临,武帝设宴款待,上酒有蒲萄酒。

杜笃在《边论》中记载:汉朝征讨匈奴,带回了胡麻、稗麦、苜蓿、蒲萄,以展示广阔的疆域。

《广志》记载:蒲萄有黄、白、黑三种。

《云南记》记载:云南有很多干蒲萄。

杨咳戤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白马寺浮图前,柰林、蒲萄,与其他地方不同,枝叶繁茂,果实很大。柰林果实重七斤,蒲萄果实比枣大,味道都很美,是中京之冠。成熟时,皇帝常去采摘。有时也赐给官员,官员得到后转送给亲戚,被认为是奇异的。得到的人不敢立即食用,要经过几家。

《唐景龙文馆记》记载:四月上巳日,皇帝前往司农少卿王光辅的庄园。驾车返回后,中书侍郎南阳岑羲设宴,饮用蒲萄浆,与学士们讨论经史。

又记载:大学士李峤进入东都祔庙,学士们送他到城东,皇帝让宦官赐予御宴,包括蒲萄酒。

《博物志》记载:西域有蒲萄酒,存放多年不会变质。当地传说:可以存放十年,喝了会醉,一整天都不会醒。

又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带回了蒲萄。

《晋宫阁名》记载:华林园有蒲萄一百七十八株。

《秦州记》记载:秦地有很多蒲萄。

《本草经》记载:蒲萄生长在五原、陇西、敦煌,可以补益气血,使人强壮,延长寿命。

王逸在《荔支赋》中记载:西域献上了昆山的蒲萄。

钟会在《蒲萄赋》中记载:我在堂前种了蒲萄,因为它美好,所以写下了这首赋,让荀勖也写了一篇。

应祯在《蒲萄赋》中记载:越过龙堆的险阻,越过悬崖的障碍,经过三光的山坡,历经身热的荒野。

《金楼子》记载:有一种树叫独,分为两株,向东的一枝是木威树,向南的一枝是橄榄树。

《南越志》记载:博罗县有一种合成树,树围十围,离地两丈,分为三枝:向东的一枝,树叶像练,果实像橄榄但很硬,削去皮后,南方人用来做糁;向南的一枝,是橄榄;向西的一枝,也是橄榄。

裴渊在《广州记》中记载:橄榄可以解酒。

《广志》记载:橄榄,大小如鸡蛋,交州用来酿酒。

《南方草木状》记载:橄榄,果实大小如枣,二月开花,八九月成熟。生吃味道酸涩,蜜藏后甜美。交趾、武平、兴古、九真都有。

《临海异物志》记载:余甘子,形状像梭,初入口舌涩酸,喝水后变甜。就像梅实核,两头尖锐。被称为余甘、橄榄,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名称。

《岭表录异》记载:橄榄,树干高大,树枝都高几尺,果实深秋才成熟。闽中特别重视它的味道,说:‘嚼之香口,胜过含鸡舌香。’生吃或煮来喝,都可以解酒毒。有野生的,果实多,树高,无法攀爬,只需在树根下面刻一个寸许的洞,里面放盐,一夜之间果实都会自然落下。树枝节上会流出脂膏,像桃胶。南方人用来染色,和皮叶一起煎煮,调制成像黑饧一样的糖,称为橄榄糖。用泥巴做成容器,干燥后,比胶漆还要牢固,放在水里会更干燥和坚固。

左思在《吴都赋》中记载:龙眼、橄榄。

《隋书》记载:林邑国人,深目高鼻,头发卷曲,皮肤黑。风俗都是赤脚,用布条缠身,冬天穿袍子。妇女梳髻。用椰叶做席子。

《唐书》记载:诃陵国,风俗是用椰树花酿酒。椰树开花,长两尺多。果实像人的小腿,割开取汁,用来酿酒,味道甜,喝了也会醉。

《南夷志》记载:荔枝、槟榔、诃梨勒、萦、木光榔等树,永昌、丽死觐山都有。

《云南记》记载:南诏国派遣使者送给南方的各种水果,其中有一种叫做萦,形状像大牛的心脏。去掉一层粗皮后,再刮去;又有一层硬壳。壳上有小孔,用筋穿过,里面有二合多的浆液,味道甜,颜色白。

又记载:云南地区多产萦,也用蜜来浸泡它做成糖果。

《广志》记载:椰树高六七丈,没有枝条,叶子像一束蒲草,位于树梢。果实像大葫芦,悬挂在树梢。果实外面有皮,中间有核,皮里有汁液一升多,清澈如水,甜美如蜜,可以饮用。核中的肉白如雪,厚半寸,味道像核桃而且更美味,可以食用。产于交趾,家家户户都种植。

《南方草木状》记载:椰树在二月开花,花后结出椰子,果实相连,层层叠叠。一共有三十个,或者二十七个。椰子子在十一月、十二月成熟。椰树呈黄色,民间称为丹。横着切开椰子,可以用来做碗。椰子子长像栝楼子。

《交州记》记载:用萦的浆液,截取花,用竹桶承接汁液,用来酿酒,喝后也会醉。

《神异经》记载:东南荒野中有椰木。椰树高二三丈,或者十多丈,直径一丈多,或者七八尺。叶子三百岁后全部落尽而开花,花像甜瓜花。花落尽后生出花萼,花萼下结出椰子,三年后成熟。成熟后不再生长也不减少,形状像寒瓜,长七八寸,直径四五寸。

《南州异物志》记载:椰树,直径三四围,长五六丈,全身无枝。到了一百多年后长出叶子,叶子形状像蒲草,长四五尺,直指天空。椰子生长在叶子之间,皮包裹着,像莲蓬一样。皮比核还要硬。肉白如鸡蛋,附着在皮上,腹部内空,含有汁液,大的含有超过一升。椰子形状圆圆的,有的像苽楼,横着切开,可以用来做酒杯,也可以作为器具使用,南方人很珍惜它。

《异物志》记载:椰树,高六七丈,没有枝条,叶子像一束蒲草,位于树梢。果实像葫芦,挂在树梢。果实外面的皮像葫芦,里面的汁液一升多,清澈如水,味道比蜜更甜美。吃它的皮不会饿,喝它的汁液会增加口渴。还有的像人眼睛的地方,俗称为萦为越王头。

《岭表录异》记载:用萦树,也类似海棕。椰子被称为萦,大小像瓯盂。外面有粗皮像火一样,腹部有硬壳,圆而且坚硬,厚二三分。有像鸡蛋一样的,就切开一头,用砂石摩擦,去掉它的粗糙表皮,变得像烂斑锦文,用白金装饰,做成水罐子,珍贵而可爱。壳中有液体几合,像乳,也可以饮用,喝后令人精神振奋。

左思《吴都赋》记载:椰叶尾鬋。

《俞益期笺》记载:有一种清甜的浆液几斗,悬挂在长木的顶端,永远不会干涸,所以显得有些特别。

关于杨梅的记载:

《金楼子》记载:杨梅树龄七岁,非常聪明。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亲孔椿在,于是叫儿子出来。为他摆上水果,有杨梅,孔公指着给儿子看,说:‘这真的是你的家果吗?’儿子应声答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博物志》记载:地名中有名章的地方就会生长杨梅。

《南越志》记载:熙安县白蜀里多杨梅,张公认为有名章的地方就会多杨梅。这是根据我所听到的而命名的书,后来好事者按照这个命名来改变地名,离白蜀已经很远了。

裴渊《广州记》记载:卢山顶上有一个湖,杨梅围绕着湖边。人登山,只能停在山上吃饱,不能带走。

《吴兴记》记载:故章县县北有石椁山,出产杨梅,常用来进贡。张华所说的‘地有名章,必生杨梅’,大概就是指的这个。

《食经》记载:保存杨梅的方法:取完整的杨梅一斛,用盐腌制,晒干。再取杭州皮二斤,煮汁,用盐腌制。不加蜜腌制。杨梅颜色如初,可以保存数月。

《临海异物志》记载:杨梅,它的果实像弹丸,正红色,五月中成熟。成熟时像梅子,味道甜中带酸。

梁较型《杨梅颂》记载:怀蕊挺实,含黄掌柔丹,镜日绣粲,照霞绮峦。

关于沙棠的记载:

《山海经》记载:昆仑山上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棠,黄色花,红色果实,味道像李子,但没有核。名叫沙棠,可以防水。

《吕氏春秋》记载:伊尹说:‘果实中最美的,是沙棠的果实。’

《南越志》记载:宁乡,果实中多沙棠。

竺法真《登罗浮山疏》记载:罗浮山上有沙棠,花黄色,果实红色,味道像李子而且更甜。

关于枸橼的记载:

裴渊《广州记》记载:枸橼树像橘树像柚子,大而长,味道酸,皮用蜜煮做成糖果。

刘欣期《交州记》记载:枸橼像柚子,核小。

《异物志》记载:枸橼,果实像橘,大如饭碗,皮有香味,味道不美。可以用来洗治麻布。如果酸浆。

《岭表录异》记载:枸橼,果实形状像瓜,皮像橙子而呈金色,所以人们很重视它,喜欢它的香气。京城豪贵之家在宴会上,珍爱这种远方的异果,果肉厚而白,像萝卜。南方的女工们争相取其果肉,雕刻成花鸟,浸泡在蜂蜜中,点上胭脂,技艺高超,也不亚于湘中人在木瓜上雕刻。

关于益智的记载:

《十三国春秋》记载:安帝玄年,卢修任广州刺史。胁迫刘裕吃益智粽,刘裕就回赠以续命汤。

顾徽《广州记》记载:益智,叶子像荷叶,茎像竹箭,果实从中心长出。一枝有十个果实,果实肉白而滑。四破去之,取外皮,用蜜煮成粽子,味道辛辣。

周景式《庐山记》记载:山上的果实有益智、葡萄。

《广志》记载:益智,叶子像荷叶,长一丈多。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寸,尾照花萼。果实丛生,像枣中瓣,黑皮白核。小的叫益智。含之隔囊。出寿方,也生在交趾。

《南方草木状》记载:益智像毛笔毫,长七八分,二月开花,五月、六月成熟,味道辛辣中带香。产于交趾、合浦。

陈祁畅《异物志》记载:益智像薏苡,长一寸左右,像枳椇子,味道辛辣,喝酒吃它很美味。

惠远法师《答卢循书》记载:赠送的礼物深表情意,益智是一种地方的异味,即于途中饮用。

关于桷子的记载:

《广志》记载:桷子,像木瓜树。

《南方草木状》记载:桷子木像鸡蛋,三月开花,八月、九月成熟。味道酸涩,或者用蜜腌制,味道甜美。产于交趾。

刘欣期《交州记》记载:像桃。

陈祁畅《异物志》记载:桷子树,枝叶四布。名同种异,味道甜酸。与造纸谷同名,而果实大不相同。果实无核,里面像素。榨酒止渴,更为馈赠。

关于檖的记载:

《毛诗·秦风·车辚·晨风》记载:隰地有檖树。(毛说:赤罗。或说山梨。今人称之为杨檖树。果实像梨,但小一些。一名庶梨,一名鼠梨。)

陆机在《毛诗疏义》中说:檖树,又称赤萝、山梨,现在人们叫它杨檖树。它的果实像梨,只是个头比较小。它还被称为鹿梨、鼠梨。在齐郡的广县、尧山、鲁国、河内、共县和北中都有。现在人们也种植它。其中有些长得非常美丽,也是梨中脆而美味的品种。

《尔雅》中说:檖,就是罗。郭璞注解道:现在的杨檖树。它的果实像梨,味道酸,可以食用。

《广志》中说:阳檖子的果实像梨,大小像杏,可以食用。

《晋宫阁名》中说:华林园里有两株阳檖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九-注解

蒲萄:蒲萄即葡萄。

大宛: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费尔干纳盆地,以产葡萄闻名。

汉使:汉朝的使者,指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节。

李广利:西汉将领,曾率军远征大宛,取得胜利。

扶风孟他:扶风人孟他,以蒲萄酒献张让,被封为凉州刺史。

魏文帝: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曹丕。

崔鸿: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国史学家。

乌县: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马乳蒲萄:用马奶发酵的葡萄酒,西域特产。

龟兹城:古代西域的一个城邦,位于今新疆库车。

世宗:北齐的皇帝高洋。

李玄忠:北齐官员。

陈叔达:唐朝官员,曾任侍中。

高祖: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

太宗: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叶护:突厥可汗,向唐朝献马乳蒲萄。

李直方:唐朝官员。

琤蚌:古代西域地名。

大月氏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阿姆河流域。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常与长生不老、神仙之术相关。

汉征匈奴:汉朝对匈奴的征战。

胡麻:芝麻,古代称为胡麻。

稗麦:古代的两种谷物,稗指稗子,麦指小麦。

苜蓿:一种草本植物,古代常作为牧草。

广地:扩大疆域。

黄、白、黑三种:指葡萄的三个颜色品种。

乾蒲萄:干制的葡萄。

白马寺:位于洛阳的一座著名佛教寺院。

唐景龙文馆记:唐代的一部文献,记载了唐代的一些文化现象。

晋宫阁名:晋代的一部文献,记载了晋代的宫阁建筑。

秦州记:唐代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秦州的地理和风土人情。

本草经: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记载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等。

橄榄:橄榄树果实,味涩,可生食或加工成食品。

独:一种树木,分为两种不同的树枝。

木威树:一种树木,具体种类不详。

南越志:《南越志》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地方志。

博罗县:位于广东省的一个县。

橄榄涩酒:用橄榄汁酿造的酒。

交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越南北部。

荔枝:一种水果,原产于中国南方。

槟榔:一种热带植物,其果实可食用。

诃梨勒:一种热带植物,其果实可食用。

萦、〈木光〉榔:两种热带植物,具体种类不详。

永昌、丽死觐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林邑国人:林邑国的人,林邑国位于今越南中部。

诃陵国:古代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国家,位于爪哇岛。

南诏:南诏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存在于公元7世纪至10世纪,其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云南省及其周边地区。

南国:古代对南方地区的泛称,指中国南部及以南的地区。

萦:指椰子,一种热带果树,其果实可食,树汁可饮。

蜜渍:用蜜糖浸泡或腌制。

糁:指用蜜糖渍制的果脯。

广志:《广志》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志书。

椰树:椰子树,热带植物,其果实为椰子。

交趾:古代对越南地区的称呼。

南方草木状:《南方草木状》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植物志。

神异经:《神异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志怪小说。

南州异物志:《南州异物志》是东晋时期的一部地方志。

岭表录异:《岭表录异》是唐代刘恂编写的一部地方志。

左思:左思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著有《三都赋》。

吴都赋:《吴都赋》是左思的作品,描述了吴地的风土人情。

俞益期笺:《俞益期笺》是古代文献中的一种文体。

杨梅:杨梅是一种水果,原产于中国,果肉酸甜可口。

金楼子:《金楼子》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文学作品。

博物志:《博物志》是晋代张华编写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裴渊:裴渊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广州记:《广州记》是裴渊的作品,记载了广州的风土人情。

吴兴记:《吴兴记》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地方志。

食经:《食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烹饪书籍。

临海异物志:《临海异物志》是东晋时期的一部地方志。

梁较型:梁较型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杨梅颂:《杨梅颂》是梁较型的作品,赞美杨梅。

沙棠:沙棠是一种果树,果实可食。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和神话志。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竺法真:竺法真是东晋时期的道士。

登罗浮山疏:《登罗浮山疏》是竺法真的作品。

枸橼:枸橼是一种果树,果实可食。

益智:益智是一种香料植物,其种子可食用。

十三国春秋:《十三国春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

卢修:卢修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刘裕:刘裕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续命汤:续命汤是一种药方。

顾徽:顾徽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襄荷:襄荷是一种香草。

合浦:合浦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陈祁畅:陈祁畅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惠远法师:惠远法师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

卢循:卢循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

桷子:桷子是一种果树,果实可食。

檖:檖在《尔雅》中指的是一种果实,郭璞注解为现在的杨檖,即檖树。檖树果实似梨,味酸,可以食用。

树檖:树檖,古称赤萝、山梨,今人称之为杨檖树。檖树是一种果树,其果实类似梨,但较小。檖树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农学中有所记载,是古代常见的果树之一。

赤萝:赤萝是檖树的别称,与山梨、杨檖树等名称同指一种果树,即檖树。在古代文献中,赤萝常与檖树交替使用。

山梨:山梨是檖树的别称,指生长在山地的梨树。檖树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提及,是古代常见的果树之一。

杨檖树:杨檖树是檖树的别称,指一种果实类似梨的树木。在古代,檖树因其果实的美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实:其实指的是檖树的果实。在古代文献中,常用“其实”来指代植物的果实。

奇小:奇小指的是檖树的果实比普通梨小,形态奇特。

鹿梨:鹿梨是檖树的别称,可能与檖树果实的外观或味道有关。

鼠梨:鼠梨是檖树的别称,可能与檖树果实的外观或味道有关。

齐郡广县:齐郡广县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尧山:尧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可能指的是今天的某座山。

鲁国:鲁国是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河内:河内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共: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北中:北中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可能指的是今天的北方地区。

今人:今人指的是现代的人。

极有美者:极有美者指的是檖树果实的美味程度非常高。

脆美:脆美指的是檖树果实既脆又美味。

罗:罗在《尔雅》中是檖的另一种称呼,与檖同指一种植物。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的注解在古代文献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症:症在这里可能是“注”的误写,指郭璞对《尔雅》中檖的解释。

阳檖子:阳檖子是指檖树的果实,大如杏,可以食用。

华林园:华林园是晋代皇宫中的一个园林,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二株:二株指的是华林园中种植的檖树有两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九-评注

陆机《毛诗疏义》中提到的‘树檖’,首先是对一种植物的具体描述。‘树檖’有多个名称,如‘赤萝’、‘山梨’、‘杨檖树’,这些名称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的认识和命名习惯。‘今人谓之杨檖树’表明这种植物在古代和现代都有所种植,且名称有所演变。‘其实如梨,但实奇小耳’这一描述,强调了檖树果实与梨相似,但体积较小,这种细微的差别在古人的描述中得到了体现,体现了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

‘一名鹿梨,一名鼠梨’的命名方式,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神秘感,通过动物的名字来命名植物,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想象。齐郡广县、尧山、鲁国、河内、共、北中等地区的提及,表明檖树在古代的分布范围较广,也说明了古代人们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传播。

‘今人亦种之’说明檖树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且被种植,这体现了植物物种的传承和延续。‘极有美者,亦梨之脆美者’则是对檖树果实品质的高度评价,‘脆美’一词既描绘了檖果实的口感,也体现了古人对于食物美感的追求。

《尔雅》中的‘檖,罗也’是对檖的解释,‘罗’字在此处可能指的是果实排列紧密,或者是指檖树果实的外形特征。郭璞的注解‘今杨檖也’则是对檖的进一步说明,表明在郭璞的时代,檖树已被确认为杨檖树,且其果实‘实似梨而酢,可食也’,说明了檖果实的食用价值和口感。

《广志》中的描述‘阳檖子似梨,大如杏,可食’进一步丰富了檖树果实的形象,强调了檖果的食用性和大小,与《尔雅》中的描述相互印证,增强了檖树在古代文献中的形象。

《晋宫阁名》中的‘华林园,阳檖二株’则是对檖树在宫廷园林中的存在的记载,反映了檖树在古代园林艺术中的地位。这种记载不仅展示了檖树在自然中的分布,也揭示了它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果部-卷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8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