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四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四-原文

○帻颐

《释名》曰:帻,赜也。下齐眉颐然也。

扬雄《方言》曰:覆髻谓之帻巾,或谓之承露,或谓之覆髻,皆赵魏之间通语也。

应劭《汉官仪》曰:帻,古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徐广《与服杂注》曰:天子郊庙,则黑介帻。

《汉书》曰:武帝从馆陶公主饮,董偃绿帻傅韝伏殿下,乃赞曰:’馆陶公主庖人臣偃昧死再拜谒。’

《后汉书》曰:刘盆子探得符,后弃之,复还依侠卿。侠卿为制绛单衣,半头赤帻。(帻巾,所以覆髻也。《续汉书》曰:童子帻无屋,示未成人也。半头帻即空顶帻也。其上无屋,故以为名。董仲舒《繁露》曰:以赤统者,帻尚赤。盆子承汉统,故用赤也。《东宫故事》曰:太子有空顶帻一枚,即半头帻之制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初起,与诸季市弓弩、绛衣、赤帻。

又曰:诏赐段颎赤帻大冠一具。

又曰:马援外类傥荡简易而内重礼,事寡嫂,虽在闺内,必帻,然后见。

又曰:马援初见帝,令中黄门引入,上在宣德殿南庑下,但帻坐。援曰:’陛下何知臣非刺客奸臣,而简易若是?’

谢承《后汉书》曰:巴祗字敬祖,为扬州刺史,黑帻毁坏,不复改易,以水澡墨,傅而用之。(许慎《说文》曰:澡,洗也。)

《续汉书》曰:许劭字子将。劭知人,入帻肆,拔樊子昭。

袁晔《汉献帝春秋》曰:孙坚屯梁东,为董卓所攻。众少而不敌,与其骁骑溃围得出,常着赤罽帻。卓骑追坚,坚脱罽帻,令亲近将祖茂着之,坚从间道得去。

《吴书》曰:顾悌字子通,疾笃,妻出而省之。悌命左右自扶起,冠帻加袭,令妻还,贞洁不黩如此。

《晋书》曰:庾顗字子嵩,性俭家富。刘与说东海王越,令就换钱千万,冀其有吝,因此可乘,越於众坐中问顗,顗颓然己醉,帻堕机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有两千万,随公所取矣。’与於是乃服,越甚悦。

又曰:易雄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也,少为县吏,自念卑贱,无由自达,乃脱帻挂县门而去。

《宋书》曰:檀道济数拒魏有功,及诛,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齐书》曰:卞彬字士蔚,济阴宛朐人也。祖词之,中领军。父延之,弱冠为上虞令,有刚气。会稽太守孟彭以令长裁之,积不能容,脱帻投地,曰:’我所以屈卿者,政为此帻耳。今己投之,卿以一世勋门而傲天下国士。’拂衣而去。

《梁书》曰:谢举,临川始兴,诸王常所游践。劭陵王纶於娄湖立园,广宴,酒后好聚众宾冠,手自裂破,投之唾壶,皆莫讣涸。举尝预宴,王欲取举帻,举正色曰:’裂冠毁冕,下官弗敢闻命。’拂衣而退。王屡召而不反,甚有惭色。

《北齐书》曰:平秦王归彦额骨三道,着帻不安。文宣见之,怒,使以马鞭击其额,血被面,曰:’尔反时尝以此骨吓汉。’后归彦竟反云。

《汉官仪》曰:谒者着缃帻大冠。

司马彪《续汉书》曰:梁冀改易与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卑帻狭冠也。

卫弘《汉旧仪》曰:凡斋绀帻,耕青帻。

周迁《与服杂事》曰:汉桓帝延熙中,梁冀诛后,京师作嘧苷短耳长,短上长下,以为服袟。

董巴《汉与服志》曰:古者有冠无帻,秦加其武将首饰,为绛柏以表贵贱,后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结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也。至孝文,乃高颜,续为之耳,崇其巾为屋,贵贱皆服之。

蔡邕《独断》曰:汉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群臣皆随焉,尚无巾。王莽头秃,因施巾,故里语曰:’王莽秃,帻施屋。’

傅畅《晋公卿礼秩》曰:中书监令着介帻。

《晋氏要事》曰:哀帝隆和元年,太学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应读令,不应着缃帻,改为素。

《英雄记》曰:公孙瓒字伯珪,上计吏,郡太守刘基以事公车徵,伯珪褠衣平帻,御车洛阳,身执徒养。

张敞《晋东宫旧事》曰:太子衣冠有空顶帻一。

挚虞《决疑》曰:凡救日蚀者,皆着赤帻,以助阳也。侍臣皆赤帻带剑。

干乏《搜神记》曰:昔魏武军中无故作白幍,此丧徵也。初横缝其前,名之曰颜。晋永嘉初,乃去其缝,名无颜帻。其后二年,四海分崩,下人悲叹,无颜以生也。

《广志》曰:交阯、苍梧俗以翡翠为帻。

董仲舒《止雨书》曰:执事者赤帻,由是言之,知不着冠之所服也。

斐启《语林》曰:晋明帝年少不伦,常微行,诏唤人以衣帻迎之,涉水过,衣帻悉湿。元帝己不重,明帝忽复有此,以为无不废理。既入,帻不正,元帝自为正之,明帝大喜。

刘桢《答魏文帝书》曰: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貂蝉之尾,缀侍臣之帻。

《魏武遗令》曰:吾有头病,自先着帽帻,持大服,如存时勿遗。

陆云《与兄书》曰:一日案行视曹公器物,有一介帻如吴帻。

○帽

《释名》曰:帽,冒也。

《释志》曰:杨阜字义山,拜城门校尉,尝见明帝着帽,披缥绫半袖。阜问帝曰:’此於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

又曰:管宁在家,恒着皂帽布裙,随时单复。

鱼豢《魏略》曰:夫余国以金银饰帽。

韦昭《吴书》曰:朱然破魏将李典等军,斩首五百级,得鼓车三乘。拜然左大司马,加锡御织成帽。

又曰:陆逊破曹休於石亭,还,上脱翠帽以遗逊。

《晋书》曰:王濛字仲祖,美姿容。居贫,帽败,自入肆买之。妪悦其貌,争遗新帽。

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曰:石季龙将猎,辄冠金缕之帽。

又陆翙《邺中记》云:季龙猎,着金缕织成合欢帽。

《宋书》曰:沈庆之随宗悫等伐沔北诸山蛮,大破之,威震诸山,群蛮皆稽颡。庆之患头风,好着狐皮帽,群蛮恶之,号曰:’苍头公’。

又曰:元凶劭始生三日,帝往视之,簪帽甚坚,无风而坠于劭侧,上不悦。

又曰:何尚之,大明二年以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尚之在家常着鹿皮帽,及拜开府,天子临轩,百僚陪位,沈庆之於殿庭戏之曰:’今日何不着鹿皮冠?’

萧子显《齐书》曰:东昏侯自造游宴之服,缀以花彩锦绣,群小又造四种帽。帽因势为名,一曰山鹊归林者。《诗》曰《鹊巢》,夫人之德,东昏宠嬖淫乱,故鹊反薮。二曰兔度坑天意,言天下将有逐兔之事也。三曰反缚黄离喽,黄口小鸟也,反缚之应也。四曰凤凰度三桥,凤凰者嘉瑞,三桥,梁王宅处也。

又曰:永明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又为破后帽。世祖崩后,建谋废立,诛灭诸王。

又曰:茹法亮,吴兴武康人也,为前军。延昌殿为世祖阴室,藏诸御。高宗即位,开阴室,出世祖白纱帽、防身刀,法亮嘘唏流涕。

又曰:徐龙驹常住含章殿,着黄纶帽,被貂裘,南面向案,代帝书敕。

又曰:豫章王嶷妃庾氏尝有疾,瘳,上幸嶷邸。后堂设金石乐,宫人毕至,登桐台。使嶷着乌纱帽,因极宴尽欢。

《梁书》曰:到溉尝梦武帝遍见诸子,至湘东而脱帽与之,於是密敬事焉。

又曰:初,贺革之江陵也。意甚不悦,过别御史中丞江革,以情告之。答曰:’吾尝梦主上遍见诸子,惟至湘东王所,手脱帽以与之,此人后必当璧,卿其行乎!’

又曰:沙门宝誌忽重着三布帽,亦不知於何得之。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预章文献王相继薨。

又曰:邓至国,其俗呼帽曰灾何。

又曰:俀国男女皆露髻,富贵者以锦绣杂彩为帽,似中国胡公头。

又曰:庾弘远字士操,清实有士誉,仕齐,为江州长史。刺史陈显达举兵,败,斩於宋雀航。将刑,索帽着之,曰:’子路结缨,吾不可以不冠而死。’

又曰:垣崇祖为豫州刺史。魏攻寿春,崇祖着白纱帽,肩与上城,决水破之。

《后魏书》曰:辛绍先有至孝性,丁父忧,三年口不甘味,头不栉沐发遂落尽,故常垂裙皂帽。

又曰:高昂转司徒公,好着小帽,世因称司徒帽。

《北齐书》曰:齐制,宫内惟天子纱帽,臣下皆戎帽,特赐平秦王归彦纱帽以宠之。

《后周书》曰:独孤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隋书》曰:后周之时着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有瘤疾,不欲人见,每常着焉。相魏之时,着而谒帝,故后周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

《唐书》曰:代宗时禁民皂衫衍鼹帽,以异官健。

《西京杂记》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令月嘉辰,贵妃懋应大册,上遗金花紫纶帽,以陈踊跃。’

《孟嘉别传》曰:嘉为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悉集。时佐吏并戎服,有风吹嘉帽堕,初不觉。良久如厕,温命还之,授孙盛纸笔,啁之,置嘉坐处。嘉还见之,请笔即答,四坐嗟叹。

《幽明录》曰:安开者,安成之俗师也,善於幻术。时王凝之为江州,向王当行阳为王刷头,簪荷叶以为帽与王着。当时亦不觉帽之有异,到座之后,荷叶乃见,举坐皆惊骇,王不知。

魏文帝《与刘晔书》曰:刘生帽裁制微不长,有似里父之服。

孟达《与诸葛亮书》曰:贡白纶帽一颜,以示微意。

刘谧之《下野赋》曰:头戴鹿心帽,足着狗皮靴,面傅黄灰滓,髻插芜菁花,男女四五人,皆如烧虾蟆。

束晳《近游赋》曰:帽引四角之缝,裙有参条之煞。

又曰: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着蕞角之巾。

○巾

《释名》曰: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四教也。

《方言》曰:两覆结谓之帻巾,或谓之承露巾,或谓覆发巾也。

《续汉书》曰:钜鹿张角自称天师,弟子数十万人。始起兵,皆着黄巾以相识别,故世谓黄巾贼。

《后汉书》曰:光武征鲍永,永疑,不至。及更始亡,乃发,去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诣河内。(幅巾,谓不着冠,但幅巾束首也。)

又曰:何进、袁隗欲特表陈实以不次之位,实谢曰:’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己。’

又曰:曹操既猜嫌忌孔融,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云:’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

《魏志》曰:诸葛亮出斜谷,司马宣王拒之,坚璧不与战,亮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又曰:华歆为豫章太守,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迎策。

《蜀书》曰: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与,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邓粲《晋书》曰:王敦欲伐甘卓,遣使送大巾。

又曰:谢万字万石,简文辟为从事中郎,着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帝与谈移日。

沈约《宋书》曰:陶潜在家,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滤酒,还暴着之。

《梁书》曰:武帝赐陶弘景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

又曰:贺德基少游学都下,积年不归。衣资罄乏,又耻服故弊,盛冬止衣夹襦袴。尝於白马寺前逢一妇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门,脱白纶巾以赠之,仍谓曰:’君方为重器,不久贫寒,故以此相遗耳。’问姓名,不答而去。

又曰:武帝与何点有旧,及践祚,手诏论旧,赐以鹿皮巾等。召之,点以巾褐引入华林园。

又曰:王僧孺迁尚书左丞,俄兼御史中丞。僧孺幼贫,其母鬻纱巾以自业。

《后周书》曰:宣政元年,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

《唐书》曰:张易之尝请公王大臣宴於司礼寺,因谓御史大夫杨再思曰:’公面似高丽,请作高丽舞。’再思忻然剪纸自帖其巾,反紫袍,遂作之。

陆翙《邺中记》曰: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着紫纶巾、熟锦袴褶。

《郭林宗别传》曰:林宗尝行陈梁间,遇雨,故其巾一角坫而折。二国学士着巾莫不折其角,云作林宗巾,其见仪则如此。

《傅子》曰:汉末王公多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

张华《博物志》曰:魏文帝弹棋能用手巾角,时有一书生又能低头以所冠葛巾角撇棋。

羊祜《与从弟护军书》曰:年己朽老,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还归乡里。

○接离

郭璞注《尔雅》曰:白鹭翅上有长翰毛,江东取为接离。

《世说》曰:山简为荆州,时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迳造高阳池,日暮倒戴归,酩酊无所知。时复乘骏马,倒着白接离,举手谢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

○障日

《晋八王故事》曰:初,赵王伦将篡位,洛下童谣曰:’屠苏障日覆两耳,当有宪鼯作天子。’于时商农通着大裁障日,伦实眇目也。

孙楚《谢笺》曰:大恩赐障日,其器虽小而礼遇甚弘。昔卫绾锡六剑,珍而不用,楚虽不敏,且授而藏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四-译文

《释名》说:帻,是遮盖的意思。指的是下端齐眉,形状像颐。

扬雄在《方言》中提到:覆盖发髻的叫帻巾,或者叫承露,或者叫覆髻,这些都是赵魏地区通用的说法。

应劭在《汉官仪》中说:帻,是古代地位低微、不戴冠的人所穿的一种。

徐广在《与服杂注》中提到:天子在郊庙祭祀时,要戴黑色的介帻。

《汉书》记载:汉武帝与馆陶公主饮酒,董偃戴着绿色的帻巾,伏在殿下,于是赞美道:‘馆陶公主的厨子臣偃,冒昧地再次拜见。’

《后汉书》记载:刘盆子找到符命后,又丢弃了它,后来又依靠侠卿。侠卿为他制作了红色的单衣,半头帻。(帻巾,是用来覆盖发髻的。《续汉书》说:童子的帻没有屋檐,表示未成年的样子。半头帻就是空顶帻,上面没有屋檐,所以这样称呼。董仲舒在《繁露》中说:以红色为基调的帻,因为帻崇尚红色。盆子继承了汉的统绪,所以使用红色。《东宫故事》说:太子有一顶空顶帻,就是半头帻的做法。)

《东观汉记》记载:光武帝初起事时,与诸季一起购买弓弩、红色衣服、红色帻。

又记载:皇帝下诏赐给段颎一顶红色帻和大冠。

又记载:马援外表看似粗犷简易,但内心重视礼节,对待寡嫂非常尊敬,即使在闺房内,也必定戴帻,然后才见。

又记载:马援初次见到皇帝时,让中黄门引入,皇帝在宣德殿南庑下,只是戴着帻坐着。马援说:‘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或奸臣,竟然如此简易?’

谢承在《后汉书》中说:巴祗字敬祖,担任扬州刺史,他的黑帻损坏后,不再更换,而是用水洗去墨迹,继续使用。(许慎在《说文》中说:澡,是洗的意思。)

《续汉书》记载:许劭字子将。许劭擅长识人,进入帻店,选拔樊子昭。

袁晔在《汉献帝春秋》中说:孙坚驻扎在梁东,被董卓攻打。人少而不敌,与他的精锐骑兵突破包围而出,经常戴着红色的罽帻。董卓的骑兵追赶孙坚,孙坚脱下罽帻,让亲近的将领祖茂戴上,孙坚从小路逃脱。

《吴书》记载:顾悌字子通,病重,妻子来看望他。顾悌让左右扶他起来,戴上冠和帻,让妻子回去,他的贞洁就是这样。

《晋书》记载:庾顗字子嵩,性格节俭,家境富裕。刘与向东海王司马越建议,让他换钱一千万,希望他能吝啬,这样就可以趁机行事。司马越在众人面前问庾顗,庾顗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帻掉在椅子上,用头去穿取,慢慢回答道:‘下官家中原本有两千万,随公取用好了。’刘与于是佩服,司马越非常高兴。

又记载:易雄字兴长,是长沙浏阳人,年轻时担任县吏,自认为地位低微,没有机会自我提升,于是脱下帻,挂在县门上离开。

《宋书》记载:檀道济多次抵抗魏国,有功,后来被杀,愤怒情绪高涨,目光如炬,一会儿间喝下一斛酒,然后脱下帻扔在地上,说:‘这破坏了你的万里长城。’

《齐书》记载:卞彬字士蔚,是济阴宛朐人。他的祖父卞词之,担任中领军。父亲卞延之,弱冠之年就担任上虞县令,有刚直之气。会稽太守孟彭以县令长的身份压制他,积怨不能容忍,卞延之脱下帻扔在地上,说:‘我之所以屈服于你,正是因为这帻。现在我已经扔掉了它,你作为一个世家的勋贵,却傲视天下国士。’说完,拂袖而去。

《梁书》记载:谢举,在临川始兴,是诸王常去游玩的地方。劭陵王萧纶在娄湖建立园林,举行宴会,酒后喜欢聚众宾客,亲手撕裂他们的冠冕,扔进唾壶,没有人敢拒绝。

《北齐书》记载:平秦王归彦额头有三道皱纹,戴帻不舒服。文宣帝见到后,愤怒,用马鞭打他的额头,鲜血满面,说:‘你造反时曾经用这额头吓唬汉人。’后来归彦果然造反。

《汉官仪》记载:谒者戴黄色的帻和大冠。

司马彪在《续汉书》中提到:梁冀改变服饰制度,制作了平上軿车、低矮的帻和狭窄的冠。

卫弘在《汉旧仪》中提到:所有斋戒时戴的绀帻,耕作时戴青帻。

周迁在《与服杂事》中提到:汉桓帝延熹年间,梁冀被杀后,京师流行一种嘧苷短耳长帻,短上长下,作为服饰。

董巴在《汉与服志》中提到:古代只有冠,没有帻,秦朝给武将增加了首饰,用红色冠帽来区分贵贱,后来逐渐形成了颜题。汉朝兴起后,继续使用颜题,向后结扎,戴上巾,连着颜题向后覆盖,现在所说的丧帻就是这样。到孝文帝时,帻变得更高,继续使用,贵贱都戴。

蔡邕在《独断》中提到:汉元帝额头有浓密的头发,不想让人看到,开始使用帻,群臣都跟着效仿,那时还没有巾。王莽头发稀疏,因此使用巾,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话:‘王莽秃,帻施屋。’

傅畅在《晋公卿礼秩》中提到:中书监令戴介帻。

《晋氏要事》记载:哀帝隆和元年,太学博士曹弘之等人提议立秋时应读令,不应戴黄色帻,改为白色。

《英雄记》记载:公孙瓒字伯珪,担任上计吏,郡太守刘基因事征召他到公车,伯珪穿着粗布衣服和平帻,驾车前往洛阳,亲自驾车。

张敞在《晋东宫旧事》中提到:太子的衣冠中有一顶空顶帻。

挚虞在《决疑》中提到:所有救日食的人,都戴红色帻,以助阳气。侍臣都戴红色帻,佩剑。

干乏在《搜神记》中提到:过去魏武帝军中无故制作白幍,这是丧事的征兆。最初在前面横缝,名叫颜。晋永嘉初年,去掉缝,名叫无颜帻。此后两年,四海分崩离析,百姓悲叹,没有颜面活下去。

《广志》记载:交阯、苍梧地区的风俗,用翡翠制作帻。

董仲舒在《止雨书》中提到:负责事务的人戴红色帻,由此可知,不戴冠的人所穿的就是帻。

斐启在《语林》中提到:晋明帝年轻时不合常规,经常微服私行,皇帝下诏让人用衣服和帻来迎接他,涉水而过,衣服和帻都湿了。明帝已经不重视这些,明帝忽然又这样做,认为这是不可废弃的道理。进入宫中后,帻戴得不正,明帝亲自帮他整理,明帝非常高兴。

刘桢在《答魏文帝书》中提到:南方的金子,戴在窈窕的头上;貂蝉的尾巴,装饰在侍臣的帻上。

《魏武遗令》记载:我有头痛病,自从先戴着帽帻,穿着大服,像活着时一样,不要丢弃。

陆云在《与兄书》中提到:有一天巡视曹操的器物,有一顶介帻,像吴地的帻。

《释名》说:帽,是覆盖的意思。

《释志》记载:杨阜字义山,担任城门校尉,曾经看到明帝戴帽,披着浅紫色的半袖衣服。杨阜问皇帝:‘这符合什么礼法规定的服饰?’皇帝沉默不答,从此不再穿着不符合礼法的服饰见杨阜。

又记载:管宁在家时,经常戴着黑色帽子和布裙,根据季节的变化,有时穿单有时穿复。

鱼豢在《魏略》中提到:夫余国用金银装饰帽子。

韦昭在《吴书》中提到:朱然打败魏将李典等人的军队,斩首五百级,缴获战车三辆。朱然被封为左大司马,并赐予织成帽。

又记载: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回来后,皇帝脱下翡翠帽送给陆逊。

《晋书》记载:王濛字仲祖,长相英俊。家境贫寒,帽子破了,他自己去店铺买新的。有个老妇人喜欢他的外貌,争着送给他一顶新帽子。

萧方等的《三十国春秋》说:石季龙要出去打猎,总是戴着金线绣成的帽子。

陆翙的《邺中记》说:季龙打猎时,戴着用金线织成的合欢帽。

《宋书》记载:沈庆之跟随宗悫等人讨伐沔北的少数民族,大败敌军,威震群山,所有少数民族都向他磕头。庆之患有头痛病,喜欢戴狐狸皮帽子,少数民族们很讨厌这个,称他为‘苍头公’。

又记载:元凶劭出生三天后,皇帝去看望他,给他戴的帽子非常牢固,没风却掉在了劭的旁边,皇帝很不高兴。

又记载:何尚之,大明二年以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继续担任侍中。尚之在家时常常戴鹿皮帽子,等到被任命为开府,皇帝亲临,百官陪位,沈庆之在殿庭中戏谑他说:‘今天为什么不戴鹿皮冠呢?’

萧子显的《齐书》说:东昏侯自己制作了游宴的服装,上面缀满了花彩锦绣,手下的小人们又制作了四种帽子。帽子根据形势命名,一叫做‘山鹊归林’,《诗经》中有《鹊巢》篇,说的是夫人的美德,东昏侯宠爱宠妃,淫乱无度,所以鹊会返回湖泊。二叫做‘兔度坑天意’,意思是天下将有逐兔的事情发生。三叫做‘反缚黄离喽’,黄口小鸟被反绑起来,这是反绑的象征。四叫做‘凤凰度三桥’,凤凰是吉祥的象征,三桥是梁王居住的地方。

又记载:永明年间,萧谌开创了博风帽后裙的款式,又创造了破后帽。世祖去世后,建武皇帝有废立皇位的阴谋,诛杀了诸王。

又记载:茹法亮,吴兴武康人,担任前军。延昌殿是世祖的陵墓,藏有各种御用品。高宗即位后,打开陵墓,发现了世祖的白纱帽和防身刀,法亮感叹流泪。

又记载:徐龙驹常住在含章殿,戴着黄纶帽,穿着貂皮大衣,面向南坐在案前,代替皇帝书写敕令。

又记载:豫章王嶷的妃子庾氏曾经生病,病好后,皇帝亲自到嶷的府邸。后堂设置了金石乐器,宫女们都到了,登上桐台。皇帝让嶷戴上乌纱帽,于是大家尽情欢宴。

《梁书》记载:到溉曾经梦见武帝遍见他的儿子们,到了湘东王那里,武帝脱下帽子给他,于是他秘密地敬重武帝。

又记载:起初,贺革到江陵时,非常不高兴,经过别御史中丞江革,把情况告诉他。江革回答说:‘我曾经梦见皇上遍见诸子,只有到了湘东王那里,皇上亲手脱帽给他,这个人以后必定会显贵,你赶快去吧!’

又记载:沙门宝志突然戴上三顶布帽,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不久武帝去世,文惠太子、预章文献王相继去世。

又记载:邓至国的风俗,称呼帽子为‘灾何’。

又记载:俀国的男女都露着头发,富贵的人用锦绣杂彩做帽子,像中国的胡公头。

又记载:庾弘远字士操,清廉诚实,有士人的声誉,在齐朝做江州长史。刺史陈显达起兵失败,在宋雀航被斩。将要被处刑时,他要求戴上帽子,说:‘子路结缨,我不能不戴帽子而死。’

又记载:垣崇祖担任豫州刺史。魏国攻打寿春,崇祖戴着白纱帽,肩并肩上城,破敌军。

《后魏书》记载:辛绍先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他三年不吃东西,头发不梳不洗,以至于头发全部掉光,所以经常戴垂裙皂帽。

又记载:高昂转任司徒公,喜欢戴小帽子,世人因此称他为‘司徒帽’。

《北齐书》记载:北齐的制度,宫内只有皇帝可以戴纱帽,臣下都戴军帽,特别赐给平秦王归彦纱帽以示宠爱。

《后周书》记载:独孤信在秦州曾经因为打猎天黑时骑马进城,他的帽子稍微偏了,第二天早上,有戴帽子的人,都效仿独孤信偏戴帽子。

《隋书》记载:后周时戴突骑帽,就像现在的胡帽,垂裙覆带,这是束发遗风。文帝项上有瘤疾,不想让人看见,经常戴着。

《唐书》记载:代宗时禁止民间戴皂衫衍鼹帽,以区别官吏。

《西京杂记》记载:赵飞燕做皇后时,她的弟弟在昭阳殿,给飞燕写信说:‘今月嘉辰,贵妃应该大封,皇上赐给她金花紫纶帽,以表示喜悦。’

《孟嘉别传》记载:孟嘉担任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桓温在龙山游玩,参军们全部到了。当时佐吏都穿着军服,有风吹孟嘉的帽子掉下来,他当时没有察觉。过了一会儿他去上厕所,桓温命令他回来,给了孙盛纸笔,让他写诗,放在孟嘉座位上。孟嘉回来看到后,拿起笔就写,在座的人都赞叹不已。

《幽明录》记载:安开是安成的俗师,擅长幻术。当时王凝之为江州,要给王刷头,用荷叶做帽子给他戴上。当时也没有察觉帽子有什么不同,等到坐下后,荷叶才显现出来,满座的人都惊骇,王凝之却不知道。

魏文帝《与刘晔书》说:刘生的帽子裁制稍微短了一点,有点像里父的服装。

孟达《与诸葛亮书》说:送给你一顶白纶帽,以示微意。

刘谧之《下野赋》说:头戴鹿心帽,脚穿狗皮靴,脸上涂着黄灰,头发上插着芜菁花,男女四五人,都像烧虾蟆。

束晳《近游赋》说:帽子引出四角的缝,裙子有参条的煞。

又记载:老公戴合欢的帽子,少年戴蕞角的头巾。

《释名》说:巾,是谨慎的意思。二十岁成人,士人戴冠,平民戴巾,应该自己谨慎修养四教。

《方言》说:两个帽子重叠戴叫做帻巾,或者叫做承露巾,或者叫做覆发巾。

《续汉书》说:钜鹿张角自称天师,弟子有数十万人。起初起兵,都戴黄巾以相识别,所以世称黄巾贼。

《后汉书》说:光武帝征召鲍永,鲍永怀疑,没有来。等到更始帝去世后,他才出发,离开上将军列侯的印绶,解散了军队,只带着幅巾和将领们到河内。(幅巾,就是不带冠,只用幅巾束发。)

又记载:何进、袁隗想要特别提拔陈实,陈实推辞说:‘我久已脱离世俗,只愿用巾束发以终此生。’

又记载:曹操猜疑忌恨孔融,命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融,说:‘你位居九列,不遵守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

《魏志》说:诸葛亮出斜谷,司马懿拒战,坚守壁垒不与交战,诸葛亮送来巾帼妇人的装饰品以激怒司马懿。

又记载:华歆担任豫章太守,孙策在江东策略地形。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戴幅巾迎接孙策。

《蜀书》说:诸葛武侯与司马懿在渭滨将要交战,司马懿穿着军服处理事务,派人看诸葛武侯,他乘素车,戴葛巾、挥动毛扇指挥三军,大家都跟随他的进退。司马懿听说后感叹说:‘真是个名士啊。’

邓粲《晋书》说:王敦想要讨伐甘卓,派人送来大巾。

又记载:谢万字万石,简文帝辟他为从事中郎,戴白纶巾,穿鹤氅裘,踏着版而前,皇帝与他谈话直到天黑。

沈约在《宋书》中记载:陶渊明在家时,郡里的将领来拜访他,正好赶上他酿的酒熟了,将领就用陶渊明头上的葛巾来过滤酒,然后又把葛巾晾晒起来。

《梁书》记载:梁武帝赐给陶弘景鹿皮做的巾,后来多次用礼聘他,但他都没有出去。

《梁书》又记载:贺德基年轻时在京城求学,多年没有回家。衣服和钱财都用完了,又因为羞于穿破旧的衣服,在严冬里只穿夹衣和裤子。曾经在一个冬天在白马寺前遇到一位穿着华丽的妇人,妇人叫贺德基进寺门,脱下自己的白纶巾送给他,并对他说:‘你是个重要的人才,不久的将来会贫穷,所以我用这个送给你。’问她的姓名,她没有回答就离开了。

《梁书》又记载:梁武帝与何点有旧交,等到登基后,亲自写信谈论旧情,赐给他鹿皮巾等物。后来召见何点,何点用巾和粗布衣服作为引子,引他进入华林园。

《梁书》又记载:王僧孺升迁为尚书左丞,不久又兼任御史中丞。王僧孺小时候家里贫穷,他的母亲卖纱巾来维持生计。

《后周书》记载:宣政元年,开始戴常冠,用黑色纱巾做成,戴上簪子但不系带子,这种样式和现在的折角巾相似。

《唐书》记载:张易之曾在司礼寺宴请公王大臣,趁机对御史大夫杨再思说:‘你的脸像高丽人,请表演高丽舞。’杨再思欣然剪下自己的巾子贴在脸上,反过来穿紫袍,于是开始跳舞。

陆翙在《邺中记》中记载:皇后出行时,有一千名女骑士组成仪仗队,冬月里她们都戴着紫纶巾、穿着熟锦做的裤子。

《郭林宗别传》记载:郭林宗曾在陈国和梁国之间行走,遇到下雨,所以他的巾子一角湿了并折断了。两个国家的学者戴巾子时都会折一角,说这是郭林宗的巾子,他们的礼仪就是这样。

《傅子》记载:汉末时,王公贵族多喜欢用幅巾作为装饰,所以袁绍一类的人虽然身为将帅,也都戴着缣巾。

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魏文帝曹丕擅长用巾子角弹棋,当时有一个书生也能低头用头上的葛巾角来撇棋。

羊祜在给他的堂弟护军的书信中写道:我已经年老体衰,既然边疆的事情已经安定,我应该戴上角巾,回到故乡。

郭璞在注释《尔雅》时说:白鹭的翅膀上有长长的羽毛,江东地区的人们用这些羽毛来做接离。

《世说新语》记载:山简担任荆州刺史时,常常喝得大醉,人们为他作歌说:‘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戴归,酩酊无所知。时复乘骏马,倒着白接离,举手谢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葛强是他的爱将,是并州人。

《晋八王故事》记载:起初,赵王伦将要篡位,洛阳流传童谣说:‘屠苏障日覆两耳,当有宪鼯作天子。’当时商人和农民都戴着大裁的障日,赵王伦实际上是有眼疾的。

孙楚在《谢笺》中写道:大恩赐予障日,虽然这个器物不大,但礼遇却非常隆重。过去卫绾赐予六把剑,珍贵却不用,我虽然不聪明,但也接受并珍藏起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四-注解

帻:帻是一种古代的帽子,用于覆盖发髻,尤其在赵魏地区,它被称为覆髻、承露或覆髻,是古代卑贱者不戴冠时所佩戴的。

颐:颐指的是下巴和面颊的交界处,这里形容帻的下端与下巴齐平。

巾:巾,古代的一种头巾,用于束发。

冠:冠是古代的一种帽子,通常由布或丝制成,戴在头上。

介帻:介帻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帻。

韝:韝是一种古代的护腕,这里指董偃佩戴的。

绛:绛是一种红色的颜色,这里指红色的帻。

单衣:单衣是一种单层的衣服。

屋:屋在这里指帻巾上的遮挡部分。

袭:袭指外衣。

帻巾:帻巾,古代的一种头巾。

介:介指介于两者之间的意思,这里指介帻。

缃帻:缃帻是一种黄色的帻。

軿车:軿车是一种古代的车辆。

绀帻:绀帻是一种紫色的帻。

耕青帻:耕青帻是一种绿色的帻,用于耕作时佩戴。

嘧苷:嘧苷是一种古代的短耳长冠。

颜题:颜题是一种头饰。

帽:帽,古代指帽子,是一种头部装饰品,用于遮阳、保暖或作为身份的象征。

冒:冒指覆盖。

帽帻:帽帻是一种古代的帽子。

皂帽:皂帽是一种黑色的帽子。

布裙:布裙是一种用布制成的裙子。

金银饰帽:金银饰帽是一种用金银装饰的帽子。

锡御织成帽:锡御织成帽是一种用锡制成的帽子,上面有织成的装饰。

翠帽:翠帽是一种绿色的帽子。

王濛:王濛,字仲祖,东晋时期人物,以美姿容著称。

季龙:石季龙,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

沈庆之:沈庆之,南朝宋时期将领,以勇猛著称。

元凶劭:元凶劭,南朝宋的皇帝刘劭,因其凶残而得名。

何尚之:何尚之,南朝宋时期官员,曾任左光禄大夫。

东昏侯:东昏侯,南朝齐的皇帝萧宝卷,以荒淫无道著称。

萧谌:萧谌,南朝齐时期人物。

茹法亮:茹法亮,南朝齐时期人物。

徐龙驹:徐龙驹,南朝齐时期人物。

豫章王嶷:豫章王嶷,南朝齐的宗室。

武帝:武帝,指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

文惠太子:文惠太子,南朝齐的宗室。

预章文献王:预章文献王,南朝齐的宗室。

邓至国:邓至国,古代少数民族国家。

俀国:俀国,古代少数民族国家。

庾弘远:庾弘远,南朝齐时期人物。

垣崇祖:垣崇祖,南朝宋时期将领。

辛绍先:辛绍先,北魏时期人物。

高昂:高昂,北魏时期人物。

归彦:归彦,北齐时期人物。

独孤信:独孤信,北周时期人物。

突骑帽:突骑帽,古代一种帽子,类似胡帽。

文帝:文帝,指北周的第二位皇帝宇文邕。

代宗:代宗,指唐朝的第八位皇帝李适。

赵飞燕:赵飞燕,西汉末年皇后,以美貌著称。

桓温:桓温,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孟嘉:孟嘉,东晋时期人物,以才子著称。

安开:安开,南朝宋时期人物。

刘晔:刘晔,东汉末年人物。

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谋著称。

孔融: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

华歆:华歆,东汉末年人物。

诸葛武侯:诸葛武侯,指诸葛亮。

王敦:王敦,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谢万:谢万,东晋时期文学家。

黄巾:黄巾,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的一种标志。

幅巾:幅巾,古代一种简单的头巾。

秃巾:秃巾,指不戴帽子的头巾。

巾帼: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

承露巾:承露巾,古代的一种头巾。

覆发巾:覆发巾,古代的一种头巾,用于遮盖头发。

黄巾贼:黄巾贼,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的别称。

河内:河内,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一带。

丞相军谋祭酒:丞相军谋祭酒,古代官职,负责军事谋略。

九列:九列,古代官职的一种分类。

唐突:唐突,冒犯,冲撞。

巾帼妇人之饰:巾帼妇人之饰,指妇女的头巾。

葛巾:葛巾,用葛纤维制成的头巾,是古代士人的一种常戴的便帽。

鹤氅裘:鹤氅裘,用鹤羽制成的外衣。

履版:履版,指穿着木屐。

陶潜:陶潜,即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郡将侯潜:郡将,指郡守,古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最高长官。侯潜,即侯姓的郡守。

酒熟:酒熟,指酒已经酿造完成,可以饮用。

陶弘景:陶弘景,南朝梁时期的道士、文学家,是道教茅山宗的重要人物。

鹿皮巾:鹿皮巾,用鹿皮制成的头巾,古代贵族或道士佩戴。

礼聘:礼聘,指用礼仪的方式邀请或聘请。

贺德基:贺德基,古代人物,具体生平不详。

都下:都下,指都城之下,即京城附近。

衣资罄乏:衣资罄乏,指衣服和钱财都用尽了。

夹襦袴:夹襦袴,指夹衣和裤子。

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座寺院。

白纶巾:白纶巾,用白色丝线编织的头巾。

重器:重器,指重要的人才。

巾褐:巾褐,指头巾和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

华林园:华林园,南朝梁皇家园林,位于今南京市。

王僧孺:王僧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尚书左丞: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职。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缣巾:缣巾,用缣(一种丝织品)制成的头巾。

常冠:常冠,古代的一种冠帽。

皂纱:皂纱,黑色的纱。

折角巾:折角巾,古代的一种头巾,巾角向上折起。

公王大臣:公王大臣,指国王、诸侯和大臣。

司礼寺:司礼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宫廷礼仪。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古代官职,掌管监察事务。

杨再思:杨再思,古代人物,具体生平不详。

高丽舞:高丽舞,指朝鲜半岛的高丽国的舞蹈。

皇后:皇后,指帝王的正妻。

卤簿:卤簿,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

紫纶巾:紫纶巾,用紫色丝线编织的头巾。

熟锦袴褶:熟锦袴褶,用熟锦制成的裤子。

郭林宗:郭林宗,即郭泰,东汉末年的名士。

袁绍:袁绍,东汉末年的军阀,官至冀州牧。

魏文帝:魏文帝,即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弹棋:弹棋,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羊祜:羊祜,西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角巾:角巾,古代的一种头巾,巾角向上折起。

接离:接离,古代的一种头巾,巾角向上折起。

翰毛:翰毛,指鸟类的长羽毛。

江东: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

山简:山简,东汉末年的将领。

高阳池:高阳池,位于湖北省襄阳市。

葛强:葛强,山简的爱将。

并州儿:并州儿,指并州(今山西省)的人。

屠苏障日:屠苏障日,古代的一种装饰。

宪鼯:宪鼯,古代的一种动物,此处指象征天子。

大裁障日:大裁障日,古代的一种装饰。

洛下:洛下,指洛阳,古代都城。

商农:商农,指商人和农民。

卫绾:卫绾,西汉时期的将领。

六剑:六剑,古代的一种剑。

孙楚:孙楚,西晋时期的文学家。

障日:障日,古代的一种装饰,用以遮挡阳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四-评注

沈约《宋书》中记载的陶潜酒熟滤酒,以葛巾为滤,此行为展现了陶潜的率真与不拘小节,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士人生活的简朴与自然。葛巾,一种用葛纤维制成的头巾,常被用来表示隐逸与超脱,陶潜此举既是对自然之物的尊重,也是对世俗礼仪的淡然。

《梁书》中提及的武帝赐予陶弘景鹿皮巾,并屡加礼聘,陶弘景却不为所动,这体现了陶弘景的清高与对世俗荣利的淡泊。鹿皮巾,一种以鹿皮制成的头巾,象征着尊贵与权力,而陶弘景的不为所动,则是对这种象征的拒绝。

贺德基在困境中,得到一位妇人的赠与,此行为不仅是对他困境中的慰藉,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士之间的互助与温情。妇人赠以白纶巾,寓意着对贺德基未来的美好祝愿。

武帝与何点有旧,赐以鹿皮巾,并召之入华林园,这体现了皇帝对何点的赏识与信任。何点以巾褐引入,表现了他的谦逊与低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服饰习惯。

王僧孺幼贫,其母鬻纱巾以自业,这一细节展现了王僧孺家庭的贫困与母亲的辛劳,同时也体现了纱巾在当时社会中的普遍性。

《后周书》中描述的宣政元年所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这反映了当时服饰的演变与审美趋势。

《唐书》中记载的张易之请杨再思作高丽舞,杨再思欣然剪纸自帖其巾,反紫袍,遂作之,这一行为展现了杨再思的幽默与风趣,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娱乐方式。

陆翙《邺中记》中描述的皇后出,女骑一千为卤簿,冬月皆着紫纶巾、熟锦袴褶,这一场景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奢华与气派。

《郭林宗别传》中记载的郭林宗巾角的折断,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郭林宗的崇敬与模仿,同时也体现了巾在士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傅子》中提到汉末王公多以幅巾为雅,袁绍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这反映了巾在汉代士人生活中的普遍性与象征意义。

张华《博物志》中记载魏文帝弹棋能用手巾角,书生低头以所冠葛巾角撇棋,这些细节展现了当时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娱乐方式。

羊祜《与从弟护军书》中提到的角巾,是一种以角制成的头巾,象征着隐逸与超脱,羊祜以此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郭璞注《尔雅》中提到的接离,是一种用白鹭翅上的长翰毛制成的头巾,反映了当时对自然之物的利用与审美。

《世说》中记载的山简倒戴白接离,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放荡不羁与对世俗礼仪的漠视。

《晋八王故事》中提到的屠苏障日,反映了当时对天象的迷信与对未来的担忧。

孙楚《谢笺》中提到的障日,是一种大裁的巾,用以遮阳,这反映了当时服饰的实用性。

以上各段古文,通过巾这一物品,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审美观念、社会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