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四-原文
○履
《释名》曰: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亦曰拘也,所以拘足也。复其下曰舄。舄,腊也。久立地湿,故复其下使乾腊也。不借言贱易有宜,各自畜,不假借之也。齐人曰抟借,抟借犹把鲊,粗之貌也。曰粗,丝麻韦草,皆同名粗。粗,措也,言所以安措足也。
《说文》曰:履,足所依也。靸,小儿履也。鞮,革履也。
《广雅》曰:履紟谓之棋。
《世本》曰:於则作履扉。(于则,黄帝臣。草曰扉,麻曰履也。)
《方言》曰:丝作之,麻作之,不借组者谓之履。屦,朝鲜洌水之上谓之邛角,南方江沔之间总谓之粗,梁益谓之屣,或谓之紊。(下几反,一音尽。)履,其通语也。徐土邳圻之间(今下邳。沂音沂。)谓之叩角。纟两纟爽,(上两下爽。)关之东西或谓之纟两,或谓之纟爽,其通语也。
《史记》曰:张良尝游於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至良所,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之。’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进之。
又曰:东郭先生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不完。行雪中,履屦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
又曰: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欲夸楚,为瑇瑁簪,刀剑之室饰以珠玉。而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赵使大惭。
又曰:淳于髡曰:’杯盘狼籍,履舄交错。’
《汉书》曰:王莽好高冠厚履。
又曰:郑崇,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谏争,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魏志》曰:曹公令曰:’议者以祠庙当解履,吾授赐命带剑,不解履上殿。今有事於庙而解履,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简君王也,吾不敢脱履上殿。’
《蜀志》曰:先主少孤,织履为业。曹公骂曰:’卖履舍长。’
又曰:刘琰妻胡入贺太后,后特留胡,经月乃出。胡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伍伯挝胡,以履抟面。胡具以言告,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授履之地。’琰竟弃市。
《晋书》曰:夜,武库火,累代之宝皆焚焉。孔子履、汉祖斩蛇剑、王莽头并失。
又曰:符健时霖雨,河水溢,浦津监寇登得一履於河,长七尺三寸,内指迹长一尺,深三寸。
《续晋汉阳春秋》曰:江州刺史王弘造陶渊明,无履,从人脱履以给之,语左右为彭泽作履。左右请履度,渊明於众坐,伸脚令度。及履至,着而不疑。
《晋惠帝起居注》曰:帝还洛阳,至陵下谒,无履,取左右履着,下拜。
《赵录》曰:佛图澄卒,葬后郭,门吏报石季龙云:’是师携一履西去。’季龙发其墓,惟见一履与一石。
《后魏书》曰:王遵业从容恬素,若处丘园。尝着穿履,好事者多毁新履以学之。
《宋书》曰:益州道士劭硕元徽二年忽告人云:’吾命终。’因卧而死。后人见硕在荆州上明,以一只故履缚左脚而行甚疾,遂不知所之。
《齐书》曰:高祖俭素,宫人尽令着紫丝履。太公金匮履之书曰:’行必虑正。’
《六韬》崇侯虎曰:’今周伯昌怀仁而善谋。冠虽弊,礼加於首;履虽新,法以践地,可及其未成而图之。’
又曰:昔帝尧王天下,黼衣絓履,不弊不更为也。
《晏子》曰:公问:’子近市,识贵贱乎?’时公繁刑,晏子曰:’踊贵履贱。’公愀然,遂缓刑。
又曰: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良玉之约,其长尺。
又曰:景公为履,饰以金玉,服以听朝。履重,仆不能举之。问曰:’天寒乎?’晏子曰:’古之制衣服,冬轻而暖,夏重而清,金玉之履,是重而寒也。’公入彻履。
《孙卿子》曰:大布之衣,簏紃之履,可以养体也。
《庄子》曰: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方履者知地形。
又曰:曾子居卫,提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韩子》曰: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其坐,往市而忘操之。见履,乃曰:’吾忘度足。’乃归取之,市罢,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以足?’曰:’宁信度数,无自信也。’
又曰:文王履系解,视左右尽贤,无可使系者,因俯而系之。
又曰:鲁人身善织履,其妻善织缟,而徙於越。或谓之曰:’子必穷。履,饰足也,而越人跣;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欲不穷,可得乎?’
《贾子》曰:天子黑方履,诸侯素方履,大夫素圆履。
《贾谊书》曰:昔楚昭王与吴战,楚军败,昭王走,而履决,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左右问曰:’何惜此一踦履乎?’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履哉?恶与偕出弗与亻皆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
又曰:履虽鲜,弗加之於枕;冠虽弊,弗以苴履。
又曰:二世胡亥之为公子,曰:’诏置酒,享群臣。’召诸子赐食,先罢。胡亥下阶,群臣陈履,状善者因行践败而去,诸侯闻之者莫不太息。及二世即位,皆知天下必弃之。
《淮南子》曰:禹之趋时,冠挂而弗顾,履遗而不取。
《盐铁论》曰:古者庶人鹿菲草履,今富者韦沓丝履。
《风俗通·论数》曰:踦者,奇也,履舄之一也。
《梦书》曰:履袜为子,属体末也,若梦得履袜者,必有子息也,履者为男,袜者为女也。
《西京杂记》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弟上遗同心粕宝綦履。
又曰:度安世年十五为成帝侍郎,常着轻丝履。
又曰:匡衡邑人有说《诗》者,衡从与语,质疑,邑人推服,到履而去。
《拾遗记》曰:穆王起春宵之宫,西王母来焉,纳丹豹文履。
魏武帝《遗令》曰:诸舍中可学作组履卖之。
又《内式令》曰:吏民多制文绣之服,履丝不得过降紫金黄丝织履,前於江陵得杂彩丝履,以与家约:”当着尽此履。不得效作也。”
《晋令》曰:士卒、百工履色无过绿青白,婢履色无过红青,古侩(古会切。)卖者皆当着巾,帖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黑履,一足着白履。
《东宫旧事》曰:太子妃有绛地文履一纟两。
《汉旧仪》曰:乘与带七尺斩蛇剑,履虎尾约履。
徐乾《古履仪》曰:正会大司马问剑履上殿义,徐言所以,遂见从,着履上殿。时人见咸讥云:”古无履,但有舄。今当着舄上殿,不宜着履.”案《周礼》天王赤舄黑舄,后素葛履。郑君注曰:复下曰舄,单下曰履,是则古有履也。蔡谟《答台符》分别履舄之名事曰:被符小会义注,侍臣剑履升殿。而挚虞《决疑》言剑舄履之名宜审。谨案:今时所谓履者,自汉前皆名屦。屦,《左传》曰:”踊贵履贱.”《礼》曰:”户外有抖勿”,不言二履。贾谊曰:”冠虽敝,不以苴屦.”亦不言苴屦。言履者,犹足所履践耳。《诗》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舄者,一物之别名。履者,足践之通称。称先代以来优崇重臣,言剑履则包舄也。又大臣昇殿,不惟朝会,或私觌独见,临时所着,不必是舄,故总言履,以明不跣而己。挚虞中朝宿臣,多识往行,亲睹其礼,退而书之,即是晋之故典令。《决疑》言舄者,书时事也。《仪注》言履者,举总名也。寻文总意,所称虽异,其制一也。
邓德明《南康记》曰:昔有卢耽仕州为治中。当元会,至晓不及朝,化为白鹄,至閤前回翔,欲下威仪。以帚掷之,得一双履,耽惊还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时步骘为广州刺史,意甚恶之,便以状闻,遂至诛灭。
《荆州记》曰:兴安水边平石上有石履。
《搜神记》曰:宫亭湖孤石,有一估客下都经其下,见二女子,云:”可为妾买两纟两丝履,自厚相报.”估客至都,与置之,并一箱,置履在内,留庙中去。兼一书一刀,忘而和留之。及下去,乘舟,忽有鲤鱼跃入,剖之,得刀与书。
《幽明录》曰:晋太宁元年,馀杭人姓王,失其名,往上舍,过庙乞福。既去亡履,己行五六里,懒复更反取。一白衣人持履后至,云:”宫使还君.”化为鹄,飞入田中。
《列仙传》曰:啸父,冀州人,在曲周市补履,数十年不老,人奇之。
又曰:昭帝既葬钩弋夫人,空棺无尸,但有丝履。
《列异传》曰:胡母班为太山府君,赍书诣河伯,贻其青丝履,甚精巧也。
《汉武内传》曰:七月七日,西王母降,履玄琼凤文之舄。
《列女传》曰:翟方进学於京师,后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履以给之。
皇甫谧《高士传》曰:陈仲字子终,自齐適楚,楚王欲以为相,其妻子曰:”家织履以食,淡然而无为,乐在其中矣.”谢使者。
秦嘉《与妇淑书》曰:今枉虎龙组缇履一緉。
高文惠妇《与文惠书》曰:今聊奉具组生履一緉,
曹植《贺冬表》曰:献白文履七緉,袜百副。
崔实《四民月令》曰:八月制韦履,十月作白履。
刘桢《鲁都赋》曰:纤纤丝履,灿烂鲜新。表以文组,缀以朱蠙。
曹植《洛神赋》曰:践远游之人履,曳霜绡之轻裙。
古乐府诗曰: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张华《轻薄篇》曰:足下黄金履,手中双莫邪。
甄述女诗曰:足蹑承云履,丰趺高春锦。
古诗曰: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傅玄《履铭》曰:戒之哉,念履正,无履邪。正者吉之路,邪者凶之徵。
贾谊《吊屈原文》曰: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嗟若先生,独离此咎。
○舄
崔豹《古今注》曰:舄,以木置履下,乾腊不畏泥溺也。
《方言》曰:履中有木者谓之复舄,自关而东谓之复履。其上单者谓之宛,下单谓之鞮。
《诗》曰: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又《南有嘉鱼·车攻》曰:赤芾金舄。(笺云:金舄,黄朱色也。)
《周礼·天官下》曰:屦人掌王及后之范勿,为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郑玄曰:王告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也。王后亦服六,惟祭服有舄。郑司农云:赤繶、黄繶,黄繶以黄赤云丝为下绿。繶音忆。)
《左传》曰:楚子次于乾溪,雨雪,王皮冠、秦履复陶。(秦所遗羽衣也。)翠被、(以翠羽饰被。)豹舄,执辈馛出。
《三礼六服图》曰:王后翚衣玄舄、榆翟赤舄,鞠衣着履。(鞠衣以下皆履之。)
《三礼图》曰:复下曰舄,单下曰履,夏葛冬皮也。
《说苑》曰:襄成君始封之时,衣翠衣,带玉珮玉剑,履缟舄。
《曲论》曰:中常侍张让子奉为太医令,与人饮酒,辄掣引衣掌,发露形体,以为戏乐。将罢,又乱其舄履,无不颠倒。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履文凤之舄。
《列仙传》曰:安期先生,琅琊阜乡人。秦始皇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千万,出於阜乡,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枚以报。
《拾遗录》曰:秦王子婴寝於望夷宫,夜梦有人长丈,须、鬓绝青,纳王舄而乘丹车,告云:”天下当乱.”王乃煞赵高。所梦则始皇之灵,所着则安期所遗者。
《列仙传》曰:黄帝葬桥山,山崩无尸,惟剑舄存。
《冲波传》曰:足属万钱之舄,漂如日光,宛如游龙。
《风俗通》曰:孝文身履革舄而衣弋綈。
又曰:俗说明帝时,尚书郎邺令王乔每月朔常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无车,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举罗,得一只舄,使上方识,是四年中所赐尚书履也。
杜氏《幽求》曰:褒衣博带,高冠厚舄,珮以珠玑,结之缨蕤。
陈思王《七启》曰:金华之舄,动趾遗光。
○袜
《说文》曰:袜,足衣
《释名》曰:袜,末,在脚也。
《左传》曰:卫侯与诸大夫饮酒,褚声子袜而登席,公怒。
《帝王世纪》曰:武王伐纣,行至商山,袜系解。五人在前,莫肯系,皆曰:’臣所以事君,非为系袜。’
《汉书》曰:中山王来朝,成帝赐食。后饱,起下,袜系解。成帝以为不能而贤定陶王。
又曰:茎时,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尝召居廷中,公卿尽会。张释之为廷尉,王生顾曰:’吾袜解,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人或让王生:’独柰何辱张廷尉如此?’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亡益於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使廷尉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释之。
《东观汉记》曰:和帝召诸儒,侍中贾逵、黄香相难。罢朝。特颁赐履袜。
《文子》曰:均为缟也,或为冠,或为袜则履之。
又曰:文王伐崇,至凤凰之墟而袜系解。文王自结之,太公问焉。文王曰:’吾闻亡君所与处尽其役,寡人虽不肖,所与处皆先君之人也。故无令结之。'(‘《汉旧仪》曰:凡斋玄豹袜,耕用青袜。)
《会稽典录》曰:贺劭为却世容止,与人交久益敬之,在官府常著袜,希见其足。
崔浩《女仪》曰:近古妇以冬至日进履袜於舅姑。
张衡《南都赋》曰:罗袜蹑迹而容与。
曹植《洛神赋》曰: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也。
皇甫规《与马融书》曰:谨上袜一量,以通微薄。
秦嘉妇《与嘉书》曰:今奉细布袜二量。
高文惠妇《与文惠书》曰:今奉织成袜一量。
曹植《贺冬表》曰:献袜七量并为《袜颂》曰:’玉趾既御,履和蹈贞。行与录迈,动以福并。’
后汉崔骃作《袜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四-译文
《释名》说:履,是礼的意思,装饰脚部是为了礼仪。也有人称之为拘,因为它是用来约束脚的。复底下的鞋子叫舄。舄,是腊的意思。因为长时间站立在潮湿的地面上,所以底部要复起来让它干燥。不借言贱易有宜,各自储备,不互相借取。齐国人说抟借,抟借就像拿糕点,是一种粗俗的样子。粗,指的是丝麻韦草,都叫粗。粗,是放置的意思,指的是用来安放脚的。
《说文》说:履,是脚所依靠的东西。靸,是小孩子的鞋子。鞮,是皮制的鞋子。
《广雅》说:履紟叫做棋。
《世本》说:于则制作了履扉。(于则,是黄帝的臣子。草做的鞋子叫扉,麻做的鞋子叫履。)
《方言》说:用丝做的,用麻做的,不用布条装饰的叫做履。屦,在朝鲜洌水之上叫做邛角,在南方江沔之间统称为粗,在梁益地区叫做屣,或者叫做紊。(下几反,一音尽。)履,是普遍的称呼。在徐土邳圻之间(现在的下邳。沂音沂。)叫做叩角。纟两纟爽,(上两下爽。)在关的东西或叫做纟两,或叫做纟爽,是普遍的称呼。
《史记》说:张良曾经在下邳圮上游玩,有一个老父亲来到张良那里,把鞋子掉在圮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取鞋子。’父亲说:‘我的鞋子。’张良就跪下来取鞋子。
又记载:东郭先生在公车等待召见,贫穷饥饿,衣服破烂不堪。在雪中行走,鞋子只有上没有下,脚完全踩在地上,路上的人都嘲笑他。
又记载:赵平原君派人去见春申君,想要夸耀楚国,做了瑇瑁簪,把刀剑的房间装饰以珠玉。而春申君有客三千多人,其中的贵宾都穿着珠履,赵国使者感到非常羞愧。
又记载:淳于髡说:‘杯盘狼藉,鞋子鞋子交错。’
《汉书》说:王莽喜欢高冠厚履。
又记载:郑崇,哀帝提拔他为尚书仆射,多次谏争,每次见到他穿着皮鞋,皇帝笑着说:‘我认识郑尚书鞋子的声音。’
《魏志》说:曹公下令说:‘议论的人认为在祠庙应当脱鞋,我授予命令可以佩剑,但不脱鞋上殿。现在在庙里有事却脱鞋,这是尊重先公而违背王命,敬重父祖而轻视君王,我不敢脱鞋上殿。’
《蜀志》说:先主刘备小时候丧父,以编织鞋子为业。曹公骂他说:‘卖鞋的店铺长。’
又记载:刘琰的妻子胡入贺太后,太后特别留下胡,一个月才出来。胡长得漂亮,刘琰怀疑她与后主有私情,叫士兵打胡,用鞋子打她的脸。胡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琰,刘琰被逮捕入狱。有关部门讨论说:‘士兵不是打妻子的人,脸不是给鞋子的人。’刘琰最终被处死。
《晋书》说:夜里,武库起火,历代珍宝都烧毁了。孔子的鞋子、汉高祖斩蛇的剑、王莽的头都丢失了。
又记载:符健时,连绵的雨,河水泛滥,浦津监寇登在河里捡到一只鞋子,长七尺三寸,里面留下的脚印长一尺,深三寸。
《续晋汉阳春秋》说:江州刺史王弘拜访陶渊明,没有鞋子,让人脱下鞋子给他,告诉左右为彭泽做鞋子。左右请测量鞋码,陶渊明在众人坐下,伸脚让他们测量。鞋子做好后,他穿上并不怀疑。
《晋惠帝起居注》说:皇帝回到洛阳,到陵墓下拜,没有鞋子,取左右鞋子穿上,下拜。
《赵录》说:佛图澄去世后,葬在郭,门吏报告石季龙说:‘这位师傅带着一只鞋子向西去了。’石季龙挖开他的坟墓,只见到一只鞋子和一块石头。
《后魏书》说:王遵业安闲朴素,就像住在山园中。曾经穿着破旧的鞋子,好事者多毁新鞋子来模仿它。
《宋书》说:益州道士邵硕元徽二年忽然告诉人说:‘我的命终了。’于是躺下死了。后人看到邵硕在荆州上明,用一只旧鞋子绑在左脚上行走很快,就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齐书》说:高祖俭素,宫人全部让他穿紫丝鞋子。太公金匮鞋子之书说:‘行走必须考虑正直。’
《六韬》崇侯虎说:‘现在周伯昌怀有仁爱之心且善于策划。帽子虽然破旧,但礼节要加在头上;鞋子虽然新,但法度要以脚踩在地上,可以在它未完成之前策划它。’
又记载:从前帝尧统治天下,穿着花衣服和鞋子,不破不换。
《晏子》说:齐景公问:‘你最近去市场,知道贵贱吗?’当时齐景公施用重刑,晏子说:‘鞋子贵,帽子便宜。’齐景公表情严肃,于是减轻了刑罚。
又记载:齐景公为鞋子,用黄金装饰鞋带,用银装饰,用珠子连起来,用美玉装饰,长一尺。
又记载:齐景公为鞋子,用金玉装饰,穿上听朝。鞋子很重,他举不起来。问:‘天冷了吗?’晏子说:‘古代制定衣服,冬天要轻而暖和,夏天要重而清凉,金玉鞋子,是重而冷。’齐景公进入室内脱下鞋子。
《孙卿子》说:粗布衣服,草鞋,可以保养身体。
《庄子》说:儒者,戴圆形帽子的人知道天时,穿方形鞋子的人知道地形。
又记载:曾子住在卫国,提着衣领而肘部露出来,穿上鞋子而脚跟裂开。
《韩子》说: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脚的尺寸然后放在座位上,去市场时却忘记了拿它。见到鞋子,就说:‘我忘记量脚的尺寸了。’于是回家去取,市场结束了,没买到鞋子。有人说:‘为什么不试试脚呢?’他说:‘我宁愿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又记载:文王鞋子带子松了,看看左右都是贤人,没有可以让他系带子的人,就低头自己系。
又记载:鲁国有个人擅长编织鞋子,他的妻子擅长编织麻布,他们搬家到越国。有人对他说:‘你一定会穷。鞋子,是装饰脚的,而越国人光脚;麻布,是用来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披头散发。想要不穷,可能吗?’
《贾子》说:天子穿黑方鞋子,诸侯穿白方鞋子,大夫穿白圆鞋子。
《贾谊书》说:从前楚昭王与吴国作战,楚军战败,昭王逃跑,鞋子掉了,丢失了,走了三十步又返回去取。左右问:‘为什么这么珍惜一只鞋子呢?’王说:‘楚国虽然贫穷,难道会爱一只鞋子吗?讨厌与它一起逃跑而不一起回来。’从那时起,楚国的风俗没有互相抛弃的。
又记载:鞋子虽然新,不放在枕头上;帽子虽然破旧,不用来垫鞋子。
又记载:胡亥作为公子时,说:‘诏令设宴,款待群臣。’召集诸子赐予食物,先吃完。胡亥下台阶,群臣排列鞋子,好的鞋子被踩坏后离开,诸侯听到这件事后无不叹息。等到胡亥即位,都知道天下一定会抛弃他。
《淮南子》说:大禹顺应时机,帽子挂在脖子上也不顾,鞋子掉了也不去捡。
《盐铁论》说:古代平民穿鹿皮草鞋,现在富人穿皮革丝履。
《风俗通·论数》说:踦,是奇数,鞋子鞋子的一种。
《梦书》说:鞋子袜子是孩子,属于身体末端,如果梦到鞋子袜子,必定会有孩子,鞋子代表男孩,袜子代表女孩。
《西京杂记》说:赵飞燕做皇后,她的弟弟送给她一双同心花鞋。
又记载:度安世十五岁时成为成帝的侍郎,经常穿轻丝鞋子。
又记载:匡衡的乡里有个人擅长讲解《诗经》,匡衡跟着他讨论,提出疑问,乡里的人都佩服他,离开时穿着鞋子。
《汉书》说:赵飞燕做皇后,她的弟弟送给她一双同心花鞋。
《拾遗记》说:周穆王建造了春宵宫,西王母前来,带来了丹豹文履。
魏武帝的《遗令》说:家里的子弟可以学习制作鞋履来卖。
《内式令》说:官吏和百姓多制作绣花的衣服,鞋子不能超过紫色和金黄色的丝织鞋。
《晋令》说:士兵和工匠的鞋子颜色不能超过绿色、青色、白色,女仆的鞋子颜色不能超过红色、青色,所有卖鞋的人都应该戴头巾,在额头贴上卖鞋人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一只脚穿黑鞋,另一只脚穿白鞋。
《东宫旧事》说:太子妃有一双红色的地绣鞋。
《汉旧仪》说:乘坐马车和携带七尺长的斩蛇剑,踩着虎尾鞋。
徐乾的《古履仪》说:正会时大司马询问剑履上殿的意义,徐乾解释了原因,于是被允许穿鞋上殿。当时的人看到后都嘲笑说:‘古代没有鞋,只有舄。现在应该穿舄上殿,不应该穿鞋。’根据《周礼》,天王有赤色和黑色的舄,后妃有白色的葛履。郑玄注解说:复下曰舄,单下曰履,这说明古代有鞋。
蔡谟在《答台符》中区分了履和舄的名称,指出侍臣剑履升殿。而挚虞在《决疑》中说剑舄履的名称应该明确。仔细研究现在所说的鞋,在汉朝以前都称为屦。《左传》说:‘踊贵履贱。’《礼》说:‘户外有抖勿’,没有提到两只鞋。贾谊说:‘冠虽敝,不以苴屦。’也没有提到苴屦。提到履的,只是说脚所踩的。
《诗》中说:‘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舄是某物的别称。履是踩的通称。称呼先代以来尊崇的重臣,说剑履就包括舄。又大臣上殿,不仅限于朝会,或者私下见面,临时所穿,不一定非得是舄,所以总说是履,以表明不是赤脚。
挚虞是晋朝的朝宿臣,对往事了解很多,亲眼目睹了这些礼仪,退朝后写了下来,这就是晋朝的旧典令。《决疑》中提到的舄,是记载时事。《仪注》中提到的履,是举的总称。追寻文意,虽然称呼不同,但制度是一样的。
邓德明的《南康记》说:从前有卢耽在州里做治中。在元会那天,直到天亮都来不及上朝,变成了白鹤,在宫门前盘旋,想要展示威仪。用扫帚打它,得到一双鞋,卢耽惊讶地回到行列中,宫内宫外的人都感到惊异。当时步骘是广州刺史,非常讨厌这件事,就上报朝廷,结果卢耽被诛杀。
《荆州记》说:兴安水边的平石上有石鞋。
《搜神记》说:宫亭湖的孤石上,有一个商人经过那里,看到两个女子说:‘可以为我买两双丝鞋,我会厚报你。’商人到都城后,与她交易,并放了一箱东西,鞋子在里面,留下庙中去了。还留下一本书和一把刀,忘记带走,留在了那里。等到下去时,乘船,忽然有鲤鱼跳入,剖开鱼,得到刀和书。
《幽明录》说:晋太宁元年,余杭人姓王,名字不详,上舍时经过庙宇祈求福气。离开后丢失了鞋子,已经走了五六里,懒得再回去取。一个白衣人拿着鞋子后来,说:‘宫使还给你。’那人身子一变,变成了白鹤,飞入田中。
《列仙传》说:啸父是冀州人,在曲周市修补鞋子,几十年不老,人们对此感到惊奇。
又说:昭帝安葬了钩弋夫人后,棺材里没有尸体,只有丝鞋。
《列异传》说:胡母班做了泰山府君,带着书信去见河伯,送给他一双青丝鞋,非常精致。
《汉武内传》说: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临,穿着玄色琼凤纹的舄。
《列女传》说:翟方进在京城学习,后母怜悯他年幼,跟随他到长安,织鞋来供给他。
皇甫谧的《高士传》说:陈仲字子终,从齐国到楚国,楚王想要让他做相国,他的妻子说:‘家里织鞋来维持生计,清贫而无所求,乐在其中。’拒绝使者。
秦嘉在《与妇淑书》中说:现在给你寄去虎龙组缇鞋一双。
高文惠的妻子的《与文惠书》中说:现在给你寄去组生鞋一双。
曹植在《贺冬表》中说:献上白文鞋七双,袜子一百双。
崔实在《四民月令》中说:八月制作韦鞋,十月制作白鞋。
刘桢在《鲁都赋》中说:细长的丝鞋,灿烂新鲜。用彩色丝带装饰,用朱红色的蠙装饰。
曹植在《洛神赋》中说:踩着远游者的鞋子,拖着轻薄的霜绡裙子。
古乐府诗说:君子防患于未然,不置身于嫌疑之中。瓜田里不要踩鞋,李树下不要正冠。
张华在《轻薄篇》中说:脚下黄金鞋,手中双莫邪剑。
甄述女在诗中说:脚下踩着承云鞋,丰满的脚踝穿着高春锦。
古诗说:头上金钗十二行,脚下丝鞋五文章。
傅玄在《履铭》中说:戒之哉,念鞋正,无鞋邪。正者吉之路,邪者凶之征。
贾谊在《吊屈原文》中说:章甫推荐履,渐不可久。嗟若先生,独离此咎。
○舄
崔豹在《古今注》中说:舄,在鞋下面放木块,不怕泥水。
《方言》说:鞋里面有木头的叫复舄,从关中到东方叫复履。上面单的叫宛,下面单的叫鞮。
《诗》中说: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南有嘉鱼·车攻》中说:赤芾金舄。(注解:金舄,黄朱色。)
《周礼·天官下》说:屦人掌管王和后妃的鞋子,制作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郑玄注解:王告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王后也穿六种,只有祭服有舄。郑司农说:赤繶、黄繶,黄繶用黄赤色的丝线为下绿。繶音忆。)
《左传》说:楚子驻扎在乾溪,下着雨雪,王戴着皮冠、秦履复陶。(秦所遗羽衣也。)翠被、(用翠羽装饰被。)豹舄,执辈馛出。
《三礼六服图》说:王后穿翚衣玄舄、榆翟赤舄,鞠衣着履。(鞠衣以下皆履之。)
《三礼图》说:下面是复下曰舄,单下曰履,夏天穿葛履,冬天穿皮履。
《说苑》说:襄成君封爵时,穿翠衣,带玉佩玉剑,穿缟舄。
《曲论》说:中常侍张让的儿子奉为太医令,与人饮酒,总是扯开衣服,露出身体,以此为乐。将要结束,又弄乱了他的鞋履,无不颠倒。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穿着文凤之舄。
《列仙传》说:安期先生是琅琊阜乡人。秦始皇请见,与他交谈三天三夜,赐给他金璧千万,他从阜乡出来,都留给了他,留下书信,用一块赤玉舄作为回报。
《拾遗录》说:秦王子婴在望夷宫睡觉,夜里梦见有人身高一丈,胡须、鬓发都是青色的,穿上王舄,乘坐丹车,告诉他:‘天下将要大乱。’王于是杀了赵高。所梦的是始皇的灵魂,所穿的是安期所留下的鞋子。
《列仙传》说:黄帝葬在桥山,山崩了尸体不见了,只有他的剑和鞋子还在。
《冲波传》说:鞋子价值万钱,光彩照人,就像游龙一样。
《风俗通》说:孝文皇帝自己穿着皮鞋,穿着用弋射得到的毛织品做的衣服。
又记载:民间传说在明帝时期,尚书郎、邺县县令王乔每月初一都会到朝廷上朝。皇帝奇怪他总是没有车来,就暗中命令太史去观察,说他在快到的时候,常常有一对野鸭从东南方向飞来。于是他举起网,捕到一只鞋子,让上方的人辨认,这是四年前皇帝赐给尚书穿的鞋子。
杜氏《幽求》说:穿着宽大的衣服,宽大的带子,高高的帽子,厚厚的鞋子,佩戴着珠玉,系着花结。
陈思王《七启》说:金华做的鞋子,动一下脚趾都会留下光芒。
关于袜子,《说文》说:袜子,是脚上的衣服。
《释名》说:袜子,‘末’,在脚的末端。
《左传》说:卫侯和各位大夫喝酒,褚声子穿着袜子上了席,卫公很生气。
《帝王世纪》说:武王伐纣,走到商山,袜子带子松了。前面五个人都不愿意系带子,都说:‘我们侍奉君主,不是为了系袜子。’
《汉书》说:中山王来朝见,成帝赐给他食物。后来吃饱了,站起来,袜子带子松了。成帝认为他不能胜任,而认为定陶王更有德。
又记载:在茎时期,王生擅长谈论黄老之学。曾经被召到朝廷中,公卿们都聚集在那里。张释之是廷尉,王生回头对他说:‘我的袜子带子松了,帮我系一下。’张释之跪下来帮他系袜子。有人责备王生:‘你怎么能这样羞辱张廷尉呢?’王生说:‘我年老且地位低下,自己估计对张廷尉没有多少帮助。现在的天下名臣,我特意让廷尉跪下来帮我系袜子,是为了让他更加受到尊重。’众人听后,都认为王生有德,更加尊重张释之。
《东观汉记》说:和帝召见各位儒生,侍中贾逵、黄香互相辩论。退朝后,特别赐给他们鞋子袜子。
《文子》说:白色细布可以做成衣服,也可以做成帽子,还可以做成袜子。
又记载:文王伐崇,到凤凰的废墟时袜子带子松了。文王自己系上了,太公问他。文王说:‘我听说亡国之君所交往的人都尽到了他们的职责,我虽然不才,但我所交往的都是先君的人。所以我不让别人帮我系袜子。’(《汉旧仪》说:凡斋戒时穿玄色豹皮袜子,耕地时穿青色袜子。)
《会稽典录》说:贺劭举止高雅,与人交往时间久了,人们更加尊敬他。在官府工作时经常穿着袜子,很少看到他的脚。
崔浩《女仪》说:近古时,妇女在冬至这一天向公婆献上鞋子袜子。
张衡《南都赋》说:罗袜踏着足迹,姿态优雅。
曹植《洛神赋》说:洛神轻盈地行走,罗袜扬起尘埃。
皇甫规《与马融书》说:恭敬地送上袜子一双,以示微薄的敬意。
秦嘉的妻子《与嘉书》说:现在奉上细布袜子两双。
高文惠的妻子《与文惠书》说:现在奉上织成的袜子一双。
曹植《贺冬表》说:献上七双袜子,并作《袜颂》说:‘玉趾已经穿上,鞋子舒适,行走与记录一同前进,动作与福气相伴。’
后汉崔骃作《袜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四-注解
履:履是指鞋,古代对鞋的统称。在古代文化中,履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用品,还承载着礼仪和身份的象征。不同材质和样式的履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礼:礼是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服饰、言行举止等。履作为礼仪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行为和外在形象的重视。
拘:拘指束缚、限制。履的作用之一是拘束足部,使行走更加规范。
舄:古代的一种鞋子,通常指有带的鞋子。
腊:腊是指干燥,舄底部加有防湿材料,可以使鞋子底部保持干燥。
粗:粗在这里指粗糙的鞋底,是古代对简单鞋子的称呼。
措:措指放置、安放。粗鞋底的作用是使足部放置得更加舒适。
靸:靸是指儿童的鞋子,通常比较简单。
鞮:古代的一种鞋子。
紟:紟是编织的意思,这里指用编织方法制作的鞋。
扉:扉是指草鞋,与履相对,履是用麻等材料制成的。
屦:古代的一种鞋子,通常指草鞋。
邛角:邛角是指朝鲜洌水地区的一种草鞋。
屣:屣是指草鞋,梁益地区对草鞋的称呼。
紊:紊是指混乱、杂乱,这里指鞋子。
叩角:叩角是指下邳地区对鞋子的称呼。
纟两纟爽:纟两和纟爽都是指编织的鞋带。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张良:张良是西汉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东郭先生:东郭先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寓言人物,常用来比喻那些有才华但不得志的人。
赵平原君:赵平原君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
春申君:春申君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
瑇瑁:瑇瑁是一种珍贵的甲壳类动物,其壳可制作装饰品。
淳于髡: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以改革著称。
郑崇:郑崇是西汉末年的官员。
曹公:曹公指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先主:先主指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刘琰:刘琰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
胡:胡是指刘琰的妻子胡氏。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汉祖:汉祖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王弘:王弘是东晋时期的官员。
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晋惠帝:晋惠帝是西晋的皇帝。
陵:陵指帝王的陵墓。
佛图澄:佛图澄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僧人。
石季龙:石季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
王遵业:王遵业是北魏时期的官员。
劭硕:劭硕是南朝宋时期的道士。
高祖:高祖指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
崇侯虎:崇侯虎是《六韬》中的一个人物,代表智谋。
帝尧:帝尧是传说中的古代圣王。
黼衣絓履:黼衣是指绣有彩色图案的衣服,絓履是指编织的鞋子。
晏子: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景公: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孙卿子:孙卿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庄子: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
韩子:韩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即韩非。
贾子:贾子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贾谊。
楚昭王:楚昭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胡亥:胡亥是秦朝的皇帝,即秦二世。
禹:禹是传说中的古代圣王,大禹治水。
庶人:庶人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普通百姓。
鹿菲草履:鹿菲草履是指用鹿皮和菲草制成的鞋子。
韦沓丝履:韦沓丝履是指用皮革和丝线制成的鞋子。
踦:踦是指鞋子的一种,可能是指鞋子破损。
枕:枕是指枕头。
冠:冠是指帽子。
苴:苴是指用草编织的鞋底。
子:子在这里指孩子。
綦:綦是指鞋带。
宝綦履:宝綦履是指用宝石装饰的鞋。
度安世:度安世是西汉时期的官员。
匡衡:匡衡是西汉时期的官员,以勤奋好学著称。
诗:诗是指《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穆王:指西周时期的周穆王,是一位著名的君王,以好大喜功和喜好游历著称。
西王母:传说中的女神,居住在西王母宫,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丹豹文履:丹豹,指红色的豹皮;文履,指装饰华丽的鞋子。
魏武帝: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
组履:用彩色丝线编织的鞋子。
文绣之服:绣有花纹的华丽衣服。
降紫金黄丝织履:用紫色和金黄色丝线织成的鞋子。
杂彩丝履:色彩斑斓的丝质鞋子。
家约:家庭中的约定或规矩。
晋令:晋朝的法令。
士卒、百工:士兵和工匠。
古侩:古代的市井小民。
巾:头巾,这里指头上的装饰。
绛地文履:用红色丝绸为底色,上面有花纹的鞋子。
剑履上殿:古代大臣上殿时,可以携带剑和履。
郑君:指郑玄,东汉时期的经学家。
蔡谟:三国时期的文学家。
挚虞:晋朝的文学家。
卢耽:古代的人物,曾任州治中。
白鹄:白色的天鹅。
閤:宫门。
估客:商人。
纟两:丝织品。
鲤鱼:一种鱼类。
白衣人:穿着白衣的人。
宫使:宫廷使者。
鹄:天鹅。
曲周市:古代的一个市场。
钩弋夫人:西汉汉武帝的妃子。
河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青丝履:用青丝编织的鞋子。
玄琼凤文之舄:用黑色的美玉和凤凰图案装饰的鞋子。
翟方进:西汉时期的文学家。
京师:古代的都城。
长安:古代的都城,今西安。
秦嘉:东汉时期的人物。
组缇履:用组缇编织的鞋子。
生履:未经加工的鞋子。
白文履:上面有白色花纹的鞋子。
韦履:用皮革制成的鞋子。
白履:白色的鞋子。
丝履:用丝线编织的鞋子。
文组:用彩色丝线编织的带子。
朱蠙:红色丝线。
霜绡:一种薄而透明的丝绸。
古乐府诗:古代乐府诗歌。
轻薄篇:古代诗歌。
承云履:一种轻盈的鞋子。
丰趺:丰满的脚。
春锦:春天的锦绣。
金钗:用金制成的发簪。
履铭:关于鞋子的铭文。
章甫:古代的一种帽子。
荐履:献上鞋子。
复舄:有底的鞋子。
复履:有底的鞋子。
宛:古代的一种鞋子。
赤舄:红色的鞋子。
黄朱色:黄色和朱红色的颜色。
赤繶:红色的丝线。
黄繶:黄色的丝线。
青句:青色的丝线。
素屦:白色的鞋子。
葛屦:用葛麻制成的鞋子。
翠被:用翠绿色羽毛装饰的被子。
豹舄:用豹皮装饰的鞋子。
翠羽:翠绿色的羽毛。
榆翟:古代的一种衣服。
鞠衣:古代的一种衣服。
缟舄:白色的鞋子。
复下:有底的鞋子。
单下:无底的鞋子。
夏葛冬皮:夏天穿葛麻鞋,冬天穿皮鞋。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据传是黄帝的陵墓所在地。
剑舄:剑与鞋的合称,指古代贵族或武士所穿的带有剑鞘的鞋子。
足属万钱之舄:指价值连城的鞋子。
日光:比喻鞋子光泽明亮,如同日光。
游龙:比喻鞋子如同游动的龙。
孝文:指汉文帝刘恒,以仁孝著称。
革舄:用皮革制成的鞋子。
弋綈:用麻布制成的衣服。
明帝:指东汉明帝刘庄,东汉皇帝之一。
尚书郎:古代官职,掌管文书。
邺令:邺县县令,邺县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城市。
王乔:东汉时期的人物,传说其能乘鹤升仙。
双凫:一对野鸭。
杜氏《幽求》:杜氏所著的《幽求》一书。
褒衣博带:古代士大夫的服装,宽大的衣服和宽大的衣带。
高冠厚舄:高大的帽子,厚重的鞋子。
珮以珠玑:佩戴着珠玉。
结之缨蕤:系上帽带。
金华之舄:装饰华丽的鞋子。
动趾遗光:行走时留下光芒。
袜:古代的袜子。
末:脚的末端。
卫侯:卫国的国君。
褚声子:卫国的官员。
袜而登席:穿着袜子登上席位。
公:指卫侯。
袜系解:袜带解开。
中山王:中山国的国君。
成帝:指西汉成帝刘骜。
定陶王:定陶国的国君。
茎:指古代的一种鞋。
王生:古代的一位隐士。
廷尉:古代官职,掌管司法。
贾逵:东汉时期的儒学大师。
黄香: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均:古代的一种鞋。
缟:白色的麻布。
文王:指周文王姬昌,周朝的开国君主。
凤凰之墟:凤凰栖息的地方。
贺劭:东汉时期的人物。
却世容止:超凡脱俗的举止。
舅姑:丈夫的父母。
罗袜:用罗织成的袜子。
凌波微步:形容女子轻盈的步伐。
皇甫规: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马融: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细布袜:用细布制成的袜子。
织成袜:用织造技术制成的袜子。
袜颂:关于袜子的颂词。
玉趾:指尊贵的人的脚。
录迈:前进。
福并:福气伴随。
袜铭:关于袜子的铭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四-评注
《列仙传》中记载黄帝葬于桥山,山崩之后尸体无存,只有剑和舄(鞋子)留存。这里的‘剑舄’不仅仅是物品的描述,更蕴含了黄帝作为神话中圣君的形象,其遗物象征着其精神与力量的延续,体现了古人对于圣贤之物的崇敬之情。
《冲波传》中描述的‘足属万钱之舄,漂如日光,宛如游龙’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舄描绘得极为珍贵和华丽,象征着财富和尊贵,同时也借舄的形象比喻了其主人的高贵与非凡。
《风俗通》中提到的孝文皇帝身履革舄,衣弋綈,反映了古代皇帝的服饰制度,同时也展现了孝文皇帝朴素节俭的品德。
关于王乔的传说,通过‘双凫从东南飞来’和‘举罗得一只舄’的情节,展现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对于神仙传说的崇拜。
杜氏《幽求》中描述的‘褒衣博带,高冠厚舄,珮以珠玑,结之缨蕤’,描绘了古代士人的服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
陈思王《七启》中的‘金华之舄,动趾遗光’,通过舄的形象,寓意了主人公的高贵和非凡。
《说文》中对‘袜’的解释‘足衣’和《释名》中的‘袜,末,在脚也’,都体现了古人对基本生活用品的简明扼要的描述。
《左传》中褚声子袜而登席,公怒,反映了古代礼仪制度中对于服饰的重视,以及对于礼仪的严格遵守。
《帝王世纪》中武王伐纣时袜系解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忠诚与信任。
《汉书》中成帝赐食后袜系解,而成帝以为不能而贤定陶王,反映了古代皇帝的识人用人之道。
王生召居廷中,公卿尽会,王生袜解,张释之跪而结之,这个故事展现了王生的智慧和谦逊,以及张释之的尊重与礼遇。
《东观汉记》中描述的和帝召诸儒,侍中贾逵、黄香相难,罢朝后特颁赐履袜,体现了皇帝对于儒者的尊重。
《文子》中提到均为缟也,或为冠,或为袜则履之,反映了古代服饰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会稽典录》中贺劭为却世容止,与人交久益敬之,在官府常著袜,希见其足,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风度和仪态。
崔浩《女仪》中提到近古妇以冬至日进履袜於舅姑,反映了古代的礼仪习俗。
张衡《南都赋》中‘罗袜蹑迹而容与’,通过罗袜的形象,描绘了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通过罗袜的形象,展现了洛神的美丽与神秘。
皇甫规《与马融书》中‘谨上袜一量,以通微薄’,体现了古代书信中的礼节和对对方的尊重。
秦嘉妇《与嘉书》中‘今奉细布袜二量’,反映了古代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交流。
高文惠妇《与文惠书》中‘今奉织成袜一量’,展现了古代家庭生活中的细致关怀。
曹植《贺冬表》中‘献袜七量并为《袜颂》’,通过袜子的数量和颂词,表达了对于皇帝的尊敬和祝福。
后汉崔骃作《袜铭》,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日常用品的重视,以及对生活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