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原文

○袍

《说文》曰:以絮曰茧,茧以缊曰袍。

《礼记·玉藻》曰:纩为茧,缊为袍。(缊,旧絮。纩,绵也。)

《释名》曰:袍,丈夫着下至跗者。袍,苞也,内衣也。

《论语》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诗》曰:岂曰尾骭?与子同袍。

《史记》曰:秦相范睢与魏人须贾有隙,及贾使秦,睢自称张禄先生。见贾,寒,取一綈袍以赐之。及数其罪曰:’尔得无死者,将以綈袍有恋恋故人之意。’

《汉书》曰:文帝使遗单于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

《续汉书》曰:袁安为光禄勋至清,鹿袍粝食。

又曰:《与服志》曰: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绣罗縠,十二色绿袍。

《东观汉记》曰:明德马后袍极粗疏,诸王朝,望见,反以为奇。

华峤《后汉书》曰:药崧者家贫,为主无,被糟食,自此诏给帷被、皂袍。

袁山松《后汉书》曰:灵帝欲以羊续为太尉,时拜三公者皆输东园礼钱千万,中使取之,续乃举缊袍以示之,曰:’臣之所资,惟塑鼬己。’故不登公位。

《古今善言》曰:续出黄纸补袍以示使人。时人谣曰:’天下清苦羊续祖。’

又曰:桓鸾字始春,鄢弟也。少立志行,缊袍糟食不求盈馀,以浊世,耻不肯仕。

《魏略》曰:薛夏字宣声,黄初中为秘书丞,帝与夏推论《书》、《传》,未尝不终日也。帝见其衣薄,解所御袍赐之。

《蜀志》曰:彭羡字永年,姿性骄傲,多所轻忽。惟敬同郡秦安,荐之於太守许靖曰:’窃见处士绵竹秦安,膺山甫之德,履隽生之直,枕石潄流,吟咏缊袍也。’

王隐《晋书》曰:江东赐凉州刺史张骏贞金印,大袍。

又曰:郑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幹局之誉。箪食缊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

又曰:惠帝自邺还洛阳,赐中书监卢士鹤绫袍一领。

又曰:武帝赐桓伊钱百万,袍裹千端。

又曰:慕容冲进逼,符坚送一领锦袍遗冲,诏曰:’古者交兵,使在其间。今送一袍,以明本怀。’

《齐书》曰:卞彬《蚤虱赋·序》曰:’余居贫,布衣十年不制一袍之缊,有生所托,资其寒暑,无与易之。为之多病,起居甚疏。萦寝败絮,不能自释。’

《梁书》曰:侯景将为乱,时谣曰:’青袍白马寿阳来。’后景军中悉着青袍,景长乘白马。

又曰:临贺王正德。侯景之乱,正德为平北将军,屯朱雀航。景王,正德乃北向望阙三拜,歔欷流涕。引贼入宣阳门,与景交揖马上,退据左卫府。先是,其军普着绛袍,袍里皆碧,至是悉反之。贼以正德为天子。

《唐书》曰: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炯戒:诸王则饰以盘石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以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左右鹰对饰以鹰,左右千牛饰以牛,左右豹韬饰以狮子,左右金吾饰以象,又铭其襟背,作八字回文焉。

又曰:肃宗为皇太子,授册,当彼绛纱袍。太子以为与皇帝同,称辞不敢当。下百官议,帝手敕改为米明服。

又曰:薛平能守法度,理身俭薄,一绿袍十年不易,恩加朱绂,然始解去。

《庄子》曰:曾子居卫,缊袍无表,十年不制衣。

《墨子》曰:楚庄王鲜冠缊组缨,绛衣博袍,以理其国政也。

《说苑》曰:子思居卫,缊袍无里。田子方遗狐白之裘,恐其不授,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子思竟不授。

《盐铁论》曰:原宪之缊袍,贤於季孙之狐貉。

又曰:倪宽练袍,衣若仆妾,食若庸夫。

《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绛绫袍一领。

《汉武内传》曰:上元夫人降,武帝服赤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得名。

《神仙传》曰:太傅杨骏使人迎孙登共语,不答,以复布袍赐之。授之,出门,从人借刀断袍,上下异处,於骏门下,又大讙斫刺。当时人谓为狂,后乃知骏当诛斩其人。

《王褒内传》曰:真人将褒见太上丈人,着流霞羽袍,芙蓉冠。

《搜神记》曰:有谈生者,年四十,无妇。夜有女,年十五六,姿颜无双,来为生妻。经三年,遂乃生一儿:曰:’慎勿以火照我。后三年可照耳。’生不能忍,照之,腰上肉如人腰,以下但枯骨。妇求去,将生入华堂奥室,以珠袍与之。生至市卖袍,睢阳王识是女袍,收栲谈生。谈生具对,呼儿似王女。

又曰:郭璞每自为卦,知其凶终。尝逢一趋走少年,便脱青丝袍与之。此人不解其意,璞曰:’身命卒当在君手,故逆相属耳。’讥芼死,果此人行刑,傍人皆为属求利。璞曰:’我常托之久矣。’此人为之嘘唏哽咽。行刑既毕,乃说如此。

《邺中记》曰:石虎临轩大会,着丹纱袍。

锺岏《良史传》曰:袁彭字伯楚,为南阳太守。政以清洁,粝食缊袍,不改其操。

《古乐府》曰:《纻歌》曰:’纻实如月,轻如云,色似银。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馀作巾。’

《古诗》曰:青袍似青草,长条随风舒。

魏武帝《与杨虎书》曰:今遗足下贵室错彩罗縠锦袍一领。

刘弘《教》曰:将士寒穷者给一韦袍、复帽。

刘义恭《启事》曰:诏旨以赦日所制绫纹绵布袍放生,古具袍垂重赐。

刘谧之《与天公笺》曰:体战身噤,脱衣冻坐,赖詹公借袍,南城送火。

○褐

《说文》曰:褐,短衣也。

《诗》曰:尾骭无褐,何以卒岁?(褐,毛布也。)

《左传》曰:吴申叔仪乞粮於公孙有山氏,曰:’珮玉蕊兮,余无系之;旨酒一盏兮,余与褐之。’对曰:’粱则尾簵。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庚癸,则乎诺。'(军中不得出粮,收为私隐。庾,西方,主穀。癸,北方,主水。传言吴子不与士共饥渴,所以亡。)

《韩诗外传》曰:东郭书知宋之将亡,故褰褐而过鬲其朝,曰:’宋将有荆棘,故褰褐而避之也。’居三年,宋果亡。

《史记》曰:五羖大夫,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自粥秦客,被褐食牛。期年,举之牛口之下,加之百姓之上。

又曰: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遗赵王书,愿以十城易璧。赵遣蔺相如奉璧,秦王无偿城色。相如使从者衣褐怀璧,便道亡归。

又曰:娄敬,齐人,戍陇西,过洛阳,衣羊裘,因齐人虞将军求见上。虞将军欲为易其衣,不肯,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遂见上,说上西都长安。

《汉书》曰:贡禹上书云:’年老贫穷,家赀不满万钱,妻子糠豆不赡,短褐不完。’

范晔《后汉书》曰:张玄字处虚,有才略,以世乱不仕。司空张温数以礼辟,不能致。后温以车骑将军出征凉州,将行,玄自庐被褐带索要说温,不能用。

《晋书》曰:皇甫谧字士安,上疏曰:’咎繇振褐,不仁者远矣。’

陶潜《五柳先生传》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孝子》曰:圣人被褐而怀玉。

《墨子》曰:人不可衣短褐。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不足观也。

《新序》曰: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无盐女。行年四十,无所容入,衒嫁不售,乃拂短褐,自诣宣王曰:’愿当君王盛颜。’

《符子》曰:有泽父者,冠葭芦之笠,纳麓之屦,莎裳褐衣。

斐渊《记》曰:蛮夷取穀树皮,熟捶之以为褐。

赵壹《疾邪赋》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古诗》曰:短褐中无絮,带断续以绳。

○衫

《释名》曰:衫,芟也。衫乘无袖端也。襦裆者当胸,一当背也。

扬雄《方言》曰:陈魏宋楚之间谓之襜,或谓之单襦。

沈约《宋书》曰:徐湛之母会稽公主。高祖微时有纳布衫袄等衣,皆是武敬皇后手自作。高祖既贵,以此衣付公主,曰:’后代若骄奢不节者,可以此示之。’

又曰:到溉为建安太守,任昉以诗赠之,求二衫,云:’铁钱两当一,百代易名实。为惠当及时,无待凉秋日。’溉答云:’余衣本百结,闽中徒八蚕。假令金如粟,讵使廉夫贪?’

《宋书》曰:薛安都与魏战,魏多纵突骑,众军患之。安都怒甚,乃脱兜鍪,解所带铠,惟着绛衲两裆衫,马亦去具装,驰入贼阵,猛气咆〈口勃〉,所向无当其锋者。

又曰:渴盘陀国士人翦发,着毡帽、小袖衣,为衫则开颈缝前。

《齐书》曰:阳休之除散骑常侍,监修起居注。顷之,坐事左迁骁骑将军,衣两裆。文宣郊天,百僚咸从。休之为骁骑将军,衣两裆,用手持白棓。时魏收为中书令,嘲之曰:’义贞服彩。’休之曰:’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允文允武,何必减卿?’谈笑晏然。议曰:’服其夷旷。’

《唐书》曰:德宗在梁州,地热,未给将士春衣,上亦御夹服以视朝。左右请御衫,上曰:’从我者冬服未易,我岂可独衣衫乎?’将士闻之,莫不流涕。

《魏文帝别传》曰:吴选曹令史长沙刘卓字德然,病荒,梦见一人,以白越单衫与之,言曰:’汝着衫,汙,火烧便洁也。’卓觉,果有衫在侧,汗辄火浣之。

《晋惠帝起居注》曰:愍怀以体上白绢单衣一领寄与妃。

《宋起居注》曰:太起二年,御史丞羊希奏山阴令谢沉亲忧未除,常着青绛衲两裆,请免沉前所居官也。

《晋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紫玉緌。

祖台之《志怪》曰:建康小吏曹着为芦山使君所迎,配以女婉。着形意不安,屡求谏退。婉潸然流涕,赋诗序别,拜赠织裈衫也。

刘敬叔《异苑》曰:毌丘俭征氵信浿,使王倾穷其东界,父老云:’曾有破舡从汉海流,得布衫,身如中国人,但两袖俱长三寸。’

○襜褕

《方言》曰:襜褕,江淮之间谓之衤童容,(常容反。)自关而西谓之襜褕,以布而无缘,谓之蓝褛。

《汉书》曰:元始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着黄帽,诣北阙,自谓卫太子。

又曰:何并为长陵令。侍中王林卿通轻侠,倾京师,至寺,拔刀刺其建鼓,并追之。卿迫窘,乃令奴冠被其襜褕,自代乘,变服驰去。

《东观汉记》曰: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人皆缣襜褕、絺巾迎上。

又曰:更始在长安自恣,三辅苦之。又所官爵多群小,或绣面,衣锦袴、襜褕,骂詈道路。

又曰:王阜为益州太守。大将军窦宪贵盛,以绛罽襜褕与阜,阜不授。

又曰:段颎灭羌,诏赐颎钱十万,绛襜褕一领。

又曰:延岑上光武皮襜褕,宿下邑亭。

《边让别传》曰:让字文礼,孔融荐让於武帝,曰:’边让为九州衣被则不足,为单衣襜褕则有馀。’

桓谭《新论》曰:余自长安归,道病,蒙絮被罽襜褕,宿下邑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译文

《说文》说:用棉花叫做茧,用茧织成的布叫做袍。

《礼记·玉藻》说:棉花叫做茧,旧棉花叫做袍。(旧棉花,指旧的棉絮。棉花,指绵絮。)

《释名》说:袍,是指男子穿着从脚踝以下的部分。袍,是包裹的意思,也是内衣。

《论语》说:穿着破旧的棉袍,和穿着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羞耻的,大概就是仲由吧!

《诗经》说:怎么能说只是尾巴和脚踝?我们穿着同一件袍。

《史记》说:秦国的相范睢和魏国人须贾有矛盾,等到须贾出使秦国,范睢自称张禄先生。见到须贾时,范睢感到寒冷,拿一件粗布袍子赐给他。等到数落他的罪行时说:‘你难道不应该死吗?我之所以赐给你粗布袍,是因为你还有点留恋旧友的意思。’

《汉书》说:汉文帝派人送给单于绣花夹衣和锦缎夹袍各一件。

《续汉书》说:袁安担任光禄勋时非常清廉,穿着鹿皮袍,吃着粗粮。

又记载:《与服志》说:公主、贵人、妃嫔以上等级的女子嫁娶时,可以穿着锦绣罗縠,十二色的绿袍。

《东观汉记》说:明德马后的袍子非常粗糙,朝臣们望见,反而觉得奇怪。

华峤《后汉书》说:药崧家里贫穷,为主人缝补衣服,吃着糟食,从此朝廷下令提供帷幕、粗布袍。

袁山松《后汉书》说:汉灵帝想要任命羊续为太尉,当时被任命为三公的人都要缴纳东园礼钱千万,使者来收取,羊续就举起粗布袍给他们看,说:‘我所拥有的,只有这件粗布袍。’因此没有登上公位。

《古今善言》说:羊续拿出黄纸补过的袍子给人看。当时的人作歌谣说:‘天下清廉的羊续祖。’

又记载:桓鸾字始春,是鄢弟的儿子。年轻时就立志行善,穿着粗布袍,吃着糟食,不求盈余,以浊世为耻,不肯做官。

《魏略》说:薛夏字宣声,在黄初年间担任秘书丞,皇帝和薛夏讨论《尚书》、《传记》,从未有过一天不讨论的。皇帝看到薛夏衣服很薄,就解下自己穿的袍子赐给他。

《蜀志》说:彭羡字永年,性格骄傲,对很多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只有敬重同郡的秦安,向太守许靖推荐说:‘我见到处士绵竹秦安,有山甫之德,有隽生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着粗布袍。’

王隐《晋书》说:江东赐给凉州刺史张骏金印,大袍。

又记载:郑冲以儒雅为德,任职期间没有干练局促的声誉。吃粗粮,穿粗布袍,不经营资产,世人因此尊重他。

又记载:晋惠帝从邺城回到洛阳,赐给中书监卢士鹤绫袍一件。

又记载:晋武帝赐给桓伊钱百万,袍子一千件。

又记载:慕容冲逼近,苻坚送一件锦袍给慕容冲,下诏说:‘古时候交战,使者就在中间。现在送一件袍子,以表明本来的心意。’

《齐书》说:卞彬《蚤虱赋·序》说:‘我居贫,十年不制一件粗布袍,有生之年,只依靠它来度过寒暑,没有其他可以替换的。因此常常生病,生活非常简朴。缠绕着破旧的棉絮,无法摆脱。

《梁书》说:侯景将要叛乱,当时有歌谣说:‘青袍白马寿阳来。’后来侯景的军队都穿着青袍,侯景骑着白马。

又记载:临贺王正德。在侯景之乱中,正德担任平北将军,驻扎在朱雀航。侯景称帝后,正德向北望阙三次行礼,哭泣流泪。引敌军进入宣阳门,与侯景在马上互相行礼,退守左卫府。在此之前,他的军队都穿着红色的袍子,袍子里面都是绿色的,到这时都反过来。敌军认为正德是天子。

《唐书》说:武则天赐给文武大臣红色的单罗铭襟背袍,袍上的纹饰各有警戒:诸王则装饰以盘石和鹿,宰相装饰以凤池,尚书装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装饰以麒麟,左右武卫装饰以对虎,左右鹰对装饰以鹰,左右千牛装饰以牛,左右豹韬装饰以狮子,左右金吾装饰以象,又在襟背处刻上八字回文。

又记载:唐肃宗为皇太子,授册时,应当穿红色的纱袍。太子认为与皇帝相同,推辞不敢接受。皇帝下令百官讨论,最终改为米色袍。

又记载:薛平能遵守法度,生活简朴,一件绿袍穿了十年都不换,皇帝赐给他朱红色的绶带,他才解下。

《庄子》说:曾子住在卫国,穿着没有外罩的粗布袍,十年不换衣服。

《墨子》说:楚庄王戴着鲜艳的冠,穿着红色的衣服,穿着宽大的袍子,来处理国家政事。

《说苑》说:子思住在卫国,穿着没有里子的粗布袍。田子方送给他一件狐狸白色的皮袄,担心他不接受,就对他说:‘我是借给人,就忘记了。’子思最终没有接受。

《盐铁论》说:原宪的粗布袍,比季孙的狐貉皮衣更有德。

又记载:倪宽穿着破旧的袍子,衣服看起来像仆妾,吃饭像普通百姓。

《东宫旧事》说:太子纳妃时,有一件红色的绫袍。

《汉武内传》说:上元夫人降临,汉武帝穿着彩云般的赤霜袍。

《神仙传》说:太傅杨骏派人迎接孙登共语,孙登不回答,杨骏就送给他一件复布袍。孙登接受后,出门时,跟从的人借刀切断袍子,上下分开,在杨骏门前,又大声砍袍。

《王褒内传》说:真人将王褒见到太上丈人,穿着流霞羽袍,芙蓉冠。

《搜神记》说:有谈生者,四十岁没有妻子。夜里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子,容貌无双,来成为谈生的妻子。过了三年,生下一个儿子:‘不要用火照我。三年后才能照。’谈生忍不住,用火照了,腰上的肉像人的腰一样,以下都是枯骨。妻子要求离开,带着谈生进入华丽的房间,用珠袍给他。谈生到市场上卖袍子,睢阳王认出是女袍,收留了谈生。谈生详细说明了情况,呼唤儿子像王女。

又记载:郭璞每次为自己占卜,知道自己会有凶终。曾经遇到一个奔跑的年轻人,就脱下青丝袍给他。这个人不明白他的意思,郭璞说:‘我的生命最终会掌握在你手中,所以逆着告诉你。’郭璞被杀后,这个人果然在行刑时,旁边的人都为他求利。郭璞说:‘我经常托付给你很久了。’这个人因此哭泣。

《邺中记》说:石虎在宫殿前的大会上,穿着红色的纱袍。

锺岏《良史传》说:袁彭字伯楚,担任南阳太守。政治清廉,吃着粗粮,穿着粗布袍,不改其操。

《古乐府》说:《纻歌》说:‘纻实如月,轻如云,色似银。袍以光,躯巾拂尘,制以为袍,余作巾。’

《古诗》说:青袍像青草,长条随风舒。

魏武帝《与杨虎书》说:现在送给足下贵室一件错彩罗縠锦袍。

刘弘《教》说:给寒冷贫穷的将士发放一件皮革袍和一顶复帽。

刘义恭《启事》说:皇帝的诏令在赦免日制作的绫纹绵布袍放生,古代的袍子都垂重赐。

刘谧之《与天公笺》说:身体战栗,坐得冻僵,脱下衣服冻得坐着,多亏詹公借袍,南城送火。

《说文》说:褐,是短衣。

《诗经》说:尾巴和脚踝没有褐衣,怎么能度过一年?(褐,是毛布。)

《左传》记载:吴国的申叔仪向公孙有山氏请求粮食,说:‘我佩戴的玉佩啊,我没有绳子系它;一杯美酒啊,我愿意与你共享。’对方回答:‘高粱是有尾巴的穗子。粗糙的食物我有。如果你登上首山呼喊庚癸,我就会答应你。’(军队中不能拿出粮食作为私藏。庚代表西方,主管谷物。癸代表北方,主管水。传言吴国国君不与士兵共同忍受饥渴,因此国家灭亡。)

《韩诗外传》记载:东郭书知道宋国将要灭亡,所以穿着粗布衣服经过隔国朝廷,说:‘宋国将有荆棘,所以我穿着粗布衣服避开它。’过了三年,宋国果然灭亡。

《史记》记载:五羖大夫是位平民,听说秦缪公贤明,就把自己卖给秦国做客,穿着粗布衣服喂牛。一年后,他被提拔到百姓之上。

《史记》又记载: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意用十个城池交换这块璧。赵国派蔺相如带着璧去秦国,秦王不兑现给城池。蔺相如让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璧石,抄小路逃回。

《史记》又记载:娄敬是齐国人,在陇西戍边,经过洛阳时,穿着羊皮大衣,通过齐国人虞将军请求见皇帝。虞将军想要换掉他的衣服,他不肯,说:‘我穿丝绸衣服就见;我穿粗布衣服就见。’于是见到了皇帝,劝说皇帝迁都长安。

《汉书》记载:贡禹上书说:‘年纪大了,贫穷,家里财产不到一万钱,妻子和孩子连粗布衣服都穿不暖。’

范晔《后汉书》记载:张玄字处虚,有才能和谋略,因为世道混乱而不做官。司空张温多次以礼节征召他,他没有去。后来张温以车骑将军的身份出征凉州,出发前,张玄从庐山穿着粗布衣服,带着绳索去劝说张温,但张温没有采纳。

《晋书》记载:皇甫谧字士安,上疏说:‘咎繇穿着粗布衣服,不仁的人就会远离他。’

陶潜《五柳先生传》记载:穿着破旧的粗布衣服,饭碗和瓢常常是空的,但心情却很平静。

《孝子》记载:圣人穿着粗布衣服却怀揣着宝玉。

《墨子》记载:人不能只穿粗布衣服。衣服不漂亮,身体看起来就不从容,不值得看。

《新序》记载:齐国有一个非常丑陋的女子,被称为无盐女。她四十岁了,没有人愿意娶她,她的婚事一直不成功。于是她脱下粗布衣服,亲自去见宣王,说:‘我愿意成为您的妃子。’

《符子》记载:有一个叫泽父的人,戴着芦苇编的斗笠,穿着草鞋,穿着用莎草编织的裙子,穿着粗布衣服。

斐渊《记》记载:蛮夷人用穀树的树皮,煮熟后捶打制成粗布。

赵壹《疾邪赋》记载:有权势的人家有很多应该做的事情,咳嗽一声就能得到珍珠。穿着粗布衣服却怀揣着金玉,兰花和蕙草变成了干草。

《古诗》记载:穿着的粗布衣服里没有棉花,腰带断了就用绳子接上。

《释名》记载:衫,是割的意思。衫是没有袖端的衣服。襦裆是前面和后面都有的。

扬雄《方言》记载:陈、魏、宋、楚之间称它为襜,或者称它为单襦。

沈约《宋书》记载:徐湛之的母亲会稽公主。高祖微贱时有纳布衫袄等衣服,都是武敬皇后亲手做的。高祖富贵后,把这些衣服交给公主,说:‘后代如果骄奢不节,可以拿这些衣服给他们看。’

沈约《宋书》又记载:到溉担任建安太守,任昉用诗赠给他,请求两件衫衣,说:‘铁钱两当一,百代易名实。为惠当及时,无待凉秋日。’到溉回答说:‘我的衣服本来是百结的,闽中只有八蚕。假如金子像谷子一样多,难道会让廉洁的人贪婪吗?’

《宋书》又记载:薛安都与魏国作战,魏国有很多轻骑兵,军队都很担心。薛安都非常愤怒,于是脱下头盔,解开身上的铠甲,只穿着绛色的内衣和两裆衫,马也去掉了装备,驰骋入敌阵,勇猛无比,无人能挡。

《宋书》又记载:渴盘陀国的士人剪掉头发,戴着毡帽、小袖衣,做成衫衣则是开颈缝前。

《齐书》记载:阳休之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监管修订起居注。不久,因为事情被降职为骁骑将军,穿着两裆衫。文宣帝郊外祭祀天,百官都随从。阳休之作为骁骑将军,穿着两裆衫,用手拿着白棓。当时魏收担任中书令,嘲笑他说:‘义贞服彩。’阳休之说:‘我过去担任常伯,头戴蝉冕。现在担任骁游,身穿衫甲。文武双全,何必比不上你?’他们谈笑风生。

《唐书》记载:德宗在梁州,那里天气炎热,没有给将士们提供春衣,德宗自己也穿着夹衣上朝。左右的人请求德宗穿上衫衣,德宗说:‘跟我来的人冬天衣服都换不成了,我怎么能独自穿衫衣呢?’将士们听到这话,没有不流泪的。

《魏文帝别传》记载:吴国的选曹令史长沙刘卓字德然,生病时饥饿,梦见一个人给他一件白越单衫,说:‘你穿上这件衫衣,如果弄脏了,用火烧就可以洗净。’刘卓醒来,果然有一件衫衣在旁边,他立刻用火烧干净。

《晋惠帝起居注》记载:愍怀帝把一件白绢单衣寄给妃子。

《宋起居注》记载:太初二年,御史丞羊希上奏说山阴令谢沉在服丧期间,常常穿着青色的绛色内衣和两裆衫,请求免去谢沉之前担任的官职。

《晋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时,有白色的縠、白色的纱、白色的绢做的衫衣,还有紫色的玉带。

祖台之《志怪》记载:建康的小吏曹着被芦山使君迎接,配给他女儿婉。曹着感到不安,多次请求退婚。婉潸然泪下,写诗序别,赠给他织裈衫。

刘敬叔《异苑》记载:毌丘俭征讨氵信浿,让王倾去探索东界,当地老人说:‘曾经有一艘破船从汉海漂流过来,船上的人得到一件布衫,他看起来像中国人,只是两袖都长三寸。’

《方言》记载:襜褕,江淮之间称为衤童容,(常容反。)从关中往西称为襜褕,用布料制作但没有边缘,称为蓝褛。

《汉书》记载:元始五年,有一个男子乘坐黄犊车,举着黄色的旗帜,穿着黄色的襜褕,戴着黄色的帽子,来到北阙,自称是卫太子。

《汉书》又记载:何并为长陵令。侍中王林卿通轻侠,在京师横行霸道,到寺庙时,拔刀刺向建鼓,追捕他。王林卿被逼得走投无路,让奴仆戴上他的襜褕,自己换上衣服,骑马逃跑。

《东观汉记》记载:耿纯率领宗族宾客二千人,都穿着细绢襜褕、细布巾,迎接皇上。

《东观汉记》又记载:更始在长安放纵自己,三辅地区的人都苦不堪言。他所封的官爵大多是小人,有的脸上刺有花纹,穿着锦绣衣服、襜褕,在路上骂人。

《东观汉记》又记载:王阜担任益州太守。大将军窦宪权势很大,送给王阜一件红色的罽襜褕,王阜不接受。

《东观汉记》又记载:段颎消灭羌人,皇帝下诏赐给段颎十万钱,一件红色的襜褕。

《东观汉记》又记载:延岑向光武帝献上皮襜褕,在宿县亭住宿。亭长白言说:‘睢阳的贼人穿着红色的襜褕,现在的客人疑似是。’于是派兵来捉拿,延岑卧床不动,士兵们道歉离开。

《边让别传》记载:让字文礼,孔融向武帝推荐让,说:‘边让如果做九州的衣服,就不够;如果做单衣襜褕,就绰绰有余。’

桓谭《新论》记载:我从长安回来,路上生病了,裹着棉絮被和罽襜褕,在宿县亭住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注解

袍:袍是一种长衣,从古代开始就是内衣,后来也指外套。在古代,袍通常由绵或旧絮制成,有时会加上一些装饰。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贫寒或清高。

缊:缊指的是旧絮,是古代用来填充衣物的一种材料,常与袍一起出现。

纩:纩是绵的一种,指细软的绵絮。

袄:袄是一种短衣,与袍相对,常指外衣。

狐貉:狐貉是指狐狸和貉,两种动物的皮毛,常用来制作贵重的衣物。

綈袍:綈袍是指用綈(一种粗毛布)制成的袍,这里指范睢赐给须贾的袍。

绣袷长襦:绣袷长襦是一种绣有花纹的长上衣。

锦袷袍:锦袷袍是一种用锦(一种华美的丝织品)制成的袍。

鹿袍:鹿袍是指用鹿皮制成的袍。

罗縠:罗縠是一种轻薄的丝织品。

绿袍:绿袍是一种绿色的袍子。

皂袍:皂袍是一种黑色的袍子。

锦绣:锦绣是指华美的丝织品,常用来形容华丽的衣物。

缊袍:缊袍是指用缊(旧絮)制成的袍,常用来象征贫寒。

黄纸补袍:黄纸补袍是指用黄纸修补的袍子,这里指羊续用来展示自己清贫的袍子。

布袍:布袍是指用布制成的袍。

绛纱袍:绛纱袍是一种红色的纱袍,常用于赐予官员。

绯紫单罗铭襟背袍:绯紫单罗铭襟背袍是一种红色和紫色的单罗袍,上面有铭文。

米明服:米明服是一种米色的衣服,用于太子。

赤霜之袍:赤霜之袍是一种红色的袍子,带有云彩般的颜色。

流霞羽袍:流霞羽袍是一种带有流霞般色彩的羽衣。

狐白之裘:狐白之裘是指用狐狸白色皮毛制成的裘皮大衣。

复帽:复帽是一种双层帽子,常用于保护头部。

韦袍:韦袍是指用皮革制成的袍。

绫纹绵布袍:绫纹绵布袍是一种绣有花纹的绵布袍。

青丝袍:青丝袍是一种用青丝制成的袍。

丹纱袍:丹纱袍是一种红色的纱袍。

纻:纻是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用来制作衣物。

褐:褐指粗布衣服,这里指平民的衣着。

珮玉蕊:珮玉蕊指的是佩戴的玉佩,蕊指玉佩的中间部分,这里比喻珍贵之物。

旨酒:旨酒指的是美酒,旨有甘美的意思。

粱:粱指一种谷物,这里指粮食。

簵:簵是一种农具,这里指农作物的收获。

庚癸:庚癸是古代的星宿名,分别代表西方和北方的天神,这里指粮和水的供应。

褰褐:褰褐指撩起粗布衣服,这里指身穿粗布衣服。

荆棘:荆棘比喻困难和危险。

粥:粥指用米或其他谷物煮成的稠食。

被褐:被褐指穿着粗布衣服。

羊裘:羊裘指用羊皮制成的衣服。

褐衣:褐衣指粗布衣服,这里指平民的衣着。

衣褐:衣褐指穿着粗布衣服。

帛:帛指丝织品,这里指华丽的衣服。

被褐带索:被褐带索指穿着粗布衣服,腰间系着绳索,这里指贫穷或囚禁的状态。

短褐:短褐指短小的粗布衣服。

箪瓢:箪瓢指盛食物的竹器和瓢,这里指简朴的生活。

被褐而怀玉:被褐而怀玉指身穿粗布衣服却怀有珍贵之物,比喻外表平凡而内心富有。

衣短褐:衣短褐指穿着短小的粗布衣服。

拂短褐:拂短褐指整理短小的粗布衣服。

冠:冠指帽子。

葭芦:葭芦指芦苇和芦草。

麓:麓指山脚。

莎裳:莎裳指用莎草编织的裙子。

穀树皮:穀树皮指穀树的树皮。

咳唾自成珠:咳唾自成珠比喻才气横溢,言辞华丽。

衣褐怀金玉:衣褐怀金玉指身穿粗布衣服却怀有贵重之物,比喻外表平凡而内心富有。

兰蕙化为刍:兰蕙化为刍比喻美好事物被毁坏。

短褐中无絮:短褐中无絮指短小的粗布衣服中没有填充物,比喻贫穷。

衫:衫指一种衣服,通常有袖。

襦裆:襦裆指古代的一种短上衣。

单襦:单襦指单层的上衣。

绲:绲指用线缝合。

衲:衲指用麻布制成的衣服。

两裆:两裆指上衣的前后片不相连,只围住胸部。

夹服:夹服指夹衣,一种双层衣服。

白越单衫:白越单衫指用白色丝织物制成的单层衣服。

白绢单衣:白绢单衣指用白色丝织物制成的单层衣服。

青绛衲两裆:青绛衲两裆指用青色或红色丝织物制成的两裆式衣服。

白縠:白縠指白色细薄的丝织物。

白纱:白纱指白色细薄的纱。

白绢:白绢指白色细薄的绢。

紫玉緌:紫玉緌指用紫色丝带装饰的玉佩。

织裈衫:织裈衫指用编织的布料制成的裤子。

破舡:破舡指破损的船只。

汉海:汉海指古代对南海的称呼。

衤童容:衤童容指古代的一种衣服。

蓝褛:蓝褛指用蓝草染成的粗布衣服。

黄旐:黄旐指用黄绸制成的旗帜。

黄帽:黄帽指用黄绸制成的帽子。

缣襜褕:缣襜褕指用缣制成的襜褕。

絺巾:絺巾指用细麻布制成的头巾。

绣面:绣面指面部有绣花。

锦袴:锦袴指用锦缎制成的裤子。

绛罽:绛罽指用红色毛织品制成的衣服。

皮襜褕:皮襜褕指用皮革制成的襜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评注

《左传》中吴申叔仪向公孙有山氏乞粮,其言辞间透露出一种谦逊与自嘲。‘珮玉蕊兮,余无系之’表明自己虽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旨酒一盏兮,余与褐之’则自比粗人,这种自贬的言辞实际上是对自己境遇的无奈与悲哀。公孙有山氏的回答‘粱则尾簵。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庚癸,则乎诺’中,庚癸代指粮食和水,暗示吴子不与士共饥渴,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这里通过对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同时也揭示了个人品德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系。

《韩诗外传》中,东郭书预知宋国将亡,通过‘褰褐而过鬲其朝’这一行为,既是对国家命运的无奈,也是对自身命运的自我放逐。三年后宋国果真亡国,东郭书的行为成为了预兆,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天命和宿命的认知。

《史记》中五羖大夫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人对于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他自粥为秦客,被褐食牛,忍受贫困,最终得到了秦缪公的赏识。这个故事强调了个人品质与机遇的关系,同时也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用人之道。

蔺相如奉璧的故事,体现了忠诚与智慧。他通过‘衣褐怀璧’这一行为,巧妙地避开了秦王的陷阱,保护了赵国的利益。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外交的智慧和策略。

娄敬衣羊裘求见上,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清高与独立。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世俗所动,最终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这个故事强调了个人品德和气节的重要性。

《汉书》中贡禹上书描绘了一个贫穷老人的形象,通过‘短褐不完’这一细节,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后汉书》中张玄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他虽然才华横溢,却因世乱而不仕,最终在关键时刻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局的看法。

《晋书》中皇甫谧上疏提到的‘咎繇振褐’,是对古代贤人的一种赞颂,强调贤人虽身处贫贱,却保持着高尚的品德。

《五柳先生传》中陶潜的形象,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超然与淡泊。他穿着短褐,生活简朴,却自得其乐,这种生活方式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墨子》中‘人不可衣短褐’的观点,反映了墨子对于服饰的重视,认为衣服的美观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新序》中无盐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美貌的崇拜,同时也揭示了美貌并非一切。

《符子》中泽父的形象,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超脱与自由。

《疾邪赋》中势家与被褐怀金玉的对比,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贫富差距的批判。

《古诗》中‘短褐中无絮’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

《释名》中‘衫’的解释,反映了古代服饰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方言》中‘襜褕’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不同地区的服饰差异。

《宋书》中徐湛之母会稽公主的故事,反映了古代贵族的奢侈与节俭。

《宋书》中到溉与任昉的诗赠,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友谊的珍视。

《宋书》中薛安都与魏战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将领的英勇与智慧。

《齐书》中阳休之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幽默与豁达。

《唐书》中德宗御夹服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皇帝的仁慈与关怀。

《魏文帝别传》中刘卓梦得白越单衫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梦境的解读和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晋惠帝起居注》和《宋起居注》中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皇帝对于服饰的重视。

《晋东宫旧事》中太子纳妃的服饰,反映了古代宫廷的礼仪和习俗。

《志怪》中曹着与织裈衫的故事,反映了古代民间传说和神秘文化的魅力。

《异苑》中毌丘俭征氵信浿的故事,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神秘现象。

《方言》中‘襜褕’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不同地区的服饰差异。

《汉书》中元始五年男子衣黄襜褕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皇帝的威仪。

《东观汉记》中耿纯迎上的描写,反映了古代军队的礼仪和军威。

《东观汉记》中更始衣锦袴、襜褕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服饰的等级观念。

《汉书》中王阜不受窦宪赠襜褕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士人的清高与节操。

《汉书》中段颎灭羌受赐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皇帝对于功臣的奖赏。

《边让别传》中边让的推荐,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人才的重视。

《新论》中桓谭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士人的豪放与豁达。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