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六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六-原文

《白虎通》曰: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鄣蔽也。

《释名》曰:衣者,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

《尔雅》曰:衣〈流中’氵改礻〉(音旒)谓之衤皃。(音霓,衣褥也。齐人谓之褗。或曰:袿衣之饰也。黼领谓之襮。绣刺黼文以褗领也。襮音博。)缘谓之纯。(衣绿饰也。)袕谓之褮。(衣开孔也。袕音穴。褮音褮。)衣皆谓之襟。(交领。)衱(居业切)谓之裾(衣后据也。)衿谓之袸。(辞见切,衣小带也。)珮衿谓之褑。(珮玉之带上属。)执衽谓之结。(持衣上笈。)衱衽谓之襭々。(音’木颉’,极衣上笈于带。)衣蔽前谓之襜。(今蔽膝也。)妇人之祎谓之缡緌也。(即今之香缨也。祎邪交络带系於体,因名为祎。緌,系也。)裳削幅谓之纀。(蒲木切。削煞其幅深衣衣裳。)

《世本》曰:胡曹作衣。(宗里注曰:黄帝臣也。)

《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上衣下裳,乾坤之象。)

又曰:讼卦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授服,亦不足敬也。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又《说命》曰:惟衣裳在笥。

《礼》曰:夫为人子者,父母存衣冠不纯素,孤子当室,衣冠不纯彩。(纯,缘。)

又曰:季康之母死,陈亵衣。(亵衣,非上服。)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於斯?’命撤之。

又曰:孔子曰:’昔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丝麻以为布帛。’

又曰: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谓大夫士也,袪尺二寸。)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掩尺,袷二寸、袪尺二寸,缘广寸半。以帛里布,非礼也。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彩,衣正色、裳间色,非列彩不入公门,振絺纚不入公门,振裘不入公门,袭裘不入公门。纩为茧,缊为袍,禅为网,帛为褶。

又《缁衣》曰: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一。’

《左传》曰:衮冕黼珽,(黼,韦韡以蔽膝也。珽,玉笏也。)带裳幅舄,(带,革带也。衣下曰裳。幅,今之行膝者。舄,屦履。)衡紞纮綖,(衡,持冠者。紞,冠之垂者。纮,缨从下而上者。綖,冠上覆。)昭其度也,藻率鞞鞛,(藻率,以韦为之,所以籍玉。鞞,珮刀上饰,鞛,下饰。)鞶厉游缨,(鞶,绅带也,一名大带。厉,士带之垂者。游,旌旗之游。缨,在马应前。)昭其文也。

子曰:狄人伐卫,卫懿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於二子。'(取其文章顺序。)

又曰:栾武子曰:’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若敖、蚡冒,楚之先君。荜路,柴本;蓝缕,弊衣也。)

又曰:吴季札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

《诗》曰: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褧,单也。尚以禅衣,谓其文之大着。)

又曰: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又曰: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彩彩衣服,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又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音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又曰: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又曰:《缁衣》,美郑武公也。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缁衣之席兮,敝予冠又改作兮。

又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又,岂曰尾骭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尾骭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又曰:岂曰尾骭?与子同袍。岂曰尾骭?与子同泽。岂曰尾骭?与子同裳。

又曰:君子至止,黻衣绣裳。

又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尾骭无褐,何以卒岁?

《史记》曰:文帝衣弋绨,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

《汉书》曰:齐国有三服之官,春献冠帻,纵为首服,纨素为冬服,轻绡为夏服。

又曰:韩信既平齐,项羽使武涉说信背汉归楚。信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汉王我上将军印,授我兵数万,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又曰:武帝末,郡国贼盗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捕之。

又曰:朱博为琅琊太守,敕官属多作褒衣大袑,不中节度,自令掾吏,令去地三寸。

又曰:帝赐南粤王他上笠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以锦装衣曰褚。上中下者,绵之多少厚薄差。)

又曰:江充初召见犬台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縠单衣,曲裾后垂交输,(如淳曰:交输,割正幅,使一头狭,状若燕尾,垂之两旁,见于后也。)冠禅纚步摇冠,飞翮之缨,(服虔曰:冠禅纚,故行则摇,以鸟羽作缨也。)容貌术壮。帝望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

又曰:隽不疑珮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下,谒暴胜之。

又曰:王吉字子阳,好车马衣服,自奉养,极为鲜明,而迁徙所载,不过囊衣,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世传子阳能作黄金。

《后汉书》曰:更始时授官爵,皆群小贾竖,膳夫庖人多着绣而衣锦袴、襜褕、诸于,骂詈道中。时智者见之,以为服之不中身之灾也。(《汉书音义》曰:诸于,大掖衣也。如妇人之袿衣。扬雄《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自关之西谓之衤充衤屈。郭璞注曰:俗名礻屈衤夜。据此即是诸于上加绣衤屈,如今之半臂也。衤充音充。衤屈音屈。)

又曰:光武见来歙,大欢,即解衣以衣之。

又曰:祭遵为人廉约,家无私财。常衣韦袴,寝布被,夫人裳不加缘。

又曰:祭彤在辽东几三十年,衣无兼副。显宗美其清约,赐之衣被什物,无不悉备。

又曰:耿恭自疏勒回,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又曰:东平宪王苍侍肃宗,享卫士於南宫,因从皇太后周行掖庭池,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五时衣,谓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也。衣单复具白袭。)及常所御衣合五十箧,馀悉分布诸王、公主及子孙在京师者各有差,特赐苍及琅邪王京书,曰:’间享卫士於南宫,因阅视旧时衣物。惟王有孝友之德,今送光烈皇后假髻、帛各一及衣一箧,可时奉瞻,以慰《凯风》《寒泉》之思。又欲令后生子孙得见先后衣服之制。’

又曰:明德马后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诵《易》,好读《春秋》,常衣大练,裾不加缘。(大练,大帛也。杜预注《左传》曰:大帛,厚缯也。)朔望诸姬主朝请,望见后袍衣疏粗,反以为绮縠,就视乃笑。后辞曰:’此缯特宜深色,故用之耳。’六宫莫不叹息。

谢承《后汉书》曰:袁忠乘舡戴笠诣王朗,见郎左右僮皆着青绛彩衣,非其奢丽,即辞疾发而退也。

又曰:郭贺拜荆州刺史,有殊政。显鬃刹狩,到南阳,特见嗟叹,赐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敕行部去幨帏,令百姓见其容服,以彰有德。

《魏志》曰:文帝诏曰:’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难晓也。

又曰:明帝徵管宁为光禄勋,辞不就。诏问青州刺史程喜:’宁守节高乎?审疾尫顿耶?’喜氏言:’宁恒着皂帽、布襦袴、布裙,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拄杖,不须扶持。四时祭祀,辄自力强,改加衣服,着絮巾。故在辽东所,有白布单衣,亲荐馈馔,跪拜成礼。’

《魏略》曰:文昭甄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有人持平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

《魏氏春秋》曰:王允为吏部郎中,选郡守。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召入,将加罪。允妻阮出谓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允颔之而入。帝怒诘之,允对曰:’某郡太守虽限满,文书先至,年限在后,月限在前。’帝取事视之,乃释遣出,望其衣败,曰:’清吏也。’

《吴书》曰:孙权每赐周瑜衣,寒暑皆百领,诸将皆不及。

《晋书》曰:石崇以奢豪矜物,厕常有十馀婢列侍,置香粉。有客如厕,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故,而王敦脱故着新,意气无怍。婢相谓曰:’此必能作贼。’

又曰:高士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洛阳陷,奔吴,居大辟山,恒着鹿裘葛巾。馀杭令顾飏与葛洪造之。飏使致韦衣,不纳,使置室中,乃烂於内,竟不服用。

王隐《晋书》曰:董威辇,不知何许人。忽见洛阳,止宿白社。於市得残缯,辄结以为衣,号曰’百结衣’。

《宋书》曰:沈庆之领队防东掖门。刘湛被收之夕,上开门召庆之,庆之戎服履韎缚袴入。上见而惊曰:’卿何意乃尔急装?’庆之曰:’夜半唤队主,不容换服。’

又曰:明帝体肥憎风,夏月常着小皮衣。

又曰:明帝疾,召窦哄回入。帝坐帐中流涕曰:’吾近危笃,故召卿,欲使着黄罗(来可切。)耳。’指床头大函曰:’文书皆函,得不复开。’彦回亦悲不自胜。黄罗,乳母服也。

又曰:范晔性精微,有思致,触类多善。衣裳器服,莫不增损制度,世人皆法学之。

又曰:江湛字微深,为吏部尚书。家甚贫,不营财利,饷馈盈门,一无所授,无兼衣馀食。尝为上所召,遇浣衣,称疾经日,衣成然后起。

又曰:谢超宗为义兴太守,昇明二年,公事免,诣东府门,自通。其日风寒,高帝谓四座曰:’此客至,使人不衣自暖矣。’

《齐书》曰:宋元嘉制:诸主入斋閤,得自服裾帽见人主。惟出太极,西厢乃备朝衣,车驾幸其弟,乃白服、乌纱帽,以侍宴焉。至於衣服制度,动皆陈启,事无专制。

又曰:高帝即位后,手诏赐张融衣,曰:’见卿衣服粗故,诚乃素怀有本。交尔蓝缕,亦亏朝望。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着,己令裁减,称卿之体。并履一量。’

又曰:陶弘景,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又曰:王思远立身简洁。诸客诣己者,觇知衣服垢秽,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及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又曰:王琨性俭约。景和中,讨义阳王昶。六军诫严,应须紫服,左右欲营办。琨曰:’元嘉初征谢晦,有紫衣在匣,不须更制。’检取,果得焉。

《梁书》曰:到溉性率俭,不好声色,庭室单床,旁无姬侍,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

又曰:波斯国婚姻法:一聘财讫,女婿将数十人迎妇。婿着金綎锦袴,戴天冠,妇亦如之。

又曰:新罗呼其冠曰遗子礼,襦曰尉解,袴曰柯半,靴曰洗。

百济呼帽曰冠,襦曰复衫,袴曰裈。

又曰:侦秤,(音盛)稷之子也。稷初为剡令,至嵊亭生之,因名嵊,字四山。少敦孝行,年三十馀犹班衣授稷杖,动至数百,收泪欢然。

又曰:胡緭(胡贵切)随陈伯之入魏,时元会,緭戏为诗曰:帽上着笼冠,袴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

‘《南史》曰:何敬容为吏部尚书、侍中、领太子中庶子。敬容身长八尺,白皙,美须眉,性矜庄,衣冠鲜丽。武帝衣必浣衣而左右衣必须洁。尝有侍臣衣带卷折,帝怒曰:’卿衣带如绳,欲何所缚?’敬容希旨,故益鲜明。常以胶清刷须,衣裳不整,伏床熨之,或暑月,背为之焦。

又曰:任昉有子东里、西华、南容、北叟。西华冬月著葛帔、练裙。(事具《交友部》。)

又曰:任昉为义兴太守,友人彭城到溉,弟洽从昉共为山泽游。及被代登舟,止有绢七匹,米五石。至都尾骭,镇军将军沈约遗裾衫迎之。

‘《后魏书》曰:乐浪王万寿孙忠,明帝时位太常少卿。孝武帝泛舟天泉池,命宗室诸王陪宴。忠愚而无智,性好衣服,着红罗襦,绣作领,碧纳袴,锦为缘。帝谓曰:’朝廷衣冠应有常式,何为着百戏衣?’忠曰:’臣少来所爱,情存绮罗。歌衣舞服,是臣所愿。’帝曰:’人之无良,乃至此乎!’

又曰:胡叟於高允馆,见中书侍郎李璨被服华靡,叟贫老衣褐,璨颇忽之。叟谓曰:’老子今若相脱体上袴癫骭帽,君欲作何许也?’讥其惟假盛服,璨惕然失色。

又曰:文宣囚元韶,幽於京畿地牢。绝食,啗衣袖而死。

‘《北齐书》曰:尔朱敝字乾罗。彦伯之诛,敝小,随母养於宫中,年十二。敝自窦走,至大街见童儿群戏。敞解所着绮罗金翠服易衣而遁。追骑至,不识敝,便执绮衣儿,比究问,知非。会日己暮,由是免。

‘《陈书》曰:徐陵为吏部尚书,精简人物,搢绅之士皆向慕焉。陈暄以玉帽簪插髻,红丝布裹头,袍拂踝,靴至膝,不陈爵里,直上陵坐。陵不知识,命吏持下。暄徐步而出,举止自若,竟无怍容。作书谤陵,陵甚病之。

‘《隋书》曰:齐后主於苑内作贫儿村,亲衣蓝缕之服而行乞其间,以为笑乐。多令人服乌衣以相执缚。后主果为周所,败被虏困至以卖烛为业。

‘《唐书》曰:太宗诏冠冕制度,己备令文,寻常服饰,未为差等。於是三品己上服紫,四品己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

又曰:杨妃宠爱特甚。宫中主贵妃刺绣者七百人,杨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於庭,光夺人目。

又曰:肃宗性节俭。尝出衣袖示近臣曰:’此衣己三浣矣。’

又曰:贞元六年,德宗初赐节度观察使新制时服。尚方织作呈阅所宜,上曰:’顷来赐衣,文彩不恒,非制也。朕今思之,节度使以雕衔绶带,取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威仪委,(威仪委,瑞草也。)取其行列有序,牧人有威仪也。’

又曰:文宗朝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奏:’比以妇人,长裾大袖,朝廷制度,尚未颁行,微臣之分,合副天心。比闻闾阎之间,袖阔四尺,今令阔一尺五寸,裾曳四尺,今曳五寸。’初,延安公主以衣服逾制,附马窦浣得罪,德裕因而奏之。

‘《六韬》曰:武王伐纣,蒙乏衣投火而死。

‘《国语》曰: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衣之偏裻之衣。

又《鲁语》曰:季文子相宣成,尾骭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仲孙也,孟献子之子,子服也。)’子为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爱郄也。)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囚子服也。)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

‘《春秋后语》曰:田文谓其父靖郭君曰:’君下宫蹈绮縠之衣,而士不得短褐。’

又曰:赵襄子既灭智伯,智伯之臣豫让变姓名,入宫涂膊馛刺襄子,襄子觉而赦之。后让伏於桥下,襄子至桥,马惊,使视之,复得让。襄子叹曰:’豫让之为智伯,名既成矣。寡人赦子,名亦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释子矣。’让曰:’臣固伏诛,愿得君之衣而击之。’於是襄子义之,脱付身之衣以与之。让拔剑三跃,呼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

‘《汉杂事》曰:高祖时,大谒者臣章授诏长乐宫,令群臣议天子所衣服以安天下。谒者赵尧举春,李舜举夏,倪汤举秋,贡禹举冬,四人各职一时。制曰:’可。’举者以各举一时之事白之,五服衣始於此。

董巴《汉与服志》曰:上古穴居衣毛,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彩,成以为服,凡十二章。

‘《庄子》曰:庄子衣大布之衣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耶?’庄子曰:’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敝履穿贫也,非惫也。’

‘《商君书》曰:上世之人,衣不暖肤,食不满腹。

‘《孙卿子》曰: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骄我者,吾不复见。’

‘《尹文子》曰: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国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韩子》曰:胩婴相齐,妻不衣帛,马不食粟。’

又曰:齐桓公好服紫,国人尽服之,公患之。

管仲曰:’君谓左右甚恶紫臭。’於是三日,境内莫有紫衣者。

又曰: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缁衣而反,其狗吠之。

布恐,将击之。

朱曰:’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能不怪哉?'(事具《狗门》。)

‘《墨子》曰:古之人未知衣服之制,故圣人作之。

冬则绢帛,轻且温,夏则絺绤,清且凉。

所以适身体、和肌肤也。

又曰: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裳,韦以为带。

‘《吕氏春秋》曰: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与门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愈急。

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我与子衣,子活。我国士也,为天子惜死;子不肖也,不足爱。子与我衣?’

弟子曰:’夫不肖之人安能与国士衣哉?’

戎夷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淮南子》曰:林类荣启期,衣若悬蓑。

‘《说苑》曰:齐林既者衣苇朝景公,公曰:’何忽服小人衣耶?’

林既曰:’衣狗裘者,不必羊鸣。今君衣狐裘,音能不狐乎?’

又曰:魏文侯封太子击於中山,三年使不往来。

舍人赵仓唐奉使,文侯问:’子之君长大孰与寡人?’

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衣则能胜之。’

文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令仓唐鸡鸣时至。

太子迎,拜赐。

发箧,衣尽颠倒。

太子趣具驾,曰:’赐之衣非以为寒也,欲召击。知无谁与谋,故遣子以衣。’

‘《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事具《奉使门》。)

‘《盐铁论》曰:古者庶人老篌而后衣丝,其餘则麻枲而己。

‘《拾遗录》曰:宋景公之时悬四时衣,春夏以珠玉为饰,秋冬以翡翠为温。

又曰:礼敬国,其俗,人年三百岁而织芳茅以为衣,盖《尚书》云’岛夷卉服’之类也。

又曰:任未年十四,好学,观书有合意处,则题其衣裳及掌里,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亲骚,更以静衣易之。

又曰:太始元年,魏帝为陈留王之岁,有频斯国人来朝,以五色玉为衣,如今之铠。

又曰:天汉三年,渠搜国之西有折沦国,其俗淳和,人寿三百岁。

有大木,一树千寻,若经此木下,皆不死不病。

或有泛海绳山来会其国,缀草毛为绳,网其衣如今之罗纨也。

至元狩六年,献网衣一袭,帝焚於军斡之道–恐后人徵求此物,故烧之–烟如金石之气。

又曰:员峤山南有池移国,人长三尺,寿万岁。

茅为衣,衣服皆长裾大袖,因风以昇烟霞,若鸟用羽毛也。

‘《锺会母传》曰:夫人幼少,衣不过青绀。

‘《世说》曰:齐王冏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诣冏咨事。

冏召葛旟、董艾等共论时宜。

旟等白冏曰:’稽侍中善於丝竹,公可能操之。’

遂进乐器,绍推却不授。

冏曰:’今共为欢,何为却耶?’

绍曰:’公协辅皇室,令作事可法。

绍虽职卑,忝备常伯。

岂可以先王之服,为伶人之业h囫逼高命,不敢有辞,当释冠冕,袭私服,此绍之心。’

旟等不自得而退。

又曰:桓车骑不好着新衣,浴讫,妇故送新衣。

车骑大怒,催使将去,妇便执还,传语云:’衣不经新,何由而故?’

桓大笑而着之。

又阮宣子论鬼神有无。

或以人死有鬼,阮子独以为无,曰:’今见者云着生时衣服。

若人死有鬼,衣服亦有鬼乎?’

‘《孝子传》曰:老莱子年七十,父母犹在,莱子常服班襕衣,为婴儿戏。

‘《曹肇传》曰:明帝宠爱肇。

与帝戏,赌衣服,有所获,辄入御帐服之,遥出。

亲狎如此。

‘《襄阳耆旧记》曰:王昌字公伯,为东平相散骑常侍,早卒,妇是任城王曹子大女。

昌弟式,字公仪,为渡辽将军长史,妇是尚书令桓阶女。

昌母聪明,有典教。

二妇入门,皆令变服,下车,不得逾侈。

后阶子嘉尚魏主,欲金缕衣见式妇,嘉止之,曰:’其遄芟固,不听善耳,不须持往犯人家法。’

‘《列仙传》曰:道士徐延年,平阳人也,见人持新黄虏骭,云延年五百。

夜半,夜明如昼,从五亿万人登仙也。

古艳歌曰: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离骚》屈原曰:新沐丈必弹冠,新浴丈必振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六-译文

《白虎通》说:衣服,是为了隐藏身体,裙子是为了遮挡,都是为了隐藏身体和遮挡视线。

《释名》说:衣服,是为了依靠,人们依靠它来遮蔽寒暑。

《尔雅》说:衣服中的‘衣’字,读作‘衤皃’,指的是衣服的外套。齐人称之为‘褗’。也有人说是衣服的装饰。领子上的花纹叫做‘襮’,用绣花装饰领子。襮读作‘博’。衣服的边缘叫做‘纯’,是衣服的装饰。衣服开孔的部分叫做‘袕’,读作‘穴’。衣服都叫做‘襟’,是交领。衣服后面的部分叫做‘裾’,读作‘居业切’。衣服的小带子叫做‘袸’,读作‘辞见切’。佩戴玉的带子叫做‘褑’。拿着衣服的领子叫做‘结’。衣服的领子叫做‘襭々’,读作‘木颉’,是指将衣服的领子系在带子上。衣服前面遮挡的部分叫做‘襜’,就是现在的蔽膝。妇女的礼服叫做‘缡緌’,就是现在的香缨。缡緌是交错绑在身上的带子,因此得名。系带子的动作叫做‘緌’,是系的意思。裙子剪裁的边缘叫做‘纀’,读作‘蒲木切’。剪裁得深一些的裙子叫做‘深衣’。

《世本》说:胡曹制作了衣服。(宗里注说:他是黄帝的臣子。)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下衣裳,天下因此得到治理,这是取法于乾坤的象征。(上衣下裳,象征着乾坤。)

《易经》又说:在‘讼卦’上九,有人赠送给他腰带,他一整天都取下它,《象传》说:因为诉讼而赠送衣服,也不值得尊敬。

《尚书》说:我想看看古人的图腾,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制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用五彩来彰显五色,制作衣服给你。

《尚书》又说:只有衣裳放在笥里。

《礼记》说:为人子女的,父母在世时,衣服不纯素;孤儿当家时,衣服不纯彩。(纯,指的是边缘。)

《礼记》又说:季康的母亲去世后,展示了他的内衣。(内衣,不是正式的服装。)敬姜说:‘妇女不打扮不敢见公婆。将有四方之宾来,内衣为什么展示在这里?’命令撤去。

《礼记》又说:孔子说:‘从前先王没有火化,吃草木的果实,鸟兽的肉,喝它们的血,吃它们的毛,没有丝麻,穿它们的羽毛和皮。后来的圣人制作了丝麻,制成布帛。’

《礼记》又说:早上穿玄端衣,晚上穿深衣。深衣有三袖,是士大夫的衣服,袖子长二尺二寸。缝合的地方是衣领的两倍,衣襟对着袖子,可以回转肘部。衣服长到可以覆盖膝盖,袖子长二寸,袖口长二尺二寸,边缘宽一寸半。用帛做里布,不合适。士不穿织布的衣服,没有君主的不能穿彩色衣服,穿正色衣服、裙子用间色,不是彩色衣服不能进入公门,粗布衣服不能进入公门,皮衣不能进入公门,穿皮衣不能进入公门。茧做成绵,绵做成袍,麻做成网,帛做成褶。

《礼记·缁衣》说:孔子说:‘治理民众的人,衣服不杂乱,举止有常,以此来统一民众,那么民众的德行就会归一。’

《左传》说:衮冕黼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文也。

孔子说:狄人攻打卫国,卫懿公给石祁子玉玦,给宁庄子箭,让他们守卫说:‘用这些来辅助国家,选择有利的事情去做。’给夫人绣衣,说:‘听从这两个人的意见。’(取其文章顺序。)

孔子说:栾武子说:‘若敖、蚡冒,用柴车破烂的衣服去开拓山林。’(若敖、蚡冒,是楚国的先君。荜路,用柴木做的车;蓝缕,破烂的衣服。)

孔子说:吴季札到郑国访问,见到子产,像老朋友一样,给他缟带,子产献给他麻布衣服。

《诗经》说:身材高大的人,穿着锦衣和单衣。(单衣,就是单层衣服。还用禅衣,表示衣服的花纹很大。)

《诗经》说:白色的衣服,黑色的头巾,使我快乐。

《诗经》说:蜉蝣的翅膀,衣服整洁。蜉蝣的翅膀,五彩的衣服,蜉蝣挖掘洞穴,麻衣如雪。

《诗经》说:青青的衣领,悠悠我心。(衣领,指的是青色的领子,是学子所穿。)

《诗经》说:山上有枢树,水边有榆树。你有衣裳,不拖不拉。

《诗经》说:《缁衣》,赞美郑武公。缁衣很合适,我再次修改它。缁衣很好,我再次改造它。缁衣很舒适,我再次改变我的帽子。

《诗经》说: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诗经》说:哪里比得上你的衣服,既安全又吉祥。

《诗经》说:哪里比得上你的衣服,既安全又温暖。

《诗经》说:哪里比得上你的衣服,我们同穿一件。

《诗经》说:哪里比得上你的衣服,我们同穿一件。

《诗经》说:哪里比得上你的衣服,我们同穿一件。

《诗经》说:君子来了,穿着五彩的衣服。

《诗经》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第一个月风起,第二个月寒冷。尾巴没有毛,怎么度过冬天?

《史记》说:汉文帝穿弋绨做的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命令衣服不能拖地。

《汉书》说:齐国有三个服装官,春天献上冠帻,作为首服,纨素作为冬服,轻绡作为夏服。

《汉书》说:韩信平定了齐国后,项羽派武涉说服韩信背叛汉归楚。韩信说:‘我侍奉项王,官职不过郎中,地位不过执戟。汉王给了我上将军印,给了我数万士兵,脱下衣服给我穿,推食给我吃。夫人深深信任我,我背叛他不吉利,即使死了也不改变,希望你能代我向项王道歉。’

《汉书》说:汉武帝末年,郡国盗贼纷纷起事。暴胜之担任直指使者,穿着绣衣,拿着斧头去捕捉他们。

《汉书》说:朱博担任琅琊太守,命令官员多制作宽大的衣服,不遵守节度,他自己也命令属官,让他们衣服离地三寸。

《汉书》说:皇帝赐给南越王他上等锦衣五十件、中等锦衣三十件、下等锦衣二十件。(用锦装的衣服叫做锦。上中下,是指棉花的多少和厚薄不同。)

《汉书》说:江充最初在犬台宫被召见,他自己请求愿意穿着平常的衣服和帽子见皇帝,皇帝答应了。江充穿着纱縠单衣,曲裾后垂交输,戴着禅纚步摇冠,飞翮之缨,容貌雄壮。皇帝看了觉得很奇怪,对左右说:‘燕赵确实有很多奇士。’

《汉书》说:隽不疑佩戴环玦、宽大的衣服和宽大的带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来到门前,拜访暴胜之。

《汉书》说:王吉字子阳,喜欢车马衣服,自己的生活非常奢侈,但迁移时只带着一个口袋的衣服,天下人都佩服他的廉洁而奇怪他的奢侈。传说子阳能制作黄金。

《后汉书》记载:更始帝时期,授予官职和爵位的人都是一些市井小民和商贩,厨师和厨房的工人穿着华丽的衣服,穿着绣花和锦缎做的裤子、襜褕等,在道路上大声咒骂。当时的智者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这是穿着不当带来的灾难。(《汉书音义》说:诸于,是一种大襟衣,就像妇女的袿衣。扬雄的《方言》说:襜褕,是指短一些的。自关之西称为衤充衤屈。郭璞注解:俗名叫礻屈衤夜。根据这些,诸于加上绣衤屈,就像现在的半臂一样。衤充音充。衤屈音屈。)

《后汉书》又说:光武帝刘秀见到来歙,非常高兴,立刻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来歙穿上。

《后汉书》又说:祭遵为人廉洁节俭,家中没有私财。他常穿粗布裤子,睡布被,夫人的裙子也不加装饰。

《后汉书》又说:祭彤在辽东住了三十年,衣服只有一套。显宗皇帝赞赏他的清廉节约,赐给他衣服被褥等物,应有尽有。

《后汉书》又说:耿恭从疏勒回来,衣服鞋子都破烂不堪,身体瘦弱。

《后汉书》又说:东平宪王刘苍侍奉肃宗皇帝,在南宫宴请卫士,趁机陪皇太后周游后宫,观看阴太后以前的衣服和器物,感慨万分。于是下令留下五时衣服各一套。(五时衣,是指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衣服有单有复,都放在白布套子里。)连同平时所穿的衣服共有五十套,其余的都分发给在京师的诸王、公主和子孙,各有不同。特别赐给刘苍和琅邪王刘京书信,说:‘我在南宫宴请卫士,趁机查看旧时衣物。只有您有孝友之德,现在送给你光烈皇后的假发、丝帛各一盒,以及衣服一箱,可以时常瞻仰,以慰藉《凯风》《寒泉》之思。又想让你后代的子孙能够看到先皇后的衣服样式。’

《后汉书》又说:明德马皇后身高七尺二寸,方口美发,能背诵《易经》,喜欢读《春秋》,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不加装饰。(大练,是指厚布。杜预注解《左传》说:大帛,是指厚缯。)每月初一和十五,诸姬主朝请,望见皇后的袍衣粗疏,还以为是很华丽的丝绸,近看才知道是粗布。皇后解释说:‘这种布料特别适合深色,所以用了它。’六宫的妃嫔无不为之叹息。

谢承的《后汉书》说:袁忠乘船戴着斗笠去见王朗,看到王朗的左右僮仆都穿着青色的丝质彩衣,不是奢侈华丽,就是因病辞官而退。

《后汉书》又说:郭贺被任命为荆州刺史,有很好的政绩。显宗皇帝举行祭祀,郭贺来到南阳,特别受到赞叹,赐给他三公的官服、礼服和冠帽。皇帝下令出行时去掉帷幕,让百姓看到他的仪容服饰,以彰显他的德行。

《魏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下诏说:‘三代以上的长者知道如何穿着,五代以上的长者知道如何饮食。’这是说穿着和饮食很难了解。

《魏志》又说:魏明帝征召管宁担任光禄勋,管宁推辞不去。皇帝下诏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是坚守节操还是真的有病?’程喜回答说:‘管宁经常穿着黑色帽子、粗布衣服和裤子、粗布裙子,有时穿单有时穿复,出入闺房。能自己拄着拐杖,不需要别人扶持。四季祭祀,总是自己努力,改换衣服,戴上棉巾。所以在辽东的时候,有一件白布单衣,亲自献上祭品,跪拜行礼。’

《魏略》记载:文昭甄皇后在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日出生。每次在家中睡觉,总感觉有人穿着平直的衣服覆盖在自己身上,经常感到奇怪。

《魏氏春秋》记载:王允担任吏部郎中,选拔郡守。明帝怀疑他所用的不是合适的人选,召见他,准备加以处罚。王允的妻子阮氏出来对他说:‘明主可以通过理性来争辩,难以通过情感来求得。’王允点头同意后进去。皇帝愤怒地质问他,王允回答说:‘那个郡的太守虽然任期已满,但文书先到,年限在后,月份在前。’皇帝查看文书,于是放他回去。看到他的衣服破旧,说:‘这是一个清廉的官吏。’

《吴书》记载:孙权每次赐给周瑜衣服,无论寒暑都有上百套,其他将领都比不上。

《晋书》记载:石崇以奢侈豪华为荣,厕所里常有十几个婢女伺候,摆放着香粉。有客人上厕所,都会换上新的衣服出来。客人中很多人不好意思脱下旧衣服,而王敦却脱下旧衣服穿上新的,神情自如。婢女们相互议论说:‘这个人一定是个做贼的。’

《晋书》又说:高士郭文,字文举,是河内轵县人。洛阳陷落时,逃往吴国,住在大辟山,经常穿着鹿皮衣服和葛巾。

王隐的《晋书》记载:董威辇,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忽然来到洛阳,住在白社。在市场上买到一些破布,就结成衣服,称为‘百结衣’。

《宋书》记载:沈庆之负责防备东掖门。刘湛被逮捕的那天晚上,皇帝打开门召见沈庆之,沈庆之穿着军装,穿着麻鞋,绑着裤腿进来。皇帝看到他,惊讶地说:‘你为什么这么匆忙地穿成这样?’沈庆之说:‘半夜叫队主,不容许换衣服。’

《宋书》又说:明帝身体肥胖,怕风,夏天经常穿小皮衣。

《宋书》又说:明帝生病,召见窦哄回来。皇帝坐在帐中流泪说:‘我最近病得很重,所以召见你,想让你穿上黄色的罗衣。(来可切。)’指着床头的大盒子说:‘文书都在盒子里,不能再打开。’窦哄也悲伤得不能自己。

《宋书》又说:范晔性格精细,有思想,触类旁通,擅长各种技艺。衣服和器物,无不增损制度,世人纷纷向他学习。

《宋书》又说:江湛字微深,担任吏部尚书。家中非常贫穷,不经营财利,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但他一无所取,没有多余的衣物和食物。曾经被皇帝召见,遇到洗衣服,称病多日,衣服洗好才起床。

《宋书》又说:谢超宗担任义兴太守,昇明二年,因公事被免职,去东府门自报。那天天气寒冷,高帝对在座的人说:‘这位客人来了,让人不穿衣服也觉得暖和。’

《齐书》记载:宋元嘉年间规定:诸王进入斋阁,可以自己穿着便服帽子见皇帝。只有出太极殿,西厢才准备朝服,皇帝的车驾到其弟弟那里,才穿白衣服、乌纱帽,以侍宴。

《齐书》又说:高帝即位后,亲自写信赐给张融衣服,说:‘看到你的衣服破旧,确实是你朴素本性的体现。虽然破旧,但也符合你的身份。我送给你一件旧衣服,意思是虽然旧了,但比新的好。这是我穿过的,已经让人裁剪,适合你的身材。并送给你一双鞋子。’

《齐书》又说:陶弘景在永明十年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去官职,皇帝下诏同意。

《齐书》又说:王思远为人简朴。有客人来拜访他,看到他的衣服脏污,就不进去了。只有衣服干净整洁时,才与他促膝交谈。尽管如此,客人离开后,他还是让两个人用扫帚打扫他坐过的地方。

《齐书》又说:王琨性格节俭。在景和中,讨伐义阳王刘昶。六军戒严,应该穿紫色的衣服,左右的人想要为他准备。王琨说:‘元嘉初年征讨谢晦时,有一件紫衣在盒子里,不需要再制作。’检查一下,果然找到了。

《梁书》记载:到溉性格率直节俭,不喜欢声色,家中只有一张床,旁边没有姬妾,帽子鞋子十年才换一次,朝服有时破旧到需要修补。

《梁书》又说:波斯国的婚姻法:聘礼结束后,女婿带着几十个人去迎娶新娘。女婿穿着金色的绶带和锦缎裤子,戴着天冠,新娘也如此。

又有人说:新罗人称呼帽子为遗子礼,短衣为尉解,裤子为柯半,靴子为洗。百济人称呼帽子为冠,短衣为复衫,裤子为裈。

又有人说:侦秤,(音盛)是稷的儿子。稷最初担任剡县县令,到了嵊亭生下了侦秤,因此给侦秤取名为嵊,字四山。侦秤小时候非常孝顺,到了三十多岁,仍然穿着官服,手持父亲的拐杖,动不动就几百次,流着泪却满脸欢喜。

又有人说:胡緭(胡贵切)跟随陈伯之投奔魏国,当时正值元会,胡緭戏谑地作诗说:帽子上戴着笼冠,裤子上穿着朱衣。不知道现在是哪一天,也不知道过去是哪一天。

《南史》记载:何敬容担任吏部尚书、侍中、领太子中庶子。何敬容身高八尺,皮肤白皙,眉毛漂亮,性格严肃庄重,衣冠华丽。武帝的衣服一定要洗净,身边的衣服也必须干净。曾经有侍臣的衣带卷曲,武帝生气地说:‘你的衣带像绳子一样,想要束缚什么?’何敬容为了迎合武帝的心意,故意让衣服更加鲜艳。他经常用胶水刷须,衣服不整洁时,就躺在床边熨烫,有时在炎热的夏天,背部会被烫焦。

又有人说:任昉有儿子东里、西华、南容、北叟。西华在冬天穿着葛布做的披肩、麻布裙子。(详情见《交友部》。)

又有人说:任昉担任义兴太守,朋友彭城到溉,弟弟到洽和任昉一起到山泽游玩。等到任期结束登舟离开时,只剩下七匹绢和五石米。到了都城,镇军将军沈约赠送衣服迎接他们。

《后魏书》记载:乐浪王万寿的孙子忠,在明帝时期担任太常少卿。孝武帝在天空泉池泛舟,命令宗室诸王陪同宴会。忠愚笨而无智,喜欢衣服,穿着红罗短衣,绣花领口,碧绿色的裤子,用锦缎镶边。皇帝对他说:‘朝廷的衣冠应该有固定的样式,为什么穿着百戏的服装?’忠回答说:‘臣从小喜欢,对绮罗情有独钟。唱歌跳舞的服装,是臣所希望的。’皇帝说:‘人无良,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又有人说:胡叟在高允的馆舍中,看到中书侍郎李璨穿着华丽的衣服,胡叟贫穷且年老,穿着粗布衣服,李璨对他有些忽视。胡叟对李璨说:‘老夫现在如果脱下身上的裤子、绑腿和帽子,你打算怎么办呢?’这是在讽刺李璨只是借华丽衣服来装样子,李璨惊恐失色。

又有人说:文宣帝囚禁元韶,将他关在京畿地牢中。元韶绝食,吃自己的衣袖而死。

《北齐书》记载:尔朱敝字乾罗。在彦伯被杀时,尔朱敝年纪还小,跟随母亲在宫中抚养,十二岁时。尔朱敝从窦氏家中逃出,到大街上看到一群孩子玩耍。尔朱敞脱下自己穿着的华丽衣服,换上普通衣服逃跑。追兵赶到,不认识尔朱敝,就抓住了穿华丽衣服的孩子,经过审问,才知道不是。

《陈书》记载:徐陵担任吏部尚书,精简人才,士人们都向他仰慕。陈暄戴着玉帽,用红丝布裹头,袍子拂过脚踝,靴子到膝盖,不按照官服的规定,直接上陵坐。徐陵不认识他,命令官吏将他拉下去。陈暄慢慢地走出去,举止自如,一点也没有尴尬的表情。他还写信诽谤徐陵,徐陵非常痛苦。

《隋书》记载:齐后主在宫苑内建造了一个贫儿村,亲自穿着破烂的衣服在村里行乞,以此为乐。他还让人都穿上黑色的衣服相互捆绑。后来后主被周国打败,被俘虏,以至于以卖蜡烛为生。

《唐书》记载:太宗颁布了冠冕制度,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法令,日常的服饰,没有差别。于是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衣服,四品以上的官员穿红色衣服,六品、七品的官员穿绿色衣服,八品、九品的官员穿青色衣服。妇女跟随丈夫的颜色,也可以穿黄色衣服。

又有人说:杨贵妃非常受宠爱。宫中有七百名刺绣的宫女,杨益和其他亲戚每年都会进贡衣服,摆放在庭院中,光彩夺目。

又有人说:肃宗性格节俭。曾经拿出衣袖给近臣看,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

又有人说:贞元六年,德宗第一次赐予节度观察使新的制服。尚方织造的样品呈上,皇帝说:‘最近赐予的衣服,颜色不固定,不符合规定。我想,节度使应该佩戴雕饰的绶带,以显示武力和刚毅,来安定封地;观察使应该佩戴雁形的威仪委,(威仪委,瑞草也。)以显示行列有序,牧人有威仪。’

又有人说:文宗朝时期,淮南节度使李德裕上奏说:‘最近听说民间妇女穿着长裙大袖,朝廷的制度还没有颁布,我的职责应该符合天意。最近听说民间袖子宽四尺,现在规定宽一尺五寸,裙子长四尺,现在规定长五寸。’起初,延安公主因为衣服超过规定,附马窦浣因此获罪,李德裕趁机上奏。

《六韬》记载:武王伐纣,因为衣服破旧而投火自尽。

《国语》记载:晋献公派太子申生攻打东山,给他穿上了偏襟的衣服。

又《鲁语》记载:季文子担任宣成公的相,他的妾室穿着用帛做的衣服,没有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说:(仲孙也,孟献子的儿子,子服也。)’您作为上卿,妾室不穿帛衣,马不吃粮食,别人会认为您吝啬且不重视国家吗?'(吝啬的意思。)文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孟献子,孟献子把子服囚禁了七天。(囚禁子服。)从那时起,子服的妾室衣服不超过七升的布。

《春秋后语》记载:田文对他的父亲靖郭君说:‘您穿着华丽的衣服,而士人却不能穿短褐衣服。’

又记载:赵襄子灭了智伯后,智伯的臣子豫让改了名字,进入宫中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察觉后赦免了他。后来豫让在桥下躲藏,赵襄子来到桥边,马受惊,赵襄子派人查看,又发现了豫让。赵襄子叹息说:‘豫让为智伯效力,名声已经够了。我赦免了你,名声也已经够了。你自己考虑吧,我不会再放过你了。’豫让说:‘臣本应伏法,但愿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于是赵襄子觉得他很有义气,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豫让拔剑跳跃三次,呼喊一声,击打衣服,说:‘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智伯了。’然后他拔剑自尽。

《汉杂事》记载:高祖时期,大谒者臣章在长乐宫接受诏令,让群臣讨论天子的衣服来安定天下。谒者赵尧推荐春天,李舜推荐夏天,倪汤推荐秋天,贡禹推荐冬天,四个人各负责一个季节。皇帝下令:‘可以。’推荐者将各自推荐的季节之事报告给皇帝,从此有了五服衣服。

董巴《汉与服志》记载:上古时期人们住在洞穴里,穿兽皮,没有固定的制度。后来圣人用丝绸和麻布代替,观察孔雀和雉鸡的羽毛,华丽的颜色,于是染色布匹来模仿,开始制作五彩衣服,形成了一种制度,共有十二章。

《庄子》记载:庄子穿着粗布衣服经过魏王。魏王说:‘先生为什么这么疲惫呢?’庄子说:‘士人有了道德却不能实行,这才是疲惫。衣服破旧,鞋子破烂,贫穷,这不算疲惫。’

《商君书》记载:上古时期的人,衣服不能暖和身体,食物不能填饱肚子。

《孙卿子》记载:子夏家里贫穷,衣服像挂在鹑鸟身上的鹑衣。有人说:‘子夏为什么不去做官?’子夏说:‘诸侯中傲慢无礼地对待我的人,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中傲慢无礼地对待我的人,我不再见他们。’

《尹文子》记载:从前晋国苦于奢侈,文公用节俭来纠正,于是衣服不穿双层丝绸,食物不吃两份肉。没过多久,国人都能穿大布衣服,吃粗粮。

《韩子》记载:颜回担任齐国宰相,他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马不吃粮食。

又有人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的人都开始穿紫色衣服,齐桓公感到困扰。管仲说:‘您对身边的人说很讨厌紫色的味道。’于是三天内,国内没有人再穿紫色的衣服。

又有人说: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素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后回家时衣服变成了黑色,他的狗开始叫。杨布害怕,想要打狗。杨朱说:‘如果您的狗出去时是白色的,回来时变成了黑色,您能不觉得奇怪吗?’(这件事在《狗门》中有详细记载。)

《墨子》说:古代的人不知道衣服的制作方法,所以圣人创造了它。冬天穿丝绸,既轻又暖和,夏天穿细麻布,既清凉又凉爽。这样做是为了适应身体,使肌肤舒适。

又有人说:晋文公喜欢士人穿破旧的衣服,所以晋文公的臣子们都穿羊皮裙,用皮带束腰。

《吕氏春秋》说:戎夷离开齐国去鲁国,天气非常寒冷,他和一个门徒在城外过夜,寒冷变得越来越严重。他对门徒说:‘你给我衣服,我能活;我给你衣服,你也能活。我是国家的士人,为国家惜命;而你不够优秀,不值得我关心。你给我衣服吗?’门徒说:‘一个不够优秀的人怎么能和国家士人的衣服相提并论呢?’戎夷脱下衣服给了门徒,半夜时死去,门徒因此活了下来。

《淮南子》说:林类荣启期的衣服就像挂在树上的蓑衣。

《说苑》说:齐国的林既给景公送来苇草做的衣服,景公说:‘为什么突然穿起小人的衣服了?’林既说:‘穿狗皮衣的人,不一定非得羊叫。现在您穿狐狸皮衣,难道不能发出狐狸的声音吗?’

又有人说:魏文侯把太子击封在中山,三年没有往来。舍人赵仓唐奉命出使,文侯问:‘你的君主和我相比谁更伟大?’仓唐说:‘如果您赐给他外府的衣服,他就能胜过您。’文侯让仓唐赐给太子一套衣服,并要求仓唐鸡鸣时到达。太子迎接,行礼接受。打开箱子,衣服都弄乱了。太子急忙准备车马,说:‘赐衣服不是为了寒冷,而是想召见太子击。他知道没有人能和他商量,所以派您来送衣服。’《诗经》说:‘东方未明,衣裳颠倒。颠倒颠倒,是公召我。’(这件事在《奉使门》中有详细记载。)

《盐铁论》说:古代的平民到老年才穿丝绸衣服,其他时间则穿麻布。

《拾遗录》说:宋景公的时候挂起了四季的衣服,春夏用珠玉装饰,秋冬用翡翠保暖。

又有人说:礼敬国家,他们的习俗是,人活到三百岁时用芳茅编织衣服,这就像《尚书》中提到的‘岛夷卉服’。

又有人说:任未十四岁时,喜欢学习,看书有心得的地方,就在衣服和手掌上题字,以记下这些事情。他的门徒喜欢他亲笔题字,就换上了静衣。

又有人说:太始元年,魏帝在陈留王那一年,有频斯国人来朝贡,用五色玉做衣服,就像现在的铠甲。

又有人说:天汉三年,渠搜国之西有折沦国,那里风俗淳朴,人活到三百岁。有一棵大树,高达千寻,经过这棵树下的人都不会生病。有的人从海上和山上来到这个国家,用草和毛编织成绳子,做成衣服,就像现在的罗缎。到元狩六年,献上一件网衣,皇帝在军营中烧毁了它——担心后人索求这种东西,所以烧掉了它——烟像金石一样。

又有人说:员峤山南有池移国,人身高三尺,寿命万岁。用茅草做衣服,衣服都是长裙大袖,随风升入云霄,就像鸟用羽毛一样。

《锺会母传》说:夫人年幼时,衣服的颜色不超过青色和深蓝色。

《世说》说:齐王冏担任大司马辅佐朝政,嵇绍担任侍中,去见冏商议事情。冏召集葛旟、董艾等人一起讨论时政。葛旟等人告诉冏说:‘稽侍中擅长音乐,您能演奏吗?’于是拿出乐器,嵇绍推辞不接受。冏说:‘现在大家一起来娱乐,为什么推辞呢?’嵇绍说:‘您辅佐皇室,做事应该成为典范。我虽然职位低微,但作为常伯,怎么能先穿先王的衣服,从事乐师的职业,逼迫高贵的人,我不敢推辞,应该摘下冠冕,穿上便服,这是我的想法。’葛旟等人感到不悦,然后退下。

又有人说:桓车骑不喜欢穿新衣服,洗澡后,妻子故意送新衣服给他。车骑非常生气,催促妻子拿走,妻子却坚持要留下,说:‘衣服不经过新,怎么变成旧的?’桓车骑大笑后穿上了。

又有人说:阮宣子讨论鬼神是否存在。有人说人死后有鬼,只有阮宣子认为没有,说:‘现在看到的人说穿着生前的衣服。如果人死后有鬼,衣服也有鬼吗?’

《孝子传》说:老莱子七十岁时,父母还在,老莱子经常穿斑点的衣服,像婴儿一样玩耍。

《曹肇传》说:明帝宠爱曹肇。和他玩耍,赌衣服,赢了就进入御帐穿上,然后远远地出来。亲密无间。

《襄阳耆旧记》说:王昌字公伯,担任东平相散骑常侍,早逝,妻子是任城王曹子大的女儿。王昌的弟弟王式,字公仪,担任渡辽将军长史,妻子是尚书令桓阶的女儿。王昌的母亲聪明,有教诲之才。两个媳妇进门后,都要求她们改变衣服,下车后不得过分奢华。后来桓阶的儿子桓嘉要见王式的妻子,桓嘉阻止他,说:‘她的性格固执,不听劝告,不需要带着金缕衣去冒犯人家规矩。’

《列仙传》说:道士徐延年是平阳人,看到有人拿着新的黄狗皮,说徐延年已经活了五百年。半夜时,夜色明亮如昼,有五亿万人跟着他升仙。

古艳歌说:孤独的白兔,东走西顾。衣服不如新的好,人不如旧的好。

《离骚》屈原说:刚洗完澡,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水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六-注解

衣:古代上衣的通称,包括袍、襦、袄等,用以遮体保暖。

裳:古代下衣的通称,即裙子,用以遮蔽下体。

隐:隐藏,指衣服的作用是隐藏身体。

障:遮挡,指裳的作用是遮挡身体。

依:依靠,指衣服是人们依靠以抵御寒暑的。

庇:庇护,保护。

衤皃:古代衣服的一种,即今之袍。

缘:边缘,指衣服的边缘装饰。

纯:纯色,指衣服的边缘颜色单一。

袕:衣襟,指衣服的前襟。

衿:衣领,指衣服的领子。

珮衿:带佩玉的衣领。

结:结扎,指将衣服的带子结扎。

襭々:衣领的一种装饰。

襜:衣服的前部,即今之蔽膝。

祎:古代妇女的礼服。

缡緌:古代妇女的头饰。

纀:裁剪衣裳。

胡曹:古代的衣匠。

垂衣裳:指制定衣服制度。

乾坤:阴阳的象征,上衣下裳象征阴阳。

鞶带:古代的腰带。

褫:脱去,指脱去衣服。

会宗彝:古代的礼器。

藻火粉米:古代的纹饰。

黼黻絺绣:古代的纹饰。

五彩:五种颜色,指多种颜色。

纯素:纯白色,指不装饰的颜色。

纯彩:纯彩色,指装饰华丽。

亵衣:内衣,非正式的礼服。

深衣:古代的一种衣服,三袪缝齐。

袪:袖子。

袸:衣带。

襭:衣襟的一种装饰。

缁衣:黑色的衣服。

衮冕:古代帝王的冠服。

珽:古代的一种玉器。

带裳:腰带和裳。

幅舄:裳的边缘。

衡紞纮綖:古代冠帽的装饰。

藻率:古代冠帽的装饰。

鞞鞛:古代冠帽的装饰。

鞶厉游缨:古代冠帽的装饰。

缟带:白色的带子。

纻衣:用麻线织成的衣服。

锦褧衣:锦缎制成的单衣。

褧:单衣。

缟衣:白色的衣服。

綦巾:黑色的头巾。

蜉蝣:一种昆虫,寿命极短。

青青子衿:古代学子所穿的衣服。

枢:树木的枝干。

隰:低湿的地方。

席:覆盖物。

尾骭:小腿。

褐:粗布衣服。

弋绨:一种丝织品。

冠帻:古代的冠帽。

纨素:细绢。

轻绡:轻薄的丝绸。

郎中:古代官职。

执戟:古代士兵手持的武器。

绣衣:绣有花纹的衣服。

褒衣大袑:宽大的衣服。

褚:古代的一种丝织品。

纱縠:细薄的丝织品。

曲裾:衣服的前襟弯曲。

禅纚:古代的一种冠帽。

飞翮之缨:用鸟羽装饰的冠缨。

珮环玦:佩戴的玉饰。

褒衣博带:宽大的衣服和宽大的带子。

囊衣:装在袋子里的衣服。

黄金:贵重的金属,此处指财富。

更始:指王莽的新朝末年,更始帝刘玄是东汉初期起义军领袖,这里指他建立政权时的时期。

群小贾竖:指一群小人物,贾竖是指市井小民,这里用来形容授官爵的人。

膳夫庖人:指负责饮食的官员或仆人。

绣:指绣有花纹的织物。

锦袴:锦制的裤子。

襜褕:古代的一种衣服,这里指其短者。

衤充衤屈:古代衣服的一种,这里指其短者。

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来歙:东汉初期将领。

祭遵:东汉时期的名将。

韦袴:用韦皮制成的裤子。

布被:用布制成的被子。

夫人裳:夫人的裙子。

辽东: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东部。

显宗:东汉明帝刘庄。

耿恭:东汉时期的名将。

疏勒: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

东平宪王苍:东汉末年的诸侯王。

肃宗:古代皇帝名。

阴太后:东汉和帝的母亲。

五时衣:指春夏秋冬和季夏的五种不同颜色的衣服。

光烈皇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

《凯风》《寒泉》:古代诗歌,这里指对先皇的怀念。

明德马后:东汉明帝的马皇后。

大练:厚重的丝绸。

朔望: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姬主:古代对公主的称呼。

青绛彩衣:青色和朱红色的彩衣。

郭贺:东汉时期的官员。

荆州刺史:荆州的行政长官。

黼黻冕旒: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冠服。

被服:衣服。

管宁: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

皂帽:黑色的帽子。

布襦袴:用布制成的短衣和裤子。

闾:古代的一种住所。

文昭甄后: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皇后。

洛阳:古代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白社:古代的一种聚落形式。

残缯:破旧的布料。

百结衣:用很多布条拼接而成的衣服。

东掖门:皇宫中的门。

黄罗:黄色的丝绸。

乳母服:乳母所穿的衣服。

范晔: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

江湛:南朝宋时期的官员。

昇明二年:南朝宋明帝刘彧的第二个年号。

高帝:南朝宋武帝刘裕。

张融: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朝服: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士。

简洁:简朴。

义阳王昶:南朝宋的诸侯王。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到溉:南朝梁时期的官员。

波斯国:古代波斯地区,今伊朗。

金綎锦袴:金色腰带和锦制的裤子。

天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韩国地区。

百济: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韩国地区。

冠:古代汉族男子的一种帽子,也泛指帽子。

襦:古代汉族上衣的一种,类似于今天的短袄。

袴:古代汉族的裤子。

靴:古代汉族的鞋子。

侦秤: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剡令:古代官职,剡县县令。

嵊:地名,位于今浙江省。

四山:人名,侦秤的字。

孝行:孝顺的行为或品质。

班衣:古代官员退休后穿的衣服。

杖:古代老人用来支撑身体的拐杖。

胡緭: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陈伯之: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魏:古代国家名,指北魏。

元会: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

笼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朱衣:红色的衣服。

冠冕制度:古代对官员服饰的规定。

尚方织作:古代官署名,负责制作皇帝和官员的服饰。

节度使:古代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观察使: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乐浪王: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王。

万寿孙忠: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明帝:东汉时期皇帝。

孝武帝:古代皇帝名。

胡叟: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官员。

李璨: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京畿地牢:古代京城附近的地牢。

尔朱敝: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窦走: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大街:古代城市中的街道。

绮罗金翠服:华丽的衣服。

陈书:《陈书》是中国古代正史之一。

徐陵: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陈暄: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袍:古代汉族的袍子,类似于今天的长袍。

隋书:《隋书》是中国古代正史之一。

齐后主:古代皇帝名。

周:古代国家名,指北周。

太宗:古代皇帝名。

杨妃:古代皇帝的妃子。

德宗:古代皇帝名。

节度观察使:古代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

尚方:古代官署名,负责制作皇帝和官员的服饰。

文宗:古代皇帝名。

李德裕: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延安公主:古代公主名。

窦浣: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六韬:古代兵书。

武王:古代周朝的君主。

纣:古代商朝的君主。

东山:地名,具体信息不详。

偏裻之衣:古代一种特殊的衣服。

季文子: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尾骭帛之妾:古代的一种服饰。

仲孙它: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子服: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靖郭君: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豫让: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智伯:古代晋国的大夫。

赵襄子: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长乐宫:古代宫殿名。

赵尧: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倪汤: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贡禹: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五服衣:古代的五种服装。

董巴: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汉与服志:古代关于服饰的著作。

庄子:古代哲学家。

大布之衣:古代的一种衣服。

魏王:古代魏国的君主。

上世之人:古代的先民。

孙卿子:即荀子,古代哲学家。

子夏:人名,孔子弟子。

尹文子:人名,古代哲学家。

文公:古代晋国的君主。

胩婴:人名,具体信息不详。

齐:古代国家名,指齐国。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名小白,以任用管仲改革国政而著称。

服紫:穿着紫色衣服,紫色在古代是尊贵的颜色,只有贵族才能穿着。

管仲: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宰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杨朱: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张“为我”主义。

杨布:杨朱的弟弟,以素衣出行。

絺绤:夏天的细葛布衣服。

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

戎夷:古代北方民族。

郭外:城外。

林类: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荣启期: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齐林:齐国人。

景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

太子击:魏文侯的儿子。

赵仓唐:魏文侯的舍人。

箧:古代盛衣物的箱子。

盐铁论:西汉时期桓宽所著的一部经济政治论著。

庶人:古代指平民。

篌:古代的一种麻布。

宋景公:春秋时期宋国国君。

岛夷卉服:《尚书》中提到的古代民族以草木为衣。

任未:古代人名。

员峤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频斯国人:古代国家名。

五色玉:五彩斑斓的玉石。

渠搜国:古代国家名。

折沦国:古代国家名。

罗纨:一种精致的丝织品。

烟霞:烟雾和云霞,比喻仙境。

锺会母传:古代传记。

世说:古代的一部轶事集。

齐王冏:东晋时期齐王。

嵇绍:东晋时期人物,嵇康之子。

葛旟:东晋时期人物。

董艾:东晋时期人物。

新衣:新制的衣服。

阮宣子:东晋时期人物,阮籍之子。

老莱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人物。

班襕衣:古代的一种礼服。

曹肇:东汉时期人物。

王昌:东晋时期人物。

任城王:东晋时期封号。

尚书令:古代官职,掌管文书。

桓阶:东晋时期人物。

嘉:王昌的儿子。

徐延年: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黄虏骭: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仙草。

古艳歌:古代的一种民间歌谣。

离骚: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六-评注

古文中提到齐桓公喜好紫色,导致国人纷纷效仿,齐桓公因此感到困扰。管仲巧妙地建议齐桓公对左右说厌恶紫色,三天后,境内无人再穿紫色衣服。这则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君主喜好对民众行为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管仲的智谋和治国策略。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出行,因天雨而返,其狗因衣服颜色变化而吠叫。杨朱用类比的方式教育弟弟,如果狗从白变黑,人也会感到奇怪,从而说明了事物变化引起的反应。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教育观念。

《墨子》中提到,古代人不知道衣服的制作方法,因此圣人创造了衣服。这里强调了圣人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于衣服功能的重视,即适应身体和肌肤的需求。

晋文公喜好士人穿粗布衣服,因此他的臣子们都穿着粗布衣服。这则故事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君主喜好对于臣子行为的影响,以及臣子对于君主喜好的顺应。

《吕氏春秋》中讲述了戎夷在寒冷的夜晚,将衣服给弟子,自己冻死的故事。这个故事强调了忠诚和牺牲精神,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淮南子》中提到林类荣启期穿着简朴的衣服,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简朴生活的追求。

《说苑》中齐林既者穿着狗皮衣服,向齐景公提问,表达了对于社会风气的讽刺。

《盐铁论》中提到古代庶人老篌之后才穿丝绸衣服,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对于服饰的影响。

《拾遗录》中描述了宋景公时期,人们穿着不同季节的衣物,以及一些奇特的国家风俗。

《拾遗录》中提到任未年十四,好学,在书籍上做标记,体现了古代学者对于知识的重视。

《拾遗录》中描述了频斯国人穿着五色玉衣,以及折沦国的人们用草毛编织衣服,反映了古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锺会母传》中提到夫人衣不过青绀,体现了古代对于服饰颜色的限制。

《世说》中讲述了嵇绍在齐王冏面前拒绝演奏乐器,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身份和职责的尊重。

《世说》中描述了桓车骑不喜欢穿新衣服,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新旧的观念。

阮宣子对于人死后是否有鬼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于生死和鬼神的探讨。

《孝子传》中讲述了老莱子七十岁时仍穿着婴儿服装,体现了古代孝道文化。

《曹肇传》中描述了明帝宠爱曹肇,以及曹肇与明帝之间的亲密关系。

《襄阳耆旧记》中讲述了王昌的家族故事,反映了古代家族观念和礼节。

《列仙传》中讲述了道士徐延年成仙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于神仙思想的追求。

古艳歌《茕茕白兔》中表达了对于旧情和旧物的怀念。

《离骚》中屈原描述了沐浴后整理衣冠的情景,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仪容仪表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