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冯异王晙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冯异王晙-原文

冯异与赤眉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

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

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

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服色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

异追击,大破之。

吐蕃寇临洮,次大来谷。

安北大都护王晙率所部二千,与临洮兵合,料奇兵七百,易胡服,夜袭敌营,去贼五里,令曰:“前遇寇大呼,鼓角应之。”

贼惊,疑伏兵在旁,自相斗,死者万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冯异王晙-译文

冯异与赤眉军交战,他让壮士们换上与赤眉军相同的服装,埋伏在道路两旁。

第二天,赤眉军派出一万人攻击冯异的前部。

敌军看到冯异的部队显得势单力薄,于是全军出动攻击冯异。

冯异于是发动全军进行大战,到了太阳偏西时,敌军气势衰退,埋伏的士兵突然出现,由于服装颜色混乱,赤眉军无法辨认敌我,士兵们惊慌失措,纷纷溃逃。

冯异追击敌军,大败赤眉军。

吐蕃入侵临洮,驻扎在大来谷。

安北大都护王晙率领自己的两千部队,与临洮的军队会合,挑选了七百名精锐士兵,换上胡人的服装,夜袭敌营,距离敌军五里时,下令说:“前面遇到敌人就大声呼喊,鼓角声要相应。”

敌军惊慌,怀疑有伏兵在旁,自相残杀,死伤数以万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冯异王晙-注解

冯异:东汉初年著名将领,以智勇双全著称,曾参与平定赤眉军起义。

赤眉:西汉末年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因士兵用赤色涂眉而得名,是推翻王莽政权的重要力量之一。

吐蕃: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位于今西藏地区,与唐朝多次发生战争。

临洮: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临洮县,是唐朝与吐蕃交界的重要军事重镇。

安北大都护:唐朝设立的军事官职,负责北部边疆的防御和治理。

王晙:唐朝将领,曾任安北大都护,以智谋和勇敢著称。

胡服:指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唐朝军队有时会穿着胡服进行伪装或突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冯异王晙-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东汉初年冯异与赤眉军的战斗以及唐朝时期王晙对抗吐蕃的战役。两场战役都体现了古代将领的智谋和战术运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首先,冯异与赤眉军的战斗展现了古代战争中‘兵不厌诈’的战术思想。冯异通过让壮士伪装成赤眉军,埋伏在道路两侧,成功迷惑了敌军。赤眉军因无法识别敌我,导致军心大乱,最终溃败。这一战术不仅体现了冯异的军事智慧,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赤眉军作为农民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严密的组织和指挥体系,容易被敌方利用心理战术击溃。

其次,王晙对抗吐蕃的战役则展示了唐朝军队在边疆防御中的灵活应变能力。王晙率领的军队通过伪装成胡人,夜间突袭敌营,成功制造了混乱。吐蕃军队因怀疑有伏兵,自相残杀,损失惨重。这一战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王晙的指挥才能,也得益于唐朝军队对边疆地理和敌情的深入了解。吐蕃作为唐朝的重要对手,其军事力量不可小觑,但王晙通过巧妙的战术,成功化解了危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场战役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以智取胜’和‘以少胜多’的理念。无论是冯异的伏兵战术,还是王晙的伪装突袭,都强调通过智慧和策略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后世许多将领的作战方式。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寥寥数语便生动地描绘了两场战役的全过程。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如‘服色相乱’、‘鼓角应之’等,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叙事手法在中国古代史书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史家对历史事件的精准把握和生动再现。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两场重要的历史战役,还通过具体的战术运用,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它不仅是研究古代战争史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冯异王晙》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