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勾践柴绍-原文
吴阖闾伐越,越子勾践御之,陈于携李。
勾践患吴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动。
使罪人三行,属剑于颈,而辞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遂自刭也。
吴师属目,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
吐谷浑寇洮、岷二州。遣柴绍救之,为其所围。
虏乘高射之,矢如雨下,绍遣人弹胡琵琶,二女子对舞。
虏怪之,相与聚观。
绍察其无备,潜遣精骑,出虏阵后,击之,虏众大溃。
〔评〕罪人胜如死士,女子胜如劲卒,是皆创奇设诱,得未曾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勾践柴绍-译文
吴国的阖闾攻打越国,越国的勾践率军抵抗,两军在携李这个地方布阵对峙。
勾践担心吴军阵势严整,便派出敢死队两次擒拿吴军,但吴军并未动摇。
于是勾践让三排罪犯,把剑架在脖子上,然后说道:“两位君主在治理国家,我们这些臣子却冒犯了军令,没有在君主面前表现出足够的机敏,不敢逃避刑罚,甘愿赴死!”说完便自刎了。
吴军看到这一幕,越军趁机发动进攻,大败吴军。
吐谷浑入侵洮州和岷州,朝廷派柴绍去救援,结果被吐谷浑军队包围。
敌军居高临下射箭,箭如雨下,柴绍派人弹奏胡琵琶,两名女子对舞。
敌军感到奇怪,纷纷聚在一起观看。
柴绍观察到敌军没有防备,便暗中派出精锐骑兵,绕到敌军后方发动攻击,敌军大败。
〔评论〕罪犯比敢死队更有效,女子比精兵更厉害,这些都是创造奇招、设下诱敌之计,前所未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勾践柴绍-注解
吴阖闾:吴国的君主,名阖闾,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君主,以军事才能著称。
越子勾践:越国的君主,名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著名君主,以卧薪尝胆、最终灭吴复仇的故事闻名。
携李:地名,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个地方,具体位置不详。
死士:指敢死队,愿意为君主或国家牺牲生命的勇士。
罪人:指犯有罪行的士兵或平民,通常被用作敢死队或诱敌的工具。
属剑于颈:将剑放在脖子上,表示准备自刎。
自刭:自刎,自杀。
吐谷浑:古代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曾多次侵扰中原地区。
洮、岷二州: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两个州,洮州和岷州,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柴绍:唐朝初年的将领,曾参与平定吐谷浑的叛乱。
胡琵琶:一种古代乐器,源自西域,常用于战争中的信号传递或娱乐。
创奇设诱:创造奇特的战术,设计诱敌的计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兵智部-勾践柴绍-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是春秋时期吴越之战和唐朝初年吐谷浑的叛乱。这两个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展示了古代战争中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吴越之战中,越王勾践面对吴国的强大军队,采取了非常规的战术。他先是派出敢死队,但未能动摇吴军的阵型。随后,他派遣罪人自刎,以此扰乱吴军的士气。这种战术虽然残酷,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示了勾践的智慧和决断力。吴军因此分心,越军趁机发动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勾践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心理战的重要性。
在吐谷浑的叛乱中,唐朝将领柴绍面对敌军的围攻,采取了出人意料的战术。他派遣士兵弹奏胡琵琶,并让两名女子对舞,以此吸引敌军的注意力。敌军因此放松警惕,柴绍趁机派出精锐骑兵从敌军后方发动突袭,最终大败敌军。这一事件展示了柴绍的机智和应变能力,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音乐和舞蹈的独特作用。
这两个事件都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无论是勾践的罪人自刎,还是柴绍的胡琵琶和女子舞蹈,都是通过非常规的手段来达到战争的目的。这些战术不仅展示了古代将领的智慧和决断力,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战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