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五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五-原文

○貂蝉

徐广《车服杂注》曰:蝉取清高饮露而不食,貂取紫蔚温润而光彩不彰灼。

又曰:武官皆惠文冠,本赵服也,一名武弁大冠。凡侍臣加貂蝉,愚谓北土寒凉,本以貂皮暖附施於冠,因遂变而成饰也。

应劭《汉官仪》曰:侍中金蝉左貂,金取坚刚不朽,蝉居高食洁,貂内劲悍而外温润。貂蝉不见传记者,因物论义。予览《战国策》,乃知者赵武灵王胡服也。其后秦始皇破赵,得其冠,以赐侍中。高祖灭秦,亦复如之。□末侍中皇权参乘,问貂珰何法,不知其说。复问地震,云不为灾。还宫,左迁议郎。

又曰: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世祖以来,专用宦者,石貂金珰。

《汉书》曰:燕王旦郎中侍从着貂羽,黄金附蝉。

又曰:刘向上封事曰:”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皆青紫貂蝉,充盈幄内。”

又曰:王莽篡位,更汉黑貂为黄貂,又改汉正朔、腊日。太后命其官属黑貂,至汉家正腊日,独与其左右相对,饮酒食肉。

《晋书》曰:赵王伦篡位,同谋者咸超阶越次,不可胜纪,至於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故时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又曰:刘聪破洛,城将坏。帝还平阳,作赦书。以六月十一日破洛,群王十二,束手军门,貂蝉羽葆,以充王府。

又曰:阮孚字遥集,为安东府参军,蓬发饮酒,不以正务婴心。后拜散骑常侍,性既嗜酒,常以金貂换酒,为所司所弹,帝宥之。

萧子显《齐书》曰:侍中世为亲近职,魏晋选用,稍增华重。宋文帝元嘉中,王昙首、殷景仁等并为侍中,情任亲察。景仁与帝接膝共语,貂拂帝,帝手拔貂置案上,语毕,复手插之。

又曰:王俭以朝仪草创,衣服制则未有定准,议曰:”汉景六年,梁王入朝,中郎谒者金貂出入殿门。左思《魏都赋》云:’蔼蔼列侍,金貂齐光。’此藩国侍臣有貂明文。”

又曰:张敬儿被收,敬儿脱冠貂投地曰:”用此物误我。”

又曰:武陵昭王晔,武帝即位,历中书祠部尚书,巫觋或言晔有非常之相,以此自负。武帝闻之,故无宠,未尝处方岳。於御座曲宴醉,伏地,貂抄肉柈,帝笑之曰:”汙貂.”对曰:”陛下爱其顺毛而疏其骨肉.”帝不悦。

又曰:何戢为侍中,上欲转戢领选,问尚书令窦哄回,以戢资重,欲加散骑常侍。彦回曰:”宋时王球从侍中、中书令单作吏部尚书,资与戢相似,领选职方,昔小轻,不容顿加常侍。圣旨每以蝉冕不宜过多,臣与王俭既己左珥,若复加戢,则八座便有三蝉。若帖以骁游,亦不为少.”乃以戢为吏部尚书,加骁骑将军。

又曰:较型累迁秘书监、侍中、卫尉卿。初,淹年十三,时孤贫,尝彩薪以养母。曾於樵所得貂蝉一具,将鬻以供养。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徵也。汝才行若此,岂长贱耶?可留待得侍中着之。”至是果如母言。

又曰:周盘龙为东平太守,求解职,见许。还为散骑常侍,武帝戏之:”卿着貂蝉,何如兜鍪?”盘龙曰:”此貂蝉从兜鍪中生耳。”

《梁书》曰:朱异除中书郎,时秋日始拜,有飞蝉正集异武冠上,时咸谓蝉珥之兆。后果如其言。

又曰:王规为晋安王长史,王立为太子,仍为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侍东宫,太子赐以所服貂蝉,并降令书,悦是举也。

又曰:陆云善奕棋,常夜坐侍武帝,冠触烛火,帝笑谓曰:”烛烧卿貂.”帝将用为侍中,故以此戏之。

《后魏书》曰:神龟元年,诏加女侍中貂蝉,同外侍中之饰。任城王澄上表谏曰:”高祖、世宗皆有女侍中官,未见缀金蝉於象珥,极鼲貂於须发。江南伪晋穆何后有女尚书而加貂珰,此乃衰乱之世、妖妄之服。请依常仪追还前诏.”帝从之。

《邺中记》曰:石虎征讨,所得妇女美色万馀,选为女侍中,着貂珰,直皇后。

刘桢《答魏文帝笺》曰:貂鼲之尾,挂侍臣之帻。

潘岳《兴赋》曰:登春台之熙熙,珥金貂之颎颎。

成公绥《七唱》曰:金珰煌煌,貂珥峨峨也。

孙楚《会王侍中座上诗》曰:显允君子,时惟英劭,玄貂左移,华蝉增曜。

○簪导

《释名》曰:簪,连也。所以簪冠於发也。导,所以导掠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或曰掠鬓,以事名之也。

服虔《通俗文》曰:帻导曰簪。

《史记》曰: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春申君客三千馀人,上客皆玳簪,蹑珠履,赵使大惭也。

又曰:李斯上书曰:”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汉书》曰:上从馆陶公主饮,上曰:”愿谒主人.”公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顿首谢,自引董君。董君随主前伏殿下。

又刘向《列女传》曰:周宣姜后,齐女也。宣王常晏起,姜后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也。

又《佞幸传》曰:茎没入邓通家财,一簪不得着身。

《燕书》曰:高祖慕容廆,晋安北将军张华雅有人鉴,镇蓟,抚御诸部。高祖童儿往见,华甚异之,谓高祖曰:”君后为济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脱所着帻簪以遗高祖,结殷勤而别。

《梁书》曰:羊侃家妓孙荆玉,能反腰至地,衔得席上玉簪。

《后魏书》曰:胡太后幸阙口温水,登鸡头山,自射象牙簪,一发中之。

董巴《汉与服志》曰:太皇太后入朝,服绀上皂下,簪以瑇瑁,为樀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凰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各一,横簪之以安帼,结诸簪珥。

又曰: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绀缯帼,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长尺为簪。

‘《江表传》曰:魏文帝遣使於吴,求通犀簪,群臣曰:’贡有常典,魏所求非法,宜勿与!’孙权曰:’彼在谅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复与言礼?’皆备以付使。

‘《韩诗外传》云:孔子游少原之野,有妇人夹泽而哭。夫子怪之,使弟子问焉。妇人对曰:’向日刈蓍薪而忘簪。是以哀。’孔子曰:’刈蓍而忘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忘簪。吾所悲者,不忘故也。’

‘《淮南子》曰:楚将子发好伎道之士,有善为偷者,往见子发,子发礼之。无几何,齐伐楚,子发将师当之,兵三却,齐师逾强。於是善偷则夜出取帻,明夕取枕,明夕。又取簪,悉归之。齐师大骇,谋曰:’今夕不去楚军,恐取吾首。’还师而去之。故伎无细,能无簿,在人君用之也。’

‘《盐铁论》曰:禹理水,过门不入,当此之时,堕簪不顾。’

‘郭子横《洞冥记》曰:帝好微行,於长安城西,夜见一玉螭游於路。董谒曰:’昔桀媚末喜於膝上,以金簪贯玉螭腹为戏弄。今螭腹有金穿痕,安知非此耶?’

‘《神仙传》曰:左慈能分杯饮酒,曹公闻,试之。慈拔簪以画,杯即断,其间相去数寸。’

‘《幽明录》曰:孙权时,南方遣史献簪,吏过宫亭湖庐山君庙请福,下教求簪,吏叩头曰:’簪献天子,必乞哀念。’神云:’临入石头,当相还。’吏遂去。达石头,有三尺鲤鱼跳入舡,吏破腹得之。’

吴均《续齐谐记》曰:东海蒋潜尝至不其县,於林野中见一死人,鸟来食之。辄见一小儿,长三尺许,来驱鸟,乃起去。潜乃往看之,见有犀导,乃拔取。众鸟争集,无复驱者。

‘《梦书》曰:簪者为身,簪者己之尊也,梦著好簪身欢喜。’

班固《与窦宪笺》曰:将军哀怜,赐以玉躬所喜骇玳瑁簪、绛单衣,以鲁缟之质,被服鸾凤之彩饰。

‘《诸葛恢集·诏答恢》曰:今送一犀导,小物耳,然是情发於中,而寄乎物。’

班固《与弟超书》曰:令遗仲叔玳瑁黑犀簪。

‘《西京杂记》曰: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宫中争效之,玉价倍贵。’

汉铙歌《有所思曲》曰: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以为问遗?双珠玳瑁簪。

○白笔

‘《魏略》曰:明帝时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何官?’侍中辛毗对曰:’此谓御史。旧簪笔以奏不法,今但备官耳。’

徐广《车服杂注》曰:古者贵贱皆执笏,有事则书之,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

○帢(苦洽切)

服虔《通俗文》曰:帛帻曰帢。

王隐《晋书》曰:陈舒议至尊临温公夫人丧,议曰:’今白帢深衣,当古吊服。至尊临吊,谓深衣而己。’

崔鸿《十六国春秋·西凉录》曰:敦煌父老令孤炽梦白头公衣帢,谓炽曰:’南风动,吹长木。胡桐椎,不中毂。’言讫,忽然不见。李歆小字桐椎,至期而亡。

‘《南史》曰:何胤梦见神女二十许人,并衣帢,行列在前,俱拜床下,觉又见之。便命营凶具,既而疾困,不复瘳。’

‘《后魏书》曰:宋游道与顿丘李奖一面便善,奖曰:’我年位己高,会用弟为佐史,令弟北面於我足矣。’游道曰:’不能。’既而奖为河南尹,辟游道为中正,使者相属,以衣帢待之,握手欢谑。’

‘《潘京别传》曰:陈耽初为州主簿,司空何次道帢偏岸,嘲耽顿帢有所蔽也。应声报曰:’耽顿以蔽有,明府岸以示无。’

‘《宜都山川记》曰:盐水上有石室,民骆都到室边彩蜜,见一仙人裙衫白帢坐,见都,凝瞻不转。’

‘《傅子》曰:汉末,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贵贱。于今施行,可谓军容,非国容也。’

‘《世说》曰:陆云好笑,着帢映水,见影,笑不能止。’

高惠文妇《与惠文书》曰:今奉总帢拾枚。

○幍

‘《傅子》曰:幍先未有歧,荀文若巾触树成歧,时人慕之,因而弗改。今通为庆吊之服,白纱为之,或单或裌,初婚冠送饯亦服之。’

‘《后魏书》曰:太和中,文明太后崩,齐遣其散骑常侍斐昭明、谢峻等吊,欲以朝服行事,主客不许。昭明等执志不移,孝文敕尚书李冲选一与识者更与论执,冲奏遣成淹。昭明言:’不听朝服行礼,议出何典?’淹言:’玄冠不吊,童孺共闻。昔季孙将行,请遭丧之礼。钦簇之下,犹共称之。卿方谓议出何典,何其异哉?’昭明言:’惟赍袴褶,不可以吊,幸借衣幍,以申国命。’敕送衣幍给昭明等。明旦引入,皆令文武尽哀。’

‘《后魏书·斐植传》曰:植母,夏侯道迁姉也,性甚刚峻,於诸子皆如严君。长城后,非衣幍不见,小有罪过,必束葱撄门,经五、三日乃引见之,督以严训。惟少子衍得以常服见之。’

○幓头(取遥反)

‘《释名》曰:幓,钞也,钞发使上。或谓之陌头,言其以横陌而前也。齐人谓之奄发,使上也。’

‘《礼记·玉藻》曰:士练带,率下辟。(士以下皆襅不合而纟辛积,如今作澡头为之。’)

《东观汉记》曰:建武中徵周党,党着短布单衣、谷皮幓头待见。

尚书欲令更服,党曰:’朝廷本以是故徵之,安可复更?’遂以见,自陈愿守之所志,上听之。

《后汉书》曰:向栩,河内朝歌人,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

又似狂生,好被发,着绛幓头。

《吴越春秋》曰:勾践与妻入臣吴王,衣独鼻幓头,夫人衣无缘衣,裳左开之襦以养马。

《古诗》曰:罗敷好养蚕,彩桑城南隅。

少年见罗敷,脱巾着绡头。

繁钦《定情诗》曰:何以结相于,金薄画幓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五-译文

徐广在《车服杂注》中说:蝉以清高饮露不吃东西,貂以紫藤温润而不显耀。又说:武官都戴惠文冠,原本是赵国的服饰,又名武弁大冠。凡是侍臣都加戴貂蝉,我认为北方寒冷,本来用貂皮保暖附着在冠上,因此逐渐变成了装饰。

应劭在《汉官仪》中说:侍中戴金蝉左貂,金代表坚硬不易朽坏,蝉高居食洁,貂内刚外柔。貂蝉没有记载的传说,因此根据事物来讨论意义。我查阅了《战国策》,才知道是赵武灵王胡服。后来秦始皇打败赵国,得到了他的冠,赐给了侍中。汉高祖灭秦后,也沿袭了这一做法。末代侍中皇权参乘,询问貂珰的规矩,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又问地震,说不是灾祸。回到宫中,被降职为议郎。

又说:中常侍是秦朝的官职。汉朝兴起后,有时用士人佩戴银珰左貂。光武帝以来,专门使用宦官,石貂金珰。

《汉书》记载:燕王旦的郎中侍从佩戴貂羽,黄金附蝉。

又说:刘向上封事说:‘现在王氏一族,有二十三人乘坐朱轮华毂,都佩戴青紫貂蝉,充斥宫廷。’

又说:王莽篡位后,将汉朝的黑貂改为黄貂,又改了汉朝的年号和腊日。太后命令他的官员属下都换上黑貂,到了汉朝的正腊日,只有他和左右相对饮酒食肉。

《晋书》记载:赵王伦篡位,同谋者都越级晋升,不可胜数,甚至奴仆仆役也封了爵位。每次朝会,貂蝉满座,因此当时有谚语说:‘貂不足,狗尾续。’

又说:刘聪攻破洛阳,城即将陷落。皇帝回到平阳,写下赦书。以六月十一日攻破洛阳,群王十二人束手投降军门,貂蝉羽葆,用来充实王府。

又说:阮孚字遥集,担任安东府参军,蓬头垢面饮酒,不关心正事。后来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他既喜欢喝酒,经常用金貂换酒,被有关部门弹劾,皇帝宽恕了他。

萧子显在《齐书》中说:侍中世为亲近之职,魏晋时期逐渐增加了华丽和重要性。宋文帝元嘉年间,王昙首、殷景仁等都担任侍中,皇帝亲自观察和任用。殷景仁与皇帝并肩而坐交谈,貂拂过皇帝,皇帝用手将貂摘下放在桌上,交谈结束后,又用手插回。

又说:王俭因为朝仪初创,衣服制度没有定规,商议说:‘汉景帝六年,梁王入朝,中郎谒者金貂出入殿门。左思的《魏都赋》中说:’‘蔼蔼列侍,金貂齐光。’这说明藩国侍臣有佩戴貂的明确规定。’

又说:张敬儿被逮捕,敬儿脱下帽子上的貂投到地上说:‘用这个东西误了我。’

又说:武陵昭王晔,武帝即位后,历任中书祠部尚书,巫师或说晔有非凡之相,因此自负。武帝听后,对他不再宠爱,未曾去过名山。在御座曲宴醉后,他伏地,用貂抓取肉块,武帝笑着说:‘脏貂。’他回答说:‘陛下喜欢它的顺毛而忽略它的骨肉。’武帝不高兴。

又说:何戢担任侍中,皇帝想要让他转任领选,询问尚书令窦哄回,因为何戢资历深,想要加封他为散骑常侍。窦哄回说:‘宋朝时王球从侍中、中书令单作吏部尚书,资历与何戢相似,领选职方,过去轻微,不容立即加封常侍。圣旨常说蝉冕不宜过多,我和王俭已经佩戴了左珥,如果再给何戢,那么八座就有三个蝉了。如果用骁游,也不算少。’于是任命何戢为吏部尚书,加封骁骑将军。

又说:较型多次升迁至秘书监、侍中、卫尉卿。起初,淹年十三,当时孤贫,曾经砍柴来养母。曾在砍柴时得到一套貂蝉,打算卖掉来供养母亲。他的母亲说:‘这是你将来的吉祥之兆。你如果有这样的行为,怎能长久贫贱呢?可以留着等得到侍中时再佩戴。’结果果然如母亲所说。

又说:周盘龙担任东平太守,请求辞职,得到批准。回到朝廷后担任散骑常侍,武帝戏弄他说:‘你戴着貂蝉,怎么样?’盘龙说:‘这貂蝉是从兜鍪中长出来的。’

《梁书》记载:朱异被任命为中书郎,当时是秋天,刚被任命,有一只飞蝉正好停在朱异的武冠上,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蝉珥的征兆。结果果然如他所言。

又说:王规担任晋安王长史,王立为太子后,他仍担任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侍奉东宫,太子赐给他所佩戴的貂蝉,并下诏书,对此表示高兴。

又说:陆云擅长下棋,经常在夜间陪武帝,帽子触到烛火,武帝笑着说:‘蜡烛烧了你的貂。’武帝打算任命他为侍中,因此用这个玩笑来试探他。

《后魏书》记载:神龟元年,皇帝下诏加封女侍中貂蝉,与外侍中的装饰相同。任城王澄上表劝谏说:‘高祖、世宗都有女侍中官职,未见在象珥上缀金蝉,在须发上极尽貂皮之用。江南伪晋穆何后有女尚书而加貂珰,这是衰乱之世、妖妄之服。请依照常仪追回前诏。’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邺中记》记载:石虎征讨,所得的美女万余人,选为女侍中,佩戴貂珰,直接侍奉皇后。

刘桢在《答魏文帝笺》中说:貂鼲的尾巴,挂在侍臣的冠上。

潘岳在《兴赋》中说:登上春台熙熙攘攘,佩戴金貂熠熠生辉。

成公绥在《七唱》中说:金珰闪闪发光,貂珥高高耸立。

孙楚在《会王侍中座上诗》中说:显赫的君子,英明的英雄,玄貂左移,华蝉增辉。

《释名》中说:簪,是连接的意思,用来将冠固定在头发上。导,是用来梳理鬓发,使其进入巾帻之内的。或者说是梳理鬓发的名称。

服虔在《通俗文》中说:帻导称为簪。

《史记》记载:赵平原君派人去见春申君。赵国使者想要在楚国炫耀,带了玳瑁簪。

《史记》又说:李斯上书说:‘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汉书》记载:皇帝和馆陶公主饮酒,皇帝说:‘希望拜见主人。’公主于是下殿,摘下簪珥,赤脚顿首谢罪,亲自引见董君。董君随公主前伏在殿下。

《汉书》又说:刘向在《列女传》中说:周宣姜后,是齐国的女子。宣王经常晚起,姜后摘下簪珥,在永巷等待处罚。

《汉书》又说:茎被没收入邓通家财,一根簪子都得不到。

《燕书》记载:高祖慕容廆,晋安北将军张华有识人之明,镇守蓟,安抚各部。高祖作为儿童去见张华,张华对他非常惊异,对高祖说:‘你将来是济世之才,是能够救难救时的。’脱下自己戴的帻簪赠给高祖,殷勤地告别。

《梁书》记载:羊侃家的歌女孙荆玉,能够倒立到地上,嘴中叼起席上的玉簪。

《后魏书》记载:胡太后前往阙口温水,登上鸡头山,亲自射中象牙簪,一箭中的。

董巴《汉与服志》说:太皇太后进宫时,上身穿深青色衣服,下身穿黑色衣服,头上插着瑇瑁簪,簪长一尺,顶端装饰华丽,上面是凤凰形状的帽子,用翡翠作为羽毛,下面有白色珍珠,两侧各有一只金制的夹子,横着插在发髻上,用簪子固定。

又记载:公卿、列侯家中二千石夫人的冠饰是深青色的丝绸,上面装饰有黄金制成的龙首,口中含着白色珍珠,鱼须长一尺作为簪。

《江表传》记载:魏文帝派使者到吴国,请求通犀簪,群臣说:‘进贡有常规,魏国所求非礼,不应给予!’孙权说:‘他们在哀悼中,所求如此,难道还能再谈礼节吗?’都准备好了交给使者。

《韩诗外传》说:孔子在少原的野外游玩,看到一个妇女在泽边哭泣。孔子感到奇怪,派弟子去询问。妇女回答说:‘昨天割草时忘记了自己的簪子。因此感到悲伤。’孔子说:‘割草时忘记簪子,有什么好悲伤的呢?’妇女说:‘不是悲伤忘记簪子。我悲伤的是,我没有忘记过去。’

《淮南子》说:楚将子发喜欢擅长道术的人,有一个擅长偷窃的人去见子发,子发以礼相待。不久,齐国攻打楚国,子发率军抵抗,但齐军越来越强。于是擅长偷窃的人就在夜间取走头盔,第二天取走枕头,第三天又取走簪子,全部归还。齐军大惊,商量说:‘今晚如果不离开楚军,恐怕会被取走首级。’于是撤军。

《盐铁论》说:大禹治理洪水,路过家门也不进去,在这个时候,他掉了簪子也不顾。

郭子横《洞冥记》说:皇帝喜欢微服私行,在长安城西,夜晚看到一个玉螭在路上游动。董谒说:‘从前桀王宠爱末喜,把金簪穿过玉螭的肚子作为游戏。现在玉螭的肚子有金色的痕迹,难道不是那个原因吗?’

《神仙传》说:左慈能分杯饮酒,曹操听说了,试着验证。左慈拔下簪子画了一道,杯子立刻断裂,中间相隔几寸。

《幽明录》说:孙权时期,南方派遣使者献上簪子,官吏路过宫亭湖庐山君庙请求祝福,下命令要求献上簪子,官吏跪下说:‘簪子献给天子,一定要请求哀怜。’神说:‘到达石头城时,簪子会归还。’官吏于是离开。到达石头城时,有三尺长的鲤鱼跳进船里,官吏剖开鱼腹得到了簪子。

吴均《续齐谐记》说:东海的蒋潜在不其县,在林野中看到一个死人,鸟来吃它。然后看到一个小孩,大约三尺高,来赶鸟,鸟就飞走了。潜在去看,看到有犀牛角制成的簪子,就取走了。众鸟争相聚集,再也没有赶鸟的人。

《梦书》说:簪子代表身体,簪子代表自己的尊贵,梦见佩戴好的簪子,会感到高兴。

班固《与窦宪笺》说:将军怜悯,赐给我玉簪和绛色单衣,用鲁地出产的丝绸,装饰着鸾凤的彩色。

《诸葛恢集·诏答恢》说:现在送给你一枝犀牛角制成的簪子,虽然是一件小东西,但是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寄托在这件物品上。

班固《与弟超书》说:让我送给仲叔一枝玳瑁黑犀簪。

《西京杂记》说:武帝去拜访李夫人,就取下玉簪梳理头发,宫中的人都效仿,玉簪的价格立刻翻倍。

汉铙歌《有所思曲》说:有所思念,在大海的南边。用什么作为礼物?一双珠玳瑁簪。

《魏略》说:明帝时期,曾在殿中举行大会,御史插着白笔,坐在台阶旁边,皇帝问左右:‘这是什么官?’侍中辛毗回答说:‘这是御史。以前插笔是为了上奏不法之事,现在只是备官而已。’

徐广《车服杂注》说:古代不论贵贱都拿着笏板,有事就写在上面,平时插着笔。现在的白笔,是这种传统的遗存。

服虔《通俗文》说:用丝绸制成的头巾叫做帢。

王隐《晋书》说:陈舒在讨论皇帝亲自参加温公夫人丧礼时,说:‘现在白帢深衣,是古代的丧服。皇帝亲自参加丧礼,只穿深衣就可以了。’

崔鸿《十六国春秋·西凉录》说:敦煌的父老令孤炽梦见一个白头公穿着帢,对令孤炽说:‘南风起,吹动长木。胡桐椎,不中毂。’说完,突然不见了。李歆小名叫桐椎,到了那一天就去世了。

《南史》说:何胤梦见神女二十多人,都穿着帢,排成行列走在前面,都跪拜在床下,醒来又看到了她们。于是他命令准备丧葬用品,不久病情加重,没有治愈。

《后魏书》说:宋游道与顿丘李奖初次见面就很好,李奖说:‘我年纪和地位都高了,会用弟弟作为助手,让弟弟在我面前鞠躬就可以了。’游道说:‘不行。’不久,李奖成为河南尹,征召游道为中正,使者接连不断,用帢来接待他,握手欢笑。

《潘京别传》说:陈耽最初担任州主簿,司空何次道戴着帢,一边岸上,嘲笑陈耽戴着帢遮住了眼睛。陈耽立刻回答说:‘我戴着帢是为了遮住有碍观瞻的东西,明府戴着岸是为了显示无遮无拦。’

《宜都山川记》说:盐水上有石室,民骆都到室边采蜜,看到一个仙人穿着裙衫和帢,坐着,看到骆都,目光凝视不转。

《傅子》说:汉末,魏太祖因为天下荒乱,财物匮乏,仿照古代的皮弁,裁剪丝绸做成帢,符合简易随时之义,用颜色来区分贵贱。至今仍在实行,可以说是军容,但不是国容。

《世说》说:陆云喜欢笑,戴着帢对着水面,看到自己的影子,笑得停不下来。

高惠文妇《与惠文书》说:现在奉上总帢拾枚。

《傅子》说:幍最初没有分叉,荀文若的巾碰到树变成了分叉,当时的人羡慕他,因此没有改变。现在通称为庆吊之服,用白纱制成,或单或夹,新婚冠礼送行也穿着。

《后魏书》说:太和年间,文明太后去世,齐国派散骑常侍斐昭明、谢峻等人来吊唁,想要穿着朝服行事,主客官不允许。昭明等人坚持自己的意见,孝文帝命令尚书李冲选一个有见识的人与昭明等人讨论,李冲上奏请求派遣成淹。昭明说:‘不允许穿着朝服行礼,这个规定出自什么经典?’成淹说:‘玄冠不用于吊丧,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从前季孙将出行,请求执行丧礼。在钦簇之下,大家还是称他为季孙。你刚才说规定出自何典,多么奇怪啊!’昭明说:‘只有携带裤子褶子,不能用于吊丧,希望借衣服幍,以表达国家的哀悼。’皇帝下令送衣服幍给昭明等人。第二天,昭明等人被引入,所有的文武官员都表示哀悼。

《后魏书·斐植传》说:斐植的母亲,夏侯道迁的姐姐,性格非常严厉,对子女都像严父一样。长城之战后,她不穿幍不见人,稍有罪过,必定用葱叶绑住门,经过五、六天才见面,用严厉的训斥来教育。

《释名》说:幓,是钞的意思,钞发使上。或者叫作陌头,说它以横陌而前。齐人叫作奄发,使上也。

《礼记·玉藻》说:士穿着练带,率下辟。(士以下都不合而纟辛积,如今作澡头为之。)

《东观汉记》记载:在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朝廷征召了周党,周党穿着短布单衣,戴着谷皮做的头巾等待接见。尚书想要让他更换服装,周党说:‘朝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征召我,怎么可以再更换呢?’于是他就穿着原来的衣服去见,自己陈述了愿意守护的志向,皇帝听了之后同意了。

《后汉书》记载:向栩是河内朝歌人,年轻时是个书生,性格奇特不凡,经常阅读《老子》,看起来像是修道的人。又有点像狂生,喜欢披散头发,戴着红色的头巾。

《吴越春秋》记载:勾践和他的妻子去臣服吴王,勾践的妻子穿着没有领子的衣服,裙子左边开叉,用来养马。

《古诗》记载:罗敷擅长养蚕,彩色的桑树种植在城南的角落。年轻人看到罗敷,摘下帽子戴上丝绸的头巾。

繁钦的《定情诗》中说:用什么来结下我们之间的情谊,金箔装饰的画有头巾的装饰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五-注解

貂蝉:貂蝉是一种装饰品,通常由貂的皮毛制成,佩戴在冠帽上。在古代,貂蝉不仅是装饰,也象征着地位和权力。貂取紫蔚温润而光彩不彰灼,指的是貂皮的颜色和质感,紫蔚表示其颜色深沉,温润表示其质地柔软,光彩不彰灼则表示其光泽内敛而不张扬。

武官:古代的武官,指的是负责军事事务的官员。

惠文冠:惠文冠是一种古代的帽子,是武官的服饰之一,起源于赵国。

侍臣:古代的侍臣,指的是在皇帝或贵族身边服务的官员。

北土:北土指的是中国的北方地区。

赵武灵王胡服:赵武灵王是赵国的君主,他推行胡服骑射,以增强赵国的军事力量。

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

高祖:高祖指的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侍中: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金蝉:金蝉是一种装饰品,通常由金制成,形状像蝉。

应劭:应劭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史学家。

《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文献。

中常侍:中常侍是秦朝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宦者:宦者是指被阉割的男性,他们通常在宫廷中担任官职。

银珰:银珰是一种装饰品,通常由银制成,形状像珰。

石貂:石貂是一种装饰品,通常由石头制成,形状像貂。

金珰:金珰是一种装饰品,通常由金制成,形状像珰。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正史,由班固所著。

燕王旦:燕王旦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

郎中:郎中是古代的官职,负责宫廷内的警卫和侍从。

刘向上封事:刘向上封事是指刘向上书给皇帝的事情。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也是西汉末年的权臣。

《晋书》:古代史书。

赵王伦:赵王伦是晋朝末年的权臣。

刘聪:刘聪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赵的君主。

阮孚:阮孚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萧子显:萧子显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王俭:王俭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张敬儿:张敬儿是南朝宋时期的将领。

武陵昭王晔:武陵昭王晔是南朝宋时期的宗室。

武帝:指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何戢:何戢是南朝宋时期的官员。

窦哄回:窦哄回是南朝宋时期的官员。

王球:王球是南朝宋时期的官员。

较型:较型是南朝宋时期的官员。

周盘龙:周盘龙是南朝宋时期的将领。

朱异:朱异是南朝梁时期的官员。

王规:王规是南朝梁时期的官员。

陆云:古代人物。

《后魏书》:古代史书。

神龟元年:神龟元年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年份。

任城王澄:任城王澄是北魏时期的宗室。

石虎:石虎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君主。

刘桢:刘桢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潘岳:潘岳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

成公绥:成公绥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

孙楚:孙楚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

簪导:簪导是指古代的一种发饰,由簪和导组成,簪用于固定发髻,导用于梳理和引导发丝。

赵平原君:赵平原君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

春申君:春申君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

李斯:李斯是秦朝的重要官员。

馆陶公主:馆陶公主是西汉时期的公主。

周宣姜后:周宣姜后是西周时期的皇后。

刘向:刘向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

茎:茎是西汉时期的官员。

邓通:邓通是西汉时期的官员。

高祖慕容廆:高祖慕容廆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开国君主。

羊侃:羊侃是南朝宋时期的将领。

胡太后:胡太后是北魏时期的皇后。

太皇太后:古代帝王的祖母,地位尊贵,入朝时需穿戴特定的服饰。

服绀上皂下:穿着深蓝色的上衣,下着黑色的裙子。

簪:古代的一种头饰,用于固定发髻。

瑇瑁:一种珍贵的海龟壳,常用于制作装饰品。

樀长一尺:樀是一种植物,这里指用樀的叶子制作的长一尺的装饰。

华胜:古代妇女头饰,形状华美。

凤凰爵:以凤凰为形状的装饰品。

翡翠:一种宝石,常用于装饰。

白珠:白色的珍珠。

黄金镊:用黄金制成的发簪。

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指地位较高的官员的妻子。

绀缯帼:用深蓝色丝绸制成的头巾。

通犀簪:用犀牛角制成的簪。

谅闇:指丧期。

《江表传》:古代史书,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

《韩诗外传》: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淮南子》: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子发:古代楚国的将领。

《盐铁论》:古代政治论著。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洞冥记》:古代神话传说集。

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神仙传》:古代神话传说集。

左慈: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曹公:指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幽明录》:古代志怪小说集。

《续齐谐记》:古代志怪小说集。

吴均: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

《梦书》:古代占梦书籍。

班固: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窦宪:东汉时期的将领。

《诸葛恢集·诏答恢》:古代文献。

犀导:犀牛角制成的导发器。

《西京杂记》:古代地理志。

《有所思曲》:古代乐府诗。

白笔:古代御史使用的白色笔。

《魏略》:古代史书。

明帝:指曹明帝,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辛毗: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

《车服杂注》:古代文献。

笏:古代官员携带的一种手板,用于记录或备忘。

《通俗文》:古代文献。

至尊: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陈舒:古代官员。

《十六国春秋·西凉录》:古代史书。

敦煌:古代地名。

令孤炽:古代人物。

《南史》:古代史书。

何胤:古代人物。

宋游道:古代人物。

顿丘李奖:古代人物。

《潘京别传》:古代文献。

陈耽:古代人物。

何次道:古代人物。

《宜都山川记》:古代地理志。

民骆都:古代人物。

《傅子》:古代文献。

魏太祖:指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世说》:古代小说集。

高惠文妇:古代人物。

《与惠文书》:古代文献。

幍:古代的一种头巾。

文明太后:古代北魏的太后。

齐:古代国家名。

《后魏书·斐植传》:古代史书。

夏侯道迁:古代人物。

《释名》:古代文献。

《礼记·玉藻》:古代礼书。

士:古代社会阶层之一,指有士人身份的人。

练带:古代士人佩戴的腰带。

襅:古代衣服的领口。

纟辛:古代衣服的边缘。

澡头:古代一种头巾。

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指光武帝时期。

徵:征召,指朝廷召唤或征聘。

周党: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士,以清高著称。

短布单衣:古代的一种衣服,以短布制成,为单层。

谷皮幓头:用谷皮编织的头饰,幓头是一种头巾。

尚书:古代官名,负责文书、档案等事务的官员。

老子:即老聃,春秋时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著有《道德经》。

狂生:指行为不拘小节,有狂放之气的人。

被发:指不束发,任其自然披散。

绛幓头:用深红色布料制成的头巾。

独鼻幓头:一种特殊的头饰,可能指在头部有独鼻形状装饰的头巾。

无缘衣:指没有衣领的服装。

裳:古代的裙子。

襦:古代的一种短上衣。

罗敷:古代美女,常用于诗歌中。

彩桑:指用彩色桑叶养蚕。

城南隅:城南的一角。

脱巾:摘下头巾。

绡头:用丝绸制成的头饰。

金薄画幓头:用金色薄纸装饰的头巾,可能指装饰华丽。

相于:相互约定,相互结交。

金薄:用金箔制成的装饰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五-评注

《东观汉记》记载了建武年间,周党被征召至朝廷的故事。周党身着简朴的短布单衣和谷皮幓头,体现了其朴素无华的品格。他拒绝尚书更换服饰的建议,坚持自己的穿着,表达了他对朝廷征召初衷的尊重和对个人志向的坚守。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体现了东汉时期士人崇尚节俭、注重气节的风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品行的重视。周党自陈愿守之所志,上听之,显示了朝廷对士人个人意愿的尊重,以及当时政治环境中的宽容与开明。

《后汉书》中的向栩,是一位河内朝歌人,他的性格奇特,不拘小节,常读《老子》,状似学道之人。他的穿着打扮,如被发、着绛幓头,反映出他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对世俗礼教的反叛。这种形象塑造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士人形象,体现了东汉时期道教的盛行和对个性解放的推崇。向栩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性差异的包容和尊重。

《吴越春秋》中描述了勾践与妻子入臣吴王的场景,勾践穿着独鼻幓头,而夫人则穿着无缘衣,裳左开之襦以养马。这种特殊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勾践夫妇对吴王的臣服,也反映了当时吴越地区独特的服饰文化。勾践夫妇的服饰,既是对吴文化的融入,也是对自身身份的标识,展现了古代服饰在文化交流和社会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古诗》中描绘了罗敷养蚕的情景,她居住在城南隅,穿着彩桑,展现出勤劳朴实的形象。当少年见到罗敷时,脱巾着绡头,这一细节描写既展现了少年的纯真和率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欣赏和赞美。罗敷的形象,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

繁钦的《定情诗》中,金薄画幓头作为定情的信物,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美好。金薄画幓头,作为一种装饰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象征意义。诗中的定情仪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爱情婚姻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繁钦的这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爱情的浪漫和真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