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二-原文
○通天冠
《三礼图》曰:通天冠,一曰高山冠,上之所服。
蔡邕《独断》曰:天子冠通天,汉制之,秦礼无文。祀天地、明堂平冕,鄙人不识,谓之平天冠。
徐广《与服杂注》曰:天子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博山。
徐爰《释问》曰:通天冠金博山蝉,谓之金颜。
○进贤冠
《三礼图》曰:进贤冠,前高七寸,长八寸,后高三寸。一梁下大夫一命所服,两梁再命大夫、二千石所服,三梁三命上大夫、公侯之服。
董巴《汉与服志》曰:进贤冠,古缁布冠,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已下至博士两梁,千石已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宗室刘氏亦两梁。
蔡邕《独断》曰:进贤冠,文官服之。汉制尚书两梁,礼无文。
徐广《与服志杂注》曰:天子杂服介帻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三梁进贤冠。
《北齐书》曰:文襄词业,以前司徒侯景进贤冠赐李绘,曰:’卿但直心事孤,当用卿为三公,勿学侯景叛也。’
○远游冠
《三礼图》曰:远游冠,诸王所服。
徐广《与服杂注》曰:天子杂服远游冠,太子及诸王远游冠制似通天也。天子五梁,太子三梁。
董巴《汉与服志》曰: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于前,无山。
张镜《宋东宫仪记》曰:皇太子远游冠、翠緌。
魏文帝《与于禁诏》曰:昔汉高脱衣以衣韩信,光武解绶以带李忠,诚皆人主当时贵敬功劳。今以远游冠与将军。
《梁书》曰:天监十四年正月朔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着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
《淮南子》曰:楚庄王通梁、组缨。(高诱曰:通梁,远游冠。)
《罗浮山记》曰:王方平着远游冠、五色绶。
○章甫
《释名》曰:章甫,殷冠名。甫,丈夫也。殷以之表章丈夫也。
《白虎通》曰:殷统十二月为正,其饰微大,故为章甫。
《仪礼·士冠礼》曰:章甫,殷道也。(郑玄曰:章,明也。殷质言以表明大夫也。甫或为斧、所以服行道也。)
《礼记·儒行》曰:孔子曰:’丘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论语·先进》曰:’赤,尔何如?’对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庄子》曰:宋人有资章甫而適於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孔丛子》曰:先君相鲁三月,政化既行,颂曰:’衮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褒衣,惠我无私。’
《列仙传》曰:稷丘君,泰山下道士。汉武帝东巡,君乃冠章甫,拥琴而见之。
○牟追
《释名》曰:牟追,牟冒也,言其形冒发追追然也。
《周礼·春官》曰: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郑司农云:追,冠名也。《礼》曰:牟追,夏后氏之道也。副者,妇人之首,股衡,维持冠者。)
《仪礼·士冠礼》曰: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白虎通》曰:夏正十三月,其饰最大,故为无追。无追者,言其追大也。制冠法天,天色玄,不失其质,夏之冠色纯玄。
○收
《释名》曰:收,夏后氏冠名也,言收敛发也。
《白虎通》曰:夏收而祭。谓之收者,十二月阳气收,本举生万物而达出之,故谓之收。
《礼·王制》曰: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
又《郊特牲》曰:周弁、殷冔、夏收。
《五经通义》曰:王冠夏曰收,以入宗庙,长尺六寸,广八寸,前起。
《史记》曰:尧黄衣纯冠。
○冔
《诗》曰: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黼,白与黑也。冔,殷冠也。)
《白虎通》曰:殷冔而祭。谓之冔者,十二月施气授化,冔张而后得牙。
《礼·王制》曰: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
○委貌冠
《释名》曰:委貌,其形委曲之貌,上小下大。
《仪礼·士冠礼》曰:委貌周道。(郑玄曰:委犹安也,言以安正容貌也。)
《三礼图》曰:玄冠一曰委貌,今之进贤,则其遗象也。夏曰毋追,殷曰章甫,周曰委貌。后世转以巧意,改易其名耳。
《国语》曰:周襄王赐晋文公命,晋侯端委而入。(孔朝曰:玄端之衣,委貌之冠也。)
《白虎通》曰:委貌者何?周朝廷理正事,行道德之冠名。所谓委貌者,周统十一月为正,万物始萌,冠饰最小,故为委貌,言委曲有貌也。
董巴《汉与服志》曰:委貌冠以皂绢为之。大射辟雍,公卿、诸侯大夫冠委貌。(《续汉·与服志》同。)
《神异经》曰:西荒有人不读五经而意合,不观天文而心通,不诵礼律而精当。天赐其衣,男朱衣、缟带、委貌冠,女碧衣、戴胜,皆无缝。
○高山冠
《三礼图》曰:高山冠,一曰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秦制行人、使者所服,今谒者服之。
《续汉·与服志》曰:安帝立太子,太子谒高庙,洗马冠高山冠。侍御史奏谓不宜,事下有司,尚书陈志奏:’洗马职如谒者,服其服,先帝之旧也。’奏可。谒者,古一名洗马。
董巴《汉与服志》曰:高山冠,一曰侧注,如通天,谒者、仆射所服。
太傅南郡胡广说曰:高山冠,盖齐王冠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近臣,谒者服之。
《傅子》曰:魏明帝以高山制似通天、远游,乃毁变先形,令行人、使者服之。
《会稽先贤象赞》曰:綦毋文后为交阯刺史,诏赐高山冠。
○法冠
《三礼图》曰:法冠,一曰柱后、惠文,一曰獬豸。冠柱高五寸,以纵裹铁柱卷。秦制法官服之,礼不记。
蔡邕《独断》曰:法冠,秦制执法者服之。天子冠通天,汉制之侍中、中常侍皆冠,惠文加貂附蝉。
董巴《汉与服志》曰:大傅胡公说,《春秋左氏传》有’南冠而絷者’,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又曰:武冠,一曰武弁大冠,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国语》曰:定王使单襄公聘於宋,假道於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单子归告王曰:’陈侯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彝简乎?'(简,略;彝,常也。言简略常服。)犯先王之令,国其亡乎!'(贾逵曰:南冠,楚冠也。)
《汉书》曰:张敞弟武为梁相,敞遣吏送之,曰:’何以治梁?’武曰:’驭黠马者利其衔策,当以柱后、惠文弹治之耳。'(秦狱吏冠柱后惠文冠。如淳曰:蟪,蝉也,冠细如蝉翅,今御史冠也。)
又曰:昌邑王贺短衣大袴,冠惠文冠。(服虔曰:武冠也。赵惠文所服,故号惠文。)
应劭《汉官仪》曰:侍御史,周官也,为柱下史,冠法冠,一曰柱后,以铁为柱,言其审固不挠。或说古有獬豸兽,主触不直,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耳。
《唐书》曰:侍御史朱放请复置朱衣、豸冠於内廓,有犯者御史服以弹。后御史张中撖之以弹京兆尹严郢。
○武弁
《三礼图》曰:武弁,大冠也,士服之。或曰,千岁涸泽之神,名庆忌,冠大冠,乘小车马,好疾驰,齐人服之。
董巴《汉与服志》曰: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蔡邕《独断》曰: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
《魏志》曰:陈思王植氏疏曰:’臣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珮青绂,乃臣之至愿也。’
徐爰《宋志》曰:武弁,世谓笼冠也。
○鹖冠
应劭《汉官仪》曰:虎贲冠插鹖尾。鹖,鸷鸟中之果劲者也,每所攫撮,应爪摧碎。尾,上党所贡。
董巴《汉与服志》曰:武冠加双鹖尾为鹖冠,羽林虎贲冠之。鹖鸡勇,斗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用之。
刘向《七略》曰:鹖冠子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故号鹖冠子。
○却敌冠
《三礼图》曰:却敌冠,前广四寸,后三寸,卫士服之。
董巴《汉与服志》曰:却敌冠制似进贤,卫士服之。
○却非冠
《三礼图》曰:却非冠,宫殿门仆射服,高五寸。《礼》不记。
又司马彪《续汉书》云,插以燕尾。
董巴《汉与服志》曰:却非冠,似长冠。
○巧士冠
《三礼图》曰:巧士冠,前高五寸,后相通,扫除从官服之。《礼》不记。
董巴《汉与服志》曰:巧士冠高七寸,不常服,惟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在卤簿中次乘与车前,以备宦者四星。
○方山冠
《三礼图》曰:五彩方山冠,各以其彩縠为之,祠庙,天子八佾,乐五行,舞人所服。
董巴《汉与服志》曰:方山冠似进贤冠,以五彩縠为之。
《汉书·五行志》曰:昌邑王贺为王时冠方山冠。
○长冠
《三礼图》曰:长冠竹里,高七寸,广三寸,汉高祖以竹皮作之,世云:’刘氏冠’,楚制。《礼》不记。
蔡邕《独断》曰:小史祠宗庙则长冠。
○樊哙冠
周迁《与服杂事》曰:樊哙冠,楚汉会於鸿门,项羽图危高祖。樊哙闻急,乃裂衣包盾,戴以为冠,排入羽营。
董巴《汉与服志》曰:樊哙造次所冠,以入项羽军。广九寸,前后各出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卫士服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二-译文
《三礼图》说:通天冠,又称高山冠,是皇帝所戴的帽子。
蔡邕在《独断》中说:皇帝戴的通天冠是汉朝的制度,而秦朝的礼仪中没有记载。祭祀天地、明堂时戴的平冕,我不太了解,称之为平天冠。
徐广在《与服杂注》中说:皇帝的通天冠高九寸,黑色冠套,金色的博山。
徐爰在《释问》中说:通天冠上的金博山形状像蝉,称之为金颜。
《三礼图》说:进贤冠,前面高七寸,长八寸,后面高三寸。一梁是下大夫一命所佩戴的,两梁是再命大夫、二千石所佩戴的,三梁是三命上大夫、公侯所佩戴的。
董巴在《汉与服志》中说:进贤冠,是古代黑色布料的冠,是文儒者的服饰。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公侯戴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戴两梁,千石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都戴一梁,宗室刘氏也戴两梁。
蔡邕在《独断》中说:进贤冠是文官所佩戴的。汉朝制度中尚书戴两梁,礼仪中没有记载。
徐广在《与服志杂注》中说:皇帝的杂服中戴介帻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北齐书》记载:文襄帝赐予李绘进贤冠,说:‘你只管真心诚意地对我,我会用你为三公,不要学侯景叛变。’
《三礼图》说:远游冠,是诸王所佩戴的。
徐广在《与服杂注》中说:皇帝的杂服中戴远游冠,太子及诸王所戴的远游冠样式与通天冠相似。皇帝戴五梁,太子戴三梁。
董巴在《汉与服志》中说:远游冠的样式与通天冠相似,前面有展开的横梁,没有博山。
张镜在《宋东宫仪记》中说:皇太子戴远游冠、翠緌。
魏文帝在《与于禁诏》中说:以前汉高祖脱衣服给韩信穿,光武帝解绶带给李忠系,这些都是君主当时尊重功臣的例子。现在我用远游冠赐给你。
《梁书》记载:天监十四年正月朔旦,皇帝在太极殿给太子戴上远游冠。
《淮南子》记载:楚庄王通梁、组缨。(高诱注:通梁,即远游冠。)
《罗浮山记》记载:王方平戴远游冠、五色绶。
《释名》说:章甫,是殷朝的冠名。甫,是丈夫的意思。殷朝用它来表彰男子。
《白虎通》说:殷朝以十二月为正月,装饰稍微大一些,所以称为章甫。
《仪礼·士冠礼》说:章甫,是殷朝的礼仪。(郑玄注:章,是明的意思。殷朝质朴地用明来表明大夫。甫或者为斧,是表示服从道义的工具。)
《礼记·儒行》记载:孔子说:‘我在宋国居住的时候,戴的是章甫冠。’
《论语·先进》记载:‘赤,你怎么样?’回答说:‘宗庙的事情,如会同,戴章甫冠,愿意做小相。’
《庄子》记载:宋国有人带着章甫冠到越国去。越人剪发纹身,用不着章甫冠。
《孔丛子》记载:先君在鲁国做了三个月的宰相,政事已经施行,歌颂说:‘衮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褒衣,惠我无私。’
《列仙传》记载:稷丘君,是泰山下的道士。汉武帝东巡,稷丘君戴着章甫冠,拿着琴去见汉武帝。
《释名》说:牟追,是牟冒的意思,意思是它的形状像帽子一样覆盖头发。
《周礼·春官》说:追师掌管王后的首服,制作副编次追衡笄。(郑司农注:追,是冠名。《礼》说:牟追,是夏后氏的礼仪。副,是妇女的首饰,股衡,是维持冠子的东西。)
《仪礼·士冠礼》说:毋追,是夏后氏的礼仪。
《白虎通》说:夏朝正月,装饰最大,所以称为无追。无追,是说它的装饰很大。制作冠子法天,天色是玄色,不失其本质,夏朝的冠子颜色是纯玄色。
《释名》说:收,是夏后氏的冠名,意思是收敛头发。
《白虎通》说:夏朝收成后祭祀。称为收,是因为十二月阳气收敛,本来是举生万物而达到成熟,所以称为收。
《礼·王制》说:夏后氏收成后祭祀,穿着燕衣养老。
又《郊特牲》说:周朝的弁、殷朝的冔、夏朝的收。
《五经通义》说:王冠夏朝称为收,进入宗庙时,长六尺,宽八寸,前面高起。
《史记》记载:尧穿着黄色的衣服,戴着纯黑色的冠。
《诗》说:殷朝的士人皮肤白皙敏捷,在京城举行祼祭。他担任祼祭的职务,常常穿着有黼纹的冔。(黼,是黑白相间的颜色。冔,是殷朝的冠。)
《白虎通》说:殷朝进行祭祀时戴冔。称为冔,是因为十二月施气授化,冔展开后才能得到牙齿。
《礼·王制》说:殷朝人进行祭祀时戴冔,穿着白色的衣服养老。
《释名》说:委貌,它的形状是上小下大的弯曲。
《仪礼·士冠礼》说:委貌是周朝的礼仪。(郑玄注:委,是安的意思,意思是用来安定容貌的。)
《三礼图》说:玄冠又称委貌,现在的进贤冠就是它的遗留形象。夏朝称为毋追,殷朝称为章甫,周朝称为委貌。后世转以巧意,改易其名。
《国语》记载:周襄王赐予晋文公命,晋侯戴着玄端之衣,戴着委貌冠进入。
《白虎通》说:委貌是什么?周朝朝廷处理正事,行道德之冠名。所谓委貌,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万物开始萌芽,冠饰最小,所以称为委貌,意思是委曲有貌。
董巴在《汉与服志》中说:委貌冠是用黑色丝绸制作的。在大射辟雍时,公卿、诸侯大夫戴委貌冠。(《续汉·与服志》也有记载。)
《神异经》记载:在西荒有人不读五经而意合,不观天文而心通,不诵礼律而精当。天赐给他衣服,男人穿朱红色衣服、白色带子、戴委貌冠,女人穿绿色衣服、戴胜。
《三礼图》说:高山冠,又称侧注,高九寸,铁制的卷梁。是秦朝制度中行人、使者所佩戴的,现在谒者所佩戴。
《续汉·与服志》记载:安帝立太子,太子谒见高庙时,洗马戴着高山冠。侍御史上奏说这样做不合适,事情下交给有关部门,尚书陈志上奏说:‘洗马的职责如谒者,应该穿他们的衣服,这是先帝的旧制。’上奏得到批准。
董巴在《汉与服志》中说:高山冠,又称侧注,样式像通天冠,谒者、仆射所佩戴。
太傅南郡胡广说:高山冠,大概是齐王的冠。秦朝灭掉齐国,把齐王的冠赐给近臣,谒者所佩戴。
《傅子》说:魏明帝因为高山冠的样式像通天冠、远游冠,就毁掉原来的形状,让行人、使者佩戴。
《会稽先贤象赞》说:綦毋文后担任交阯刺史,皇帝下诏赐予高山冠。
《释名》说:法冠,是古代官员所佩戴的冠,用于司法和审判场合。
《三礼图》说:法冠,又称柱后冠、惠文冠,又称獬豸冠。冠柱高五寸,用纵向包裹的铁柱卷成。
蔡邕的《独断》说:法冠,是秦朝制度下执法者所穿戴的。天子的冠称为通天冠,汉朝制度下侍中、中常侍也都戴冠,惠文冠上加貂尾和蝉形装饰。
董巴的《汉与服志》说:大傅胡公说,《春秋左氏传》中有‘南冠而絷者’,这是楚国的冠。秦国灭楚后,将楚国的服饰赐给执法的近臣,御史就穿戴这种冠。
又提到:武冠,又称武弁大冠,侍中、中常侍佩戴时加黄金珰、附蝉装饰,称为赵惠文冠。
《国语》说:定王派单襄公出使宋国,经过陈国。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戴着南冠去见夏氏,留下宾客而不见。单子回来告诉王说:‘陈侯放弃衮冕而戴南冠出门,这不是太简略了吗?(简,略;彝,常也。言简略常服。)违反了先王的命令,国家难道不会灭亡吗!’(贾逵说:南冠,楚冠也。)
《汉书》说:张敞的弟弟张武担任梁国相,张敞派官吏送他,问:‘你打算如何治理梁国?’张武说:‘驾驭狡猾的马的人利用它的缰绳和鞭子,应当用柱后冠、惠文冠来弹压治理它。’(秦朝的狱吏戴柱后惠文冠。如淳说:蟪,蝉也,冠细如蝉翅,现在的御史冠也是。)
又提到:昌邑王贺穿着短衣大裤,戴惠文冠。(服虔说:武冠也。赵惠文所穿戴的,所以称为惠文冠。)
应劭的《汉官仪》说:侍御史,是周朝的官职,担任柱下史,戴法冠,又称柱后冠,用铁制成柱子,言其审固不挠。有人说古时有獬豸兽,能触不直,所以执宪者用其角形为冠。
《唐书》说:侍御史朱放请求恢复在内廊设置朱衣、豸冠,有犯者御史穿戴以弹劾。后来御史张中弹劾京兆尹严郢。
关于武弁,《三礼图》说:武弁,是一种大冠,士人穿戴。有人说,千岁涸泽之神,名庆忌,戴大冠,乘坐小车马,喜欢疾驰,齐国人穿戴这种冠。
董巴的《汉与服志》说:武冠,又称武弁大冠,各种武官穿戴。侍中、常侍佩戴时加黄金珰、附蝉装饰,称为赵惠文冠。
蔡邕的《独断》说:武冠或称繁冠,现在称为大冠。
《魏志》说:陈思王曹植上疏说:‘如果我能得到远离尘嚣的机会,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徐爰的《宋志》说:武弁,世人称为笼冠。
关于鹖冠,应劭的《汉官仪》说:虎贲冠插鹖尾。鹖,是猛禽中的果敢者,每次捕食,爪子都能将猎物抓碎。尾,是上党所贡。
董巴的《汉与服志》说:武冠加双鹖尾为鹖冠,羽林虎贲冠之。鹖鸡勇猛,战斗到死才停止,所以赵武灵王用此来表彰武士。秦国开始使用。
刘向的《七略》说:鹖冠子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所以称为鹖冠子。
关于却敌冠,《三礼图》说:却敌冠,前面宽四寸,后面宽三寸,卫士穿戴。
董巴的《汉与服志》说:却敌冠的样式像进贤冠,卫士穿戴。
关于却非冠,《三礼图》说:却非冠,宫殿门仆射穿戴,高五寸。《礼》中没有记载。
又司马彪的《续汉书》说,插以燕尾。
董巴的《汉与服志》说:却非冠,样式像长冠。
关于巧士冠,《三礼图》说:巧士冠,前面高五寸,后面相通,扫除从官穿戴。《礼》中没有记载。
董巴的《汉与服志》说:巧士冠高七寸,不常穿戴,只有郊天黄门从官四人穿戴,在卤簿中次乘与车前,以备宦者四星。
关于方山冠,《三礼图》说:五彩方山冠,用各种彩縠制成,用于祠庙,天子八佾,乐五行,舞人所穿戴。
董巴的《汉与服志》说:方山冠像进贤冠,用五彩縠制成。
《汉书·五行志》说:昌邑王贺为王时戴方山冠。
关于长冠,《三礼图》说:长冠用竹皮制成,高七寸,宽三寸,汉高祖刘邦用它制成,世人称为‘刘氏冠’,是楚国的制度。《礼》中没有记载。
蔡邕的《独断》说:小史在祠宗庙时戴长冠。
周迁的《与服杂事》说:樊哙冠,楚汉在鸿门会面,项羽图谋危害汉高祖。樊哙听到紧急情况,就撕下衣服包成盾牌,戴在头上,冲进项羽军营。
董巴的《汉与服志》说:樊哙在紧急情况下所戴的冠,用来进入项羽军营。冠宽九寸,前后各伸出四寸,样式像冕,司马、殿门卫士穿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二-注解
通天冠:通天冠是古代中国皇帝所戴的一种高冠,也称为高山冠。它象征着皇帝与天沟通的权力,是汉制所创,秦礼中没有记载。通天冠高九寸,黑色,用金丝编织成博山形状,博山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装饰,象征高耸入云。
进贤冠:进贤冠是古代中国官员所戴的一种冠,分为一梁、两梁、三梁,分别代表不同的官职等级。一梁为下大夫一命所服,两梁为再命大夫、二千石所服,三梁为三命上大夫、公侯之服。进贤冠起源于古缁布冠,是文儒者的服饰。
远游冠:远游冠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冠,主要用于诸王和太子。其形状与通天冠相似,但前方有展筩横置,无博山装饰。远游冠象征着远大的志向和自由的精神。
章甫:章甫是殷商时期的一种冠,是男子成年后所戴的冠。’甫’意为丈夫,章甫因此得名。它是殷商时期的一种礼仪象征,表明男子已经成年。
牟追:牟追是夏后氏时期的一种冠,其形状像帽子覆盖头发,’牟’意为覆盖,’追’意为追逐,形容冠的形状。
收:收是夏后氏时期的一种冠,’收’意为收敛,表示冠的作用是收敛头发。夏后氏在祭祀时使用这种冠,颜色为纯黑色。
冔:冔是殷商时期的一种冠,用于祭祀时穿着。’冔’意为张开,表示冠的形状。
委貌冠:委貌冠是周朝时期的一种冠,形状上小下大,象征着安正容貌。它是周朝朝廷理正事、行道德的象征。
高山冠:高山冠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冠,高九寸,用铁制成卷梁。最初是行人、使者所服,后来也成为谒者、仆射等官员的服饰。
法冠:法冠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帽,由秦朝开始,执法官员所佩戴。其形状有柱后、惠文、獬豸等不同名称,其中柱后冠高五寸,以铁柱为支撑,惠文冠则加有貂尾装饰。
柱后:柱后冠是法冠的一种,冠顶高五寸,以铁柱为支撑,象征着执法的坚固和公正。
惠文:惠文冠是法冠的一种,以赵惠文王的名字命名,常以貂尾为装饰,表示身份的高贵。
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辨别是非,执法官员佩戴的獬豸冠即以此兽为原型。
南冠:南冠是楚冠的别称,因楚地位于南方而得名,常被用来指代楚地的服饰。
武冠:武冠是古代士兵和武官所佩戴的一种冠帽,形状较大,常以黄金珰、附蝉为装饰。
赵惠文冠:赵惠文冠是武冠的一种,以赵惠文王的名字命名,常以貂尾为装饰。
衮冕:衮冕是古代帝王的冠服,衮是上衣,冕是冠帽,表示帝王的尊贵。
衔策:衔策是马嚼子的代称,这里比喻执法的严厉。
朱衣:朱衣是古代官员的常服,颜色为红色,表示官职的高贵。
豸冠:豸冠是御史等执法官员所佩戴的冠帽,以豸(獬豸)的形象为装饰。
武弁:武弁是古代士兵和武官所佩戴的一种冠帽,形状较大,常以黄金珰、附蝉为装饰。
庆忌:庆忌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以其勇猛著称。
鹖冠:鹖冠是以鹖鸟的羽毛为装饰的冠帽,常用于武官。
却敌冠:却敌冠是卫士所佩戴的冠帽,形状较为特殊,前宽后窄。
却非冠:却非冠是宫殿门仆射所佩戴的冠帽,形状较高。
巧士冠:巧士冠是扫除从官所佩戴的冠帽,形状较高。
方山冠:方山冠是祭祀时天子及其随从所佩戴的冠帽,以五彩縠为之。
长冠:长冠是汉高祖刘邦所创制的冠帽,以竹皮制成,亦称刘氏冠。
樊哙冠:樊哙冠是以楚汉战争时期樊哙所戴的冠帽为原型,常由卫士和司马、殿门卫士所佩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章部-卷二-评注
《三礼图》所述的法冠,是古代执法者所佩戴的冠饰,其名为柱后、惠文或獬豸。柱后冠高五寸,以纵裹铁柱卷成,秦制时法官所服,但礼制中并未详细记载。这种冠饰的设计,体现了秦朝对于执法者威严和审慎的要求。
蔡邕在《独断》中提到,法冠是秦制执法者所服,而天子的冠饰则是通天冠,汉代侍中、中常侍等官员也佩戴此冠。惠文冠上加貂附蝉,更显尊贵。这种冠饰的传承,反映了汉代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发扬。
董巴在《汉与服志》中提到,《春秋左氏传》中有“南冠而絷者”,指的是楚冠。秦灭楚后,以其服赐执法近臣,御史因此服之。这表明古代服饰不仅仅是个人装饰,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国语》中记载了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的故事,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单子归告王,认为陈侯弃衮冕而南冠以出,是不遵守先王之令的表现,预言国家将亡。这反映了古代对于服饰礼仪的重视。
《汉书》中张敞弟武为梁相,敞遣吏送之,武曰:“驭黠马者利其衔策,当以柱后、惠文弹治之耳。”这里的柱后、惠文冠,是秦狱吏所佩戴的,体现了秦朝对于司法制度的重视。
应劭在《汉官仪》中提到,侍御史是周官,为柱下史,冠法冠,一曰柱后,以铁为柱,言其审固不挠。或说古有獬豸兽,主触不直,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耳。这反映了古代对于司法公正的重视。
《唐书》中提到,侍御史朱放请复置朱衣、豸冠于内廓,有犯者御史服以弹。后御史张中撖之以弹京兆尹严郢。这表明古代司法制度中对于御史冠饰的重视。
武弁,大冠也,士服之。或曰,千岁涸泽之神,名庆忌,冠大冠,乘小车马,好疾驰,齐人服之。这种冠饰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对于勇士和武力的崇拜。
鹖冠,以鹖尾为饰,羽林虎贲冠之。鹖鸡勇猛,斗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用之。这种冠饰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对于勇猛和力量的崇拜。
却敌冠,卫士服之,前广四寸,后三寸。却非冠,宫殿门仆射服,高五寸。巧士冠,扫除从官服之。这些冠饰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对于不同身份和职责的区分。
方山冠,五彩方山冠,各以其彩縠为之,祠庙,天子八佾,乐五行,舞人所服。长冠,汉高祖以竹皮作之,世云:“刘氏冠”,楚制。这些冠饰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对于宗教和祭祀的重视。
樊哙冠,楚汉会于鸿门,项羽图危高祖。樊哙闻急,乃裂衣包盾,戴以为冠,排入羽营。这种冠饰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对于英雄和勇敢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