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九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九-原文

○镜

《释名》曰:镜,景也,有光景也。

《广雅》曰:鉴谓之镜。

《玄中记》曰:尹寿作镜。

《大戴礼》曰:武王践祚,镜之铭曰:’见尔前,必虑尔后。’

《尚书帝命期》曰:桀失其玉镜,用之噬虎。(郑玄注曰:镜喻清明之道,虎喻暴也。)

《尚书考灵耀》曰:秦失金镜,鱼目入珠。(金镜,喻明道也。始皇,不韦子,言乱贞也。)

《诗·鄘·柏舟》曰:我心匪鉴,不可以茹。(鉴,所以察形。茹,度也。)

《汉书·东方朔传》曰:郭舍人曰:’四铢籀文章,背有组索,两人相见,朔能知之为上客。’朔曰:’此玉之莹,石之精,表如日光,里如众星。两人相睹,见相知情,创墅为镜。’

《魏略》曰:夏侯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时夏侯渊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每照镜恚发,辄扑镜着地。

《蜀志》曰:张裕晓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尝不扑之於地。

沈约《宋书》曰:刘敬宣八岁丧母。四月八日,敬宣见众人灌佛,乃拔头上金镜,以为母灌,因悲泣不胜。

又曰:殷仲文在东阳,照镜而不见其头面,旬日而戮。

又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曰:甘阻喃被诛,引镜不见其头。

又曰:慕容垂攻邺,符丕遣其从弟龙请救。乃遗谢玄青铜镜,黄金宛转绳等,以为之信。

《齐书》曰:綦母珍之有一铜镜,背面有三公字。常语人云:’徵祥如此,何患三公不至。’

又曰:陆惠晓迁太子洗马。庐江何点常称惠晓心如照镜,遇形触物,无不朗然。

《梁书》曰:王珍国,武帝起兵,东昏召珍国。以众卉骷,使出屯朱雀门,为王茂所败。及入城,密遣郄纂奉明镜献诚於梁帝,帝断金以报之。后侍宴帝,曰:’卿明镜尚存,昔金何在?’珍国曰:’黄金谨在,臣不敢失坠。’

又曰:到溉子镜,字圆照。初在孕,其母梦怀镜,及生,因以名焉。

《隋书》曰:文帝委任高颎,后卫右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前后短颎於上,上怒之,皆被疏黜。因谓颎曰:’独孤公犹镜也,每被磨莹,皎然益明。’

《唐书》曰:太宗谓群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犹一镜亡矣。’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也,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胜物而无伤。

《符子》曰:心能善知人如明镜,善自知者如渊蚌。镜以曜明故鉴人,蚌以含珠故内照。

《韩子》曰:古之人,目短於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面失镜则尾馛正鬓眉,身失道则尾馛知迷惑。

《吕氏春秋》曰:人之阿甚矣,而无所镜,其残亡无日矣。孰当可镜?其惟士人乎?镜明己也细,士明己也大。

《淮南子》曰:明镜之始,朦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发眉微毛可得而察。

又曰:镜便於照形,丞食不如竹箪。

又曰: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将,送也。)应而不倡。故万化无伤,其得之乃失之也。

又曰:高悬大镜,坐见四邻。(取大镜高悬,盆中水晃见四邻。)

又曰:人莫鉴於流沫雨而鉴於止水者,以其静也。(沫雨潦上沫起,言其浊扰也。)莫窥形於生铁而窥形於明镜者,以睹其易也。

《抱朴子·内篇》曰:或问:’知将来吉凶,为有道乎?’答曰:’用镜九寸自照,有所思存,七月七夕则见神仙,自知千里之外事也。明镜用一或二,谓之日月镜,或用四,谓之四规镜。’

又曰:万物之老者,其精皆能假托人形以炫人,惟镜中不能易其贞形。是以入山道士以明镜径九寸悬於背,有老魅未敢近。或后来者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镜中故知人形。

《蜀王本记》曰:武都大夫化为女子,蜀王娶以为夫人。无几,物故。葬於武都,以石化镜一枚表其墓。

魏名臣高堂隆奏曰:阳符,一名阳燧,取火於日。阴符,一名阴燧,取水於月。并八铜作镜,名曰水火之镜。

《东宫旧事》曰:皇太子纳妃,有着衣大镜,尺八寸;银花小镜,尺二寸;漆匣盛盖银华金簿镜三枚;银龙头授福莲华钩锁四副。

魏武帝《上杂物疏》曰:御物有尺二寸金错镜一枚;皇太子杂纯银错七寸铁镜四枚;贵人至公主九寸铁镜四十枚。

《邺中记》曰:石虎三人台及内宫中镜有径二三尺者,磋囵蟠龙雕饰。

《世说》曰:晋孝武将讲《孝经》,谢公兄弟与诸人私相讲习,车武子难苦问谢,谓袁羊曰:’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何尝见明镜疲於屡照?’

《益部耆旧传》曰:杜贞孟宗周览求师,经历齐鲁,资用将乏,磨镜自给。

《南蛮獠人俗》曰:诸婚姻以奴婢一人为娉,无奴婢,以铜镜当人婢。

《吴兴郡记》曰:临安县东石镜山,山东有石镜一,径二尺四寸,甚清亮。

山谦之《寻阳记》曰:庐山东面有一石,若镜悬崖,明净照见人形。

《海内士品》曰:徐孺子尝事江夏黄公。黄公薨,往会其葬。家贫尾馛自致,赍磨镜具自随,赁磨取资,然后得前。既至,祭而退。

荀悦《申鉴》曰:君子三鉴:鉴乎前,鉴乎下,鉴乎镜。前惟训,人惟明。商德之衰,不鉴於汤禹也;周秦之弊,不鉴於群下也;侧弁垢颜,不鉴於明镜也。

《古今注》曰:平帝始元三年,延陵西园神寝内御户座前大镜皆清液,如汗水出状。

《西京杂记》曰: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府库,有方镜九寸,表里明人。直来照之,影则侧见,以手掩心而来,即肠胃五藏历然无碍。人有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即知病之所在。女子有邪心,则胆张目动。秦始皇帝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煞之。

又曰:宣帝被收,系郡邸狱,臂上犹带史良娣合彩婉转,绳系身毒宝镜一枚,大如八铢钱。旧传此镜照见妖魅,珮之者为天神所福。宣帝从危获济,及绍大位,每持此镜,感咽移辰。帝崩,镜不知所在。

《拾遗录》曰:周穆王时,渠国贡火济镜,广三尺六寸,暗中视物如昼,人向镜语,镜中则响应之也。

又曰:周穆王时,有如石之镜,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谓之月镜。

又曰:方丈山池泥百炼成金镜,色青,可照魑魅。

《洞冥记》曰:望蟾閤上有青金镜,广四尺。元光年中,祇国献此镜。照见魑魅,百鬼不能隐形。

《列仙传》曰:负局先生负石磨镜,局徇吴中,炫摩镜,得一钱,因磨之。

《神仙传》曰:河东孙博能引镜为刀,屈刀为镜。

《刘根别传》曰:思形状可以长生。以九寸明镜照面,熟视之,令自识己身形,常令不忘,久则身神不散,疾患不入。

《搜神记》曰:孙策既煞于吉,每独自,仿佛见吉在其左右。引明镜自照,见在镜中,因倍大叫,疮皆裂,须臾而死。

又《吴历》曰:策为许贡客所伤,引镜自照,曰:’面如此,当可复建功立事乎?’因椎几大叫,疮裂而卒。

《续搜神记》曰:文献(文献,王道谥。)曾令郭璞筮己一年中吉凶,璞曰:’当有小不吉利,可取广州二大罂盛水,置床帐二角,名曰镜耗以厌之。某时撤罂去水,如此其灾可消。至日忘之,寻失铜镜,不知所在,后撤去水,乃见所失镜在於罂中。罂口数寸,镜大尺馀。王公后令筮镜罂之意,璞曰:’撤罂违期,故至此妖。邪魅所为,无他故也。’使烧车辖以拟,镜立出。

又曰:林虑山下有一亭,人过宿者,或病或死。常云:’十许男女各杂衣,或白或黑,辄来为害。’有郅伯夷者过宿於此,独坐诵经,忽有十馀人来与伯夷并坐,因共蒲博。於是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一群犬。因执烛而起,佯误以烛烧其衣,毛乃焦。伯妇怀刀投一人,中之遂死,成犬。餘悉走去。

《神异经》曰:昔有夫妻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其镜化鹊飞至夫前,其夫乃知之。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自此始也。

《幽明录》曰:宫亭湖边旁山门有石数枚,形圆若镜,明可以鉴人,谓之石镜。后有行人过,以火燎一枚至不复明,其人眼乃失明。

《地镜图》曰:欲知宝所在地,以大镜夜照,见影若光在镜中者,物在下也。

《云角要占》曰:厌盗贼法:三月以小形铜镜七枚埋於申地,秤七百斤土覆之。坎暑二尺五寸,广二尺五寸,筑令坚固。

孟达《与刘封书》曰:天地生初如镜。

陆机《与弟云书》曰:仁寿殿前有大方铜镜,高五尺馀,广三尺二寸,立着庭中。向之便写人,形体了了,亦怪也。

秦嘉《与妇徐淑书》曰:顷得此镜,既明且好,形观文藻,世所希有,意甚爱之,故以相与。明镜可以鉴形。淑答书曰:今君征未旋,镜将何施行?明镜鉴形,当待君至。

傅咸《镜赋》曰:从阴位於清商,彩秋金之刚精。醮祝融以致度,命欧冶而是营。晞日月之光烈,仪厥象乎曜灵。

○镜台

《世说》曰:温峤为刘越石长史,北讨刘聪,得玉镜台。峤从姑刘氏有女美,峤有意自媒,数日乃下玉镜台,姑喜。既婚交礼,女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也。’

《三国典略》曰:胡太后使沙门灵昭造粕宝镜台,合有三十六户。每室别有一妇人,手各执锁。才下一关,三十六关一时自闭。若抽此关,诸门皆启,妇人各出户前。

魏武《杂物疏》曰:镜台出魏宫中,有纯银参带镜台一,纯银七,贵人公主镜台四。

《晋东宫旧事》曰:皇太子纳妃,有玳瑁钿镂镜台一。

《宋起居注》曰:元嘉中,韦明为广州刺史,作铜镜台一具,御史中丞刘祯请以事,追免朗官。

谢朓诗曰:玲珑类丹槛,孤高似玄阙。对凤临清水,垂龙挂明月。照粉拂红妆,插花理云发。玉颜徒自见,畏见君情歇。

古诗曰:珊瑚挂镜烂生光。

○奁

《后汉书》曰:阴太后崩,明帝性孝爱,追慕无己,谒原陵。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恸悲涕,令易脂泽装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焉。

《拾遗记》曰:阴贵人食瓜美,帝使求之。时有敦煌献异瓜,云是空峒灵瓜。又常山献巨桃。及后崩,侍者见铜奁中有瓜桃之核,视之涕零也。

《列仙传》曰:朱崖令,死当还法内珠於关者死,其继母弃其系臂珠。其男年九岁,好之,置镜奁中,皆不知也。至海关,吏收得十枚,乃母子争死,吏遂弃而遗之。(事具《义门》。)

《语林》曰:范汪至能啖梅,人至一斛,奁□□啖,须臾尽也。

蔡邕《表》曰:赐镜奁等,前后重叠。父母於子,尾馛加此。

魏武《上杂物疏》曰:纯银藻豆奁,纯银括搂奁。

孙仲《寄妹临亡书》曰:镜与粉盆与郎,香奁与若。欲令其行身如明镜,纯如粉,誉如香。

○合

《宋元嘉起居注》曰:广州刺史韦朗被弹事,有金镂合二枚,银缕合二枚。

《刘向别传》曰:向有《合赋》。

祖台之《志怪》曰:吴中有王大夫,行至曲阿回唐上,有一女子,便留住宿。解臂上金合,系其肘下,令暮更来,遂不至。更使寻求,都无女人。过猪栏边,见猪钾有合。

○多罗

《纂文》曰:多罗,粉器。

《扶南传》曰:扶南国王以磋囵多虏簜哦喂王。

○严器

魏武《淖上器诫令》曰:孤不好鲜饰,严具用新皮苇笥,以黄苇缘中。遇乱世,无苇笥,乃更作方竹严具,以皂苇衣之,鹿布裹,此孤平常之用者也。内中妇曾置严具,於时为之推坏。今方竹严具绿漆甚华好。

魏武《上杂物疏》曰:油漆幌邢器一,磋囵参带画方严器一。

《齐书》曰:宜都王铿镇姑熟於时,人发桓温女冢,得金巾箱,织金篾为严器,条以启闻郁林,敕以赐之。铿曰:’今取往物,后取今物,如此循环,尔岂可不熟念?’使长史蔡约自往修复,纤毫不犯。

《北史·后妃传》曰:旧仪,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

《修复山陵故事》曰:梓宫用严器五具,马齿严器五具。

《汝南先贤传》曰:戴良嫁女,以笥为严器。

秦嘉妇《与嘉书》曰:今奉严器中物几具。

陆云《与兄机书》曰:按行视曹公器物,严器方六七寸,高四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九-译文

《释名》说:镜,就是影子,因为有光能映出影子。

《广雅》说:鉴就是镜。

《玄中记》说:尹寿制作了镜。

《大戴礼》说:武王登基后,镜上的铭文说:‘看到你前面的,一定要考虑你后面的。’

《尚书帝命期》说:桀失去了他的玉镜,用来捕虎。(郑玄注解:镜比喻清明之道,虎比喻暴虐。)

《尚书考灵耀》说:秦失去了金镜,鱼目混入了珍珠。(金镜,比喻明道。始皇,吕不韦的儿子,言乱正道。)

《诗经·鄘·柏舟》说:我的心情不是镜子,不能用来衡量。

《汉书·东方朔传》说:郭舍人说:‘四铢钱上铸有文章,背面有带子,两人相见,东方期能够知道他是不是贵宾。’东方朔回答说:‘这是玉的光泽,石头的精华,表面像日光,里面像繁星。两人相见,一见如故,就像镜子一样。’

《魏略》说:夏侯惇跟随征讨吕布,被流箭射中,伤了左眼。当时夏侯渊也是将军,军中称夏侯惇为盲夏侯。夏侯惇很讨厌这个称呼,每次照镜都生气,就打翻镜子。

《蜀志》说:张裕懂得相面之术,每次拿起镜子看脸,就知道自己会死,从未不把镜子摔到地上。

沈约《宋书》说:刘敬宣八岁丧母。四月八日,敬宣看到人们浇佛,就拔下头上的金镜,用来给母亲浇,因此悲伤不已。

又:殷仲文在东阳,照镜看不见自己的头脸,十天后被杀。

又:萧方等《三十国春秋》说:甘阻喃被杀,拿起镜子看不见自己的头。

又:慕容垂攻打邺城,符丕派他的堂弟龙请救兵。于是送谢玄青铜镜,黄金装饰的绳子等,作为信物。

《齐书》说:綦母珍之有一面铜镜,背面刻有‘三公’字样。经常对人说:‘有这样的吉兆,还担心三公不会到来吗?’

又:陆惠晓升任太子洗马。庐江何点常称赞陆惠晓心如明镜,遇到形物,无不清晰。

《梁书》说:王珍国,武帝起兵,东昏侯召见王珍国。让他带领军队驻扎在朱雀门,被王茂打败。进入城后,秘密派遣郄纂捧着明镜向梁帝表示忠诚,梁帝用金子作为回报。后来在宴会上,武帝问:‘你的明镜还在,以前的金子在哪里?’珍国回答:‘黄金还在,臣不敢丢失。’

又:到溉的儿子叫镜,字圆照。他在母亲怀孕时,母亲梦见怀了镜,出生后,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隋书》说:文帝任命高颎,后卫右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先后在皇帝面前说高颎的坏话,皇帝生气,他们都受到了贬斥。于是对高颎说:‘独孤公就像镜子,每次被磨砺,就越发明亮。’

《唐书》说:太宗对群臣说:‘用铜做的镜子,可以整理衣冠;用古代的教训为镜,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为镜,可以明白得失。我常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自己的过错。现在魏徵去世了,就像失去了一面镜子。’

《庄子》说:至高的人的心思,就像镜子,不主动去迎接,也不主动去拒绝,只是响应而不保留,因此能够胜过万物而不伤害。

《符子》说:心能够像明镜一样善于了解人,善于自我了解的人像深渊中的蚌。镜子因为能发光所以能照见人,蚌因为含着珍珠所以能内照。

《韩子》说:古人,眼睛短于看到自己,所以用镜子照脸;智慧短于了解自己,所以用道来正己。镜子没有看到瑕疵的罪过,道没有明示过错的恶名。脸失去镜子,尾巴才能端正眉毛;身体失去道,尾巴才能知道迷惑。

《吕氏春秋》说:人很自私,却没有什么可以照见自己的,他们的灭亡没有几天了。谁能够照见自己呢?只有士人吧?镜子能照见自己的细节,士人能照见自己的大局。

《淮南子》说:明镜开始时,模糊不清,看不见形象。等到用玄锡擦拭,用白毡磨光,就能看到细小的毛发。

又:镜子便于照形,吃食不如竹箪。

又:圣人如果像镜子,不主动去迎接,不主动去拒绝,只是响应而不提倡。因此,万物都不会受到伤害,得到了就是失去了。

又:高挂大镜子,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四周。

又: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泡沫雨中照见自己,只在静止的水中照见自己,因为水是静的。

又:没有人能在生铁上看到自己的形象,只在明镜中看到,因为镜子容易看到。

《抱朴子·内篇》说:有人问:‘知道将来的吉凶,是道德的表现吗?’回答说:‘用九寸的镜子自照,有所思考,七月七日就能见到神仙,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明镜用一枚或两枚,叫日月镜,用四枚,叫四规镜。’

又:万物之中最老的,它们的精华都能假托人形来迷惑人,只有镜子不能改变它的真实形象。因此,入山的道士用九寸的明镜背在身上,老妖不敢靠近。或者后来的人看镜子中的自己,如果是仙人,或者山中的神灵,镜子中就能知道人的形象。

《蜀王本记》说:武都的大夫变成了女人,蜀王娶她为夫人。不久就死了。埋葬在武都,用石化的镜一面放在墓前。

魏名臣高堂隆上奏说:阳符,又名阳燧,从太阳中取火。阴符,又名阴燧,从月亮中取水。用八块铜做成镜子,叫水火之镜。

《东宫旧事》说:皇太子迎娶妃子,有一面大镜子,八寸长;一面小镜子,七寸长;一个漆匣盛着三面银花金簿镜;四副银龙头授福莲华钩锁。

魏武帝《上杂物疏》说:御用物品中有一枚七寸长的金错镜;皇太子杂纯银错四枚七寸铁镜;贵人到公主九寸铁镜四十枚。

《邺中记》说:石虎的三人台及内宫中的镜子,直径有两三尺,上面刻有蟠龙和雕刻。

《世说》说:晋孝武帝将要讲解《孝经》,谢安兄弟和众人私下里互相学习,车武子问谢安很辛苦,对袁羊说:‘不问就会遗漏德音,多问就会让两位谢先生感到疲劳。’袁羊说:‘什么时候见过明镜因为多次照人而感到疲劳?’

《益部耆旧传》说:杜贞孟宗周四处求师,经历齐鲁,资用即将用尽,磨镜自给。

《南蛮獠人俗》说:各种婚姻中,用一名奴婢作为聘礼,没有奴婢,就用铜镜代替。

《吴兴郡记》说:临安县东面的石镜山,山东有一面石镜,直径二尺四寸,非常清澈。

山谦之《寻阳记》说:庐山东面有一块石头,像镜子挂在悬崖上,明净得能照见人的形象。

《海内士品》说:徐孺子曾经侍奉江夏黄公。黄公去世后,他去参加葬礼。家里贫穷,自己走路去,带着磨镜的工具,租磨镜来赚钱。

荀悦《申鉴》说:君子有三面镜子:照前面的,照下面的,照镜子。前面的镜子是教训,人要明亮。商朝道德衰落,没有从汤和禹那里得到教训;周朝和秦朝的弊端,没有从下面的人那里得到教训;侧着帽子,脸上有污垢,没有从明镜中得到教训。

《古今注》说:汉平帝始元三年,延陵西园的神庙内,御座的面前有一面大镜子,镜子里的液体清澈,就像汗水流出来一样。

《西京杂记》说:汉高祖进入咸阳宫,巡视府库时,有一面九寸见方的镜子,镜子两面都能照见人。直接对着镜子照,影子会从侧面出现,用手捂住心口照,就能清楚地看到五脏六腑,没有任何障碍。如果有人体内有病,用手捂住心口照,就能知道病的所在。如果女子有邪念,她的胆会战栗,眼睛会转动。秦始皇用这面镜子照宫女,胆战心惊、心跳加速的就会被处死。

又说:汉宣帝被逮捕后,关押在郡邸的监狱里,他的手臂上还戴着史良娣的合彩婉转,用绳子系着一枚身毒宝镜,大小如八铢钱。传说这面镜子能照见妖魔鬼怪,佩戴它的人会受到天神的保佑。宣帝从危险中得以解脱,等到继承皇位后,每次都拿着这面镜子,感慨万分。宣帝去世后,这面镜子不知所终。

《拾遗录》说:周穆王时,渠国进贡了一面火济镜,宽三尺六寸,在黑暗中看东西就像白天一样,人对着镜子说话,镜子中就会回应。

又说:周穆王时,还有一面像石头一样的镜子,这石头颜色白如月亮,照在脸上像雪一样,称为月镜。

又说:方丈山池的泥土经过百炼成金镜,颜色青绿,可以照见魑魅。

《洞冥记》说:望蟾阁上有青金镜,宽四尺。元光年间,祇国进贡了这面镜子。这面镜子能照见魑魅,百鬼不能隐藏形迹。

《列仙传》说:负局先生背着石头磨镜子,在吴中游历,磨镜子时得到一钱,于是继续磨。

《神仙传》说:河东的孙博能将镜子引为刀,将刀弯曲成镜子。

《刘根别传》说:认为形状可以使人长生。用九寸的明镜照面,仔细地看着,让自己识别自己的身体形状,经常这样做,就不会忘记,时间久了,身体和精神就不会散失,疾病也不会侵入。

《搜神记》说:孙策杀了于吉后,每次独自一人时,仿佛看到于吉在他左右。他拿起明镜自照,看到于吉在镜中,于是大声叫喊,伤口都裂开了,不久就死了。

又《吴历》说:孙策被许贡的门客所伤,他拿起镜子自照,说:‘我的脸如此,还能重新建功立业吗?’于是敲击桌子大声呼喊,伤口裂开,很快就死了。

《续搜神记》说:文献(文献,王道谥。)曾让郭璞占卜自己一年中的吉凶,郭璞说:‘会有小的不吉利,可以取广州两个大罐子装水,放在床帐的两角,称为镜耗来厌胜。某时撤去罐子和水,这样灾难就可以消除了。到了那天忘记了,不久丢失了铜镜,不知道在哪里,后来撤去水,发现丢失的镜子在罐子里。罐口几寸,镜子大出一尺多。王公后来询问镜子和罐子的意思,郭璞说:‘撤去罐子超过了期限,所以才有这样的妖怪。这是邪魅所为,没有其他原因。’让人烧车辖来模拟,镜子立刻出现。

又《续搜神记》说:林虑山下有一座亭子,路过的人在这里住宿,有的生病,有的死去。常说:‘十多个男女穿着杂色衣服,有的白有的黑,总是来害人。’有郅伯夷的人在这里住宿,他独自坐着念经,忽然有十多个人来和他一起坐,于是他们一起玩蒲博。于是伯夷秘密地用镜子照他们,发现是一群狗。于是他拿起蜡烛站起来,假装不小心用蜡烛烧了他们的衣服,毛就烧焦了。伯夷的妻子拿刀刺中一个人,刺中后就死了,变成了狗。其余的人都逃走了。

《神异经》说:从前有一对夫妻要分别,他们打碎了镜子,人拿着半面镜子作为信物。后来妻子与人通奸,那面镜子变成了鹊飞到丈夫面前,丈夫才知道了这一切。后人因此铸镜为鹊,安放在背上,从此开始。

《幽明录》说:宫亭湖边的山门旁有几块石头,形状像镜子,明亮可以照人,称为石镜。后来有行人经过,用火烧了一块石头,直到不再明亮,那人的眼睛也就失明了。

《地镜图》说:想知道宝物在哪里,用大镜子在夜晚照,如果看到影子像光在镜子中,那么宝物就在下面。

《云角要占》说:厌胜盗贼的方法:三月用七个小形铜镜埋在申地,用七百斤土覆盖。挖坑深二尺五寸,宽二尺五寸,夯实使其坚固。

孟达《与刘封书》说:天地最初就像镜子。

陆机《与弟云书》说:仁寿殿前有一面大方铜镜,高五尺多,宽三尺二寸,立在庭院中。对着它就能照出人的样子,非常奇怪。

秦嘉《与妇徐淑书》说:最近得到这面镜子,既明亮又美观,形状和纹饰都很独特,世间罕见,我非常喜欢,所以送给你。明镜可以照出人的形状。徐淑回信说:现在你出征还没回来,镜子要怎么用呢?明镜照出人的形状,应该等到你回来。

傅咸《镜赋》说:从阴位到清商,用秋金的刚精。祭祀祝融以求度数,命令欧冶来制作。照耀日月的光辉,依照其形象。

○镜台

《世说》说:温峤担任刘越石的长史,北征刘聪,得到了玉镜台。温峤的姑母刘氏有个女儿很美,温峤有意自荐,几天后才把玉镜台放下,姑母很高兴。结婚交拜礼后,新娘说:‘我本来怀疑是老奴,果然如我所料。’

《三国典略》说:胡太后让沙门灵昭制作宝镜台,共有三十六扇门。每个房间都有一名女子,手里各拿着一把锁。只要解开一个锁,三十六个锁都会立刻关闭。如果抽开这个锁,所有门都会打开,女子们都会走出房门。

魏武《杂物疏》说:镜台出自魏宫,有一座纯银参带镜台,纯银七件,贵人公主镜台四。

《晋东宫旧事》说:皇太子纳妃,有一座玳瑁钿镂镜台。

《宋起居注》说:元嘉年间,韦明担任广州刺史,制作了一座铜镜台,御史中丞刘祯请求以事,追免官。

谢朓诗说:像玲珑的丹槛,像孤高的玄阙。对着凤凰临清水,垂龙挂明月。照粉拂红妆,插花理云发。玉颜徒自见,怕见君情断。

古诗说:珊瑚挂镜烂生光。

○奁

《后汉书》说:阴太后去世,明帝非常孝顺,非常怀念,去拜谒原陵。明帝从席前跪在御床前,看着太后镜奁中的物品,悲痛流泪,让人更换了脂粉化妆品。左右的人都哭了,没有人敢抬头看。

《拾遗记》说:阴贵人吃瓜很美味,明帝让人去寻找。当时敦煌献上了异瓜,说是空峒灵瓜。还有常山献上了大桃。等到阴贵人去世后,侍者看到铜奁中有瓜桃的核,看了就流泪。

《列仙传》说:朱崖令,死后应当将法内珠还给关者,否则就会死。他的继母丢弃了他系在手臂上的珠子。他的儿子九岁,很喜欢它,把它放在镜奁中,都不知道这件事。到了海关,官吏收走了十个珠子,于是母子争死,官吏就丢弃了它,遗落了。(事见《义门》。)

《语林》说:范汪非常能吃梅,别人吃一斛,他吃一个奁,很快就吃完了。

蔡邕《表》说:赐予镜奁等物,前后重叠。父母对子女,恩惠不断增加。

魏武《上杂物疏》说:纯银藻豆奁,纯银括搂奁。

孙仲《寄妹临亡书》说:镜与粉盆与郎,香奁与若。希望你的行为像明镜一样明亮,像粉一样纯洁,像香一样芬芳。

○合

《宋元嘉起居注》记载:广州刺史韦朗被人弹劾,查到有两枚金镂合和两枚银缕合。

《刘向别传》记载:刘向有一篇名为《合赋》的文章。

祖台之的《志怪》中提到:吴中有位王大夫,行至曲阿回唐上,遇到一位女子,便留她住宿。女子解下臂上的金合,系在肘下,约定晚上再来,但女子没有来。后来派人寻找,却找不到女子。经过猪栏边时,看到猪圈里有合。

《纂文》记载:多罗是一种用来装粉的器皿。

《扶南传》记载:扶南国王以磋囵多虏簜哦喂王为名。

《魏武淖上器诫令》记载:魏武帝不喜欢华丽的装饰,使用的严具是用新皮苇笥制成,用黄苇装饰其中。遇到乱世,没有苇笥,就改用方竹严具,用皂苇包裹,这是他平时使用的。家中妇女曾经放置严具,当时为此损坏。现在方竹严具已经涂上绿漆,非常华丽。

《魏武上杂物疏》记载:油漆幌邢器一具,磋囵参带画方严器一具。

《齐书》记载:宜都王铿镇守姑熟时,有人挖开桓温女儿的坟墓,得到一个金巾箱,用金篾编织成严器,上报给郁林,皇帝下令赐给他。铿说:‘现在取走过去的物品,后来又取现在的物品,如此循环,你难道可以不深思吗?’于是派长史蔡约亲自去修复,一丝一毫都没有损坏。

《北史·后妃传》记载:按照旧仪,司饰三人负责管理簪珥花严。

《修复山陵故事》记载:梓宫使用严器五具,马齿严器五具。

《汝南先贤传》记载:戴良嫁女儿时,用笥作为严器。

秦嘉的妻子在《与嘉书》中写道:现在奉上严器中的物品几具。

陆云在《与兄机书》中写道:检查曹操的器物,严器大小约为六七寸见方,高四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九-注解

镜:古代指镜子,用于照见自己的面容,也比喻为观察事物、反省自身的工具。

景:光景,比喻镜子的反射作用,也指景象、情景。

鉴:古代的一种容器,用于盛水照见自己,与镜相似,后常与镜通用。

尹寿:古代传说中的制镜人。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铭: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常用于表达寓意或纪念。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玉镜:指美玉制成的镜子,比喻清明之道。

虎:比喻暴虐。

秦:秦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朝代。

金镜:指金制的镜子,比喻明道。

始皇: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

不韦子:吕不韦,秦国的宰相,有乱贞之嫌。

诗·鄘·柏舟:《诗经》中的一篇,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

茹:忍受、承受。

郭舍人: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接待宾客。

籀:古代的一种文字,类似篆书。

组索:古代的一种装饰品,类似于带子。

玉之莹:玉的光泽。

石之精:石头的精华。

创墅:指创造,这里指制造。

夏侯惇:东汉末年名将,因伤眼被称为盲夏侯。

夏侯渊:夏侯惇的族弟,也是名将。

刘敬宣: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佛:佛教,一种宗教信仰。

殷仲文: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甘阻喃: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慕容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燕皇帝。

符丕: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皇帝。

谢玄:东晋时期的名将。

綦母珍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三公:古代的一种官职,地位很高。

陆惠晓: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王珍国: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武帝: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

东昏:南朝梁的东昏侯,即萧宝卷。

郄纂: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金:黄金,贵重的金属。

到溉子镜:到溉的儿子,名镜,字圆照。

高颎:隋朝时期的名将。

独孤公:指独孤皇后,隋文帝的皇后。

太宗:唐太宗,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魏徵:唐朝的名臣,以直言进谏著称。

庄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符子:古代的一种书名。

韩子:古代的一种书名,即《韩非子》。

吕氏春秋:战国时期吕不韦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淮南子: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编纂的一部综合性著作。

玄锡:古代的一种金属,用于磨镜。

白毡:古代的一种织物,用于磨镜。

丞食:古代的一种食物,类似粥。

竹箪:古代的一种竹制食器。

圣人:指道德高尚的人。

阳符:古代的一种符咒,用于求火。

阴符:古代的一种符咒,用于求水。

八铜:八枚铜制的器物。

水火之镜:指能求取水火之符的铜镜。

东宫旧事:古代的一种书名,记载太子的事迹。

魏武帝: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杂物疏: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陈述物品。

石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赵皇帝。

三人台:古代的一种建筑。

内宫:皇宫内的宫殿。

世说:古代的一种书名,记载士人的言行。

晋孝武:晋朝的孝武帝。

谢公:谢安,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袁羊:袁宏,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杜贞孟宗周: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南蛮獠人俗:古代的一种民族,居住在南方。

吴兴郡记:古代的一种地方志。

山谦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寻阳记:古代的一种地理志。

徐孺子:东汉时期的人物。

江夏黄公:江夏人黄公,徐孺子的老师。

荀悦: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

申鉴:古代的一种书名,荀悦所著。

平帝始元三年:平帝是西汉末年的皇帝,始元三年即公元前4年,是平帝在位期间的第三年。

延陵西园神寝:延陵是古代地名,西园神寝指的是西园中的神庙。

御户座:御指的是皇帝,户座即门座,指的是皇帝的宫殿门。

清液:清液在此指代镜子表面的清洁液体,可能是镜面反射的光线或镜面上的水珠。

汗水出状:汗水出状形容镜子表面像汗水滴落的样子,可能是形容镜面反射出的水珠。

咸阳宫:咸阳宫是秦朝的皇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

方镜:方镜指的是方形镜子。

肠胃五藏:肠胃五藏指的是人的消化系统和内脏。

史良娣合彩婉转:史良娣是古代人物,合彩婉转可能指装饰华丽的物品。

身毒宝镜:身毒是指古代对印度的称呼,宝镜即珍贵的镜子。

月镜:月镜是指像月亮一样洁白的镜子。

魑魅:魑魅是指古代传说中的恶鬼。

负局先生:负局先生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负石磨镜指的是他背着重物磨镜子。

局徇吴中:局徇吴中指的是负局先生在吴中地区行医。

炫摩镜:炫摩镜指的是磨光的镜子。

孙博:孙博是古代人物,能引镜为刀,屈刀为镜指的是他能将镜子变成刀,将刀变成镜子。

刘根别传:刘根别传是古代文献,记载了刘根的生平事迹。

思形状可以长生:思形状可以长生指的是通过思考自己的形象可以延年益寿。

孙策:孙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人之一。

仿佛见吉在其左右:仿佛见吉在其左右指的是孙策好像看到鬼魂在其左右。

引明镜自照:引明镜自照指的是孙策拿起明亮的镜子照自己。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学者,擅长卜卦和风水。

广州二大罂:广州二大罂指的是两个大酒坛。

镜耗:镜耗指的是用镜子来消灾的方法。

石镜:石镜指的是天然形成的像石头的镜子。

望蟾閤:望蟾閤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宫。

青金镜:青金镜指的是一种青色的金制镜子。

祇国:祇国是古代印度的一个国家。

欧冶:欧冶是春秋时期的著名铸剑师。

玉镜台:玉镜台是一种装饰华丽的镜子台。

刘越石:刘越石是刘聪的字,刘聪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赵的皇帝。

姑喜:姑喜指的是刘越石的姑姑对此事感到高兴。

胡太后:胡太后是北魏时期的皇后。

沙门灵昭:沙门灵昭是北魏时期的僧人。

粕宝镜台:粕宝镜台是一种珍贵的镜子台。

纯银参带镜台:纯银参带镜台是一种纯银制成的镜子台。

贵人公主镜台:贵人公主镜台指的是供贵人公主使用的镜子台。

玳瑁钿镂镜台:玳瑁钿镂镜台是一种用玳瑁装饰的镜子台。

铜镜台:铜镜台是一种铜制的镜子台。

韦明:韦明是南朝宋时期的官员。

刘祯:刘祯是南朝宋时期的官员。

朗官:朗官是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谢朓:谢朓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丹槛:丹槛指的是红色的门槛。

玄阙:玄阙指的是天上的玄天阙。

珊瑚挂镜烂生光:珊瑚挂镜烂生光形容镜子映照出珊瑚般的光芒。

阴太后:阴太后是东汉时期的皇后。

明帝:明帝是东汉时期的皇帝,即汉明帝。

原陵:原陵是东汉时期皇帝刘庄的陵墓。

脂泽装具:脂泽装具指的是化妆品。

敦煌:敦煌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

空峒灵瓜:空峒灵瓜是传说中的灵瓜。

常山:常山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巨桃:巨桃是指非常大的桃子。

朱崖令:朱崖令是古代官员。

法内珠:法内珠是指朱崖令佩戴的珠子。

关者死:关者死指的是朱崖令的继母因争夺珠子而死。

敦煌献异瓜:敦煌献异瓜指的是敦煌地区献上的奇异瓜果。

括搂奁:括搂奁是一种装饰华丽的盒子。

香奁:香奁是一种盛放香料或化妆品的盒子。

粉盆:粉盆是一种盛放化妆品的盒子。

郎:郎指的是妻子。

若:若指的是妹妹。

合:合在此指代各种器物,如镜奁、香奁等。

广州刺史韦朗:广州刺史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单位广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韦朗是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名。

金镂合:金镂合是指用金线雕刻装饰的盒子,常用于盛放贵重物品,体现了古代中国的金银工艺。

银缕合:银缕合是指用银线编织装饰的盒子,与金镂合类似,也是古代中国的金银工艺制品。

刘向:刘向是西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著有《别录》等书。

合赋:合赋可能是指刘向所写的关于盒子的赋文,具体内容不详。

祖台之:祖台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志怪》一书,记载了许多奇异的故事。

吴中:吴中是指古代吴国地区,今江苏苏州一带。

王大夫:王大夫是指王姓的官员,具体姓名不详。

曲阿:曲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

金合:金合是指用金制作的盒子,与金镂合类似。

猪钾:猪钾可能是指猪圈或猪舍。

多罗:多罗在古代文献中有多重含义,此处可能指一种粉器,即用于盛放粉末的容器。

粉器:粉器是指用于盛放粉末的容器,如化妆品、香料等。

扶南:扶南是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柬埔寨境内。

磋囵多虏簜哦喂王:这是对扶南国王的一个描述,具体含义不详。

严器:严器在古代文献中有多重含义,此处可能指一种装饰用的器物,如箱盒等。

魏武:魏武是指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淖上器诫令:淖上器诫令可能是指曹操发布的关于器物使用的命令。

皂苇:皂苇是一种植物,其纤维可以用来编织。

鹿布:鹿布是指用鹿皮制成的布料。

油漆幌邢器:油漆幌邢器可能是指涂有油漆的装饰性器物。

磋囵参带画方严器:磋囵参带画方严器可能是指一种装饰精美的严器,具体形状和图案不详。

宜都王铿:宜都王铿是指南朝宋时期的宜都王刘铿。

桓温女冢:桓温女冢是指桓温女儿的坟墓。

金巾箱:金巾箱是指用金线装饰的箱子。

织金篾:织金篾是指用金丝编织的篾片。

司饰:司饰是指负责宫廷装饰的官员。

梓宫:梓宫是指帝王的棺木。

马齿严器:马齿严器可能是指用马齿装饰的严器,具体形状和用途不详。

笥:笥是指一种方形或圆形的容器,用于盛放衣物或食物。

严器中物:严器中物是指严器中装有的物品。

曹公器物:曹公器物可能是指曹操的器物,具体指何物不详。

严器方六七寸,高四寸:这是对严器尺寸的描述,方六七寸可能是指边长在六到七寸之间,高四寸是指高度为四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九-评注

《宋元嘉起居注》中提到的广州刺史韦朗被弹事,金镂合和银缕合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对金银器物的重视。金镂合和银缕合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对器物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对礼仪的尊重。

《刘向别传》中提到的《合赋》,可能是一部关于器物制作的赋文,通过赋的形式来赞美和描述各种器物,展现了古人对物质文化的审美情趣。

祖台之的《志怪》中的故事,通过奇异的情节,将金合与猪钾联系起来,既表现了古人对奇异事物的兴趣,也反映了古人对器物的重视,金合作为贵重物品,却出现在猪钾之中,形成了一种对比和讽刺。

《纂文》中对多罗的解释,揭示了多罗作为一种粉器的用途,反映了古人对日常用品的细致分类和使用。

《扶南传》中提到的磋囵多虏簜哦喂王,可能是对某位国王的称呼,其中的磋囵多虏簜哦喂,可能是对国王的一种尊称,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国王的崇敬。

魏武《淖上器诫令》中的描述,展示了曹操对器物的使用态度,他不喜奢华,而是以实用为主,这种简朴的生活态度在当时可能是一种美德。

魏武《上杂物疏》中提到的油漆幌邢器和磋囵参带画方严器,反映了古人对器物装饰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器物多样性的追求。

《齐书》中提到的金巾箱和织金篾为严器,以及宜都王铿对修复器物的重视,说明了古人对器物保护和修复的重视,以及对历史的尊重。

《北史·后妃传》和《修复山陵故事》中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礼仪和丧葬制度的重视,严器作为礼仪用品,在丧葬中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死者的尊重。

《汝南先贤传》和秦嘉妇《与嘉书》中的描述,说明了古人对日常用品的重视,笥作为严器,在婚嫁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器物实用性的追求。

陆云《与兄机书》中对严器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器物尺寸和形状的细致观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古人对物质文化的审美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