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三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三-原文

○箱

《东宫旧事》曰:皇太子初拜,有马齿呈事箱四枚。

《汉武帝内传》曰:帝崩时遗诏,以杂道书四十卷置棺中。至延康二年,河东功曹李及入上党抱犊山,彩药於岩室中,得此书,盛以金箱,卷后题日月,是武帝时河东太守张纯以箱及书奏上之。武帝时左右见之,涕泣曰:’此是帝崩时殡殓物。’宣帝怆然,以书付茂陵,安合如故。

晋陆云《与兄机书》曰:一日行曹公器物,有书箱五枚。想兄识彦高,书箱甚似之。

○巾箱

《汉武内传》曰:武帝见西王母巾箱中有一卷书,王母曰:’此《五岳贞形图》,昨青城诸仙就我求,今当付之。’

《宋书》曰:元凶劭杀逆,南阳公主见女巫严道育云:’天神当赐符应。’时主夕卧,见流光相随,状若萤火,遂入巾箱,化为双珠,圆青可爱,因是巫蛊而败。

《齐书》曰:衡阳王钧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於巾箱中,以备遗忘。侍读贺玠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索,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於检阅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自此始也。

《世说》曰:威法济者,义兴人。其儿年二十得病,经年,有神来语,言:’床席不净,神何处得坐?’曰:’有漆巾箱甚净,神何不入中?’因内新果於箱中,觉有声,以箱盖覆之。於是便闻箱中动摇,即以衣傅之,可五升米重,而病愈。

《异苑》曰:晋孝武太元末,每闻手巾箱中有鼓吹鞞角之音。帝是岁崩,天下大乱。

○笥

《说文》曰:箪,笥,饭及衣之器也。

《尚书》曰:惟衣裳在笥。

《论语》曰:一箪食,一瓢饮。(箪,笥也。)

《东观汉记》曰:上问弟五伦:’卿为市掾,人有遗卿母一笥饼,卿从外来见之,夺磨扔,探口中饼出之。’伦对曰:’实无此,众人以臣愚蔽,故为生此语。’

《东观汉记》曰:上闻王郎将军至,复惊去,冯异进笥麦饭,兔肩。

《续汉书》曰:世祖微时,系南鸣市狱,市吏以一笥饭与之。

《吴越春秋》曰:越以文笥七枚献吴王。

《西京杂记》曰:宣帝以虎魄笥盛身毒宝镜。

《风俗通》曰:孝灵帝建宁中,京师长者皆以苇辟方笥为妆具。时有识者窃言:’苇方笥,郡国献箧也。今珍用,天下皆当有罪谳於理官也。’后党锢皆谳廷尉,却墅悉入方苇笥中,斯为验矣。

张衡《绶笥铭》曰:南阳太守鲍德有诏所赐先公绶笥,传世用之,更治笥。平子为德主簿,故为之铭也。

○笈

《说文》作极,曰:笈,驴上负也。

《风俗记》曰:笈,学士所以负书,箱如冠藉箱也。

谢承《后汉书》曰:徐稚字孺子,公车五徵,皆不降志。其有丧,负笈弗硾行五里也。

又曰:袁闳字夏甫,汝南人也。博览群书,常负笈寻师,变易姓名。

又曰:高弘字伯武,河内山阳人。为琅琊相,到官,自负笈,单步入界,听彩风俗。

又曰:苏章字士成,北海人,负笈追师,不远万里。

又曰:方诸字圣明,负笈到三辅,无术不览。

又曰:郎宗负笈卖卜给食,诸公表上博士徵宗,宗负笈遁去。

《李固传》曰:固父为三公,而固步行负笈,千里从师。

《拾遗录》曰:汉惠帝时有仙人韩稚,东至沈离国,遇其人洞室负笈,而问其年几何。

《汉武内传》曰:上元夫人语武帝曰:’阿母令以琼笈妙蕴发紫台之文赐汝。’

○火笼

《方言》曰:南楚江沔之间笼谓之篣,或谓之笯,陈楚宋魏之间谓之庸君,今薰笼是也。

《齐书》曰:卞彬性饮酒,火笼什物多诸诡异,自称卞田居。

又曰:范述曾为永嘉太守,有善政,徵为游击将军,郡故旧送钱二十馀万,一无所授,惟得白桐木火笼朴十馀枚而己。

《梁书》曰:临贺王正德为吴郡太守,正德自谓应居储嫡,心常怏怏。后奔魏,初去之始为诗一绝,内火笼,曰:’桢幹屈曲尽,兰麝气氲销。欲知怀炭日,正是履冰朝。’

《修复山林故事》曰:当梓宫中有象牙火笼。

《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薰笼二、条大被薰笼三。

《西京杂记》曰:汉制:天子以象牙为笼;上皆散花文,后宫则五色绫文。

刘向《别录》曰:淮南王有《薰笼赋》。

齐谢朓《咏竹火笼诗》曰:庭雪乱如花,井水粲成玉。因炎入豹袖,怀温奉芳蓐。体密用宜通,文斜性非曲。

梁范静妻沈咏《五彩竹火笼诗》曰:可怜润霜雪,纤剖后毫分。织作回风莒,制为萦绮文。含芳出珠被,耀绿接缃裙。徒嗟今丽饰,岂念昔凌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三-译文

《东宫旧事》记载:皇太子初次拜见时,有四个装着马齿的箱子。

《汉武帝内传》记载:武帝去世时留下遗诏,把四十卷杂道书放在棺材里。到了延康二年,河东功曹李及进入上党抱犊山,在岩洞中得到这些书,用金箱装着,卷后题有日月,是武帝时河东太守张纯用箱子及书上报朝廷。武帝时的左右看到后,流泪说:‘这是武帝去世时的殡殓物品。’宣帝伤感,把书交给茂陵,安放得和原来一样。

晋代陆云在给哥哥陆机的信中说:一天搬运曹公的器物,有五个书箱。我想哥哥你学识渊博,书箱很像是这样的。

《汉武内传》记载:武帝看到西王母的巾箱中有一卷书,王母说:‘这是《五岳贞形图》,昨天青城山上的诸仙向我求,现在应该给他们。’

《宋书》记载:元凶劭发动叛乱,南阳公主看到女巫严道育说:‘天神将会赐予符应。’当时公主晚上睡觉,看到一道道流光相随,像萤火一样,就进入巾箱,变成两颗圆而青的珠子,非常可爱,因此通过巫蛊之术失败。

《齐书》记载:衡阳王钧经常亲手写五经,每部书分为一卷,放在巾箱中,以防遗忘。侍读贺玠问他说:‘殿下家里已经有坟索,为什么还要写蝇头小字,另外藏在巾箱中呢?’他回答说:‘巾箱中有五经,查阅起来方便,而且再亲手写一遍,就不会忘记了。’诸王听后争相效仿,巾箱五经从此开始。

《世说》记载:威法济是义兴人。他的儿子二十岁时得病,持续一年,有神灵来对他说:‘床席不干净,神灵无处可坐。’他回答说:‘有一个漆制的巾箱非常干净,神灵为什么不进去呢?’于是他把新水果放入箱中,觉得有声音,用箱盖盖上。于是便听到箱中摇晃,就用衣服覆盖,大约有五升米的重量,病就好了。

《异苑》记载:晋孝武帝太元末年,常常听到手巾箱中有鼓吹和角声。那一年武帝去世,天下大乱。

《说文》说:箪、笥,是装饭和衣服的器具。

《尚书》说:只有衣服放在笥里。

《论语》说:一箪饭,一瓢饮。(箪,笥也。)

《东观汉记》记载:皇帝问他的弟弟五伦:‘你做市掾时,有人给你母亲送一笥饼,你从外面回来看到,夺过来扔掉,从嘴里掏出饼来。’五伦回答说:‘实际上没有这回事,众人因为我觉得愚笨,所以编造了这种话。’

《东观汉记》记载:皇帝听说王郎将军到了,又惊慌地离开了,冯异献上笥麦饭和兔肩。

《续汉书》记载:光武帝微时,被关在南阳市狱中,市吏给他一笥饭。

《吴越春秋》记载:越国用七个文笥献给吴王。

《西京杂记》记载:宣帝用虎魄笥装着身毒宝镜。

《风俗通》记载:孝灵帝建宁中,京师的长者都把用苇编成的方形笥作为装饰品。有识者私下说:‘苇编方形笥,是郡国献给朝廷的箧。现在珍贵地使用,天下的人都应该有罪受到官府的审问。’后来党锢之祸的人都受到廷尉的审问,被没收的财产都装进方形苇笥中,这就是验证。

张衡的《绶笥铭》说:南阳太守鲍德得到皇帝赐予先公的绶笥,传世使用,更换了笥。平子作为鲍德的主簿,因此为他写了铭文。

《说文》作‘极’,说:笈,是驴背上负的。

《风俗记》说:笈,是学士用来背书的,形状像冠帽的箱子。

谢承的《后汉书》说:徐稚字孺子,公车五次征召,都不屈节。他丧事时,背着笈走了五里路。

又记载:袁闳字夏甫,是汝南人。博览群书,经常背着笈寻找老师,改变姓名。

又记载:高弘字伯武,是河内山阳人。担任琅琊相,到任后,自己背着笈,单身进入境内,了解风俗。

又记载:苏章字士成,是北海人,背着笈追师,不远万里。

又记载:方诸字圣明,背着笈到三辅,无术不学。

又记载:郎宗背着笈卖卜谋生,诸公上表推荐郎宗为博士,郎宗背着笈逃走。

《李固传》记载:李固的父亲是三公,而李固步行背着笈,千里从师。

《拾遗录》记载:汉惠帝时有仙人韩稚,东到沈离国,遇到一个人在洞室中背着笈,就问他年纪多大。

《汉武内传》记载:上元夫人对武帝说:‘阿母让我用琼笈中的妙蕴赐给你紫台之文。’

《方言》说:南楚江沔之间称为篣,或称为笯,陈楚宋魏之间称为庸君,现在称为薰笼。

《齐书》说:卞彬性喜饮酒,火笼等物品多奇异,自称卞田居。

又记载:范述曾任永嘉太守,有良好的政绩,被征召为游击将军,郡里的旧友送给他二十多万钱,他一无所取,只得到十几个白桐木火笼。

《梁书》说:临贺王正德担任吴郡太守,正德自认为应该继承储君之位,心里常常不高兴。后来逃往魏国,刚开始离开时写了一首绝句,放在火笼里,说:‘柱梁弯曲尽,兰麝香气消。想要知道怀炭的日子,正是履冰的早晨。’

《修复山林故事》说:梓宫中有象牙火笼。

《东宫旧事》说:太子纳妃时,有漆画手巾薰笼两个、大被薰笼三个。

《西京杂记》说:汉制规定,天子用象牙制作笼子;上面都绘有散花图案,后宫则用五色绫文。

刘向的《别录》说:淮南王有《薰笼赋》。

齐代谢朓的《咏竹火笼诗》说:庭院中的雪乱如花,井水清澈如玉。因为炎热进入豹袖,怀揣温暖奉献芳草。体密用宜通,文斜性非曲。

梁代范静的妻子沈咏的《五彩竹火笼诗》说:可怜润霜雪,纤剖后毫分。织作回风莒,制为萦绮文。含芳出珠被,耀绿接缃裙。徒嗟今丽饰,岂念昔凌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三-注解

皇太子:指帝王的太子,即未来的继承人。

马齿:古代以马齿记年,马齿呈事箱四枚可能是指用马的牙齿制作的箱子,也可能是形容箱子年代久远。

杂道书:指各种宗教或哲学的书籍。

金箱:用金子制成的箱子,象征珍贵。

日月:在书卷后题写日月,可能表示记录时间或作为标记。

河东太守:指管理河东地区的官员。

张纯:指河东太守张纯。

宣帝:指汉宣帝,即汉武帝的儿子。

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曹公:指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彦高:指有才学的人。

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掌管长生不老。

五岳贞形图:可能是指描绘五岳山形的图。

南阳公主:指南朝宋的南阳公主。

严道育:指女巫严道育。

巾箱:古代放小物件的盒子。

衡阳王钧:指南朝宋的衡阳王刘钧。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威法济:指义兴人威法济。

漆巾箱:用漆制成的巾箱。

漆画手巾薰笼:有漆画装饰的手巾薰笼。

象牙火笼:用象牙制成的火笼。

汉武帝:指西汉的汉武帝。

汉惠帝:指西汉的汉惠帝。

琼笈:用美玉制成的笈。

薰笼:古代用来熏香的笼子。

篣:古代南方对笼子的称呼。

庸君:古代对笼子的另一种称呼。

白桐木火笼:用白桐木制成的火笼。

临贺王正德:指南朝梁的临贺王萧正德。

梓宫:古代对帝王的棺木的称呼。

散花文:指装饰有散花图案。

后宫:指皇帝的后宫。

五色绫文:用五种颜色的绫子绣成的图案。

淮南王:指西汉的淮南王。

薰笼赋:淮南王所作的关于薰笼的赋。

五彩竹火笼:用五彩竹制成的火笼。

庭雪乱如花:形容庭院中的雪像花一样纷飞。

井水粲成玉:形容井水清澈如玉。

豹袖:指衣服的袖子。

芳蓐:指香草铺成的床。

回风莒:指回旋的风。

萦绮文:指交织的美丽图案。

珠被:指用珠子装饰的被子。

缃裙:指黄色的裙子。

凌云:指高远如云的意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三-评注

《东宫旧事》中提及皇太子初拜时,有马齿呈事箱四枚,这反映了古代宫廷礼仪中的细节,马齿箱作为一种特殊的容器,体现了古代对物品的尊崇和仪式感,同时也展现了皇太子拜见的庄重与威严。

《汉武帝内传》中描述了武帝崩时遗诏,将杂道书四十卷置于棺中,并记载了河东功曹李及入上党抱犊山,得此书,盛以金箱。这反映了古代对书籍的重视,金箱的使用也体现了对书籍的尊贵。

晋陆云《与兄机书》中提到的书箱,暗示了古代文人对于书籍的珍视和对于知识的追求,书箱成为文人身份的象征。

《汉武内传》中武帝见西王母巾箱中有一卷书,体现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秘色彩,巾箱作为一种神秘的容器,承载着仙人的智慧。

《宋书》中南阳公主见女巫严道育,流光化为双珠,藏于巾箱,反映了古代巫术信仰和神秘仪式。

《齐书》中衡阳王钧手写五经置巾箱中,体现了古代士人对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巾箱成为知识的载体。

《世说》中威法济者的故事,展示了古代民间信仰和神秘力量的存在,漆巾箱作为神灵的居所,具有神秘色彩。

《异苑》中晋孝武太元末,手巾箱中有鼓吹鞞角之音,预示着天下大乱,反映了古代对于预兆的重视。

《说文》中对箪、笥的解释,揭示了古代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箪、笥作为饭食和衣物的容器,承载着人们的生活。

《尚书》中提及衣裳在笥,反映了古代对衣物的整理和保存。

《论语》中孔子的一箪食,一瓢饮,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简朴生活。

《东观汉记》中描述了市掾夺磨扔饼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市井生活的琐碎和人际关系的复杂。

《续汉书》中世祖微时,系南鸣市狱,市吏以一笥饭与之,展现了古代对囚犯的善待。

《吴越春秋》中越以文笥七枚献吴王,反映了古代献物的礼仪。

《西京杂记》中宣帝以虎魄笥盛身毒宝镜,展现了古代对宝物的珍视。

《风俗通》中京师长者以苇辟方笥为妆具,反映了古代对日常生活的装饰。

张衡《绶笥铭》中描述了南阳太守鲍德有诏所赐先公绶笥,传世用之,更治笥,体现了古代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说文》中对笈的解释,揭示了笈作为学者负书工具的功能。

谢承《后汉书》中徐稚、袁闳、高弘、苏章等人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追求和传播。

《李固传》中李固步行负笈,千里从师,体现了古代学者对师承的尊重。

《拾遗录》中韩稚负笈,反映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追求。

《汉武内传》中上元夫人以琼笈妙蕴发紫台之文赐武帝,展现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秘色彩。

《方言》中对火笼的解释,揭示了火笼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

《齐书》中卞彬性饮酒,火笼什物多诸诡异,反映了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异趣。

《梁书》中临贺王正德以火笼为诗,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修复山林故事》中梓宫中有象牙火笼,反映了古代丧葬习俗。

《东宫旧事》中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薰笼二、条大被薰笼三,展现了古代宫廷生活的奢华。

《西京杂记》中汉制天子以象牙为笼,反映了古代宫廷礼仪的讲究。

刘向《别录》中淮南王有《薰笼赋》,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齐谢朓《咏竹火笼诗》和梁范静妻沈咏《五彩竹火笼诗》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火笼的审美。

《方言》中对篣、笯、庸君的解释,揭示了古代方言的丰富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