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七

作者: 李昉(925年-996年),宋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负责《太平御览》的编纂工作。该书是他通过整理前人经典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世纪)。

内容简要:《太平御览》是宋代李昉主编的类书,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历法、神话、风俗等多个领域。书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与整理,展示了当时的学术成就和社会风貌,成为当时中国官员和学者的参考工具。全书被分为多卷,汇聚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各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度,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七-原文

《释名》曰: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於首上,有垂珠,步则摇也。

《周礼》曰:王后首服为副,所以副首为饰,若今步摇也。

《续汉书·与服志》曰:皇后入庙,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桂枝相纠,八爵九华,熊虎赤熊、天鹿、辟邪。

《后汉书》曰:和熹邓后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步摇、环珮,各加赐一具。

《晋书》曰:慕容廆曾祖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宣帝伐公孙氏,以功拜率义王,始建国於棘城之北。时燕代多冠步摇冠,护跋见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

《江表传》曰:孙皓使尚方以金作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人着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命更作。

《晋令》曰:步摇、蔽髻,皆以禁物。

《西京杂记》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上遗黄金步摇。

宋玉《风赋》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

梁沈静妻沈氏《步摇花诗》曰:珠花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衣领,微步动瑶英。

○假髻

《周礼》曰:追师掌王后首服为副。

郑玄云:副,妇人首饰,三辅谓之假髻。

《东观汉记》曰:章帝诏东平王苍:惟王孝友之德。今以光烈皇后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箧遗王。可时瞻视,以慰《凯风》寒泉之思。

《晋中兴书·徵祥说》曰:太元中,公主妇女缓鬓假髻以为盛饰。用发丰多,不可恒戴,乃先於笼上扶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至於贫人,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发。后孙思、桓玄之乱,死者万计,被戮之家多亡头首,至大敛时,皆以藤缚菰草为头,是假髻之应也。

《晋令》曰:士卒百工,不得着假髻。

○髲

《释名》曰:髲,被也,髲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

《诗》曰: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传》曰:卫庄公自城州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后为己氏所煞也。

《吴志》薛综上事云:汉氏朱崖叛,以长吏睹其人好,髡取为髲,故百姓怨叛。

《南越志》曰:闻安县出头髲。

《异苑》曰:琅琊费县民家恒患失物,作绳彄施穿穴口,因系得一髲,长三尺许,后不复失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七-译文

《释名》说:古代皇后佩戴的首饰称为副。副,是覆盖的意思,覆盖在头上,有悬挂的珠子,走动时珠子会摇动。

《周礼》说:王后的首服称为副,用来装饰头部,就像现在的步摇。

《续汉书·与服志》说:皇后进入庙宇时,步摇是用黄金制成的山形,上面装饰有白珠,用桂枝相互缠绕,有八只角和九种花纹,还有熊、虎、赤熊、天鹿、辟邪等图案。

《后汉书》说:和熹邓皇后赐给冯贵人王赤绶,因为冯贵人没有步摇和环佩,所以各自赐予一套。

《晋书》说:慕容廆的曾祖莫护跋,在魏国初期率领他的部落迁居辽西,随宣帝攻打公孙氏,因功被封为率义王,开始在棘城北边建国。当时燕代地区很多人戴步摇冠,莫护跋看到后,就整理头发戴上步摇冠,他的部落因此称他为步摇,后来发音错误,就变成了慕容。

《江表传》说:孙皓让人用金子制作步摇,制作了上千个假发髻,让宫女们戴着去相扑,结果早上制成,晚上就失败了,于是命令重新制作。

《晋令》说:步摇、蔽髻,都是禁止使用的物品。

《西京杂记》说:赵飞燕成为皇后后,她的妹妹上官氏送给她一个黄金步摇。

宋玉《风赋》说:主人的女儿,头发上挂着珠子步摇。

梁沈静的妻子沈氏《步摇花诗》说:珠花缠绕着翡翠,宝石叶子间有金色的美玉。剪下的荷叶不像人工制成,做成花朵却像自然生长。低垂的枝条拂过衣领,轻盈的步伐带动着瑶池的宝石。

《周礼》说:追师负责管理王后佩戴的首饰。

郑玄说:副,是妇女的首饰,在三个辅佐地区被称为假髻。

《东观汉记》说:章帝下诏给东平王刘苍:只因为你孝顺友爱。现在赐给你光烈皇后的假髻、帛巾各一,衣物一箱。你可以时常看看,以此安慰《凯风》和《寒泉》的思念。

《晋中兴书·徵祥说》说:太元年间,公主和妇女们用缓鬓假髻作为盛装。因为头发很多,不能经常戴,就在发髻上先固定好,称为假髻,或者称为假头。至于穷人,不能自己制作,自称无头,向别人借头发。后来在孙思邈、桓玄之乱中,死者无数,被杀之家的头颅多已丢失,到下葬时,都用藤蔓捆绑菰草做成头颅,这就是假髻的象征。

《晋令》说:士兵和工匠不得佩戴假髻。

《释名》说:髲,是覆盖的意思,髲少的人可以用它来辅助自己的头发。

《诗经》说:头发浓密如云,不屑戴假发。

《传》说:卫庄公从城州己氏的妻子那里得到美丽的头发,让人剃光他的头发做成假发,后来被己氏杀害。

《吴志》薛综上事说:汉朝朱崖叛乱,因为长吏看到那个人长得好看,剃光他的头发做成假发,所以百姓都怨恨叛乱。

《南越志》说:听说安县有出头髲。

《异苑》说:琅琊费县的一个家庭经常丢失东西,就在穿洞口的地方绑上绳子,结果系住了一个髲,长三尺左右,之后再也没有丢失东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七-注解

步摇:步摇是一种古代女性佩戴的首饰,通常由金、银、玉、珠等材料制成,形状各异,有的如山形,有的如花形。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行走时因步伐的摇动而发出声响,故称步摇。步摇在古代不仅是装饰品,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皇后、妃嫔等贵族女性的步摇往往代表着其身份和地位。

副:副在古代指女性首饰,特别是指后首饰,即皇后佩戴的首饰。’副’字还有覆盖的意思,这里指步摇覆盖在发髻上。

王后首服:指皇后佩戴的首服,是皇后身份的象征。

步摇冠:古代的一种冠饰,上面装饰有步摇。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桂枝相纠,八爵九华,熊虎赤熊、天鹿、辟邪:这是对皇后步摇的具体描述,其中黄金、白珠、桂枝等都是珍贵的材料,象征着皇后的尊贵。

赤绶:古代官员佩戴的腰带,颜色有红、黑等,颜色和等级有关。

假髻:假髻是古代女性佩戴的一种发饰,用假发制成,可以增加发量的感觉。有时也指假发。

假头:同假髻,指用假发制成的发饰。

髲:髲是指古代用别人的头发制成的假发,有时也指用头发编织的装饰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七-评注

《释名》中提到的‘步摇’,是对古代女子首饰的一种描述,‘副’字在这里有覆盖的意思,表明这种首饰是用来覆盖头部的,并且随着步伐的移动而摇曳生姿,充满了动态美和生命活力。

《周礼》中提到王后首服为副,进一步明确了步摇作为女性首饰的身份,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宫廷礼仪的严谨和对细节的重视。

《续汉书·与服志》中描述的皇后入庙时的步摇,以黄金为山,白珠为题,桂枝相纠,八爵九华,熊虎赤熊、天鹿、辟邪等元素,不仅展现了步摇的华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后汉书》中提到的和熹邓后赐冯贵人王赤绶,说明了步摇在当时社会中不仅是装饰品,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晋书》中关于慕容廆的故事,展示了步摇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以及民族间相互影响的历史。

《江表传》中孙皓使尚方以金作步摇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宫廷的奢华与荒诞。

《晋令》中关于步摇、蔽髻的禁令,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西京杂记》中赵飞燕为皇后时,其女弟上遗黄金步摇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了步摇在宫廷中的地位。

宋玉《风赋》中‘主人之女,垂珠步摇’的描写,则将步摇与女性的柔美形象相结合。

梁沈静妻沈氏《步摇花诗》中的‘珠花萦翡翠,宝叶间金琼’,通过对步摇的描绘,展现了其精致与华美。

《周礼》中‘追师掌王后首服为副’的记载,以及郑玄对‘副’的解释,进一步阐述了步摇作为妇人首饰的历史渊源。

《东观汉记》中章帝赐予东平王苍光烈皇后假髻、帛巾的故事,说明了假髻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

《晋中兴书·徵祥说》中关于假髻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假髻的普遍使用,以及假髻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作用。

《晋令》中关于士卒百工不得着假髻的规定,再次强调了礼仪和秩序的重要性。

《释名》中对‘髲’的解释,以及《诗》和《传》中关于髢的记载,展示了古代社会对发饰的重视。

《吴志》和《南越志》中的故事,则反映了髲在古代社会中的使用情况,以及人们对神秘力量的信仰。

《异苑》中的故事,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古代社会对发饰的神秘化处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太平御览-服用部-卷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67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